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星云老法师演讲集》

续 66

佛教对神通的看法


时间:西元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地点:台北国父纪念馆
                      

对象:法师、居士(弟子依空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二天,感谢各位的光临。昨天我们谈及‘佛教对命运的看法’,今天继续要谈的题目是:‘教对神通的看法’。

  说到神通,很容易和神奇怪异,超人的行为联想在一起。当我们遭遇困难危险的时候,总希望能够有奇迹出现,或者异人挺身相助,逢凶化吉。譬如有人欺负我们,打骂我们时,假如自己有弹指神功、隔空点穴神功,就可以制服对方;敌人追杀我们时,如果有摘叶飞花神功,就可以免除灾厄。看到有人寻衅,自己没有力量对付他,念个神咒使他动弹不得;看到别人腰缠万贯,偏偏为富不仁,如果有神偷的工夫,神不知鬼不觉把钱财劫夺过来,赈济贫穷,实在是大快人心的乐事!一般所谓的‘神通’就是希望自己能够‘神而通之’、‘神而奇之’,具有超人的力量,达成现实生活所无法实现的愿望。有了神通固然能够惩奸济弱,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足以危害人类,神通对于人类社会究竟有益处?还是坏处?其存在有何意义?下面我分成四点来说明佛教对神通的看法:



一.神通的意义和种类



 
 根据经上的记载,所谓神通是修持禅定之后,而得到的一种超乎寻常、无碍自在的不可思议力量。在我们的观念里,以为只有佛菩萨、神明、仙家才有神通,其除此之外,鬼魔也有神通,甚至连我们人也有神通。神通也不限於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等奇术,才叫做神通,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留心注意的话,到处都有神通。譬如长途跋涉,口渴难当,喝一杯水就能止渴,一杯小小的水如同沙漠甘霖,能止息如火焰的干渴,这不就是神通吗?不会游泳的旱鸭子,掉到水中,无论四肢如何地划动,身体如同千斤大石般往下沉没;泳技高明的人,手轻轻一拨,脚微微一蹬,如履平地,进退自如,身体在水中能够如鱼儿一样逍遥自在,不也是一种神通吗?不会骑脚踏车的人,两手紧抓住车把,还是会摔下来;会骑车的人,不扶把手,车子一样平稳向前,不是很神奇吗?马戏团中令人瞠目咋舌的精彩表演,也可说是神通。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人体器官的构造极为奥妙,当我们悲伤的时候,眼泪就汨汨流下;开怀的时候,自然哈哈有声;饥饿了饭来就能饱腹,寒冷时穿衣便可暖身,这一切不也是神通吗?过去有人研究母亲的乳腺,所分泌出的乳液,不但能供给婴儿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并且随着婴儿的发育而逐月增加数量,比电脑算得还精确,一旦母亲停止哺乳孩子,却又能够自动不再分泌,直到今日,科学家们仍然寻找不出其中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何尝不是一种神通呢?因此神通并不一定指神奇变化的的法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譬如四时的运转、昼夜的更递、花开花谢、月盈月亏,乃至动植物所呈现的奇妙世界,不都也是神通吗?

  神通充满于我们的周遭,而佛教所说的神通究竟有几种呢?一般所谓的神通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等六种。


  (一)天眼通:我们的肉眼只能看见粗大东西,微细的东西如果不假借显微镜或者放大镜的帮助,就无法看清楚。有天眼通的人,无论细如微尘的东西,都能一目了然。肉眼只能看清近处的东西,距离一遥远,视线就模糊,无法辨别物体。而天眼通的人,无论多远的东西,仿佛近在眼前那么清晰明白。平时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定范围之内的景物,而天眼通可以超越任何的窒碍、阻隔,能透视墙壁、山岭,了解墙那一边、山那一头的情况。肉眼光线充足时固然能辨明事物,阴暗漆黑就无法发挥视觉效用。而天眼通无论多么黑暗的环境,如同白昼一般,毫无障碍。具有天眼通的人不仅能看见吾人生存的世界,并且能看见其他世界的活动情形,天眼通是视觉上的自在无碍力。

  (二)天耳通:我们的肉耳只能听见近处的声音,远处的声音需要借着扩音器、麦克风等科学仪器的辅助,才能听得清楚。有天耳通的人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仿佛在耳边交谈一样。目犍连尊者是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大阿罗汉,有一次他为了测度佛说法的音声,而在娑婆世界说法的佛陀法音仍然句句清晰地响于耳畔。

  在语言方面,我们虽然懂得中文,但是并不一定懂得英文、日文等其他外国语言。有人语言天份很高,精通数国语言,但是毕竟有限度,天耳通的人任何国家的语言都障碍不了他,甚至飞禽走兽的鸣叫声,也能懂得其中的意思。

  (三)他心通:他心通是对于别人起心动念都能了若指掌。我们常听到某人埋怨某人说:‘你不了解我。’了解自己已经不是容易的事了,更何况去了解另一个人。具有他心通人,对方有什么善恶的念头、正邪的想法,好像放置一面透视镜一样,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四)神足通:具有神足通的人,能够将一个变成无数,同时也能将无数变成一个,这就是变化自在。具有神足通的人,远处就是近处,近处就是远处,来去自如。入水、入火、入地易如折枝,要隐即隐,要显即显,山河石壁也阻挡不了,超越了空间的限制,这就是通行自在。神足通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甚至可以用手把日月托住,对于外境能够纵心所欲,无所障碍,这就是随意自在,为身如意通。

  (五)宿命通:我们有时对于昨天才发生的事,今日就忘得一干二净;博闻强记的人,或许记得数月前,乃至数年前的事,而宿命通不仅记得今生今世的事情,累劫累世的尘封往事,彷如昨日般明白;不仅知道自己的过往,众生过去的宿命是什么来路?某人去世了,将受何种业报?出生于何趣?也能够知晓。

  (六)漏尽通:漏是烦恼的意思,漏尽通是断除烦恼,了生脱死,不再受生于迷界的神通,为究竟的神通。前面五种神通不一定修行者才具备,鬼、魔、仙等也能修得,但是不能免于烦恼的煎熬、轮回的痛苦,不是究竟的神通。只有第六种的漏尽通才能超拔于生死,为究竟的神通,而这种神通唯有圣者的阿罗汉和佛才能证得,凡夫和魔鬼是无法取证的。

  除了六种神通,根据经典的记载神通还有种种的层次,《大乘义章》将神通分为报通、业通、咒通、修通等四种;《宗镜录》则将神通分为道通、神通、依通、报通、妖通等五种。

  (一)道通:从修道而证得的神通,即证悟中道实相的真理,以无心应万物,对于宇宙人生的一切人情事理都能通达无碍,住于无住之中,生死自如,自由自在。

  (二)神通:从修习禅定而取证的神通,如阿罗汉在四禅八定中所得的神通,具有洞察诸法,通晓众生宿命的能力。

  (三)依通:依据神咒、神药而得到的神通,如道士、术士们撒豆成兵、呼风换雨的工夫,土遁、水遁的隐身术等,使用不当时,容易变成危害他人的巫蛊妖术。

  (四)报通:为业报招感的神通,如鬼道的众生具有疾行如飞、穿牖无阻等神通;如鸟在空中自由飞翔,不会落坠;鱼在水里逍遥游泳,不怕灭顶。这些都由于众生业报不同招感的神通,而点缀出多彩多姿的自然奇观。

  (五)妖通:为妖怪所持有的神通力,如千年的狐狸修成精,有了神通可变化成人形,扰乱世间。千年万载的古木吸收日月精华成神,也具备妖通,能惑众作怪。

  所谓神通,或者由证悟中道而得,或者由修禅定而得,或从法术、或从业报、或从神咒而取得,有好有坏,层次复杂,种类不一。而究竟的漏尽通、充满智慧的道通,才是我们取证的对象,有了漏尽通、道通,我们就能住于生死烦恼而不为生死烦恼所缚,住于涅槃寂静而不着于涅槃之乐,离于二边,常行中道。



二.神通与一般社会民众的关系



     
今日社会大众对于一些神奇怪异的现象总是特别的关心,佛教平实奥妙的道理不容易打动他们的心,而变化奇异的神通却深深地吸引住他们,满足一般群众的好奇心,神通和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一)神通是苦难中的希望

  民间流行一句话:‘家家弥陀,户户观音’观世音菩萨为民间所普遍信仰,为什么观世音菩萨会走入我们的家庭之中,成为家家户户所虔诚供奉的对象呢?根据《法华经.普门品》的描述,当众生遭遇苦难的时候,所谓火水刀兵七大难,观世音菩萨往往普门示现,即时解除我们的困厄,碰到无法解决的疑难,菩萨甚至会出现于梦中,以指点我们的迷津。观世音菩萨以无边的法力、广大的神通来度化众生,排除一切的zai 难,因此成为众生心目中无助时的依怙、苦难中的希望。

  除了观世音菩萨之外,妈祖也是一位深受老百姓爱戴的神祇。由于台湾为一海岛,四周被汪洋大海所包围,人们为了生活,必须冒着生命的危险和惊涛骇浪搏斗,因此往来于海中,施展神通,救护沉溺的妈祖遂成为航海者的依靠。另外吃狗肉的济公,人们还尊称他为huofo,主要的原因是他时常以神通来化解种种困难,因此获得民间的崇敬。神通仿佛久旱中的及时雨,因此感人力量深刻,使人们从绝壁中重逢生机,燃起无限的希望,这就是为什么神通如此受社会大众所关注、欢迎的原因。

  说到活佛,民国初年倒是有一位妙善法师,人称金山活佛,一生奇行异事,屡传于世。而最近刚圆寂,原任金山寺住持的太沧老和尚和他是好朋友。当时有一位小姐生了怪病去找金山活佛医治,原来这位小姐喉咙有一口痰哽在那里,吐不出咽不下,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非常痛苦,金山活佛看了之后,就叫小姐张开嘴巴,伸手到小姐的樱桃小口中,把那口作怪的痰拿出来,囵囫吞食下去,还边嚷着说:“这么好吃的珍肴美味竟然不吃,太可惜了!”说也奇怪,小姐的病不药而愈。

  有一次,太沧老和尚和金山活佛在大众浴室中共浴,太沧老和尚知道金山活佛灵异事迹多,救人无数,对金山活佛请求说:“佛爷!请你发个慈悲心,救救我母亲多年的胃病。”金山活佛听了之后,顺手扚起一瓢大众洗过浮上一层汗垢的洗澡水说:“喏!这碗般若汤让你母亲一喝,可以百病消除。”太沧老和尚面有难色,又不便发作,心中嘀咕着:玩笑未免开得过大了,这洗澡水怎么能喝呢?金山活佛于是说:“所以我劝你不要找我看病,我开给你的是般若汤,你却把它当作洗澡水,有什么办法呢?”因此他不轻易替人看病,有人再三拜托,人情难却时,偶而也替人把诊,患者向他讨药方时,就抓抓身上的污垢,搓成一粒粒黑黑的小团子说:“这是万灵丹,配水服用,病就不碍事。”金山活佛于民国二十二年圆寂于缅甸仰光,汐止的慈航菩萨曾经为他料理后事,至今仍然深为大家所推崇,那是因为他能够解救人们的疑难,带给人们以希望。因此神通虽然不是平常道,不宜经常使用,但是偶而显露,好比挂急诊,也不失为苦难时应急的一剂药方。


  (二)神通是乱世里的救星

  俗话说非常时用非常法,道德浇薄、人心危殆的乱世里,讲说佛法的道理,无法应急拯救时弊,要假借神通,才能迅速解决问题,好比医治患有陈年夙疾的病患,要施用重药一样,先救急然后再慢慢滋养,神通是对治乱世的救星。

  五胡十六国时代,杀人魔王的石勒、石虎,兴兵作乱,不知有多少的生灵遭到涂炭?佛图澄大师为了救度众生,千里迢迢从西域来到石勒、石虎的营帐,希望感化他们弃邪向正:

  “你们要发发慈悲,为天下的苍生着想,不要如此杀戮生灵!”大师义正辞严地劝谏勒、虎二人。

  “你要我们发慈悲心,我们倒要看看出家人的心地究竟如何慈悲呢?”石勒、石虎狡猾地说。

  “好吧!你们仔细地看看。”佛图澄大师随声拿起侍兵身上的利刃,往自己的胸膛一刺,挖出一颗血红的心,并且对着身旁的一盆清水念念有词,说也奇怪,那盆平静无痕的清水突然长出一朵洁白的莲花,顿时馨香盈室,佛图澄大师面不改色地把‘噗!噗!’跳动的心拿给石勒、石虎说:

  “我的心就像这朵净莲一样的高洁无染!”

  即使是杀人不眨眼的石勒、石虎,看到一位出家人毫不畏惧地挖出自己的心,也不觉大惊失色,不得不感动礼拜佛图澄大师为依止师父,从此对大师的话言听计从,免去了不可计数的无辜杀害。佛图澄以神通慑服了杀人魔王的勒、虎叔侄,使无数的老百姓免去了兵燹之难,因此神通就是乱世的救星。

  唐朝的隐峰禅师神通广大,有一次行经一地,看到两军人马正在拼命厮杀,急忙上前劝阻,可是双方都不理睬。禅师于是将手中的锡杖丢掷于空中,自己并且飞腾至空中和锡杖对舞。正在交战中的两军兵士看到中突然出现如此神异的景象,目瞪口呆,看得入神,竟然忘记了打仗,一场悲惨的战争,就在禅师的显现神通之下,化于无形,从此人们就称呼他为飞锡禅师。

  禅师为人风趣,富有禅机。有一天升座谈及生死问题时,对着满座的弟子说:

  “人头南脚北手东西,坐化而亡的,你们看过吗?”

  “看过,某某禅师就是在打坐中圆寂的。”弟子异口同声地回答。

  “喔!那么站立着而去世的听说过吗?”禅师再问。

  “听说过,傅大士一家在田中作耕作,说去就去。另外古代一些信仰净土的人,念到随念往生,生死自如的人也不少。”

  “头朝下脚朝上,倒立而死的你们看过吗?”

  “咦!这倒是闻所未闻,不曾见过。”弟子们个个惊异地回答。

  “好吧!既然没看过,我就死给你看!”

  禅师言毕,马上倒立过来,头着地,脚顶天,入于涅槃。弟子们惊慌失色,不及哀恸,赶快处理师父的后事。但是准备收殓他的身体时,任凭弟子们如何地摇动,禅师的身体像铁柱般坚定地矗立着,无法动摇分毫。大家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他的妹妹听到凶耗赶来。禅师的妹妹也是一位道行高深的比丘尼,看到禅师擎立不摇的倒立天地之间,就呵斥说:

  “你在生时神奇古怪迷惑世间上的人,死了之后还要使用神通令人惊异吗?倒下来!”

  说也奇怪,禅师的身体不费吹灰之力应声而倒,事实上隐峰禅师并不是要以神通来眩惑大众,其用意是为了让人们了解禅者不受生死羁绊,来去自如的境界。诸如此类,神通在乱世中往往能发挥它不可思议的功用,化干戈为玉帛,解除人类的浩劫。在座的各位也许会有一种想法:我们赶快来修神通,有了神通,长手一伸,就可以把威胁我国安全的敌人抓来处决,但是一个匪酋抓来了,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一个匪酋歼灭了,另一个枭首还会再崛起,神通只能救急治标,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唯有釜底抽薪,推行德化,才能达到永久的和平。三国时代孔明七擒孟获,都一次一次加以释放,原因是用奇谋巧术不能治服人心,以德感人,力量更为巨大。我们深信道德虽然不能马上立竿见影,但是一定能发挥作用,转化腐败的民俗、净化污染的人心。神通无论如何奇妙,只能使用于紧要关头,解决一时的问题,只有平常道才是颠扑不破的长久之计。


  (三)神通是弘法时的方便

  神通比道理容易为众生所接受,因此过去的大德为了达成弘法度众的工作,不得已也会使用神通。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初传中国的时候,遭受到道教的抗拒,当时一些有法术的道士,就要求和佛教公开比斗神通,较量那一家的道行高深。在明帝的安排之下,一场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佛、道斗法乃正式展开。皇帝命人在一间宽大的殿堂里排列两行的案桌,一边放了道教的经典,另一边放置佛教的经典和佛的舍利。道士们趾高气扬地或者腾空、或者土遁而至。佛教的代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位法师穿着法衣迤逦而来,围观的大家一看,都认为这两位印度和尚绝非道士的对手。双方坐定之后,道士首先发难,口中念念有词,企图用神力将佛教的经典烧毁,但是不但佛教的经典丝毫无损,佛陀的舍利却放出万丈的光芒,照到道教的经典,道藏一时燃烧起来,他为灰烬。这时迦叶摩腾拂袖飞上天空说:


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纳,丘无山岳嵘。


法云垂世界,善种得开萌;显通希有事,处处化愚蒙。


  意思是说佛教的气度如同万兽之王的狮子那么轩昂雄伟,如同狐狸一般邪曲乖舛的道教怎能相匹俦呢?道教如一盏油灯,其智慧是不能和日月之光的佛教相提并论的。池塘的斗水不及大海的浩瀚,小丘的寸壤不比高山的巍峨,道教的境界怎比得上佛教的高超?佛法慈悲的祥云庇照着世间,让有善根的人能够萌发菩提种子,结成佛果。我今日所以显现神通是为了感化愚顽的众生而行的方便法门,而不是至高无上之道。道士们听了之后,脸色大变,仓皇想土遁而逃,但是土地却如铜墙铁壁那么坚硬;有的想乘云离去,云朵却如千斤磐石,飞腾不起来。汉明帝由于崇敬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功行高深,于是下令在城市建立四间寺院,做为女子出家的道场;另外在城外建筑三间寺院,让男子出家修行,中国于是有修持梵行的比丘、比丘尼。由于此次斗法的胜利,佛教终于得在中国播下种子,日后并且开出奇葩。神通虽然不是究竟的解脱至道,但是有时却是弘法度众时的方便法门。



三.神通的求证和运用



  
  神通和我们既然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求证神通、运用神通?我们应该从生活中去体会神通的真意,在生活中运用神通的妙趣。譬如在日常生活里,当我们看到嫣红嫩绿的花草、皎洁如轮的明月,不觉心旷神怡,感到欢喜,这自然流露的愉悦之情不就是神通吗?有时我们想博得一个人的欢心,说几句赞美的话,对方就喜形于色、笑逐颜开;相反地出言不逊,则会招来对方的指责。爱语能使人欢喜,恶言却能使人生气,这言语不是很神奇吗?而人类那不可思议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活动,不也是一种神通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神通,而在平淡的衣食住行之中,能够去体会其中的神奇妙用,生活就会美好而富有情趣!譬如我们想收看电视节目,只要开关轻轻一扭,甚至遥控机一按,萤幕上立刻会出现我们希望的频率台,即使另外一个国度,甚至其他星球的活动,透过人造卫星的转播,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清晰地映入我们的眼帘,这不是天眼通吗?电话的发明,无论相隔多远,都能够听到对方的声音,重重叠叠的关山再也阻碍不了人们彼此之间的的互通音讯,这不是天耳通吗?有了飞机之后,人们可以像鸟儿一样飞翔于天际,想到那里就到那里,这不是神通吗?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意,我们将会发现生活本身就是神通,只是我们习以为常,不觉神奇罢了!

