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佛教仪轨制度》

续 12




一二 水陆法会




      水 陆法会,略称水陆会,又称水陆道场,悲济会等,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这种法事是由梁武帝的《六道慈忏》(《即梁皇忏》)和唐代密教冥道无遮 大斋相结合发展起来的。「水陆」之名,始见于宋遵式(964—1032)的《施食正名》,谓系「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见《金园集》卷四)。

    宋 宗鉴《释门正统》卷四说:「所谓水陆者,因梁武帝梦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大斋)普济群灵?』帝因志公之劝,搜寻贝叶,早夜披 览;及详阿难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意,用制仪文,遂于润州(今镇江)金山寺修设。帝躬临地席,命僧祐禅师宣文。」七年代或说在天监七年(508、据 《事物纪原》,或说在天监四年505,据《佛祖统纪》等)。经过周、隋各代,其传渐衰。至唐咸亨中(670—673)西京法海寺道英从吴僧义济得其仪文, 遂再兴法会于山北寺(《释氏稽古略》卷三)。宋苏轼重述《水陆法像赞》,后谓之《眉山水陆》。熙宁中(1068—1077),东川杨锷祖述旧规,又制仪文 三卷(佚失),行于蜀中,最为近古。江淮京浙,所用像设一百二十位者,是后人踵事增华,以崇其法。

    宋 元丰七、八年间(1084—1085),佛印(了元)住金山时,有海贾到寺设水陆法会,了元亲自主持,大为壮观,遂以「金山水陆」驰名。绍圣三年 (1096),宗赜删补详定诸家所集,完成《水陆仪文》四卷,普劝四众,依法崇修。今其文亦不传,仅可从其所撰《水陆缘起》一文,得知其内容一斑(见《施 食通览》)。

    南 宋干道九年(1173),四明人史浩尝过镇江金山寺,慕水陆斋法之盛,乃施田百亩,于四明东湖月波山专建四时水陆,以为报四恩之举;且亲制疏辞,撰集仪 文。孝宗闻之,特给以「水陆无碍道场」寺额。月波山附近有尊教寺,师徒道俗三千人,施财置田,一遵月波山四时普度之法。众更力请志磐续成《水陆新仪》六 卷,推广斋法。并劝十方伽蓝,视此为法,大兴普度之道(《佛祖统纪》卷三十三)。
  

    水 陆法会自宋代流行以后,很快地普及于全国,特别成为战争以后朝野常行的一种超度法会。宗赜《水陆缘起》说:「今之供一佛、斋一僧,尚有无限功德,何况普通 供养十方三宝、六道万灵,岂止自利一身,亦乃恩沾九族。……所以江淮两浙、川广、福建,水陆佛事,今古盛行。或保庆平安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善。追资尊 长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孝。济拔卑幼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慈。由是富者独力营办,贫者共财修设。」这是后世所谓「独姓水陆」与「众姓水陆」的渊源。

    宋 代以后,着名的水陆法会见于记载者,如宋元祐八年(1093)苏轼为亡妻王氏设水陆道场(《东其后集》卷十九)。绍兴二十一年(1151)慈甯太后施钱为 真歇清了于杭州崇先显孝寺修建水陆法会(正觉《真歇了禅师塔铭》)。同时王机宜为亡弟留守枢密兴建水陆佛事于蒋山太平兴国寺,应庵昙华(1103— 1163)曾为升座说法(《应庵昙华禅师语录》卷五)。

    元 代延祐三年(1316),朝廷设水陆大会于金山寺,命江南教、禅、律三宗诸师说法,参加僧众一千五百人,径山元叟行端有《朝廷金山作水陆升座》法语(行悦 《列祖提纲录》卷十六)。至治二年(1322)所修水陆法会,规模尤大。正印《金山大会归上堂》:「金山大会,诚非小缘。山僧得与四十一人善知识,一千五 百比丘僧,同入如来大光明藏,各说不二法门,共扬第一义谛。」(《月江正印禅师语录》卷上;又有《朝廷金山寺建水陆会升座》法语,见《列祖提纲录》卷十 六)此外大都(今北京)吴天寺、五台山、杭州上天竺寺等南北各地,亦都曾举行盛大水陆法会。又元代四川华严学者痴庵祖觉住眉州中岩寺,尝修《水陆斋仪》行 世(《大明高僧传》卷一),其时流行于四川可知。

    明 初洪武元年至五年(1368—1372),相继于南京蒋山设广荐法会,即水陆法会。其中以洪武五年(1372)正月所修法会之规模为最大。前后法会均请四 方名德与会。如楚石梵琦、季潭宗泐、来复见心、东溟慧日、梦堂昙噩等,均曾应邀赴会说法,参加僧众常达千人。太祖曾命宗泐作《赞佛乐章》八曲,使太常奏曲 歌舞;太祖与群臣均赴会礼佛。法会仪式,具见于宋濂《蒋山寺广荐佛会记》。以上是历代水陆法会举行的概况。

