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陈海量居士《建设佛化家庭》

续 12

               (4)处置蝇蚊鼠的方法
         
                 苍蝇的脚、翅膀和身体都能附带病菌。食物被牠叮过,是有害卫生的。扑杀苍蝇不是正本清源的办法,还不如防止牠的滋生来得澈底。室内外要清洁,清除一切的污秽,使苍蝇无从滋生。
         
   蚊虫能传染疟疾,也是滋扰我们的敌人,我们要避免牠们的繁殖,应该在家庭间除去一切的污水。因为蚊虫是滋生在静止不动的污水中的。
         
   那末,邻居不知清洁,让苍蝇、蚊虫滋生出来,而飞到我们的家里来,怎么办呢?积极的办法是劝喻邻居注意卫生,扫除污秽。华严经载:『我当......为一切众生作明,令得智光灭痴暗故;为一切众生作灯,令住究竟清净处故』。
         
   消极的办法,可在窗台和窗帘上撒些辣椒粉,苍蝇就不敢来了。驱逐和防范蚊子,可用蚊香扇子蚊帐等工具。若用药水肥皂洗浴,也可使蚊虫闻到气味不敢和我们接近的。
         
   老鼠要损坏我们的衣服器具,是我们所厌弃的。要使牠们不来扰乱我们的治安,可把荷叶填塞牠们的巢穴。因为牠们忌闻荷叶的气味,闻到了,牠们就会乔迁大吉的。
         
             (5)健康长寿法
         
        我们都希望健康而长寿,然而多不能得到适当的方法。丁福保和王骧陆两位居士,对于这一方面的学问,有深切的研究,而且身体力行,都得到很好的效果,真实的受用,请参阅他们的言论罢:
         
   丁福保居士说:『最简明的健康长寿法有十条:
         
   『1、饮食  饮食不可太多,又宜多嚼缓咽,凡生水冰冻饮料,一切鸡、鸭、牛、羊、鱼、肉、虾、蟹等物,街上出售已开之瓜果,及小店饼摊上一切可疑之食物,皆不可食。宜多食水果菜蔬,如能永禁肉类尤佳。凡浓茶咖啡,皆不可饮。当以白开水为最好。』
         
   『2、 深呼吸  宜在日光下洁净之空气中,挺身直立,紧闭其口,将肺内之浊气,从鼻孔尽力呼出,呼至不能再呼,于是将外面之清空气,从鼻孔用力吸入,吸至不能再吸。第一次 行完后,休息片时,再行第二次。每日朝午暮可作三回。每日可作三十余次。惟已患肺病者,则不可行深呼吸。』
         
   『3、酣睡  每日宜酣睡八点钟,晚十点钟宜睡,早六点钟宜起。惟小孩宜睡十二点钟。睡时宜侧身向右。』
         
   『4、 洁净  皮肤宜时常洗浴,衣裳宜时常替换。大便必每日一次。若便闭则粪毒入血,血管变硬。蝇蚊壁虱等,须驱除干净,不使传染病毒。早晚宜各刷牙一次。每食之前,必 须洗手。阴沟常常疏通,并注入臭水或煤油,以解秽驱虫。手巾面盆等物,须各人一具,勿数人通用,此为防免皮肤病之要诀。』
         
   『5、居处  房屋宜干燥,宜通风,宜多得日光,夜间不可以被蒙首。房屋四周,不宜有污水积贮。』
         
   『6、性欲  凡过度之性欲,能使脑力衰弱,消化不良,筋肉无力,脏腑脆薄。有病者难于复元,无病者速其衰老,故永宜节欲,少年时尤不可犯手yin。』
         
   『7、运动  每日宜走路一小时。又宜时常勤习操劳,否则身体软弱,志气昏惰。惟每日作事,宜有一定时刻。每作事一小时,宜休息十五分钟。』
         
   『8、烟酒  烟酒有毒,不食最佳。雪茄烟及纸烟尤宜禁绝。』
         
   『9、 养心  心常知足,勿存奢望。观世间万缘,如蚊蚋聚散,未尝有一事存于胸中。凡人之常情,苦则悲,乐则笑,悲哀最足伤人,人所共知,而欢笑最能益人,人所未知。考 得人之欢笑,能补脑髓,活筋络,舒荣卫,消食滞,远胜于服药。人之欲免疾病者,无论劳力劳心,每日应有片刻闲暇,逢场作戏,以资笑乐可也。若终岁抱忧,毫 无乐趣,其寿命尚不能永,安能保其无疾病乎?病人宜生大解脱心,任其生死,莫起恐怖。人生能有几时,石灰电光,转瞬便过。世间荣华富贵,不过片时,zai 难苦 恼,亦不过片时。宜将身外一切事并此身之四肢百骸,尽情放下。若事有必不可歇者,亦权且歇下,以待后日处置。视田宅钱财器用衣服等物,如水上浮萍,风中飞 絮,聚散无常,来去皆幻。过去事如幻,未来事如幻。自此,心华湛然矣。』
         
   『10、 处世  当以爱字为最有益。常人心不平安,即因爱字欠缺。如见人或事,不觉可爱,而反厌之。以为人皆恶我,必防其害,万物与我为敌。此等人不但自弃其乐,即人见 之,亦觉少兴。因其不相爱也。宜勉为慈善博爱之人,无论遇何人何事,皆发爱念。而此念一发,则四周之人,俱以爱心应之。虽有疑我害我之人,至此亦顿易其初 心。彼此相爱,无猜忌之念,俯仰无愧,身心泰然,可得长寿之效果。』
         
    王骧陆居士说:『大家要延年长寿,只要无病时防卫,有病时主宰,病愈后调养就是了。因为人生寿命,本无一定。譬如灯有大小,油有多寡。浪费浪点的,自然干得快了。只要随时节省,就可以长寿。』
         
        『一、无病时的防卫 最要的有四端:第一勿动肝风。第二节饮食。第三慎起居。第四预防意外。』
         
   『何 谓勿动肝风呢?大凡一个人和一切凡物是一样的,都是地、水、火、风四样东西配造成叻。骨肉坚性的是地,血液湿性的是水,温暖热性的是火,呼吸动性的是风, 即谓之四大。这四大不调匀了,或水多火旺,便要病湿病热。渐渐老了,四大之中缺了一件就要死。叫做四大分离。主持这个四大的,全是这个心。要他早死就早 死,要他长寿就长寿。但是世上的人,满望要长寿;他的做法,却处处求早死。佛所以说,可怜可悯。不要动肝风,就是叫你忍耐;不单是受辱要怒耐,连起居饮食 时,一切要忍耐。因为忍耐是不动瞋心,瞋心一动,肝风也动了。譬如扇子一扇,火也旺了,水就干了,那地是没有不烧坏的。这就叫做烦恼燄,像火一样的利害。 所以贪念不可太盛,心计不可太刻。夜来多睡得着,少些乱梦颠倒。遇着苦恼的事,要晓得恼闷是没用的,反倒乱了主意,不如定心忏悔,不要怨人,也不要恨己, 到底总会过去。又倘若阴谋人家的事。要想到我阴谋人,人也来阴谋我,却到处造成危险。罢了我这个念头,自然气也平了,病也没有了。又如自己遇着快活时,要 晓得富贵浮云,终是梦幻,不要发狂放纵酒色。或是得罪了人,受了杀身之祸,只要平顺自然,也断不会出乱子的。这岂不是要靠自己么?』
         
    『何谓节饮食呢?古人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所以要有节制。1、 蔬食:蔬食之中,滋养料极多。牛羊只吃草,牠就十分肥硕。可见不在乎吃肉。佛说:「众生身上,都是虫聚」。那血食的东西,含的细胞甚多,腐烂了,都是毒 虫,发生的性子极烈,吃了等于吃毒药。如能吃素,就不容易染病。有了病,也不会添病。2、戒酒:酒为一切心病身病及意外的媒介。佛定为戒条,就是这个意 思。3、饮净水:水和身体,关系非常密切。作饮料,要煮得极沸。4、少吃:从来生病,大半由于伤食。胃的消化力弱了。所以天天要让它饿一时。因为饿的时 候,是胃的休息时候了。如果贪吃太多,胃是永远不能休息的。5、勿乱吃:食料性质,各有不同。有热性的,有寒性的。和自己的体质不对的,不可乱吃。又两样 东西,性质是冲突的,更不可夹在一起乱吃。狂奔赛跑之后,肺部开张,那极冷的冰水,或冰淇淋,更不可乱吃。』
         
