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续 24

    我到这边来几天,许居士很难得很照顾我,每天买报纸给我看,我展开报纸看什么?看讣文。你们看报纸,天天看,天天去翻,年轻人二十、三十的好多,七十、八十的很少,没几个!你这样子每天看,那也是作观,那也是作观想,提高你的警觉性。知道人生一场空!一场梦!在这里面再去追求一切享受,患得患失,佛说:错到底了!觉悟的人回过头来老实念佛,修我们自己的清净心,修清净心就是修金刚般若,清净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

   世尊法运三个时期。正法一千年,「初五百年,解脱坚固」,这个去佛很近,一般修行都能证果。解脱是讲证果,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真的有证果之人。「次五百年,禅定坚固」,换句话说,证果的人就少了。为什么?这个社会愈骯脏,污染愈严重,障碍愈多,他证果就很难。得禅定,行!他可以得禅定,将来就是生色界天、无色界天。「像法千年」,第二个阶段是像法,去佛远了,法逐渐变质,也就是不纯了;有一些东西后人掺杂在里面,有假的佛法掺杂在里面。虽然不纯,那个变质还不太大,所以像是相似,还满象样子。在这个阶段当中,「初五百年,多闻坚固」,这就是得禅定的人不多。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一千年,佛法传到中国来,正好是像法时期。佛法到中国来是像法的初期,因此在中国禅的风很盛,都是那个时期留下来的。但是在中国最辉煌的成就,就是多闻坚固。历代的高僧大德,讲经说法著书。我们今天展开这一部《大藏经》,连同历代古德的著书,差不多将近八万卷,而实际的经典没有那么多,实际经典大概不到五千卷,后来祖师大德著书分量就非常可观了。多闻,大家都在研究讨论,讲经说法,天花乱坠,多闻坚固。学问上成就了,自己真正修持上,连禅定都得不到。由此可知,如果禅定得不到,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他的果报在欲界天。这说明了,正法的末后五百年,多半都是生色界天、无色界天。像法时期的人,那个功夫色界天去不了,都是欲界天。再往后去,欲界天也没份了。

   「次五百年,塔寺坚固」,盖庙,到处盖大道场。经典也放下,不要去研究了,太麻烦,太费脑子了,天天盖庙庄严道场,搞这个。所以中国许多寺院丛林道场,这个时候盖的,真的跟佛讲的一样,没错!真被佛说中了。「塔寺坚固」,造寺、造佛像,这个有福报,这个福报是人天福报。这个福报是愈来愈低,从欲界天降下来,这种福报好的是四王天、忉利天,次一等的人间享福。

   「末法万年」,末法一万年。「初五百年,斗争坚固」,五个五百年,开始斗争了。现在第六个五百年了,第七个五百年开端了,斗争是愈来愈坚固。将来果报在哪里?如果不念佛求往生,果报就在三恶道,人道都没有了。这是从六道里面去观察,每况愈下,往下降,他不是往上升!这是说的事实真相,诸位想一想,可怕不可怕!必须理透彻,事实真相明白了,我们才会真正想到,我自己要走一条什么路,这个才有办法。今天除了念佛求生净土,没第二条路好走。证果不可能,得禅定也不可能,修福也不可能,眼看着摆在面前的,那就是三途。将来到哪里去?地狱、饿鬼、畜生,就这三条路。愈看愈可怕,你不念佛就不得了!不往生就不得了!这是真实的事情。

  「本经后五百岁,正指此时」,就是指斗争坚固的时代。这个斗争坚固并不只佛门一处,整个世界,每个角落都斗争。国家跟国家斗争,团体跟团体斗争,家庭里面夫妻两个都斗争,这有什么办法?这没有办法!真是严重!所以这样一个社会,作人都没有意思,这是事实。幸亏自己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能够闻到如来正法,这真是一线生机,一线的光明,我们要把握住。这真是大好的机会,我们可以摆脱六道轮回,真正的脱离苦海。出去再来了,那就不怕了,再来是佛菩萨,乘愿再来,来度众生的,不是自己来受罪的。

    「6、凡夫能持戒,方能离外染。如不持戒,则心不清净。不能摄心一处,不能作观,如何能生般若。则持戒修福,是成佛基本条件。」

   这个条件他具足。持戒修福这四个字,真正的意思我们要懂。持戒就是守法。现在这个社会,人都不守法,不但不守法,社会上反而鼓励你不守法,认为不守法才是英雄好汉,才是现代人;你要是守法,你头脑旧了、落伍了,你跟不上时代了。你说这麻烦不麻烦!这个问题多严重。在这么一个时代当中,你还喜欢守法,还情愿守法,你就晓得你的善根多深厚;我们讲这是天性,没人教你,没人鼓励你。从这个地方显示出,无量无边的善根福德因缘。修福,喜欢做善事,喜欢做好事。现在这个社会,每个人都顾自己,自私自利,你还能够舍己帮助别人,这要不是过去生中,多善根多福德,你怎么讲法?说不出道理出来。这样人才能够接受如来的DA法,DA法就是一生成佛的修行方法。一生之中决定脱离六道轮回,这是DA法。有这样深厚善根的人,他能够离外染,也就是说外面这个环境再恶劣,他不受影响,他能够保持他心地清净,能保持他的善良,能够保持着守法的信念。

   「如不持戒,则心不清净。」人不肯守规矩,不肯守法,他的心当然不清净。「不能摄心一处」,摄心一处是得定,那他当然不行。大乘法里面,修行的原则是讲观照,他决定提不起观照的功夫。也就是说,无论是佛法、是世法,他接触总是迷而不觉,总是染而不净,这就没有办法接受佛法。「如何能生般若」,他的智慧决定不能现前。所以持戒修福,是成佛的基本条件。我们学佛能不能成就,看看自己有没有具备这个条件,守法的条件,欢喜修善的条件,愿意做好事,愿意行善事,自己心地清净一无所求。如果做好事还有条件,还有所求,那就不是好事,那个不是真的持戒修善。持戒修善是对自己一无所求,出自于天性,这才是真正的条件。

    「7、持戒,必少欲知足。修福,必深信因果。不住于相,则持戒者最宜。不入断灭相,则修福者最宜。」

   「持戒,必少欲知足」,这个人烦恼轻。一个守法的人,他跟别人不一样,别人是全心全力在追求财富,追求享受,持戒的人他不求这些,他的生活能过得去就可以了。纵然福报很大,命里面有的,有很多,他也不享受,他把自己的福报分给别人去享受,这是持戒的人。「修福,必深信因果」,修福的人一定相信因果报应。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因缘果报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金刚经》教给我们原则,「不住于相,行于布施」。「不住于相,则持戒者最宜。」容易,佛教给他这个方法,他行,他能接受,他也很愿意做。他本身具备这个条件,他就相应,他做起来不难。「不入断灭相,则修福者最宜。」断灭是空,决定不落空。一个人喜欢做善事,喜欢做好事,这个人怎么会住空!住空是什么都不想做了,什么也不肯做了,那个人就住空了。所以修福的人,他天天都想做好事,天天做善事。

   过去了凡先生接受云谷禅师的教诲,他的条件也就是持戒修福,他确实是这个条件,他守法、守规矩,真的是少欲知足。云谷禅师也看到这个人可教!可教的那个条件,就是守规矩、守法、肯修善,这种人就可教。佛菩萨不肯舍弃他,一定要帮助他,要教导他,他具备这个条件。接受云谷禅师教导之后,真的他是日行一善。以后这个善的果报现前了,信心具足,有一天做十几桩善事的,他拚命做了,认真去做了,这就对了,决定不落空!心地清净,不图享受,知足常乐,不着有;又肯努力做善事,不着空。空有两边不住,与《金刚经》上所讲的理论与方法都相应,他怎么不相信!当然生实信。这世尊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为什么会生实信,道理在此地。我们想想,确实很合情、合理、合法。要紧的,回过头来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反省,我们有没有具备这两个基本条件。有具备,要认真努力,你有成就的可能。没有具备,你有缘听到这个法门,听到这个经,也不简单。换句话说,你的善根福德虽然还没有成熟,接近成熟,好好努力培养一下就成熟了。我们大家统统都有份。

    「8、持戒能舍世间之欲,修福能舍自己之财。以财、法、无畏施之于人,正是修般若即在持戒、修福下手。」

   前面说过,持戒的人必定是少欲知足。少欲知足,世间种种的享受,他能够放下,实在讲这才是真正的有福。一个人到中年以后,会深深的体验到,真实的福报就是身心健康、生活愉快,这才是真正的福报。福报决定不是有财富、有地位,世间人看错了,以为有财富是福报,有地位是福报,其实不然。一生之中要是生活不快乐,纵然有财富,富而不乐,反而不如贫而乐,那个人生有价值、有意义得多了,这是要有相当智慧就能够观察得出来。

   由此可知,古人常讲的贫而乐,那叫享清福,清福高!红尘里面享受五欲六尘叫洪福,红尘之福,洪福没有不污染的,身心都污染,换句话说,那个福是享了,身心都不健康,这就是我们说的,他付出的代价太大太大了,简直不能成比例。真正会享福的,真正会生活的,身心清净,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妄想、没有烦恼,这个人过的是神仙生活,我们佛门里面讲佛菩萨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满。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对于世间五欲六尘决定不追求。何况世尊在大乘经里面,讲得这么清楚、这样的透彻,那都是假的,缘聚缘散,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持戒的人行,持戒的人善根非常深厚,他在这个时代他欢喜守法,愿意守规矩,循规蹈矩,这就是持戒之人。修福,实在讲那也是大智慧!正是与修般若相应,般若是真实的智慧。福与大众共享,这是真正的福报,这是真实福报。决定不能够独享,一家人独享,一个集团的人独享都不行,要与一切众生共享,这个人福报就大了,这个福报才叫真实的福报。在世间我们看到富贵之人,「富」他拥有财富;「贵」他得到地位。这种果报都是多生多劫修善积德而得来的,不是偶然的,一世、二世的修积得不到,果报没有这样殊胜,所以这是多生多劫的累积。这种情形只有佛眼看得清楚。

   佛给我们提出警告,就在《金刚经》上,佛也说得很清楚:菩萨修福不应受福德,也就是说,世尊教导菩萨要修福不要享福,这个是真实的智慧。为什么?我们仔细去观察,读历史看古代,看报纸、看新闻,看现代,享大福报的人,很容易造罪业。多生多劫修的福,这一生就报掉了,如果在这一生当中不能够继续再修福,往后的麻烦大了。有几个人得福报的时候,肯继续再修福?不多,真的不多!古时候还有,古时候因为都读圣贤书,多少都受过圣贤教育的熏陶,还有智慧,还能够辨别善恶是非,有能力辨别。所以有福报的人肯修福,欢喜修福,这是很难得的。现代人不读圣贤书,不相信这个福报是命里有的,他以为他很能干、有本事、运气不错,以为是这么得来的,不知道得来的前面有深厚的因缘,因此得到之后就不懂得再去培福,福报享尽之后,恶业现前,果报就在三途。这是佛法里面常说的三世怨,第一世多生多世在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造罪业,福享完了,第三世堕恶道去了,很冤枉!所以财法都要与大众共享。

   无畏施也离不开财布施,施财使人物质生活安定,他心得安定就是无畏施。法施使人明理,理明了之后心自然就安了。我们常讲心安理得,心为什么安?道理得到了,明白了,道理明白了他心就安了。由此可知,无畏布施在手段上离不开财与法。所以世尊在本经只用一个布施,多次的为我们开示,教导我们「应无所住,而行布施」。这是说明修般若要具备这个条件,这就是本经教学的对象。

    「9、诸恶莫作是持戒,众善奉行是修福。谨小慎微,放下一切,是佛所拣定之机,必蒙佛加被。」

   这不但是理,也是摆在我们现前的事实。这一段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善跟恶的区别,什么是恶,什么是善,一定要辨别得很清楚。我们是学佛,而且是学的高级佛法,金刚般若是属于高级佛法,不是初级、不是中级,因此这个标准就高了。恶的标准就是自利,凡是对自己有好处,要利益自己的都是恶;凡是能够利益大众的,这是善。而佛法讲利益众生,众生现在得利益,来世也得利益,后世也得利益,那才叫真正的善;现在得利益,来世不得利益,这个不叫善;现在不得利益,来世得利益,后世得利益,这个也叫善,善恶这样分法。

   为什么说利益自己的都叫做恶?《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很明显,菩萨要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才叫菩萨,才能达到菩萨的标准;如果念念为自己,诸位想想,我执就很重,我相怎么能破得掉?所以他这个标准是建立在凡是助长我见、助长执着我相的都是恶,那就是障碍,障碍你达不到菩萨的标准,这哪里是善?这当然是恶。诸恶莫作,那就是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不同于一般的标准,不但是跟世间的标准不一样,跟一般佛法的标准也不一样。善决定是利益众生,唯有利益一切众生,这个范围像前面所说的,必定是尽虚空、遍法界,那个众善奉行要这样的心量去做,为什么?唯有这样的心量,与自性就相应,那才叫真善。修行,我们用禅家的话来说,「明心见性」就不难了,你把明心见性的障碍统统都除掉了。由此可知,世尊在此地拣定持戒与修福,是非常有道理的。

   「谨小慎微」,小,小善、小恶,小善也不舍弃,也要修;小恶虽然很小也不能做,也要把它断掉。不能因为善小,不值得去做,那就错了;恶小不碍事,不是大的恶事不碍事,这样就错了。为什么?小的恶累积就变成大恶,小善累积就变成大善。虽然很微小的恶要断,从哪里断?从起心动念当中断,一丝毫不善的念头都不可以有。「放下一切」,放下是真自在,放下才有真实的幸福,才是真实的智慧。佛选定这种人,认为这是般若会上的当机者。如果我们具备这个条件,必定蒙佛加持,决定得到一切诸佛的保佑,诸佛都护念。你想想看,菩萨、龙天、善神,哪有不尊敬的道理?哪有不保护的道理?这个人才是聪明人,真正是自求多福。自求多福就是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自求多福,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10、学佛者,定须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处,求三宝加被。即如念佛,念时心中一无所有,专精不杂,则得弥陀加被,成就三昧。应学愚夫愚妇之坚定信心。」

   「学佛者,定须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处,求三宝加被。」这一句话是真的,无论出家、在家,无论男女老少,一定念念求三宝保佑,这个很要紧,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乱世。我们如果有一点成就,要求佛保佑,你的成就能保持,不要失掉;如果没有成就,也要求佛菩萨加持,使我们能够得到成就,世出世法都要求佛保佑。求佛怎么个求法?真诚心、清净心、慈悲心,这三心最重要。真诚、清净、慈悲,一定就得佛保佑,用这样的心去求。「即如念佛,念时心中一无所有,专精不杂,则得弥陀加被,成就三昧。」我们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散心、乱心持名,所以没有感应,这要觉悟。从今之后,我们把不能感应的这个毛病改过来。可是必须要晓得,念佛,我们也很想专精不杂,但是做不到,很难!自自然然杂念就来了,自然妄想就起来了。愈是怕妄想多,那个妄想愈多,这怎么办?一定要用方法对治。时间长容易打妄想,时间短有办法。我们念一个钟点的佛,没有办法,控制不住,会起很多妄想;我们念十分钟,妄想当然也就少了。假如我们念一分钟,一分钟当中决定没有妄想,可以做得到!那个没有妄想的一分钟得力了,得佛加持。

   过去我传给大家念佛的方法------十念法。十念法如果你念四个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十句不到一分钟,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十念。这个十念当中,一个妄念都没有,可以做得到,时间短。但是一天要念九次,不要以为时间短,念得很少,效果不可思议,只要你不间断。我们看到许多同修,就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有很多人打电话写信告诉我,两个星期以后他就见效了,他就觉得很好,就来告诉我,很欢喜,这个方法好!纵然我们是老佛教徒,我们有早晚课,没有关系,早晚课之外加这个十念法。

   这个九次怎么念?早晨起来洗脸之后,家里如果有佛堂,在佛堂里面,在佛像面前念这个十念;如果没有供佛像,面向西方就可以了,心里想着佛就行,这个太方便了。早晨起来一次,时间顶多一分钟,这个功夫是真的、真实的,一点都不假。第二次吃早餐的时候,在早餐之前,我们佛门弟子都会念供养咒,普通都是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然后再开动。其实这几句供养咒有口无心,没什么大的效果,小孩、小朋友唱歌而已,不是真心的,不如恭恭敬敬念十句佛号,恭恭敬敬的十句佛号念下来之后再吃饭,用这个代替供养咒。你吃饭也会吃得很舒服,吃得很自在,也会帮助你良好的消化,那个功德不可思议。第三次,你上午上工的时候,你在工作之前把心定下来,念十句佛号再去做工;上午工作完毕了,放工的时候再念一次;中午吃饭念一次,下午上工放工各念一次;晚饭念一次,晚上睡觉之前念一次,九次。一次不要一分钟,一天九次,一次都不能够间断,那个效果非常之好。
   这种念法,真的会「念时心中一无所有,专精不杂」,跟这个标准相应,「则得弥陀加被」,你一定得到阿弥陀佛加持保佑,「成就三昧」。由此可知,念佛对我们的工作不妨碍,对我们日常生活也不妨碍,有百利而无一害,为什么不肯去修?「应学愚夫愚妇之坚定信心」,实在讲,我们学佛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的信心不定,摇摆不定,比不上那些老阿公老阿婆;他们信心坚定,他们念佛真的念到心里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往往成就的功夫是上上乘的功夫,非常的希有难得。

TOP

续 25

二六、示夙根之厚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世尊给我们明白的说出来了,持戒修福人,你说多难得,他们善根深厚,实实在在不可思议。此地所讲的,跟世尊在《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完全相同。我们应当要相信,特别的要相信自己,不是去相信别人。我们今天能够在这个讲堂坐两个钟头,不是凡人,你要是没有这么深厚的善根,你怎么能坐得住!我们这个座位不太舒服,你能坐得住。在这个地方就说明,善根深厚,这是讲持戒修福的这个人,特别是在五五百年后的今天。

    「1、此节文,正明持戒修福者,已具极长时之修习。是诸善合成之根,真是难能可贵。」


   佛所讲的就是指我们自己,我们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过去生中的事情,所以虽有善根,往往没有遇到善缘,那也不起作用。有善根、有福德,遇不到善缘,那也很可惜,这一生又要空过了!《弥陀经》上讲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三个条件缺一个都不可以,一定要遇到善缘。善缘有两种:一种是遇到真善知识,使你接触到正法,这是第一个要紧的条件;第二个,你遇到好的同参道友,彼此在一起互相勉励,成就道业。这是我们常讲的师友,有老师没有好的同学很困难,菩提道上会非常辛苦。尤其在这个时代,《楞严经》上所讲的:「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许多人都在说法,听听好象也满有道理,其实似是而非。如果我们认识不清楚,意志不坚定,很容易动摇,很容易受他们的影响,变成自己修行的障碍。所以善知识跟好的同参道友,是我们这一生能否成就的重要因素。要知道自己善根非常深厚,决定不能够自暴自弃,自暴自弃太可惜了!要把握这一生大好的因缘,决定要成就。凭什么?凭我们过去生中深厚的善根,凭诸佛如来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有坚定的信愿,没有不成就的。

    「2、今在又后之五百岁中,斗争至于极。竟能读诵受持,必是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少欲知足,有持戒之资格。更宜用功,再求坚固,种得善根,当结善果。又有诸佛加被,何不自勉。」

   「今在又后之五百岁中,斗争至于极」,今天这个斗争坚固,实在讲是到了极处,到了非常严重的时候。「竟能读诵受持」,你在这个环境里面还能够读诵大乘,还能够认真去修学。「必是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少欲知足,有持戒之资格。」必定是这样的根基,这个根基难,这个根基就是前面讲的无量劫培植的。在这个乱世当中,他的心还是这么定,还是这么样善良,还是这么样守规矩,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少欲知足,这是无量劫所培养的善根,这就是世尊在本经里面所讲的持戒修福者。

   「更宜用功,再求坚固,种得善根,当结善果。」我们明白了,我们自己有这么好的基础,这叫真的觉悟了。觉悟之后一定是更用功、更努力,坚定自己的信心,坚定自己的愿心,断恶修善,这就是种得善根,念佛求生净土,一定得生,那叫真正的善果,这个要知道。如果我们不生西方净土,虽然有前面这样深厚的善根基础,一定要知道出不了三界,出三界太难太难了!想想文殊、普贤菩萨们在华严会上,在华藏世界,华藏是一真法界,他们还念佛求生净土,为的是什么?我们今天要不希求净土,岂不是大错特错!发这样的心,你就得一切诸佛的护念,不仅是阿弥陀佛护念你,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得一切诸佛护念,何不自勉!应当勉励自己,这一生当中决定不再错过,这个机会一定要把它抓住。

    「3、劝人学佛,一定要劝他持戒、修福,更要劝明般若。从速修学净土,求生西方,须知般若与净土,关系至深。」

   这是真的,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具足真实般若智慧,没有真实般若智慧,他不会选择极乐世界。像文殊、普贤那都是智慧第一,他们选择的,你为什么也选上了?你的眼光跟他一样,那不是简单事!我们在座的同修,虽然不能说是诸上善人,不能说上善,但是可以说诸善人,这是可以能够当得起的,都是善人。我们常常劝人学佛,好事!劝人学佛一定要劝他持戒修福,可是这两桩事,在今天对一般人来讲是太难太难了!所以在现代这个社会,我们劝人,首先告诉他,什么是佛教,从认识佛教下手。不一定要劝他学佛,佛教是什么,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以后再说,第一步接引要劝他认识佛教。我们有一个小册子在外面跟大家结缘,这个小册子,你们不必客气,多拿几本没有关系,不要认为我拿多了,人家说我贪心,这没有关系,你转送给你的亲戚朋友,把佛法介绍给他们,这是好事情。这个地方的书送完了,我们后面立刻就再印。先让他知道佛教是什么,然后再劝他学佛。我们这几天所讲的,也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学佛就是学过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过一个自在快乐的日子,学佛是学这个。学佛不迷信,学佛没有坏处,对他的学业,对他的事业,都有很大的帮助,为什么不肯学?凡是不肯学的,都是对于佛法有很重的误会,对佛法一无所知,这样把机会当面错过了,这很可惜!所以要劝他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有规矩、要有法度;要知道修福,修福则是断恶修善。

