打印

唐湘清居士 莲池大师《普劝念佛文》释义

唐湘清居士 莲池大师《普劝念佛文》释义




前言

  明代高僧莲池大师,是佛教净土宗第八代祖师,曾著普劝念佛文,劝导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分富贵贫贱,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才智庸愚,大家一起来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人人都应念佛? 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究竟有什么益处呢?原来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的大觉清净心,世界上所有的人,人人先天具有与阿弥陀佛同样无量光明,同样无量寿命,同样清净大觉的本心,只因后天一念妄动的无明黑暗,把先天本具的光明清净本心遮蔽了,以致使人陷入罪恶的苦海,不能自拔。念佛就是要把人人先天本具的光明清净心发掘出来,驱除后天的无明黑暗,使人心充满了无量光明,那么人人都不会犯罪,人人都可过着快乐幸福的精神生活。因为“南无”的意思是归向,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一心一意归向先天一念未生以前光明清净的大心,这样就可解脱一念已生以后罪恶的束缚。且阿弥陀佛曾发大愿,要把所有众生本有的光明清净心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无量光明绝对清净毫无污染的极乐世界,希望念佛的人,能把身心归宿安顿在这样至真至善至美的清净国土,心生净土,邪恶无法侵入汝心,一切烦恼无从发生,使你成为一个快快乐乐的极乐人,全世界人类都能这样做,这个世界就可成为极乐世界。因此莲池大师要普劝世界的人类,人人都念南无阿弥陀佛。全文共计二十节,兹逐节解释如下:

  一、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

  富贵的人,生活很舒适,物质享受极满足,如果缺乏崇高的精神生活,堕落堪虑。俗语说:“饱暖思淫欲”,富贵者生活饱暖,就很容易发生娶姨大大,玩舞女,金屋藏娇等荒淫之事。所以富贵者更需要道德修养,更需要追求清净的精神生活,否则富贵常能使人堕落。富贵人如果不知修行,常因作恶而失去富贵,即使没有作恶,世间也很少长久的富贵,往往时转星移,一旦失去富贵而潦倒穷途者,比比皆是。明代状元罗洪先所作醒世诗有云:“人间富贵花间露,纸上功名水上沤”。又云:“世间最大惟生死,白玉黄金尽枉然”。上述醒世之语,十分正确,世间的富贵,好比花间之露,水上之沤,虚伪不实。只有生死才是人生大事,人若不能了生脱死,势必沉沦苦海。富贵人应当明白上述道理,赶快念佛修行,因为念佛是发掘人心本具的光明,接受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与无量智慧,就可扫除心中的黑暗与愚痴,这样就不会因富贵而造业,且可藉富贵而多做善事。富贵人念佛,把心归宿安顿于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以阿弥陀佛的清净国土作为精神上的住宅,就可享受平安愉快的精神生活,远比物质享受快乐得多,现在社会上的富贵人很多,大家都争着购买华丽的房屋。这种物质上的住宅,诚然是人们生活所必需,有了坚固的房屋,才能防止盗贼的侵害,躲避风雨的袭击。可是大家要明白,精神上的住宅,比物质住宅的房屋更重要,人们如果缺乏高贵清净的精神住宅,就会受到邪鬼妖魔的侵害,贪嗔痴慢的袭击,因而发生精神痛苦不安,道德堕落下流的恶果。因此奉劝富贵的人,你们居住在华美高大的房屋里,物质上已够享受,应进而追求平安清净的精神住宅,念佛求生净土,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远比物质住宅的房屋更快乐,更平安。要知物质住宅的房屋虽高大,却是不稳固的,遇到火灾可能被烧掉,遇到大地震可能被毁掉,即使不会遭遇上述灾害,可是到你死的时候,你能把这高楼大厦带走吗?倘若你拥有极乐世界清净美好的精神住宅,不仅火灾不能毁,地震不能倒,且一直到你死了以后,永远属于你的住宅,但受诸乐,无有众苦,脱离六道轮回的苦海。聪明的富贵人应知道,念佛是保持永久精神富贵的上策。

