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续 47





        隋 徐孝克


    徐孝克。性情极为孝顺,每当皇帝请宴的时候,从不食用任何东西,而把食物带回家奉养母亲。平日素食长斋,持菩萨戒,日夜讲说读诵《法华经》。当他做“都官 尚书”的时候,官府中常常有鬼怪,每当黄昏夜里之时,无故而有怪声和光线,或者见到有人穿著衣服官帽从井里出来,居住在官府的常常有人死亡。后来徐孝克居 住在其中两年,妖怪灾变都止息了。人人都认为是徐孝克真实正直的德行所致的结果。
   隋文帝开皇十年(西元五九○年),长安发生流行疾病,隋文帝命令他讲《金刚般若经》。开皇十九年(西元五九九年)往生,临命终时端身正坐安然念佛,室内有异于寻常的香气,邻里的人都感到很惊异。(《陈书》(孝友传))


  
        唐 于昶
       于昶。不清楚他居住的故乡。唐武则天当政的时候,担任并州(河北)的“录事”(缮写文件的官职)。白天判决诉讼官狱的事务,夜里则审判阴间的官司。常常事 先知道灾变祸事,而暗中为之防备,如是经过六年之久。后来因为母亲过世,每日以持诵《金刚经》为功课,因此而不再担任阴间的官吏。年八十四岁,将要命终 时,忽然闻到奇妙的香气,急忙告诉在左右的人说:‘西方的圣人来迎接我了!'接著就面向西方,连续的称念佛名而往生。(报应记)

  
         唐 马子云
    马子云。不清楚他居住的乡里。科举时中举人,担任泾县的尉官。有一次官府派遣他把本郡的田赋税捐监督运送入京城,当时他所乘载的船只在半途突然翻覆,将一 万斛的米沉入江里,因而被关入牢狱之中。马子云在狱中,专心一意地念佛,如是经过五年,因为遇到特赦而出狱。后来隐居在南陵山的寺院之中,持日中一食的斋 戒。唐玄宗天宝十年(西元七五一年)命终于泾县。在此之前马子云曾经告诉他人说:‘我因为命运坎坷,而能专精地严持佛法,如今西方的行业已经完成,将要往 生极乐世界了!'第二天,自己沐浴,穿著新的衣服,端身正坐恭敬合掌,不久之后突然异香满室,马子云说:‘佛来了!'说完即安然往生。(纪闻)

  
        唐  韦文晋
     韦文晋。不清楚他的出身。在唐朝做官,官位做到“观察使”(负责审察所属部下行为之官员)。建立念佛道场,专志于净土的行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一天,正在持念佛名的时候,跏趺正坐而往生,当时有异香充满整个室内。(佛祖统纪)

  
        石晋 张抗、翁儿
        张抗。不清楚他的出身。石晋的朝代(西元九三六~九四六年),为“翰林学士”。曾经课诵大悲咒十万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一天,卧病在床,此时张抗只是 一心持念佛号。不久之后,忽然告诉家人说:‘西方净土,就在厅堂屋子的西边。阿弥陀佛坐在莲华上,翁儿则在莲华池的金沙地上,礼拜嬉戏。'经过一段时间之 后,念佛的声音才停止而往生。而所谓的翁儿,是张抗的孙子,当时已经先往生了。(佛祖统纪)

  
         宋 文彦博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山西汾阳县)介休人。出任经过了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个皇朝,出将入相,五十余年。官职做到了“太师”(官名,三公中最高的 官),曾经兼任翻译经典的润文使,受封为“潞国公”。文彦博一向归依信奉佛法,晚年时更加努力地修行向道,专念阿弥陀佛,无论早晚和行住坐卧之间,不曾有 稍微的懈怠。曾经发愿说:‘愿我常精进,勤修一切善,愿我了心宗,广度诸含识。'文彦博居住在京城,和净严法师,集合十万人,举行净土的法会。当时的士大 夫大多因此而受到化度。年九十二岁时往生。(东都事略。佛祖统纪。佛法金汤)

  
        宋  杨杰、王仲回
     杨杰。字次公,江苏无为人,自号“无为子”。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西元一○七八~一○八五年),官职“太常”(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之事)。最初时喜好禅宗,追 随天衣义怀禅师学法,参究庞蕴居士的机锋话语。有一天奉命祭祀于泰山,看到日出如圆盘般涌出时,忽然大悟。北宋神宗熙宁十年(西元一○七七年),因为母丧 而去职归乡,平日闲居的时候则阅读藏经,因此而归心净土。曾绘画丈六的阿弥陀佛像,随身携带以观想忆念。杨杰平生所著述的文章,多指引归向极乐净土。他在 天台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的序文里面说: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是污秽的国土,极乐,是清净的世界。娑婆世界众生的寿命短促而有限量,而彼极乐净土的寿命则无量无边。娑婆 世界具足了种种的痛苦,而彼西方世界则只有安乐无有众苦。在娑婆世界是随著业缘轮转生死,而如果一旦往生彼极乐国土,则永证无生法忍。若是愿意度化众生, 则能够任意自在,不为种种的业缘所束缚。其清净污秽、寿命数量、苦乐生死,有如是的差别不同,而众生却愚昧不知,难道不令人感到悲哀吗?
   阿弥陀佛,是在极乐净土摄受众生的教主。释迦如来,是在娑婆世界指引往生净土的导师。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则是帮助阿弥陀佛宣扬教化的圣人。是以释迦 如来一代的教典,处处仔细地叮咛,苦劝众生往生西方净土。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乘著广度众生的大愿船,航行于生死轮回之海,不执著此岸,不 滞留于彼岸,不停止于海的中央,只以济度众生为佛事。因此《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
   又《无量寿经》云:“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忆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所以祇洹精舍的无常院,令生病的人面向西方, 作往生净土的忆想。因为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于法界的念佛众生,慈悲摄受而不舍弃。圣人与凡夫是一体不二,因此众生的机缘与佛陀的慈悲能够相应。诸佛心内 的众生,尘尘都是极乐;众生心中的净土,念念皆是弥陀。
   我以这些种种的因缘来观察之:有智慧的人容易往生,因为能够断除疑惑的缘故。有禅定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颠倒散乱的缘故。持戒的人容易往生,因为远离种 种染污的缘故。布施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执著我所有的之缘故。忍辱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嗔恨愤怒的缘故。精进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退转的缘故。不执 著造善也不造恶的人容易往生,因为心念纯一的缘故。诸恶已作而业报现前的人容易往生,因为心中实在是惭愧恐惧的缘故。而那些虽然有行众善的人,若是没有诚 恳的信心,没有回向发愿心的人,则不能够往生净土!
   唉!阿弥陀佛实在是很容易持念,极乐净土的确是很容易往生,而众生不能够持念,不能够往生,佛陀又能够奈众生何?造恶业就会入于痛苦的恶道,念阿弥陀佛就 能够往生极乐的世界,这二者都是佛陀所说的,但是世间的人会担忧堕入地狱,而却怀疑自己能够往生净土,这不是很令人感到疑惑吗?'
   北宋哲宗元祐年间(西元一○八六~一○九三年),官至两浙“提点刑狱”时往生。临终时说偈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 西方极乐。'在此之前有一位参军叫王仲回,与杨杰是同一故乡的人,曾经追随杨杰受持念佛法门,他问到:‘念佛如何能够不间断。'杨杰回答说:‘一信之后, 更不再疑惑,即是心不间断。'王仲回听了之后踊跃欢喜。第二年,杨杰驻守在丹阳一带,有一天晚上,梦见王仲回跟他说:‘过去承蒙您以净土法门来导引我,我 今天已经往生了,特别前来致谢。'然后一再地礼拜而出。
   杨杰后来收到王仲回儿子寄来的讣文,说王仲回事先预知往生的日期,到处去告别亲友,然后安然往生。杨杰往生之后,当时荆王的夫人,梦见云游西方净土,见到 一个人坐在莲华之上,其衣服随风飘扬,并以宝冠璎珞庄严其身。于是问他是何人,回答说是杨杰。(东都事略。乐邦文类)


  
         宋  王古、葛繁
    王古。字敏仲,东都(河南洛阳)人,文正公王旦的曾孙。其祖先七代持不杀生戒,而王古更是发心,放生一百万个生命。他曾经前往江西,与晦堂、杨岐等诸大禅 师,参究禅宗之事。后来作《直指净土决疑集》,宏扬西方净土之教。平日起居的时候,念珠从不离手。行住坐卧之间,都修习净土世界的观想,从来不曾间断。又 曾著《净土宝珠集》序云:
   ‘众生心净,则佛土净。法性本来无生,而无不生。有佛世尊,今现在说法,在极乐国,号阿弥陀。其因缘殊胜时劫长久,悲心深广愿力弘大。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 无量无边际的光明摄受著众生,有不可思议清净殊妙的庄严相好。在净土里,珍珠罗网装饰了绮丽的天空,七宝玉树排列矗立于广阔的大地。清净池中流溢著八功德 水,莲之内发出青黄赤白四种光明。六时之间,演奏著清柔雅韵的天乐。往千万亿的佛土,散落衣祴间美丽的妙华,以供养诸佛。极乐世界是诸佛世尊皆共赞叹,十 方菩萨咸来归集之地。
   众生既是阿弥陀佛心内的众生,自然是一再不断地摄化;极乐既然是众生心中的净土,于是念念皆可往生。形质托于西方七宝莲华之时,实在是不离于本性当处;神 游遍往众多刹土之际,岂能离开我们的自心。就如同镜子含藏著万般的物象,而本身却无有往返来去;又似明月映照在千江之中,而明月并没有上下升沈。如果有圆 顿的根机,则都是一生补处的菩萨;若是要说明其方便之门,则有九品阶位的差别。念我们本性的无量光,而本来即是无念;生于唯心的极乐世界,而当下即是真实 无生。如果要解脱生死的苦轮,即使是十念也能够超生于净土宝地;会归到毕竟的实际理地,二乘也能够究竟地证于菩提。例如大船运载石头,而能够免于沉沦江 海。若能顺风扬帆,终究没有任何的滞碍阻难。悟了这个道理,则非远亦非近;若是迷失了,则虽然很近却变得遥远。
   可叹啊!那些学问寡而业障多、疑心深而观行浅的人,把净土贬斥为权巧的小教,而自己执著于寂静空亡的境界。那就是不以马鸣、龙树菩萨为然,认为智者、永明 大师是不通达心性的人。不肯相信自己当受亲证菩提的授记,不肯顿生如来之家。如同笼中之鸟、鼎里之鱼,不知生死之苦,而安然游戏于其中。把如白驹过隙短暂 的时间、如风中灯烛的残年,妄计为长久不变的。因此虚受此一报身,冤枉地投向诸趣受苦。岂知释迦世尊赞叹劝导,如来金口一再叮咛。一刹那之间就可与圣贤为 侣,一转眼之际就可以具足相好。永远抛离五浊之苦而享受清净的快乐。若是悲心重的,则可回入娑婆,救度在六道三涂受苦的众生。于这个事实不能够如实了知, 实在是为可怜悯者!'
   北宋徽宗年间(西元一一○一~一一二五年),王古官至“户部侍郎”,因为朋党之祸而失去官职,不久之后就往生了。当时有一位僧人在禅定中神游净土,见到王 古和葛繁都在极乐世界。葛繁,澄江人,官至“朝散大夫”,无论办公的府第或私人的居家,必定都整理出一个修行净业的居室,而在其中安设佛像。葛繁有一天正 在礼拜课诵的时候,有舍利子从空中而下。临命终时毫无疾苦,面向西方,端身正坐而往生。(宋史。乐邦文类。法喜志)


  
        宋     钟离瑾、钟离景融、钟离松
   钟离瑾。浙江会稽人,母亲任夫人,专精修持净土法门,临命终时,勉励钟离瑾修习净土行业。瑾因此感动奋发,每日行利益众生的善行二十件。后来在浙江西部做 官,与慈云遵式大师讨论往生净土的指要,从此更加地努力清修。常在母亲任夫人的栴檀佛像之前,恭敬地礼拜、旋绕。之后钟离瑾在瞻视礼拜之时,眉间忽然迸出 舍利子数粒。没多久,就被调职前往治理开封府。有一天半夜,忽然起床,告诉家人说:‘老夫人告诉我,我往生的时候到了!'说完就跏趺正坐而往生。在往生前 一天,全家人都梦见钟离瑾乘著青色的莲华,在天乐围绕之间,乘空向西方而去。
   他的儿子钟离景融,官至“朝请大夫”,常常持诵《观无量寿佛经》,修习念佛三昧。后来舍去官职,结茅屋在仪真的东园之旁,一心一意精进修行。曾经说:‘识 得弥陀,弥陀弥陀;不识弥陀,奈何奈何。不识弥陀,弥陀更在西方外;识得弥陀,弥陀只在自己家。'有一天晚上,请僧人妙应,诵(普贤行愿品),燃香听完诵 经之后,两手结印而往生。
   钟离瑾的曾孙钟离松,居住在苏州,与宝积实公等人,结莲社念佛。有一天,身无疾苦,忽然正身端坐,面向西方合掌而往生。(佛祖统纪)


  
             宋   马玗 、马永逸、婢
        马玗。字仲玉,庐州(安徽)合肥人。父亲忠肃公马亮,镇守杭州的时候,慈云遵式大师教授他念佛法门,因此全家都信奉佛教。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西元一○七八 ~一○八五年),马玗遇到僧人广初,得到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欢喜的说:‘我今天得到我所要归向的地方了!'于是依照慈云大师的十念回向法,修行了 二十多年。后来更与王古结交来往,因此更加精进地念佛。平日常常以放生为佛事。曾经治理淄州、新定等地,都以慈悲恩惠为政策。无论课诵经咒、观想西方,每 天都有一定的规律。当时荆王的夫人夜里梦游极乐世界的莲池,见到有穿著官服而坐在莲华上的人,因此问此是何人,回答云:‘此是马玗、杨杰也。'当时杨杰已 经往生,而马玗仍然健在无恙。
   北宋徽宗崇宁元年(西元一一○二年),得疾病,于是盥洗沐浴更换新衣,然后端身正坐,念佛而往生。当时有一股云气如青色的云盖,腾空而上。后来家中十几个人,都梦见马玗说:‘我已经得生净土的上品了!'那年秋天,家中有婢女卧病,也是念佛而往生。
   他的儿子马永逸,也修行十念法,学习净土十六观,经过三十余年。后来得疾病,见到阿弥陀佛,以及二大菩萨来接引,永逸结手印而往生,当时香气充满了整个室内。入殓之后,棺木上生出五色的莲华,其光泽灿烂鲜艳。(乐邦文类)


  
        宋 江公望
    江公望。字民表,严州(浙江建德县)人。科举时进士及第。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西元一一○一年),官拜“左司谏”,不久又出来统理淮阳军。当时奸臣蔡京 为政,痛恨那些谏言政事的人,江公望于是被去职贬谪到安南(今越南)。平日与妻子俞氏,蔬食清斋,修习念佛三昧。著有《念佛方便文》曰:
   ‘不论世间或者出世间之法,想要达成而又省力,则莫若专注心念于一个外缘之上。就如称念阿弥陀佛来说,也有善巧方便。不用动口,也不用出声,只要微微地以 舌根,敲击前面的牙齿。心念随著相应而念佛,音声清楚了然,声音不离开耳根,而闻性在内融通。心念相印于舌根之机,而舌根之动通达于心念意根。从闻声而入 流,反闻闻自性。心念、声音、闻性三者融会,念念圆通。久久之后因而成为唯心识观。若是利根的人,念念不生妄念,心心无有能所。六根安然寂静,诸识自然消 除。如是则法法全是真实,门门尽是绝待,只要一念相应便成了真如实观。
   初机后学的人,一心摄念阿弥陀佛,乃至于营办家事,以及作种种的事务,也能念佛不相妨碍。只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到十天一个月,便能成就三昧。这就是所谓的自心作佛,自心是佛,自心见佛。'
   江公望有位儿子早已经过世了,有一天托梦给舅舅,希望他父亲江公望,能够到天宁寺,转读《宝积经》,祈求他能够得生善处。又说他曾经见到阴间地府中有一个 金字的石碑写著:‘江公望自居谏言职责之官,心中思慕宣说苦空无常的佛道。努力精进修清净行,心中无有贪爱染污,动静之间不违佛法,语默之际常契宗风。名 字已经预先脱离了幽冥世界,身心必定归于极乐净土。'江公望后来遇赦免而得归故乡,命终时无疾苦而往生。(宋史。乐邦文类。佛法金汤)

