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许添诚居士《金刚经持验录》 每日连载中

续 24

                十四 隐现金刚二字
         
         计仲伟,明朝吴县至德乡人,幼时志趣超然脱俗。十二岁时,他的父亲要替他订婚,因他极力婉拒,遂告作罢。
         
    到了十七岁,他的双亲一心一意,希望他能赶快成家立业,择日就要让他完婚,他坚决不肯,逃入山中潜心苦修,一心持诵金刚经。双亲最后不得已,才辞退婚事,仲伟奉了双亲之命又返回家中。
         
    他建造一间净室供佛,每天礼拜供养,虔诵大乘佛经三十多年,深受乡里父老钦敬。
         
    清朝顺治壬辰年间,乡里中有个恶霸,名叫李禹吾,诬告仲伟涉及某件命案,受审时,仲伟一句话也不说,被县官判以绞刑。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为他抱不平。
         
    次日,亲友们进监探望,问他为何在大堂上,不予答辩?
         
    仲 伟说:「当时我昏迷不省人事,根本不知道是在大堂上受审。」大家深觉奇怪,又问他被打得痛不痛?他说一点都不痛,大家格外惊奇,不肯置信。他们审看仲伟的 臂部和腿部,竟然毫无杖打的伤痕,隐隐约约有「金刚」二字在上面,忆起他平日常持金刚经,才知这是持经的功德力所致,大众赞叹不已!
         
    过了一会儿,仲伟又昏了过去,他在昏迷中说出凶手是李森先,旁人用力拍他,才又甦醒过来。
         
    仲伟的母亲据此向县官陈情,经过再审才真相大白。李禹吾因为诬告被定罪,后来病死在狱中。
         
    计仲伟曾着《金刚经解》一书。
         
        

         十五 神护诵经人
         
                柴注,宋朝青州人,任官寿春郡司理,曾经审理一宗谋财害命的案子。
         
    那个犯人供称,居住在离城大约有三十里之处,平日以接待客旅为生,如果遇到单身旅客,携带的行李很重,他就利用夜间将客人杀死,前后已经做案多次。
         
    有一天,来了一位老妇人,他准备夜深时下手,但是房门打不开,于是在墙壁上挖个洞窥视,看到一片红光中有一个高大的人,身高几乎和房子一样,背向着门站着。
         
    他非常骇怕,不禁惊叫出声,差一点就跌倒在地。
         
    次日清晨,老妇人的房门打开,他看到老妇人用手梳理头发,且不停地在诵经。问她是什么经?老妇人说是诵金刚经。他才知道夜里出现的原来是金刚神。

         
        


                  十六 三刀师
         
          张伯英,唐朝人,干元年间,为寿州壮士,生性至孝。由于他的父亲住在颖州,遂窃取官马前往探省。不幸到达淮阴时就被查获。
         
    寿州刺史崔昭下令将他腰斩,行刑时,刽子手用力砍去,却伤不了张伯英,又换另外一把利刃,仍然无法伤他,再换一把,也是如此。
         
    刽子手惊叫着说:「我用尽所有的力气,每当刀刃快要砍到他的身上时,突然觉得软弱无力。」
         
    崔昭听了刽子手所说,深感惊异,不知其故,就询问张伯英,伯英说:「我从十五岁开始,就断食荤腥,持诵金刚经至今已有十多年了。自从胡人作乱,我身在军旅,不曾念诵。昨天被捕,自念必死,就放下万缘,一心诵经,刚才问斩的时候,我也只是诵金刚经而已。」
         
    崔昭心想,世间果真会有如此灵异之事吗?还是不大相信,就命人去取他所诵的金刚经。
         
    打开经函一看,经卷已成三段,痕迹分明。
         
    崔昭不禁合掌赞叹说:「我曾听闻此经有不可思议功德,灵验异常,一直无缘目睹其事,不料今日竟能亲见,佛法无边,实在不是虚言!」遂赦免了伯英。
         
    张伯英从此削发出家,别人都称他为三刀师。
         
        


                 十七 不作御史的陆康成
         
          唐朝建中三年,陆康成任京兆府法曹掾,公正廉明,不畏强权。
         
    有一天他公暇时,突然见到一位死去多年的故吏,手中抱着一堆文卷,来到他的面前。康成当场楞住,继而询问道:「你已去世多年,何以能够来到此地?你手上拿着的是什么文卷?」
         
    故吏说:「这是冥府的文簿。」
         
    康成仔细的翻阅,上面只写人名,其他什么也没有。
         
    故吏说:「这是来年在战乱中死亡者名册。」
         
    「莫非我也在其中?」康成问。
         
    「是的。」故吏答道。
         
    康成一听,大为惊骇,就乞求说:「你我既是旧交,能不能指示我一条自救之路?」
         
    故吏说:「我就是专程为此而来的,你惟有持诵金刚经,才可以免除此厄。」说罢就消失不见。
         
    康成宿根深厚,深信不疑,从此每天持诵金刚经数十遍。
         
    到了次年,朱泚造反,要派陆康成出任御史,为康成所拒,并且斥骂朱泚说:「你这乱臣贼子,竟敢冒犯国士!」
         
    朱泚闻言大怒,命令数百位骑士用箭射他,这时康成一心默念金刚经,所有射来的箭都不能伤害到他,朱泚大为惊异,询问康成究竟会什么法术?康成说:「我只是持诵金刚经而已。」
         
    朱泚对于佛法的威灵深为叹服,于是赦放陆康成。康成后来隐居于终南山,不复出仕。
      



               十八 被番狗解救的王殷
         
                唐朝四川有个小兵,名叫王殷,平日持斋念诵金刚经。
         
    文宗太和四年,郭钊镇守四川,郭某生性严酷躁急,属下倘若稍有不合他意者,往往立被处死。
         
    有一天,王殷用锦绸织成一件细致的铢衣,呈献给郭钊,郭钊看了看,嫌它不好,就命王殷袒背,要用棍杖将他活活打死。
         
    郭钊养有一条番狗,平日极为宠爱,出入都跟随着。这条狗非常凶猛,如果不是郭宅的人,都会被他噬咬。这时,番狗狂叫了数声,抱住王殷的背部,怎么赶牠都不走。
         
    郭钊见状,觉得非常惊奇,朝着王殷看了看,心中的愤怒不禁消除,就赦放了王殷。
         
      


          十九 化解宿怨
         
              沈二公,宋朝湖州安吉县人,持诵金刚经已有二十年。在金兵尚未来的时候,梦见一位和尚告诉他说:「你前世杀生的罪业,就快要报应了,几天后,有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持刀破门而入,你就问他是不是燕山府的李立?然后引颈待杀,如果他不杀你,那么这个宿怨就能化解了。」
         
    隔了数天金兵果然来了,正如梦中那位和尚所说,那个人问他:「你怎么知道我的姓名及居住的地方?」沈就将梦中的事说出。
         
    李立听了,惊叹万分,他看到桌上有金刚经,获悉沈已持诵二十年之久了。李立也解衣取出一个竹筒,里面有细字书写的金刚经,李立说:「我诵金刚经也有五年了。」
         
    于是二人结拜为兄弟,李立并取出资粮金帛给他,然后就告别而去。
         
      


