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吴锦煌居士《<缁门崇行录>浅述》

续 6




                                                                                                              感应之行第十




        ◎精诚感戒
  【晋道进,张掖人。诣昙无谶律师,求受菩萨戒,谶不许,令七曰忏悔。忏毕再往,又大怒不许。进退而竭礼忏,经三载,一夕梦释迦文佛亲为授戒。明往见谶,欲言所梦;谶遥贺曰:‘子已得戒矣!’自是道俗从进受戒者千余人。】
  晋朝道进法师,张掖人,去拜请昙无谶律师求授菩萨戒,谶律师不答应,教他回去忏侮七天再来。于是进大师回去竭诚礼忏七日七夜,第八日再诣谶大师求戒,谶大师又大怒不允许,进大师于是回去再竭诚礼拜忏业,经过了三年,有一天梦见释迦文佛亲自为他授戒(其夕同止十余人皆感梦如进所见,载高僧传)。翌日去拜见谶公,想说出自己的梦境,还未走到,谶老遥贺道:‘你已得戒了!’于是道俗从进大师受戒的达一千多人。


  ◎忏获妙音
  【晋法桥,少乐转读,而乏音声,于是绝粒忏悔。七日为期,稽首观音,以求现报。同学苦谏不听,至第七日,觉喉内豁然,索水饮之,自此经声彻里许。】
  晋朝中山帛法桥法师,年少时喜欢咏诵经典,但缺乏宏亮的声音。于是绝食忏悔七天,每天礼拜观世音菩萨,祈求现世获得好音声的果报。同学都苦劝他不要这祥,他还是不听,竭诚拜忏,到第七天,感觉喉咙内空洞开朗,要水来喝下,从此以后,他的声音嘹亮清彻,诵经时,一里多外的人都可以听到他的声音。


  ◎誓师子座
  【刘宋竺道生论涅槃经阐提皆当成佛,旧学法师以为邪说,摈之。生誓曰:‘若我所说,不合经义,愿现身恶报,实契佛心,愿舍命时,据师子座!’
  遂往吴郡虎丘山,竖石为徒。讲涅槃经,至阐提有佛性处,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石皆点头。已而,涅槃后品至,果称阐提有佛性。后于庐山讲涅槃甫毕,众忽见尘尾堕地,端坐而逝。
  赞曰:‘圣人之言,有辞缺而意圆者;涅槃之论阐提是也,亦何俟后品之至?盖达人会理,拘士执文,又不独阐提一端而已。而生公正见不摇,坚如金石,死不违誓,辉灼古今,呜呼,壮哉!’】
  南朝刘宋京师龙光寺竺道生法师,讲论涅槃经时,说恶知见无善根者最后亦可成佛。(涅槃经佛性品云:‘何等名为一阐提耶?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那时只有北凉昙无谶法师译的大般涅槃经四十卷,还未有刘宋慧严法师等续译的三十六卷涅槃经。一般旧学法师都认作邪说,排斥他。生大师于大众中发誓道:‘如我所说,不合于经典的义理,甘愿今生就受恶报;如我所说切实契合佛心本意,但愿临命终时,能坐在说法的狮子座上舍报!’
  于是到吴郡虎丘山,竖立石头当作徒弟,向它们讲涅槃经,讲到阐提有佛性处,说:‘我这样说,符合佛心吗?’石头都点头。不久大本涅槃经就传到南京,果然讲阐提有佛性。后来在庐山精舍讲涅槃经,刚讲完,众人忽然发现他手中的拂尘落在地上,大师端坐正容而圆寂了。
  赞道:‘圣人的言论,有些虽文辞不足,但意义圆满通融;像涅槃经论阐提有佛性就是一个例子。又何必等到大本涅槃经来到呢?通达的人道理融会贯通,迂腐的人固执文句表面的意思,不只是阐提佛性这一件而已;佛经上有很多是这样的。而生公正知正见不动摇,如金石一般坚固,临命终果如誓言据师子座,高明照耀古今,真伟大啊!’


  ◎梦中易首
  【刘宋求那跋跎罗,中天竺人。任缘游化,至京都,谯王欲讲华严等经,而跋跎自忖未善宋言,旦夕礼忏,求观音加被。忽梦白衣人持剑擎人头来,问曰:‘何忧?’具以事对。其人以剑易新首,豁然惊觉,备晓华音,于是开讲,大弘佛法。】
  南朝刘宋京师中兴寺的求那跋跎罗(此云功德贤),中印度人,随缘云游度化众生,到了京都。后来丞相南谯王镇守荆州,请师一同赴荆州,安止辛寺。谯王想请大师讲华严等经,而跎大师自思量华语不太通晓,不克胜任,于是日夜礼忏,求观世音菩萨加被。有一天晚上忽然梦见有一个白衣人,手提著剑,拿著一个人头来,问大师说:‘您老有什么担忧的事?’跎大师把这件事完全告诉他,那人用剑砍掉跎大师的头,安上这个新头。大师豁然惊醒过来,就完全通晓华语音义,于是开讲诸经,大弘佛法。


  ◎废戒忏悔
  【齐僧云,住宝明寺,以讲演著名。
  四月十五日,临诵戒时,白众言:‘戒乃人人诵得,何劳数闻?可令一僧竖义,使后进开悟。’众无敢抗,遂废诵戒。
  七月十五日,众集,忽失云所在,四出追觅,乃于古冢中得之,流血被体。问其故,则云:‘有猛士执大刀厉声呵云:“僧云!尔何人?斯敢废布萨,妄充竖义?”即以刀刽我身,痛毒难忍。’
  因扶掖还寺,竭诚忏悔;经于十年,至心尽敬,依式布萨。临终之日,异香来迎,欣然而逝。时咸嘉其即世惩革云。
  赞曰:‘今时尚经论而轻戒律,二千年来,半月诵戒无复有举行者,予不揣兴废坠于山中,人犹未之信也!果报炳然,于云公有征,愿览者思之。’】
  六朝时南朝齐邺下宝明寺僧云法师,住持宝明寺,以讲经说法出名。
  有一次四月十五日,将欲诵戒的时候,他对大众说:‘戒律人人都会读诵,何必诵这么多次?可以叫一个人阐释演译,让后来的人,懂得戒律的本义就好。’大众没人敢反对,于是不再诵戒。
  七月十五日解夏自恣日,众僧集会,忽然不见云大师,大家四出寻找,最后在离寺三里多的古墓中找到他,见他遍身流血,问是什么缘故?云大师说:‘有一个凶猛的大汉手执著大刀,厉声呵斥我说:“僧云!你是什么人?胆敢废除佛制半月诵戒(诵戒能使比丘忏除业障,安住净戒而使善法增长)的戒律,妄自作主谈玄立义?”说完用刀割我的身体,痛楚不堪。’
  于是大家搀扶他回归寺里,自那天开始云大师竭诚忏悔,过了十年,至心诚敬,依照每半月诵戒规则,从不间断。临命终那天,有异香漫布,欣悦地往生了。当时的人都赞赏他现生现世能受到惩戒,而改革自己的过错。
  赞道:‘目今崇尚经论而轻视戒律,二千年来至今,没有一个寺庙半个月诵一次戒的。我不自量力,在我居住的山寺中,复兴这个已废弃没落的戒律(即云栖寺每半月诵戒),还有好多人仍不信这一件事的。唉!因果报应,昭彰明显,从云公我们就可以得到证明,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要三思啊!’