  除了生活中充满神通外,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也是神通。譬如乌云密布,天上就下雨了,甚至有时太阳悬挂在天际,豆大的雨滴也洒落不停,这不是很奇异的现象吗?由于气流流动的不同,而产生和风、暴风、台风等等,乃至闪电打雷、飘雪下雹,这一切的自然变化,都可说是神通。它如四时的更递,不违时令,让生物得以繁衍生长,生物间彼此保持和谐的生态关系,生生不息地延续蓬勃的生机,这种种的自然变化,也可视为一种的神通。

  神通充塞于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之中,神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神通是人类经验的累积,神通是人类智慧的呈现,神通是能力的超绝运用。我国日历上惯用的节气名词,如‘惊蛰’、‘雨水’、‘秋分’、‘大寒’等,是历代的古人经过无数次的经验累积,而遗留给后代子孙的宝贵遗产。因此农夫们根据多年的经验,看到天气的阴晴变化,而决定谷物耕作,甚至生活起居也能随着气候而做适当的调整。经济学家能够预测出未来经济的成长或萧条,而提出解决的对策。社会上还有更多的专家们,早已经为我们提出人口爆炸、环境公害、能源缺乏等等的严重问题,希望大家能够防患于未然。为什么他们能够见人所未见,知人所未知呢?经验使他们具备这种预知未来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大神通。

  经验的累积是神通之事,智慧的判断也是神通,譬如诸葛孔明料事如神,屡出奇兵,为蜀汉奠定了鼎立于三国的局面;王阳明毕生用力于‘格物、致知’,倡导‘知行合一’之说,能够预知未来;历史上有许多先知先觉,能够预测出时代的变迁、潮流的趋势所归。他们之以能够洞察先机,原因是他们拥有过人的睿智,因此说神通也是智慧的表现。譬如我们有困难时,运用智慧,加以巧妙,困难就能迎刃而解,这智慧不就是神通吗?而经由人类智慧的结合,所拓展的科学文明,如果仔细推考的话,无非是神通。月亮在过去是个充满神秘、浪漫、凄美,不可高攀的广寒宫,只有吃了不死灵药的嫦娥才能跻登;但是今日藉着太空船的助缘,人类可以自由自在的漫步于月球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对于活在二十世纪之前的人们而言,这不是令人惊叹的神通吗?他如医学上的神速进步,也是古人无法想像的神异现象。现代人的皮肤坏了,可以用其他部位甚至其他动物的皮肤补上;肾脏、心脏功能故障,可把别人的器官移殖到自己的身上;眼睛视觉出了毛病,换个正常的眼睛,仍然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试管婴儿的试验成功,今后人类生命的延续,甚至可以假借科学了,这一切都足以使前人瞠目咋舌、闻所未闻的神通。因此神通并不是神、妖魔等其他法界的众生才具有,如果我们善加运用智慧,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能创造许多的神通,人造雨的发明、飞机轮船的制造,人类不是也能和神仙们一样呼风唤雨、乘云破浪无所障碍吗?

  佛教认为要求得神通并不是困难的事,但是要如何才能求证神通呢?求证神通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求证神通必须具备下列四种条件,才能学习神通。


  (一)依于慈悲

  大智度论说:‘菩萨离五欲,得诸禅,有慈悲故,为众生取神通,现诸希有奇特之事,令众生心清净,何以故?若无希有事,不能令多众生得度。’菩萨为了慈愍众生,虽然自己烦恼已尽,但是却不像二乘人一样,证入涅槃,而发大菩提心,求证神通,以救度更多的众生。为什么度化众生需要神通呢?由于众生愚痴,对于平常道不觉珍爱,以奇为贵,所以菩萨要现种种奇特希有的神力,来摄化他们,因此求证神通是菩萨为了慈悲度众的方便手段,而不是求道的真正目的。因为一切的修持如果离开了慈悲,即为魔薮,缺乏慈悲心的神通,如虎添翼,其危害将更大。如提婆达多仗恃神通来破坏佛教,如修炼成精的妖魔guiguai,以神通来蛊惑善良百姓,都是神通的不当使用。因此修学神通,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培养慈悲心,慈悲心不具全,不可以轻言求证神通。
  (二)住于净戒
  所谓住于净戒,就是受持净戒的意思。戒律是三学之一,身心的依止,受了戒才知道是非善恶,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有了守戒的精神,能以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不会依仗神通而胡作非为,伤害众生;合乎戒律,有益于大众的事,才方便以神通去助长。因此要修学神通,必须要持戒谨严,否则神通不仅无益,反而成为外道邪魔害人的妖通。


  (三)安于忍耐

  有了神通,还必须具备忍耐的禅定功夫。忍耐的道德不够,稍微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怒火中烧,以为有了神通,一切可以随心所欲,打击对方。这样的神通充其量不过是伤人的利器而已。能够安于忍耐,不到最紧要关头,绝不轻易滥用神通,即使不得已运用神通,也是为了维护正义真理,对大众更有助益时才显现神通。


  (四)用于平常

  佛经上说:‘平常心是道’,佛法应该提倡生活的净化、道德的修养,而不是神奇怪异,平常心才能永恒长久,而神通只能用于一时。况且神通并不能去除根本烦恼系缚,获得生命的圆满解脱,唯有在平常的生活里,去体会佛法的真谛,净化身心,得到大自在,才是真正的神通。

  我的外婆十七、八岁就持斋念佛,修行认真,从小我跟随祖母长大,受她影响至深,种下我日后出家的因缘。记得童年时住在外婆家,经常和她睡在一起,半夜里往往被她肚子里发出的翻江倒海的巨响所惊醒,小孩子好奇就问她说:

  “奶奶!您肚子为什么会发响?”

  “这是修道的功夫。”外婆信心十足地回答我。

  后来我出家了,我所亲近的师父、老师,以及许多有修持的大德,肚子都不曾如此的响叫过,难道他们的功行不及外婆高深吗?随着年岁的增长,后来我终于明白其中的道理。大约出家七、八年之后,我二十岁的那年夏天,我回到了离别多年的家乡,去探望老祖母。记得当时外婆正独自坐在一棵大树下乘凉,我挨着她身旁坐下问她:

  “奶奶!您的肚子还会叫吗?”

  “那当然,这工夫怎么可以丢失了呢?”外婆理直气壮地回答我。

  “肚子会叫有什么用处呢?能够免除烦恼忧愁、增长道德、了生脱死吗?”我咄咄逼人的追问她。

  外婆被我一问,不觉楞住了,这时恰巧头上掠过一架飞机,神气地发出巨大的声音,划空而去。我得理不饶人,进一步问她:

  “飞机引擎的声音比您肚子的叫声还要响,肚子会叫,对人生究竟有何意义呢?”

  记忆中外婆听了我的话,一脸迷惘地站起来,默默不响地走进屋里去了。事隔几十年,每一回想起外婆那怅然若失的神情,就增加我内心的深深歉疚,神通虽然不是究竟之法,却是她几十年来苦修的功行,又何必逞一时之快,用几句话而使她失去信心呢?不过我相信她一定能体谅我一心一意引她入平常正道的孺慕之情!



四.佛教对神通的看法



  
  神通是苦难中的希望,是乱世的救星,是度众的方便,神通要从日常生活中去体会,从自然变化中去察觉。最后我们要谈谈佛教对于神通究竟有什么样的看法?我也分成四点来说明:


  (一)神通非究竟之法

  根据佛经上记载:距今二千余年前,尚有几位佛陀的弟子活在世上,其中一位是佛陀的大弟子大迦叶尊者,他现在正双手捧着佛陀的袈裟,隐居于鸡足山,等待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降生于世间广施度化的时候,代替佛陀将像征正法的法衣传授给弥勒菩萨,以继续宣扬法音。几十年前法国的柏克森博士曾见过大迦叶尊者,并且著作《博士界的辩论》这本书,来记载这件盛事,此书在台湾曾经流通过。

  另外一位尚且活在世上的,就是俗称‘长眉罗汉’的频头罗颇罗堕尊者。频头罗颇罗堕尊者是阿弥陀经中佛陀的十六位大弟子之一,为证果的阿罗汉。他既为大阿罗汉,为什么色身还活在世上,不能证入无余依涅槃呢?原来他在世时,有一次对信徒大显神通,赢得信徒们的喝采,尊者一时兴起,对信徒们说:

  “你们觉得升上天空很神奇吗?现在我就变化给你们瞧瞧,让你们开开眼界。”说完纵身一跃,飞腾至空中,施展种种的神通,信徒看得目瞪口呆,发出不绝的赞叹声。佛陀知道了这件事,对于尊者这种哗众取宠的行径,非常地不高兴,派人把尊者叫来,训诫他说:

  “我的佛法是要用道德来感化他人,用慈悲来救护众生,而不是使用神通来眩惑大众、迷乱百姓。今天你非法地使用了神通,藉以赢取信徒的尊敬,为了惩戒你,罚你在世上多受一些煎熬,等到将来积聚更多的功德,忏除了罪业,再让你涅槃。”由于尊者当时运用神通不当,至今仍然活在世上精进修行,不得入涅槃。神通不但不能增进道德、脱离烦恼,不慎使用,有时反而成为进趋解脱之道的障碍。神通不是了生死的究竟之法,是不辩而明的,唯有道德才是迈向佛道的稳当、平实之门径。


  (二)神通敌不过业力

  在世间上各种的力量之中,最大的力量并不是神通,而是行为的力量,也就是业的力量。在中国的故事演义之中描写黄巢作乱,杀人无数时,曾有一句谚语说:‘黄巢杀人八百万,在数在劫命难逃。’传说黄巢兴兵造反,要杀满八百万人,兵乱才能平定下来。在小说家的曲折描写之下,黄巢果然杀了八百万人,才被剿平。这件事的真实与否,留待历史去考证,我们要谈的是所谓‘在数在劫’的问题。什么叫‘在数在劫’呢?就是业报难逃的意思。当时的老百姓由于共业所感,因此才招致如此悲惨的杀身之祸,即使神通也救不了有业障的人。自己所造的业,一定要自己去受报,丝毫也逃避不了。

  有一次憍萨弥罗国的琉璃王,大举兴兵来攻打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城,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自告奋勇地向佛陀禀报说:

  “佛陀!让我以神通救出释迦种族吧!”

  “目犍连!释迦种族宿世业障,不知忏悔,今日要受到此报,虽然是我的族人,神通也是救度不了的呀!”佛陀慈祥的脸上带着无限的伤感回答说。

  目犍连不信佛陀的话,以神通飞入被军队围得水泄不通的城内,挑选了五百位优秀的释迦种族,把他们一一盛放在钵内,飞出了城墙,满心欢喜地来到了佛陀的面前说:

  “佛陀!我已救出了一部份的释迦种族。”说完打开钵一看,大惊失色,原来五百位释迦种族变成了一滩血水。虽然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也无法扭转业报的力量,而目犍连尊者本身虽然神通广大,飞行自在,曾经深入到地狱拯救母亲,但是自己最后却被外道用石头击毙。这么一位具足大神通力的长者,如此容易地被外道用一块石头就打死了,弟子们百思不解之余,更感到愤愤不平。佛陀告诉弟子们说:

  “神通敌不过业力,目犍连的业报注定要被外道打死,大家不要怀疑神通的无用,而应该用心于三业的净化工夫。”

  俗话说:‘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水的。’不要以为神通是万能的,有了神通就可以万事无恐。在业力之前,神通也派不上用场,一味依赖神通,弄巧成拙,反而会丧身毙命。


  (三)神通比不上道德

  初学佛法的人往往对一些神奇怪异的事情,兴趣特别浓厚,看到某人闭关有境界,修持有感应,就趋之若鹜,而忽略了平日更重要的道德修养,因为智慧的显发要透过甚深的禅定工夫,而禅定工夫的培养,有赖平日持戒的严谨,因此各位如果想学佛,应该从根本的道德入门,而不要轻言学习神通。

  事实上有了神通的日子就惬意快乐吗?没有他心通时,朋友心中讨厌我、詈骂我,眼不见为净,心不知不烦,日子照样过得很愉快。假如有了他心通,这个人的坏心眼一肚子,那个人的鬼主意一箩筐,不想知道却不能,这个人也讨厌,那个人也看不顺眼,日子就难挨了。再譬如假如我们没有宿命通,虽然明天就会寿终正寝,但是今天仍然活得逍遥自在;但是我们有了宿命通,知道自己二十年后即将离开世间,从今天起死亡的阴影就开始啃啮我们的心,度日如年了。假如我们有天眼通,看到自己心爱的人正和其他的异性做出不当的行为,妒火中烧,一刻也无法安宁,没有了天眼通,不知道反而是一种幸福。如果有了天耳通,听到自己推心置腹的朋友居然在背后恶意地批评自己、毁谤自己,一定气愤填膺,忍不下这口气;没有了天耳通,落得耳根清净。因此具有神通并不一定拥有幸福,只有道德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道德没有完成时,不能成就神通,德化的人生比神通更为崇高。


  (四)神通及不上空无

  神通是在有形有相上求,而佛法般若的空理无所不遍、无所不在,只要在生活中有经验,经验就是神通;生活中有智慧,智慧就是神通;生活中具备许多的能力,能力就是神通;生活中具足空无的真理,空无的真理就是神通。空无的道理非常深奥,非一般人常识中一切皆空空如也的幻灭、虚空。空无之中有无限的妙用,能够生成万法。譬如:有国父纪念馆这个空间,因此才能容纳大家,顺利地举办‘佛学讲座’。如果我们的心胸能扩大如虚空一样,就能包融一切的诸法。因此空无才能成其大,神通也比不上它的无尽无穷。

  道树禅师在道观旁盖了一间寺院,带领徒众修行。道士们很讨厌,想办法要赶走禅师。于是显现神通,装神作怪,把一些胆小的沙弥们吓跑了,但是十年、二十年过去了,禅师仍然如如不动地安居于此,最后道士只好知难而退。有人问禅师说:

  “你凭什么战胜了那些法术高强的道士呢?”

  “我不凭借什么,凭一个空无而折服了他们。道士们有神通法术,有即有穷、有尽、有限、有量;我没有神通,无即无穷、无尽、无限、无量,因此无能克有,无比有更广、更大、更殊胜。”禅师不厌其烦地开示他。

  在佛法中以无为有,无的力量比神通更为广大,无的智慧比神通更为高远,神通比不上空无的道理,因此与其求取神通的力量,不如求证空无的真理,更为急切可贵!

  今天是我们佛学讲座的第二天,明天是最后一天,我们要和各位谈的是‘佛教对知见的看法’,最后我们仍然和过去一样,为大家诵经祈求平安,明天再见!谢谢!

TOP

续 67

佛教对知见的看法


时间:西元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地点:台北国父纪念馆
                         

对象:法师、居士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三天,也是本次讲座的最后一天,今天我所要讲的题目是:‘佛教对知见的看法’。

  我们对很多问题,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对于大千世界,乃至整个宇宙人生,也都别有一番不同的见地。每个人的立场不同,见解也就不一致,但是并非人人的看法都是‘真知灼见’。由于世俗的尘垢累积日深,使我们原本清净的心蒙上了污染,以这颗已经不再是明镜的心去观察世象,难免会产生偏差的见解,如何培养正确的知见,以把握真实的人生,是我们重要的课题。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证悟宇宙人生的真象,佛陀开悟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救渡众生。但是佛陀所证悟的真理,却和世人妄知妄见大不相同。例如众生以五欲为快乐,而佛陀却认为五欲是痛苦的根源。佛陀体证真如佛性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真实生命,然而众生却认为它是虚幻不实。众生在六道轮回的生死大海之中浮浮沉沈,却拒绝佛陀慈悲的救度。成道后的佛陀想到他所证悟的知见,不容易为一般的凡夫众生所接受,为了激发众生重法的心,他曾想进入寂静的涅槃境界。后来由于梵天的劝请,更为了怜悯深具善根的少分众生,因此才住世讲说佛法,普施甘露。众生对于错误知见的执着,有时连佛陀都无法加以遽然改变。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相识但是不相知的人,由于彼此见解不同,而产生无谓的争执。譬如社会上有些人看到我们就说:

  “哎呀!真可惜,你怎么出家了呢?”

  出家是一条追求宇宙人生真理的大道,是值得庆幸欢喜的事,何惜之有?不懂出家求道,自弃真理之门,不是更令人惋惜的么?因此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应该摒除己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了解,才不会失之主观。

  一般人对于宗教信仰缺乏一颗虔敬的心,认为宗教是用来祈福求财、消灾化凶,进趋名位富贵的道具,而不知道宗教的真正意义在于牺牲奉献。譬如我经常听到一些信徒对我说:

  “师父,我不要念佛了!”

  “你念佛二十多年,为什么不念了呢?”

  “我以为念佛就能事业顺利,财源滚滚而来。最近我和朋友合伙做生意,不想被对方倒闭了。佛菩萨一点也没有保佑我发财,又何必念祂呢?”他振振有词地回答我。

  我一听恍然大悟,原来他把佛菩萨当成财神爷来侍奉,视为保险公司一样,来经营自己的财富。这种贪餍的功利态度,如何能与诸佛菩萨施与行慈的悲心相应呢?