          二十 免受一刀之苦
         
               宋 朝德祐丙子年,崇政华家山有个人名叫华友,受持金刚经多年,常有瑞应。这时,元朝的军队即将来到华家山,华友为了避难,便虔诚地向佛菩萨祈祷。那天晚上, 金刚神向他赐梦说:「你前生曾经杀人,至今尚未偿命,现世这个人转生在和州历阳,名叫王二,在军中服役,你必须偿还宿业,注定死在他手上,因果循环,定业 难逃,你是无法逃避的。」
         
    次日醒来,华友心想,既是定业难逃,逃也是没有用,于是决定不逃,端坐在堂中,不停地诵经。
         
    中午时分,有两个军人进入华友的家中,将华友缚绑起来,华友大声地呼叫说:「王二相公!我注定死在你的手上,我不会逃走的,请你让我诵完这卷经,好不好?」
         
    其中一位军人诧异地说:「你怎么知道我的姓名?」
         
    华友遂将金刚神赐梦的话告诉他,王二说:「冤冤相报,何时得了!既然是金刚神托梦,那么我们就解除宿冤吧!」王二留下衣服送给华友,然后离去。
         
    他们走后,华友又诵经数卷,然后无疾坐化。
         
    唉!大数已定,虽然宿冤已经冰释消除,但华友仍然难逃一死,不过能够免受杀戮之苦,安然坐逝,岂非金刚神救护之功吗?
         
        


          二十一 飞渡大河
         
                唐朝元和三年,刘祐统率齐德军,讨伐李同捷,将叛军围在德州城。刘祐手下有位勇将,名叫王忠干,博野人,每天持诵金刚经有二十多年之久。
         
    当齐德军攻城时,忠干爬上飞梯,一级一级的往上爬,将要到达城上短墙之际,身上已被很多敌军的箭射中,不幸又被檑木击落城下,兵卒们将他拖出,放在护城河旁的岸边。
         
    这时天色已黑,刘祐下令退兵,城下箭落如雨,在匆忙之间,未将忠干护送回营。
         
    忠干既死,觉得自己好像是在梦中,走在荒郊野地,要渡大河,但是没有船。他仰天大哭,忽然看到一位身高一丈多的巨人,以为是神人,忠干向他跪拜,请求指引。
         
    那个人说:「你不必害怕,我来帮助你渡河。」抓起忠干的腰,掷向空中,过了很久才着地。
         
    忠干惊醒后,听到贼城上打起三更的声音,他举手抹面,发现眉睫沾满了血迹,才知道自己受了重伤。
         
    忠干拖着疲惫的身子,勉强走了一百多步,又跌倒在地,看到刚才那个人持刀向他喝叫:「起来!起来!」他又勉强走了一里路,坐下来休息,听到本军喝叫的声音,遂安返本营。
         
        


          二十二 行路诵经
         
          宋徽宗年间,方腊占据钱塘的时候,时常滥捕无辜。当时有一个在都税院做事的人,家住在祥符寺的北方,距离府城有十里路,每天清晨赴衙门的途中,都默念金刚经五遍。二十年如一日。
         
    有一天,他被贼党方腊的侄子方七佛抓住,方七佛命众贼用箭射他,他不停地念诵金刚经,众贼发出的数百支箭,竟没有一支射中他,遂放他离去。

TOP

续 25

  二十三 救命的控诉
         
                王崇一,唐朝人,曾任嘉州平羌的县令。平日时常诵读金刚经。
         
    永昌年间,因为被亲戚牵累,遭大理寺宣判死刑,监禁在京里,崇一在狱中仍然不停地诵经。这时,他的婢女真如向都下控告他,御史郑思齐便亲往京中,向大理寺提押崇一,欲将崇一送往都下审问。
         
    当他们一行到达陕州东方十多里的地方,忽然遇到一位和尚阻拦在路中,向崇一说:「请暂且下马礼拜四方。」但是御史不允许。
         
    和尚就问御史说:「为何不让他下马礼拜?」御史无言以对,只好允许崇一下马礼拜。
         
    礼拜了四方之后,一眨眼,和尚竟然消失不见。御史心里非常害怕,但又觉得很讶异。
         
    他们一行又继续赶路,到了洛州地界,夜宿洛州驿站的厅上,忽然听到有人向王崇一说:「你的婢女控告你,实在是要帮助你,为的是使你延续生命。」御史也听到这句话,还以为遇到妖怪。
         
    到了洛州,御史遂将此事奏闻皇土,皇上传唤王崇一亲自审问,问他说:「你在途中,为何会遇到这些妖怪?」
         
    崇一回答说:「微臣实在不知,怎么会发生这件事?」
         
    皇上遂将此案交由有关官员,再予细审,不到十天,崇一就被大赦,免除死刑。在平羌县令任上,寿终正寝,享到八十七岁高龄。
         
        

          二十四 只见莲花不见头
         
         李绳之,字受伯,明朝嘉定人,是李玉海的公子。他平日持斋茹素,虔信佛法,每日持诵金刚经、准提咒,从未懈怠。
         
    崇祯辛未年九月二十二日,他偕同朋友汪仲起游城,走过一条弯曲的小径,突然从路旁钻出一个人来,手持巨斧,抓住受伯的颈部,连砍了十几下就抽腿而逃。
         
    仲起赶紧扶起受伯,竟发现他安然无恙,只是左手臂留有两道浅痕而已。这时小路来往的行人,看到这种情形都非常惊讶。
         
    一会儿,受伯的家丁集合起来,将那个持斧头砍杀受伯的人追捕回来。原来是庄里的仆人甘宠,因为欠了租税,自忖不能归还,而起了谋害之心。
         
    甘宠接受官员审问时,官员问他为何不直接劈砍受伯的头?甘宠说:「我当时只看到莲花数朵,看不到受伯的头,连砍几次砍不着莲花,只得砍根茎,那知竟仅伤了他的左臂。」
         
        

         二十五 经袋护胸
         
         张守诚,明朝杭城人,字不易。他虔诚奉佛,日夜持诵金刚经,外出时都用口袋贮放经卷,悬佩在胸前。
         
     崇祯壬午年间,他随朋友北上经商,途中遇到响马(强盗、土匪,北方人称响马)抢劫,他的朋友受伤,守诚也被响马一箭射中胸前,因有经袋保护,才没有穿透心胸,得以保全性命。
         
    这件事是黄心符参军亲口告诉舍桴庵慧雨和尚的。心符的外号叫定通禅老,年少时遍参儒、释、道三教,晚年专修禅行,平生持诵金刚经,屡次遭遇大难,或是身染危症都得解脱。
         
        


                                                                                        第七篇 脱刑系枷锁
         
        

