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寂法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续 6





     2.菩萨小施以悲愿为导


    (1)菩萨行外布施时如何回向发愿?
    《大丈夫论》对菩萨‘悲心’的价值,给予极高的肯定:如卷上说:‘大悲所起施,意愿成菩提,大悲所以普,为求种智故。’
    《大般若经》卷五七九亦说:‘若菩萨摩诃萨缘一切智智,以大悲为上首。’
    而菩萨志愿的初发心,正表露在外布施—小施的利生行为上。所谓小施,就是菩萨行布施尚未获得转轮圣王果报之前的一切惠施行为。如布施种种饮食、衣服、财宝、园林、屋宅……等物品,皆称为‘小施’。但在我们凡夫看来已经是‘大施’了。
    我们看菩萨悲愿圆满时,净土显相,福德之人充满其中。而此悲愿圆满的修因,正是由菩萨在凡夫位上行‘小施’时,念念不忘发愿回向佛道而成就。
   不要小看在布施时一点一滴的发愿回向。这正是在潜移默化中洗涤凡夫烦恼心,累劫以后汇聚成菩萨悲愿大海的重要资粮。佛弟子没有菩萨的大悲行愿生生世世地导向佛道,则不可能成佛;尤其在今日末法的‘凡夫位上’,更应该重视现在学布施的‘初发心’。然而我们往往将经典所说的回向发愿,当作名相上的阅读,而不能将其融入学佛者日常生活的心念中,这正是凡夫不能了解菩萨行者为何会获得广大悲愿果报的原因。
   想想看,自己平素有无蕴藏菩萨度生的‘悲愿’?若有,这颗悲愿心,就应表露在日常利生的事行上,不分贫富亲疏,,经常关怀、悲悯众生。若无,或者悲愿心不足,便应从现在开始,脚踏实地的由布施回而做起。当你惠施任何一件财物时,皆应该在布施当下,发至诚心,依大乘经典所说,学菩萨观想发愿说:‘我布施饭食的目的,是为了令众生性命延续,增长气力、颜色和悦、身心安乐,甚至获得智慧与辩才去利益众生。
    当我布施饭食,令众生生命延续时,愿与一切众生,像诸佛一样,获得长远无量的寿命,一劫二劫随愿而住。
    当众生因施饭食增长气力时,愿与一切众生,像诸佛一样,获得十种智慧力,坚固不退。
    当我布施饭食,令众生颜色和悦时,愿与一切众生,像诸佛一样,获得如紫金色般的身色,照耀无尽世界。
    当众生因施饭食身心安乐时,愿与一切众生;像诸佛一样,获得无上安乐涅槃。
    当我布施饭食,令众生身心勇锐,智慧辩才展露时,愿与一切众生,像诸佛一样,获得四种无碍辩才。
    当我布施医药时,愿与一切众生,像诸佛一样,获得六度法药,疗生死病,证涅槃乐。
    当我布施饮料时,愿与一切众生,消除干渴,获得如诸佛一样,得口中四牙,所有饮食及诸毒药,至此佛牙时,变成甘露。
    当我布施衣服时,愿与一切众生,得惭愧服,遮覆身躯,离诸陋形色身,容貌端严殊胜,获金色身,微妙无比。
    当我布施香料利益众生及供佛时,愿与一切众生,消除烦恼及臭秽习气。
    当我布施象马、车乘、船筏等交通工具时,愿与一切众生,获证如来随心三昧,无上自在,无所障碍。
    当我布施桥梁时,愿与一切众生,获得六度法桥,越生死河,至涅槃岸。
    当我布施美味佳肴时,愿与一切众生,像诸佛一样,获得无上甘露法昧,具足充满。
    当我布施璎珞等庄严之具时,愿与一切众生,获得诸佛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庄严相。
    当我布施井池、饮水之物时,愿与一切众生,远离旷野无水之处,不再流转生死,为三毒灾火浊爱之苦所困,并愿我身为法泉地,一切智水充满其中,随一切众生饮水沐浴,永竭生死之源,得真解脱。
    当我布施屋舍时,愿与一切众生,离于风雨、怨贼、恶兽、怖惧之难,身得安乐,趣入涅槃堂屋,永不为烦恼贼、地狱寒热、生死之难所苦。
    当我布施毡褥等细软敷具时,愿与一切众生,坐菩提座,自然悟道,得真平等。

    当我布施种种上妙衣服时,愿与一切众生,获得三乘法衣,普覆一切苦恼众生。
    当我布施三宝、师僧、父母种种灯烛时,愿与一切众生,获得一切智眼,远离愚痴之报。
    当我布施音乐之具时,愿与一切众生,获得天耳通,十力世界所有音声,皆悉闻知。
    当我布施僧坊、佛寺四事供养僧众时,愿与一切众生,证涅槃城安乐之处,永离流转生死之苦。
    当我布施汤药时,愿与一切众生,获得法药之乐,除烦恼病。
    当我布施仆使时,愿与一切众生,悉如阿难奉侍如来。
    当我布施财宝时,愿与一切众生,获得百福之相,庄严其身。
    当我布施阿兰若修道之处,供养僧众禅定静修时,愿与一切众生获得四圣种依止之所。’(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四)。
    每一个初发心菩萨,必然经过外布施发愿回向的过程。你是初发心菩萨吗?请学习菩萨为度众生而发出的成佛愿心吧!
   
   (2)菩萨行内布施时如何发愿回向?

    一个菩萨行者,不仅在外布施时,为众生发愿回向,进而在行内布施时,依然不忘为众生回向佛道,因而一点一滴地累积成无尽的悲心愿海,坚固了菩萨道的行持。现代人欲捐献器官,绝对不可忽视发愿回向的重要性,一定要日日学习菩萨行内布施时所做的观想发愿:
    当我布施手足时,心无吝惜,愿与一切众生,拔出生死苦海,登入安乐之地。
    当我布施耳鼻舌时,心无吝惜,愿与一切众生,于未来世,得佛清净五根,以无量妙法,庄严众生。
    当我布施血肉时,心无吝惜,愿与一切众生,当来之世,获得此身,犹如大地,与诸有情作依止处;又如大水能除垢秽,润泽枯涸,令百卉滋长,又如大火能除闇冥,成就一切;又如大风能鼓一切,开发生长,使其敷荣。
    当我布施双眼时,心无吝惜,愿与一切众生,得佛法眼。
    当我布施头目时,心无吝惜,愿与一切众生,得佛无上七觉宝冠。
    当我布施身命时,心无吝惜,愿与一切众生,于当来世,得佛金刚不坏之身。

                                       
    3.如何使自己相信有菩萨的存在?
    任何一个大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不仅重视布施时回向发愿的悲心培养,就是在行住坐卧的一举一动间,皆不忘为众生回向发愿,处处将心念导向佛道(后续愿中有说明),而在无量世中,汇聚成甚深、广大的慈悲愿海,进一步做到难舍能舍‘大施’的境界。
   没有菩萨因地一点一滴的悲心培养,就不会有大乘经典所说大菩萨们不可思议的悲心行愿产生。末法凡夫若不能重视现在日常心念的‘悲心’熏习,当然更不可能成为名符其实的‘菩萨行者’。因为末法之中看不到‘大菩萨’的出现,难免一般人士要对菩萨的身份产生质疑;然而不从我们本身去培养、去启发、去体会‘悲愿力的内涵’,又怎能与菩萨的‘业力’相应呢?

    4.初学之人适合‘不出生死、广行布施’吗?
    一个发大悲心、长远心,要能在生死海中求学佛道、普渡众生的菩萨行者,是有其修行条件的;不是现代的佛弟子,泛泛地只要在内心发悲愿心、行布施,就能放心大胆地在未来世中,生生世世,不出生死苦海地救渡众生而不退堕。
    当知经论上赞叹的菩萨,是已经在长远的成佛道上,经过历劫的修行,悲心行愿已经巩固的大菩萨行者。对于烦恼深重,定慧力不够的‘一类初发心菩萨’,大乘经论是鼓励其求生净土,亲近诸佛,随佛修行,再回入生死度众生的。
    而何种程度的菩萨行者,能久处生死,行大布施而不退堕?如果能经过往生净土,亲近诸佛的历程,再转入生死海中,力行布施波罗蜜,如此更能做到菩萨‘悲心所起施,意愿成菩提’的坚固发心,缩短成佛的时间。
    再则菩萨行者若能达到获证‘无相三昧、大悲自在、内外俱施、不求果报’的程度,方能真正做到发长远心在生死海中,广以布施波罗蜜济度众生而不退砖的境界。
    读者们若想发心做一个菩萨行者,首先应该了解,要如何深入地学习布施法门,才能承当‘菩萨’的尊号。

        

                       (三)菩萨如何深入布施的修持历程?


    1.菩萨如何深入外布施?
   一个菩萨行者经过无量劫修学与佛道相应的布施法门以来,而在菩萨道上,生生世世招感人天富贵的果报,如从六度集经、菩萨本缘经、生经、菩萨本行经等所载菩萨宿世深入‘外布施’、‘内布施’、‘内外施’的学习过程,就可以清晰地明白,现代人若欲发愿‘学菩萨’生生世世在生死海中修持‘布施波罗蜜’的历程,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1)菩萨如何对人道众生行外布施?
    发成佛大心的菩萨,一定在宿世因广行布施,而常常投生为一国之君,以国君身份,行菩萨道。又经常惊动天帝下凡人间,试探其布施之发心是否坚定。
   例如宿世有一位菩萨,因布施福德所感,投生为古王国时代的大国王,以仁道治国,德被十方。每睹国境内有贫民,便会深自咎责,同臣民反省说:一国之君如果德行贫薄,百姓则穷;一国之君若是公忠体国,德高望重,百姓家足。现在国境内尚有贫民,代表寡人德行不足呀!于是经常到国内各地巡行贫乏、鳏寡之民;不仅命政府做好社会福利,而且自己出钱出力,照顾鳏寡贫民,令百姓歌功颂德,感恩不尽。
   菩萨国王的仁慈,惊动了贪嫉心未断的仞利天主帝释,天王恐怕菩萨来世投生仞利天宫夺其王位,于是化作一位老梵志,来到菩萨之国,向王乞钱。国王乐善好施,以钱相赠。天帝并不满足,又化作一位梵志向王乞国,国王早有修道之意,又见梵志壮志凌云,精明强干,便舍王位,让贤与梵志,偕妻入山修行。天帝进而化作另一位梵志,在国王路经山野的道上向王乞车,王见梵志疲倦已极,即以车马惠之,与妻徒步上山。到了山间,依山止宿,当晚在树林内,遇到一位五通道士,相谈甚欢,与王成为好朋友。道士在定中观知国王为天帝所破坏失财、失国,于是以实情相告。大王不但不忘恨天帝,反而感怀天帝的仁泽说:‘仞利天王若不是宿世普济众生,仁心恻怆,如何能获得天王之位呢?天帝今天成就我的布施心,实是吾之大恩人,我岂能恩将仇报呢!?’于是净心修禅,获得神通之明……。
    菩萨国王就是这样世世怀著以德抱怨、怨亲平等的心来对待一切众生,因而在累世受生之中,能够真正达到以清净心、平等心修持禅定,开发神通妙用……。(六度集经卷一)
    菩萨又有一世投生为王太子,凡是见有陌生人来求乞,一定会用犹子睹亲的态度来接待他,欢喜布施。
   有一次,因敌国求乞国宝白象,太子将自己最心爱的国宝白象布施结仇国之人,举国震愤,将其赶出国门,放逐山野之域。太子心无怨言,偕同妻儿离开王宫,往山野行进。在山径上,遇到一位可怜梵志求乞所携宝物、车马,太子皆欢喜布施,偕妻儿徒步入山。到了山上,用柴草为屋,食果饮泉,出游林薮间,净心修道,不亦乐乎!
    有一天,忽然遇著一位猎士向其求于,太子见其膝下无子,又有领养之诚,于是欢喜舍子,心无吝惜。
    此刻菩萨的施心之深,惊动了天帝,变化作一位梵志,向太子乞妻,太子依然欣悦施妻。帝释于是还复原形,当即赞叹太子的‘舍心’不可多得……。太子死后,因施福所感,上升兜率天上……。(六度集经卷二)

    (2)菩萨深入外布施的意义是什么?
    以上这两则故事,正是叙述菩萨宿世行‘外布施’的事实。这在常人看来似乎很不合情、理、法的处世原则。但是这正是一位菩萨行者学布施的深入施舍过程。
   当菩萨投生为白衣居士时,能为修行做到有外缘求乞时,当下将身外之财随乞者欢喜,欣然施舍,就代表菩萨已经断除对身外之财的贪吝之心;当菩萨能为修行进一步做到将自己的妻子、丈夫、儿女……毫无眷恋地当下施舍与求乞之人时,便代表菩萨已经斩除对至亲之人的情执之心,这是站在学‘外布施’的立场,‘施舍至极的发心’而论。(按菩萨施财、施妻、施子……,并不是没有辨别、没有智慧地‘任性’而施;这层道理,将在下一篇‘菩萨行外布施及内布施时如何分辨应施与不应施’的一文中有详述)。
    一般人要他稍微施舍一点财物都做不到,何况是舍妻、舍子?!一类菩萨就是这样从无数劫以来,在度众生的生死苦海中,舍财、舍情、不争权、不贵势,出污泥而不染,才能将外布施的施舍心发挥至极,令人感佩!
   就如六度集经卷一所说:‘有一位叫做普放的菩萨行者,自己回忆说:我从无数劫初发菩萨心修行以来,不知经过多少次的生死受生,在死死生生的轮回中,我见到自己饮母乳汁,啼哭号泣,身死血流,海所不受。又因与佰世眷属重逢,恩爱难绝,生死难止。为求菩萨道,我坚定杜绝恩爱之本的信念,今世抒之不尽,世世抒之……。’
   这是说明一类最初发出菩萨心的行者,已经了悟生死轮回的可怕,恩爱情缠的难断,而从启发菩萨心的开始,著重定慧的修持,不断地往斩断生死心、斩断恩爱情的‘修心’方向前进,才能生生世世在生死海中受生而不为‘生死业缘’所障碍。这是末法中烦恼深重、业障深重的凡夫俗子所做不到的。
    你愿意学大悲菩萨生生世世在生死海中为度众生而受生吗?或者正在发大信愿心,积集往生净土的净业资粮吗?不论为度众生而受生或者发愿往生净土,请从今天开始,试著学习大悲菩萨深入‘外布施’的修持精绅吧!

TOP

续 7





         2.菩萨如何深入内布施?