  也有一些信徒对我抱怨说:

  “师父!我不要吃斋了,我长年吃斋茹素,仍然体弱多病,不离医药。”

  他之所以持斋并不是站在慈悲的观念上,而是为了益寿延年、长保健康,由这个事例本身来看,他的心态就极其不健康了。事实上身体要健康,必需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制,有适当的运动,有了这些因,才能收到健康的效果,健康有所以健康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不能理念不清,混为一谈。假如这个人能够怀抱佛菩萨不忍食众生肉的慈悲心去吃斋,并且持之以恒,必定能够由心理的健康发展至身体的健康,所谓‘心广体胖’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我们对于世间的一切,要有正确的知见,才不会陷入愚痴。那么,什么是正确的知见呢?佛教对知见又有什么看法呢?我分成四点来说明:



一.错误的知见



 
 (一)身见

  一般人总以为我们这四大五蕴假合的身体是实在不变,因此执持不放,而不知道我们的躯体只不过是一栋房舍。再坚固的房子住久了也一定会朽坏,大限来临,任何人都必须搬离这所房子。执着于身见的人,往往视有形生命为实有,极力追逐于声色犬马的娱乐,而不知道人生另外有更高层次的境界。


  (二)边见

  所谓边见就是坚持一端的见解,譬如坚持世间为恒常不变的常见,断灭虚幻断见;世界有边的有边见,世界无边的无边见;肉体和灵魂为同一境的同见,互为相异的异见;如来死后尚且存在的有见,如来死后便归幻灭的无见等等偏执于一方的思想,都是边见。

  执持断见的人认为人生无论行善作恶,最后都将归于虚无幻灭,死亡之后一切将不复存在,因此世间的道德伦理没有存在的意义,只有及时行乐才是实在的。断见的人容易沦为纵乐主义。相反的,常见的人认为生命为实体,人死了下辈子仍然会再做人,而不知道生命随着善恶业去轮回流转。不论常见、断见,或者是有见、无见、同见、异见等,都是远离中道的错误思想。


  (三)邪见

  所谓邪见,泛指一切邪恶见解,举凡遮无父母、不信因果、不敬三宝等十种邪曲的见解,都是障碍慧命的邪见。有人对于佛教的因果思想,产生一种乖僻可怕的论调说:既然佛教主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思想,那么人如果打死一只蚊子,来世将转生为蚊子;打死一只苍蝇,下辈子将投胎为苍蝇;我现在只要杀死一个人,将来一定可以出世为人。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对于因果业报不能真正地去了解,完全是一种断章取义、一知半解的诡论。事实上‘种’了杀生业因,必然会‘得’杀生的果报,这种‘种’什么的关系,是不会改变的。犯了这种毛病的人,好比照相,镜头还没有调整就按下了快门,自然把真象弄模糊了。

  社会上大多数的人,往往把宗教信仰视为求取荣华富贵的敲门砖,以为祭拜神明,就可以高官厚禄、事事顺心,而不知道求财有求财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不可混淆不清,而留下笑柄。

  有一个年轻人热衷于事业,一心想发大财。他听说王爷很灵验,只要到庙里去恳求王爷庇佑,一定能够如愿以偿。一天天刚亮,他就兴致勃勃地骑着摩托车到王爷庙烧香祈愿。礼拜之后,匆匆忙忙地跨上车骑扬长而去。一路上风驰电掣,好不畅快!得意忘形之际,半路上不巧一头撞上桥墩,当场毙命。青年的父亲听到这个噩耗,悲愤交集,认为王爷没有保护他平日宠溺有加的独生命脉,怒气冲冲地到了庙宇,指着王爷神像破口大骂:

  “我的儿子虔诚的祭拜你,你不但没有感应,还使他丧命死亡,这个没有灵验的王爷,今天我非打烂你的神像,拆毁你的神座不可!”

  说着卷起袖子准备动手,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站在一旁察看半天的庙祝一看情况不对,赶紧上前劝阻说:

  “老先生!你不要愤慨,其实你的儿子来礼拜王爷的时候,王爷感动他的虔诚,也曾想救护他。可是令郎礼拜之后,骑着野狼一二五的摩托车掉头就走,速度太快了,任凭王爷焦虑的骑着白马在后面如何追赶,都望尘莫及追赶不上,因此才不幸撞死在桥头的呀!”

  这位年轻人由于行车速度太快,当然要尝到超速的因果,怎么把一切的责任推诿给神明,怨恨神明不保佑他呢?世间上有许多不明事理的人,自己违背了因果道理,却责怪他人没有帮助他,这些都是愚痴邪见。


  (四)见取见

  所谓见取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的学说为绝对之真理而排斥他人的见解,固执己见、自是非他,不能容纳异己的存在。

  有一些人明知自己的见解错误,却仍然一味企图掩饰己非,并且想积非成是,这种以非为是、以邪为正、以恶为善的错误知见是非常危险的。


  (五)戒禁取见

  所谓戒禁取见就是持守非法的戒律、非法的教条,以此为求取人天福报的道具而执迷不悟。譬如有的人自命清高,行为怪诞,蛊惑民众,败坏淳朴习俗,更可悲是一些无知的老百姓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善恶,反而挺身效蔚成风尚。比方有的人看到某人不食人间烟火,只以水果或清水裹腹充饥。就觉得此人神通广大、道行高深,崇拜得五体投地,甚至身体力行。其实不吃饭,只喝水、吃水果就是有道高僧值得尊敬吗?水里的游鱼,长年累月住在水中,天天以水为食,不是更值得崇拜了吗?山中的猿猴,每日啖果为生,不都变成圣贤了吗?一个人是不是有道行,并不在于形相上的刻意修为,而在于内心的实际观照工夫。

  不久前报纸上报导一位凤仙姑闭关一百多天,寸粒不进、滴水不沾,并且元气充足出关的消息,引起社会上一阵骚动,某些村夫渔妇甚至因此把她奉为神明一般来礼敬。其实我们冷静观察这件事情,将会发现它的荒谬。花草树木尚且需要雨水才能生存,人不食五谷烟火还能够活命吗?根本上已经违背了自然生息的道理,更遑论修心养性了。像这种执着不如法的戒律的错误知见,就是戒禁取见。

  错误的知见会障蔽我们的智慧,甚至会令我们丧身失命、永劫不复,不可不戒惧警惕!如何去除错误的知见,培养正知正见,是学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世间的知见



  
  太阳底下的万物林林总总,千差万别,世间上的芸芸众生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有种种不同的见解。这种种不同的见解,把它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点:


  (一)世间以五欲六尘为乐

  世间大部分的人,以物质感官上的享受为快乐,而孜孜矻矻追逐于声色犬马,事实上这种肉体上的享受并不是最究竟的快乐,心灵的舒安才是真正的快乐。譬如有的人万贯家财缠身、娇妻美妾在抱;住的是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穿的是上好名贵的绫罗绸缎;出门有汽车代步,入室有僮仆服侍,但是却没有一颗灵悟的‘真心’,去体会生命的真实意义何在。欠缺这种‘真心’的人,即使拥有全世界的财富,仍然是一个贫乏的人,而我们的世间却到处充满这种贫穷的富人。

  根据经上的说法,五欲六尘的享乐,是有漏有染的。有漏是有缺陷的意思,有染就是有私心,有私心即伴随着烦恼。譬如有人贪着饮食之美、男女之欢而不知节制,仿佛飞蛾扑灯、春蚕作茧,自陷于痛苦的渊薮而浑然不知;世俗的享乐如剑上涂蜜,虽然味道甘美,却有杀身殒命危险。我们应该运用智慧去透视五欲的虚假,追求真实清净的法乐!


  (二)世间以立德立功为实

  有的人对于物质享受虽然能够不忮不求,超然不恋,但是却以建立彪炳功勋、留名青史为一生的奋斗目标。立功立德固然为人生努力的方向,但是仅止于世间的成就。除此之外身心的清净,人格的升华,出世慧命的证成更为重要。

  常听到有人抱着这样的论调:宗教是劝人向善的,我只要心地善良就够了,不必信奉什么宗教,其实这种观念是愚痴的看法。心好就不必信仰宗教,那么我们只要心好也不必吃饭了,心好就毋需乘车了?心好是为人基本的条件,生命的完成还需要许多的资粮为增上缘,才能办成。况且宗教并不仅仅止于劝恶向善这种个人的解脱层次而已,如何济度有情跻登清净乐土,才是宗教存在的真谛。我们既然有很好的心,为什么不发挥宗教奉献的精神,把这块良田美地献给有情众生一起来耕耘呢?却宁愿局促一隅,把心逼到狭路去了呢?立功、立德如果建立在这种狭隘的观念之上,即使能够传名千古,也不过是小我的精神而已,成就不了大事。我们倘若能够发菩提大心,从事服务大众的事业,生命将更为扩充,更具价值。


  (三)世间以百年长寿为久

  长命百寿是一般人热切的希望,医药的发达,是为了增长生命的方法手段,子孙的传衍,也不过是延续生命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罢了,究竟多少春秋才算是长寿的呢?我们看到百龄人瑞就庆贺不已,以为是人生难得的幸福,事实上一百年的岁月就算是长寿了吗?活到了一百岁,难道就值得那么雀跃欢喜吗?如果以人类贪求无餍的心性来看,一百年的生命未免太短暂了。

  过去有一个信徒请法师到家里诵经消灾,祈求延寿,法师就问他说:

  “你希望求得多少的寿命呢?”

  “我今年已经过了花甲之龄了,我只要能够再活二十年,也称得上是古稀人生,再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这个信徒一副心满意足的神情。

  “你只希望多活二十年?二十年很快就会消逝,你可以要求更长的生命。”

  那人一听,瞪大眼睛说道:

  “哦!还可以增加吗?那么四十年好了,图个百年大寿,人间稀有!”

  “四十年也好,一百年也好,都不过如白驹过隙,一转眼将消失得无形无踪,你应该祈求更长久永恒的生命!”

  那个人一楞,慢慢的说:

  “师父!那么你认为我应该祈求几千年、几万年的寿命呢?”

  “求无量寿!”

  世间的寿命纵然长寿如彭祖,充其量也不过八百岁月,和宇宙的亘古悠久相比,实在相距太远了。我们人生应该追求的是永恒无限的无量寿,证悟永远不生不灭的真如生命,而不仅是蜉蝣若寄的数十寒暑而已!事实上果真活到一百多岁,难道就真的那么幸福吗?我们不妨设身处地想一想:假设有一位一百多岁的老翁,他的儿子大约将近一百岁,孙子也已是七、八十岁行将就木的老人,如果命运乖舛,儿子、孙子先离开了人世,白发人反送黑发人,情何以堪?长寿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只不过凭添更多的感伤无奈而已。况且耄耋之年,两眼茫茫、白发苍苍,行动不方便,凡事不顺心,如果精神上没有寄托,真是度日如年,百无聊赖,因此人生的意义不在活了多少岁数,而在于是否真实地活过,如果已经充分地发挥了生命的内涵,纵然是刹那,也是永恒。


  (四)世间以迷信执我为真

  有人以为信仰宗教是迷信的事,而不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了迷信的行为。譬如有的人每逢结婚寿诞,非要杀鸡宰羊,大事铺张,才认为够排场,为了个人的口腹享受,不惜罔顾众生的生命,活活拆散了多少恩爱的夫妻。为庆生而滥杀生灵,结褵而夺人之爱,不但违反最初的心意,更悖逆了慈悲的精神。更有一些人和朋友发生争执,到庙堂斩鸡头赌重咒,这种行为既愚昧又残忍。发誓应该是发自于自己内心,对自己行为表示负责的承诺,怎么是借个鸡头就能够加以约束的?况且生命是尊严,谁也没有权力剥夺第三者的生命,来对自己做任何的负责,一个人如果需要借着斩鸡头来表明自己信誓旦旦,那么此人的诚心也实在有待考验!

  有的人信仰虔诚,遇到任何难题就求神问卜,祈求神明的指点,生病了就求些香灰吃吃了事,有困难时就烧烧金银纸消灾化厄。此人信仰的诚心固然令人赞叹,但是信仰的盲目不辨却令人不敢苟同。其实信仰首要心存敬意,知道奉献牺牲,不一定在财物上的施舍,纵然有多余的心力、金钱,也应该运用于修行的道路和大众的公益事业之上,广积功德,才能有丰硕的收成。

  世间上的知见大抵似是而非,看起来好像是对的,其实是众口铄金,积非成是,其原因是导源于理念不清。而理念之所以蒙胧不清,是由于心性的污染。我们这颗心原本纤尘不染,由于无明造化,渐渐失去了清明,但是我们只要日日勤加拂拭,终会有光天化日,彻底明白的一刻。这一刻,就是知见涤清滤净的时候了;这一刻也是诸佛菩萨与我们同游毕竟晴空、自在清凉的佳时!



三.知见的层次



  
  世间的现象千差万别,众生对万象的见解、看法,也有种种层次的分别。好比小学生有小学生童稚纯真的看法,中学生有中学生年轻浪漫的想法,大学生有大学生深远超迈的见地一般,随着年龄、阅历、根器的不同,知见也有深浅高下的不同境界层次。

  知见究竟有那些层次呢?首先我就以一般对各位在家居士的称谓为譬喻,来谈谈佛教徒对佛教护持的心态层次。每次演讲开场白时,总是称呼各位在家的来宾为‘各位护法信徒’,但是各位是否仔细地想过‘护法’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涵义?而我们佛教徒是不是真的做到了‘护法’的任务?从字面来看,‘护法’指的是护持佛法、护持佛教。社会上有不少人无法真实地了解‘护法’的真谛,发诸于行为实践时,难免产生偏差。

  有的人虽然信仰宗教,但是不能分辨什么是邪曲乖异的邪教,什么是纯正平实的正教,看到一些光怪陆离、神秘荒诞的现象,就视为人间稀有奇事,盲目崇拜。有的人虽然能够信仰正教,但是或者信仰众多的神明,或者崇拜唯一的造物主,冀望神祇能庇佑他大富大贵、延年永生,而不知信奉诸佛菩萨,将自己奉献给众生。有些人对于佛教虽然也能激发一份信心,但是看到某位师父亲切招呼我,就特别尊敬他、护持他。佛经上提到四依法说:‘依法不依人’。所谓依法就是依止佛法,佛法是佛陀所体证,僧侣所宣提,亘古今而不变,历久远而弥新的宇宙真理。我们以它为依止,心灵才能得到净化,生命方得以升华。而人为肉身之躯,有生老病死的现象,倏忽湮灭,变异性非常大,如果以人做为精神上的依靠,譬如朝露遇到阳光,短暂无常,动摇不定。因此正信的佛弟子仅仅护持人是不够的,唯有护持佛法,才是真正的佛教信徒,即使以人为护持对象,也必须护持学法、持法、弘法的善知识。

  有的人也知道护持善知识,但是仅止于对单一、固定对象的崇拜,而不能将恭敬心扩充为整个僧团,乃至所有众生的关爱。经上说:佛法在大众中,求佛陀也常告诫弟子们说:“我是众中的一员。”能够成就大众的人,就是能以佛心为心,续佛慧命的佛弟子;能够拥护大众,以救拔众生出离痛苦为急务的人,才是佛教的护持者。

  有的人对某一位师父特别崇拜,而有的人对某一间寺庙全心全力护持赞助。恭敬僧宝、拥护道场固然可贵,更重要的是要礼敬有道的高僧大德,护持弘法利生的道场,并且是护持弘扬大乘菩萨道的十方丛林。而不是只求自度自了的小乘寺庙。从对佛法的护持来看,我们应该护正而不护邪、护佛而不护神、护法而不护人,要由护师进而护众,由护寺进而护教,由护小乘进而护大乘,以提升我们信仰上的层次。

  对佛教的护持有种种层次的分别,由发心学佛的不同,也有各种不同的等第。有的人初发心学佛,是为了求取世间的富贵,祈求儿孙满堂、家运昌隆,因此也能发增上心,布施行善,种种福田,但是充其量不过是人间福报,学佛的根基仍然不稳固,并且羁绊牵挂的事情繁多,进趋佛道不易,这是第一层次的发心。有的人能够体悟世间欢乐的短暂虚幻,不是究竟的快乐,因此发出离心,出家学佛,追求永恒的真理之乐,成就完美的生命,这是第二层次的发心。但是出家固然在求得个人生命的升华、人格的完成,更应该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予人以欢乐,不仅求个人的自度自了,更要度他利他,因此发出离心之后,必须进一步发大乘菩提心。所谓菩提心就是‘上弘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心,这是最高层次的发心。

  佛教将修行证悟的境界分成五种次第,也就是所谓的‘五乘佛法’。‘五乘佛法’依序为先修人乘的五戒,再进而修持天乘的十善法门。人天二乘的世间法修学完毕之后,要参究声闻乘的四谛真理,然后是缘觉乘的十二缘起,最后则要实践菩萨道的六度,从完成人生之中完成自己,声闻、缘觉虽然已经超凡入圣,但是仅仅是只求自利自了的出世间圣者而已,不能积极地去救度倒悬,唯有怀抱‘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慈悲胸襟,出世而入世、广济群伦的大乘菩萨,才是佛教所要求的最高境界。

  修证的阶位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五乘的等第,甚至菩萨更有四十一、五十二种高下层次之差别。而五乘人生所证悟的真理也是层次分明,不尽相同。根据阐扬般若思想的金刚经、心经、大智度论的记载,般若性空的道理,众生的根机、内容有深浅不同的差别。譬如一般的凡夫能够培养正确的知见,就具有般若的光明。从凡夫的阶段而进趋二乘罗汉的境界,如果能够体证缘起的道理,就是般若。若能发广大心,回小向大,进入大乘菩萨的境地,觉悟宇宙万有的根本道理──性空,此性空的真理,是大乘菩萨的般若智慧,是度化众生的无限妙用。最后证悟佛的境界,能够清楚地识自己本来的清净自性,这个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是至高无上的般若妙谛!

  从正见、缘起、性空到般若的体证,有种种不同的层次,唯识家则将所证悟的智慧分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各宗各派莫衷一是,这些层次的千差万别,取决于人生内在工夫的用力如何,而不是外来的力量强予分别。如何提升我们人生的层次,契入佛的大慈大悲的境界,和诸佛菩萨同游般若的智慧之海,是我们不可一日稍怠的要务!