    关 于水陆道场的仪式,从现存十三世纪时日僧承澄(1205—1282)所辑《阿娑缚抄》卷一百六十六中的《冥道供》一文看(冥道即水陆的异名),其坛场布 置、形象配列、法器供物及法事进行等仪式,与今《水陆仪轨》大致相同。宗赜尝谓杨锷祖述旧观,撰《水陆仪》三卷行于蜀中,颇存古法,可能即是采取密教冥道 仪轨而写成的。杨锷《水陆仪》原本已失,但据《施食通览》所 引有《初入道场叙建水陆意》,宣白召请上堂八位圣众,宣白召请下堂八位圣凡等。稍后,苏轼《水陆法象赞序》中说:水陆道场随世增广,唯蜀人颇存古法,像设 犹有典型。「虔召请于三时,分上下八位」云云(《东其后集》卷十九)。其中上堂八位与下堂八位的名称与《水陆仪》一致,可知二者前后有关系。宗赜撰《水陆 缘起》,则叙述更详。他说水陆供养的物件分上中下,上则供养法界诸佛、诸位菩萨、缘觉、声闻、明王、八部、婆罗门仙。次则供养梵王帝释二十八天、尽空宿曜 一切尊神。下则供养五岳河海大地龙神、往古人伦、阿修罗众、冥官眷属、地狱众生、幽魂滞魄、无主无依诸鬼神众、法界旁生。六道中有四圣六凡,普通供养。……未发菩提心者,因此水陆胜会,发菩提心。未脱苦轮者,因此得不退转。未成佛道者,因此水陆胜会,得成佛道。
     

       明代江浙之间,有北水陆和南水陆之分。四明所行的南宋志磐续成的《水陆新仪》为南水陆。而金山旧仪,则称为北水陆。明末袾宏不从北而从南,即依志磐《新仪》,稍事改削,行于杭州(智旭《水陆大斋疏》见《灵峰宗论》卷七之四)。

    清 仪润依袾宏之意,详述水陆法会作法规则,撰成《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仪轨会本》六卷,成为现行水陆法会仪式的手册。其后咫观更就袾宏《水陆仪轨》详细 增补论述,成《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性相通论》九卷,略称《鸡园水陆通论》;此外又撰《水陆道场法lun宝忏》十卷。皆为现行水陆法会之所取则。


    其 法事内容,在七昼夜之间,主要为结界洒净、遣使发符、请上堂、供上堂、请下堂、供下堂、奉浴、施食、授戒、送圣等。上堂三宝十位圣贤,奉请于午前;下堂圣 凡十位神灵,召请于初夜(《水陆仪轨》卷二)。此仪式中的上下堂十位,即依旧制上下堂八位增订而成(《普说水陆缘起》见《水陆仪轨》卷二)。其上堂十位 是:十方常住一切诸佛、十方常住一切尊法、十方常住诸菩萨僧等。下堂十位是:十方法界四空四禅六欲诸天天曹圣众、五岳四渎福德诸神等。

       至 于现行水陆法会坛场的布置、念诵经典及其人数,牌轴的规定和进行的程式等,依《鸡园水陆通论》等所说,法会坛场分为内坛和外坛。法事以内坛为主,像设布置 香花供养,力求庄严。正中悬挂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三像,下置供桌,罗列香花灯烛果烛供物。其前安置长方台四只成四方形,台上分置铜磐、斗 鼓、铙钹、手铃及仪轨等,为主法、正表、副表、斋主四人所用。四围绕以布幕,将内坛分成三间。两侧分挂上堂、下堂各十位水陆画像。画像之下列插牌竿,详记 每位圣凡名称。牌上皆画宝盖,下画莲花,中用黄纸;下堂则用红纸以为区别。

            外 坛有六个坛场:大坛二十四人,专门礼拜《梁皇宝忏》。诸经坛七人,讽诵诸经。《法华》坛七人,专诵《妙法莲花经》。净土坛七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华 严》坛二人,静阅《大方广佛华严经》。瑜伽坛,亦称施食坛,为夜间施放焰口之用,人数由各坛临时调用。此外监坛一人,共计四十八人。

    内 外坛法事一般为七日(内坛亦有五日者,则自第三日起)。其进行程式:第一日三更,外坛洒净,四更内坛结界,五更遣使建旛(旛上书「修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 斋胜会功德宝旛」,高悬于大雄宝殿左前方的剎竿上)。第二日四更,请上堂,五更奉浴。第三日四更供上堂,五更请赦。午刻斋僧。第四日三更,请下堂,四更奉 浴,五更说戒。第五日四更,诵《信心铭》,五更供下堂,午刻斋僧。第六日四更,主法亲祝上下堂,午前放生。第七日五更,普供上下堂,午刻斋僧,未时迎上下 堂至外坛,申时送圣,水陆法会即告圆满。法会期间,自第一夜起,每夜于瑜伽坛各放焰口一台,至第六夜则放五方焰口,内坛水陆法师及诸坛僧众均参与法事,为 水陆法会仪式的顶点,以后即从事结束。(林子青)