  
        宋    陈瓘
   陈瓘。字莹中,南剑州(福建)沙县人。在北宋徽宗的朝廷里,为“左司谏”,因为正直不苟的谏言而不被相容,不久就被外放担任官职。后来又回到京城担任“右 司员外郎”,提供谋略给朝廷中央。由于忤逆了宰相曾布,因此又被外放出任泰州知府。徽宗崇宁年间(西元一一○二~一一○六年),被贬谪流放到袁州,后来移 往通州,接著再度被贬斥到台州。最初陈瓘喜好《华严经》,自号为“华严居士”。等到遇见明智法师,请益参问天台宗的宗旨,明智开示他上根利智者所修的止观 不可思议境界,用本性的工夫取代事相的修行,以成就无作之行,陈瓘听闻后深深有所契入。陈瓘自从到了台州之后,就放下纸笔不再作文章,专修念佛三昧。曾作 《净土十疑论后序》云:
   ‘人心无常,法也没有定法。心与法之所以会呈现万千的差别现象,其根本就在于此。如果能够相信这个道理,就能够遍信《华严经》所说的十信;如果怀疑这个道 理,就完全怀疑智者大师所说的净土十疑。如果能够出离疑念而入于信心,一入就永入,不离于当下,即能到达究竟之处。所谓的极乐净土,即是究竟之处,此处有 说法之教主,名“无量寿”,此佛说法未曾间断。如果怀疑障碍了耳根,则就如同聋人而不能听闻佛法。如果怀疑障碍了我们的心,则愚昧而不能觉悟真理。因为不 闻法不觉悟,而安住在恶劣的习气。因此就赞叹不念佛为是,而随喜无知的粗心。于是就任意妄指莲华化生为虚幻荒诞,从来不反省自己分段生死的色身,是从何而 得,自何而来?不知道自己受生的胎狱污秽恶浊,其真实性又何在呢?只相信凭借著虚妄的业识,而自己远离于真如实际。在这本来皆是幻境之中,排斥彼极乐净土 而执著此娑婆世界。因此生生世世不能觉悟灵知,而永绝成圣成佛之路。
   因为如是的缘故,释迦如来,起大慈悲心怜悯众生,在污秽的五浊恶世中,发大音声,赞叹彼西方净土无上美妙之快乐。于生死轮回的暴流中,为大航海家,以法船 载度众生,令人趋向净土彼岸,昼夜不断地度化众生,无有停止休息。然而阿弥陀佛的究竟之岸,本来没有彼岸此岸之分;释迦如来的大愿法船,实际上也没有往返 来去之相。譬如一盏灯,分照于八个镜,镜子虽有东西之分,而光影则无二无别。阿弥陀佛说法,遍在于所有的光影之中;而释迦如来以方便法,独指西方极乐这个 镜子。因此只有到达究竟彼岸的人,才可以舍弃此岸彼岸的分别。尚未悟入于法界的人,那里能够泯除东方西方、污秽和清净的不同呢?
   于此净土法门之中,若是未能究竟了知,则不可停滞执著于一方,不要分别彼此,我们只有应当正念谛信而已。此是弥陀、释迦二圣的意旨,而智者大师之所以相信 不疑也。信者,万善之母;疑者,众恶之根。能顺其万善之母,则能锄其众恶之根,那么我们前面所说的有障碍因缘的众生,聋者可以再能听闻佛法,愚昧的可以再 觉悟自心。未出生死的人,得以出离生死;未往生净土的人,可以得生净土。随顺著释迦如来的教诲,往西方面见阿弥陀佛;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回来协助释迦如 来教化众生。在此娑婆世界而遍历十方,即彼西方净土而普入诸镜。自从此二圣人建立教化以来,能够达到如是境界的人,有如恒河沙数之多。众生为什么而不相信 呢?为什么而怀疑呢?能够自己具足信心,又能够设立方便善巧,令诸未信之人,无不相信净土法门者,此就是智者大师之所以为具足大悲心之圣者的缘故啊!'
   陈瓘居住台州五年,又复官“承事郎”。准备移往楚州居住,中途经过庐山,于是定居下来。曾经告诉他所亲近的人说:‘我往年遭受患难,所惧怕的唯有一死而已,如今则死生皆置之度外了!'不久之后往生,时年六十五岁,(东都事略。佛祖统纪。李忠定集)

TOP

续 48





        宋  王衷


    王衷。嘉禾(福建建阳县人),居住于浙江钱塘的孤山。北宋徽宗政和年间(西元一一一一~一一一七年),最初在隐居闲逸之时被推举为官,王衷不出仕任职。后 来出任时,官至“朝散大夫”。曾经参究于小本禅师,未有所悟入。有一次,在偶然之间听到僧人念诵《阿弥陀经》,心中有所感悟,于是专心修习净土法门。每日 诵《阿弥陀经》超过七遍,佛号一万声,如是十九年未曾间断。把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改为莲社,无论出家、在家,不论富贵、贫贱,都可以前来参与念佛。有一天, 身无疾苦,自己沐浴后,面向西方,端身正坐而往生。(佛祖统纪。乐邦文类)

  
          宋  张迪
   张迪。浙江钱塘人,官职为“助教”(辅助国子监博士教授生徒的人),依止圆净律师受菩萨戒,专修净土法门。并在佛前燃臂香发誓愿。每当称念佛号时,其声音 振奋高亢,往往到了喉咙没声音了,还不停止。曾经在寂静的室内,见到白色的迦陵频伽鸟飞舞于前。又有绿色头发的童子,前来合掌问讯。经过三年后,面向西方 称念佛名而往生。(佛祖统纪)

  
        宋   胡闉
       胡闉。字达夫,浙江钱塘人,官“宣义郎”。晚年辞去官职,与清照律师交往。有一天,得疾病,胡闉的儿子请清照律师过来看他,清照说:‘达夫,你平生与我清 照极为熟悉友好,岂可不知道末后临终的大事呢?'胡闉说:‘不是说“心净则国土净”吗?'清照说:‘你能在一切时中,没有杂念染污吗?'胡闉答:‘尚未能 也。'清照说:‘如此怎么能够心净则国土净呢?'胡闉说:‘经典里面说:只要一称念阿弥陀佛,能够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是什么道理呢?'清照说:‘阿 弥陀佛,有大誓愿,有大威德,具有广大光明无边神力,不可思议,完全如经典所说的。因此只要一称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罪垢自然就消除,就如同炽盛的烈日当 中,霜雪怎么能够存在呢?'听了之后,胡闉心中大有感悟,于是一心称念佛名,并请僧人为之助念。如是经过一个月。最后清照律师才来到,胡闉曰:‘您来得何 其晚呢!已经麻烦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降临很久了!'清照与众僧一同举念佛名,胡闉随即安然往生。(乐邦文类)

  
              宋    冯楫
    冯楫。字济川,四川遂宁人。由太学登进士第。最初参学于佛眼远禅师,有所省悟。接著又参大慧杲禅师,入山中结夏安居,于是深深有所悟入。后来兼修净土法 门,作《弥陀忏仪》。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西元一一三一~一一六二年),到云南的泸南帅兵,并在当地领导僧俗二众作系念法会,以西方净土为归。当时因为经过 高宗建炎年间(西元一一二七~一一三○年)的兵乱之后,许多寺院和藏经大多残败焚毁。冯楫因此捐出他为官的薪水,造大藏经四十八部,小藏四大部经(禅林中 以《华严经》、《宝积经》、《般若经》、《涅槃经》等四部八四一卷为四大部经,相对于大藏经而称为小藏。),也是四十八部。分别收藏在各个寺院。曾经著作 《发愿文》云:
   ‘我布施经典这件事,一件事而具有两种布施。以钱财造经,是谓财施;以经典传法,是谓法施。财施,将来得到天上人间福德之果报。法施,将来可以得到世智辩 聪才华盖世之果报。但是应知此二种果报,皆是轮回之因,苦报之本。我今发愿,愿将此二果报回向临命终时,安详庄严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莲华为胎,托质形 体于其中,得以面见阿弥陀佛,听闻佛法,悟得无生法忍,登不退阶,入菩萨位。再回到十方世界之内,五浊恶世之中,普遍地化现身形,而作种种广度众生的佛 事。我以今财、法二种布施的因,希望将来能够如观世音菩萨一样,具足大慈悲,游历于五道众生之间,随著众生的种类而化现其形,为其宣说诸佛的妙法,启蒙导 引未悟的众生,使他们永离苦道,令其得大智慧,普与一切众生悉得成佛,此乃是我布施经典之愿也。'
   冯楫后来知理四川邛州府。绍兴二十三年(西元一一五三年)秋天,请求退休,预先告诉亲戚朋友,约定在十月三日告别往生。到了约定的那一天,命令人在后厅设 置高座,依然接见宾客一如平时。日影将近午时的时候,穿著整齐的官服衣冠,面向京城的方向恭敬礼拜,请漕使(管理水路运输的官吏)代理邛州府的事务。然后 换去官服穿著受戒的衣服,坐在高座之上,嘱咐所有的官吏及僧俗二众,应当各个努力向道修行,以建立兴盛佛法的高幢。然后拿起拄杖放在膝盖之上,安然地坐化 往生。漕使在旁说:‘知府大人您生死去来,如此的自由自在,何不留下一句偈颂,以表明不可思议的行迹呢?'冯楫于是又张开双眼,要了一枝笔书写道:‘初三 十一,中九下七。老人言尽,龟哥眼赤。'冯楫亦著有传颂古人的语录,流行于当世。(五灯会元。莲宗宝鉴)

  
         宋    吴秉信
     吴秉信。字子才,明州(浙江)人,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西元一一三一~一一六二年),在朝廷任官。因为与秦桧意见相违,被贬斥为平民。于是回到故乡在州城的 南边建筑一间小屋,日夜寂然地静坐修行。叫人做一个棺木,夜里则在棺木中睡觉。每到天亮时,就叫童子敲叩棺木并唱曰:‘吴信叟,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 西方净土有莲胎,归去来!'吴秉信一听到童子唱歌,即起来习禅课诵。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秦桧死去,因此又被朝廷召为“礼部侍郎”,不久后又出任常州的知 府。绍兴二十六年(西元一一五六年),被召回京城,经过萧山驿站的旅舍时,吴秉信静坐休息,才过一会儿,即叫他的家人仔细静听,大家都听到天乐之声。吴秉 信即说:‘在清净法界的本性中,因为失念而来到此世间,金台既然已经到了,我也该走了!'说完之后即安然往生。(佛祖统纪)

  
        宋  张抡
       张抡。不清楚他的出身。官至浙西的“副都总管”。平日虔诚修习净土法门,曾经请南宋高宗书写“莲社”两个字挂置在他的门前。张抡为此事作文章呈给皇上曰: ‘臣曾经读天竺的经书,知道出世间有极乐国土这个地方,此国有佛,号阿弥陀。最初时享有国土高居王位,后来舍弃国土不居王位,超然解脱独尊觉悟,悟入本心 证得圣果。以广大宏深之愿力,普度一切芸芸众生。其极乐国土皆是以无上殊妙的众宝所庄严而成,土地皆由黄金铺设,没有高山河川丘陵深谷之险阻。气候常年如 春天一样地清爽舒适,没有阴阳寒暑晴雨不定的变化。无有饥寒老病生死轮回之苦,也没有五趣杂居之浊恶不净。阿弥陀佛用这些种种的神通,方便善巧地引导众 生,使其欢欣喜乐生起信心。只要能够在日用平常之中;能发起一念净心,念彼阿弥陀佛圣号。即此当下一念,清净纯熟,圆满具足,融会真如,同一法性。幻化的 色身灭尽时,此本性亦不断灭,一刹那之间,极乐佛土即刻现前,就如同拿著契约,去领取自己寄放的事物一样的容易。
   臣恭敬地听闻其说,于是更加努力修行,精进不懈,无有间断。念念之间唯有佛名,如是用功也已经有好几年。全家老少,无不因此而受到感化。因此在我破旧屋舍 的东边,挖掘水池栽种莲华,仿效慧远大师结集莲社遗留下的风范,每日率领妻子儿女课诵佛号一万遍。另外又在每年春季、秋季的最后一个月,选择良辰吉日,就 在普静精舍,与共信佛道的善人一同修行。于是见闻此事而随喜参与者,如云彩般地聚集、如河川般地会合,唱念佛号的声音,就像潮水翻腾于江河一般持续不断。 从慧远大师创立莲社,距今已经经历了数百年,在这些年间,无论僧俗,景仰羡慕其余留下来的高风,推崇追随其高尚胸怀的,历代以来都不乏其人。然而其大多都 是隐晦而不被人知,与木石一样地沉寂。臣子我何以独自有幸,乃蒙“太上光尧圣寿皇帝”,亲自挥洒御笔,书写“莲社”两个大字,赐下皇上如云彩美玉般的笔 迹,实在是从来未曾有的荣幸。使得万人眼目共同瞻仰,众人的欢喜踊跃实在难以禁制。不只是传示于百官之间,更是千载难遇的盛事。并且真心的期愿天下后世, 凡是见闻此事者,皆得念佛三昧,究竟成就无上菩提。皇上此举所饶益的众生,岂可以心思测量得知?今日微臣恭敬地将此事记载于金石之上,用来称赞皇上的伟大 圣业、显示皇上福德祥瑞的天命啊!'(乐邦文类)

  
        宋  李秉
    李秉。不清楚他的出身,南宋高宗绍兴末年(西元一一六二年),为宫廷内的官吏,经历三个皇帝,最后在爵位为“武功大夫”,管理皇宫的药院时,乞宫祠以辞去 官职。李秉壮年的时候,仰慕禅宗,参净慈自得禅师,有所省悟。后来归心净土,刻印《龙舒净土文》以劝世。平日执持佛号讽诵经典极为严谨坚持。如是修行超过 三十年之久。其儿子李元长,邀集一些同好的莲友,结集净土念佛会于传法寺,李秉也参与之。
   南宋宁宗嘉泰四年(西元一二○四年)秋天,有疾病,减少饮食拒绝药剂,但是神色却更加的清醒机警。到了冬天,梦中见到阿弥陀佛现出好相。经过七日后,在凌 晨时刻,见到金色莲华充满室内,于是赶紧叫他的两个儿子扶他起来,告别亲友。并索笔书写道:‘六十一年尽乱道,些儿见处却作好。而今蓦直往西方,万劫长离 生死老。'然后放下笔,结手印而往生。(乐邦文类。李秉是以武官的身份而当值于宫廷之内,《往生集》中误以为是宦官,考察宋代的制度,宦官没有乞祠的例 子,而且如果是宦官,又怎么会有两个儿子呢?)


  
        宋     陆沅
    陆沅。字子元,浙江会稽山阴人,官职一直升到“太府寺丞”(掌管贡赋货财之官),接著由中央向外调职,担任福建地区管理海港船舶及关税的官员。后来得罪于 他人,于是闲居家中,住在明州(浙江)的横溪之上。平日常持诵《法华经》,清晨起来即洗澡沐浴,然后焚香供佛,每天必定先唱偈颂曰:‘盥手清晨贝叶(经 典)开,不求诸佛不禳灾。世缘断处从他断,劫火光中舞一回。'然后打开经卷而读诵,不缓也不急,声音如同连续不断的珠子,每日读诵一部《法华经》,如是经 过三十年。年纪到八十岁时,增加到三部。每日又诵阿弥陀佛圣号,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年八十五岁时,沐浴之后,换著新衣而往生。口鼻之间传出浓郁的莲华香, 经过一整天才消失。当时为南宋光宗绍熙五年(西元一一九四年)。(渭南文集。法喜志。法华持验记)

  
        宋    钱象祖
    钱象祖。字同伯,台州(浙江临海县)人。最初的官职是“太常丞”(掌管宗庙礼仪之官)。南宋宁宗开禧年间(西元一二○五~一二○七年),官“参知政事” (丞相的助手,即副丞相),与史弥远共同合作计谋,诛杀奸臣韩侂胄,天下的人民于是仰赖之。宁宗嘉定二年(西元一二○九年),官拜“左丞相”,不久之后罢 官归乡。最初钱象祖问道于此庵元公,参究宗门的大事,有所省悟。后来归心极乐净土。当他镇守金陵的时候,在乡村和州城建立接待寺(不论僧俗皆可饮食、住宿 的接待所)十所,都以净土极乐来命名之。又创止庵,与高僧大德在其中谈论佛法。自从担任丞相管理政事后,修持更加精进。
   南宋宁宗嘉定四年(西元一二一一年),突然得到些微的疾病,于是书写偈颂曰:‘菡萏(莲花)香从佛国来,琉璃地上绝尘埃。我心清净超于彼,今日遥知一朵 开。'有一天,有僧人问他平日起居时的心念如何?钱象祖曰:‘不贪生、不怕死、不生天上,不生人中,唯当往生净土而已!'才一说完,就趺坐而往生。当时有 天鼓震动响起,异香浓厚芬芳。郡县中的人都听到空中有声音说:‘钱丞相将往生净土,为慈济菩萨。'(佛祖统纪。续纲目。往生传。台州志)


  
        宋    昝定国、计公
    昝定国。号省斋,明州(浙江)人,为州学的老师。平日常修净土法门,结西归社。南宋宁宗嘉泰初年(西元一二○一年),于小江慧光建立净土院,建石塔于水池 边,为乡民收藏遗骨之处所。每个月的十六日,集合僧俗诵《观无量寿经》并称念佛号。又制作念佛计数图,劝人努力念佛。当时有一位打铁的工人叫计公,年纪将 近七十岁,双目失明。从昝定国之处受持念佛图,诵到第四张念佛图时,两眼突然明了开朗。如是经过三年,念满十七张念佛图。有一天,正在念佛的时候,忽然闭 目睡著,过了半日才醒过来,计公告诉他的儿子说:‘我已经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佛菩萨了,昝老师是劝导人念佛的首要功臣,应当分六张图赠送给他,并且向他 表示谢意。'说完后,面向西方坐著往生。南宋宁宗嘉定四年(西元一二一一年)昝定国梦见青衣的童子告诉他说:‘阿弥陀佛叫我来告诉你,三日后你当往生彼国 极乐世界。'到了那一天,昝定国自己沐浴更衣,连续不断地称念佛号,然后端坐而往生。(佛祖统纪)

  
         宋    梅汝能
    梅汝能。江苏常熟人,官职为县令,平日有志于净土法门。有一天晚上,梦见有僧人拿一张纸给他,上面有“二八”两个字,因而以此事去问东灵照法师,照法师 说:‘二八一十六,这难道是指《十六观经》吗?'此时正好有一位僧人以《十六观经》给他,然后忽然不见。梅汝能自此以后诵经念佛,自己取名为“往生”,以 表明志向。破山的出家人道生,提倡制造丈六高的阿弥陀佛像,梅汝能布施钱财百万,设斋供僧礼忏,当时大殿前的水池中,生出双头的白莲华,一华有一百片叶 子。梅汝能就在那一年冬天,无疾而往生。(佛祖统纪)

  
        明    朱纲
   朱纲。不清楚他的出身,明朝时为北京城的太学生,最后的官职为知府的副手。平日专修净土法门,每日课诵佛名三万声,如是有十五年之久。有一天,坐在床榻上,手中正拿著念珠称念佛名,此时忽然异香满室,朱纲说:‘佛来了!'然后端坐往生。(往生集)