     一 被俘获脱
         
         唐朝,南康王韦皋镇守四川时,麾下有个小兵,名叫伍伯。他在西山行营与营中兵士学念金刚经,由于天性鲁钝,学了一天才只学得经题。
         
    当天晚上,他到城堡外捡拾柴薪,不幸被番骑綑绑而去,走了百余里路。这时天色昏暗,番骑将他推倒在地,把他的顶发绑在桩木上,用骆驼的皮覆盖着他,然后睡在一旁予以监视。
         
    伍 伯心想:这次被番骑抓去,恐怕一辈子也回不来了,唯有祈求佛菩萨的庇佑,才有脱险的可能。他回忆起白天学得的经题,就一心不停的念诵。一会儿,他偶然抬 头,看到前面有一把金铤放出光芒,落在他的面前。他试着移动手脚,发现身上所系绑的东西都已掉落,番骑则熟睡在旁,他赶紧爬起来。
         
    伍伯随着金铤的光芒,走了大约十多里路。这时天色微明,他一看,竟然已经到了他家的附近,而金铤也在此时消失不见,这是他所想不到的,左思右想,不得其解。
         
    他家住在府东的市场边,当他到达家门口,妻儿看到他那种狼狈不堪的样子,起初还以为是鬼魂,直到听他叙说事情的本末后,全家人悲喜交集,庆幸他能安然逃回,都感激佛力慈悲护佑。
         
    五六天之后,他向行营报到,行营正要申报他逃亡,他将被捉的经过说出,起初韦皋也不相信,立刻派人调查他离去的日期及返家的日期,正与所述相符,于是就赦免了他。
         
        
          二 金刚护背
         
                唐德宗时,刘逸准镇守在河南开封,手下有两位虞候,右厢虞候韩弘是他的外甥,左厢虞候则为王某。韩弘与王某私交甚笃,有人因而向刘逸准进谗言,指称两人将不利于他。
         
    刘逸准闻言大怒,马上将他们二人召来讯问,韩弘叩头解释,刘逸准心中的怒气稍稍消除。但是王某年纪已大,吓得说不出话来替自己辩白,刘逸准误以为王某有所图谋,盛怒之下,就令人将王某杖打三十。
         
    新制的红色棍棒,直径有几寸,再以漆好的筋竹綑缚,非常牢固,放在地上也不会倾倒。王某被杖打之后,刘逸准派人将他送回家中。韩弘心想:这么粗的棍棒,只要五六下就可以将人打死,何况王某年老气衰,挨了三十下必死无疑,乃在深夜之际来到王家造访。
         
    韩弘走到王家附近,发现没有任何动静,颇感奇怪,仔细一听,里面又没有哭泣的声音。心想:莫非王家是怕被刘逸准知道,才不敢哭泣,他立刻叩门并询问看门的奴仆。
         
    奴仆道:「我家大人一直安然无恙。」
         
    韩弘一听,更觉惊奇。他素与王家很熟,便进入王某的卧房探视,看到王某安然如初,就追问其故。
         
    王某告诉韩弘说:「我读金刚经已有四十年之久,直到今天才见到受用之处,回想被杖打的时候,我亲眼看到有一只像畚箕那么巨大的手,遮盖着我的背部,因此才丝毫没有受伤。」
         
    王某唯恐韩弘不信,特地将背部袒露出来,韩弘仔细端视,发现背部果然没有伤痕。
         
    韩弘素来并不信佛,自从目睹王某被巨棒杖打竟然丝毫没有受伤,才对佛法产生敬信之心,经常到佛寺参拜,礼敬有加,而且每天利用公余之暇书写金刚经,直到他显贵之时,已经写有数百卷之多。
         
    韩弘后来出任中书令。有一年正值炎夏,一位谏官因事谒见,看到韩弘遍体流汗,手中还不停地书写,颇感诧异,就开口询问道:「如此酷热的炎夏,您为何不休息,反而在此不停地书写些什么?」
         
    韩弘乃将书写的因缘详详细细地告诉他,因为当年在河南开封亲眼目睹王某获救的事迹,故数十年来都利用公暇书写金刚经。
         
    至此,这件灵异的事迹终于传扬开来,闻者对于佛法的灵应以及金刚经的殊胜,莫不深感叹服!
        


           三 被陷遇赦的柳俭
         
                 隋朝大业十年,柳俭任岐阳宫监,被人诬告陷害,关在大理寺。
         
    柳俭在狱中,一心虔诵金刚经,只剩四页尚未诵完,不知不觉昏睡过去,梦见一位婆罗门僧告诉他说:「施主!你诵经应该持之以恒,就能获得赦免。」柳俭醒过来后,勤诵不懈。过了两天,忽然听到有人传唤他,到了朝堂就被赦免了。
         
    有一天晚上,柳俭在屋外诵金刚经,到了三更,忽然闻到异香,他起身找寻香味的来源,发现四周毫无烧香之处,遂知这是他持经的感应。
         
    他持经屡有瑞应灵验,昼夜精勤,从未懈怠,他一生总共诵读五千遍之多。
         
      
          四 枷锁自落(一)
         
         裴宣礼,唐朝人,武后时任地官侍郎,崇信佛法,自幼即念诵金刚经,受持不辍。
         
    有一次因案被拘,宣礼忧虑万分,惟有至心念诵金刚经。有一天身上的枷锁忽然自动脱落。掌理刑狱的推官亲来查访,宣礼的冤情终于获得昭雪。御史任植和他一起被监禁,也因念诵金刚经而被赦免。
         
      
              五 枷锁自落(二)
         
              卢景裕,在魏节闵帝时任国子博士,虔奉佛法。因为堂兄卢仲预谋叛乱,遭到连坐,被监禁入狱。他一心持诵金刚经,身上的枷锁都自动地脱落,后来终被赦免。
         
        
         六 亲证金刚不坏身
         
                  虞庶颜,清朝金坛人,举人及第。历代以忠孝传家,全家虔诚奉佛,向往山林,无意于仕途,平日以诵金刚经为常课,并礼拜大悲忏。
         
    丁酉年冬天,因仇家诬告陷害,被逮捕送往金陵,大家无不替他喊冤,排队送他的人都哭泣失声。庶颜的神情则湛然自如,只一心不停地诵经。
         
    庶颜入狱监禁之后,虽受到各种刑罚,尝尽痛苦楚毒,然而他有如进入禅定,但见各种刑具齐出,用力拷打股胫,竟然毫发无伤,仅有几道黑痕而已。后来终于获得昭雪,还他清白。
         
    庶颜平时也经常刻印观世音经(法华经普门品),劝人持诵免除劫难,当他刚被逮捕时,有人或许会怀疑佛菩萨不灵,岂知庶颜精诚勤诵,竟然亲证金刚不坏身呢?

