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续 48

    「10、须知身心界,本无生灭。而见有生灭相,安立生灭名者,无他。实是痴迷凡夫,妄念变现之虚相,妄念强立之名言。经云『是名』,如是、如是,此是名之究竟了义。」
  「须知身心界,本无生灭。而见有生灭相,安立生灭名者,无他。」无他就是没有别的缘故。「实是痴迷凡夫,妄念变现之虚相,妄念强立之名言。经云是名,如是、如是,此是名之究竟了义。」像这样的注子实在讲,都应当念个一百遍、二百遍,念了能开悟。所谓开悟,就是真正了解事实真相。确确实实一切法不生不灭,生灭相从哪里变现?从妄想里面变现出来的;真心离念,离念就没有生灭。妄心就是个念头,念头有生灭,刹那生灭,念头不是真的是妄的。佛说法,这个地方显示出来了,佛法因缘生,佛是因众生妄念变的虚相,所以列的这些名词。六道轮回、十法界,取了这么多名词,是因为众生妄想变现出来的。众生要没有妄想,哪有这么多佛学名词?没有了。所有名词术语是这么建立的。在本经「是名」这两个字里面,含有这些意思在里面,这是「是名」的究竟义,讲到究竟,讲到彻底,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

    「11、若离于念,身心世界之名字言说,尚且无存。那有生灭之名字,又那有生灭可说。如此则泯一切相而入真实体。真如性体,从本以来,平等如如。总之起念即非,并起念之非亦非。经云『则非』,如是、如是。此则非之究竟了义。」


   「若离于念」,这就是根本,它根本的原因在此地。「身心世界之名字言说,尚且无存。哪有生灭之名字,又哪有生灭可说。」可见得那个源头就是个念头,就是这个妄念,妄念没有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妄念没有了,身心世界的名字也没有,生灭的名字也没有了,不但没有,佛也无法可说。禅宗说「口挂墙壁」,没得说了!在这个境界里面。「如此则泯一切相而入真实体」,这个境界是什么境界?这个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法身大士所证的;就是《华严》末后所讲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入了这个境界,这就是一真法界。我们世间人看到这个法界,是永恒不生不灭的境界,在佛法里面讲是「泯相入体」,体是真实,会相归性。这一句说「泯一切相而入真实体」,跟会相归体一个意思。

   「真如性体,从本以来,平等如如。」《无量寿经》的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就是这个境界。由此可知,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个境界。我们没有能力离念,没有能力断惑,要想入这个境界,修其它法门是决定不可能。这不是我说的不可能,一切经里面讲不可能。唯有念佛求生净土,得弥陀本愿的加持,临终佛来接引我们往生,这就可能,这样才能够入不思议解脱境界,除这一门没有第二门好走。大乘显密八个宗派,八大宗。我在年轻的时候,跟一般年轻人差不多,求知欲非常强烈、很旺盛。哪一宗的典籍都想去涉猎一下,都想去学学,耽误了不少时间,浪费了许许多多的精神、精力,最后专门念佛修净土。道理在哪里?看看其它各宗各派各种法门,想想自己做不到,实在没有办法。禅宗不但讲开悟,我们做不到,禅定都得不到。我们以为有能力盘腿面壁,坐个三个月、半年不出定吗?这做不到!其实三个月、半年不出定,又算得了什么?将来不过是生四禅天而已,不能出三界,你才知道这个多难。学密,三密相印、即身成佛,你能成得了吗?见思烦恼不断,成个什么佛!纵然依照密法修持,功夫很得力,有好的法师在旁边指导,即身成佛了,也不过成个藏教佛而已。他的地位,印光大师讲顶多只等于阿罗汉,甚至于阿罗汉还不到,只能等于一个三果圣人,只是这样的成就,距离圆教的佛果远之远矣。这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诸位可以看到。这些祖师大德都是讲真话。我这才统统放下来修净土,弘扬净土,知道这一个法门在末法往后九千年,这么长的时间里面,的的确确可以普度众生,能令一切众生,有缘的众生能信、能愿,各个往生不退成佛,唯此一门。几十年时间才认清楚。这个经典法门都摆在眼前,不识货,花了几十年,这才搞清楚、才搞明白。才发现原来这桩事情全都写在《无量寿经》的经题上,过去也看这个经题,也念这个经题,没发现,不晓得它的意思。

   「总之起念即非,并起念之非亦非。经云『则非』,如是、如是。此则非之究竟了义。」十段跟十一段好,非常非常好,文字不多,讲得很圆满、很透彻、很究竟。他要没有相当功夫,他要不是过来人,这个话说不出来的。江居士他怎么样成就的?我们在他整个《金刚经讲义》里面,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看出他是怎么成就的。他教宗般若,用般若这个方法,结合念佛法门。用般若什么方法?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这就是我们最近讲的这一段经文。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怎么个受持?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就是受持《金刚般若》。这三个相一离开,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真正恢复到清净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一切放下,一心专念,这个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那个力量就太强、太强了。所以他智慧开了,他对于大乘经义,点点滴滴看得这么样的透彻,这么样的圆满究竟。人家从这里得力的。

他用四十年,我们今天要学,是不是也要用四十年?那就太傻了,我们今天用的时候,不要!我举个比喻给大家说,你就明了。现在交通工具最发达的飞机,飞机从最初发明到现在,差不多将近一百年了。现在叫你去造一架飞机,你是不是造最原始一百年前那个飞机?是不是制造那个?如果你们有能力、有财富,我们来搞一个飞机制造厂,我们来制造飞机,你是不是制造一百年前的那个螺旋桨的飞机?是不是造那个?你不会!你一定造现代最进步的科技。他是累积到今天,我们今天用他的成果,不要他从前的。换句话说,江味农居士四十年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四年就达到,这才是正确的、应当的。诸位永远要记住,我们的成就,踏着别人的肩膀、头顶往上去的,这才是成就,跟在后头做尾巴是永远不能成就的。禅宗的口气多大,不说踏着别人的顶,是踏着毗卢遮那佛的顶,那是真的成就,追随,是客气话!跟在人家后头永远不能出人头地。后人如何出前人头地?踏着前人的头顶超越了,这才是出人头地。科技的发展是如此,佛法的进步也是如此。我们初学,是学人家的规矩,学人家的方法,更进一步超越他。不能超越他,谈什么成就!自己尚且不能成就,何况度众生。成就一定是超越前人,你才能算真正成就。如果你存这个心:我一定要超过古人,超过这些佛菩萨,你贡高我慢,你决定超不过、决定堕落。如何能超过?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就超越,要做真功夫。这一段里面讲的,都是修行重要的纲领、原理、原则。

    「12、须知但遮无照,但泯无存,便非了义。遮中有照,泯中寓存,方是究竟了义。」

   什么叫遮、什么叫照?什么叫泯、什么叫存?这些字都是大乘经上,古来祖师大德著作当中常用的字样,要把它的意思搞清楚。「遮」是止,有灭的意思;「照」是觉,有用的意思。泯存跟遮照意思是相同的。泯是灭,存是有;泯是空,存是有。我们修行只着重一边,那就不是了义。像前面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遮照同时。应无所住是遮,而生其心是照。遮中有照,照中有遮。应无所住是泯,而生其心是存。所以「遮中有照,泯中寓存,方是究竟了义。」这教给我们修行正确的态度。心里面要干干净净,一念不生,世间一切法相决不能够执着,不但不执着,决定不把它放在心上,让这个心清净,让这个心里面空洞。诸位要晓得,心空就灵,心里有一物就迷了,迷就不灵;灵是智慧,心里什么都没有,智慧就生。心里有一样东西,智慧就没有了,就迷了。所以心要清净、心要空,不可以有一物。

   我们身是有,有就要动,有要不动这个身体就坏掉了,身是个机器,所以活动,活人就动,不动就死了。活动两个字很有味道,你要活就要动;你不想活,就不要动了。怎么个动法?利益一切众生,我们这个身体动起来,动起来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行于布施。布施这个意思在前面讲过,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包括我们整个的生活。我们整个的生活,就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决不是为了利益自己,有一点点利益自己这个念头,你就着了。就像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一样,没有为自己,全是为了利益众生。我们穿衣、吃饭都是为了众生,都是为利益众生。要不为利益众生,这身体可以不要了,可以舍身。留这个身住世,就是为利益众生,保养这个身体,也是为利益一切众生,世尊在本经前面示现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活着?为利益一切众生。你穿衣,为什么穿衣?为利益一切众生。你吃饭,为什么吃饭?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生其心,生这个心,这叫照。念念都照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心光遍照,真心本性的光明,遍照法界,遍照众生。遮中有照,泯中有存,这是究竟了义。《金刚经》确实是中道究竟了义,古人批注有以这几个字做为批注的名称,不无道理在。

    「13、学人最初宜用遣荡功夫,以除其旧染之污,使此心渐得清净,乃有见性之望。」

   学《金刚般若》从哪里下手?记住佛的教训,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把无始劫以来的妄想、分别、习气,用《金刚经》的道理,用《金刚经》的方法,把它除掉,分分除、渐渐除,除一分就有一分好境界现前,除两分就有两分好境界现前,就得受用,真实认真努力,见性就有指望。我们用这个方法来念佛,得一心不乱有指望;不但得事一心,得理一心不乱也有指望。诸位要知道,佛菩萨为众生讲经说法,凡是他所说的,都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可以达到的;如果我们这个世界众生根本达不到的,他决定不说。因为那个说出来的话,是给我们开玩笑,对不起我们。为什么?来吊胃口的,变成讽刺我们,我们做不到。凡是说得出来的,我们这个地球上众生做得到的。佛讲明心见性,我们这个世间人真的做得到;佛讲理一心不乱,我们这个世间人确实可以做得到。佛的话没有一句是假话,没有一句是废话。当然,理一心不乱难,理一心不乱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用金刚般若这个方法来帮忙,来修行的话,是可以达到的,而且我们一定要发心这样去做的。古人常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我们把自己目标定在理一心不乱,达不到,还有事一心不乱,还能得其中。假如我们的目标订得很低,只订到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那好了,达不到就去不了。因此自己的目标总要订高一点,这是正确的。

   我们应该发愤、认真、努力。从哪里做起?从断贪嗔痴慢疑做起,要真干!哪一个习气重,先在那里下手。如果对财看得很重,先舍财,先从重点下手,一定要断贪、嗔、痴,要断我慢、要断疑。这个疑是什么?最大的就是怕怀疑净土。你对于净宗法门要是有怀疑,这一生决定不能成就。决定不怀疑,真正相信。西方净土是真的,极乐世界是真的,念佛得佛的加持是真的,临终佛来接引是真的,样样都真实,一丝毫疑惑都没有。先把贪嗔痴慢疑断掉,真正不疑了,那就一门深入。还想搞其它的法门,对净土信心不足,对净土还是有疑问存在,他才会去涉猎其它的法门;果然不疑了,那就彻底放下。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要细心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一定要断烦恼,身心世界决不可贪恋,外面的境界诱huo的力量很大,记住佛在《金刚经》教导我们,菩萨不受福德,不接受,绝不享受福德。我们这一生一世,始终保持着自己初心,保持我的初发心,保持我一个极简单的生活方式,不受外面境界的诱huo,我们才能成就。

   科技日新月异,我们看在眼里清清楚楚,这是增长智慧,我不是不知道,我样样知道。知道怎么样?如如不动,你诱huo不了我,我什么都不要,不要说叫我去买,送给我,我都不要,如如不动,把那个贪彻底舍掉。科技东西有利于弘法利生,弘法利生发心的人很多,让他们去做,我不必去做。我要搞这些干什么,现在大家用这个东西,我们虽然在这个地方讲经,全世界的人都听得到,这些机器都传播过去了。他们在做就好了,我何必去做?我不要买机器,我也不要学这东西,让他们去做,这样就对了。我要有个念头去做了,我们清净心又被污染、又夹杂了。自己不能成就,就决定不能帮助人。为什么?自己道眼没开,还是迷惑颠倒,你怎么能为别人指路,你指给别人是错误的路,不是正路。

   由此可知,断烦恼习气的重要,这第十三条就是叫我们断烦恼习气。断烦恼习气,没有高度的智慧做不到,没有真实的智慧容易退心。看到别人社会这么富裕、这么繁荣,人家都享受,我为什么不去享受?那就是烦恼习气在作祟。唯有高度智慧把这个看破了,那是假的,那是陷阱,那是火坑。众生去跳,他愚痴、他无知、他可怜悯,我们也能跟着去吗?我们跟菩萨,菩萨不受福德,我们跟菩萨走没错,跟众生走就糟了。务必要使我们的心渐得清净,这个渐,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一年比一年清净,这是初学;今年比去年清净多了,明年一定比今年又进步了。功夫要用的得力的话,给诸位说,一个月比一个月清净,果然能够你自己感觉到一个月比一个月清净,你就可以拍拍胸脯,我决定往生了,没有疑惑,你有把握往生,往生就是心净则土净。因此那个境界月月不相同,年年不相同,讲这个经,同样是这一段经文,那个讲法月月不一样,是年年不一样。字还是这几个字,就不相同了。为什么不同?境界不同、看法不同、见到的地方不同、体会的不同,那怎么会是一样?所以你要晓得一本经,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天天讲、年年讲、不断的讲,不会有一次是相同的,然后才知道经有无量义。经实在是没有意思,在讲的时候,起作用的时候是无量义,经是活的不是死的,活活泼泼的。我们学要学这个,不能学死东西,死东西就坏了,学一样会一样,学到第二样就不会了,一定学活的。活的学一样,所有一切都通达,都通达之后,还弘扬这一样。为什么?这叫大慈大悲,给众生初学的人做个好样子,这是大慈悲。古来大德许许多多都是这样做给我们看。

    「14、但用此功,防堕偏空。故须圆融,性相圆融,无碍自在。言是名而言非者,是明幻有不离真空,相非性而不融。故虽不坏相,亦不可着相。言非又言是名,是明真空不妨幻有,性非相不彰。故虽不着相,亦不应坏相。而后乃为无碍而圆融。」

   这一段文字虽然不多,把性相、理事这些真相,都为我们描绘出来。我们在生活当中,修持就是生活,如果说修持跟生活没有关系,生活不是修持,那就错了,用功也是在生活当中。生活能够与事实真相相应,这就是好境界,就是佛菩萨的境界;如果与事实真相相违,那就是六道凡夫的境界;由此可知,与事实真相相应不相应关系最大了。世尊在本经上教我们用功,是两边不着,空有两边不着。

   「但用此功」,像前面跟我们讲的大前提、大原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心是「防堕偏空」,如果无住而不生心,那就落空,于事实真相还是相违背。凡夫着有,这是堕落在欲界、色界;欲界、色界都是有。如果凡夫要着空,有不执着了,有放下了,执着空了;四禅的无想天是着空,再往上面去,无色界的四空天也是着空。由此可知,着有、着空都不能脱离六道轮回。这就是佛在经上,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劝导我们,要空有两边都不着,这样才能够超越六道,这样的见解圆融了,这样的行持也圆融了,不偏于一边。

   「性相圆融」,性是体、是空;相是有。体性一定会现相,体性要不现相,这个体性就没有作用,有体一定现相,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因此相不能灭,相不能断,十法界依正庄严只是相在转变。诸位要知道,相会变不会灭,正因为这个相会变,所以佛教我们生心;我们生善心,相就变得好、变得庄严。性相圆融,那就自在了。《华严经》上说,佛与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是大菩萨,都是见性的菩萨,用此地的话来说,都是性相圆融的菩萨;性相不圆融不能见性,圆融就见性,见性就圆融。我们念佛法门里面讲一心不乱,性相圆融就是理一心不乱;证得理一心不乱,一定是性相圆融,名字说的不一样,意思、境界完全相同,没有丝毫的差别,你就入无障碍的法界。无碍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清凉大师在《华严》里面,跟我们讲四种无碍: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叫做不思议解脱境界,也叫做无障碍的境界,这就得大自在。《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自在!观就自在。观怎么样?无障碍。如果我们不会作观,那就有障碍。所谓作观是转变观念,把我们从前那些错误的观念、旧观念,依照佛的开导,依照佛的指示,把它转过来,观就是这个意思。要转凡夫的观念为佛菩萨的观念,这就对了,要跟佛菩萨的看法一样。

   在这个经文里面,「言是名而言非者」,即非、是名,这样的字样在《金刚经》看到很多句,含义很深。说「是名」是从相上说的,说「即非」是从性上说的;佛为什么用这个说法?处处显示性相圆融,无碍自在,句子是显示这个意思,所以意思很深很广。说是名又说非,这是说明「幻有不离真空」;「是名」是有,有是幻有。我们凡夫必须要等待事情过去之后,才知道假的,梦一场,那个觉太迟了。真正要觉悟的是现在,现在是不是作梦,是作梦一场,现在不住。这部经后面,佛讲的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的意思是说什么?就是末后那个偈子「梦幻泡影」,实实在在是如此。过去是作梦,昨天是不是梦?想一想,昨天是梦。到讲堂来之前是不是梦?过去了,过去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在过去当中你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得到,不但环境里面那些东西你一样也得不到,连身体都得不到。现代科学家很聪明,知道我们身体细胞新陈代谢,旧的细胞死了,新的细胞生了,代替了。我们从大门口进来,在这里待两个小时出去,进来时我这个身体跟出去时我这个身体不一样,你知道吗?科学家晓得,为什么?里面细胞换了不少,不是原来那个样子,换了很多。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人身体细胞整个换掉是七年,七年全部都换掉了,一个旧的都没有,刹那刹那在那里变化。七年变一个新的身体,你每隔七年是不是会更年轻一点?这个要注意,就好象一个老房子一样,房子坏要换材料;聪明人怎么样?换新的,你的房子永远常新,笨的人换旧的,愈换愈糟糕,你们懂这个意思吗?你如果不是一年比一年健康,一年比一年容光焕发,你换的材料全是旧的,你没有换新的;你如果换新的,一年比一年年轻,相貌一年比一年好,换新的,不要换旧的。懂得佛法的人就会,不懂佛法的人,都找旧东西、找便宜的东西,那就搞错了。这是说明「幻有不离真空」。佛法学了是真管用,绝对不是说学了没有用处,马上就用得上。

   「相非性而不融」。如何性相圆融?圆融这个意思,前面跟诸位说过,实在讲多说几次也不妨碍。为什么?你没有圆融过来。一就融了,二就不融。性是性,相是相,就没有办法圆融;什么时候你觉悟了,性跟相是一不是二,就融了。像《心经》上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是讲性,色是讲相,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是一不是二,那就融了,真的融了。我们今天不是如此,性不是相,相不是性,空不是有,有不是空,怎么都融不起来。世尊在《金刚经》上,苦口婆心告诉我们事实真相,真相是圆融的,真相是不二的。《金刚经》我们念得很熟,就是圆不过来,还是把它看作两桩事情。幻有为什么不离真空?它是一桩事情,它怎么离?空有是一。因为幻相的体是真空,所以性相就圆融,这是讲相非性不融。如果它体要不是真空,每一个相都不能相融,怎么可能到事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这是《华严》最高的境界;理事无碍是性跟相相融,事事无碍是相跟相相融,那是真正不可思议的境界。相跟相为什么能够相融?因为相之体都是性,同一个自性,所以相跟相也能相融。我们在经论里面,看到诸佛菩萨,身土交融,特别是在《华严》里面所看到的。一毛孔,毛孔是正报,一毛孔汗毛孔很细,里面能容大千世界,毛孔没有放大,世界没有缩小,它怎么相融法?因为性相融。这是《华严》上讲的事事无碍境界,实在说不只芥子纳须弥,那是小事;毛孔含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这才是真正不可思议,道理就是因为同一个自性,性相同,所以事事无碍,这是得究竟圆满的自在。因为事实真相如此,所以相不能坏,虽不能坏,不能着。为什么不能着?它体是空的,体是空寂的,相是幻有。相不能坏,就是因为相只会变不会灭。所以相不能坏,也不能着。

   「言非又言是名,是明真空不妨幻有。」真空是性,真性不碍现相。「幻有不离真空」、「真空不妨幻有」,这两句世尊在楞严会上讲得很多,用了很长的经文说得非常详细,值得我们作参考。「性非相不彰」,彰就是很明显、显著。性是空的,如果它不现相,性在哪里我们不知道;因为它现相,我们就发现了,原来性在这个地方。这一桩事情,如果我们很难体会,我们可以举个比喻来说。大家都会作梦,梦中的境界,刚刚梦醒还很清楚,还都能记得。梦从哪里来的?是我们的意识心变现的,现在人都知道,这是我们下意识变现出来的。没有作梦的时候,意识心在哪里?找不到。一现相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了;其实不作梦的时候也现相,什么时候现相?打妄想就现相。是因为你太粗心了,你没有留意,打妄想就现相。你想一个人,一个人的相,想一桩事情,有一桩事情的相。真正有功夫的人,你跟他面对面坐着,你心里在打什么妄想,他都知道。他怎么知道的?因为那个相出来了,他看到了;他看到你在那里妄想,现那个相。所以妄想有相。我们现前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相,这是阿赖耶识的本质相分。我们感官里面的现相,是带质境的相,稍稍学一点唯识的会懂的,那是带质境的相;外面的境界相是本质相分,都是幻化的。本质相分就是阿赖耶的相分,我们起心动念对于一切的感觉的世界,是第六意识、第七识跟五十一心所相应的相分,心心所都有四分,都有相分,这个说起来非常微细,要用现代的话来说,这是属于心理学。所以性必须现相,这个性才很明显的表现出来。

   「故虽不着相,亦不应坏相」。性是空的,不应执着,它能现相,因此也不必把这些相破坏。实在讲,不可能破坏掉,没有法子破坏的,这个一定要知道。「而后乃为无碍而圆融」,要紧的是要彻底明了事实真相,彻底明了、明白了,我们生活当中就会非常自在,完全与真性相应。我们佛门里有所谓「称性起修,全修即性」,修是什么?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与真性、自性完全相应,这就是称性起修,这就是全修即性,那个多自在!这就是转凡夫的生活,变成佛菩萨的生活;转凡成圣,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就在那个转,经上跟我们讲的作观,作观就是转。

    「15、以上是不坏假名,会归性体,(六四-六九节)最精最要之义。若不明此义,便非真解,如何能行。虽勤苦学佛,必不能得大受用,甚至走入歧途而不自知。反之,则一日千里,受用无尽也。」

   「以上是不坏假名,会归性体」,这一段所讲的,就是「六十四到六十九节最精最要之义。」六十四段讲什么?我们要把它记住,经文是:「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六五段所讲的:「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换句话说,前面的经文教我们怎样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三桩事情,你才是真正圆满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第一个要离名字相,第二个要离言说相,第三个要离境界相。这个境界里面有细相,细指微尘,微细相;有大的相,三千大千世界是大的境界相。佛又非常慈悲,最后说不能着身相,这是教给我们,身、心世界统统都不执着,这叫做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是最精最要之义。

   「若不明此义,便非真解,如何能行。」你要不了解这个意思,你怎么能够受持般若?怎么能够修般若行?般若要离相,身心世界要离,空有两边要离。由此可知,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绝对不是讲把《金刚经》当作课诵,早晚念它一遍,我们就受持《金刚经》,不是这样子,完全错了。世尊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明白为我们开示,就跟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的意思完全相同,马鸣菩萨教我们:不着名字相、不着言说相、不着心缘相。他讲了三个,离名字、离言说、离心缘相,跟这段经文完全相同。而这段经文,把心缘相讲了三桩事情,就讲得更圆满了。外面境界,小而微尘,大而世界,再说到自己的身心,统统都属于境界。境界是凡夫心所攀缘的,离心缘相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放下身心世界,就是这个意思。

  「虽勤苦学佛,必不能得大受用,甚至走入歧途而不自知。」这是讲你对于般若没有真正的了解,不知道真正受持,受是学习,你不晓得怎么样是真正在学习,那你是决定得不到受用;不但得不到受用,还怕产生误会,走入歧途而不自知。这个误会、歧途里面,最大的是恶取空,所以走到断灭空,那就坏了,走到拨无因果,那个不得了,那变成魔。「反之,则一日千里,受用无尽。」反过来,就是你对于佛在经上讲的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行的方法又能认真去做,你的进步一日千里,进步的境界可以说天天不一样。得什么样的受用?得无碍自在,得这个受用。《心经》前面,观世音菩萨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就是你得真实的受用,一切苦厄都没有了。

    「16、当知般若,是人人本具之智。即是清净心。此清净心,住处无方所,用时无痕迹。本是把不住、取不得的。所谓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圆觉经》云:有照有觉,俱名障碍。」

   「当知般若,是人人本具之智。」金刚般若不是从外面来的,不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从哪里来的?是我们自己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禅宗六祖惠能说得很好,「何期自性,本来具足」,金刚般若波罗蜜也是本来具足的,无有一法不是本来具足的。虽然本来具足,可惜我们迷了,无始劫之前就迷了,以为没有;今天遇到世尊,世尊为我们一开示,我们觉悟了,这个原来我们自己有。有,当然可以证得,当然可以恢复。有,而不能现前,原因在哪里?有障碍,这个障碍我们讲业障,你有业障,把你真心自性的般若智慧障碍了,如果把业障消掉,你自性的德能就恢复,又现前了。

   「即是清净心」,般若就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我们想想前面,我们才念过不久,应该还能够记得。江味农居士跟我们说明,通途修行的方法,改变我们的观念,用止观的方法,那个方法叫智念,智慧。转烦恼成菩提,这是一般的方法,总而言之,都不出这个原则,把我们的妄念转成智念。净宗念佛的方法,是把我们的妄念转成净念。他又说净念比智念还要来得亲切。我们再看这几个字,你就更能体会,「般若是人人本具之智」,那就是智念,就是清净心。我们今天念阿弥陀佛,专修清净心就是净念,净念比智念还要来得亲切。亲在哪里,能不能体会得到?如果心不清净,哪来的智慧!由此可知,一般的法门是从智慧修清净心,净宗法门是直接修清净心里面生智慧,所以它来得更亲切。心跟水一样,佛法里常常用水来比喻心。你们家里有佛像,供养佛,没有香花不要紧,一定要供一杯水。水代表什么?代表心。水要清净,水要平,不起波浪,看到水就想到我的心清不清净,我的心平不平。供的水,不是给佛菩萨喝的,他不要喝,是给我们自己看的,常常提醒我们自己,用心要清净、要平等,就是时时刻刻想着,要修清净心,要修平等心,那一杯水是这个意思,这是修行的关键。供花,花代表因,开花后面就结果,花代表六度,果是代表三乘果报,声闻、缘觉、菩萨、佛,代表这些,它都有意义的,不是供给佛菩萨看的、佛菩萨吃的,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譬如供灯,油灯、蜡烛,它表什么?表舍己为人。我们佛弟子觉悟,我要牺牲自己,要服务社会人群,能够舍己为人,是燃烧自己,照耀别人,它取这个意思,意思都好得很,可是现在很少人懂得。认为我这是供养佛菩萨,佛菩萨喜欢就保佑我,全都变成迷信了。这么好的教育意义,都变成迷信,使社会上对佛教产生很深的误会,你说冤枉不冤枉?我们佛弟子不能不懂,人家要来问,我们说出给人家听,他就明了了;不但不误会,反过头来佩服。所以修清净心重要。

   「此清净心,住处无方所,用时无痕迹。」不清净的心就有方所,为什么?他心里面着相,你住在哪里?我住在某路门牌多少号,他住在那个地方,你说他的心多小。清净心是没有界限、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有丝毫分别执着,心就不清净。清净心是尽虚空、遍法界,人家说你住在哪里?无所住,应无所住,佛教给我们的。有住就坏了,有住心量就小,无住心量才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的住处,哪有一个地方!「住处无方所」;起心动念就有方、就有所。「用时无痕迹」,我们凡夫用的时候有没有痕迹?有,阿赖耶里面落印象,那就是痕迹。佛与大菩萨起心动念没有痕迹,也就是说他阿赖耶里面不落印象,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所以佛菩萨用心像镜子一样。我们每天早晚都要照照镜子,佛菩萨用心跟镜子一样;我们凡夫用心,像照相机的底片一样,照一下,里面就有痕迹,他有个印象在,所以无始劫以来天天在照,心里面一塌糊涂。你晚上睡觉作梦,做些奇奇怪怪的梦,梦到什么?那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起现行,乱七八糟,你就能够发现,佛讲得没错。圣人用心像镜子,不但照的时候清清楚楚,去了的时候不落痕迹。正在照的时候,何尝落痕迹!不但是去了不落痕迹,正在照的时候都不落痕迹,那才叫清净心。事情过去了,不再想它,那都不是清净,哪里是清净;清净,确确实实不落痕迹,那个心才自在。

   诸位真正心到清净心了,你的相貌永远不会变,你二十岁学佛,你过两百年还是二十岁。为什么?他心没有变。我们人为什么会衰老,相貌会变?那个念头在变。你有念头在,你用的是生灭心,清净心是不生灭心,生灭就是不清净。所以要晓得,清净、平等是不生不灭心。所以它没有方所,它没有痕迹;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这个心才叫清净。诸佛菩萨的相,我们没有看到佛菩萨很老的相,没有看到。我们画无量寿佛,把他画成一个老头子,那是人画的,无量寿佛不是那个相。你去念念《观无量寿佛经》,看阿弥陀佛有没有长胡子,没有!那是我们众生的虚妄、分别,这个一定要晓得。

   「本是把不住、取不得的。所谓心月孤圆、光吞万象。」这两句是禅宗的话,形容真心本性,形容清净心。「把不住」就是六根缘不到,攀缘不到,言语达不到,所以言语道断;我们怎么想也想不到,所以心行处灭。「取不得」就是决定不能执着,决定不能分别,决定不能执着。禅宗用这两句话来形容,「心月孤圆」,后天是闰八月的中秋,心月就圆了,满月的月光非常亮,照遍了大地,万象就是森罗万象,都在月光明照之中;这就是:你的心清净,你的心平等,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的境界,都在你自己般若智慧光明照耀之中,比喻这个意思。

   「《圆觉经》云:有照有觉,俱名障碍。」障碍在哪里?你们想想,障碍就是分别执着。他说:我有觉,我觉悟了,我有照!其实他没觉也没照。说自己有觉、有照,是假的不是真的。我有一年在洛杉矶讲经,洛杉矶佛教里面大概很多人都知道,说有五个年轻人开悟了,是密宗的教授师给他授记的,给他做证明,这几个人开悟了。我正好在洛杉矶讲经,这五个人也要我给他授记,给他证明,说他开悟了。他们跑到我面前来,我说老实话,我不打妄语,我摇摇头,我说:「你们没有开悟」。他们很生气说:「教授师法师都说我开悟了,法师!你怎么说我没有开悟?」我就跟他说:「我没有开悟,你来找我,你一定没开悟。」自认为开悟,还贡高我慢;开悟的人,四相没有了,他那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贪嗔痴慢都表现在面前,那开悟了吗?哪里是开悟的样子,简直被人骗了。所以说有觉有照,你有就错了,有就是分别,有就是执着,这就是障碍。有是障碍,无又堕到无明里去了。你说无觉无照,还是障碍,堕在无明里去了。有无都不要,有无怎么不要?有无是一不是二,那就开悟了,只要把有无当作两桩事情,你怎么也悟不出来。宗门常讲「万法归一」,这句话的味道很长,什么时候你归到一,你的问题就解决,你就没事了。如果你还有二、三,那你慢慢来吧!时间还长远得很,归到一就没事了。我说这个话很容易,做起来那就真难!它真难,没法子,那就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带业往生,靠得住;除此以外,没有第二条路好走。第二条路,一定要做到万法归一,你就归归看,你还行藏落二、三,那就完了。

    「17、佛说般若,本令人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但恐人存有照觉之智。其下者甚至向名言中觅般若。故特于奉持之所以时,曰般若则非般若。如此一说,直使奉持者心中不留一字,不沾迹相。真是快刀斩乱麻手段。即此便是金刚般若。」

   「佛说般若,本令人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佛说般若这几句话,不是单指这一部经,如果你单指这一部经,你又落到二、三。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字字都是般若,他的目的是教我们依文字,佛当年在世依言教,依释迦牟尼佛的教诲,要去做;观照就是做,你要真听话、真照做,然后你才能证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自己才能够证实。宇宙人生真相就是前面所讲的性相圆融、无碍自在,那是真相。说到这个地方,诸位必须要晓得,唯于佛与大菩萨、法身大士入这个境界,在娑婆世界证得法身的人,很少、希有!大部分的众生,还是不断在搞六道轮回,苦不堪言。佛菩萨是可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循规蹈矩,好象样样都还很执着。释迦牟尼佛穿衣整整齐齐,表现穿衣的样子;托钵,钵托得端端正正,不是随便拿一下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表现这个样子?这叫大慈大悲,为一切众生做一个样子。你们没有到这个境界要守规矩,守规矩对你们有好处;断恶修善,虽不出三界,不堕三恶道,这是佛的大慈大悲,这一点我们要深深去体会。我们样样都守规矩、样样守法,严持戒律,是做给众生看的,给别人做个好样子,是这么一回事情。我们学佛,说实在话,自己还没有契入这个境界,戒律一定要严持,自己没有到解脱境界,解脱之后还严持戒律,那就是教化众生,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完全是利他而不是自利,现在没有开悟之前,我们这样做自利利他;悟了以后,圆融之后,完全是利他,那没有自利,自利圆满了,完全是利他了。

   「但恐人存有照觉之智,其下者甚至向名言中觅般若。」这是错误。世尊说这段经文,也是防止后来的佛弟子,听了佛这一段开示之后,没有能够了解真正的意思,把佛的意思错会了,这个错会是有的,不是没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朋友当中常常谈话,都引起对方的误会;他听了之后,把意思听错了,我们不是这个意思,把意思弄错了。佛讲话大家听,也常常出这个毛病,愿解如来真实义很重要,可以说许许多多人是误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那就很糟了。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不但他得不到,还要造罪业,谤佛、谤法、谤僧,这就是错解佛的意思。如果存着有觉照之智,就是前面讲:我有觉,我觉得我觉悟了,我觉得我明了了,这个都错了。错的更大的,般若在哪里?般若在《金刚经》里面、在《大般若经》里面,那更糟糕,更错误了。经里面没有,言说、文字里面都没有。般若在什么地方?般若是你自己真心本性本来具足,那就没错了。哪里在外头!「故特于奉持之所以时,曰般若则非般若。」这是防止,怕你以为般若智慧是在般若经里面,所以佛说「般若则非般若」。这句话是防止这个误会,告诉你般若不是在般若经里面,但说老实话,也不能离开般若经。