  二、若人贫穷,家累甚少,正好念佛

  世人所谓贫穷,是指物质的贫乏,这种物质贫乏的穷,只要有崇高的精神生活,照样活得比富人更快乐。试观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那样的贫穷不堪,为什么十分快乐呢?因为他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把物欲看得很淡,不以贫穷为忧,故能不改其乐。颜回是孔子的弟子,尚且如此,念佛人精神世界的层次,比孔子更高,因此贫穷者如能念佛,更能使精神生活富足,因而无忧无虑,十分快乐。永嘉大师证道歌云:“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身藏无价珍”。大家要知道人人本具阿弥陀佛同样的无量光与无量寿,就是人人本心具有的无价珍宝,可是因烦恼妄心的遮蔽,把本心原有的无价珍宝埋没,才感觉心灵贫乏。楞严经云:“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这一段经文,是说人们心中原来藏有如意宝珠,为无明妄想所蔽,以致忘失而不自知,好比一个乞丐,忘失了自己内衣中藏有宝珠,却要到外行乞,后有智者指示他,宝珠藏在他自己内衣中,赶快取出,顿时成为大富翁。世界上芸芸众生,都像此乞丐一样,不知自己本心原来藏有与阿弥陀佛同样的无量光明,迷失了隐藏的如意宝,感觉精神上很贫乏。倘有智者教他们念佛,把隐藏在本心原有的无量光明无量智慧发掘出来,就能顿显本心立见光明,从此精神上得到充实富足,获致身贫道不贫的真快乐。

  三、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

  俗语说:“有子万事足”,因为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了儿子,可以传宗接代,宗祀得托,故云万事足矣。有人得了儿子,感谢菩萨之赐,从此发心精进念佛,终于净业成就,高寿后快快乐乐的在笑声中往生,下面就是这样的例子:

  民国时代的杨母,贵州三穗县人,自幼为杨家童养媳,年十七,与杨维新结婚,十九岁,因难产痛甚而昏迷,梦跪佛前,求生贵子,蒙白衣观音,进子入怀。甫以甘露入口,忽觉身心清凉而醒,儿已呱呱堕地,始悉昏死一日,幸公婆信佛,求观音菩萨赐大悲水,佑媳母子平安,愿婆媳长斋奉佛,以报佛恩,甫灌唇而苏,从此长斋念佛。后来丈夫早逝,公婆亦先后去世,儿子出外求学,从军抗战,家中仅留杨母及婢女,日夜数珠不离手,念佛不离口,早晚功课,寒暑无间,年逾九十,而发白转青,齿落复生。1945年八月,抗战胜利,她的儿于杨少新,已荣任司令官,复员还乡,带着美籍妻于刁斯皮,二子戎戎、球球,二女梅姑、梅娘,及洋女婿奚不得牧师等,荣归团聚。这时只有她儿子随母茹素念佛,其余媳妇、孙儿、孙女婿等都是ji 督教徒,指杨母是魔鬼。次年孙女等在贵州镇远创建悔心布教所,宣传ji 督。岂料长孙戎戎忽患重病危急,经护士施惠人代求现音菩萨垂佑而速愈,从此娶惠人为妻,改信佛教,从超凡和尚受三归五戒。孙女梅姑因夫遭车祸而死,悲伤欲绝,亦经劝化而改信佛教,皈依西天寺不空老和尚。从此就将原来ji 督教的悔心布教所,改为佛教悔心居士林,1948年六月十九日居士林举行落成,及西方三圣像开光典礼,启建护国息灾法会,请不空老和尚主持,并公推祖母为林长。法会当日下午通俗演讲,杨母登台云:一、我要往生极乐世界,现将居士林交长孙戎戎负责。二、劝大家要念佛求生西方,其法并无巧妙,即日夜不歇念下去,功夫到家,决定往生。三、今预告汝等,我将生西,希皆亲见,可为念佛榜样,增加信愿。至二十一日法会圆满,皈依三宝者千余人,杨母登台笑向大众云:我早年提倡青年信佛,及佛化家庭,汝等青年,现均皈依三宝,我家亦已佛化,完我毕生心愿,三天来承诸位功德加被,我已净业成就,月前观音菩萨约定今日来接,兹向诸位告假,说罢哈哈大笑,笑声渐低而逝,亲属哭泣,老和尚即警策云:不许哭,不许动,是孝子贤孙,速为念佛,增高品位,即齐声念佛,次日移回治丧,面容如生。(节录毛惕圆居士编净土圣贤录四卷下往生女居士)

  上述杨母早年因感谢观音菩萨送子之恩,得子后即长斋念佛,后来儿子贵至司令官,虽因娶了美国籍的媳妇,以致孙儿、孙女、孙女婿等一度信仰ji 督,均经杨母感化而改信佛教,乃至把ji 督教的布教所改为佛教居士林,可谓自利利他,功德巍巍,故能寿至九十余岁而弥健,无疾而寿终,哈哈大笑而往生,如此瑞相,真是稀有。若杨母者,在世法上,福寿全归,在佛法上依其临终瑞相,必能上品上生。