TOP

续 26

        七 曾遇泰山府君
         
              沈嘉会,唐朝人。贞观年间,任官校书郎,因为犯法被发配到兰州。嘉会远在异乡,内心渴望能早日得到赦免,他思乡心切,遂朝夕礼佛,并且向东南方礼拜泰山府君,祈祷能早日生还。
         
   经过了两百多天,永徽六年十月三日晚上,嘉会忽然看到两位童子,服饰华丽,仪态端庄清秀,告诉他说:「我们是泰山府君的儿子,府君受你朝夕礼拜,故派遣我们来此迎接你,现在请跟我们同行。」
         
   嘉会说:「此处离泰山有三千多里,路途如此遥远,何时才能到达呢?」
         
   童子说:「先生只要闭住眼睛,不要担心路途遥远。」嘉会依照童子的话,闭起眼睛,瞬息之间就来到了泰山。
         
   嘉会看到一座宏伟的宫殿,两位童子在前面带路,嘉会跟着进去拜谒府君。府君延请嘉会入内叙谈,两人对坐谈笑,府君无所不知。
         
   府君告诉嘉会说:「人生在世,如果犯罪造恶,纵然逃过阳间的法律,死后仍将被冥律治罪,从无侥幸免除的,如能每天持诵一遍金刚经,就可以消灭万罪。」嘉会得知府君姓刘,但不敢询问大名。
         
   府君每天晚上都以佳肴宴请他。有一天,嘉会如厕于小厅东面,看到姑臧县令慕容仁轨执笏而坐,仁轨告诉嘉会说:「我被府君追到此地,已有六十多天,一直未见审问。」
         
    嘉会转告府君之后,府君命令左右召请仁轨前来,府君向仁轨说:「你的县下有位妇人阿赵,因被县尉无故拷打致死,阿赵来此控诉,所以将你误追来此。」庭前有一盆水,府君就叫仁轨洗面,并且赐食,又叫儿子送慕容仁轨回去。
         
    这时,嘉会也向府君告辞,府君派两个儿子送他回到兰州。嘉会在泰山度过二十八天,家人只觉得他精神昏昧而已。府君的儿子送嘉会返归兰州后,才恢复如初。
         
    嘉会将此事告诉兰州县官,但是县官不肯置信,兰州长官赵持满后来还为了此事专程派人前往姑臧县去访问慕容仁轨。仁轨说:「从去年九月得到风疾,手足疼痛,灸灼三十多处,家中人看我神色恍惚,到了十一月初才得痊愈。」计算时间日数,无不吻合。
         
    至于县尉无故拷杀阿赵的事,也经查证属实,县尉患病十多天就去世了。嘉会从此一心持诵金刚经,不久之后,果然被赦免,得以返回故里。
         
      


           八 芳州司马崔文简
         
          唐朝,崔文简任芳州司马,虔信佛法,平日受持金刚经。一日,他不幸被吐蕃抓去,关在一个戒备森严的牢狱里。文简在狱中,一心虔诵金刚经,祈求诸佛菩萨保佑。
         
    过了三天,文简身上的枷锁,突然无原无故的自动脱落,蕃虏以为狱中有内奸,就用鞭子打他,逼他说出真相。
         
    文简告诉他们说:「那里有什么内奸,坦白告诉你们,这是我平日念诵金刚经的缘故,因为佛力护佑,所以枷锁才自动的解开。」
         
    大家不信,其中一位蕃虏说:「好!我们现在再用枷锁将你锁住,如果因为你诵经,再度自行脱落,我们就马上放你回国;假如不能解开脱落,那就立刻将你处死。」蕃兵们又用枷锁再将文简锁住,大家站在一旁观看。
         
    文简双手合掌,内心祈求佛菩萨的加被,开始虔诵金刚经,他还没诵完,枷锁果然如其所愿,又自动的解开脱落了。大家目睹亲见,不得不信,都惊奇赞叹佛法的灵异,遂送他出境。
         
        

         九 大关成三折
         
              赵安,唐朝成都人,时常持诵金刚经,每天十遍。太和四年,郭钊镇守四川,有一天,赵安在郊外的坟墓旁捡到一个包袱,赵安认为是无主之物,将它携回家中,被邻居诬告他是小偷,将他捕送官府。
         
    经过审讯,县官见他不肯承认,勃然大怒,命人用大关(刑具名)夹他的小腿,大关却折成三段。因此,又施以脊杖之刑,可是每次棍杖打下去,刚触及赵安的背部就折断了。
         
    县官见状,非常惊讶,以为他有异术,追问其故,赵安回答说:「我只是平日持诵金刚经而已。」县官不敢做主,将他解交给郭钊处理,郭钊亲自讯问得悉详情,也惊异万分,赵安遂被判无罪而获释。
         
    返家后,妻子告诉他说:「有一天,我曾经听到经卷中传出震裂的声音,我很骇怕,不敢打开来看。」赵安赶紧取来察看,发现经卷中的线、轴全都折断,经纸也都全部破裂。
         
    赵安追问发生的日期,竟然就是他被县官拷打的同时。
         
        

        十 马贼悔过
         
         唐朝大历年间,太原有个偷马贼,与王孝廉素有仇冤,因此诬指孝廉是同党。王孝廉被关进牢狱,受尽拷打刑求之苦,推官怀疑其中或有冤情,故未定谳。孝廉在狱中一心持诵金刚经,音调哀切,日夜不停。
         
    有一天,忽然有一竹块掉入狱中,两头有节,刚好落在孝廉的面前。囚犯们争相抢夺观看,最后送到狱卒的手中。
         
    狱卒以为竹块里面藏有刀子,当众剖开一看,原来写有金刚经中的半偈:「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字迹非常工整。狱内的马贼知道了此事,深受感动,遂向推官招认是恶意诬告,孝廉的冤屈乃得昭雪。
         
    试想:狱中密不通风,此段竹块从何处而来?既然两头有节,此经文又从何处而入?这岂是我们所能想像,又怎能不令马贼悔过呢?
         
      


          十一 解脱牢狱之难
         
         唐朝时,唐珍任职绍兴府会稽县押狱,每天持诵金刚经三卷,不论寒暑都未曾懈怠。绍兴八年,他同楮旬、楮茂盗据官钱,后来东窗事发,被县府解送到绍兴府,然后又移送司理院再行审理。
         
    唐珍被关在狱中,有一天晚上,梦见金刚神告诉他说:「你平日持念金刚经,功德很大,你且放心,临当审判时,我当助司理院赵相公的神笔,先判楮旬及楮茂各处脊杖,然后充军邻州,你将杖打一百,然后发回监狱,等到找回全部赃物,再将你释放回家。」
         
    他醒后再三思量:「我既是主犯,而且所犯的刑名、罪状相同,判决的结果岂会有轻重之分?」唐珍屡思不解。
         
    后来宣判的结果,果然与唐珍梦中所闻完全相符,毫发无差。所有见闻的人,莫不深觉惊异,始知金刚般若的功德力,竟是如此不可思议!唐珍有感于金刚神深恩庇佑,并发愿印施金刚经三百卷,劝人受持读诵。他自己平日的持诵益加精勤,后来活到八十五岁,无疾而终。
         
