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海贵宾
 
|
9#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3-4 13:49 显示全部帖子
续 8
2月25日 读书希圣讲学躬行,居官爱民立业种德
读书不仅仅为了认识几个字,记住几篇文章,就算达到目的了。读书的真正目的在于体会出古代圣贤的一言一行,把他们的精神变成自己的精神,进而做好修身齐家的工夫,然后去为国家社会尽力服务。
读书如果偏向钻研文字章句的末节,而不能体会古圣先贤的真精神,结果不过是一个「铅板的佣者」而已。
铅是用夹在木板上写字的铅丹(红色)。中国在后汉以前,还没有发明纸,用绸绢和木板来代替纸,以铅丹写字在绸或板的上面。佣是僱用的人,所以「铅佣」就是写字匠的意思,说他一生一世都没有什么价值了。
做官不是为一身一家的名利,而是为谋国家富强和社会幸福。有些做官的人,天天在想怎样陞官、怎样发财,凡事都为他个人的利益打算,没有替国家和人民的公利着想,这样做官的人,简直就是穿着官吏衣服的盗贼。
既然具有盗贼的心肠,为了遂其私欲,自然就不惜使用伤天害理的手段,来达成他的目的了。国家如何不乱?社会如何不乱?民心如何不坏呢?
古人治学,并不仅仅以懂得文字为目的,而注重躬行实践,所谓「学以致用」,总以能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为念。假如学与行不能相辅相成,那就成了口头禅了。修禅的人天天只在绞尽脑汁,去作理论上的努力,而不去实行参禅悟道的工夫,结果是一点用处、一点成就也没有。
人生在世,建立起一件事业,并不单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必须是为社会谋利益,为人群造幸福,把功业传之后世,才能名垂千古。可惜一般大人先生,往往只图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思施恩德于天下,则他的一生,只是过眼云烟。死后什么也没遗留下来。
【前集056】
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为眼前花。
2月26日 读心中之名文,听本真之妙曲
任何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部上天阐述真理的文章,只要读这部真文章,就没有再讲其他文章的必要(也就是发现这一个真实,心应该随从他的指导,再没有另求他道的必要了)。要是只去读古人如糟粕一般的书,并且收藏到心底的深处,被这些书籍的思想给牢牢束缚封闭着,对于自己心里原有的真文章反而不知道注意,这是非常可惜的(就是把可贵的真实心为古人之言所迷惑,而妨碍了心灵的作用与发展)。
人的心中都有一曲本真的音乐,只要听了这音乐而体会到其中三昧的话,就再也没有听取其他音乐的必要了。可惜的是,人们被外来的声色所迷,埋没了本真,便听不见了。世人只知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而不知观世音的意思是什么?所谓观世音,就是要人们修得观见世人本真之音,而去实行救苦救难的菩萨道(这个比喻是说:人心都怀有本真的真理,如果能够静静体会这一真理的微妙旋律,就再没有听闻其他各种言词的必要)。最可惜的是,受了外界种种言词的掩蔽而生出了迷惑,这样一来,本真之音就听不见了。
对于修学之道,如果能不为残篇断简的言词所蔽,不受邪说异端所侵扰,能够明心见性直向心中本有的真理去探求,不受外界的诱huo,那他将会发现自己本有的真文章与真音的妙旨。所以,只有能够体会到本来的真理,才有真正的受用。
由上可知,真理无待他求,应当直指自己的心中,因为自己的心中有一个本来的真理。本篇的旨趣即是为求本来的真理,必须把外来的诱huo物全然扫去。
【前集057】
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残编断简封锢了;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艷舞湮没了。学者须扫除外物,直觅本来,纔有个真受用。
2月27日 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这一个世界可以叫做「忧世」,也就是佛说的「娑婆世界」,译为「堪忍世界」。在这一世界里,本是苦恼不能断绝的人生。任何事都不能合乎理想的去做,当你以为很合适的时候,节外生枝的事情出来了;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活在这世界上,遇到任何的恶劣环境与打击时,要能够堪忍才活得下去。我们常常听人说:「天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苦恼的上面还有苦恼,当苦恼到了极致,一切身世都不存在的时候,精神上反而得到衷心安慰,不免有置身事外的快乐感觉。
人世是悲苦是无情,用这样的心来看人生,则入于耳、映于眼者都是苦痛和悲哀。其结果就陷于悲观的深渊了,于是,造成了厌世自杀、愤世嫉俗的人生观,而葬送了一生,这样的人一生是没有什么趣味的。结果,一颗脆弱的心灵,不得不回返自然。人们必须抱着勇气,以这个有限的身力去尝试那无限的忧愁。