  ◎疠疾获瘳
  【齐僧远,住梁州薛寺。不修细行,随流饮啖,忽梦神人切齿责曰:‘汝出家人,如是造恶,何不取镜自照?’
  晓而临水,见眼边乌黯,谓是污垢;举手拭之,眉随手落。因自咎责,痛改常习,敝衣破履,一食长斋,昏晓行悔,悲泪交注。经一月余,梦前神人含笑谓曰:‘知过能改,可谓智人,今当赦汝!’惊喜而觉,流汗遍身,面目津润,双眉复出。远身经二报,信知三世不虚,自后竭诚奉法,曾无退堕,遂为名僧。】
  南朝齐梁州薛寺僧远法师,住持梁州薛寺,不顾威仪细节,喜随世俗人饮酒吃肉,放荡不拘。有一天忽然梦见一天神愤怒地斥责他说:‘你是一个出家人,这般为非作歹,像什么样子,何不取镜子自己照照?’
  次日早晨起来取盆水自照,看见水中自己影子眼眶黑暗,以为是染到污垢;举手去擦它,眉毛随著手擦落地上。一时落得精光。于是引咎自责,痛改前非。穿旧衣破鞋,日中一食,不再吃荤,早晚忏悔礼拜,悲伤落泪。经过一个多月,梦见上次的天神含笑对他说:‘知过能改,可说是有智慧的人,现在理当原谅你!’远大师惊喜得醒过来,满身大汗,面目光亮滑润,眉毛也渐长出来。远大师亲身受到善恶二报,诚信三世因果,丝毫不爽,从此竭诚奉行佛法,从不退堕,终于成为名僧大德。


  ◎勤苦发解
  【梁道超,吴郡人。见旻法师学解冠海内,心欲企之;辍寝忘味,以夜继日。梦有人言:‘旻法师,毗婆尸佛时已能讲说,君始修习,云何可等?但自加功,不患不随分得解。’遂勤劬苦至,顷之洞彻。】
  南朝梁扬都灵基寺道超法师,俗姓陆,吴郡人。见旻法师(扬都旻大师,见前清素之行)学问义解海内无双,心极向往,想要学得和他一样,于是奋发用功,废寝忘食,日以继夜。有一天梦见有人对他说:‘旻法师在过去毗婆尸佛时已能讲经说法,您刚学佛修行,怎能和他相等?只要努力用功,不怕不随著自己的根器而有所解悟和成就。’于是刻苦耐劳,用功修行,不久终于大彻大悟。


  ◎礼忏延寿
  【梁宠法师,年三十八,遇道人法愿谓曰:‘君年满四十当死,无可避处,惟有祈诚诸佛,忏悔前愆,或可冀耳!’
  宠引镜验之,面有黑气,于是鬻衣钵,市香供,东抵海盐光兴寺,闭门礼忏,杜绝人事,昼忘食息,夜不解衣。迄年四十,岁暮之夕,忽觉两耳肿痛,其夜忏达四鼓,闻户外人言曰:‘君死业已尽。’遽开户,寂无所见;明晨黑气已除,两耳生骨。居常礼佛,百拜为限。后有疾不能起,犹于床上依时百过,俯仰虔敬,年七十有四而卒。】
  南朝梁扬都宣武寺法宠法师,三十八岁时,遇到正胜寺法愿道人,精通相术,告诉宠法师说:‘您年满四十必死,无法逃避。惟有虔诚祈求诸佛,忏悔以前的罪愆,或许可望延长生命。’
  宠法师拿镜子照自己的脸面,果然发现脸上有黑气。于是变卖衣服钵具,买香及供物,乘船东行,直到海盐光兴寺(宠法师初出家剃度之寺),闭门拜忏,杜绝一切人事,白天忘了吃饭和休息,晚上不脱衣服假寐。到了四十岁,年底的一个晚上,忽然觉得两个耳朵又肿又痛,更加警惕,那天晚上礼忏到四更,突然听到门外有人说:‘您该死的业报已完了。’宠法师马上开门往外看,四周寂然,没看到什么;次日早晨,脸上的黑气就完全消失了。两耳生出骨头。平日每天礼佛百拜,后来生病,无法起床站立,仍然坐在床上,每天时候到了就虔诚俯仰百次作礼,算作百拜,活到七十四岁才圆寂。