TOP

续 13

                 

                         一三 忏法



            忏法是悔除所犯罪过以便积极修行的一种宗教仪式。

    中 国佛教中的忏法,起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至隋、唐大为流行。唐道宣说:「诸佛善权方便,立悔罪之仪。道安、慧远之俦,命驾而行兹术。南齐司徒竟陵王, 制布萨法净行仪,其类备详,如别所显。」(《广弘明集》卷二十八《悔罪篇序》)宋净源更详细说:「汉魏以来,崇兹忏法,未闻有其人者,实以教源初流,经论 未备。西晋弥天(道安)法师,尝着四时礼文;观其严供五悔(即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之辞,尊经尚义,多摭其要。故天下学者,悦而习焉。陈、隋之 际,天台智者撰《法华忏法》、《光明》(即《金光明忏法》)、《百录》(《国清百录》),具彰逆顺十心(即顺生死流和逆生死流各十种心)。规式颇详,而盛 行乎江左矣」(《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

        忏 法盛行于南北朝的齐、梁时代。元智松柏庭述《梁皇忏法》的起源及其意义说:「世尊愍念四众,为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命礼诸佛,洗清障垢,依教奉行, 俱获解脱。圣言虽在,凡情罕知。南朝齐武帝永明间(483—493),文宣王萧子良撰《净住子》二十卷,分净行法为三十门,未及流通,即罹变故。梁天监时 (502—519),具德高僧删去繁芜,撮其枢要,采摭诸经妙语,改集十卷悔文,总列四十七章。前为六根三业,皈依断疑,忏悔解冤;后及六道四恩,礼佛报 德,回向发愿。其中正以露缠结罪,涤过去之恶因,复凭发菩提心,植当来之种智。由萧梁武帝之创修,俗称《梁皇空忏》」(《慈悲道场忏法序》)。

    自 那时以来,采用大乘经典中忏悔和礼赞内容而成的忏法,以种种形式流行,从而产生许多礼赞文和忏悔文,至智顗时遂具备了独自的形式。智顗于所着《摩诃止观》 卷二说四种三昧,第三半行半坐三昧,即法华三昧,为修习止观的重要行法。智崑的忏法,即要把这三昧体现出来,因此,他依《法华经》的《普贤菩萨劝发品》和 《普贤观经》而成的《法华三昧忏仪》,既是修行的方法,同时也是忏悔的仪式。其内容分为严净道场、净身、三业供养、奉请三宝、赞叹三宝、礼佛、忏悔、行道 旋绕、诵法华法、思惟一实境界(即坐禅实相正观)等十法,可说是将《普贤观经》之说加以具体化(津田左右吉《智顗的法华忏法》,见《支那佛教之研究》二百 九十三页)。《法华忏法》所依据的《普贤忏》,刘宋的僧苞、道冏和北齐的灵品都曾依以修行。至持《法华经》行忏法者,则姚秦的竺昙遂,宋的法宗、普明,齐 的弘明、僧侯,以及隋的僧映等。其和智顗同时代的,则有南岳的慧思及其门下的大善、慧勇、慧诚以及唐代吉藏、法诚、法喜、智琰等。其后智顗一系以外的佛 徒,修行法华忏法者尚不胜枚举(《高僧传》卷十二,《续高僧传》卷十一、十七,《弘赞法华传》卷三、六、七,《法华传记》卷四、七)。

    此 外,《药师忏法》、《金光明忏》以及《方广忏悔灭罪经》等,在宋、梁之间也开始流行。如道宣说:「至如药师行事,源出宋朝(刘宋),比用在疑,颇存沿 俗。……又有普贤别行,金光总忏,名归清众,事乖通俗。……梁初方广(《方广忏悔灭罪经》),源在荆襄,本以厉疾所投,祈诚悔过,能使像手摩头,所苦(此 字缺)然平复。因疾相重,遂广其尘;乃依约诸经,抄撮成部」(《续高僧传》卷二十九《兴福篇论》)。

    此 后忏法的着作渐出。有梁高祖(武帝)《摩诃般若忏文》、《金刚般若忏文》、陈宣帝《胜天王般若忏文》、陈文帝《妙法莲华经忏文》、《金光明忏文》、《大通 方广忏文》、《虚空藏菩萨忏文》、《方等陀罗尼斋忏文》、《药师斋忏文》、《婆罗斋忏文》等(《广弘明集‧悔过篇》)。

         隋、 唐之间,佛教宗派渐起,各派依所宗经典撰成种种忏悔行法。如天台宗除上述《法华三昧忏仪》外,还有《方等三昧行法》(智顗说,灌顶记)、《请观世音忏 法》、《金光明忏法》(智顗撰)等(见《国清百录》)。三阶教有《七阶佛名》,又称为《礼佛忏悔文》,或《昼夜六时发愿法》(信行撰)。净土宗有《净土法 事赞》(善导撰)、《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法照撰)等。华严宗有唐宗密的《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称为广本;宋净源略为一卷,称为略本。又有《华严 经海印道场九会诸佛仪》,略称《华严忏法》,是西夏一行法师所撰、宋普瑞补注的。又密宗有不空译《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此外唐末知玄(即悟达国师 809—881)抄录宗密《圆觉经修证仪》述《慈悲水忏法》三卷,至今犹流行。又在唐开元间(713—741),智升更集成《集诸经礼忏仪》二卷,是各种 忏法仪式最初的综合刊本。