  
       明   陈瓒
   陈瓒。字廷裸,江南(江苏)常熟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西元一五五六年)中进士,官职为“刑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刑部百官的职务)。 因为直言规谏而被排斥,免去官职闲居家中,于是一心一意归心净土。有一天,有客人来拜访他,呵斥陈瓒说:‘你难道不曾听过六祖慧能大师谈论唯心净土吗?怎 么可以厌离垢秽而欣乐清净呢?'陈瓒回答说:‘唯心净土,由六祖慧能大师说出,而不是由六祖大师开始。《观无量寿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陀早已 经先说过了。实在是因为怕众生以不清净的心求生净土,而不是说国土没有垢浊和清净的差别。况且极乐世界之所以令人快乐,不只是因为清净莲池七宝楼阁、鸟宣 法音风吹行树而已。我们能够有幸与成群的圣人来往,蒙受阿弥陀佛无量光明的照耀,经过无量劫,证得无生法忍,成就无上的佛道,济度无边的众生,实在是一大 乐事啊!客人您以您的禅而乐居垢土;而我以我的禅而乐生净土,禅本来就没有客没有主的差异,极乐本身也没有垢浊和清净的分别,客人您本来就不用呵斥我啊! '
   明穆宗隆庆初年(西元一五六七年),又起来担任主管官吏选拔考核升迁的官职。明神宗万历年间(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官至“刑部侍郎”。万历十六年 (西元一五八八年)七月,卧病在床,但是称念佛名更加虔诚。当时只要曾经在京城作大臣官职在三品以上的,到了夏天的月份都可以赏赐冰块。冰块放在陈瓒的床 前,大众都看到冰中涌出七级的佛塔,其中的栏楯吊著美丽的装饰,窗户的格子玲珑美妙,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冰块渐渐地融化,佛塔的影像也渐渐消瘦。不久,陈 瓒气绝往生,而佛塔的影像也消失了。当时京城的人都传闻惊异此件不可思议的事。(明史。乐邦文类。谈荟)

  
        明   严澄、严朴
   严澄。字道彻,江苏常熟人,文靖公严讷的儿子。年少即有清高的气节,因为父亲的庇荫,担任“中书舍人”(中书省缮写文书之人),官至邵武的知府。晚年辞官 家居,奉持云栖莲池大师的教化。他的儿子严朴,平日敦厚诚敬乐行善事,年二十五岁,得疾病,将要命终,严澄告诉他说:‘不要杂思妄想,只要一心念佛。'严 朴回答说:‘是!'严澄又说:‘从今以后,我也要一心念佛。'严朴欢喜的说:‘果真如此的话,儿子我就不再担心了!'说完之后,端正仪容,合掌而往生。严 澄于是拿严朴所刻的《龙舒净土文》来印刷出版,普遍地赠送给亲人故友,并附带书信说:‘严澄我一经生病几乎就要命终,如今也没有想要再生存。现在虽然苟延 生命,但是那里知道来日又如何呢?回首我此生所经营计谋的这些旧事,就如同嚼蜡般毫无味道。这一具臭皮囊,终须败坏,此心则是六尘缘影虚幻不实,有什么是 坚牢不变的吗?不如换却凡夫之心,求生极乐净土。称念一句阿弥陀佛,消除罪业无边。姑且奉上劝导之文,用以表示我的诚意。'往生时,年七十八岁。(常熟 志。云栖法汇。净土文跋)

  
        明    蔡承植
   蔡承植。字槐庭,湖广(湖南)攸县人。平日个性孤独高远,淡泊于世间的声色名利。年二十余岁,长年持斋奉持佛法。曾经背诵三千佛的洪名,每日记忆三个名 字,经过三年才背完,从此以后终身不忘。明神宗万历十一年(西元一五八三年)中进士,官为绍兴的太守。当官的期间,每日课诵《金刚经》,室内没有其他多余 的东西,只有炉、香和诵经的桌子而已。发心重新整修古代的楞严寺,禁止民间杀生来祭祀鬼神。曾经问法于云栖莲池大师,因而专修念佛三昧。
   后来官“太常寺卿”(管理祭祀、礼乐的官府之官员)时,请求退休归乡,晚年结草庵为念佛会,引导所有卖菜的菜贩,一同回向往生净土。并作偈颂谢绝宾客曰: ‘安养思归客,湘江一腐儒,不愁明日事,但觅往生符。斗室随缘住,稀羹信口糊,胸中绝憎爱,一任马牛呼。'将要往生的那一年,自己命名为“不久道人”。等 到生病时,令人抬到佛寺,请僧人剃发。回到卧室的时候,见到银台来接引,连连称念观世音菩萨,然后往生。著有净土诗,以及谈论因果的书流行于当世。(金刚 新异录)


  
       明    虞淳熙
   虞淳熙。字长孺,浙江钱塘人。生下来就是不闭眼睛睡觉。三岁时,整日唱念佛号不停止。念佛念到莲华和宝树,显现于室内,虞淳熙以此事告诉祖母,祖母说: ‘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瑞相。'祖母因此教他学习禅定,从此以后就时时闭目端坐。弟弟淳贞,字僧孺,从小就和他心意相投。后来守母丧的期间,兄弟两人一同学 习天台的止观。虞淳熙长大之后为乡里中私塾的老师,教导他的小朋友学生学习静坐数息观,因此而忤逆了主人,但是他却毫无恐惧。后来中了乡试的秀才,接著就 于毗山教授学生,与同社的朋友一起诵梁皇忏,到了第二天,云中的光明照入屋内,甘露沾湿了墙壁,空中落下金色的小米、玉米、及沉水香。当时正值冬天,可是 却万花尽开。虞淳熙因为感应了这些灵异的现象,因此学习禅定更加坚定,后来能够事先预知将来之事。云栖莲池大师听到此事之后而呵斥说:‘虞生堕入魔网了 啊!'
   明神宗万历十一年(西元一五八三年),中进士。后来因为父亲过世而归故乡,在父亲的坟墓旁建茅屋守孝三年,并受归依五戒于莲池大师。守孝住在山上时,每天 以菜饭布施给野鹿兔子,若有老虎来则将它呵斥离去。守孝期满后,又担任“职方司”(掌天下舆籍、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等事)的主管。不久之后,又 辞去官职告假归乡,上天目山,坐在高峰禅师修行的死关之前,日夜精进用功。到了第二十一天,极为疲倦,想要就枕休息,忽然看见高峰禅师来斩他的左手臂,顿 时豁然有所省悟,于是即刻奔往云栖山找莲池大师印证,大师说:‘凡是从梦中睡醒的人,如果不梳洗戴头巾,而又倚靠著棉被枕头,必定很快又睡著。从愚迷中醒 悟的人,如果不往生庄严的净土,而又亲近秽浊的世界,必定很快又迷失了。火中的莲华容易枯萎,新长的竹子容易折损。你要为自己思量计划一下,千万不要以暂 时一点的悟境,阻碍了进阶修行之路。'莲池大师劝他回向净土;以接续以前的因地,虞淳熙于是依教奉行,终身修习净土法门。如果有人不相信念佛法门的,虞淳 熙就告诉他说:‘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称之为佛。念佛者,就是念觉悟,念念之间不能常常觉悟,而念念常迷失,这样可以吗?人民居住在城邦田野,鸟群居止在 小山丘陵,不止于至善之地,而却止于不善之地,这样子可以吗?'
   有人问他要如何念佛?他说:‘念佛就只是提醒正念,相续不断而已!无论百千的方便,就只在一个“知”字。如果能够念念无量光,怎么会不能“入佛知见”呢? 学佛的人修道之时,专求出离生死,如果能够念念无量寿,又有什么生死可以舍离呢?'后来又回复官职,转职为“主客司员外郎”(负责各藩属国朝聘、接待、给 事等事。)又改为“司勋”(掌理功赏之事),接著又请求离职归乡,与弟弟淳贞游玩于湖上。当时莲池大师正好在南屏山,讲说《圆觉经》,并募钱赎万工池,建 立放生社。僧俗有数万人参加,讽诵的声音,震动了河川山谷,一时有清高德行的士人,大多参与其盛会,而此事其实是由虞淳熙倡导率领之。因此而恢复了三潭的 放生池,筑堤防建楼阁,放生种种的鱼鸟。不久之后,入南屏山修行,不再出来。其弟淳贞也隐居于灵鹫山,因此而终老一生。(德园集附录)


  
        明    唐时
   唐时。字宜之,湖州(浙江吴兴县)人,以秀才身份进入京城的太学。后来出来治理寿阳,接著治理襄国。流贼攻破襄阳之时,唐时跳入端礼门左边的井中,后来被 家人扶救出来,死而复活。自己上书诉讼,皇帝上诏交付刑部查究询问,因此还得清白,放回家中。唐时最初参礼莲池大师,大师传授他念佛法门,于是精勤专修净 土行业。所有的眷属都能够背诵《金刚经》和《普门品》。白天大家各自作自己的事业,晚上则共集在佛前念佛回向,以此为日常的惯例。唐时曾经说:
   ‘修习净土的人,以观想之门为最重要,必须无论穿衣吃饭,都常常在观想之中。或者观想神游于莲海之内,身在莲华之中礼拜阿弥陀佛。或者坐著观照七宝的国 土,佛光注照于我身上,净土的观想既已成就,往生西方就是必然而不必期待的事了。'唐时平日专修阿弥陀佛的观想。有一天前往南京的长干寺,正在礼拜佛塔称 念佛名的时候,见到塔顶放出白色的光,阿弥陀佛现出身相,如黄金色一般地耀眼光明。又有一天,唐时静坐于禅堂,推开禅堂的窗子,忽然看见大海中涌出一座高 山,阿弥陀佛坐在山上,金色的光明彻照于四方,禅堂所在的墙壁林木,尽皆空去不见。唐时的精进诚恳所得的感应大多如是。
   唐时专精于诗词文章,在他归心佛法之后,常常随顺世间的语言,演说种种的法要,著作《莲华净土诗》、《如来香》、《频伽音》等书,刻版印行于当世。唐时曾 经自己预先准备墓地,后来舍弃而入栖霞寺中,并交待遗言说,死后一定要用火化荼毗的方法。临命终时,现诸种种的瑞相,正念分明而往生。(金刚持验记。净土 晨钟)

  

         明    袁宏道、袁宗道、袁登、袁中道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头居士”,湖北公安县人。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三个兄弟先后都中进士,皆好禅宗。明神宗万历年间(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一 九年),袁宏道为江苏吴江的知县,后来在礼部主理事务,以病缘为理由而辞职归乡。最初学禅于李卓吾,悟解的能力通达锐利,喜欢和人辩论。稍后自我检讨说: ‘此是空谈,并非实际的境界!'于是回向净土法门,早晚礼拜课诵,秉持戒律。后来广博地采录经教,作《西方合论》,圆融性相,入于不二法门。其中谈论到五 种行门,尤其确切简要,其中约略是说:
   ‘一者信心行,经典云:“信为道元功德母”一切的诸行,皆是以“信”为正因,乃至于成佛时菩提的果德圆满,也只是完成此信根。譬如稻榖的种子堕地,一直到 稻榖成熟果实,也不异于最初的种子。又如由幼笋到参天的竹林,仍然是本来的竹子。初发心的菩萨,无有不依靠信力而成就的。净土莲宗尤其仰仗信心为根本。第 一个要相信:阿弥陀佛的不动智、根本智、与我自己的本性无异。就如同太虚空,日光映照则光明,云雾来时则障蔽,虚空本来就没有这些,又云雾日光即是虚空的 缘故。第二个要相信:阿弥陀佛无量万亿劫以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种种修行学习之事,我也能够实行。何以故?我们无始劫以来漂流沉溺于三途之中,生也苦死 也苦,无论是披毛戴角、铁床铜柱,一切无益的痛苦,都能够忍受之,何况今日行菩萨道的六度万行,济度众生的事,难道不能够做到吗?第三个要相信:阿弥陀佛 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神通,以及成就无量愿力等事,我也能够证得,因为诸佛如来自性的方便妙用,具有如是不可思议之事,而我们和诸佛如来又同样具有自体清 净的本性之缘故。第四个要相信:阿弥陀佛不去不来,我亦不去不来,西方极乐与娑婆此土,不隔于毫端,想要见即可见。何以故?因为一切诸佛,皆以法性为报身 及国土的缘故。第五个要相信:阿弥陀佛修行经过无量劫,直到证得无上佛果,不移于刹那之间,我也不移于刹那之间,即可果位齐于诸佛。何以故?所谓的时间分 际,是属惑业所摄,而法界海中,求其业相不可得的缘故。如是相信悟解,是入道的初心,深信一切诸佛净土之行。
   第二止观。天台宗的空、假、中三种观法,是开示一心实相的方便工具,是统摄诸法之要领。西方净土的十六种观法,一一皆具有此三观的妙义。《妙宗钞》云: “本性中的三德,理体上是诸佛的三身,即此三德三身,就是我的一心三观。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则能观的心之外还有所谓的心外之佛,境界也不即是心,如何能够 称为圆宗绝待之观法呢?也可以将阿弥陀佛的三身,当作是法身德。以我之一心三观,为般若德。观想成就见到阿弥陀佛,即是解脱德。随举一法即具三德,如新△ (音伊)字。观佛既然如是,观照种种的依报正报,理体上应当也不会有异于此三观的其他方法。”详细的说明就如同《疏钞》所说的,在此不能完整地叙述。了解 这个道理,则知道念佛一声,当下即具足了三观。了知能念佛的心,不是肉团心,不是六尘缘影之心,此即是空观。了知所念之佛,无论是依报是正报,各各主伴圆 融、竖穷三际横遍十虚,此即是假观。了知能念之心所念佛绝于对待,双亡双照,此即是中观。又能念者,即是一心三观;所念者,即是一境三谛。能所不二,即是 谛观不二。三谛,即是法身德。三观,即是般若德。三谛三观不二,能念的心念与所念的佛相应,即是解脱德。举一即三。如是则念佛一声,能净四种国土,例如随 拈一微尘,变大地作黄金,这就是所谓的法界圆融不可思议的观门。
   第三,六度行。《起信论》说:“菩萨甚深的理解现前时,其所修的离相,知道法性的本体远离一切的悭贪之故,随顺修行布施波罗蜜。知道法性无染,远离一切的 五欲过患,随顺修行持戒波罗蜜。了知法性无苦,远离嗔恚烦恼的缘故,随顺修行忍辱波罗蜜。了知法性之中无有身心等相,离于懈怠故,随顺修行精进波罗蜜。了 知法性常定,本性无有散乱故,随顺修行禅定波罗蜜。了知法性的本体是智慧光明,远离于无明之缘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因此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当下不必 超越念佛这一个行门,即具足此六度之义。念佛时念念离相,即是行于布施。念佛时念念清净,即是行于持戒。念佛时念念寂静,即是行于忍辱。念佛时念念相续, 即是行于精进。念佛时念念专一,即是行于禅定。念佛时念念佛号,即是行于智慧。当知离相、清净、寂静、相续、专一,必定有事相随缘而起;而这些都是由念佛 而流出。如此正修和助修不二,事相与理体不二,是故念佛这一行,能够总摄一切诸行。因为念佛法门即是一心法门,而心外又没有所谓的一切诸行故。如果废弃念 佛诸行,即是废弃我们的心性。
   第四,悲愿行。诸佛菩萨,本性之海无量无尽,供养无量无尽,持戒布施无量无尽,乃至饶益众生无量无尽。因此天亲菩萨的净土五念法门,以礼拜、赞叹、作愿、 观察四种,为成就入功德门。回向一切烦恼众生,拔除世间之苦,为成就出功德门。菩萨修习五念法门,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问难曰:“《维摩诘经》说:菩 萨观于众生,如同呼声的回响,如同水中聚集的泡沫等。如是则众生本来空寂,所谓的发愿利益众生,不就如同病眼看见空中之华吗?”回答曰:“《大智度论》引 佛陀所说的:所谓的无佛,是为破除执著于佛的妄想,而不是说要执取无佛的断灭相。而所谓的无众生,是为了破除执著众生相的妄想,而不是说要执取无众生的断 灭相。因此维摩诘说菩萨作如是观想之后,自己说我应当为众生说无众生之法,是名真实的慈悲。因此可知,菩萨种种度众生的方便,皆是深入通达无众生的义理, 若是见有众生可度,即是有我,慈悲心则低劣,怎么能够行如是大慈大悲的饶益众生之行呢?”
   第五,称法行。法界之海无量无边,修行之海也是无量无边。是故菩萨的一切行,皆是称合于自性,非有非无、非行非不行。合于佛法的自性,不是最初发心即得, 也不是最后证果才得。现今应当简略地说明其相貌:一者,菩萨广度一切众生,皆令至于究竟无余的涅槃,而众生界并不曾减少。例如登上戏场的傀儡,悲伤欢笑宛 然真实的一般,而终究只是一堆泥土,空无所有。二者,菩萨虽行五无间罪,而没有烦恼嗔恚。乃至于下地狱,也无诸罪垢。至于畜生,也没有无明憍慢等过失。例 如女子离魂脱出色身,乃至于在外生子,而身体仍然常在母亲之前。三者,菩萨自身入定而从他身起,一身入定而多身而起,有情身入定从无情身而起。例如猛虎咒 起死尸,令死尸跪拜作舞,此只是猛虎的意欲,而死尸一无所知。四者,菩萨于小众生的身中,转DA法lun,燃DA法炬,震DA法雷,魔宫摧毁,大地震动,度无量无边 的众生,而此小众生不觉不知。例如天帝的乐人,逃入小女子的鼻孔中,而此女不知不觉。五者,菩萨如果想要久住世间,即将一念顷的时间延伸为无量无数百千亿 那由他劫。想要减少住世的时间,即把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劫的时间,缩短为一念之顷。例如小孩子看走马灯中的走马,想要计算其走马的多少或其开头和结尾, 了不可得。
   若是证得如是不可思议之行,于一念之中,三世诸佛的净土,皆能摄入而无余。这就是所谓的菩萨庄严净土之行。这是以无思虑的智慧观照才可得见,不是凡夫的情意思量所能猜测定量,何以故,因为自性是超越一切的数量名言的缘故。'
   《西方合论》这一书作成之后,宗道和中道,皆同时发心回向净土。不久之后袁宏道又出任从前的官职,又迁官至稽勋司(考核功绩的部门)担任郎中,后来又再度 因病归乡,回家不到数日,入于荆州城,住宿在僧寺,无疾而命终。袁中道,官为南礼部郎中,乞求退休,养老于家,平日常常精勤地礼拜课诵。明神宗万历四十二 年(西元一六一四年)在一个月圆的晚上,课诵完毕后跏趺静坐,形体心神寂静清爽,忽然间入定,心神飞出屋子之上,飘然地乘著白云。此时有二位童子引导他向 西飞行,不久之后下降到地上,童子说:‘停!'袁中道随著他停下来,见到大地平坦如掌,光耀明净细滑柔润。旁边有水渠,宽十余丈。水中有五色的莲华,香气 芬芳异常,并有金色的桥梁跨过水渠,七宝的栏楯交罗排列,楼阁极为整齐美丽。
   袁中道于是向童子作揖问道:‘此是何地?您是何人?'童子说:‘我乃灵和先生的侍者也!'中道问:‘灵和先生是谁呢?'童子说:‘正是您的兄长袁中郎(袁 宏道)啊!他现在正在等您,有话要跟您说,您可以赶紧前去。'接著就依著步道走到了另一个地方,有树木十余棵,池水流动作声,水池上有一个白玉的门扉,其 中一位童子先进入,另一位导引袁中道,经过楼阁二十几重,到了一座楼阁之下。此时有一个人下来迎接,其容貌如同美玉,衣服如同云霞,身长有一丈余,见到袁 中道后,欢喜地说:‘弟弟你来了!'袁中道仔细地一看,原来是袁宏道。
   两人于是上楼作礼交拜,有四五个人前来共坐。宏道说:‘此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边地,信解尚未成就,持戒尚未完全的,大多生于此地。又称为“懈慢国”。上方有 化佛的楼台,前面有大莲池,约有一百由旬(一由旬约四十~八十里),其中有殊妙的莲华,是众生的化生之处。一旦已往生此地之后,则散处在各个楼台,与有缘 的净土莲友相聚。因为此地没有淫声美色的惑乱,胜解容易成就,不久之后,就能进升为净土中之人。'袁中道问:‘不知兄长您生在何处?'
   袁宏道说:‘我往生净土的愿力虽然很深,但是情执染著的习气未除,刚开始化生于此边地一小段时间!现今已经居住在净土了。但是终究因为以前持戒不够严谨精 进,因此只能在地面居住,不能与大菩萨们一起飞翔于广遍的虚空和七宝楼阁之间,仍需要再进一步的修行。所幸我宿世生来智慧猛利,又曾经作《西方合论》,赞 叹如来不可思议度化众生之力,感得飞行自在,可以游行于十方的诸佛刹土,十方诸佛说法,我皆得以前往恭听,此实在是很殊胜啊!'接著宏道就牵著中道的手向 上飞升,刹那之间就飞越了千万里。到了一个地方,光明照耀无所障碍,以琉璃为地,以七宝行树为界,皆散发栴檀吉祥的妙香,并且开著众多殊妙的华朵,皆是奇 异珍宝的妙色。下方为众宝莲池,水波中激扬著自然微妙的音声。池中众宝莲华,华叶皆散发出五色的光明。水池上隐隐约约有高楼如丝带般回旋耸立,阁楼则有旁 出的道路。到处皆有无量的乐器,演奏著种种的法音。
   袁宏道说:‘你所看到的,是极乐净土中依著地上而行之众生的依报世界。经过此地之后,则是法身大士居住的地方,其境界甚为美妙,胜过千万倍于此地,其神通 变化也是千万倍于此地众生,我以慧力的缘故、得以游行于其间,但是不能够居住于彼地。再经过彼地则是十地、等觉菩萨所居住,其境界我就不得而知了。再经过 十地、等觉的居住地则是妙觉如来所居住的地方,只有佛与佛才能究竟了知。'说完,又到另一个地方,没有墙壁,有栏楯,光明耀眼更胜于前。坐了一会儿,宏道 又说:‘我没有想到极乐世界快乐到这种程度,假使我前生时能够严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体上来说在教理和戒律都精进严谨的人,往生的品位最 高。其次是持戒严谨的人,往生最稳当。如果是只有教理而无持戒的人,大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了,这种状况我所亲见到的有很多。
   弟弟你的般若气分颇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浊恶世后,趁著色身仍然强健,要实修实悟,兼持往生净土的 誓愿,勤行种种方便善巧、怜悯一切众生,不久之后当再相见。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则可怖可畏。如果不能持戒,有龙树菩萨的六斋法现在仍然存在,应当遵而 行之。而杀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语其他一同学法的学人,没有说每天动刀杀生,口中贪食众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够往生此极乐国土的。纵使说法如云如雨,又何 益于事呢?我和你在空王劫时,生生世世为兄弟,乃至于在六道之中,也是如此。所幸我今日得生善地,我恐怕你会堕落,因此以方便神力,将你摄受至此地,但是 净土与秽土相隔,不得久留于此。'
   当时宏道与中道的兄长宗道已经命终,中道因此问其兄长投生之处。宏道说:‘他往生的地方也很好,你以后自然就会知道。'说完之后宏道突然凌空而去。中道行 走在水池上,顿时好像坠入水中,突然之间就醒过来了,中道因此自己把此事记述下来。在此之前袁宗道有个儿子叫袁登,年十三岁,得重病将命终,告诉宏道说: ‘我快死了!叔叔你要怎么才可救我呢?'宏道说:‘你只要念佛,即得往生佛国,此五浊恶世,不足以留恋。'袁登于是合掌,称念阿弥陀佛,诸眷属都同声助念 之。过一会儿,袁登微笑说:‘我见到一朵莲华,颜色微红。'才一会儿又说:‘莲华渐渐变大,色彩鲜明实在是无与伦比。'接著又说:‘佛来了,相好光明,充 满了整个室内。'不久,呼吸急促,宗道说:‘你只要称念“佛”字就可以了。'袁登称念佛字数声,然后合掌安然而往生。(明史。西方合论。白苏斋集。珂雪斋 外集。狯园)

