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一切诸善男子!若有人闻诸忍法门:信忍、止忍、坚忍、善觉忍、离达忍、明慧忍、燄慧忍、胜慧忍、法现忍、远达忍、等观忍、慧光忍、灌顶忍、圆觉忍者,是人超过百劫千劫无量恒河沙生生苦难,入此法门,现身得报。」】
此叹利益劝修。是故二字,承上起下,是诸圣共由之路故。我再告知诸善男子:若有人闻此十四忍法门,能超百千劫无量生苦难,此离苦益。若能修入此忍法门者,不待隔生,现身即得果报,此得乐益。
文中信忍,即习种性十住位。止忍,即性种性十行位。坚忍,即道种性十回向位。善觉忍至灌顶忍,即圣种性十地位。圆觉忍,即因圆果满,位登大觉,佛地也。
【时,诸众生,有十亿同名虚空藏海菩萨,欢喜法乐,各各散华;于虚空中变成无量华台,上有无量大众,说十四正行。十八梵,六欲天王,亦散宝华;各坐虚空台上,说十四正行。受持读诵解其义理。无量诸鬼神现身,修行般若波罗密。】
此述闻法获益。虚空藏者:以离相为虚空,空有包含之义,能包万有,故称曰藏。菩萨以此为名,乃所修离相,具足万行故也。名同,行亦同。十亿以标其数。闻法欢喜,心得法乐,故各各散华供养。其华于虚空中,变成无量华台,台上有无量大众,信解而说十四忍正行。其行名正者,以是正修行路故。
十八梵天,解见在前。六欲天王,亦复如是。并能受持、读诵、解悟其中义理。文之所诠曰义,义之所依曰理。
无量诸鬼神等,现身修行般若者:般若即十四忍。似其过去乘急戒缓。由戒缓故,堕在鬼趣,神即福德之鬼;由乘急故,闻法即能修行。上文答月光第一问:护十地行菩萨,何行可行?第二问:云何行化众生?此二问已答竟。
【佛告大王:「汝先言云何众生相可化?】
此答第三问。因文隔太远,故再牒问词而答之。
【「若以幻化身,见幻化者,是菩萨真行化众生。】
此正答第三问。幻化身者:知一切身相,本自不生;无生而生,方便现身,故名幻化身。见幻化者:者字指众生,众生虽然随业受身,依幻业,而感幻报,此身亦幻,故名幻化者。菩萨以幻身,而化幻众,能化所化,皆从缘生,故名幻化。如「净名」云: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是真行化众生也。此乃以幻化相众生可化,答之。
【「众生识,初一念识异木石。生得善,生得恶,恶为无量恶识本,善为无量善识本。初一念,金刚终一念,于中生不可说不可说识,成众生色心,众生根本。】
此约俗谛幻有,以明众生相。众生识者:众生唯依幻识而有,积聚五阴为身。初一念识异木石者:即最初真如不守自性,忽动一念,生相无明;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为初一念识。此识有觉不觉二义,故异于木石之无知。
生得善,生得恶者:第八阿赖耶识,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具有善恶染净种子。生得善,即从真如自性正因,所生善种子。生得恶,即从无明熏习生因,所生恶种子。
恶,为无量恶识本:善,为无量善识本者:依恶种子为因,复遇恶境界为缘,能生恶识分别,故曰为本。善种子,亦复如是。
初一念,金刚终一念者:初,即最初一念无明,不觉妄动,起成业识,此一念即无明业识是也。现今要返迷还觉,返本还源,到金刚后心为终,断生相无明,破和合识相,尽此一念,方成大觉。
于中生不可说不可说识者:即于无明业识之中,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由业识,复生七转识,识相无量分别,故曰不可说不可说识。
成众生色心,众生根本者:成就众生五阴身,五阴前一阴为色,后四阴为心,色心和合,而成幻身。心法,依第八识见分而有。色法,依第八识相分而有。故一念识,为幻化众生之根本。
【「色,名色盖。心,名识盖、想盖、受盖、行盖。】
此出五阴名,盖即阴也。阴以盖覆为义。真如佛性,众生本具,被此五法覆盖,以致不得现前。
【「盖者,阴覆为用。身名积聚。大王!此一色法,生无量色;眼所得为色,耳所得为声,鼻所得为香,舌所得为味,身所得为触。坚持名地,水名润,火名热,轻动名风。生五识处名根。如是一色一心,有不可思议色心。】
此下广解成众生色心之义。盖者,阴覆为用:妄用现前,真体隐覆。身名积聚,由积聚五阴,方成幻身。大王下:此一色法,指第八识相分之色。生无量色,六根所对六尘,无非色法。今不言法尘者略也。即四大所成五根,亦色法摄;唯意根属心法。坚持者:坚住为性,能持一切,名为地大。润湿为水大。煖热为火大。轻动为风大。四大和合,能生五根。
生五识处名根者:五识依五根而生,根为生识之处。如是一色一心,能生不可思议色心者:一切色心皆依妄识而有,俱无实体,悉皆如幻。
【「大王!凡夫六识麤,故得假名青黄方圆等,无量假色法。圣人六识净,故得实法色香味触,一切实色法。】
此明圣凡色心差别,因六识麤净不同,故所见假实不等。凡夫六识,遍计执着麤,故见得皆假色法。圣人六识,远离遍计,灭无常色,获得常色净,故见得实色法。
【「众生者,世谛之名也,若有若无。但生众生忆念,名为世谛。世谛假诳,幻化故有。】
上明五阴是法假:计有众生,即受假也。众生者,乃世俗谛之假名,非真谛实有众生,即名假也。若有若无者:约俗谛,非有似有,如梦中人,故曰若有。约真谛,虽有实无,如水中月,故曰若无。但由众生忆想妄念分别而生,名为世谛。世谛悉皆假诳不实,如幻师所化幻人,故曰幻化故有。