四.佛教的知见



  
什么是佛教的知见?佛教对知见究竟抱持什么样的看法?佛教的知见就是正见,对万事万物培养正确的见识是追求真理最根本、最重要的敲门砖。有的人学佛法,受到一些委曲,遭遇一些困难,就退失道心,半途而废,甚至对佛教诸多的怨言,责怪佛菩萨没有好好庇佑他,这就是没有正见。所谓正见就是对于自己所信仰的真理,不论遭遇任何疑难,都毫不动摇信念,反而更加坚定信心,把持立场,为护卫公益、宣提真理而奋励不惧。也就是要明了世间有善有恶、有业有报、有前生有后世、有圣人有凡夫的道理。有善恶、圣凡、三世、业报的观念,才知道摄护三业,行善止恶,免堕三途轮回。

  除此之外,佛陀常讲的‘四念住’、‘四依法’、‘三法印’、‘八正道’都是正见。这些道理在各种的经典之中已有详尽的阐扬,以下我仅就这四项简略的加以说明:


  (一)四念住

  四念住又称四念处,意思是告诉我们把心念系着于‘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个法门之上,从苦、空、无我去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

  在我们的思想、观念里,总以为肉躯是实在的,因此为它滋养、妆扮,‘观身不净’就在破除我们对于欲望的根本──身体的执着,了解色身的虚幻不实,而追求真实不灭的法身慧命。我们的人生苦多于乐,而我们却无明造作,制造更多的痛苦,不知道自求多福,利益他人。我们的心念如瀑布湍流,念念不停,瞬间即逝,而我们却不知小心加以摄护,任意让它在生死海中浮沉生灭。世间的万法变化无常,没有一法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稍有执着,如果执持有我,痛苦就接踵而至。能够以四念住的法门去认识宇宙的真相,我们的身心才能清净自在。


  (二)四依法

  所谓四依法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如前面所说,即依止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不依靠有生灭现象的某一个人;依义不依语即从义理本身去把握真理的内涵,而不执着戏论,满足于语言文字的游戏。依智不依识即依据般若智慧为人生行为的规范,而不依顺一般的俗知俗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即依持究竟的宇宙真理,而不盲从方便邪说。四依法是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指南。能够依止四依法,得其门而入,才能探骊得珠,登入真理堂奥。


  (三)三法印

  三法印就是‘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些都是佛法的基本常识,也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诸行无常’:一切行为、一切语言,万事万物都是无常,千变万化。人生是无常,世界亦无常,一切世间法都是无常,唯有脱离世间法,到了出世法的境界,才是真常。

  ‘诸法无我’:世间上没有任何东西是永远如此不变坏的。譬如我们的身体,仿佛一栋房屋,仅仅供给我们平常活动筋骨、行住坐卧,暂时居住的场所而已。房子住久了,一定会败坏漏雨。等到大限来临,我们这栋老屋也会随着殒灭无存。不仅肉身如此,财富、名利、感情,乃至世间上一切都不能永恒存在,迟早会舍离我们而去。因此我们如果了解因缘的道理,缘生则聚,缘灭则散,不执着无常、无我的世间法,而将身心安住于不生不灭的出世间之中,才能获得人生的究竟快乐。

  ‘涅槃寂静’的世界就是极乐净土的世界,只有安乐,没有痛苦烦恼的境界。佛陀证悟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想证入涅槃,求一个不生不灭的境界。一般人总以为学佛是为了了生脱死,因此消极避俗。抱持这种观念的人,是曲解佛教的愚者。涅槃寂静的境界并不是舍离众生、遁世退隐的意思,这样的人,佛还呵斥他为焦芽败胚。涅槃最高的境界为‘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的无住涅槃。由于悲智双运,因此能常化众生而永不休息。


  (四)八正道

  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由‘正见’可以了然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这是八正道的主体。再由‘正思惟’以增长真智。然后‘正语’,就是修口业、不作妄语。其次‘正业’,以大智般若灭除一切邪业,使身心能够安住于清净正业之中。进而‘正命’,使身、口、意三业都能合乎正法而行止,‘正精进’,就是要发心修习涅槃之道;至于‘正念’,则以真智忆念正道,并且没有丝毫的邪念,最后的‘正定’,即必须做到清净的禅定。

  总之,这八个方法,是教导我们脱离邪非,所以是‘正’;最后进至涅槃的境界,也就是‘道’。如果真能坚定信念,努力奉行八正道,就具足宝贵的知见了。

  最后我要告诉各位:平时持念‘阿弥陀佛’就是佛教徒的正确知见。有人或许会疑问:阿弥陀佛只是一句老太婆称诵的佛号而已,有什么力量呢?有人甚至鄙视只念阿弥陀佛的人说:

  “光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生脱死,断尽烦恼了吗?就这几个字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证得无量寿命了吗?”

  其实学佛不只是为求了生脱死的超然而已,而是进而求取真实生命的证悟。有人曾经问一位法师说:

  “阿弥陀佛四个字,真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法师一听,的确是个难题,最后他回答得十分巧妙,他对着问话的人一骂:

  “混蛋!”

  这个人被骂得莫名其妙,顿时怔住了,立刻发怒起来,卷起袖子,握了拳头,大声责问:“你怎么可以骂人呢?”

  法师这才悠然一笑的开示道:

  “你看,混蛋才两个字,就有这么大的力量,足以改变你的心境,阿弥陀佛四个字,怎么会没有力量呢?”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平时在工作忙碌之中,口诵阿弥陀佛就是希望仰仗佛陀的加被,跻登净土莲邦,正如永明延寿禅师所说的‘万人修万人去’。

  三天的演讲法会,在佛陀的慈佑以及诸方大德的襄助之下,能够功德圆满,我谨代表所有参与此次法会的工作人员,向各位致谢,祝福各位‘修福修慧修净土’!

TOP

续 68

佛教对行为的看法


时间:西元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九日
                             

地点: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对象:法师、居士(弟子依空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感谢佛陀的慈悲,感谢各位法师的光临,感谢各位护法居士在这样一个风雨夜里来听我讲‘佛教对行为的看法’,我要先对大家护持佛法的行为表示致敬!


  我们的行为,常常决定了一生的成败。世间上的人,有的荣华富贵,有的贫苦潦倒,这是为什么呢?有的人把它归之于命运,其实这不完全是命运的关系,一个人的贫贱显达,是依行为而决定的,行为有因果的关系,种什么样的因,就收什么样的果,这种因果循环相报可说毫厘不差,比电脑还要准确。所以有的人幸福快乐,有的人烦恼痛苦,有的人纵情声色,有的人怨天尤人;为善为恶,全在一念之间,一念迷就会造大孽因,一念觉也能登菩提岸。


  台北有一位医生,受邀请到英国伦敦参加一个医学会议,他买好了飞机票,要先到香港转机,航空公司都给他排好了机位,结果到时却没有去搭飞机,在桃园机场等着送行的朋友觉得奇怪,打电话也查不到人,为什么呢?原来他在赴飞机场的路上遇到了车祸,看见一位少女受伤流血,情况危急,他善心一动,也顾不得赶飞机了,立刻下车对那位少女施救,又亲自把少女送到医院做缝合手术,这一耽搁,飞机当然赶不上了,只好重新安排,等他抵达伦敦的时候,那个医学会议已经进行了一半。开完会,他垂头丧气的回到台湾,他儿子却带着那个少女在飞机场接他,跟他说:


  “爸爸,谢谢您挽救了我们的婚姻。”


  原来那个少女就是他儿子的女朋友,他儿子追求了一年多,女方父亲一直不同意,说什么都不准女儿嫁给医生的儿子,因为女儿的妈妈是被一个庸医医死的,所以恨透了医生。想不到女儿出了车祸,生死一发间,却又被医生救活过来,侥幸没有成为残废,而这个医生恩人,偏偏又是女儿男友的父亲,这一来,他就不好意思反对下去,终于成全了这一对小儿女的婚姻。那个医生知道这一番前因后果以后,不觉叹息:


  “我当初只想到要把那个受伤的少女救活,没想到反而救了自己的媳妇,真是老天有眼!”


  这个‘老天有眼’,就是行为的因果循环。少女的母亲被庸医治死是因,引起少女父亲对医生的恨,反对少女嫁给医生就是果;而这个医生一念慈悲,救了少女是因,感化了女方家长,使这一对小儿女婚姻圆满是果。如同天上乌云聚积必然降雨,地下稻禾缺水必然干枯一样,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自我的行为不来检讨,反而怨天尤人,这是不知佛法,是不应该的。


  印度有一种制度,把人民依照尊卑不同的身份划分成四个阶级,最尊贵的一级就是婆罗门,婆罗门都是世袭的,天生的。有人问他们凭什么能这样?他们说:


  “我们生来就是婆罗门!”


  佛陀提倡平等,曾经纠正这种错误的思想,认为一个人的尊卑不是天生的,而是人成的,本身的行为才能决定是在清凉世界享受安乐,还是在娑婆污泥中受苦,这是一种业报──你如果犯了恶罪,就得入监狱受刑罚,想不去都不行;你如果做了好功德,大家就会尊重你、敬爱你,想推辞都推不掉,业力就是这样一种‘不愿生,强迫的生;不愿死,强迫的死’的力量,不但你到人间来受生是由于你的行为业力影响,而且到了业缘终了要死的时候,你不想死也由不得你了。这种行为的业力维系了三世生命,在无限的时空里生生循环不停,就像我们的影子一样:你向前走,影子跟你前进,你后退,影子也向后转,这种如影随形的行为因果,在佛教里面就叫做‘业’。


  我现在就把行为业力影响我们一生的关系,向各位作一个解说:


一.行为成业的原因



  
  我们平常说‘啊!我的业障深重啦’,‘啊!我作孽了’,‘啊!我造了业’,这个就是行为的关系。像花瓣受到雨水的滋润就生长,遇到火焰就枯萎一样,行为可以发业,行为可以润生。业报有善有恶,维系了我们三世累劫的生命,尽管肉体和躯壳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个业报却在过去现在未来恒常不断的回转着,永不间断。


  行为成业的原因有很多种,前因后果交缠在一起,常常不容易看出一个究竟。好像有的人见到初生的婴儿就欢喜,见到垂死的老人就哀伤,这是为什么?就是不懂得业的关系。其实初生是迈向死亡的第一步,而死亡却是新生之始。有些人因为家里的老人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就痛哭流涕,我说:“不要哭啦,不要伤心,他往生了,你哭什么?房子坏了,要换一个新屋;衣服旧了,要换一件新衣;身体老朽了,当然要换一个新的健康身体啊!”人实在说,是死不了的,死的只是这个行尸走肉的身躯,他的‘业’才是身命真正的根,老死之后,弃去这个烂躯壳,随业去转世投胎,又搬到另一个身体里面去了──这就好像枝头的花叶虽然枯萎凋谢,但是根茎依然存在,雨露一沾,它又繁花绿叶的灿烂开放起来了。


  行为造作成了业的原因,有时候是由口说而来,你不要以为说了就消失,说出来的话会成为‘业’,要负责任,有报应的。现在的青少年脾气很大,有时候走路不小心,对那个青少年多瞄了一眼,手一亮,他就戳你一刀,就么一瞄,就成了行为的责任,成了业。不但我口说的会成为业,我手做的、我心想的、我所欲的欲望、我所见的观念思想、我所关心的人与事,以至一切学习与执爱,统统可以成为业。


  我现在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行为的业


  (一)行为如镜子:你对着镜子哈哈一笑,镜子里的人也跟着眉开眼笑;你哭,他也在镜子里陪你默默流泪。行为业力是像镜子一样,忠实反映自己的一切造作。


  (二)行为如种子:一树果子有酸甜苦辣,正如人有贫富贵贱,我们的行为就像种子落地而开花结果一样,一切健康疾病、富裕贫寒、快乐不快乐的遭遇,都不一样,都是行为造成的业。


  (三)行为如习惯:行为是有惯性的,常常翘嘴的人,可能容易生气;嘴拉得很宽的人,可能爱笑又爱哭。怎么样的习惯影响行为,就会受什么样的业力。举个譬喻来说,同样是参观动物园,各人习惯不同──商人在看动物的时候,就会盘算成本,他会想:哎呀,这么多动物,一天少说也要喂饲几十斤的食料,从采购到运输,养一个动物要花费大约多少多少的钱……;如果是一位警察到动物园参观,他就会习惯性的想:嗳哟,这个铁栅门安全不安全?这个动物会不会伤害人呢?如果是一位牙医师,他会注意这个动物尖锐的牙齿,不知不觉的跟人齿做比较……;如果是一个服装设计师,他看来看去,心里会想:嘿!这个兽皮,如果做一套皮衣,一定很暖和……。种种习惯影响人的行为,就产生种种差别歧异的业。


  一旦行为成为业力,即如罪福响应,如影随形,无所遁逃于天地之间,即使是微小的业都可以转为广大的,如同滴水虽微,可以穿石一样。我供养你一朵花,当然这是一件微小的事,但是这一朵小小的花不但使你心生欢喜,澄净你的身、口、意三业,它的香味与清净更被你散布十方,让大家都能同沾法喜,这个功德就不止于一朵小花了,你的机遇都会随着这个功德而扩展开来。打人一个耳光,给他一拳,本来没有什么严重,不是什么杀人大罪,可是你打过人以后,晖陶陶的回味起来:嘿!我今天揍他一拳,揍得很妙呀,一拳正中太阳穴,他噗通一声就倒栽葱似的昏了过去,哈哈哈哈,何等好玩!你心里一得意忘形,从此就以打人为乐,这个后果就太严重了!又如你家里请客,要你宰鸡、杀鱼,你动刀的时候心怀悲悯,觉得众生性命微脆,几乎不忍下手屠宰,有个客人看了就冷冷嘲笑你说:嘿,你不会杀,我告诉你怎么杀,又抓着你的手强迫你屠杀,挑起你的杀心,坏了你的慈悲,这个陷人于不仁不义的罪过就太大了,所谓‘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就是善业暗长,恶业潜报的意思。


  过去有一位证得了天眼通的人,一般人看不到的,他能看得到。有一次他看到一个恶鬼,凶狠的鞭挞路边的死尸,一边打一边咒骂,这个天眼通的人觉得奇怪,就上去问:“喂,人都死了,你还鞭打他做什么?”那个恶鬼气愤的回答:“他就是我呀,生时造作了罪业,死后还害我沦落地狱受苦,我不打他打谁?”


  这个天眼通的人又看到另一个地方,也有一个死尸横躺路边,一个鬼正在为死人散花,状极虔敬,天眼通的人就走近去问:“喂,人都死了,把花洒在他的尸体上,又有什么用呢?”那个鬼一面散花一面说:“这个尸体是我的肉身,因为生前多种福田,多布施功德,种下我今天升到忉利天上享福的果报,我实在是很感谢他,所以才来散花致敬啊!”


  这种善恶随身至死不灭的情形,就是行为成业的一个镜鉴。


  当初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位胜鬘夫人曾向佛陀提出几个问题,请求佛陀慈悲开示,胜鬘夫人问:


  “佛陀呵,为什么美女无钱?”


  佛陀答道:“外表美丽,内心却贪婪丑恶,钱如花果,不长在恶地。”


  胜鬘夫人又问:“为什么有钱的人丑陋?”


  佛陀回答:“丑陋者心地高贵,能忍辱精进,财富的路自然由他驰骋。”


  胜鬘夫人再问:“为什么有丑陋无钱的人?”


  佛陀答:“若人骄慢懒惰一如其面,钱从何来?”


  “佛陀啊,为什么有人美丽而有钱?”


  佛陀微笑说:”菩提树的种子若撒在沃土与桃源里,自然开出一树的绿荫,果报因缘正同此理。”


这些问题用古德的‘十来偈’说明,就更容易了解: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


喑瘂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行为是因,业报是果,就像风吹水起涟漪一样,什么样的行为产生什么样的业力。当业力如轻烟升起,散入空中,必然改变原有的环境结构,潜伏成为下一次大气变化的因素,就像烧废电缆会产生世纪巨毒戴欧辛一样,看不见,并不等于它不存在。


二.行为善恶的种类



  
  这个业,当然有善业有恶业,有不定业有无记业(就是不是什么善,也不是什么恶),有从身、口、意所造的三业(就是身所作的杀盗淫,口所作的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心起的贪嗔邪见),有从无始以来无明所染的三业(就是欲求无餍的贪业,迷乱怒忿的嗔业、妄想颠倒的痴业。)有的业称做白业,也就是十善业,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的好事,无愧于本心自性,无愧于屋漏,青天不昧,暗室不欺,当然是好的;有的业是黑业,也就是十恶业,都是在暗中鬼鬼崇崇造作,不敢见人,这里面的种种阴险伪诈,自然是不好的行为。


  有引业和满业的──引业就是总报业,是三世累劫以来的强大业力,这种隐而不显的力量在生死轮回中起伏,牵引我们超脱五趣六道而为人身,它横遍三际虚空,无所不在,好像空气在我们身内循环流转,日用而不觉一样。至于满业,满业就是别报业,我们生而为人,可是经历与遭遇各各不同,所谓富贵贫贱、穷途融通,贤与不肖均有歧异,甚至于喑哑盲聋、风流娇媚,亦随人而异,三涂众生,无一能免。


  还有叫做定业和不定业的──我们的身体如果受了伤,那被针刺刀割的,就会立刻血流皮绽;那被拳打脚踢的,起先不过淤血青肿,过了一段时间才感疼知痛;至于内脏暗损、胃溃肾亏,以及心理失调的,表面上若无其事,可是病菌暗中滋长,侵蚀感染,不知那一天会忽然发作,逃不掉致命的恶果,这种情况就是定业和不定业。所谓定业,就是造了业有报应,报时俱定,不但决定了怎么报,连报应来临的时间也定下了,山移水转都无法改变,俗话说‘阎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这叫做定业。所谓不定业,就是造了业有报应,可是报时俱不定,因为时候和因缘未到,不管你做了多少善事恶事,报应来临的方式和时间还不一定,暂时显不出来,所谓‘积善以遗子孙,其福必昌;积恶以贻家人,其祸必危’,这叫做不定业。


  至于共业和不共业,就是际遇感受相同与不相同的业──像最近苏俄把韩国的民航机击落了,两百多人统统一起死亡,怎么那么巧?那么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不同方向、不同身份……的人同搭一机而死,他们是共业。而在这些罹难的乘客里,有一个美国众议员,他本来不是坐这一班机的,可是他忙啊,就提前补座位赶搭上这班在jienan逃的飞机,结果偏偏不迟不早的殉难了,这种原本没有任何牵涉,却因为引业关系而命运相共的情形,就是不共业。


  共业有共中共的业和共中不共的业两种,比方说:山河日月,风霜雨露,我们人人同沾共沐,有一样的感受,就是共中共的业;田地房舍,金银珠宝,我们人人多寡不同,有大小的歧异,你拥有的多,我拥有的少,都不相同。好像一车的人遇车祸,有的人大难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这就是共中不共的业。


  不共业也分为两种:不共中的共业,不共中的不共业。比方说:我们有牙痛和胃病,牙齿与胃本来和身体的其他部位没有什么关系,可是牙痛胃痛造成头痛,头痛造成神经痛,痛苦的感觉弥漫全身,成了连锁反应;又比如你好不好、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本来与我没有关系,可是由于我们是亲戚家人,不免忧戚相共、祸福同享,你哭泣我就悲伤,你兴奋我也高兴,彼此有共业的关系,就是不共中的共业。至于不共中的不共业,就好像街头马路


  上的你我他,因为彼此只是陌生路人,他的欢喜与你无关,他的痛苦你不关心,有时候我们在路上遇到喜车游行或丧家出殡,看到别人一团喜气或哀情,却很难感同身受,缺乏共鸣,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业。


  善恶业报里面的类别很多,一般人往往不明白业报的关系,常常误认没有因果,毁谤善恶业报。有一个信徒曾经跟我讲:“师父,我现在不拜观世音菩萨了!”


  我问他说:“咦,你拜观世音菩萨拜了十几年,怎么不信了?”


  他说:“我花了不少钱做善事,祈求观世音菩萨替我消灾增福,可是别人并不因为我花钱行善就歌颂我,我儿子也没有做到大官,观世音菩萨没有保祐我出名升官,我还拜祂做什么?”


  这个信徒不是为了脱生死而拜观音,不是为普渡众生慈航接引而拜观音,却是为升官发财出名而拜观音,他把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当成什么啦?


  还有一个信徒买了两个腊做的假苹果和一串香蕉,一年到头供奉在佛祖前,每天向佛祖要求:“佛祖呀,保祐我的儿子做大老板,我的女儿嫁给富翁,我的头家升官发财,我的珠宝一直一直增加,我的身体永远永远健康……”,给佛祖吃几根假香蕉几个假苹果,就要讨回这么庞大的福报,他以为佛祖是什么呀?