   「如此一说,直使奉持者心中不留一字,不沾迹相。真是快刀斩乱麻手段。即此便是金刚般若。」这个金刚般若就显示出来了。可见得金刚般若也不在文字里面,是释迦牟尼佛用的手段;我们要能够体会,要能够认识清楚。我刚才用最浅显的比喻,诸位要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让它来提醒自己,就会生智慧。佛前供的这一杯水,学佛的人要懂得这一杯水的意义;不是佛前面我们看到的水,也要作如是观。不能说它不是佛前水,大概就不表法,那就错了;一切地方见到水就表这个法。佛前供的花,提醒我们要修六波罗蜜;任何地方看到花,都是提醒我们修六波罗蜜,这才对。甚至于人家穿的衣服,衣服上印的花,我们看到,也是提醒我们要修六波罗蜜,这才行。看到油灯、蜡烛,一见到,燃烧自己,要照耀别人,佛前面我们会想到,任何地方见到都提醒自己,这才叫修行人,你才真正懂得佛的意思。只是在佛堂、佛像面前,离开就没有了,你修个什么?完全把佛的意思错解、曲解了。

   经,经也当作镜子讲,它的意思很多,《华严》讲十种意思。我们每天照镜子,就想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照镜子是脸上有骯脏擦干净,马上就想到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一面镜子是照心的,我们心对于法相、非法相,对于空、有,还有没有分别,还有没有执着;若有分别执着就是骯脏东西,要把它洗干净。每天早晚照镜子,就是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不这样修行,不这样用功,你怎么会得受用?由此可知,佛经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依正庄严哪一法不是?哪一法不是般若?哪一法不是金刚?法法皆是。在一切法里面我们都有警觉心,在一切法里面我们都回头,这一回头,心就清净,清净心里面就放智慧光明。这两句话很好,「直使奉持者心中不留一字,不沾迹相」,这就是金刚般若。

    「18、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复能离一切相,行一切法。果能如是奉持,方于世出世法,究竟达其本末边际,谓之『波罗蜜』。」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没有离开一切法。过去我过的是什么日子,现在还是过的这个日子;过去我做的是什么工作,现在还是做这个工作,没有变样子,这叫即一切法。「离一切相」,那跟从前不一样。从前生活做工着相,现在明白了,生活做工不着相,这就是修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生活工作不着有,心地清净不着空,空有两边都不着。两边都不着,岂不就是佛所讲的,「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我们每天生活、工作,就是而行布施;心地清净,不分别、不执着,就是应无所住,这两句圆圆满满的做到了。什么时候做到圆融,你就见性,要在这里面去练,练到圆融,练到性相是一不是二;什么时候发现是一不是二,你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如果你见到一切法还有二、三,决定没见性,要继续不断努力,向哪个方向努力?空有两边不着上努力。没有别的办法,就在空有两边不着;换句话说,就在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上用功夫。这个而行布施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大家千万不能够搞错,而行布施就是我们整个的生活。这叫离一切相。「复能离一切相,行一切法。」离一切相是应无所住,行一切法是而行布施。

   「果能如是奉持,方于世出世法,究竟达其本末边际,谓之波罗蜜。」本是讲的体,性体;末是讲的现相;边际是讲的作用。《华严经》大方广三个字表体、相、用,本就是体,末就是相,边际是作用。究竟圆满的通达,没有一丝毫的障碍,这是圆满的见性,圆教如来果地上境界。「波罗蜜」是功夫到家,达到极处、达到圆满,波罗蜜有圆满的意思。怎样才能达到?果能如是奉持。这段经文所说的,不着名字相,不着言说相,不着境界相,境界相:小而微尘、大而世界,不着身相,这是佛教给我们的。还得而行布施,这个才行。单单不着,没有行布施,就落空、就着空,那也错了。

    「19、般若无言无说,境智一如,非实有一法。而法法皆般若之意,以明诸法一如。」

   这个意思愈讲愈深、愈讲愈透彻,我们要从这里面去体会,然后把它变成我们的生活行为,就得真实的受用。世尊在无言说里面,为我们说出来了;虽说出来,要知道说而无说,那你真正般若智慧现前了。释迦牟尼佛讲般若经,把你自性里面的般若引发出来;如其不然,释迦牟尼佛虽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你没有得到真实的利益,你的心还是闭塞,本有的智慧德能还是被业障障住,不能现前,不起作用,这是真正可惜。「境智一如」,境是色法,智是心法,就是《心经》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境是色,智是空,是一不是二。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心境是一桩事情。智是阿赖耶的见分,境界是阿赖耶的相分,见分跟相分都是自证分变现出来的,所以见相同源,是一不是二,确实是一如。「非实有一法」,一法叫单一,绝对没有东西是单一之法;尽虚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决定没有一个单一之法。一切法都是从一个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法法皆般若之意」;哪一法不是?法法皆是。像我们刚才举的比喻,我们看水,水里面是的;花,花里面是的;果,果里面是的,没有一法不是的。只要你通达这个意思,统统都是;你不通达这个意思,你就样样都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摆在你面前也不是。这样子说明「诸法一如」,诸法一如就证圆满的佛果。本经佛说:「如来者,诸法如义。」你要证得诸法一如,你就是如来,你就成了如来。

    「20、若悟得细而微尘、大而世界,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皆是假名。则尘尘刹刹,莫非般若。所谓坐微尘里转大fa 轮,于一毫端建宝王刹。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又曰: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皆境智一如之义。」


   「若悟得细而微尘,大而世界。」这是境界相里面的大相跟小相。「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皆是假名。」这样你才能把境界相它的真相看出来。真相是什么?小是缘生的,大也是缘生。缘生无自性,正因为它无自性,所以小可以入大,大可以入小,事事无碍。我们现在现前,为什么大入不了小?这个障碍从哪里生的?从我们妄想、分别、执着里面生的。我们以为它是真的,以为它是实有,不晓得它是幻有,幻有没有障碍;误以为是实有,所以障碍生在这个地方。我们这里有一道墙,就没有办法穿过。为什么没有法子穿过?你认为它是真的有,就坏了,你就过不去。如果你分别、执着的念头没有了,这个墙你就走过去了,没妨碍,这是真的事,不是假的事。圆瑛法师距离我们不远,我们底下课堂里,还有老法师写的一副对联在。圆瑛法师在《楞严经》序文里面,就说了他自己一桩事情,证明事事无碍。他在寮房里面打坐,心很清净,大概突然有一桩事情找他,他就下了坐,出了寮房;出寮房之后,他忽然想起来,我门没有开,怎么就走出来了?回头一看,门果然关在里面。他为什么能出来?他那时候,没有想到这个门,没有想到障碍,他就出来了,再一起这个念头,门他就再进不去了。这是老法师自己亲自的经验,他写在序文里面。我们今天墙壁为什么过不去?有个墙怎么能过得去,这就过不去了;如果把它忘掉了,你一走就过去,就走过去,就这么回事情。

   可见得是事事真的是没有障碍,障碍起的分别执着,这个没有法子。凡夫无始劫来的习气,不想它自自然然它就生起来。过去我在求学,我们老师教我们一个方法;有时候你作梦,有的时候知道自己在作梦,梦是假的。他说那个墙壁,你走走看,看能不能走得过去?一走果然走出去了。为什么?知道那是梦,不是真的,墙壁居然就走出去了。所以教给我们可以从梦中来证明。如果你有执着,你在梦里面被人家关起来,还是出不去。你要懂得这个道理的话,我现在作梦,梦是假的,我为什么走不出去,那一走就出去了,就没有障碍,道理在此地。一切法从心想生,非常奇妙,不可思议,里面有真正的道理存在,不是没有理论依据的。「缘生无性」,这就是它的道理;当体即空,它哪里有障碍,都是些假名、假相而已。「则尘尘刹刹,莫非般若。」尘就是微尘,境界里面最小;刹是佛刹,三千大千世界是境界里面最大的。说个大,说个小,里面统统包括在其中,哪一法不是般若?所以见性的人,我们在禅宗语录里面常常看到,「头头是道,左右逢源」,真的一点都不假。

   「所谓坐微尘里转大fa lun,于一毫端建宝王刹。」这些是佛在经里面常说的。微尘是依报最小的,在一粒微尘里面,转大fa lun就是佛讲经说法,佛的大道场,听众人数是无量无边,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肉眼所看的,看得很少,凡夫肉眼只能看到几个凡夫坐在这里。佛要在这个地方讲经,天龙八部、鬼神、十方世界的菩萨,我们在《华严经》上,看看那个会场,你们常念《地藏经》,《华严经》念的人少,《地藏经》念的人多。《地藏经》「分身集会品」,世尊讲《地藏经》的时候,十方世界诸佛带着他的侍者,都来参加大会,那个会场殊胜庄严。哪能容得下?大、小不二。所以维摩丈室,能容十万师子座。他那个一方丈的房间没有放大,人家的师子座没有缩小,这就是坐微尘里转大fa lun,于一毫端建宝王刹。毫端是毛端;宝王刹,宝王是佛刹,佛刹是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在哪里?在毛端上。这是说的事事无碍的法界。

   「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十方世界是尽虚空、遍法界,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是自己的光明,光明就是法身,光明就是自性,光明就是真心,我们的真心自性,是含括十方世界。《楞严经》上,佛做了一个比喻,佛把我们的真心本性比喻作虚空,把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比作云彩,从这个比喻上,我们就晓得我们的心性是多大,真的是无量无边。佛经里面常说,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都是我们真心自性变现之物。心性是能变,十方世界是所变,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十方世界就是自己的清净法身,就是自己的般若智慧。又说:「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这一句是讲诸法一如那个境界,到诸法一如,这个境界就现前了。末后说:「皆境智一如之义」,凡是经上讲的这些句子,都是一如的意思,诸法如义。上面是总结境界相微尘跟世界。

TOP

续 49

    「21、三十二相一节,是明般若无智无得。般若非般若,正显般若正智,觉性圆明,无能觉,无所觉。清净心中,不可有境界相也。总示当即相离相,以奉持而已。」

   末后这一段总结身心。「三十二相一节,是明般若无智无得。」无智无得是讲到最究竟、最圆满。《心经》到最后的结论,无智亦无得,可以说是讲完了、总结了。「般若非般若,正显般若正智」,言语里面显示,这是不得已用这种句子,若不用这个句子,决定显示不出来。为什么?般若不能着相,也不能离相;着相不是般若,离相也不是般若。说般若,这有相;非般若,离相,岂不是空有两边不住。说般若是有,非般若是空,这一句话里面空有两边不住,这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着了一边都不行。说般若是有相,说非般若是空相,必须合起来说,空有两边不住,它的意思在此地。这一句话当中显示「觉性圆明」,圆是圆满,明是光明、明了,「无能觉,无所觉」。

   「清净心中,不可有境界相也。」心里面还有境界就不清净,无论是言说的境界,文字的境界,微尘的境界,世界的境界,三十二相的境界都不行,都错了,决定不能有境界;连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境界也不行,那你着了空相。怎么办?在一切相里面若无其事,就好了,就没事。一切相里有相,若无其事不着相,那叫即相离相,这就对了。「总示当即相离相,以奉持而已。」这么长的批注,给我们说明奉持这两个字,就怕大家对奉持这两个字发生误会,所以啰哩罗嗦讲了这么多。如果误会,我们《金刚般若》就白念、白听了,在日常生活当中,确实得不到它的利益,得不到它的受用,一定要讲清楚、要听清楚,不能有丝毫的差错。确确实实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没有一样不自在。


七十、结显持福 约命施校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佛说这部经,每说一段之后,都来做一次较量受持的福德,显示出受持之人,他得的真实利益。『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字,比前面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程度提高了。这个善男子、善女人是真正奉持之人,也就是前面所说,他确实能够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而行布施之人。他得的福德有多大?佛先说一个大前提,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1、宝施,是外财。今以身命施,是为内财。重于外财远矣。」
   「宝施,是外财。」前面讲大千世界七宝,恒河沙数的大千世界七宝,那些宝施是属于外财。「今以身命施,是为内财。重于外财远矣。」外财是身外之物,那个容易舍,不难!舍身命布施这个难,这是内财。一切众生把身外之物跟身体两个做一个比较,没有一个不把身命看得重,外财看得轻。所以舍身比舍外财的福报功德,当然是更大,这是一定的道理。

    「2、『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可知其生生世世,常以身命布施。其为难能也何如,其福德之多也何如。然施相未忘,仍属有漏,不出三界也。」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一个身只有一条命,哪有那么多命?恒河沙的身命布施,这就说明不是一生,是生生世世。「可知其生生世世,常以身命布施」,有没有这种人?有。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许许多多的菩萨,常常修这个法门。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过去在因地,也曾经长劫以身命布施,真有!不只是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常干的!「其为难能也何如」,难行能行。众生向菩萨索取的话,没有不施舍的,要什么都舍什么,都给。如果不到一如的境界,做不到;要到一如的境界,就很容易做到。为什么?对身不执着,知道「身相即非身相,是名身相」,所以他舍身,真的就像我们脱一件衣服给人一样,不难!我们今天没有入那个境界,把身体、生命看得非常之重,一丝毫也不肯舍,这就是坚固的妄想、分别、执着,不知道事实真相。能舍,「其福德之多也何如」,这一定的道理。肯布施就得福报,以身命布施那个得福就太大太大了,三种福报都具足,财富、智慧、健康长寿,三种福报必定具足成就。「然施相未忘,仍属有漏,不出三界。」他布施,布施没有能够破四相,我以身命布施,我布施给什么人清清楚楚的,这个相存在,只要有相、有迹相,前面讲「奉持金刚般若,心里面不留一字,不沾迹相」,他这样布施还是有迹相,心里面还有,这种福是有漏的福报。果报在三界,将来作大梵天王,大概就是修这种福报的,不出三界。


七一、明持福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诸位读《金刚经》,这些句子重复很多遍,从经开初到经末了,大概有七、八遍的样子,我没有仔细看,应当有七、八遍之多,有这么多次的比较。特别要注意的,这里面「受持」两个字,要没有这两个字,就变成有漏的,就变成着相修福。受持《金刚经》的人,决定不着相,决定不留痕迹,每天认真努力在做,为一切众生,心里面若无其事。真的,就跟照镜子一样,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镜子里面确实没有一丝毫染着;不但照完之后,镜子里面没有染着,正在照的时候就没有染着。我们要学这个本事,这是诸佛菩萨用心。我们用心很糟糕,着相、留痕迹。着相就造业,一般人,还留个纪念,还要回味回味,每一次回味就又造一次,造得真多,不断在造,这是我们读《金刚经》才明了。

    「1、『受持四句偈』,胜过恒河身命布施,此何理也。前(三六节)因甫生净信。(五四节),因解慧增长。皆以宝施校胜。此则解义更深,已开金刚智,知断妄念而舍生死根本。其功行视前更为入里,故以内财校胜也。」


   「受持四句偈,胜过恒河身命布施,此何理也。」这是什么道理。前面的经文,三十六节里面「因甫生净信」,那是讲刚刚生净心,信心清净。第五四节里面「因解慧增长。皆以宝施校胜。」先是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然后是恒河沙数的恒河,再恒河沙的七宝布施。从生信心,到以后真正了解,那个福报就增上。这个地方意思就更深,这个地方到受持,真正能够奉持。
「此则解义更深,已开金刚智,知断妄念而舍生死根本。」他为什么能够舍身命?那样很容易就舍身,他知道身不是真的,知道身也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就跟在梦中作梦一样。梦里面要梦的有一头老虎要吃你,你忽然想到,我这是在作梦,我就学作菩萨,老虎吃我,我就欢欢喜喜我来喂你,不就没事了。你知道是假的,梦里头遇到一只老虎吃你,吓得一身冷汗,吓起来,醒了还心有余悸。那怎么回事情?把它当真的,不知道是作梦,如果晓得作梦,何不如慷慨大方一点?就这个道理。我们把现实看成真的,不知道眼前这个境界相,全是假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要是真正了解真相,你活得多自在、多快乐,得失心没有了。今天赚了很多钱,也不会生欢喜,假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今天输了钱,被人骗了一大笔,笑一笑,假的,没事了。你怎么不开心?怎么不快乐?所以人就不会老。天天在患得患失、忧心忡忡,忧能使人老,你怎么老了?天天忧虑,人就老了;没有忧虑,人就不会老。你想得太多,忧虑太多,不但会使你老,会带给你许许多多的疾病,病也从这儿来。心地清净,不但人不老,也不生病,你说那个多快乐。得失不关心,与我根本不相干,要做到这一点,一点关系都没有,确确实实没有关系,不是勉强叫你做,事实如此。你说有关系,你搞错了,那不是事实。事实确实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与事实真相就相应了。相应就自在,相应就无障碍。「知是断妄念,而舍生死根本」。「其功行视前更为入里,故以内财校胜也。」没有法子再比喻、再比较,用内财来比较。

    「2、不知持说此经,金刚智便无从开。虽多劫舍身命布施,而仍未能脱生死轮回,依然是苦恼凡夫也。」

   这些话都是真实语。像许许多多的菩萨以外财布施,以身命布施,无数劫来勤苦的修学,但是不出轮回,这一转世,福报很容易就享尽,这一点诸位必须要留意。福享尽了,享福的时候没有不造罪业的,福尽了以后,罪业果报就成熟了。何况在轮回之中有隔阴之迷,前世所修学的很容易都把它忘干净。这就是说明,为什么佛常常在经上跟我们讲,凡夫修成佛道要经无量劫,道理就在此地。因为六道里面修行,进一步非常艰难,好不容易进一步,退转太容易了,不晓得退到哪里去了,实在是太可怕了!进得少、退得多,因为这个样子,所以才要无量劫,不是三大阿僧祇劫,这个诸位要记住。三大阿僧祇劫,是你证得小乘初果以后,那才算的,没证得初果以前,生生世世的修行,不算!要把那个统统算起来,那真的叫无量劫。我们在《无量寿经》得到很大的启示,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像阿阇王子那五百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我们就算是最简单的,最单纯的来说,一尊佛修行要三个阿僧祇劫,那四百亿,多少个阿僧祇劫?所以《华严经》上讲无量劫,不是假话,是真的。说的是谁?说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过去生中修行,已经经过无量劫。经上所讲的,菩萨以身命布施,我们有没有干过?过去生中干过,不是没有干过,不希奇!想想看现前落得如此地步,这是什么原因?总而言之一句话,没有能够超越六道轮回,这是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很大的警惕。换句话说,这一生当中,不了生死,不出轮回,是决定不行的。你要是真的修行,了生死出三界,一定要依照《金刚经》上讲的道理方法去做,这就是「持说此经」。前面讲的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你要这样做到。

   「受持」,前面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把受持两个字说清楚了。总而言之,要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境界相。境界相说了三桩事情,小而微尘,大而世界,这两种讲的是依报,又给我们讲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讲的是正报;换句话说,不着境界相里面,就包含了身心世界。要彻底放下,不能有丝毫的执着,这才是受持《金刚经》。不是把《金刚经》早晚拿来念一遍,那个没用处,要真正去做。做了之后,再为人演说,那个就不一样。你真正做到了,你做到一分,就证得一分,做到两分,你就证得两分。大经里面,祖师们跟我们说的信解行证,江味农居士判《金刚经》也判作四分,正宗分里面判的是信解行证四个大段落。做到就是证悟,做不到,那还在解悟。解悟没用,我统统都明白,统统都知道,我都会讲了,没做到。没做到结果怎么样?还是继续不断搞六道轮回。要是真正做到,就超越轮回。怎么超越的?诸法一如,一如就超越,没有达到一如的境界不能超越。一如就是大乘法里面常讲的「消归自性」,在日常生活当中,法法消归自性,没有一法不消归自性,这才行。一切我都消归自性了,还有一、两桩事情,不行!你们想想,这有没有消归自性?决定没有,还有一桩事情没有消归自性,你就是桩桩事情与自性都不相干;果真有一桩事情消归自性,是法法都归自性。因此解理不能不透彻,事实的真相不能不明了,你才有契入的可能。入了的境界是什么?就是金刚般若现前。所以说如果你不知道受持,不知道为人演说,金刚般若就没有办法开;金刚般若要不开,虽多劫舍身命布施,还继续搞轮回,还是一个苦恼凡夫,因为你修布施,你得福报,福报会享得尽。我们现在这个样子,就是这一段所说的。

   受持,我们是说得很清楚,能不能做到?真难!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正不容易。我们在六道里面,无量劫一直到今天,习气太深太厚,起心动念都是妄想、分别、执着。佛给我们讲得很透彻,叫我们要离相。离不了,很想离,就是离不了。所以阿弥陀佛慈悲给我们开了一个特别法门,只要信愿持名,蒙佛愿力的加持,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可以说末法众生,要想脱离生死轮回,只剩这一条路,除这一条路之外,你自己好好去想想,你有没有办法离一切相。《金刚经》上讲得很明白,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能不能离?有本事离四相,行!修其它的法门可以成就,这个成就就是讲有能力脱离六道轮回。如果四相不能离,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修学得再好,还是不能够了生死,还是继续不断搞生死轮回,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七二、成就解慧 当机赞劝 标领解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

    「1、解行从来不能分开,故曰并进。其必行到,方能解到。必解圆,而后行圆。」
解行是一桩事情,不能够分开的,分开就错了。那正是清凉大师的话,如果把它分开,「有解无行」是增长邪见,「有行无解」是增长无明;分开来就成这两种过失,不是增长邪见,就是增长无明。清凉大师的话,诸位同修如果稍稍留意就会发现,这是我们现前亲身所体验的,或者我们本身就是这样的,或者我们周边的同参道友,就是清凉所说的这个现象。解跟行密不可分,一时一刻不能分,任何处所不能分,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处,解在行中,行在解中,行解相应,你的功夫就得力,你的境界就在转变,相宗里面所讲的「转识成智」,你就真的在转了。由此可知,解跟行一分家就没得转了,那就转六道轮回。


   下面这四句话好,完全讲的事实真相。「其必行到,方能解到。」你解得透不透彻,那就要问你,你有没有做到?你果然做到,你解就透彻。你做到一分,你能够解得一分;做到两分,你能够解得两分。那个解不是普通解,是深解义趣,深解义趣是要做到才解到。也许大家在学佛的过程当中,都有经验,或者是我们自己,像经上常常劝我们为人演说,我们讲得不够透彻、不够清楚,别人没听清楚,甚至于发生误会;或者是我们听别人讲,感到不甚满意。这是什么原因?讲的人没做到;没做到,他所讲的是听别人这么说的,或者看书上这么讲的。自己不能全程肯定,自己还怀疑,没见到,听说的!自己真的做到、见到,那就不一样。虽然同样一句话,语气不一样,表态不一样。一个语气表态模棱两可,一个语气表态斩钉截铁,那怎么会一样?这就是讲,行要紧,行帮助解,解又帮助行。解得愈深愈圆,而后行就圆了。行就是生活,就是日常生活,你的生活更圆满、更自在、更幸福,解圆了。解跟行相辅相成,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解跟行相辅相成。像爬楼梯一样,愈爬愈高,这里头其味无穷。我们佛法里常讲法喜充满,你能不能得到法喜?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去照做。真正发心去做,我解得一分,我就做一分,我做到一分,我那个解又会增长一分,你就能解得两分;解得两分,回过头来,你又会做到两分。所有一切诸佛菩萨圆成佛道,就用的是这个办法,所以我们对于解行要非常重视。

    「2、修行不外三慧,闻说此经,便是闻慧。『深解』便是思慧修慧。若不思惟修观,便不能深解。故说解便摄有行。」

   所有大乘经,都要这样去体会。佛讲解,解里面有行;佛讲行,行里面有解。决不是只有一边,必定是两边都含摄在其中,这样你就会读大乘经,你也会修行。「三慧」是大乘人修行的原则,闻思修三慧,我们有没有?我们没有。何以说没有?你要晓得这个慧,这是什么慧?是小乘戒定慧的慧,我们有没有?小乘教里常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你才有慧。我们现在没定,哪来的慧。定是什么?清净心。由此可知,戒律是手段,是帮助你得定的。佛法的修学,这是基本的原理原则。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严格的遵守法规,这样容易得定,心容易清净。我在讲席当中,多次的劝勉同学们。我过去求学,拜老师,老师提出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就是戒律;佛家过去常说五年学戒,五年遵守老师的约束,遵守老师的戒律,这是初入佛门。第一条就是听经,我们喜欢听经,只准听老师一个人讲经,除老师之外,任何法师大德讲经一律不准听,要守这条戒。第二条戒,我们喜欢看书,老师第二条戒,所有一切文字包括佛经,没有经过他的许可,一律不准看。第三条戒,我们没有遇到老师之前曾经学过佛,你从前所学的我统统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跟我从头学起,三条戒。

   这三条戒的用意在哪里?帮助你得定。你耳朵不乱听,耳根清净;眼睛不乱看,眼根清净;从前学的东西统统作废,也没得好拿来跟老师去比较,意根清净,这个方法妙!最初老师提出来,我们都想这个老师很跋扈,好象贡高我慢瞧不起人一样,不晓得他真是大慈大悲。把你眼睛堵住,耳朵塞住,心里不准乱想,这个样子三个月就有效,就收到效果。什么效果?心果然清净了,妄想分别就少了。这一清净就好象有一点智慧,无论看什么东西、听什么东西、办事,都跟从前不一样,有进步,自己能觉察得出来。六个月之后,效果就更显著,对老师产生信心,佩服老师,尊师重道的心就真的生起来,从前是勉强的说说而已,这真的尊师重道。从哪里来?从行当中得来的,因为行跟解的关系,真得受用!

   清净心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开智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智慧开了以后,应用在生活当中,叫做三慧,菩萨所修的。三慧是闻思修。什么是闻慧?接触,闻说此经,你接触这个经典,你听这个经典,或者你看这个经典,都叫闻慧,闻是代表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这一接触,用一个闻字。「深解」是思慧修慧。一接触就深解,不要去研究,不要去思考,深解就是思慧;可见得他有没有思,没思,根本不会落到意识里面去。他的功夫是照见,哪里会落到意识!一接触就明了,明了叫思慧;明了当然就不迷,不迷就叫修慧。由此可知,闻思修是一桩事情,不是三桩事情。如果把它分作三桩事情,那就错了,那就是闻思修,不能叫慧,没有慧。你有闻、有思、有修,没慧。闻思修是一桩事情,那就叫三慧,三慧是一桩事情。

   「若不思惟修观,便不能深解」,要紧的是要修观。什么叫修观?修观要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改变观念。我们现前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把错误的观念依照佛经上讲的教训转过来,就叫做修观。修是修正,观是观念,就是思想见解;我们思想见解错误,把它修正过来。修观简单的讲,是修正错误的思想见解,这叫修观。你要不认真去修正,把错误的观念、见解修正过来,你怎么能深解义趣!深解义趣是什么义趣?是宇宙人生的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义趣是指这个。如果说得再浅一点,再白一点,深解自己生活的义趣,这个非常亲切。深解我们每天工作的义趣,深解每天处事待人接物的义趣,这个关系多亲切!佛法没离开生活,生活就是佛法,生活就是金刚般若。所以这个地方的义趣,不是谈玄说妙,与自己生活不相干,那个义趣我们解不解无所谓;这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说解,解里面有行;说行,行里面有解。解是我们的思想见解;行是我们每天所作所说的,那是行。我们一天到晚,一年到头,我们的生活活动,用思想见解、所作所说,就包括尽了,这是我们一生一世的生活活动。佛法把这个活动更加推广,我们不只有这一生,我们还有来生,来生还有来生,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才是我们自己真实的生命,深解义趣是指这些。

    「3、『深解义趣』,即是深领会得上文所说当云何生信、当云何奉持之所以然也。」

   怎么样生信;信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怎样奉持;怎样与事实真相相应,那样的解行就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换句话说,「云何奉持」,实实在在教我们怎样去过诸佛菩萨的生活,这是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唯一的目的。我们讲得简单明白一点,如何把轮回的心转变成大觉之心,如何把烦恼的生活转变成大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云何奉持之义。「所以然」是讲其中的道理;事相是当然,理论是所以然。

    「4、说一深解,不止摄信、摄修,并证亦摄在内矣。信、解、行、证,其实乃是一而四、四而一也。」

   「说一深解,不止摄信、摄修,并证亦摄在内矣。」这个意思,前面我已经透了一点。深解义趣这四个字含义是无限的深广。「信、解、行、证,其实乃是一而四、四而一。」我们要是把它分成四个阶段,修行证果永远没指望。我们学佛,犯了最大的错误,就是把三学、三福、信解行证,都把它看成是个别的,包括菩萨的六波罗蜜。所以虽然很辛苦的学佛,很勤奋、很精进,其实佛法的利益完全没有得到。你所得到的一些佛法是什么?名相而已。多记一点名相而已,除此之外,你还得到什么?那不是佛法真实的利益。佛法真实的利益是心开意解、自在圆融,我们没得到。所以总要记住,前面讲三慧是一,三学也是一,信解行证还是一,这叫做万法归一。归一就是归自性,听讲、读经要消归自性。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要会归自性,那就得受用,得真实的受用。我们就是没有办法归一,辛辛苦苦学了很久,还是一身的烦恼,生活在烦恼里面。现在生活在烦恼里面,死了以后就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烦恼变现出来的,这是诸位稍稍涉及佛法的经论都明了。六道轮回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小乘阿罗汉断见思烦恼就超越六道轮回。由此可知,见思烦恼不断,你就没有能力跨越轮回一步。这一次实在说,在《金刚经》里真的学到不少东西,我们照这个方法去生活,依照这个方法去过日子,老实念佛,求生净土,那真的是有把握,这一生就没有空过了。

    「5、此成就解慧经文,乃是开经以来之归结处。师资问答,目的无非望闻法者,能开深解而已。」

   「此成就解慧经文」,这是讲第七十二段科题的成就解慧,这是成就解慧里面第一段的文字、经文。「乃是开经以来之归结处。师资问答,目的无非望闻法者能开深解而已。」须菩提尊者在这个地方,给我们带一个头,做一个样子,是启发我们,诱导我们,这个用意很深很深。希望我们在这个地方深解义趣。不是他深解,他深解义趣就与我们没有什么相干,我们有什么好处?他这一带动、一提醒,我们明白了,我们觉悟了。这是尊者跟世尊一问一答目的之所在。

    「6、经初(三-八节),彼时长老『即从座起』,『愿乐欲闻』,何等欢欣踊跃。此时闻欲所闻,且复深解。真乃希有之幸,此所以喜极而悲也。」

   「经初(三-八节)」,我们为了讲解的方便,依照江味农居士的分科,他把全经分成一百八十四节,每一节经文我们都标有数字,便利于参考,一查就查到了。「彼时长老即从座起,愿乐欲闻,何等欢欣踊跃。」须菩提尊者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怎么能够看得出来,释迦牟尼佛在生活当中,将整个的佛法,我们不要说多,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在生活当中表现无遗,他解到、他说到,他就做到。由此可知,解、说、做是一不是三。我们今天所没有法子的是,我们解的跟说的跟做的是三桩事,不是一桩事情,你就不能契入境界。如果这三个合一,恭喜你,你纵然没有成佛,你也是大菩萨,你决定不是凡夫。你把这个分作三桩事情,你决定是凡夫,不是圣人。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以往我们总以为这个境界是法身大士菩萨的境界,权小大概跟我们还差不多!读了《金刚经》这才恍然大悟,小乘初果也是这个境界。他要不能将解、说、行合成一个,他就不能证须陀洹果。从小乘初果到圆教的等觉,都是这个原理,都是这个原则,没有例外的,我们在般若会上看到了。须菩提尊者不是普通人,是佛菩萨再来的,跟释迦牟尼佛两个在表演给我们看,让我们看了,心有所动,有所体悟,这是他们度化众生的方式、手段。

   所以在经的开端,尊者看出释迦牟尼佛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会归自性。入舍卫大城乞食、穿衣,穿衣会归自性;托钵,托钵会归自性;即从座起,即从座起会归自性;没有一法不会归自性。宗门里面常讲万法归一,过去我们听了含糊笼统,听这一句似懂非懂,不晓得怎样叫万法归一,现在明白了,原来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会归自性,这叫万法归一。释迦牟尼佛在开经里面表演,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表演的诸法一如。换句话说,佛从无量劫来,他过去也是凡夫修成的,无量劫积功累德,一直到究竟圆满,这种究竟圆满的信解行证,都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事相里面,我们凡夫粗心大意没看出来。须菩提尊者看出来了。尊者要不给我们说破,我们怎么样也想不到这个事情。他老人家为我们一点破,我们回光返照,又发现了一桩事情。这是从佛的生活回过头来看自己,再看看一切众生。于是我们发现,众生在生活上点点滴滴,也暴露无遗。显示什么?无量劫来的妄想烦恼习气,从哪里?从你穿衣上显示无遗;从你吃饭,显示无遗;从你处事待人接物,显示无遗。这个佛法妙不可言!两个一比较,凡夫生活可怕,堕落,苦不堪言!看看佛菩萨自在清凉,究竟圆满的解脱。我们看那一边,一回头,这一边就看到了。这一边经上虽然没有说,文字上没有说,你能够从这里一回过头来,这个意思就包尽,就包括在其中。

   他的表现「愿乐欲闻」,看出他的欢喜、踊跃。愿乐欲闻这四个字有浅深次第不同。「闻」是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若非返闻自性,他怎么能够深解义趣。深解义趣就是宗门所讲的大彻大悟,就是这个意思。「此时闻欲所闻」,愿乐欲闻已经闻到了。「且复深解」,这一闻到,开悟了,彻底觉悟了。「真乃希有之幸,此所以喜极而悲也。」涕泪悲泣,这是欢喜的相,不是悲哀的相。欢喜到极处会流眼泪。

「7、深解与最初之谛听相应。若不谛听,断难深解。故闻说是经之闻,非泛泛之闻,所谓闻慧是也。」

   这是江居士在此地教导我们、提醒我们,非常重要。所以修学,早年有很多人问我修行的方法、讲经的方法,我老实告诉人,方法是在其次,不是关键,关键是学习的心理,学习的态度,没有良好的态度,再好的方法都不能成就。我过去讲「内典研学要领」,我做了一个比例,修学的态度占百分之九十,方法充其量只占百分之十。由此可知,修学的态度决定你的成败,这个非常重要。谛听就是好态度,仔细的听,认真的听,不是泛泛之闻。