TOP

续 49





            清  丁明登


       丁明登。字剑虹,江苏江浦县人。丁明登在明神宗万历年间(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受三归依于云栖莲池大师,曾自号为“莲侣”居士。万历四十四年(西 元一六一六年)考取进士。因此担任泉州的推官,后来迁职治理衢州。丁明登所到之处,必定以佛法劝导他人。若遇到刑罚应处以责杖的人,丁明登就裁断以缴米的 方式来代替其刑责,并将这些米供给在牢狱中的囚犯。到了夏天的月份,则整修牢狱中的房舍,又煮香 给囚犯们喝以供消暑,并且发给他们葵叶制成的扇子。等到冬天的月份,则给他们辣椒和姜,并找医生来看生病的囚犯。每位囚犯都给他念珠一串,教化劝导他们念 佛。
   云栖莲池大师曾经称赞他自己在俗家时邻家的一位老人,平时在家常常念佛,后来临命终时,老人与他的朋友一一辞别然后往生。丁明登因此绘画出老人一一辞别朋 友而往生的图像,悬挂在书房中用来自我勉励。明思宗崇祯年间(西元一六二八~一六四四年),受菩萨戒。清世祖顺治二年(西元一六四五年)冬天,病重。十一 月初一,自己准备疏文禀白佛陀,希望能够求生极乐净土,然后每日焚烧一则疏文。到第十日,饮食仍如平常之时,虽是生病,但是面色带有红色的光泽。同时还一 一地劝勉前来探视的亲戚好友,希望他们能修习净土法门,说完之后侧过身来,横卧就枕而往生。(净土晨钟)

  
         清    黄翼圣
    黄翼圣。字子羽,太仓(江苏)人。黄翼圣一向敬服云栖莲池大师的教诲,精进修习净土法门。于明思宗崇祯年间(西元一六二八~一六四四年),因荐举而担任官 职,其官职为四川新都的知县,以慈悲德惠来治理人民。黄翼圣曾经于县堂供斋饭僧,亲自摆设饭匙及筷子,以钱财供养僧众,并且恭敬地礼拜。后来,张献忠等流 寇侵犯四川而来到新都城,新都城上千位的僧人,因有感于黄翼圣的德泽,于是互相偕同入城,在城中称念佛号,夜半之时,念佛之声震动天地。流寇们都相互警戒 不敢侵扰,于是寂静而撤退。后来,黄翼圣因固守新都城的功勋,而升迁调职到吉州(江西吉安县)。明朝灭亡之后,黄翼圣便弃官返回家乡,更加坚定地修习净土 法门。
   黄翼圣所居住的楼房其名为“莲(蕊/木)楼”,并自号“莲(蕊/木)居士”。他时常设斋供佛,且每日持念佛号数万声。后来,卧病在床满一个月,其家中四周 的墙壁都张贴阿弥陀佛的圣像,并请晦山显公为他授菩萨戒。显公为他深入地讲说唯心净土的观法。因此黄翼圣说:‘我的精神愈来愈振奋,誓愿愈来愈坚定,我自 信往生西方净土是必然的事啊!'隔天早晨,显公即将辞别离去时,黄翼圣预知八天后必定往生,后来果然如期往生。(现果随录)


  
       清    金光前、龚氏
   金光前。清族正黄旗人(清代的户口编制,用八种不同颜色的旗子加以区别)。起身于戎伍之间,平日若看见善事一定发心去做。并告诫一切士兵,不得随意杀人, 不可奸淫任何一个妇女,不许掠夺任何一件财物,不准烧毁任何一间屋舍。金光前的妻子龚氏,也能识字诵经。清世祖顺治十年(西元一六五三年),随著军队出征 到福建,取道经过杭州时,听闻具德和尚讲经说法于灵隐寺。金光前于是偕同妻子前往参访叩问,亲身蒙受具德和尚的开示,从此以后一心念佛而有所得。
   清世祖顺治十二年(西元一六五五年)夏天,返回北方之时,半途驻军于钱塘江的水边。金光前忽然现出病相,妻子龚氏准备为他延请医生。但金光前则阻止她说: ‘我以前曾经与你亲自去请教灵隐寺的具德和尚,而今正想作转身西方净土的打算,以求证明和尚所说的,还要医药作什么呢?'龚氏于是大笑说:‘没有料想到夫 君也修得此种境界。'于是就叫人制造两个棺木,并说道:‘我与夫君您一起走,但是要稍晚一些,等到为您办完后事吧!'金光前听完这席话,即合掌而往生。龚 氏派遣使者到灵隐寺,请求为他们两人点灯,并且嘱咐要供斋饭僧修习忏法。到第七天完毕后,摒除断绝一切的饮食,日夜不睡觉休息,专志一心地念佛。又经过七 天,午后,龚氏看太阳很早就下山了,便靠著棺木而睡。一会儿,睡醒说:‘时候到了!'然后端坐,念佛而往生。(果报闻见录)
   论曰:‘王公大臣要悟入佛道,是比居士还要难。急求功名的人,必定以进取执著为首要。而沉溺于安逸快乐的人,必然以寂静修行为苦事。若不是宿世种植的善 因,并且坚持自己纯正的誓愿,哪里有不于修行之事畏难而退的呢?像我们前面提到的诸公,不舍世间的尘劳,而一同归心于西方净土,这可说是现宰官身而说法的 人了!至于如柳宗元、白居易、苏东坡、赵子昂等诸位贤人,曾经赞叹归依佛道,净土的因地是具足。但是当临命终神识要脱离色身的时候,其感应的瑞相却很少听 到。这实在是因为世智辩聪,而迷惑于种种的思想歧途之中;因为有贪爱执著、割舍不下而产生弊病。读书人的结习难改,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到了生死关头的时 候,绝对是很难徼幸得以超脱生死的。往后的贤人君子,应当要知道引以为警戒。'




                             
                                                           往生居士  第七
  
        佛世  差摩竭
    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城中,有位释迦种族长者的儿子,名差摩竭。有一天,差摩竭走到佛陀居住的地方,禀白佛陀说:‘菩萨修习何种道行,能速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并且能够普遍具足三十二相。从一佛国,到另一佛国。临命终时,其心不乱,所生不堕八难之处,而常能知道过去未来的事情。皆能成就一切诸法, 周遍圆满地了达一切事相。彻知一切法,而无所挂碍。信解并行于空性之中,而证得无生法忍。恒常以至诚心想要出家修行,而且不曾犯戒,不喜欢在家的俗务。' 佛陀为他讲说菩萨忍辱布施等道行。最后说无我相无人相,一切诸法如幻如化等道理。此时差摩竭证得无生法忍,而五百位比丘,及五百位清净信士、二十五位清净 信女,皆得住于不退转之地。其命终后,皆当往生西方无量寿佛的清净国土。时常护持无数佛法,并教化成就一切人民,使他们证得不退转。如是历经无量无边的恒 河沙数劫,应当于此极乐净土,一生补处次第作佛。(菩萨生地经)

  
       晋    阙公则
   阙公则,赵国人。晋武帝时,居住在洛阳,其生活安闲喜悦放旷自在,平常持诵《正法华经》。阙公则往生后,他的朋友为他设置法会于洛阳白马寺。到了晚上读诵 经典时,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大众仰起头来望见有一人,其身形容貌光明亮丽,并说道:‘我是阙公则,已生西方极乐世界,与诸上善人,来此听经。'在殿堂中 的人都看见此种景象。
   有一位住在汲郡名士度的人,受教于阙公则门下,其母亲时常供斋饭僧。同一天即将中午时,忽然从空中降下一个钵,正好下落在卫母的面前。仔细审视其钵,正是 阙公则平常所用的钵,并且有饭盈满其中,其香味充满整个厅堂,凡是吃到钵中饭的人,七天都不会感到饥饿。支道林曾经为之赞叹说:‘伟大啊!阙公,享有无量 无边的虚空法界,会入本具的灵性。其神识已往生西方的极乐净土,而其行迹应现于东土的京城。流连往返于广阔的天地间,既能宣流法音又有光明的身形。这哪里 是只用一些赞颂的话,就能显示其不可思议的境界呢?'(大唐内典录。念佛三昧宝王论)


  
       晋   张野
   张野。字莱民,浔阳(江西九江)人。生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并将田地屋宅全部都让给弟弟。平日与其亲属九族一起同共甘苦。后来,州郡政府一再地向张野征 官,但他并未答应。朝廷也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官名:出入宫中,常侍帝王左右),张野也不去就任。反而到庐山白莲社,做慧远大师的弟子。在东晋安帝义熙 十四年(西元四一八年),与家人辞别后,进入房室中端坐而往生。时年六十九岁。(东林传)

  
       南朝刘宋   张诠
       张诠。字秀实,是张野同族的子弟。张诠不仅具有高尚的情操,而且个性高洁闲适自在,平时爱好古典乐于学道。甚至荷锄在田里工作的时候,也是携带著经典而不 离身。后来,朝廷以“散骑常侍”向张诠征官,但他不去就任。而后庾悦又荐举他为浔阳(江西九江)的县令,他也不答应。不久,张诠到庐山,依从慧远大师,穷 尽地研究佛经,因此精深而有所悟入。刘宋少帝景平元年(西元四二三年),张诠向著西方念佛,无疾而往生,时年六十五岁。(东林传)

  
        南朝刘宋  何昙远
        何昙远。安徽庐江县人,刘宋御史中丞(东汉后称御史台,中丞为台长,专任弹劾。)何万寿的儿子。年少时即奉持佛法,并持菩萨戒。年十八岁,当他为父亲服丧 之时,因哀痛伤身而得疾病。于是归心净土法门,请僧数人来家中,忏悔宿世的业障,时间愈久而更加虔诚。有一夜,读诵经典完毕后,众僧已经入睡,而何昙远忽 然自己歌咏讽诵,僧人感到奇异而问他,他答说:‘我见到阿弥陀佛,佛身放出黄金色的光明,有一丈多高,由西方而来,幢幡及莲华也跟著飘下来,充满整个虚 空。佛和乐喜悦地微笑,并诏昙远我赶快去。'到五更时忽然往生。房宅中充满著芬芳的香气,经数日才散去。(冥祥记)

  
        南朝刘宋   魏世子
     魏世子,梁郡(安徽合肥东北)人,出生时正当刘宋朝代。魏世子奉持佛法极为精进,并引导诸位子女,修习净土法门。唯独妻子不信佛法。后来,他的女儿病死, 七天后又再苏醒过来,即登上高座,持诵《无量寿经》。下座后告诉父亲说:‘我去世后,便往生无量寿国。我及父亲兄长,于莲华池中各有大莲华,将来当生于净 土之中。唯独母亲没有,我感到非常地悲伤,所以特别回来向您们报告。'说完话后就往生了。其母亲从此以后也跟著奉持佛法。(冥祥记)

  
       梁   庾诜
   庾诜。字彦宝,河南新野县人。精博通达经史纬书占卜之学,个性喜好安静简朴,特别钟爱山林泉水。平常只吃素食穿著简劣,也不修置田产事业,为人忍辱柔和, 乐于实行利益众生之德惠。梁武帝年少时即与庾诜交往。等到后来梁武帝起兵争天下时,便安排庾诜为平西府记室(掌管书记之官),但庾诜不出来任官。而后梁武 帝普通年间梁武帝就任皇帝后,再度诏请他为黄门侍郎,庾诜又推说生病而不去就职。
   到了晚年,在屋宅内建立道场,六时礼忏,持诵《法华经》,每日一遍。有一天夜里,忽然见到一位修道人,自称是愿公,其容貌举止非常奇异,称呼庾诜为“上行 先生”,并拿香给他而离去。梁武帝中大通四年(西元五三二年)庾诜白天睡觉时,忽然惊醒过来说:‘愿公又来,我不可久住。'说完后即往生。整间屋室都听闻 空中唱云:‘上行先生,已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了。'时年七十八岁。(南史)


  
          梁   高浩象
   高浩象。山东东平县人。平日拒绝宾客而寂静地生活,每日持诵《无量寿经》,曾经于禅定中,乘坐红色的莲华,漂浮在白玉池上。刚开始并没有见到佛,于是即在 莲华上,倾心仰望恭敬祈请,终于远远地望见阿弥陀佛的金容,其光辉四处映照。有一天晚上,忽然见到众菩萨来迎接,于是寂然而往生。(佛祖统纪)