   「更要劝明般若」,要劝他智慧重要。不能没有智慧,没有智慧解决不了问题;福报不行,福报再大都解决不了问题。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这个东西要智慧,「福不能救」,生死轮回,福救不了你,可是慧能救你,所以说「智唯能度」,度就是帮助你度过生死苦海,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要智慧,福报没有用处,再大的福报都不行,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不但生死不能解决,就是眼前的健康长寿,年龄大一点的衰老疾病,这些问题都不能解决,福报不能解决。不能说我钱很多就可以不生病,没有这个道理。可是这个问题,智慧能解决。

   有一些人看到我,向我请教:「法师,你的身体不错,有没有练什么功?」以为我是练功的。我有一年在旧金山讲经,听众里面有一位是从中国来的,那真的是练功的,听说是高段的功夫,而且有特异功能,特异功能就是一般我们讲有神通。我在那里连续讲了好几天,他每天都来听。告诉听众说:「这个法师的功夫,是上乘的、高段的。」搞得信徒来找我,「法师,人家说你是上乘功夫,你应该传授给我们」。但是他说这个话,老实讲也不假,可是也不是真的,《金刚经》讲的「非假非真」。怎么说非真?我从来没有练过功,这讲它不是真的。不假怎么说?我心很清净,这就不是假的。我常在讲席上讲,最高的原理是「心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没有理由生病。所有疾病的根源,都是妄想烦恼变现出来的,你没有妄想、没有烦恼,你怎么会生病?所以要晓得,一切疾病的根源在哪里,你找到这个东西,这个比练功真的是高!练功,他妄想烦恼没有断尽,他有时候还会生病;妄想烦恼没有了,根本就不会生病,道理在此地。这些道理,《金刚经》上讲得多透彻,我们怎么样做都还在《金刚经》的范围之内,没有超越过去,全都在此地。所以智慧重要,我们要重视智慧超过福德,智慧非常重要。

  「从速修学净土」,修净土要快,不能够再迟了!我告诉诸位同修的,一天九次的「十念法」,这个十念法,很多书上都有,都附印在里面,这个很好学,效果也很好。《金刚经》这个本子上有,希望诸位同修多带几本回家。人家如果再问的时候,问你:净空法师身体很好,它是修什么功的?你就把《金刚经》送给他,「他修金刚般若功」。所以,求生净土很重要要。知道般若与净土的关系是一而二,二而一,般若是开智慧的,净土是归宿,真实智慧的归宿,也可以说净土是般若真实的受用,不归净土得不到受用,一定要归净土。


    「4、生西不是为自了,原为度众生,方与弥陀本愿相合,为满大愿,可证性故。般若与净土,是一非二,有往生法门,方能成就般若法门。此文殊、龙树、智者、永明诸大士,所以皆发愿往生者也。」

   求生净土是一桩很伟大的抱负,不平凡!为什么要生极乐世界?是为了要度尽一切众生,参加阿弥陀佛的集团,阿弥陀佛是领导人,他那个集团干什么?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要把他度尽,发这样的大愿!我们今天参加他的集团,从事于这个伟大的工作,真实的舍己为人,所以不是当自了汉,当自了汉去不了!听说西方极乐世界七宝庄严,那个地方不错,可以去享福去了。存这样的心,一天念十万声阿弥陀佛也去不了,纵然念到一心不乱,也去不了,什么原因?愿力不相应,你的功夫够,但是跟他志不同、道不合,这个去不了。西方世界最重要的就是志同道合,同一个愿望那才行,功夫差一点还不要紧,最重要的是愿力相同,是为度众生。我们看看《无量寿经》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就知道,愿愿都是度众生,愿愿帮助众生圆成佛道。

   我们念四十八愿,要依照弥陀的愿文,从我们自性里面,把这个愿发出来,发的愿跟阿弥陀佛的愿完全相同,感应就不可思议了。我们每天念四十八愿,不要以为我天天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不是自己的,这就不相应了。一定是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四十八愿;自己的四十八愿跟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相应,这就决定往生。藕益大师说:「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信,不见得有愿;你有愿一定有信。你信愿具足,就决定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深浅」。诸位要记住,念佛功夫的深浅,不是说每天念佛号多少,没说这个,与多少不相干。深浅怎么说?功夫愈深心愈清净;功夫浅,妄想杂念很多。妄想杂念愈多的人,功夫就愈浅;妄想杂念愈少,功夫就深了,这叫功夫。所以不在持名多少,在于你念佛功夫得力不得力,这才是关键。要想功夫得力,要想念佛功夫深,用什么方法?唯一的方法,看破放下。真能看破放下,自然功夫就深,自然妄想杂念就少。《金刚经》帮很大的忙,《金刚经》就是教我们看破、放下。这是要与弥陀本愿相合。

   为满大愿,证得圆满的自性,就是成究竟圆满的佛果。一般我们讲成佛,天台家讲佛有四种:有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圆教佛,你成的是哪一种佛?前面三种都不究竟,都不圆满,唯独圆教佛才是究竟圆满。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为了要成究竟圆满的圆教佛果,他才能够向阿弥陀佛一样,普度一切众生,才有这个能力。所以说为满大愿,为成佛故,我们是为这个缘故去往生的。

   「般若与净土,是一非二」,一桩事情,很多人不明了,把它看作两桩事情。学般若的轻视净土,学净土的不明般若,这个错了,不晓得它是一桩事情。「有往生法门,方能成就般若法门。」换句话说,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圆满的般若才能成就。「此文殊、龙树、智者、永明诸大士,所以皆发愿往生者也。」这在此地举几个例子。文殊菩萨,世尊在一切大乘经中都告诉我们,菩萨之中,智慧第一是文殊师利菩萨,就如同小乘阿罗汉当中,智慧第一是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佛说《弥陀经》,单单叫舍利弗,他没叫别人。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应该体会净土与般若的关系。佛为什么不叫别人,单单叫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没有第一智慧,不能解净土之理。所以《弥陀经》上,小乘排名第一个是舍利弗,菩萨第一个是文殊师利菩萨,这个显示出净土与般若关系的密切。文殊菩萨求生极乐世界。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六百年,龙树菩萨出现在印度。而龙树菩萨,佛在大乘经里面,曾经预言过,我们佛门叫「授记」,现在讲预言。佛说他灭度之后六百年,有龙树出现于世,弘扬大乘。所以龙树是中国大乘八个宗派的共祖,每个宗派都有祖师,龙树菩萨是八大宗共同的祖师,说明大乘八个宗是他老人家传下来的,他求生净土。大乘八个宗,我们应该都很清楚。在中国成立的华严宗也叫贤首宗,天台宗也叫法华宗,净土宗是我们中国人建立的;与西方有关系的,从那边传过来的,有三论宗、法相宗、禅宗、律宗、密宗。八宗共祖,他老人家为什么偏偏选西方极乐世界去往生?他没有在密宗里即身成佛,他没有在禅宗里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最后念佛往生净土。我们学佛对于这些事不能不留意。

   我们涉猎经典不多,对佛法甚深的理论不甚明了,但是看看这些古来祖师大德,他们这些举止动向,我们看到值得我们反省,应当好好去想想,他们的选择难道会有错吗?所以这些祖师大德里头不提别人,单提龙树菩萨,因为龙树菩萨,任何一宗都尊敬他老人家,他都是祖师,他念佛求生净土。在我们中国,智者大师、永明大师,皆发愿往生。智者是天台大师,天台宗的,天台宗修法华三昧,修的是天台止观,可是智者大师求生净土,《往生传》里面有他,《净土圣贤录》也有他。到后世,几乎天台宗历代的祖师,多半都是念佛往生净土。像近代谛闲老法师,这是清末民初天台大师,他的传人宝静法师、倓虚法师,这都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师,都是念佛往生净土,《近代往生录》里面我们都看到。不能说这些人没有智慧!老实说这些人是通家,通宗通教,他们不会选择错的。永明大师,在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回过头来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古人举这四个人,用意很深。文殊,菩萨当中第一;龙树,八宗共祖;智者代表教下,永明代表禅宗,宗门教下到最后统统归净土。你看看这个气象多么殊胜!「皆发愿往生」,我们看到这种气象,还能不发愿求生净土吗?不必再深究其理,看看这些人物,他们走这条路,我们跟进,想必不错,这就对了!

    「5、持戒修福,极不容易。往昔已亲近承事无量诸佛,但种善根。可见欲成就般若法门,必须亲近弥陀,实相般若,方能现前。永明禅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持戒修福,极不容易」,这是实话。「往昔已亲近承事无量诸佛,但种善根」,比起《无量寿经》所说的阿阇王子这五百个人,善根深厚多了。世尊说他们这五百个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四百亿这个数量相当可观,在我们讲善根相当深厚。听了净土法门喜欢,还没想去,没有发心求生净土,你就晓得《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句话说,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这种善根、福德还是少,还不够资格,真正要往生的那个善根、福德超过他们。此地讲的就不一样,供养无量千万亿佛,换句话说,比四百亿超过太多了!我们劝人持戒修福,人家不能接受;劝人念佛,他不能接受,这是正常的现象,他没有这么深厚的善根,怎么能怪他?这个事情不但我们帮不上忙,诸佛如来也帮不上忙。所以我们看了这个情形,点点头心里明白就好了,他没有那么深厚的善根。如果你把这个法门给他一介绍,他就相信就接受了,这个人了不起,就是经上讲的,他已经在过去生中,那是善根非常深厚,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一听就喜欢,一听就相信、就接受、就肯干,佛在《无量寿经》上说这不是凡人。回过头来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如果是这样的人,释迦牟尼佛就给我们授记了,我们不是凡人。一听就信,就欢喜、就接受、就真干,这就不是凡人。如果还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换句话说,你已经接近这个标准,没达到也差不多了,只要现在努力一点,用功一点,依照佛讲的理论方法,认真的去修学,我相信很短的时间就达到了,就可以达到这个标准。

   「可见欲成就般若法门,必须亲近弥陀,实相般若,方能现前。」古来许许多多祖师大德,都是这样的劝导学人。我们看到古圣先贤,人家就是这样作法,亲近阿弥陀佛,实相般若才能现前,实相般若现前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永明禅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永明大师有四首偈,这是其中之一,四首偈是为我们大众抉择法门,说明净土是无比的殊胜。无禅没有关系,有净土就行了,这里面关键的字眼是「有」,有就成了。什么叫有?你心上真有,那才叫有,心上真有就念念不忘,这才行!我们世俗人常讲「心法师」,你最亲爱的心法师,那心上真有了,念念不忘,心上真有阿弥陀佛就行了。心上有别人那就完了,就搞六道轮回,麻烦就大了。心上真有阿弥陀佛!所以关键在「有」,在这个字,为什么?「有」就是念。大家要晓得,念佛不在口上。你看那个念字,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就是心上有,那叫「念」;不是挂在口上。口上有,心上没有,那就是古人所谓「喊破喉咙也枉然」。要紧的是心上有,口里没有,没有关系,重要是心里头真有。心上真有,心同佛,愿同佛,解同佛,行同佛,一定是这样的。「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掉。

   我们看看现前修净土的念佛人,一万个念佛,真正能够往生的两三个,好象跟祖师这个话不符合,其实不然。我们一万个念佛的人,只有两三个有净土,所以他去了,其它的念佛人,口里有阿弥陀佛,心里头没有,所以去不成,是这个道理。祖师的话没说错,非常正确。到西方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何愁不开悟?实在讲,见阿弥陀佛就开悟,「花开见佛悟无生」,哪里能错得了?这是说明西方世界的殊胜,净土法门的殊胜,几乎是任何一个法门没有法子跟它相比。

   无论是什么人,只要心上有牵挂,牵挂别的事情,都是搞六道轮回,牵挂儿孙都不可以,这个要觉悟。世间人母子情深,做母亲的人永远不会忘记她的儿女,这个事情很麻烦!儿女会把父母忘记,父母不会忘记儿女!这个事情不是在中国,外国也一样。在外国,我们看见老太婆孤家寡人一个人住在老人公寓,很寂寞!她常常想她的儿女,儿女根本不孝顺,一年理都不理她一次,她还是念念不忘,这就是人性。要知道这是搞六道轮回,是很大的麻烦,很大的障碍,念佛不能往生就是为了这个,必须把念头换过来。你想你的儿女,爱护你的儿女,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才真办得到。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一样,到那个地方,阿弥陀佛加持你,你的神通能力全部恢复了,天眼洞视,天耳彻听,尽虚空遍法界,不仅是四圣法界,六道里面的情形,你都看得清清楚楚。你的家人眷属在哪一道,现在是什么状况,你统统清楚明了。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你真的会去帮助他,这才叫爱护。你自己也搞六道轮回,迷惑颠倒,那有什么用处?纵然有爱护的心,是丝毫力量帮不上,一定要到极乐世界去。到极乐世界,家亲眷属你才真正帮上忙,你才是真的爱护他们,不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说爱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爱护家亲眷属,你唯一的办法就是求生极乐世界。

   「6、学般若者,须速修念佛法门。修净土者,亦须速修般若法门。《观无量寿佛经》明第一义,正是般若。」

   这是引经来作证,《观经》里面讲的第一义,就是般若波罗蜜。这是说明念佛人不能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能不念佛,有智慧的人不念佛,不能成就,纵然他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也不过是换得来生的福报而已,什么原因?出不了三界,所以一定要念佛。念佛的人为什么要智慧?有智慧念佛就稳当,明了念佛的道理,知道念佛的方法,又晓得念佛的功德利益,统统都清楚,统统都明了。于是眼前无量无边法门,都不会障碍他,都不会动摇他,他有智慧,他的意志坚定,决定成就。

   这一次有几位同修找我讲《金刚经》,我也就答应了。为什么答应?不是他一找我讲,我就给他讲,没那么简单!实在是看看这么多年来,大家念佛了,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没有智慧。今天听一个参禅的来了,心里动了,想去打坐了;明天来了一个法师,他又想去灌顶,这个糟糕不糟糕?这就是没有智慧,心里头没有主宰,会随着外头的境界动摇,把我们念佛的功夫都破坏了。所以我想讲《金刚经》也有好处,他们来启请可能是佛菩萨的意思,他不过是做一个增上缘而已,真的是佛菩萨的意思。智慧非常重要,我们相信金刚般若可以帮助不少同修坚定信心,从这些动摇当中都能够回过头来,这一座经的功德利益就很大了。




二七、明其福德正明其福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1、『闻是章句』,是指定持戒修福之人。以其能信、能依此说奉行也。」

前面说得很多,持戒修福不容易;持戒修福的善根,真的是无量劫所培植的,这个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他听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或者是他读到,读到之后他能够『生一念净信』,这个关键在「净」,净信就是一丝毫的怀疑、犹豫都没有,这个信才叫「净信」。跟前面讲的实信,是一个意思。这样的人,佛、如来『悉知悉见』,佛都知道、都见到,佛知道、见到就是佛护念你了,你就得诸佛护念。得佛护念,这个人的福报当然大,不是我们凡夫能够想象得到的。批注里面讲,「闻是章句,是指定持戒修福之人」,因为他能信,不但能信而且能够依教奉行,他能照做,怎么作法?他能够一切都不执着。《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一切都不执着,「而行于布施」,他真能做得到,智慧现前了。念念为整个佛法,为一切众生,没有为自己,没有为自己一个小团体,为自己、为自己一个小团体都不行,都是执着,这非常非常重要!

   心量一定要拓开。念念都是念法界一切众生,我们的心量才能拓开,六道轮回就破掉了。六道轮回的范围不大,三千大千世界的范围也不大,我们的心量尽虚空、遍法界,就把这个界限突破了。大家在大乘经典里面,常常看到有一个名词叫「轮回心」,什么是轮回心?没有超越三界六道的范围,就叫做「轮回心」。这无济于事,不能成就!念佛求生净土的人,为什么念佛的人那么多,往生的人那么少?实在讲,许许多多念佛人,以轮回心念佛,出不去。有没有好处?无量劫的善根又累积了一点,这是积分,他又积了一点,这一生不管用。你要问哪一辈子我们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只要什么时候你不用轮回心就超越了。就这么简单!这一生当中,我们还用轮回心,那就是无量劫来的善根上又增加一点,我们积分又积了一点,来生还继续再搞轮回。

   由此可知,我们无量劫来,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都没有成就,就是没有舍弃轮回心,亏吃在这个地方,毛病发生在这个地方。我们能够把毛病找出来,这就很了不起。好象害病一样,病根找出来了,找出来之后,下面要紧的事情,要把病根消除,我们问题就解决了。既然晓得累劫以来,就是因为用轮回心修积的善根福德,没有能够成就得了,今天晓得了,我们把轮回心舍弃,轮回心舍弃之后,那个样子就是心量广大,眼光广大,所见的、所思的是虚空法界,不会再想自己,不会再想小团体。我们这个道场,顾全这个道场,不行!这个心量太小了。要能舍,要能放下!

   在我们历史上最明显的例子,六祖惠能遇到印宗法师,印宗在当时是岭南的大善知识(岭南是现在广东一带),佛门里面第一人。人家能放下能舍,全部都送给惠能大师,自己拜惠能做老师,当学生,他的心量多大!所以他能够明心见性。禅宗里面六祖度众那真是第一,真的是空前绝后,在六祖会下开悟的,明心见性的,四十三个人,这四十三个人印宗是一个。这就是说明,你能看破,你能放下,你就成就了。所以我们念佛人,必须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身是身体,不要再为这个身体去操心、去着想,没事了;心是念头,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放下了,那你就出去了,没有障碍了。三千大千世界放不下,不行!这是轮回心,你出不了轮回,三千大千世界是六道轮回的范围。重要!非常非常重要!所以说是信了还要依教奉行才行。信了之后,道理明白了,方法清楚了,真干!毫无犹豫。这是大事业,超越三界、出六道轮回的大事,干这个事情。世间事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去干!

    「2、『净信』,正指实信,亦即实相。『生净信』,有净念相继者,有不能净念相继者。乃至二字,包括许多功夫不同之人。」

   「净信」,跟前面的实信、实相,意思都相同。生净信,有净念相继者,有不能净念相继者。乃至二字,包括许多功夫不同之人。「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这一句经文里头东西很多,太多太多了。「一念」,这时间很短,但是功德不可思议。就好比黑暗当中,从来都没有见过光明,忽然像闪电一样放了一次光,时间虽然短,从来没有,忽然放了一个光,你说多希有,多难得!它有一次,它就有第二次,慢慢它愈来愈密集,这是好现象。像我们今天,可以说是在座的同修们,乃至一念生净信;净信不能保持,保持你就成就了,你就成功了。为什么不能保持?现在听《金刚经》的时候不错,心地很清净,净信;一散会,外面看到花花世界,又不行了,净信又没有了,又去贪图搞五欲六尘;这就叫一念。从一念到净念相继,这里头有多少等级!净念相继,究竟圆满的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法身大士。不能净念相继,时间有长短差别不同,我们现在的状况就像闪电一样,放一下光,再就没有了,这就是一念生净信。

   所以听经的好处很多,你每天来听一次,每天放一次光,这二十四小时当中,能够放几次光,好难得!天天放,几个月连续不断放,几年连续不断放,就变成相继,功夫就成就。由此可知,经不能不读,不能不听,不听必定会被外面境界诱huo,会被外面境界动摇,原因在哪里?现在外面诱huo的力量太强太强了!如果说我不受外面境界诱huo,你绝对是佛菩萨再来,要不是佛菩萨再来,你怎么可能不受外面环境诱huo?那做不到的!必定受诱huo。唯一的办法,保护自己,天天读经,天天听经。天天听经,没人讲,现在大家有福报,有录音带、录像带那就行了。实在讲,不要听得太多,一部经重复听最好,一门深入;搞太多太杂,摄心不容易,你得清净心不容易。一部经最有受用,最得利益,反复不断的听,我们才能成功,才有指望,保护自己,不被时代的这些大风大浪所吞噬,这个要紧。

    「3、龙树大士云:一切法不生而般若生。可见若非真实用功,净信不能得生。」

   这个信,着重在「净」字。龙树菩萨这一句话的意思,我们要清楚、要明了。「一切法不生」,就是一个妄念都不生。心中一个妄念都没有,这个心是清净心,所以叫做「净信」。用功,真实的用功,没有别的,就是去妄念而已,这叫「真实用功」。如果心有妄念,即使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妄念还存在,我们平常讲的妄想、分别、执着犹在,这样的断恶修善,如果说是从粗显方面来说,他的果报依旧在六道,人天福报而已,不能出三界。如果说是很微细的念头没断,断恶修善,那也在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之流,不能见性。因为他不能见性,所以就不能叫「真实」。诸位要晓得,真就不是假的,不是妄的;实则不虚,真实不虚。唯独心性这才是真实不虚,也就是说只有清净心是真实不虚的。所以里面有一个妄念,般若就不生了。

  我们在佛法当中常看到,世尊常常批评小乘人;小乘人对于三德密藏,就是法身、般若、解脱,他只证得半个解脱,法身他没有,般若也没有。为什么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没有般若?就是他还有一法,他心里还有妄想、执着。所谓两种妄想:人我的妄想、法我的妄想。小乘圣者、权教菩萨,我执没有了、断掉了,法执犹存,他还有法执,还有微细的妄想没断,所以他没有智慧。必须法执也破了,就是常说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般若智慧就透一分,破两分无明那就透两分,「般若生」,就是现前的意思,般若现前了。此地提醒我们,我们用功,什么叫真实功夫?离一切相,是真实功夫;本经里面所说的「应无所住」,是真实功夫;「应生无所住心」,像这些教训,这些句子很多很多,这都是真实功夫。我们要在这个地方留意,其它的枝枝节节小问题,自自然然就解决了。所以,金刚般若名实相符,从根本修,在根本上下手。

    「4、一念相应,即净念相继之根。净念相继,即从一念相应而来。相应,有性相、事理、因果,种种深解不同。」


   上面举的这三种,每一种都有浅、有深,任何一法都可以从这三种相应来观察。前面讲到我们念佛用十念法,这个十念跟古时候慈云大师的十念不一样。慈云大师的十念,是以一口气为一念,这一口气当中,佛号不居多少,有的人气长,有的人气短,尽一口气叫一念。他是教导一些工作繁忙的人,实实在在找不到时间做早晚课。但是早晚课在我们学佛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平常课诵有没有,没关系,早晚课诵最重要,就在这个时候培养一种习惯,到这个时候自自然然就会念佛,就会念经,养成习惯。这个习惯养成了会起很大的作用,在念佛人来讲,决定是有助于往生;临终功夫得力、不得力,与这个关系很大,所以早晚课是一定要做。如果实在找不到时间,没有功夫做,用慈云大师的十念法,那是尽一口气叫一念。实在连这个时间都没有,我教给诸位同修的十念是十句佛号。十句佛号,一口气就念掉了。这个时间短,时间短容易相应,无论是性相、事理、因果,统统都相应。相应,那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不要看时间这么短,念得这么少;短跟少都不怕,就怕不相应。不相应就是里头还有杂念存在;如果没有杂念就相应了。这十声佛号里,我们保持一个杂念都没有,这是很容易做到的。这就是将来你的功夫成就了,成就就是净念相继,这十念就是净念相继的根本,净念相继的功夫就是从这里培养出来的。特别是在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工作都很紧张、都很繁忙,这个方法不但对你的生活起居、工作毫无妨碍,而且有很大的利益。时间很短,它确确实实叫你把妄念统统放下,让你心地得片刻的清净;这片刻的清净,对你的精神、体力就有很大的帮助。你的精神体力好,头脑清醒,当然你办事的工作效率也就提高,所以有许许多多的好处。这是讲一念净信。

TOP

续 26

二八、释显其故正释


     释是解释,说明缘故。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佛讲得没错!我们乍看起来好难做到。但是我们用十念法念佛的时候,这十句佛号一句接一句,就是净念相继。这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在这短时间之中,你看看与这一句相应不相应?这十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接着,确实这其中事相没有了、事相离了;法相、非法相也离了,跟经上讲的就相应。相应才是真实功夫!