  ◎诵经延寿
  【梁智藏,吴郡人,住钟山开善寺。遇相者谓曰:‘法师聪明盖世,惜命不长,止三十一年耳。’时年二十有九,于是罢讲,探经藏得金刚经,竭诚诵读,礼佛忏悔,昼夜不辍。至期,忽闻空中声曰:‘汝寿本尽,以般若功德力,得倍寿矣!’
  后见前相者,惊异莫测,藏陈其故,始知经力不可思议。
  赞曰:‘修短分也,礼忏诵经而寿延,则宿因之说废矣。噫!还带而夭相除,渡蚁而贵形现,人力尚可回天,况三宝不可思议力耶?独恨精诚不能如二公耳!鼓橐籥而为经,交杵碓而成体,亦何怪乎感应之无繇也?’】
  南朝梁钟山开善寺智藏法师,吴郡人,本名净藏。住持钟山开善寺。
  有一天碰到一位相命师,告诉他:‘法师聪明盖世,可惜寿命不长,只能活到三十一岁。’那时藏法师才二十九岁,于是停止讲经说法,在经藏中找到金刚经,竭诚诵读,礼佛忏悔业障,日夜不休。到了三十一那年岁暮,忽然听到空中有声说:‘您的寿命本应该完了。因为诵般若经的功德力,得两倍的寿命(即六十二)。’
  后来又遇见那位相师,相师大吃一惊,不知何以如此,藏大师告诉他原因,才知道佛经功德力量实在不可思议。
  赞道:‘寿命的长短虽是各人的命运,但礼忏诵经可得延长寿命,那么生死由命的宿命论可以推FAN了。譬如唐朝晋国公裴度,起初相命者说他命坏,会饿死。有一天游香山寺,有一女人,其父冤被判罪,向人借了三条玉带,一条犀带,想贿赂大官救她父亲,她到佛前拜佛时,把这些带子放在栏□忘了带走,裴度捡到还给她,终救一命。后来那位相命者看见他说:“你的命改了,一定是你做了什么阴德,所以短命相消失了,反之前程万里。”又如宋朝宋庠(即宋郊),雍邱人,与其弟宋祈,同举进士,世称大宋小宋。有一天一胡僧惊问大宋(即宋庠)说:‘您丰神尊贵顿异,如能救活数万人之命者,到底什么原因突现尊贵丰彩的相貌呢?’宋庠先生想了一下,说:‘啊!我屋檐下有蚂蚁穴,为暴风雨侵袭,我戏编竹桥来渡蚂蚁,使免于覆亡吧!’胡僧说:‘就是这个大功德了。’由这两个例子看来,人力尚可挽回天命,何况三宝不可思议的功德力呢?就怕不能像宠法师和藏法师二人那么精诚礼忏啊!倘若是诵起经来,像吹小喇叭那样嗲声嗲气的念几声,毫不注重随文修观,或由文入理;拜起忏来,只是像杵臼打米似的,上上下下磕几个头,根本没有惭愧和至诚求哀忏悔之心,这样的诵经拜忏,又怎能怪佛菩萨没有灵应呢!’


  ◎扣钟拔苦
  【隋智兴,居大庄严寺,职掌扣钟。
  大业五年,同住僧三果者,有兄从驾道亡,其妻梦夫谓曰:‘吾至彭城病死,堕地狱中,赖庄严寺鸣钟,响振地狱,乃得解脱;欲报其恩,可奉绢十疋。’
  妻奉绢,兴以散众。众问扣钟何以致感?兴曰:‘吾扣钟,始祝曰:“愿诸圣贤同入道场。”乃发三下;及长扣,又祝曰:“愿诸恶趣闻我钟声,俱离苦恼。”’严冬极冻,及裂肉皴,掌内凝血,无所辞劳。】
  隋朝京师大庄严寺智兴法师,居住大庄严寺,掌寺内扣钟之职务。
  隋炀帝大业五年,同寺住的僧人三果师,有一个哥哥,随皇帝南幸江都,半路病亡,凶讯还没传到家里,他太太就梦见丈夫对她说:‘我到了彭城不幸生病死了,死后堕地狱中,备经痛苦,幸赖庄严寺鸣钟,音振地狱,方能解脱;要报答这个恩情,就送丝绢布十疋给智兴法师。’。
  他的妻子献绢帛十疋给兴大师,兴大师自谦无德,把布分给大家。众人问他扣钟何以能有这么大的感应?兴大师回答说:‘我扣钟时,开始祈祷:“愿诸圣贤同入道场。”于是短打三下;再来长打前又祈求:“愿诸恶趣闻我钟声,俱离苦恼。”’寒冬极冷,手握钟槌,皮都裂开了,掌内出血又凝固,仍不辞辛劳地做这件事。


  ◎天神护体
  【唐道宣律师,姓钱氏。初从师听律一遍,即欲游方,师呵曰:‘适遐自迩,修舍有时。’抑令听十遍。后持律精严,世所希有。
  中夜行道山上,临砌颠仆,有天神介胄掖之,因问何神?答曰:‘博叉天王之子,张琼也。以师戒德高妙,故给卫耳。’宣遂广问佛世,一一条对,及授宣佛牙,宝掌以表信焉。号南山教主,澄照律师。
  赞曰:‘律非玄义,宣公非钝根,何淹滞乎十听?良繇戒为道本,欲其沦肌浃髓而坚固不易耳。今之受戒者,一受之后,束之高阁,尚莫能粗究其义,而况师十讲,弟子十听耶?吾故知宣公之师非常人,而大贤之出其门有自来矣!’】
  唐朝京兆西明寺道宣律师,姓钱氏。起初跟师父听戒律才一遍,就想行脚参方,他师父呵斥道:‘行远要自迩,自知谦逊不足,受持置舍要恰当时候,你律学的火候还不够,还不到舍律学禅的时候。’强制他听十遍。后来宣大师持戒律之精深严格,世上少有。
  有一天半夜走在西明寺行道,碰到石砌而跌倒,突然有穿战甲的天神扶著他。宣大师问他是何神?神回答说:‘我是博叉天王(毗留博叉,即西方广目天王)之子张琼。(宋高僧传作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之三太子那吒。)因为大师戒律德行高超,所以一直护卫您。’宣大师于是请问他佛在世时一些事情,太子一一回答解说;并且给宣大师佛牙、宝掌供养,用以征信。宣大师久居终南,宏扬戒律,故号南山律宗教主,往生后皇上追封澄照律师。
  赞道:‘戒律不是很玄奥的义理,宣公也不是钝根器的人,为何要停滞听十遍呢?因为戒是修道的根本,为的是要深入肌髓,浸渍日久而坚固不忘。现在受戒的,一受之后就搁置一边,尚且不能了解其粗略的意义,更不用说是师父讲十遍,弟子听十遍这样深入的研究了,我因此知道宣公的师父不是普通人,而其门下出大德大贤,也是其来有自啊!’