    (1)菩萨如何对人类行内布施?
    甲、菩萨如何坚固内布施的发心?
   菩萨若不能为度众生而深入‘外布施’的修持领域,则不能转化这颗凡夫的私情、私欲之心成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量利益众生的悲愿心。而当菩萨行者完成‘外布施’的修学历程时,进一步必然会显发为度众生而弃自己生命于不顾的同体大悲心。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发心,就像现在捐献器官,遗爱人间发大善心的人士一样的令人敬佩!
    尤其身为一国之君,获得国中最高的权位,而能当即舍财、舍身、舍命,弃之如芥子,更是一般财势薰心、大权在握的达官贵人所做不到的。
    菩萨因累世行布施,常感生生世世富贵、财宝丰足,享有国君之位,甚至获得人中最大的福报—转轮圣王。为何身居高位,而能有如此豁达的胸襟,清心寡欲,过著超然物外的生活呢?
   当知菩萨国王,因宿世善根所感,虽然身居高位,经常思惟佛法,私自反省说:‘过去诸佛皆曾获得此轮王之位,乃至国君之位,然而觉悟五欲快乐,皆是无常短暂,犹如幻梦,不可长保,而发心即时修道,行内外施,更发弃舍王位之心,出家修行,乃至于无量世中,舍身、舍命,如妙高山。我既然已发成佛之心,亦应学习诸佛难舍能舍之行,誓愿以此身舍与法界,无论成就多少‘舍心’,皆愿与一切众生共证无上佛道。我常观己身,犹如芥子之微,尚不惜身命,何况珍财?而且此虚幻之身,前际不来,后亦无去,乃由父母不净种子和合而有我身。此身既处于不净之中而受生,我今暂憩此污秽色身中,岂可为爱惜此危脆之身而不行施舍呢?’
    菩萨国王因累世舍身时,均做此观想,而能坚定利益众生—内布施的慈悲行为。

    乙、菩萨修行到何种程度才能行内布施?
    而且菩萨深入‘内布施’,实践为度众生而燃烧自己生命的大悲行为,更不是一般捐献器官者在脑死后遗爱人间的义举所能媲美。
   因为菩萨累劫以来,在利生道上不断地实践与佛道相应的‘外布施’,而坚固了禅定的修持。到了进入色界禅定一心不乱的功力,便开始以具有坚固度生行愿的大悲正定行‘内布施’—活生生地用五官、内脏甚至身命惠施众生,并非要等到遇上意外事故发生脑死现象,或者于临命终时,才捐献器官。
    就如大智度论说:‘唯有一心不乱,才能尽摄诸善法,深重佛道,令一切烦恼折薄,对众生深加慈心,能自以身命布施众生。’
    由此所说,即可明白菩萨行内布施的修持程度,不是一般人学布施所能做到的。一定要经过禅定的修持,与不断地接受大悲心的熏陶,以及在无数劫中不断对众生行外布施,才能坚固地进入‘内布施’的学习。

    丙、凡夫众生能够行内布施吗?

    而一般的凡夫众生,在还没有达到禅定心(至少证二禅,断嗔火心),与大悲心坚定的程度,就冒然进入‘内布施’—身命施的阶段,站在长远的修行立场及‘临终心念’的问题来看,来世是有丧失人身危险的。
    如舍利弗在宿世修行时,曾经发过成佛道心,放六十劫中,发心行菩萨道。当时他的发心感动了天帝,于是天帝化作一位婆罗门青年,来试探他。
    青年来到舍利弗跟前,哭泣地向他乞讨说:‘我母亲患了绝症,需要一种难得的珍品,才能治愈她的病。’
    舍利弗当即发大施舍心对他说:‘你需要我帮忙什么,尽管说,不论我的身体和财物,都可以布施给你。’
    青年回答说:‘我不需要你的身体和财物,只需要你的眼睛做药引,为我母亲治病。’
    舍利弗即刻不慌不忙地发欢喜心挖出一眼给他。不料青年沮丧地说:‘医生吩咐过我,母亲需要的是右眼才能治病;你挖的却是左眼,怎么办呢?’
    于是舍利弗又忍痛挖出右眼给他。青年捧著他的双眼,居然用鼻子闻了一闻,便丢弃在地,又用双脚践踏,气愤地责怪他说:‘你的这双眼睛又腥又臭,怎能给我母亲做药呢?’说罢掉头就走。
   舍利弗感受到这种情景,真是又气又愤,当时大发嗔怒之心,深深地体悟到:如此愚痴之人,实不可度也,不如自己了脱生死,自修自度算了。于是从那一世开始,他便退失菩萨道,回入小乘。而且这桩屈逆的境界,使他终生耿耿于怀,死前终被嗔怒的业火所困,堕入畜生道中,为蚖蛇之类。(智度论)
    这是警惕我们:凡夫俗子,若是自己的悲愿心与禅定心尚未到达‘内布施’—身命施的‘大施舍心’程度,最好不要勉强而行,否则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丁、捐献器官的省思
    而在脑死后‘捐献器官’也是属于身命施’内布施的一种。站在‘一世往生’的立场及长远的修行道路上来衡量,凡是属于身命施的义举,都是值得再三勘酌的!
   当然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认为今生行身命施—捐献器官,正是让凡夫众生种下培养大施舍心的最好机会,而且因施舍身命而产生的‘嗔痛心’,不一定会挟带‘恨意’,并且在断气后,只要不再于嗔痛的回忆中,惋惜自己的色身被人割截的痛苦,‘当下心念清净’,就能因今生发大悲心行内布施—命终捐献器官的因行所感,上生天界。或者求往生的人,若能在捐献器官断气之后,仍然能在中阴身中,‘自忆于发愿求往生之事’,便能因此发大悲心于命终行内布施的功德所感,往生净土,莲品增上。
   事实上,‘临终之前的心念’,及死后的‘中阴身中的心念’,对末法中业障深重又修行功力不够的凡夫众生来说,绝对是难以控制的。换句话说,行身命施的义举,是有其生前的修行条件与临死前的助缘以及死后荐拔条件的。如果你发心在今生命终时或遭遇意外死亡前,以有用的器官行内布施,利益人类,就请从今天开始精进培养菩萨的悲愿心和禅定力量,否则还是先求往生净土,有足够的定慧力量,再回入五浊恶世中行身命施吧!

    戊、菩萨行内布施的实例
    我们看真正够资格行身命施的修行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悲心条件,才能行身命施?
   据六度集经所载:在无量劫前,有一位菩萨,宿世因布施福德所感,投生为一国之君,名叫长寿。他育有一位太子,叫做长生。菩萨国王,仁恻怀心,经常悲愍众生,誓愿济度。因国王所作所为,均以仁道治国,杜绝杀戮,而使臣民团结,对王无怨,因此招感风调雨顺,宝谷丰沃,受到邻国小王的嫉妒,于是兴兵讨伐,欲夺其王位,劫其宝物。
    菩萨国王不愿为保一己之王位,令百姓受到伤害,于是与群臣会议,将王位交与太子,深夜踰城入山,改名换姓,隐居山野。
    贪王攻入其国,知国王逃遁,于是发出通告,欲用黄金千万两悬赏捉到国王的人。
   长寿王到了山中,在大树下静坐禅思:愍念众生,世世轮回生死,为欲所惑,以苦为乐,犹不能觉悟此身是苦、是无常、是无我、是空的道理。正在感慨万千之际,远国一位梵志,闻王好施济众,千里迢迢来到长寿王国,刚巧经过这条山径;见到国王在树下休息,便与国王畅谈起来。梵志听王陈述本末,居然失望至极地说:‘我现在已经老迈,原本想来贵国向王乞施,以存余命,而今大王亡国,我的希望落空了。’说罢又哀恸逾恒。
    长寿王随即安慰他说:‘你不必难过,虽然我现在已经亡国,身无分文,无法惠施你,但是现在新王以千万两黄金,悬赏能砍下我的头的人,你只要取得我的头,便可获得重赏。’
   梵志不愿,长寿王又开导他说:‘有生必有死,谁能常存此身呢?你若不取我的头,我已老朽,不久的将来必然化为灰土,不能利益众生。如果取得我的头,你还可换得千万两黄金,济贫行善。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愿你满我所愿,继承我普渡众生之志,赶快砍下我的头去济贫度众吧!’
    梵志为王悲心所恸,与王一同出山,将王系缚在城门,令人传报。于是新王将黄金赏赐梵志,再将长寿王系于城门口活烧示众。百姓哭声震天,为王哀悼……。
   太子长生获知父王在城门被活烧示众,佯装樵夫,走到父王面前,含泪望著父王,一心想替父王报仇。但是却仿佛看到父王奄奄一息地对他劝导说:‘儿啊!诸佛以四弘誓愿慈润众生,德韬天地。我若怀一己之私,只为保全自身性命而杀生害命,不愿舍身济世,则必违菩萨利生本怀;何况以怨报怨,对众生行报复之举呢?儿啊!万万不可违父遗诲,内心含凶怀毒,积蕴重怨,欲报吾仇,恐怕将招来杀生之祸呀!若违父诲,则非孝子;不替我报仇,可谓孝矣!切记!切记!’
    长生太子在恍惚间,似乎听到父王对他的警惕之语,犹不忍坐视父死,于是寻找各种管道,接近新王,欲报父仇。终于以厨监的身份接近新王,因为他的厨艺精湛,受到新王的重视,擢升为近臣。
    有一次新王命长生太子随他出外打猎,这是一个很好的报仇机会。太子俟新王在山中休息之际,三次拔剑欲斩新王。但是每次都忽然记忆起父命:‘违父之教,则非孝子’的教诲,又含忍收剑。
    新王醒寤之际,惊慌失措地告诉太子说:‘好可怕,我三次梦到长生太子要斩我的头!’
    太子据实而答:‘长生就是我,我刚才三次拔剑欲斩大王的头,但忆起父王的命令,不可怨怨相报,违背菩萨慈悲济世之道。现在大王既然已知我就是长生太子,任王处置吧!’
    新王受到长寿故王的仁德之心所感动,不杀太子,又将王位交还太子,返回本国去了……。
    这都是因为长寿国王的行内布施—舍身济贫之义,令太子放弃报仇之念,而化解了他本人与新王及太子之间的怨结。
   我们看这位菩萨国王,平素宅心仁厚,不与人计较,凡事皆以众生利益为先,乃至舍弃王位,独居山野,犹不忘普渡众生,不愿放弃任何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利生机会,乃至被贪王活活烧死,不但不怨恨,还怀著怨亲平等的心来劝导太子。倘若不是宿世悲心至深,绝不能为利益众生而舍财、舍权、舍身、舍命!现代人若有长寿王念念不忘利益众生的深厚慈悲心,亦可行内布施矣!

   (2)菩萨如何对畜生行内布施?

    菩萨不仅经常投生为国王及太子或百官大臣为人道众生行身施,而且也经常对畜生道众生行身命施,利益畜类,因而使‘内布施’的施舍心,遍及恶道众生。
    例如一位菩萨行者,宿世曾经居住在山泽之间修道,虽然在山林,食果饮泉,独居生活,但犹经常慈念众生轮回不息,不知出离,实在可怜!常思:若见众生有难,一定舍身相救,绝不吝借生命!
   有一天,正在林中寻素果蓏时,于山径上遇到一只母虎正在喂子食乳;母虎喂乳之后,十分疲困,又饥馑难忍,居然转饮食子。菩萨睹之,心中一阵悲痛,怆然泪下,哀念众生,处于乱世之中,忧苦无量,今儿母虎欲食其子,于心何忍?若令母子相吞,其痛难言。于是哽咽含泪,回顾四周,寻找可以喂虎之物,但却无所见。此时菩萨深自思惟:母虎是肉食之类,瓜果难以饱腹,我终日愍念众生,欲救度众生苦难,都难能如愿,今遇母虎欲残害其子,悲痛之心难以忍受。我既有度生悲愿,又遇众生有难,岂可坐视不救?我若贪生怕死,终日所发利生悲愿即成为空愿,有违菩萨慈心济世之义,更证明我的身执之心难断。思惟既定,便以正定之心舍身投虎,令母虎饱腹一餐,救了虎子一命,使虎母及子俱全生命,不再母子相残。但母虎因用贪婪之心食菩萨,得杀罪,然而已与菩萨结下深厚的度化因缘;菩萨以慈悲心舍身喂虎,来世投生天上,得慈心之善报。而后下生入间,续行菩萨道,慈心转增,施身不断,度尽一切恶道众生,去恶向善,发学佛心,行菩萨道……(六度集经卷一,另金光明经卷十亦记载菩萨舍身喂虎事迹,在此不录。)

   (3)菩萨如何进入恶道对畜类行内布施?
    甲、菩萨如何以兔身行内布施?
    菩萨不仅投生在人道对人类及畜生行内布施,而且也经常以大愿力,转生入恶道,为各类众生及对同类畜生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广度畜类。
    例如菩萨有一世投生为兔子,深具智慧,生处山泽中,不忘以慈悲心利益同类。那一世,有一位梵志,已有一百二十岁的高龄,终身执贞不取,淫泆净尽,与兔子同处山泽间;梵志不乐世劳,以茅草为庐,蓬蒿为席,饮泉食果,赖以维生。
   而且这位梵志,志弘行高,普天下的人们,皆赞叹他的德行。国王欲礼聘他为宰相,但梵志志道不仕;处于山泽数十载,其仁德感动禽兽皆来附恃。当时兔子与狐狸、獭、猴等皆懂人语,经常用泉果供养道士,靖心恭听梵志开示。积年之后,山中果食都已食尽,梵志便欲迁徙他处,觅果维生。四兽皆忧虑,如果梵志一走,不可再闻经法;于是野兽们共同商议,欲寻一月粮食供养梵志,以便续闻经法。狝猴使到远处索得果实,狐狸向樵夫化得一囊麸食,獭在溪边捕获一条鱼,他们相互安慰说:现在所获食物,可供养梵志一个月的粮食。只有兔子深自忧愁,自言自语说:兽友皆取得粮食,惟有我无力获食!又想:有生必有死,不如将我朽器之身,供养梵志,满兽友闻法之愿。于是向梵志说:‘我的身躯虽小,犹可供您一日之粮。’言毕,向升火处投身,突然刮起一阵大风,火居然不烧兔身……,梵志眼见这种不可思议的情景,被它为法投火,成全兽友听经的供养精神所感动,继续留在山里,为四兽讲经。(六度集经卷三)

    乙、菩萨如何以鹿身行内布施?