    「1、此是正面释生信得福之故。何以能生净信,何以能得福。须是除却分别心方可。」
我们今天唯独在十念当中体会到,在十念当中觉察到,真的它相应了,这是净信。清净心生起来之后,十念法就永远不会中断,一天九次,一次都不会中断。早晚课诵,一天只提醒两次,早晨一次,晚上一次。十念法是一天九次,时间隔得很短,时间不长,过一段时间又提醒一次。所以实际上这个效果,比早晚两堂功课、比修其它法门的效果要大,又不妨碍工作。这个方法好,就好在此地。

   心清净,就得福。一般人不懂得什么叫福德,以为发了财、做了大官,就有福了,这个观念都搞错了。这是佛法里常讲的颠倒错乱,看错了,是非看错了,利害看错了,不是福的看成是福,真正福报还不以为是福。清净心是福。佛菩萨在经典里虽然为我们说出来,而实际上我们很不容易体会,一下子也不敢承认。真正的幸福快乐,决定不是物质的享受。从物质享受当中,得到的快乐,就像什么?外面境界的刺激,离开外境,乐就没有了;必须有外面境界来刺激,你就会得到快乐,这个情形就像吸毒。所以诸位要晓得,享受五欲六尘的快乐就是吸毒。你才知道付出的代价是把性命付出去,得一点短暂的快乐。诸位很冷静的想想,像不像!佛跟我们讲,真正快乐不需要外面境界,那个快乐从内心里面生出来,像泉水一样,它自自然然往外推涌,就法喜充满!那个快乐怎么得来的?清净心。清净心会有什么快乐?生智慧、生般若,他怎么不快乐!我们凡夫的心不快乐,因为生烦恼。诸佛菩萨、修行有功夫的人心地清净,他生般若、生智慧,这是真乐,那才叫真正有福。有福的人心里生智慧,真快乐,那个是有福报!这是说明,圣人的标准跟我们凡夫不一样,就是苦乐的标准都不相同。我们凡夫哪有乐?天天等于说是在服毒,天天等于在打毒品,那有什么快乐?所以,真的快乐要离分别心。诸位想想,分别心没有了,执着当然没有了。先有分别,而后才有执着,执着是烦恼,分别是妄想,妄想没有了,哪来的执着,当然烦恼就断掉了,这是一定的道理。

    「2、分别妄想既除,无复我、人、众、寿四相。『诸众生』,是指各各修功不同之大众。」

   分别妄想既除,无复我、人、众、寿四相,这四相当然也就没有了。四相是从分别来的,离开分别,这四种相都没有了。「诸众生」,是指各各修功不同之大众。经文上「是诸众生」,这个「诸」就是众多。离四相,从粗显、明显方面来讲,小乘初果就离了,离得浅;大乘实教菩萨离得干净。也就是小乘的四果四向,辟支佛、权教菩萨,他们也离了,离得怎么样?拖泥带水不干不净,这种情形。因此等级就分很多,所以叫「诸众生」。他没有离得干净,这是功夫不相同,要一样一样来修。这个说法,唯恐诸位同修不能够具体体会到这个意思,我们再举比喻说,大家就好懂。譬如我们自己的习气,贪嗔习气很重,贪财、贪名、贪色,现在我修行觉悟了,财不贪了,这是众生之一,这个断掉了,但是名、色还贪,这就叫不干不净。你所贪的东西很多,几十样、几百样,才离开几样,还有很多没有舍掉,就是这样的情形。因为这个就分很多等级了。「诸众生」,「诸」的意思就在此地。

    「3、四相空,即我执空。非法,即是无,即是空。『亦无非法相』,是空亦空,又名俱空。古人称为穷空到底,故名胜义空,又名第一义空。」


   「四相空,即我执空」,我执破了。我执破了,就证阿罗汉果,就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非法,即是无,即是空」,这是非法相。「亦无非法相,是空亦空,又名俱空」,有舍掉了,不执着了;空也不执着,空空也不执着。「古人称为穷空到底,故名胜义空,又名第一义空。」佛经里面也称这个境界叫真空。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空有不二。这是教给我们真实用功的下手处,真实用功的受用处,真实用功的境界。我们明白了,自自然然在修行过程当中就能够生欢喜心,真的得法喜。知道自己功夫天天有进展,妄想、烦恼天天减少,清净智慧天天增长,这是真实的福德,也是《金刚经》上讲的真正的福报,得福!

    「4、我法二执,由分别而起者粗。尚有俱生我法二执,从起心动念而来的细执。」


   「我法二执」,这两种执着。「由分别而起者粗。尚有俱生我法二执,从起心动念而来的细执。」这是再往深一层去观察,妄想、执着都有这两种状况。从分别而生的,就是我们六根对六尘境界起心动念;六根对六尘境界,从这个地方生的,这个相粗。前面讲的我、人、众生、寿者、法相、非法相都粗,对我们初学人来说,我们很容易觉察到、很容易体会到。另外一种,不必对外面境界,自己会生这些烦恼,这就微细了。这个微细的执着,不是这一生的,是多生多劫的习气。像我们晚上睡觉作梦,梦中所现的这个境界,我们六根没有接触外面境界,现那么多境界出来,那都是过去生中的习气,所以那个境界就细。还有比这个更细的,梦中也现不出来。怎样它会现出来?有定功,甚深的禅定当中也会现境界,那就是极其微细的,这叫「俱生我法二执」。「俱生」就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不必要学、不必人教,自自然然就起现行。贪嗔痴就是这样的,不需要教的。

   你看小孩还不懂事,很小的六、七个月大的小孩,现在小孩跟从前不一样。现在小孩六、七个月,你仔细观察,他就有贪嗔痴;不像从前,从前的小孩,说实在的话,要到二、三岁以后他才有。他不懂得贪嗔痴,那个阶段叫做天真。从前人在童年的时候,天真的时间保持得很长,相当长的阶段;现在不行了,现在作人好可怜,几个月大就起贪嗔痴了。什么原因?他家里都有电视,你不要看他不懂事,他每天眼睛瞪着电视,在那里头把他俱生的烦恼都勾引起来了。这就说明,现在已经没有天真,天真烂漫没有了。所以想到这个地方,人不能作,下一次要是再作人,日子不好过。从前人倒满象样子,可以作,现在的人不能作了,看看现在的小孩实在非常可怜,生下来还不到几个月,烦恼就起现行。两个小孩在一块儿的时候,给个糖吃,他就会抢、会争,抢不到就会哭,贪嗔痴完全表现出来了,这没人教他的!这叫做「俱生烦恼」。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观察得出来,这是微细的。我们要断,先从粗的断,从粗断到细。细执一定要用定功来断,定功才能伏得住。极其微细要用智慧来观照,那才行;「照见五蕴皆空」,那个问题才真的解决了。定功伏住它,那个断叫伏断,不是灭断。实在讲,我们在大乘经里明白,所谓灭断就是转、转变。转变之后,烦恼、执着真的没有了,变成无上的智慧。转烦恼成菩提,菩提是真实的智慧。

    「5、是人分别我执已除,贪嗔痴虽未去尽,已经很薄,还须再加功。」

   「是人分别我执已除」,是人就是前面讲的「是诸众生」。这些是诸众生都是认真修学般若法门的,分别、我执已除。「贪嗔痴虽未去尽」,分别我执的粗相离开了,粗相舍弃了,可是贪嗔痴还没有断得干净,「已经很薄」。这种境界,我们能够体会得到,自己能够察觉得到。对于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这个念头淡了,这是功夫真的进步了。有一个很明显的观察,譬如过去看到新的东西、新产品,一看到就欢喜心,就赶快要买、要得到;现在看到,好象很淡薄,有没有无所谓。购买、希望得到的念头减轻,这就是你修行的功夫进步了;而不是说我每天念多少经、念多少咒、拜多少佛,不是的,那看不到功夫。从你生活当中,你对于五欲六尘的享受淡薄了,对一切法的分别、执着淡薄了,那叫真功夫。这是不能不知道的。如果错会了意思,以为我每天读多少经、念多少咒,那才叫真正功夫,你已经在观念上搞错了。真正要测验你的功夫,也错了方向,得的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情。所以真实的功夫就在生活当中,看看贪心是不是减少了。再检点检点嗔恚心有没有减少?以前看这个事也不顺眼,看那个人也不顺眼,现在看看都可以过得去,不像从前那么讨厌了,这就是你嗔恚已经放下很多。从前对事理不清楚,迷迷糊糊,愚痴!现在对于一切事理很清楚、很明白,愚痴减少了。修行功夫要从这个地方去检点、去观察,我们是不是有进步。这都是讲的真实功夫。先要淡薄,然后慢慢的完全能做到不动心,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可以做到不起心不动念,那个时候就恭喜你,你就得三昧。这三昧也是分分得的,眼见色,在色尘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你的眼根得三昧;耳根未必,耳根也许还喜欢听一点东西。每一根来算,一根一根的算,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都不起心动念了,就真的得到三昧,得三昧就有受用。念佛人要是得三昧,这叫念佛三昧,决定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稳稳当当,真的得到保证。

   「还须再用功」,功夫不能止在这里,要努力、要精进。必须要知道,没有到成佛,功夫都不是圆满的。所以等觉菩萨还要再用功,否则他那一品生相无明就破不掉。有能力破生相无明而不破,那行,那个可以;怕的是你没有能力破,你破不了,那个不行;那真的是等觉菩萨。有能力破而不破,那是如来乘愿再来,那个不一样。许多等觉菩萨都是乘愿再来的,这说明他有能力破,他不破。

    「6、但见诸相即着有,但见非相即着空。『见诸相非相』,即二边双融,即无相、无不相。得见实相,故云『则见如来』。见如来,故『得如是无量福德』。」

   这些话都是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用功。这个用功就是前面所说的「观照」,怎样去作观,怎样观照。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把从前俗情统统放下,以一个崭新的观念、崭新的方法,重新来观察这个世间,跟世间万事万物相接触,佛教我们看相、看体,看它的作用。以前我们不会,糊里糊涂的,现在学了大乘佛法,懂得了,任何一法都要从体、相、用三个方面来观察,那就对了。这三方面观察是同时完成的,不是一面一面看的,是同时完成的。「相」是现象。相是有,体是空。这个看法跟诸佛的看法一样了。如果但见相,只看到相,着有了;相是有的,着有了。凡夫就是着有,凡夫是单看相,不晓得相的体性,也就是说,不知道现象之所以然,他着有。

   「但见非相即着空」,这是小乘人,阿罗汉、辟支佛,在一切相里他专门看体,他不住于相,专门看体,就着空了;体是空的,万法皆空。为什么说小乘人堕在偏真涅槃?「偏真涅槃」,佛有的时候也称为「无为坑」,无为就是空,什么作为都没有。「无为坑」,把它比喻作坑,掉到无为坑里面去了,着空的意思。他之所以着空,他的脑子里就想空,他就想一切万法之体是空的,这样他就着空,执着空了。这也是错误,都不能见性。

   着空、着有都偏在一边,都没有见到事实的真相。我们一般讲偏见,不是正见;佛与大菩萨才叫正知正见。这个正就是不偏,既不偏空,也不偏有,这叫正知正见。「见诸相非相」,这就对了。见诸相是有,不着空;非相是空,不着有。这种观察法,这样的观照功夫,空有两边不着,我们学会了,要马上会用才行。你真的学到手了,真会用了,你的生活就过的是诸佛菩萨的生活,就不是凡人的生活。你整个人生都转变了,你的妄想、执着统统没有了,你的心念念都生智慧。就像《坛经》里面,能大师所说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为什么常生智慧?他就是见诸相非相,所以就常生智慧。这个境界「二边双融」;双融就是无相、无不相。无相是体,无不相是现象。有体、有相、有用,这才是见到真相。

   真相完全看到了,真相就是真性,所以说「则见如来」。《金刚经》上说「如来」,都是从本性上说的。「则见如来」,就是禅家所讲「明心见性」,你就明心见性了。见了性,那个福德就不可思量。你的福,不是修来的;修来的福可以思量。「思」就是可以思惟;「量」是可以衡量。你的福报有大小、有长短,是可以秤量的;自性里面的福德不可思量。不但我们没有办法去想象、去度量,诸佛如来也不能。这是事实,一点都不假。所以,性要是显现出来了,那是真实的福德。

    「7、欲修般若,不可落空,先将非法一面堵住,脚踏实地,躬行实践。『法相』、『非法相』皆不着,是用功之要诀。」

   「欲修般若,不可落空」,这是很重要的一句话。自古以来不善学般若的人,往往都着空,这也是古今大善知识教学般若最怕的一桩事情。学的人执着空,那个麻烦就很大,所以佛法里有一句话说,「宁可执有如须弥山」,须弥山大!你执着有,像须弥山那么大,那个不怕,那个人还有救。「不可执空如芥子」,芥菜子像芝麻那么大,很小!空不能执,如果说是一点点执着空就很麻烦,执着空不能救,佛菩萨都救不了。执着空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我们平常能够观察得到的「拨无因果」,不相信因果报应。换句话说,他以为造作一切罪业都是空的,没有果报,什么样的坏事他都敢做,那还得了!佛菩萨都救不了。执着有,不要紧,他还会相信因果报应,这个人好救。执着空不好救,所以修般若的人最大的忌讳,就是怕着空。所以般若一定要讲得透彻,要讲得明白,决定不可以错会意思。

   「先将非法一面堵住」,所以《金刚经》选择的对象,《金刚》是高等的般若,不是初级、中级,是高级的,佛选择对象的条件是「持戒修福」,不落空,选择这个对象。而世尊在经本(经本是教科书)里面一再提示,教给我们「而行布施」,行布施,不落空。「而行布施」这一句话里面,含义是无限的深广,这个我们不可以不知道。我们在前面曾经说了很多,「而行布施」真正的义趣,就是我们在事实上、事相上,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榜样,这就是「而行布施」。像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一开端,着衣持钵,做出样子给我们看,守规矩、守礼数,一丝一毫都不苟且,都不马虎,做一个好样子,不仅仅给修行人看,给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做样子。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去观察,才能真正学到般若波罗蜜。无论我们现前是哪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我们从事某一种行业、某一种工作,都没有障碍。有些人对于佛法的精义没有能够通达明白,以为学佛对于他的工作会有妨碍,对于他的生活会有妨碍,这是完全错会了意思。凡是提出这些问题来问的人,我们都很清楚,他对大乘佛法不了解,如果说他了解,他是错解了,他没有真正了解。真正了解,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对你都有极大的帮助,完全是正面的帮助,一丝毫的副作用都没有;换句话说,帮助你过得更快乐、更幸福、更美满,帮助你事业顺利成功,你能得大自在。这才叫般若波罗蜜,这才是大乘佛法的精华,才值得诸佛赞叹,九法界瞻仰。如果说佛法对我们生活、工作有妨碍,这种佛法还值得赞叹,还值得我们修学吗?

   今日之下学佛人当中,不学佛的我就不必说了,学佛的同修当中,有多少人错会了佛法?太多太多了。开经偈上,「愿解如来真实义」,那些同修们是错解如来真实义,是曲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看到他那个学佛都摇头、都感叹,你搞错了,佛不是这个意思,全都错会了。这说回来,金刚般若好!般若的精华,般若的纲要,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就把最重要的部分学到了。可是学要学得彻底,要学得透彻才管用;不透彻、不彻底,就不管用。真用上了,好处真多,会给你带来一生的幸福、快乐,会跟以前的生活完全不一样。从前生活在苦恼之中、迷惑之中,现在生活在快乐当中、幸福当中,前途一片光明,那怎么会一样!「脚踏实地,躬行实践」,一定要认真做到,做到就是在生活上,在穿衣吃饭、在工作、在待人接物,点点滴滴都是般若波罗蜜,那你就真的会了。

   「法相、非法相皆不着,是用功之要诀」,因为法相跟非法相都不执着,就是前面龙树菩萨所说的,「一切法不生,般若就生」。法相、非法相都不执着,就是一切法不生。稍有执着,你心里还没完全放下,障碍般若现前。那个障碍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业障,你有业障。所以般若波罗蜜消业障非常之快,只要两边不执着,业障就消除了。多少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不晓得事实真相。消业障怎么消?去拜忏,拜梁皇忏、拜水忏,种种的忏悔法,结果有没有把业障忏掉?我看是愈拜愈多,业障没消掉,愈拜愈多!为什么会多?分别、执着愈来愈多,那个业障就愈多。怎样消业障?分别、执着都放下,没有了,业障才消掉。拜忏的确是能消业障,拜忏的时候要空有两边都不着,才能消业障。我们一般拜忏是着有,那怎么能消业障?空有两边不着,才行!