   「故闻说是经之闻,非泛泛之闻,所谓闻慧是也。」一定要认真听,要仔细听,你要不是认真仔细听,你很难得受用。过去李老师教导我们这一批学生,他老人家常讲,他说:我讲经,你们大家都在听经。我们前面一排坐的是学讲经的学生,那时二十多个人,我们坐第一排。他说:你们学讲经的人,可以听到四成、五成,能听得这么多。后面那些来听经的人,大概只能听个一成、二成,为什么?他不注意。很多人他不是来听经的,他是到这个道场来坐一坐有功德,他来修功德的,来庄严道场,这个有功德。他是为了来修功德的,他不是来听经的。在台湾很多,确实是如此,他是来修福的,来庄严道场,经讲完之后走到门口,问他:你听到什么?不知道,完全不知道。那就是一成也没听进去。那个学习讲经的人,为什么会听到四成、五成?明天他要覆讲,他不仔细听,明天他讲不出来。老师那个覆讲是抽签的,不晓得是轮到哪一个,每个人都要认真听,每个人都要认真去准备,怕到时候讲不出来。所以从前我们佛门里面,寺院丛林培养讲经的人才,没有办佛学班的,没有特别指导的。就是在听众当中,有聪明、记忆力好的人,肯发心讲经,口齿伶俐的,老和尚选拔他出来覆讲,是这样训练出来的,没有特别教导的。这是覆小座,覆小座如果说能把老和尚所讲的东西讲出一半,这个人就可以成就,就能够造就了。譬如老和尚讲一个钟点,他可以讲半个钟点,他有这个能力,诸位要晓得,这个很不简单。第一天听到的时候,第二天他就要讲,写稿绝对来不及。而且只能听一遍,没有第二遍,现在有录音机可以多听几遍,那个时候没有,一定要很注意的听,一句话听漏掉,你想请老和尚再讲一遍,不可能的,绝对不跟你讲的,我们李老师教学的作风就是如此。他讲经听了哪一段没听清楚,「没听清楚,过来」,过来就挨打了。打了之后还不讲,为什么?如果打了再告诉你,他说那怕什么,顶多挨一顿打,还可以听得到,打了要不讲,还听不到。这就是逼着你非要认真听不可,他的用意在此地。要全心贯注,集中精神,一句不漏,他的方法在此地,所以那很得受用。

   佛教你谛听,你不能这样认真去听,就很难深解。所以从前培养出来的那些学生很踏实,基础非常稳固,跟现在人不一样。现在人无论做什么,任何一个行业,都比不上从前,偷工减料。盖房子,新加坡的房子还不错,新房子比旧房子好。在美国就不一样,美国新房子材料不如旧房子,旧房子真材实料,新房子那个材料靠不住。所以住在美国,聪明的人买旧房子重新整修,旧房子的材料好,用的木材好,砖头也结实,现在这个材料都是偷工减料。学佛也偷工减料,学讲经还是偷工减料,这怎么能学得好?所以要遇到一个真正很严格的老师,不容易!现在这个时代正是像方东美先生所说的,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大家混日子。学生不尊重老师,老师不敢教学生,你要认真教学生,学生把你赶跑了,不要你了。学生不听教,老师无可奈何,因为靠这个生活,只好混日子,很痛苦,日子都不好过。真正好老师,在这个环境里面,他受良心责备,误人子弟,那个不是他有意的,不是有意的也有过失。有意那就有罪过,不是有意的有过失,那是没有法子,学生不肯听话,不肯接受。谛听非常重要,就是要认真、要专注,学东西要专精,这个非常重要。

   讲到这里是讲到听经。现在在整个世界上,讲经的法师都少了,太少太少了。幸亏有这些录音带、录像带,这个大众传播工具;如果没有这个,佛法确确实实很可能在这个时代当中失传,后继无人,大家就听不到佛法。听不到佛法,责任归谁?有很多人怪你们法师,你们出家作法师,为什么不讲经说法;我的看法不一样,我说这个过失是在你们信徒,不在法师,法师没有过失。你们这些信徒,就好象吃水果,你们很爱吃,桃子、李子都很喜欢吃,很爱吃,不种树,吃光就没得吃了。你喜欢吃,你要种树,懂这个意思吗?你喜欢听经,你要栽培法师,你不栽培法师,你听谁讲经?你们听我讲经是吃现成的,我不是你们栽培的。你们如果不晓得栽培,我走了以后,就没有了,所以你们要懂得栽培。什么方法栽培?年轻的法师,请他们来讲经。初讲当然讲得不好,讲得不好掉头而去,这就是你不肯栽培法师;讲得不好,愈要来听,捧场;这个法师觉得我讲得还不错,这么多人听,他才有信心,他才能够继续不断讲下去。愈是讲得不好,愈要来捧场,愈要来鼓励他,栽培法师这是种树,将来才有水果吃。明天起我们这个道场一、三、五,中国这些年轻法师,他们要上台来表演,希望你们来种树,你们要不种树,以后就没佛法听了。我跟大家讲的都是事实。我在美国旧金山,这信徒我都狠狠的骂他们,因为初学讲经的人,他听一、两次就不来了,这个不行。我在这里讲经天天来,有什么用处!没用处,说老实话,没有功德。你听我讲经,如果听到这个地方,你果然深解义趣,你得利益了。如果你要说是到道场来坐坐是修福;我讲经你一定修不到福,年轻法师讲经,你坐在这里,那你是真的修福,那个福报才大。所以你们要多多的劝你们认识的同参道友,告诉他们,明天起修福的机会来了,千万不要放过。

    「8、禅宗六祖能师,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得顿悟。古今无第二人。传授衣钵以后,尚为猎人羁绊十余年。此正佛祖加被,磨炼其金刚慧剑耳。若在末世,尤难之难。万人修道,成就不过一、二而已,原因在此。」

   禅宗六祖能师就是惠能大师。这一段经文意思,的确非常非常的深广。我们学佛的人,心要清净,清净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清净心就是广大心,清净心就是深心,我们看事情才看得远,看得透彻。不要说学佛,世间哪一个人不希望自己有福、有慧?福慧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要靠你修得的,真正修福修慧的机缘不多,你能够遇到这个机缘,那就是你有福有慧,遇到这个机缘把它错过,你说那多可惜!多少人想修,遇不到这个机会,你遇到机会,错过了。不能辨别什么是真实的福慧。一切经论里面,佛常常提醒我们续佛慧命,续佛慧命就是希望正法久住、代代相传,不但相传,而且要尽心尽力把它发扬光大,普度众生,这是真实的福慧,第一等的福慧。我们要认真去做,认真的去修学。续佛慧命里面,当然最重要的一桩事情,就是培养后起的人才,第二才是注疏传世。你给经论作批注,传给后世,那是第二等。第一等是培养人才,人才是活的,那是第一功德。这两种都需要鼓励,都需要人关心,才能成就。我们四众弟子都有这个使命,不能把这个事情看轻,不可以疏忽这桩事情。

   往年我跟黄念祖老居士见过很多次面,也常常有书信往来。老居士常常劝我,叫我不要到处跑。你跑的地方太多了,不要再讲经了,你已经讲了几十年,他说佛教后继的人才重要,你应当定下来培养人才,写书传世,他教我做这个。我笑笑,跟他老人家说:这个事情,我已经放在心里很多年,缘不成熟。我要教学,谁肯跟我学,我总不能到处去抓学生,「你来,我教你!」这个我做不到。我很想教学,没有学生,肯听话的学生不容易找;我教他这一套,他搞那一套,这个不行,这个学生不能教的,所以这个学生非常难找。往年李老师在世的时候,我每次回到台湾,一定要去看看他老人家,看他老人家,我就向他诉苦,我在世界各地方弘法,就是我一个人,很孤单,很不容易。我就求老师多教几个学生,我们师兄弟多了,多几个帮手。我这个话,大概讲了有十几遍,每次去看他的时候,我都会提醒一下,最后一次他老人家说:「好!你去替我找学生。」从此以后我不再说了,我再也不讲了,我明白了。不要说好学生,像我这样听话的学生,已经找不到了。老师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听,真的找不到。这才晓得难,真难!所以传道不容易。

   李老师讲了,自古以来这些祖师大德们,一生当中能遇到一个、两个传人,就喜欢得不得了。很多一生当中,一个都遇不到,他就失传、就断了。失传的多,占多数,能够得到传人的少,占少数。他把古来承传这些事情告诉我,我才明了这个事情是可遇不可求。所以他说:一个好学生想找一个好老师难,但是一个好的老师想找一个好学生是更难,这个话我相信。都在缘份,都在众生的福报。这个大时代,众生都肯修福,自自然然有佛菩萨降世,示现在人间集成DA法。大家都不认真修福修慧,佛菩萨不来;佛菩萨来了,你们还要毁谤他,还要侮辱他,又叫你们造很多罪业,所以他不来,不来是大慈大悲,不让你造罪业。由此可知,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是大慈大悲,不来人间还是大慈大悲。

   六祖惠能大师是再来人,听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如果从文字上来看,大概是《金刚经》的四分之一,不到一半,讲到四分之一他就开悟了,后面不需要再讲,都明白了。不但《金刚经》不必讲了,《大藏经》也不必讲了,全都明白。一悟一切悟,一经通一切经通,这是事实。唯有真正明白这个事实,了解这个事实,他才肯一门深入,他才有彻悟的可能。悟了之后要起行,要在行当中去磨练,如果有解无行,不能成就。惠能大师去修禅定、去修行,在哪里修?在猎人队里面修了十五年。他没有每天盘腿面壁打坐,而是伺候这些猎人。你要问他这十五年修的是什么?究竟圆满的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在猎人队那个环境里面,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修究竟圆满的六波罗蜜;也就是真实的奉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做到了。刚才说过,行帮助解,解帮助行。到十五年之后,从猎人队里面出来,在广州遇到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正好旗杆上挂着幡,风吹着,风动、幡动,有几个听众在那里争论不休。他到当中插了一句话,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被印宗法师听到了,印宗法师感觉到非常惊奇。印宗也不是普通人,那个时候在佛门里面,是南方的领袖,岭南第一法师是印宗,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大众对他尊敬、敬仰。一遇到六祖,他一点傲慢的习气都没有,给六祖剃度。印宗是六祖的剃度师,剃度完了之后,他再拜惠能为老师。他再拜惠能做老师,能大师可省了力气,水涨船高,印宗法师的老师,那还得了,这一下就把他抬上去了。否则的话,他要出山来讲经说法,来度众生,要达到那么高的一个水准,让大家对他起尊敬心,他要用多少年的时间,才能够达到这个水准。没有想到印宗了不起,印宗一拜他做老师,等于说印宗所有的信徒,都尊他为老师,都听他的教诲。我们晓得,六祖一生度多少人,就是印宗度的,六祖对佛教有多大的影响,就是印宗的影响,印宗法师真正做到成人之美,一点私心都没有,一切为佛法,一切为众生,这是个很了不起的人。所以能大师在猎人队里十五年的修行,别人看到是避难,文字上避难,我们看出他修行,他在那儿用功,福慧增长。

   「此正佛祖加被,磨炼其金刚慧剑耳。」他那十五年时间没有白过。「若在末世」,如果是在今天这个环境,那就难了。谁肯把自己既有的环境来供养你,来奉献给你弘法利生。在末法的今天,真的我们看不到。为什么没有?说明白了,众生没福。今天在台湾,有力量的人很多,真正能辨别真妄、邪正、是非的不多。正法的弘扬,正法的承传,依旧是障碍重重,这是众生没福,得不到佛祖加持。所以说「尤难之难」。「万人修道,成就不过一、二而已。」这个一、二还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的,如果离开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没有一个能成就,「原因在此」。这是我们应当要细细去想想的。

    「9、但亦不可因难自阻。佛说后五百岁持戒修福,能生信心,便能一念相应。果能闻经实信,尘境皆虚,不为所缚,便入般若之门。」

   「但亦不可因难自阻」,这个很重要,现在的确是困难重重。我们要有耐心,我们要忍辱,突破这个困境,不可以自己阻挠自己,那就是真的被障碍了;外面环境阻挠没有关系,只要自己能够精进不退。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过去弘法利生要大道场,我们没有这个场地就没有办法讲经,这么多人怎么能听?现代这个社会不需要了,我们在家里小房子,装上广播的仪器就行了。我们可以把讲的东西,不必有人听,对着电视机讲,对着录音带讲,我们把它录下来,有人送到广播电台去广播就行了。所以现在这个社会,不必要大道场,一个小房间就可以对全世界弘法,所以「不可因难自阻」。我们在小房间里面,可以对全世界弘法,可以不必要大道场。我们利用现代这个科学的工具,科技愈进步,对我们弘法利生愈有帮助。

   现在要做真正修福,实在讲比过去又来得容易。科技进步发达,成本降低,像我们印送《大藏经》,在过去的人不敢想,无法想象的!现在我们有能力印送《大藏经》,我们送到中国,送到全世界,我这几年前后总共大概送了八百套,不难!这一次到此地来,这边同修们发心把《无量寿经》的录音带做成CD,好事情,现在这个CD片容量不大,一片只有七十分钟。我们每次讲的录音带是一个半小时,九十分钟,所以他们要重新剪接。我们原带是一百零七个,现在他们剪接出来大概是一百三十八个,一套。将来他做有一个箱子,很精致,设计得也很精美,一套是一百三十八片。这样的工具,比录音带就好多了。它不怕热,不怕高温,不怕水,放在水里面不会损坏,也不怕冻,零下几十度与它一点关系都没有,能够保存长久,不会变音质,这个很好。今天有同学告诉我,CD片进步了,明年有容纳两小时的。我说那太方便了。我们这里讲经一次两小时,一次一片,就更方便了,不必找剪接的麻烦。大家发心做这个事情,好!有一个同修,我打个电话问他,我说:这是个好机会,你常常要修福,这个机会你要不要。他说:他要。做一千套,新加坡的钱大概是二十九万,他一个人拿了,我说好!太好了。肯修福!我说你要不要名字,他说应无所住,不要名字。好!这个很难得,他不要名字。不要说他的名字,也不要把名字印上,印净宗学会就好,非常难得!这是什么?听了几年经,他觉悟了,他有受用了。所以我们要利用科技的工具,没有道场也能干,没有人听也能干。我们学讲经的法师,要有这个毅力,要有这种精神,没人听没有关系,我还照讲不误。

   「佛说后五百岁持戒修福,能生信心,便能一念相应。果能闻经实信,尘境皆虚,不为所缚,便入般若之门。」我想这一段大家听了前面所说的,这一念就明白了。持戒是守法,修福一定深明因果,明白因果的人才修福,所以他能生信心;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就是相应,这就是能入。「果能闻经实信」,你听到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上所讲的,真相信了,全程肯定的接受,信心不逆,依教奉行。晓得「尘境皆虚」,尘境就是前面所说的,小而微尘,大而世界,再包括我们的身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不是真实的。我在讲席当中,已经好几次的提示,我们这个十法界依正庄严,到底是什么?它的真相是一刹那九百生灭因果相续相而已,业因果报的相续相,确确实实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尘境皆虚。果然清楚十法界依正庄严,原来是刹那九百生灭业因果报的相续相,你怎么不放下!你自然放下。你还会有分别,还会有执着吗?决定没有了。没有了,「不为所缚」,不会被它缠缚,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你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在这个境界里面起妄想、起分别、起执着,还是轮回心做轮回事,这就错了。这个境界实实在在讲,就是大乘经上所讲的,法身大士的境界,这是「入般若之门」,开般若智慧。开般若智慧就是宗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

    「10、『义』者,义理。观门行门,若伏若断之真实义是也。『趣』者,归趣,亦云趣向。即下文所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是也。」

   「义者,义理。观门行门,若伏若断之真实义是也。」这是解释深解义趣这四个字,字面上的意思。前面说深解,现在再讲义趣。「义」是义理、道理,宇宙人生的道理。「观门行门」,我讲得很白大家好懂,观门就是我们的想法、看法、观念;行门就是我们的作法、说法,表现在身体行为上的。观门行门就是想法、看法、说法、作法,这个大家好懂。「若伏若断」,这对烦恼来讲,就是对妄想、分别、执着,你能把它伏住,伏是没断,它不起作用。我们净宗念佛,若能伏,就得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这是伏烦恼;若断,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断烦恼,事一心不乱是伏烦恼。这就是伏断的真实义,就是说这个道理。

   「趣者,归趣,亦云趣向。」趣是从事上说的,也就是你得到的真实的利益;换句话说,你所得到的果报,善因善果,恶因有恶报。前面说过,性体一定现相,相不可灭。性是真的,是不变的,相是假的,是会变的。正因为相会变,善因变善相,恶因就变恶相。恶因变三恶道的相,善因变三善道、变佛菩萨的相。因为相会变,所以佛才教给我们而生其心。而生其心是在相上讲的;应无所住是对性上讲的。虽有妄相,相不能执着,因为相它会变,所以佛教给我们,修善因得善果,你做恶因一定有恶报。业因果报是真理,世间人讲真理、定律,这是真实的,一点都不假。所以你明了、你懂得,起心动念决定不会有恶念。恶念尚且没有,诸位想想,哪里会做恶事?绝对不会做恶事。这一生生命很短促,纵然活上一百岁,也一弹指就过去了。我这个年龄是古稀之年,一定要珍惜。所以借假修真,这个假身体时间很短,多修一点善福,何必要去造罪业?造罪业就是给自己过不去,这个没有必要,多修一点福,多积一点德,这个要紧。这是自己真正带得去的。古德常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不要带恶业,多带点善业好。我们念佛人要带净业,带佛菩萨的圣号去,这就好。

   「即下文所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是也。」信心清净,趣就是生实相。生实相就是生智慧,清净心生智慧。因智慧才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真实的智慧,见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见到宇宙人生真相之后,决定不作恶,你的生活一定跟《金刚经》上所讲的理论方法完全相应,那就是行到,为什么?解到,行就到;解圆,行就圆。

    「11、长老是世尊之十大弟子,乃因闻解此经,至于悲泣。可见此经真是难遭难遇,岂可轻视,更岂可不悉心体会。」

   佛经常说,「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在六道当中,人道的寿命是很短促的;在世尊那个时代,人的寿命大概是一百岁。我们现在是在减劫当中,每一百年减一岁;世尊距离我们已经有三千年了,也就是减少三十岁,现在这个世间能够活到七十岁,就很难得了。「人生七十古来稀」,是唐朝杜甫诗里面的话。唐朝距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三百年,在那个时候能够超过九十岁,就感觉到很希有了;换句话说,在一百岁的那个时候,七十岁过世的就很平常。在今天人寿七十岁,四十、五十过世的也算很正常。可见得六道当中,人的寿命的确是短促。短促而可贵,贵在哪里?佛告诉我们,六道之中唯有人道最容易觉悟,最容易修行解脱,我们在大小乘经典里面都能看到。佛这些话,固然是勉励我们,而实实在在讲,他是说的真实话,佛没有妄语。《金刚经》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我们要相信佛所讲的话句句真实。他说天人乐多苦少,很难觉悟,迷恋在乐欲的境界当中;三途太苦,因为生活太困苦,无心闻法。佛菩萨也示现在三途教化众生,那个教化相当困难。唯独人道苦乐参半,是苦多乐少,容易觉悟,容易修行,容易证果,所以说得人身难,得人身可贵。人身得到了,如果这一生遇不到佛法,诸位想想,这多可惜!很不容易得个人身,若不闻法,这一生就白过了。

   我们看看现在这个地球上,有四十多亿人口,这四十多亿人当中,有几个人闻到佛法?虽然说佛教是世界六大宗教之一,大概真正能闻到佛法,恐怕十个人当中都没有一个。就算十个人当中有一个,这有四亿人,这四亿人当中所遇到的佛法,这个法在世间有变质的。佛法原本是个正法,但是在这个时代里面,有不少变了质的佛法,不是正法,而是邪法。邪与正从哪里分?从了生死、出三界分。如果你修的这个佛法,这一生当中决定可以脱离六道轮回,这是正法。假如你所修的,修得再好,禅定智慧样样具足,可是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那你这一生还是白干了,这个不能算正法,即使正法,亦非了义。如果我们讲五乘佛法,来生得人身、来生生天,这是人天乘。其实人天不能算,真正佛法是从声闻、缘觉算起,那是有了成就,真正脱离轮回。如果能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圆满的佛果,那你所修的是无上的佛法,所谓是大乘中之大乘、了义中之了义。这样层层淘汰下来,闻到佛法,几个人闻到正法?闻到正法,几个人闻到了义的正法?又几个人能在这一生当中,真的了生死出三界?层层筛拣下来,没几个人!这才知道佛法难闻。闻到之后,你信不信?信了以后,你解不解?解了以后,你肯不肯做?做了以后,你退不退心?再这么一筛拣,太少了!真的没剩下几个人。我们自己想一想,在现前这四十多亿人口当中,我们禁得起筛拣吗?筛到最后剩下来的,是不是我们自己?是与不是都要靠自己。

   我们的缘很深,《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因缘具足,这一条不少,问题就在善根福德。所谓善根,就是信解,你是不是真的相信、真的理解。所谓福德,你是不是真愿意往生、真愿意念佛。由此可知,善根福德就是信愿行。有真信切愿,老实念佛,你的善根福德具足了。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具足,那恭喜你,你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圆成佛道。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你,一切诸佛如来都护念你、加持你,这是不可思议的因缘,我们一定要珍惜!

   这个地方我们看到,须菩提尊者是世尊十大弟子之一。世尊当年在世,跟他老人家学佛的人很多,能够被选上头十名的不容易!他代表的是解空第一,听到《金刚般若》,感动得流泪。由此可知,这一本经、这个法门,真正是难遭难遇,在一切法门当中,不容易!也许你听我说这个话,还不以为然!何以故?《金刚经》到处都有,什么地方我都可以看到,怎么说难遭遇?其它的经典,倒真的很难遭遇。譬如小乘的《阿含经》,就不容易找到。《金刚经》几乎哪个道场都可以找得到,怎么会难遭遇?好!你遇到了,遇到了你懂不懂?你相不相信?你肯不肯照做?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你遇到还不是等于没有遇到。由此可知,经典不在数量多,数量多是缘份、因缘,要在能解、能信、能行,这就是你真正遇到。江居士在此地勉励我们,「岂可轻视」。《金刚经》的分量很少,薄薄的五千八百个字。现在人写一篇论文都写几万字,算起来是分量不长的一篇文章。我们不能轻视,它里面字字句句含无量义。能令一切众生在这一生当中,现前得幸福美满的生活,来世永脱轮回、圆成佛道。所以我们一定要全心全力的修学,体会世尊在这部经所讲的义理。

TOP

续 50

    「12、长老向世尊垂涕泣而道,便是向遍法界尽未来一切众生垂涕泣而道也。意在警策一切众生,当速发无上菩提心,奉持般若,方为绍隆佛种,方为不负己灵。求生净土愿心,即是无上菩提心。大势至圆智抉择,即是无上般若法门。」

   「长老向世尊垂涕泣而道,便是向遍法界尽未来一切众生垂涕泣而道也。」这一句话说得好,这才是真正的意思。他要只是对着释迦牟尼佛涕泪悲泣,那没什么意思;真正的意思,是告诉我们:「警策一切众生,当速发无上菩提心,奉持般若,方为绍隆佛种,方为不负己灵。」这是他真正的意思,真实义。警惕我们、鞭策我们,教我们要赶快发无上菩提心。无上菩提心不仅仅是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出三界,声闻、缘觉就做到了。大菩提心是要立一个大志愿,我这一生当中就要作佛,作菩萨、作等觉菩萨都不甘心,一定要成佛,要发这个心。或许有人听这个话吓到了,这不敢当,我一身罪业,我怎么敢作佛?吓坏了。还有一些人听到,怀疑!我能作得了佛吗?这一生能成功吗?你不敢直下承当,你犹疑不决,这就是业障现前。佛菩萨勉励我们,哪里会有错?佛菩萨期望我们的,是听了他的话,马上就承当,就真的发心,真干!这是诸佛如来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不敢当,怕不能成就,一味的往后面退,佛看到都摇头、叹息,辜负了佛菩萨的好意。所以一定要发无上菩提心,要深深相信自己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


   决定成就,就在底下这几句话,「求生净土」,这个方法保证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奉持般若」,奉持般若前面讲得很多,一定要离一切相;换句话说,奉持般若就是修清净心,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经上教给我们,离名字、离言说、离身心境界,这就是奉持般若。能够看破、能够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往生是活着去的,不是死了去的,所以这一生成佛,没死!看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来迎接,欢欢喜喜跟他走,这个臭皮囊不要了,丢了!最后这个东西不要了,也丢掉了,是活着去的。生到西方永不退转,一生决定成圆教的究竟佛果。佛不骗我们,教我们发无上菩提心,我们真做得到,一点都不假,没有一句、没有一个字欺骗众生。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干,这就是「绍隆佛种」。「绍隆佛种」这四个字我们要记住,如果我们要不认真去做,虽然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这脸上的光彩不够。佛给我们的恩德太大,我们也见到佛,没有替佛办一点好事情。我们每天回向偈的「上报四重恩」,你报了佛恩吗?你用什么报佛恩?报佛恩具体的作法,就是这四个字。「绍」是继续,不能把佛法在我们手上断掉,要如过去祖师大德代代相传,我们要有传人。如儒家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要传宗接代。「绍」就是传宗接代,要后继有人;「隆」是发扬光大,不但底下要有传人,底下一代要比我们更兴盛,这才叫报佛恩。「上报四重恩」,把这一句做到就圆满,「下济三途苦」,也就自自然然包含在其中。佛法能够兴旺,能够普及一切众生,那不就救了三途苦,这样就不辜负自己。上不辜负佛菩萨对我们的教诲,下不辜负自己。怎么叫不辜负自己?我这一生之后,永远不再搞六道轮回,这个身叫最后身,最后一次了。下一次再不搞六道轮回,这样才不辜负自己。


   「绍隆佛种」,这一次机会太好了!我们看到中国这么多年轻的法师,在此地认真的学习,他们来到此地做什么?就是为绍隆佛种而来的。我们本地同修也有福,也沾了光,我们要发大菩提心,成就绍隆佛种的事业。昨天晚上,他们法师第一次上来讲经,我看来的同修也不少,非常难得。希望要继续,不能中断,人数只可以增加不能减少,这才叫做「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使他们有信心,帮助他们成就;帮助他们成就,就是帮助释迦牟尼佛成就、帮助阿弥陀佛成就。他们是继承谁的?远是继承释迦、弥陀的;近是继承祖师大德的,这是大事业,非同小可。我们到这个地方来听他们讲经,无量无边的功德,诸佛欢喜,龙天拥护。我所说的话句句都是真实,不是妄语,不是要拉你们来听经用的手段,不是的!你要那么会意的话,那你就错会了意思,句句给你讲的是真实话。你们不但要来,而且要告诉你的邻居、亲戚、朋友,告诉他有这么一个「上报四重恩」的大好机会,你愿不愿意放弃?不愿意放弃,就来听,来作当机众、作影响众都好。


   下面教给我们具体的方法。「求生净土愿心,即是无上菩提心。」这句话是藕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所说的,决定不错。「大势至圆智抉择,即是无上般若法门。」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大势至菩萨拣选圆通,他选的是念佛法门,有许多人读《楞严经》粗心大意,把这样重要的一段经文疏忽了。我早年在台中求学,学《楞严经》时候,遇到一位日本法师,这个日本法师是古振美同学介绍来看我的,好象古振美现在也在此地当教授,也还小有名气。那个时候他是台大的学生,这个日本的法师,是他们台大的客座教授,听说我研究《楞严经》,来看我,他问我,他说:「法师,你修什么法门?」我说:「我念佛。」这个教授那个态度很傲慢,眼睛长在头顶上的,他说:「《楞严经》与念佛有什么关系?」日本的法师、台大的教授说出这样的话来。我反问他一句,我说:「观世音、大势至与净土有没有关系?」他还算聪明,他听懂了,脸就红了,就不好意思了。观音、势至是西方三圣,《楞严经》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观音菩萨、势至菩萨这两位。《二十五圆通章》,通途法门、普通法门按照次序排列,不按照次序排列是特别法门;一般人都认为「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是特别法门,没有按次序排列。观音菩萨如果按次序,在二十五这个数字就是应该排列在第二,它的排列顺序是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按照这个顺序排的。观音菩萨是耳根圆通,眼、耳、鼻、舌、身,耳根是排在第二,它应该排第二。把它排在最后,这个太明显了,大家一看就晓得了。


   大势至菩萨也没有按次序排列,就很少人看出来。为什么?因为大势至菩萨移动的位置是一个,大势至菩萨那个排列顺序,是排在第二十三,二十四就是弥勒菩萨,他跟弥勒菩萨两个一对调,没有人看出来,因为它太近了,两个人换个位置,不像观世音菩萨从头拉出来摆在最后,那个目标太显著了。两个人没有按次序,所以是两个特别法门,不是一个。七大的顺序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大势至菩萨是见大,弥勒菩萨是识大,弥勒是修唯识的,识大。结果弥勒菩萨排在第二十三,大势至菩萨排在二十四,观音菩萨排在二十五,两个人是特别的排列,就是告诉你,楞严会上是两个特别法门,这两个特别法门,两个人都是西方最重要的两位大菩萨。《楞严经》与净土有什么关系?这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这日本的法师、大学教授粗心大意。大势至菩萨这个念佛法门,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契机,所以他这个法门特别。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适合于我们这个世界众生根机,我们世界众生这个六根,耳根最利。你给他看,他看不清楚,你一说他就懂,他就听清楚了,耳根比眼根要灵光,观世音菩萨代表耳根圆通。所以观音菩萨代表的是契娑婆世界机,大势至菩萨所代表的契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之机。开智慧的《楞严》,以这两位菩萨表尽了。


   「大势至圆智抉择」,究竟圆满的智慧选择的念佛法门,他那个念佛念得专,没有人比他更专。经上开端就说明,菩萨与五十二同伦,这五十二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等觉、妙觉,就五十二;换句话说,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就一句佛号,专精到这个地步。念佛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方法说出来了。什么叫「都摄六根」?六根实在讲是六识,六识往外面跑、缘外面境界,把它收回来,不往外跑了,就叫做都摄六根,我们一般讲收心。眼,从色尘那里收回来;耳,从声尘那里收回来。就统统收回来,不向外攀缘,心清净,人老实了。「净念相继」,净是不怀疑、不夹杂,这是净;相继是不间断。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叫老实念,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我们净宗就是这个方法。


   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往生的,最近就在新加坡,苏医生帮助这些老人往生助念,他帮助七个,七个都往生了,瑞相不可思议,现的是遍地金光,三圣来接引,时间有十几分钟长,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哪里是假的?新加坡这个地区人有福,七个人往生,就这七个人作佛去,这是他劝的。李木源居士所劝的不只七个。时间不长,我到新加坡来劝大家念佛没几年,我算算应该有二十多位往生,二十多位作佛了,我很满意、很快乐,不容易!


   大势至菩萨的选择,就是无上般若法门,这个念佛法门是无上般若法门,发愿求生净土就是无上菩提心,非常具体为我们说出来了。诸位要想真正有成就,一门深入,无论出家在家,我们干真的,不干假的。假的是什么?广学多闻。某大德有学问、有见识,那是面子,广学多闻,是大通家,将来临死怎么个死法不晓得。搞真的是一样、一门。古来有祖师大德为我们做示范的,一生就讲一部《弥陀经》,有讲二、三百遍的,那就是阿弥陀佛再来。你问他别的经,「我不会讲,我就会讲《阿弥陀经》」,真正内行人,这个人高明,这个人希有难得,真希有!什么经都会讲不稀奇,没有什么了不起,样样通、样样松,不能成就。他心不专、心不定;一样东西,一生一样,他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他有真实智慧,决不是世智辩聪。真正能够自利利他,真正能够绍隆佛法,那个一点都不假。无论在家出家的同修,我们要走这个路子。在家居士学讲经,倓老法师《念佛论》里面,为我们说的郑锡宾居士,郑锡宾居士是个做生意人,念过书、认识字;以后学了佛,没多久他就学会讲《弥陀经》。到处跟人讲,就讲这一部,他从皈依到往生只有六年,走得多么自在、多么潇洒!《弥陀经》讲完了,大家都散场了,还有几个老朋友,走得最后的,他就给这些老朋友们说:「麻烦你们替我租个房子,我要走了。」这些人说:「你要走了,还租房子干什么?」他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怕死在人家家里不太方便。」多厉害!这些朋友们听说他真有把握往生,也没有忌讳,所以朋友这个说「你到我家」,那个说「你到我家」,大家争着要抢他。他是坐着走的,一盘腿一打坐跟大家告别,他到极乐世界去了。朋友问他:「你往生了,也应该留个偈子,留两首诗给我们作纪念。」他说得很干脆:「不必了,看我这个样子就是最好的纪念。」大家合掌给他念佛,不到十五分钟就走了,多自在!搞真的,不能搞假的!真的就是一门深入,这是希望同修们要好好的记住。


   我本来不讲这些大乘经,这是在这个时代叫无可奈何!有不少同修来告诉我,他说:这些大乘经你要不留下一点东西,后来没人讲了。《金刚经》像这种细讲,的确是太少了。《华严》、《楞严》、《法华》,要细说恐怕很难!尤其是《华严经》。在台湾有一位开心法师,至少给我说了有十次以上,真的是来求我的,「法师,你要讲《华严》,你不讲《华严》以后没人讲了。」我也答应他了,我说:「这个也是我的愿望。」现在可以把录音带留下来,留给以后喜欢修学大乘的人做参考。如果有人能讲,有人欢喜讲,我就愿意讲一部《弥陀经》就够了,决不搞第二样。所以净宗的经论,净土五经,一样就行了,短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也行,专学这一样。清朝初年慈云灌顶法师,有《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解释得很详细,我们过去印过,也曾经讲过好几遍。所以无论在家、出家,发心出来讲经,就是绍隆佛种,就是续佛慧命、报恩济苦的具体作法。如果你要说这个经我没有学过,我怎么会讲?你要真正发这个心,佛菩萨来教你,不必跟人学。问题你是不是有真心,你有真心就有感应。这个真心是感,众生有感,佛菩萨一定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13、总之,长老之喜,为众生喜。长老之感,为众生感。其惭愧往昔,悲泣陈辞,皆为激发众生。」


    都是为了我们,我们读到这个经文能无动于衷吗?这是先把长老的意思,为我们叙说出来。下面我们看他的陈辞:



七三、陈赞庆



   【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这是赞叹。《金刚经》到这里才讲一半。须菩提尊者又赞叹希有了。前面曾经赞叹「希有世尊」,是「释迦牟尼佛入舍卫大城乞食,着衣持钵」,被他看出来了,赞叹希有世尊。


「1、『希有』两见。语同意则不同。前因乍悟,如人忽睹难得之宝,故赞希有。今则深解真实义趣,庆快万分。故赞希有。此二字,不止赞佛,兼及赞法,亦有自庆之意。」


   「希有两见」,这个地方第二次见到,他赞叹希有。「语同意则不同」,意思不一样。「前因乍悟」,前面赞叹,前面好象刚刚看出来,看出世尊日常生活当中,表现的是究竟圆满的无上般若波罗蜜;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的生活是生活在般若智慧之中。想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是生活在烦恼之中,一天到晚妄想烦恼,我们过这个日子,人家过的是究竟圆满般若智慧的日子,这是被尊者看到的,赞叹希有。「如人忽睹难得之宝,故赞希有。」那是刚刚见到。现在赞希有是深解义趣,彻底明白了,真希有!「今则深解真实义趣,庆快万分。」庆是自己庆幸,快是痛快。「故赞希有」。「此二字,不止赞佛,兼及赞法,亦有自庆之意。」所以这个希有是三个意思:赞佛希有,赞法希有,自己能够遇到也希有。我们今天也遇到了,是不是也能够像须菩提尊者一样,叹希有!有没有这种感触?能有这个感触,你得受用了;若没有这个感触,恐怕还是白听,不得受用。

    「2、『甚深经典』,此经所说,是佛法根本义,是究竟了义,是大智大悲、大愿大行之中道第一义,是第一义空之义,是令信解受持者成佛之义。且一言一字,含义无穷,其深无底,故曰甚深。」


   「甚深经典」,《金刚经》确确实实是甚深,经文是不长,这部经也没有什么难字,这个字都是常见的字,读起来也很顺口。罗什大师翻得好。「此经所说,是佛法根本义,是究竟了义。是大智大悲、大愿大行之中道第一义。」这几句话确实把《金刚经》的内容全都说出来了。根本义、究竟了义,了义是有比较的,大乘经就比小乘了义,《金刚般若》在一切大乘经做个比较,它是大乘当中的了义。为我们讲到究竟根本的问题,「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根本,法相与非法相都不能住。只教人在世出世间一切法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究竟了义。我们听到了,听到遍数也不少,可是于一切法当中还是起心动念,还是分别执着,有没有发现「我错了」!如果每天能够觉得我错了,这就是你开始觉悟了,你跟从前不一样。从前每天妄想、分别、执着,不知道自己错,认为是对的;现在会常常感觉得错了,你就开始觉悟了,你就开始在转了,境界不知不觉就在转。这一点可以勘验自己的功夫,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为什么还执着、为什么还分别、为什么还打妄想?佛在经上讲这全都错误,决非事实。老毛病又犯了,断当然断不了,无始劫来的习气,哪里一下就断掉了!一下就能断,那也不必念佛求生净土,你就成功了。就是因为实实在在断不了,这才要念佛,要靠阿弥陀佛,求他帮忙解决问题。


   觉是可贵的,觉就是晓得自己错。最适当的时候,就是做晚课的时候。我跟大家讲过,我们做早课目的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诲,希望今天一天都能遵守佛菩萨教诲,而不犯过,我们早课目的在此地。晚课是反省,我今天身、口、意三业,有没有犯过失?这样做早晚课,好处就太多了,这叫真修行。绝对不是早晨把经文念给佛菩萨听听,晚上再念一遍给他听听,自己心里想的、干的,与经上讲的毫不相关,这样的早晚课有罪过。什么罪过?佛菩萨没有在,泥塑木雕的佛像,早晨骗他一次,晚上又骗他一次,连这个佛菩萨形像都忍心骗他,你还存什么好心?你能够不骗人吗?连泥塑木雕的佛像一天都骗两次,那骗一切众生好象是当然的,有什么奇怪?所以要晓得修行是修的什么,不能干假的,一定要认真。这个经上给我们讲的确实是究竟了义,究竟了义就是一切放下;连佛法也放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经上讲得明白,佛的三十二相都不执着、都放下了,我们还有什么好执着的?后面还讲到佛的报身,那个不是应身,应身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报身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都放下了,都没有执着,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还有什么好执着的?