   『何谓慎起居呢?四面八方的风邪,处处等着我们,一有空隙,它便乘虚而入。所以起居上的防卫是最要紧了。1、 早起早睡,要有一定时间。2、室内空气要新鲜,但不可太寒冷。3、居地要高燥,防其受湿。4、衣服要洁净,不是要华丽。5、常常沐浴,如用冷水洗浴,第一 要揩得干,并用力摩擦,使皮肤红润,否则一定生病。6、每日要劳动,使气机自然流畅。7、有风露的地方,不可睡觉。8、劳动之后,切忌的是房劳。轻则必 病,重则必死。9、家常用的药品,及普通医书要常备。10、每日大便一次,不可间断。』
   『何谓预防意外呢?人为万物之灵,只要看得见的,听得见的,他的应付能力是够了。独有看不见的,不可思议的意外危险,如瘟疫,刀兵,水火,盗贼,恶事,狂事等等,是不容易预防的。要另有一种不可思议功德来对付它。这是有真实义的,有科学的意味,并且是自性的。』
         
   『二、有病时的主宰 一个人的病苦是不能免的。但大病可以化为小病,小病可以化为无病。这就用得着内心的主宰了。我所说主持四大的,就是这个心。病中主宰是要:
         
   『1、要忘记自己的病,万不可时时记着它。』
         
   『2、不可多疑。疑心一重,一切乱了,脉气也会不准,热度也会不准。医生没法子诊断用药,病也就此添了。』
         
   『3、 医生不可乱请。请定了,要信托他,这要平时留意了。有钱的人,往往一天请几个。医生又要各显神通,暗闹意见。那就没有不小病变大病,大病去送死的。药性吃 下肚了,至少二十小时纔转,好坏纔可以知道。如果一天吃两三剂,到了明天、灵不灵,自己也不晓得了。并且还要变病。这叫做自杀,那都是由性急误事的,所以 要忍耐。』
         
   『4、病中的饮食。第一要医生指示。口里不忍耐。病也会添了。』
         
   『5、生病的时候,切不可预打算盘。明知五六天可好,却要打十天的主意,自然好得快了。』
         
   『6、遇着重要的症候,切不可心慌。旁人亦不可着急。第一先要安心。从来生病,多半是火。好比一个火盆,切不可去撩它。一撩拨,这火就大了。最好不理它,火势自然会小。所以病是不可专靠医生的,要靠自性的『医外的医』。这就是主宰了。』
         
   『7、忍耐两字,要做到却是困难。但只要把这个念头放在别处去就成功了。所以念佛是养病的不二法门。使他心定,自然脉静热退。佛说病是夙世的孽障。能念佛,就可以消灭罪业。并且懂了佛法,就知道四大的境界,都是因缘和合的。以上所说,叫做有病时的主宰。』
         
   『但 如寿终命尽的时候,自己也要有个主宰。要晓得:有了生,即有死;有了成,即有坏。本属寻常不希奇的事。如果离了这个恶世界,换个好世界,岂不更妙。况且我 再活下一百年,也是要去的,落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去。清爽干净的心,方可以到极乐世界去。所以生死关头,第一要主宰。切不可有贪恋心,恐怖心,愤恨 心。来去都看明白了,一切都无罣碍,一霎时就超凡入圣了。』
         
   『总之一个人有两件事自己是不晓得的,一件是我几时睡着,还有一件是我几时死。可见死和睡着,没有分别,这却要自己主宰。在平时念佛修练的,自然就无恐惧了。

TOP

续 13

        三、病愈后的调养 病愈后的光景,是最危险的。复病比原病可以重到几倍,要算是死多活少。所以要格外郑重。』
         
   『1、注重复病。复病有房劳复(或是犯手yin),这是十分危险的。病愈后的性生活要特别慎重,大病须过一百天,小病须过一个月。』
         
   『其次是气复。病后切不可动气,动气容易得吐血的病。又有食复,过饱了立刻可以复病,非常厉害。所以每顿要吃得少。可以多吃几顿,就无流弊了。更有劳复。病后切不可过劳,过劳了,往往变成弱症的。』
         
   『2、每早听和雅的音乐,这是养性的法子。』
         
   『3、每日常闻好香,可以清醒精神的。』
         
   『4、室内空气清洁。』
         
   『5、不可看带刺激性的书画。』
         
   『6、每日在无人的屋内,静坐二十分钟。不可有一切杂念。』
         
   『7、睡觉和大便,每日要有一定的时候。』
         
   『8、不吃不容易消化的物品。』
         
   『以上所说的,叫做病愈后的调养』。
         
      

          二、疾病疗养
         
   病 是八苦之一,谁也免不了的。病有两种的原因,一种是四大不和,那是医药可治疗的。还有一种是前生业报的关系,那就非医药所能奏效了。患了业报的病,祇有信 佛念佛,忏悔,弘法,使业障消灭,病也就痊愈了。或许有人要疑心,既然是这样的,那末学佛的人,就不会生病了。但是问题并不这样简单。要知我们从无量劫以 来,所作的恶业是很多的。信了佛以后,就可以仗着佛力和自己虔诚学佛的心力,把重报减为轻受,以一些病苦来抵消许多的重罪了。
         
        (1)疗养的方法
         
         我们不幸生了病苦,一方面固然要求医药的疗治,而最重要的是要晓得疗养的方法。我佛在各种经里有详细的指示。如增一阿含载: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疾病之人,成就五法,不得时差(不能早日痊愈),恒在床褥。云何为五?于时病人,一不择饮食。二不亲近医药。三多忧。四喜瞋。五不起慈心,向瞻病人(对待侍疾的人)。是谓疾病之人成就此五法,不得时差。』
         
   『若复病人,成就五法,便得时差(早日痊愈)。云何为五?于时病人,一选择而食。二随时而食。三亲近医药。四不怀愁忧。五咸起慈心向瞻病人。是为病人成就此五法,便得时差。』
         
   『如是,比丘,前五法者,当念舍离;后五法者,当共奉行。如是,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大 诗人白居易居士说:『病有十可却。静坐观空,觉四大原从假合。一也。烦恼现前,以死譬之。二也。常将不如我者,巧自宽解。三也。遇病稍闲,反生庆执。四 也。宿孽现逢,不可逃避,欢喜领受。五也。家室和睦,无交谪之言。六也。众生各有病根,常自观察克治。七也。风寒谨防,嗜欲淡薄。八也。饮食甯节毋多,起 居务适毋强。九也。觅高朋亲友,讲开怀出世之谈。十也』。这确是未病时预防,已病时疗养的好方法。
         
   唐彪居土说:『病者众生之良药。人于病中须生大欢喜。一切不如意处,莫起烦恼,须生大解脱。任其生死,莫起恐怖。』
         
   『又过去如幻,现在如幻,未来如幻,尽情放下,单持正念,不急求愈,乃速愈之良方也』。所谓单提正念,这是观照的功夫,非一般人所能够做到。不如终日默念一句『阿弥陀佛』圣号,较为切实易行。
         
      