   又有一世,菩萨投生为鹿王,身材高大,身毛有五种颜色,蹄角奇雅,数千只鹿群伏从而行。有一天,适逢国王出外打猎,群鹿惊吓分散,不少鹿群投岩堕坑,荡树贯棘,死伤甚剧。鹿王见此惨状,哽噎难忍,深深反省道:我生为众鹿之长,宜当择美草而游,如今选地不当,使群鹿凋残,罪不可赦,为了保全其他群鹿之命,不再遭受国王围猎之苦,于是迳自进入国都,欲见大王,向王请愿。
   鹿王进城,国人睹见鹿王厥体高大,身毛五色,蹄角奇雅,莫不惊讶万分,以为大王有至仁之德,感得神鹿来翔,砚为国瑞,无人敢阻挠其前进。鹿王来到王宫殿前,下跪请愿说:‘小畜贪生,寄命大王国界苟活,日前卒逢国王打猎,致使我们鹿群,奔迸逃亡,有的投岩堕坑,有的荡树贯棘,死伤狼籍,惨不忍睹。大王若有仁德之心,爱物如己,必当为群鹿哀悼!愿从今日起,每日用一鹿供王宫食用,避免群鹿再遭围杀之难,断绝鹿种。’
    王闻鹿王所言,甚感奇特,答应鹿王的请求说:‘王宫所用的鹿肉,一日不会超过一只所需,我实不知你们死伤甚重,如果实如鹿王所言,我发誓不再围杀鹿群。’
    鹿王得偿所愿,返回山间,对群鹿晓以祸福大义,鹿群代转,遵从鹿王所言,听候差遣,依次点名排列,准备日日进供王宫。每当供鹿欲出山林时,鹿王皆泣涕地向它诲喻有生必有死的道理,教其寻路念佛,以仁孝之慈心,面对死亡的来临,不可嗔怒大王。
    有一次,轮到一只怀孕的母鹿进供,待产将近,就向鹿王要求说:‘我尚有一日一夜便生产,我不是想逃避死亡,只是希望保全幼子之命,愿王让我生产后,再进供大王罢!’
   鹿王闻之,不忍枉伤小鹿生命,又无其他鹿愿意替代先死。于是在翌日私自出山,欲代孕鹿供食。鹿王进入国都,即迅速走入王宫御厨,厨人识之为鹿王,即上奏大王。王问其故,鹿王据实回答。大王闻之,怆然流泪说:‘岂有畜兽心怀天地之仁,愿代同类杀身济众,操履古人弘慈之行呢?而我既生为人君,却日日杀害众生性命,只为了滋养自己的肉身,我好凶虐的本性,实与豺狼之行无异呀!’
    于是国王感佩鹿王的仁德,不再残杀鹿只,从此鹿群重新过著山泽中幽游安定的自在生活……。(六度集经卷三)

    3.结论
   一类发成佛大心的菩萨,就是这样选择在无数劫中,对六道一切众生行外布施、内布施、内外施的修持路线,而累积了无量的福慧德行,早已获得天福之报而不愿生天,经常发大誓愿,愿投生于人间为大国王、大理家、大商主……,以人君身分行布施之道,在人间各处,建筑佛寺,撰录佛典,饭食沙门,自行六斋,理民以正,心无偏颇,常感百姓皈依三宝,行善生天,风调雨顺,国境安宁。又常惊动天王,下凡人间,变作化人,试探其志。又经常以达官贵族身分发心出家,广度众生。又在其定慧力量坚固(证无生法忍)时,投生畜生道中行同事摄,以布施波罗蜜引渡畜类。菩萨因生生世世舍心坚定,不为外境所动,不论逢遇谁来试探、乞索,只要合乎正道所需,皆以犹子睹亲的欢喜心布施乞者,绝不悔施。故而在无量劫的施舍历程中,斩断了‘人、我贪执’之心,巩固了他度化众生的大悲愿心。
   由此可知,发愿做一个生生世世在生死苦海中广度众生的大悲菩萨,是有其定慧的修行条件的。尤其在末法的今天,选择在生死海中行菩萨道,生生世世‘善知识’引导的‘方向’,是否能令你的‘悲智’与‘正定’之心与‘佛道相应’而坚固不退,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以上所述,仅仅是行持布施波罗蜜的一部分(后绩自明)。因菩萨的根器是有种种不同的。因而初发心依布施法门选择的修行方向也各有不同;但是‘初发心’时选择的修行方向,对成佛的时间表,是有其深远的影响力。并且菩萨修学布施法门的过程,绝对是融通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五度波罗蜜及往生净土、供养诸佛、闻法修持的历程,才能在五浊苦海中行菩萨道,而身心自在,不被众生的生死业缘所羁绊。
   像现在有许多人发愿生生世世留在这个苦海世间行菩萨道,做人间的清道夫,等待并庄严人间净土的完成,或者发愿尽未来际发大菩提心往返六道中广度众生,皆应深刻地反省、警惕自已在布施波罗蜜的行持上,有无朝向大悲菩萨学布施的究竟目的去做!?如果不能学菩菩萨‘外布施’及‘内布施’的深入施舍心,以烦恼心深重的凡夫而言,难保在末来世生生世世的行菩萨道上,不失人身,道心不退!也难保再闻佛法,更难保这颗大悲菩萨心,缕续开显出来!愿与同往成佛道上走的佛弟子,共同勉励,谨慎地来认识、学习菩萨如何行持与佛道相应的布施波罗蜜,不要在今世人云亦云、不明事理地倡说下,迷失自己正确学佛的‘修心方向’,若能经常反观自己的‘学佛心’,有无与菩萨的‘大悲大定之心’相应,就能觉悟自己的根器适合选择往那一条修行路线前进了!

   

               (四)菩萨行外布施及内布施时如何分辨应施与不应施?
  
   一个菩萨行者,虽然在无量劫中,经过外布施、内布施、内外施令人崇敬、感动的行舍过程,但是绝对不是一味没有分别能力的随意施舍,而是在具有高度智慧判断下,分辨出何种情况下应该布施,何种情况下惠施后反而害了众生,连不到行施的意义和价值,这是非常需要知道的判别问题;尤其是现代的凡夫学佛者,更应清楚的明白何种情形‘应施与不应施’的道理。现在就提出二十三个重点来做分辨:

    1.菩萨行外布施时何种情况不应布施?
    当菩萨行外布施时,必会做如下观察,也就是说任何人在学菩萨行外布施时,皆应做以下观察:
    1.如果观察出有人为了伤害自己或者杀害别人而来向你索取药品、火具、刀物、酒类时,不应布施。相对的,倘若为了利益自己或饶益他人而来求索药、火、刀、酒等物,即应惠施。
    2.菩萨行者绝对不会用没有经过他人同意的物品而行布施。
    3.菩萨行者绝对不会为众生说媒,介绍妻妾与人而行布施。
    4.菩萨行者对绝不会用有虫的饮食等物而行布施。
   5.当菩萨观察出:布施种种玩乐等兵,会令受施者产生骄傲、放逸等恶行,以致命终之后,堕落恶道,即不可布施。相对的,若观察出虽然布施各类玩乐等具,不但不致令受施者增长不善心,反而令其生起利己利人心、敬重佛法心,有因此而导入正道的倾向,即可随彼所求,欢喜布施。
    6.菩萨行者绝对不会用捕鱼、狩猎、罗网……等伤害众生的器具而行布施。
    7.菩萨行者绝对不会用生存在水、陆、空等畜生的性命而行祭祀等杀生害命之施。
    8.菩萨行者绝对不会用财物去帮助怨亲之人呵骂、缚戮、杀害、刑囚众生。
    9.菩萨行者遇到病患之人前来求索对其有害的非量饮食,绝不布施。
    10.菩萨行者遇到性好馋嗜之人,已经饱食,犹经常前来求索珍妙的饮食,绝不布施。
    11.菩萨行者遇到众生被愁忧之事所逼,向其求索杀生殴击之物,以及毒食之类,乃至表白杀生之意,欲坠岩、投渊、赴火,绝不施其所欲,并当极力抢求。
    12.菩萨行者遇到有人前来求索对其哺乳养育之恩深重的父母、师长之辈,绝不布施。
    13.菩萨行者如果身为国王,绝不以其权力强逼国境内的妇女转施他人,仅能在国人同意下,量力而为的用村邑、聚落、川土施与求乞者。
    14.菩萨行者在没有经过自己的妻子、奴婢、仆役、亲戚、眷属同意下,绝不强迫妻子、仆人、亲眷施与他人;虽然事先用正义之言晓喻,令妻仆等欢喜,乐意献身求索者,但绝不布施结怨家、恶友、鬼类及凶暴之人,亦不将身体柔弱、多病的妻仆等布施给乞求者当做佣人之用。
    15.菩萨行者绝不会将王位布施给乐行种种暴恶之行的残酷之士。如果曾经遇有暴恶之徒先居王位,菩萨有力,倘应废黜,何况施国与他?
    16.菩萨行者绝不会将众生心念引向‘外道’,教导众生外道法;所学正法,也绝不会施舍给欲利用佛法,破坏佛教的外道行者。
    17.菩萨行者绝不会将经典施舍给欲利用佛经炫卖、图利的贪财之士。
    18.菩萨行者绝不会将经书布施给欲秘藏经典,不将经书广利众生之人。
    19.菩萨行者绝不会将经书施舍给不求理解经义之人。
    20.菩萨行者绝不会为了利用、爱染某一个人或某些人来扩大自己的权势范围,专门为此等人来建立自己的声誉:而舍弃真正利己、利人的广大利生圣业。
    21.菩萨行者绝不会侵占、夺取父母、妻子、仆人、亲眷等所拥有的财物,用来布施,也不会逼迫、触恼父母、妻子、仆从、亲眷等捐出财物,布施乞者。
    22.菩萨行者绝不用不正当手段积集、赚取的暴利财物,用来布施,也不会逼迫、损恼他人而行惠施。
    23.菩萨行者若是依佛正法出家,绝不违背所有菩萨戒法而行布施。
    总而言之,凡是遇到一切会令受施者产生逼迫、损害、忧恼等不良后果的现象,菩萨行者皆不布施。(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菩萨地持经卷四)

                                     2.菩萨行外布时何种情况应当布施?
    相对的,当菩萨观察出布施各种衣服、庄饰、交通工具、珍妙饮食、歌舞、戏乐及一切乐器、涂饰、香鬘、珍贵玩物以及园林、住宅等种种游乐、栖身之物乃至各类经书,会令受施者因此而对三宝生出清净信心,易于化导,凡来求者,皆可施与。

              3.菩萨行内布施时何种情况不应布施?
    菩萨行内布施时,同样和行外布施一样,会以智慧分辨,何种情况布施后,可令众生得到安乐、利益,何种情况惠施后,不但不能饶益众生,反而增加其贪婪、堕落之心!现在略举数种情形来加以分辨:
   1.当菩萨发愿用生命布施众生时,一定会遇到有人来而其索求身体,甚至乞求结为夫妻。如果乞者用逼迫、威胁、诱huo、欺诳的手段,强求施者共为伴侣,其目的只是为了拥有施者身体,受其控制,听从他指挥,便不应布施。因为一个有智慧的菩萨行者,宁愿发心在百世、千世、万世舍弃身命利益众生,但绝不会因见乞者有利用价值,而为了取悦乞者,摇尾乞怜的听命乞者,更不会因布畏乞者权势,或见仁者以非理强索而臣服于他,任乞者摆布、玩弄。施者若是遇到这种情形,不得已以生命相许,这是你的业障现前,绝不是在对众生行‘内布施’。
   2.一个经过外布施深入历炼的菩萨,定然已经达到‘施意欣乐、清净’的程度。如果正在做无量利益众生外布施的事情,遇到有人前来求索自己身体,不应布施。这绝不是菩萨施意不净,心生退却。而是应当明白菩萨行内布施的意义是什么?菩萨行者为了彻底去除无量劫以来积习的贪、嗔、痴三毒,令身口意三业达到圆满清净,而行内布施。倘若初学菩萨观察出自己现在布施的心意,渗杂有贪执布施果报的爱染心存在,心念尚未清净,而愿更上一层—用今世的身命施舍众生,换取斩断一分身见、人我相的贪执之心,点燃内在智慧的生命之光,便应在今生勤修禅定,以无比坚定的定慧力,用为断贪福心,成就意业清净,增长悲愿的向道心,施舍生命,饶益众生,否则不可无故学习‘内布施’,不但不能利益众生,反而增长众生的贪求心,制造乞者堕落恶道的引因,可不慎哉!
    3.菩萨行者如果分辨出是魔天眷属现前,欲来恼乱施者修道心念,而向菩萨求索身命,绝对不会分碎身体,节节施舍魔天。因为布施身命与心怀不轨的魔眷,是令其造下极大的罪过,必堕恶道,所以不施。
    4.菩萨行者倘若遇到痴狂心乱之人,如精神失常、被鬼附身之人前来求索身命,不应布施。因为这种人自律神经已经失调,丧失分辨正、邪的能力,胡言乱语、不能自主,所以不施。
    相对的,除了以上四种情形及类似情形外,遇著有人来向菩萨乞索身命,对一个深入内布施的菩萨而言,皆会用无比坚定的定慧力及悲愿力,欢喜布施身命与众生,而无丝毫嗔恨、悔施之念。(瑜伽师地论)
     

    4.菩萨在特殊情况下如何分辨应施与不应施?
   菩萨行者在分辨外布施与内布施应施与不应施的道理后,又应更深一层运用智慧辨别在应施与不应施之外的其他特殊情形下,如何处理某些特别问题,善巧方便的运用布施法门来利益众生。兹举出重要的几种特殊情形,来认识及学习菩萨行者如何善用智慧在特殊情况下分辨应施与不应施的道理:
   1.菩萨行者在发大心广开布施大门时,一定会先为特殊情形自许说:如果同时遇到两种人来向我乞索,一秤足自己有能力生活之人,一种是贫贱没有依怙之人。如果我的财物充足,自当两者俱施,令他们满愿而归:倘若我的财物有限:便应将自己所发的先济贫人后济富者的誓愿方便告知自食其力的乞讨者。绝不可因任何一次的布施因缘而令乞索者讥嫌,再与众生结恶缘,障碍修道的前进。
   2.菩萨行者在拥有广大的财物时,如果熟识某家主人非常悭贪,终日战战竞竞,吝执财宝,从不供养三宝及修道之人,来世果报可想而知。菩萨为了度化此人,便来到此人住处,与其寒喧慰问,并方便引导主人说:为了求学佛道,我已立下了大誓愿,决定从现在开始修学布施法门,广度众生。如果你在路上遇到穷困之人正在乞讨,或知道,或听闻某乡镇、某地方需要布施、救济,甚至遇著贫者到你家乞讨,可转告乞者,某地方某人正在发大施舍心,普渡众生,可转至我家接受布施。经上说,只要你看见某人行布施,心生随喜赞叹,功德无量。
   此人受菩萨方便开导,若是欣然接受,随喜赞叹,虽然未能亲手布施,但已经种下布施种子,是十分难得可贵的,现代凡夫欲学菩萨布施,在事行上的运用善巧方便,发愿去度化悭贪之人令他敞开布施双手,种下佛道种子,是非常重要的实际利他之行。尤其在方便劝导悭贪者种下布施种子,善巧智慧的运用得当与否,是值得省思的!
   3.菩萨行者若是正在教导弟子学习戒律与修持梵行,发现共住弟子有人心性悭贪难改,有人虽然悭贪习气较少,但今生资财欠缺,所欲匮乏,这都是前世少修布施之行所致。菩萨为度弟子舍离悭贪习气及广修佛道福德资粮,以身作则,施舍身边财物,交与弟子,令其用此施物发心供养三宝,不仅菩萨福报增加,弟子受其精神感召,逐渐调伏悭贪习性,这是真正发菩提心、布施心、利生心的菩萨行者才能做得到。现代佛弟子欲学菩萨布施,如何引渡认识及身边贫穷又悭贪的亲友行布施,没有菩萨的善巧方便智慧,是不容易做得圆满的。
   4.菩萨行者若是遇到有人蓄意前来求乞,观察此人,如其心性矫诈,来意不善,在这种情况下,菩萨不会在众人面前揭穿他的假面具,一定会方便开导他,当其惭愧心生起时,再以财物惠施他,令其欢喜而归。倘若此人不愿接受菩萨开导,仍然蓄意用所得财物,做不正当的勾当,芷口萨以他心通知此‘用心’,绝不布施。反过来说,菩萨若是没有他心通,或是当时鉴察力不足,不能分辨其来意‘企图’,而误施财物与他,后来才觉知他用所得财物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情,在这种情形下,菩萨亦绝不会当众举发此人贪财心的过失,也不会去诃责他。因为不论当众举发他或者前去责备他,不但不能使他改过,反而令他更加嗔恨,增长他的报复心与作对心,以及加重他堕落恶道的因缘。菩萨悲愍他的恶报,当下对他发慈悲心,不再与他结怨,只能怪自己‘智慧不足’,没有知人之明,是我让他有造恶机会,众生何辜!
    凡夫欲学菩萨布施,具备此处所说知人之明的智慧心来行布施,是非常重要的。若是误施来意不善的乞者,未来必然与其‘共业’,自当谨慎小心!
    5.菩萨行者若是正在发大施舍心普渡众生,而欠缺财物惠施,或者财物已经施尽的情况下,会用两种方式处理;一种是运用正当营利的专业,赚取钱财,宿福所感,仅要稍事营业,招财进宝,不虞匮乏,续施众生,又感财源不断。(这是指在家菩萨而言)
   一种是将这颗利他心,转向为众生方便说法的方向上去。规劝贫苦者及悭贫之人,发出欢喜心乐行布施,又令富乐者及常施者更加增长其布施心。当菩萨知道某家主人财富丰盈,乐好施,便会引导仁者前往他家求索,令其未来施德无量。或者亲自到乐施之家,随喜赞叹主人。自己虽然不能亲自布施,但经常随缘随力的帮助、劝勉施者、乞求者,坚定他们的利生心、向善心、学佛心,就是实行‘方便法施’的一种。(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持经)
    这是现代任何一个自认已获成佛心的佛弟子,可以经常随喜做到的。否则明白了菩萨修行次第的实际利生内容,而不愿躬身力行,怎能在今生印证佛法的受用呢。