  ◎感示净土
  【唐慧日泛舶渡海,达天竺,参访知识咨禀捷径法要。
  天竺学者皆赞净土。至健驮罗国,东北大山有观音像,日乃七日叩头,又断食,毕命为期。至七日夜,忽见观音现紫金身,坐宝莲华,垂手摩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惟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说已忽灭。日回长安,普劝念佛。
  赞曰:‘健驮之感观音,与竹林之感文殊,大略相类,皆诚极而应,无可疑者。净土感应,事非一人,详具于往生集中,兹不复赘。’】
  唐朝洛阳罔极寺慧日法师,乘船渡海,西行到印度,参访善知识请教修行的捷径和要诀。
  印度的学者都推崇净士法门。到了健驮罗国(今阿富汗乾陀弥城),城东北大山有观世音菩萨像,有至诚祈请多得现身。慧日大师虔诚叩头又绝食,打算毕命在此也要见观世音菩萨,到了第七天夜里,忽然见空中观世音菩萨现紫金身,坐宝莲华,垂手摩日大师顶说:‘你想弘法自利利他,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应该要知道净士法门胜过其他法门。’说完就消失了。日大师回到长安后,普遍劝人念佛。
  赞道:‘慧日大师在健驮国虔诚感应观世音菩萨现身,和唐五台山竹林寺法照法师(莲宗四祖),勤修诚感文殊、普贤二菩萨显瑞于五台山(照大师由善财、难陀二人引入寺门,寺前有大金榜题曰:“大圣竹林寺”,方圆可二十里,一百二十院皆有宝塔庄严,其地纯是黄金,流渠华树充满其中。照大师入寺至讲堂中,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师子座,说法之音,历历可听,文殊左右菩萨万余,普贤亦无数菩萨围绕。照师至二贤前作礼问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网。”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照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的情形大略相同。都是极虔诚而后感应,没什么好怀疑的。净士的感应,不只一个人有,详细记在往生集中,不再赘述。’


  ◎甘露灌口
  【五代永明寿禅师,初为库吏,用官钱放生,当死,吴越王释之。
  出家为僧,尝行法华忏二十一日,备极精恳,梦观音以甘露灌口,遂得无碍辩才。】
  五代钱塘永明寺延寿禅师,起先未出家时是当督纳军饷的官吏,用公家的钱买物放生,罪当处死刑,吴越文穆王特赦他。
  出家后,曾行法华忏二十一日,极尽诚恳,一夜梦见观世音菩萨用甘露灌入他口中,于是得辩才无碍。

TOP

续 7





        ◎忏感授记


  【唐昙荣,春夏讲教,秋冬坐禅。
  因刺史送舍利三粒,乃誓求总获,遂得舍利四百粒。
  行方等忏法,寺僧僧定者,见光明中七佛皆现,一佛顾荣云:‘我是释迦,为汝身器清净,故来授记。后当作佛—号普宁佛。’
  是冬,荣卒,异香绕室。】
  唐朝潞州法住寺昙荣禅师,每年春天和夏天讲经论教,秋天和冬天静坐参禅。
  曾往韩州乡县延圣寺,立忏悔法,刺史风同仁送舍利三粒,荣法师告诉众人:‘舍利之德,变化莫测,若虔诚消业祈求可得总量。’于是人人前别置水钵,加以香炉通夜苦求,至天明总获舍利四百余粒。
  贞观七年,清信士常凝保等请荣大师于法住寺行方等忏法(天台大师依大方等陀罗尼经所制,有方等三昧行法一卷。方等三昧与法华三昧皆为四种三昧中之半行半坐三昧。行方等三昧而忏悔六根之罪障也),法住寺有一个和尚叫僧定法师,戒行精固,在道场上见大光明,光明中七佛皆显现(七佛指过去七佛。即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尊‘毗婆尸佛’,九百九十九尊‘尸弃佛’,第一千尊‘毗舍浮佛’,贤劫第一尊‘拘留孙佛’,第二尊‘拘那含牟尼佛’,第三尊‘迦叶佛’,第四尊‘释迦牟尼佛’)。有一佛对荣大师说:‘我是释迦牟尼佛,因你身心戒行清净,所以来为你授记,你后来当成佛,即贤劫千佛之中的“普宁佛”。’(亦为僧定法师授记,名普明佛。)
  那年冬天荣大师圆寂,圆寂时异香袅绕室内不散。


  ◎口出青莲
  【唐遂端,上应润寺,专精法华,十二时中恒诵不辍,老而弥笃。威通二年,忽趺坐而化,须臾,口中出青色莲华七茎。
  葬东山下二十余年,墓屡发光,开视之,形质如生,众迎还寺,漆纻饰之,今号真身院焉。】
  唐朝明州德润寺遂端法师,住在应润寺,专精研妙法莲华经,昼夜十二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常不停地讽诵,愈老愈勤勉,唐懿宗咸通二年忽然跏趺盘坐著圆寂了。圆寂不久,口中长出青莲花七枝。
  把他埋在东山下,二十余年间,坟墓常常放光,大家把墓打开,开龛看他的遗体容貌形态都没变,没腐烂,简直和活的人一样。众人于是迎请遗体回到寺中,给他涂金披衣装饰,供养起来。现在应润寺(宋高僧传作德润寺)叫真身院。