    凡 受牢狱刑罚之灾,都是一种恶业因缘,或现生所造,或过去世所造。若是有了这种恶业,本是在劫难逃,业力躲避不了,现因平日持诵金刚经的道力,胜过所造的恶 业,所以才能重罪轻受。我们现生人中,无论境遇如何,过去所造的恶业,潜在未发的极多,一遇因缘,就会感受应得的果报,甚至堕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 经中佛会昭示我们,读诵金刚经者,所有过去应堕恶道的罪业,因受持此经的功德力,而现世轻受,受到「为人轻贱」的微报,即不会再感恶道等报;而且种下的般 若种子,将来定可证得无上菩提。

TOP

续 27

                            第八篇 救水火险难
         
        


               一 投经浪平
         
         唐朝时,有位王待制坐船行经汉江(今汉阳),突然遇到暴风,霎时波涛汹涌,江面昏黑,船上的樯桅及木桨都被折断,船身摆荡得非常厉害,随时有颠覆沉没的危险,全船的人惊恐万分。
         
    王待制信佛多年,手里正拿着一本持诵多年的金刚经,心中也焦急不已。这时,他突然心生一计,想将经卷投入江中,希望藉此以拯救大家的性命。他内心虽然舍不得,但是在紧急情况之下,则不容他犹豫,他毫不迟疑的将金刚经投入惊涛骇浪之中,顷刻间消失了踪影。
         
   果然,经力不可思议,顿时风平浪静,终于逃过了一场劫难。王待制内心暗自惊喜,但是由于那本金刚经已经受持多年,一旦舍弃,总不免郁郁不乐。
         
    船 又继续前行,抵达镇江后,待制偶然看到距离船尾百步之远,有一个浑圆的东西,漂浮在江面。船上的人也觉得诧异,设法将它捞起,发现许多螺丝聚成一团,待制 将螺丝慢慢的拿开。原来螺丝衔住一本经书,仔细观看,竟是他先前投入江中的那本金刚经。由于螺丝团团包住,所以外湿内干,佛经丝毫未损。待制欣喜异常,赞 叹之余,再三拜谢。
         
    王待制惊叹地表示:「螺丝怎么会聚成一堆衔住佛经?而且,从汉江到镇江有千里之远,往来航行的舟船不可胜数,螺丝如何得知佛经乃此船的人投入江中?然后尾随而至‥‥‥」种种永远无法解开的谜,始终令王待制百思不得其解。
         
    至此,全船的人才知道,大家的生命原来都是王待制的金刚经所救,不停地向他称谢,并感激佛菩萨的救护,称叹经力不可思议!
         
    宋朝清了禅师评说:「螺丝见经不舍,是为名?是为利?是为财?是为色?皆不是!乃是为了祈求解脱生死轮回。唉!万物之中惟人最灵,有人毕世不闻此经;有人闻而不见;有人见而不信;有人相信,但又为名利财色所缠,而不能受持,这些人尚且比不上螺丝,又岂能称为万物之灵呢?」
         
        


              二 经化竹竿漂浮三百里
         
              王沔,唐朝人。元和年间,任涔阳将,时常持诵金刚经。
         
    有一次,他赴归州勘察,回来时船只翻覆,同船的五人都溺死。王沔刚沈入水中时,感觉有人给了他一枝竹竿,他抱住竹竿随着波浪一直漂浮到下牢镇,终于爬上岸来,遂得不死。
         
    最使他诧异不解的是,他察看手上赖以救命的东西,竟然不是竹竿而是他平日持诵的金刚经。而咤滩到下牢,共有三百里之远。
         
        


                   三 杨媛征验
         
         唐朝时,有个人叫宋衎,江淮人。元和年间因病辞官,举家移居河阴县,在盐铁院替人抄写,每个月俸钱二千,定居下来后,就不作其他打算。
         
    过了一年多,有一位住在三门地方的米商,邀请宋衎替他掌管帐务,约定每个月俸钱八千。面对着优厚的待遇,宋衎不禁心动。
         
    往三门必须经由水路,传说途中非常危险。他的妻子杨媛很贤慧,极力加以阻劝,不肯让他前去涉险,但是宋衎不听,还是去了。
         
    他乘坐的船只航行不久,遇到暴风而沈没,宋衎落入水中,摸到一束粟杆,紧紧的抱住它,随着波浪渐渐的漂浮到岸边,终得活命。船上其余的人都溺死在水中,无一生还。
         
    宋衎对着这一束粟杆千谢万谢,发誓绝不舍弃。他信步走了数里,看到前面有两间茅舍,有一位孤独的老妇人在卖茶,遂向她借宿,并说出沈水获救之事。老妇人很同情他的遭遇,让他借宿,还煮一碗非常可口的粥汤招待他。
         
    隔天早上,宋衎起来晒衣服和粟杆,发现粟杆里面尚有一个竹筒,劈开一看,竟然藏有一卷金刚经,宋衎觉得很惊奇,何以佛经能藏入竹筒中,久思不得其解。
         
    老妇人向宋衎说:「你的妻子自你走后,礼佛写经非常虔诚,所以才救了你,这就是她所写的金刚经。」
         
    接着,老妇人指着东南方的一条路说:「你朝这里一直走去,就可到家。」
         
    宋衎思家心切,也没继续追问,不久返抵河阴。当他见到妻子杨氏后,惭愧的向她道谢,杨媛惊问说:「你何以知道是我救了你?」宋衎乃将沉水获救,以及遇到老妇人的经过向她详细叙述,并且取出经卷。
         
    杨媛翻了几页,不禁喜极而泣,不停的向经卷拜谢。宋衎问道:「妳是如何辨认出此经就是妳所书写的?」
         
    杨 媛举手擦干眼泪,告诉他说:「自你走后,我祈求诸佛菩萨暗中保佑,礼佛写经甚为虔诚。当我执笔时,误将罗汉的罗字,只写了『维』而漏写上面的『目』,遂到 护国寺禅和尚之处,请他添加,由于墨汁过浓,使得『罗』字昏黑不明,这件事我记得很清楚,这十天来,一直不见此经,更不知遗失何处?」
         
    宋衎翻开一看,果如她所说,此时也不禁悲喜交集地泪流满面,朝着经卷再三叩谢,感谢救护之恩。
         
    杨媛将这卷金刚经置于佛前,每天焚香礼拜。
         
    宋衎与妻子杨氏研商说:「河滨卖茶的老妇人,她的大恩不可忘,该托人携带茶叶及细绢等礼物前去拜谢。」
         
    到了那儿,却看不到茅舍及老妇人,询问路旁的牧童,牧童说:「这里河水高涨,一望无涯,那里会有人卖茶呢?所说的那条路也是从来没有的。」
         
    至此,才知道卖茶的老妇人及茅舍,以及宋衎所走的路,全是佛力所示化的。
         
    此事传播远近。数年后,相国郑駰得知此事,特地召请宋衎夫妇前去询问,听完他们的叙述后,也深深感动,就派了一个武职给宋衎的儿子,每月俸钱五千;并向他求得这卷金刚经,请回相府尊奉供养。
         
    曾任岳州刺史的丞相弘农公,因为亲见其事,遂将详情据实记载,名为《杨媛征验》。
         
        