             (2)看护须知
         
         家里倘有病人,我们要尽侍疾的责任。看护的人应该要注意的有十四点。
         
   1、侍疾的人要沉着安静,力戒粗暴轻忽和多言等举动。听到病人恶言,不可怨恨。
         
   2、帮助病人安睡,注意避免一切喧哗滋扰。
         
   3、说话的声音要柔和,不要在病人房里或门口和人耳语或低谈,以免引起病人无谓的惊恐。
         
   4、顺从病人随意起卧。勿误触病人疼痛的部份。避免震动病人。勿坐在病床上。
         
   5、病人摄生的规则,宜劝谕和监视他遵守。并劝他默念佛号,或作观想极乐世界的庄严。
         
   6、病人和侍疾的人,要确实信任有学识的医生。不可轻信亲友的盲荐。不可方药乱投,以致误事。
         
   7、对于疾病用的器具,衣服,饮食等,当力求其适当和清洁。在被单和垫褥中间,应衬一块橡皮布,或油布,以防病人不由己的大便或小便。或用草纸裹以棉布,以作垫子。
         
   8、为不能起床的病人洗澡,应先使病人露出一只手臂,用毛巾擦洗,然后擦干盖好。再洗另一只手臂。其次是腿胸腹,末后到背。一部分一部分的洗。洗后要盖好。洗时勿太快,要安静而不耽误。
         
   9、每天早晨要替病人洗手脸。病人的牙齿每天早晚各刷一次。牙刷用后在日光下晒干。倘病人不能自己刷,侍疾的人必须替他代刷。放一只小盘在颔下,替他刷过牙之后,让他自己漱口。
         
   10、每日要给病人梳头。若是妇女,可把头发从中间分开左右,编成两个辫子。或把头发盘绕,扎在头上。
         
   11、侍疾的人当注意病人饮食,睡眠,大小便和症象的变化。以便告诉医生,使医生根据报告,可作精确的治疗。
         
   12、病人日久不愈,常会焦急不安,而兴嗟叹。侍疾的人,在这时,更要随机劝以三世因果,和佛恩加护,重报轻受等道理。使它的心得到慰藉。
         
   13、病人垂危的时候,要警策他,助他念佛。使病人能安然往生极乐世界。
         
   14、侍疾的人当留心自己的摄生,应有相当的睡眠,并就屋外空旷地方呼吸新鲜空气。

TOP

续 14

  

三、关于性欲
         
        

                 子女自十三四岁至十七八岁,这一时期中,实为最可怖的时期。做父母的必须特别留意,防他(她)犯手yin。因为男女一到情窦开时,就很容易犯手yin。其动机大抵是被艷情小说,淫戏,淫曲,淫画以及不良的伴侣等所引起的。
         
         (1)手yin之害
         
    男子犯了手yin,必致阴萎精漏,面色苍白,形容憔悴,四肢乏力,时发眩晕,神经衰弱,缺乏记忆力,悒郁寡欢,食欲不振。
         
   女子犯了手yin,容易使子宫脱落,发生阴门炎,处女膜破裂,月经兼白带下,头痛腰痛,四肢乏力,皮肤苍白,神经衰弱,记忆力消失,结婚后不易受孕,或受孕容易流产。而且处女膜破裂,日后结婚的时候,会使丈夫疑心不贞,引起严重争执,关系终身的幸福是很大的。
         
   不论男女,一犯手yin,血液就亏乏了,很容易染受风寒、瘟疫、肺痨等症,似致促成死亡。
         
   做 父母的对于子女,须在适当年龄的时候,施以性教育。告诉他(她)手yin的严重性。或购『青年健康的关键』(上海各佛教书店有售),『青春的烈火』,『幸福之 花』,『结婚与卫生』(上海医学书局出版)等性教育的书籍,给子女们阅读。使他(她)自知手yin之害,而不敢犯。倘已犯了的,就会自己警惕,立志戒绝了。
         
   坊 间出版的有一部份性教育书,虽然目的在忠告青年勿犯手yin,然而字句不够严肃,或者于男女性生理方面作不必要的述叙,于是反引起了青年们的好奇心和幻觉。这 种劝告,适足以促成他(她)自渎的行为。这真是佛经里所说的:『因药成病』了。至于上面述者所介绍的四种书,是绝对有利无弊的。
         
    戒除手yin的方法:
         
    1、被褥宜轻薄,不可过暖。
         
    2、就寝前用冷水洗涤生殖器及腰部。
         
    3、就寝时屏除欲念,默念佛号。或观想极乐世界,以至睡去。
         
    4、迟睡早起。
         
    5、多作轻便运动。
         
    6、习静坐作不净观。(参阅在家学佛要典内载的不净九想观)。
         
    7、戒阅淫书,勿看艷情影片,不作秽亵语。
         
    8、晚餐要少吃。凡含有刺激性的东西,如烟酒、辣椒、咖啡、浓茶等不宜吃。
         
    9、可提早结婚,使手yin自然禁止。
         
        (2)性交的禁忌
         
                   夫妇不可终岁同床。因为同床共衾,欲念容易发生。性交过度有损健康。最初的症象是健忘、心跳、不消化等症。后来就成为阳萎、贫血、肺痨,以至百病丛生。那真危险极了。有下述情形之一的,应禁止性交。
         
    1、饱食后一小时以内,犯则食物不消化,神经沮丧。
         
    2、飢饿的时候。
         
    3、朝起之前。
         
    4、一方熟眠的时候。
         
    5、疲劳的时候。犯则神经衰弱,引起大病。
         
    6、有疾病的时候。犯了,小则增加病况,大则传染受害。
         
    7、有哀怒忧惧的时候。
         
    8、妇人经期中,犯则月经闭止,发生剧烈腹痛。或有因此而成重病的。而且月经沾入男子尿道内,尿道会因此发炎而起淋病,使小便滞涩。
         
    9、远行之前和远行以后,犯则轻的生病,重的致死。
         
    10、妊娠的时候,犯则早产,难产。二个月以后,早产或伤胎。
         
    11、产后未满八星期,犯则贫血,少乳,不妊,子宫转位。
         
    男女既经交接,就不得中途停止。忍精不泄,能使性神经变成衰弱,因而引起遗精的病患。而且精虫未经射出,留止输精管内,有引发睪丸炎的危险。这不是避孕节欲的正当方法。我们应从意念上去克制,随时作不净九想观,使淫欲心自然淡薄。
         
      

              (3)遗精的危险
         
         遗精有生理和病理两种:
         
    生理的遗精,是结婚后久不性交,精囊内精液充满,起反射的作用,在夜间引起遗精。遗后毫无疲倦之感,这是不足虑的。
         
    病理的遗精,其原因是:1、手yin。2、性交过度。3、性交中止泄精。4、心身过劳。5、生活环境不良。病理的遗精,每晚一次或数次。或数日一次。或每星期一次。致起疲劳,头痛,心悸亢进,背部疼痛,精神朦胧,悒郁,失眠等症状。
         
    未结婚的患遗精,宜速结婚。结婚后,遗精就可以停止或减少。这是因为一般青年的遗精,多是为了性欲不得解决所引起的。
         
    结婚后有纵欲过甚而致遗精的,就应该在一两个月内禁止性交,调理休养,否则后患将不堪设想。
         
    遗精的治疗方法:
         
    1、晚餐应严忌饱食。不可饮有刺激性的饮料。
         
    2、仰卧容易遗精。佛训诲弟子要右胁卧,是很有深意的。所以必须侧卧。被褥不可太暖。
         
    3、性交过度,中止交接,自渎的行为等应革除。
         
    4、避免心身过劳。
         
    5、禁观诲淫的书画和戏剧。
         
    6、多看佛书。
         
    7、常默念阿弥陀佛圣号,使精神安定。
         
    8、睡前用冷手巾贴肾囊,使输精管紧缩。
        


               (4)月经期的卫生
         
         女 子自十三四岁起至五十岁左右,每月必有月经。月经来潮,以四星期一次为正。每次经期持续二三日或七八日。月经准期的妇女,身体必强健。不准期的,或数月一 次,或不到四星期一次,或经血不鲜、淡薄或深暗色的,那就是身体有病的景象。在月经来的时候,如有轻度腹痛,四肢觉酸,这些都是生理的现象,并非疾病,不 必忧虑。但须注意以下的各点:
         
    1、每日用微温水洗涤外阴部所附着的经血。然后再用月经带或消毒纱布,数以棉花,时常更换。
         
    2、睡眠时间要较平日加长。
         
    3、食物宜择清洁而易于消化的。
         
    4、绝对禁止性交。
         
    5、经期中不可做过劳的动作。
         
    6、经期中不祇肉体方面觉有异常,就是精神也很容易起变动。沉郁寡欢的女子,到这时或变为发扬爽快。发扬爽快的或变为沉静寡言。甚或发生种种不规则的行为。所以在经期中要绝对注意调养。除早晚功课外,宜多看佛书,多念佛号,使心身安静。
         