  ◎施食师
  【焰口施食,启教于阿难,盖瑜珈部摄也。瑜珈大兴于唐之金刚智广大不空二师,能役使鬼神,移易山海,威神之力不可思议,数传之后,无能嗣之者,所存但施食一法而已。手结印,口诵咒,心作观,三业相应之谓瑜珈,其事非易易也。今印咒未必精,而况观力乎?则不相应矣!不相应则不惟不能利生,而亦反至害己。昨山中一方外僧病已笃,是晚外正施食。谓看病者言:‘有鬼挈我同出就食,辞不往。俄复来云:“法师不诚,吾辈空返,必有以报之。”于是牵我臂偕行,众持挠钩套索云:“欲拽此法师下地。”我大怖,失声呼救,一时散去。’越数日僧死。盖未死前已与诸鬼为伍矣。向非惊叫,台上师危乎哉!不惟是耳;一僧不诚,被鬼舁之河中欲沈之;一僧失锁衣箧,心存匙钥,诸鬼见饭上皆铁片,遂不得食;一僧晒毡衣未收,值天雨,心念此衣,诸鬼见饭上皆兽毛,遂不得食,各受显报。又一人入冥,见黑房中有僧数百,肌体瘦削,颜色憔悴,似忧苦不堪状,问之,则皆施食师也。施食非易易事也,信夫。】
  瑜珈焰口施食法,是阿难受饿鬼恐吓,说他三天后要命尽堕饿鬼道,除非布施百千万亿无数饿鬼饮食,并供养三宝等方可免。阿难问佛,如何方便施食,得免斯苦?佛告阿难:‘有陀罗尼名曰“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若有诵此陀罗尼者,即能充足俱胝那由佗百千恒河沙数饿鬼及婆罗门仙等上妙饮食,如是等众乃至一一,皆得摩伽陀国所用之斛七七斛食。阿难我于前世作婆罗门,于观世音菩萨所,及世间自在威德如来所,受此陀罗尼故,能散施与无量饿鬼及诸仙等种种饮食,令诸饿鬼解脱苦身得生天上。阿难汝今受持,福德寿命皆得增长。’(详载‘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是密教部收摄的经典。密法由于唐朝金刚智法师及大广智不空法师二人大力宏扬而大兴盛。能使役鬼神,移山倒海,威神之力不可思议。传几代后,就没人能继承了,所剩只施食一法而已。手结手印,口诵咒语,心作观想,身口意三业相应(又叫三密相印),叫做‘瑜珈’,这件事不是容易的啊!今人手印、咒语未必精通,而况最难的观想功夫呢?如此身口意功夫不到就不相应了,不相应则不但不能利益饿鬼群生,反而害了自己。
  昨天我们云栖山,有一位外来的挂单僧,病得很重,当天晚上寺外正作焰口施食。这位僧人对看护他的人说:‘有鬼要带我一同出去吃施食,我谢绝不去,不久鬼又来说:施食的法师没诚心施食,害我们不得食,空跑一趟,一定要惩罚他一下。于是牵著我的手臂一同走出去,众鬼拿著挠钩套绳,要把施食法师拖到地下。我非常害怕,失声呼救。众鬼才散去。’过几天这个方外僧就死了,还没死之前就和鬼一起了,是将死之兆。那次要不是他惊叫,台上施食师就危险了。
  不但是这件事,还有一位施食师父不诚心诚意施食,被鬼抬到河中要溺死他;另一位施食法师忘了锁衣箱,心中老惦记著钥匙,诸鬼但见饭上都是铁片,终于不得食。又有一位施食僧晒毛衣还没收进屋子里,刚好下雨,心中惦念这件毛衣,诸鬼看见饭上都是兽毛,也吃不得,这两人都受到现世的果报。此外,有一个人曾在定中,进入幽冥界,看见有一间黑暗的房子中,有数百位僧人,形体瘦削,容色憔悴,好像非常忧愁痛苦的样子,问他们是什么人,才知道都是施食师啊!施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此更加相信了。


  ◎沸汤施食
  【有自称西域沙门,作焰口施食法师者,其洒净也不用水,燃沸汤于瓶。以手擎而洒之。著人面不热,人异之,请施食者络绎。予以为此甚不足贵也。世之号端公太保者,尚能以红铁练缠束其肢体,利锋刃刺入于咽喉,况此沸汤特其小小者耳。夫佛制施食,本为饿鬼饮食至口即成火炭,故作甘露水真言等以灭其热恼,使得清凉。奈何其用沸汤也!?此何佛所说?何经所载?惑世诬民,莫斯为甚矣!或谓其能化沸汤为冷泉,故不必用水,审如是,则亦能化臭腐以为沉檀,而不必用香矣;化黑暗以为光明而不用灯矣;化瓦砾以为枣栗而不必用果矣;化草芥以为牡丹芍药而不必用花矣;化泥土以为稻麦黍稷而不必用斛食矣。今何为香花灯果斛食一一如常法具办,而独于洒净一事则用沸汤乎?明理者辨之!】
  有一位自称是西域来的,专作焰口施食的法师,他在作焰口时洒净不用水,煮沸水在瓶子里,用手拿著洒出,这水沾到人的脸面不会烫人。大家都很惊奇,因之请他去作焰口的人相继不绝。我认为这样很不值得欣赏。目今世上号端公太保的巫术师(蜀人谓巫曰端公),尚且能用烧红的铁链卷捆自己的肢体,用锋利的刀剑刺吞入咽喉,何况这沸腾的开水,比起来只是小巫见大巫而已。佛设立焰口施食法,本来是因为饿鬼业力使然,东西到口就化成火炭,所以作甘露水真言等咒语仪轨,来消灭他们的烦热困恼,使得清凉。怎么反用沸腾的热水呢?这是哪尊佛所说的,哪本经典所记载的呢?这些人用之来迷惑社会,欺骗百姓,实在罪大恶极,再没有比这个更坏的了。
  或者有人说:他能把沸腾的开水化为冷水,所以不必用水啊!仔细想来,如果这样,那么他应该也能把腐臭的东西变作沉香、檀香,而不必用香了;把黑暗变成光明,而不必用灯了;把瓦片石砾变作枣子、栗子,而不必用水果了;把小草变成牡丹、芍药,而不必用花了;把泥土变成稻、麦、黍、稷,而不必用斛食了(斛者古时装谷或盛饭器具)。如今为何香、花、灯、果、斛食等一一照常办全,而单洒净这一项用热沸的开水呢?明理的人要仔细分辨啊!


  ◎总论
  【予录古行,以感应终篇,有笑于旁者曰:‘道无修,无证;无修则感者空,无证则应者寂。憧憧于感应,无亦计功谋利之心欤?’
  予曰:‘桴感鼓则应以声,水感月则应以影,谋与计安在?是故,忠臣誓而枯竹芽,孝子泣而坚冰解,理也,奚足异乎?使感应无繇,则因果荡然矣!豁达空招殃祸,可勿戒诸?’
  我纪录古德崇行,以感应篇作结束,有人在旁边笑道:‘所谓道是不假修持,不假印证的,真如自性本自具足,无修则本无所感,无证则本无所应,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不定下,老惦记著感应与否,不是变成计较追求功利了吗?’】
  我说:‘鼓槌对鼓的感应就发出了鼓声,水对月的感应就映出了月影,很自然的,哪有什么计较和追求呢?所以后汉朝忠臣谅辅,在国家旱灾时,祷告山川上天,自曝中庭,为民祈福,发誓到日中无雨,要用他身体来谢罪,堆好薪柴,要自 fen身,到了日中,天气转黑,雷雨大作,一郡沾润,世称至诚(后汉书,独行列传谅辅传)。又晋朝孝子王祥,早丧亲,对继母至孝,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母亲爱吃生鱼,一时天寒地冻,王祥脱衣卧冰上,冰忽然自解,跳出双鲤鱼,持之而归。(卧冰出鲤孝子有三:一为王祥,一为王延,一为楚僚,均载于“搜神记”中。)至忠至孝而感应,是很平常的道理啊!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假如没有感应,就毫无因果报应可言了,永嘉大师证道歌说:“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就是怕人偏于顽空,容易否定因果的存在,鲁鲁莽莽,悠悠荡荡,不知不觉招万劫灾苦、飞殃横祸。修行的人,能不深加警惕吗?’