                     5.结论
   以上是略举菩萨在特殊情况下,如何运用智慧处理应急之道,广说无量。现代凡夫不仅前述所说的‘外布施’不容易做到,纵然有做,心念不净,所行有限,何况是‘内布施’?更何况是进一层在布施时,运用方便智慧正确的分辨应施与不应施的道理。因为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本来是要利益众生,反而害了众生,这是最不容易处理的问题。而要做到像菩萨一样的广大外布施与内布施的行为,更是要在修学布施波罗蜜的因地历程中,融通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其他五度相辅相成的修持过程,才能圆满实现,乃至最后达到不愿所说‘在诸佛前,供具如意’‘布施圆满相’的理想。
    而当净土菩萨回入十方世界广度众生时,必然会具备如上所说分辨外布施及内布施应施与不应施的深入修持内涵,进一步善用方便智慧圆满布施波罗蜜的施德。
    以下将分辨如何从布施进入其他五度的修学情形。

TOP

续 8






          (五)菩萨如何从布施进入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修学情形


   菩萨,不是高不可攀的,更不是瑰丽神幻的词藻。一个实实在在往成佛道上走的‘初发心’菩萨,一定会经过布施融通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其他五度的行持过程,才能一步一步地从外布施、内布施、内外施—由财施而法施—达到本愿所说‘在诸佛前,供具如意’的理想。

    1.什么是布施圆满布施心?
   一个初发心菩萨,经过最初的用饮食、财物供养诸佛及布施众生,而后施心辗转增加,为除众生苦难,能以亲眷及身肉布施众生,或用身肉换取饮食、财物,施舍乞者。当其觉悟光是财施并不能分担众生心灵上的痛苦时,又以纸墨书写法义,用经典惠施众生,令其闻法;并以衣服、饮食等四事供养法师,以求法财,甚至舍身求法(大般若经卷三百九十八)。而后智慧辗转开启,见乞者求财之时,贪心炽盛,乃以佛法开导众生,令入正道;后得法身,以其所证,为无量众生,应其根器,种种说法,广施无畏之行。凡此食施、财施、物施、亲眷施、身肉施、法施、无畏施,皆是从布施而开启,从布施辗转推进而圆满。所以当一个菩萨行者修学布施到达此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具足的程度,便称为布施圆满布施心。

             2.什么是布施生持戒心?
    当初发心菩萨行布施时,经过去除许多不净施的习气(见‘布施入门愿’)及不断地在动、静间薰陶‘大悲心’,因而能深刻地醒悟出唯有力行布施法门,才是最能摄化凡夫众生踏入不造十恶业,进入持戒初发心的重要引因。
   因为任何一个具有‘悲心’的菩萨行者,皆会在静观中做这样的思惟:凡夫众生因为不知道布施,来世一定获得贫穷的果报;贫穷,是致使人类产生劫盗心最重要的原因,尤其现代更验印这句话。凡夫众生就是在自恃聪明及不满于现实生活的情况下,而做出许多抢劫、偷盗的行为,甚至常常因此而闯下滔天大祸,杀生害命,制造堕落恶道的机会,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中受苦受难,实在可怜!
    一个有悲心的菩萨,为了引渡众生脱离堕落恶道的苦果,所以发心从布施法门下手,首先帮助众生解决生活问题,减少他因为贫穷而造作恶业的近因。
   进而从远处来想,世人因为蒙受菩萨布施的利益,生活得到改善,在他八识田中已经种下亲近三宝的善种,来世因缘成熟时,他这颗布施心、皈依学佛的心,一定会萌芽出来。这种因为布施而引生未来的福德善果,因为布施而引生学佛之心,逐渐远离十恶业造作,守持戒法的情形,就称为因布施主持戒的‘初发心’。(智度论卷十二)
   这是从利他的观点来说明布施引生持戒的道理。相对的,当初发心菩萨行布施时,经过世间施的过程而导进出世间施的心路历程(见‘布施入门愿’),一定会彻底地净化贪执心,达到经常用恭敬心、清净心、正直心布施的境界,未来必然获得心地调柔、意业清净的果报,因为意念温和、莹净,当然尽未来际不会再做出杀盗淫妄等破戒的行为。当菩萨能够做到为求佛道而用清净心、正直心布施,不违犯菩萨戒律的程度,便称为已经成就从布施主持戒的坚固发心。也就是大乘义章卷十二所说的:‘修行施时,身口意净,不犯佛戒而行布施,名为摄戒。’(按持戒圆满的道理,将于‘持戒具足愿’广述)

    3.什么是布施生忍辱心?
    当菩萨进入发广大心布施时,乞者一定会闻风而至,如果菩萨不能令乞者称心如意,满载而归,经常会碰到受乞者逆骂,或遭乞者非理强索的情形。菩萨逢遇这种能令身心嗔恼的情况时,应当如何自处呢?
    觉悟布施深理的菩萨,必然会经常做如下反省:我今天是为了追求佛道,而广行布施,没有任何人唆使我大开布施之门。既然是为了启开我的慈悲心、忍辱心、佛道心而行施舍,我岂可因布施遇到逆境而生嗔怒之心呢?
    我今天尚愿意发大心将己身最难施舍的内外财物及身命,布施出去,何况是众生的怒骂‘空声’而不能忍?若我不能忍受众生的怒骂之声而行布施,就是‘不净施’!‘不净施’的果报,足以让我与‘怒骂我’的受施者来世结下牵扯不清的障道因缘。
    当发广大心布施的菩萨,经常在布施逢遇逆境的当下,克制自己的情绪,反观这层道理,便能将这颗嗔恼心逐渐安定下来,真正朝难忍能忍,难舍能舍,生生世世为成就佛道悲心而行布施的方向做去,就称为布施生忍辱心。(按忍辱具足的过程,将在忍辱圆满愿广述)。

    4.什么是布施生禅定心?
   一类初发心菩萨经过对众生广行种种财物施,令众生心满意足后,一定会在自己的贪执心逐渐淡薄后,受到善知识的指点而醒悟出单是用财物施利益众生,不能帮助他们超脱生死,自己也不能在生死解脱上有根本的助益,于是恍然顿悟唯有反观本心,修持禅定而行布施,才能真正利益自己及饶益众生。于是净心修定,逐渐调伏贪欲心、嗔恼心、睡眠心、悼侮心及疑法心,证人甚深禅定,用最坚固、清净、平等的禅定心而行布施。这种因布施的修因而引生禅定的力量,以莹净的禅定心而行布施,便称为布施生禅定。
   我们看人道中福报最大的转轮圣王在广行布施后,一定会进一步发愿用利益众生的布施心量来反观自心的贪、嗔、痴、慢等烦恼习气,有无因布施的行为而洗涤、净化?如果仍然继续存在,便会进而发愿舍离五欲,背离六尘境界,甚至发心出家,一心为利益众生而修禅定,于是证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而彻底觉悟,唯有用所修证的慈心三昧、悲心三昧、喜心三昧、舍心三昧的力量继续在未来世中广行布施,才能真正做到对众生平等布施的境界。(按菩萨禅定问题在后续‘禅定坚固愿’及‘般舟三昧愿’、‘住定供佛愿’、‘普等三昧愿’等将有广释)。

             5.什么是布施生精进心?
    一个已经在长远劫中发大精进心,用布施法门利益众生,并且获得忍辱、禅定力量及具有智慧、悲心的菩萨行者,一定能够为续佛慧命,广度众生而于尽未来际,完全做到舍财、舍情、舍身、舍命、舍涅槃一切皆舍的程度。
   因为真正因布施获得大精进、大慈悲的菩萨行者,必然领悟出:舍财物利益众生,不如身精进—舍身命、断身执、证法身的发大心:舍身命饶益众生,又不如心精进—获得悲心自在者,为求无上佛道而舍阿罗汉所证无余涅槃,续发长远道心,回入生死,普以内外施广度众生的功德大。
   因为当菩萨达到身精进(证法身,以法身供佛),心精进(虽证毕竟空,但因慈悲愿心的推动,不证入解脱无余涅槃)的程度,便已能自觉自证,我心当成佛的真理;从此道心坚固不退转,又发广远心运用所证定慧力,往返十方百、千、万、亿个佛国世界,普以财、法三施引渡众生。纵然不能使一人证入二乘果位,或者能度化无数人修学佛道,获证菩萨果位。菩萨在任何时刻里,都能完全做到不嗔、不悔、不贪、不痴。因为这位菩萨行者,已能完全将其心念引入‘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布施的境界,因而能真正确实达到‘虽度一切众生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亦已达到‘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的利他修心境界。当一个菩萨行者从布施法门引生身、心精进施舍做到如上所说一切皆舍、获证法身的程度,便称为布施生精进波罗蜜。(大丈夫论、金刚经、智度论)
  

    6.什么是布施生般若心?
    (1)布施生般若心的基本意义
    一个菩萨行者,一定要具备闻法、学法、持法的程度,才能从财施进入法施的修学阶段,也才能真正用‘出世心’行财施与法施。
   布施生般若的道理,就是在于探究出:为何世间人行布施,能舍财,不能舍施,引进到出世间行者学布施,能舍财,亦能舍施,生出观照智慧提升施者‘清净心’的学习历程,便是布施生般若的入门意义。而什么是‘舍施’?就是从布施者、受施者、所施物三者过去、现在、未来层层的因缘观,觉照出三者空无定性、空无实性、施法不可得的道理。
   任何一个菩萨行者,不经过般若心引导布施心态的提升,绝不可能断除因布施当下的善、恶境界因缘引生喜、怒、贪、吝、怨、悔等的执取心。菩萨行者不能断除因布施再引生对受施者、所施物的贪执心,便不能进一步引发出世心,进入对持戒(菩萨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圆满行持。
  ‘三轮体空’,不是凡夫众生嘴巴讲讲,在布施时不明观法的‘不生分别’,或者观想‘内心不执著任何一点’,就能一蹴即得的。我们往往看到佛菩萨布施修证的成果‘三轮体空’,便‘倒果为因’,忽略了佛菩萨修成‘三轮体空’的‘修因’,观照过程是什么?这是现代误以为自己是利根器能够顿证‘法界实相’的凡夫众生常犯的毛病。
    现在就来分辨凡夫众生欲学菩萨进入出世间布施的境界,应该如何脚踏实地的在日常静心中及布施的当下,用什么观照方法,来调适、提升自己布施的心态,才能与‘观照般若相应’

   (2)从因缘观生般若心的释义
    我们应当如何从施者、受者、施物三者层层因缘中觉照三者无定性、无实性,证明施法不可得的道理呢?首先从‘施物’为何不可执著的道理谈起!
    甲、假名观与无常观
   如果你布施的物品是一张桌子,或者一篮水果、一件衣服、甚至一栋房子……。你应该明白:不论任何一样物品或钱财,都是假名而有。如何说呢?譬如施物‘衣服’,是由丝缕、纸浆等‘因’,经过人工或机器等‘缘’,加工成布料,再编织成衣服成品之‘果’名;又如房子,是由钢筋、水泥……等因,经过人工‘缘’建筑而有房子‘成果’之名:又如水果,走出种子‘因’,种植在泥土里,经过阳光、水分、空气等‘缘’,促成其发芽长大,而结成累累丰硕的‘果实’之名。
   我们首先观察衣服、房子、水果等任何一件物品的‘名称’,本来没有所谓的名字,是人类给它假设了一个名字,才有水果、钱财、房子之名,可见万事万物的称号,本来就是虚假的。我们再来观察凡此衣服、房子、水果等‘施物’,皆各有其组合‘因缘’,才能建立成果之名。相对的,衣服、房子、水果等施物本身离开了丝缕、纸浆、加工;钢筋、水泥、建筑;种子、泥土、水分、空气、阳光等各种因缘的混合品,本来就不存在。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衣服等成品,也是不断地随著时光的流逝,各类人们的穿著、转用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季节的变化,而使其退色、破旧、烂坏……。
   虽然受施者经过施主惠施后,获得这些施物,能够御寒避暑,而促使其生出感恩、欢喜、报恩、享用的种种心态。然而当受施者的‘施物’遭人劫夺或‘施物’毁坏、破旧、损失,受施者就会转为愤怒、悲伤、失望……,或者受施者将此‘施物’转施他人,他人将此施物再转施他人,此‘施物’若是遗失,再被恶人捡拾,当然会成为另一种不善的因缘果报。甚至任何一位受施者,都可以利用此‘施物’再去做种种违背良心的恶业,而使来世堕落恶道……。
    这就说明了‘施物’本身不仅由各种因缘聚合而成‘假名之果’,本无实性,就是受施者获得此财物后,仍会形成层层不可预知的‘善恶转变因缘’,而产生种种不同的受用果报,毫无定性可言。
   初发心菩萨学布施,就是这样经常用宁静心观照‘所施物’的生、住、异、灭等形成、转变、分解、损坏的无常、短暂、不实等生灭变异等情形,而破除对‘施物’的执著心,再从‘受施者’受用施物的层层善恶转变因缘,深一层观照出‘所施物’本来就是随时依人事因缘的迁异而产生毫无定性的假名存在,幻有存在,而逐渐破除对‘所施物’的贪恋心。
    乙、空观
    如果你布施修行人一块坐毯,当知禅行者的定慧证量达到身心自在、四大互换的时候,可将这块毯子,变化为地,或变化为水,或变化为火,或变化为风,或将此毯颜色变化为青色、黄 se、赤色……等不同的色泽。
    由此可知,‘物’能随心转换,更加证明‘施物’虚妄不真、空无定性的道理。在修禅者看来,你所布施的财物,只不过如风、如电、如露、如幻、如空,有何可贪?
    初发心菩萨因为深明此‘空观’之理,故逐渐斩断对‘施物’的执取心,凡夫学菩萨布施,更应经常加强对施物‘空观’的理解,才不致将这颗布施心,经常坚执在‘施物’的去向、享用情形上,而产生因布施而生出的苦恼心。