                  

    四、静坐与礼佛
         
         静 坐可医治头晕、目眩、耳鸣、遗精、失眠、神经衰弱等症。无论男女都可修习,实在是益寿延年、强健身心的妙法。进一步可因定而开发智慧。因为定为六度之一, 是修成佛道的重要法门,所以静坐习定不仅是强健身体罢了。要知道静坐的原理,可阅因是子静坐法续编(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和小止观六妙法门合本(南京金 陵刻经处出版)。
         
   (1)静坐的方法
         
    静坐有单盘——单跏趺、和双盘——双跏趺两种的方式。我们采取这种方式来静坐,其目的是使心神容易安定,身体平正而稳固,吸呼可使舒畅,血液运行便利,下面是静坐的方法:
         
    1、盘坐以左脚小腿叠在右脚小腿上,使左脚指和右股相齐,这叫做单盘。再把右脚小腿引上,交加于左股上,使两脚掌向上,就叫做双盘。不能双盘的,可作单盘。只要坐得平稳,功效是相同的。臀部用坐垫,垫高约二寸。
         
    2、衣带放宽,但不令坐时脱落就可。
         
    3、左手放在右手上,双手仰掌交叠,轻放在腿上。
         
    4、端身正坐,令脊骨勿曲勿挺。令鼻与脐对正,两耳与肩对正,如垂直线,不低不昂。坐定后,上身向左右前后摇动七次,勿使手足移动。
         
    5、开口吐出腹中浊气,不可使气粗急,应该缓缓地,细长地,任浊气向外放出。吐毕,用舌抵住上腭。于是把口闭着,由鼻孔徐徐吸入清洁的空气。这样开口吐气,闭口吸气,要吐纳三次。
         
    6、最后把口闭了。把唇齿刚刚拄着。舌抵上腭。呼吸从鼻孔微微出入,愈细微愈好。
         
    7、轻闭两眼,正身端坐。背不可靠壁。冬天静坐,两膝不可受寒。倘坐久微觉身体或有偏曲,应当随时矫正。
         
    8、静坐毕,想身中气从全身毛孔透出。然后微微摇动身体,次动肩胛和头颈,次徐徐舒放两手两足,手掌相合,搓热,掩在两眼上摩擦,然后开眼。次以手擦鼻,遍摩头部和腹背手足,然后起身。
         
   (2)静坐须知
         
    我们在家佛教徒日里事忙,就坐的时间,最好在晨昏的时候。
         
    早晨起来静坐,须把窗户推开,帐帏挂起。衣领的钮扣不要扣紧。坐毕,舒膝下床。
         
    临睡前静坐,解除鞋袜,解开领口的钮扣。坐毕,解除衣服,就寝。
         
    初学静坐,腿部容易酸痛麻木。能忍则忍,实在忍不住的时候,可徐徐放走,用手摩擦。痛止以后,立即再就坐。这样的练习,可以由十廿分钟渐渐增至三十分钟,以至一二小时。到后来,心也定了,坐也稳了,就不觉得痛了。而且愈坐愈觉愉快。
         
    坐定后作何功夫,这要看各人所修的宗旨了。或持咒,或参禅,或作观,或念佛,都可以的。
         
    有一最妙的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坐定后,当口内津液潮生的时候,缓缓地默念南无阿弥陀佛五句,然后徐徐地咽津液一次。这样的循环不断,不仅可强健身体,而且可消除业障。

TOP

续 15

       (3)礼佛的仪式
         
        礼佛是忏悔身业,增加福慧的殊胜方法。就其最小的一部份利益来说,也可以强壮衰颓的身体,确是卫生的妙法。在家学佛要典中,载有『佛教之体育卫生学』一篇,可供参阅。一般的拜佛仪式是这样的:
         
    肃 立。合掌当胸。两足跟相离约二寸。两前足趾分开约八寸,成八字形。将顶礼时,右手先下,左手后下,腰干徐徐弯下。同时二腿屈下,二膝分开,靠在拜凳边。蹲 下时,右手先着拜凳中央,次将左手放着拜凳上,较右手略前,再把右手向上移,和左手相齐。然后将二手翻转,手掌朝上。同时把头叩下碰在凳上,其地位是在两 手中间。这叫做头面接足礼。
         
    顶礼毕,把两手翻转,同时抬头,起身。先把右手缩回,撑住在拜凳上,令身起立。同时把左手提起当胸,再把右手提起,合掌立正。
         
    三拜既毕,须一问讯。问讯时,合掌鞠躬,当腰弯下时,右手四指包于左手四指内。两大指相并。举起时拱手齐眉,再行放下。
         
    拜佛发愿。当头着拜凳的时候,应默念下面的发愿词:
         
    第一拜,默念:『愿一切众生,舍离外道邪见,归依佛教』。
         
    第二拜,默念:『以我愿力,使佛教普及全世界,永传无尽』。
         
    第三拜,默念:『赐我法喜充满,广度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修   养 篇
         
        


        一、改革习气
         
         学 佛第一步的工作,是要改革习气。我们的习气,各有所偏。如贪色、贪喫、多瞋、多慢,和其他一切的习气。假如我们有一种不良的习气,希望把它去掉,我们必须 要有坚毅决绝的精神,坚持不变的决心。若是游延因循,优柔寡断,这习气便会时时刻刻引诱我们去做不好的事情。偶然的不顺从它的引诱,便会觉得十二分的不舒 服,有说不出的遗憾感。在这理欲交攻的战场上,必须出奇制胜。否则我们就永不能得到真正自由快乐的享受。
         
         (1)两种攻心的战术
         
    当 某种环境现前,引动某种习气的时候,被自己一发觉,必须立刻就改变环境,移动战线,这是除境的方法。还有一种战术,是除心的。这须要有相当修养的功夫。要 时时省察,时时观照。对境偶然失照,便立刻出了乱子,我们的防地,便会被魔军攻入。我们也不要因一时失守而烦闷发愁,要知道,我们愈愁,魔军便愈深入。应 战贵在知己知彼,我们祇须扼守立足点,拿出照妖镜一照,那魔军就无影无踪的遁逃了。这照妖镜就是『觉察』两个字。所谓不怕妄念起,只怕觉照迟啊。
         
   不管除境或是除心的战术,我们若是决心和它决战,没有不获得胜利的。所怕的是被心肝(不是心肝,是恶习气)引诱和驱使,而转一念头:『今天姑且做一次,以后不做就是了』。那末我们的战术,就要失败,我们的主人就要被魔军俘虏去了。
         
        (2)誓愿力最胜
         
        俗 语说:『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我们的『姑且再做一次』这个念头,便是恶习气的根啊!所以我们要破除一种习气,便须抱定一种破斧沉舟的决心:『从今天 起,立誓不再做』。天亲菩萨发菩提心论(注一)说:『立决定誓,有五事持故。一者、能坚固其心。二者、能制伏烦恼。三者、能遮(止)放逸。四者、能破五盖 (注二)。五者、能勤修行六波罗密。如佛所赞,如来大智尊,显说功德证,忍慧福业力,誓愿力最胜』。立誓以后,倘使误犯,要向佛前真实忏悔。天亲菩萨说: 『设误作者,恐怖忧悔』。这就是教我们要真实忏悔。但不可再而三、而四、而五,继续违犯。长此以往,道业便荒芜了。我们要记牢释迦世尊说的话:『宜自决 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体。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精明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亦须臾之间。后生阿弥陀佛剎, 快乐无极』。受持这则慈训去修养,便能日进佳境了。
         