                                                           跋


       崇行录者,履其尚朴,穷源达本之谈也。矧末法群机,皆成孟浪,端心契理,无越于兹。故我大师三藏总持,一心普运,大悲之极,爰启斯文,诚为济苦海之慈航,烛幽途之宝炬。条分缕析,树义森严,恍若奏八音于清庙,而冲然逸响,悦可众心。俾披览者,随分各足,而揭之曰某也忠,某也孝,某也繇清净而入道,某也以端谨而率众,某也行所难行,某也忍所难忍,而末彰以感应。
  譬夫磁石引针,澄潭映月,必然之理,亦复无疑。所谓激顽起懦,其为福利非小补矣!后之学者,苟或乘之以慢,稍勉之,则曰:‘彼圣也,我凡也。’尔何曾比予于是?噫!吾知其自安卑近,而欲冀无上佛乘,犹梦未著在。
  弟子□蠢然之余恭逢至教,阅未终卷,悲泪嗟叹。惴惴焉罔知所自,心死神丧,顿失故步,徒有以挹清氛于下尘耳!嘱□笔受其录,悚仄谨书。时万历十三年,岁在乙酉,仲冬日,弟子广□和南跋。



                                                     沩山大圆禅师警策


   【夫业系受身未免形累。禀父母之遗体。假众缘而共成。虽乃四大扶持。常相违背。无常老病不与人期。朝存夕亡刹那异世。
  譬如春霜晓露倏忽即无。岸树井藤岂能长久。念念迅速。一刹那间转息即是来生。何乃晏然空过。】
  我们这个业报之身,是没有办法可以免除形体上之累赘的。这个身体禀受了父亲所遗留下来的精子,和母亲所遗留下来的卵子,再假借众因缘而形成。虽然有地水火风四大的扶持,但此四大又经常的互相不调。死亡、衰老及病痛,又往往不是人们所期待的,很可能早上还活著,而晚上却已经死亡了,刹那之间就离开了人世。
  犹如春天的霜寒,破晓时的露水,一下子就消失了。也和岸边的树木及井中的枯藤一样,岂是能长久存在的呢?就和我们迅速而过的念头般,一刹那之间停止了呼吸,就是另外的一生了。因此我们怎么能够就这样,很安逸的空过了?


  【父母不供甘旨。六亲固以弃离。不能安国治邦。家业顿捐绝嗣。缅离乡党。剃发禀师。内勤克念之功。外弘不诤之德。回脱尘世冀期出离。
  何乃才登戒品。便言我是比丘。檀越所须。吃用常住。不解忖思来处。谓言法尔合供。吃了聚头喧喧。但说人间杂话。然则一期趁乐。不知乐是苦因。】
  出家之后,父母就不再供养我们甘美的饮食,而我们也舍弃离开了六亲。从此之后,不再从事安定国家、治理邦邑之业。家里的一切事务,也都顿然捐舍,也不再繁衍后代。远离家乡及朋友乡党,剃除须发,跟从老师。对内要勤力修行克制情念的功夫,对外要弘扬无有诤执的佛法功德。这么做,就是为了希望能够脱离尘世,获得解脱。
  因此如何能够才刚受戒,就自称自己是比丘。施主檀越供养日常所需,吃用的都是常住供给。不好好想这一切的来处,却说本来就应该得到这些供养。吃足喝饱之后,就聚在一起议论纷纷,讲的都是人世间的闲杂之语。这辈子就这么快乐的过了,而不知道现在的快乐,正是将来受苦报之因。


  【曩劫徇尘未尝返省。时光淹没岁月蹉跎。受用殷繁施利浓厚。动经年载不拟弃离。积聚滋多保持幻质。导师有敕勖比丘。进道严身三常不足。人多于此耽味不休。日往月来飒然白首。
  后学未闻旨趣。应须博问先知。将谓出家贵求衣食。佛先制律启创发蒙。轨则威仪净如冰雪。止持作犯束敛初心。微细条章革诸猥弊。】
  长久以来都不曾反省,时光就如此流逝,岁月就如此蹉跎。由于受到很丰盛的供养,因此经年累月都不想舍弃,保养身体的物质就越积越多。本师释迦牟尼佛教敕比丘,勉励比丘要守戒律。要比丘以修道来庄严此身,经常要注意身语意的缺失。而人们就是多沉迷于身语意的过失之中而不觉,就这样日月如梭,形体衰弱,头发转白。
  后学的比丘若是不知戒律的宗旨趣向,应该要广泛的向已经知道的行者请教。否则会误以为,出家最重要的事,就是去寻求衣食。佛陀制定戒律,以启发开导初学行人。戒律的轨范规则及威仪,是要行人清净如冰雪般。所有规定不该作之事,都是为了要束缚收敛初学者的心。所有的微细戒条篇章,都是为了要革除下流的弊病。


  【毗尼法席曾未叨陪。了义上乘岂能甄别。可惜一生空过后悔难追。教理未尝措怀。玄道无因契悟。及至年高腊长空腹高心。不肯亲附良朋惟知倨傲。未谙法律戢敛全无。
  或大语高声出言无度。不敬上中下座。婆罗门聚会无殊。碗钵作声食毕先起。去就乖角僧体全无。起坐忪诸动他心念。不存些些轨则小小威仪。将何束敛后昆。新学无因仿效。】
  若是戒律不懂的话,又如何能分别上乘了义之法?可惜一生就这么空过,后悔也来不及了。对佛教的义理一点都不用心,因此玄妙之道体,是根本就没有办法去契合开悟的。等到年纪大了,出家的年岁长了,却是心怀傲慢而肚子空空。既不肯亲近善知识,只知道一味的贡高我慢。又不熟知戒律,以致于行止完全不知收敛。
  或是大声讲话,或是言语失礼。不懂得尊敬上中下座,和外道的聚会没有什么两样。吃饭时碗钵声频频作响,自己一吃完,就立刻起身先走。做任何事情都没个法度,完全没有出家人的威仪。禅修时不管是上坐或下坐,总是动个不停,以致骚扰到其他行人的心念。自己连一点点的戒律威仪都没有,又如何能使后来的学人知所收敛,新出家的人有所效法呢?