   这是「大智大悲」,佛为我们说出这个法门,究竟圆满的智慧,彻底的悲心,教导我们这一生当中作佛的法门。「大愿大行」,佛的愿望是希望一切众生快快成佛,这是大愿;教给我们立刻成佛的方法,这是大行,没有比这个行门更大的。「中道」是不偏在两边,「第一义」就是究竟义。「是第一义空之义」,第一义空就是真如本性,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教下所谓大开圆解,念佛人的理一心不乱,都是属于第一义空。「是令信解受持者成佛之义。且一言一字,含义无穷,其深无底,故曰甚深。」一乘、究竟圆满了义的大经,《金刚经》是的,《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也是的。一般学佛的人,只知道《华严》、《法华》是大乘了义经典,而不知《华严》、《法华》的归宿是净土,《华严》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如果没有普贤菩萨导归极乐,《华严》就不圆满。所以《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华严》的归宿。《华严》是了义,《无量寿经》是了义之了义,《华严》是一乘,《无量寿经》是一乘当中的一乘,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凡是小看净土,轻视净土,实实在在讲,他对大乘经没念通、没看明白,才生起这些误会。

    「3、长老如是自陈,意在开示大众,如是甚深经典,切不可执着文字,切不可向外驰求。当摄六根,返照自性(净念相继)。乃得开见地,了解经中甚深义趣。」


   「长老如是自陈」,陈是陈说,向释迦牟尼佛陈说。「意在开示大众,如是甚深经典,切不可执着文字,切不可向外驰求。」佛在「奉持」这一段给我们说明,要离名字相、要离言说相、要离境界相,这说得很清楚了。马鸣菩萨根据经义,造《大乘起信论》,教给我们修学的态度,与这一段经文完全相应。他教给我们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怎么个离法?「当摄六根,返照自性。」这两句话是观世音菩萨用功的方法。在《楞严经》第六卷,「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菩萨告诉我们,他修行证果的方法是「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用功的方法。这个意思我们在前面也说过。怎么返照?照是用真心,真心是照。诸位要晓得,妄心是思想;你想想看,这用妄心。想,心上出了一个妄相,出了一个假相;思,心里面有分别。有分别是思,有执着是想。一想,有执着才有相。有分别,那划界线,「田」就是划界限,界限是分别。一有分别,心就有界限;一有执着,心里面就有相。所以思跟想是妄心,不用那个,用「照」,照是真心。把分别妄想统统去掉,那个心的作用就是照。照是教你返照,返照就是不要照相,要照性,这就是返闻闻自性;换句话说,你要观察一切万相的体性,不要去着相,这就是明心见性。返照自性跟明心见性是一个意思、一个境界。如果不会的话,我们就用另外一个方法,「净念相继」。净念相继虽然不是返照自性,如果是一味用功,绝不改变,功夫到了相当的程度,自自然然就见性,就入这个境界。所以这一句佛号念下去,念到功夫成片,再提升到事一心不乱,再提升到理一心不乱,就是这个境界。方法不同,功夫用得力,境界相同。


   「乃得开见地」,开见地就是大彻大悟,我们平常讲开悟了!「了解经中甚深义趣」,开悟的相是什么?一乘经、大乘经,一接触就通达、就明了,那是开悟。我们今天不悟,为什么不悟?有障碍。什么是障碍?妄想、分别、执着,这是世尊在《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的智慧甚深般若,一切众生都有。德相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本来都是这样的,不是像现在长得丑怪怪的。我们相貌多好,都有像佛的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我们的好相跑到哪里去了?我们的智慧跑到哪里去了?佛说了,「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是一语道破,我们就被妄想执着害了。现前的身、现前的相,怎么来的?妄想执着变现出来的,哪里会有好相?佛菩萨的相为什么那么圆满?他没有妄想、没有执着,他是自性里头本来现出那个相,本来的相好,本来的相圆满。所以佛在这个地方跟我们讲真话,一定要离妄想执着,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做。


   也许有人要问,在日常生活当中,我要离名字相、离言说相,那就不说话了,那不变成哑巴?离了名字相,人家问我,「这个叫什么?」不晓得,它没有名字,这还行吗?这样学佛给诸位说,不开智慧,这叫呆了,变成佛呆子。念书就变成书呆子,学佛就变成佛呆子,你把《金刚经》的意思完全错会了。佛教给我们离,心里面离,心里面不要执着,说话没有关系。名字、言说,我们要用它,要用不能执着,要知道假名假相,它不碍事,碍事的是什么?执着。佛教给我们离一切相,学过唯识的人,我讲就比较方便。学过唯识的人懂得,我们现前外面境界相是阿赖耶识的本质相分,这个不能离的,佛不是教我们离这个。佛教导我们离什么?离末那、意识、前五识,心心所的相分,这个东西要不得,这个东西决定是害人的。就是你心里面执着的那个相分,要离这个相。阿赖耶识本质相分,说老实话那不相干的;心心所的相分,这个东西很讨厌。我们再说得明白一点,外面这个境界相,我们真的看到了吗?真的接触到了吗?没有!永远接触不到。我们手拿到这个,这是不是真拿到了?你要认为真拿到,你迷了!我们这个身体是一个机器,我在哪里?在里面操纵这个机器。我们抓的,就像我们架的那个怪手在外头抓泥巴一样,那一畚箕、一畚箕的拿出来,是不是他自己手拿的?不是的。他利用机械的手臂去拿的,我们这个身体是机械。我绝对不能够直接见到、接触到外面境界。我们眼睛看的这个花,是不是你真看到的?不是的。这个花,这是本质相,我们眼睛像个照相机,眼根把这个景象映到里面,里面那个相(影像相分)跟外面的相(本质相分)一样,就像照相的底片一样,我们眼见是见底片的相,没有缘到外头的相。佛家的唯识学是非常有味道的心理学,告诉你,我们的确没有接触到外头的境界。什么人可以真正接触外面境界,也就是说从车(怪手、机器)出来接触外面境界?是八地菩萨。八地菩萨才有能力,真正离开了。我们平常就像驾车一样,在车里面没办法出来,看到外面的境界是隔着玻璃看的,不是直接的,拿外面东西是用机器的手臂去拿,不是自己。这是跟你讲真相,这个不能再多讲,愈讲愈迷糊了,非常有味道!你要是懂得佛法,真有味道。你自己以为接触到外面境界,那是误会,那叫迷惑颠倒。所以照佛的话去做,没错!这是真正给你开智慧。

    「4、人之学道,浅深次第,丝毫勉强不得。时节因缘,亦丝毫勉强不得。发大悲心者,亦复性急不得,以机教必须相扣故。」


   「人之学道,浅深次第,丝毫勉强不得。」这个要记住,我们学东西就会很快乐、很自在,丝毫勉强不得。「时节因缘,亦丝毫勉强不得。」时节是时间。在哪一个阶段,修学某一个法门,也是一定的,也不能勉强,勉强必定是徒劳无功,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自己的能力,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自己所需要的,大众所需要的,要考量清楚,然后我们抉择法门就容易了。不是说这部经好,我要学它,有没有能力学?这个法门好,我想修,有没有能力修?我初学佛时,很多人告诉我禅好、密好,我接触,是真好,到最后想想没有能力修,就把它舍掉了。


   譬如禅,禅要修得定,不要讲开悟,讲得禅定,初禅在禅定里面是最低的,欲要离,财色名食睡这叫五欲,离不是外面境界离,心上离。财色名食睡,真的都不动心,真的心里面若无其事,这才能达到初禅。我做做,办不到,事上可以离,心上离不掉,起心动念还是有,才晓得这个事情难,太难!不是装模作样,盘腿面壁那个我也能做,我过去坐过四个小时不动,我可以面壁双盘坐四个小时,心里面还会动心、还会动念头,才知道这个难。心里面念头不断,你那个定修得再好,叫欲界定,初禅天没份。这才知道不行,自己没有办法,那个法门没有法子修。


   密法里面三密相应,那个神咒那么长,好难念!我们又有一个习气,总是喜欢样样搞清楚,密咒又不讲的,就一直这样念,又不解意思的,这个兴趣就不高了。所以才晓得不容易!何况密的境界是真高,我第一个老师是章嘉大师,我虽然没有跟他学密法,但是密教那些知识我知道的很多,我晓得那个相当不容易,那不是普通人能够学得成功的。后来再到处看看,只有这个念佛还靠得住,还有点把握,可以带业往生,这个还行!除了这个法门之外,没路好走了,这是真的,所以死心塌地老实念佛。晚年再讲这些大经,这不是为自己讲的,这是舍己为人,牺牲自己的功夫,牺牲自己的品位,希望这些DA法还能够传下去,帮助佛法延续下去,这是不得已做这个事情。所以要晓得浅深次第不能勉强,时节因缘也不能勉强,然后你的心自然就定,自然就清净。


   「发大悲心者,亦复性急不得。」有些人性子很急,希望赶快成就,那是很难的。时节因缘不到,慢慢等,不可以着急。好事,自古就有说「好事多磨」,哪有容易成就的?一桩好事的成就,这个地方讲时节因缘不能勉强,第一个是自己的福报现前,第二是众生有福,这个好事才能成就。自己福报现前,众生没福,这事情不能做。譬如说,我们自己有福报,福报现前了,我想做个好事,在这个地方建一个道场,请法师来弘法利生,好事情!学须达多长者,建祇树给孤独园,结果请来的法师没有几天,天天打架,争夺庙产,那不就完了,好事变成坏事。这是众生的福报不现前!必须许许多多的因缘凑合起来,那一桩好事才真正成就,不容易!各个方面有一个方面不成就,就有缺陷,就有遗憾。所以这是要有智慧,没有智慧观察,没有冷静的头脑,那就太难了。《金刚般若》就是教我们有能力观察、有能力抉择。「以机教必须相扣」,教是教化,机是众生的根机成熟,法缘才殊胜。教的人有功,学的人得度,才有这样好的效果,所以一切急不得。这个因缘有没有方法把它促成?这个可以的。用什么方法来促成?断恶修善、积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是正确的方法、正当的方法。如果用其它的方法,什么技巧,那个可能愈搞愈糟糕,不但机缘不能提前,可能反而延后,所以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

    「5、可见看经闻法,必应将往昔成见,一扫而空,始有契入之望。一有成见,便障道眼。」


   这话很重要!现代人说实在的话,在遇到佛法、闻法的缘上来说,比古人超过太多了。古时候一个法师讲经说法,都是在寺院里面,你要想听经,你要到他那个道场。在家居士也可以去讨经单,他讲一个月,我在这个地方住一个月,来听经听一个月。你得有空闲,如果你有工作,工作不能放下,你哪有时间去听经。又没有交通工具,远近都得走路去,非常辛苦!经书也没有,想得一本经书,要自己去抄,哪有现在这么方便!现在是方便太多了,有不少法师在电台上讲经,你都不必出门,家里打开电视机就在家里听,无线电广播走到路上也可以听。现在多方便!古人真正是不敢想象,现在的人这福报太大了。福报大反而有障碍,什么障碍?成见太深,听得太多、看得太多,太杂太乱。本来你只有一个烦恼障障住你,现在搞这么多成见,这增长所知障,你还能开得了悟吗?你还会有成就吗?不可能。你学得愈多,就是你的所知障愈重。所知障天天在增加,你知道的事情愈多,你的烦恼愈多,你每天所增长的是烦恼障、所知障。


   现代人因缘具足,可惜善根福德不具足,成就反而不如古人。古人没有这么方便,接触不到,非常单纯、非常老实。有人一生就跟一个老师,我们在《高僧传》、《语录》、《居士传》里面看到的。一个老师领路是一条路,所以他的成就快速、容易,三、五年开悟,根性钝一点的,十年、二十年开悟,这我们都看到的。我们现在学佛,愈学愈糟,错在哪里?就是此地讲的成见太深。必须统统放下,让这个心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六祖惠能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你什么时候到「本来无一物」,你就是法器。佛门讲法器,是有资格接受如来的DA法。你心里面有一物存在,难!不但老师没办法教你,佛也没办法教你,你有了成见在,必须把成见一扫而空。


   我过去亲近李炳南老居士,一见面,我把我的意思说出来,要拜他做老师跟他学习。他的三个条件,第三条就是:你从前所学的,我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从头学起。就是这一句话。其实我在跟李老师之前,只跟一个老师,是章嘉大师,我跟他三年。章嘉大师,李老师非常佩服,那是真正了不起的人,他的行住坐卧,确实都像在定中一样。他的动作缓慢,走路也慢、说话也慢,你跟他接触,你会感觉到他在定中,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我们看过许许多多出家修行人,还没有看到像他那个样子的,真是令人佩服。我跟他三年,李老师说那三年学的统统不承认,要一扫而空,来接受他的教导,这才行!教学最怕有成见。


   我们今天要求善知识,难,太难了!所以没有法子,我才劝勉同学找古人,古人不会拒绝。你们学《弥陀经要解》的,找藕益大师做老师,藕益大师不会拒绝。怎样他才真正是你的老师?你要把成见一扫而空,专门接受他一个人的教诲,你就是藕益大师的学生。我念他的《要解》念得有困难,里面不懂怎么办?把经本放下,拜佛,什么都不想,一直拜佛,拜个两百拜、三百拜,豁然就通了。这个经验我很丰富,我常有。我在台中学《普贤菩萨行愿品》,那是我帮别人学的,其实我学了,他没学到。我一个同学,他发心讲《普贤行愿品》,讲稿写不下去了,他的工作很忙,要我替他写讲稿,一个星期写八千字的讲稿给他,我写让他去讲。我在底下听了不是味道,我自己上台讲,比他讲得痛快。写不出来怎么办?我那个时候写这个讲稿是参考两个批注,主要的批注是清凉大师的疏钞,用慈舟法师注子做帮助,慈舟法师注得很浅,主要是用清凉的。写不出来就统统放下,拜普贤菩萨,拜上两、三百拜,意思来了,拿起笔写都来不及,常有的事情。求佛菩萨,感应不可思议!千万不要去想,这个不懂地方去想,会把头脑想坏,想出病出来了,还不通。纵然被你想出来,可能想错了,不如不想,拜佛求感应,这个方法也是李老师教给我的,我们做了非常有效。


   「一有成见,便障道眼」,这四个字我们要记住,决定不能有成见。我们在这个时代,求学、学经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古人的注子,学哪个注子,这个人就是我的老师,我就跟他一个人学,决定不参考第二个人讲的,就跟李老师当年所说的,你只可以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任何法师、大德、居士讲经说法,统统不可以听。只听一个人的,我们要守住这个原则。我们取藕益的注子,就取他的;取莲池的《疏钞》,就依疏钞,就要把《要解》离开,这样才能成功,这样子你才是藕益、莲池的学生。所以一家之言叫私淑弟子。

七四、劝信解约现前劝明成就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这是劝我们,从真实成就上来劝导。

    「1、清净即是无相,如前以不住六尘生心,为清净心。正明住尘即是着相,少着相便非清净矣。」


   「清净即是无相,如前以不住六尘生心,为清净心。」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法里面包括佛法。心里面住着佛法,你也错了,你的心也不清净。所以,佛才真的叫大智大悲。佛教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也不能放在心上。佛法要不要学?要学。经要念,不放在心上,心要空,心不可以有染着。心空,空就灵,灵就是智慧,心就生智慧,就生实相,实相是般若。心里面有一物,就迷了,就糊涂了,智慧就不能现前,心要清净。我们研究经,研究不通时,为什么统统放下来拜佛就通了?心清净,没东西了。法也放下了,没有东西的时候他就灵光了,他智慧就现前,不通的地方自然就通了,这是理,佛菩萨冥冥当中加持那是事,理事圆融,理事无碍。如果你在拜佛,「佛菩萨!我这一句不通,求你加持我、保佑我」。你拜一千拜也不会通,为什么?你心里面有一物。你没放下,没有办法感应。经上有不通的,放下,不想了,恭恭敬敬拜佛,以诚敬心去拜,一个妄念都没有,拜上三百拜差不多要一个半钟点。心定下来、静下来一个半钟点,智慧就生,智慧就现前。这个法子很有效,自古至今多少人都用这个办法。所以不可以住六尘生心,法尘也包括在其中。「住尘即是着相,少着相便非清净矣」,心就不清净了。实际上说,我们念佛也修清净心,不如拜佛好,拜佛那个感应很快速。

    「2、『信心清净』,谓由信此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而得一心清净。虽只说一信字,而解、行、证并摄在内。」


   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特别是了义经典里面,一个字就含摄有许多意思。说「信」,信、解、行、证都在这一个字里面,所以这个信是圆满的,是究竟的,后面解行证要是缺少一个,信就不圆满、就不究竟;说「解」,解里面有信、有行、有证;说「行」,行里面有信、有解、有证;说「证」,证里面有信、有解、有行;一而四,四而一,任何一个字都含摄其它的,圆圆满满的包括在其中,这样的信心就清净了。「信此文字般若」,佛在经上讲的这些话,真的相信。为什么会真相信?明白了,意思真懂,可见这个信不是迷信,不是强信,属于正信。佛讲这个道理我都明白,我相信他,一点都不迷惑。我信了之后,我就要去做,做了之后,证明我相信的是真的,证明佛讲的不假,在做的当中证实。信解行证,证的是什么?证的就是前面信解行是一不是二,把它证明。不是离开信解行,别有东西为你所证,那就错了。由此可知,那个证在哪里?证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里面证实了。就像释迦牟尼佛着衣持钵,那个里面就证实了,究竟圆满的佛法,就在着衣持钵里面显现出来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生活在究竟圆满般若波罗蜜之中,点点滴滴都是圆满般若波罗蜜。穿衣是的,一丝毫欠缺都没有,吃饭也是的,走路也是的,讲经说法更不必说,样样都圆满,那个生活才叫做大圆满。密宗有大圆满法,真正叫大圆满。


   反过头来看看我们,现在过的这个日子,我们穿衣烦恼,出个门,挑这个、挑那个,不晓得穿哪一件好。女居士比男居士就更难,不晓得怎么挑着好!吃饭不晓得吃什么好?没有一样不生烦恼。我们生活在大烦恼当中,哪里有佛菩萨那么圆满的智慧!你要是把这些事实搞清楚,才晓得佛是非学不可,不学太苦了,不学不知道怎么过日子,糊里糊涂过一生,真叫醉生梦死。学了佛之后就明白了,转烦恼为菩提,转烦恼的生活为智慧的生活,这是学佛的好处,整个人生都转变过来了。佛法不能不学,特别是我们提到的这几部大乘经,这几部大乘经可以说都是直截了当,没有委曲婉转,学了马上就有用,活学活用,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工作上、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
请掀开经本第九十八面。

    「3、观慧,即是奉持金刚般若,离名字言说,不着一切微细广大境界,并希望胜果,亦复不着。但蓦直如法行去,一念不起,果能断得一分虚妄相想,清净心便现一分。便是证得一分法身,而登初住,转凡成圣矣。」


   「观慧,即是奉持金刚般若,离名字言说,不着一切微细广大境界,并希望胜果,亦复不着。」这些话都是行门重要的原则。教下所说的修观、作观;「观」就是把我们的观念修正过来;「修」是对错误的观念、错误的看法、想法,依照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事实的真相,以这个为依据,修正我们的观念。在这个地方,就是指奉持《金刚般若》,正是尊者请示名题的要义,最重要的意思。


   奉持《金刚般若》要怎么作法?就是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境界相;这个境界里面小而微尘、大而世界,讲到微细广大的境界。并希望胜果的相也不执着,胜果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几句所说的是我们佛门当中常讲的,「放下身心世界」。胜果就是身心,前面讲的是世界,境界是世界,放下身心世界,一丝毫的执着都没有,这样的心才清净;就如经上所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我们念佛最要紧的就是讲清净心,心净则土净,《无量寿经》上经题教给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就是「清净平等觉」,唯有修清净平等觉,才能得到大乘无量寿庄严。庄严就是真、善、美,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世间人讲真善美,有名无实。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觉正净,有觉正净才能得到实在的真善美。学般若也不例外,《无量寿经》是大乘当中的大乘,是一乘圆顿DA法,《金刚般若》亦复如是。他修学的原则果然相同,没有例外,他要求的也是信心清净。一切都不着才清净,稍稍有一点分别执着,心就不清净。不但身心世界要放下,前面讲的离名字、言说,那是连佛法也要放下。此地的名字是「般若即非般若」。由此可知,这一句所讲的,就是佛在本经上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世法、佛法总不能够染着,染着就错了。


   「但蓦直如法行去,一念不起,果能断得一分虚妄相想,清净心便现一分。便是证得一分法身,而登初住,转凡成圣矣。」果然是大乘圆教,只要我们依照《金刚经》上,佛教给我们这一个纲领,你就一直如法去做。所谓「如法」,就是心里面不能有一丝毫的妄想、分别、执着。事要不要?事要,历事炼心。修行在哪里修?就在事上修,在生活上修,在工作上修,在处事待人接物上修,离开这个境界到哪里修去?没地方修了。忍辱波罗蜜到哪里修?一些不如意的境界现前,那就是我们修忍辱波罗蜜的地方。忍辱仙人要不遇到歌利王,他的忍辱波罗蜜不能圆满,所以歌利王对忍辱仙人来讲是大善知识。我们今天遇到不如意的事,遇到不喜欢的人,心里面就现不高兴,你还修什么忍辱波罗蜜!修行,就是要对着境界来练清净心。顺境,不生贪念之心,没有贪爱;逆境,没有嗔恚之心,你的忍辱波罗蜜就圆满。顺境里面生欢喜心,也完了,那不能忍,这个忍辱并不是说逆境现前、烦恼现前叫你忍;顺境也要忍,顺境不可以生欢喜心。所以许许多多人不知道,以为顺境里面好,顺境里面最容易淘汰人,逆境当中激发他的道心,他还能成就,顺境里面成就的人真是凤毛麟角,一享福就完了。


   小乘修忍辱多半在逆境当中修,修苦行。大乘修忍辱在顺境里面修,如果诸位看经稍微留意一点,你就能够发现。迦叶尊者,头陀第一,苦行!一切逆境当中修。须菩提尊者也在逆境当中修,须菩提叫空生,他出生的时候,家里面一些金银七宝完全没有了,空掉了,空生!这是表小乘境界。大乘境界,《华严经》善财童子,善财童子一出生,家里面、院子里面花草都是七宝的,他代表顺境。在顺境里面,富贵里面,不起一私毫贪恋之心,心里若无其事,那叫真成功、真正成就。所以修行,一切境界都是我们修学的场所。哪一个境界好?没有好坏,一切境界都一样,一定要随顺我们现前的生活环境,随顺现前的工作环境。《普贤行愿》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是这样成就的。


   在日常生活当中,真正修行人、用功的人,是用在心地;生活跟工作没有改变,还跟平常一样,做得比平常更积极、更热心、更勤快,这是表现在外面的,里面的若无其事。江居士的讲义里面,这四个字用得很好,「若无其事」,你心里才干净,决定不把它放在心上,要知道放在心上就错了,不可以放在心上。这样子一天到晚一念不起,这个念叫妄念,一个妄念都不起,这样才能断妄想。妄念不起,就是妄想没有了;妄想没有了,清净心就现前。不是说妄想统统没有了,清净心才现前,不是的;妄想少一分,清净心就现一分,妄想少两分,清净心就现两分。要是真正用功的人,大概三个月的时间,自己就能够发现、就能够觉察,觉察什么?妄想少、烦恼轻、智慧长,那个清净心就是智慧,智慧长。从前过日子、工作,好象糊里糊涂的,现在好象清爽了,跟从前不一样,这个境界就转了。不需要问别人,只要照经典的理论、方法去做,就行了!


   这个地方有一句话很好,「但蓦直如法行去」,你就一直这样做,你不要怀疑,一直这样做下去,你的境界一定是一年比一年好。换句话说,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的环境,一定一年比一年好,不能怀疑,不必要去问别人,也不必要去换另外的法门。听人家说参禅好,你就参禅,人家学密好,你就去灌顶,那就坏了。你得到一点小小的境界,到处去请教别人,请别人来给你印证,那你就完了,这个世间骗人的事情太多了,说真话的人很少,说假话、骗人的很多,你免不了会上当。佛在经上讲的话,你都不听,你要听人的话,不就糟糕了!世尊苦口婆心教导我们「依法不依人」,人说的话要是跟经相应,我们就可以听。经是证明,他讲的经上有,我们可以听他的,经上没有,不能听他的。这里面还有一桩事情,必须要注意到的,佛说的经很多,佛的讲法很多,不是一个讲法。为什么佛有种种说法?因为对机不同;也就是佛说法的对象不一样,什么样的根机,给他说什么样的法。因此我们学佛法,在一切经里面,我们选择一种,就以这一种为标准,那就没有错了,别人说另外一个说法,他也有经典作根据,我是这个根据,我不是你的根据,我们这样才成就,才不会被境界所转,才不会被人迷惑。我们修净土的,净土根本经典是三经一论,后面祖师大德加两种,不错!也可以依。换句话说,顶多五经一论,我们要以这个标准。《金刚经》上所说的,我跟大家所讲的,如果与净土五经相违背,我们不能依靠它。我们看《金刚经》,字字句句跟《无量寿经》、《弥陀经》都相应,它可以帮助我们,帮助我们放下身心世界,老实念佛。这个地方讲的,要离名字、离言说、离境界,离果报的相,才能够得清净心。《弥陀经》上要求我们要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清净心。清净心怎么修?放下一切,清净心就得了。这就是《金刚般若》帮了我们,劝我们放下,劝我们得一心不乱。


   「清净心现一分」,这个地方讲的「一分」,标准很高。不是我刚才讲的标准,我刚才讲的这个标准很低,我们马上就可以得到,就能得到这个效用。此地的标准是破一品无明;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破一分无明是圆教初住,别教初地,那就是法身大士。《金刚经》的标准是圆教初住菩萨,这是大乘,它不是小乘,是圆教的大乘,还不是别教。圆教大乘最低的位次是初住菩萨,马鸣菩萨的《起信论》,那个境界也是圆初住菩萨的境界,所以他教导我们,教我们要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跟《金刚经》的奉持完全相同,所以它的境界也相同,这是真正转凡成圣。这里凡圣的标准也很清楚,没有证法身之前都是凡夫;证得法身之后,这才叫圣人。我们用别教的教义来说,别教的三贤十圣;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都没有见性。别教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初地菩萨,地上菩萨就称圣。别教初地,等于圆教初住,这才叫做超凡入圣,超凡入圣的标准在此地。

    「4、『实相』,是性体之别名。性是本具,无生不生。今言『生』者,现前之义。与前生清净心意同。始觉也,无以名之,假名曰生耳。」


   「实相,是性体之别名」,就是我们讲的真如本性。「性是本具,无生不生。」真心本性是一。「一」,哪来的生与不生?说一个生,生的对面就是不生;生跟不生是二法,不是一法。落在二法就是凡夫,就不是圣人,这个道理要明了、要记住。一切修学大乘,我们的目标都在此地。如何能够会相归性,性就是一,相是森罗万象,很多!怎么样能够把这「多」归成「一」,一就是性,心性。会相归性就是在相上见到性,只要不着相,相原来就是性。换句话说,只要你一切都不分别、不执着,哪一法不是真性,哪一法不是实相?由此可知,我们在相上见不到性,就是因为你着相。执着法相、分别法相,错在这个地方。从性上讲,没有生,没有不生,生、不生说不上。生与不生说不上,所有一切相对待的都说不上,这才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我们凡是说得出的,都是对待的,都是相对的。离开相对的,怎么个说法?不但不能说,都不能想,你一想,想的对面有个无想,它就是相对的法;想与无想都没有,这才能见到性,这样才能见到实相。


   「今言生者,现前之义。」佛在此地讲生实相,实相哪里有生与不生;实相没有生与不生,为什么会说了一个生?实相确确实实没有生与不生,可是以前你没有能觉察,实相是在面前,你没有看出来,你没有看出来,你没有能体会到。原因在哪里?因为你有分别执着。现在你把分别、执着统统放下,这实相豁然看清楚了,这个意思就叫做生。所以这个生还是不生,并不是真的有个实相生出来,所以这个生跟从前那个不生,是一不是二。现前的意思,以前没现前,不是没现前,还是摆在面前,以前不认识,现在才认识,就是这么回事情,这么个意思。譬如这一本《金刚经》,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很久就看到《金刚经》,可是《金刚经》里讲什么?不懂,不晓得《金刚经》的好处,把它当作一本普通的书,也不去理会它,现在看看忽然看到这部经这么好,这就是现前的意思,不是新得到的,原本就有,原本就现前,现前不认识,现在豁然认识它,是这么个意思。


   「与前生清净心意同。始觉也,无以名之,假名曰生耳。」可见得佛说法,句句也都是方便法,不得已立这么一个名词。要晓得所有名词都是假立的,都无实义,佛用这个方法诱导我们明心见性,用意在此地。「始觉」这个名词在大乘经上很多,常常会看见。佛跟我们讲「三觉」,这是另外一个说法。「本觉、始觉、究竟觉」,这也叫三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叫三觉。自觉、觉他、觉满,是对功夫上说的,偏重在慈悲上,自觉是慈悲,对自己慈悲,觉他是对众生的慈悲。而始觉跟本觉,也是在功夫上说的,完全是讲功夫的增长。始觉,是天天在始觉,每天觉的不同,就是开始觉悟。我们读这部经,每天读、每天觉得有新的意思,这一点新的意思,今天才觉悟到,昨天念没见到,今天才见到,那今天始觉;明天再读,又有新意思出来了,又是始觉。由此可知,菩萨一直证到等觉位,破最后一品无明,还是始觉,他那一天才觉悟的;觉悟之后,这才证得圆满菩提。所以始觉不是讲最初的那一天,不是的,天天都是始觉,年年都在始觉。菩萨五十一个位次,没有始觉他就停止了,就不能进步,天天在开始觉悟。这是修行功夫得力的一个名词,跟「生实相」、跟「现前」的意思完全相同。

TOP

续 51

    「5、『信心清净』,便是实相现前。因其信成就,便心清净。而清净心也,实相也,皆是本性。此显生即无生义。」

   「信心清净,便是实相现前。因其信成就,便心清净。」这四个字,如果要把它以很平常的心态去看,那你看不出它的门道。这四个字,跟我们修行的关系,非常非常大。我们的功夫不得力,念佛不得力,研究经教不得力,生活上有烦恼,工作里面不能称心如意,你要问那个原因在哪里?最正确的答案,就是这四个字。你信心不清净,所以你才得这些不如意;如果你信心清净,不但念佛功夫得力,研教得力,生活很快乐,工作很愉快,样样都得受用,这一句关系多大!如果说大乘经里面,字字句句与我们生活没有关系,那我们学它干什么?如果没有关系,佛不会说闲话、废话,我们凡夫会说废话,佛经没有废话。必须知道世尊为我们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是很短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要能教化九法界一切众生,能令一切众生个个得利益,四十九年是很短的时间,哪有时间说废话,这些事实真相,我们都必须要知道。我们今天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信心。学佛,念佛没有信心往生,问你往生西方净土有把握吗?没有把握,没信心。你来学这部经,这部经真的通达了吗?摇摇头,都是没有信心。问你生活过得好吗?工作愉快吗?都摇摇头,都没有信心。这个日子过得太苦了!