    丙、色空观
   现在再用美色来剖析色法,以证明‘外物’没有定性,加强布施者去除对施物的固执心。譬如有一位美女出现在凡夫的眼前,在淫欲深重的人看来,一定会被其姿色所动,心生爱著。但是在正在做不净观的禅行者看来,正是利用种种不净观来正视、剖析女色虚妄不实的最好机会;获得深观者,便会正见其从头到足,恶臭毕现,无一净处。若是妒嫉心、憎恨心重的人看见了,便会心生妒嫉,视为恶心不净,不愿正视其面。再说如果被感觉迟钝的人看见了,则不觉其美,如见土木。
   由此可知,‘外物’的价值,随著每个人的‘观点’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结果,没有其固定,决定的价值性。‘施物’亦然,因为每一种施物,拿在不同施者及不同受施者的手中,皆因个人观念、处境、心智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施舍心与接受心。而且每一种法、每一种施物,皆是因缘和合假名而有,既然由因缘聚合假名而有,则每一种色法、每一种施物,都有层层微细的自体空义,如‘十八种空相’,(即施物内相空、外相空、内外相空……等十八种空无自性义。按十八空义,将在‘般若愿中’广辨)。每一种色法(施物),本来就是涵盖了层层微细的自体空义,只因凡夫心量狭小,理念局限于现实生活的某一点上,不肯放开世间思惟,正视‘所施物’的种种因缘观法,而生生世世停留在自以为是、自我陶醉的布施有为果报中,你不觉得可悲吗?
    初发心菩萨就是因为能够在因地学佛时,经常运用般若经中所说的因缘假名观、分析观、不实观、空观、色空观……来观想‘施物’的没有‘定性’,虚幻不实,所以能渐渐令其心念,在布施的当下,放下对施物的固执心、难舍心与悔施心。

    丁、观施者、受施者不实在的理田
    (甲)从因缘观
   为何要观施者、受施者不实在?因为我们今生的生命,是由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组合而成,因为此‘六大’聚合,才使我们有动作、往来、起坐等举止行为,假名为人。如果将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的‘性与相’层层分割、剖析(如解剖尸体),细心观之,便曾发现这个色身只不过是骨、肉、血、脉、筋、络、温、热、风,气……等色物与心法的组合品,无常一到,‘六大离散’,‘生与死’不是凡夫意志所能控制。初发心菩萨因为时常静下心来做此生死短暂、无常的观法,而恍然惊悟出此不自由、不自主、不实在的幻相色身,有何可贪?
   相对的,再观受施者也和我一样,同样是人,同样是由‘六大’所组合,同样不能自主‘生死’,终身为了滋养为名利生存的色身,劳碌奔波,终其一生,甚少反省自己的人生,‘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实属可怜!今天我施舍财物与‘他’,乃是为了成就与佛道相应的清净‘施德’,若是错用心将布施的发心,坚执在这个‘不实在、生死不能自主、烦恼深重’的受施者身上,岂不是不明白菩萨行者多生累劫行布施的意义何在吗?警之!醒之!
   (乙)从生死根本观
   从生死根本观,是提升初发心菩萨的出世布施心,非常重要的观法,因为我们今世生命的根源,是由于前世的烦恼心延续而来,这个由过去、现在、未来因烦恼心而延续的生命之光,就像正在燃烧的蜡烛灯光一样,前一个灯火,延续下一个灯火不停地燃烧著,没有熄灭过,也没有驻足过,光光相继,生灭相续,念念不住,又念念不断,不知道这盏由烦恼之油而燃烧的生命之烛,要延续到什么时候……。
    菩萨行者就是运用其智慧之光,熄灭了这盏生命之烛的根源,而将自己与受施者带往另一层次新生之命的源头前进……。
   我们凡夫众生行布施,因为烦恼心在作祟,而一直将自己布施的‘心态’,固执在此身由十二因缘所束缚的生死之流里打转,跳不出去。凡夫学佛者若不能经常静下心来‘修定’,时常培养、反观这种脱离生死的‘智慧心’,让这颗‘智慧心’--出离生死心尽速薰发出来,当然会一再使自己因为布施的因缘,而跳入与受施者缠结的未来善恶果报中,永远不能出离三界火坑。有智慧、有道心的佛弟子,你难道不会有此生想要出离生死苦海的‘发心’吗?
    (丙)从布施果报观
   菩萨行者对自己布施时发什么样的心态,必然获得何种果报,一定清清楚楚。因为十分明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自然对受施者与所施物不会生出占有心与贪执意。(按布施的果报在前愿‘现代人布施的态度’、‘世间布施相的修学次第及果报问题’以及‘如何由世间施导入出世间布施行的修学次第’三篇中有广释,不再赘述)。
   布施的果报,与我们所修学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五度程度的深浅是成正比的。未来无论投生人道,生在下层、中层、上层社会人家,或者投生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天上,乃至种下声闻果位、辟支佛果位、菩萨果位的成果,都与我们今生对布施融通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五度的行持次第及实践功力有多少而息息相关的,并且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凡夫欲学菩萨行布施,一定要在平素广阅大藏经中有关布施波罗蜜的经文(如十善业报经、六道轮回经、修行道地经、撰集百缘经、杂宝藏经、大智度论‘布施品’、瑜伽师地论‘布施品’、楞严经‘六道众生因缘果报问题’、大般若经‘六度品’……以及陈柏达居士所著‘圆满生命的实现’—布施波罗蜜一书,均可供参考)。如此才能对三界轮回的果报及出三界的出世果报有何不同,有深刻、正确的分辨。当对自己种什么布施因,必得什么布施果,有了理性、正确的分辨能力,接下来就是‘行持问题’。如不能在‘心性’的行持上下功夫,纵然深刻的了解布施波罗蜜的内涵,而在自己布施的行为上,仍然理事分离,我行我素,岂不落入‘说食不饱’的瓶颈吗?
    凡夫在仰望佛菩萨崇高宏伟、广度众生的布施精神下,究竟有多少人愿意又能够在我们现实布施行为当下的‘动念’上,痛下克制自己‘贪吝心、悔施心’而生起观照智慧呢?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力行者’吗?

    7.结论
   菩萨行者在无量世修行以来,就是因为累积了以上所说出布施生般若心的种种因缘观,并且融通持戒、忍辱、禅定及精进波罗蜜的行持;因而真正达到由此五度引导布施的发心而前进,才能真正圆满‘施德’,而达到本愿所说‘净土菩萨在诸佛前,供具如意’的布施圆满境界。以下就来说明,菩萨行者如何由发心供佛的阶段,进入供具如意的过程,来做为圆满本愿布施成果的重心。



            (六)菩萨如何进入发心供佛的深入学习次第

             1.菩萨学布施有两种修行路线
   菩萨行者因为因地发心不同,而形成两种修行路线:一种是发悲愿心一直以在家身分行菩萨道,一种是发深证心以出家身分行菩萨道(大智度论卷八十一)。而以在家身分行菩萨道,正是初发心时的一种方便,当其经过多生多劫的学佛,觉悟深一层的修行道理时,一定会进一步行大施舍,‘遵佛遗教’,改头换面,转以出家身分,续佛慧命。而当一个菩萨行者获证诸佛一分寂灭法性,能以变化身行菩萨道时,无论示现在家或出家身分行度生之道,皆能随心所欲,应化自如。
    而当一位菩萨行者发心以居家身分行菩萨道,又能广行外布施—财施、妻儿施……,及内布施—身命施,便证明他一定在学布施的道路上经过无量劫数的修持,才能做得到如此艰钜的发心。现代佛弟子可谨慎观察身边有无此等不出家又能广行内、外施的‘在家大菩萨’存在!?
   而当一个菩萨行者深入发心以出家身分续行菩萨道时,此‘智信’发心出家的出世行为,本来就是一种难舍能舍、难行能行的大布施—外布施,为在家菩萨‘初发心’修持阶段所不及。就因舍财、舍妻、舍子、舍情、舍欲的智信出家之大布施行为难发,更可证明‘一分’生生世世依‘智信出家的僧宝’,是经过多生累劫的力行‘外布施’—出尘心后,才能做到的。因此出家菩萨在舍弃名利之心,广行布施(法施)时,格外受到世人的敬重与赞誉,良有因也!
   而且当菩萨初发成佛心,力行布施法门时,一定会获得天上的福乐果报,但是已经深发成佛道心的菩萨行者,不会贪著因布施所获得的天乐之报,纵然生天,也会当下因宿世所发大悲心度众的悲愿所趋使,转生人间,仍然用先行财施,再行法施的方便度生原则行菩萨道。(智度论卷十二)

               2.菩萨发心供佛有二种修学次第
   前篇谈及菩萨对人类及畜生行外布施及内布施的施舍情形,现在再来了解菩萨如何依布施法门由浅入深的供佛情形。实际上,菩萨供佛的发心,也是由下心布施心生中心布施心,再由中心布施心生上等供佛心,这三种发心辗转增上的修学次第而进入深一层不动身心到十方世界供佛的事实。

   (1)供养佛色身

    甲、凡夫供佛而成佛的实例
    大宝积经卷四十一说明了一则凡夫行者因发心供佛而完成佛果的例子:
   过去久远劫前,有一位纺织业者,出生在一尊叫做旁耆罗私佛出世的时候,因为他的住处,离佛不远,所以每日趁著工作回家的路途中,前往佛所,经常发虔诚心,用一缕微线,供养佛陀,并发愿说:愿我以此供佛善根,于末来世,成就佛道,普渡众生。当时佛接受他的供养,并为他祝愿。
    于是这位行者经过一千五百个日子,昔日施一缕线供佛。死后因此善根所感,经过十五拘胝劫中,不堕三思道(据圆测的解深密经疏卷六说:‘拘胝有三种传译,或译为十万,或译为百万,或译为千万。)’
    又经过一千拘胝劫,重覆投生为转轮圣王,又经过一千拘胝劫,投生为欲界忉利天主帝释,又经过无量劫中逢遇千佛出世,均亲觐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诸佛,随佛修行,又经过一个阿僧祇劫,成就佛果,佛号善摄受如来。
    这是由凡夫初发心时日施一缕微线供佛,而感得的成佛果报。并且招感此成佛果报的重点,在于施者的发心恭敬、广大、深远,故能仅施一楼微线供佛,便能感招在无量劫中,世世持续、增长其供佛、学佛的信愿不断,终至完成佛果。
    由此可知,对一个凡夫学佛者来说,亲近、供养诸佛,是在成佛道上,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

    乙、我们供养过释迦牟尼佛吗?
    进一步来说,一个要能诞生在佛出世的‘菩萨行者’,又能亲见佛颜,发虔敬心、清净心供养佛色身,当然得经过许多劫数的修学佛法,种下发愿未来见佛、闻法、供佛的善根及累积深厚的布施修因,才能遇佛出世,又能亲觐供养。
   而现代的佛弟子,如果自认是‘菩萨根器’,过去曾经在释迦牟尼佛出世印度时,生在佛世,发净信心供养过佛陀,因佛的咒愿力所感,至少今世应延绩宿世供佛的广大福德果报,像阿育王一样的获得一国君王的福报,或者生长在上阶层的富贵人家,而且比一般人更能实践学佛、布施、供佛的道理。纵然现在出家,也会比一般佛弟子更有福报。否则就是轻忽了生遇佛世,见佛、供佛的‘机缘难得与发心不易’。纵然生在佛世,随佛出家,也需要有相当大的福德果报,因‘见佛’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殊胜的‘福德因缘’。不要忽视一类阿罗汉没有福德果报,倘若阿罗汉福德薄弱,就不能遇佛出世,了脱生死,不堪受人天供养了。就像现代一般的学佛者不能体会,发愿来世到他方净土世界去见佛,或者在今世得证念佛三昧时便能见佛需要有相当殊胜的宿福果报的道理一样。‘见佛’,是需要有深厚善根的,尤其现在生无佛世,又能在现生中就能于念佛时见佛,不仅要证人念佛三昧,更要见佛善根因缘成熟,蒙受佛力加持才能成就。
   不论你今生是不是发愿要到他方净土去见佛,‘供养诸佛’,本来就是在长远的成佛道上,不可缺少的福德资粮。看看自己现在的福德果报,就应当明白,现代大部分的佛弟子于释迦牟尼佛出世在印度时,未能亲觐供养;如果不是‘宿福薄弱’,为何一般佛教徒在离我们最近的一尊佛出世时,都末能发恭敬心、清净心供养佛陀呢?觉悟自己的福德浅薄,就不应该‘妄自尊大’,不重初发心菩萨实际事行的修学次第—应该发愿到他方净土世界去见佛、供佛、闻法、修行,广植佛道福德资粮。倘若不能再一次把握于今世现身中或临命终时见佛的因缘,不是更加证明凡夫众生的宿福浅薄吗?
    而且依大宝积经卷十一所载:‘于贤劫中,未来将成佛约九百多尊菩萨,现在皆在十方诸佛世界中,供佛、闻法、修清净梵行。’
    放光般若经卷十七亦说:‘若菩萨摩词萨不供养诸佛,则不具足诸功德……不能成佛。’
    看看真正名副其实的菩萨行者,都发愿往生净土,正在诸佛世界净修梵行,何况是我们薄地凡夫,而不愿亲近诸佛,深植佛道资粮吗!?

   (2)供养佛及佛舍利时所做观想
   菩萨行者无论生在佛世,或者生无佛世,于佛涅槃后,一定会因感佛法乳之恩,将佛的舍利建塔供养;并且于供养佛与佛舍利时,运用观想来提升、开阔自己供养诸佛的心量。就在初发心菩萨用虔敬心观想‘一如来法性,即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如来法性,一如来舍利法性,即是十方无边无际一切世界里所有诸佛舍利法性时’,便将其供佛之心从供养现在出世之佛,串联成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及供养十方无边无际的佛舍利,并发大誓愿说:愿于尽未来际,逢遇无量佛出世,皆能亲觐供养、闻法、随佛修行。
   初发心菩萨因为在佛出世与佛涅槃后及生无佛世时,以及供养佛色身与供养佛舍利、佛圣像时,皆会作‘见佛、供佛、闻法’等观想,而生生世世在其八识田中‘见佛、供佛’的善种不断,并且如愿而进:见佛,供佛不断,因而累劫以来获得无量福德果报,蒙受广大清净梵福,于无数大劫中,不堕三恶道,又能善用见佛、供佛之福,广做利益人天之事。而此‘见佛、供佛’之事行,亦正是每一个菩萨行者,在成佛道上必经的学习过程及不可缺少的福德资粮。
    有一天,当你恍然觉悟出原来经过多种法门进修后,仍然‘我慢依旧,烦恼未伏,生死难了’,尚在初发心菩萨的学习阶段,请回过头来,发心修习菩萨修行次第—老实称念‘弥陀圣号’,求生他方净土世界去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吧!