  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在世俗看来,无子也许是人生的缺憾,可是在佛法说来,无子正是最大的福气。因为没有儿女之累,可以专心修行念佛,以致净业上有极高的成就,佛教中有很多的例,最著者当推浙江嘉兴范古农居士。范居士是当代颇负盛名的大佛学家,记得1947年春季,我与范居士在苏州妙香莲院朝夕相处,约有数月,他虽早年娶妻生子,但儿女均早夭亡,因此孤身自由,正好修行念佛,把全副精神,完全用在佛法上。他的佛学造诣甚深,任何人有佛学问题向他请教,都能圆满解答,故有佛教活辞典的称号。曾在上海省心莲社主讲净土三经一论,1946年冬,出其历年文稿,辑成幻庵文集、古农佛学问答等书行世。他因无儿无女,财产乏人继承,曾将房屋地产,施作念佛堂,弘扬念佛法门,不遗馀力。据觉有情月刊第十二卷第五期的记载,范居士于1954年三月初七日中时微笑安详往生,年七十一,初十日未时大殓,顶暖肢柔,趺坐缸中,如入禅定,肤色光润,有逾生时。

  上述范居士无子而专心念佛,真是最好的福气,可是世上像范居士那样精通佛理而看得开的人很少,世上多数人往往为了无子而烦恼,佛菩萨为了拯救这类众生的痛苦,因此也有因念佛而菩萨送子的事实,例如陈柏达居士编著神奇的感应一书中,载有下列念佛得子的事:

  屏东潮州邮局许桂树,原有一女二男,可是最小的男孩得了先天性蒙古症,次男又在一次意外中去世,许先生想到无后为大,十分伤心,很希望再生一男孩,奈何他的妻子早已做了输卵管结扎手术,生产希望极微。有人劝他念佛,他就老实念佛,终于奇迹出现,后来妻子输卵管接合的手术成功,平安地生了一个男婴,十分健康可爱。(神奇的感应一七七页)

  综上所述,没有儿子的人,诚心念佛,可有得子的希望。即使无法得子,更要像范古农那样的专心念佛,克享高寿而含笑往生,了生脱死,是无上的幸福。

  五,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

  人有孝顺的儿女,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精神上十分愉快,实是很大的福报,这种福报是前世修来的,应知珍惜。且应明白世间福报是不究竟的,念佛求生净土,脱离生死苦海,才能获得永远的安乐。儿女既能极尽孝顺,生活无忧无虑,实在是专心念佛的好环境。念佛不仅为自己了脱生死,更为儿孙增福慧,因为念佛是树立良好的身教,儿孙在你朝夕念佛的薰陶下,潜移默化,必能养成高尚的人格,仁慈的德性。

  六、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

  世上孝子虽不少,逆子也很多,倘若不幸遇到忤逆不孝的儿子,那又怎样办呢?这样你更能体验娑婆世界的痛苦,加强对极乐世界的羡慕。观经载韦提希夫人,因子恶逆,起心厌离,即得见阿弥陀佛,受记往生。在净土圣贤录中,不乏因为儿子忤逆,才发心念佛,终于净业成就,下面就是一例:

  民国初年,浙江省慈溪县某贫妇,家贫,儿子又很忤逆,常被儿子责骂。某日,她被儿子责骂后,十分悲伤,就到邻近寺院去向师父诉苦。师父说:“你已知苦,为什么不把苦卖脱呢?” 妇人答:“怎样把苦卖脱呢?”师父说:“你专心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以西方净土作为你的身心归宿处,这样就可获得身心愉快。将来临终时阿弥陀佛来迎,更能永远离苦得乐,岂不就可把痛苦卖掉吗!”妇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依教奉行,专心念佛,日夜不断,果然身心愉快,忘却痛苦。三年多后,临终前数月,她预先告诉儿子说:“某月某日,我将往生西方,你不要外出,为我料理后事”。到了,临终前,她的儿子忽闻异香扑鼻,不知香气从何而来,旋即看到母亲沐浴更衣,端身正坐,念佛而逝。(净土圣贤录下册一二九页,神奇的惑应一七三页)

  上述妇人因儿子忤逆而发心念佛,后因念佛精进,不仅自己身心愉快,临终安祥往生,永离轮回之苦,且亦感化了她的儿子,使儿子改变了忤逆妁恶性。从此看来,念佛实在是自利复利他的最大善事。

  七、若人无病,趁今健康,正好念佛

  中国医学黄帝内经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掘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是说一个人要在无病健康的时候,保健预防,若到已病而求医药,好比临渴掘井,未免大晚了。因此莲池大师劝人要趁无病健康之时,努力念佛,切不可临死抱佛脚。古代大德说:“人命无常,在呼吸间,一息不来,便成后世”。一个原来健康的人,保不住任何时间会发生难以预料的疾病,甚至因急病或意外事件而猝然死亡者,时有所闻,所以任何人不能自恃健康而疏忽。要在健康之时,精进念佛,念佛可使心平气和,精神愉快,肉体就不易发生疾病。有的人病了以后,往往神识昏迷,就无法念佛了。明乎上述道理,大家要趁今健康而念佛。