   一般人真的信心没法子建立,信心要从哪里建立?要不遇到佛法,那就难了,太难了;遇到佛法,不懂也是枉然!《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世尊的开示就很好,那部经是小乘经,很要紧!这部经一开端,阿难尊者向释迦牟尼佛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学佛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到底是吉还是凶?吉就是好,凶就是不好。我们学佛到底好不好?佛就跟他说明,学佛第一个条件要遇到明师,要跟明师受戒。明不是名气大,不是名誉那个名,是光明的明,音相同,字不相同,意思也不相同。名气大不见得管用。真正有修行,当然有证果的,那个没有话说,没有证果的,真正有修行的人,要遇到这样的老师。受是接受,戒是教诫,要接受好老师的教诫,这是第一个条件。所以没有真正善知识来帮助你,遇到经典不懂,没有法子。《华严经》、《大智度论》上讲:「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聪明智慧没有办法解释佛经,你想想为什么没有方法懂得佛经?佛经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世间聪明智慧绝顶的人,他没有离相。没有离相,他的信心还是不清净,他的实相没有现前,他怎么能说出佛的境界,道理在此地。佛不是瞧不起世间这些聪明人,不是的,其中有个道理在。

   我们建立信心,净宗的经论好,大乘了义经典好,像《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都是属于一乘圆教。从这些大经上建立清净信心,确确实实容易,直捷稳当。尤其是《金刚般若》,文字少,简单扼要,一丝毫委曲婉转都没有,句句话都是直截了当。可是我们要信得过才行!信就不执着,执着就不信。我信了,信了还是分别执着,那就错了,有分别执着就不信。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就信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练习,练习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与大众接触,随顺众生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执着而执着。自己有没有执着?确实没有执着。有没有分别?确实没有分别。因为你们分别,我跟你们分别;你们执着,我跟你们执着,这就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随喜里面成就。功德是什么?功德是心地清净,没有分别执着是功德;随喜,要能够随着一切众生。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你说好,我也好,你说不好,我也说不好,我心里面没有好、不好,是因为你有好、不好,我随顺你的好、不好。心里面真的有个好与不好,那就坏了,那就错了,那就不是修《金刚般若》,就不是佛弟子。「因其信成就,便心清净。」可见得信成就的标准,要心清净,信才成就。心不清净,就没有信心。「而清净心也,实相也,皆是本性。此显生即无生义。」这个意思很明显,讲清净心、讲实相、讲信成就,统统都是说的本性,都是性德圆满的流露。要晓得生跟无生是一不是二,前面意思说出来了。

    「6、所谓证得,亦是假名。实无所证,无所得也。不但此也,所谓信心清净者,亦他人云然。是人心中初不自以为信成就,初不自以为心清净。何以故,少有一丝影子在,便是法相,便是取着。」

   「所谓证得,亦是假名。实无所证,无所得也。」《般若心经》后面给我们说了真话,「无智亦无得」,这是世尊二十二年讲般若经最后的结论,二十二年最后讲;这个话不能在开端讲,一开端讲「无智亦无得」,人都跑光了,是无智无得还来学什么?我什么也不要来学了。他不晓得无智是圆满的智慧,真实的智慧,你心里面有个「有」智,就错了。实实在在说,佛说法,也真难为他,真不容易!佛说了个无智,你要执着无智,那你又错了。佛说个无得,你也执着真的无得,你又错了。智跟无智,心里面不可以有,统统要离开,那才叫无智。他那个无的意思,无有智、无无智,是这个意思,那个智里面就是有智、无智。得也是这个意思,无有得、无无得,两边都离掉,那真的叫「无」。我们一般粗心大意,看的是依文解义,看到无智,大概就是无,有无之无;看到无得,大概真的没有得了。这样解释法,三世佛听到都流眼泪、喊冤枉,你把我的意思搞错了!「两边不立,中道不存」,清净心圆满显露,清净心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统统现前了。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是清净心本来具足的,所以说无智无得。智慧是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得来的,万德万能本来具足的,也不是从外得来的。
我们看《无量寿经》,看《观无量寿佛经》,世尊跟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看《华严经》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一真法界;你要跟《心经》看起来,这个不对!《心经》说无智亦无得,那这是大智慧,那大福报都现前了;《心经》讲的无智无得,就是那个境界。我们凡夫迷在执着上,佛说一切法没有别的,破我们执着而已;佛说你只要不执着,这个境界就是你的,也就现前了。这个境界为什么你得不到?就是因为你执着,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执着,所以你自己真如本性里本有的境界不能现前,这是「出现品」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般若是直截了当破妄想执着的,千万不要以为佛讲信解行证,还以为真的有一个证,你要执着这个证,你永远不能证。许多念佛的同修看到我,来跟我说:「法师!我念佛念了不少年,一心不乱得不到。」我就老实告诉他,我说:「你这一辈子别想了,你永远得不到。」他说:「为什么?」「因为你心里面念阿弥陀佛,还有个一心不乱夹杂在里面,你那个心怎么会清净?」「那要怎么办?」一心不乱根本就不想它,根本就不理会它,自自然然就得到了。很多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他有这么一个念头在,就是有贪心,他要贪得我赶快得一心不乱;有贪心就有傲慢心,「我得一心,你的功夫不如我,我比你高。」贪嗔痴慢统统都起来了,那怎么能成就!不但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都得不到。
   怎样得到?什么都不想,老实念就得到了,自自然然就得到了。真正念佛人得一心不乱的,那些乡下老太婆很多。她不认识字,她也不懂教理,你问她什么,都不晓得,她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她得一心不乱。她不告诉你,「我得一心不乱」,她没有这个念头,她真得一心了。所以她往生好自在,她真得一心。最可怜的,就是我们这一般知识分子,书念得愈多就愈糟糕,念的是满脑袋的胡思乱想。世间人好羡慕,书念得多;佛一看,愈多愈糟糕,经看多了都糟糕,愈看多愈糟糕。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经藏,那叫迷宫。自古以来多少这些大德们,出家、在家,研究教理的,入了这个迷宫,能够走出来的人不多,都迷在里面,死在教下,很可怜!临死还执着,这没法子。临死都不肯念佛,这有什么办法!他执着,妄想、分别、执着。所以要晓得,佛这些话都是些假名;确有其事,但是你决定不能执着。


   「实无所证,无所得也。」反过来看,确有所证,确有所得。得跟无得是一,得就是无得,无得就是得;证就是无证,无证就是证,那你真的证得了,佛叫我们体会这个意思。你执着有证有得,你落在有这一边,你要是说无证无得,你落在无那一边。《金刚经》教给我们,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法相、非法相两边都不取,那就叫「实无所证,实无所得」。所以这个地方的「实无所证,实无所得」,是两边都不执着,要懂这个意思。这是佛经难的地方,所以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必须两边都不执着,这才是佛的真实义。


   「不但此也,所谓信心清净者,亦他人云然。」信心清净是别人说的,自己有没有这个念头?「我心清净了!」你们想想他清净了没有,他四相具足,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具足,他心怎么清净?所以清净是别人讲的。「你的心清净了!」别人说的,自己若无其事,那叫清净。自己要有个「我心清净了」,一欢喜了,这一欢喜就掉下来了;本来清净有程度了,这一欢喜下来了。所以教你「但蓦直如法行去」,一直这样做去,不要起心动念,不要有妄想执着,那就对了。

   「是人心中初不自以为信成就,初不自以为心清净。」这是真正修行人的心态,他是真清净,他没有这个念头。「何以故,少有一丝影子在,便是法相,便是取着」,那就不清净。要在这里下功夫,这个功夫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在我们每天工作之中,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时时处处都是在行菩萨道,都是在修六度万行。穿衣吃饭都是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无不是菩萨六度、普贤十愿,这才叫会修,才叫会用功,功夫用到生活上去了。

    「7、『第一希有』。第一即是正等,言其既正觉,复平等也。希有者,正觉也。能以正法自觉,故曰希有。『功德』者,功指修功,德指性德。」

   「第一希有。第一即是正等,言其既正觉,复平等也。」第一希有。正等正觉是大乘菩萨的别号,小乘圣者,阿罗汉、辟支佛,称为正觉,但是没有正等。他是觉悟了,没有错,真的是觉悟了,见思烦恼断了。为什么不能成正等?等是等于佛。虽然断见思烦恼,他用的那个心跟佛的心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佛用真心,他还是用意识心。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都是用意识心。这个权教菩萨就是别教三贤位菩萨、圆教十信位菩萨,没见性,都是用的八识五十一心所,他用的「正」,他不邪,虽然不是真心,他用的「正」,所以他叫正觉,不能叫正等。由此可知,二乘跟权教菩萨,他们的正觉完全是依教奉行而得来的,佛跟我们怎么讲,我们就怎么做,百分之百的服从,一丝毫不违背,他是正觉,因为他表现出来的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但是用的心不一样。如果破一品无明,那用真性了,真心现前,那就叫正等正觉,他那个心跟佛的心是一样的,真的、不是假的。就好象晚上的月亮,佛的心是十五的月亮,满月,圆圆的;菩萨的心是半月,一半;或者是个月牙,圆教初住就是月牙。月牙的光不大,那个光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真的!跟十五的月光没有两样,只有大小不同,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他用真心,所以叫做正等正觉。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菩萨四十一个位次,都叫做正等正觉。随着他无明分分破,他的正等正觉逐渐逐渐在增长,到四十一品无明破尽,证到佛果位,究竟圆满,就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无上就是圆满的意思,这个我们要懂得。

   由此可知,从权教菩萨起,到无上正等正觉,修的是什么?离相而已。都是修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境界相、离果报相;不求果报,为什么不求?稍微有一点点求,你的四相具足,你就是凡夫,你没有修行。真的连权教菩萨都不如,权教菩萨已经真的听话、真肯做,境界没达到;如果我们心里还着相求的话,权教菩萨都没份,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

   我们念佛求往生,要拍拍胸脯有把握往生,你凭什么?凭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真的有把握了。有一丝毫放不下,就不行!这一边苏居士最近送了几个往生的,大概两个礼拜之前,有一个老太太,听说九十多岁,从来没有念过佛,临终遇到他,他跟她讲开示,送她往生。她就是一栋房子放不下,政府配给她一个房子,念在心里面,苏居士说:「放下吧!」劝了好半天,她放下了,这一放下,不到十分钟走了。看到西方三圣接引,许多同修见到金光,金色光明,不可思议。证明《无量寿经》的十八愿是正确的,十八愿里面讲,临命终时一念、十念,佛都接引他往生。这里面的道理,我们很清楚、很明白,这是她过去生中无量劫的善根,在这个时候发现。她这一生当中可惜,没有遇到缘,临终才遇到,真正的放下了,马上就走了,就感应道交。所以一定要放下,丝毫执着、丝毫放不下,都不行!

   我们曾经遇到有些人生死自在。什么叫自在?想去就去,现在不想去,还愿意在这个世界上多住几年,不碍事,这个叫自在。凭什么自在?对这个世间毫无留恋,什么时候走都可以。为什么要再住几年?另外有原因,原因总不外乎还有有缘之人。我多住几天,多带几个去,就是这么个道理;如果不是多带几个人往生,自己早就走了,这个世间没有留恋的,就这么一个原因。得生死自在,还不去是什么原因?缘还没尽,还有人肯听话,还有人肯听劝告,多劝几个人。这一种功夫难不难?不难!要怎么做?这个世间心里若无其事就做到了,就成功了。没有生死,随时想去就想去,随时来就来,哪有生死?没有生死,这是给你讲真话,所以这希有。
「功德者,功指修功,德指性德。」这是功德两个字的定义。我们要知道,现在这两个字用得很多,可是很多人错解,也错用了,以为到寺庙里捐几个钱,就有了功德;或者是念念佛,打个普佛,拜个忏,这就有功德了。你看这个解释。功是指修功,修什么?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这样的功夫叫做修功。我们拜了一堂忏,《大悲忏》短,一天拜完,如果《梁皇忏》要拜七天,《水陆大忏》要拜好多天,拜完之后,你那些错误的想法、看法,是不是都修正过来?果然修正过来,你就有修功,你有没有德那是另外一桩事情。德是指性德。在修行当中,「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那是真实功德。参禅明心见性,功德;念佛得一心不乱,是功德。所以要晓得,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讲,下品的功德是功夫成片,中品的功德是事一心不乱,上品功德是理一心不乱,你得了哪一种功德?不是说我们做些好事就是功德,没有,那叫福德;福德跟功德要分清楚。

   当年达摩祖师到中国来见梁武帝,梁武帝是我们佛门的大护法,虔诚的佛教徒。他以他的地位,以他的势力建筑佛寺,在江南、在他自己管辖的地区,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庙,他就喜欢人出家,而你出家了,他供养,度了多少万人出家,自以为功德很大。达摩来看他,他就向达摩夸耀,炫耀他自己,在佛门做这么多功德,我做这么多好事,问达摩法师:「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是个老实人,不懂得察言观色,说了一个老实话,说「并无功德。」梁武帝被他泼一盆冷水,不理他了,也不护他的法,他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过那个苦日子。如果达摩祖师说:功德很大。梁武帝一听,尊他为国师,那供养还得了,那一定是最好的礼遇。达摩祖师说实话:没有功德。如果他要问的是:我的福德大不大?那一定是甚大、甚大!他修的是福德,修的是福报,没有功德,功德要明心见性。

   我们常讲「因戒得定」,戒是功德,因定开慧,这个定是功德;如果持戒不能得定,持戒是福德,不是功德。戒律精严有没有功德?并无功德,有福德。持戒要得定,那是功德,他戒的目的是得定,定的目的是开慧,修定一定要开智慧,那是功德。修定不开智慧,也是福德,那个享福就是在四禅天、四空天去享福,享天福去了,这是我们要清楚、要明了。别人问,要能说得出来。做好事,修福,得人天福报。得人天福报,做好事还要严持戒律,才能够得人天福报。五戒得人身。你自己持五戒,自己冷静想一想,我持戒要打分数,能不能打到八十分。如果五戒能打八十分,你不会失人身,你来生还会在人道,而且来生一定比这一生好,比这一生有福。可是一般人自己跟自己打分数,靠不住!才有个五分、八分,赶紧就报上八十分、九十分,自己骗自己。必须懂得戒相,戒体、戒相、戒行,你要真正了解,知道开遮持犯,依教奉行,那才能做到持戒。自己持净戒,不要管别人持戒不持戒,要管上别人,你就是修善,而且善都不圆满,果报不太好。也会生天、也会到人间来,为什么不好?到天法师间都当阿修罗去了。阿修罗前生持戒修福,瞧不起别人,贡高我慢,那个人破戒瞧不起他,那个人不持戒,没看在眼里,他持戒修福,这样的心态就变成阿修罗、就变成罗刹。阿修罗有大福报,怎么来的?这么来的。想想我们自己持戒修福,是不是这个心态?打个水陆,一定要当水陆头,你出一百万,我出一百二十万,我在你之上,这种人将来干什么?当阿修罗去了,当罗刹去了,好胜心强,好胜、傲慢,福报再大,不能出三界。享福的时候,未必不造恶业,造作恶业,将来必定堕三途,何苦来?所以这个德是指性德。性德是至善,真正的善。

    「8、福德与功德,同乎、异乎?福德感果报,功德显体用。福德多就有为言,功德每就无为言。修功德而着相,则功德成为福德。修福德而不着相,则福德即是功德。」

   「福德与功德,同乎、异乎?」底下这段要辨明这个事情。「福德感果报,功德显体用。」不一样!功德里面一定有福德,福德里面没有功德。「福德多就有为言」,多半都是从有为,有为法。「功德每就无为言」,功德从哪里显?从清净心。《金刚经》教你离相、离见,这是功德,让你真心本性自自然然显露,这是功德。「修功德而着相,则功德成为福德。」就变了,变质了。「修福德而不着相,则福德即是功德。」功德、福德的差别,一个是清净心修的一切善,功德;染污心所修的就是福德。染污的心修禅定也是福德,修般若也是福德,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念佛不能生净土,都变成了福德;念佛要是往生净土,全是功德。这个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9、一念相应,谓其一念而与自性清净心相应。相应之义便是证。净宗之一念相应,是指与弥陀之心愿解行相应。如是求生净土,决定得生。」


   这里说了两个意思。前面是一般大乘经教的意思,是与清净心相应、与自性相应,这个很难,这个相应就是证。在小乘就是四果四向,在大乘五十一个阶位,这叫相应,这个很难、很难!譬如说必须要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才能证到小乘须陀洹果,这相应了,相应就是证果。破一品无明,证一分自性,法身就是自性,与大乘圆教初住相应,证初住位。这个非常非常之难,不要说是大乘,小乘须陀洹我们这一生都做不到,这是讲真话,做不到!幸亏有第二个法门,念佛带业往生。带业是什么?不断烦恼,一品烦恼都没断,都能够成功。虽然不断,要伏烦恼,伏比断容易多了。我们只要有理智,用理智克服感情,这就是伏烦恼。用大的欲望压低小的欲望,这也是伏烦恼。什么大的欲望?西方极乐世界好,到那个地方得大自在。这个地方有什么稀罕,天王我也不稀罕,大的欲望把这个小的不要了,好象赚钱、赚大钱,小钱算了都不要了,这个方法能往生,不可思议!一心一意专求西方极乐世界,你想想看,在这个地方生活多苦,不要说是没有钱的人我们看到生活苦,我们看这个做工的人;有钱的人也很苦,统统都苦。

   仔细观察这个世间,没有意思!我活了七十岁,见到前面一个朝代的兴亡,看到他们好象轰轰烈烈的,仔细一观察,一场空、一场梦,佛法里讲的没错,「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造业而已,他得到什么?什么也没得到。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是真的,一点都不错。人生一场梦,什么都是假的,没有一样你能够带得去,没有一样你能够得到,万法无常,刹那在变化。想到这些地方,万念俱灰,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过去就是因为放不下,所以生生世世修行落到这个地步,这一生再要不肯放下,大好的机缘又错过了。遇到净土法门,这样的殊胜,理论也搞清楚了,方法也懂得了,看到许多往生人的瑞相,他们跟我们来讲是作证转,他来给我们做证明的,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还不想去西方,还愿意在这个轮回里打转,未免太愚痴、太傻!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不干了,彻底放下。

   这个地方一念相应,是与阿弥陀佛的心、愿、解、行相应;心愿解行都在《无量寿经》上。我给大家订的朝暮课诵,早课念第六品四十八愿,目的何在?我们的心跟愿,要跟阿弥陀佛相应,我们念的不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自己的四十八愿,借着阿弥陀佛的愿,要让我们自己发起这个愿,发的愿跟阿弥陀佛一样,我们心愿相同。晚课念三十二到三十七品,目的是解行相同,我们对娑婆世界的认识,我们在娑婆世界如何生活,要如佛教诫来修行,解行相应。这样用功夫,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决定得生。

    「10、生清净心之人,虽未成佛,却已成就成佛之法。即离根尘识虚相,生清净心实相。」

   这一段是有相当标准的,不是一般人的境界,是生清净心的人,最低清净心的程度是破一品无明,这是《金刚经》上的标准,这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这是生清净心的人。虽然没成佛,没有成究竟圆满的佛,但是成佛的方法,他已经掌握到,他已经在修学了。这个方法是什么?离相证性。离根尘识虚相,法相宗里面讲的「转八识成四智」。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用心心所,不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只要舍掉八识五十一心所,你所用的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不是凡夫,是真正的法身大士,这个标准的确很高。生清净心实相,就是前面讲的生实相。由此可知,一般通途所讲的大乘法门的确是高。

   在现前这个社会,许多小乘国家的修行人,瞧不起大乘行者,我们见到这个现象。我也曾经拜访几位小乘的大德,他们瞧不起大乘,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我们的大乘是名字大乘。其实我们仔细想想,我们的心行不如小乘。这就好比他们是念小学,小学生天天上课,天天在用功,真的在念书;我们这是大学,这大学天天玩耍,里面也没有老师,也没有人教诫、教书,外表是个大学,里面没人上课,空的!今天大乘法变成这个样子,所以他瞧不起,真的有他的道理。我们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的心就平静了,而对人家起尊敬心佩服,所以大乘法要真干。大乘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大乘法衰,为什么会衰到这种地步,不是没有原因。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对于清初顺治皇帝,就有很多次的责备,认为这桩事情,顺治皇帝要负责任。中国过去出家人,要经过严格的考试,不是一般人都能出家。考试的科目,普通的学术要等于进士,进士就像现在的博士学位,在那个时候是国家高等的考试,相当于这个地位;再考佛法,考取了,皇帝发文凭给你,叫度牒。你有这个度牒,你才有资格出家,所以出家的资格是经过国家考试的,皇帝发度牒给你,就承认你的学问德行可以做我的老师。出家人是帝王师,皇帝对你这么尊重,大臣、全国老百姓,他怎么不尊重?上行下效,当然尊重。出家人是这样的程度,皇帝资格同意之后,你到哪里出家他不问,你到哪个寺庙、跟哪个法师有缘,你就在那边出家。你要出家,师父一定先看你有没有度牒,你没有度牒他要是收你,犯法,那是犯国法,那就很严重,你一定把度牒交给你师父,这个师父再给你剃度,这么高的标准。

  我们今天是顺治皇帝废除度牒之后,什么人都可以自由出家,于是出家人的程度一落千丈,遭社会轻视,不如天主教。我在天主教教过书,我还有二十几个神父、修女的学生,他们叫我叫老师。天主教的神父、修女的资格,最低的水平是高中毕业,高中毕业然后去念神学院。我在天主教教的是研究班,学生的水平是大学毕业,在神学院念三年毕业出来之后,服务神职三年,挑选出来的学生,我教这一班的学生。他们的水平比我们高,我在他那个地方参观人家的学校,他们学校里面的设备、设施、生活,我们真的是肃然起敬,我们台湾所有的佛学院不能跟它比,差太远了,这就是不是轻易收学生,它有一定的标准。大乘的标准,那天主教比不上,要信心清净,这才是真实大乘的标准。我们今天讲大乘,是名字大乘,观行都做不到,观行是真修。虽然我没有证得,我真干,真的照学,像《金刚经》上讲的,离四相、离四见,离名字、离言说、离境界,我就在生活当中我真干,真干就是观行。如果天天在这里讲,天天的在读,读了又不肯干,那是名字位,永远是有名无实,这个要知道,有名无实一点用处都没有,不如小乘,甚至于不如世间一个善人。很多人不学佛,你问他为什么不学?我心好、行好就好了,我要学佛干什么!说得没错,真的心好、行好,他来生不失人身,他是世间善人,这是我们要认真去反省。

   尤其是在现前末法时代,黄念祖老居士难得讲真话,他在美国华盛顿讲经,他到那边去住了一个月。我虽然没有参与这个法会,他那些学生跟我都很熟,也常常听我讲经,来告诉我,黄老居士讲,现在这个时代变了。从前佛的时代,修行证果的顺序:出家男众第一,成就第一,数量也第一;出家女众第二;在家男众第三;在家女众第四,成就的人少,成功也不高。现在世界颠倒了,现在学佛、念佛往生成就的:在家女众第一、人数多,往生的多、瑞相好;在家男众第二;出家女众第三;出家男众排末后。我们是出家男众,他讲这个话,我听了很满意,我没有觉得他在骂人,我觉得他在说老实话,他说的完全正确。什么原因?原因很复杂,不是几句话能讲得清楚,一定要真用功,要真正觉悟,要真正回头。我们看到大乘标准这么高,虽然做不到,一定要心向往之。这个法门不行,念佛法门行,死心塌地老实念佛。可是现在人,不喜欢听老实话,喜欢人骗他。可是我们懂得一点教义,不忍心骗人,骗人罪过,眼前是可以得好处,那果报不得了,得不偿失,我们决定不干。

   我有一年在台湾中部讲经,附近有个女众道场,大概开车要半个小时,她们请我吃饭,这里面住持、当家,过去都是我的学生,我到那边去,正好她们在晒经书,《大藏经》都搬来外面晒,我一看到,不错!你们对于经典还能这么认真的恭敬,能够保存得这么好。我劝她们:你们晒好之后,放到藏经柜,然后把它封起来,所有全寺庙经书统统封起来,不要看,老实念阿弥陀佛,等到哪一天念到心清净了,再打开经书来看,那个时候就不一样了,你生智慧了,经能看得懂。她们不听话,有什么办法,还是要广学多闻,这就糟了,那就很难讲了。

   学佛实在讲,佛很慈悲,佛将修学的程序,都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你们都记得,天天都在念,可是你就不懂这个意思,白念了,也不晓得念给谁听。四弘誓愿是修行的次序,第一个你要发菩提心,要发真正觉悟的心。菩提心是什么?度众生的心,舍己为人度众生,这是菩提心。先发心,不发心你就没办法做到,这是大事业,必须要有力量在推动他,让他精进不懈。世间法,现在世间人,每天工作都辛苦,拼命在做,为什么?为了钱好赚,就是钱在推动他,他才有精神去做;如果是你做,没钱给你,我相信他都回家睡大觉,什么事他也不要干了。你看看新加坡的人很勤快,这样努力工作,什么力量在推动他?钞票在推动他,这我们看得很清楚。佛菩萨他也不要钱,名闻利养什么都不要,他为什么也能够精进不懈、不疲不厌在那里工作,菩提大愿在推动他。所以你没有这个心,人就会懈怠懒惰,就不肯精进。我们今天努力精进修学的,为什么?为度众生。从哪里修起?断烦恼。你们想想,广学多闻只有增长烦恼,哪里能断得了烦恼!台湾许多佛学院,请我去教书,我为什么不去?我了解,我去教书还不是增长学生烦恼,那个罪过,就不能教。这个学生已经有好多人在教,好多课程了,那个脑袋已经是很复杂、乱七八糟,我还忍心再加一样东西进去吗?不忍心去干这个事情。所以不晓得学佛要从断烦恼起。如何断烦恼?学东西要单纯、要简单,我们烦恼就没有了,心就清净。什么时候心真正清净了,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到生实相,那个时候就法门无量誓愿学。信心没有达到清净生实相,就老老实实一门深入。为什么?烦恼没断。

   你们看《华严经》,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那个地方,真正得到信心清净。《四十华严》本末两会,本会是文殊师利菩萨为会主,是善财的根本的老师,善财的本师,在老师会下得清净心,见思烦恼断了,破一品无明,老师不要他了,请他出去参学,所以五十三参,成就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在本师老师那个地方求学是断烦恼,无知!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是在文殊菩萨那里成就的。成就根本智,才能够修后得智,根本智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后得智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它有次第的。我们今天修学,学大乘佛法,众生无边誓愿度不要了,烦恼无尽誓愿断也不要了。从哪里学?就从第三条开始,法门无量誓愿学,没有学几天他成佛了。现在这个社会成佛的人很多,我常常听说,哪个成佛,哪个成什么菩萨再来的。妖言惑众!跟佛法讲的完全颠倒,这怎么得了!这个是错误的,所以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诫。

    「11、由实信故,而能离虚显实,一念相应,其功德已成就第一希有之菩萨,有成佛之可能。」

   就本经的教义,因为实信前面说过,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宗门所说的明心见性,心性现前。「而能离虚显实」,这一切虚妄的境界都舍离了。显实,这个实就是大乘经上讲的一真法界;实是一真法界,虚当然就是十法界,不仅是六道离了,四圣法界也离了,这是契入一真。所以他「一念相应」,相应就是与真如本性相应,这当然是「第一希有之菩萨」。第一希有之菩萨,就是法身大士。前面讲他离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十法界里面有佛,那佛也离了,不错,佛也离了,佛怎么可以离?诸位要晓得,十法界里面的佛不是真佛,是相似即佛。天台家讲六即,名字即,像我们现在就在名字位中,有名无实。再高一个层次叫「观行即佛」,观行是真正在修,是真修,观行位;虽然没有证果,他是真修。稍稍有了一些功夫,也能够证得果位,证得菩萨的果位、佛的果位,相似的菩萨,相似的佛;像天台家所说的,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没见性,叫相似位。别教的佛见性了,别教佛住一真法界,圆教佛在一真法界,所以他离虚,离藏教佛、通教佛,这两个是虚不是实。第一希有之菩萨,就是圆教初住以上,别教初地以上,就叫第一希有菩萨,因为他们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有成佛之可能,这是《华严》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指他们。

   从净宗来说,这一念相应,是要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是要与净宗的三资粮相应,三资粮就是信、愿、行。信愿行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那就相应,信了没有愿没行,不相应;我有愿,我也不肯念佛,也不相应;念佛人不想往生,这也不相应。必须是一念之中,信愿行统统具足就相应,这样的人决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第一希有之菩萨,比前面讲的第一希有还要来的希有。为什么?前面第一希有的标准,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只是圆教初住、别教初地的位次而已。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我们从《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以及经文里面都可以看到,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生到极乐世界,蒙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立刻就把你的地位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一般的菩萨怎么能比!这个真叫顿超,一下就超越,超到七地以上,所以更是希有。不但说有成佛之可能,很快就成佛了。所以这个法门,叫当生成就的佛法,就在我们这一生当中圆满成佛。

   有一些同修听到这个话,很感慨的说:往生恐怕很难!我们在净土经论里面读了很多,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往生的确不难,世出世间法里头,最容易的事情无过于往生极乐世界。没有比这个再容易了,一点都不难!怎么说不难?只要你真信。你相信西方极乐世界真有,相信真有阿弥陀佛,相信我一心持名,佛就来接引,只要你能够具备这个条件,就成功了。什么时候往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多自在!不一定要等寿命终了,随时都可以去。去的方法,一定要依照佛在经典上讲的这些道理方法认真去做。古德常常勉励人一句话很重要:老实念。老实念的人,没有一个不成就。凡是不成就的人,你仔细去研究他的原因,没有别的就是不老实。什么叫不老实?念佛里头夹杂就不老实,念佛间断也不老实,念佛不能夹杂、不能间断。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净念相继」,这样的人决定往生,而且往生得非常自在,人人可以做得到。

    「12、信为入道之门。学佛必当首具信心。此经全部,是以生信、开解、进修、成证、明其义趣。故吾人闻得此经,对经中所说之如何生信、如何开解、如何进修、如何成忍,首当一一信入之。然后方为实信,乃能开解修证也。」

   「信为入道之门。学佛必当首具信心。此经全部,是以生信、开解、进修、成证、明其义趣。」江味农居士一生研究《金刚般若》,他对于全经章法脉络的看法,是遵守《金刚经新眼疏》。在古大德科判本经,《新眼疏》确实有它独到之处。古德当中,还没有看过其它人是这个判法的,他说《新眼》确实有这么一个意思,它将本经的正宗分,分成四大段,这四大段是信、解、行、证,与清凉大师判《华严》一个模式,一样的模式。我们这个本子后面有科判、有表解,诸位一看就很清楚,信、解、行、证四大段,就是此地讲生信、开解、进修、成证。信摆在第一位,所以信为入道之门。我们学佛功夫不得力,念佛不但没得一心,功夫成片都没得到,参禅不能得定,不能开悟,研教不能大开圆解,毛病在哪里?就在不信。不要以为没有,我信佛了,我都皈依了,我都出家受了戒,那是形式,不见得是真的。

   我记得,我过去出家受戒,受了戒之后,当然第一桩事情要去看老师,到台中去见李老师。李老师跟我一见面,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你要信佛!」我那个时候学佛已经七年,好象讲经也讲了好几年,出了家受了戒,见面第一句话,「你要信佛!」我都愣住了。然后李老师跟我解释,我才恍然大悟。信不是嘴里说信,信了就要做到,没做到就没信,他那个信的标准是在这个地方。譬如《金刚经》上教给我们,「空有两边不住」,「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我们是不是空有两边都离开?如果还是有分别、有执着,这《金刚经》确实没信。没信说实在话,你也没懂,你不要说以为,《金刚经》我研究不少年了,看了许多的大德的注子,我很懂,我也能讲,讲得天花乱坠,说实在话,你还是不解,真正解了没有不肯干的。

   过去孙中山先生提倡「知难行易」的学说,用在学佛非常恰当,佛法的确知难行易。行,以我们净土宗来说,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多容易!你要把净宗这个道理、理论搞清楚,这经上说了,等觉菩萨都办不到,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大菩萨们如果不得诸佛如来威神加持,他没有办法理解的。往生不退就成佛了,可见得修行成佛不难。释迦牟尼佛用四十九年的时间,为我们讲经说法,苦口婆心的在教导。干什么?解。解难!不解他不肯行。四十九年的时间都在讲解,可见得是知难行不难,我们行不到,就是知得不够透彻,依旧迷恋六道的五欲六尘,你对这个东西还是迷恋,你没有肯放下。虽然听说了,佛在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听得很熟,也会说,也会讲给别人听,就是做不到。样样事情还当真,样样事情还执着,哪一桩事情你放下了?这个原因就是你虽然知,你知得不够透彻,不够透彻的那个知不管用。

   这是劳累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他说了四十九年,我们用四十九年能不能真的醒悟过来,真的明白过来?很难说!知得不够透彻,如何能信?有能信的,这个能信,佛在经上说,不是没有原因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量劫所累积的善根,他这个善根要成熟了,对于佛的话他相信,他不怀疑。所以许许多多不认识字的人,对于佛法一窍不通之人,教他念佛,他就死心塌地的去念,念没多久,他能坐着往生、站着往生,预知时至,也不生病。这个事实我们现在明白了,佛在大经上讲清楚了,累世善根福德的成熟,所以他不需要解,他能信;信了他就真干!心里面除了阿弥陀佛之外,别无二念,他就成功了。念佛人心里面还有妄想杂念,这个心不诚,这是妄心。那个念佛就很难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这样念佛只是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结一个善缘而已。哪一生、哪一劫再遇到了,你真的能放下万缘,没有杂念了,一心专念,你那一生就成就,那一生才能往生。

   所以这个信字,关键就大了,我们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成就,全在这一个字。我们在一生当中,尤其现在修学的环境不好,善知识难遇,好的同参道友也难遇,恶缘特别多,解就难了,太难、太难了!唯一的方法,要把我们宿世的善根引发出来,这个引发是:「我专信,我不怀疑」,那就有成就的可能,这是从宿世善根里面建立清净信心。佛讲的话决定是真实的,决非妄语。信心到清净的时候,自然就开智慧了,那个经自自然然读了都会懂。为什么懂?你心清净。清净心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我们今天说老实话,再好的老师,诸佛如来到我们面前亲自指点我们,我们也没有办法开悟。原因在哪里?心不清净,妄想太多、分别太多、执着太多,佛来指点你、帮助你也没用处。这些都是事实真相,我们必须要明了。然后进修、成证、明其义趣,《金刚经》的义理趣向,不外这四分。

   「故吾人闻得此经,对经中所说之如何生信、如何开解、如何进修、如何成忍。」这个成忍就是证。忍简单的讲是无生法忍,如何成就无生法忍。「首当一一信入之。然后方为实信,乃能开解修证也。」这一段依旧是强调信心,如果没有信心,本经解、行、证三分,皆不得其门而入,那就非常可惜!古德常常教给我们,什么人是世间最有福报的人?信佛之人,是世间最有福报之人。信佛,这个人必定能依照佛的教诲去修行,一定能够断恶修善,一定能够修行证果,这是功德。这就是古人所讲,「带得去的!」这是真实的福德。

    「13、当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任一,非是专一)。《华严》明此义。故约信解行证言之,若以信为主,则一切皆归信。若以解为主,则一切皆归解。余可类推。(主伴之主,也是任一,而非独一)。」

   「当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句经文是《华严经》上说的。括号里头是个小注,「一是任一,非是专一。」这就解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任一,不是专一。如果专一就错了,佛法是平等法,如果专一的话就不平等,所以任一。「《华严》明此义。故约信解行证言之,若以信为主,则一切皆归信。若以解为主,则一切皆归解。余可类推。(主伴之主,也是任一,而非独一。)」这一段意思很深,必须要加以说明。依佛经而论,如果我们专攻《金刚经》,《金刚经》在一切经当中第一,一切经都是《金刚经》的批注。如果我们学《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一切经当中第一,《金刚经》也是《无量寿经》的批注。所以这个一是任一,不是专一,不是独一。哪一个法门独大,没有这个意思。佛法告诉我们,「法门无量无边,殊途同归」;「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所以说一是任一。因为一你才能专,专就能成就,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法门虽然多,你要专一,你才有成就,你同时学几个法门,那你决定不能成就。

   大乘经读得多一点的,也许诸位知道,我举出一个例子:龙树菩萨,这很了不起,在我们中国大乘八宗共祖。他在没有遇到大龙菩萨之前,通达世出世间一切典籍,他都读尽了、通达了。是不是真通?没有。他只是通文字、通表面。佛法里面讲通,是通自性,他没有见性,所以还贡高我慢,还自以为了不起,这就是过失。读再多的东西,你只通表面、通文字,不能通自性。如果你是一门深入,通自性;如果通自性,明心见性了,的确世出世间一切法门,没有一样不通达。所以龙树,我们讲未遇大龙菩萨以前那个境界,要跟我们中国六祖比一比,差远了,六祖比他高得太多!六祖也不认识字,也没有念过书,一部经也没念,你念什么经他都懂。法达禅师念了十年《法华经》不懂意思,向六祖请教,六祖说:「你念给我听!」《法华经》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听了:「好了,不要再念了!」后面都知道了,不要再念了,就讲《法华经》的意思给他听,他一听就开悟了,就明心见性,哪里有龙树菩萨那么傲慢!