    (3)菩萨供佛的发心如何深入转进?
   菩萨行者发心见佛、供佛的过程,也和一般众生学习布施法门的历程一样,由1.自行供养—行财物施2.劝化他人供佛3.赞叹见佛、供佛功德4.欢喜赞叹供佛者5.拔除悭贪根6.发广大心供佛7.证法性,变化无数化身至十方世界供佛8.以法身供佛等八个由浅入深的引进次第,而圆满布施波罗蜜的供佛深广因果显报。(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大乘义章卷十四)
   
    甲、菩萨初发心供佛的情形

    因为当一个已经深发成佛道心,捐弃凡夫‘不净施’心态的初发心菩萨,必然因此种下未来无数见佛因缘,适其逢佛出世时,纵然因财力不足,用不贵重的饮食供养佛僧,也会以最真诚的态度,发出慈和心、敬爱心来供养佛陀。
   如释迦牟尼佛宿世修行时,曾经于某一世,遇佛出世,投生为大国王,转佛说法,初发成佛愿心,于那一世中,仅仅发至诚心,用少许食物供佛,死后辗转投生为陶师,又遇佛出世,因前世布施因缘所感,继续发虔诚心用澡浴之具与石蜜浆等饮食供养佛陀及比丘僧众,死后又辗转投生为大长者的女儿,仍然遇佛出世,只要听到佛的名号,便会显发欲供养佛陀之心,依旧发恭敬心用油灯供养憍陈若佛……。初发心菩萨供佛的这颗信愿心,就像清泉的溪流一样,源远流长,涓滴不尽……,而累积了像江海之流一样的无边福德果报。
   菩萨行者就是因为逢佛出世时,用最真诚的慈敬心,亲自以佳肴美食等物品供养佛僧及佛舍利,回向佛道,而种下与佛果相应的初步布施因缘,奠定了修学布施波罗蜜的坚固根基。进而劝化家属、亲眷、朋友及一切男男女女,启发供佛、闻法之心,赞叹供佛功德及供佛者,因而更加开阔了菩萨见佛、供佛的福德资粮。
   现世的学佛者,若是认为自己今生带有浓郁的布施‘习性’,已经在布施的领域上,能够发广大心、长远心、清净心来供养佛僧,就证明‘你必然宿世时,逢遇诸佛出世。拥有一颗虔诚供佛之心,并且生生世世经常获得深广的富贵果报。’相对的,倘若我们这颗吝施之心依然潜藏心底或坚执难舍,或者布施及供僧时,仍然有‘贪借、悔施’的情形,纵然阅读再多经论,或修定精进,依然证明我们只是道道地地的凡夫俗子,连初发心菩萨的‘边’都摸不到。若是不能经常发惭愧心、忏悔心来承认及反省自己的业障深重,任何一个学佛者都将会陷入‘我慢心’深重的表相现前而自己却不自知的可怜境地了!
   
    乙、菩萨发广大心供佛的情形

    当一个初发心菩萨经过生逢佛世或者生无佛世,发诚敬心亲自用种种饮食之物供养佛僧及劝化他人供佛的阶段。这种布施的‘习性’,就会‘累世砖增’,逢需便施,越施越多,不但能以各种美好饮食供养佛僧,而且进一步发心用自己最珍贵、稀有、难舍的衣饰、宝物发心供佛。
   譬如释迦牟尼佛尚未成佛时,有一世,生逢佛世,投生为某长者的儿子,这位长者子,因为宿世已经累积了无数的供佛心,今世见到佛陀,便发大施舍心,用名贵的衣料做成僧衣,供养大音声佛。佛灭度后,又发大布施心,建筑了九十个佛塔,供养佛的舍利,死后,又辗转投生为某国的大国王,仍然遇佛出世,更发大施舍心,大施财宝供佛,并以贵重的七宝制成宝盖,供养师子佛,死后辗转又投生为大长者,获得大富贵的果报,依旧遇佛出世,仍然发大布施心,用种种的上好房舍及珍贵的七宝供养妙因佛(智度论)。一分烦恼末断的菩萨,能够做到这种发大施舍心,以种种身外之物,毫不吝惜的供养佛僧,就证明他已经成就外布施供佛的坚固发心。


    丙、菩萨燃身供佛的意义
    (甲)修行到何种程度才能做到燃身供佛?
    前篇谈及,当一分菩萨行者经过无量世的布施饮食、财物、妻儿等身外之物,而达到其对六尘的享乐心、贪染心淡薄的程度,进而转向内省—修持裨定,及不断地在禅定中熏发出大慈悲心(见后续梵行精进愿),才能真正稳当地进入‘内布施’—身命施的学习阶段。
   相对的,一分菩萨进入以‘身施’供佛的程度,同样要经过外布施—要在无量劫中施舍无尽财物供佛(施舍无尽的贪吝心,获得广大、明净的心量),及劝化他人用财物供佛,当其闻佛说法,觉悟法身修证的道理,并亲证法身后,才能真正做到行身命施供佛的极致—以法身供佛—燃身供佛的程度。
    倘若没有深究法义,会误解燃身供佛的意义,是将自己的身体焚烧来供养佛陀!难道佛真的需要我们凡夫将色身燃烧来供养祂吗?
    (乙)燃身供佛出自什么经典?
    燃身供佛的道理,出自法华经卷六的药王菩萨本事品。如经文说:‘……尔时日月净明德如来(他方世界之佛),为一切众生熹见菩萨(药王菩萨前身)及众菩萨、诸声闻众说法华经,是一切众生熹见菩萨乐行苦行,于日月净明德佛法中,精进经行一心求佛,满万二十岁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欢喜,即作念言:我得现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闻法华经力,我今当供养日月净明德佛及法华经。即时入是三昧,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词曼陀罗华、细末坚黑栴檀,满虚空中,如云而下,又雨海此岸栅檀之香,此香六铢,价值娑婆世界,以供养佛。作是供养已,从三昧起,而自念言:我虽以神力供养于佛,不如以身供养,即服诸香、栴檀、薰陆、兜楼婆、毕力迦、沉水、胶香,又饮檐卜诸华香油。满千二百岁,香油涂身,于日月净明德佛前,以天宝衣而自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其中诸佛同时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若以华香、璎珞、烧香、末香、涂香、天缯、审盖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种种诸物供养,所不能及。假使国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放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养诸如来故。作是语已,而各默然,其身火燃千二百岁,过是已后,其身乃尽。一切众生熹见菩萨作如是法供养已,命终之后,复生日月净明德佛净土中……。’
    (丙)燃身供佛的重点意义
    由以上经文所述,可以归纳成六个重点:
    1.一切众生熹见菩萨因闻法华经—而启发苦行之心,即于彼佛在世时,精进经行(修常行三昧),一心追求佛的定慧;经过一万二千年,顿证一切平等法身净心之体(即证无生法忍),而能随己意乐,从体起用,应缘显现一切色身度众,故名证‘现一切色身三昧’。
    2.菩萨因感念闻经之力,令其得证‘现一切色身三昧’,故又入三昧,以神通力在虚空中变化种种香华物品供养佛。
   3.菩萨再从三昧起,领悟以神通力变化外财供养佛,不如用真身(法身)供佛,才能报答法乳之恩的道理。便在一千二百年间,服食种种香物、香油,复用香油涂身(以此表示在修定之间,长年服食种种用香物煮成的香水,来转化凡夫污秽、不净的色身体质为清净之身,使得生理、心理俱清净)。
   4.再用香油涂身(清洁外身),于佛前又用最名贵的布,叫做天宝衣,一层一层地缠裹自己的身体,复用香油浇灌在缠裹天宝衣的色身上,刹那之间,用押通力用,放出(三昧真火),以定火燃烧色身,通身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以此表示此菩萨已经破我执、断身见、灭烦恼、证法空、智光开,在定中显发平等慈悲心,才能于一刹那间,用悲智之火,烧尽烦恼色身,当下显现法身真体,而使得悲智光明,偏照无量无边世界。亦以此警惕众生不可因看见菩萨证无生法忍后,能运用神通力变化种种物品供佛而执著「外相’神力变化;应该当即反观‘本心’,照见真空佛性,才能体悟菩萨在无相中现有相供佛的寓意)。

TOP

续 9




        5.诸佛见菩萨以法身供佛—与佛同证法身,故而赞叹说:此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又不离大悲不愿,才能显发与诸佛法身相应的真空观智,燃烧五蕴假相,真正做到以真法供养如来,此为一切布施法中最为尊贵,这是用所有的外布施—财物、国城、佛寺……等供养佛的行为所不能相比的。菩萨用三昧真火燃身达一千二百年之久,色身烧尽后,以此法供养功德所感,又转生彼佛净土中。(以此表示此菩萨经过一千二百年的以三昧真火燃身,而彻底在悲智光明中,照见法身实相究竟之理,与佛同证法身,又与佛的智业相应,故能在命终之后,用意生身,仍然化身在彼佛净土中,继续对彼佛行法供养……。)




    (丁)法施最高的价值是什么?
   由上可知,菩萨萨若能做到‘以法供养佛’的程度,必须在宿世修行间,经过对众生行外布施、内布施(身命施)、内外施的过程,及对无量诸佛行外布施(财物供养)及内证法(正见心地法门)的程度,因此在多生累劫中,积集相当的福慧资粮,彻见法身真理,并能达到随缘显现一叨色身相度生的证量后,才能真正做到断法执,用智慧之火,燃烧烦恼色身,而在悲智光明照射中,用真空之身供养如来,成就最上第一尊贵的法施波罗蜜。
   并且一个菩萨萨行者要能做到真正的对众生说法‘真净法施’的程度,也一定要到获证无生法忍,断我相、破法执的程度,才能彻底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说法的境界(菩萨如何证无生法忍,后续愿中有说明)。凡夫学佛者,往往没有将修证的次第弄清楚,就误以为自己已经见到(法身),已经做到‘真净法施’的程度,实在应该感到惭愧、忏悔了。

    (戊)凡夫可不可以燃身供佛?
   并且本篇所说燃身供佛的境界,不是现在一般我相、我执深重,不务实修,没有真空观智,又没有大悲愿心的凡夫众生所能用‘凡法烧身’做得到的。千万不可误解燃身供佛的意义,是将自己的色身焚烧来供养佛。如果凡夫俗子有这种举动,绝对是‘自杀行为’,来世堕落恶道,定遭‘杀身’果报,可不慎哉!
   
   (己)菩萨行身命施—以法供佛的因行基础是什么?

    净土中必然具备无量获证‘现一切色身三昧’的大菩萨行者,自然能往返十方世界,对无尽诸佛做到‘以法供养佛’—用三昧真火燃烧四大假合的包身,在悲智光明遍照中,用真空之身供养诸佛的最高法施境界。
    而一个菩萨行者要能达到‘以身命布施众生’及‘以法供养佛’的上心布施相的境界,在修学布施波罗蜜的因地历程中,亦是要融通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其他五度相辅相成的过程,才能圆满实现,乃至最后实现圆满布施的修证境界。
    最后就来分辨菩萨圆满布施的修证境界是个什么样的情形。
         



                          (七)菩萨圆满布施的修证境界



    1.佛弟子一定要布施吗?
   大智度论卷八十说:‘若菩萨所有布施皆回向萨婆若(佛道之大智慧)者,有二种人。一者软根,一者利根。软根者少多布施皆取相,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利根者破是取相而戏论;空法信力转薄不用萨波若,但求诸法实相,是二种人皆不能具足檀波罗蜜,一者以信力多慧力少,二者以慧力多信力少故。佛今说信慧力等故能回向萨波若。念萨波若者是信力,加萨波若回向者是智力……。’
   智论这句话说明了不论是利根或钝根的佛弟子,都要修学布施法门,而且由‘布施波罗蜜’就能带引我们圆满成佛之道(待后说明)。因为六度每一度均是相摄相通的。单是停留在取相布施的信行人阶段,不能具足布施波罗蜜,相对的,停留在修空法的程度,没有实际度众生的事行‘财施、法施、无畏施’的行为,福德不具足,更不能成就布施波罗蜜,到达成佛的彼岸。
   布施波罗蜜,佛不仅为初发心的在家菩萨宣说,同时也是久学的佛弟子在成佛道上不可缺少的福慧资粮。不论从初发心起,就以布施为佛道的初门,或者六度齐修,做为佛道的资粮,或者证空解脱后,再回小向大,实践布施波罗蜜,条条通往佛道的修行法门,都不可缺少布施波罗蜜,只是初发心入门处的不同,而使成佛的时间形成远近先后之别。
   不要以为佛只为初学者说布施,久学之人可直从证‘法性实相’起修,不需要行布施,这是不明白布施波罗蜜的整体意义。只要你发心往成佛道上走,不论是在家修或出家修,先修禅或先修净,或者初发心起就力行菩萨道,在过渡到成佛彼岸的中间,不能圆满布施波罗蜜,就不能成佛。所以虽然修行法门各有不同,但成佛的资粮,却是相通的,了解这层道理,在今生不论修持任何法门,随缘行布施,无论财施或法施,是绝对需要的。除非你学佛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佛,否则没有理由不修学布施波罗蜜。愿好学者善思之!