  《金刚经》上所讲的基本的原理、原则,这个重要。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要用这个原理、原则去修,就能够得真正的利益,如果与这个原理、原则相反,你决定得不到效果。念佛也是如此。为什么很多人念佛不能往生?他执着,着有,他没有放下,妄想、烦恼都没有放下,那个佛号只是种善根而已,不能在这一生当中成熟,这一生当中不能往生。所以两边不着,是用功的秘诀,这个「要」也很好,重要的秘诀。这一段从正面说,底下一段则从反面说。




二九、反显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这从反面说,说明你心里只要着相,「取相」就是着相,着相就是执着;只要你有分别、执着,必定四相都起来了。诸位要晓得,四相是虚妄的,换句话说,你的生活都在虚妄之中。在虚妄境界里面生活,苦恼无尽,祸害无边,这就是六道轮回。佛不为我们说出,不说得这么清清楚楚,我们迷在这里面,根本没有法子觉悟,没有法子看出事实真相。这就是佛的慈悲,佛对于众生的恩德。

    「1、无我人等相,我执空也。无法相,法执空也。无非法相,并空亦空。是名三空。由见三空,从此精进,净念相继,便证清净法身。故曰,得无量福德。此即是理一心不乱境界。」

   「无我人等相,我执空也。无法相,法执空也」。「无非法相,并空亦空」,空的观念也没有了。我空、法空、空的念头都没有了,那叫真干净了。「是名三空」,三空,大小乘经典上都说,在佛学名相术语里面称之为「大三空三昧」,就是说的这个,大小乘统统都有,但是它的内容、境界,当然大小乘不一样。「由见三空,从此精进,净念相继,便证清净法身。」由此可知,般若会上的菩萨,确实跟一般的菩萨不一样,就是他的修证是以「大三空三昧」做基础。像我们盖大楼一样,我们今天修学以什么为基础?以地面为基础。他们已经盖了十层、二十层,从那个基础上再往上盖,这个味道,他这个水准高。那个净念相继,跟我们现在讲的净念相继当然不一样,净念相继也有等次不相同。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大势至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圆通章》上说,「我与五十二同伦」,这句话的意思也是明显给我们说出来,净念相继的等次有五十二个阶级。每一个阶级功夫、境界都不相同,但是都是净念相继。所以我们要明白,我们听到净念相继,并不是很单纯的、功夫都一样的,不一样!里面有浅深程度不相同。


   又如我们讲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功夫成片里面也是分很多层次,亦不相同。如果要是都一样,往生哪会有九品!功夫成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里面有三辈九品,这意思就很明显,功夫成片最低限度要分九个等次。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亦复如是。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里面也有九品;这就说明事一心不乱里面,功夫层次不相同。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里还是有九品;这就说明实报庄严土至少也有九个等级不相同。这些我们都要知道,都要明了,自己用功才晓得把自己的功夫不断的向上提升。正如同我们走路一样,我们去旅行,走到什么地方,我们晓得到了某一个目的地,一站、一站往前走,这走得很自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说每天走路到哪里不晓得,那就糊里糊涂的,糊涂就会生烦恼。方向清楚、目标清楚,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清清楚楚,这才能生欢喜心、生法喜。


   这个底下也说,也有讲到一心不乱。「证清净法身」,净念相继要到证清净法身,这是高段的功夫。像我们刚才讲的念佛功夫,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还不行,还到不了这个功夫;要到理一心不乱,证得法身了。理一心不乱跟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同等的境界,见性就是证法身,这是净念相继高层的功夫,高等的功夫。「故曰,得无量福德。」这个无量福德是当然的,为什么?性德现前了。佛告诉我们,真如自性之中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佛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个「相」就是福德。

   如来的智慧德相,我们怎么知道?佛在《华严经》上说了,《无量寿经》、《观经》、《弥陀经》上也说了,不及《华严》讲得详细。《华严》是经文长,讲得详细,所以古人常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读《华严经》的人不多,因为经太长,现在人没有耐心,看到部头太长,不想念,看都不想看了。可是我们在座的同修,净土三经,我相信多半都读过。净土经里虽然不及《华严经》讲得那么详细,但是它所描绘的,也足以让我们赞叹。我们看到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正报,身是清净身,金刚不坏身,永远不会变、不会灭;身体是透明的,没有污秽、没有骯脏。身是清净的,大地也是清净的,真的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的「心净则土净」。心清净,身清净,身是透明的,像琉璃一样;身清净,土清净。西方极乐世界的地不是我们这边的泥土、沙石,它的地是琉璃的,佛经典上讲的琉璃,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翡翠,绿色的玉,在玉里面可能价值还很高的,我们称为宝石。我们这个世间的翡翠是最好的宝石,拿到西方极乐世界一比,一文都不值,那个质料差远了,差太多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地是琉璃的,透明的,从地面可以看到地心,看到底下。你们在经上看到「黄金为地」,那个地是马路。琉璃地上,黄金铺的马路,不要人工去铺,自然现出来的。福德不可思量!不是人工设计的,不需要人工去铺设,自自然然变现的境界,自然变现的。


   如果你要是不以为然,不能相信,认为这是神话,我举一个例子。你们有时候作梦,也做到美梦,梦中境界非常好,那个梦中境界呈现出来了,里面也有好多好境界,谁设计的?谁去造的?你没有看到人设计,也没有看到人在那里建设,为什么梦中境界现前,马上就有了?你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就不难体会到,那是真的,佛讲的不假。是从你心性里面自自然然显现出来的,华藏世界、西方极乐世界都不是人工造的,都没有自己在那个地方去打妄想、去分别、执着在设计,没有!所以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我们这个地方是用生灭心去建筑的,都市种种建设,天天在那里分别,在那里执着,在那里想,设计建筑,用生灭心,所以时间久它就坏掉了。年代久了,就变成废墟,有生、有灭,是因为你生灭心建筑的。西方世界佛心清净,大众的心清净,清净心里面显示出来的。清净心没有生灭、没有念头,所以显示出来依正庄严也是不生不灭。依报跟正报的关系,如此的密切。我们冷静观察、冷静的思惟,还是佛讲的有道理,我们可以采信。这是讲「得无量福德」。


   也许有人要问,释迦牟尼佛成佛了,在我们这个世间,天天还去托钵,每天打着赤脚,鞋都没得穿,过出家人那么苦的生活,我们看到,都不愿意过那个日子,他的无量福德在哪里?必须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来,是应化身来的,不是他的报身,不是他的净土,释迦牟尼佛有净土,释迦牟尼佛有报身,《梵网经》上就透露一点消息,毗卢遮那佛是法身,卢舍那佛是报身,千百亿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这透露一点消息,释迦牟尼佛的本身是卢舍那,「卢舍那」是谁?《华严经》上的毗卢遮那佛,那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由此可知,《华严经》上所讲的依正庄严,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佛到我们这里来,要度我们这些烦恼的众生,《普门品》上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相。我们众生烦恼、习气、业障重重,释迦牟尼佛也要现出那个样子,才能度我们。释迦牟尼佛如果要度一群猪,他要现一个猪身,到猪里面去投胎,天天跟那些猪在一起,也跟它们讲经说法,度它们;现人身就不能跟那些畜生讲经说法,就不行。应以什么身得度,示现什么身。所以,世尊有他的净土,这个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所以真的是福德不可思量,无量福德,他能够现无量无边的身。像《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种能力我们现在人讲神通,也是他无量的福德,他能现,以无量无边的应化身帮助一切众生。佛帮助一切众生,最主要的是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真正帮助众生解决问题。


   「此即是理一心不乱境界」,在我们净土宗,这个境界是属于理一心,是以「三空三昧」做基础,再精进,净念相继。「净念相继」这一句,我们也要把它看活,不可以死板的看作是净土宗。你这么看,不能说你错,但是意思不圆满。任何一宗、任何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无论修什么法门,它的总纲领就是修觉、正、净。法门再多,所修的无非是觉正净而已。觉正净是一而三,三而一。虽然讲三个字,实际上是一桩事情,因此任何一个法门,功夫的总持都是净念相继。所以,这个名词的含义是包括整个佛法;不但是整个大乘包括在其中,小乘也不例外,都概括在其中。

    「2、此节经文,从反面显其必应三空之故。以明丝毫着相,便是分别心,便非清净自性。便是逐妄、迷却真性、起惑造业、苦报轮回的凡夫。」


   「此节经文,从反面显其必应三空之故」,这个词句非常肯定,「必」是必须,非这样做不可,一定要入三空。换句话说,决定不能有执着,分别、执着一定要舍掉。分别、执着,可以说是我们无量劫来,修行没有能成就的根本障碍。前面说过,我们不是这一生才修行,每一位同修善根福德因缘都不可思议。善根、福德不必说,「因缘」,我们在这一生中遇到大乘正法,遇到《金刚般若》,遇到净土三经、五经,这个因缘不可思议。换句话说,善根、福德、因缘,我们统统具足了。这一生能不能成就,就看这根本的障碍你晓不晓得。知道根本障碍之后,把这个障碍除掉,我们这一生当中就成功了,我们的功德在这一生当中就圆满了。如果不知道障碍在哪里,不晓得把障碍除掉,这一生虽然是三个条件具足,不能成就,这真可惜!因为这三个条件统统具足很不容易,太难太难了。我们今天三个条件具足,但是要知道它有障碍;你要认清障碍,除掉障碍,功德就圆满了。

   「以明丝毫着相,便是分别心,便非清净自性。便是逐妄、迷却真性、起惑造业、苦报轮回的凡夫。」读这一段文,确实惊心动魄,寒毛直竖。这对于真正希望在这一生成就的同修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开示,那就是丝毫的分别、执着都不能有,我们这一生念佛才保证往生。我们这一生所希求的,就是这么一桩事情,在这一生当中,一定得到究竟圆满。所以一丝毫的分别、执着都不能有;有了,就是障碍,障碍我们清净心,清净自性就是清净心,就是逐妄。换句话说,这是走了回头路,我们无量劫来,就是逐妄、就是迷真。这一生当中好不容易善根、福德、因缘具足,有可能脱离三界轮回,有可能往生极乐世界,被这个障碍障住了,这个多可惜,又走了回头路。


   所以,世间五欲六尘留恋不得,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我们面对六尘境界的时候,心里动了心,起了贪嗔痴的念头,能立刻想到佛在《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立刻把它伏住,把它打掉,这叫功夫,这叫得力。不能再迷,迷了真性的人,不可能不起惑造业。惑就是迷惑,一有分别、执着就迷惑。分别就是起惑,执着就是造业。起惑造业,又搞六道轮回了,所以这叫轮回心、轮回业。我们用轮回心、轮回业修学佛法,佛法也是轮回,你出不了六道。


   但是佛法是善法,你所得的果报是高等的,你身心清净。善心、善行,像经上常讲的慈悲喜舍,修十善业,生三善道享福,你得这种果报;如果你的心行不善,还是有福报,在恶道里享福。恶道里还有福报吗?有!我们在新加坡就看到,新加坡有很多神庙,信徒很多,初一、十五有多少信徒去烧香拜拜,去祭祀鬼神。饿鬼道里面有褔报的,他在鬼道里享褔。畜生道里享福的更普遍,大家都能看到,多少人养的宠物,很享福!你看看,它不要操什么心,主人侍候它,照顾它非常周到,它的福报很大,比人大,人要像它那么享福不容易。所以你仔细去观察宠物,我们学佛的人警觉性高,人不如畜生,养宠物的那个家庭里,哪个最有福?宠物最有福。它的主人侍候它,主人是它的奴婢,它才是真正的主人,主仆颠倒了,真正的主人是那个宠物,仆人照顾主人、侍候主人,你想想看颠倒了!这就是什么?它修的福报很大,但是它的心行不善,堕畜生道;修的福,它还是照享,畜生道里享福。所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TOP

续 27

    佛在这一部《金刚般若》也明显为我们指出来,因果不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果是真的。我们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谨慎小心。所以要晓得,用轮回的心,就是分别、执着的心;轮回业就是分别、执着的这些事相;修佛法也不行,也得不到结果,念佛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念佛也是福报,这一生所修的都变成福报,这是很可惜,依旧做一个苦恼的六道众生。底下一段教我们正确的修行方法。我们要以佛心、要以菩萨心修行,才能出得了三界六道,才能得究竟的果报。究竟果报是了生死,从此以后再不搞生死轮回,这才算是究竟,这果报才算是真实。


    「3、广修六度万行,而心中若无其事,湛然凝寂,不为所动。此即是不取法相的真实义。如此而行,既不着法,亦不着非法。二边不着,即名中道。」

   「广修六度万行」,这一句话意思就是说,我们全心全力去做利益一切众生的好事、善事,对于众生有利益的,尽心尽力去做。「而心中若无其事,湛然凝寂,不为所动。」这就不是轮回心,就不是轮回业。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若无其事,每天认真努力在做,做了,没事!这样做,很快乐,不疲不倦,不会感觉很累。一般人做一点事,他都感觉到疲倦,感觉到累了。为什么累?他执着、分别,我今天做了好多好多事,怎么不累!当然就累了。菩萨一天做那么多事,没做、没事,没有事,他怎么会累!

   我们常常劝人,尤其年岁大的人,要多休息,实在讲休息都累。为什么休息累?在打妄想,身休息了,念头没休息,所以他还是累,还是会疲倦;最要紧的是要念头休息。心清净了,这个身一天到晚做,做再多都不累。这些事情,诸位同修不妨试验试验,就能体会到了。这是真的,你会做得精神饱满,甚至于晚上不睡觉的做都不会累,愈做愈快乐。如果你不相信,我举个很浅显的例子,年轻人跳舞,跳上两天两夜,他欢喜,他不累。还有人打麻将,打个通宵,他也不累,那是精神专注,他也没有别的妄想,打牌他要打妄想的话,他要输钱的,所以他也集中精力,也入了三昧,他也行。不过那个不究竟,那个心里还是有念,只不过他的念集中了,他不是很多的妄念,他集中,只有一个妄念、几个妄念,他妄念少了,所以能够不疲不厌。如果一个妄念都没有了,则精神饱满,不会疲倦的。许多人读《无量寿经》,来跟我说,一本念不下去,会很累。我说:那你就分几段念,一次念一小段。这没有法子,这证明妄想太多了。他一说这个话,我就晓得妄想太多了。这一部经,初学的人两个小时,两个小时的定力都没有,你才晓得他的妄念有多少!这个病很严重,一定要克服。

   要学着「心中若无其事」,要真正放得下。放下从哪里放起?佛在经教里教导我们很多,从你执着最重的放起。譬如我们对财看得很重,我们就从财先下手;我们名看得很重,就从名先下手。每个人的状况都不相同,每个人的病情不一样,哪一个病最重,就从那个地方下手。一般讲把财看得重的人比较多一点,可是也不一定。譬如,从前在台湾,道安老法师的确不贪财,把财看得很轻,但是把名看得很重。所以有人就骗他,组一个公司请他作董事长,他很高兴。董事长要出钱,他的钱马上就拿出来,被人骗去了。哪一个毛病重,从哪一个毛病下手,把它舍掉、把它断掉,心中若无其事。「若无其事」,里头的境界也有浅深、广狭不同。我们要知道自己哪个毛病重,从哪个地方下手,舍!舍,你的心就清净了。

   「湛然凝寂」,这是功夫成就了。「湛然」是比喻,像清水一样,水很清,没有污染,很干净,没有波浪。水在平的时候,在定的时候,这是「湛然凝寂」。「不为所动」,不会再被境界所动。从前我贪财,现在再多的金银财宝在面前,不动心了,这就成功了。所以心要不动,事情要做。心不动,就是佛心、菩萨心;你所做的一切事业叫菩萨事业,就不是轮回业。心一动,还有一点点分别、执着、贪嗔痴慢,那是轮回心,所做的佛事都是轮回业,何况世间的什么善事、恶事,那不必说了;关键就在这一点,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此即是不取法相的真实义。」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是讲到真正要紧处,希望同修们要认真,好好的听,好好的学习。

    「4、经论有言:宁可着有如须弥山,不可着空如芥子许。此明着有者易为功,着空者难施救也。」

   这句话我想有许多同修都曾经听说过,古大德很多的注疏里也常引用。着有、着空都是病,这是学佛同修在所不免的。凡夫着有,二乘着空,这两句话说得真正是恰到好处,所以往往凡夫的成就超过二乘。诸位想想,阿罗汉要两万大劫才能回头,我们讲的是回小向大。辟支佛也得要一万大劫,这个时间很长!而凡夫善根成熟,念佛往生,生到西方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萨,阿罗汉、辟支佛怎么能比得上?没有往生之前,凡夫比不上阿罗汉、辟支佛;这一往生,辟支佛、阿罗汉反而比不上这个凡夫。这就是凡夫着有容易对治。西方极乐世界有,你着有不怕,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当然实报土那就难了。要生实报土,必须空有两边都放下,才能够生实报庄严土,也就是我们前面讲念佛功夫念到理一心不乱。如果着有,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乱,往生的成就都不可思议。纵然不能往生,这两个在六道里面差别也很大,着有的人相信因果报应,于是起心动念、一切作为,自自然然会小心谨慎,也就是说不造恶业,不敢造恶业;知道善有善果,恶有恶报。由此可知,他将来人天两道有份。着空的人麻烦,最容易犯的是「拨无因果」,于是他就会胡作妄为,造许许多多的重罪,果报自然是三途,这就是世尊在这个地方,为我们提出严重的警告。

   「着有如须弥山」,须弥山是大山,单位世界里面最高的山,我们称它作「须弥山」,就是你着有着这么大都不怕。着空太可怕了。「着空如芥子许」,芥子就是芥菜子,芥菜子很小,像芝麻、小米大,你着这个就麻烦,着这个真的佛都救不了你。为什么佛救不了你?佛为你讲经说法,你不接受,你不肯听、不相信。着有的人,佛说法他相信、肯听,能够接受教诲,这个道理在此地。



三十、结显中道以双离结成


     这是这一段经文的一个总结。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1、下手方法,先令二边不取。渐能空相,心地清净。」

佛说了这么多,到这个地方做一个结论。因此之故,法与非法都不应该取着;取着,心地都不清净。着有,心不清净,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着空,空是心里什么都没有了,这个应该心清净,还是不清净!心里头什么念头也没有了,什么执着也没有了,分别执着都没有了;其实如果执着空,执着个分别执着都没有了,诸位想想他还是有,这个现象是无明。着空的人堕在无明里头,着有的人堕在妄想里面。妄想跟无明都障碍自性,都障碍清净心,所以清净心不能现前;换句话说,智慧不能现前。三界之内,四禅天、四空天人没有般若智慧,小乘圣人:阿罗汉、辟支佛也没有智慧。原因在哪里?无明没破。无明就是他执着空,他不能破无明。因此我们要断妄想,同时也要破无明,必须要同时破这两种障碍。《金刚经》上教给我们方法,「应无所住」,这是破妄想;「而生其心」,破无明。而生其心,佛教给我们要生布施之心;行于布施,行于布施就是而生其心。行于布施不着空,破无明。佛讲的这些方法双破,妄想、无明双破。

   我们念佛这个功夫,诸位千万不要小看了,念佛这个功夫跟《金刚经》上讲的这些道理、原则完全相应,它也是双破。念佛的时候,教给你万缘放下,一切都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着有;这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着空。所以念佛的功夫是空有两边都不着,因此念佛的功夫可以到事一心不乱,可以到理一心不乱。到理一心不乱,那就明心见性,就大彻大悟,跟禅宗里面无二无别,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在所有法门当中,念佛法门最方便,他的障缘少,障碍的缘少,就是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处都用得上功。不像其它的法门,要有一定条件的修学环境,这个修学环境条件不具足,他就很麻烦了,唯独念佛法门容易,所以叫做易行道。

    「2、由是而信、而解、而行。至于究竟,亦不过两边不着耳。」

    这个非常要紧。我们在《金刚经》上能够把这个道理搞明白,精神掌握住,真的是一生受用无穷。



三一、引筏喻显义


    世尊唯恐我们还不能彻底明了,再用比喻来给我们说,这个比喻也非常有名。实在讲世尊当年说法,这个比喻常讲。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个意思很深很深,我们在批注里面看。

    「1、『筏喻』是如来常说之法。以船筏原为过渡,既渡则舍。比喻佛法为度生死,生死未度,不可无法。既达彼岸,法亦无用。此示佛法可用不可执之意。《阿含经》中,佛为弟子等常说者也。」


   「筏喻」,喻是比喻,筏是竹筏,也有木筏,现在看不到了。如果诸位到中国大陆去观光旅游,也许还能见到,这是过渡用的,渡水用的,是用竹子编成的,或者是木材编成的,藉它来过河。佛用这个来做比喻。「是如来常说之法。以船筏原为过渡,既渡则舍。」当然我们用这个是来渡水的,过了河,这个东西就不要了、就舍掉了。「比喻佛法为度生死,生死未度,不可无法。」生死未度,当然我们需要利用它作工具。「既达彼岸,法亦无用。」我们已经渡过生死的苦海,到达涅槃的彼岸,佛法也就没用处了,佛法正如同船筏一样,过了河它就没用了。「此示佛法可用不可执之意。」佛举这个意思,就是佛所说的一切法,你可以用它,你不要去执着它,就跟过河的竹筏一样;我们过河用它,绝对不会执着,这当然的,每个人都不会执着。


   「佛为弟子常说」,所以说「如来常说」。《阿含经》里常说,《阿含经》是世尊最初说法,说小乘法的时候,世尊常用这个来做比喻。世尊常说,我们晓得如果众生不执着,世尊怎么会说?世尊要常说,可见得众生是牢牢的抓住不放,所以才劳累世尊要常说。我们能从话里头想到对面,众生一定是坚固执着,舍不得把佛法放下。世法他知道是假的,放下了;佛法是真的,佛法好,佛法放不下,那也吃了亏,也就错了。这是世尊常说的,小乘法里常说的。诸位要知道《金刚经》是高级佛法;阿含等于是小学,《金刚经》是研究所;研究所也用这个来说,意思就不一样。如果意思是一样,从前学过,小学就学过,何必现在还要说?现在说的意思跟以前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我们看底下这一段。

    「2、此节经文,义蕴深微,不止如上所说。常说是法不需要了,则舍。而今为初发大心者说,乃是令于正需要时,舍法是也。」

  「此节经文,义蕴深微,不止如上所说。」上面说,没有过河,我要用它;过了河,就不要了。前面是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好懂。这个地方讲,不止这个意思。「常说是法不需要了,则舍。」过了河不要了,就舍掉了。「而今为初发大心者说,乃是令于正需要时,舍法是也。」这就不一样了。我们现在正需要,正需要就要舍。这个意思跟前面讲的意思完全不相同。在从前阿含时,佛不能这样说法,说了怎么样?说了人会无所适从。那就是佛说法的对象不一样,他的程度浅,给他说深的,他不懂;说浅的,他能够领会。今天金刚般若会上对象不是普通人,是初发大心者。这一句我们一定要把它看清楚。大心就是大菩提心,是初发大菩提心。志向高,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大心的菩萨,都是发这样的心。可见得跟从前小乘只注重于自了的,那是完全不一样。我们初发大心、修大行、证大果,没有一样不大。佛法现在正需要,佛告诉我们,正需要的时候就要舍,这个舍不是舍事,是舍分别、执着,是舍这个。事如果舍掉,你就落空;前面讲的空有两边,事舍掉了,你就落空。着空如芥子许,都不得了,佛都没法子救。不是舍事,是教你在一切法里面离分别、执着,他舍这个,舍分别、执着,舍念。

    「3、正需时舍法,法舍岂非无法。无法将何以度。这不与常说相反了吗?乃又言,不应取非法。究竟有法乎?无法乎?未度者,需要法乎?不需要法乎?」

   「正需时舍法,法舍岂非无法。无法将何以度。这不与常说相反了吗?」这是一般人听到佛这个说法,会产生这个疑问。「乃又言,不应取非法。」不应住空,非法是空,空不能够住。有不能住,空也不能住。我们要问究竟是有法?还是没有法?发大心,还没有成佛,还没有成无上道,需要法还是不需要法?底下一段,我们引用了好几节的经文。