   世间人念书,说真话,我在国内外都听到的,有很多父母,父母没有受到好教育,但是全心全力培养儿女,儿女读书读得不错,大学毕业了,拿到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转过头来瞧不起自己父母,父母寒心了,许多场合不愿意带父母去,觉得父母程度太低,不好意思见人,这是大不孝!这就是什么?书念多了,那个眼睛慢慢念到头顶上去,连父母都瞧不起了!不念书还好,还老实、还很谦虚,对人还很恭敬,愈念愈傲慢。傲慢是烦恼,读的愈多是烦恼愈长,这不是佛法。佛法真正通达的时候,那个人和睦谦虚,你们在经上看,哪一尊佛有傲慢,哪一尊菩萨有傲慢,没有!凡是贡高我慢的,不通!念得再多也不通,这个不通诸位要记位,不通自性,没有见性。所以他念那么多书,他得的结果是什么?得的是:清凉大师讲得好,「增长邪见」,真的果然没错,他要不增长邪见,他怎么会贡高我慢,增长邪见。这才知道古大德为什么教诫学人一门深入,一门深入不会犯这个毛病。

   在《华严经》上,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心就定了,「一即一切」,任何一部经都是一切经,你只要通达了,一切经都通达。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金刚经》开悟的,《金刚经》是一部经,实际上五祖忍和尚跟他讲《金刚经》,只讲了四分之一,没讲完,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彻底明了了,大彻大悟,后头不必讲了。这一部经明了,一切经都明了了,不但佛法明了,世间法也明了了。为什么?世出世间法都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你把源头找到了,哪有不知道的道理!根本找到了。好象一棵大树,树叶不知道树枝,树枝知道树叶,一根树枝上有许多树叶,小枝不知道大枝,大枝知道小枝,一个大枝里面有许多小枝,如果找到根本那就全部都知道了。自性是根本。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这个根本出生的。所以会学的学什么,找这个根本,根本就是自性,就是真心;净宗讲的一心、清净心,那就是根本。根本怎么修?要专一就修得了。所以专精两个字,佛菩萨劝我们,祖师大德劝我们,我们就是不肯干,一定要搞杂了,这个过失在我们自己,不在善知识。所以晓得一是任一。

   后面讲的主伴,《华严经》上讲「主伴圆融」,如果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主,释迦牟尼佛第一,所有一切诸佛都在释迦牟尼佛底下,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像我们这个讲堂,这个位子是主席,释迦牟尼佛坐在此地,阿弥陀佛、毗卢遮那佛都坐旁边,都两边坐;阿弥陀佛为主,那释迦牟尼佛也坐在旁边。所以这个主不是很多个,也不是专一、不是独一,是任一。不但佛为主,有不少法门里面以菩萨为主,像密宗里面所讲的本尊,本尊就是主。以观音菩萨为主,诸佛如来都要摆在观音菩萨旁边。这才显示出佛法真平等,这不是假的,真平等!主不是哪一个人当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当,一个主,其它统统是伴。

   此地是跟我们讲「信解行证」,以信为主,解行证都归信。没解之前,是勉强的信。我们没有理解之前,我们对老师的信,是尊重老师的人格,景仰他、敬重他,我们信他的话,没解!解了以后叫正信,有理论依据;换句话说,没解之前,我们一般讲人格担保。佛菩萨是好人,绝对不是坏人,决定是善人不是恶人,他的话我们怎能不信!这个信叫强信,实在讲是个勉强的信,可是并不是没有条件,是有条件的,老师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他的品德、他的学问,值得我们尊敬,我们凭这个信他。道理通达了叫正信,我们佛教里头常讲正信佛教徒,正信佛教徒是明理的。你信佛不是对某一个人尊敬的,不是对佛菩萨,是真正通达道理,那个信心从这里建立的,从解上建立的。如果从行上建立的,行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把这个理证明了,那就真信,比正信还要深一层,正信是只有理论还没有通过试验。这是经过试验,证明这个道理确实没错,所以这个信是真信。如果到证的阶段,那是圆满的究竟信。用一个信,就全部都归到信。如果用解,信行证都归入解。没解之前我相信,譬如《金刚经》,我对《金刚经》相信它,什么意思我还不懂,因为我信,所以我发心去学它,这个信就归解。解了之后,我照这个去做,从做的当中,把解证明、证实了,这是行信,到最后圆满,我证了这个行解,到最后是证解。说这三桩事情就够了,其它不必说了,以此类推。

TOP

续 52

世出世间万事万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论是学佛,无论是在世间求学也好、办事也好、生活也好,你要能够掌握到一,你没有不成功的,你没有不快乐的,你没有不幸福的。你要是搞多了、搞杂了,纵然你有一点成就,你会生活得很辛苦,生活得很劳累。世法尚且如此,佛法也不例外。我常常勉励一些年轻人,三十年前我教学生,就常常勉励,但是没有一个肯相信,没有一个肯听。我才想到李老师讲「师资之道难」,一个学生要找一个好老师不容易,一个老师要找一个学生也不容易,到哪里去找一个百分之百听话的学生,找不到了。现在人就是听假不听真,真就是一,假就是多。「你要多学,样样都要看,样样都要听、都要懂!」我从来不这样告诉人。为什么?现在骗他,他欢喜,到将来他堕落了,以后再碰到恨死你,你那个时候为什么不告诉我?你为什么指出我这一条路来。他现在不懂,到那个时候他知道了。所以我清楚,到他后悔的那一天他碰到我,「我很后悔没有听你的话。」这个好!不至至于他来责怪我。我是跟你讲了,你不听,那有什么法子!那就没有法子了。专精,一门深入,无论是解门,无论是行门,最可贵的就是一。宗门有一句话说,「识得一,万事毕」,你真正认识一,什么事都没有了,这一句话说得很好。以后我们再看《华严》,或者再看到其它的典籍里面,引用《华严经》这一句话,「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意思我们明白了。


    「14、闻法当深会其用意之所在。若执着名言,死在句下,为学佛之大忌,亦非圆融无碍之佛法矣。信、解、行、证四事,无一不关紧要,而信解尤为最要也。」

   「闻法当深会其用意之所在。若执着名言,死在句下,为学佛之大忌,亦非圆融无碍之佛法矣。」这几段实在讲对我们初学,是最宝贵的开导,我们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听经、看经,闻法包含这两种,我们看经、我们听讲,一定要深深体会用意之所在,那你就会听了。古人所谓「耳听、心听、神听」,不一样!这是形容领会的深度不相同。耳听是最浅的,心听就深了,神听就更深,要能体会。不会听的人,就是下面所讲的「执着名言,死在句下」,这是学佛最大的忌讳。这样听经,佛法的义趣他决定体会不到。

   我记得过去,好象在这个地方也曾经讲过。我年轻的时候跟李老师学教,李老师的方式是讲小座,我们今天晚上听他讲经,明天晚上我们就覆讲,把他今天晚上讲的东西,要重复讲出来。因此在听经的时候,那当然我们会记笔记。那个时候的讲堂,也像这样的,我坐在第一排第一个位子,老师看得很清楚。他老人家下座,在休息室休息的时候,就把我找过去,我去见他,他就问我:「你听经的时候,是不是在写笔记?」我说:「是的。」他说:「你写这个干什么?」我说:「帮助记忆免得忘掉,要帮助覆讲。」他摇摇头,他说:「你这个记的东西没有用处!你费这么多时间去写,写得那么多,到明年你的境界提升了,完全用不上。」我想想是满有道理的。所以他教我不要记笔记,全部精神贯注听他讲。


   他告诉我,他说会听的人听教理,就是此地讲的「深会其用意之所在」。这一句话说得笼统,李老师分层次,会听的听教理、听理论,理通了之后,所有佛法都通了。我们想到六祖惠能大师,听《金刚经》,他听的是教理,所以他全部贯通了,那不是普通人。李老师讲:「那当然你做不到!」我确实做不到!做不到应当求其次,这其次是什么?教义,你要能听这个。听到教义,虽然不能全部贯通,能通一小部分。譬如在中国,佛教十个宗派,每一个宗有它的教义,你能够通达教义,就能通达一宗;通达教理,是通达全部的佛法。他说:万万不能记笔记,我讲一句,你记一句,那都变成死东西。你将来上台讲经,一定要拿笔记,离开笔记,笔记还漏掉一句,这一句没听清楚,那怎么行?不可以的。不能在讲台上,我这一句漏掉了,不会讲了,这个不可以的。


   所以他教我们学东西学活的,不要学死的。这个当然是有困难的,也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我遵守他老人家的教诲,我在台中十年,我的笔记本只有两本,每一本里头大概写一半都不到,我十年用了两个薄薄的笔记本子,总共大概我所写的没有超过五十页,十年。他教给我的方法,这个方法真好,真是妙极了。他教我学活的,不要学死的,这个地方就是这个意思。要能够体会到真正的意思,就像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义是义在言外,读经是义在字外。般若,般若在《金刚般若经》的字外面,那个字里头找不到般若,没有般若。所以会看经的,他看这个字外的那个意思;会听经的,听言外之音,那就会有受用,你就真会听了。
最怕的是「执着名言」,名是名相、名词术语,言是言说。名言记录下来就是文字,底下讲「死在句下」,那叫读死书,读死书世间人讲叫书呆子。用这个方法来读佛经,就变成佛呆子。真有佛呆子,你问他佛法,他样样都懂,他懂得很多,他就是呆呆的,他不会用,他没有办法把他所学的东西,应用在生活上,他不会;他记得很多,就是儒家所讲的记问之学,他记得多没用处,不知道怎么用法。佛法是圆融无碍,那是真的佛法、大乘佛法,《华严经》的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能入得进去。死在句下的人,是永远没指望,他入不了这个境界。


   「信、解、行、证四事,无一不关紧要」,这四个字样样都重要。「而信解尤为最要」,信解是最重要的,因为你不能解,你就不能行。譬如我们常常讲,这个经上讲的,实在讲就是教我们放下,放下是行。为什么放不下?不明放下的道理,放下的道理是看破,也就是说你看不破,所以你放不下,这个一定道理。真正看破了,那个放下不要人说,自然就放下,他再也不会执着。所以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的根源,就是对于事实真相没看清楚。看破是看清楚、看明白了。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白、不了解,所以才有妄想、分别、执着。因此信解是入门,信解最重要。真正解了之后,没有不肯行的;真正肯行,没有不证果的。

    「15、《大论》卷五十云: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名无生忍。《大论》卷七十三云:得无生法忍菩萨,是名阿鞞跋致。《华严》谓八地证无生忍。《仁王经》则在七、八、九地。故言初住证者,是分证。八地等证者,是圆证。」


   「《大论》卷五十云」,般若经上所说的大论,如果不特别指出来,那就是《大智度论》,属于般若部的。在法相里面,如果讲大论,那一定是《瑜伽师地论》。它不标名字,只说一个大论,一定指的是《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有一百卷,这是第五十卷里面有这一段文:「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名无生忍。」无生法忍这个名词,一般学佛的人都知道,因为我们课诵本回向偈里都有,「花开见佛悟无生」,都念得很熟。什么叫「无生忍」?能讲得出来的人不多,这是《大智度论》对于无生忍的解释。「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诸法实相,确实没有生灭,实相是真相。我们今天看到一切相有生有灭,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都是生灭相,佛在经上也常讲。佛这个说法是方便说,是随顺众生说,我们知道佛说法,他的大原则是依二谛说法,二谛是真谛、俗谛。真谛是佛自己的境界,完全讲真实的;俗谛是随众生的境界。所以俗谛我们好懂,是我们的常识,我们能理解;真谛往往我们无法接受,不能理解,我们没见到,从来也没听到,除佛之外,过去也没人曾经这种说法。这是佛说法的原则。这一句是依真谛而说的,如来的境界,像《楞严经》上所说的,如来与大菩萨(法身大士)他们的境界。他们所见到的一切法不生不灭,跟我们所见到的完全相反,这才叫一切法的实相。

   一切法的实相,我们在前面也曾经报告过几次。佛在经上跟我们说,十法界的现象,所谓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那个生灭的时间,实在讲极短、极短,就看不出生灭了,所以说不生不灭。而我们感到这个生灭是一个相续相,连续的相它就变成生灭。譬如我们看电影,用电影的比喻好懂,我们在电影银幕上看的画面是生灭相,是生灭相续相。那个放映机,那个镜头,一开一张底片放出来了,马上关起来,再打开第二张片子放进去了,因为它速度很快,我们在画面上看到一个动画,它有动作的,我们凡夫看到这个,所以说万法无常,生灭相。诸佛菩萨是看到底片,那个底片一卷拿出来,不生不灭,没有生灭相,他看到是底片,底片是实相、是真相;我们看到银幕上幻相,不是真的。诸位从这个比喻里面,你细细去体会。但是我们现在的电影,是一秒钟镜头开二十四次。如果照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比喻,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那是一秒钟二个十万八千次生灭。那个速度多快!二个十万八千次,这是真的。你了解之后,真的是没有生灭,你看到底片,不生不灭。


   佛给你说的事实真相,你相信、你接受,我们现在也相信、也接受。佛讲的我们相信、我们接受。我们是不是证无生法忍?没证!为什么没证?我们没有通达,达是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只是听佛这样说,相信佛的话,佛讲的一定是真的,想想也满有道理,用科学的理论能够想得通,也就是说不违背科学的逻辑,能够讲得通的,可是毕竟我们没有能够证得。所以我们现在没有通达。果然「信受通达,无碍不退」,不退是信心不退,通达是他证明了,他入这个境界。佛亲眼看到这个境界,他也亲眼看到。看到什么?看到阿赖耶识的活动状况,这是阿赖耶三细相里面的事情,「无明不觉生三细」,是这个境界。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什么人才能够见到阿赖耶的三细相?佛说八地菩萨。七地是远行地,八地是不动地。八地菩萨见到,他见到跟佛所见到的完全相同,所以佛说的他毫无怀疑,完全接受了。这样的菩萨才叫做证无生忍菩萨;我们常讲无生法忍,证无生法忍的菩萨。


   「《大论》卷七十三云:得无生法忍菩萨,是名阿鞞跋致。」这个好,实在是好!给我们证明了,《弥陀经》、《无量寿经》上给我们讲的那个往生的状况。我们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八地菩萨,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通常,这是佛在经上说的,凡夫要以无量劫才能够修满十信。十信菩萨退转,退得很快,退得幅度很大,他会退,无量劫才成功,才十信心满;十信心满之后,那就不退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证三不退。从证三不退这一天起好办了,那个时间就可以算得出来,不像前面你进进退退,那怎么算法!没法子计算。十信心满证三不退,这个讲的是圆教,三不退就可以算了。从这个时候起,修行成佛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不是普通讲的,要是普通的那种说法,只要有修行就算的话,我们每个人早都成佛了,那还在这个地方干这些事情吗?经上佛给我们讲的,等于给我们授记的,我们过去生中的修学已经经历无量劫,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都是《无量寿经》上讲的,《金刚经》上也是这么说。要不是累劫的善根、无量劫的善根,今天你怎么可能在这里坐两个钟点,居士林隔壁那些邻居他都不来。所以你要晓得,你能够在这里坐上两个钟点,是无量劫的善根,谈何容易!一定是要证得圆教初住,就是证三不退,这个时候开始算起,三大阿僧祇劫。第一个阿僧祇劫修满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阿僧祇劫修七个位次,从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祇劫修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无生法忍的菩萨是八地,二个阿僧祇劫满了,入第三个阿僧祇劫才八地菩萨,证无生法忍。


   《仁王经》上讲法,「在七、八、九地」。《仁王经》佛把无生法忍分作三品,下品七地菩萨、中品八地、上品九地。十地就不叫无生忍,叫寂灭忍,比无生忍又提升了一级;寂灭忍,法云地菩萨是下品,等觉是中品,佛证的是上品。「故言初住证者,是分证。八地等证者,是圆证。」我们讲初住,这是把标准放低,不要订得这么严格,严格的标准是八地。放宽来讲,初住证得少分,所以叫分证。八地是圆证,无生法忍证到圆满。

    「16、《观经疏》曰:无生忍,是初地初住。地住并说者,可见别初地,圆初住,见地相等。又可见见地不圆者,必至登地乃圆。是以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也。」


   「《观经疏》曰:无生忍,是初地初住。」这是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地住并说者,可见别初地,圆初住,见地相等。」经上讲的都一样。「又可见见地不圆者,必至登地乃圆。是以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学佛的同学们,他不相信净土法门,他学其它的宗派法门,我们对他们要尊重、要礼敬。为什么?他不明了,我们明了,第一希有就是无生忍的菩萨,这才真正是第一希有。他现在不肯念佛,无论他修什么法门,我们尊敬他,我们勉励他,劝他一门深入,专精修学他会有成就的。不过他的路遥远,时间很长,他们的果报最后都是华藏世界,证得圆教初住、别教初地,都入了华藏世界。在华藏世界修满一个阿僧祇劫,到第二个阿僧祇劫,他在华藏世界就证得圆教初地菩萨,就登地了。登地之后他一定会遇到文殊、普贤。普贤菩萨一定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到最后极乐世界我们再见面,我们在极乐世界也资格很老了,老大哥了,是不是?你看他绕好大一圈,到这个时后才来!这是真的。我们马上就到了,他要绕好大一个圈,真的要绕无量劫,才绕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很清楚、很明白,讲给他听他不相信,他还要骂人,所以就干脆不讲了。你那个法门很好,你好好的去修吧!


七五、明实相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1、此节经文,是解释实相,以及何以名为实相之义。『是实相』,『则是非相』。正是说明其所说的是性,而不是说相。假名为实相,意谓性不同相之虚妄,所以名之曰『实相』。」

   「此节经文,是解释实相,以及何以名为实相之义。」科题是「明实相」,明是说明,说明什么是实相。解释实相,为什么叫它做实相?为什么起这个名字?「是实相则是非相」,这才把实相真的说出来了,要不用这种巧妙的说法,实相说不出来。实相是空有两边都不住。你说了一个就落实了,就落在一边;两边不住,你从这里面去体会。所以实相不在文字里,你要在文字里找,那就错了,文字里没有。


   「正是说明其所说的是性,而不是说相。假名为实相。」实相是真如本性。佛在一切经里面,把这一桩事情说了几十个名字。也许有人要问,这一桩事情,立一个名字就可以,为什么要立那么多名字,叫我们反而搞不清楚。其实佛是很巧妙的显示实相,叫你知道名是假名,万万不可以执着名字,执着名字就错了。近代南洋的同修,都知道弘一法师。本林还有弘一大师题的字,在客厅挂着一副对联。弘一大师常常写字送给人,他后面题的名字不一定,随时想个什么名字,就题个什么名字,所以后人把他所写的字,题的名字统统收集起来,大概有七、八十个名字。这七、八十种名字都是他,他为什么用这么多名字?就跟此地一样,不要执着名字相,知道是这个人就行了,他叫什么名字都可以,何必要执着?执着就错了,破执着。佛对于一桩事情用许许多多法相名词,就是教我们破执着的,不要执着名字相,不要执着言说相,要懂他的意思,要体会他的意思,那就对了。这是说法的善巧,这是他高妙之处。我们要懂,说性也不能执着性,说真心也不能执着真心,说真如也不必执着真如;总而言之,晓得他所说的是一切万法的体性,现在哲学名词所说的一切万法的本体,是讲这个东西。所有一切万法都是从它变现出来,说的是这个东西。为什么讲个实相?因为佛既然说相,「意谓性不同相之虚妄」,相是虚妄,相是刹那不住的,它是虚妄的;但是性跟相不一样,性是真实的,它不是虚妄的。性是能变,相是所变。能变的只有一个,它本身不会变,变出来的虚妄相,千变万化、刹那不住。说实相的意思,就是区别跟一切幻相不一样,跟生灭的幻相不相同,所以叫它做实相。我们看到实相这个名称,就晓得它是从体性那一边说的,不是从现相说的。


    「2、须知佛经中,一言一名,无不善巧,能使人藉此名言,可以从此面达彼面,不致取着一面。性本非相,而能现起一切相,空而不空,此性之所以为真实也。经文『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句,正显此义。」


   「须知佛经中,一言一名,无不善巧,能使人藉此名言,可以从此面达彼面,不致取着一面。」会读经的人,会听经的人,他所体会的的确不一样。从前李老师常常教我们,学佛的人头脑,要像水晶、琉璃球,透明的、圆圆的,学佛才管用!那个四四方方的木头头脑没有用处,转都转不动的,学佛一定是学呆了。学佛要活泼、要灵巧,看经闻法才能体会到里面的妙义,那的确叫「意在言外」。佛句句话,每用一个名词,都可以说是启发我们的悟性。我们为什么不悟?就是李老师讲的,我们用四方木头脑子来学佛,那就不能悟了。这个比喻就是分别、执着,我们亏吃在这个地方。分别执着具体显现的,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成见。他先有个成见,这个东西麻烦了;换句话说,他已经有个标准,已经有个框框在那个地方,你不合适的,他不接受,这个就没有法子。所以为什么叫你听经?听经是如此,看经也是如此。不但听经、看经是如此,你在生活上、在工作上,一切活动里面,都要懂得这个道理,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心缘相就是决定没有成见,心地干干净净的一尘不染来接受,这才能够触动悟门,让你真的开解领悟。一有成见就不行,特别是大乘佛法,最忌讳的就是这一点,万万不可以有成见。闻一知十、举一反三,你就得受用。所以说可以从这一面体会到那一面,这就不着相、透彻了。

    中国的文字充满了智慧的符号,世界上任何国家民族用的文字都比不上中国文字,这个符号里含着很深的意思。譬如「想」这个字,一想心里头就有相;心上有个相,一想就有了相。   

   「思」,思就有界线,就有分别;一有分别,你心里就划界线。所以文字里面充满智慧,你看到这个符号会觉悟。早年我在台北讲经,有一个同修常常到我的讲堂来,听了不少年。以后他的工作转到台中,在台中遇到一个女孩子,他有意思结婚,写一封信给我,问我好不好?我回他一个字,我写了一个明信片寄给他,就写了一个「婚」字,你们想想那个「婚」字是什么意思?见到女人,头就昏了。我写了一个大字寄给他,他以后就不结婚,一直到现在还没结婚。其实我并不是叫他不结婚,我也不是叫他结婚,叫他了解这个字的意思,了解这一桩事情的意思。结而不昏,那就行!中国古时候婚礼一定太阳落山之后举行,没有在光天化日之下结婚的,没有这个道理。你们去读古礼,去读《礼记》,举行婚礼是在夜晚,点着灯的时候,不可以在太阳底下。中国许多东西非常之美,你要读起来真有味道,但是现在都不讲求,像现在礼没有了,礼没有了就天下大乱。中国过去是道德仁义礼,最高的是道,道没有了讲德;德没有了讲仁;仁没有了讲义;义也没有了,那只有用礼来维系;礼没有了,那就乱了,就乱世。所以中国文字充满了智慧。


   「性本非相」,性确确实实不是相,性能现相。「而能现起一切相」,性体是空,它作用不空。「空而不空,此性之所以为真实也。」体一定现相,一定有作用,但是它现的相,相是动的,相是有变化的。所以相是虚妄的,性是真实的。这个动静也是相对的,也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动的幅度,现在人讲振动。近代的科学家,我们不能不佩服他,实在是很聪明。早一代的科学家认为真的有物质存在,他们用分析的方法,就是佛常常在小乘经里面讲的析空观,用分析的方法,把物质分析到空,才明了物质是假的,不是真的。过去科学家也用分析的方法,把物质分成分子、分成原子、分成电子、分成粒子,一直往下分,总以为有一个基本的物质存在。现代的科学家进步了,他们的观察证明没有物质存在。物质的现象是什么?波动的现象,光波、电波,叫波动的现象。从这里面产生的幻觉,绝非实有。这跟佛经所讲的愈来愈接近,这是用科学仪器发现的。佛给我们讲的,实实在在是一种波动的现象。相宗所说的无明不觉,无明就是波动;所谓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那个一念不觉就是波动,所以心动了。动就会现相,不动就没有相;三细相那个动得很微细,到六粗的时候那个幅度就大了。由此可知,佛为我们说的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是阿赖耶的三细相。我们现前身心这种相,动的幅度比三细相不晓得超过多少倍,没法子计算。所以我们感官的世界,感觉得好象都是真实的,都不是假的,其实全是虚幻不实的。我们看到大乘经上,《华严经》毗卢遮那佛的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无量寿经》讲的西方极乐世界,这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从哪里来的?就是阿赖耶的三细相。换句话说,也是一个连续相,连续的相,但是他那个相比我们这个相,就完全不一样。我们这个地方生灭的现象太快,振动的幅度太大;他那个幅度很微细,所以你看到的相永远常住,好象永远不会变,他那个幅度小,动的幅度小,这个道理我们不难懂。譬如说,我们人跟忉利天比,忉利天振动的幅度就比我们小,所以他的寿命就长,他们那边人就不容易衰老。忉利天跟夜摩天比,夜摩天振动的幅度就更小,所以寿命比忉利天长,人比忉利天更年轻,就是这么个道理。从这个道理,你去观察六道,你去观察十法界,那个事实真相就不难明了;明白这个道理,回过头来再一看,看华藏世界、看西方极乐世界,是一回什么事情,也都能通达了。可以从此面达彼面,不至于取着一面,就这一观察,面面都通、都明了了。

   「经文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句,正显此义。」经文上这一句,就是显示这一个深义,这个意思的确非常深、非常广,我们从这里去领会。实在讲,能说得出来太有限了!说出这一点,帮助大家去看、去观察,帮助大家去体会,面面体会。就是在一个人一生当中,这是最容易比较出来的,我们几个人常常在一起的,有些人很容易衰老,两年没见面老很多,有人就很不容易衰老,特别是我们那些同学们在一起,常常见面的。你仔细再去研究,原因是什么?与心地的清净、烦恼有关系,烦恼多的人就容易衰老,烦恼少一点的人就不容易衰老。烦恼就是振动那个波,烦恼的幅度很大,心清净振动就比较轻,没有别的道理。你要真的明白这个,你修清净心,让你的心振动幅度尽量低、尽量缓慢,那你就延年益寿。不要吃补东西,那个补东西是骗人的,没有那回事情。那个价钱那么高,你口袋的钞票都被人骗跑掉了,不是有效的;真正有效的是清净心,少烦少恼,必须要晓得烦恼不能解决问题。我有好多事情不能不烦,那是傻瓜,你烦能解决问题吗?果然解决问题,那你那个烦是正确的,烦解决不了问题。什么能解决问题?心清净解决问题,清净心生智慧,智慧才能解决问题。烦恼、妄想、分别、执着,怎能解决问题!世法尚且如此,学佛你就晓得了,你要用妄想、分别、执着来学佛,你永远不会开悟,你永远得不到功夫成片。一定要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让心恢复到清净,这个佛法一看、一听,就明了、就通达,从这一面就透过那一面,面面都通,意思都明了。归根结底,清净心重要。《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应无所住」,无住,清净心就生起来;「而行布施」,就是用清净心来应付一切的事情,而行布施就是这个意思。用清净心生活,用清净心工作,用清净心待人接物,那叫「而行布施」。

    「3、相而非相,色即是空。非相而相,空即是色。相即非相,非相即相,正是如来藏真实义。故曰『如来说』。」


   这是解释经文后面一句,「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为什么要用如来说,不用佛说?这几句就为我们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了。一切大乘法皆是世尊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实相就是真实相。真实相不但不容易说,实在我们凡夫也很难体会。我们在大乘经上,对于佛的说法,就是说法的方法,实实在在佩服他的巧妙,不能说的他也说出来了。这个说出来,古大德有个比喻,就像画图画,他用的手法是烘云托月,月亮画不出来画云彩,云彩当中露出一块,不就把月亮显示出来了吗?世尊为我们解释诸法实相,手法很接近这个方法。实相说不出来,旁敲侧击把那个实相烘托出来,用这个方法。告诉我们实相既不是相也不是非相,相是色相,是有相,非相是空。说明真相既不可以说有,也不可以说空,空有两边都不能说,那怎么个说法?只可以说「相而非相,非相而相」,用这种方法说,让我们从这里面去体会。《心经》里面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你在这个句子里面去体会。这种说法,实在讲真的是一个字也没说,一句话也没说,所谓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我们要在这里面去体会。真正体会得了,所谓「见而无见,无见而见」;「听而无闻,无闻而听」,那你就有点味道了,真正东西你才能够领略几分。前面我们曾经读过「诸法一如」。「一」就没得说,二才可以说。「一」怎么个说法?诸法是一切法、是万法,万法一如。所以这个「说」,确实有他的善巧,现在人讲的技巧。

   「非相而相,空即是色。相即非相,非相即相。」从这里面去显示出「如来藏真实义」。《大佛顶首楞严经》里面讲如来藏,如来藏是什么?就是真如,就是本性,就是此经讲的如来。一如都是一个意思,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了。世尊每每就一桩事情说出许多的名相,用意是叫我们不执着,叫我们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这一接触就明了、就悟入。这是佛教学的目标,是让我们悟入实相。禅家讲的是要求我们明心见性,这些方法都是教人明心见性的方法。我们为什么见不了性?实在说我们不善学,佛是善教,我们不善学。佛所教的是两边都不着,我们学的是不着这边就着那一边,一定要执着,这就不善学。所以学几十年,学一辈子都不能见性,都不解如来真实义。过失在我们这一边,佛那一边的确没有过失。我们想找佛的毛病,真是一点都找不到。所以说「如来说」。如来,世尊在本经跟我们解释这个意思,「如来者,诸法如义」,就是诸法一如。诸法一如实在讲就是净宗讲的理一心不乱,禅宗讲的明心见性,本经所说的实相。

    「4、佛经中常云,性体空寂。因防人误会性体之空为空无,性体之寂为枯寂。故复名性体为实相。实是真实有,非空无也。相是炽然显现,非枯寂也。」


   「佛经中常云,性体空寂。因防人误会性体之空为空无,性体之寂为枯寂。故复名性体为实相。」说明佛为什么使用许许多多不同的名词术语。世尊知道凡夫的大病就是坚固的执着,他要是不执着,说老实话,修行证果很容易,哪里要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劫,用不着。这个病根太深、太重了,很难拔除,我们要晓得,就是着相,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无量劫来,虽然供养无数的诸佛如来,依然还在六道轮回,还要受这些苦难,原因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尤其是般若经,若有丝毫的执着,不但不能解义,一定会错解,一定会误会,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性体空寂」,大乘经上常说,《仁王经》讲佛菩萨的果位,用五种忍来标明。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都用忍来标明。显示出世尊的说法,正如同在《华严经》所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圆融无碍。可是这样说法当然有一部分人,在这个说法里面开悟了,可是还有一部分人听了发生误会,这个真有,不是没有,把佛的意思错会了。

   所以防人误会性体之空,他讲空,空是什么都没有,那叫空,佛说的空不是这个意思。佛说的空是什么都有,不是没有。什么都有,为什么说它空?因为它了不可得。本经末后,从比喻当中说「梦幻泡影」,你们想「梦幻泡影」有没有?有,不是没有;虽有,不可得。因为它不可得所以叫它做空,不是没有;把它当作「空无」来讲那错了。性体之「寂」,要把它当作枯寂来讲也错了。枯寂是什么?枯寂是死的。而不知道佛法这个寂是活活泼泼的。寂是什么?寂是净、清净,清净到了极处。虽然清净到极处,它不是死水,它是流动的活水,活活泼泼,所以它显示出大用无方。十方法界哪个地方有众生求,佛菩萨立刻就感应。我们赞叹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那个「千」不是数字,如果是数字,千不多,太少了。观音菩萨的感应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千是表法、表圆满、表无量无边,表这个意思。


   我们也求,求了不感应,天天念观音菩萨,拜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也不来显给你看一下,这是什么原因?你虽然有求,这当中有障碍,不是佛菩萨不应,是你自己有障碍。譬如我们白天,天天想看太阳,可是偏偏打一把伞,你永远也看不到太阳。什么原因?你自己有障碍,不是太阳不照你,是你有障碍把它障住了。这个障碍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还是这个东西。所以离开妄想执着,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菩萨,统统都感应道交。为什么不把这个东西丢掉?这个东西害人害惨了,何必还这样爱惜,舍不得把它丢掉!这是佛在经上常说,愚痴!颠倒!可怜悯者!佛讲的这些话,就是说这一桩事情,应该要舍弃的,偏偏不肯舍弃。所以障碍你无始劫到今天一切的愿求,你求不到。我们晓得,把这个障碍去掉,就感应道交。「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成佛,这一生都能作佛,你想想看,其它的都是小事,哪有求不到的、哪有没有感应的?一定要知道去障碍要紧。


   「寂」不是枯寂,怕人家看到空寂两个字发生误会,又说「性体为实相。实是真实有,非空无也。」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那个空有什么难懂?两、三岁小孩都懂。而佛说这个空义,小乘人不懂,大乘权教菩萨也不懂。我们今天在此地懂了没有?好象懂了,又好象不懂,我们今天确实是这个样子。真的要是明白了,你一定入境界。我们今天是似懂非懂,并没有彻底的明了。