          四 诵经免难,八十余人得活命
         
        唐朝龙朔年间,白仁皙任虢州朱阳县尉,平日持念金刚经。有一次,他奉命从云玄运米到辽东,过海时遇到暴风。这时海面昏黑,不辨方向,仁皙与船上随从共有八十二人,大家惊惶失措。仁皙由于平日持念金刚经,志诚有感,就赶紧不停地念诵。
         
   忽然间,彷彿在睡梦中,看到一位梵僧对他说:「你们八十多人,宿有恶业因缘,今天本当沈溺于海中,葬身鱼腹,因你真诚念诵金刚经,所以特来搭救,你和随从们都可免除横祸。」
         
   一会儿,海面变得风平浪静,船上八十多人均赖以得救。
         
      


              五 漂流浅岸
         
         何澋,唐朝武德县令,平日时常持诵金刚经。
         
   天授二年八月,他到洛阳,回程时行经河阳桥,因河水暴涨将桥冲断,来往必须依赖渡船。
         
   这时月色昏暗,人人归心似箭,大家争先恐后地挤上渡船。船离岸很远,还没到达彼岸,就沈没了。何澋赶紧念诵金刚经,过了一曾儿他漂流到岸边,看到有一根下垂的芦草,赶紧拉着上岸,遂得活命。同船的八十多人都被淹死了。

TOP

续 28

         六 蓬蒿中的金刚经
         
         唐朝干元年间,广州有位和尚,名叫虔慧,自幼受持金刚经,不论寒暑,从未停辍。
         
    有一次,他与缁俗数十人,坐船泛海往南安都护府,忽然遇到大风浪,将船只打坏,同船的人都溺死于海中。虔慧在波浪中,偶然看到一堆蓬蒿,他赶快用手紧紧地抱着,随着波浪漂浮了三天三夜,才得靠岸。
         
    到了岸上,虔慧检视蓬蒿,发现当中有一卷金刚经,并未被水淹湿,他惊奇万分,立刻向经卷拜谢,感激它的救命之恩,并请回家中尊奉供养,从此道心益坚,精进不已。
         
    后来他活到一百三十岁,端坐而逝。当时那部金刚经自动喷出香烟,渐渐地化成五色云雾,徐徐上升天界,大德僧众和太守官僚以及远近的老幼,都驻足观赏这奇景,经过一天一夜,这本金刚经竟然无缘无故地消失,谁也不知其去向。
         
      

         七 母藏经于柱,儿被救于海中
         
         康仲戚,元和十一年到东海去,好几年,都没有回家,他的母亲非常想念。有一天,一位和尚来乞食,她说出了上情,和尚告诉她:「妳只要一心持诵金刚经,妳的儿子很快的就能回来。」
         
    她不识字,就请了别人写了一部金刚经,并僱人凿开屋柱,将经卷藏入柱中,再将柱子油漆干净,每天早晚都敬礼供养。
         
    有 一天晚上,雷霆大震,竟然拔走了这根柱子。过了一个多月,仲戚返回家中,用锦囊装了一根巨木,跪拜在他母亲面前,仲戚说:「我的船航行在海上,遇到大风 浪,船破而沈入海中。忽然间响起巨大的雷声,漂来这根木头,我赶紧抱住,遂得漂浮到岸边,我一直把它带在身边,感谢它的救命之恩。」
         
    她的母亲惊叫说:「这就是我藏经的柱子嘛!」剖开来一看,经卷还在里面。他们母子从此非常虔诚持诵金刚经,终身不辍。
         
        


         八 奉公执法的郭参军
         
        宋 朝温州有位参军,名叫郭承恩。他在赴任之前,亲赴天宁寺礼佛,跪在诸佛菩萨像前焚香祝愿:「我带领着一家九口,即将到温州上任。赴任后,全家不食牛肉。日 常处理政务,必定力行便民,恤念孤贫,济人之急,救人之危。俟考满还乡,我愿舍钱财,用金泥书写一卷金刚经,送到佛寺供养。」
         
    他赴任之后,果然不违誓愿,并且严禁民间杀牛。他仁民爱物,广行方便,政迹颇着,深受人民爱戴。后来任期届满,用金泥书写一卷金刚经,送到佛寺供养。
         
    他准备返回绍兴,和同僚司法名叫元珍,共同乘船还乡。参军家眷在前舱,司法家眷在后舱,航行到绍兴府界时,忽然遇到暴风,四周一片昏黑。全船的人在惊恐中,看见海内鬼神将船凿为两段,前舱顺风安抵岸边;后舱则沈入海中,元珍一家人都葬身鱼腹。
         
    原来,司法平日受贿徇私,贪赃枉法,害人无数,故遭此惨报。而参军秉心良善,奉公执法,誓愿救人,仰承金刚般若不可思议之神力,而得免难。
         
    「善恶报应,如影随形」,确非虚言!
         
      

             九 臂出奇香
         
         陆彦通,隋朝人,每天持诵金刚经十遍。他出任武牢宰邑时,邑人为了暗中接应李密,计画要杀害他,彦通赶紧逃遁,贼兵持刀从后追赶,他跑到一个很深的溪涧前,被迫跃入涧中。
         
    这时,他看到空中出现金刚神抓住他的右臂,放在磐石上,所以身体一点也没有受伤,金刚神说:「因你持诵金刚经虔诚,故特来相救。」彦通安全地返回家中,右臂则发出奇香,几天后仍未消失。
         
    彦通从此精勤诵持,又劝化大众读诵此经,后来官至方伯。八十九岁的那一年,他索笔书偈。偈曰:「八十九年在世,随身做些活计,今日撒手便行,明月清风自在。」书写完毕后以香汤沐浴,端坐而逝。
         
        

          十 念经五十年,背上发光
         
        元初,是唐朝九江人,平日在市场贩卖薪材,时常持诵金刚经。七十岁时,有一个晚上他涉水返回江北,走到中流忽然遇到大风浪,同伴都溺死,惟有元初浮在水上,漂浮到南岸。
         
    这时,岸边停泊的都是大商船,船上的人看到元初背上发光,高约数尺,以为他是什么贵人,争相赠送衣服,并请他吃饭。
         
    彼此经过交谈,才知道元初是村中的老叟,问他背上发光的原因,元初说:「我念诵金刚经已五十年,背上的光可能是经卷发出来的。」
         
    元初前前后后发生不少厄难,屡次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
         
      

            十一 神龙扶舟
         
         陈利宾,唐朝会稽人。弱冠明经及第,擅长诗文,年少时就经常念诵金刚经,每次遇到厄难,均得经力相助。
         
    开 元年间,利宾乘船从会稽前往东阳,适逢久雨,江水暴涨,利宾乘坐的船及同行的二十多艘船一同出发。一会儿,天色昏黑,风涛大作,所有的船都被吹到界石窦。 由于波涛的冲击,同行的二十多艘一到窦口就被撞坏。利宾见状,赶紧念诵金刚经。当他乘坐的船快到窦口时,忽然看到一条好像赤龙的怪物,从水里扶起船身,因 此才能靠岸,全船的人得以活命。
         