本来人生是多苦的,但我们必须征服这些苦恼,不可以抱着失败的心情。如果我们以悲哀的心情去看天上的月亮,就成了以泪眼观月,而月亮也就带着忧愁了。如果以欢悦的心情去看,月亮也就带着微笑了。人生寻求幸福的唯一道路,就是把时间的苦放下来,由苦的里面找出乐趣来,所以说「苦中有乐」。
人生是苦痛的业力现场,而其中又被命运的力量奇妙的支配着,有时自己走到奇妙的环境,在一般人的眼光看来非常幸福,在这得意的舞台上,任何人都很容易忽略过去的苦痛,这时候就撒下了失意的种子,所谓:「苦是乐的种子,乐是苦的根苗。」如果不能及时割去苦恼的根苗,得意之时一过,失意之悲哀便马上跟踪而来。
【前集058】
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
2月28日 无胜于有德行之行为,无劣于有权力之名誉
富贵名誉,有由道德而来,有由功业而得来,更有由权力而得来。因其原因不同,所以有悠久与短暂的区别。
先说有道德的人,自己不敢乞求富贵名誉,而富贵与名誉自然集于他的身上,有德的人比之为山林中生长的花草,受自然栽培,根深柢固,枝叶茂盛,寿命也长久。
建立战功成就大事业的人们,享受人间的富贵荣华,虽然不如有德之人悠久,彷彿是山林的花草受到天然培养的力量深厚,也能媲美于田畦之花草茂盛于一时,可是因为移植的环境、气候不同,而有盛衰久暂的差别。这完全是根基不如天然丰厚的缘故。
最后谈到由权力而得来的功富贵,多半是从他人手中用强力夺取的,这样的人不但不受他人的敬仰,反而要受万人的唾骂。因为这种功名富贵是不悠久的,好像昙花一现,没多久就消失了。
瓶子里面插的花、水上的浮萍,不过茂盛于当时,很难希望其长久。
【前集059】
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从废兴;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2月29日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寒冬过去了,温暖的春天又来了。大地现出了活泼生气,花朵现出美丽的颜色,鸟也叫出清脆的声音。人们对此景色,更觉得春色增加了许多情趣。无心的花草和天真的雀鸟,都不断的给自然增加了许多美感。何况人是万物的灵长,生在这一个世界,我们便不该没有作为。
人如果生来既不觉得自己是为何而生,更不想为社会尽点力量,就是所谓的醉生梦死之徒,把自己可尊可贵的一生当作破蔽的鞋履一般扔掉,这可以说人不如草木与雀鸟了。
君子生于此世,不但是处身于社会的上等行列,而且衣食温饱无缺,如果
只过着安逸的生活,就有亏于做人之道。必须发奋修学,进德修业,一切所言所行都能为人们的师法,受人们的尊敬,所做的事业都必须是顶天立地、继往开来的。如果只图物质上的享受,无声无嗅的终此一生,虽然保得了百年岁月,也等于一天都没有存在过,这真是和行尸走肉、土像木偶一样了。
【前集060】
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3月1日 宽严得宜,勿偏一方
研究学问的人,为了要成就他的事业,应当要谨言慎行与刻苦自励,如果没有这种发奋努力的精神和奋斗的意志,要想在社会上成就伟大的事业是不可能的,所以,做人与做事之道常不能够四时日夜相同而不变,必须分清楚事物的轻重缓急和先后,所谓因人事时地物的不同,而使之咸得其宜。比方说尺蠖之虫,想伸展身体之前必先把身体蜷曲起来,这就是说做事要缓急合宜然后才能稳操胜算。平时的休息,并非为了休息而休息,实在是为了活动而休息,这样才能体会休息的真正意义。
学者为了修业,日夜战战兢兢、戒慎恐惧而不怠惰,这当然很好,但不是这样就够了,必须在另一方面展现不拘小节的风度,凡事要宽严得宜,刚柔相济,如果对事严格过度毫无温情,则无论他的行为如何纯正,生活如何清苦,总是如秋天的气候一样,一味的寒冷肃杀,使万物凋零枯死。
所以,天造四时必须有春有秋,春气温润滋长万物,有发育成长的生机,而我们的修养学问也和春天的气候一样,使它发荣滋长蒸蒸日上,然后学问有了成就,才能够谈到救世益民啊!
【前集061】
学者有段竞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
3月2日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从道德的立场来看,行为清廉、心地洁白的人,在名义上超越了寻常所谓的清廉洁白之上,一般的世人反而看不出他是一个清廉洁白之人。而一般世所称道的清廉洁白者,他的真正所言所行未必都是清廉洁白。在表面上掩盖一层清廉的名誉,实际说来却是贪求名誉,这与盗名欺世者并没有什么两样。比方有些慈善家名义上负着慈善的美名,其实是在图私行不正当的利益!
同样的道理,有真正巧术的人,并非他的手段方法有什么巧妙,而是他的心和行为自然巧妙,并对于他的巧妙不加注意,而别人也未特别认识出他的巧妙。还有一种人自已想出种种手法,自以为巧妙得不得了,这不是真正的巧妙,反而表现他的拙笨。
真正的巧妙,是不玩弄手段与方法而妙趣天成的。
【前集062】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