    2.菩萨行布施胜过二乘的原因
  初发心菩萨的功德果报之所以会胜过二乘,就是因为菩萨在初发心学布施时,便朝舍离五欲的修心方向去故,故能在布施具足禅定的修持下,因不染著世间五欲,又能具足大慈大悲心量的精进行舍,在长远成佛道上应具备的幅慧资粮来看(因中说果),当然胜过一切声闻、辟支佛行者,只为断除己身生死,而不广泛、深入的为成佛果而在无量劫中广修布施的功德大。(大方广十轮经卷七)。
   菩萨因为行布施,获得转轮圣王及天主帝释、梵天王的殊胜果报,由这三种胜报,而加速菩萨在度众生时的财、法二施具足;因菩萨福德资粮深厚,才能证入菩萨十地果位(大宝积经卷四十一)。所以基本上说,菩萨‘十地果位’,是福德与定慧的长养地,二乘的福慧果报,绝不可与菩萨的十地福慧资粮相比。

             3.外布施圆满相
    (1)外布施的德行显相
   当初发心菩萨在因地修学布施法门时,一定会经过前述‘布施入门愿’所说从浅入深、由因至果的行持布施波罗蜜,再进入不愿—‘布施圆满愿’所述学习大菩萨深入布施行持的历程(已说明),必然会有超于常人的慈悲、福德、定慧、财富、权势显相,让大家能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首先在外布施的事行与心态上,势必能做到以下所说三十六点。身为凡夫的我们,亦可藉此仔细的反省自己在外布施圆满的德行上到底已经做到几点?
    1.在布施时,对一切有情众生,真正做到发平等心、生福田想,绝不会分别受施的怨亲之人有德行、没有德行,有痛苦、没有痛苦,有智慧、没有智慧,有福报、没有福报的优劣差别之想而行布施。
    2.在布施时,一定会如先前所说,如先前所许布施乞者,绝不会减少应允之施物,只会增加或如数施与。
    3.绝对不曾在事先答应布施好的财物而生悔意,转以下劣的财物布施乞者,一定会依约惠施,并且只会在先前答应施与卑劣财物时依言而施,如果后遇好的财物,则另当别论,随喜布施。
    4.绝对不会用异意、愤怒、挠浊的用心而行布施。
    5.绝对不会在布施后,常常向受施之人称赞说:我曾经布施多少财物给你,若不是我经常伸手救援于你,你早就如何如何等等要受施者记住自己恩惠之语。
    6.在布施卑贱之人时,绝对不会用不恭敬的态度掷丢与他,何况是布施有德者!
    7.在布施时,遇到受施者的本性掉举、躁扰不安、行为不端,专门喜欢骂詈、嗔恚、呵责别人时;菩萨行者不会因此而生出厌倦之心,反而更加怜愍他,并运用种种善巧方便之言辞规劝他,令其改过,导向正轨。
    8.在布施时,不会用外道知见,杀害生物,惠施神庙,亦不会有想求吉祥、瑞感相应的行为而行布施。
    9.在布施时,不会执著我在行世间有相之施或者出世间离欲清净之施,贪著因此布施必得一切种智至极清净之果,只会反观自心:我所行一切布施,有无与离欲、清净、无相的佛道资粮相应。
    10.在布施时,虽不执著、衡量所得果报而行布施,但对种下布施何种之因,必得何种布施相应之果,如实了知。不必由他人告知、牵缘、规劝,即能自动自发而行布施。
    11.在布施峙,绝对不会因为怖畏自身贫穷而行布施,只会用悲愍众生之心而欢喜布施。
   12.在布施时,绝对不会用不合律仪的物品而行布施。如用自己挑剩的、吃过或别人吃过、挑选过剩下来的残食布施三宝。或者布施的食物,有渗杂不洁净的污水、涕唾、便秽、脓血、吐痰……等杂染糜饭之物而不告知受施者;或者用葱蒜等布施不食葱辛者,或者用肉食等布施与不食肉类者,或者用酒类布施与不食酒类者……。
    13.在布施时,绝对不会令受施者等待良久、徒劳往返,见其生出攀缘、依附、随顺施主之心才行布施。另会见有之者到来,如其意愿,即行惠施。
    14.在布施时,绝对不会因为希求世间的名声、赞颂之表相而行惠施。
    15.在布施时,绝对不会要求受施者反报恩德而行惠施。
    16.在布施时,绝对不会贪求未来天王、转轮圣王之果而行惠施。
    17.在布施时,绝对不会为了趋炎附势而特别用财物巴结、贿赂达官贵人:更不会藉种种媒体、广告四处让人知道自己广做善事,令他人恭敬、尊重、赞叹、供养于我而行惠施。
    18.绝对不会因自己财物少而不布施。相对的,深入外布施的菩萨行者,在财物薄少时,尚发广大心布施,何况钱财多时而不惠施?
    19.绝对不会诱骗人家,对人先行少许恩惠,俟其对己生出贪爱、亲附之心后,竟然轻视于人,不再与其接近。
    20.绝对不会存有蓄意令人背乡叛国之心而行布施。如我惠施财物于你,你必须背叛家乡,听我指挥,甚至我赠送一块土地、一座村邑予你,你必须背叛国家,听我指挥……。
    21.绝对不会自己不布施,却殷勤劝人布施。相对的,深入外布施的菩萨行者,能够做到:不仅经常督策自己布施及劝勉他人布施,并且在做任何布施时,皆是保持一颗恭敬、净洁之心,不会以倦怠之意行布施。
    22.当无量众生群集求乞时,能以智慧,如实了知,谁在持戒,谁在犯戒?并且按照长幼顺序,依次排坐,一一亲手布施财物,令其欢喜而归。
    23.如果目前有无量财物,不会将其积屯起来,只施舍少许钱财,一定会大作布施法事。
    24.绝对不会先诃骂乞者或者捶打乞者、毁辱乞者,或者系缚乞者、拘禁乞者、斫刺乞者、驱摈乞者、恐吓乞者,再以怠慢之心布施。
    25.在布施前,一定做到:心意喜悦;在布施时,一定做到心念清净;在布施后,一定做到心无反悔。
    26.绝对不会用谄媚、诡诈之心而行布施。如用假的摩尼、真珠、琉璃、珂贝、壁玉、珊瑚等宝物而行惠施,希望藉此收买受施者之心,换取真的珍珠等宝。
    27.不论拥有多少财物,不分贫富贵贱,先来先得;后来之人,亦以宾至如归,如取自家钱财的心境对待他,而且在行布施时,用归还乞者财物的心态礼敬他。
    28.绝对做到施得其时、施得其所、合仪而施、定心而施;如饥者施食,渴者施水,寒者施衣,贫者施财,病者施药,乏车砸车,乃至房舍、卧具、灯明、香华、供佛之具……;无不随乞求者所需,欢喜惠施;因菩萨的净心布施而感动乞者亦以敬心受纳。
    29.遇到贫贱之人来求财物,绝不嗤笑、轻弄其人,令其心生羞愧;亦不因见其身分卑微,而蹙眉施与;始终保持平心静气之诚、和颜悦色、面带微笑地布施。
    30.虽然不见他人前来求索,深入外布施的菩萨行者,也会主动去探访贫民、修行人,或者需要布施之人,依其所需,结集乐施者,尽力布施。
    31.若见众生遭遇虎狼、狮子、水火、怨贼等种种zai 难所侵,皆能挺身而出,拔济其厄。
    32.经常以法施度众,而且做到清净法施。
    33.纵然自身有要务待办,遇到愚钝之人前来求乞,也会以施为重,立即惠施愚者,成就无碍之施。
   34.绝对不会慢慢贮积财物,到拥有大量财物时才行布施,一定做到,随得随施。一般人不能体会今生的钱财与生命,无常难保,现在不施,时局一乱,或遭遇意外死亡、暴死、病死,就再也没有机缘行布施、种福田,况且等到积屯大量财物才惠施时,世界上不知有多少病苦、贫困的众生,已经等不到那个时候了。
    35.因深观‘布施之名’及一切有为法,有如空中风、藕根丝及梦、幻、泡、影一样的虚幻、不实,刹那即逝,故施时不求一切名闻果报,完全做到用‘无著心’布施,回向佛道。
    36.因为用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故每一个人见到菩萨时,皆大欢喜。
   
    以上略述菩萨外布施圆满相,广说无量。(菩萨善戒经卷四、瑜珈师地论卷三十九、大乘宝云经卷一)

    并且这仅是菩萨在外布施的举止行为上,让每一个人能够感受得到的‘德行’。
    外布施深入的菩萨在他内心的修持上,必然做到像大智度论依大乘经典所说释迦牟尼佛于过去行菩萨道时,在某一世到龙宫求财得财的几个修证境界成就的重点:

   (2)略谈外布施的内心证量
    1.已得宿命通。(因初到龙宫,见龙王夫妇,即自识宿命,如是前生父母)。
    2.已断嗔心,证入甚深、广大的慈心三昧中。(因见毒蛇,即能当下入慈心三昧,转化毒蛇嗔斗之志;证明已能用多劫修积而来的深厚慈心力量,感化嗔毒众生)。
    3.已断我法二执,得证虚空界广大三昧。(因见莲华软脆,欲行莲华上,便能立即证入虚空三昧,步行莲华之上七日,莲华不谢不坏)。
    4.已得神足自在。(因在龙宫,获得宝珠后,即轻举其身,飞腾虚空,于一刹那之间,回到阎浮提世界)。
    5.已断贪心,大悲成就,悲愿自在。(因其果报虽生天界,不贪施福,以方便力(悲愿力)舍弃天寿,从天而降,辗转投生人间,续以财、法二施化导众生)。
   6.福德成就,所欲随意自在。(因到龙宫,取得如意宝珠,回到本生世界,发大誓愿说:若我从此能在成佛道上随意厦脱一切有缘众生,坚固不退转的话,这颗从龙宫取回的如意宝珠,从此刻起,随我意愿出生一切宝物,随人所需,尽皆施予,不令匮乏。当菩萨作这样的誓愿后,当时那颗如意宝珠便像大地般地显现变化,令旁观者都看到祥云普遍的现象,顿时种种宝物、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无量人类所需之具,如雨而下,一切具足。而当那位菩萨行者离世之后,那颗‘如意宝珠’仍然普雨宝物,直到当时的众生福德享尽为止……)。
    (按依智度论卷十说:如意宝珠出自佛舍利,当法没尽时,诸佛舍利皆变为如意宝珠)。
    卷三十四又说:‘若作法性生身菩萨,如文殊等,在十住地有种种功德具足,众生见者,皆得如愿,譬如如意宝珠所欲皆得。’
    八十华严卷三十九亦说:‘十地菩萨能随其意,雨众宝物,如众生心,充满其愿。’
    由此可知,当一个菩萨行者修学布施的内证境界,到达十地菩萨深广的福慧证量(以上只是略说),便能真正达到外布施圆满成就的境界。(见华严经十地品、十地经等)


    4.内布施圆满相
    一分菩萨行者在行外布施,尚未达到以上所说外布施行为的深入发心时,是很难由外转内,修成内布施圆满相,当然由内、外施齐修,也能增长菩萨内布施心态的加速成长,然而更要配合四无量心定及甚深三昧力的修持才能彻底做到的。
    如智度论卷八十说,菩萨经过无量劫以来,常修毕竟空法,以及为众生修集慈心三昧,故能在布施身命时,深观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空无自体,不起嗔恨心而成就内施之德。
    并且菩萨在最初行布施时,即经常发愿说:愿将身肉布施与众生,并愿引渡乞我肉者及食我肉者,修学佛法,而不生嗔恨之心。(智度论卷八十八)
    就因为菩萨世世发此施身施命大愿,故能累世转增其大悲心量,在见闻之者求索身命时,义无反顾地弃舍身命,欢喜承担施身之痛,而不嗔、不恼,无丝毫怨悔之心。
   想要在今生学菩萨行身施—脑死后,捐献器官甚至发愿活生生的行身命施的善男信女,绝对不可忽视开发‘悲愿心—修学四无量心定’的重要性;因为你的悲悯众生心,才会有身命施—捐献器官的义举,然而坚固的慈悲行愿,是带引你的身施行为,达到不堕恶道,获得来世福德果报不可缺少的基础。我们看菩萨在未证法身前,世世以身命布施,甚至为法舍身,而加速其断身执、证空性的力量。在获证法身(断七识我执)后,仍然为度众生而续行身施,但彼时因证法身、我执断,而使悲愿心巩固,当行身施而命未断时,只要一发誓愿心,就能令身体平复如初(智度论卷四、卷十二)。这是大菩萨以其异劫薰修不退的禅定力量及大悲心量成就,才能完成身体复原如故—‘心能转物’的境界。而当菩萨行内布施,达到能令割截的血肉,恢复如昔正常的色身—身心康健时,就是菩萨获得布施圆满相的特征之一。(如大般若经卷三九九,有菩萨为法舍身,在成佛道心已得不退转的情况下,而令身形平复如故的记载)。

    5.内外施圆满相
    (1)结业生身圆满相
    大智度论卷十二说:‘菩萨有二种身,一者结业生身,二者法身,是二种身中檀波罗蜜满,是名具足檀波罗蜜。’
   如菩萨在未得法身、烦恼(结使)未断前(结业生身),能以一切宝物、国财、妻子、头目、髓脑尽用布施,而心不动转,因一分菩萨在初发心行布施时,即舍离五欲(大方广大轮经卷七),故能深观所施财物,从因缘假合而有,仔细推敲求其实性,都不可得;于是在无量劫以来,经过有相布施,到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施舍,成就无相布施功德(金刚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四),觉悟一切有相、无相之实性,皆清净如涅槃相,虽获无尽财宝的果报而心不贪著。在菩萨未证无生法忍前,能够于每一世的受生中在布施时随时做到:能以一切内外所有身、物尽用布施,而且不论布施之物的大小、多少、粗细……,皆不会生出吝惜、贪执之心。并且真正发出平等布施心—在布施时不择对象,不会做这样的分别:大人应与,小人不应与;贫穷人应与,尊贵人不应与;出家人应布施,非出家者不应布施;人类应布施,禽兽不应施。施不求报,又得‘布施实相’。而且布施者的心理,没有‘昼、夜、冬、夏、春、秋、吉、衰’季节时令之分,一年四季随时行施,乃至布施头目脑髓心无悔惜,令乞施者,皆大欢喜,普结未来引渡之缘。在行法施时,也是一样,不分贫富贵贱,从世间法至出世间法,因材施教,绝不吝藏法财,不教授人。菩萨如果在行内、外布施时,达到这种‘无相、无著的净施’境界,就称为菩萨结业生身(在分段生死受生中)做到修学布施波罗蜜‘具足圆满’(此外如‘法施圆满相、无畏施圆满相另论)。
    (2)证法身后布施圆满相
   而当菩萨自末后肉身(最后分段生死中的受生),得证无生法忍,舍肉身得证法身后,能于十方世界的六道受生中,变现无数化身,并且每一个化身,皆能在一时之间,变化种种珍宝、衣服、饮食惠施众生,并且以国财、妻子、头目、髓脑等内外所有财物、身躯尽用布施,满众生愿,并且为众生运用种种譬喻、论议、语言、方便及诵读方式,讲说世间、出世间的一切道理,令无数众生,步入佛门,修学佛道。当菩萨获证法身后,能将物施、财施、身施、法施,做到以上所说能化现无量财宝给足众生,一时能随一切上、中、下根器,普为说法,皆大欢喜,一时之顷,并能化作无央数身,供养十方诸佛,便称为法身菩萨行布施波罗蜜具足圆满。(大乘经典中诸如华严经、大般若经、大宝积经中广述)。
    而当菩萨在分段生死中行布施及证法身后以变化身行布施的历程,都能做到具足、圆满,就称为菩萨‘内外施圆满成就’。

    6.法施圆满相
    一个菩萨行者法施圆满的象征,当然表现在多劫以来对于世间法、出世法无碍辩才累积的成果—四无碍辩才上,四无碍辩才即是指法无碍辩才、义无碍辩才、词无碍辩才、辩说无碍等四种辩才(按四无碍辩才义将在‘智慧辩才愿’及‘辩才无碍愿’中广释)。
    如十地经卷七所说:‘菩萨住此善慧地(九地)时,具法师行,以无量智随行善巧,以诸菩萨四无碍解所引音词,而演说法,于此菩萨圆满无杂四无碍解,恒常随转。’
    而且九地菩萨获得四无碍辩才时,便能于果地中‘于一念之顷,通满三千大千世界,随一切有情意乐差别,而为说法。又能以一音词演说妙法,能令大众皆能解了;或随菩萨之欲,以种种言词音支剖析,令诸大众皆得开悟……。’
    这即是大菩萨成就法施圆满的显相之一,广说无量。(见十地经卷七、十住经卷四,渐备一切智德经卷四)。(按法施圆满相非本愿述说范围,故略述之。)