  
        隋   宋满
    宋满。恒州(河北正定县)人,出生时正当隋朝。平日坚志修习净土法门。每次持念佛名,便以豆子计数,后来豆子念满三十石之后。便设斋供佛,此时有三位僧人 到法会中乞食。僧人应供之后,突然香华布满空中,三位僧人飞腾而去。不久之后,宋满即面向西方坐脱往生。(佛祖统纪)

  
    唐   郑牧卿

        郑牧卿。河南荥阳县人,全家都修习净土法门。唐玄宗开元年间(西元七一三~七四一年),郑牧卿病重,有人劝他吃鱼肉,郑牧卿不答应。只是手里拿著香炉,一 心一意要往生西方净土。忽然之间闻到异香非常浓郁,接著就往生了。他的舅舅尚书苏颋,梦见有一朵宝莲华盛开,而郑牧卿则坐在宝莲华上。(佛祖统纪)

  
         唐    李知遥
   李知遥。长安人。平日坚志净土法门,以五会念佛,引导众人信受佛教。晚年生病,有一天忽然说:‘和尚来了!'于是盥洗漱口更换衣服,并在炉中燃香,然后走 出厅堂向著虚空顶礼。此时忽然听到空中说偈云:‘报汝李知遥,功成果自招,引君生净土,将尔上金桥。'李知遥即退后靠著床而坐,刹那之间安然而往生。此时 异香满室,大众皆闻到异香。(净土文)

TOP

续 50





         宋  孙忠、二子


       孙忠。明州(浙江)人。孙忠很早就仰慕西方净土,平日素食并且严持戒律。在府城的东边,建筑一间小庵,挖掘二个池塘,其中种植白色的莲华。然后,沿著池塘 边建造楼阁,每月聚集大众而组成念佛会。孙忠曾经见到佛身显现于空中,急忙走出屋子,并呼唤他二个儿子来,一起礼拜,经过一段时间佛身才隐没,后代的人因 此将其地取名为“驻佛巷”。
   北宋哲宗元祐八年(西元一○九三年),当时释可久已往生西方净土(见净土圣贤录易解第一册二六二页)。过三天又回来,说:‘我见到金台上标示孙忠的名字。 '说完后,又往生了。此事经过很久之后,孙忠生病,请僧俗二众共百人组成念佛会。孙忠忽然仰起头注视虚空,然后合掌问讯,双手结手印,安然而往生。此时全 城的人都听到天乐闻到异香,渐渐地向西而隐没。他的两个儿子也都承继他的志向修习净土行业,后来都面向西方坐化往生。(佛祖统纪)

  
         宋 左伸
      左伸。天台(浙江)临海人。依从神照法师受菩萨戒。后来,听闻大乘的法要,而豁然开悟。从此以后,严谨地奉持戒律,并恭造西方三圣之像,早晚虔诚地礼拜供 养,发愿求生极乐净土。左伸一生持诵《法华经》共三千四百部、《金刚经》二万卷。宋哲宗绍圣二年(西元一○九五年)秋天,生病,请他出家的儿子净圆,唱诵 《法华经》的经题。不久,左伸梦见三位庄严雄伟的人,站立在江边的高地上,召唤左伸上船,然后突然快速地往西而行。左伸于是知道再过一段期间就可往生西方 净土,因而请僧众诵持《阿弥陀经》。不久突然说:‘我已见到佛光。'随即沐浴更衣,并告诫其家人不要哭泣,也不要靠近我的面前。然后端坐,结手印而往生。 (法华持验记。佛祖统纪)

  
           宋   孙良
   孙良。钱塘人。平日隐居,阅读《大藏经》,尤其通达《华严经》的宗旨。曾经依止大智律师受菩萨戒。每日以诵念佛名万声为功课,历经二十年而不中断。有一 天,忽然命令家人,请僧人来唱念佛名,才经过半天,孙良望著虚空合掌,说:‘阿弥陀世尊及菩萨,已经乘著莲华而降临。'说完后即退后端坐而往生。(佛祖统 纪)

  
       宋    贾纯仁
       贾纯仁。湖州(浙江吴兴县)人。平日持长斋,修习净土法门。有一天,身现疾病,向著西方念佛,然后静坐而往生。当时,贾纯仁的头顶上有散发白光的圆相,并且异香满室。(佛祖统纪)

  
    宋  范俨

        范俨。仁和(杭州)人。平日饮食清简,不牵缠世俗的尘缘。曾经说:‘人生只不过是百年旅游漂泊的过客罢了!还有什么好贪求的呢?'范俨每日持诵《法华 经》,并且亲手书写一部,以求生极乐净土。北宋徽宗大观年间(西元一一○七~一一一○年),有一天,忽然见到普贤菩萨乘著六牙白象,放金色光,并告诉他 说:‘你时常持诵《法华经》,念阿弥陀佛圣号,因而得生极乐净土,所以来通知你。'经过一夜之后,范俨面睹众圣垂手接引,于是就座,恭敬合掌而往生。(佛 祖统纪)

  
         宋    孙忭、母龚氏
        孙忭。钱塘人,号无诤居士。平日闭门隐藏形体,每天阅读《华严经》、《金刚经》等诸经典,并以净土法门为依归。其母亲龚氏修习净土法门,有一天突然生病, 请清照律师为她说法,然后端坐而往生。不久之后,孙忭梦见到了净土莲池,见到清照律师在他身边。而旁边有一人拿梵字帖给孙忭,他看不懂,那个人便说:‘请 你十三日来用斋。'当时正是十二月,等到约定的日期到了,孙忭忽然生病,有位僧人前来探病,想要为他祈祷。孙忭却说:‘生死之事已定,何必祈祷呢?'随即 通报清照律师说:‘弟子要暂时与师父离别。'于是跏趺而坐并结手印,向著西方坐脱往生。隔天,清照律师前来,为他说法封龛,然后回到庵中,三天后清照律师 也往生了。(佛祖统纪)

  
         宋    唐世良
    唐世良。浙江会稽人,严守戒律奉持佛法,每日都精勤地礼拜。老年时得疾,但是依然不曾就枕而睡,曾经诵《阿弥陀经》十万部。有一天,告诉家人说:‘佛来迎 接我了!'说完之后即礼拜,然后坐著往生。当时有位修行人名宗利,住在道味山,夜里梦见西方的天空有异光,并且充满幢幡宝华及悦耳的天乐,空中有声音说: ‘唐世良已经归于极乐净土了!'(佛祖统纪)

  
        宋  陆浚
    陆浚。浙江钱塘人,年少时为官,经过很久一段时间之后,舍弃官职,参加西湖念佛会,以西方净土为归。每当在佛前忏悔时,无不声泪俱下。平日与友人相见,说 到极乐净土的因缘殊胜,未曾不感慨而呜咽悲泣,只恐怕他自己此生不能得度、净业难以成就。临命终时,请圆净律师为他开示净土法门,讽诵《观无量寿经》到上 品上生章,圆净律师告诉他说:‘此时正好可去!'陆浚说:‘众圣尚未到齐,且稍待一会儿!'于是起身走向竹床,面向西方端身正坐,顷刻之间即坐化往生(佛 祖统纪)

  
         宋    王阗
   王阗。字无功,明州(浙江)慈溪人。一再地考进士,但是都没中第,平日粗布为衣饮食清简,到处遍参讲经的座席。晚年,专修念佛三昧,著作《净土自信录》,其自序说到:
   ‘我佛的净土法门,如果以一言来统摄说明之,即是“以凡夫之身而获得不退之位”而已!何以故?在此土修行,圆教初信的菩萨,小乘初果的圣人,邪见三毒永不 复起。此为断惑而启发悟入,初入圣人之流,隔生也不会失去其所证的境界,能够超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四趣,不失人天之身。至于在凡夫地之中,虽然 能够伏住无明之惑而有所悟的初心菩萨,一旦经过生死交关非常之变,则忘失其所修所证之境界。是故遇到逆缘,或者可能退失,仍然堕入痛苦恶道的也是有的。
   至于所谓的凡圣同居土,像西方极乐世界等,虽然具有三界,但是只有人天而无恶道。因此一切含识有情只要能够往生净土的,即能永远脱离四恶趣。而种种助缘都 具足,寿命不可计量,纵使是最钝的根器,只要一生熏习修行,没有不证果的,哪里还有退失佛道的事呢?诸佛如来赞叹净土的本意,不过就是此事。况且圆教根机 而体悟佛道,此乃是最上乘的净土行业,如果能够加上愿力来引导之,即能登入上品。若是愚钝朴实之人,只要能够念佛发愿的,无不往生净土。呜呼!如果我们观 察了解净土法门,则知道圣人并不曾放弃任何一位众生啊!而那些固守顽空的人,也仿效人家最上乘的无碍无修,生起障碍自己的心,断绝他人学习之路,可不哀 哉!'
   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西元一一四六年)四月丁卯日的夜里,忽然闻到异香满室,告诉他的弟子沙门思齐说:‘此乃是我净业所感。'说完后即沐浴更衣,面向西方趺坐而往生。焚化其遗体,得到舍利子如小米大的有一百零八颗。(佛祖统纪。乐邦文类)

  
    宋 王日休

   王日休。字虚中,庐州(安徽合肥)。南宋高宗年间(西元一一二七~一一六二年)考取京城太学的进士,但是他却放弃而不就任官职。王日休精博贯通群经,而且 训诂注解《六经》、《论语》、《孟子》的文义有数十万言,有一天突然全部将之舍弃。后来专修西方净业,过著粗衣淡饭的生活,每日以礼佛千拜为功课。曾经著 作一书名为《龙舒净土文》。上自王公士大夫,下至屠夫、乞丐、僮仆奴婢、官署中的差役,以及优人艺妓等这些人,王日休都以净土法门,劝勉引导他们归依佛 门。《龙舒净土文》的文章浅显且善于应用权巧譬喻,非常详实而恳切,就好像是父兄在教导子弟一般。王日休每天早晨起来礼佛,并祝祷发愿言:
   ‘弟子王日休,谨为尽虚空界的一切众生,燃香恭敬礼拜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切正法以及一切诸大菩萨、缘觉声闻圣众。希望能成就一切的善愿,救济拔度无量无 边的众生。临命终时,一刹那间便见阿弥陀佛,证得无生法忍,具足六种神通。以此娑婆世界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由极乐世界来此间教化众生,渐渐使得南阎浮提、 尽此娑婆世界乃至于十方无量无边世界,都转变为清净极乐的世界。'又祝愿云:
   ‘弟子王日休,为此南阎浮提无论大小巨细的一切众生,恭敬礼拜诸天、天帝、日月、后土及一切的神灵地祇。为这些众生感谢其覆载照临、生养卫护之恩。谨为这 些众生,念南无释迦牟尼佛一百零八遍,以种下至高无上的善根。念南无阿弥陀佛一百零八遍,以结无上的善缘。愿这些众生,常沐浴在诸佛伟大的恩泽下,欢喜相 向,不相争相杀,不弱肉强食也不互相欺凌。进修佛法,脱离苦海,而使南阎浮提变成极乐世界。'又祝愿云:
   ‘弟子王日休,谨为尽虚空界一切众生,恭敬礼拜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诸大声闻诸上善人。仰望诸圣贤们大慈大悲,怜悯忆念众生沉 沦苦海,无有出期,因此特别展现神威,互相劝勉,而分身于此中国的国土中,教化众生,使众生不相争相杀,不相欺相凌。将此浇漓的恶世,转变为仁慈长寿。以 及于南阎浮提、尽此娑婆世界及十方浊恶世界,能分身为国王大臣、文武百官以及庶民之长者,来教化众生同修佛道,脱离苦海。而使得中国乃至于十方浊恶世界, 都能变成清净的极乐世界。'又祝愿云:
   ‘弟子王日休,身处于五浊恶世的罗网中,宿业深重,愿为以前所杀的众生、所吃的众生以及南阎浮提所杀所食的一切众生,每日诵念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 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一百二十遍。仰望如来大慈大悲,藉著王日休所诵念如来的名号,一声一如来而度一众生。竭尽我所诵念的次数,而度一切众生,同 生极乐世界。'其详细的内容,都记载于《净土文》中。
   南宋孝宗乾道九年(西元一一七三年),住在江西庐陵,有一位名为李彦弼的人,患有疾病,病重将死,梦见有一位自称是龙舒居士的人,告诉他说:‘你起来吃白 粥,你的病将会痊愈。你是否还记得阙仲雅曾经教你修行的捷径?'李彦弼答说:‘每日念佛不间断。'李彦弼梦醒后,要了些粥来吃,吃完后疾病立刻就痊愈了。 李彦弼在此之前就听闻过王日休的名声,于正月的时候,就命令诸子弟前往求受教化。诸子弟们不久之后回来说:‘王日休即将往生的前三日,向道友辞行,勉励他 们要精进地修行净业,并说他即将要走,不能再相见了。到了往生的那一天,王日休对徒弟学生们讲经说法完毕后,礼佛念佛仍然如同平时。到了三更(夜一至三 时),忽然高声称念阿弥陀佛数声后,大声唱言:“佛来迎接我了!”说完便站立而往生。'
   到了四月五日李彦弼生病,四月十九日时梦见王日休叫他吃白粥后病就痊愈了。后来,看见王日休的画像竟然与他梦境中的样子相符合,于是为了感念他而雕刻一尊 王日休的像,并记述其事迹而流传远近,从此以后只要是江西庐陵县的人,大多都供奉王日休的像。宋度宗、宋恭帝年间(西元一二六五~一二七五年),吕元益重 新刻印《净土文》至(祝愿篇)时,在书版中获得舍利子三颗。吕元益的叔父将此事记载收录于祝院篇的前面。(乐邦文类。净土文)

  
         宋   楼汾
    楼汾。明州(浙江)人,其兄长楼宝洲,喜好研究佛教经典,常常与出家众谈论佛法,而楼汾则在旁边倾听,因此对佛教的信心越来越恳切。年二十二岁患病,于是 一心一意立志要往生西方,并禀告父母说:‘只要能够得生净土,就能见佛闻法,世间哪有比这个更殊胜的事呢?'于是请僧讽颂《观无量寿佛经》,并设立佛像面 对著卧床,楼汾对著佛像注视很久,然后说道:‘我已身在西方了!'然后称念佛名,面向西方而往生。'(佛祖统纪)

  
        宋    张元祥
        张元祥。长安人。平时就常常念佛从不中断。有一天,告诉家人说:‘西方的圣人来到此地,等我吃完饭后,便与他们一起到净土。'吃完饭后,张元祥焚香面向西方,端坐而往生。(佛祖统纪)

  
          宋   元子平
   元子平。不清楚他的出身。平日亲近京口的观音寺,念佛诵经。有一天,忽然听闻空中有天乐,于是面向西方坐化往生,异香经数日不散去。(佛祖统纪)

  
        宋   姚约、僧景懿
    姚约。湖州(浙江)仙潭人。专心钻研佛教经典,后来觉海友公兴办净业社,而实际上是由姚约处理净业社的事情。某天姚约忽然告诉友公说:‘长久以来就厌恶这 个充满忧苦、动荡不安的世间,再过几天我就要往生西方了,请师父您为我助念往生。'于是友公每天便为他诵念佛名。有一天,姚约自己就座而往生。不久,托梦 给友公说:‘弟子姚约已经往生净土了,这都是仗著师父您助念的力量。'友公问:‘我想要跟随你游历西方,可以吗?'姚约答:‘师父您世寿未尽,但寺院中的 景懿法师应当会先来。'景懿法师是同一净业社的出家众,经过一个月景懿法师便往生了。(佛祖统纪)

  
       宋   梅福
   梅福。松江人。平日诵经持戒,一心系念西方净土。临命终前预知时至,于是断绝食物只有饮水,称念大势至菩萨圣号。到了第七天,梅福事先洗澡沐浴更换衣服,然后端坐告诉大众说:‘大势至菩萨,现今来迎接我了!'才一说完便坐化往生。(佛祖统纪)

  
            宋   胡嵩
      胡嵩。湖州(浙江吴兴县)人。平时深信仰慕佛法,修诸功德。有一天夜里,忽然梦见佛告诉他说:‘你可以建造房屋来迎请我。'胡嵩于是建造楼阁,用来供奉阿弥陀佛。临命终的晚上,忽然说:‘阿弥陀佛放光照我!'说完后即往生。(佛祖统纪)

  
    宋  陆伟

    陆伟。钱塘人。本来是州吏,到了中年厌离俗世,勤修净业。后来,组成法华、华严二社,二个社各有一百多人,历经二十年便成为庞大的莲社。陆伟曾经亲笔书写 《法华经》、《华严经》、《圆觉经》、《金刚经》及《金光明经》等诸经。有一天,自己更衣正身端坐,唱念佛名而往生。(佛祖统纪)

  
         宋   阎邦荣
       阎邦荣。池州(安徽)青阳人。中年时,曾经遇到僧人劝他修行净土法门,并持诵往生咒,阎邦荣因此断绝荤腥血肉之食。从此以后,每天早上面向西方诵咒千遍, 并率领家中男女一起同声持诵,如是修行达二十年之久。南宋光宗绍熙元年(西元一一九○年)正月初一,阅读《大般涅槃经》而感叹地说:‘人生只不过是梦幻罢 了!我有什么可眷恋的呢?'三月初一,闻到异香芬芳浓厚,经过一日仍不消散。而他的儿子则梦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遍照整个屋子及厅堂,都呈金色。过了五 日,早晨起来,按照平常课诵完毕之后,回头向家人说道:‘我今日要走了!慎勿来挠乱。'于是面向西方闭目,正身端坐。太阳刚过了正午之后,突然欣喜地站起 来说:‘我去也!'接著便起立行走数步,舒展双手结手印,面带微笑而站著往生。(乐邦文类)