    宋 代是忏法全盛的时代。天台巨匠四明知礼(960—1028)、慈云遵式(964—1032)、与东湖志磐(?—1270)俱广作忏摩,摄化道俗。因为这些 天台宗学者,继承智顗遗法,都认为礼忏是修习止观的重要行法。故知礼住延庆寺数十年,讲学之外,专务忏仪,计修《法华忏法》三七日为期前后五遍,《光明忏 法》七日为期二十遍,《弥陀忏法》七日为期五十遍,《请观音忏法》七七日为期八遍,《大悲忏法》三七日为期十遍。他着有《金光明最胜忏仪》、《大悲忏 仪》、《修忏要旨》各一卷(《佛祖统纪》卷八)。最后一种《修忏要旨》是宋天禧五年(1021)依真宗命为国家修《法华忏法》之时,答使者俞源清之问而述 (见《释门正统》卷二)。遵式与知礼同门,居杭州慈云寺,亦广修忏法,称为慈云忏主。他撰有《金光明忏法补助仪》,对智顗的《金光明忏法》详加补充;又因 智顗《方等三昧行法》一书,自唐季流出海外,其时行法半任臆裁;至宋咸平六年(1003),日僧寂照斋至,遵式以此书「虽东国重来,若西干新译,载披载 沃,适奉醍醐」。特作序重刊,流行于世(《方等三昧行法序》)。南宋天台学者志磐,除撰有《佛祖统纪》外,更于四明东湖撰《水陆道场仪轨》(参照本书《水 陆法会》条目》),盛行于世。又元照撰有《兰盆献供仪》一卷,亦为存亡露过陈悔的忏法之一。

    金 代王子成(庆之)集净土因缘力《礼念弥陀道场忏法》,略称《弥陀忏法》十卷。据他自序谓「依梁武忏之仪轨,阐弥陀教之功德。千佛备列,圣众全彰」云云。元 至顺三年(1332),高丽三藏旋公捐资并募众缘重刊,遂广行于世。明代洪武之初,太祖屡建法会于南京蒋山,超度元末死难人物。洪武五年(1372)的广 荐佛会,太祖亲临烧香,最后并命轨范师行瑜伽焰口施食之法(宋濂《蒋山广荐佛会记》)。其后忏法广泛流行。举行忏法仪式,成为僧侣的职业。僧侣以赴应世俗 之请而作佛事的,称为应赴僧。这些僧人以行瑜伽三密行法,又称为瑜伽教僧,略称教僧。洪武十五年(1382)制定佛寺为禅、讲、教三宗制度,并于南京能仁 寺开设应供道场,令京城内外大小应赴寺院僧人集中学习,作成一定佛事科仪。洪武十六年(1383),由僧录司颁行。

    到 了明末,云栖袾宏广作忏法,重订《水陆道场仪轨》,修订《瑜伽集要施食坛仪》,又名《瑜伽集要施食仪轨》,并撰《施食补注》(即近代流行的《水陆》与《焰 口》),影响所及,又有许多忏法出现。明受登撰《准提三昧行法》及《药师三昧行法》各一卷。智旭撰《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即 《地藏忏法》)各一卷。禅修撰《依楞严究竟事忏》(略称《楞严忏法》)二卷。如惺撰《得遇龙华修证仪》(略称《龙华忏仪》)四卷。清代又有夏道人集《准提 焚修悉地忏悔玄文》(《准提忏法》)一卷。失撰者名《消灾延寿药师忏法》三卷及《慈悲地藏菩萨忏法》三卷。继僧撰《舍利忏法》、弘赞集《供诸天科仪》、建 基录《金刚经科仪宝卷》各一卷。智证录《水忏法随闻录》三卷、西宗集注《水忏法科注》三卷等。

    近 世通行的忏法有《梁皇宝忏》、《慈悲水忏》、《大悲忏》、《药师忏》、《净土忏》、《地藏忏》等。《梁皇忏》十卷,创始于梁武帝(通行金陵刻经处本作梁宝 志、宝唱等撰),现行本是经元代审订改正流行的。相传此忏创始于梁武帝,故称《梁皇宝忏》(见《慈悲道场忏法序》、《释氏稽古略》卷二)。后世灭罪消灾济 度亡灵者,常延僧虔修此忏,是中国流传最久的一部忏法。