    注 一:天亲菩萨发菩提心论,揭示学佛纲要,总摄诸经论。书仅二卷,最便读诵。男女学佛同志,倘能发心受持读诵这部论五百遍,或一百遍,对于修养上,可得很大 的帮助。如古德说:『读书以防检此心,犹服药以消磨此病。病虽未除,常使药力胜,则病自衰;心力虽未足,常得书味深,则心自熟。久则衰者尽,而熟者化 矣』。受持此论,宜采彭际清居士校正本。论后有彭居士跋语。
         
    注二:五盖能差覆真心,使人不生善法。1、贪欲盖,执着五欲。2、瞋恚盖,发生忿怒。3、睡眠盖,睡眠过度。4、掉悔盖,心情躁妄。5、疑法盖,犹豫无决断。
         
        


                二、善知识的嘉言
         
        我们要改革习气,非在平时随时随地注重修养不可。有许多人在无事的时候,自以为很有涵养功夫,对人讲起来也头头是道,可是一旦事到临头,就一些也作不得主,还是『我行我素』,老毛病依然发作,这是修养不得力的缘故。
         
    (1)修养不是空谈
         
    修养是要在事情上去磨练,不是空谈就算了事。佛菩萨和善知识们的慈训是很多的。我们能够就自已所偏的习气,记住几则法语去对治,就能毕生受用不尽了。
         
    (2)嘉言的一斑
         
    下 面所选录的嘉言,都是大善知识们修行的经验之谈。我们除把可以对治我们所偏的习气的法语,录下来作为座右铭之外,还应该把下面的全部选录时时翻阅,同时在 言行上处处依照着做去。修改行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佛曾说:『勉进以六度,修行致自然』。当起初修习六度善行的时候,总是勉强而行的,若是决心行去,到 后来就会到自然的化境,成全完美的人格。
         
    施学慈居士说:『与其坐待时机,不若进而自造机会之得计。徒知恃人待时,不知勤勉自励,谓为自暴自弃,亦无不可。机会种因于平时,故机会之来,必非无缘无故也』。
         
    石天基居士说:『行事刻薄,说话尖利的人,不是短命,就是贫贱。何也?要知原来之福寿,都被其剥削尽了』。
         
    张志净居士说:『人若开口便刻薄尖酸,好批评人者,不惟无福,而且无寿』。
         
    沈小园居士说:『纸薄者易碎,刀薄者易屈,布簿者易破。薄者无福无寿之相也。处世乌可以薄道行之』。
         
    文节居士说:『人有抑郁,先用一忍字,后用一忘字,便走进快乐之门』。
         
    新吾居士说:『见人之为善,我必爱之,我能为善,人岂有不爱我者乎?见人之为不善,我必恶之,我苟为不善,人岂有不恶我者乎?』
         
   『自家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含蓄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世间无一处无拂意事,无一日无拂意事,惟度量宽宏,有受用处。彼局量褊浅者,空自懊恨耳。』
         
   『我不能忍耐事,而令事如吾意,否则躁烦。我不能涵容人,而令人如吾意,否则谴怒。如是,则终日无自在时矣。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怒,我卒以捐,此谓至愚。』
         
   『常看得自家未必是,他人未必非,便有长进。再看得他人皆有可取,吾身只是过多,更有长进。』
         
   『责人要含蓄,忌太尽;要委婉,忌太直。』
         
    洪应明居士说:『我果为洪炉大冶,何愁钝铁顽金之销镕不易。我果为巨海长江,何患潢污渎之容纳不住。』
         
   『毁人者不美。而受人毁者,遭一番讪谤,便加一番修省,可以释恶而增美。欺人者非福。而受人欺者,遇一番横逆,便长一番器宇,可以转祸而为福。』
         
   『荣与辱共蒂,厌辱何须求荣。生与死同根,贪生不必怕死。』
         
   『荣宠旁边辱等待,不必扬扬。贫穷背后福跟随,何须戚戚。』
         
   『花逞春光,一番风,一番雨,催居尘土。竹坚雅操,几朝霜,几朝雪,傲就琅玕。』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内常有拂心之事,纔是进德修业的砥石。』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头。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我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一苦一乐相磨鍊,鍊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
         
   『居逆境中,触处皆针砭药石,砥节励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刚糜骨而不知。』

TOP

续 16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可以远害。』
         
    『人之过误宜恕,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在人则不宜忍。』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些。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善恶要包容得。』
         
    『毋忧拂意,毋喜快心,毋持久安,毋惮初难。』
         
    『事稍拂违,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息。心若怠荒,便思胜过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真空不空,执相非真,破相亦非真,问世尊如何发付。在世出世,□欲是苦,绝欲亦是苦,听吾侪善自修持』。
         
    王志修居士说:『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吉人居士说:『世路风霜,吾人鍊心之境也。世情冷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识见。容一番横逆,增一番气度。』
         
   『品诣常看胜如我者,则愧耻自增。享用常看不如我者,则怨尤自泯。』
         
   『不耐烦者,做不成一件事。』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天下无不可做之事,只怕立志不坚。』
         
   『**不但有损令誉,而且此辈不洁者,十人中必居其九。一染其毒,往往毁伤面目,或致丧生,可不慎哉』。
         
    陇其居士说:『要知求人时,未必有济;纵或勉强应承,究竟终不如愿。当面背后,不知无数语言,气色淡薄,情状面相难当。何如有时常思此光景。且节俭莫待无时亲遭此苦楚,自怨自艾也』。
         
    翼修居士说:『用财贵明义理,加厚于根本,(如弘法、济贫、培植福慧根本)。虽千金不为妄费。浪用于无益,即一金已属奢侈。是以丰俭贵适其宜也』。
         
    宽行居士说:『俭之一字,其益有三:安分于己,无求于人,可以养廉,减我身心之奉,以弘佛法,以賙苦人,可以广德。忍不足于目前,留有余于他日,可以福后。但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何以故?子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要钱做什么?子孙愚而多财,则增其过,要钱做什么』?
         
    汤斌居士说:『自己吝于改过,偏要议论人过。甚至数十年前偶误,常记在心,以为话柄。更有背后议人过失,当面反不肯尽言。此非独朋友之过,亦自己心地不忠厚不光明』。
         
    修忏居士说:『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甚众。休夸我能胜人,胜于我者甚多』。
         
    马鸣菩萨说:『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当念过去久远已来,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
         
        


              三、世尊的慈训
         
         世 尊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教诲我们,怎样的自利,怎样的利他,千言万语,真是无微不至的。所以修习佛法是人生最高无上的修养。我们佛教徒幸而有缘遇到了这最高 无上的修养法门,应该发愿振兴佛教。各就其岗位,贡献个人所有的智慧、体力和财力,向一个目标努力奋斗。这目标就是推广佛教。要推广佛教,须先把自己的心 身根据佛的训言加以修养,免得以身谤法,报恩反成报怨。现在把佛经里节录出:一、法句经。二、优婆塞戒经。三、大宝积经。四、戒度经。五、阿弥陀经。以供 学佛的兄弟姊妹们的精进修养。
         