  八、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

  佛经上说阿弥陀佛是总治万病的阿伽陀药,所以病人念佛,能使疾病速愈。可是很多人不明白此义,误以为持念阿弥陀佛仅是求往生,药师佛才能治病,弘一大师曾为文批此误会,所作“净宗问辨”一文有云:“问:有谓弥陀法门专属往生之教,若药师法门能消灾延寿,岂不更善?答:弥陀法门于现生亦有利益,今述余亲闻事实证之:

  一、瞽目重明。嘉兴范古农友人戴君,忽双目失明,古农劝彼念阿弥陀佛,并介绍居住平湖报本寺日夜一心专念,如是年馀,双目重明。

  二、沈疴顿愈,海盐徐蔚如,屡患痔疾,经久不愈,曾因事远出,归寓后痔疾大发,痛彻心髓,七昼夜不能眠,病已垂危,后即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不久遂能安眠,醒后痔疾顿愈,迄已十数年不发。”

  上述弘一大师的文字,可以证明持念阿弥陀佛治病,较药师佛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深信有痛时念佛,可以辅助医药,以佛力增强医药的力量,有时医药无法治疗的疾病,往往可用念佛信仰的力量治愈。但世间医药能治的病,可以念佛辅助,不要完全废弃医药,否则会受到社会的毁谤,被人讥为害人的迷信。我们弘扬佛法,要合情合理,才会获得社会大众的信受。至于念佛求往生,往生的意义,并不限于死后,生前活着也可把心寄托于极乐。大虚大师悦:“往生之义,若就意识而言,定中亦得往生,如庐山慧远大师定中三次得见极乐净上,不须舍此报身,始至往生。若就赖耶,报体而言,赖耶普遍十方,而众生为业所障,不能成就极乐报身,若修净业,即得舍离烦恼业报之身,往受极乐清净报身”。(见太虚大师著往生净土讲要),可知往生意义有二:一、生前定中生净土,二、死后舍报生净土。所以往生并不意味着求死,病人若能念佛,把身心寄托于净土,可以忘记病的痛苦,使病易于痊愈。万一得了群医束手的绝症,切近无常,报尽寿终,念佛也可快快乐乐的舍报往生,不像一般人死得那样痛苦。

  九、若人弧寡,孑然无碍,正好念佛

  无父的孤儿,丧夫的寡妇,精神上不免感觉孤独而痛苦。如能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有阿弥陀佛的无量慈光时时刻刻照拂着你,使你感觉无限的温暖与安慰,绝不会再有孤独之感了,孤寡者体验娑婆世间的痛苦,更能强烈羡慕极乐世界,且孑然一身,无挂无碍,尤能专心修持念佛,由此孤寡实为助益净业成就的增上缘,在净土圣贤录中,孤寡者念佛成就很高的特别多,兹略举二则如下:

  一、宋项氏,名妙智,夫丧寡居,有二女,悉令为尼,精勤念佛,临终时异香满室,西向结印,微笑而脱。(西归直指)

  二、民国罗全佛德女士,江苏吴江县人,夫早丧,青年孀居于苏州穹窿山下崇化庵,长素念佛,不识字,不蓄财,皈依印光大师,用功益猛,1930年腊月廿三日,微疾往生,次年清明节,在灵岩山火化,得舍利甚多,由庵供养。(弘化月刊第一期)

  以上二则,是孤寡者精进念佛的好榜样,愿世之孤寡者,都能从念佛中得到精神的愉快,离苦得乐。

  十、若人遇难,遭逢如此,正好念佛

  在这世界上,随时随地都可能遭遇zai 难。台风,地震、车祸、暴乱、水灾、火灾,登山失踪、飞机失事、牢狱之灾……等等,俗语说:“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试问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避免zai 难?或遇到zai 难而可逢凶化吉呢?持念南无阿弥陀佛,实在是消灾免难最可靠最保险的法门。云栖法汇里载念佛十种功德,前五项功德都是说念佛能得诸天大力神将及诸菩萨日夜隐形守护,兹照录如下;

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现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四、一切恶鬼,若夜又、罗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毒药,悉不能害。

五、一切火难、水难、怨贼、刀箭、牢狱,杻枷,横死、枉死,悉皆不受。

  念佛能有上述功德,因此时常念佛,对于一切zai 难,都可高枕无忧,安若泰山。弘一大师所作净土问辨一文,记载一位平日诚心念佛的居士,大台风中因墙壁倾倒而被压在地上,幸未死伤的事实,录之如下:

  温州吴璧华,勤修净业,行住坐卧,恒念弥陀圣号,1922年七月下旬,温州飓风暴雨,墙屋倒塌者甚多,是夜壁华适卧墙侧,默念佛号而眠,夜半,墙忽倾倒,砖砾泥土堕落遍身,家人疑已压死,相率奋力除去砖土,见璧华安然无恙,犹念佛号不辍,察其颜面以至肢体,未有毫发损伤,乃大敬叹,共感佛恩。