   《慈 悲水忏》三卷,唐知玄述。知玄四川人,唐懿宗咸通四年(863)署为悟达国师。初知玄在长安遇一异僧,患恶疾,人皆厌之;知玄侍候无倦色。后知玄将回川, 异僧感其风义,临别告以向后有难,可往彭州条陇山(亦名九陇山)相寻。中和三年(883),一珠隆起于左股,曰人面疮。知玄求医无效,忽忆往日异僧之语, 遂至茶陇山相寻,果于山中见之,告以所苦。异僧命以岩泉濯之,疮愈。知玄因依宗密《圆觉经修证仪》录成名着《慈悲水忏》三卷,流行于世。

    《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略称《大悲忏》,是根据「大悲咒」而作的一种忏法。宋知礼始集仪轨,由于观音信仰的普遍,渐次流行于民间。清初南京宝华山见月读体删文重纂。这个忏法仪式简略庄严,为今日全国流行最广的一种忏法。

   《药师三昧行法》一卷,略称《药师忏》,是根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而作的一种忏法。清初仁庵义禅师自扬州斋归杭州显宁寺,经天溪大觉寺受登刊定,以定名、劝修、方法、释疑四项,释此忏法,遂盛行于江南(受登《药师三昧行法序》)。凡消灾延寿之法事,多礼此忏。

   《往生净土忏愿仪》一卷,略称《净土忏》,宋遵式撰,是采大本《无量寿经》及称赞净土诸大乘经而立的一种忏法。净土信仰流行民间以后,此忏法通行很广。

   《慈 悲地藏忏法》三卷,略称《地藏忏》,失撰人。智旭撰《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加以补充。据智旭《忏愿仪》后序说,是根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和《占察善恶 业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而制此仪法的。其仪式与《药师忏》、《净土忏》略同,是较晚出的忏法之一。凡报亲恩祈父母冥福之法事,多礼此忏。(林子青)

TOP

续 14

                                                  一四 盂兰盆会

            盂 兰盆会是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的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经中说:目连以天眼通见其亡母生饿鬼道,受苦而不得救 拔,因而驰往白佛。佛为说救济之法,就是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在厄难中者,集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七世父母得离 饿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乐。这就是盂兰盆会的缘起。此经是西晋竺法护译的(但《出三藏记集》以为失译),全文八百余字,与此经同本异译的还有东晋失 译的《佛说报恩奉盆经》,又名《报象功德经》。其文字更短,约三百余字。此外《开元释教录》卷十八《疑惑再详录》中有《净土盂兰盆经》一卷五纸。此经已 佚。《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引用其文,称为《大盆净土经》,说十六国王闻佛说目连救母脱苦之事,各造种种宝盆以盛饮食,献佛及僧事。

           关 于竺法护译的《盂兰盆经》有许多注解。现存的有唐慧净《盂兰盆经讲述》一卷,唐宗密《盂兰盆经疏》一卷,宋元照《盂兰盆经疏新记》二卷,宋普观《盂兰盆经 疏会古通今记》二卷,宋遇荣《盂兰盆经疏孝衡钞》二卷,宋日新《盂兰盆经疏钞余义》一卷,明智旭《盂兰盆经新疏》一卷,清灵耀《盂兰盆经折中疏》一卷,清 元齐《盂兰盆经略疏》一《盂兰盆经》的经题解释有两种说法:一说盂兰是梵音,义为倒悬;盆是华言,指盛食供僧的器皿。如唐慧净《盂兰盆经赞述》中说:「名 餐香俎在于盆内,奉佛施僧以救倒悬之苦,故名盆也。」唐宗密《疏》云:「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器。」 明智旭《新疏》、清灵耀《折衷疏》、元奇《略疏》都用此说。第二说以为盂兰盆三字都是梵语音译。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十四云:「盂兰盆,此言讹也。正言 乌蓝孥拏,此译云:倒悬。案西国法,至于众僧自恣之日,云先亡有罪,家复绝嗣,亦无人飨祭,则于鬼趣之中受倒悬之苦。佛令于三宝田中供具奉施佛僧,祐资彼 先亡,以救先亡倒悬饥饿之苦。旧云:盂兰盆是贮食之器者,此言误也」(今按经文前段亦无以食物安盆中之语)。宋遇荣《盂兰盆经疏孝衡钞》云:「经题者,梵 语佛陀乌舍乌蓝婆拏门佐罗素呾缆,华言:觉者说救倒悬器经。」「盂兰盆者,即今大宋翻经者言,此皆梵语讹略也。具正应云『乌蓝婆拏』,孝顺义,供义,恩 义,倒悬义。盆亦讹略,旧云:盆佐那。新云:门佐罗,亦云:门佐曩,华言救器。以义回文,名救倒悬器。」此是遇荣与当时译经院译师商榷所得的解释。