  【才相觉察便言我是山僧。未闻佛教行持。一向情存粗糙。如斯之见盖为初心慵惰饕餮。因循荏苒人间。遂成疏野。不觉龙踵老朽。触事面墙。
  后学咨询无言接引。纵有谈说不涉典章。或被轻言便责后生无礼。嗔心忿起言语该人。
  一朝卧疾在床。众苦萦缠逼迫。晓夕思忖心里彷惶。前路茫茫未知何往。从兹始知悔过。临渴掘井奚为。自恨早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
  对自己的心念才有些微的发觉,就自称是住山之僧。也不去学习佛教的义理及修行持戒等法门,一向粗心大意。具有这类知见的人,大多是一开始就懒惰懈怠又贪吃之辈。由于因循苟且而在人间虚耗光阴,最后形成疏懒而粗野的习气。不知不觉就老态龙钟,面对任何事情都一无所知。
  晚辈来请教时没有话好接引,纵然有话好说,却都与佛经教典不相干。因此有时被后生轻视批评,就责备对方不懂礼貌。于是嗔心忿怒起来,就在言辞上刻薄人。
  等到有朝一日卧病在床,苦痛缠身的时候,就会日思夜想心里彷徨,不知道自己将投胎到何处。这时才知道懊悔以往的过失,临渴才掘井又有什么用呢?事到如今才悔恨早年没有预先修行,以致晚年有如此多的罪咎。


  【临行挥霍怕怖彷惶。□穿雀飞。识心随业。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无常杀鬼。念念不停。命不可延时不可待。人天三有应未免之。如是受身非论劫数。
  感伤叹讶哀哉切心。岂可缄言递相警策。所恨同生像季去圣时遥。佛法生疏人多懈怠。略伸管见以晓后来。若不蠲矜。诚难轮逭。】
  临终时怕得要命,生命就犹如麻雀飞出有漏洞的鸟网一般。意识心是随著业力去投胎的,好比负债之人,会被大债主先带走。心绪虽然万端,然而一定是向最重之处下坠。无常的到来是念念不停留的结果,死期一到寿命是不可能延长,而时间也不会等待的。想要免除人间天上及三恶道的报应是不可能的。在六道中受身的时间劫数是算不尽的。
  对于这种现象,我实在很感伤叹息,觉得既哀痛又关心,因此怎么能够不说话来互相警惕策励呢?实在很遗憾大家都同样生在像法的末期,离开佛陀出生的时代实在是太遥远了。因此对佛法既陌生又疏远,人的根器又大多懈怠懒惰。所以我就略微表达有限的知见,以告诉后来的行人,若是傲慢不去除的话,轮回之报是很难逃得脱的。


  【夫出家者。发足超方心形异俗。绍隆圣种震慑魔军。用报四恩拔济三有。若不如此滥厕僧伦。言行荒疏虚沾信施。昔年行处寸步不移。恍惚一生将何凭恃。
  况乃堂堂僧相容貌可观。皆是宿植善根感斯异报。便拟端然拱手。不贵寸阴事业不勤。功果无因克就。岂可一生空过。抑亦来业无裨。
  辞亲决志披缁。意欲等超何所。晓夕思忖。岂可迁延过时。心期佛法栋梁。用作后来龟镜。常以如此乃能少分相应。出言须涉于典章。谈说乃傍于稽古。形仪挺特意气高闲。】
  所谓出家人,就是起步超脱束缚的人,他的身形和心态都和世俗之人有所不同。他能继绍兴隆圣人的种族,能够威震慑伏天魔之军。他能报答父母、众生、国王及三宝的四种恩德,并能救拔济助三界的众生。若是不能够做到的话,就是僧团中滥芋充数之人。这种人的言语行为荒唐疏懒,白白浪费了信众的布施。修行一点都没有长进,一生就如此糊涂而过,没有任何功德可作为依靠。
  要知道出家僧相,是堂堂大丈夫的行为,都是由于宿世培植了善根,今生才能获得如此殊胜的报应。难道就打算如此端坐拱手吗?要是不珍惜光阴,不勤力修行的话,功德果报是不会成就的。岂能就这样空过一生,对来生一点也没有帮助呢?
  辞别了亲人决心出家,这种心怀是何等的超脱。朝暮都息心冥想,岂能浪费时间?内心期许自己能成为佛法的栋梁,以作为后学的榜样。常能如此存心的话,才能与佛法有些许的相应。言说一定讲经典内容,谈话一定谈古德行持。外形威仪要挺拔而特别,味道气质要高超而安闲。


  【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亲附善者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狎习恶者长恶知见。晓夕造恶。即目交报殁后沉沦。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忠言逆耳。岂不铭心者哉。便能澡心育德。晦迹韬名。蕴素精神。喧嚣止绝。若欲参禅学道。顿超方便之门。心契玄津研几精妙。决择深奥启悟真源。博问先知亲近善友。】
  出远门一定要和善友结伴同行,如此才能常常耳目清醒。生活起居最好要和善知识作伴,如此才能时时增广见闻。所以古大德说:‘生养我的是父母,而成就我的是朋友。’和善知识亲近,犹如在雾气和露水中行走般,虽然衣服不湿,但也时时感到润泽。若是和恶知识亲近的话,就会增长邪恶的知见,早晚都在造恶。等到两眼一闭,就堕落下界。一旦失去了人身,就很难再有成人的机会了。
  这些逆耳的忠言,怎能不铭记于心呢?做得到的话,就能把心洗干净而长养功德。隐居而埋名,集中精神修行,则能停止吵闹的情形。若是想要参禅学道,修行顿超的方便法门,心能契合玄妙,领悟深奥真性的话,就要广博的去请问已证得的前辈,并亲近善知识。