    宋  吴克己
   吴克己。字复之,自号铠庵居士,居住在安徽的浦江。曾经以眼疾为苦,有人劝他持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吴克己遵从而持念圣号,后来眼病痊愈,因此生起甚深信 心。有一天,阅读《楞严经》到经中的“空生心内,犹云点太清”于是豁然开朗如启迷蒙。后来读《宗镜录》,经过一段时间,便有所领悟契入。曾著作《法华枢 键》,回向极乐世界,曰:
   ‘不读《法华经》,无以明了我心本自具足妙法。不生极乐世界,无以印证我心本自具足妙法。如来谆谆开示教诲,智者大师恳恳宏扬经典,佛陀与祖师的垂怜慈 悲,并没有不同。'南宋孝宗乾道年间(西元一一六五~一一七三年),居住在苏州,与宝积实公共同组成莲社。后来,请工匠绘画十界九品图于正堂下两旁的屋 子,一边是显示万法唯心,一边是指示往生西方的捷径之路。社友钟离松为此事作文记载之。南宋宁宗嘉定七年(西元一二一四年)冬天,吴克己往生于宝山,留下 遗言,表示要以出家众的方式荼毗。世寿七十五岁。(佛祖统纪。乐邦文类)


  
        元   陈君璋
    陈君璋。浙江黄岩县人。出生于元朝。年四十岁时,一心皈依佛法。与妻叶氏一起诵《法华经》,并将持经功德回向求生极乐净土,如是历经二十年。后来陈君璋病 得很重,叫他的儿子陈景星扶他坐起来,陈君璋说道:‘我要回去了!'儿子问说:‘回去何处呢?'陈君璋答:‘没处去。'并且要求死后要用沙门火化的方法处 理之。然后合掌称念阿弥陀佛而往生。(往生集)

  
       元    王九莲、亡父
   王九莲。不清楚他的出身,元朝时代的人。虔诚修行净土法门,并且依照经典作种种的观法。然而他夜里所梦见的佛,皆是肖像不是活佛。有一天,遇到僧人寂公, 王九莲向他禀告梦境的事。寂公说:‘这很容易啊!你能回忆起你先父的容貌吗?'王九莲答:‘能。'又问:‘梦见的容貌与生时有不同吗?'答:‘没有不同。 '寂公说:‘佛本来就无相,只因众生心而有相。你想见佛,就以你先父作阿弥陀佛想,作眉间白毫放光想,作面如真金想,作坐宝莲华想。经过一段时间观想成 了,渐渐地就可以见到他的形体愈来愈高大,遍满整个虚空界,如此就能见到活佛了!'于是王九莲便如法修之,从此以后每次梦见先父,心里就认定他是佛。久而 久之,梦境中他的父亲就引他坐在莲华上,为他解说佛法心要。王九莲因此心开悟解,于是更加精进修行。有一位与父亲同辈的马姓儒生,从远方客居回来,看见王 九莲说:‘某日,我患重病,被地府的冥吏所捉,历经诸地狱。正感到惶恐危急的时候,忽然有金光照身,光中有一人坐在莲华上,呼唤我的名字。仔细一看竟然是 尊父。尊父命令冥吏送我回来,于是我便复活了。我实在不明白,尊父竟然修行到如此的境界!'王九莲于是告诉他原因。马姓儒生因此深受感化,也誓愿同修净 业。(琅环记)

  
        明   杨嘉祎
   杨嘉祎。字邦华,吉安(江西)泰和县人,明神宗万历年间(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中秀才。年少时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后来,专心钻研佛教经典。年十三 岁,持不杀戒,连跳蚤虱子等小动物也不敢伤害。到了二十多岁时,进入南京最高学府国子监。不久疾病发作,梦中神游地狱,见到地藏王菩萨于冥阳殿。梦醒后即 从事放生之业,且延请僧众诵经,唱念佛号。不久之后告诉众人说:‘我将往生了!青色莲华出现在我前面,难道这不是往生的瑞相吗?'于是昼夜唱念佛号不曾间 断。
   命令侍者熄灭蜡烛,说道:‘我常在光中,不须要蜡烛。'侍者问:‘见到什么呢?'杨嘉祎答曰:‘莲花绽开而有四种颜色。'再问:‘是否见到阿弥陀佛?' 答:‘见到阿弥陀佛千丈身。'又问:‘观世音菩萨呢?'答:‘身与阿弥陀佛相同,唯独不见大势至菩萨!'说完后,忽然跳起来拈香说:‘《阿弥陀经》的功 德,不可说!不可说!我已得上品往生了!'说完之后寂然而逝。(往生集)


  
         明   陈道民
    陈道民。法名明觉,江苏吴江人。自幼就茹素。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西元一五四七年),皈依于祇园法师门下为其弟子,并受优婆塞戒。从此六时精进课诵,佛号 不绝于口。明神宗万历十五年(西元一五八七年)九月,预知时至,便向诸道友辞行。十七日晚上,他的妻子正点灯在做纺织,陈道民突然向妻子拱手辞行。然后坐 在床角上,将脱下来的鞋子和袜子,用带子绑在一起,说:‘明天早上用不著鞋袜了!'妻子急著呼唤其儿女们环绕在他身旁看顾。到了半夜,念佛的声音停止,随 即安然往生。(狯园)

  
         明    唐廷任
       唐廷任。字体如,是金华(浙江)兰诸县的秀才。天性纯朴忠厚,具有躬亲孝友的德行。不久之后觉悟到世间无常,于是倾注所有的心力在修道上。曾经参访云栖宏公,宏公教授他念佛三昧,于是更加努力修行,如是经十三年如一日。
   年六十岁,正值十一月的早晨,告诉他的儿子们说:‘新春十一日,我就要走了!'到了正月十一日,便盥洗漱口,整衣端坐,并结手印,口里称念佛号,面带微笑而往生。此事发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西元一六○三年)。(往生集)


  
         明   戈以安
    戈以安。钱塘人。事奉云栖宏公为师,法名广泰。事亲至孝,喜好积行阴德。晚年奉佛非常虔诚。戈以安与僧人元素组成春、秋二社,为念佛会,并且诵念《华严 经》。不久之后,戈以安说:‘我大限的日子已经迫近了!应当计画往生西方的事情。'于是闭关于一室,学习禅诵,朝夕不间断,并预先约定往生的日期。往生的 前二日,其家人来探视他,家人感到非常地悲伤。而戈以安安慰他们说道:‘有生必有灭,何必要悲伤呢?我正聚精会神于往生西方净土,亲睹阿弥陀佛,请你们不 要以情爱扰乱我的正念。'然后,请元素法师一起来唱念佛号。到了预知的日期便安然往生。(往生集)。

  
        明    孙叔子
    孙叔子。安庆(安徽)桐城县人。父亲镜吾居士,读云栖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时,喟然兴叹说:‘至哉!心性的妙用,能够旋转天地乾坤,所谓的“十世古今, 始终不离当念。”,指的就是念佛这个法门吧!'于是便铸造阿弥陀佛像,按照四十八愿来庄严其佛像,佛像完成后,送到云栖山,从莲池大师之处求得法名为广 寓,执弟子之礼。孙叔子当年十二岁,也跟著父亲前往,于是受五戒,法名大玕。受完戒回来后,便断绝荤腥血肉之食,并放弃科举考试,修行念佛三昧,勤奋努力 而不惜身命。
   有一天,看见两位比丘手持莲华站立在他的面前说:‘孺子善哉!一心净土。'又看见化人,诵持《金刚经》一整天。后来突然惊喜地站起来说:‘阿弥陀佛及观世 音菩萨皆来迎接我。'说完后,结金刚拳印,唱念阿弥陀佛数声,安然而往生。孙叔子曾著作《净土十二时歌》流传于世。他居住的屋内每年都生出灵芝,往生的那 一年,所生产的灵芝有大如斗者,其色泽有的如金色、有的如红白而呈轮状。(往生集。云栖法汇)

TOP

续 51





            明  郭大林


    郭大林。汤阴(河南)人,长久以来都专志修行净业。年七十六岁时,有一天告诉他的儿子说:‘明天中午我要去了!'后来无疾而往生。(往生集)

  
       明   刘通志、李白斋
   刘通志。顺天(北京)人。平时精进勤恳地持念佛名,年五十二岁生病,念佛反而更加恳切。其法侣李白斋已先往生。刘通志气绝后再度苏醒过来,告诉家人说: ‘白斋与我将同生净土,已系好舟船等待我了。请替我更衣,并把念珠挂在我颈部。'家人于是依照他的吩咐去做,接著就安然往生。(往生集)

  
      明   郝熙载
    郝熙载。浙江钱塘的秀才。为人忠信不欺。晚年归依于云栖大师的教化,法名为广定。平时在家时即禅诵不断。不久患病,有一天忽然抬起头注视著窗外,并告诉儿 子说:‘今日已别有一番天地!'到了半夜又说:‘佛坐莲华台,出现在我的面前,我要往生了!'说完就安然往生。此事发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西元一六一 一年)。(往生集)

  
         明   杜居士
    杜居士。不清楚他的名字,顺天(河北)宛平县人。隐居于西山瑞光寺旁边的古斋堂中。三十年间专志念佛,与人见面时,只有合掌称念佛号而已。后来预知时至, 因此礼忏九日,每次诵到忏中恳切之语,就感动得流泪哽咽。往生前几天开始绝食,每日只饮少许的水。礼忏完毕后,便坐化往生。往生后满十天才入殓,其面貌颜 色有如生前。当时有五色美丽的云彩盘绕在屋顶上,山中的人都流传著他奇异的事迹。(往生集)

  
        明   吴大恩
    吴大恩。仁和(杭州市)人。生性仁慈喜好布施,体恤照顾孤苦贫穷的人,并且爱护一切众生的生命,因此乡里的人都非常称赞他。不久之后就规皈心佛法,晨夕诵 经唱念佛号。有一日,辞别大众,正身端坐而往生,而其神色光明鲜丽,室内有芬芳的香气。此事发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年(西元一六一二年)。(往生集)

  
        明    吴继勋
       吴继勋。字用卿,江南徽州(安徽歙县)人。天性沉著坚毅,非常喜好修福行善。晚年修行净土法门,无论是持往生咒或唱念佛号,每日都有固定的功课。有一次, 不小心失足堕入江河中,水中有东西支撑著他,漂流十里之后,突然跳跃起来而登上舟船,大众都认为非常神异。后来,背部长毒疮,依旧安然自如地持咒念佛。不 久之后,安详正念地入寂往生。(往生集)

  
         明    华居士
       华居士。杭州江干人。为人敦厚纯朴毫无虚伪,不喜欢与人交游往来。中年时独处一室,不攀缘世俗之事,唯有勤勉不懈怠地念佛而已。临命终时,自知时至。自己更换衣服折叠寝具,用手整理衣冠,然后端坐,向众人辞别后往生。(往生集)

  
       明    顾源
   顾源。字清甫,号宝幢居士,应天府人,明世宗嘉靖年间(西元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的秀才。年少洒脱才华出众,工于诗书善于绘画。年纪到了四十岁,完全舍 弃过去所学习的文艺,并且断绝一切酒肉。建筑一间小楼房,独自居住在其中,精进修行禅观。家人及女子,绝不与其见面。每天晚上五更(清晨四时左右)起来, 敲击大木鱼,高声唱念阿弥陀佛。他的房舍旁边有一位屠夫,每天只要听到木鱼的声音,就起来杀猪。有一日,屠夫起来晚了,便嗔怒地责骂他的妻子,妻子告诉他 说:‘你没有听到那位修行人敲打木鱼吗?自己不知罪过,还要责骂我,这是什么道理?'屠夫突然楞住而说不出话,因而将刀折断不再屠杀了,当时屠夫因此而转 业的,有很多。
   顾源与栖霞云谷禅师极为相识,共同组成西方社。有一天,憨山德清大师到栖霞寺,望见一位修行人,清闲安适如同一只高洁的孤鹤,于是接近看他,发现他的眼睛 毫不转动,其自在解脱的样子就好像遗忘了这个世间一般。后来,憨山大师进入大殿之门,礼拜舍利塔,瞻仰礼拜很久,塔顶忽然显现五彩色的光明,其光芒呈红 色、如同交错闪亮的珠宝。大师觉得很惊讶,而将此事告诉云谷禅师,云谷禅师说:‘这是顾源居士正在作西方观。'
   没多久,顾源现出轻微的疾病,请名僧数人相对唱念佛号。一会儿,室内的人走过来说:‘满屋子都闻到莲华清新的香味。'大众皆惊喜,而顾源却安然如平时,然 后缓缓地告诉僧人说:‘我坐在莲华中已经半个多月,见阿弥陀佛的法身遍满虚空世界,世界皆呈金色。佛微笑地看著我并接引我,又以袈裟覆盖在我身上。我决定 往生西方了!'儿子们伤心涕泣地请示说:‘父亲您即将往生,我们怎么办呢?'顾源笑著说:‘你说我是生呢?还是死呢?你难道没有观看过日出、日没吗?日升 出于东方、而隐没于西方,但太阳果真隐没了吗?'于是定下往生的时间。时间一到,预先沐浴更衣,然后端坐而往生,莲华芬芳的香气经过三日才停止。(憨山梦 游集)

  
       明   朱元正
   朱元正。浙江海盐的秀才。平生有志于圣人之学,要求自己非常严格。六十多岁时,深入禅定而心中愉悦自适,于是居住在宅屋后面破旧的屋子中,从此闭关,不问 家事。每日早晨诵《法华经》一卷,过了中午则静坐。有一次,他的学生陈则梁来拜访他,说道:‘老师您的年纪已大,何妨稍微开缘酒禁呢?'朱元正答:‘你认 为我需要调养血气吗?却不知我于生死之事,已经能够了断了!'陈则梁听到这番话便竦然畏惧。当年的七月,朱元正告诉儿子说:‘我在此无事,可以走了!'儿 子问:‘何处去?'答:‘西方去!'儿子及孙子于是坚持挽留他。
   到了十二月初一,突然现出小病,并且绝食,其家人慌张匆忙地准备入殓的用具。朱元正说:‘不要慌忙,这是八天后半夜的事啊!'到了那一天,正身端坐好像要 往生一样,又说:‘我生平丝毫不曾亏欠人。今年的冬天,住在我们家后面的工人,为我整平后门的一片地,目的是想等到明年元旦初一,方便让我老人家出关后行 走,他的好意我尚未回报。'因此取纸作诗来感谢此工人,然后寂然而往生。此时正好鸡鸣,朱元正预先告诫家人,临命终时勿令妇女进来,往生后过二、三个时辰 才可进来,来的时候也不能哭。等到天亮,其眷属来到之后都哭了。朱元正又睁开眼睛并摇头,命令妇女离去,等她们全部离去后才闭上眼睛往生。(法华持验记 事)。


  
          明   周廷璋
   周廷璋。号楚峰,云南人。出生于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年间(约西元一五二一年左右),为人敦厚朴实。处理家计,从不核算钱财的多寡,若有多余的钱财,就 布施给贫穷困苦的人。有人和他说话,他就以微笑来应对。有人和他开玩笑、或是恶骂羞辱他,他也只是笑笑而已。平时一心归向佛法,早晨起来,一定诵《金刚 经》、《阿弥陀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诸经各一卷。平日心满意足、自得其乐,并说道:‘我不远离日常生活种种的事相,也不执著贪爱世间之事,如此而 已。'
   年八十七岁,在清明节时,到祖先的坟墓上向祖先辞别。回来后告诉他的妻子说:‘我即将走了!阿弥陀佛已经来迎接,而且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也都来了!' 不久之后说:‘观世音菩萨告诉我要断绝荤食五天,然后就可往生西方。'于是每天只吃一碗粥和一盘菜。到往生的那一天,沐浴后戴上帽子,命令子弟诵七如来的 名号,接著又诵经,诵完经后即端坐而往生。隔日,有香味发自于他的遗体,面貌仍然栩栩如生。(金刚灵应录)


  
         明   程见山
   程见山。只知其字不知其名。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年少时从商,后来舍弃之,闲居在家。平日专精地研究佛法妙理,礼诵皆有一定的课程,虽然繁多但却不曾荒 废。到了晚年更加寂静沉默,每日以禅观为功课。后来病危,家人正在慌张忙乱之时,程见山便说:‘你们不要出声,我才可使心念清净澄澈,以往生西方为依归。 我平时所祈愿的,今天终于能满我所愿了!'说完后就往生,年七十六岁。(刘子威禅悦小草)

  
       明    张守约
   张守约。浙江秀水县人。家境虽然贫苦但是喜好布施,倡导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广行利益众生之事,多得以百千种来计算。一直到晚年,才全部谢绝世俗之事,过著一蔬一食简朴的生活,每日诵念西方佛名。曾著作摹拟寒山诗三百首,激励劝发僧俗二众,皆以净土为依归。其诗云:
   ‘净土这个伟大的法门,是阿弥陀佛弘深的愿力所成。千生万劫以来已经错过,今朝才识得它的殊胜。应当生起难遭难遇之想,慎勿又再一次的错失因缘。因为念佛求往生,只贵在于心念的专一。'
   ‘心超物外,任意寄情这闲散虚妄的幻身;承受诸缘,随时歇息生平际遇中的是非顺逆。心中不染半点微尘,唯有忆念著这一声的佛号。性情要温文儒雅使之柔软如绵,心志要坚定不移令它正直如铁。如果还要坚持去作一些无益生死的事,终究不免如水底捞月一般毫无所得。'
   ‘昨日入了莲社去,口里是佛心亦佛,今在俗世火宅中,事情也杂念更杂。若非宿世根器深,不免尘劳妄想扰,是以古往贤哲人,幽居山中修净业。'
   ‘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速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者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
   ‘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今眼前无多日,急办往生之盘缠,只怕犹恐来不及。横也任他横,直也任他直。安得闲工夫,与之分皂白。'
   张守约的妻子陶氏,自从嫁给张守约之后,即课诵不断。有一天,张守约前往普陀山,礼拜观世音菩萨,而陶氏在家中告诉二位儿子说:‘我平日参悟“是心作 佛”,至今才悟到。娑婆之缘已尽,我要走了。'时间一到便端坐往生。隔天,张守约从普陀山回来,将她的遗体入殓,突然棺木上生出五朵青色的莲华。(拟寒山 诗并序。往生集)