       (1)法句经节录        吴天竺沙门维祇难等译
         
        如何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
         
        是日已过,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敏学摄身,常慎思言。非务勿学,是务宜行。
         
        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
         
        能行说之可,不能勿空语。虚伪无诚信,智者所屏弃。
         
        稊裨害禾,多欲妨学。耘除众恶,成收必多。
         
        虑而后言,辞不强梁。法说义说,言而莫违。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
         
        察友在为谋,别伴在急时。观妻在房乐,欲知智在说。
         
        持戒者安,令身无恼,夜卧恬惔,寤则常欢。
         
        修戒布施,作福为福,从是适彼,常到安处。
         
        夫人得善利,乃来自归佛。是故当昼夜,常念佛法众。
         
        已知自觉意,是为佛弟子。常当昼夜念,佛与法及僧。
         
        见怒能忍,至诚安徐。口无粗言,不害众生。
         
        履仁行慈,博爱济众。福常随身,卧安觉安。
         
        假令尽寿命,勤事天下神。象马以祠天,不如行一慈。
         
        恶言骂詈,憍陵懱人。兴起是行,疾怨滋生。
         
        逊言顺辞,尊敬于人。弃结忍恶,疾怨自灭。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
         
        愠于怨者,未尝无怨。不愠自除,是道可宗。
         
        不好责彼,务自省身。如有知此,永灭无患。
         
        以真为伪,以伪为真。是为邪计,不得真利。
         
        知真为真,见伪知伪。是为正计,必得真利。
         
        盖屋不密,天雨则漏。意不惟行,淫佚为穿。
         
        盖屋善密,雨则不漏。摄意惟行,淫佚不生。
         
        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渐迷习非,不觉成恶。
         
        贤夫染人,如附香熏。进智习善,行成洁芳。
         
        有身不久,皆当归土。形壤神去,寄住何贪。
         
        不寐夜长,疲倦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法。
         
        愚人施行,为身招患。快心作恶,自致重殃。
         
        过罪未熟,愚以恬惔。至其熟时,自受大罪。
         
        愚所望处,不谓适苦。临堕危地,乃知不善。
         
        深观善恶,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终吉无忧。
         
        虽诵千言,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灭意。
         
        虽诵千意,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
         
        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
         
        自胜最贤,故曰人雄。护意调身,曰损至终。
         
        虽曰尊天,神魔梵释。皆莫能胜,自胜之人。
         
        月千返祠,终身不辍。不如须臾,一心念法。
         
        一念造福,胜彼终身。虽终百岁,奉事火祠。(奉事神祠,不及一念造福于众生)。
         
        祭神以求福,从后望其报。四分未望一,不如礼贤者。
         
        能善行礼节,常敬长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寿而安。
         
        若人生百岁,不知大道义。不如生一日,学惟佛法要。
         
        妖孽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自受罪酷。
         
        祯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
         
        击人得击,行怨得怨。骂人得骂,施怒得怒。
         
        世人无闻,不知正法。生此寿少,何宜为恶。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
         
        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悟己可为譬,勿杀勿行杖。
         
        能常安群生,不加诸楚毒,现世不逢害,后世常安稳。
         
        不当麤言,言当畏报。恶往祸来,刀杖归躯。
         
        出言以善,如叩众磬。身无议论,度世则易。
         
        枉杖良善,妄谗无罪。其殃十倍,灾仇无赦。
         
        身为第一,常自勉学。利乃诲人,不倦则智。
         
        学先自正,然后正人。调身入慧,必迁为上。
         
        身不能利,安能利人。心调体正,何愿不至。
         
        人不持戒,滋蔓如藤。逞情极欲,恶行日增。
         
        恶行危身,愚以为易。善最安身,愚以为难。
         
        行恶得恶,如种苦种。恶自受罪,善自受福。
         
        亦各须熟,彼不相代。习善得善,亦如种甜。
         
        自利利人,益而不费。敬乐闻法,当念佛教。
         
        明人导世,度脱邪众。世皆有死,三界无安。
         
        诸天受乐,福尽亦丧。观诸世间,无生不终。
         
        如有自归,佛法圣众。道德四谛,必见正慧。
         
        生死极苦,从谛得度。度世八道,斯除众苦。
         
        自归三尊,最吉最上。唯独有是,度一切苦。
         
        士如中正,志道不悭。利哉斯人,自归佛者。
         
        诸佛兴快,说经道快。众聚和快,和则常安。
         
        我生已安,不愠于怨。众人有怨,我行无怨。
         
        胜则生怨,负则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安。
         
        忿怒不见法,忿怒不知道。能除忿怒者,福喜常随身。
         
        除身恶行,进修德行。常守慎言,以护瞋恚。
         
        除口恶言,诵习法言。常守慎心,以护瞋恚。
         
        除意恶行,思惟念道。节身慎言,守摄其心。
         
        恶生于心,还自坏形。如铁生垢,反食其身。
         
        不诵为言垢,不勤为家垢。不严为色垢,放逸为事垢。
         
        悭为惠施垢,不善为行垢。今世及后世,恶法为常垢。
         
        若信布施,欲扬名誉。贪人虚饰,非入净定。
         
        常敏好学,正心以行。拥怀宝慧,是谓为道。
         
        所谓智者,不必辩言。无恐无惧,守善为智。
         
        虽素少闻,身依法行。守过不忘,可谓奉法。
         
        所谓端正,非色如花,悭嫉虚饰,言行有违。谓能舍恶,根原已断,慧而无恚,是谓端正。
         
        所谓沙门,非必除发,妄语贪取,有欲如凡。谓能正恶,恢廓弘道,息心灭意,是为沙门。
         
        施劳于人,而欲望祐,殃咎归身,自遘广怨。
         
        为佛弟子,常悟自觉。昼夜念佛,惟法思众。
         
        人当有念意,每食知自少。则是痛欲薄,节消而保寿。
         
        人家有母乐,有父斯亦乐。世有沙门乐,天下有道乐。
         
        嫉先创己,然后创人。击人得击,是不得除。
         
        学当守口,寡言安徐。法义为定,言必柔软。
         
        乐法欲法,思惟安法。爱敬佛教,求善师友。
         
        非剃为沙门,称吉为梵志。谓能舍众恶,是则为道人。
         
        出恶为梵志,入正为沙门。弃我众秽行,是则为舍家。
         
        命如花果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
         
        从初乐爱欲,依淫入胎影。受形命如电,昼夜流难止。
         
        是身为死物,精神无形法。作令死复生,罪福不败亡。
         
        终始非一世,从痴爱长久。自此受苦乐,身死神不丧。
         
        处安不忘危,虑明福转厚。福德之反报,不问尊以卑。
         
        若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亦不祷祠神,是为最吉祥。
         
        友贤择善居,常先为福德。郲身从真正,是为最吉祥。
         
        居孝事父母,治家养妻子。不为空之行,是为最吉祥。
         
        不慢不自大,知足念反复。以时诵习经,是为最吉祥。

TOP

续 17

             (2)优婆塞戒经节录        北凉三藏法师昙无谶译
         
        善 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种子:一者、不贪财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怜愍众生。善男子,增长如是菩提种子,复有五事:一者、于己身中,不 生轻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厌悔。三者、勤行精进,不休不息。四者、救济众生,无量苦恼。五者、常赞三宝微妙功德。有智 之人,修菩提时,常常修集如是五事。增长炽然菩提种子。
         
        众生若以恶心打骂毁辱我身,愿我因是更增慈心,不生恶念。
         
        利众生时,莫求恩报。常乐受持十二部经。既受持已,转教他人。
         
        善男子,菩萨具足三事,则得名为法财长者。一者、心不甘乐外道典籍。二者、心不贪着生死之乐。三者、常乐供养佛法僧宝。
         
        复有三事:一者、自省己过。二者、善覆他罪。三者、乐修慈心。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立如是愿,是不为难。在家菩萨立如是愿,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菩萨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善男子,若沙门、婆罗门、长者男女、或大众中有诸过失,菩萨见已,先随其意,然后说法,令得调伏。如其不能先随其意,便为说法,是则名为下品菩萨。
         
        若欲为众生说法界深义,先当为说世间之法,然后乃说甚深法界。何以故?为易化故。
         
        先自除恶,后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无有是处。是故菩萨,先应自施,持戒知足,勤行精进,然后化人。菩萨若不自行法行,则不能得教化众生。菩萨具足如是等法,虽复在家,不异出家。
         
        善男子,菩萨若闻讥毁,心能堪忍。若闻赞叹,反生惭愧。修行道时,欢喜自庆,不生骄慢。
         
        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终不宣说。闻他祕事,不向余说。
         
        少恩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
         
        恶来加己,以善报之。自受乐时,不轻他人。见他受苦,不生欢喜。
         
        世间之事,虽无利益,为众生故,而亦学之。
         
        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菩萨修集六波罗密,便得如是二种庄严。施、戒、精进,名福庄严。忍、定、智慧,名智庄严。
         
        菩萨虽知世间之乐虚妄非真。而亦能造世乐因缘。何以故?为欲利益诸众生故。
         
        善男子,菩萨具足二种庄严则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自知罪过。二者、不说他过。三者、乐瞻病人。四者、乐施贫人。五者、护菩提心。六者、心不放逸。七者、一切时中常至心修六波罗蜜。
         