    「4、请看二十八节经说,『无复我相…,亦无非法相。』是说的无相。二十九节经说,『若心取相…,若取非法相。』亦是说的不取相。三十节经说,『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乃是法与非法,一并不取,不止是不取相。此即与前二节,大大不同的所在。」

  经文二十八节,「无复我相」到「亦无非法相」,是说的无相。二十九节经说,「若心取相」到「若取非法相」,亦是说的不取相。不取相是无相。三十节经说,「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乃是法与非法,一并不取,不止是不取相。此即与前二节,大大不同的所在。我们把经前后仔细看一看,才明白佛所讲真正的意思,才把它搞清楚。下面我们就要留意,就要把这一桩事情说出来了。

    「5、所谓无者,乃是令人不取,并非无法无相。是教人虽取六度等法修行,而心无其相。然后学人才不致于偏空偏有,才有正确的下手处。」

  「所谓无者,乃是令人不取。」不取就是不执着。「并非无法无相」,法也有,相也有,法跟相统统都有,就是叫你不要执着。「是教人虽取六度等法修行,而心无其相。然后学人才不致于偏空偏有,才有正确的下手处。」这一段我们要细细的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才能够做得到,真正得到受用。佛在本经大主意,就是教给我们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这是空有两边都不执着了。六度就是菩萨生活的原则,菩萨生活的要领,我们天天都在做。

   布施是舍,我们从早到晚都在舍,不仅仅是舍财。财里面有外财、有内财。外财,身外之物都是属于外财。内财是身体,我们的体力、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时间、我们的智慧,用它来帮助别人、服务别人,这都在布施。家庭主妇早晨起来,整理家里环境,烧个早饭,供养一家人,这是内财布施。她要想工作怎么做,饭怎么烧,菜怎么去炒,怎样适合大家口味,这个用智慧、用思考,动手去做是劳力,这些都属于内财布施。你去工作,去做工,做工也要思考,也要体力,你做工,也在修布施。实在讲都在行菩萨道,自己都不知道,这个很冤枉。我们看到佛跟菩萨在行布施,我们天天在干,不晓得那是布施,不知道那是波罗蜜,这是迷惑颠倒。

   实在讲,凡夫跟佛菩萨用心不一样,在事相上来讲毫无差别。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经上一开端,不是做出样子给我们看吗?着衣持钵,着衣持钵就是穿衣吃饭;我们哪一个人早晨起来不穿衣、不吃饭?这么平常!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在日用平常当中全都表现出来了。凡夫之不能成就,是用心上错误,观念上错误;凡夫起心动念为自己,佛菩萨起心动念为众生,就这点不一样。我们只要把这个念头转过来,转凡成圣,转凡夫这一变就是佛、就是菩萨。念念为一切众生,是正确的。说实在话,你要说不为众生,那是假的;你说为自己,自己在哪里?找不到,没有自己,只有众生。所以佛菩萨他们做的,是正确的、对的;我们全都错了,错用了心。

  哪一个人每天不是付出?你以为你还有赚得的,没那回事情,那是妄想。《金刚经》后半部讲得好,「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试问问,你要想能够得到的,你用什么得到?三心都不可得,能得的没有了、空了。你所得的这些诸法,包括佛法,佛在此地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包括佛法,都是因缘所生法;凡是因缘所生法,没有自体,当体即空。内三心不可得,外诸法不可得,你得个什么?诸位明白这个道理,参透事实真相,才会点头,佛讲得对,万法皆空。

   万法皆空,你是不是就消极了?消极不行,消极是错误的,消极着空了。应该怎么做?积极。积极的目的何在?求证性,禅宗讲的求明心见性,我们念佛人求理一心不乱,这就对了,这才是真正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证实了。我为什么要证实它?那太重要了。人生就是自己本人,宇宙就是我们自己生活环境,这个关系多密切。证实了、清楚了、明白了,这个时候就叫你做佛,叫你做菩萨,换个名称。你不清楚、不明白的时候,就叫你做凡夫。佛天天这么做,凡夫也是天天这么做,所以从事相上你要辨别佛跟凡夫,很难辨别。如果从用心上来讲,那就非常明显,很容易辨别。


   诸佛菩萨念念为一切众生。这个经一开头,我已经讲过很多遍了,要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样子,那是佛、那是菩萨。好样子,空有两边都不住,所以你做起来不辛苦,会做得很开心、很愉快、很快乐,样样事情都做得很圆满,这就叫金刚般若。般若是智慧,高度的智慧。再繁忙的工作,再繁琐的工作,你做起来轻松愉快,这个关键是在念头如何转过来。绝对不是说,我们现在有许多工作对修行上有妨碍,这个观念错了。愈是工作辛苦,愈是工作繁杂,愈需要金刚般若;把你那个繁杂变成容易了,把你那个辛劳变成快乐了;否则的话,《金刚经》有什么用处?它没好处,我们学它干什么?要懂这个道理。人没有私心了,心地就清净光明,他生智慧。有私心、有欲望,心性被污染了,不但不生智慧,生烦恼!烦恼是什么?严重的贪、嗔、痴、慢,生这个东西,那个日子当然苦,当然不好过。


   学佛同修,特别是此地讲的发大心的,发大心的人,个人就要像佛菩萨一样慈忍,一切人中好样子。一切人中什么样的好样子?心地清净,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那个心多自在,充满了智慧德能。所有一切工作都做得非常如法,像六个纲领里面,布施,能舍,很欢喜的为大众服务,内财、外财统统都舍。


   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无论到哪一个国家地区,一定遵守这个地区的法令规章,遵守这个地区风俗习惯,跟这个地区的人欢欢喜喜的相处,这就是持戒波罗蜜。忍辱,无论做什么工作很有耐心;忍是忍耐,很有耐心、很细心、很谨慎的去做。精进是求进步,绝对不会说是我的工作到这个地方,我就很满足、很满意了,不是的;天天在求改进,天天在求进步。禅定,就是刚才讲的,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般若,是充满高度的智慧。人中好样子!一个学佛的家庭,要在所有一切家庭里面做好榜样,起带头作用;全世界、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家庭是最美好的家庭,菩萨之家。你自己学佛,你度众生一定先度一家人,全家都是佛菩萨。你工作,无论在政府机关,或者是私人机关,不管你是作老板、是作伙计,你要摆出菩萨。菩萨度众生,近的这是缘,先度。你要能够影响这个团体,这一个团体在所有团体里面是好样子,菩萨的团体。佛法对我们世间,你就晓得它有真正的作用,它有无比殊胜的利益。这叫发大心,这叫修大行。可千万不要以为说,众生难度,我好心,他不听话;众生难度就不度了,六度到布施、持戒,忍辱那一关不能通过了,就退转、消失掉了,你说多可惜!要有耐心,不但人有良知良能,这个我们要承认的,他难度是什么?他迷惑颠倒,坏习气太多、太重,我们要明白、要谅解,要慢慢来。


   古时候,当然那个时候环境比我们好得太多了,舜王(尧舜)的时候。舜在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他也是在他们自己家乡地区,看到一群人捕鱼,捕鱼人里面有年轻的、有年老的,那个鱼多的地方,都被年轻的人占去了,老人没有法子,斗不过这些年轻人,也不愿意跟他争执,就到比较远的、鱼少的地方,很不容易抓到鱼。舜就聪明,舜看到这个样子,每天他也去捕鱼,他去捕鱼怎么样?实际上他目的不是捕鱼,他要去感化这一群人,他用的方法也非常巧妙。年轻人当然里头也有几个好的,少数,会让老人,他看到这个情形就赞叹;有些人不让的,横行霸道的,他不说,一句话都不说,我们讲是隐恶扬善,他用这个办法。用了一年多,那一些顽固不灵的人都被他感化了,把那个鱼多的地方,年轻人都让出来,都让老人去,年轻人到别的地方去了,一年的时间感化了。可见得人不是不能感化的,只要假以时间,以真诚心,没有不能感化的。如果你说不能感化,你要回过头来问自己,我的智慧不够、耐心不够、方法不够巧妙,所以人家不能回头。


   不要说人,蚊虫、跳蚤都会被感化。你们念《印光法师传记》,你就看到,印光法师七十岁以后,蚊虫、跳蚤这些东西不干扰他,这个地方明明很多,老和尚一住,他们这些都搬家、都搬走了;你去找,一个都找不到。别人去住有;他老人家去住,就没有。德行感化它,老和尚一生遇到这些蚊虫、跳蚤,他不伤害它,也不把它赶走;看到这个东西,生惭愧心,我的德行不够,所以它还来扰乱我。自己老实念佛,修清净心、修德、修慈悲心;果然没错,到七十岁以后,他的德行可以感化这些动物了;这些小动物只看到老和尚来了,它们乖乖的都搬家了。连蚊虫、跳蚤都能感动,哪有人不能感动的道理?所以不能感动,实实在在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这个是对的,绝对正确。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在经论里面讲得太多太多了,以我们的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没有不受感动的。方法,这就讲要用智慧了。以真诚慈悲,以善巧方便,打他、骂他也都是好事,目的是叫他觉悟,目的是叫他回头。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应当要学习的。佛法,我们讲弘法利生;弘法,绝对不是说多盖几个庙就能弘法利生。现在这个世间庙不少,为什么起不了作用?这就值得我们反省,值得我们自己去检点。庙盖得很多,经印了不少,我们也不断在讲,没人做,那个有什么用处?讲也没用处,空谈。要做到,真正做到。大家为什么不肯做?不相信,对于佛法认识不够彻底、不够明了。真的彻底明了相信,你会去做;到做了之后,你就会欲罢不能,这是真的。为什么?真快乐、真幸福!果报实在不可思议,他怎么不干?你没有干的时候,佛法好的味道没有尝到,不知道。一听说,摇头。就好象我们从外面来的人,听说东南亚的水果之王-榴槤,从来没吃过,闻到那个味道好难闻,都害怕;你们尝到味道、吃到了,欲罢不能,就这个道理。我们对佛法没尝到味道,尝到味道才晓得,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能跟这个相比,这个真的带给我们一生圆满的快乐幸福。


   所以佛法要做,不必说。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经上,一开头就做出来给我们看,一句话也没说,被须菩提尊者看出门道了;须菩提也不简单,别人看不出来,他能看得出来。为什么?因为他也做了。不做你不晓得,佛法要行,不能住;不可以住,要行。所以要知道我们从早到晚,一年到头,天天都在修布施。实在讲,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都做得很圆满,都认真在做。帮助人解决困难,是无畏布施;教给人技术能力,法布施。我们只有做得多、做得少;做得大、做得小而已,都是天天在做。现在要紧的就是把念头转过来,我不为自己做,我为众生做;学菩萨、行菩萨道,从自己本身做起,再扩大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逐渐向外扩展。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没有做不到的,没有感化不到的。这个心量一定是尽虚空、遍法界;你有这么大的心量,你做这些事情,就没有烦恼了。心量小的时候,他里头有得失,才会生烦恼;心如太虚、量周沙界,决定不生烦恼。样样清楚、样样明了,心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清净心对于所有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甚至于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一样不清楚,「心无其相」,这样的生活空有两边都不住。经上所讲的「行于布施」,那个布施是涵盖一切法,一切法就是我们的生活、个人的生活、家庭的生活、团体的生活,都包括在「行于布施」这一句之中。

    「6、当知第一义中,剿绝情识,斩断葛藤。法与非法皆不取,非即剿绝斩断乎。般若正宗是无住。而两边不取。此便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即经所谓的无上菩提法也。」


   「当知第一义中,剿绝情识,斩断葛藤。法与非法皆不取,非即剿绝斩断乎。」这一句跟禅宗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禅宗以外的教下,也不能违背这一个原则。违背这个原则,修行的路就长了;路长,当然你所遭遇到的困难、障碍一定也就多了,一定的道理。这个手段叫快刀斩乱麻,直截了当。第一义就是真如本性。说第一义中,就是清净心中、真心之中、本性之中,就是这个意思。真性里面没有情识,情识从哪里生的?从妄动生的。这两个字,情是烦恼,识是分别,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妄想、执着;情是执着,识是妄想。修行人要想明心见性,必须要把妄想执着除掉,要把它断掉,剿绝就是断。「斩断葛藤」,葛藤是比喻,像藤子绕着树,一圈一圈的围绕,比喻情识,情识障碍自性就像葛藤一样,必须用快刀的手段,把它斩断。怎么斩法?只要在一切法里头不分别、不执着,就没事了。不分别,妄想没有了;不执着,烦恼没有了。


   诸位必须要晓得,妄想跟烦恼不能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来了,你的妄想烦恼愈多,换句话说,你这个问题会愈来愈复杂,愈来愈难解决。古今中外的伟人、大人物,遇到国家有大的事情、难的事情来了,他们怎么办?他找一个清静环境的地方去休息,找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把所有一切妄念统统放下,放下个一、两天,再处理事情,他容易了。这个方法跟佛法讲的原理相应。遇到难事、遇到大事,所有念头,就是身心世界统统放下,让整个心静下来,清净心生智慧,要智慧才能解决问题。烦恼、妄想决定不能解决问题,佛法里面用禅定的功夫。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情的真相。


   我教给大家一天九次十念法,你就会晓得这里面的用处大。十念法,我教给你三餐吃饭的时候,合掌念十句佛号,这个时间虽然很短,身心清净、一念不生;你在修一分钟的禅定。这一分钟不要看它时间短,你吃的饭会吃得很香,会帮助你消化,会帮助你吸收营养,真的是这样的,好处多。你在工作之前,合掌念十声佛,这一分钟的清净心,一分钟的定功,使你恢复头脑的清净,你办事、处理一切事务,自然就聪明,自然就有智慧。不要以为时间短,当然时间长力量就更大;但是再长,我劝诸位同修不要超过五分钟,为什么?如果超过五分钟,里头又生杂念了,又打妄想,那个效果就破掉了。所以时间短就是里头一个妄念都没有,那个才有用处;一有妄念,就不行了。


   譬如古人讲画符念咒,画符那个符很灵,符怎么灵?同样一个道理-清净心。他一点下去,到这一道符画成功,没有一个妄念,这个符就灵。如果这个符画下来,里头打了个妄想,这个符就不灵。念咒也如此。所以你们晓得有很多人念大悲咒,那个大悲水很灵。过去在台湾,我有一个师母,我一个老师的太太,周邦道的夫人,她的大悲水在台湾是出名的;许多中南部都到北部来求她的大悲水,真灵。为什么别人念不灵,她念灵?她的心真诚,一遍大悲咒念下来的时候,一个妄念都没有,所以她的水灵。大悲咒很长,八十四句,你们念念看,里头有没有妄想?一遍咒念下来,恐怕有十几个、二十个妄想,所以你的大悲咒不灵,道理就在此地。大家晓得佛门里面,楞严咒的功德最大,当然楞严咒两千多句,两千多句念下来,没有一个妄念,好功夫。从前人念楞严咒灵,现在念楞严咒不灵,妖魔鬼怪照样来找你,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你那个咒里头的杂念太多了,妄想太多了。于是你才晓得,古人讲的话很有道理,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为什么?佛号短,容易摄心,就这个道理。


我教给大家一天九次的十念法,你要是真正照这个去做,两个星期就见效,时间不长。三个月到半年,效果显著。你要有恒心,你要真干,一天九次,一次都不缺,会有很好的效果,对你身心健康、对于你的工作,无论哪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再懂得《金刚经》上的原理,无住生心,你的效果就更不可思议。这是要把妄想杂念去掉。我们烦恼习气很重,没有办法去掉,但是很短暂的时候行,时间长了就不行,很短暂行。前面我们曾经读过,净念相继,就是从一念累积而来的。我们一天九次这种修行法,你修行个三年、五年,你的时间就可以长了,就可以延续到五分钟、十分钟,看你的需要。早晚没有事情,有时间我念五分钟、十分钟。工作的时候,没有时间,我念一分钟、两分钟,不妨碍工作。方法是活的。真正帮助你恢复到清净心,真正帮助你剿绝情识,斩断葛藤。


   所以法跟非法,在日用平常当中,知道了,都是虚妄的。执着只有害处,没有好处,何况决定得不到。人生在世间,最幸福的人,生活快乐、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最幸福、最快乐!我出家受戒的时候,得戒和尚道源老法师,他老人家在戒坛上,跟我们讲了个故事,这个故事是真的、是事实。他年轻的时候,那时候已经出家了;年轻出家,还是作小和尚的时候,他们的家乡在苏北,江苏泰州这一带地方。地方上有一个乞丐、要饭的,他的儿子发了大财,是地方上的财主,父亲在外头讨饭。因此他们的亲戚朋友对他都不原谅:你家这么富有,你怎么可以叫你的爸爸到外面去讨饭?他觉得也没有面子,很难为情,就派了很多人去找,把他父亲找回来了。找回来之后,好好的供养,给他洗澡,换了新衣服,打扮也漂亮了。哪晓得这个老人不习惯,过了没几天偷偷的跑掉,又去要饭去了。有人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这个快乐、自在,无忧无虑,到哪里都有的吃,哪里都可以住,一天到晚游山玩水。这个人了不起,他有他的福报,他有他的享受,天天游山玩水,身上一文钱都不要带,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晚上随便找一个破庙住一下就行了。这个人懂得享受,懂得享福,那叫真正享福。


   有钱有势的人,不懂得享福;福报是有,不会享。不会享,吃要讲求吃的怎么好,吃得一身病;福报大,请多少护士日夜照护,哪有健康的人自在?所以那个不是享福,真正享福是享受大自然,那是真的享福。像我们在冷气间里头,不是享福,大自然才是享福。所以真实的福报,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特别你平常积功累德、断恶修善,你走到什么地方,人家都欢迎你、都欢喜你、都接待你,这才叫真正的福报。所以真正的福报,我的福跟大家享,大家都照顾我,大家都欢迎我,这个人是真正有福报、真正会享福、真正会修福。样样都为自己的时候,没有福报;纵然有钱,走到哪里,人家都瞧不起你;还有很多人要来抢你、要来绑票你、要来抢劫你,身心都不自在。出去都怕遇到危险,提心吊胆,那个人有什么福报!


我们冷静去想一想,谁有福、谁没福?像我前面跟大家讲的,讲这个果报,修福不修慧,堕落到畜生,畜生里头还享福,变成人家的宠物。那宠物真享福,一家里头它的福报最大,所有人都要伺候它,它真有福,这都不是假的。还有一种人也很有福报,我早年在台湾各地方讲经,遇到不少位,有一些企业家,发大财的,在风景好的地方,他们都有别墅,别墅造得很漂亮,请工人去住。那个工人很有福报,请他去享福,主人一年去住一天,请他还要给他钱,住那么好的房子,他自己都不能住,都没有福报住,你看看!所以我到那儿一看,点点头,真有福报。世间说哪个人有福、哪个人没有福,你仔细一观察才晓得。不是讲做大官的、有很崇高地位的、有很多财富的,没有福报,好可怜,活得好辛苦。我看到了,这是佛经上讲的可怜悯者。我们一定要看得清楚、看得明白。


   佛教给我们是正确的,必须把这些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统统放下,积极的为众生服务。你在家庭,为一家服务;不要以为,为一家服务没有什么了不起,你有这个观念执着就错了。用清净心!你一家好,你的邻居看到,他起羡慕。自自然然这个影响就像水的波纹一样,慢慢往外扩散,他会影响。释迦牟尼佛每天到舍卫大城去托钵,着衣持钵,天天做这个,长年累月这样做,深远的影响。乍看看不出来,潜移默化,所以这个功德无量无边,能够感化一家人、感化你的邻里乡党。你工作,你一定感化你的团体、感化你的机构。团体当中,六和敬非常重要。佛法里面讲修六和敬是众中尊,众就是团体,世出世间所有团体里面,最尊贵的就是六和敬的团体。无论团体大小,要明理。中国古代作官的,现在讲是政务官,机关的首长,儒家孔夫子所说的,他们基本的条件,也就是他的天职,包括了三个字-君、亲、师;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这个意思,可以能够推广到所有团体。最小的团体就是家庭,主管,他一定有这三个责任。君是领导人,你是这个团体的领袖,你是领导人,这个团体所有的人,都是被领导的,你有这个职责。第二个是亲,亲是父母亲,你要把这个团体里面的分子,都当作你的儿女,你要爱护他,你要养育他,你有这种心。第三个是老师,你是他们的老师,那些人都是你的学生,你要教他,要教导他。诸位想想,儒家教导的精神能够把他推展到大的团体,国家的中央政府,小的是家庭;每个团体负责人,都能够担负起君亲师的使命,这个世界马上就变成极乐世界;西方世界可以不必去了,马上就变成极乐世界。这些道理世出世间的圣人讲得太多,讲得很详细、很明白。我们学了之后,要从自己本身做起,先去把它做到,这就叫护持佛法,这就叫做弘扬佛法,这就叫做续佛慧命。可见的不在建道场,不在搞这些东西,要从我们自身去做起。


   「般若正宗是无住」,正就是真实的,宗就是修行的宗旨,修行的纲领、原则就是无住;无住就是不执着,空不执着,有不执着,这是讲的两边。「而两边不取」,不取也就是不执着。在小乘法、辟支佛修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我想很多同修应该记得很熟,这是佛学常识。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一直到老死,这个十二条。十二条里面,无明跟行是过去世的,过去世我们对它无可奈何,我们没有办法回到过去;老死是来世的。因此,去掉四条,过去、未来的,现在世的只有八条。八条里面其中五条是果报,果报也没办法。真正要断,要在因缘上断,因缘总共只有三条-爱、取、有。此地经上讲两边不取,那就行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取就是取相、着相。爱、取、有这三条上都可以断,只要断一条,他就超越六道轮回了。缘觉修行的方法,比声闻要巧妙多了,善巧方便多了;但是比大乘,那还是不如,像《金刚经》上这个比他那个更容易了。「此便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即经所谓的无上菩提法。」菩提是觉悟,最高觉悟的方法,或者说修学最高觉悟的方法,就是无住。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当中,永远保持着心清净,就是无住的相,无住的样子。心才有住,决定就不清净了。因此我们要学菩萨,菩萨虽有若无,实在讲不管他有没有,他心里头决定没有。事上有没有,随缘;有也好,没有也好。有,他也不动心;没有,也不动心。不像我们凡夫,有就喜欢,没有就忧愁得不得了,这是凡夫心,这是轮回心。菩萨,有,没事;没有,也没事,这才行。心永远是定的,永远是清净的,这样的心,福德不可思量,福德无量。无量的福德、不可思议的福德,从哪来的?性德,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佛要我们去得这个福德,这个福德是真实的享受。