  要知道经济上有经济上的因果,道德上有道德上的因果,健康上有健康上的因果,是分毫不爽不能错乱的,行为上是善是恶,业报上就是黑是白。我们正信的佛教徒要提升信仰的内涵与品质,坚定行为业报如影随形的正念,努力实践古灵神赞禅师‘心境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的境界,了知诸相皆空相,无坏亦无成,从行为上痛下功夫,融佛法于生活中,摄禅理于心念间,才能在生死流转的业报苦海中超脱,觅见人生的光明。


三.行为对时空的影响



  
  一个人的行为好坏,能够影响很长很久,在悠远无限的时空中,业力永不失坏。


  花的种子现在种下去,今年就能成长;现在不种下去,把它干藏起来,十年廿年之后再下种,它一样会绽放开花。行为的影响好像种子,有的立刻就有报应,有的却在时间中潜存滋长,蛰伏着等待因缘俱足才来相报。


  行为在空间中也一样具有长远的影响力。根据现代医学上的研究,我们人的身体平均每七年一变,在新陈代谢作用的导引下,我们全身的细胞和组织不停的变化,七八年过去,从头发到脚趾几乎全部蜕长过,又是一个新的躯体了;那么一个三岁的婴儿,长成八十岁的老人,中间大约经过十次变化,已经不是原来的人样和结构了,可是你不能说这个八十岁的老翁和从前三岁的小孩子没有关系。不管外型怎么改变,他的血型和遗传基因是永远不变的。行为业力就像血型和基因,不管外在环境如何变迁,它永远存在。


  所以行为业报不受时空的影响,有的是现世报,称为现报业;有的来生才报应,称为生报业;有的要到多生多世之后才会显现,称为后报业。至于如何去受报,我现在就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随重而报──行为业力有时是属于随重的,就是依轻重业先受报,以大善大恶作标准,现世的恶人一旦失势,立刻引起四面八方的挞伐,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无所遁逃;大善人若忽然毁家,三山五岳受过恩惠的人也会群起襄助报恩,就是一个例子。


  (二)随习而报──这是随习的业,属于习惯的先受报应。像我们念佛往生,本来是要十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十声就往生了,为什么要天天念、年年念、随时随地续续念呢?要紧的是念成习惯,念到心心念念相续,滴水不漏的地步,才能在临终时蒙弥陀接引往生。你没有念成习惯,一旦zainan降临,你一慌就“救命哦!救命哦!”“来人啊!来人啊!”喊了半天才想到念‘阿弥陀佛’,心念紊乱,先机已失,已经来不及念了,所以临终的时刻意念很要紧,要坚定不惊怖,要持续不中断,在最后的一刹那成就法身慧命,这就是随习惯的生报业。


  (三)随念而报──这种业是随意念的业,意念经多生多劫仍不灭,能影响受报。常有人慨叹说:“嗳呀!你看看!那个人呀,好慈悲哦,可惜老是贫穷潦倒,疾病缠身”,“嗳呀,那个人啊,好坏哦,偏偏养得肥肥胖胖,还老是走运发财,富贵薰人,唉!老天爷真不长眼睛,都没有报应吗?”要知道这就是因果报应,你今生虽然慈悲行善,可是你前生欠的债造下的罪孽,你不能不清偿,你不能因为你现在很慈悲、很有道德,就把以前欠银行的钱赖帐不还了,你还是要受报。恶人享福,是因为他前世积善未消,还不到受报的时候,就好像在银行的存款还有很多,你不能因为他坏,就把他在银行的存款冻结不给他了,可是一旦他花完了积蓄,立时三刻就要受冻馁之苦,却是逃不掉的,这就是随意念的后报业了,真正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一切善恶业报,是不会因为人死亡而消失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相轮回,是一串缠结不可解的网。所以古德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做者是’。


  过去有一个人拿长竿梆刀去偷割椰子,被主人发现了,就喝斥他说:


  “喂!你怎么可以偷我椰子?”


  那个小偷不但不怕,反而质问:“谁说这是你的椰子?”


  主人说:“这棵树是我种下去的,长出来的椰子当然是我的啊!”


  小偷狡辩道:“长在树上的是你的椰子,可是落到地下就不是了。”


  各位想一想:树上的椰子和落地的椰子能没有关系吗?


  所以前身后世,也是这样一种共生的关系,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就是这么一个环环相衔、命命相连的关系。行为业力在时空中不断不灭,恒常存在,如同古德的偈语:


若人有所作,历经百千劫,


因缘际遇时,果报还自受。


四.行为决定的结果



  
  我最后一点讲行为决定的结果是怎么样。佛教里面有种种不可思议的神通力量,但是再怎样大的神通,也还是敌不过业力的,行为决定的结果是不可转移不可消灭的。


  过去有一个大臣被判了死列,临刑时依例取犯人遗嘱,狱卒问他有什么最后的话要说,他想想,黯然写下了五个字:


  ‘非,理,法,权,天’


  狱卒觉得奇怪,就问他是什么意思?这个大臣就懊悔万分的解说:


  “我半生行险侥幸,胡作非为,以为可以仗著有权势金钱而胜过公理,那里想得到还是输在公理上。有些事我自以为有理,理,却不能胜过法律,不合法的理还是站不住。法律有时又不如权势,恶人政客玩法弄权,法因而易。权字当道,权虽能横行一时,却不能横行一世,权最后还是不能胜过天,天理昭彰,我到头来还是报应临身,想逃都逃不掉,避也避不开。今天临死,不过是为从前种种罪业受报应,唉,报应呀!”


  这种报应就是行为因果,我们不要仗着自己年轻、有钱、有权势,就肆意逞强,独断妄行,要谨慎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等积孽成祸、恶贯满盈时再来后悔,那就来不及了。各位要知道:天下没有不坏的身、不改的境;青山可以不老,绿水可以常流,一旦受到污染破坏,生态失去平衡,再好的青山绿水也会在一夜之间变色,山崩塌,水枯涸,千年形躯尽毁,挽都无法挽救,像国内淡水河的污染、爱河的腐臭,像台湾东北角海岸的破坏、花莲的变污浊,将来都是要赔上百千万倍巨大代价而不易救治的。


  人也一样,人对自己的行为因果常常短视而茫昧,甚至业报临头犹冥顽不知悔改。如同中峰明本禅师说的:“荡尽从前垃圾堆,依然满地是尘埃”。


  对于这个行为决定的业力,我提出几个原则给大家了解,希望能为大家解脱一些迷惑:
  (一)自力创造,不由神力:天无云不雨,木无火不燃,行为业力终久必报,神通都敌不过业力。像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连,他有天眼通,能够知道众鬼的罪业报应因缘。有一天,他忽然想起死去的母亲,就运用神通力,见到亡母也堕在饿鬼道中受苦,咽喉像针缝似的细小,皮骨连结在一起,目犍连见了大惊,伤痛至极,立刻用钵盛了饭菜,藉神通力往飨老母,但是他的母亲取饭尚未入口,饭食在手中即化为火炭,不能进食,目犍连悲号哀泣,不能自己。他能知道众鬼的因缘业报,却不知道母亲究竟以什么罪业因缘受着如此苦楚,他就带着哀伤的心情前去请示佛陀道:“佛陀!弟子今日以神通力见到我此生的母亲,正堕在饿鬼道中受苦,取食成火,不能哺饭,不知是何因缘牵累?请佛陀慈悲开导。”


  佛陀面上流露出怜愍的慈光,回答说:


  “目犍连,你的母亲因为在生之时,谤佛毁僧,不信因果正法,又贪嗔邪恶,戏弄众生,所以该当受此苦报。你因母子情深,神通为亲情所掩,所以看不出母亲的罪业。”


  目犍连听了,宛如焦雷轰顶,一方面为母亲受苦而心痛神伤,一方面也凛畏于罪根深结,竟连神通力都无法拔除。后来还是佛陀教导他举行盂兰盆之法,供佛及僧,才使他母亲脱离了饿鬼之苦,这就是自力创造胜过他力,业力胜过神通力的一个例子。


  (二)机会均等,绝无特殊:凡事好坏,多半由自作自受,既不是神为我们安排的,也不是天意偏私坦护,业力之前,大家都是机会均等,没有特殊例外,好坏与否,只看自己是否能应机把握、随缘得渡。曾经有一个农夫,本来耕种着几亩薄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糊口之外尚有余粮,日子倒也过得适意。忽然有一天他碰到奇遇,当他耕地累了在树荫下休息避雨的时候,霹雳一声,一道闪光射下来,随着土石飞溅,把他身边不远处的树轰倒了,倒下的地方出现一个窟窿,这个农夫惊魂甫定,走上前去一看,土坑里有一个瓦瓮,他好奇的把瓦瓮挖出来,一拆封,哇!不得了,竟然是一瓮金光闪闪的金子,原来瓦瓮是他祖父埋藏遗留的。这个农夫一高兴,从此田也不耕了,粮也不种了,每天每天扛着锄头挖树根找金瓮,几个月过去,把种在田畦周围防风的百年老树全部挖倒挖死,弄得满地狼藉,却一瓮金子都挖不到,反而白白荒废了一季的耕种,几乎挨饿受冻,结果只好用尽瓮里的金子买粮米衣物,才勉强熬过;更严重的是:因为把防风的百年老树都挖倒了,强风挟势直直吹来,地里的禾苗东倒西歪,再也无法顺利收成。这个农夫悔不当初,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他的贪婪行为给自己种下了贫苦的业报。


  我们的民间故事里也有一个相似的因果报应,是说有一个富翁,养着几个儿子,一个个好吃懒做,不事生产,这个富翁临死之前特别把儿子们叫到床前,跟他们说:


  “孩子们呀,我在屋后的田地里埋了几瓮银子,等我死了以后,你们可以去挖出来用,日子就可以过得好,不愁衣食了。”


  等这个富翁一咽气,那几个儿子立刻拿锄头的拿锄头,拿镐铲的拿镐铲,纷纷来到屋后的田地,急急挖起银瓮来;他们每天从早上挖到晚上,日复一日,把几十顷的田地都挖了个透,说也奇怪,却没有一个人挖到银子,他们还不死心,又从头到尾挖了几遍,仍然一无所有,几个儿子这时已经疲惫不堪,一个个垂头丧气的,恨声不绝,看看播种季节已到,只得勉强把粮籽埋下,既灰心又失望。想不到这年四乡八镇都闹歉收,唯独这富翁家的田里禾粮长得又高又大,收成特别好,使几个儿子发了财。他们一研议,原来是因为田地翻了几次,土质本又肥沃,利于秧苗生长,才有累累的米粮满仓,这时候他们才知道老富翁并没有骗他们,才悔悟土地的本身即是金银,要努力耕耘才能发掘出来,从此以后兄弟几个年年翻土耕种不遗余力,家道也因之更加富裕了。这种‘汗滴禾下土,始有盘中飧’的行为影响,就是业报,就是因果。


  (三)前途光明,希望无穷:业,有约束性,如天才的资赋并非人人能有,视父母的遗传因子而定,受父母及祖父母、曾祖父母等等一代又一代的影响而增减,这是先天的业。业,也有可变性,一个人的祸福休戚,不是定命的,不是完全注定而一成不变的,一切得失成败还要看这个人日夜呼吸之间的行善或为恶,命运的轨迹写在他的行为因果上,善得善报,恶得恶报,这是后天的业。总括起来说,‘罪业本空由心造’,我们只要能‘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我们的人生前途必然光明无限,希望无穷。如同蛹破茧而成蝶,花开苞而绽香一样,弃去昨日之恶,始能成就今日之善,所以我们佛教梵呗的忏悔偈一开头就说: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四)善恶因果,决定有报:我现在如果坐在牢狱里,没有关系,等我的业我的罪刑期满了,我就自由了;我现在如果处处碰壁头头绝望,没有关系,等我的业消除了,自然否极泰来,一切又有希望啦。这个行为业力的第四个要点就是善恶因果,必定有报的。


  有的父母亲为了抚儿育女,辛辛苦苦工作,忙忙碌碌赚钱,累得昏天黑地,结果积劳成疾,把偌大家产全部遗留给子女享用,自己反而连一点点福都没有享,就撒手尘寰乘鹤西归了,这不是欠儿女的债,作牛作马来报答了吗?有的父母半生贫困潦倒,不但不能给儿女幸福生活,反而要靠儿女赚钱供养,由富贵成功的儿女来孝顺侍奉,这个不就是儿女来还父母的债务,来还这个因果吗?所以善恶业力,在冥冥之中有无穷奥妙的关系。


  过去台北有一对中年夫妇,很虔诚的每日到寺庙拜观世音菩萨,请求菩萨垂怜他们膝下犹虚的缺憾。几年过去,果然如愿以偿,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这对夫妇高兴得不得了,为了感谢菩萨送子,就决定为菩萨塑装金身,而且每日上香供花献果,非常的虔敬。一转眼这个白白胖胖的小儿子长到两岁了,天真可爱人见人羡,忽然有一天,这个白白胖胖的小孩子竟然得了急病,一命呜呼了。这对夫妇心伤望绝,不免对着菩萨发起狠来,就骂菩萨说:


  “菩萨呵,我们夫妇不惜一切,辛辛苦苦向您求来了这么可爱的一个孩子,为了感谢您,我们天天上香献花,还为您重装金身,如今您不庇佑我们,竟然让死神夺去了孩子的生命,我们明天一定要到庙里找您算账,把替您装的金身敲掉打坏!”


  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就在这对夫妇梦中显圣了,观世音菩萨庄严的开示:


  “善信者呵,你们的申诉我都知道,你们人过中年而无子女,本来是三世因果注定无可免者,鉴于你们一片诚心,能恭敬护持寺院,虔信供养三宝,这种行为累积成无上因缘,终于逆转了无子的晚年苦境。可是你们现在生的这个白胖儿子,也是乘愿而来的,是你们前世结下的讨债鬼,将来不但会把你们弄得倾家荡产、钱财散尽,还会要你们夫妇的老命。我因怜惜你们夫妇一片诚心向佛,又能敬谨护持正法,所以劝这个讨债鬼早日离开你们,成全你们一世善业,他才早早夭折殇逝了。你们不明白三世因果循环相报的力量,不但不感谢我,反而大发嗔恚之心,要打坏我的金身,这不是善信的佛弟子所当为。你们要了解世间因缘微妙,业报潜消,在时空中是绵延不断的啊!”


  这对夫妇在睡梦中蒙观世音菩萨一番点化,瞿然惊醒,这才明白行为业力的影响,有很深奥的因果,从此就不再自怨自艾,反而更加虔敬的奉持观世音菩萨了。


  我们佛光山大愿殿有一首对联,上书:

永念亲恩今日有缘今日度
  

本无地狱此心能造此心消


  就是说明罪业善业都是由心所造的:心的行为好,虽然历经千百jie nan,仍然能得大自在;心的行为不好,即使原有深厚福泽,也会一时冰消。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句诗形容这种业力常在的情况:‘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颇为恰当。


  唐代的仰山慧寂禅师从入世到出家,曾有一段行为:他九岁的时候,便由父母送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四岁,父母又忽然把他接回家完婚,令他还俗。仰山禅师此时对佛法稍有识见,极不愿意重返红尘,他父亲不得不说破前此一番因绿:


  “从前我和你母亲所以要送你到寺庙去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取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现在你已经度过了厄运,可以还俗了,我与你母亲已为你安排好一门美满姻缘,你又何必执意回到寺里过清苦生活呢?”


  慧寂听了,不觉万分感慨,一方面觉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一方面又觉得双亲根本是在利用佛门来达到保全儿子身命的目的,如今厄运一过,就要立刻背弃僧门,这种伪善伪信、自私自利的行为,一定会招致报应的。想来想去,慧寂决心不造孽缘,不随父母心愿成婚,可是又知道言语上的争执是没有用的,于是他就趁家人看不见的时候,用柴刀把自己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一刀斩断了下来,鲜血淋漓的盛在盘里,捧着去见双亲,长跪不起的请求:


  “孩儿不肖,身入佛门为正信弟子,此生誓愿求取无上正等正觉,双亲大恩大德,孩儿当时时祈愿回向,却绝不能再还俗娶妻。今断二指,以示决心,请双亲成全孩儿心愿吧!”


  他的父母亲看到慧寂的一只血手和盘里血渍斑斑的两截断指,早已心如刀割,悔恨交迸了,做父亲的眼见儿子意志坚决再难更改,不得不勉强应允,黯然与妻子接受慧寂重返僧门的意愿。后来慧寂成为沩山灵佑门下的第一名大弟子,成就了中国禅宗里‘沩仰宗’的一派,人们称他为‘小释迦’。大家想想:如果慧寂没有断指求法的坚定行为,能生出后来无垠无量的禅门法缘吗?


  所以说:行为业力和因果报应是相生相成,互为循环的。劫,不一定是劫,也许是乘愿之始;福,未必终是福,或会转为祸之根苗。劫难福祸,尽由因果相乘,因果植于行为善恶,湛湛青天之中,确有不可欺瞒的业力存在!


  这是佛教对行为的基本看法。


  我今天为了与各位护法信徒结缘,要在行为上做一个忏悔发愿的仪式,藉着诸佛菩萨的庇护,为各位消除旧业和新殃,并以此忏悔发愿的功德,回向给十方大众,请大家随我合十祈愿: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我祝福大家在行为上有更吉祥更如意的业力,在人生上有更光明更美满的法喜!谢谢大家!

TOP

续 69

佛教对因缘的看法


时间:西元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地点: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对象:法师、信徒(弟子依空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二千五百余年前,释迦牟尼佛‘为一大事因缘而降诞于世’,这个大事、这个因缘,就是我们现在通称的‘佛法’,也就是佛陀所觉悟的真理。

  佛法,和一般的知识学问不同。一般的知识学问,大多注重表面的诠释,是名相表解;佛法则注重内涵的透视,是终极、究竟。这就好像我现在把手掌伸在各位面前,按照一般的知识学问来说,这是手掌;从医学上看,它是许多骨骼、肌肉、神经及细胞组织的合成品;从文学上看,它表现许多风度、姿势及语意;从哲学上看,它蕴含某些命相、情谊;从物理学上看,它的伸缩绻曲代表许多引力运动……;总之,它是个实体,是一种真实存在的东西。而佛法则像X光一样把它透视成一个空虚的影像,是一种必然腐烂灰灭的空假之相。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伸手向空中一抓,从一般的知识学问来分析,我抓到了些空气、微尘,有动作与表相;从佛法来说,却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因缘和合现象而已。所以,人的观念狭窄而且有限,往往阻碍了对事理最终极的大慧光明,世上的一切苦乐都没有绝对的存在,只是我们的观念与想法有分别而已。我们在接受佛法之时,要把一般的观念改一改,由表面的名相而推极究竟到真如实相,开般若光,播菩提种,三昧法水才会流入我们的心田。

  我先用佛经里面的一个小譬喻来解说:

  有一位老太太经常好哭,因为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雨伞的,小女儿嫁给卖面条的做媳妇。这位老太太每天一看到太阳出来,阳光普照,就忧虑得流下眼泪来,心里想:糟了!太阳这么大,天气这么好,我大女儿雨伞店里的雨伞就没有人买了,没生意上门怎么办呢?她想啊想的,不知不觉就伤心的哭起来了。如果天气不好,遇到下雨的时候,她还是哭,为她的小女儿哭──她想:小女儿嫁过去的面条店,店里的面条没有太阳曝晒,面条卖不出去,怎么办呢?像这样每天忧心忡忡的哭,出太阳的日子为雨伞店的大女儿哭,下雨天为卖面条的小女儿哭,无论晴天雨天,她都在哭,左邻右舍劝不过来,干脆就称这位老太太为‘哭婆’了。

  有一天,她遇到一位出家人,问她为什么天天哭?她原原本本说出原委,这位师父听了蔼然一笑,合十说:

  “老太太,你不要难过,我告诉你一个解脱法门,你就不会天天哭了!”