   
                                7.无畏施圆满相
   
    菩萨行者无畏施圆满的象征,当然表现在法华经观世音普门品所说观世音菩萨获证‘现一切色身三昧’后,随类变化种种形相,于众生怖畏急难之中,广施无畏救拔的显相上。

   如法华经卷七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昔得解脱……。是菩萨皆以无畏施于众生……,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按无畏施圆满相,亦非本愿解说范围,但亦属布施圆满相之一,故略述之)。


[ 本帖最后由 弥迦使者 于 2009-3-18 14:26 编辑 ]

TOP

续 10

8.供佛圆满相

    (1)财供养圆满相
    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八说:‘如来所有一切神通事业佛法胜相,皆是菩萨宿修大行,以世间所乐财物,奉施如来,以摄受故,求甘露法,求寂静涅槃。’
    大智度论卷三十说:‘菩萨业有二种,一为供养诸佛,二为度脱众生。以供养诸佛,种下授记因缘,并得无量福德,持是福德利益众生,所谓满众生愿。’
    由以上经文可知,菩萨行者以财、法二施供养诸佛有四种目的:一是为求佛法,一是为求寂静涅槃,一是为求诸佛授记,一是为得无量福德,利益众生。
    菩萨以此‘初发心’,而在无量劫中发菩提心,依愿导行,称念佛名,广修福德,求生诸佛世界,供养诸佛,听佛说法,深修定慧,当获得广大福德时,又回入浊恶世界,以财、法二施普济众生。
   而一个亲近、供养过无数诸佛及受持法藏,以布施心圆满般若波罗蜜,证入不退转地的大菩萨行者,必然获得财宝无量、福德自在的果报。从亲身供养佛,到化作一身、二身、三身、百身、千身、万身、百千万亿化身供养佛,都能随意往返十方世界,用种种妙华、珍宝等庄严之具供养诸佛,而任意自在,远近无碍。这在诸大乘经论中多有记载。
   如华严经贤首品至十地品记述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之前,都没有离开以‘愿力见佛、供佛’的重要圆满佛道的行愿资粮。就是已经亲见智慧光明心地的菩萨,如初地至十地菩萨,不但没有离开供养佛的行列,更因定慧力的深入,为了报佛法乳之恩及普渡十方世界的众生,而变化千百亿化身,到十方世界去供养无量诸佛,广度众生。
    如大智度论卷四十六记述:‘菩萨摩诃萨乘放大乘时,以五神通而自庄严。菩萨住是大乘修持中,一时变身无数,至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度脱众生,常不离诸佛,乃至成就佛道,恒常不离此大乘菩萨行。’
    这是说明菩萨在尚未证入不退转地前,绝对不会脱离经常发愿到十方世界见佛、供佛、闻法度生的行列。就是获证无生法忍、证入不退转地的大菩萨行者,仍然没有脱离到十方世界见佛、供佛,修学布施波罗蜜等六度的行列。
    如大般若经卷四百四十八、四十九说:‘不退转菩萨,经过无数大劫,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以无量种上妙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资财、花香等物,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无尽诸佛,复于无量诸佛所,修行布施波罗蜜……。’
    八十华严卷三十八亦说:‘菩萨住此不动地(八地),以三昧力,当得现见无量诸佛,恒不舍离承事供养。此菩萨,于一一劫,一一世界,见无量百佛、无量千佛,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佛,皆恭敬、尊重、承事、供养一切资生之具……。’
   智度论卷三十又说:‘有菩萨知佛无所须,又如诸物虚诳,如幻一相,所谓无相,为教化众生故,随众生国土所重,引导故供养。复有菩萨得甚深禅定,生菩萨神通,以神通力故,飞到十方佛所,或于佛国所需,遍雨天华,即时布满三千世界持供养佛;或雨天栴檀,或雨真珠光明鲜华;或雨七宝,或雨如意珠大如须弥;或雨妓乐,音声精妙……,供养诸佛,如是等名为财供养。’
   而当菩萨达到‘能以一一化身,化出多手、或百或千或超过是数(如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此一切手皆持无量超过诸天上妙华香殊胜可爱种种珍宝,奉散、供养如来及佛舍利,复从如是一切化身,化出无量上妙音声,歌赞如来广大甚深真实功德;复从如是一切化身,化出无量最上最妙环玔璩印宝庄严具,幢盖幡灯种种供具,供养如来及诸佛舍利,于一切佛土,往来供养,皆得无碍自在,供具如意(众具自在)的程度’(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便称为菩萨显发供佛圆满相—属于财供养圆满相的一种。而印证了本愿所说‘净土菩萨,在诸佛前,供具如意—财供养圆满的布施修证成果。’
    由此可知,极乐净土中充满了此处所说已经在宿世中广修布施波罗蜜,往返十方诸佛世界,供养诸佛,获得供具如意—财供养圆满相的不退转菩萨。

    (2)法供养圆满相

    以上是大菩萨在财供养方面显发布施波罗蜜圆满相的成就,现在再来探讨菩萨行者在以法供佛获得法供养圆满相的成果是什么?
   如大智度论卷三十说:‘又菩萨行六波罗蜜,以法供养诸佛;或有菩萨行一地法供养诸佛,乃至行十地法供养佛;或时菩萨行无生法忍,自除烦恼及众生烦恼,是名法供养佛。或时菩萨住于十地,以神力故,令地狱火灭,于饿鬼道昔得饱满,令畜生得离恐怖,令生人天渐住阿鞞跋致地(不退转地),如是等大功德力故,名为法供养佛。’
    又说:‘菩萨供养诸佛法王故,得受记(版主注,此字打不出来,上草下别),以无量善根珍宝,及得无量智力,来入众生善人供养贫者,随其所须而给众生,魔民邪见外道之属悉皆破坏,是为供养诸佛,欲满众生所愿。’
    由此可知,菩萨行法供养佛的基础是行六度波罗蜜,而菩萨行六度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佛心本性,与佛同证法身。所以凡是在菩萨行六度末成佛的中间,一切为证菩提而利益众生的所有事行,皆称为法供养佛。
    如大乘经论中广说,获得神足自在的菩萨,能够往返十方与其有缘的无量饿鬼世界中,变化种种饮食、衣被,令其充足享用。当其享用完毕之后,皆在菩萨的教化下,启开宿世善根,激发成佛之心。
    菩萨又用神足通,往返与其有缘的十方无量地狱世界中,能令罪报将尽、宿根显发的众生在菩萨开导下,暂息地狱、饥渴、受苦之心,得到温饱。并使宿根力强的罪苦众生提前开启宿德善心,生到人天之中,因此而获得善知识的指点,启发成佛之心。
    菩萨又用神足通,往返与其有缘的十方无量贫穷人家,施舍财物,又到富贵人家,施予异味异色,令其欢喜接受;因此布施感恩因缘,皆发成佛之心。
    菩萨又用神足通,往返与其有缘的十方无量欲界天中,应机开导,令其开启修道之心,除却享受天上欲乐之念,皆发成佛之心。
    菩萨又用神足通,往返与其有缘的十方无量色界天中,以菩萨禅法引导其去除色界著定之心,启开出世禅修之意,从此走向修学佛道的无上禅定境界而不退……。(大般若经)
   菩萨行者就是这样经过引渡无数众生踏上佛道的修持历程,而使自己在利他的事行中,完成开发十地的福慧资粮,完成法供养佛的修持。而当菩萨从发心欲行法供养佛,进入‘身入禅定,护证甚深禅定,从其身变出无量身,化作种种供养之物满诸佛世界,以此妙物供养诸佛’(智论卷十),到觉悟以神通力变化外物供养佛,不如与佛同证法身—用法身供佛,圆满十地修法,才能彻底报达法乳之恩的道理,真正做到如法华经卷六药王菩萨本事品所说获证‘现一切色身三昧’,用神通力释放出‘三昧真火’,以悲智之火烧尽烦恼色身,当下愿现法身真体,而使得悲智光明,偏照无量无边世界的程度,便称为菩萨成就法供养佛—布施波罗蜜圆满相的显相之一。(前为已说明)

   (3)净土菩萨如何获得供佛圆满相?
    极乐净土中的菩萨,无论以财施供佛或者法施供佛,都能具足圆满,何以证明呢?如无量寿经卷下说:‘净土众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具足……,恭敬供养无量诸佛,常为诸佛所共称叹。’
    观无量寿佛经也说:‘上品上生者,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
   净土经典明示,净土众生在证无生法忍后,便能于须臾之间,以神足通力经历十方世界承事、供养诸佛。而不愿所说的‘净土菩萨到十方诸佛世界,供养诸佛,以其所欲,供具如意’的愿文,亦正是菩萨过渡到圆满修证布施境界—法供养佛的必经过程。当净土菩萨获证‘现一切色身三昧’时,亦能做到如法华经所说,与佛同证法身—以法身供养佛的最高法施境界。
                           

    9.布施果报圆满相
    (1)布施果报圆满的显相
    大般若经卷四百六十七说:‘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能以离相无漏之心而行布施……,如是乃至圆满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形好,而不摄受施异熟果,虽不摄受施异熟果,而由布施波罗蜜多善清净故,随意能办一切资具。’
    渐备一切智德经卷五又说:‘十住(十地)菩萨在无数佛所,变现己身,如是无量,现在手掌,以是手掌,精进供养十方诸佛,一一手掌,示江河沙华,在诸衣祴上,以用供养诸佛世尊……。’
   大智度论卷四十六又说,菩萨获得布施圆满相时,‘能令三千大千世界变为琉璃,化作转轮圣王,随众生所欲,须食与食,须饮与饮,衣服、卧具、花香、房舍、医药……种种所须,尽给与之,与已而为说法,所说应六波罗蜜法,众生闻是法者,终不离放六波罗蜜,乃至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卷四十六又说:‘菩萨内外施具足,福德果报圆满时,一切众生皆来依附。’
    由此可知,无量寿经卷上所说的弥陀‘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旛、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出天人,而得自在’。正是十地菩萨布施圆满的修证境界。
    由此亦说明了菩萨布施果报圆满的显相,有几点特征:1.获得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相2.眷属圆满3.财物无量4.法施无厌5.权贵具足6.所求如意7.满众生愿8.神通如意9.供具自在10.十地圆满(见十地经)

    (2)外布施果报圆满相
    现在再来看外布施果报圆满相,诸经论多有说明,如大宝积经卷四十一、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十七、十善业道经及发菩提心经论卷上等皆有说明初发心布施时,必然获得果地的无量福慧显相(因中说果),如诸经说:
    布施饭食---获得长寿、辩才、安乐妙色、雄力勇健的果报。
    布施饮料---获得永离一切烦恼渴爱的果报。
    布施交通工具---获得一切利益安乐众事的果报。
    布施衣服---获得成就惭愧心,皮肤清净犹如金色的果报。
    布施香鬘---获得净戒、多闻、诸三摩地、涂香圣行,无不具足的果报。
    布施末香涂香---获得遍体香洁,妙香圣行,无不具足的果报。
    布施诸美味---获得甘露上味,大丈夫相,无不具足的果报。
    布施舍宅房宇---获得与一切众生为舍为洲,为救为归,为所趣向的果报。
    布施医药---获得无老病死,圆满甘露不死妙药,无不具足的果报。
    布施资生之具---获得菩提分法、胜妙资具,圆满具足的果报。
    布施灯明---获得如来清净五眼,无不具足的果报。
    布施音乐---获得如来清净天耳,无不具足的果报。
    布施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摩尼真珠及一切珍宝---获得如来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无不具足的果报。
    布施种种妙宝及众名花---获得如来八十种随显之相,无不具足的果报。
    布施象马车乘---获得广大徒众、眷属围绕,无不具足的果报。
    布施殊妙园林----获得禅定、解脱、等持圆满具足的果报。
    布施财谷库藏----获得诸法宝藏圆满具足的果报。
    布施奴婢仆使------获得所作自在,身心闲豫,如佛自然智圆满具足的果报。
    布施男女妻妾眷属------获得最胜可爱可乐可意无上成佛圆满具足的果报。
    布施四洲(国土)自在一切王位------获得菩萨一切善法成就一切智慧圆满具足的果报。
    布施五欲妙乐------获得成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诸蕴(五蕴色身)清净无不具足的果报。
    布施上妙嬉戏娱乐器具------获得清净游戏法乐,无不具足的果报。
    以上略说外布施果报圆满相,广说无量。

    (3)内布施果报圆满相
    内布施果报圆满相,诸大乘经亦多有说明(因中说果),如大宝积经说:
    布施双足------获得圆满法义之足,趣菩提座,无不具足的果报。
    布施双手------获得圆满清净双手,拯济众生,无不具足的果报。
    布施耳鼻------获得诸根圆满成就,无有缺坏的果报。
    布施身体------获得清净无染威严佛身,无不具足的果报。
    布施双眼------获得观视一切众生清净法眼,无有障碍,无不具足的果报。
    布施血肉------获得坚固身命,摄持长养一切众生,真实善权,无不具足的果报。
    布施髓脑------获得圆满金刚坚固不坏之身的果报。
    布施头顶------获得超出三界,修证一切种智,圆满具足的果报。
    以上略述内布施果报圆满相,广说无量。

                                                       10.总结
    而以上所说菩萨布施果报圆满显相之一—三十二相,正是后续‘三十二相愿’,所要说明的内容。
   净土中的每一个众生,皆具有三十二相,便代表净土中的天人、菩萨及声闻行者必然在过去生中,种下深厚的福德资粮,而当在净土获证无生法忍后,就能于一刹那间—往返十方世界,亲近、供养诸佛。纵然未证无生法忍,在佛力的加持下及自身定力成熟时,也能于‘净土的时间—每日晨朝之时,持名贵天华,于一食之顷,飞至他方无量世界,供养百千俱胝诸佛(十万亿佛);于诸佛所,各以无量花树,持散供养,还至本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此正是印证了本愿所说的:极乐世界中,现在正有不可思议的无量地上菩萨,运用神通力,往返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广修布施波罗蜜。又有无尽的天人众生,正在本国亲近、供养阿弥陀佛,学习布施波罗蜜,开发了无量的神足境界……。(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因此现在正在娑婆世界欲步入修学布施波罗蜜的初发心菩萨,应该说是凡夫学佛者,皆应对极乐世界及十方诸佛世界久学布施的大菩萨,生出最崇敬的效学、赞叹之心。
    若是更能将今生‘净施’功德,回向净土,并选择往生极乐世界,便能像净土的菩萨大众一样,从此稳当的走向布施波罗蜜的圆满修证境界,入佛知见而无疑碍。
    你自诩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行者吗?那么认识并建立初发心菩萨的修行道路—为成就道业,广度众生而往生净土,供养诸佛,随佛修行,是不容忽略的事实。愿好学者善思之!



                                    ------全文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