    「7、欲领悟经中真实义,唯在至诚恭敬的读。读熟了,常常观照其一段、二段,或一句、二句。观照即是思惟。然此思惟,必须尽离一切妄想杂念,澄心静虑,一心专注。不在文字上生解,便是不取法。又将全神贯注在这经上,便是不取非法。这就是修定。」

  「欲领悟经中真实义,唯在至诚恭敬的读。」这是最初下手之处-读经。读经要用真诚的心,至诚是诚到了极处,真诚到极处,恭恭敬敬的去读。不仅是有感应,感应是自然的;心地清净真诚,就跟诸佛菩萨起感应。感应现前,经里头的意思自然就通达了。这两天我听说有几个年轻人来找我,要发心出家,要学讲经。这个事情是好事情,但是不容易。我年轻的时候,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的会下,我就是学讲经。李老师也鼓励我,教我学讲经。老师很慈悲,年岁大的人阅历、经验丰富;他看年轻人,凡是看到这个相、命很薄的人,李老师都劝他发心出来学讲经,培福。我年轻的时候,没有福报,命相都很薄,我自己也很清楚,短命。李老师会下不只我一个,有两、三个人;一看很薄,所以他劝我们这些人学讲经,修福、培福。讲经的福报最大,果报最显著,转业力特别显著;但是这不是容易事情,一定要发真诚的心,假不得。世间事情,那个心假都不能成就,何况是佛法,一丝毫的假都掺杂不得。假是什么?名闻利养,有这个念头那就完了。何况经典浩如烟海,古人常讲一部《二十四史》都不晓得从哪里读起,一部《二十四史》才三千卷,分量不多;佛经超过它十倍都不止,佛法真的浩如烟海,你从哪里进去?何况你通佛法,不通世间法,你也没办法讲经。你跟世间人格格不入,你没有法缘。所以讲经,世间、出世间法都要通达。

   李老师就举个例子,他说:我们说世间法不讲别的,现代的科学知识,外国的不谈,单说中国这一部《四库全书》,你能不能通得了?没法子。佛法那一部《大藏经》,你能通得了吗?不通就不行;要通这是决定做不到,不可能。那个时候,他教我一个方法,传我四个字:至诚感通。一定要通达,通达靠什么?求感应。怎样求感应?诚、真诚。真诚到极处,这就有感应。如果跟诸佛菩萨没有感应的话,想要靠自己能力去通达,做不到,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下手,用至诚恭敬的去读,这是一个入门很好的方法,是一个正确的方法。读的时候要知道,我们是修行,不是一般学生背书,那个不一样的。一般学生念书,念得很熟会背,没用处,不是修行。我们读经是修戒、修定、修慧,戒定慧三学都在其中。我读一个小时,修一个小时,确确实实戒定慧统统都有了,修戒定慧。戒律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读经的时候,心里面真诚恭敬,当然一个恶念都没有;诸恶莫作,小乘戒圆满具足了。经典是如来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我们读经那是修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了。世出世间止于至善是经典,这个很多人不晓得。所以读经就是众善奉行,戒具足了。读的时候专心,恭敬至诚是专心,专心是定。念一个钟点,修一个钟点定。那个盘腿、面壁打坐,只修定,戒没有、慧没有。我们念《无量寿经》念一个钟点,我们有定、有戒、又有慧,比他强多了,这很多人都不晓得。我们得三个,他只得一个。如果他盘腿在打坐的时候,要是还胡思乱想的话,他一个也得不到。静坐会有胡思乱想,那个念头、妄念止不住的。但是你读经没有,读经的时候,专注的时候,他有境界对面的时候,不容易打妄想。由此可知,读经比打坐要好很多。经文念得清清楚楚,没有念错字,没有念颠倒,那是慧,根本智。根本智,《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那是无知,无知是根本智。所以读经,戒定慧三个都得到了。读的时候不能想经里头什么意思,一想意思,三个都没有了,全都破坏掉了。恭恭敬敬的去读,老老实实去读,纵然读的时候有意思现起来,不管它,不要理它,依旧读下去,这样就好,这才是修戒定慧,那个读经的功德就很大。读久了,自然开智慧。为什么?他得定,他戒定具足,他怎么不开智慧?

  真正会用功的,「常常观照其一段、二段,或是一句、二句。」就是用经文里面一、两句,或者一、两段,不定哪两句,也不定哪两段,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像我们念《金刚经》,这个境界现前了,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起了贪心,想到经上两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贪心没有了,这马上就对治了,这就管用。看到不顺眼的人、不顺眼的事情,嗔恚心生起来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就平了。看那些难分难解的事情,繁杂得不得了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心马上就平了,这叫观照。所以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能用得上,时时刻刻,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当中,用这个方法保持你的清净心,保持你高度的智慧;你在境界里头不迷、不邪、不染。这个人生真有意义、真有价值,没有白过,没有空过,你的生活过得非常充实,那个人怎么不快乐?怎么不欢喜?法喜充满!

   哪里像现在的这些人,过的日子过得好辛苦;我们看到许多同修,平常没有事情来看我,都是来诉苦的。我都劝他们读经,为什么过得这么苦?事实真相、道理没搞清楚,你不会过日子,你才会过得这么苦。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很会过日子,你过的比谁都自在。怎样才能搞清楚?读经、听经。所以我劝同修们听经,听一部,一门深入。为什么?一门容易得定。听多了,科目太多,不太容易得定。一样东西容易得定,一样东西听个三年、五年,然后可以再换一样。最初下手,定最重要。定是佛法修行的枢纽,戒就是守规矩、守法;教你一门深入,你就一门深入,那就是持戒、守规矩。道心定了,智慧开了,多看一些,没有问题,那个不碍事。现在初学不行,初学心是乱的、心是散的。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把散乱心给它对治,要能够收摄到一心,才有效果。这是用一、两段,或者是一、两句经文,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能够提得起观照功夫,非常有受用,非常得力。

TOP

续 28

    这底下讲:「观照即是思惟。然此思惟,必须尽离一切妄想杂念,澄心静虑,一心专注。不在文字上生解,便是不取法。又将全神贯注在这经上,便是不取非法。这就是修定。」这里讲的就更明显了。读经是修定,定里面有戒、有慧,三学一次完成,这叫会读经。不会读经的人,特别是初学讲经的人,他想经里头什么意思,这个话怎么讲?想来想去都想错了、讲错了。什么原因?你是用妄想心、妄念来解释佛经,把经全解错了,这个不可以。所以讲经是很难的一桩事情。初学讲经没有定功,智慧没开,那怎么办?古人讲经跟我们不一样,所以古德高明、如法。古人讲经,得了定以后、开了智慧以后,才出来讲经。不像现在,现在烦恼重重就上台讲经,所以讲的大家怎么能不生烦恼?当然生烦恼,道理在此地。古人的标准高,古人不标榜自己。真正自己有受用、有心得,才提出来跟大家报告,都很谦虚。没有像现在这样好名,好利的就更没有了,人家名闻利养真的没有。

   现在讲经的人少了,不讲又不行。李老师教给我们这一些烦恼没断、心不清净的人,教给我们一个方法。第一个要我们用真诚心、恭敬心。第二个要我们讲古人的批注,不要有自己的意思。古人的批注是文言文、是文章,我们把他的批注翻成白话,在讲台上翻译。如果错了,他错,我没有错,可以推卸责任。如果自己要想怎么讲怎么讲,那自己要负责任,那个错了的时候,可不得了。古德讲,「佛法错下一个字转语,要堕五百世野狐身」,这个因果可不得了。那是真的,这不是假的。所以初学讲经的时候,完全依照别人的批注;我就照他注子讲;错了,他注子错了,我没错。李老师教我们那一批学生,用这个方法。心要真、要诚,平常要读诵,要真的去修戒定慧。参考用古人的注子。我们是用这个方法培养出来的,而且我们那个班是速成班,真的是速成班。李老师开班,那个班只办了两年,培养了二十多个讲经的人才,大多数是在家居士,这里面出家人大概只有两个人。我们有二十多个同学,两个出家的,其余统统是在家居士,个个都会讲,就是用李老师这个方法。所以这是个基本的修学法。


   这一段讲得清楚、讲得明白,我们要记住、要效法、要学习。读经,就是老老实实的读,不可以想里头的意思,不在文字上生解,老实读;因为我们是修戒、修定、修慧,是修戒定慧,不是在研究,要用研究这个心去读经就错了。不可以生解,这就符合不取法相;全部精神贯注在经上,这是不落空,不取非法相,正是两边不取。这样读经,符合金刚般若的指导原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读经上用上了。由此可知,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念佛,我教给大家一天九次念十句佛号,也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你们想想对不对?时间短就是了。一分钟当中,这里头有戒、有定、有慧,所以它的力量才有那么大,这个一般人不晓得。

   如果你把这个搞得很熟、很明白、很通达,连穿衣吃饭都是戒定慧三学。你们想想看,释迦牟尼佛、菩萨们所表现的,他们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你仔细一观察,圆圆满满具足戒定慧三学,具足菩萨六波罗蜜,具足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点点滴滴,起心动念都圆满具足。   《华严经》上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清清楚楚、明明显显的在生活点滴当中,我们看出来了,那叫做觉悟人的生活。我们要学佛,不是学别的,就是学这一招。这一招学到了,无论你现在是哪一种生活方式,无论你是从事于哪一个行业,你都会最快乐、最幸福、最成功。为什么?因为你的生活上、你的工作,乃至于迎宾接客,都是充满了三学六度,都是圆圆满满的佛法。

   佛法之好,佛法之圆满,没有深入不知道;没有接触、没有深入,不知道!如果要是不好,诸位想想,我不会去学这个东西。我在年轻的时候,是有名的老顽固,我在机关服务的时候,我的同事、长官都知道我是老顽固,要想叫我佩服一个人,点个头,好难好难。所以我在这个机关年纪很轻,二十几岁,影响力很大,多少这些高官、位置很高的,对我都很客气。原先我都以为他们很谦虚、很难得,爱护晚辈;以后听别人告诉我,我才晓得,那不是的,怕我说他坏话。他说:「别人说他们、批评他们,他们无所谓。你批评就不得了!你不随便批评人,不随便赞叹人家,所以影响力很大,会影响他们的前途。」我才明白,我是小地位的,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没想到过。我学了佛,我们那个机关、那个团体,上上下下有三百多人,对于佛法态度都改变了。虽然他们也不懂,我也没说什么,他们平常谈话当中说,这个老顽固学佛了,佛法里头一定有好东西;没有好东西,他怎么可能去学这个东西?这个知识,影响力就很广、就很深。

   它里头真的有东西能吸引住我们,像磁铁一样,它吸引着你。你尝到味道,得到好处,欲罢不能。确实身心自在,没有一样不舒服,这是佛法的好处。不但不妨碍工作,任何工作都不妨碍,任何行业都不妨碍;它是智慧,智慧怎么会妨碍?你们想想看,智慧会妨碍哪个东西?没有妨碍的。智慧只会帮助你成功,只会帮助你解决问题,不会给你为难,不会障碍。一般人看到佛法,看到是表面的,表面什么?佛教是宗教。真正的佛法没看见,不但没看见,听都没有听说过。所以前些年,我用一个专题「认识佛教」,讲过几遍,那个很要紧;现在他们印成书,也做成录音带。确确实实要帮助他们真正认识佛法、了解佛法,他才会欢喜来修学,欢喜修学就是欢喜改进我们现在苦难的生活,这个的确非常现实。也可以说是佛法是非常积极,绝对不消极,绝对有殊胜的利益。

   这一段文字,不仅是用在读经上,用在生活点点滴滴上,都用得上,你能够把原理原则抓住,才得真正的受用。归根结底,到最后还是要念佛求生净土,为什么?纵然我们能应用在生活上,这一生过得很幸福、很快乐,无明烦恼不能彻底断掉,这是事实;换句话说,出不了三界。这一生很快乐,来生一轮回,这一生都忘得干干净净的;来生有没有机会再遇到,谁也不敢保证。如果一迷了,又往下去了,你想想看,多可惜!所以江味农居士四十年在金刚般若上,最后还是念佛求生净土,这才晓得念佛重要。往生是我们必须要去的,不能不去的。一定要有这个认识,要有这个愿望,要认真努力的去修学。

    「9、总之,说无、说不取、说舍,但为破执,非舍其法。三执既离,则三空齐朗,三障全销。生死涅槃,两皆不住。」

   这一些开示都是大乘修学的纲领,也是总原则,不仅是本经所说的,世尊在许多大乘经上都有相同的开导。说「无」、说「不取」、「说舍」,《金刚经》上说得最多,我们读经的时候,时时会念到。佛说这些的意思,我们要明了,都是为了破执着。众生无始劫以来,修行不能成就,原因就是执着障碍了。执着有两种,有我执、有法执。我执、法执以外,还有一个是执着空,以为佛说的一切皆空,万法皆空,执着空还是错误的,空也不能执着。所以佛法教我们破执着,舍执着,「非舍其法」。不但不舍佛法,世间法也不需要舍。如果法也要舍,那释加牟尼佛就不必着衣持钵了,都舍了,何必还要着衣持钵,还要天天去乞食?由此可知,不但佛法没舍,世尊当年在世,大家都晓得,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舍法,法没舍;每天都要着衣持钵,都要出去乞食,世间法没舍;世出世间法都没舍。

   所以佛教我们舍,教我们断,你要晓得那个意思都是在断执着。若无分别、执着,世法、佛法都没有障碍。我们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上看到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吗?为什么《华严经》上,都说无障碍的法界?因为华严会上那些菩萨都不执着,我、法都不执着,空也不执着,所以他就没有妨碍了。这是很明显的证据,非舍其法。实在说,如果把法舍掉,就没得修了。菩萨修六波罗蜜,六波罗蜜都不能离开法,离开法这六条就修不成功。譬如修布施,布施要有对象,你布施给谁?持戒、忍辱样样都要有对象,包括精进、禅定。离开一切法,所有一切行法可以说都落空了。所以法不能舍,舍的是执着,我们常讲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个东西不可以有,要把它舍得干干净净。

   「三执既离」,三种执着,执着再多,佛把它归为三大类,三大类就包括尽了,我执、法执、空执,这三种执着没有了。「则三空齐朗」,朗是明朗,三空是人空、法空、空也空;我们在《无量寿经》上念到的大三空三昧,就是这桩事情。三空现前,三障就没有了。三障:「惑障」,迷惑,也就是烦恼;第二种叫「业障」,业是造作;第三种叫「报障」,果报,六道轮回的果报。这三种障碍我们的自性,障碍本性,所以称之为三障。经论上有时候也说二障,二障跟三障不一样,二障讲的是所知障与烦恼障。三障讲的是惑、业、苦,只要三空现前,三障就没有了。诸位要知道,三障没有了,轮回就没有了,超越六道轮回。

   「生死涅槃,两皆不住」,这就成功了。小乘人,声闻、缘觉也有这个境界,三空现前。所以三空三昧,大小乘经论里面都有,但是境界不相同。小乘三空现前,生死没有了,六道轮回没有了,他住涅槃,这就坏了。涅槃是什么?不生不灭,换句话说,他还有一个不生不灭。生灭没有了,生灭没有之后现的境界不生不灭,他还有个不生不灭,这就是住偏真涅槃。这个境界,《楞严经》上说得好,不愧古德称为「开智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  《楞严经》说,阿罗汉所证得的偏真涅槃,是一回什么事?世尊说他们是「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话说得太好了,把阿罗汉那个境界一语道破,他是内守幽闲,还是法尘分别影事,这个法尘是意根所缘的法尘,六尘里面的法尘,还是法尘分别影事,这不是究竟的果位。菩萨比他聪明,境界现前,两边不住。如何两边不住?世尊在本经里面教给我们的方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两边不住。应无所住,不住有,不住生死;而生其心,不住涅槃;生死、涅槃,两边都不住。这是菩萨,唯菩萨才能够证得究竟的本性。我们回过头来看第八段。

    「8、久而久之,忽于一念不生时,性光发现。经中真实道理,自然涌现。这就是思惟修,才是受持,才能领悟。即是得有受用时。读经要这样读法,定慧二学,便同时修了。」

前面为我们介绍了观照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实际上讲就是用功。一定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点点滴滴都是般若,都是用功。你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分一秒都没有空过,都没有糟蹋,这是真正会用功。我们不会用,这才叫我们用读经的方法。读经,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久而久之,忽于一念不生时,性光发现。」这个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里面的般若光明现前了。为什么会现前?记住前面这一句话,久而久之。久而久之就是你的定功到了相当的程度,这个事情不能着急,天天着急,天天想着,那这一辈子没指望了。要让它水到渠成,自自然然的,没有一丝毫的希求,这才行,让它自自然然的。纵然这一生当中达不到这个境界,也没有关系,你也决定得生净土。因为这个境界现前,往生是生实报庄严土,此地讲是因定开慧,你智慧开了,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教下所谓大开圆解,这个往生是实报庄严土,没到这个境界往生,是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可见得能到这个境界很好,不能到这个境界,也没有关系,何必要着急?着急反而坏事,恐怕到时候连往生都不能得到,那才叫真可惜。

   性光发现的时候,「经中真实道理,自然涌现」。这个事情我们可以相信,为什么?我相信许多同修都有这个经验,我们的功夫不很高,所以读经的时候有些经的意思自然就现前,就明白了。这是一个好境界,但是不能生欢喜心,一生欢喜心,就没有了。而且我们在读经的时候,这个境界时间短,时间不长,或者一部经读下来,只有某几句经的意思往上涌。初学之人,往往在这个境界里生很大的欢喜,赶快拿起笔把它记下来,怕忘掉了,这是真的。其实要不要记?不需要,忘掉也没关系,忘掉随它去。过几天它还会来,不要怕忘掉,好好的保持清净心,这才重要。所以会修行的知道,抓住重心,重心是清净心。这就叫做「思惟修」。这句话很难懂,我们初学的人往往看到思惟修这句话,全都落到意识里面去了,也就是分别执着,那就错了,那不是观照。思惟修是取它的意思,思惟是明了。经的意思忽然涌现起来,本来这个意思很生涩、很不好懂,听讲也没听懂,看注也没看懂,忽然明白了,这个明白就是思惟的意思。平常我们要想这一个问题、这一桩事情,要了解有个深度的话,要好好去思考,你才能够了解。这个地方用思惟来代表明了的意思,其实他没有用思惟,他也没有去研究,也没有去想象,自然明白了,思惟是这个意思。修是什么意思?从前不明白,现在忽然明白了;不明白没有了,从断无明上讲叫修,无明是不明白,现在明白了。从明了叫思惟,从断无明就叫做修。由此可知,它实在是一桩事情,看你从哪一方面来说。所以用思惟修这个名词,这样才是受持,才能领悟。可见得受持这两个字,我们学佛的人不可以把它错会了。

   现在有许多人,认为读诵就叫做受持,其实读诵不是受持,读诵是读诵,跟受持不相干。受是完全明了接受了,持是真正把它做到,那个叫持。你还没明了,还没有把它做到,那叫什么受持?像前面这个功夫有了相当的程度,读经意思自然明了。我们中国古人也常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不需要听老师讲解,一直念下去,念到最后就通,都明了了。什么回事情?心清净了,古圣先贤的文章,都是从清净心里头流露出来的。我的心清净,我的心真诚,我的心慈悲,他的那些文章、言语是这个心里头流出来的,我今天的心跟他的心一样,他写的文章我怎么会不懂?他写的就是我写的,一个心里头流出来的。我们所以不懂,就是他用心跟我们自己用心不一样,那你就不懂了,如果用心一样,没有不懂的。你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佛法不难。佛的一切经好不好懂?好懂。佛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你也要能用这个心,经典一展开,意思你完全明了。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这么一回事情。

   无论在家出家,无论男女老少,真正发心求道,就是用真诚恭敬心去读。只要去读就行了,就能成功,不要分别,不要执着,一直念下去,老老实实的念下去就行了。老实念,念佛要老实念,念经也要老实念,念到得定,念到心清净,性光发现,自然涌现,这种情形我们一般把它称作感应道交。佛力加持,感应道交,自自然然就明了了。有同修想发心学讲经,好事。讲经要怎么个学法?最重要的就是真诚,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你要能做到这一点,这是基础,根本的根本,你要修清净心,要修平等心,要修慈悲心。在方法上来说,古时候可以说自古以来,代代相传,一直到民国初年,学讲经的法师都是从小座出身的。

  有一年,这是很早了,演培法师回到台湾,我正好碰着他,有十几位出家人陪他到乌来风景区去玩,我也在座。他老人家告诉我,(因为我讲经,他也是个讲经的法师),他很感慨的说:你看!我们讲经,你是年轻的,他那个时候是中年,还有一些老法师,仔细去观察一下,都是讲小座出身的,好象没有佛学院出身的。什么叫讲小座?覆讲。譬如你想学讲经,晚上你听我讲这两个钟点;明天上午,你把我今天晚上两个钟点重复讲一遍给大家听,这叫覆讲。这样出来的!如果叫你覆讲,你在讲台下面听经,可以听到五成、六成。没有叫你覆讲,你顶多只能听个一成、二成,出去忘得干干净净。明天上午要叫你讲,你不能不注意,你全部精神贯注在那里听,你还得写笔记,你明天要重新讲出来。这样学出来的,确实我也是这样学出来的。