  这个‘哭婆’一听,高兴得不得了,立刻请问是什么方法?师父就说:

  “很简单,你只要把想法改一改:太阳高挂的好天气,不要去想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而去想小女儿的面条店──噢,太阳这么好,小女儿的面条就晒得很多,生意一定兴旺。遇到下雨天的时候,你就改想大女儿的雨伞店──噢,下雨了,大女儿店里的雨伞就会多卖出几把,生意一定好!”

  这位老太太听了之后,恍然大悟,就照着师父的话去做,日子一久,不但不再哭泣,反而天天心高兴得笑逐颜开,从‘哭婆’一变而为‘笑婆’。

  我们人人心里有烦恼的事,有困苦的事,然而只要像哭婆一样稍微改变一下,就可以将种种烦恼、困苦一变而为幸福、快乐。这并不需要什么神通,只要稍微了悟一些佛陀微妙的佛法,当下体悟通达,在机锋处一转一破,就自然而然能够破愚为明、转痴为悟了。

  稍微接触过佛教的人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初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等正觉。当流星灿然划空而过的时候,佛陀到底觉悟了什么?

  祂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

  佛陀觉悟的真理又是什么?

  是因缘,是缘起。

  如果我们也能懂得因缘缘起的真理而受用的话,我们也能像佛陀一般,舍弃这个有漏世间的一切烦恼困苦。经上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就是人与人间的相互关系,人与人之间相敬相爱、相争相逐、相善相恶……的种种关系,就是‘因缘’。懂得因缘,就会了悟世间众生的运命浮沉,懂得世间生命的缘起缘灭,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就会洞然明白了。

  世上生生灭不已的因缘有四种:

  一、无因无缘──很多人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冥冥中完全注定,是偶然的、神意的、宿命的,不是因缘的关系。好像石头本来榨不出油,如果石头竟然能榨出油来,他们不去探索石油层的结构与形成原因,只认为是偶然如此;小孙子吃得太多太饱而噎死涨死了,他们不去追究饱食的祸因,只会一味的哭喊‘命呀!命呀!’;强盗因抢夺不遂而起意杀人,被害人家属也只会归之于宿命如此;可怜的是那种把一切归之于上帝旨意的人,认为一切都是神吩咐的,否定了现世人生的自主价值,也否定了一切努力的自我意义,如此彻底抹煞了人生的努力而专讲命运的,是邪命外道,不是正确的因缘论。

  二、无因有缘──这种人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过去的因缘果报,都是现实上的机缘凑泊而成,是一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论调。例如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有的肯争气而成功,有的不争气没出息,就怪罪运气不好,机会太少,而忽略了他们教育过程和心理境界的歧异;同一个老师教导出来的学生,成绩好坏不同,就归咎于他们的努力和程度不够,而忽略了先天上的聪明才智不同,这就是一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偏见。

  三、有因无缘──还有些人认为因和缘是两回事,认为事出或者有因,却不见得有缘,忽略了佛法里因缘生灭的奥义,许多怀才不遇的例子就是这样──年轻时去求职,那家公司要老成的,好不容易老成了,他们却又要年轻的;今天到这家公司求职,他们要结过婚的,赶快订婚结婚再去求职,他们却要不结婚的。类似的情形常常发生,有些人就以为因和缘是两回事,有因未必有缘,有缘未必有因,而忽略了因缘并非一成不变的东西,它随时在时间和空间中生生灭灭,是不会停下来等你的。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就是这个意思。

  上面所说的三种因缘都是一偏之见,不是佛教正确的因缘论。在佛法里面,我们相信因缘果报是环环相衔的,是相生相成的,一切事情都是‘有因有缘’。

  四、有因有缘──在佛教里面,一切法都由因缘贯穿连结,无论大小乘、性理事相、世出世间,一切有为法必依因缘和合而生,楞严经疏云“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譬如建造一栋房子,一定要砖瓦、木料、水泥……等很多条件结合起来,才能建筑完成;又如同我们现在要请客,也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彼此的交情够不够?对方有没有困难?此时此地是否适合……必须各种因缘具足了,这场宴会才能圆满举行,因缘不具备,事情就无法成就。

  有一位富翁请客,宾客来了一半,还有一半未到,厨师问要不要先上菜?富翁说等一等,结果等了半天,看看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还有很多重要的贵宾没有来。这个富翁心里很着急,忍不住焦灼万分的埋怨道:

  “唉!好不容易请一次客,该来的不来,不该来的都来了!”

  那些围桌而坐的客人一听,顿时觉得脸上讪讪的有些挂不住,心想:原来主人并不是真心邀请自己的,既然主人已经表示了不欢迎,我还赖在这里做什么?这些人越坐越不自在,就一个个悄悄地离席而去。这个富翁一看客人又走了不少,顺口就说:

  “唉!好容易请一次客,该走的不走,不该走的都走了!”

  话一说完,那些原先还不好意思走的客人,都一个个满脸怒气的掉头而去了!

  有因有缘,一切事情才能成就,如果自己破坏了因缘,自己不能把握因缘,万事万物就很难圆满了。我现在把佛教对于因缘的看法分成四点来说明,和大家结个好因缘。



一.因缘与人我的关系



  
   我们现在流行讲‘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好,做事就顺利,人际关系不好,麻烦就很多,‘力强为因,力弱为缘’,这个‘人际关系’就是一种因缘。

  做生意,要先筹集资本、调查市场潜力、安排投资环境及条件……,种种条件规划安排得好,生意就能顺利开展,否则就会失败。这种种企划安排,就是做生意的‘因缘’。

  对于人我的因缘关系,要懂得感恩因缘,不要斩杀因缘。像梁武帝见达摩的一段史话,就是因缘不投的例子:

  禅宗初祖达摩,是在梁武帝大通元年从印度航海到广州,由梁武帝派人护送迎请入京的。初见达摩,梁武帝便有邀功倨傲之心,开头即问:

  “我曾经建造许多寺庙,抄写了许多佛经,供养了许僧尼,大师看我的功德如何?”
  达摩一盆冷水浇下来:“无有功德!”

  梁武帝有些不高兴,便追问:“明明功德巍巍,怎么说没有功德?”

  达摩回答说:“陛下这些功德,不过是人天小果,是有漏之因,如同影随身显,却无实体,只是一种空相。”

  “那么,如何才算是有功德呢?”

  “不可着功德之想。”达摩微笑开示:“自净其意,自空其体,不着贪相,不以世求。”
  梁武帝不能了悟妙义,还存着贡高我慢的私心,亟于表现一国之君的智慧,就继续气焰万丈的问道:

  “天上地下,何谓至圣?”

  达摩识出了梁武帝的私心,更不宽贷:“天上地下,无圣无凡!”

  梁武帝声音大了:“你知道我是谁吗?”

  达摩淡淡一笑,摇头:“不知道。”

  梁武帝一向自认为是佛教的大功德主,自以为盛名远播,既怀炫耀之心,又缺乏见道之诚,那里受得了这番奚落?当下摆出圣明天子的威势,退朝而去。这一去,从此失去了达摩印心的因缘,失去了中国佛教蜕化的契机;后来虽然悔悟改过再度迎请,却再也追不回来了。

  由于梁武帝我执太重,名心炽烈,先着了功德相,又偏离了中道,不能了悟佛法‘非真非假,非善非恶’的第一义谛,前因既不善,现缘亦不佳,自难免有话不投机的后果了。

  《华严经》上说:‘大海之水可饮尽,刹尘心念可数知,虚空有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境界’。我现在再举六祖慧能的一椿因缘给大家参考:

  “你从那里来,来寻求什么?”

  “弟子远自岭南来,但求成佛作祖!”

  五祖听了这回答,不觉心中一凛,为测试此子夙缘,更不假辞色:“你不过是小小一个岭南蛮子,如何敢企求诸佛诸祖的境界?”

  慧能侃侃而谈:“人有东西南北的畛隔,佛性没有东西南北的分限;因缘和合,人人都能成佛,我为何不能作祖?”

  五祖当下深觉契合,想想,吩咐说:“很好,你就留下来跟大家一起做事,到槽房去工作吧!”

  从此一连八个月,慧能天天拿着柴刀砍柴,一捆捆的砍下去……天天在腰上绑了石块,踏着石碓舂米,一步步的踏下去……五祖不闻不问,不传一句佛法;六祖不言不语,绝无一丝怨咎──一直到后来五祖连夜将衣钵都传与六祖之时,才用一首偈语道破了这一段公案: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意思是说:当初你远自岭南来向我求道的时候,你的因虽已成熟,情也恳切,环境的机缘却还不够圆满,所以我必须让你先自我打磨一段时间,等一切因缘具备了,才好传法给你。

  由此可知:因缘与人我之间,往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相当圆满的因缘和合,人际关系就会有欠缺、遗憾,任何事都要依因缘成熟的快慢而衍变承受。这就好像有的花春天播种,秋天就开得灿烂了;有的花今年下种,却要等到明年才能开花;有的花更久,种是种了,却要生长几年才开花结果。唐代有名的文学家韩愈,被贬到潮州当刺史,潮州地处偏远,人文未开,没有谈心论道的对象,听说大颠禅师在当地弘化,立刻整装前去参访,恰巧禅师在打坐。韩愈站在旁边鹄候良久,禅师还是不出定,韩愈久候多时,心生厌烦,正要举步离去,守护在禅师身旁的侍者忽然开腔:‘先以定动,后以智拔。’这一声如春雷震耳,铿锵有力,韩愈因为适时适机,终于在侍者处得到得度的缘分。

  几年前有一个大学毕业的女生,兴致冲冲地飞越半个地球到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可是她在美国过了两年以后,深深感到生活空虚、精神彷徨,觉得人生实在没有什么意思,就又千里迢迢的从美国回到台湾,从台北坐了二小时车程到新竹出家了。这件事被大众传播界一报导,立刻吸引不少人注意,有名的梁实秋教授曾经慨叹说:“当初如果要出家,从台北到新竹坐车二小时就到了,何必辛辛苦苦跑到美国,花那么多时间挣扎奋斗才回来新竹出家呢?”

  人世间的因缘,就像这个女子出家一样,忽然邂逅,忽然离散,总有个理则在,‘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很多事总要事先有因有缘,才会结缘结果的。这就好像石头希迁禅师初见他的老师青原行思禅师的时候,青原问他是否出自曹溪(六祖慧能)门下,拜师之前心里有些什么障碍没有:

  “你去曹溪之前,带了什么去?”

  “本性俱足。”石头笑道:“我去曹溪求师之前,并不缺少什么。”

  “既已圆满,何必更去曹溪参学?”

  石头希迁禅师断然放下身心:“要是不去曹溪,怎么知道我什么都不缺,又如何能照见身心自在!”

  这就是说:一切因缘,都要在本来面目上求,向无所不在的生活境遇中证悟。时时清凉水,是因缘;处处般若花,是因缘;父母生养我们,是亲情因缘;师长教育我们,是学问因缘;农工商贾供应我们的生活物品,是社会因缘;各位要坐车到这里来,就得有司机先生开车,这是行路的因缘;各位在家扭开电视机,就有许多歌舞娱乐节目,这是视听的因缘……,靠了这么多因缘的巧妙组合,我们才能过着快乐自由的生活。

  对于人我之间的因缘关系,我现在用寺庙里弥勒菩萨左右的一首对联来做个透视: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二.怎样知道因缘的存在



  
  我们怎么样能确定因缘的存在,如实地去发现它、把握它呢?这就好像工厂的机器正在运转的时候,忽然停止不动,坏了,没有办法发动,技师拆开来一检查,原来是一根小小的螺丝钉断了,这根小螺丝钉就是因,因缘不具备,机器就动不起来。盖房子要灌水泥,如果少了一根承梁,支撑的力量不够,整个的混凝土屋顶都会塌下来。因缘少一点,境遇的顺遂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用佛教的说法来说,我们人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缘聚合而成的,四大是因;人如果生病了,觉得不舒服,就是四大不调造成的血气不顺。花为什么开不出美丽芬芳的花朵呢?果树为什么长不出硕大甜冽的水果呢?一定是少了水份,少了肥料这些助缘。美国发射太空梭作太空探测,有时会因为某种故障而延迟升空,是因为电脑出了毛病,因而停摆。因缘差一点,事物的境相都会层层衍变。


  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不顺利,有困难,我们要好好反省检讨,看看是什么地方缺少了因缘,千万不要怨天尤人,自取其咎。这就好像现在很多青年男女相亲相爱,明明门当户对,可是父母就是反对他们结婚,什么人品不好、家境太清寒……缺了这些因缘的辅助,婚姻就不顺遂,这是无缘;还有的青年男女一见钟情,闪电式的结婚了,连他们自己都不知所以然,男的说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女的说是‘有缘千里来相会’,这就是缘份。


  我再举一个故事给大家印证因缘的存在。


  有一次,弥兰陀王问那先比丘:


  “眼睛是你吗?”


  那先比丘笑笑:“不是!”


  弥兰陀王乘胜追击:“耳朵是你吗?”


  “不是!”


  “舌头是你吗?”


  “不是!”


  “那么,真正的你就是身体了?”


  “不,色身只是假合的存在。”


  “意,是你真正的体?”


  “也不是!”


  弥兰陀王扬起脸了:“既然眼耳鼻舌身意都不是你,不能代表你真实自在的本体,那么,你在哪里?”


  那先比丘微微一笑,反问:


  “窗子是房子吗?”


  弥兰陀王一愕,勉强回答:“不是!”


  “门是房子吗?”


  “不是!”


  “砖、瓦是房子吗?”


  “不是!”


  “那么床椅、梁柱才是房子了?”


  “也不是!”


  那先比丘悠然一笑:“既然窗门砖瓦梁柱床椅都不是房子,不能代表这个房子,那么,房子在哪里?”


  弥兰陀王恍然而悟,这才知道因缘果报是整合不能分割的,是不能用边见、成见执取的。房子要靠各种因缘的具备才能完成一栋房子,人也是诸般因缘和合而成为人;只要懂得因缘法,认识因缘的存在,处处种好因,时时结好缘,人生必能无往不利、所到亨通,现在我举一句诗给大家参考:


‘若人识得因缘法,秋霜冬雪皆是春。’


三.因缘的层次与疑解



  
  因缘,有那几种呢?我们大家略从四个方向来看:


  (一)有因缘与无因缘──因缘,不是知识上的问题,不是靠研究讨论就能知道的,这个因缘的真理是要靠自己在事理上修行,在心境中证悟才能体会出来的。这种经由真实的修行、了悟而体会的因缘,是‘有因缘’,在这种因缘法里,你我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这就是懂得因缘。而如果只是滞留在表解的理论上,表现在空洞的言语中,那就是‘无因缘’,是缘木求鱼了。


  (二)白因缘与黑因缘──因缘,有善有恶,白因缘就是善的因缘,黑因缘是恶的因缘。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能去明白生灭的终极究竟道理,对因缘只有肤浅的认知,就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变迁而随波逐流,陷溺在黑暗的、恶性的因缘里无法自拔;反过来说,如果道心坚定,信念不变,那么,所成就的因缘就会是光明、善良的因缘。


  (三)内因缘与外因缘──因缘,有外在与内在的不同,外在的因缘是一般因缘,内在的因缘是价值因缘。这就好像同样的一田地,外在的因缘是一样的,可是不同的种子播种下去,收成就不一样,这个种子就是价值因缘。再举个例子来说:一样的父母、老师虽然相同,可是内在的价值因缘如资质、心力却各有千秋。所以说:因缘有内外,外缘虽然具足,如果内在因不好,果报就产生种种差异。


  (四)正因缘与邪因缘──因缘有正、邪,有的人生了病,知道是身心失调,就接受对症下药的医疗,病就好了,这是‘正因缘’;有的人生病不能找出生病的真正原因,反而疑神疑鬼,以为是神明的惩罚,就到处求神明拜庙,画符、念咒、吃香灰,结果病情反而加重,这就是‘邪因缘’。很多事或顺利或不顺利,障碍困难或多或少,有时导因于对缘的认识不够正确,我们要懂得趋正避邪!


  其次说到因缘的层次,因缘有四种层次:就是正见、因缘、空、般若。


  (一)正见──凡夫的程度所能了解的因缘,就是正见。一般人经由各种学识、经验,容易了解世间许多痴妄的因缘,例如:病痛、烦恼、破财……等等,能知因离苦,得到解脱,这是入世法的因缘。


  (二)因缘──到了阿罗汉的程度,他了解出世法,能够勘破五阴皆空,离所知障,就把心灵提升到更高一层的境界,知道万事万物无对待,知道六道众生相互而生,他就懂得‘因缘’的真境了。


  (三)空──空,是菩萨的阶段,这时候不但证悟了世间法,证悟出世间法,而且能进一步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缘,‘一色一香无非道,或语或默终是禅’,以空为因为缘,自然能知成万事了。


  (四)般若──这是佛陀的层次,是证悟了自性般若之后,本体与现象不二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没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界限,也泯除了一切人我世相的痕迹,因缘自来自去,白云空往空回,一切自然和合圆满。


  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来了解这四种层次:


  一切乐器演奏,如笛、箫、提琴、钢琴之类,在起初下手学习的时候,都要从认谱和按键按弦开始,一音一调的练习、摸索,依照乐谱上的记号一个音一个音的弹,直到练熟为止,这是第一阶段。这种必须看谱才能弹的情形,对于外境仍有认识作用,就是第一层次的正见。
  等到完全练得熟极流利的时候,乐谱已经铭刻在心版上,不需要看谱照弹了,这时候不看谱而心中有谱,闭上眼睛,音符自然而然从心中谱出。外表上虽然可以不看谱演奏了,可是心里毕竟还是有个谱本的囿限在,还是要依样画葫芦的照谱演奏,不能肆意挥洒,这种内外合一的第二阶段,就是第二层次的因缘。


  继续用心练下去,可以进入内外相忘的境界,不看谱,心中亦无谱,一阙乐章可以浑然忘我的一气呵成,完全流转无痕,这就是第三层次的‘空’。心内心外都没有谱,却总还有个谱的因,要照存在的谱弹,不能随手自成乐章。


  等到对音韵、乐理两皆圆融无碍了,就可以与大化共流行,随心之所游、神之所驰而挥洒成曲,一游心即是般若,一挥手尽成妙谛,这种无内无外、无忘无不忘的境界,便是最高层次的‘般若因缘’。


  我们现在连‘正见’都还未具备,常常对世间持颠倒的看法;明明是烦恼的名利富贵,却当成快乐的享受;明明是平等一如的真如自性,偏要依阶级成就划分出高下界限;明明本来是互相关心,互相和合的因缘,却硬要互不信任、互不和爱的弄出是是非非,这真是何苦呢?只有正确地认识因缘,体证般若定慧,不拘泥于世相,不执滞于人我,才能和诸佛一鼻孔出气,游心法界,逍遥自在!