【「乃至六道幻化,众生见幻化,幻化见幻化。婆罗门、剎利、毗舍、首施、神我等色心,名为幻谛,幻谛法。】
从一众生如幻,乃至推穷六道一切众生皆幻。有众生见是幻,进一步,而幻化见亦即是幻,故曰幻化见幻化。
梵语婆罗门,此云净裔。剎利,此云王种。毗舍,此云商贾。首施,此云农夫。西域分贵贱智愚四大族。神我指外道,外道有二十五谛,最后一谛为神我。此举凡外等色心,名为幻谛。众生乃幻谛中之法,故曰幻谛法。
【「无佛出世前无名字,无义名。幻法幻化,无名字,无体相。无三界名字,无善恶果报、六道名字。】
此释名假,先说无名,后说立名。佛未出世前无名字,乃无义名也。何为义名?说名是假,即是义名。除佛之外无人说过,故曰无义名。幻法幻化下三句:一切妄幻之法,犹如幻师化作之法,无实名实体故。
无三界名字下三句:佛未出世,无人能说三界是善恶果报之处,善业生三善道,恶业生三恶道。无佛说故,无三界、果报、六道名字。
【「大王!是故佛佛出现于世,为众生故,说作三界六道名字。是名无量名字,如空法、四DA法、心法、色法。】
是故者,是无善恶果报、六道名字故。众生不知舍恶从善,是以我佛大悲示现,出生世间,为众生说出三界是众生依业受报之处。由众生业有善恶之不同,故报有苦乐之差别。六道中,天、人、阿修罗,为三善道,是善业所感之果报。地狱、鬼、畜生为三恶道,是恶业所感之果报。六道苦乐果报,全由众生善恶之心所造成,故曰:心造天堂,心造地狱。
佛说五戒十善,人天乘法,欲令众生,断恶修善,永离恶道。此即救世之法,亦即护国之法。国家果能提倡佛教因果之说,使之普及,自可范围人心,辅助政治法律之不及,何难挽回世道,而固国基。各国都能提倡,则世界大同,即是人间净土矣。
三界六道,是总名。每界每道之中,复有无量差别名字,故曰是名无量名字。末三句:即举例无量名字,如空法、四DA法、心法、色法等名字,其名非一,无非是假。
【「相续假法,非一非异。一亦不续,异亦不续。非一非异,故名续谛。】
此明相续假法。而非一非异三句:即解相续之义。非一非异者:非常见断见也。常见外道言,人则生生世世为人,畜则生生世世为畜。此拨无因果,能坏众生心理,故非之。断见众生言,死后断灭无有后世。此亦拨无因果,不是真正知见,故亦非之。又生灭迁谢,故非一。前后相续,故非异。
一亦不续,异亦不续者:若言是一,即常见。常则不相续,何以故?无断绝故。若言是异,即断见。断亦不相续,何以故?不连缀故。
末二句释正义。我佛知前法生后法,前法为因,后法为果。后法更复次第生起,此明因缘相续正义,离常离断,非一非异,故名相续谛。
【「相待假法,一切名相待,亦名不定相待。如五色等法,有无一切等法,一切法皆缘成,假成众生。】
此明相待假;有二种:一相对待,二相形待。一切名相待者:是相对待。如眼识,对眼根色尘而定。此对待之法,暂生即灭,故曰假。亦名不定相待者:是相形待。如青对黄而显,长对短而形。不定云者,如青对赤白,是青非赤,是青非白。又长对方圆,是长非方,是长非圆等。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相形不定,故曰不定相待。有无、断常、增减、一切等法,例此可知。
一切法皆缘成者:一切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成。即众生,亦由众缘假合而成。如由四微成四大,四大成五根,五根成众生,故曰假成众生。
【「俱时因果,异时因果,三世善恶,一切幻化,是幻谛众生。】
此释生因假,因既不实,果亦如幻。俱时因果者:当时作善恶业,同时即得苦乐报。例如大发悲心,舍财救灾,因也。众人重视,赞扬恭敬,果也。因果同时,如谷应声。又若忽起贪心,夺财害命,因也。官厅逮捕,加刑治罪,果也。因果报应,如影随形。
异时因果者:此时作善作恶,他时受苦受乐。三世善恶者:即前因后果。前世作善,今生受乐。今世作恶,来生受苦。古德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若因若果,纤毫不昧。
一切幻化者:以善恶因果,从心建立,本无自体,亦皆幻化。由幻惑造幻业,依幻业受幻报。妄理相应,现有苦乐。如梦中境,苦现苦受,乐现乐受。不可因见幻化,而拨无因果也。是幻谛众生,亦不离因果。由善恶之幻因,所感之幻果,故曰是幻谛众生。
【「大王!若菩萨如上所见众生幻化皆是假诳,如空中华。十住菩萨,诸佛五眼,如幻谛而见。菩萨化众生为若此。」】
此文喻显结归。众生幻化,如空中华,虚空湛寂原无华相,因病眼,妄见而有。法界清净,本无众生,因无明妄识而有。十住菩萨以去,以慧眼观空,法眼观假,诸佛五眼具足,虽见众生,如幻谛而见。汝问菩萨云何众生相可化?而菩萨所化众生即若此。若者如也,如上来所说。
【时,诸有、无量天子、及诸大众,得伏忍者、得空无生忍、乃至一地、十地不可说德行。】
此闻法获益。因大众根机不等,故得益亦有浅深。诸有,即二十五有;无量天子,举天道六欲梵天。及诸大众,并及余趣。或得伏忍三贤位,或得空无生忍十地位。末句不可说德行者,以德行广大,犹如虚空,不可思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