    大家齐声赞叹,这是陈利宾诵经的功德力所致,再三向他致谢。
         
        

           

     十二 一片经卷的灵异
         
          唐朝政和年间,真州有位孙姓石匠,大家都叫他孙翁,他每天持诵金刚经三卷。
         
    有一天,他和三十多人入山开凿岩石,忽然遇到山崩,他的同伴不幸都丧身乱石之中,唯有孙翁因夹在石缝内,故得侥幸。
         
    但家人不知,以为孙翁早已遇难。
         
    经过了十二年,孙翁的子孙也入山凿石,看到孙翁竟然没死,神态安祥地端坐在山洞中。
         
    大家一见大惊,遂向前跪拜,问孙翁说:「十二年前,你与三十多人在此山开凿,忽然发生山崩,大家以为全部的人都已葬身其中,没想到您还能活着,这是什么缘故?」
         
    孙翁说:「当时发生山崩,其余的人都已丧生,我因夹在石缝里,所以没有死,我想这是因为持诵金刚经的原故吧!所以才能活到今天。」
         
    「那么您这些年来,又是如何维生的?难道一点都不觉得饥饿吗?」子孙又问。
         
    孙翁说:「起初看到一个小酥饼,拿来吃了,一直到现在都还不觉得饥渴。」
         
    孙翁又问:「我以前在家中所念的那本金刚经,至今还在吗?」子孙答道:「还在,存放在家中。」
         
    于是孙翁便随同返家,返家后取出金刚经一看,经卷上竟有一个圆孔,大小恰如酥饼一般。
         
    金刚经的殊胜实在不可思议!它不仅救护孙翁幸免一死,而且一片小小的经卷,竟能让孙翁在漫长的十二年中,不必挨饥受渴,佛法之伟大与诵经之功德,真是太令人感动了。
         
      

                十三 青果沈佛家
         
        沈济寰,明朝人,居住在嘉兴兆丽桥,经营青果店。每天清晨起来,必定持诵金刚经,如果外出则必定将经卷贮放于绢袋,悬佩在胸前,以后利用空闲持诵。
         
    万历癸巳年冬天,济寰往洞庭山贩橘,坐船经过太湖,忽然遇到强大的龙卷风,顿时湖面昏黑,湖上的沈船漂荡如同树叶一般的多,掀起的巨浪比房屋还要高,船上的楫橹都掉落湖中,船也慢慢地下沈。
         
    全船的人正在呼号哀叫时,忽然觉得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将船身拔出于波浪之间,夹送如飞,顷刻间就抵达翁家嘴。登岸后,岸边的人都说:「我们看见有两位金甲神,走在水面上,分别从船的两边将船提起来,夹送到岸边。」
         
    这时,船上的人才知道这是金刚神拯救,始得免于沈覆,大家感激沈济寰的恩德,称为「青果沈佛家」。这件事很快地传播远近,人人称颂。

TOP

续 29

         十四 流水何处来
         
        任环,唐朝人,任定州司户,信奉佛法,时常诵读金刚经。
         
    有 一次,他奉派出使洛州,带了很多绫绢,趁着夜晚赶路,不料来了一群盗贼,杀死了他的随从,并且拿着刀棒向着任环砍来,任环赶紧靠到一棵树旁,藉以躲藏。这 名盗贼不断地向他藏身的地方砍去,砍了好几次,都只砍到树,无法伤及任环。强盗见状非常忿怒,就将任环拖到别处,再持刀棒砍杀,结果刀棒纷纷折断,任环却 一点都没有受伤,他将计就计,躺下来装死。
         
    这群盗贼以为他已被棍棒打死,就夺走他的东西,然后逃散。任环等他们走了很远之后,才慢慢地爬起来,跟在他们的后面,窥探他们的行踪。
         
    这些盗贼,走了三四里,始终走不出去,任环在草丛中躲藏着,听到盗贼们相互交谈:「这里从来没有水,但是为何现在却听到四面都有流水的声音?好像要流到这里来,这是不是上天惩罚我们呢?」
         
    其中有一个说:「刚才抢夺那人财物时,我听到空中有个声音说:『你们不要杀害这个人,此人常诵金刚经,是位大善人,不可杀害他。』」
         
    其他的盗贼一听大惊,都异口同声地说:「刚才我也听到的。」大家后悔莫及,嗟叹不已!
         
    天亮以后,这群盗贼仍然无法走离这个地区,遂被州县逮捕,任环也取回了失物。
         
      


                十五 般若神力无穷,火不能烧
         
        杨体几,唐朝京兆人,太极元年,出任饶州长史,兼任监督采银的工作。饶州采银的人家,约有一万多户,都搭盖草屋毗连而居。
         
    有一天发生火灾,一万多户的房屋,全部烧成灰烬,只剩一间没有被烧掉。杨长史亲自去调查,原来这一家人历代信奉佛法,受持金刚经。般若不可思议的神力,不是火所能烧的,全州的人莫不惊异赞叹!
         
      


         十六 野火蔓延,经典无恙
         
         唐朝时,平州有个人名叫孙寿。有一次在海滨游猎,看到大火蔓延整个荒郊,所有的草木都烧成灰烬,惟有一堆茂草没被焚烧。
         
    孙寿好奇地拨开来看,发现一具僧人的尸体,颜色未变,身旁有一本金刚经,未受大火波及,想必就是这个原因。
         
        

    十七 老子五千文成灰烬,金刚经丝毫无损
         
    唐朝贞观五年,隆州巴西县令名叫狐元轨,敬信佛法,打算写法华经、金刚经及涅槃经,写好以后,请土抗禅师为其检校。
         
    土抗检校完毕,写好封袋后,送回岐州庄所。元轨把经卷留在庄里,和老子五千文放在一起。
         
    有一天,忽然外面起火燃烧,将草堂烧成灰烬。这时元轨已转任冯翔县令,家人拨开火堆,寻觅金铜佛像经轴,发现诸经佛像依然如故,装裱的颜色也丝毫未变,但是老子的五千文,却已燃烧成灰。远近聚集观看的人,莫不赞叹佛法的不可思议!
         