  上迷事实,是念佛能获诸佛菩萨,诸天神将隐形守护的铁证。

十一、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

  这一节专劝老年人念佛,究竟怎样才算老年,由于医药卫生的日益发达,老年人的标准,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异。一百年以前,五十岁就是老年;几十年以前,六十岁才算老年;可是到了今日,五十或六十岁已不算老年,根据政府制定的敬老标准,要到实足年龄七十岁,才是老年。

善导大师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生老病死。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所谓鸡皮鹤发,行步龙钟,就是说年纪已经老了。既到老年,即使金玉满堂,纵有千般快乐,奈何夕阳无限好,惜已近黄昏,无常到来,一切金银财宝都不能带去,只有随着一生所造的业,流转于六道轮回,岂不可怕!所以人到老年,更要警惕光景无多,赶快努力念佛,把精神归宿于西方极乐世界,以期死后必能往生净土,免受六道轮回之苦。念佛不仅了生脱死,且有延缓老化的作用,世俗不念佛的人,或虽念佛而功夫不深,由于七情六欲戕害身体,所以衰老得很快。倘若念佛的功夫好,心地一片光明,烦恼无从伤害肉体,就可延缓老化。试观念佛功夫很深的广钦老法师及李炳南导师等,他们的寿命都接近一百岁,在他们九十多岁的时候,还没有显得十分衰老,这是念佛能延缓老化的明征。

十二、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很多年来,社会上普遍流行着十分错误的观念,他们认为青少年有锦绣的前程,要在社会上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不能修行,不能念佛。这种错误观念不仅损害佛教,更严重的贻害社会,试现现在社会青少年犯罪的越来越多,犯罪者的年龄有日益下降的趋势,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急应革除过去错误的旧观念,使青少年都能认识念佛的益处,念佛能使青少年发掘光明清净的本心,培养高尚的品德,这样不仅可以遏阻青少年的犯罪,且可为他们的一生奠定光明锦绣前程的基础。青少年们都应认清,若要立志做一番入世的大事业,必需具备出世的精神,为什么呢?先哲有言:“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我觉得要实行这二句名言,需有出世精神为前提,倘若缺乏出世精神,就很难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念佛的人心生极乐,把身心寄托于净土,就是最具体的出世精神,这样就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因而肩负复兴国家民族的大任。青少年念佛,心生极乐,使身心不受世俗贪嗔痴的染污,就不致误入邪道黑道,这样才能专心学业,将来做一番大事业,开创光明灿烂的前程,所以念佛对于青少年,十分有益。古人说:“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虽然现代医学日益发达,但青少年因意外事件夭折者,时有见闻,所以青少年应乘精神清利之时,努力念佛。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


十三、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

  闲极无聊,最容易做坏事,很多人沉迷于赌博、烟酒、se 情……等等,当初都因闲极无聊而起。因此怎样处置闲暇的时间,可说是人们生活上一件重要的课题。在我看来,能有闲暇念佛,实在是人生最大乐事。可是很多人不知念佛的乐趣,反而以赌博、烟酒、se 情……为乐,好比粪坑中的粪蛆,不知脱离粪坑的秽臭,反而以追逐粪臭为乐。因此闲着从事赌博、烟酒、se 情的人,比比皆是,能利用闲暇念佛的修行者,真是凤毛麟角。我们劝人念佛,就应使人彻底认清念佛的乐趣,静权老法师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中说:“我们现今欲入弥陀圆满果觉,安住如来实相正定,但须念念心存至诚,持佛名号,心心觉照,勿令迁流,自然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佛果觉,住佛正定,若觉迁流,摄之令还,久习纯熟,不须勉强。何以故?法味之妙,胜于醍醐,三昧之乐,超过五欲。如蜂采蜜,若得蜜味,取味无厌,拔之不去,追之复来,念佛行人,亦复如是,若觉三昧乐味,自然心不迁流,住佛正定,如如不动”。静公这一段话,说明念佛三昧之乐,好比蜜蜂采蜜一样,欲罢不能,愿大家对静公这一段开示,细细玩味。了然大师在净修导言一书中也说:“念佛功夫,最易明了,试看小儿吃糖,越吃越要吃,念佛念到有味,亦复如是,越念越要念,念到欲罢不能之时,略有少分相应”。为什么念佛念到住佛正定,就会像蜜蜂采蜜及小儿吃糖一样的乐趣呢?就因为念佛三昧之乐,超过五欲,大家能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在闲着无事的时候,就不会去干赌博烟酒se 情等勾当,可以静下心来,一心一意的念佛。