   「相是炽然显现,非枯寂也。」这个相怎么显现?有体就有作用。相之显现是波动的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这个现象变现出来的。如来果地上一真法界,它动的幅度最低,动得最慢。那个波动很微小,动得很慢,显示出那个法界永恒不变。在十法界里面,菩萨这个波的振动比佛法界幅度要大,时间要快。声闻、缘觉法界比菩萨法界振动时间又要来得快速,幅度又要来得大。由此可知,振动时间最快速、幅度最大的,是三恶道众生。三恶道众生那个心念极不平。这个现象实在讲,我们自己要是冷静的去观察,不难发现。不要观察别人,观察自己,自己有的时候心很平静、很清净,起念头也很微细。如果遇到外面环境刺激,或者生欢喜心了,或者嗔恚了,我们讲心跳、脉膊,那个速度就快,幅度也大了,从这个地方很明显的能够体验得出来。在缓慢、平静的时候变化小,就在我们自己一身,当我们心情很平和、很清净,这个变化就小,就缓慢。当我们生欢喜,手舞足蹈,或者发脾气发怒,那个变化就大,人的相貌都变了。这是我们很容易体验得出来的,就是这么个道理,十法界依正庄严也是一个道理。
佛法的行门上,总纲领就是修定。不管哪一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修什么?修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都是修禅定。绝对不是说唯有禅宗才修定,现在就有很多人误会,认为不是参禅就不是修定,大错特错!八万四千法门,实际就是讲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修什么?都是修定。他用参究的方法修定,我们用持名念佛的方法修定。方法不一样,所得到的效果相同。我们净宗所讲的事一心不乱,就等于禅宗的禅定,禅宗讲得定。理一心不乱等于禅宗里面的破本参,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用的方法不一样,所说的名词术语不一样,实际上一桩事情。教下用止观的方法,密宗用持咒的方法,方法尽管不同,都是修「戒定慧」。依照那个方法去做,就是戒,戒就是如法,守规矩,依照方法去做,那就是持戒;依照方法去修,功夫得力了,一定就能得定;得定之后能开悟、能见性,是这么一桩事情。这个「寂」不是枯寂,枯寂就变成死定,那有什么用处!不起作用。


   诸佛菩萨表现给我们看的,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大乘经上常用比喻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龙象,就是大象。我们看大象,到动物园去看看大象,所有动物里面,大象好象是在定中,它很稳重、慢慢的。它不像其它的动物蹦跳得很快,好象心不定,象好象都在定中一样,用这个做比喻。诸佛菩萨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那都是定,可见得定不是盘腿面壁,所有一切活动都在定中,都没有离开定,那才叫甚深禅定。《楞严经》讲的「首楞严大定」,就是这个意思;叫自性本定。这是换一个名词,怕人产生误会。

    「5、说名为实,显其妙湛总持,常恒不变,虽空而非无也。说名为相,显其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虽寂而常照也。」


   这个解释还是有相当的深度,解释得非常之好,这是解释实相。说到「实」,显示自性「妙湛总持」;妙湛总持不动尊,也是在《楞严经》上的。「湛」是比喻像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从水面就看到水底,这水清,湛是清净的意思。妙湛是清净到极处!形容我们真心自性。正是六祖见性时候所说,他老人家第一句话就讲,「何期自性,本来清净」,没有染污。我们的自性清净心,现在有没有染污?还是没有染污,纵然堕在阿鼻地狱也不染污,这才叫自性,这才叫本性。从来不染污。染污是什么?染污是一层虚妄障碍住,是一层虚妄,好象云彩遮住了太阳。云彩能遮得住太阳吗?太阳真的被云彩遮住了?没有!实在讲,云彩遮了我们眼睛。自性上那些妄想、分别、执着、无明、烦恼,就像云彩一样,那个想叫「妄想」。你要懂得妄的意思,妄不是真的,真的那还能去得掉吗?真的去不掉。正是它是个妄,妄怎么去掉?一觉悟它就没有了。迷的时候有,一觉就没有了。般若是能觉,般若智慧非常重要。「总持」这两个字的意思,我们用六祖的话解释大家好懂,「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总持就是具足的意思。自性清净心中,一样都不缺;不但不缺,能大师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生万法也是总持的意思。虚空法界诸佛刹土、依正庄严,都是这个东西变现出来的。没有变现出来,它具足,它本来具足。因缘成熟显现出来,一切万相能够随缘变现。妙湛总持,而它的性体「常恒不变」。能变的真心,性体永远不变,变的是它起用;它的作用会变,而它的本体不变。实相两个字,实是从体上说的,是真实。「虽空而非无」,体上真的什么都没有,但是不能说它无。为什么不能说它无?它能现相。如果说无,它现相的作用没有了;它能现相。虽现相,体还是空寂的,这是实的意思。

   「说名为相」,相是从现相上说的。《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相,空就是性。我们要用实相两个字来讲色空,实就是空,相就是色。「说名为相,显其胡来胡现」,这拿镜子做比喻。我们照镜子,镜子没有东西,空的、干干净净的。「胡」是外国人,中国人从前我们是汉人,外国人都叫胡人。外国人照镜子,镜子现外国人的面孔。「汉来汉现」,汉是中国人,中国人照镜子,镜子里面现中国人的面孔。「虽寂而常照」,镜子干干净净,绝对不染,它常照,它不是不照。照的时候有,不照就没有了,这个大家懂。如果更深一层体会,原来正在照的时候也没有。正在照的时候,镜子里面何尝有相?如果镜子里面真有相,我们人走了那个相还在,那就真有。人走了之后,镜子没有相。正在照的时候就没有相,你能体会这一点,你就开智慧了。用这个来比喻我们的自性。


   「经」也有镜子的意思。我们每天早晨起来,晚上睡觉之前洗洗脸,都要照照镜子。我们展开佛经,佛经是一面镜子,照我们的清净心,照我们的真心本性。我们脸上有一块脏的,知道把它洗干净;心里面那些脏的东西,为什么不把它洗掉?心里面哪些东西是脏的?贪嗔痴慢疑、恶见都是骯脏的,这是很粗的。微细的是妄想、分别、执着。这是你心里面骯脏的污秽东西,为什么不把它洗干净?还要把它留在那里,这就错了。佛经上也常讲自性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用寂照或者照寂,这些名相也是讲的实相,也是讲的自性。

    「6、古德说实相,为无相无不相。此说甚妙,极为简明。性体本不是相,故曰无相。虽不是相,而一切相皆缘起而生,故又曰无不相。无相无不相,正性体之真实相状。相不相俱离,如来藏之真实相状,如是、如是。」


   「古德说实相,为无相无不相。此说甚妙,极为简明。」我们看古大德批注般若经,像《金刚经》自古至今总有一百多种批注,这是少说的。我们看到古人有个本子,叫《金刚经五百家批注》,可见得批注《金刚经》的人很多,其中不少人解释实相,用这一句「无相无不相」。这个解释很好,实在讲,跟前面解释这个意思相同。无相是从体性上说的;无不相就是现相,就是有相,是从现相上讲的。用「无相」来解释「实」这个字,用「无不相」来解释「相」这个字,跟前面所说的意思完全相同。「此说甚妙,极为简明」,简单明了。虽然简单明了,现代人听这一句话听不懂;也就是说这句话在从前,那些人当机,现在这些人很难懂。这个说法很难懂,说了他会迷惑,什么叫「无相无不相」,他不但不能体会,反而生起疑惑。

  「性体本不是相,故曰无相。」无相是从体上说的,解释「实」字。「虽不是相,而一切相皆缘起而生。」真如本性能随缘,随染缘就变秽土、变六道,随净缘就变净土、四圣法界。四圣、六凡,依正庄严,是真心本性随缘变现出来的,所以它是无不相。「无相无不相,正性体之真实相状。」这才把它那个真的样子叙说出来。不这种说法,性体的样子的确说不出来。「相不相俱离,如来藏之真实相状,如是、如是。」这一句话非常要紧,这才说得真的圆满。说相、说无相、说无不相,都不执着,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它的真实义。你着在无相这边错了,着在无不相这边也错了,如果着无相无不相还是错了,统统不能执着,体会它的意思,决定不能执着。体会这个意思,心里面还有一念体会,那也错了。确确实实要像镜子照东西一样,痕迹都不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里面痕迹不留。不但是过去不留,刚才讲正在照的时候就不留痕迹。佛菩萨的用心,佛菩萨用什么心?用真心,用真心就是这个用法。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一开端,表演给我们看,「入舍卫大城乞食,着衣持钵」,这都是有相,这就是此地讲的无不相。虽然有相,它确确实实那个清净心连痕迹都不染,这种生活,就是如来与法身大士的生活。他们生活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食物,人家住在一真法界。他穿的衣服是一真法界的衣服,他吃的饭菜是一真法界的饭菜;我们跟他吃同样的,我们穿的衣服是六道轮回的衣服,吃的是六道轮回的食物。你想一想,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你要真的得一点消息,你就对《金刚经》佩服得五体投地,才晓得《金刚般若》之妙!这样简单的经文,这么深、这么广的义理、形相都显露无遗,这是这部经的特色。你要是得了消息,如来藏的真实相状你就明了,就如是、如是。

    「7、当知佛之说法,原为破众生之执。因偏私故执,因执而愈偏私。众生所以造业受苦,轮回不已,生死不休,全由于此。而世间所以多烦恼、多斗争,乃至杀人盈城、杀人盈野,亦莫不由此。故世尊出世救苦,首须破此。」


   「当知佛之说法,原为破众生之执。」这是一切诸佛如来、诸菩萨、祖师大德,为一切众生说法的总目标。佛给我们说法用意在哪里?破执着而已。我们众生很麻烦,佛不说法还好,愈说法,我们的执着愈多愈坚固,你说糟糕不糟糕!本来我们只是在世间法执着,佛跟我们一说法,又把佛法给执着了,所以佛叫苦、叫冤枉!我们要是执着佛法,不是佛害我们,佛没有心害我们,我们自己害了自己;自己害了自己,还要倒过头来怪佛菩萨,「你害我!」其实佛菩萨没害你,你自己把意思错会了。佛说什么,你就执着什么,这还得了!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在佛法当中修学,真的一帆风顺,知道佛所有一切法破执着的。

   「因偏私故执」,执着从哪里来的?私心。《金刚经》上讲的我相,有我就有私心。起心动念要为我,所有一切物要想方法把它变成我所有,那就苦了。「我所有」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患得患失。我所有,真的你能够得到所有吗?假如你要是真的得到所有,不但释迦牟尼佛,所有一切诸佛都要拜你做老师,都要做你的徒弟,你有本事!你真的能在一切法当中,能够得到一样东西,那一切诸佛菩萨佩服你,你很了不起。「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得个什么?你有什么?我听说在新加坡这边的同修,你们买房子有九九年、九九九年,大家都在争这个,不得了!你能活到九九年吗?已经太长了。不要说九十九年,九年以后的世界,你想到会起什么变化吗?这都打妄想。妄想、分别、执着,脑子里还有这些东西,这跟般若完全相反,背道而驰。所以真正的福报没有别的,佛给我们讲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多做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情,那是你积德修福。所以佛在经上常讲,我们佛弟子聪明人要做带得去的,带不去的不要干。那个九九、九九九都带不去的,那打妄想,带不去的,要干真正带得去的。

   你们大家也都常常挂在嘴边,「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什么东西能带得去?业。我们不要带恶业,也不要带善业,我们要带净业。用清净心断恶修善,念佛求生净土,我们带这个业,我们干这个。念佛就好了,为什么还要断恶?不断恶,怕的是业障现前,往生不了,断恶是消业障。走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迷惑颠倒,就是业障消除了,我们断恶为这个。修善又是为什么?修善是为一切众生结善缘、结法缘。我将来成佛作菩萨来讲经说法,他们都来听,都来得度了。不给人结法缘,你修得再好,讲得再好,跟那些众生没有缘,上台讲经没人听,所以要跟众生结善缘。


   一般人都知道我法缘不错,到哪里法缘都很殊胜。也有法师问我:「你法缘怎么会那么好,能不能教教我?」我就劝他布施结缘。不少同修供养我的,供养我的钱我没有用处,一点用处都没有。别的法师拿这些钱去盖大庙,我拿这些钱印经,印经再给你们大家结缘,所以我的缘就结得广。结法缘非常重要,结的这个缘,缘结得深,我将来成佛就度这些众生。我们看到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的数量不相等,有些成佛度得多,有些成佛度得少。什么原因?在因地里面结的缘多少不同,成了佛,度众生也离不了因缘。这就是一定要多结善缘,多结法缘,这是最好的。「因执着而愈偏私」,私心随着妄想执着是愈来愈严重,这个事情麻烦。


   「众生所以造业受苦,轮回不已,生死不休,全由于此。」为什么会造业?为什么会受苦?为什么会轮回?都是为了一个「私」字,自私自利。这个自私自利,从无量劫来,把我们真的害惨了!我们过去生中不是没有接触到佛法,《金刚经》、《无量寿经》,这两部经典里面,佛告诉我们的,也就等于佛给我们授记,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我们已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论善根福德,有很多阿罗汉、辟支佛、菩萨都比不上我们,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经上给我们作证。如果没有这样深厚的善根福德,你遇到净土法门,你怎么会相信?你怎么肯发愿念佛求生?你接触到这个法门,你能够相信、能够发愿、能够念佛求生,你的善根福德因缘满了。为什么许多阿罗汉、辟支佛、菩萨都不肯念佛求生净土?他们要是论善根福德因缘不如我们,这是真的。论断烦恼、论修定、开智慧,我们不如他。这些事实我们也要搞得清清楚楚,然后才知道珍惜这一生的机缘。如果这一生还要贪恋这个世间,这一切虚假虚妄的,那我们这一生又空过了。诸位一定要知道,一生空过是不是来生可以遇到?不一定。来生不晓得到哪一道去了。下一次再遇到,可能隔很多生,也可能隔一劫、二劫,也可能隔无量劫,说不定的!所以这个机会很难遇到。彭际清居士讲的没错,这个机会遇到,一次的遇到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无量劫才碰到一次,真的像你们买奖券中特奖一样,好不容易中到一次,不是你今天中到一次,下个月又中了,哪有那种事情!才晓得这个缘太难,太不容易遇到。所以遇到了,一定要珍惜。


   「而世间所以多烦恼、多斗争,乃至杀人盈城、杀人盈野,亦莫不由此。」这是讲从小的烦恼到大的杀害。残酷的战争从哪里发生的?都是从自私自利里面发生出来的。「故世尊出世救苦,首须破此。」佛菩萨要救度一切众生,从哪里救起?从唤醒我们愚迷,从离四相、离四见做起。彻底了解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也是假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能够把这个看清楚了,这种事情看清楚,就叫做看破;不再执着,就是放下。能够看破、放下,大乘法就不难了,决定不会把意思错解,这一生当中就有成就的希望。

    「8、众生所以偏私成执,无他,由其智慧短浅,不知是偏,不知是执。佛曰无有定法,以破其偏执之病根。法字,通摄世出世间一切法。」


   「众生所以偏私成执」,偏是偏见,私是欲望、私欲、私心,造成了坚固的执着。「无他」,没有别的。「由其智慧短浅」,没有开智慧。「不知是偏,不知是执。」不知道!他以为这是正常的。再看看别人,每个人都这样,哪个人不自私,哪个人不自利,别人都是这样的,我这样做没错!别人统统都搞六道轮回,我轮回哪里错了?干这个事情。可见得在这个大环境里面,想觉悟真正不容易。再看看佛经上讲要断执着,要断偏私,我看学佛的人也挺自私,不但在家学佛的人自私执着,出家的法师也自私也执着,我这个自私执着有什么错?真正学佛人,不能拿这个来做标准。拿这个来做标准,你这一生又会空过。你要拿谁做标准?拿诸佛菩萨做标准,释迦牟尼佛是个很好的标准。他可以做小国王,他不要、他不干,他有很好居住的生活环境,他不要,他出去托钵。他生活那么苦,一切都舍掉了,世尊给我们做样子,说到做到。世尊这些弟子,也给我们做样子,也是说到做到。

   再看看我们现前,也有一些高僧大德,他们也是说到做到。早年虚云老和尚,人家说到做到。虚老和尚我跟他没见过面,我看过他很多的照片,就没有发现一张照片,他穿的衣服上是没有补洞的,没有发现过。我都注意照片上,他衣服上有没有补钉,我没有看到有一张他穿的衣服上没有补钉的。他难道不能穿一件漂亮衣服吗?他那个信徒、皈依弟子太多太多了,连泰国的国王、皇后都皈依他,都做他的弟子,供养的丰厚,可以说没有一个出家人能比得上,他为什么不换一件漂亮衣服穿穿?还是穿他的旧补钉衣服。他那些钱到哪儿去了?我们看了他的传记、看了他的年谱才知道,全都拿去修庙。中国大陆许多的寺庙,他建寺庙;寺庙破烂,他去修寺庙。一个寺庙修好了,他又不住,他去找一个修行不错的,找一个法师交给他,他老人家就走了,这就与他没事了,真正放得下,真看破了。虚云老和尚一生修建多少寺庙,我们都算不清,他一个也没有,这做了样子给我们看。


   第二个印光老法师,这是我们净宗大德。他一生,他穿的、吃的跟常住完全一样,没有特别给他加菜,他没有小厨房,这是我们的样子。我们看这些样子就对了,不能看别的样子。我学佛之后出家,我的老师叫我学印光法师,他是印光法师的弟子,以印光法师做榜样、做典型,向他学习,学得跟他一模一样就成功了。印老一生所得的供养,他跟虚云老和尚不一样,虚云老和尚是从事硬件的建设盖庙;而我们印老法师是做软件的印经。他在苏州报国寺里面设了一个弘化社,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佛经流通处。十方所有的供养都做为弘化社的基金,印经布施流通国内国外,他做这个工作。最近报国寺政府发还给佛教,安上法师在那里做这个工作。我希望弘化社能够恢复,还用「弘化社」,老招牌、老字号不要改,但是业务要扩充,老法师从前只是印经,我们现在不但要印经,要做录音带、做录像带、做CD片,把他的事业发扬光大,普利一切众生,我们要做这个事情。


   念念想光大佛法,念念想利益众生,就把那个私的念头打破了。不要想自己,想自己没有好处,人常常想自己,就把自己想老了、想病了、想死掉了。念念想别人,自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谁老、谁病、谁死?老病死都没有了,因为自己没有了。因为有我,才有生老病死,「我」没有了,生老病死谁去承当?没人承当,没了。如果你还想要生老病死,那就天天想「我」;你不想要生老病死,你把「我」忘掉就没有了。这是《金刚经》上讲的,四相空了,生老病死就没有了,六道轮回也没有了,彻底解决的办法。所以要知道,起心动念都想到自己,这是偏见,不是智慧,执着。


   「佛曰无有定法,以破其偏执之病根。法字,通摄世出世间一切法。」佛要治一切众生妄想执着的病,用什么方法?没有一定的方法。有原则、有纲领,原则纲领不变,方法手段是无量无边,没有一定的。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讲方法手段,真的是无量无边;原理原则不变。总的原理原则,在经上常说的,「三宝」、「三学」、「三慧」,这是总纲领、总原则。三宝是佛、法、僧;觉、正、净,这总纲领。戒定慧、闻思修,三慧前面讲过。菩萨三慧就是一如,就是空有二边不着,菩萨的三慧。本经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菩萨三慧,这里面具足三宝、三学。至于用什么方法去修,那方法手段太多了,无有定法。无有定法也破众生偏执。

    「9、学佛必要修观,以观照圆融之佛理,便能转其向来所有之观念,以化其偏执之病耳。观深,而后见理深。观圆,而后见理圆。见理深则观愈深,见理圆则观愈圆。如是展转修习,智慧即展转增明。于不知不觉间,执情渐化,妄念潜消。遣执、断念,妙用在此。」

   「学佛必要修观」,修观两个字,我们也讲得很简单、很清楚。「观」是观念,「修」是修正;把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修正过来叫修观。「以观照圆融之佛理」,大乘经上所说的,《金刚经》上所讲的,字字句句都是圆融之佛理。所以佛劝我们受持读诵四句偈、为人演说,四句是任何四句,跟《华严》所讲的无二无别,《华严》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显示出理事无碍,法法圆融。「便能转其向来所有之观念」,我们一向观念错误的,不是正确的,以前这个观念,是轮回的观念、生死的观念,要不得的!生生世世受这个害。今天好不容易遇到如来正法,听到如来为我们叙说真实的境界,我们借着这个机缘端正自己的观念,把轮回观念改过来。「以化其偏执之病耳」,把我们自私自利偏执的大病化解掉。怎么化法?起心动念想佛法、想众生,不要想自己,养成这么一个习惯。这个方法很好,这是大乘法当中非常殊胜的修行方法,「大而化之」。我执不容易断,小乘破我执,硬在执着上破,非常非常困难。所以佛在经上讲,断烦恼如断四十里的瀑流,四十里的大瀑布一下把它拦住,这样的难法。可是大乘菩萨巧妙,难断,他有方法断,这个方法就是起心动念想众生、想佛法,不想自己,久而久之就把我忘掉了。这个方法的确妙,比小乘法高明得太多了。

   想佛法,知道佛法这样好,世出世间所有法都没有佛法好,佛法真正能救度九法界众生。如何把佛法发扬光大,我们起心动念动这个念头,不要动别的念头。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如何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有缘接触到佛法。印光大师的印经的方法,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这是个好方法,印经结缘流通。我们印得多了,当然也有一些人在我们这个道场,此地可能没有,在台北发现过。很多人问我们要经书,一次来都拿几本,一次拿几本,每一次都拿,听说他拿到旧书摊去卖。有人来告诉我,他说:「法师!你印的书都被人家偷走,拿去卖了。」我点点头,「好事!」只要有人肯买,他就肯读,那怎么不是好事,好事!不要因为这个事情,我们就不印经,那你就错了。他卖得几个钱,他到我们这里,从我们这里拿去送给别人,得一点报酬利润也不错,并不为过。所以我们都生欢喜心,我说:「你何必斤斤计较,心量那么小?」虽然人家拿去卖,我听到了我很欢喜,我绝对不会说印经以后流通要小心,不要被人骗了。骗佛经好事情,骗别的不是好事情,这是好事情!所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最近净宗学会印《了凡四训》,听说一本才一块多钱,成本不到两块。如果你真正是有心想学佛,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省两块钱,你心里就知道这个社会上多一本《了凡四训》,常常存这个心。我在生活上能省就要省,我省一点,这个世间经本就多了好多,许许多多众生因为读到这个经本回头、觉悟了。纵然不能回头、不能觉悟,金刚种子种下去,将来机缘成熟必定因此得度,这个好事情。何况现在我们做的不只是印经,我们现在做CD、做录像带。因为录音带、录像带保存的期限都有限,不能长久保存,现在科技进步了,我们把它转成雷射激光片,可以能够保存长久,音质不变。我们在生活上节俭一点,做这个功德,这是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常常想这个。有同修也很难得,他想买房子,以后想想他自己已经有房子住,买那么多房子干什么!不买房子,拿这个钱来做这些事情,这个有意义。买一栋房子,死东西在那里,带不去。这一栋房子的钱就可以做很多,你跟多少人结了法缘,这个事情做得有意义,这是真正的好事。我们从这个地方,把我们的观念转过来,把轮回心转过来,转成大菩提心,把轮回业转过来,变成菩萨事业,菩萨事业是什么?普度众生,去做这个。无始劫来坚固的自私自利、我执,把它化解,化没有了。这个没有了,《金刚经》是个标准,你就是真的菩萨,不是假菩萨。《金刚经》说得很清楚,「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不是菩萨。你现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没有了,可见得你是真菩萨,诸佛承认的,那个不假。

   「观深,而后见理深。」理是真如自性。你观深,有了深度,见理就深。法身大士有四十一个阶级,四十一个阶级从哪里来的?就是他们修观深度不同,深度浅的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观深的就入地,初地到等觉这十一地,观深,见理就深。「观圆,而后见理圆。」理事都圆融、都圆满,像《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见理深则观愈深」,观是观慧,你的智慧。看理、看事、看一切,看得透彻,看得清楚,看得深,看得远。「见理圆则观愈圆,如是展转修习,智慧即展转增明。」智慧增长,智慧从这儿来的。大家要记住,千万不能误会,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就是从这儿来的。知道自己的观念是错误的,这就是觉悟。佛法讲觉悟,知道自己的想法、看法错了,这是始觉。能够把错误的观念改正过来,就叫修观。


教下用功的方法,修行的总纲领,就是修止观。我们净土宗用功的方法是老实念佛,就是用持名。前面讲得很清楚,一般通途方法,修观可以涵盖一切法门,虽然许多法门里面用的名相不一样,但是意思相同。它是用的智心,就是智慧,是从这里下手的;而念佛是从净心下手的,是从清净心下手的。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净念」,念佛是净念,修观是智念。净念比智念还要亲切,这就说明念佛法门比修观好,而且来得容易,容易成就。但是智念能够帮助净念。所以你明了,对于修净念相继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修净念,为什么得不到净念?原因是没有看破,没有放下。智念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使我们念佛得一心,障碍没有了。


   「于不知不觉间,执情渐化,妄念潜消。遣执、断念,妙用在此。」只要一直这样去做,什么都不必问,时间久了,自自然然的、不知不觉之间,智慧增长、烦恼减少,功夫在增进,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执是执着,情是感情。感情不是好东西,感情是迷,这个要知道。一切众生受这个害、中这个毒,非常非常之深。以为这个感情好、感情深,多好!六道三途的病根,不知道拔除,还要培养它,你说糟糕不糟糕!


   佛法说到这个地方,有许多初学的人听到就怀疑了,世间人在一起,要是没有情、没有爱的话,这个人生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叫你把情执舍掉,你都恐怖了、都慌了。其实佛讲的话是真话,叫你舍掉虚情假意。你们今天认为这是情执感情,假的不是真的。你要不相信,看报纸上天天都有离婚的,天天都有打官司的,最初都是好得不得了;这就说明是假的,虚情假意。他对你怎么再好,你要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就没事情了!为什么是假的?他用的心是妄心,他不是真心。真心离念,没有妄念,没有自私,没有执着,那个心是真心。真心里面有真的爱,佛门不叫爱,换个名词叫慈悲。慈悲就是真的爱,不是假的,真心,所以叫慈悲。世间人不是用真心,用假心、妄心,那个心千变万化,所以靠不住,这个一定要搞清楚。搞清楚,你的生活就快乐了。人家要是对你好,晓得假的不是真的;人家对我不好,也不要恨他,假的不是真的,过几天就好了,都不是真的!学佛开智慧就是要了解事实真相,我们生活才快乐、才幸福。


   我们用真心,别人用妄心,不相干。我这一生要出三界、要成佛,他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那有什么法子,让他去搞去了,他不肯回头,劝他不听不肯回头,那就让他去做。反正我们跟他结了缘,等将来哪一天他回心转意,再来度他,那不迟!这叫真的爱护他。现在不回头就随他去,让他去受苦受难,苦难到受尽了,觉悟、回头了,那时候再帮助他,这叫真正的慈悲。在不知不觉当中,执着、感情都要把它化掉,感情就化成慈悲,执着就变成智慧。「妄念潜消」,妄想杂念自自然然就没有了。本经的宗旨教我们遣执,遣是除掉,把执着除掉,把妄念断掉。「妙用在此」,这个地方所说的,把具体遣执、断念的方法教给我们了。

    「10、多读大乘,以广闻见。静意觉照,领会精微。定慧在其中矣。果能如是,不但修各种功行,皆得自在受用。对一切世法,皆得进退裕如。转凡入圣,基于此矣。」

   「多读大乘,以广闻见。静意觉照,领会精微。定慧在其中矣。」我们先说这一小段。大乘经不能不读,大乘经怎么读法?诸位一定要懂得要领。先读一种,在一种里面得定,得清净心,然后就可以选择一些大乘经来读。遍读,我们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也没有这么多的精力,说实在话也没有必要。为什么一开端不能多读?一开端我们的心是乱的,你读太多,你并不能了解经意。读多了、读杂了,反而会增长妄念,佛在这部经上这么说,那部经上那么说,你记得很多,你的妄想执着很多。这就是清凉大师所说的「有解」,解是你广学多闻;「无行」,你没有真正修行的功夫;「有解无行,增长邪见」。行是什么?我们在这部经上知道了,依照《金刚般若》的行是要离相,是要破执、断念,这是行。在净土宗,行是老实念佛。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够涉猎一切大乘经?最低限度要到功夫成片。什么叫功夫成片?心里除了阿弥陀佛之外,绝对没有第二样东西,这是功夫成片。也许有人问:这不就是一心不乱吗?不是,不是一心不乱,是功夫成片。一心不乱是见思烦恼断掉了。我们见思烦恼没断,见思烦恼还在,只是见思烦恼不起作用。佛号功夫得力了,心里所想的就是阿弥陀佛。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除了阿弥陀佛之外,心里没有第二样东西。这种功夫给诸位说,就决定往生;不但决定往生,你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所以念佛人,讲老实话,到这种功夫,你叫他去读诵大乘,他不干,他不要读了。为什么他不要读?他要想学大乘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学,跟一切诸佛学。他哪里在这个世间找这种麻烦,不干!这都是实实在在的话。

   读诵大乘在古时候的标准,是得根本智以后。根本智,是《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后得智是起作用,起作用是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要先求无知。无知是心清净,先修清净心;因为清净心生智慧,「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清净心生智慧。智慧生出来,你看一切大乘经很容易懂,一看就明了。所以这一部《大藏经》需要多少时间,从头到尾把它看完?三个月足够了。但是你没有得根本智,三年也没有用,三十年都没用。你不相信,你去看看,你从头到尾看,看上三十年,你还是一塌糊涂,你什么都不懂。可见得根本智重要。中国在古时候,无论是出家、在家,教学都从根本智下手;也就是说一定要培养你的清净心。出家人五年学戒,就用五年的时间来培养清净心,读一样东西,不讲解,就是叫你读,用这个方法修清净心。因为你不读经,你会打妄想,一天到晚胡思乱想,用读经的方法把妄想灭掉。不求解义,只是把经念得清清楚楚、字字分明,念到能够背诵,念得很熟。五年之后再听讲,再求解,它是分两个阶段。不是一开头就求解,一开头解不了,没那回事情。

  世间的教学,从前中国古时候的小学,学生从七岁到十二岁,培养他根本智,跟现代的教育不一样。小孩天真,就利用他的天真,小孩要不诱导他,也胡思乱想。怎么办﹖读书。古圣先贤这些书让他背、让他读,从七岁念到十二岁。差不多在过去像四书、五经、朱子百家里面挑选出来的,都背得透熟,都背熟了。天天在读经背书,他的脑子里不胡思乱想。以前那个社会,跟现在社会在教育观念上不一样,方法上也不一样。一般聪明的子弟十三岁入太学,入太学就是听讲解,过去所念的、小时候所念的,这个时候听讲解,他一听就明了,就开悟了、就觉悟了。我们在历史上看,许许多多未成年考取举人、考取进士,成年是二十岁,不满二十岁。不满二十岁考取举人、考取进士就分派到地方上当首长、当知县、知府,他就能够把这一个地方治理得头头是道。现在二十岁的人,他有这个能力吗﹖因为他明理,他通达人情事理,他有能力治理国家,这是教育的观念跟方法不一样。

   我遇到一个人,十九岁当县长的,是在抗战以前,张陵居士。以后学佛,我在台北讲经,夫妻两个是每天晚上一定会到的,十九岁当县长。这是在清末民初受的老教育,他能把一个县治理得井井有条。现在的教育要回归到从前,已经是不可能了!没有法子,唯一的方法就是印光大师讲的,要提倡因果这一个理论与事实,希望这个大时代的众生起心动念,要想到确实有因缘果报。你修善因必定得善果,你造恶因一定有恶报。我们在讲堂也讲过多少遍,这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因缘果报的相续相而已,这叫事实的真相。发财有发财的因果,作官有作官的因果,确确实实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何必去造业?印光大师一生极力的提倡《了凡四训》,非常有道理。告诉你,一般普通人决定有命运主宰,只要你有念、有我、有我所有,你就决定被命运支配。哪一天你把我忘掉,我所没有了,你就超越命运。命运不能支配你,就没有了、超越了。只要有我的念头,有我所有的念头,你就没有办法逃过命运的主宰。换句话说,你要遇到一个高明人给你算命,就会算得很准。你要是说无我,无我所,再高明的人都没办法,也没有办法给你算、给你看相,超越数量了。


   这是说明读诵大乘要有程序,有次第,不是我们现前就能够做得到的。我们现前读一部经,在一部经上得定,在一部经上得清净心,得智慧就好了,智慧开了再多读大乘。「静意觉照,领会精微。」这是非常非常重要,要体会经里面的义理,不在文字。「定慧在其中矣」,可见得读经目的很明显,目的是修定、修慧。「果能如是,不但修各种功行,皆得自在受用。」这是讲佛法里面,无论你学哪个宗派,无论你学哪个法门,你只要抓到这个要领,你都会有成就,都能得受用。不但在佛法当中你得受用,「对一切世法,皆得进退裕如。」对一切世间法也通达,没有一样不通达。应付这个复杂的社会,应付裕如,你有智慧、你有能力。「转凡入圣,基于此矣。」转凡入圣的基础在这个地方。基是讲基础,从这个地方奠定根基。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零二页。这一段的批注比较长一点,为我们说明实相。

    「11、清夜平旦时,向自心中观照。对境随缘时,向一切法上观照。依此所说义,深深观照。则受用无穷。」


   这是说到我们平常用功的方法,无论我们修什么法门,都不能够违背般若的原理原则。第一句就是说的早晚课诵,这是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决定不能够缺少的,每天必须要做。早课,这是讲平旦,就是早晨;清夜是晚上。它不讲平旦清夜,而说清夜平旦,那个意思就不一样。正如同我们中国古人常讲的「终始」,而不说始终;说始到终,这一段就没了、就完了。说终,终下面就是开始,让我们体会到时间是无尽的。一年腊月三十过了,第二天又是初一了,终始。这个地方清夜平旦,也是这个意思。晚课是反省、是忏悔。早课是提醒我们今天所做的错误,明天决定不再犯,这叫做改过自新;《无量寿经》上讲「洗心易行」,这是真实忏悔,真实的修行。所以要向自己心中去观照、去反省、去检点,做这个功夫。而平时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我们一定是六根面对外面的境界,对境要随缘不要攀缘,这是经上已经给我们说了很多了。

   随缘也要用观照的功夫,用什么方法观照?就用本经的四句偈,或者是半偈、一句都好。用哪一句?这个不定,要看你遇到的是什么事,看你遇到的是什么境界。由此可知,经平常要念得熟;要是念得不熟,遇到境界现前,去想哪一句,还到《金刚经》去翻,去找一句来,那就不行,那就错了,经一定要念熟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我们境界现前,遇到一些事情,立刻就要想到佛在经上是怎么样教导我们的,我们依照佛的教导去做,那就不会错,观照是这个意思。这是真正的「常随佛学」,「恒顺众生」,在恒顺众生里面,常随佛学;在常随佛学里面,恒顺众生。深深观照,当然受用无穷。就是观照的功夫浅,也得到受用。所以功夫用在生活之中,我们佛就没有白学,学了真的有用处。