   李老师那个时候会下,他教讲经就是用这个方法,用覆讲。古老的方法,跟现在学校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样。但是古老这个方法很有效果,成就的还特别快。学校用的这些新的科学方法论,我看收的效果不大。所以我们还是老观念、老方法。虽是老观念,老方法,当然也修正了不少;因为古时候的古老方法,像从前香港海仁老和尚传《楞严经》,经文跟批注都要背,那才是道道地地的老方法。我们现在不要你背经文,也不要你背批注,只是叫你要记,博闻强记,你要有这个能力,你听了之后真能记得住,你覆讲才讲得出来。听了之后记不住,那就没法子。这也是得有天赋,学不来的。

   我在台湾早期做学生的时候,参加慈光讲座,慈光讲座都是大学生。李老师为他们编了一套教材,叫《佛学概要》,有十四讲。十四讲,因为那个时候学习的期限两个星期,一天讲一次,两个星期这个课程就讲完了。十四讲,十四个小时,学生们听完之后,我们把他集合起来,让每一个同学覆讲。老师编的讲稿是表解,李老师讲一个小时,这些学生里面讲得最好的,可以讲十分钟。六十分钟变成十分钟,能讲十分钟的不多,一半都不到,大多数人是五、六分钟就讲完了。这才晓得不简单,不容易!要什么样的人才能学经?学讲经不是每个人都能学的,最低限度,譬如你在我这里,听我讲这个经两个小时,我同样的教材给你,你要是不能讲一个小时,就不能学经,要有这个能力你才能学,这是打个对折;你十分钟、十五分钟就讲掉,这个不行,这个没有办法学。

  学经一定是有天赋能力,这才行,其次还得要有法缘,你讲经有那么多人来听,这是法缘。缘从哪里来的?要跟大家结缘,那不结缘,缘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讲经的人跟一般出家人的用心不一样,讲经的人,对于结缘非常重视。像我们学讲经的,这都是老师教的,我们到人家的道场、佛堂,当然一定先要拜佛,拜佛要拜三拜,三拜要怎么拜法?拜都是一样拜,用心不一样,口里念念有词,念的不一样。第一拜要与道场的主人结缘,像这个地方居士林,主人是林长,寺庙主人是住持,要跟他有缘,我第一拜跟他结缘。第二拜要跟道场结缘,第三拜要与道场的信徒结缘。有缘了,将来就有机会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这个道场的主人来邀请你,道场欢迎你,这些信徒们都喜欢来听经,这是有缘。没有缘怎么行?礼佛三拜,心愿不一样。我们要想讲经的时候听众很多,那别人讲经我们要不要去听?一定要去听。人家讲经你不听,你讲经别人也不听,这没人听。所以真正发心讲经的人,就是非常欢喜听经的,哪个地方有讲经的时候,绝对一次不空过的,不管他讲得好、讲不好,决定要听到底。什么样的因,有什么样的果报,你热心听别人讲经,将来你讲经人家也热心来听你的。精神、心愿不一样。即使是初学讲经的人,我这一天没有讲经,有时间我都一定会去听。结法缘,跟讲经的法师结缘,跟道场结缘,跟听众结缘,这样才会有法缘。当然结缘要尽心尽力,你们大家对我的供养,几乎天天都有,这个供养跟大家再结法缘,我们印了很多经书,做了录音带、录像带,做了CD,到处跟人结缘,法缘才会殊胜,不结缘不行。这是有愿要发心学讲经的,这是基本的条件,必须要具足的。一切为佛法,一切为众生。我们得佛法这样殊胜的利益、好处,我们希望把这份好处与一切众生共享,这个才行。

   这是教给我们从读经下手,从读经是最重要、最重要的。学讲经从听讲、从覆讲,从这个地方入门。这个方法用了几千年,古大德都是这个方法出来的。先完全根据老师,根据古大德的注疏,自己不要加意见。讲经如果有过失,那个过失多半都是自己加意见里面所产生的。如果规规矩矩守住这个老方法,纵然讲得不好,没有过失,没有过失就是好!找不出你的毛病,听听是不怎么样,有没有毛病?找不出毛病,这个就好!所以初学的时候老师教给我们,要好好的记住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听众里头有行家来听,我讲的是不好,初学怎么会讲好?但是没有毛病,你挑我的毛病挑不出来,这就好了,这就高明。

    「10、舍法,是舍其着有之病。舍非法,是舍其着空之病。病除,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便是佛境界。此之谓,『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舍法,是舍其着有之病。舍非法,是舍其着空之病。」凡夫、二乘之病,不外乎这两大类。这两大类里面所包含的真的是无量无边。诸位不要认为那个有是无量无边,空难道还无量无边吗?空也不简单,空也无量无边,因为空跟有是相对的,有有多少,空就有多少。所以那个数目字是相等的,都是无量无边,一样一样统统要把它舍掉。舍执着,不是不要法,不是把法都舍掉。舍执着,不执着空,也不执着有,空有两边都不执着。

   「病除,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便是佛境界。」寂是定,照是智慧。寂是体,照是用;照也是体,寂也是用,寂照可以互为体用。但是在我们初学,多数人是先得定,后开慧。我们根性不是大利之人,还是循这个次第去修,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就是守规矩,遵守老方法、老规矩。诸位要知道,老方法、老规矩,过去古圣先贤、祖师大德们都是走这条路成功的。这个路怎么会有错误?千万不要认为,那个旧了、老了,我们有新的方法,那就坏了。你这个新方法没经过试验,能不能成就是个未知数。人家老方法、老路子,多少人从那里走过来都成就了。这是我们要认真反省,认真去深思的。我们要相信佛菩萨的教诲,要相信古圣先贤的经验,记取教训,遵循这个道路,我们的成功是非常有希望的。先求寂,正如前面所说的,到一念不生的时候,性光就发现了。性光发现就是照,一念不生就是寂。「寂而常照」,寂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当然是常照,这个功夫相当高。观照、照住、照见,寂而常照,这个照是照见。「照而常寂」,虽然常照,他的心永远清净,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不会被外面境界污染。常照、常寂,这个境界就是佛境界。什么人证得这个境界?在大乘佛法里面,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华严》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证得了,四十一位里面,地位最低的是初住菩萨,最高的是等觉菩萨,这是入佛法界。这是宗门里常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因为他是佛的境界。

   「此之谓,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涅槃是怎么回事?无余涅槃是什么样的境界?这个地方为我们说出来了。无余涅槃就是寂照同时,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由此可知,世尊为我们示现了个榜样,教给我们要发大心,要发大愿,要修大行,证大果。什么是大心、大愿?要度一切众生,要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个心才叫大心、大愿。到这个地方总算是很具体的告诉我们,要把众生度成佛,这才行。所以此地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是如来果地上的大涅槃。如果我们讲分证的涅槃,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都证得,但是不圆满。一定要帮助众生证得圆满,那才算数。没有证得圆满,我度众生的这个愿望,就不圆满,我的心愿就不圆满。这才是符合世尊在《金刚经》上所说的,发大心的人,发最上乘心的人,这是《金刚经》的当机者。我们学了之后,最要紧就是真发心。要发真实的心,功德利益就现前,就得真实受用。

    「11、无论修何法门,如能领会此中精义而行,成就必速且高。」

   这是真的。《金刚经》里面所说的这些原理原则,是整个佛法的要领,不仅是般若部。也就是说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总纲领就是《金刚经》。因此,这个道理方法,无论应用在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都能达到最高的效率。由此可知,《金刚经》在中国佛门当中,无论学哪一宗、哪一派、哪一个法门,没有说是没有念过《金刚经》的,很少听到。所以一问《金刚经》都很熟、都念过,至少一生当中也念过一遍两遍。这就是说明,这个经里头所讲的是总纲领。可是你读是一回事情,如果对精义不能透彻明了,不能应用在你的行门当中,那也没有用处,读了也是白读。所以一定要把这些道理搞得很清楚、很明白、很透彻,应用在行门当中。这个行门,此地讲的修何法门,那是你依照佛法某一个法门修学。克实而论,在这几天,同修们听了之后,你也有相当的了解。行门是什么?行门是生活,在日常生活当中,绝对不是我们修行的法门跟我们的生活脱节,没这个话,脱节了不是修行。从早到晚,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所有一切行持,都包括在我们那个法门之中。修念佛法门的,穿衣吃饭都念佛,与念佛都相应,没有离开念佛。参禅的人,穿衣吃饭也没有离开参究。诸位从这个例子就能够晓得,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融合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佛法。所有一切法门,它的总纲领、总原则,没有超过《金刚经》,都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所以你要领会《金刚经》里面的精义,精是精华,义是道理。你要能够体会到般若的真正的义趣,它的理论、方法、境界,你去做,把它用在你自己的法门当中。

   譬如说我们念佛,我们就把金刚般若用在念佛法门当中;参禅的,就把金刚般若用在参禅的法门当中;持咒的,持戒的,亦复如是,都把这个原理原则用上了。他的成就不仅是快速,一定高明。快速我们能想象到,当然快速。为什么?他教给我们从根本下手,破三障、断烦恼、开智慧,都是从根本下手,所以成就既快又高。

TOP

续 29

三二、问释证成 举如来果德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耶』是问话。这是测验须菩提,实在讲就是对我们的考验。我们听了前面,看看程度怎么样。世尊来个小考,考一下,看看你能不能及格,你是不是真懂得了。《金刚经》全经这种方法很多,往往世尊说一段,后面来个小考。这是我们看到,佛陀教学方法的善巧。叫着须菩提问他,『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你以为怎么样?你认为怎么样?如来是不是真的有法可得?是不是真的有法可说?佛提出这两个问题来考须菩提尊者。

    「1、此节经文是说明如何是两边不取,以及为何须两边不取。举果证因,明须因果一致。」


    「此节经文是说明如何是两边不取」,你对于两边不取的道理是不是真的透彻,两边不取的方法是不是真的明了?因为要透彻的明了,一定就应用在生活当中,这才能够得受用。「以及为何须两边不取」,这个疑问必须要破除。佛教给我们两边不取,为什么?如果有疑惑,你自然就不能相信。不能相信,你当然就不会去做。听了也许点点头,不错,不可能去做的,那就是理跟这些事实真相没搞清楚。真的搞清楚了,不要佛劝,你一定照做。你还没能做到,换句话说,你还没懂,没搞清楚。佛法之中,确实知难行易。从前孙中山先生的学说提出的,知难行易。佛法确实是知难行易。所以世尊要为众生说法四十九年,知难!念佛往生,临终十念、一念都能成功,容易!行真的是容易,知可不容易,真正知了一定会做到。这就是说明,这个经为什么要常讲,为什么要深讲,要透彻的讲,道理在此地。

   「举果证因,明须因果一致。」佛这个地方所问的,不是问阿罗汉,不是问辟支佛,是问如来究竟的果地。我们知道,一般经上常讲的,如来得什么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如来所得之法。他是不是真的有所得?佛给我们说法,是不是真的有法?如来有所说法,是不是他真的有法跟我们说?
  
    「2、『于意云何』四字,浅说是试探听者明了程度。深说是指示我等读经莫错会佛意,要深深体会,方是正知正见。」


   「于意云何四字,浅说是试探听者明了程度。」你的意思怎么样?你认为怎么样?「深说是指示我等读经莫错会佛意。」这个意思最要紧了,所以这一句话提醒我们,不能错会佛的意思。正是开经偈上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不能把佛的意思错会了。「要深深体会,方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就是佛知佛见。我们在三皈依里面,皈依法,法就是正知正见。

   「3、如来是法身,是性德。岂有所得,岂有所说。」

   这部经里面有的时候说如来,有的时候说佛,说如来是从本性上说的,说佛是从相上说的。从相上讲,可以说有得,可以说有说;从性上讲,没有。《坛经》里面,六祖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怎么会有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怎么还会有法可说?那就不是本来无一物。如来果地的境界、大涅槃的境界,是寂照双融,寂照不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里面还有东西,有一丝毫东西在里面,那就不是寂。所以,它用如来。真如自性之中有没有法可得?有没有法可说?这个意思实在讲,确实为我们暗示了,为什么两边不取,如何两边不取,意思都是暗含在其中。我们看看须菩提所说的。


三三、以法不可执释 明无定法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我们看世尊跟尊者的问答,可以体会到他们的言语充满了高度的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实在说这就叫金刚般若智慧。

    「1、此答看似所答非所问,实则极圆、极妙。应当学。」

    我们应当要学习,他答得圆满极了,答得妙极了。

    「2、意谓佛问如来有所得、有所说。而我今尚未成佛,那里知道。故今依佛向来所说之义略解之,当不致大错。」

   「意谓佛问如来有所得、有所说。而我今尚未成佛,那里知道?」佛所问的如来,如来是圆教佛果的境界。须菩提在世尊大会之中,他的身份只是阿罗汉。本经里面世尊赞叹他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这是我们在这里能看出他的身份,他怎么知道如来果地的境界?所以这个答复就很妙了。「故今依佛向来所说之义略解之,当不致大错。」自己没入这个境界,但是常常听佛讲经说法,佛这么说的,我能够体会一些,能够接受一些,照着佛的意思来说,大概不会有大的错误。这就是我刚才跟诸位所说的,李老师教我们初学讲经,就采取这一个原理原则,我们完全依据,因为自己没有明心见性,没有证果,佛的意思我们怎么会晓得?你不知道佛的意思,那佛的这些文章你不全部都讲错了?用你自己的意思来解释,那怎么行?完全不一样!可是在这个时代,众生很苦,佛法衰微,没有人传播弘扬。我们是佛弟子,皈依三宝了,是三宝弟子,有责任弘扬佛法。在这种情形之下怎么办?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已而求其次,讲批注,这个过失就减少了,把它减少到零。像我们这一次用的《金刚经》,采取的批注是江味农居士的。他的批注非常丰富,要把他批注全部拿来讲,时间太长,那个批注要一个字不漏详细讲一遍,至少要讲一年,时间太长,我们没那么多长的时间,把里头重要的摘录出来,所以称之为节要。虽然没有全讲,重要的意思都讨论到了,都讲到了。这就是讲注,我们今天只有这个本事。讲经,要开悟才能讲经,没开悟不能讲经。今天我们的本事只限于讲注而已,这个自己要知道的,才不至于有大的过失,跟这一段的意思完全相同。

    「3、无上菩提是自性本具之实相般若,自性中亦本无此名号。众生因障而不显。障无一定,则除障之法,那有一定。除障之法无定,则佛说法当然亦『无有定法』可说了。」


   「无上菩提是自性本具之实相般若。」实相就是真相,决定不是假的。这个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般若是真的,不是虚妄的。「自性中亦本无此名号」,自性里有这个东西没错,但是没有名号,没有名字。名字是人给它起的,所以名字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名字里面所讲的那个实相,这是真的。像许许多多的名字相,名字相是假的,名字里头含的那个意思也是假的。譬如「我」,一般指的身体是我,我这个名字是假的,我这个体也是假的,都不是真的,这个地方都要把它辨别清楚!实相般若的名是假的,实相般若的体是真的,那个东西不假,没有这个名号。

   「众生因障而不显。」实相般若既然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哪一个没有?一切众生个个都有。虽然有,没透出来,也就是虽然有,不起作用。我们今天一天到晚生烦恼不生智慧,般若智慧不能现前,什么原因?因为你有障。「障无一定」,障实在讲太多太多了,无量无边。我们讲二障、三障,归类、归纳把它合并起来说,为了说法方便起见,用归纳的方法,其实是无量无边,所以障没有一定的;因此,除障之法也没有一定的。佛法里头为什么会有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会有无量法门?这些话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八万四千,确确实实八万四千条。诸位查《佛学大辞典》、《教乘法数》,里头都有,这不是随便说的。实在讲,是因为烦恼有八万四千,障有无量无边,佛的法没有别的,对治烦恼,帮助我们破障的,障有无量无边,法门就无量无边,是从这儿来的。由此可知,我们的烦恼没有了,障没有了,那佛法也没有了。所以佛法也是从缘生的,因为众生有障,所以才有佛法;众生要是没有障碍,佛法就没有了。因此前面经上才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道理在此地。为什么佛法也要舍,道理在这里。小乘人过了河才舍,好象治病,病治好了就舍、才舍,这个意思好懂。本经所讲的意思深,正用的时候就舍,舍执着,并不是舍法。法我要用它,用它而不执着它,这比小乘就高明了。小乘在用它的时候执着它,必须自己病好了之后,舍它也不执着它了。这个跟大乘不一样,大乘是用的时候就不执着,小乘是用的时候他还执着,所以有法执。这是金刚般若,跟一般经上讲的义趣不相同的所在。「除障之法无定,则佛说法当然亦无有定法可说了。」所以如来没有定法可说。



三四、释应双非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双非者,即『非法』、『非非法』。即双离,亦即双遮,谓皆非也。长老此数言,圆妙之极。」

   双离是两边都离,两边都不执着。遮是止的意思,也是离开的意思。怎么个离开?就是不执着、不分别。无论是你所修的佛法,你日常生活的世间法,金刚般若的大原则就是叫你在一切法里面,不要用分别心,不要用执着心。法要用,离开一切分别、执着,里面就生智慧,就不会生烦恼了。「长老此数言,圆妙之极。」须菩提尊者解释得好,解释得非常的圆融,解释得非常之妙,他那个圆融之妙,在底下我们一条一条会看得出来。

    「2、佛经文句,应作面面观,佛自言:我说法穷劫不尽。何况我等凡夫,可不从多方面去领会耶!」

   这一点也说明了佛法之难,难在哪里?我们平常讲,字字句句含无量义,这是它的难处。经典是佛法的教科书,跟世间教科书不一样。像现在学校的教科书,小学的教科书,中学生不要了,用不着,永远都不要了。中学教科书,大学生不要了。换句话说,教科书期限很短,是有限制的。佛法不一样,佛法这一部《金刚经》,你今天学佛初学,你就拿到这个课本,一直到你修三大阿僧祇劫成佛,还是这个本子,还是这部经,没有换第二个教科书,这个教科书就不可思议了。不换本子成吗?成!你的程度高,它的理论也高,说得也深;你的程度浅,它意思也浅,它里头的意思可浅可深。浅,很适合初学、初入门的人;深,其深无底,要到如来果地才能够究竟圆满,等觉菩萨还没有达到圆满。《金刚经》如是,一切经无不如是。这是佛法难的地方。如果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佛法容易的地方。所有一切大乘经,初学的人都可以选修。选的要领必须符合自己修学的条件,这样你修学起来就格外容易了。

   譬如说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精神、生活压力都很重,时间分秒必争,每天空闲的时间很少,如果大部的经典,对我们来讲就有困难。不要说《大般若经》了,连《华严》、《法华》、《楞严》,我们都感觉得受不了。所以在这个时代,最便利我们修学的经典,分量要少,含的意思要圆满,这就是很中我们的意了。《金刚经》分量不多,五千多字,不到六千字,很适合。《无量寿经》虽然长一点,还行!还能够读诵受持。大部的对我们就相当困难。所以选择经论,要适合我们自己生活环境的条件。同样一个道理,弘扬也必须要顾及这些条件。譬如我们讲的学讲经,学讲经你要了解现代是什么样的社会,现代人需要的是些什么,现代的人不需要的是什么,都要搞清楚。太深、太长、太罗嗦的,他不需要。他要很简单的、很短的、很浅的,很容易明白的、马上有受用的,这最欢迎的了。你说到一个地方去讲经,讲一个月,说实在的话,新加坡例外,其它地方不欢迎。到美国去,人家马上就拒绝你,我们没有时间听。在美国讲经,他就很坦白的告诉你,开门见山的说,我们的长假只有五天,这就告诉你了,你不能超过五天,五天他有的时候还安排一两天,他私人还办事。实在讲最理想的是三天。你要认识环境,能够说是连续讲一个月,不简单!现在这个机缘希有,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你学讲经,你跟哪些人讲?现在是交通便捷、方便,信息发达,不像从前一生的活动范围就在这小小的地区,现在我们的活动范围是全球。你就要了解,在这个世界上哪些国家、哪些地区,他们需要的、不需要的,统统要搞清楚。所以东西要精简、要短,这才得到大众的欢迎。跟过去弘扬佛法那个时代不相同了,用从前那种方法讲经说法,在今天行不通,这是必须要知道的。现在人病在什么地方,我们选择的正是要选择特效药,很短的时间,它马上就见效,那你是高明的大夫,这是讲经的好法师。必须很短的时间,能够有效果,能够帮助他得利益。这就是要体会到佛说法它的精神、它的义趣,要从多方面去领会,从某一方面去发挥。所以佛法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活活泼泼的。

    「3、如来所说之法,即无上觉,即究竟觉。究竟觉即无念。经云:离微细念,照见心性,名究竟觉。可见究竟觉即无念。无念如何可取,能取所取,皆要不得,故云『皆不可取』。」