十四、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 

 一个人在闲暇的时候,会感觉极无聊,可是如果太忙,又会感觉精神紧张,心意烦躁,甚至容易发脾气。所以事忙的人,更应忙里偷闲,抽暇念佛。事忙的人念佛有什么好处呢?念佛能使紧张的精神松弛下来,更能使烦躁的心意平息下来,因而提高工作的效率。或问事忙的时候要应付工作,怎能念佛呢?要知事忙时不必口念,可以心中默念,若心中默念佛号,可以加强定力,使头脑清醒,不但不会妨碍工作,且会使工作做得更圆满。何况有些机械性的呆板工作,也可工作时一面工作,一面出声念佛。例如宋朝湖南潭州有一位以打铁为生的黄打铁,终日忙碌,十分辛苦,有僧劝他修行,他说:“我终日忙于打铁,怎能修行呢?”和尚说:“你可一面打铁,一面念佛,修行不会妨碍你的工作”。黄打铁依教奉行,每当手掣风葙时,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推进时,亦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到铁红取出,打一锤,念一句,锤锤如是,不打铁也念,未睡着也念,念了几天以后,竟忘了火炉边炎热的苦,也忘了打铁辛劳的苦,感觉身心沐浴在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中,十分愉快,从此更加精进,过了几年,预知即将命终,沐浴更衣,向家人告别,并说偈曰:“钉钉铛铛,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遂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而立化,身出异香,天乐鸣空,众皆闻香,无不惊叹。这证明工作忙碌的人,也可修行念佛而得成就。黄打铁是一位劳力工作者,倘是从事劳心工作的人,也可于工作时默念佛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纵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灵源大师念佛偈:“念佛不碍工作,事忙心中忆佛”,从此看来,怎可因事忙而废弃念佛呢!

十五、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

  龙舒净土文说:“僧家当自念云:我为出家人,了达生死,乃本分事,不能如此,遂汩没俗尘,一日大限到来,有何倚赖?平日虽有善业,不免逐轮回去,善业报尽,又复坠堕,不如早修净土,直脱轮回,面见阿弥陀佛,方是出家事毕,如永明寿禅师、长芦颐禅师、万年一禅师等,皆修此道,又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岂不效彼乎!凡受人一钱之施,一食之供,皆当为说净土以报其德”。这说明出家人不仅自己应早修念佛的净土法门,更应尽力劝化他人念佛,这样才能负起出家人以弘法为家务,以利生为事业的神圣使命。且出家人最重要的是戒律,戒是出家人的生命,而念佛是持戒最有效的方法。经云“摄心为戒,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则是名为三无漏学”。念佛有摄心的特效,念佛念到念念与佛相应,妄念不起,意业清净,众戒自然具足。身口二戒,都由意业而起,身业作杀盗淫,口业说妄言、两舌、恶口、绮语,都是意业驱使,念佛摄心,清净了意业,身口亦可随之清净,这样就可具足众戒,成为人天师表的高僧。过去在大陆,印光大师是最负众望的高僧,后来在台湾的广钦老和尚获得大家的一致崇敬,他们都因念佛功夫很深,所以能获致伟大的成就。

十六、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俗语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从这一句流行的俗语,可知每一家庭都有难以为外人道的痛苦与困扰,所谓家庭是火宅,确非过言。怎样能把火宅化为清凉?怎样解决每家难念的经?只有念佛,才是促进家庭和睦,化除一切家庭纠纷最好的方法。为什么念佛能把火宅化为清凉呢?因为火宅的火,是指无明之火,一切纠纷或烦恼,都从无明之火产生,念佛能把无明之火消灭,所以能把火宅变成清凉。无明是从一念既生以后的妄想而起,念佛是发掘一念未生以前的本心光明,所谓念佛就是持念一念未生以前的光明清净心,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能驱除一念既生以后的无明黑暗,因此虔诚念佛,可以经常保持本心不动的光明,无明之火就不会发生,故能化解一切个人的烦恼,清除一切家庭的纠纷。近年报纸上,经常看到夫杀妻,妻杀夫,甚至父子相残,兄弟互杀的新闻,今日的社会,家庭纠纷的悲剧,时有发生,负有救世使命的佛弟子,怎能坐视不救呢?我们急应发扬念佛法门,把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普照每一家庭,以期家家都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相敬,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太平。念佛可以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俗语说:“家和万事兴”,大家一起来念佛,促进家家和睦,万事兴盛。