  
         明    庄广还
    庄广还。字复真,嘉兴(浙江)桐乡人。年少的时候学习儒家之学,后来改学医术。四十多岁时,颇为厌恶世俗尘事,于是从事养生之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得 疾病,因而感叹地说:‘我难道不能为天地间的一闲人吗?'于是建筑一个小庭园,在小园中叠土石,种植华草树木,并且在其中高声歌咏。有一天,看著花的绽开 与凋落,因而悟到色身无常,于是摧毁小园,开始闭关坐禅,取《金刚经》等诸经来诵念之。
   某天,出游至杭州,遇见一老翁,庄广还和他谈论学佛之事。老翁说:‘你学佛,你奉事的师父是谁呢?'答曰:‘还没有师承的人。'老翁又说:‘你没有读过柳 宗元的《服气书》吗?云栖山有一位莲池大师,就在此附近,何不前往师事之呢?'答曰:‘好!'庄广还于是徒步前往云栖山拜谒莲池大师。莲池大师教授他念佛 的方法,庄广还也因此依止大师受五戒。从云栖山回到家后,每日诵念阿弥陀佛五万声。不到半年,心中寂静澄澈毫无动乱。
   年八十岁时,再度前往云栖山,受菩萨戒,回来后就一直居住在家中养老。庄广还平时忧虑其乡里的人不知正法,大多奉事邪教。于是阅读净土诸经论,择其精要之语,编为《净土资粮集》,用来引导众人使他们信服,乡里的人因此受到感化而信奉佛法。(净土资粮集)


  
         明   鲍宗肇
   鲍宗肇。字性泉,绍兴(浙江)山阴人。家族世世代代信奉佛教。满二十岁以后,即断荤酒,能够背诵《法华经》、《楞严经》二经,每日一遍。他的父亲命他在嘉 兴(浙江)卖纸,由于生气鲍宗肇降价卖出,因此处罚他跪在地上。经过一段时间才让他起来,此时鲍宗肇已默默地背诵完《楞严经》了。
   曾经跟随紫柏、散木等诸位老师一起学习佛法,到了晚年至诚归依莲池大师,一心一意修行净业。并且致力研究《方山合论》、永明大师的《宗镜录》等诸书,因而 信解通达智慧明利,鲍宗肇自号为“大鼓居士”,著有一书名为《天乐鸣空》。临命终时,嘱咐其子设斋,邀请法侣王季常等人及出家众数人前来,大家同声诵念西 方阿弥陀佛圣号。到了午后太阳西下时,忽然合掌感谢大众说:‘与诸君永别了!'于是坐化往生。(天乐鸣空集)


  
       明   庄严
   庄严。字平叔,松江华亭(今江苏松江县)人。深入通达佛法大要,并引导诸同事们学佛。除了自己衣履穿著所需之外,有多余的钱财就将它们布施给他人。家中有 一子一婿,平日看他总是淡泊安适的样子。庄严空闲的时候喜欢作诗及小词,所作的诗词都是清雅幽远而有韵味。曾经作一曲(满庭芳)云:
   ‘六十余年,如片时春梦,醒来之时黄梁才刚熟而已!世间的浮华幻影,有甚么好风光?冷眼轻轻地看破,急忙翻身踏断情爱的纠缠束缚。儿孙的戏任他搬来演去, 又何必要看到终场。到头来终究归于青山黄土,孤坟上只得茅草几把!残存不久的尘世俗务,根本不必再作什么计划商量。但随缘消遣,洗钵焚香,先把心思归于极 乐,任意逍遥,享受于七宝行树的清凉。实在是令人感慨啊!当我从极乐净土回头望著娑婆之时,众生的业海正茫茫无际呢!'
   明熹宗天启四年(西元一六二四年),往生于朋友胡子灏的庭园内。昆山王弱生曾收录庄严所作的诗词,认为他数年间所见过的学道人之中,以庄严的诗词最为第一。(王弱生河渚集)


  
        明   黄承惠
    黄承惠。字元孚,杭州钱塘人。为人正直不阿、有操守气节,不与世俗合流,不会农产耕作之事。事奉大母(父亲的正室妻子)及自己的母亲,极为孝顺。平日乐善 好施,邻居如果有人寒冷而无衣服穿,便脱下自己的衣服为他穿上;若是有没饭吃的人,便将自己口袋里的钱全部给他。妻子的弟弟闻启初,对黄承惠清苦的生活感 到很讶异,便引导他前往云栖宏公居住的地方,以弟子礼拜见,宏公为他取法名为净明。黄承惠后来得吐血病,历经三年,不但没有痊愈,反而更加严重。闻启初教 他念佛,但黄承惠正陷于疾病的痛苦之中,而昏迷不醒。因此闻启初高声对他说:‘等你双眼一闭命终之时,现今那个知道痛苦的,究竟落在何处呢?'黄承惠惊惧 害怕地说:‘那要怎么办?'闻启初说:‘没有比念佛更好的。'黄承惠又说:‘你教我念自性弥陀呢?抑是极乐弥陀呢?'闻启初说:‘你认为有什么分别吗?' 黄承惠由此突然有所省悟。
   于是请慧文法师前来,设立佛像,并为他讲说净土因缘。黄承惠心中非常欢喜,于是请法师为他剃发,授沙弥戒。后来,将家属摒除在外,自己唱念佛号,且默默地转诵《妙法莲华经》七日,家人都闻到莲华的香味。黄承惠突然微笑说偈曰:
   ‘一物不将来,一物不将去。高山顶上一轮秋,此是本来真实意。'
   于是命令家人设斋供佛,然后请僧人唱念佛号。当读诵《云栖发愿文》,到文中的“阿弥陀佛,放光接引,垂手提携。”突然很欢喜地起坐,仔细地观看佛像,然后往生。(憨山梦游集)


  
       明  闻启初
   闻启初。字子与,法名大晟。与黄承惠是同乡里的人,从小就时常生病,后来立志要出离生死的轮回。于是前往云栖山学习念佛法门。当莲池大师圆寂时,憨山清公 前来吊祭,闻启初对清公作礼禀白说:‘愿剃发出家为师父的弟子。'清公说:‘佛性是不受四大的限制,毛发哪里能成为修行的执碍呢?更何况你双亲还在,所以 尚不可以出家。'闻启初听完之后才不再要求剃度出家。
   不久之后疾病发作,自己说:‘我应当直往西方啊!疾病对我来说是无关紧要的。'等到病重之时,神志不清,不能自己提起正念,心中起大恐惧,于是急忙命家人 请僧人来唱念佛号。如此过了一天,神志依然昏乱,闻启初再次惊觉说:‘各人生死不同,不是他人所能救拔的。'于是站起来盥沐穿衣,对著佛像焚香、燃臂供 佛,并且至诚恳切哀苦忏悔,彻夜礼忏毫无懈怠。忏悔后回到座位时,神志转为安定,净土终于现前。于是剃发披上袈裟,向大众辞别而往生,憨山清公听到这件 事,因而赞叹地说:‘勇哉!闻生,可说是志气刚烈的大丈夫啊!'(憨山梦游集)


  
        明   沈咸、沉宏
    沈咸。字稚咸,吴江(江苏)人。年少时聪颖杰出,二十岁考取秀才。生性极为孝顺,后来父母相继辞世,沈咸因悲伤至极而形销骨立。有一天,偶然间看到《阿弥 陀经》、《楞严经》等诸大乘经典,心中有所领悟。沈咸参访拜谒云栖大师回来后,就断除荤腥血肉之食,并退隐居住县城的水西庵,专修净土法门,每日诵念佛号 五万声,不论寒暑不曾中断。沈咸后来又恭敬书写《楞严经》,以此功德用来拔度其母亲。
   沈咸曾经与僧渊鉴,组成净土会,县城中的人大多遵从而受化度。有一天,忽然告诉他的媳妇说:‘我世俗的尘缘已尽,承蒙西方净土阿弥陀佛来接引,我要随佛往 生去了!'不久之后,面向西方端坐而往生。时为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西元一六一一年)。其儿子沉宏,也修行净业,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章梦易撰沈居 士传)


  
       明   朱鹭
   朱鹭。字白民,是吴江县的秀才。少年时即有特别的才智。双亲逝世后,朱鹭放弃秀才而学习长生术。后来参访云栖宏公,恭敬请求佛法之要,宏公圆寂后,朱鹭因此前往礼拜其舍利塔,而作偈颂曰:
   ‘我以前初次拜谒莲池大师,曾向他询问参禅、念佛,是否可融通并行?大师随口答说:“参禅、念佛如果是两种不同之事,那又何必融通它们作什么!”快哉!这 一句妙语,令人心情通畅愉悦,我时时向人举起此话,向诸方遍传此理。念佛的人无尽,大师此话的意旨也是无尽。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莲池大师的广长舌也常活在 世间。弟子以此短偈作供养,合掌于大师的舍利塔前。'
   后来,与王在公一起游历径山,并辟建一小屋而居住,在其中阅读《大般若经》。晚年居住在苏州莲华峰下,与山僧一同修行念佛三昧,朱鹭自号“西空居士”。年八十岁作辞世偈,沐浴更衣后往生。(云栖法汇。吴江志。憨山梦游集)


  
         明    吴瞻楼
       吴瞻楼。不清楚他的名字,太仓(江苏)人。晚年,将家事托付给两个儿子,从此专志修行净土法门,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吴瞻楼每日持念佛号万声,并诵念 《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及往生咒,兼作西方观,除此之外,不再混杂其他修行的方式。如此修行经十二年如一日。西方净土的圣境,累次地显现于其眼前。床 前时常会涌现白色莲华,大如石臼,连小孩子也都看见。年七十多岁时,安然坐化往生。后来,其子孙成为学佛的世家。(现果随录)

  
        明    吴鸣珙
         吴鸣珙。字叔宝,太仓(江苏)人。家境一向富裕,喜好布施,但对佛法却不怎么通达。年六十多岁时,忽然向大众辞别然后沐浴,并延请隆福寺印初法师,前来授 三归五戒。吴鸣珙此时突然大声地呼叫;‘出去!出去!'然后合掌而往生。一会儿,又睁开眼睛,告诉众人说:‘我才发要永绝尘世的愿,勇猛称念阿弥陀佛,莲 华世界忽然就已经现前。我自己反省平日也没修什么善事,竟然能获此殊胜的果报。我把这个因缘传语给诸位大德,你们各个都必须努力念佛啊!'说完后,要一盆 水自己照面看,忽然恍然大悟说:‘今生吴叔宝,前生徐和尚。'又大声说:‘快哉!'然后往生。此时异香突然散发于室内。(现果随录)

  
         明    王 醇
    王醇。字先民,扬州人。曾经周遍游历吴、越一带的山水。参访一雨禅师,从之受优婆塞戒。并居住在山上,每日诵持《法华经》。后来回到扬州,居住于慈云庵, 虔诚修行净土法门,并将居住之处题名为“宝(蕊/木)栖”。临命终时预知时至,结跏趺坐,请僧众环绕其旁,诵念佛名而往生。(王先民传)

  
        明    陈至善
    陈至善。字用拙,常熟(江苏)人。孩提的时候,只要听见祖母诵念佛号,马上就停止啼哭。后来进入学塾,读到《论语》文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于是入屋 内问母亲说:‘人死后归向何处?'母亲无法回答,所以把此问题告诉父亲,父亲说:‘你的意思如何呢?'陈至善说:‘想要了知生死,一定要先闻道吧!'父亲 说:‘此儿,他日必定悟入无生之法。'等到长大后,耳闻云栖大师之道风,心中极为仰慕,于是笃志修行净土法门,救度释放诸众生的生命。
   当时有一位名为寂公的人,曾经受法于云栖大师,后来结茅屋于藤溪,陈至善为他募集基金,建造禅院。有一天,寂公梦见陈至善穿著出家众的黑海青披黄袈裟含笑向他告别,寂公醒来后,急忙奔走过来探视他,只看见陈至善正在诵念佛号,然后吉祥卧而往生。(常熟志)


  
       清    张光纬
   张光纬。字次民,江苏无锡人。十四岁时考取秀才。明朝灭亡后,张光纬放弃科举考试,在家教导学生。年五十多岁时,妻子与儿子全部都逝世,从此一个人孤独地 生活。因而一心钻研佛教经典,自号为“息庐居士”。张光纬奉行云栖大师的教化,其所著作的文章,都以净土为依归。每日课诵佛名数以万计,同时也观想佛像。 每天晚上礼佛时,佛像两旁的灯竟然开花,有的如宝珠,有的如粟,有的如璎珞,有的如鬘云。有一天晚上,左边的灯忽然现出莲花,有佛跏跌其上,具有庄严高大 的金容,三十二种相好完全具备,经过一段时间,此景象才灭去。张光纬于是礼拜恳求,祈愿能再次得见。经过三天的晚上,左灯之上,出现佛站立之像;右灯之 上,也涌现莲华,而佛斜坐在上面,他的家人都见到此殊胜的景象。
   后来,受优婆塞戒,其中尤其以戒杀为最重视的戒条,因此连一只蚊子一只蚂蚁,都非常小心地护念。晚年持长斋,祭祀祖先神明,都用蔬菜及水果。对饮食已不再挑剔拣择,如果有美味的食物,就拿去送给别人。不论是夏天或冬天都戴著一顶帽子,二十年间从不改变。
   年七十三岁,自己预先订定临终处理的规制,往生后不受人吊祭、不立牌位、从往生到出殡的时间不得超过四十九天。自己认为不汲汲营求名利、不贪恋世间的一 切、也没有嗔恚,如此安然自得等待往生而已。不久之后就往生了,曾经著作有《净土剩言》刻板印行于世,而其中以(念佛说三篇),对学佛者而言更是殷勤恳 切。其大略是说:
   ‘经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所谓执持的意思是:好像可以把捉而不是可以用手把捉得到。也就是儒家所谓的“拳拳服膺”,朱熹则把它注解为“恭敬奉持” 之义。“拳拳服膺而弗失”下的“弗失”,便是“不乱”的意思。儒家又说“顾諟”(看顾照理):朱熹解释为常以眼光观照之,就是“观佛”之义,也是“不乱” 的意思。
   口里诵念佛名,眼睛观看佛像,耳朵又回过来听到自己所念的佛号,佛念之声从舌根宣流出来,禅味愉悦自己的心,鼻子闻到香气,如是念佛,返转六根还原为一 心,怎么乱得起来呢?我现今念佛,作一切方便观想,自己观想此心,如清净的宝瓶,佛名如同谷子,逐字逐句的念佛就如谷子投入宝瓶中,就像整串连贯的宝珠落 下。谷子本来就无尽而宝瓶也不会盈满,也不会放过任何一粒而让它抛向瓶外。忆念观想此瓶,其直径不满一寸,瓶中含藏三千大千世界,以及百亿微尘数的诸佛, 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都安住在此宝瓶中。我也跟随著诸佛俱会一处,悠游快乐,这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处也!'又曰:
   ‘石南和尚偈曰:“念佛切莫贪求要念得多,只要能够好好的念一百句而心不乱即可。虽然念了九十九声若有一念差错,前面用手执持念珠所计的数目都不算数。如 是从一百句到一千句,从千句到万句如同成串的宝珠。如此一心念佛念到箭射不入刀不能侵,那么百万魔军自然都退败逃窜。”我向来念佛,也只是含糊笼统地念 过。至今才知道须字字从心里出,反过来还须字字入心里去。每当念佛时,先要闭目端坐,凝神定虑,不可有一丝一毫的杂乱心、急躁想要多念的有所求心、昏昧怠 惰的心。然后开口出声念佛,务必令声从心发,心藉著口念诵,气息调和声音和悦,不急不缓,字字分明,句句相续。如果分之则一字可作一句,连贯起来则百千句 直如一句。如此绵绵密密,从一声以至千万声,自一刻以至于十二时,无断无续、不缺不漏。久而久之自然念到纯熟,华开见佛,到时自己就可验证,绝不欺人。' 又云:
   ‘念佛这个法门,必须兼作观想。应当闭目向著西方,正身端坐默默观想,观想神识与形体分离,神识直往西方飞去。然后逐渐看见树林,以及各种美丽的水鸟,以 金绳为道路的界限,以七重栏楯交错罗列。依著次第在宝地上缓缓经行,七宝池中胜妙的莲华,散发各种香气的高台,以及由七宝组成的楼阁,上述的种种境界都一 一展现在眼前。
   观想阿弥陀佛就好像是在我面前,阿弥陀佛现出丈六的金身,观世音菩萨随侍于左,大势至菩萨则随侍于右,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放出光明,并垂手接引。我及清净 大海众,都一同摄于阿弥陀佛的白毫光中,随著接引而上莲台,至诚恳切地顶礼佛足。此时忽然见到佛的金掌为我摩顶授记,甘露水遍洒全身,心中豁然开悟,获大 安隐。慢慢地神识返回,如出禅定的样子。像这样极乐世界中,每日神游一遍,则往生的路熟悉,临命终时才不致于迷茫不知所往。愿以此告知各位念佛的人,要知 道念佛要用心念,而不只是口念。若能如是入此念佛法门,则自然离佛不远了。'(净土剩言)