    至 于依据《盂兰盆经》而举行仪式,创始于梁武帝萧衍。《佛祖统纪》卷三十七云:大同四年(538)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义楚《释氏六帖》四十五云: 「《宏明》云:梁武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自此以后,成为风俗,历代帝王以及群众无不举行,以报祖德。唐道世《法苑珠林》卷 六十二《祭祠篇》云:「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舆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非一。」又云:「外有施主献盆献供 种种杂事。」可见唐时风俗对于盂兰盆供是很重视的。此后就更盛大的举行。《佛祖统纪》卷五十一云:「(唐)代宗(李豫)诏建盂兰盆会,设七庙神座,迎行衢 道」(又见卷四十一大历三年〈768〉条)。「德宗(李适)幸安国寺,设盂兰盆供」(又见卷四十一贞元十五年〈799〉条)。《释氏通鉴》卷九亦有类似的 记载,并云岁以为常。宋赞甯《大宋僧史略》卷中《内道场》条中也记此事云,「造盂兰盆,饰以金翠」。只是以前送盆往寺设供,至此改在宫内举行,而供器更庄 严了。民间对于盂兰盆会也日见热烈,如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会昌四年(844)条记云:「(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供养,作花蜡、花鉼、 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佛殿前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是盛会。今年诸寺铺设供养胜于常年。」不仅在家士庶竞修供养,出家僧侣也各出己财,造盆供 佛及僧。如宗密《盂兰盆经疏序》云:「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养三尊,宗密依之崇修,已历多载。」

   到 了宋代,这种风俗相沿不改。但是盂兰盆供的富丽庄严和供佛及僧的意义减少而代之以荐亡的行事。在北宋时如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条所说: 「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经救母杂 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亦云:「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织竹作盆盎状,贮纸钱,承以一竹。……谓之盂兰盆。」宋高 承《事物纪原》曾呵责其失云:「按《盂兰经》曰:『目连母亡,生饿鬼中。』佛言:『须十方僧众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具百味五果,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 后代广为华饰,乃至割木割竹,极工巧也。今人第以竹为圆架,加其首以斫叶中贮杂馔。陈目连救母画像,致之祭祀之所。失之远甚矣。」但《事物纪原》尚无焚盆 及挂冥纸之说,似尚是宋代早期风俗。及至南宋,如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四云:「七月十五日……僧寺于此日建盂兰盆会,率施主钱米,与之荐亡。」

   自 后盂兰盆会便成寺院中每年重要行事之一。元德辉重编《百丈清规》卷七《节腊章‧月分须知》中云:「七月初旬,堂司预出盂兰盆会诸寮看诵经单,预牵众财办斛 食供养。十三日散楞严会。十五日解制。当晚设盂兰盆会,讽经施食。」元明本《幻住阉清规》云:「七月十五日解制人事。此夜分启建盂兰盆胜会以济幽爽,以报 劬劳。此会亦须预出经单,请大众随意披阅。此会有开甘露门一坛,请依而行之。」这就说明盂兰盆会的主要内容在于讽经施食了。这种仪式一直流行到明代。明袾 宏《正讹集》中曾加以辩正云:「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食为盂兰盆大斋之会,此讹也。兰盆缘起目连,谓七月十五日,众僧解夏自恣,九旬参学多得道者,此日 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缘起阿难,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国斛,亦非兰盆。盖一则上奉贤圣,一则下济饿鬼,恶可得混?」清仪润曾欲两 全其道,谓日献兰盆,恭敬三宝;夜施斛食,普渡鬼神。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 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又附兰盆会约二十一条。但是各寺院遵行者不多,在群众中仍多以荐亡度鬼为盂兰盆会的主要行事。

(周叔迦)

TOP

续 14


                      一四 盂兰盆会


    盂 兰盆会是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的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经中说:目连以天眼通见其亡母生饿鬼道,受苦而不得救 拔,因而驰往白佛。佛为说救济之法,就是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在厄难中者,集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七世父母得离 饿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乐。这就是盂兰盆会的缘起。此经是西晋竺法护译的(但《出三藏记集》以为失译),全文八百余字,与此经同本异译的还有东晋失 译的《佛说报恩奉盆经》,又名《报象功德经》。其文字更短,约三百余字。此外《开元释教录》卷十八《疑惑再详录》中有《净土盂兰盆经》一卷五纸。此经已 佚。《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引用其文,称为《大盆净土经》,说十六国王闻佛说目连救母脱苦之事,各造种种宝盆以盛饮食,献佛及僧事。