十七、若人聪明,通晓经义,正好念佛

  圆瑛大师:“或谓念佛,乃愚夫愚妇所修,而智识阶级,何必修此法门?试问:今之智人,能超过文殊、普贤二大士否?彼皆发愿,求生净土。普贤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文殊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吾人智慧,又能超过永明、莲池二大师否?彼二师,智海弘深,才华焕发,为古今所共仰,皆是专心念佛,力弘净土法门,著述丰富,并行于世。我何人斯!而说何必念佛。即如谚云:聪明多被聪明误,即此辈也”。以上圆瑛大师举出文殊、普贤二位大菩萨,以及永明、莲池二位净土宗祖师,他们的智慧学问,都是高人一等,可是他们都能专心念佛,力弘净土,可见真有智慧的大聪明人,他们因彻底的通晓经义,故能力行念佛法门。可是也有少数人自恃聪明,专钻故纸,不肯念佛,这样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便如印光法师文钞中,曾经说到一位显荫法师,是精通佛学的大通家,不仅精通显教,且曾赴日学密,更是密宗的大阿阇黎,在他临终的时候,佛也不会念,咒也不会念,糊里糊涂的去了。印光大师以显荫法师为例,就是劝人不可自恃聪明而忽视念佛。

十八、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

  西归直指云:“以净土之说,劝大智慧人,化导甚易,因其宿福深厚,根器不凡也。以净土之说,劝愚夫愚妇,化导亦易,因其胸无成见,如甘之可以受和,白之可以受采也。独是以其说告之吾辈读书人,却甚不易,由其先有一番敷浅套语,牢结于胸,故虽有至道而不欲闻,虽有良言而不欲听也”。以上所述,很合事实,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因宿福深厚,很易信仰净土。可是有一部份读书人,虽然读了很多书,但因缺乏智慧,成见很深,往往很难对净土发生信仰。至于不读书的愚夫愚妇,或生性愚鲁的人,他们胸无成见,也很容易接受净土念佛法门的化导。因此古今以来,愚鲁的人老实念佛,获得很高成就者,不知凡几。例如染香集载:“清代直隶省 (今之河北省)有一位姓王的痴头道人,极愚笨,亲亡乏食,住在破屋中,无法生活,有人给他钱,他也无法分辨钱的多寡。后来有一位陈道人收他为徒,每天教他扫地拾柴,并教他晚课念阿弥陀佛圣号数百声,礼拜一炷香为度。王某最初念佛不成韵,常昏昏欲睡,陈道人以长竹竿打他,督责他说:“你这样愚笨,怎么还不知精进!”从此王某精进念佛,过了三年,有一天晚上,王某哈哈大笑,陈道人又想打他,王某说:“你不能再打我了”。陈道人问他原因,王某答道:“你老师枯坐了十八年,不懂修法,你倘能像我一样的老实念佛和礼拜,就可早已往生西方见佛了”。陈道人听了很奇怪,莫测高深。那知过了一天,这位王姓痴头道人,登上高山,向西合掌立化。火化以后,发现二颗晶莹的舍利”。从这一事实,可知愚人老实念佛,成就常超过聪明人之上。印光大师说:“愚夫愚妇,老实念佛,常能暗合道妙”,确有至理。

十九、若人学禅,悟得唯心,正好念佛

  念佛是无上深妙禅,所以学禅而悟得唯心,都能至诚念佛。清代周安士居士有言:“问:禅宗悟达之士,既曰见性咸佛,何必复求净土耶?答:惟其悟达,故愿求生,汝但未悟耳,使汝既悟,则净土之趣,万牛莫挽矣”。可见没有悟达的人,才不愿念佛求生,倘能参禅悟达,那么念佛求生净土的决心,将如万牛莫挽。试观净土宗六祖永明大师,八祖莲池大师,九祖藕益大师,十二祖彻悟大师等,都是曾经参禅大彻大悟之士,转而念佛求生净土,且大力劝化众人念佛。彻悟大师曾说:“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也?以见性难而作佛易故。何为见性?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难。何为作佛?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为作佛,故易。经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岂非以想念于佛,即为作佛耶!夫(禅宗)成佛、(净土)是佛,理无二致,而(禅宗)见性、(净土)作佛,难易相悬若是,岂非念佛较之参禅,尤为直截痛快也哉!一是祖语,一是佛语,何重何轻?何取何舍?学者但当尽舍旧习,虚其心,平其气,试一玩味而检点之,当必首肯是说为不谬矣”!以上彻悟大师辨析念佛作佛较见性成佛更易,念佛较参禅更为直捷痛快,实为披心沥肝之语。净宗六祖永明大师所作四料简,更明白的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有的书本是说十人九蹉跎,不论是错路或蹉跎,总而言之,修禅而不修净,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什么危险呢?就是有禅无净,极易堕落轮回,所以四料简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它去”,例如青草堂禅师后身为曾鲁公,五祖戒禅师身后为东坡,惠古长老身后耽富贵,足见参禅不修净土,难免瞥尔随它去,可不畏哉!因此莲池大师劝请学禅之人,悟得唯心,正好念佛。