TOP

续 52





         清   袁列星


    袁列星。字垣三,江苏X山县人。曾经客居在杭州的西溪,因而自号西溪居士。十五岁时学习科举之业。有一天,听到外祖母诵持《金刚经》的无四相句,心中有所 契入。之后,遇到悦山禅师,向禅师参究向上顿悟之道,于是每日更加精进用功。后来刚好遇到白嵩老人自雪峰来到昆山,袁列星再三叩问请益,突然言下洞明佛法 之要,终于受到白嵩老人的印证。于是,袁列星的道风日渐远播,随机接引有缘众生,智慧辩才无所障碍,除了提倡顿悟的一佛乘之外,同时还兼宏净土法门。当时 同辈的人喜好修习仙术,并且仰慕枯禅,大多不相信净土法门。袁列星于是开晓他们,说:
   ‘净土法门圆通广大,我向来是密修密证,不敢轻易告诉他人,并不是我秘藏而不言,实在是时机未到,恐怕言之无益罢了。净土法门,是诸佛甚深的法藏,即使是 二乘的声闻、辟支佛听闻到了,尚且不相信。实在是因为二乘的声闻、辟支佛,断了生死而安住在涅槃清净之处,又证得了神通妙用,所以不知道净土的大庄严海, 是无分生死涅槃而处处现成。因此诸佛呵斥二乘人为邪道,说他们堕入无为坑,酖饮三昧酒。令人感叹的是现今修禅的人,尚未能修到涅槃清净二乘人的境界,便空 腹高心(实无所得,心中却自视很高),未得说是已得,未证说是已证,于六根未动时,见到一个识神光影,就以为自己已经悟道,于是便如此鲁鲁莽莽、放荡任意 地呵斥净土法门,真是可怜悯者!即使是大彻悟,摸著娘生的鼻孔本来面目,还能逃得出常寂光净土吗?那些未得言得、未证言证的禅者,又说:“知道明心见性这 般事,其他的便拨向一边去。”禅宗大德密云老人说:“你要拨向哪一边,实在是痴人前不可说梦也!”古德又说:“现今修禅的人,以透过法身为最究竟之地,却 不知透过法身后又怎么样呢?假使让你透过后还有什么消息(所得),也是病!”这实在是真实的语言,正是我们应当痛切省思的。而现今修禅的人,尚且逃不出微 细的所知障,反而指修行净土法门的人是愚痴,这真是很无明迷惑啊!尽虚空有十法界,而净土是第一法界,所以是其他九法界共同的指归。
   但要修行净土法门者,以“人道”最为容易。因为地狱、饿鬼道的众生,整日被众苦煎熬逼迫,并不知道尚有佛名。即使是诸佛每日以威神的法力,清净的光明,哀 怜救护他们,但他们依然如盲如聋一般,没有一点觉知。假如有的业报尽后心开悟解,一听闻佛名,则地狱、饿鬼,立即变成清凉的法界!畜生痴迷不觉。阿修罗道 嗔恨炽盛,所以很难亲睹佛光。而最不肯修行净土法门的人,莫过于天仙道了!那些仙道不是不知极乐净土的美妙,只是他们已经证得神通妙用,可以飞腾变化、出 入有无而自由自在,也能放现金光,幻化出诸菩萨的形像,幻化出种种庄严殊胜的资具,而以为极乐净土之乐,不过也是如此而已。却不知道他们是堕入幻识之中, 不知这些都是自己精气神,团聚幻化而成。这正是我佛所呵斥的:不知道修习正觉、不知道修仙还不是无为究竟之道,业报尽了反而堕入恶道之中,指的就是这些天 仙道的众生啊!
   我们的本性本来具足一切、一切现成,本可旋天转地,不必等待刻意的安排,不凭借依靠他物,也不是用修炼而成的。若说要经过修炼而得的,都是魔说。我们前面 所说的不生不灭,只有不生才会不灭。若修炼而成即是有生,有生就没有不灭的,所谓的元精元气不出元神。元神者,是意识的别名。大丈夫要回复本来面目,正必 须洗净神识,斩断命根。奈何反而修成一个神识,且愈来愈坚固的执持著,而难以断然拔除。时间一久,神识执持的力量半途衰败,有的天仙尚未到劫火来烧就已先 报尽衰坏,纵然能够坚持牢固的,只要劫火一到,便与天地同归于尽。因为劫火不只破有形也能破无形的。千万不要自我安慰说:“吾道如虚空,永不能坏也。”要 知道虚空也是神识所幻化出来的,只有无上的道眼才能照见看破。
   况且,天仙幻现种种殊胜的境界,毕竟不是十分光明,也不十分正大。哪里能够如同位居净土一切的诸佛如来,一同共有光明而透彻遍照于一切处,如一切菩萨、声 闻,一同共有光明而透彻遍照于一切处;如一切的水鸟、树林、花香音乐,一同共有光明而透彻遍照。能够于一毫端,建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妙法lun,这不是天仙 法界所可以比拟于万分之一的。果真能深信极乐净土,而专心一意地修行,这就早已超过百亿天仙。假如还不能断除学仙之念,这就是不能明白大小的差别啊!因为 净土法门,是一切圣贤所归宿的地方。能够得生极乐净土,则福慧双足,返回娑婆,遇仙度仙,遇魔度魔,遇人度人,遇鬼度鬼,遇恩人则度恩人,遇仇人则度仇 人,如此才是大丈夫之事。
   你今天若决定深信修行净土,必定永不退转,极乐世界池中的莲华,便已伸展枝叶吐露花蕊,一切诸佛的光明,充满你的双眼;一切的法音,塞满你的耳朵;一切深 妙的经典,盈满你的心中;一切妙香妙味,布满你的口鼻。如是加被护念,没有一丝毫遗露于你的六根之外,所有的胜境尽绝于你的心中,你便是一尊古佛了!那有 不天地尽归的净土,仙魔尽度于极乐的呢?'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西元一七二○年)二月,袁列星往生于宝树庵,时年六十二岁。其学生收集他所说的话,并编辑 为《西溪居士集》。(西溪集)


  
         清   皇甫士坊
       皇甫士坊。字子仪,浙江钱塘人,家族世代行医,年少时阅读龙舒居士的《净土文》突然惊惧震撼而心中有深切的省悟。士坊与思齐省庵大师为方外之交,因而专志修习净土法门。平时喜作净土诗,累积有一百多首。现今录其特别精要的,一者云:
   ‘大哉净土门,至简亦至易。持名愿往生,无人不果遂。但是因为凡夫的根器薄劣,因而辗转生出疑惑二心,自己疑惑:我长久以来的习气很深,宿世的业障太重, 难以消除。又思惟忧虑自己的念力微弱,所以极乐世界这种胜妙境界是不可能往生到达的。却不知道从无始劫以来,罪性本来就是虚伪不实的。只要能够持念佛名, 则能速灭生死之罪。就如同清风吹拂扫荡云雾,如同灯光除灭黑暗迷昧。云雾和黑暗本来就不是真实的,只要能够令心空无所得,就能洗除心中旧有的尘垢。何况阿 弥陀佛这个万德洪名,随机感应难可思议。就如同石头的性质本来是会沉下水中,但是若能得到舟船的承载则终不堕落海底。又如有人犯罪而受到官府刑罚,但是若 蒙皇帝的恩准则能得到赦免庇护。佛力虽然奥妙而难以思议,而自我的力量也是很深妙奇特。不要说自己的念力微弱,只要有念力必定能够如意。念力比金石还坚 固、比锋芒的刀刃还锐利。忆念西方则决定往生西方,一心念佛则阿弥陀佛必定会现前。先圣有句格言说:“匹夫难夺志。”就是在指此事。'另一首云:
   ‘二乘人的知见偏空,执理而废事。于是说没有西方极乐净土,和“心净即是净土”的义理,不知自心与国土,非一也非二。一切的国土都是由心而显现,一心具足 了种种清净和污秽的国土。极乐世界是心之清净所影现的,娑婆世界是心之污秽所产生的。倘若极乐是虚幻的,则娑婆也应当是不实在的。贪爱深重则生于娑婆世 界,念力专一则自然往生西方。净秽既然由心而生,而我们所处的世界也是随著心所变现出来的,譬如一轮明月,映入种种的水中。水如果清澈则月影自明,水若是 污浊则月影晦昧。明月比喻为本来的真心,水比喻为世界。一心具含万千的国土,莫作有无生灭的分别。究竟来说无实也无虚,事理也不可分开而互相对立。'又作 《十二时颂》,颂云:
   ‘天刚亮的寅时(凌晨三~五时),如同平常一样在凌晨课诵佛名。只要以一刻间短暂的工夫乃至于念十声的佛号,就能超越生死、跳出六道的沉沦。像这样希有难 得之法,实在是奥妙而难以论述。往生西方全以深信不疑为因,若能听闻信受无所疑惑,便是累世以来被受记的人。日已出的卯时,朝露易失人易老。试著将亲友仔 细地回忆思索,眼前有多少已经埋葬于芳草之中呢?要修行,须趁早,一寸光阴无价宝。闲时不肯念弥陀,直待临终空懊恼。日已高挂的辰时,人世间搬家迁居时, 必定选择好的邻居。莫向人天求福报,寿终难免再沉沦。即使是生于忉利天,作转轮王,暂时的快乐并不是真实究竟的。劝君念佛求生西方,永作逍遥自在人。
   太阳接近正中的巳时,接近吃饭的时候,处处炊烟升起。个人吃饭个人饱,自己修持自己了生死。念佛要如同孩子忆念著娘,母亲忆念著孩子,念佛的工夫到底全在 于自己的用心。只要愿意舍弃这个身心而面睹阿弥陀佛大愿王,即使是十万亿国土也近如咫尺。日影开始偏南的午时,佛日当空,众生的眼睛却看不见。往生西方这 一条宽广的直路很少人行走,反而向著遥不可及的生死长途忍受著辛苦。不用谈禅,也不必挥扫烦恼尘垢,只要念念阿弥陀佛、心中常能作主。虽然色身尚未出离娑 婆世界,但心神已经栖息在莲华的净土中。
   日正焰的未时,和六根毒蛇共处在一室,实在是令人感到恐怖。出没此阎浮世界已经是无量次了,历经多生还是无法辨别善恶是非。猛回头,洗涤尘垢的心腹,人命 无常不须避讳。常将死字挂在眉,才会觉得往生西方有滋味。太阳还光明的申时,叹息人身似转轮。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不要错过,切莫因循,有多 少人变成戴角及披鳞的众生。即使是千佛慈悲也难救度,尘沙劫数自己仍在沉沦。
   日落的酉时,太阳返照的余光不长久。怎能笑愚人只顾目前,而你自己的死生大事你是不是知道呢?臭钱财,闲茶酒,骗得凡夫终日走。奔波匆忙而无暇念阿弥陀 佛,等到腊月到来时却束手无策。黄昏的戌时,一盏孤灯照明了暗室。上床别了鞋和袜,睡著后心志迷茫黑暗如漆。感叹人身,容易失去,要出轮回须念佛。无边罪 障一时消,佛光皎似千轮日。
   人声已定的亥时,富贵功名不常在。枕上黄梁梦未醒,痴情犹自忧千载。稍微的因循,就成了懈怠,一息不来就要无量劫的悔恨。辜负西方阿弥陀佛大慈悲父,遥垂 著金臂等待接引我们、如大海般的恩德。夜半的子时,净土和秽土相形比较而分出彼此。若不是受到娑婆痛苦的折磨,谁肯灰心而厌离生死轮回?既已厌离娑婆,要 知道栖止安身的地方,黄金为地的西方净土即是其乐无比的究竟归宿。眼前的烦恼究竟是为谁而来,要知道这都是促使你整装求生西方的使者。鸡鸣的丑时,你若是 祈愿往生又有谁能阻止。烦恼场中正好修行,念佛须教心口相应。离是非,无可否,凡事随缘我有什么可求的呢?但看莲华不生于陆地,结根偏偏在污秽的泥中而长 成莲蕅。'后来,不清楚皇甫士坊的去向。(儒斋净土诗)


  
         清    罗允枚
    罗允枚。太仓(江苏)人。有一天夜里他的父亲梦见一位僧人要求寄居,第二天早上,罗允枚就出生了。到四、五岁时,还能回忆前生之事,有一天绕著柱子走,突 然头晕跌倒在地上,从此以后丧失所记忆的前生之事。年纪稍长,因为多病而放弃科举考试。后来去参访檗岩老人,了达彻悟向上顿悟的心法,最后又回心归向于净 土法门。清圣祖康熙四十年(西元一七○一年)秋天,得病而且危急,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说:‘胜莲居士,还有十二年的寿命。'不久,病很快就痊愈了,因此自 号为“胜莲”。当时州里的人很少知道要修习净土法门,罗允枚首先提倡建立念佛社有三、四处,当地净土宗的道风因此而大振。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西元一七一 三年)秋天,病又复发,家人为他担忧,但罗允枚却一点也不在意。
   某一天夜里,罗允枚梦见天神告诉他说:‘因为你劝人修习净土法门,其功德很大,现在再延长你的寿命吧!'罗允枚生性慈悲善良,凡是放生、育婴以及赈饥等诸 善事,都很乐意去促成。年七十一岁,那年的六月二日,罗允枚到处去辞别亲友说:‘我将于初六辞世。'到了那一天,自己沐浴然后正身端坐,说偈颂曰:‘七十 一年,拖著皮袋。今日撇下,何等自在。'说完偈颂后便寂静不动。不久,其家人哭泣呼唤不已,罗允枚突然睁开眼睛说:‘连累我还要再晚七天往生。'十四日早 晨起来说:‘今日我一定要走了!尽速请乾行长老及道友某某,来助我念佛。'大众到齐后,唱念佛名,到了辰刻(早上七~九时)忽然坐直起来说:‘观世音菩萨 来了!'于是合掌向著西方,称念佛号而往生。'(周安士文稿)


  
         清     周梦颜、王孟邻、余鹤亭
    周梦颜。一名思仁,字安士,江苏X山县的秀才。周梦颜博通经藏,深信净土法门,自号怀西居士。周梦颜认为众生之所以造无量罪,皆是由淫、杀二业占多半的原 因,因此著作有关戒杀及戒淫二本书,其戒杀一书名为《万善先资》,其书中的言词大多恳切深痛。自己说他每经过一切神庙,必定祝愿说:‘唯愿尊神,发出世 心,不要接受血腥的食物,一心常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思仁自从今日二十四岁起,直至寿尽,中间若杀一小鱼虾,乃至于我家中眷属,若有一人伤一蚊蚁, 唯愿尊神纠正或是诛杀,并且以迅雷击碎我所著作的书版。思仁自从今日二十四岁起,直至寿尽,临著江河见到鱼族,仰面见到鸟禽,若是不想救度他们,反而萌起 杀机,也同此誓愿。思仁自从今日二十四岁起,直至寿尽,若在梦寐中,见人杀生,而不能至心称念佛的圣号,发救度心,反而欢喜赞成其杀生之事,也同此誓愿。 '
   其戒淫一书名为《欲海回狂》。劝导一切贪淫之人,先观想处胎如狱,了解住胎的种种痛苦,是为止息淫欲的第一个方便观想。其次观想此色身,诸虫繁多相互聚 集,宛转游行,噬食人的脑髓,是为最初开示不净观的方便观想。其次观想男女脓血涕唾,身中充满浊恶污秽,犹如恶臭的厕所,粪秽之物到处都是,是为止息淫欲 的方便观想。其次观想死人僵直地仰卧,遗体冰寒彻骨,黄 se的脓水流出,臭不可闻,遍体生虫,处处钻咬啮食,使得皮肉渐尽,而其骨节纵横交错可见,乃至坟墓 破损而枯骨露出,人和野兽在其上践踏,而我此色身,最后也是如此。其次持诵《法华经》所说的因缘法,生相及灭相,与不生不灭之实相,是为断除淫欲穷究根源 的方便。
   接著观想自身在极乐世界,七宝池内的莲华苞中,莲华绽开而亲见阿弥陀佛坐在宝莲华上,及诸种种庄严的瑞相,也见到自身礼拜供养阿弥陀佛。作此观想时,则发 愿往生极乐世界,永远摆脱淫欲的陷阱,是为究竟解脱的方便观想。周梦颜曾经编辑《西归直指》四卷。清高宗乾隆四年(西元一七三九年)正月,与家人诀别说 道:‘我将要往生西方净土。'家人为他准备熏香的热水要让他沐浴,他推辞说:‘我以熏香的热水沐浴已经很久了。'然后在谈笑之中而往生,此时异香充满于室 中,时年八十四岁。
   最初有一位名为王孟邻的人,与周梦颜有交往,那年十一月初一,王孟邻告诉周梦颜说:‘十七日是阿弥陀佛的圣诞,我将要往生。'到了十六日王孟邻问周梦颜 说:‘如何才能够决定往生极乐净土呢?'周梦颜答:‘应当于念佛时,发四宏誓愿,则净因坚固,决不退转。'王孟邻也认为是如此。十七日,王孟邻念佛坐化而 往生,其容貌颜色不变。又有另一位名为余鹤亭的人,看到周梦颜所著作的书,感到很喜悦,因此便问他往生的要诀,周梦颜为他指示法要,余鹤亭于是欢喜奉行。 不久,余鹤亭到处与亲友辞别,遗留偈颂而往生。(欲海回狂。万善先资。安士文稿)


  
    清 沈中旭

       沈中旭。字启白,江苏吴县人,年少时个性豪放不拘小节,热心拯救他人的危难。后来以医术而闻名于世,并且更加喜好布施,若是遇到穷人便不拿药钱,有时反而 还给他钱财米粮。二十五岁丧偶后,便不再娶妻,从此更加虔诚修习净土法门。凡是走过的僧坊、街头、桥下,都写上西方阿弥陀佛的洪名,以及警策之语,劝人念 佛修行。遇到病重危急的人,沈中旭则忧愁并皱眉说:‘业障深重啊!我的力量不能救你,实在是无可奈何。'病人于是哭泣流泪,坚持请他医治,沈中旭便说: ‘没办法了,一定要念佛才行。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若能至心称念一声的人,则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你能相信吗?'病人即唯唯称是。沈中旭又问:‘你能 念佛否?'病人又赶紧称能。沈中旭说:‘果真如此,你的病就可治了。'然后才下药,往往有奇妙的效验,因此跟著他信佛的人很多。
   沈中旭七十多岁时生病,他过继的儿子交待:凡是轮到守门的人,不要随便让别人进来探望。所以沈中旭往生时,没有人知道其情况如何。然而现今城西的人,只要谈论起数十年来的在家居士中,修习净土法门的人,一定称颂公推沈中旭为第一。(二林居后集)

   

    转载者注:本文由思过兄在“感应事迹”栏目发过,故此不再重复,请读者谅解。


[ 本帖最后由 弥迦使者 于 2008-12-30 20:00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