       关 于竺法护译的《盂兰盆经》有许多注解。现存的有唐慧净《盂兰盆经讲述》一卷,唐宗密《盂兰盆经疏》一卷,宋元照《盂兰盆经疏新记》二卷,宋普观《盂兰盆经 疏会古通今记》二卷,宋遇荣《盂兰盆经疏孝衡钞》二卷,宋日新《盂兰盆经疏钞余义》一卷,明智旭《盂兰盆经新疏》一卷,清灵耀《盂兰盆经折中疏》一卷,清 元齐《盂兰盆经略疏》一《盂兰盆经》的经题解释有两种说法:一说盂兰是梵音,义为倒悬;盆是华言,指盛食供僧的器皿。如唐慧净《盂兰盆经赞述》中说:「名 餐香俎在于盆内,奉佛施僧以救倒悬之苦,故名盆也。」唐宗密《疏》云:「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器。」 明智旭《新疏》、清灵耀《折衷疏》、元奇《略疏》都用此说。第二说以为盂兰盆三字都是梵语音译。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十四云:「盂兰盆,此言讹也。正言 乌蓝孥拏,此译云:倒悬。案西国法,至于众僧自恣之日,云先亡有罪,家复绝嗣,亦无人飨祭,则于鬼趣之中受倒悬之苦。佛令于三宝田中供具奉施佛僧,祐资彼 先亡,以救先亡倒悬饥饿之苦。旧云:盂兰盆是贮食之器者,此言误也」(今按经文前段亦无以食物安盆中之语)。宋遇荣《盂兰盆经疏孝衡钞》云:「经题者,梵 语佛陀乌舍乌蓝婆拏门佐罗素呾缆,华言:觉者说救倒悬器经。」「盂兰盆者,即今大宋翻经者言,此皆梵语讹略也。具正应云『乌蓝婆拏』,孝顺义,供义,恩 义,倒悬义。盆亦讹略,旧云:盆佐那。新云:门佐罗,亦云:门佐曩,华言救器。以义回文,名救倒悬器。」此是遇荣与当时译经院译师商榷所得的解释。

    至 于依据《盂兰盆经》而举行仪式,创始于梁武帝萧衍。《佛祖统纪》卷三十七云:大同四年(538)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义楚《释氏六帖》四十五云: 「《宏明》云:梁武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自此以后,成为风俗,历代帝王以及群众无不举行,以报祖德。唐道世《法苑珠林》卷 六十二《祭祠篇》云:「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舆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非一。」又云:「外有施主献盆献供 种种杂事。」可见唐时风俗对于盂兰盆供是很重视的。此后就更盛大的举行。《佛祖统纪》卷五十一云:「(唐)代宗(李豫)诏建盂兰盆会,设七庙神座,迎行衢 道」(又见卷四十一大历三年〈768〉条)。「德宗(李适)幸安国寺,设盂兰盆供」(又见卷四十一贞元十五年〈799〉条)。《释氏通鉴》卷九亦有类似的 记载,并云岁以为常。宋赞甯《大宋僧史略》卷中《内道场》条中也记此事云,「造盂兰盆,饰以金翠」。只是以前送盆往寺设供,至此改在宫内举行,而供器更庄 严了。民间对于盂兰盆会也日见热烈,如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会昌四年(844)条记云:「(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供养,作花蜡、花鉼、 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佛殿前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是盛会。今年诸寺铺设供养胜于常年。」不仅在家士庶竞修供养,出家僧侣也各出己财,造盆供 佛及僧。如宗密《盂兰盆经疏序》云:「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养三尊,宗密依之崇修,已历多载。」

             到 了宋代,这种风俗相沿不改。但是盂兰盆供的富丽庄严和供佛及僧的意义减少而代之以荐亡的行事。在北宋时如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条所说: 「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经救母杂 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亦云:「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织竹作盆盎状,贮纸钱,承以一竹。……谓之盂兰盆。」宋高 承《事物纪原》曾呵责其失云:「按《盂兰经》曰:『目连母亡,生饿鬼中。』佛言:『须十方僧众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具百味五果,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 后代广为华饰,乃至割木割竹,极工巧也。今人第以竹为圆架,加其首以斫叶中贮杂馔。陈目连救母画像,致之祭祀之所。失之远甚矣。」但《事物纪原》尚无焚盆 及挂冥纸之说,似尚是宋代早期风俗。及至南宋,如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四云:「七月十五日……僧寺于此日建盂兰盆会,率施主钱米,与之荐亡。」

    自 后盂兰盆会便成寺院中每年重要行事之一。元德辉重编《百丈清规》卷七《节腊章‧月分须知》中云:「七月初旬,堂司预出盂兰盆会诸寮看诵经单,预牵众财办斛 食供养。十三日散楞严会。十五日解制。当晚设盂兰盆会,讽经施食。」元明本《幻住阉清规》云:「七月十五日解制人事。此夜分启建盂兰盆胜会以济幽爽,以报 劬劳。此会亦须预出经单,请大众随意披阅。此会有开甘露门一坛,请依而行之。」这就说明盂兰盆会的主要内容在于讽经施食了。这种仪式一直流行到明代。明袾 宏《正讹集》中曾加以辩正云:「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食为盂兰盆大斋之会,此讹也。兰盆缘起目连,谓七月十五日,众僧解夏自恣,九旬参学多得道者,此日 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缘起阿难,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国斛,亦非兰盆。盖一则上奉贤圣,一则下济饿鬼,恶可得混?」清仪润曾欲两 全其道,谓日献兰盆,恭敬三宝;夜施斛食,普渡鬼神。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 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又附兰盆会约二十一条。但是各寺院遵行者不多,在群众中仍多以荐亡度鬼为盂兰盆会的主要行事。(周叔迦)

TOP

续 14

                            一五 焰口

     