四.怎样广结善缘



  
  有人说: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佛经上也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所谓结缘,就是和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和良好的沟通。


  人生最可贵的一件事就是‘结缘’,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愉悦,也为了大家的生命快乐,广结善缘实在重要。那么,怎么样才能广结善缘呢?


  过去,有的人在路上点一盏路灯跟行人结缘,有人做个茶亭施茶与人结缘,有人造一座桥梁衔接两岸与人结缘,有人挖一口水井供养大众结缘,有人送一个时钟跟你结时间缘,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善缘。只要人有善心,自然善缘处处在,善门处处开!我现在大略举出几种结缘方法:


  (一)经济结缘──有时候我们可以用一块钱跟别人结善缘,不但带给别人亲切感,甚至也许因此救了他人一条命。比如说公路上出了车祸,有人想打电话报案求援,偏偏只有钞票没有铜板,根本无法换钱,这时候你借他一元,马上救护车也来了,医生也来了,许多流血垂危的伤者都得到了及时救护,你这一块钱的善缘就广大无比了!


  (二)语言结缘──别人灰心的时候,你鼓励他一句话,对方就有绝处逢生的感觉;别人失望的时候,你赞美他一句话,他就会觉得人生可爱多了。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一句好话有时真可以使人我快乐、天地清平!


  (三)功德结缘──一件小小的善事,一个小小的善心,都可以蔚成大功德。荷兰曾经有一个小孩子,傍晚从海边堤防走回家的时候,偶然发现堤防上有一个小洞,海水正慢慢的从洞口流出来,他一想:哎啊,这不得了!要是不赶快把它堵塞起来,明天这堤防就会溃决,海水会淹没整个城市的。这个子孩子一发善心,找不到东西堵塞,就用手指头去堵,他站在风雨中,从天黑等到天亮,整个晚上都等不到人,天亮以后才有人发现他僵冷的晕倒在堤防边,手指头还紧紧塞在洞里,大家才万分感动的知道他一根指头挽救了全城居民的生命财产。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小小的善心,能够拯救无比的生命,成就无限的功德。


  (四)教育结缘──我们也可以用知识或技术做法布施,来和人结缘。每天,无论在台北或澎湖,全国有十八万教师在谆谆传授知识学问,提高了国民的知识水准,也促进了国家的繁荣进步。你今天教别人一点知识或技术,明天就会成为他立身处世的本领;常常一句睿智的语言,可能影响对方一生,成为他生活的指南和处世的依据。


  (五)服务结缘──在某些事情上给别人一点方便,有时会成为大家钦佩敬爱的对象。譬如警察先生在十字路口搀扶老婆婆过街,为人民褓姆树立了美好的形象;售货小姐亲切地引导客人买东西,让顾客享受到购买的乐趣;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很有礼貌地让位子给老人,使我们对国家的未来有了信心。从这些日常生活上给人的服务结缘,可以窥测我们的社会是不是进步开发的社会。


  (六)身体结缘──一个微笑,一个举手,有时候会带给大家意想不到的善缘。曾经有一个失业的青年徘徊在台北火车站前,望着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色发楞,想找一个有钱人的座车撞上去自杀,以便让贫穷的老母亲得到一笔抚恤金过日子。正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有一个高贵美丽的小姐经过他面前,对他微微一笑的点了个头,这个青年一高兴,倒忘了寻死了;第二天他居然得到了一份工作养家,更不想死了!一个笑容的因缘多么大。


  学佛法、做功德,有时候不一定是要入山修行或施拾钱财,有时候一句好话、一件善事、一个微笑、一点知识,都能给我们的人生广结善缘,成就大好的功德。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四大名山各有一个菩萨应世传法,就是我们通常所称念的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四位大菩萨各有殊胜的因缘:


  观世音菩萨以慈悲为缘,普渡众生,在他的慈心悲愿里,一切众生承受了慈悲的法孔,成就了慈悲的心怀。


  地藏菩萨以愿力为缘:‘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千百年来,地藏菩萨的这四句无量愿偈,为世人指出了成佛路,为佛法点出了长明灯!


  文殊菩萨以智慧为缘,发广长舌,说无上法,为盲者现光明,为闇者演法音,以他的睿智大慧为中国佛教开创了至深至妙的大般若境界。


  普贤菩萨以实践为缘,举手投足皆是道,扬眉瞬目无非法,为中国佛学树立了崇朴务实的道范与高风。


  除了四大菩萨之外,佛教里面的历代高僧大德,个个都有独到的结缘法门。例如:


  弘一大师以书法与人结缘,以持戒与人结缘。只要是向慕佛法的人,他从不吝惜以笔墨写经句结法缘;他自己更是严谨修行,坚守戒律,绝无一言谤法,无一行犯戒,为佛法树立了‘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崇高典范。


  虚云老和尚以禅定与人结缘,如如不动,一心不乱,不说法而法音宣流,接万机而不随境转。


  大虚大师则以说法为缘,或以文字演绎般若,或以讲经启迪迷津,奔走各方,为中国佛教的起死回生打下一剂清凉药方。


  善导大师以光明和大众结缘,使眼盲者心不盲,使心盲者重现智光,为黑暗污浊的人间带来一片光明。


  印光大师以念佛结缘,从念念观佛相续不断,日日持诵佛号不绝的修持中,引导信众对弥陀净土产生坚定的信心,和弥陀世尊结下妙善的因缘。


  其他如印度须达长者以布施结缘,建造了祇园精舍,成为佛陀在印度北方弘化的场所,而受到举国的敬仰。又如永明延寿禅师以放生结缘,救渡了无数水族走兽免受刀俎油锅的zai 难。龙裤国师以奉茶结缘,让饥渴的旅人游子得到甘露的滋润、清凉的荫,有力气跋涉更遥远的路途!


  社会要靠群体的结合营运才能发挥功能效用,就是个人的生命也要依靠六根的配合聚会,才能生活愉快。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切要仰仗士农工商的合作无间,搬有运无,才能衣食无缺,免于匮乏,因此我们要感谢因缘,感谢众多的人成就我们。如果我们想要事业亨通、生活幸福,就要和一切众生结现世好因好缘,甚至结未来善因善缘,乃至和诸佛菩萨结法缘。能够把握因缘、创造因缘、随顺因缘,‘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同结万人缘。’必能成佛有份,菩提证成!


  最后,祝福各位成为人人钦佩而最有人缘的人,具足好因缘,成就大事业!

TOP

续 70

佛教对轮回的看法


时间:西元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廿一日
                    

地点: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对象:法师、信徒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在今天的佛学讲座,我要和各位谈的是非常重要,但是很难见信的轮回问题。讲到轮回,有人也许会嗤之以鼻,认为二十世纪科技进步的时代,谈什么落伍迂腐的因果轮回问题。也有人认为轮回是宗教信仰的范畴,是死亡之后、灵魂取向的事情,和现实生活距离遥远,‘不知生,焉知死?’无需付与太大的关怀。坦白说今天在这个国家的会堂谈轮回的问题,并不是很恰当的地方,如果大家今天是在战场上,面对着人生庄严、惨烈的死亡事实,对于死后何去何从的问题,也许就更能以一颗虔敬的心,去探讨严肃而重大的生死轮回的真象。

  有时候我们也会听到一些青年,不屑地回答说不相信轮回。不相信轮回的现象,并不表示自己的层次高超,反而显出自己的思虑肤浅。否定轮回的存在,不是和别人为难,而是局限了自己的生命。没有轮回,就没有过去,更没有未来;没有未来的人生,生命是何其的短暂无奈,前途是多么的渺茫无寄!当人生遭遇重大困难的时候,有人往往会充满期望地鼓励自己说:“不要紧!十年后再看我。”甚至犯人受刑时,也会拍拍胸脯豪迈地说:“二十年后还是好汉一条。”有了轮回,人生还有回转的余地;有了轮回,未来的心愿终有偿尽的一天;有了轮回,生命才有下一班车可搭乘。

  世间一切的现象都离开不了轮回循环的道理,宇宙物理的运转是轮回,善恶六道的受生是轮回,人生生死的变异也是轮回。宇宙物理的自然变化,譬如春夏秋冬四季的更递,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流转,昼夜六时的交替,是一种时间的轮回。东西南北方位的转换,这里、那里、他方、此处的不同,是空间的轮回。综合观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何尝不是轮回现象的诠释?譬如风起云涌,凝聚成雨,雨水被太阳蒸发成云,云再转变成雨,如此周而复始,是轮回现象。开车使用汽油,汽油产生热能,热能变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另一种形态散布于空气之中,日久又形成一种燃料供给使用,这也可说是一种轮回。又如我们食用菜蔬,经过消化作用,排泄废物成粪便,粪便再拿来灌溉菜蔬,是一种轮回。灯光亮了又熄灭,熄灭之后又点亮,也可视为轮回的现象。

  宇宙的物理变化是轮回.人生的生死变异更是轮回。根据科学家研究,我们身体的分子,没有一个是七年前的细胞,换句话说,每七年一次的新陈代谢,使我们完全脱胎换骨,变成另一个人。佛法认为整个生物界,从细胞结构,甚至更低级的生命单位或高级动物的人类,各种感受、认识等活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流行、生灭变化。有关这种肉体上的生老病死,心灵上的生住异灭,循环流转、新陈代谢,宛如车轮回转的现象,就叫做轮回。甚至忽为人子、忽为人父的人伦关系,经济金钱的调用,喜怒哀乐的感情变化,都是轮回的现象。而佛教真正要阐明的是善恶六道的轮回,依佛法的意思,人生时时刻刻都在轮回之中,不过有急性、慢性的差别,慢性的变化叫做生灭,或者变异,而急性的变化就叫做轮回。众生由于思想造作的力量──业力,形成了因果相续、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而现起了天、人、鬼、畜等六种多样性的生命现象,佛教称之为生生死死的六道轮回。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说:‘我与众生从旷劫以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升沈片刻。’而此六道轮回的至深道理,有情愚昧却不能相信,无怪乎古人要慨叹:‘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轮回并不是一个信仰体系与理论,轮回更不是用来逃避人生冷酷无情的最后裁判──死亡的心理安慰。轮回是一门解释我们前世与来生的精确科学。我们要明了轮回,相信人世有轮回,并不是佛教要我们如此去相信,当我们对轮回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过去与未来做一番的回顾与前瞻。下面我分成四点来向各位说明佛教对轮回的看法:



一.轮回思想的价值



   
 我们相信轮回的现象,接受轮回的思想,轮回对我们的人生究竟有什么价值?对生命有什么意义呢?当我们确信有轮回受生的状况,人生就有了延续,而不仅是短暂的百年岁月;有了轮回,生命充满无穷无尽的生机。人生在轮回里,这一期生命结束了,下一期生命又开始,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绵延不断,希望无限。好比燃烧薪木,一根木柴燃尽了,再加上一根,一根一根地添加上去,虽然木材各不相同,但是火焰不停地延续下去,就能薪尽火传。又好比点燃油灯,一盏油尽灯枯,再点上一盏,就能灯灯相续,为人间照破黑暗。我们的身体在六道轮回里,张三李四,天法师间,形躯虽然有种种差异,但是生命之火却燃烧不熄,智慧之灯却永不止灭。轮回使我们的生命与宇宙大化一样,亘古今而常存,历万劫而弥新。汽车大王福特先生认为轮回为人生意义之所在,有了轮回,前人的经验与智慧、历史的文化遗产,可以传递给后代子孙。假如我们不能将一生的经验转接到未来的话,工作只是徒劳无益的;如果文化宝藏不能留传给后代子孙的话,历史的生命有限的。

  有人说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但是法网恢恢,有时难免疏而有漏,佛教以为唯有在因果轮回之前,才能达到人人自由平等的境界。不管达官贵族、平民百姓都不能免于生死轮回,杜牧诗说:‘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轻饶。’时间岁月是世间最公平的判官,生老病死是一视同仁的裁决者。而因果轮回并不是由阎王小鬼所操纵,也不是上帝造物者所能支配,而是由各个有情颠倒妄作的不同,招感各种的异熟报识(业识),根据有情自作的业识,而产生千差万别的苦乐果报。因此佛经上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坏,因缘际遇时果报还自受。’五趣六道的轮回,不管贤愚智劣、贫富贵贱,都是自己过去所作,今生所感。因此天才如六岁神童王乃庆,数学天分之高,大学教授、社会专家也难望项背。他的过人天分并不是今生所成,而是过去生中累积所成,一般人称之为夙慧,其实就是一种轮回。轮回使我们从神权的控制之中超脱出来,主宰轮回的是我们自身的业力,上帝天神既无法赐福给我们,也不能降祸给我们,一切的祸福都是我们自作自受。因此从轮回的观点来看,有情众生是个完全自由平等的个体,幸福快乐的人生,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不幸悲惨的命运,也是我们自己所造成。造物者不能为我们一手遮天,掩蔽一切的罪孽;天神也无法剥夺我们既有的功德幸福,在因果轮回之前,没有投机侥幸可言,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的造物者。

  人生要像车轮的转动一样,永远向前,生生不已,才能保持永恒鲜明的生命。罪业就像车轮的回旋,假以时日的忏悔改过,终有去除的一天,轮回,给众生带来无限的希望,寒冬虽长,春暖花开的日子总会到来。轮回不是口舌逞强,相信与否的问题,我们纵然顽固不信仰轮回,但是放眼宇宙的现象,自然界、人世间、物理界,甚至你我,都在轮回的圈圈里流转,如何理性地去认识轮回,跳出轮回,超越三界,转生死轮回为诸佛菩萨的菩提fa 轮,才是智慧之举。



二.轮回疑难的解答


  

    轮回虽然有如此深远的意义与价值,但是一般人对于轮回的存在与否、轮回的觉察、自的等问题,仍然有深刻的疑惑,我简单归纳成下列几个项目:


  (一)轮回的存在对吾人究竟是好,抑或不好?

  有人也许会认为人生还要再来受生轮回太痛苦了,不如一了百了,以死亡来毁灭自己的人生,佛教认为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次生命的开始,今生只是我们很多次生命里的其中一次。有了轮回,让我们知道要善于珍惜每一期的生命,不敢随意作践自己。有了轮回,让我们的生命不至消灭于一旦,能够再度创造无限美好的未来。没有了轮回,死亡之后一切幻灭,人生要抱持壮志未酬的憾恨以终,是何其的悲凄,有什么美好可言呢?


  (二)吾人为什么不知道有轮回

  既然有轮回的存在,为什么我们对于前世过往的事却没有一点记忆呢?经上说:‘人生真是苦,孙子娶祖母’。什么使我们忘却过去,愚痴颠倒,甚至将过去世的祖母纳娶为妻子呢?根据中国民间流传的玉历宝钞一书的记载,人在投胎之前,一旦喝了‘孟婆汤’,就会忘掉过去的种种。西哲柏拉图则认为灵魂投胎前要经过酷热的沙漠,口渴难忍,饮用‘莫愁河’的清凉河水,再去转世降生,但是一喝了‘莫愁河’的水,对于过去生中的点点滴滴将遗忘尽净。罗马人则相信人在投胎时所经过的河叫做‘奈思河’,喝了‘奈思河’的水,对于前生往事奈何再也思忆不起来了。

  佛教主张人之所以会忘掉过去的事,是因为‘隔阴之迷’。阴指的是‘中阴身’,也就是我们的身体。人死了之后,下一期再投生前的精灵称为‘中阴身’。‘中阴身’,六根具足,状如三尺小儿,具有神通,能够穿越铜墙铁壁,去来迅速,无所障碍,唯有母亲的子宫以及佛陀的金刚座不能穿过。‘中阴身’有生死的现象,七日为期,死而后生,长寿者也不过七七四十九天,短暂者仅仅二七日或三七日,便去受生轮回。由于这个‘中阴身’的隔离,使我们忘记前生的种种造作,不知身为何道众生。有人也许会很遗憾地说:多可惜!如果我们有宿命通,没有隔阴之迷,能够知道自己的过去未来,人生不是很惬意自在吗?人类果真有了神通就很快乐吗?譬如我们能够测知过去,当我们知道自己过去堕为牛羊猪马的畜生道,那时将情何以堪呢?当我们预知自己只剩下三年的生命,还能悠游度日、逍遥生活吗?有了他心通,看到对方美丽的笑容里面却包藏祸心、口蜜腹剑,能不痛心疾首、觳觫愤恨吗?没有神通,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处,多么洒脱自在!因此宇宙人生的发展,有它自然的轨则,各安其位,遵循它的变化秩序,才能得其所哉。众生由于隔阴之迷,换了个好身体,忘记了不好的过去,何尝不是很美好的事呢?


  (三)诵经超度对轮回有影响吗?

  既然轮回的现象是不争的事实,那么祖先亲朋去世了,我们为他诵经超荐有功效吗?能不能帮助他脱离轮回呢?根据地藏经的说法:诵经的功德亡者能够得到二、三分,而持诵的人可以得到六、七分,因此我们应该趁着自己身强体健的时候,储备一些功德资粮,不要等无常来临,才劳驾别人为我们诵经超度,功德毕竟有限。诵经、超荐对于亡者究竟有什么贡献呢?好比鲤跃龙门,身价百倍,诵经好像依仗达官显贵的亲戚,人人钦羡、人人仰戴。仿佛出门旅行需要持带身份证、护照一样,诵经的功德让我们方便往生诸佛国土。一块大石头放在水中,很快就会沉陷下去,如果把它摆在船上,可以安然地运载至彼岸。众生顽强如磐石的罪业之身,透过诵经功德的慈航普渡,免于在生死大海之中沉溺。一畦稻田里,如果长满了丰硕的稻禾,纵然有一、二根莠草也起不了作用,诵经的功德可以使我们的善业禾苗增长,虽然有一些罪根埋在土里,但是不容易滋长罪。


  (四)地理、风水、看时辰,对轮回有影响吗?

  一般民间信仰对于婚丧喜庆,喜欢看地理风水、选时辰日子,地理师告诉你:这个房子方位不对,会影响子孙的前途;相命师指示你:这两个人八字不对,不能结婚,否则会彼此相克;结婚要选黄道吉日,出殡要挑好时吉地,不如此则疑神疑鬼、心里不安,让神权迷信控制了我们的人生。事实上,同一个黄道吉日结婚,有人幸福美满,有人不幸仳离,可见选日子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彼此如何相处、结缘才是根本之道。所谓风水、地理,应该建立在伦理、世理、心理之上,积聚阴德,与人结缘,能够如此,何处不青山,何时不良辰呢?假如我们相信有轮回,努力积德、培德,道德可以轮回;广结善缘,因缘可以轮回,积德结缘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根源。


  (五)轮回的意义有实例可知吗?