        善 男子,复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乐化怨雠。二者、化时不厌。三者、要令成熟解脱。四者、尽己所知世语世事,以化众生,心不贪着。五者、能忍一切恶事。六 者、终不宣说他人所不喜事。七者、见破戒者,及弊恶人,心不瞋恚,常生怜愍。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是七相,则能自利及利益他。
         
        出家菩萨有二弟子: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在家菩萨有一弟子,所谓在家。
         
        善 男子,在家菩萨若畜在家弟子,当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有德,复当供给兄弟妻子亲友眷属,欲行之人,及远至者。所有僮仆作使之 人,先给饮食,然后自用。又复教令信向三宝,苦乐共俱,终不偏独,随时赏赐,不令飢寒,终不打骂鞭挞苦楚,应当软言敦谕教诏。设有病者,应当瞻疗,随所乏 少,当为求索。世间之事,悉以教之,婚姻求对,无求(品格)卑下(者)。教以如来经典。若求财物商贾农作奉事王者(事王者,指服务军政两界),常当至心如 法而作。既得财已,如法守护,乐为福德。见他作时,心生欢喜。是则名为不放逸法。在家菩萨若能教诲如是事者,是师弟子二人,俱得无量利益。
         
        若 有人能供给妻子: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璎珞、服饰、严身之具。妻子复以十四事报之:一者、所作尽心营之。二者、常作终不懈慢。三者、所作必令终竟。四 者、疾作不令失时。五者、常为瞻视宾客。六者、净其房舍卧具。七者、爱敬,言则柔软。八者、童使,软言教诏。九者、善能守护财物。十者、晨起夜寐。十一 者、能设净食。十二者、能忍教诲。十三者、能覆恶事。十四者、能瞻病苦。
         
        善男子,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若归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若归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
         
        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受过三归依的男子名优婆塞,女子名优婆夷),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应供养父母、己身、妻子眷属。应作如法贩转。
         
        善生言:世尊,有人受持如是戒已,云何当令是戒净耶?佛言:善男子,有三法能净是戒:一者、信佛法僧。二者、深信因果。三者、解心。
         
        复有三法:一者、为诸众生受大苦恼。二者、次第受之。三者、中间不息。虽受是苦,心终不悔。
         
        复有三法:一者、善知方便,能教众生远离恶法。二者、知善方便,能教众生令修善法。三者、化众生时,心无疲悔。
         
        复有三法:一者、自舍己事,先营他事。二者、营他事时,不择时节。三者、终不顾虑辛苦忧恼。
         
        复有三法:一者、心无妒嫉。二者、见他受乐,心生欢喜。三者、善心相续,无间断绝。
         
        复有三法:一者、见他少善,心初不忘。二者、毫末之惠,辄思多报。三者、于无量世受无量苦,其心坚固,无退转想。
         
        复有三法:一者、深知生死多诸过咎,犹故不舍一切作业。二者、见诸众生无归依者,为作归依。三者、见恶众生心生怜愍,不责其过。
         
        复有三法:一者、亲近善友。二者、闻法无厌。三者、至心谘受善知识教。
         
        第一布施度 善男子,若人乐施一切怨仇,悉生亲想。施有二种:一者法施,二者财施。法施则得财法二报。财施唯还得财宝报。
         
        善 男子,菩萨布施远离五法:一者、施时不选有德无德。二者、施时不说善恶。三者、施时不择种姓。四者、施时不轻求者。五者、施时不恶口骂。复有三事,施已不 得胜妙果报:一者、先多发心,后则少与。二者、择选恶物,持以施人。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善男子,复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见受者 过。二者、施时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为利用他人,而行布施)四者、施已喜自赞叹。五者、说无,后乃与之。六者、施已恶口骂詈。七者、施已求还 二倍。八者、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则不能得亲近诸佛贤圣之人。
         
        善 男子,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定)能(布)施。虽是贫穷,非(必)不能(布)施。何以故?天下之人 谁有贫穷而无身者?如其有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欢言无厌,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时有分,或有与等,或有胜者。以是因缘我受波斯匿王食时,亦咒愿王及 贫穷人所得福德等无差别。善男子,如人买杳,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闲无异。而是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德,亦复如 是。若多若少,若尘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
         
        善 男子,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宝,自在无碍,有良福田,内无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贫穷。是故智者,随有多少,任力施 与。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智者自观余一揣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善男子,智者当观财是无常,是无常故,于无量世,失坏耗减,不得利 益;虽是无常,而能施作无量利益。云何悭惜,不布施也。
         
        若给妻子奴婢衣食,恒以怜愍欢喜心与,未来则得无量福德。
         
        若 人施已,生于悔心,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来虽得财物,常耗不集。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末来虽得大报,身常病苦。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 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假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若有不以如法财施,是人未来虽得果报,恒赖他得,他若丧没,寻便贫穷,有智之人,深观人天转轮王乐,虽复胜妙,皆是无常,是故施时,不为(求)人天(福报)。
         
        善 男子,施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财施名下,法施名上。云何法施?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闻智慧,若以纸墨令人书 写,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来无量得好上色。何以故?众生闻法断除瞋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成上色。众 生闻法,慈心不杀,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寿命长。众生闻法,不盗他财,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多饶财宝。众生闻已,开心乐施,以是因缘,施主 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大力。众生闻法,断诸放逸,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安乐。众生闻法,断除痴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无碍辩。
         
        若人得财,贪惜不施,当知即是未来世中贫穷种子。
         
        善男子,施已生悔,因于三事:一者、于财贪爱。二者、谘承邪见。三者、见受者过。
         
        见贫穷者,先当语言:汝能归依三宝否?若言能者,先授三归,后则施物。若能如是,先教后施,名大施主。
         
        善 男子,智者若有财宝物时,应当如是修行布施。如其无财,复当转教余有财者,令作是施。若余施主先知此法不须教者,应以身力往佐助之。若穷无物,应诵医方种 种咒术求钱汤药,须者施之。至心瞻病将养疗治,劝有财者和合诸药,若丸若散,若种种汤,既了医方,遍行看病,案方诊视,知病所在,随其病处,而为疗治。疗 治病时,善知方便,虽处不净,不生厌心。病增知增,损时知损。复能善知如是食药能增病苦,如是食药能除病苦。病者若求增病食药,应当方便随宜喻语,不得言 无。若言无者,或增苦剧。若知定死,亦不言死。但当教令归依三宝,念佛法僧勤修供养。为说病苦,皆是往世不善因缘,获是苦报,今当忏悔。病者闻已,或生瞋 恚恶口骂詈,默不报之,亦不舍弃。虽复赡养,慎无责恩。瘥已犹看,恐后劳复。若见平复,如本健时,心应生喜,不求恩报。如其死已,当为殡葬,说法慰喻知识 眷属。无以增病食药施人。若能如是赡养治病,当知是人是大施主,真求无上菩提之道。
         
        善 男子,有智之人求菩提时,设多财宝,亦当读诵如是医方,作瞻病舍,具病所须,饮食汤药,以供给之。道路凹窄平治令宽,除去刺石,粪秽不净。险处所须,若板 若梯,若橡若索,悉皆施之。旷路作井,种果树林,修治泉潢。无树木处,为畜竖柱。担负息处,为作基埵,造立客舍,具诸所须,瓶盆烛灯,床卧敷具。臭秽流 处,为作桥墱。津济渡头,施桥船柋。不能渡者,自往渡之。老小羸瘦,无筋力者,自手摧将,而令得过。路次作塔,种华果树。见怖畏者,辄为救藏。以物善语, 诱喻捕者。若见行者,次至险处,辄前扶接令得过险。若见失土破亡之人,随宜给与,善言慰喻。远行疲极,当为沐浴,施以床座。热时以扇,衣裳作荫。寒时施 火,衣服温煖,若自为之,若教人为。贩卖市易,教令依平(要公平交易)。无贪小利,共相中欺。
         