           焰 口,系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的一种佛事仪式。经中说:佛在迦毗罗城尼具律那僧伽蓝,为诸比丘并诸菩萨说法。尔时阿难独居闲静处习定。至夜三 更,有一饿鬼,名曰焰口。于阿难前说:「却后三日汝命将尽,生饿鬼中。」阿难心大惶怖,疾至佛所,陈说此事,并启示教。时佛为说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 陀罗尼,谓诵之即能免饿鬼苦,福寿增长。修此法时,于一切时,取一净器,盛以净水,置少饭軚及诸饼食等,右手按器,诵陀罗尼七遍,然后称多宝、妙色身、广 博身、离怖畏四如来名号,取于食器,泻净地上,以作布施。若施婆罗门仙,即诵此陀罗尼二七遍,投于净流水中。若诵三七遍,奉献三宝,则成上味奉献供养。

    此 法的传来,最初是唐武后时实叉难陀译《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一卷和《甘露陀罗尼咒》一卷。面然就是焰口的异译。其《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中所说真 言名变食真言。《甘露陀罗尼咒》所说真言名甘露真言。谓取一掬水,咒之十遍,散于空中,即成甘露。其后不空三藏译出《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与实叉难陀 所译同本。不空又译出《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仪轨经》、《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难陀缘由》(即前《仪轨经》前半起源分别行)、《施诸饿鬼饮食及水 法》。日本所传尚有唐跋驮木阿译《施饿鬼甘露味大陀罗尼经》。不空译《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仪轨经》中的行法次第是:一、破地狱真言,二、召饿鬼真言, 三、召罪真言,四、摧罪真言,五、定业真言,六、忏悔真言,七、施甘露真言,八、开咽喉真言,九、七如来名,十、发菩提心真言,十一、三昧耶戒真言,十 二、施食真言,十三、乳海真言,十四、普供养真言,十五、奉送真言。自此以后施饿鬼食便成为修密法者每日必行的仪式。日本入唐求法诸家曾携回有关施食饿鬼 的仪轨。空海着《秘藏记》中曾解释施饿鬼法中五如来义。安然《八家秘录》有《施饿鬼法》,列诸家将来经轨八部。但是在中国却由于唐末五代之乱,随着密教失 传而施食一法也失传了。

       宋 代诸师对于施食一法是不够了解的。在遵式《金园集》中有施食正名、施食法、施食文、施食观想诸篇。其法并非密教仪轨,只是取经中真言,附以台宗观想而已。 其施食正名中说:「今吴越诸寺多置别院,有题旙水陆者(中略),有题斛食者(中略),有题冥道者。」斛食是指焰口施食。冥道是唐代的冥道无遮大斋,也是密 教行法的一种。水陆是宋代兴起的仪式。此三者在当时是混同着而无所区分的。宗晓有《施食通览》一卷,首载《救面然饿鬼经》二译,次录《涅槃经》佛化旷野鬼 神缘,《鼻奈耶杂事律》佛化魔子母缘及《宝云经》中比丘乞食分施鬼畜文,次集诸家关于施食及水陆斋会之文。其中有仁岳《施食须知》一篇,也以为施旷野鬼 神,施鬼子母救拔焰口饿鬼同是施食。《释门正统》卷四《利生篇》也同此说。可见宋代诸家对于焰口施食曾企图恢复而未得其道。

    元 代由于藏族la ma进入汉地,密教也随之复兴。藏经中有《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一卷,未注译人。就其中真言译音所用字考之,应是元人所译。其次第与不空译《救 阿难陀罗尼焰口仪轨经》相同,其前增有三归、大轮明王咒、转法LUN 菩萨咒、三十五佛、普贤行愿偈、运心供养、三宝施食、入观音定,然后方破地狱。而后增尊胜 真言、六趣偈、发愿回向偈、吉祥偈、金刚萨埵百字明、十类孤魂文、三归依赞。从此瑜伽施食之法得以复兴。

       明 代,由于诸家传承不一,各自以意增益,遂又形成杂乱。今所知者明代行法有《瑜伽焰口施食科仪》。其后天机禅师删其繁芜,成为《修习瑜伽集要施食坛仪》。世 简称为《天机焰口》。天台灵操为之注,名曰《修习瑜伽集要施食坛仪应门》二卷。其中唯召请孤魂文不同。莲池袾宏又因《天机坛仪》略加参订,名曰《修设瑜伽 集要施食坛仪》,略名《瑜伽集要施食仪轨》,并为之注,名《施食补注》。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宝华山释德基又因袾宏本略加删辑,名为《瑜伽焰口施食 集要》,世称《华山焰口》。干隆六年(1741)宝华山释福聚又因之作《瑜伽施食仪观》。此外又有康熙十四年(1675)释寂暹着《瑜伽焰口注集纂要仪 轨》。康熙二十二年刊《修习瑜伽集要施食仪轨》的跋文中说:「禀受师承不出一家,遂使流通经本大相径庭。纷纭彼此,莫知适从。」清代佛寺流行的《焰口》, 多为《天机》和《华山》两种。(周叔迦)

                             ------全文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