TOP

续 53

    「12、学人欲见实相,当静心于一切皆非上领会。若领会得实相便是非相,便领会得心中少有相不相的影子,便非实相矣。修行用功下手处,即是须于未起心动念时,精密观照。」

   「学人欲见实相,当静心于一切皆非上领会。若领会得实相便是非相,便领会得心中少有相不相的影子,便非实相矣。」实相是真相,实相是真空之相,也就是真心自性之相。其实真心本性哪里有相?虽然没有相,但是确确实实有这个东西在,确确实实有这桩事情。十法界依正庄严都从这个地方发生的,都从这个地方现起的,所谓「实相无相无不相」,这个我们前面读过,前面也曾经讲过。宗门大德常讲的「明心见性」,他怎么见到性的?这一段就是教给我们怎样去见性。净土宗里面,教给我们念佛要念到理一心不乱,这一段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去体会理一心不乱的境界,这个方法很妙。

   「静心」,静是安静。这个静还不是清净,是动静之静。心里面有妄念、有分别、有执着,这个心是动的,不是静的;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心就静下来了。动静是讲心的活动状况、状态上说的。我们讲清净,那是从它的体性无染上说的,决定没有污染,没有污染说它是清净。这个地方是说它不动,的确自性原本就不动。在这里面你去观照,《金刚经》上讲的「一切皆非」,你观照这个;或者观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观照这个也行;或者去观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都是一个意思,任何一句经文都行。如果在这个地方观智,我们观照这是智慧,这个不是情执,是智慧的作用。于外面境界真正体会得,你对于心性、对于实相,你就得到一点消息。这一点我们同修们也许可以能做得到。我刚才讲得一点消息,时间不是很长的。如果这个境界你要是一得永得,你就成法身大士,你就证入。我们这是从这里透一点消息,这一点消息虽然不是怎样的果证,但是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我们无始劫以来,都迷在幻相之中,从来不晓得有个真心、有个本性,不知道!所以纵然是短暂的领会,也非常可贵。像黑暗当中,这是很久很久时间的黑暗,忽然有个闪电,那个光虽然很短暂,非常可贵。这就是你心地在一念清净的时候,就一念相应,放出光明出来了。从此之后这个功夫绵密不断,这个境界就会常常现前,这是好境界。

   「若领会得实相便是非相」,实相是什么?就是一切万法的自性,一切万法的本体。这个地方讲得虽然很容易,而去做的话还的确不简单。静心,心要静到相当的程度,不是把粗的念头、粗的妄想放下来,我们这个心就静了,那个静心没有用处,体会不到。可是学教的人,教理多少会有一点帮助。教中说:一刹那有九百生灭相续的状况,那个领会,实实在在讲就是体会到这个影相。真实的境界你要是见到了,那就是经上讲的八地菩萨,那不是普通菩萨,见到阿赖耶识。我们心清净虽然见不到,好象接触到影子一样。古人有比喻,像烧火,虽然没有接近火,但是火的暖气接触到了。火没有接触到,暖气接触到了,就是这个意思。你能够体会一点,就是接触到这一点气氛,这个气氛就很可贵。一定要懂得实相即是非相,这个非是双非,它不是相状,也不是空无。前面经上讲「非法相,非非法相」,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它这个非是两边都不是。

   「便领会得心中少有相不相」,不相是空。这是讲你心里面,稍稍有丝毫的执着,有个有相或者有个空相,你就与实相相背,你就见不到实相;实相就是真如本性,你就见不到性。我们凡夫见不到性,为什么?凡夫着有;阿罗汉、辟支佛也见不到性,什么原因?他着空,他着非法相;都不能够见到实相。唯有大乘菩萨,他了解事实真相,空有两边不住;两边不住,实相就现前。

   「修行用功下手处,即是须于未起心动念时,精密观照。」这个句子很难讲,因此它观照上加一个精密。有没有起心动念来观照?一起心动念就错了。他是不是有观、有照?确实有,但是他没有起心、没有动念。就如同镜子照外面的境界相一样,它照不照?它是照,它也观、它也照,可是它决定没有起心动念。我们怎么学法?当自己一念不生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心很清净,要常常这样练。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心很清净。怎么观照?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时候叫观照。动一念分别就错了,就落在意识的范围里面去了。诸位要知道一个原则,观照是不用心意识的;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第六意识。不用心意识,怎么个不用法?第六意识是分别,不分别就不用第六识;第七识是执着,不执着就不用末那识;第八识是含藏种子,也就是我们讲的记忆,我不用这个,就不用第八识了。心意识都不用,那是什么起作用?那就是真心本性起作用。离了妄就是真,离了妄要再去找一个真,那就坏了,那决定是虚妄,哪里来的真!这一段后头这一句就是这个意思,在没有起心动念时。我们在平常时候这个境界也有,只是不多。真正用功,这个境界会常有,而且有时候保持的时间也比较长,也能保持长一点,心清净。这个时候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如果才觉得有一点功夫了,那就坏了,你已经又落在妄想里面去了。这个状况就是此地讲的「精密观照」,离心意识。

   禅宗参禅要离心意识参,这才能够见性。不但参禅要离心意识,离心意识就是不分别、不执着、不落印象,它是属于照见。研教也要离心意识,不离心意识不能开悟。禅宗叫开悟,教下叫大开圆解。我们常听人说,一经通一切经通,他怎么会通?开解、大开圆解。我们念佛人也要离心意识,如果离心意识,你这一句阿弥陀佛叫做理念。你得一心不乱,是理一心不乱,将来往生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品位就高。当然这个事情没那么容易,我们一般凡夫妄想、烦恼、习气非常深重,何尝不想断,断不掉!还是一天到晚在打妄想,睡觉还作恶梦,那有什么法子。这就想到修其它的法门难,你参禅没有法子开悟,你业障太重了。你学教不可能大开圆解,因为你没有办法离开分别执着。

   念佛行,念佛虽然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佛号功夫得力,能够把这个东西压一压也行,他就能够往生,叫带业往生。这就是念佛法门比其它法门来得方便,来得容易。学其它法门,我们的的确确没有能力出三界,唯独念佛法门我们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种往生,生凡圣同居土,不是实报庄严土,虽不是也没关系,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地方很特殊,叫一生一切生。我们生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寂光土,到那个地方同时都见到了。不像十方诸佛刹土,四土他有隔别不在一起,当中有界限。凡圣同居土见不到方便有余土的阿罗汉、辟支佛,我们见不到。方便有余土的这些罗汉圣者,见不到实报土的菩萨,它有障碍,有间隔。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四土在一起,所以叫一生一切生。我们到西方世界,你可以看到罗汉、看到辟支佛、看到菩萨,大家天天在一起,所以这个世界非常特殊。

    「13、当知念头不起则已。起则非之,便是离念之快刀利斧也。岂非最妙观门。」

   般若里面所讲的原理原则,既高且妙,但是对于我们业习深重的凡夫来讲太难了!「念头不起则已」,这起了一个妄念。「起则非之」,你怎么个非法?非是把它去掉。妄念起来你用什么方法去掉?《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没有去掉?没去掉。你心里面还有一个「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起了个妄念。妄念去不了妄念,这才知道难!像佛在经上讲的原理,教给我们的观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念这一句话,心里早就着了这一句话,早就有住,哪里是无住?「凡所有相」念这个,心里面「凡所有相」那四个字清清楚楚,都着了相。起心动念就着相,没有法子不着相。一切都不想,又着了空相,着了非法相,怎么可能不着相,真正做不到。所以你才晓得,离开念佛法门没救!念佛法门的妙处,「起则非之」,非之就是用一句阿弥陀佛,才有一个念头起来,第二个念头南无阿弥陀佛就行了,把那个念头归到阿弥陀佛上去。这不是着了阿弥陀佛的相吗?行!着阿弥陀佛的相可以往生。往生同居土、往生方便土,都是着相去往生的;不着相往生,是生实报土、寂光土。但是诸位要知道,一切法门着相没成就,不但在大乘法你没成就,我们在《金刚经》前面读到,小乘初果都没有份,都不能成就。我们把这些道理、这些事实真相搞清楚之后,才真正完全肯定;除念阿弥陀佛,没救了!我们这样才回过头来,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这不是大乘法不好,大乘法太好了,决定做不到。我们读到这个地方,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它回归到佛号上去,回归到净土上去,这个方法最妙,这个方法最殊胜。你要是用《金刚经》这个方法,这是智念;我们归到佛号这边去,这是净念。净念比智念还要亲切,显示净宗法门的无比殊胜。

    「14、六度万行,一一如法精进修行,而曾无芥蒂于其胸中。一一精进,不坏也,无不相也。心中若无其事,不着也,无相也。一切世间法,事来即应,事过便休。虽休而能应,应而能休。所谓提得起,放得下。」

   「六度万行,一一如法精进修行,而曾无芥蒂于其胸中。」六度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属于事相。世出世间一切法无量无边,把它总归纳不外五大纲目,前五度。后面这一句「曾无芥蒂于其胸中」,这一句是般若波罗蜜。事做不做?做!要认真做、要努力做,要尽心尽力把它做得尽善尽美,心里面若无其事,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不但是事情做过之后不染,正在做的时候也不染,那你就是真正修学大乘者。我们要晓得这里面有很大的关系,心里面一有染着就是轮回业,只要有一丝毫的染着,你要是做的善业,善业是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的,不是为自利的,这是善业,佛法里面善跟恶,凡是利益众生的是善,果报在三善道。如果有一念是为自己,或者是为我的小团体,这是自私自利的心,这就是恶,果报在三恶道。所以只要有一丝毫心里着了相,都是轮回业,我们要是明了这个事实才知道可怕。我们是轮回心,轮回心是什么心?妄想、分别、执着,这是轮回心。所谓的三心二意,你用三心,阿赖耶、末那、第六意识这是三心。二意就是末那识跟意识。末那叫意根,第六叫意识,叫二意。用这个心,你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这叫轮回心。干的事情又是轮回业,你还能想超越六道轮回,没那个事情!不出轮回,受苦无有穷尽,实在讲太可怕了。

   要想在这一生超越轮回,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你只要把那个心变一变,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菩萨事业,马上就转变了。菩萨事业怎么做?心里面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我从事的行业,我尽心尽力去做,做到尽善尽美,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不但服务,而且做为社会大众的榜样,这个事业就变成菩萨事业。普度众生,让你的同行人向你学习;工作里面、生活里面就是行菩萨道,菩萨道、菩萨事业没有离开我们日常生活范围。我们这个观念能不能转得过来?

   菩萨的行是布施,布施的意思很广,我们在这个经上所说的,尽我们的心力,尽我们的体力,为一切众生服务,这是布施。持戒是守法,不但佛陀的教诫我们要遵守,国家的法律,地方上的规约,统统都要遵守。乃至于没有条文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样样都要遵守,这叫持戒。忍辱就是要有耐心,对人、对事、对物,要能忍、要能够让。《金刚经》上,世尊在菩萨行当中,特别强调布施与忍辱,《金刚经》上六度,唯独这二样讲得最多。布施是修福,忍辱是保住福报,才保得住,不能忍保不住。

   我记得早年看的书,现在朝代、人名都忘掉了,有这么一个记载。有一个人家,大概官也做得很大,好象是九代同堂,这真正不容易。所以皇帝都表扬他,九代同堂大家族,家里上上下下大概总有一、两百人,九代同堂。皇帝到他家里去访问,「你们家里人口这么多,你用什么方法,把这个家能够调理得这么好,一团和睦?」这位老先生很有趣味,拿了笔就写上一百多个「忍」,送给皇帝,皇帝一看哈哈大笑,忍辱,忍!与大众相处不能忍,你就完了。家庭里面能忍,家和。公司行号能忍,你这个公司行号老板跟员工和睦。所以说,家和万事兴。这个老人答复皇帝很有趣味,写了一百多个「忍」字,不能忍就不能成就。

   所以菩萨行,念念为众生,念念都为利益众生,没有想到自己;想到自己就有分别、执着,就有妄想,你造的是轮回业。轮回之中,因果非常可怕!不要以为自己做的是善业、好事,我做的是佛事,如果你不把事理样样搞清楚,很可能将来堕在地狱里面,还不晓得为什么去的。这一桩事情诸位可以看看灌顶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灌顶法师在这一篇批注的后面,说出念佛人有一百种不同的果报。有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成佛,上上品往生,生到那边就成佛。有念阿弥陀佛的人,堕落到地狱里去。我那个时候做学生,看到这个本子,看到念佛得善果,我们不怀疑,是应该的。念佛堕地狱,我没办法理解。念佛人再不好,也不至于堕地狱?我把这个事情,就把这个书拿去请教李老师。李老师一看:「这是大问题,我不跟你一个人讲,我在讲经的时候对大众讲。」他为我们宣说出来。虽然口里念佛,心里面拿着佛法做自私自利的营业,这就堕地狱,这个罪重!念佛人即使用佛法来做生意买卖赚一点钱、营一点利,也不至于这么大的罪过。没有晓得它其中有一个道理,把佛法的形象破坏了,让社会所有大众对佛教产生误会,这个罪他要背在身上,这就严重了。这是破坏三宝的信誉,障碍了许许多多人修学佛法的信心,他要担负这么大的因果。我们想想,堕地狱是应该的,那没话说的。

  佛门当中点点滴滴,我们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谨慎。还有就是三宝物,损坏三宝、偷盗三宝物,都是堕阿鼻地狱。这一桩事情我们在以前也是想不通。道场里面的东西,没有经过道场主人同意,只是偷偷的拿一点回家去,哪里有那么大的罪过?没有想到它这么严重。结罪从哪里结?从戒律上一看,我们懂得这个意思,一般人偷盗一个人的东西,你偷得再多,你欠一个人,这个罪就轻。你偷他十万、偷他一百万,欠一个人,这个罪轻。如果这个财物是新加坡政府的财物,国家的财物,哪怕是一块钱,你偷盗了,你麻烦大了。为什么?这一块钱是新加坡政府的,政府钱从哪里来的?是老百姓的税收,新加坡所有国民,你都偷了他的,这个麻烦大了,这个还起来就很麻烦。结罪是这么结罪的,这个罪就重。虽然偷得很少,但是罪非常非常之重,你变成偷这么多人的东西。三宝物就更不得了!三宝没有国家界限,不但没有国家界限,还没有佛刹的界限,尽虚空、遍法界,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国土三宝都有份。你要是偷它一针一线、一块钱、一毛钱,那个罪没有办法,搞不清的,所以堕阿鼻地狱,它是这么个结罪法的。所以要偷,偷一个人没有问题,千万不要偷政府的东西跟三宝物。我们才晓得,它是这么个说法的,否则的话,哪里会有那么重!我们绝对不敢掉以轻心,认为这个没有什么大关系,但是偷盗很容易犯,非常容易犯。譬如公家用的、常住用的信封信纸,随便拿来私人写信,常住有没有答应给你?你也没有说,这就犯偷盗罪。真的是要非常小心谨慎。摆在外面结缘的,那个没有关系,你多拿一点,那是跟你结缘的,赠送给你的,不是结缘的不行。常住物一张纸都不可以动,这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六度要一一如法精进修行,心里面干干净净,若无其事。「一一精进,不坏也」,不坏世间法,「无不相也」,无不相就是有相,没有落空;「心中若无其事,不着也」,这就是无住,前面讲的「应无所住」,「无相也」;这样才空有两边不住。于自性体、相、作用都相应了,这叫顺着自性,这是佛菩萨。

   「一切世间法,事来即应」,事情来了做。「事过便休」,休是心里面没有执着。事情来了,有很多事情需要用思考的,我们就用思考;需要用劳力的,我们就用劳力。尽心尽力把这个事做好,事做完之后,心里面一点痕迹都没有,干干净净,这就对了,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虽休而能应,应而能休。所谓提得起,放得下。」放得下就是此地休的意思,心里面干净,一尘不染。提起就是要做,我们本份的事情要认真努力去做。可见得佛法并非消极,很认真、很努力的在做利益一切众生的事业。世间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利益社会、利益大众的,为大众服务的。

    「15、如是久久体会四句皆离之义趣而力行之。便能做到应时便是休时,休时便能应时。自然二边不着,四句皆离,此又是最妙行门。人生最高享受,如是、如是。」

   四句是佛法里面常讲的「四句百非」,这四句是根本的四句。第一个是「有」,第二个是「无」,第三个是「亦有亦无」,第四个是「非有非无」,这叫四句。这四句总一切法,把世出世间法统统包括尽了,总离不开这四句。从这四句里面再开展,就是无量无边句,不只百句。这是妄想执着的根本,般若破这个。

   「如是久久体会四句皆离」,空有两边不住。本经教我们离法相、离非法相,非相非非相就是这个意思。这个道理明白,旨趣也体会到,努力去行之,认真去做。力行就是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就这么做去,完全依照《金刚经》的道理,《金刚经》的教诲,我们这样去做。但是前面那四个字很重要,「久久体会」,你才能得受用。你要做得很纯熟,做到很纯熟就入了这个境界。什么境界?应时便是休时。我在做的时候,就是心地清净时;心地清净时,就是我做的时候。或者我们还用《金刚经》前面的两句话,「无住的时候就是生心的时候,生心的时候就是无住的时候」。无住就是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生心就是样样事情都要去做;做的时候就是不染的时候,不染的时候就是做的时候,是一不是二,生心跟无住是一不是二。到这个境界你就入了,就契入,我们一般讲证果、证入。如果无住跟生心还是两回事情,那你就没有入。必须是融合成一桩事情,你入境界了,这个入境界就是见实相,也就是明心见性,入了菩萨的境界。入的方法是「久久体会」,这四个字很有味道。如果是有意把无住生心融合成一起,你有意去的,那决定还是两码事情,绝对不是一桩事情;自自然然入这个境界,久久体会一定是自自然然做到。

    「自然二边不着」,没有一丝毫的意识在。我有意这样做,已经就住相,我要依照《金刚经》去做,你已经住相,决定不能有这个意念。这样去过生活,你就是转凡成圣;不但是转六道,实在讲是转十法界为一真法界,彻底转了。「自然二边不着,四句皆离,此又是最妙行门。」

   底下一句,这是我加的。「人生最高享受,如是、如是。」我当年刚接触佛法,我的老师把佛法介绍给我,说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听到这一句话才入佛门的,我不是一般接引的,是老师告诉我的,佛法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那我当然要过最高的享受。所以到佛门里面来找,果然找到了,没有错!我非常感谢老师,念念不忘老师,老师指我这一条路是正确的。

    「16、若知一切法,实亦非实,非实而实。便知一切法相即非相,非相而相矣。」

   这一段非常重要,这一段是智慧,也就是我们讲的看破。前面教我们放下,心里面一尘不染是放下。为什么我们放不下?因为没看破。不知道这个世间一切法是假的,不晓得一切法是空的,不知道!以为这一切法是真实的,这是看错了,这是一个根本错误的观念。把自己的身心也认为是真的,一切万事万物也认为是真的,于是这里面起了自私自利的念头,起了分别执着、爱取有的念头,这样才造业。业力会变境界,相宗教义跟我们说:这一切万相、森罗万象,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为什么会有十法界?十法界从哪里来的?十法界是业力变的。六凡法界是染业变的,四圣法界是净业变的,染净统统都离开,就是一真法界,就超越十法界。由此可知,我们起心动念无不是业,它会变境界。善业变顺境,变好境界;恶业就变三恶道的恶境界。这不是佛菩萨给我们安立的,也不是阎罗王在那里制造的,不是的,自作自受,自己变现的境界,自己去受用,是这么回事情。如果你知道事实真相,事实真相《金刚经》末后一句太好了,「如梦幻泡影」,这是事实真相。既然如梦幻泡影,还有什么好执着的?自然就不执着。一切都不执着,为什么还要勤奋努力的去做?因为我们知道相是业力变的。我多造善业就变好境界,虽然我自己不受用,我愿意给大众受用,这是慈悲心,大慈大悲。诸佛菩萨要不认真努力来造善,我们还有日子过!一切众生念念当中是造恶业,为什么这个世界还能维系到这个状况,这里面有很多佛菩萨在修善业。我们沾他的光,不知道!甚至于他在行善,我们还骂他愚痴,骂他是傻瓜。我们在造恶业,他们在行善业,所以维持这个境界,还能维系住,不至于变得更坏,道理在此。所以要晓得「相即非相,非相即相」,所有一切现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个现相是刹那生灭业因果报的连续相而已,确确实实没有自性。

    「17、佛说一切法,但是幻相而无实体。体唯净心,故曰万法唯心。又曰心外无法。故可就诸法以明实相。因诸法之实相,即是性故。」

   「佛说一切法,但是幻相而无实体。」这就是说明一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确确实实无自性,就是没有实体,当体皆空。「体唯净心」,它的本体是什么?本体是清净心。「故曰万法唯心」,心是能变能现,相是所现所变。「又曰心外无法」,这是真的,所有一切法,不但是十法界,连诸佛菩萨的净土一真法界,也是唯心所现;除了心性之外,别无一法,这是事实。「故可就诸法以明实相。因诸法之实相,即是性故。」实相就是本性、就是真心,说了许许多多的名词术语,其实是一桩事情。

    「18、《起信论》云:因不知一法界故,不觉念起而有无明,遂成众生。一法界者,一真法界也。十法界万象森罗,而真如则是一也。即一切同体之意。」

   「《起信论》云:因不知一法界故,不觉念起而有无明,遂成众生。」这是讲法界的缘起,也就是我们现在一些科学家,在探讨宇宙的来源,生命的起源。现在外国这些书籍出版得很多,可是都没找到,都是在摸索,都是在猜测,不能叫人心服口服。因为它不是事实,他拿不出证据出来。所拿出的证据,里面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存在,不能自圆其说。宇宙的缘起、来源,生命的起源,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特别是《楞严经》,《楞严经》叫做开智慧的《楞严》。《起信论》上讲的这个意思,也是《楞严经》上所讲的,论上讲得简单。「因不知一法界故」,一法界是真的。众生与佛的差别在哪里?迷悟不同。迷的是什么?一真法界。悟的是什么?还是一真法界。一真里面没有迷悟;迷悟是人,人迷了。迷了之后就麻烦了,一念不觉而起无明。你要问:为什么会一念不觉?「因不知一法界故」,不知道原本就是一法界。一法界实在讲就是前面所说的「唯心所现」,心是一,所以现出来的相也是一;心真实,现的相也真实。一真法界就是真心所现,这里面没有虚妄,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现的是这个境界。在四种净土里面,实报庄严土,实就是真实,不是虚妄的,所以实报庄严土就是一真法界。

   一真之外有所谓十法界,十不是数字,是代表圆满,圆满是无量无边的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从哪里来的?从差别心来的。我们讲堂现在有几百人坐在此地,一个人一个法界;两个人同在法界里,没有!你们两个人是同一个念头、同一个思想吗?各人想各人的。好象我们是相同的,《楞严经》上讲「同分妄见」。所以我们这个法界里面,有跟人家相同的一部分,但是各人是各人的;有跟别人完全不相同的,叫别业。譬如这个灯,每一盏灯,别业;它放的光,光光交融在一起,同分,虽然是同分,还是各人是各人的。你把这盏灯熄掉,它的光没有了。灯开起来,光跟大家同的,熄掉,它没有了。可见那个同分还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你才晓得一个众生一个法界,法界无量无边。到什么时候跟大家真的相同?入一真法界就相同,那就真的同了,心同境界就同了。这个事情可以能够试验的。我们看到两个人,假如他的面貌相同,他的动作也相同,仪态也相同,你就可以断定这两个人,对一切事的看法、想法多么相同。面貌是心变现的,这一点不假。有学问的人、有修持功夫的人,一看你的面貌,看你的举止言谈,全都露出来了,一点都没有法子隐瞒。从这个地方可以能够测验到。一切法是心识所变的,因此就可以在诸法里面、一切法里面见性,「以明实相」就是见性,相里面见性,「因诸法之实相,即是性故。」

   我们看禅宗语录,有很多写机锋话,我们一般人看不懂,不知道他说什么。老师考问学生,考他的境界,你见到什么?他在地下拿一片树叶、拿一朵花比一比,老师就点点头。我们不晓得他到底玩的是什么把戏,那代表是明心见性。他问你的见地,你有没有见到性?性在哪里?是什么样子?随拈一法无不是,皆是的。只要你真正体会到,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个空、不可得就是自性。空跟有在一起,不是离开这个相,别有一个自性,那就错了。凡是禅宗里面表现的这个,我们用《金刚经》这个意思去体会,都是空有一如、万法一如、体相一如,这就对了。你能够入一如的境界,那就是见性的境界,就是明心见性的境界。如果你心里面还有分别,没见性。只要有分别就有对立,就不是圆融,就不是一如,一如就是不二。众生跟佛一如,生佛一如、性相一如、体用一如、理事一如,无有一法不如,那就入了境界。入这个境界心地一定清净、平等,《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他那个心的样子、心的状况,决定是住在「清净、平等、觉」里。这里面显示一切法皆如,一切法不二,也就是《华严》所讲「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因为一念不觉则生无明,无明就是不知一法界,知就明了,无明就是不知道,就是不明了。不明了事实真相,不明了万法一如,不知道万法一如。不知是个动的相,无明是动相,心就动了,明了心就定了。所以诸佛如来他的心是清净寂灭。我们讲五忍菩萨,佛是寂灭忍,菩萨最高的境界是无生法忍,清净寂灭。才一动就是无明,无明在哪里?起心动念就是无明。也许有很多人,我也不起心动念,我什么也不知道,人家问我,我总得要想一想,起心动念一下。这就是无明,是妄心的根本,我们用的是妄心。诸佛菩萨他不要起心动念。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许多的经典,都是别人向他请教问题,他说的。人家提出一个问题,佛是不是要去想一想再答复他?如果想一想答复他,从无明里面生的,那就错了!佛菩萨讲经说法心地干干净净,绝对没有动一个念头。所以佛经是在无念无生里面自自然然流出来的。我们今天对佛经为什么这么难懂?我们是用无明,起心动念去研究它。它是一个不起心、不动念里面出来的,我们要起心动念去研究它,别说你研究个十年八年,你一百年、两百年,研究无量劫也研究不通。为什么?根本不相应,这就是大经上讲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第一等聪明智慧的人,想研究佛经都不得其门而入。道理在哪里?道理在本质上不相同,一个是用真心,一个是用妄心,真心是清净心,妄心是起心动念的心,道理在此地。

   佛法如何通达?不起心、不动念就通达,这个法子妙!不起心、不动念,不但一切佛法通达,一切世间法也通达。为什么?一切世间法也是从真心变现出来的。所以你只要见性,没有一样不通达。佛经里面稀奇古怪的事情很多,这就是当年有一批调皮的人,释迦牟尼佛有智慧,「你什么都懂得,我问一样东西你不懂的。」他们晓得释迦牟尼佛太子出生,以后出家行道讲经说法,他没有放过牛,问他放牛怎么放法?释迦牟尼佛把养牛的方法说了一大套,叫人听了都呆了,记录下来,《放牛经》。什么都懂,没有一样不懂,世出世间法统统都懂得。我们不向清净心下手,向经教文字里面去下手,那就苦了,没有法子钻通。一定要从心性上下手,心性上下手,那就是要遵守这部经上教导我们的原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时、一切处,心要保持清净,一切事要认真去做。

   学佛,菩萨行门当中的重要纲领,也就是教给我们怎样去生活、怎样去工作、怎样去待人,给我们说的是六度、十愿,这是总纲领、总原则。尤其是普贤的十愿非常有效,比六度的效果还要来得殊胜。为什么?直接显示自性的功德;换句话说,直接用性德来修。佛门里面常讲「称性起修,全修即性」,那是普贤的十愿,教给我们一切恭敬,一切恭敬是性德。除什么?除贡高我慢的业障,那是自性的大病。业障在哪里?贡高我慢是业障,贪嗔痴是业障,妄想、分别、执着是业障。业障要从最重的先除它,最重的就是贡高我慢。为什么?因为贡高我慢,障碍了善法,不能够亲近善人,不能亲近善法,那就完了。所以把这个摆在第一,教给你要礼敬诸佛。

   「诸佛」,《华严》普贤法门所讲的诸佛,那个意义不一样,它讲的是十方三世佛。过去佛,我们在《万佛名经》、《三千佛名经》里面看到;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是谁?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这一切众生,众生也是广义的,众生不单指动物,植物、矿物都是众生。众生的本意是众缘和合而生,任何一法都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叫众生。一切众生都是佛,那我们要问,桌椅板凳是不是佛?是佛。香炉蜡台都是佛,无有一物不是佛。大经上告诉我们,有情众生(我们今天讲动物),我们叫它做佛性,就是它的自性我们叫佛性;植物、矿物,我们换一个字,叫它做法性。但是要晓得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华严》上才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同圆种智就是成佛。你什么时候成佛?你看到大地所有一切众生情与无情,统统都成佛了,你就成佛了。如果你今天佛学得不错,但是这个看不顺眼,那个我对他不太高兴,你就没有成佛的指望。不但没有成佛的指望,告诉你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指望都没有,因为西方极乐世界里的人,心地清净、平等、慈悲。如果你看到不顺眼的人,他念佛也往生了,你也往生了,到了那里,你怎么也来了,你们两人要打一架,哪有这个道理!心里面有一点点这种执着痕迹,要知道不能往生,这个对我们的关系太大太大了。所以别人对我们看不顺眼无所谓,我们万万不可以,要知道我们有这一念不能往生。他有这些念头,他要不要往生我们不知道,他如果真要往生,不能有这个念头,这是不可以不晓得的。

   这是有了无明才变成众生,有了无明才生烦恼,烦恼辗转愈来愈严重,于是就愈来愈堕落,这一桩事情一定要清楚、要明了。只要不出轮回,你的果报一定是每况愈下,你不会好的。你不要以为作人不错,来生还可以得人身,来生还要作人,你固然有这个念头,作人有作人的条件,你有没有具备?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得人身要持五戒,你想一想,你的五戒守得怎么样?能不能打个八十分?如果你五戒可以打八十分,你来生可以得人身。五戒的戒相很微细。不杀生,「我没有杀人」;小动物有没有杀?你能做得干净,做得到吗?不偷盗更难,想占人一点便宜就偷盗了。偷盗在佛经上讲得好,叫「不与取」。只要是有主之物,他没有答应,你取得就是偷盗,非常微细,很难受持。很多人一般习惯上,他不知不觉,他认为是很正常的,他不晓得他犯盗戒。做生意的人,很多学佛同修受了戒的,跑来找我,他说:「法师!我们犯了妄语戒、又犯偷盗戒。」我说:「你怎么犯的?」他说:「我不骗人、不逃税,我就不能赚钱,我生意就不能做了,那怎么办?」你们大家想想怎么办?当然最好是改行,不要去做这个事情。可是有的时候没有办法,改不了,资本投下去之后改不了,不是容易事情。

   我们在台湾有一个同修,他做的生意并不好,做德州炸鸡,他的分店有二十多间,很赚钱,资本投下去太大了。以后学了佛,知道了,忏悔,但是生意没有法子收,从利润当中拿出一部分弘法利生,专门来做好事,不错了。有没有办法抵过业力?很难讲,很不容易。总算是觉悟、回头了,没能彻底回头,可见这个事情不容易。

   五戒想持得圆满很难,来生再得人身不容易。你修福,修的一点福,如果得不到人身,福报是有的。有人到畜生道享福,有人到饿鬼道享福。地狱道是没福享,那是完全受罪。畜生道享福我们看到太多了,外国人养的宠物,宝贝!那真是一家之主,没有一个人不恭敬它、不伺候它,它有福报,前生修的。家里的主人都是它的奴才,都是它的佣人,都要伺候它,享这种福报。饿鬼道里面享福报,像土地公、城隍爷,初一、十五都有很多人拜拜,去祭祀它,鬼道里面享福,干这些事情去了。修福着相,将来就会享这种福报。这些道理、这些事实,唯独佛在经典里面讲得透彻,我们不能不相信,不能不接受,否则的话自己一定要吃亏。也给我们说明六道住不得,要住在这个地方,来生得不到人身,就是饿鬼、畜生;再要造重一点的罪业,就入地狱。三恶道入进去很容易,出来太难太难!所以在六道里面,佛讲得没错,头出头没。在六道里面,哪里是你的家乡?三恶道是你家乡。你到三善道来是出来旅游的,时间很短,马上就要回去了。你们看看《地藏经》就晓得,地藏菩萨好不容易度一个众生到人道,人道没几天他又回去了。人间一个月是饿鬼道的一天,人间的一年是饿鬼道的十二天。人道里面来了,活个五十、六十,死了再去,饿鬼道没几天,刚刚看到你去了,你怎么又来了?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不出轮回,三恶道是故乡,人天是出来旅游的,你才晓得六道轮回之可怕。我们这一生遇到机会,大好的机会,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遇到要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一生永脱轮回,求生净土,这一桩事情人人做得到。

   我们底下这个星期天,苏居士来跟大家报告,最近他念佛助念送往生的有七个人,还有一个往生的是一只猫,也念佛往生的。畜生都念佛往生,这都是眼前的事情、最近的事情,他来报告给你们大家听。人证、物证都在面前,一点都不假。而且往生这个事情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不难!真的是自在!不是说功夫到某一个程度来去自在,实在讲只要信愿具足,就来去自由。这个话有根据吗?有。藕益大师《弥陀要解》,藕益大师讲过,「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决定在念佛功夫浅深。」细细体会大师这两句话,我们就能肯定往生真的是随意的,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得了,这不是假的。

    「一法界者,一真法界也。十法界万象森罗,而真如则是一也。即一切同体之意。」底下这几句话好懂。同体,同一个性体。

    「19、若知得一切法之真实状况,莫不空有同时。则上自十方诸佛,下至一切众生,以及山河大地,情与无情。莫不皆以净心为体。净心之实相,本是空有同时,谓之一真法界,诸法一如。」

   「若知得一切法之真实状况,莫不空有同时。」这一句话是总原则、总纲领。说空有同时,就是说万法一如,就是说万法不二。空有是同时的、性相是同时的、理事是同时的、生佛是同时的,无有一法不同时,无有一法不是同一个自性。正因为它是同时、它是一如、它是不二,所以《华严经》才上显示「事事无碍」,你们想想看,如果不是同时、不是一如,怎么可能事事无碍?理事无碍或许可能,事事怎么可能无碍?就是因为一切法是同时的、是不二的、是一如的,所以显示出来事事无碍。

   「则上自十方诸佛,下至一切众生,以及山河大地,情与无情,莫不皆以净心为体。」净心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实相,清净心就是自性。所以净宗法门的修行,它是修的净念,称它为更亲切,就是净念就得清净心,就是这么个道理。比般若法门讲的观照,它是用智念,智念跟净念还是要差一等。净念比智念更直捷,意思在此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