   「如来所说之法,即无上觉,即究竟觉。究竟觉即无念。经云:离微细念,照见心性,名究竟觉。」这是说明佛所说之法,深、广都不可思议,无论是哪一部经,为什么?都是从究竟觉里面流露出来的。江居士引经来解释,什么叫究竟觉?无念是究竟觉。无念是什么?清净心、平等心。有念就不平等,有念就不清净。我们讲清净心,大家容易体会。究竟圆满的清净心,这个心广大没有边际,所以佛讲的那个意思、所说的法,那个法的意思没有边际,其深无底。「可见究竟觉即无念」。「无念如何可取」,当然不能取,这就是教你法不能取,佛法也不能取,非法也不能取,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了。「能取所取,皆要不得,故云皆不可取。」取就是执着,执着就是错误,错在哪里?因为心性里面没有这个东西,心性里头要是有,那你可以取,心性里头没有,所以你取就错了。心性里没有,那我不取行不行?不取也错了,错在哪里?心性里面虽然没有这些法相,它能现法相,所以心性不是无,心性是空,空不是无,空中能生有,能生幻相,相虽然不真,它能生。因为它能够生相,生这个幻相,所以你也不能取空,你取空就错了。这个就是说明为什么两边都不能取。取法相不能见性,取非法相也不能见性,都错了,这是把一切法都不可取的道理说出来了。我们明白了,懂得了,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要会用的话,你的生活就是过佛菩萨的生活。法与非法两边都不取,你得大自在,你真正的智慧现前,你烦恼没有了。这个生活方式是什么?我们讲席当中常说的,随缘而不攀缘,随缘怎么样?不取非法相,一切都随缘,我不落空。心里面干干净净,于一切法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不住法相,没有法相。法与非法两边都不取。这就是古大德所谓的「随缘消旧业」,这话说得真好!如果你一有执着,一有能取所取,你就又造新殃了;古德讲「莫更造新殃」,你又造新殃了,那就坏了。所以说搞清楚、搞明白了的时候,才知道佛讲的是对的,佛所教的是一点都没有错。法与非法都不能够取,都不能够执着,我们才能过得快乐,才能过得幸福,才能过得像诸佛菩萨一样美满的生活。这个念头转过来了,那就恭喜诸位了。喜从何来?你现在是乘愿再来了,你的业障消掉了、没有了。业障怎么消的?因为业障就是分别执着,我一切分别执着都没有了,业障就没有了。智慧现前了,从今而后,你所修的是无量功德。连你穿衣吃饭都是无量功德,真实智慧,广度众生,做的是这个,念头一转就是!真的是转凡成圣,转烦恼成菩提,转业报为乘愿再来。

   这一桩事情,在理上、在事上,《金刚经》讲得透彻,真是简要详明,不罗嗦,直截了当的为我们说出来了。要紧的就是要在生活上提得起观照的功夫,就像世尊在本经开头显示的穿衣吃饭,就把这个道理,显现得十分的清楚。每天穿衣穿得整整齐齐,穿得干干净净,不着空,不取非法相。虽然穿衣,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不取法相。这就讲我们随缘而不攀缘,不固执一定要穿什么颜色,一定要穿什么款式,那就执着了,那取了法相。一切都随缘,随缘就自在。穿衣裳,法相跟非法相都不取,穿衣里头显示出金刚般若。转从哪里转?就从这里转。过去天天穿衣,现在天天还穿衣,从前穿衣跟现在穿衣不一样了,境界不相同了,以前着相是凡夫,现在两边都离,佛菩萨!怎么会一样?从前穿衣吃饭是搞六道轮回,现在穿衣吃饭,无上菩提!怎么会一样?学金刚般若要在这里学,学了之后,马上在生活上兑现,你是真的学到了,你真的得受用。如果不能把学到的这些理论、方法,变成实际的生活行为,那你叫白学了。《金刚经》听了、念了,依旧搞生死轮回,那就错了,那不是佛对我们的愿望。所以要紧的,佛法要行,不要住,也就是说佛法要做,不在口说。世尊显示出来的是身教,完全做出来了。释迦牟尼佛果地上所证的无上菩提,就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统统显露无遗,没有一丝毫隐藏,统统都露出来了。虽然它都显示出,我们眼睛里头有翳,有翳就是眼睛害了病,长了白内障,严重得很,看不见,瞎了眼看不见,不是佛没有露出来,佛菩萨统统显露出来了,可惜我们看不见。过在我们自己,佛菩萨没有过失。所以世尊身教、言教,身显露出来是圆满的,言所说出来的是有限的。我想诸位同修冷静去想想,应该能够体会得到。佛讲这么多经,所讲的还是很有限,但是他在生活上所表现出来的是圆满的、大圆满。那就是穷竭不尽的都在生活上表现出来了,这个味道很深、很长、很浓。《华严经》上比喻,芥子纳须弥,芥子是很小;又说一微尘里转大fa lun,微尘更小了,比芥子还要小;一毫端容大千世界,毫端是我们汗毛,汗毛尖端上,这真的不假。这就是说点点滴滴圆满显露,丝毫的隐藏都没有。在哪里?在一微尘之中,在毛端上。何况穿衣吃饭,那还用得着说吗?向这个地方去面面观,向这个地方去体会,才真正知道佛法不可思议,我们的心性不可思议,而后才知道我们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不可思议。

    世尊在前面问须菩提尊者,如来有没有无上菩提法可以证得?有没有法可说?这里面含藏的意义,前面已经报告过了。

    「4、我们若执为真有无上菩提可证,是错了,故云『非法』。若执为没有无上菩提,那也错了,故云『非非法』。如来所说的法字,是指一切法。法与非法,皆不可取。」

  佛在本经将这一桩事情多次的重复,为我们开导;这就显示这个问题,是佛法里面重要的问题,是我们修行证果枢纽之所在,所以不断重复为我们讲解。经上说如来,如来是从性体上说的。从性体上,无有一法可立,哪里有无上菩提?所以不能执着真有。假如我们要执着它没有,真的没有,诸位想想,真的没有怎么也错了?真如本性里头也没有「没有这个东西」。所以你要有个没有?你本性里又执着一个没有,那也是错。你体会这个意思。你执着有,是错了;你执着没有,也是错了,清净心那就不清净了。因此,有跟没有都不能执着。

我们要问,到底有没有?执着是不可以,到底有没有?从事上讲,有;从理上讲,没有。正如同本经,有时候称如来,有时候称佛,这个意思完全相通。称佛,是从事上说的,从相上讲的;称如来,是从性上讲的,是从理上讲的。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事,为什么会有?因为事相有十法界。十法界里面,我们今天是人法界,我们修行要成佛,要是没有佛,那就没有佛法界了。十法界里头有菩萨法界、有佛法界,事当然有。既然事相上有了,法有没有?法也当然有,也确确实实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真有这个法,但是不能执着,一执着就错了。由此可知,金刚般若自始至终,破执着而已,这是我们要晓得的。

   法,我们要用它,法有用,要用它,决定不能执着。这就是前面佛所讲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又引筏喻来做比喻,说明这个事实。我们要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如来所说法,这个「法」字,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十法界都包括在其中,不仅是十法界,连一切非法也包含在其中;法与非法,都包含在其中。法尚应舍,法与非法统统要舍。舍,不是不要,是不可以分别执着,是这个意思。舍是舍分别、舍执着。

    「5、一切众生及诸菩萨等,就性上说,皆是一真法界。故佛之说法,自真如本性中,自在流出。我们要证自性,须先离心缘相,如何可取。又要离言说相,如何可说。」

   「一切众生及诸菩萨等,就性上说,皆是一真法界」,这是事实。虽然是事实,我们凡夫迷了,不知道这个事实,这个亏吃大了!不单单是迷失了自性。无量劫来,我们的迷执愈来愈严重,严重的迷执就变现出六道轮回,变现出三恶道,于是愈陷愈深,苦不堪言。这是我们现前的事实真相。那我们要问:一真法界有没有失掉?没有!实在说,一真法界就在现前,不但人、天没离开它,就是三恶道也没有离开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真实之体,六道是虚幻之相;幻相是依体变现出来的,离了体,假相也不可能产生。假相是依体变现出来的,这是法相家所说:依他起性。所以十法界,是依一真法界而变现出来的幻相,从来没有离开一真法界。悟了,法界就一真。迷了,法界就变成无量,一变成无量;觉悟了,无量又归一了。这是事实真相。怎样悟?《金刚经》上就是教我们觉悟的方法,只要于一切法不分别、不执着,你就觉悟了;有一丝毫执着,那还是在迷,没觉悟。不可以误会:我都觉悟了,还只有这么一点点,大概没有什么关系。不行!一点点也不行。一悟,一切悟。有一丝毫还没有觉悟,就完全没悟!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佛在经上,为什么教我们一切放下,到最后连「放下」这个念头也要放下,那才是真正觉悟,自性才能现前,所谓是明心见性。说见性,说自性现前,跟此地讲一真法界,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境界。一真法界,就是性德现前。

   「故佛之说法,自真如本性中,自在流出。」这一点我们也必须要认识清楚。佛所说的一切法,是从他自己境界里面流露出来的,也就是说从一真法界、从真如本性里面流出来的。真如本性是真,那不是假的。真如本性流出来的言语是真言,文字称为经典,不是虚假的。所以经典里面所讲的道理、方法、境界,确确实实超越了时间与空间;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区,它都是正确的,都是适当的,这就是超越时间、空间,这就是显示出它的真实性。我们要解佛所说的意思,当然就难了。难在哪里?我们没有见性。佛经是从自性流出来的,我们没见性,怎么能够懂得经典里面的道理?因此大经大论上就说了,像《华严经》、《大智度论》,就说得很明白:「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佛的经教,一定要有人跟我们解说,如果没有人解说,世间一等聪明智慧的人都无法理解,原因在哪里?世间人用分别心、用执着心;有分别执着,这是凡夫。用分别执着来解佛的意思,无有是处,所以需要人说。什么人说?修行证果之人。所以在古代,讲经说法、给经论作批注,都是修行证果之人,翻经那就更不必说了。所谓是再来人,他行,他不会搞错,虽然他们见性还不圆满,人家真见到了。佛是圆满的心性,就像夜晚十五的月亮,圆圆的满月;菩萨虽然不是满月,也是十一、十二的月亮,接近圆满了。纵然位次更低一点,初四、初五,那个月牙也是真的月亮,不是假的,那个月光是真的,他有能力为我们解说。这就是说明,这些人用的是真心。

    把妄心转变成真心,转妄成真,转识成智,转八识为四智,这样的人才行!在古时候,这样的人真有。不但有,还不是少数。我们在《大藏经》史传部里面看到很多,每一个宗派里面的祖师大德都是再来人。近代也有不少的DA法师,身份没透露。少数的,他们的身份暴露出来了,我们知道印光法师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的化身。谛闲老法师、虚云老和尚,到底是什么身份?没有暴露,我们不知道,不是普通人。这样的人来为我们说,决定不错了。那现前没人给我们说,怎么办?我们找不到善知识,遇不到善知识,我们想求解经义,怎么办?有一个方法,至诚恭敬的去读诵,求感应。读诵读久了,就得定,心就清净、心就定了,定到一个相当的程度,就开智慧。所以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智慧一开,这些经论自自然然就通达。

   这些事近代也有例子,诸位看倓虚法师的《影尘回忆录》,这一本书是倓虚法师的自传,他自己讲他一生修学的经过,由他的学生大光法师记录。自传里面有一篇,记载着当年在浙江,他们道场里面有一位香灯师父,香灯师父专门管大殿上烧香、点蜡烛、添油灯,这个香灯师父很老实、很忠厚。寺庙里头人多,程度并不齐,有些人看他老实,捉弄他,就跟他讲:「香灯师,你那些蜡烛放在那里放久了,长霉了。」他说:「那怎么办?」「拿出去晒!」他也真听话,把蜡烛都搬到外面去晒,一晒都融化掉了。晚上上殿,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尤其寺院都建筑在山上,晚上上完殿点蜡烛的时候,到哪里去买蜡烛?只有把那个晒过还剩的蜡烛芯,蜡烛油都晒掉了,插着点,结果人家都笑了。住持老和尚一看到这个样子,就摇头:「香灯师,明天你不要做香灯了。」把他的职务撤掉了。老和尚很了不起,有眼光,老实人能成功,看到他这么老实,就叫他:你到育王寺,阿育王寺也在浙江,距离他们那个庙不太远,阿育王寺里头供养着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就教他去拜舍利,一天拜三千拜。他就是老实,师父教他一天拜三千拜,他就规规矩矩每天拜三千拜,拜释迦牟尼佛的舍利;拜了三年,他开悟了,老实人!他本来不认识字,经也看不懂;悟了以后,他能作诗、能作偈,以后讲经。这就是说明、证明一桩事情,真诚到极处,就得定,就开智慧,必定得三宝加持。可见得,佛法的修学跟世法确实不一样,真诚能够感应通达。

   「我们要证自性」,学佛唯一的一个目标,就在此地。证自性,通常讲证道、证果,就是这一桩事情,就是证得自性;禅家讲明心见性,那就是证果;我们净土宗里面讲一心不乱,得一心不乱就是证自性。如果要想达到这一个目标,「须先离心缘相,如何可取」。缘,是攀缘,是希求、希望,心里面有攀缘,也就是心里面有分别、有执着,分别执着就是缘。一定要先离心缘相,心要清净,决定不可以分别执着,「如何可取」。法相不可取,法相是有,不能执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果相也不可取,果相是成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认为那是佛相,也不可以分别执着,分别执着就错了。这是讲要离心缘相。

   「又要离言说相,如何可说。」一真法界,真如本性里面,没有言说。佛说法度众生,对我们有言说,某一类高级的众生,不要言说。在我们娑婆世界,大家都晓得有三界六道,三界里面有色界天、无色界天。我想这些,同修们都很熟悉。色界四禅,初禅是梵天,二禅是光音天,三禅是净天,四禅是福天,福报最大。二禅天人,为什么叫光音?光是放光,音是音声。给你说清楚、说明白了,光音天以上,佛说法不用言语;言语说法受很大的限制,表达的意思相当有限,没有放光来的圆满。光音天以上,佛讲经说法,都是放光,佛一放光,大家一看,统统清楚明白了。那多省事!不要以为我们这个地方天天讲经说法,忙得一塌糊涂,以为别的世界也是这个样子,那你就错了,你把人家估计得太低了。「光」说法,其实我们也能相信,我们走到外面十字路口,那就是放光,红的光一放,你就不走了,你就站在那个地方。他要是给你讲话:不能走,停止!你看多罗嗦,说多少遍你还未必能听清楚。你看这个多简单,绿光一放,你就可以通行了。你才晓得这种方法,诸佛菩萨到处都在使用。他的这个光,在某一个部位放出来,表的意思不相同。光的大小、强弱、色彩,那个色彩也是无量无边。我们看到佛讲经,佛在讲经之前,许多经典上佛都放光现瑞,你要懂得这个意思。佛一放光,这一部经讲完了。够程度的人,他都明白了。然后再讲,我们这些人,放光怎么放我们也不懂,没有法子,佛只好再用言说。他一放光,我们就懂了,何必还说?这不必说了!离言说相,既离言说相,哪有法可说?无有法可说。

    「6、离言说相,正是言语道断。离心缘相,正是心行处灭。吾人在因地修行,亦先应离一切分别执着。」

   「离言说相,正是言语道断。」这个道当作方法讲,用言语来表达,的确是非常有限,它有范围的、有界限的,而且这个范围界限是很有限,有许许多多的意思,确实言语表达不出来的,无法表达出来。我相信同修当中都有这个体验,可能就在自己本身上,说不出来。譬如我们接触外面境界,看到风景、看到很美的东西,没有办法形容得出来,没有办法表达得出来;这就说明你这个言语能力是有限的,文字能力也有限的,比不上光。连光线在摄影机、电视机一照,都照得清清楚楚,那都表达出来了,我们怎么讲、怎么形容都形容不出来,他那里一照都出来了,这是光比言说要强多了。所以,言语道断。何况如来所证的究竟圆满的境界,怎么能说得出来?「离心缘相,正是心行处灭。」行是动,心在那里动。灭了,那就不动,心就定了,清净寂灭。前面一句说明,何以佛无有法可说;后面心行处灭,说明佛哪有法可以证得?如果你心里面还有起心动念,那就有说也有证;到心行处灭的时候,不但是无法可说,也无法可证。这是把这桩事情交代清楚,说明白了。我们看底下这一段经文,世尊再以一切贤圣来给我们做一个证明。




三五、引一切无为证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所以者何』,即指出为何两边皆要非之所以然。一切贤圣皆用此双非之法。」
非之就是离开,空有两边都要离开。法与非法都不可以执着;法就是有,非法就是空。这是用证果的人,来为我们作证,「一切贤圣皆用此双非之法。」一切贤圣是从小乘初果,他证了果,这就不是凡人,一直到大乘圆教等觉菩萨,这是我们经上常讲的贤圣。别教讲,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叫三贤,从初地到等觉称为十圣。十地菩萨十个位次,加上等觉,一共十一个位次,我们称为十地。有些经论里面,说得详细一点,叫十一地。诸位要记住,十一地跟十地是一个意思,十地里面包括等觉菩萨,那个十一零头省掉了。中国人喜欢说整数,零头就不算了,其实包括在里头。就像我们在佛经里面常常看到,释迦牟尼佛的常随众,经上记载一千二百五十人,这是个整数;实际上还有五个,要细说的话,应该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所以翻经的法师,零头他都省略掉了;实际上,里头包含了。这个必须要明了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层次?『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就是说两边都舍了,他们统统都是两边都舍,两边都不执着,但是不执着的程度有浅深差别不同,所以才有五十一个阶级。如果没有差别的话,这五十一个阶级从哪来的?有些两边离的,离得浅;有些两边离的,离得很深,真的没有了。像这个初学的,为什么三贤十圣里头不包括十信位的菩萨?十信位菩萨也舍掉了,可是有的时候他又现行了,或有或无,有时候他真的放下,可是有的时候他又执着了。我们想想,我们岂不亦是如此吗?十信菩萨或有或无,不像登了初住,登到初住位的时候,他就位不退;不但是位不退,三不退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从这个地方,他有进有退,我们就想到,他两边舍,舍得还不够究竟,这样才有差别。

    「2、『无为』者,指自性清净心,原来具足,无造作相。经云无修无证,即指此而言。」


   这是解释无为法。无为法是指真如本性,这是无为的。为就是造作,就是有生有灭。有生有灭,就叫做有为。我们现在的心,心里头有念头,前面念头灭了,后头念头又生了,所以我们现在用的心,是生灭心。生灭心是什么法?有为法,有为法都不是真的。《金刚经》后头偈子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是假的,不是真的,无为是真的。无为是什么?不生不灭,永远保持那个样子,不会改变的,那叫做无为法。法相宗用这个标准来解释,就是用生灭这个标准来解释。它给我们分析,八识是有为法,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跟第八阿赖耶识,都是念头的生灭,有些念头很粗、很明显,我们容易觉察;有些念头很细,我们根本就不知道。相宗有个比喻说,好象这个水,我们从水面上看,它很平静,底下流动得很快速;那就形容说,微细的念头我们看不出来。佛告诉我们,一般人能够观察得到的是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我念头生了、念头灭了;可是阿赖耶里面微细的念头就没有办法,不但我们没有办法,佛说过了,阿罗汉、权教菩萨都没有办法。阿赖耶里面的细念,世尊在经上举个比喻说,弹指。弹指,不像我们弹得这么慢,他是说古时候的武士,体力非常强壮的,那个弹指有力量也弹得快。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的时间有多长?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那叫一刹那,一刹那里面有九百生灭。我们怎么能够发现?怎么会知道?以我们的能力弹指,一秒钟大概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就这么算法,这是最保守的算法,一秒钟有两个十万八千生灭。这样微细的生灭念头,权教菩萨、阿罗汉、辟支佛都不知道,也就是说他们的心很清净,那个清净还不够发现微细的念头。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八地菩萨,八地是不动地,那个心清净几乎跟佛很接近、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发现了,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微细念头;粗的念头断掉了,还有这样细的念头,才发现!发现了,再舍,再把它离开。所以八地以上,九地、十地、等觉,断极微细的念头。所以两边都要离,离这些东西。

   相宗用这个标准,告诉我们心法是有为的,心所有法是有为的,心所有法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心理作用,称之为心所有法。与心法相对的,就是物质,物质称为色法。色法有生有灭。动物,人是动物的一种,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乃至于星球,有成、住、坏、空。换句话说,统统是属于生灭法。还有一类法,不属于这两类的,既不属于心,也不属于色,色法就是物质,但是它有这些东西,有这些事,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但是这些事也是假的,也是生灭法,叫不相应行法,一共有二十四类。不相应行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抽象的观念。譬如我们讲时间,我们讲空间-东南西北、上下四维,这不属于心,也不属于色,是我们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真的有,但是它也是个生灭法。我们有念,它就有生,我没有这个念,它就不存在,这也是有为法。合起来总共是九十四个,九十四类,这叫有为。觉察不出生灭的,那就归纳到无为法里面去了,不生不灭的。虚空好象没有生灭,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虚空是这个样子,三千年后虚空还是这个样子,虚空没有改变,所以虚空属于无为。定中的境界,是无为法。这些无为法,都还不是真实的,相似的,因为它没有生灭的相,有为里头不能包括它,我们可以说它是相似无为,不是真的。真正的无为法,只有一个,就是真如。百法到最后一条,真如无为,那一条才真的是无为法,真的不生不灭。

   此地讲的无为,就是讲真如无为。自性清净心,就是真如,就是本性,原来具足,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无造作相」,生灭这种现象它没有,所以它是不生不灭,没有生灭,永远是这个样子。《楞严经》上讲,「常住真心」。常住两个字,意思好;与常住反面就是无常,无常就是生灭,念念不住。它没有造作相,没有造作相当然就谈不上修证;修是造作,证也是造作,修、证都是造作,这个我们要知道。修证虽然都是造作,我们现在要不要造作?要造!我们要不造修行证果,我们就造三恶道,更不得了!天天都在造,念念都在造。所以现在造的时候,我们要选择方向,要选择目标。佛教给我们,不但恶业不能造,善业也不要,要净业。善、恶两边我都不要。你造恶业,果报在三恶道;你造善业,果报在三善道,出不了轮回。造净业,净业怎么造?《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就是净业。净业是两边不住,空有两边不住,那就清净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