        若见盲者,自前捉手;施杖示道。若见有苦,亡失财物,父母丧殁,当以财给,善语说法,慰喻劝谏,善说烦恼福德二果。善男子,若能修集如是施者,名净施主。
         
        第二持戒度 是菩提道,初根本地,名之为戒。如是戒者,亦名一切功德根本,亦名福田。以是因缘,智者应当受持不毁。戒有二果:一诸天乐,二菩提乐。智者应当求菩提乐,不求天乐。
         
        若 受戒已,所不应作而故作之,所不应思而故思惟,懈怠懒惰,乐于睡眠,念恶觉观,邪命恶愿,是名污戒。若受戒已,心生悔恨,求人天乐,多诸放逸,不生怜愍, 是名污戒。若畏贫穷,若为恐怖,若为失财,若畏作役,若为身命,若为利养,若为爱心,而受禁戒;既受戒已,心生疑惑,是名污戒。
         
        善 男子,若人不乐久处生死,深见过罪,观人天乐,阿鼻狱苦,平等无差,怜愍众生,具足正念,为欲利益无量众生,使得成道,为具无上菩提道故,为如法行故,受 持是戒,心不放逸。能观过去未来现在身口意业,知轻知重。凡所作事,先当系心,修不放逸。作已作时,亦复如是,修不放逸。若先不知,作已得罪,若失念心, 亦得犯罪。若容烦恼,时暂起者,亦得犯罪。若小放逸,亦得犯罪。是人常观犯轻如重,观已生悔,及惭愧心,怖畏愁恼,心不乐之,至心忏悔。既忏悔已,心生欢 喜。慎护受持,更不敢犯,是名净戒。
         
        若在家,若出家,若三归,若八斋,若五戒,若具足,若不具足,若一日一夜,若一时一念,若尽形寿至心受持,当知是人得大福德。
         
        第三忍辱度 佛 言:善男子,忍有二种: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饥渴寒热苦乐,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瞋痴等,悉能 忍之,能忍难忍,难施难作(难施能施,难作能作),名出世忍。善男子,菩萨若值他人打骂轻贱毁呰恶口骂詈,是时内心,无加报想。菩萨虽作如是忍事,不为现 在,但为后利。有善报之,恶则不反。
         
        有智之人若通恶骂,当作是念:世间骂者有二种:一者实,一者虚。若说实者,实何所瞋;若说虚者,虚自得骂,无豫我事,我何缘瞋。若我瞋者,我自作恶。何以故?因瞋恚故,生三恶道。是故说言,一切善恶,皆因我身。
         
        若人软言净身口业,和颜悦色,先意问讯,能观一切苦乐因缘,当知是人,能修忍辱。若能观诸众生,悉是无常受苦等想。被骂辱时,能观骂者,如狂如痴,稚小无智,当知是人,能修忍辱。
         
        智 人当观胜我者骂,我不应瞋。何以故?我若瞋者,或夺我命。若不如者,瞋亦不应报。何以故?非畴匹故。我若报者,辱我身口。譬如有人,授毒与他,人无责者。 如其自报,人则嗤笑。我亦如是,若瞋彼者,当于未来,受大苦恼,一切圣人悉当责我。以是因缘,我身若被截斫分离,不应生瞋。应当深观往业因缘,当修慈悲, 怜愍一切。如是小事不能忍者,我当云何能调众生?忍辱即是菩萨正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忍果。我若不种如是种子,云何获得如是正果?
         
        善男子,若有智人乐修忍辱,是人常得颜色和悦,好乐喜戏,人见欢喜,睹之无厌。
         
        智人见怨(者),以恶来加,当发善愿,愿彼怨者,未来之世,为我父母兄弟亲戚,莫于我所,生憎怨忿。复当观察,若人形残,颜色丑恶,诸根不具,乏于财物,当知皆从瞋因缘得。我今云何不修忍辱?以是因缘,智者应当深修忍德。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忍辱时,常乐观察生死罪过。乐修法行,勤于精进。读诵书写如来正典。供养师长有德之人。能瞻病苦,修于慈悲,怜愍一切。宁舍身命,终不毁戒。舍己乐具,令众得乐。不念多恶,不忘少善。远离两舌。前后默然,不说彼短。他所不喜,不为说之。
         
        善男子,出家菩萨修净忍辱,是不为难;在家修忍,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第四精进度 若 善男子善女人已生恶法,为欲坏之,(应消除之)。未生恶法,为遮不起,(应制止之)。未生善法,为令速生。已生善法,为令增广。勤修精进,是名精进。精进 有二种,一正,二邪。菩萨远离邪精进已。修正精进。修信、施、戒、闻、慧、慈悲,名正精进。至心常作,三时无悔(昼三时为晨朝、日中、日没)。于善法所, 不生知足。所学世法,及出世法,一切皆名正精进也。菩萨虽复不惜身命,然为护法,应当爱惜。修善法时,心无懈怠。失身命时,不舍如法。若能到于六事彼岸, 悉是精进之因缘也。若自读诵、书写、思惟十二部经,名为自法勤行精进。若能以事转化众生,令调伏者,名为他法勤行精进。若为菩提修菩提道,布施、持戒、多 闻、智慧,修学世法,供养父母、师长、有德之人,读诵、书写十二部经,复能远离贪恚痴等,名为菩提勤行精进。如是悉名为正精进。是名六波罗蜜之正因也。
         
        第五禅定度 禅 定,即戒、慈、悲、喜、舍,远离诸结,修集善法,是名禅定。善男子,若离禅定,尚不能得一切世事,况出世事。是故应当至心修集。菩萨欲得禅波罗蜜,先当亲 近真善知识,修集三昧方便之道。若离三昧,欲得世法,出世菩提,无有是处。善男子,一切三昧即是一切善法根本。以是因缘,应当摄心。如人执镜,则见一切善 恶之事。是故三昧名菩提道之庄严也。受身心乐名为三昧,从初骨观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名三昧。是三昧有四种:一者从欲。二者从精进。三者从心。四 者从慧,是四缘故,得无量福,增一切善。复有三种:一者从闻。二者从思。三者从修。从是三法渐渐而生。善男子,智者应当作如是观:一切烦恼,是我大怨。何 以故?因是烦恼,能破自他。以是因缘,我当修集慈悲之心,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为得无量纯善法故。若有说言离于慈悲得善法者,无有是处。
         
        善 男子,众生若能修集慈心,是人当得无量功德。修慈心时,若能先于怨中施安,是名修慈。善男子,一切众生凡有三聚:一者怨。二者亲。三者中。如是三聚名为慈 缘。修慈之人,先从亲起,欲令受乐。此观既成,次及怨家。善男子,起慈心时,有因戒起,有因施起。若能观怨作子想者,是名得慈。善男子,慈唯能缘,不能救 苦。悲则不尔,亦缘亦救。
         
        善 男子,若能观怨(者),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在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须,当知是人,能善修慈。善男子,若能 修忍,当知即是修慈因缘。如是慈心,即本一切安乐因缘。若能修慈,当知是人,能破一切憍慢因缘,能行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如法修行。
         
        复作是念:一切众生身口意恶,未来若受苦恼报者,悉令我受;若我所有善果报者,悉令众生同我受之。如是缘者,悉名三昧。悲喜舍心,亦复如是。
         
        第六般若度 善 生言:世尊,菩萨云何修净般若波罗蜜?善男子,若有菩萨,持戒、精进、多闻、正念,修于忍辱,怜愍众生,心多惭愧,远离嫉妒,真实了知诸善方便,为众受 苦,不生悔恨,乐行惠施,能调众生,善知所犯轻重之罪,勤劝众生施作福业,知字知义,心无憍慢,亲近善友,能自利益,及利益他,恭敬三宝、诸师、和上、长 老有德,于身菩提,不生轻想,能观菩提,深妙功德,知善恶相,知世出世一切声论,知因知果,知初方便及以根本,当知是人,能得智慧。如是智慧有三种:一从 闻生。二从思生。三从修生。从字得义,名从闻生。思惟得义,名从思生。从修得义,名从修生。能读如来十二部经,能除疑网,能读一切世论世事,能善分别邪正 之道,是名智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