  【此宗难得其妙。切须仔细用心。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此则破三界二十五有。内外诸法尽知不实。从心变起悉是假名。不用将心凑泊。但情不附物。物岂碍人。任他法性周流。莫断莫续。闻声见色盖是寻常。这边那边应用不阙。
  如斯行止实不枉披法服。亦乃酬报四恩拔济三有。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往来三界之宾。出没为他作则。此之一学最妙最玄。但办肯心必不相赚。】
  禅宗是很难能证得其中之妙的,因此必须要很仔细用心去修。若是能修到顿然了悟佛性,那就是出离尘沙无明的开始。如此一来就能破除三界二十五有的生死束缚,知道界内界外的诸法都是不真实的,都是从心所变现的,都只是假有之名而已。不须要用心去造作,只要情识不执著诸物,则诸物又岂能妨碍人呢?只要任法性周遍流行,不阻断它也不续接它,听闻任何声音或见到任何形色,也都只是寻常之事,这时处处都能产生妙用。
  到此地步才真是不枉费披上袈裟,也才能够报答四恩,救三界众生。此后每一生都能够不退步的话,证佛果是可以期待的。于是就有能力成为三界的宾客,在三界中出出没没,成为众生的榜样。禅学最妙最玄,只要肯下决心去修,绝不会吃亏。


  【若有中流之士未能顿超。且于教法留心。温寻贝叶。精搜义理。传唱敷扬接引后来。报佛恩德。时光亦不虚弃。必须以此扶持住止威仪。便是僧中法器。
  岂不见倚松之葛上耸千寻。附托胜因方能广益。恳修斋戒莫谩亏逾。世世生生殊妙因果。不可等闲过日兀兀度时。可惜光阴不求升进。徒消十方信施。亦乃孤负四恩。
  积累转深。心尘易壅。触途成滞。人所轻欺。古云。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屈而退屈。若不如此。徒在缁门荏苒一生。殊无所益。】
  若是中等根器的人,没有办法顿然超脱,那就可以在经教法门上用心。仔细的阅读经论,精心的搜寻义理,传扬敷衍佛法,以接引后来的学人,报答佛陀的恩德,时光也没有虚过。同时还要以经论上的义理,来扶持行住坐卧的威仪,这才是僧人中的法器。
  难道没有见到倚在松树上的葛藤,可以因此而向上耸立千寻之上吗?由于有这种附托的殊胜因缘,才能获得广大的利益。所以要很恳切的修持斋戒,千万不要有亏戒律,如此世世生生,才能获得殊妙的因果。不要闲散度日,昏昏度时。不求高升进步,可惜了光阴。徙然消耗十方信徒的布施,也辜负了四恩。
  日日昏沉空过,时间累积久后,心中的尘垢就日益壅塞,事事无成,而被人轻视欺负。古德说:‘他是大丈夫,我也是大丈夫,因此不应该自我屈服而退屈人下。’若不如此的话,就是徒然出家而浪费一生,没有什么益处。


  【伏望兴决烈之志。开特达之怀。举措看他上流。莫擅随于庸鄙。今生便须决断。想料不由别人。息意忘缘。不与诸尘作对。心空境寂。只为久滞不通。
  熟览斯文时时警策。强作主宰莫徇人情。业果所牵诚难逃避。声和响顺形直影端。因果历然岂无忧惧。故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故知三界刑罚萦绊杀人。努力勤修莫空过日。深知过患方乃相劝行持。愿百劫千生处处同为法侣。乃为铭曰:】
  希望诸君能够兴起刚烈的心志,打开特别广达的胸怀,心志行为都要向上流的圣人学习,不要专门跟随平庸鄙陋之流。要这辈子就能决断生死,要出乎别人的想像之中。要止息心意,要忘记所缘。不要与诸尘起能所的作用,自然能心念空无而境界寂然。如此修行,以去除长久停滞而不通畅的情形。
  诸君要熟读此文,时时自我警惕。要勉力做自己的主宰,而不要人云亦云。业力果报的牵引力量,是很难逃避的。声音柔和,回响一定是柔顺的。形状正直,影子一定是端正的。因果是如此的分明,怎能不忧心惧怕呢?所以经典上说:‘即使经过百千劫的时光,所作的业仍是不会亡失,当因缘际会的时刻到来,自己还是会受到果报的。’
  所以我们知道,三界就是刑罚,就是牵绊,就是杀人的利器。因此要努力勤修,莫要空白度日,由于我深知不修行的过失与祸患,所以才劝大家要修行。愿百劫千生,和大家在各处都是修法的伴侣。这是我送给诸君的座右铭:


  【幻身梦宅  空中物色  前际无穷  后际宁克
  出此没彼  升沈疲极  未免三轮  何时休息
  贪恋世间  阴缘成质  从生至老  一无所得
  根本无明  因兹被惑  光阴可惜  刹那不测
  今生空过  来世窒塞  从迷至迷  皆因六贼
  六道往还  三界葡匐  早访明师  亲近高德
  决择身心  去其荆棘  世自浮虚  众缘岂逼
  研穷法理  以悟为则  心境俱捐  莫记莫忆
  六根怡然  行住寂默  一心不生  万法俱息】
  虚幻色身如梦中屋宅如空中物色
  前生既无有边际后世又岂有涯畔
  在此界出生在彼界没落疲倦已极
  在三界中轮回不知何时得以休息
  由于贪恋世间以致投胎变成人形
  从出生一直到老死全都一无所得
  因此而使得根本无明被迷惑困住
  可惜光阴空过而刹那即面临死亡
  今生白白浪费来世当然窒碍闭塞
  世世之迷惑皆因为色声香味触法
  以致于在六道三界之中奔波往来
  最好早点拜访明师亲近高僧大德
  下定决心去除荆棘选择修心法门
  世间自现虚浮现象众缘岂能逼迫
  研究穷尽诸法理体以悟道为原则
  心念与境界均捐弃莫记挂莫忆想
  六根怡然自得动静皆住于寂默中
  此时无有一念之生万法因而俱息


                               ------全文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