    不过,有一卷金刚经题字的地方焦黑,后来探询到原因,原来当初题经时,有位州官虽然擅长书法,但是性情急躁,杂食尚未洁净就直提书写题经,因此题字之处才被烧焦。
         
        


                十八 济阴县精舍
         
              唐朝曹州济阴县西二十里有一佛寺,龙朔二年冬天十月,野火燃烧得非常猛烈,烧到佛寺时,很快地穿越过去,僧房茅舍全被焚烧,惟有金刚经仍然完好如初。
         
      


              十九 身陷银坑数年
         
         蒋 仲甫,宋朝人,他曾听孙景修说:「近年有人凿山挖取银矿,挖到很深的地方,忽然听到诵经声,就循着声音继续挖下去,看到有个人陷在矿坑里,那个人说:『我 也是挖银矿的,因为矿坑倒塌出不来,在这里已经不知道多少年了。我向来持诵金刚经,时常把经带在身边,每当饥渴的时候,就好像有人拿饼干食物放在腋下一 样,我想一定是此经所变现的吧!』」
         
      

                   二十 曾经入冥的袁志通
         
          袁志通,唐朝天水郡陇城县人,年未弱冠就持斋守戒,读诵金刚经及妙法莲华经,六时礼忏,不曾有阙。到了二十岁,他被点入清德府担任卫士,后来又奉朝廷之令远征南蛮。从家乡到南蛮有一万多里路,志通在途中日夜不停的持诵。
         
    到达南蛮地界,官军战败,所有的兵士都分散逃逸,当时志通和一百多人在乱军中被冲散,不知向何处奔逃,大多数都被蛮军杀伤,志通在惊乱中奔走无路。
         
    这时,忽然从前方来了五个人,骑着骏马,围绕在志通的前后予以保护,其中一人告诉志通说:「不必惧怕,你持诵大乘经典,功德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前来保护你。」
         
    他 们领了志通走了大约七里路,来到一座寺庙,他们叫志通进入庙中隐藏。后来有位和尚进入庙中,告诉志通说:「施主诵金刚经及法华经,并且礼拜十方诸佛,功德 无量无边,所以诸佛特地派遣我们来搭救。刚才五个骑着马围绕在你身旁的人,也是因你持诵般若及法华之故,才示现的。大家共同来搭救你,希望你日后更应勤修 福业,诵持经典,切莫懈怠,一切善神及护法都在身旁卫护你。」言毕和尚就腾空而去。
         
    志通一整天没吃饭,饿得全身乏力。过了一会儿,来了两个童子,手持一钵饭菜及糕饼等物,送来给志通。志通用过饭后,一位童子告诉他说:「你要勤修功德,持诵金刚经,切莫废阙。」说罢两位童子也腾空而去。
         
    此时,庙中仅剩下志通一个人,当他想蒙受诸佛菩萨的深恩庇佑时,不禁感动得涕泪悲泣。
         
    不久,志通终于回到自己的军营。官军与蛮军有过三次激烈的战役,志通丝毫没有受伤,他深信这是金刚及法华不可思议之神力所致。后来,官军终于击败蛮军,凯旋而归。志通从此专心持诵金刚经及法华经,不敢怠慢。
         
    贞观八年正月,志通染患重病,十天以后去世,被引入冥府。冥王问志通生前曾作甚么福业?志通回覆说:「一生持诵金刚经及法华经,持斋守戒,六时礼佛。」
         
    冥王闻言,立即合掌恭敬的赞叹说:「善哉!善哉!功德不可思议。」
         
    冥王交代主司仔细检查文簿,主司回禀冥王说:「此人尚有六年的寿命。」冥王亲自查阅文簿,果然无误。
         
    冥王命令左右侍者将金床玉几抬放在殿上西侧,并且铺上精美的毛毡,延请志通上床念诵金刚经及法华经各一卷。
         
    志通诵毕,冥王又合掌赞叹,然后派遣鬼吏带领志通前往西厢,鬼吏告诉志通说:「这里是存放经藏之处,凡是诵经及一切功德文簿,均在其中。」志通看到所有的文簿,都用七宝装饰,非常庄严。
         
    鬼吏在最下层取出一卷,约有十张,署名为袁志通功德簿。鬼吏手持簿籍领着志通走回殿上,将簿籍呈交冥王,冥王翻开簿籍,指着其中一条,上面写着志通诵金刚经一万遍,其余诵法华经、礼佛及斋戒等功德,也都记载在里面。
         
    冥王对鬼吏说:「志通所造功德甚深甚深!你带他去参观地狱,使他知道罪福果报。」
         
    鬼吏领着志通出城,往西北方走了五里路,看到一座大城,有四位非常凶恶的狱卒站立在城门两旁,身形很高大,头如罗剎,手里还拿着铁叉。
         
    城门的两厢,有两只站立的铜狗,口吐铜汁灌注于受刑的罪人,鬼吏说:「十八地狱也在此城。」志通亲眼见到各种凄惨的地狱,深感战栗不安,恳求鬼吏带他回去。
         
    志 通将所见告诉冥王,冥王说:「我要你前去观看地狱景象,就是让你知道佛言不虚,世人所做一切功德善事或各种恶业,冥间都一一记载,毫无缺漏。恶业深重的众 生,命终之后必定来此受刑,绝无幸免。你看到簿籍中记载的功德,也看到众生在此受刑。你尚有六年的寿命,返阳之后,务须精进修持,不可退菩提心,命终必生 净土。」
         
         二十一 火把指路
         
              崔善冲,唐朝博陵人。先天初年,任梓州铜山县丞,经常受持金刚经。当时隽州蛮邦部落叛乱,监军御史李知古命善冲担任判官,驻扎军营在隽州地界。
         
   李知古为了贪功,遂招降诸蛮首领,将他们引诱前来,然后予以杀害,终于引起各部落的反抗,共同杀害了李知古,善冲知情赶紧连夜出奔。
         
   崔善冲带领同伴二十多人奔驰很久,打算前赴昆明,但因天黑不辨方向,迷失路途。善冲开始虔诵金刚经,不久,忽然看到前面不远处出现一只火把,此时他们饥渴万分,拟前往求食。他率众朝着火把的方向前进,一直走到天亮,始终追不上它,这时已经抵达昆明县城。
         
   这全是金刚神力的护持,暗中引导以解除危难。持经人受护法善神冥冥护佑,确非虚言。此事是孟献忠任梓州司马时,亲闻崔善冲所说。
         
        

              二十二 至心诵经终得返国
         
          韦克勤,唐朝京兆人,幼时常诵金刚经,跟着军队讨伐辽东,战败后被留在高丽。
         
    贞观年间,太宗征辽,克勤想趁着黑夜投奔官军。他走出城外全是高丽村落,一来路径不熟,二来昏黑不辨方向,于是至心念诵金刚经。不久,看到前方有火把引导,他跟在火把后面走,终于回到官军的营房。
         
    克勤后来任官中郎将,经常把这件往事告知亲友,劝他们持诵金刚经,闻者莫不赞叹地说:「般若威神之力不可思议!」
         
      


         二十三 诵经伏虎(一)
         
              王令望,唐朝人,自称八岁就能诵金刚经,而且受持不阙。弱冠时,有一次在返回邛州临溪的途中,山路阻险,又遇到老虎,他惊恐万分,无计可施,赶紧念诵金刚经。老虎听到诵经声,立刻停足不前,一直注视着他,他连续诵了两三遍,老虎拖着尾巴离去,地上有很多老虎流出的口水。
         
   又有一次,他任安州判司,乘船渡江时,忽然狂风暴起,停泊在岸旁的数百艘船都翻覆沈没,令望不停的持诵金刚经,唯有他乘坐的船安然无恙。
         
   



[ 本帖最后由 弥迦使者 于 2008-12-8 15:08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