二十、若人修仙,求无量寿,正好念佛

  长生不老,是古今以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因此以长生为号召的中国仙道,赢得无数人的向往追求,至今不衰。奈何有生必有死,古代的彭祖,寿至八百岁,是历史上传说最长寿的人,仍不免一死,可见在这娑婆世界,要求长生不死,绝不可能。惟有持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才能达到无量寿命,永远没有死亡之苦,得享无生而长生之乐。因此古今追求仙道长生术的人们,到后来进而修持佛教净土法门者,颇不乏人。例如曾著《往生论注》的昙鸾大师,青年时代曾醉心于长生不老的仙道,经仙家陶隐居真人授以仙经十卷,后遇菩提流支大师,他问:佛教中是否也有长生不死之法,胜于中国仙经的呢?菩提流支告诉他:学仙即使能得长生不老,仍然难免堕落轮回,惟有修学佛教净土法门,才能长生而得无量寿,并授以《观无量佛经》,昙鸾大师从此弃仙经,专修净业,临终诫众曰: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不可不惧,净业不可不修。因令弟子高声念佛,向西稽首而去,众闻天乐西来,良久乃寂。又如吕洞宾,是仙道界一致崇拜的祖师,众称吕祖,据《径中径又径征义》一书记载:“扬州石天基,虽慕佛老之学,而未能专心净土,一日闻纯阳吕祖临坛,欣然往叩之。吕祖示偈云:念佛虔诚便是丹,念珠百八转循环,念成舍利超生死,念结菩提了圣凡,念意不随流水去,念心常伴白云间,念开妙窍tong 灵慧,念偈今留与汝参。后题“纯阳子赠扬州觉道人”九字。可见道与释通,求仙而不信念佛,必为吕祖所不取,安冀有成真之日乎!”吕祖尚且劝人念佛,仙道界人士,怎可不闻风而起,念佛求生净土呢!又清代道光年间,有一位仙道造诣甚深的方内散人,曾著南北合参法要一书,是仙道的名著,但书中卷二有修净土说一节,极力劝人念佛求生净土,其言曰:“净土法门,至简至易,三根俱可接引,上根修之,为上乘;下根修之,亦不失为下乘,乃度人一大慈航也。顾玄门中,往往辟之,余幼时观慧命经,先入为主,极不喜。中年阅诸大乘经典,及修净土家数十种,罔不引经据典,切切谆谆,教人念佛往生。言弥陀立四十八愿,以度众生;说有人念佛忆佛,决定成佛。凡久修净土者,临命终时,神清气爽,预知时至,虽未能现身成佛,具大神通,而往生极乐,则必有之事也,遂信之无疑”。(见台湾自由出版社刊印《南北合参法要》卷二),可见仙道家有识之士,都能转而念佛求生净土,总而言之,仙道虽有益于健康长寿,但不能了生脱死,希望仙道界人士,能遵上述吕祖的训示,并依前哲方内散人为榜样,精修净业,念佛求生净土。

后言

  莲池大师普劝念佛文,各本所载,内容有出入,例如本文所载:“若人孤寡,孑然无疑,正好念佛。若人遇难,遭逢如此,正好念佛。若人学禅,悟得唯心,正好念佛。若人修仙,求无量寿,正好念佛”。别本无之,而别本最后四节是:“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亦与本文最后四节不同,虽内容稍有出入,但普劝世人念佛的意旨则同。原文最后的结论是:“普劝世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因此我们读了莲池大师此文,即应火急念佛,不要悠悠忽忽,虚度此生。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

池大师七笔勾


一、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

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二、凤侣鸾俦 ,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手。嗏,为你两绸缪,披枷带杻。觑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

三、身似疮疣,莫为儿孙作远忧。

忆昔燕山窦,今日还存否。嗏,毕竟有时休,总归无后。谁识当人,万古常如旧。因此把贵子兰孙一笔勾。

四、独占鳌头,谩说男儿得意秋。

金印悬如斗,声势非常久。嗏,多少枉驰水,童颜皓首。梦觉黄粱,一笑无何有。因此把富贵功名一笔勾。

五、富比王候,你道欢时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忧倾覆。嗏,淡饭胜珍馐,衲衣如绣。天地吾庐,大厦何须构。因此把家舍田园一笔勾。

六、学海长流,文阵光芒射斗牛。

百艺丛中走,斗酒诗千首。嗏,锦绣满胸头,何须夸口。生死跟前,半时难相救。因此把盖世文章一笔勾。

七、夏赏春游,歌舞场中乐事稠。烟雨迷花柳,棋酒娱亲友。嗏,眼底逞风流,苦归身后。可惜光阴,懡*(忄+羅)(音:么啦)。空回首。因此把风月情怀一笔勾。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