  人既然无法知道有过去未来,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举例证明轮回的确实不讹呢?譬如我们所穿的丝绸衣服是春蚕结成的。蚕结茧成蛹,蛹破茧成蛾,蚕、蛹、蛾三而一,一而三,说蚕不是蛾固然不对,说蚕就是蛾也不对;说蚕就是蛾也可以,说蚕不是蛾也可以,这不就是活生生可以眼见的生命轮回吗?有一个人偷摘别人的椰子,正吃得津津有味,被椰子的主人撞着了,主人很生气地揪住他说:

  “你怎么可以偷摘我的椰子呢?”

  “我没有偷你的椰子呀!”

  “咦!椰子是我种的,你明明在吃,怎么还想狡赖?”主人怒气横生。

  “嘿!你的椰子是种在地下的种子,而我吃的椰子是长在树上的果实,和你有什么相干?”此人理直气壮地辩驳。

  树上的椰子是地下的椰子长成的,彼此具有轮回的关系,我们的生命就像椰子的成长,又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轮转不休。

  (六)轮回和无我的思想有矛盾吗?

  佛教的根本教义说诸法无我,既然是诸法无我,怎么还有轮回呢?彼此不是互为矛盾吗?无我并不表示没有生命,所谓无我指我们的躯体为五蕴四大因缘假合,缺一不可,因为是因缘所生,没有本体自性,因此称之为无我。无我和轮回并不矛盾,好比一块黄金,可以做成戒子、耳环、手镯等饰物,尽管金器千变万化,黄金的本质是不变的。我们的生命也是一样,忽为张三、忽为李四,甚至驴腹马胎,不断的轮回流转,人间天上走来走去,真正轮回的不是身体,而是我们身体里的主人翁。


  (七)轮回的主体究竟是什么

  轮回不是身体去轮回,而是我们身体里的主人翁,那么,这个主体究竟是什么呢?佛教认为阿赖耶识是轮回的主体,佛经上说:‘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阿赖耶识是生命受生的根本识,接触种种的境缘,而产生种种的造作行为,这些行为后果的种子,储存在业识的大仓库里,依据善业、恶业的轻重,而决定有情的轮回方向。当肉体死亡的时候,阿赖耶识最后才离去;而受胎转世的时候,阿赖耶识最快投生,它才是轮回的主体根本。


  (八)轮回和善恶业力的关系究竟如何?

  轮回的主体是阿赖耶识,轮回的方向又由什么来决定?众生每日身口意三业不断的造作,或为善业,或为恶业,这些业因业缘形成两股力量,仿佛拔河比赛,如果善业的力量大,就把众生牵引至天、人、阿修罗等三善道去受生。如果恶业的力量大,众生就堕入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去受苦,因此业力的善恶,对于我们未来生的取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何积善去恶,实为谋求未来幸福的要务。


  (九)各宗教说明轮回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每个宗教都承认轮回的存在,他们的目的究竟何在?譬如道教主张长生不老;ji 督教、天主教认为人生的目标在于进入天堂和上帝同在,获得永生;一般的民间信仰也渴求人生不死;而佛教认为人生最究极的目的,在于证入无生的境界。所谓无生的境界,就是解脱轮回、不受后有的境界。在佛教看来,长生、永生、不死,仍然在痛苦的轮回之中,唯有无生,才能从生命的煎熬痛苦之中超拔出来,才是究竟常乐的清净生命!



三.轮回五趣的证明



  
  从历史上许多贤哲文人的记载,可以证明五趣六道的轮回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明儒王阳明先生有一次到金山寺去朝拜,觉得寺中的景物非常熟悉,一草一木似曾相识。信步浏览,走到一间关房之前,只见房门口贴了一张封条,左右观看,好像曾经住过。王阳明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请知客师父打开关房瞧个究竟,知客师父连忙道歉说:

  “对不起!这间关房是我们一位老祖师五十年前圆寂的地方,里面供奉着他的全身舍利,他老人家遗嘱交待不可以开启,请您原谅,千万开不得。”

  “既然房子设有门窗,那里有永远不能打开的道理?今天无论如何请您慈悲开下来看看!”

  由于王阳明一再请求,知客师父碍于情面无法违抗,只好万分为难地打开房门,让王阳明进去。昏黄的夕照里,只见一位圆寂的老和尚亘古如昔地端坐在蒲团上,王阳明一看,咦!怎么和自己的容貌如此的相像?举头看去,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


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
  

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王阳明的前生就是这位坐化的老和尚,昔日自闭门扉,今日还来自启,为后世子孙留下一点证明。王阳明为了纪念这件事,曾经在金山寺留下诗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
  

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在江西修水县的县志里,记载安徽芜湖县的女子转世为江西修水县的黄山谷的一段故事。有名的大文学家黄山谷二十六岁出任芜湖知州,有一天,梦见自己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个白发斑斑的老婆婆,在门外设香案祭拜,香案上面供有一碗芹菜面,黄山谷一闻面,端起来就吃,梦醒口齿还留有芹菜余香。黄山谷以为是自己公务忙碌成梦,心中不太在意。第二天下午睡,却再度梦见昨日的情境,醒来觉得异常纳闷,于是循着梦境,不知不觉走到一个村落,果然看到梦中的老婆婆,手中拿着袅袅的三支香,喃喃地对天祷告,奇异的是香案上正摆了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芹菜面,黄山谷趋前问道:

  “老婆婆!你在做什么呀?”

  “昨日是我死去二十六年的女儿的忌辰,我在祭拜她呀!”

  黄山谷一听非常惊诧,怎么正好和自己的年龄相彷,急忙再追问:

  “你女儿平日喜欢做些什么事呢?”

  “她在世的时候,喜好茹素奉佛,喜欢阅读诗书佛经,矢志不嫁,尤其喜欢吃芹菜面,因此我今天特别为她准备一碗。”

  “我能参观她的闺房吗?”

  老婆婆于是带领黄山谷进入房门,只见书架上摆满了许多自己曾经读过的经书古籍,墙角并放置有一口大柜子,黄山谷好奇地问:

  “那里面都放些什么东西呢?能打开来看看吗?”

  老婆婆也不知道里面究竟放些什么东西,更不知道钥匙摆在何处?黄山谷沉思了一下,仿佛忆起了什么,很快就找到钥匙,打开柜子一看,惊得说不出话来,原来里面放满了自己每次参加科试的文章。黄山谷终于明白眼前这位孤苦无依的老妪,竟然是自己前生的母亲,双脚一跪,诚恳地说:

  “老人家!我是你过去世的女儿,请你回去接受我的奉养。”

  黄山谷将母亲迎奉回家孝养,并且还特地自题诗偈说:


似僧有发,似俗脱尘;

作梦中梦,悟身外身。


  意思是说自己虽然是个带发的在家人,却是心向往道的法同沙门;虽然生活在五欲六尘之中,却不为俗尘所染污。叹人生似梦,身外还有拘累之身,真是‘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禅宗第五祖弘忍也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转世因缘,弘忍前生是破头山下的栽松老者,仰慕四祖道信,请求披剃出家,道信嫌他年纪老大,不能广化十方,只好安慰他说:

  “如果你去投胎再来,我或许可以住世等你几年。”

  老人拜别四祖,走到溪边,看到一位浣妙的姑娘,就请求说:

  “姑娘!我能不能借你家一住?”

  “我上有父兄,不能作主,你可以去请求他们。”

  “必需你承诺答应,我才敢前去。”

  这位姑娘一看暮色苍茫,一位老人求宿,于是点头答应。说也奇怪,这位没有出嫁的姑娘回了家,竟然怀孕起来,父母认为败坏门楣,就把她赶出了家门,作佣里中。后来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婴,这位不幸的母亲想把这个不祥的孩子丢弃河中,小孩子竟然逆流而上,只好一面求乞抚养他成人。由于不知父亲来历,因此里中的人都叫他做‘无姓儿’。无姓儿六、七岁的时候,长得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有一天道信禅师弘化到此地,无姓儿看到道信禅,亲热地拉住禅师法衣不放,要求道信度他出家;禅师一看,一个稚龄的小孩,就摸摸他的头说:

  “你年纪太小了,怎么能出家呢?”

  “师父!过去你嫌我太老,现在又嫌我太小,究竟何时才肯度我出家?”无姓儿宛如大人口气地质问禅师。

  道信一听,忽有感悟,赶忙问他:

  “小孩童,你姓什么,叫什么?家住那里?”

  “我叫无姓儿,家住十里巷。”

  “人人都有姓氏,你怎么打妄语说自己无姓呢?你究竟姓什么?”

  “我以佛性为姓,所以无姓。”

  道信听了非常欢喜,小小年纪,口气如此之大,实为三宝龙象,佛门法器,后来把衣钵传授给他,成为禅宗的第五祖,门下弟子辈出,为中国禅宗大开灿烂的花朵。民国三十一年陕西邠县百姓田三牛,家住在洞窟里,有一次遇到大风雨,洞窟倒塌,田三牛被活埋在里面。闷绝中田三牛自觉爬出了土堆,对着妻儿问着刚才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见亲人哭成一团,没有一个人理会他的嘟嚷。他一气之下,愤而离家出走。漫步走到鸣玉池,看到一扇窄门,便挤身进去,耳边听到嘈杂的人声说:

  “恭喜,恭喜!是个白胖的壮丁哟!”

  田三牛不经意之间,投生为张氏人家的子弟,取名张生有。哇哇一坠地,看到接生婆四处找剪刀,便开口说:

  “剪刀不是挂在墙壁上吗?”

  把众人都惊吓得目瞪口呆,有人以为妖孽降生,主张把他溺死丢弃,还是母亲怜惜,总算保住了一条小命,从此七载缄口不言,但是前生往事却一一了然于心。田三牛转世的事情不迳而走,传到了田家人的耳中。有一次田家与邻居发生土地纷纭,不知道田契摆在何处,不得已请转世的张生有到田家寻找。说也奇怪,孩童的张生有对田家的事情仿佛了若指掌,很快就找到了田契,解决了困难。这件令人啧啧称奇的转世故事,是由前台湾省社会处副处长牟乃竑所口述,经前经济部次长王抚州证实,听说曾任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副秘书长韦德懋先生还曾经见过田三牛本人。在科学昌明的现代,仍然无法解释轮回的奇异事迹。

  苏东坡和佛教的渊源非常深厚,他和方外朋友过往也非常亲密。在居士分灯录里,记载东坡前生为五祖戒和尚的典故。苏轼的母亲刚刚怀孕他的时候,梦见一位身躯瘠瘦、眼睛眇细的出家人,后来就生下了苏轼。事隔数年,苏轼的弟弟苏辙在高安为官的时候,和真净、文圣、寿聪等三位法师时常在一起论道参禅。有一天这三位出家人同时梦见迎接五祖戒禅师,三人正在交谈时,苏轼刚巧来寺拜访。三人于是把梦境告诉苏轼,苏轼就回答自己七、八岁的时候,曾梦见自己身为僧侣,往来行化于陕右一带。真净法师听了,赶忙接口说:

  “戒禅师也是陕右人,晚年来游高安,五十年前圆寂于大愚。”细问之下,苏轼当年刚好四十九岁,大家终于了悟五祖戒和尚原来就是苏轼的前身。

  中国有句成语说:‘缘订三世’,表示彼此之间缘份的深远,其实这是一则动人的轮回故事。根据苏东坡的《僧圆泽传》之记载:唐僧圆泽和李源相约前往峨嵋山一游,圆泽禅师主张取道长安陆路,李源坚持行走荆州水路,圆泽禅师无奈,怃然叹息说:“一切是因缘,由不得人也。”二人一路游来,途经南浦的时候,看到一位大腹便便的妇女拿着瓦瓮在河边汲水,圆泽禅师看了长叹一声说:

  “我主张走陆路的原因,正是为了怕见到她呀!这位妇人姓王,我本当投胎为她的儿子,三年来我到处躲着她,使她怀孕了三年老是无法生产,想不到你我今日因缘已尽。三天后,你到王家来看我,我以微笑与你为证,十三年后,在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们再见面。”

  当天晚上圆泽禅师就无疾而终,李源依约,三天后到王家去祝贺,襁褓中的婴儿看到李源竟然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十三年后,李源到了杭州天竺寺,看到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鸣笛而歌道: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李源听了,高声呼叫说:


圆泽禅师还健朗吗?”


牧童挥手回答说:


李公果然是个守信用的人。”然后又引吭高歌: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在呜呜的笛声中,牵着牛冉冉而逝,留给李源无限的怅然与嗟叹!


四.如何超越轮回



  
  我们对轮回的真象与价值已经有了正确的认知,应该进一步去探讨如何超越轮回的问题。该知轮回的真象只是方法、过程与手段,如何超越轮回才是最终的目的与希望。有人以为佛教主张因果轮回是迷信可笑,其实佛陀所说的三藏十二部无非是为袪除轮回铁炼所设的妙方,因为佛教最终的目的在于超脱轮回,佛教才是真正破除轮回的智信宗教。

  如何才能超越轮回?首先要明白轮回的原因。凡夫所以有轮回的现象,是由于业力的牵引。业力的善恶轻重不同,果报有种种的差异。《出曜经》上说:‘伐树不伐根,虽伐犹复生,伐爱不尽本,数数复生苦。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肉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渴爱贪欲的箭矢,使我们在六道生死之中载浮载沈,几番辛苦!如何以精进火焰,烧尽爱欲薪柴;以般若光明,照破黑业无明;持智慧利剑,斩断轮回锁炼,是我们寄望所在和努力方向。佛陀说:“这是我在人间后的受生。”透过佛陀所开导的八万四千法门,人人都能够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证悟解脱轮回、无挂无碍的境界。


  勘破轮回、超越轮回,进而要不畏轮回,住于轮回之中而不为轮回所染。譬如凡夫依业力而去轮回,二乘急于解脱轮回,而菩萨以大愿力,发愿再来轮回转生,譬如观世音菩萨的倒驾慈航救度众生,慈航法师的乘愿再来之自我期许。在净土圣贤录中载有许多的大德高僧祈求往生净土,甚至暂住兜率净土,再来人世帮助众生。xizanglama圆寂之后,必定再转世人间,譬如**lama、班禅lama,他们的事迹都历历可考。这些古圣前贤以菩萨的悲心大愿,‘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不做人间逃兵,甘为苦海慈航,好比莲花生于淤泥而不染,虽然再来娑婆恶世轮回,但是却没有生死的痛苦。他们这种勇于投身轮回,而不为轮回所苦的悲行,才是真正超越轮回的圣者。佛陀在他自己的本生谭里,有时为天神,有时为畜生,有时为沙门,有时为王侯,轮回不息,实践六度万行的菩萨道,忙碌于度化众生、成就菩提的佛事。


  沩仰宗的祖师沩山灵祐禅将要圆寂的时候,弟子依依不舍地问他:


  “师父!以您的修持道行,涅槃之后将往生何处?”


  “老僧百年之后要到山下农家去出生,做一头老牯牛。”


  “唉呀!师父您这么有修行,怎么会投胎做畜生呢?”弟子们诧异万分地追问。


  “你们不相信啊?!可以在那头水牯牛的左胁下找到‘沩山灵祐僧’五个大字,那就是我。”


  弟子们听了都悲伤不已,依照遗言举行荼毗之后,果然在山下农庄发现一头初出生的水牯牛,左边腋下赫然发现师父的名字。弟子们看到师父转世的水牯牛在烈日之下犁田拉磨,赶快花钱把它买回来养老,舍不得让它耕作,每天拿上好的青草喂食。说也奇怪,水牯牛却寸草不进、滴水不喝。没有办法送回农家,水牯牛工作之后,才快快乐乐地吃草。


  沩山灵祐禅师种‘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的慈悲,不是浅见劣根的弟子们所了解的,这种生死海中做道场,轮回城里乐自在的高行怀抱,才是真正彻悟轮回、了脱轮回的菩萨!

  今天对各位说明佛教对轮回的看法,最主要是希望大家对未来的生命抱持信心与光明,相信生命是不会消灭的,死亡只是房子败坏了,再搬一栋坚固豪华的房子;死亡如同衣服破旧了,再换一件崭新美丽的衣服。在无始以来的生命流转里,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庄严殿堂早一日修建完善,把自己的华丽法衣早一日缝制完美,祝福各位都能超越轮回,解脱轮回,在无尽的轮回之中成就菩萨慧命!

TOP

续 71

佛教对时空的看法


时间:西元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廿二
                          

地点: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对象:法师、信徒(弟子依空记)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感谢佛陀的指引,让我们有殊胜的因缘在这样的时空里听闻佛法,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就是:‘佛教对时空的看法’。

  时空,包括了时间和空间:时间是往古来今,竖穷三际的;而空间则是百界千如,横遍十方的。这两种东西对大部份的众生来说,就像呼吸一样,日用而不觉,依各人根机的深浅而有不同的领悟。蜉蝣朝生暮死而不怨,人世七十寒暑而不足,各自囿限在一己狭小的生存时空中。但是,从佛教轮回的法则来看,众生的生命是无尽的,不仅是空间无边无际,连时间也是无穷无尽不可限量的。如果我们能够参透时空的真谛,就能够从东西南北的空间中解脱,从分秒日月的时间里破茧而出,到达‘处处清凉水,时时般若花’的逍遥境界。

  以下,我分四点来跟各位谈谈佛教的时空观念:



一.一般众生的时空



  
  所谓‘一般众生’,不仅指我们人类凡夫,也包括了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些五趣的众生,这六道众生的时空,是什么样的时空呢?

  我们先从时间上来说:

  (一)刹那──在佛教里面,最短暂的时间单位叫做‘刹那’,以现在的时间来算的话,大约等于七十五分之一秒,是很短暂的了。在佛教里面如何计算这么短暂的时间呢?

  一念,就是一个念头、一个想法,有九十刹那。

  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

  一昼夜,有三千二百八十二万刹那。

  可见刹那的生灭是很快的。我们现在看花是这样的红,叶子是这样的绿,而花和叶在时间里面刹那不停的生灭,过了一段时程就会凋谢,它们是在每一刹那的时间中不停的生长、凋萎的。像这个桌子,我们看到它好好地放在这里,但是如果让科学家用放射线或显微镜来照射的话,可以看到木材里面的纤维组织有伸缩变化,在刹那刹那之间不停的坏灭,过几年就会腐朽了。世上那有不凋谢枯萎的花草?又那有不耗损毁坏的桌子?就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在刹那之间生生不息,也在刹那之间灭灭不已,所以俗话说:‘少壮一弹指,六十三刹那’,年轻人弹弹手指就是六十三刹那,短暂的光阴迅速消逝,年轻的岁月转眼成空。刹那,实在是非常的快、非常短暂的!

  (二)阿僧祇劫──长的时间,佛教里称为‘阿僧祇劫’,阿僧祇劫非常非常的长,长到难以形容。我现在把‘阿僧祇劫’里面比较短暂的两个时间单位向大家作个说明:

  ‘芥子劫’:就是在方圆十公里的立方体大城里,装满芥菜子粒,每隔一百年取出一粒芥子,直到取完为止,这段时间就叫做‘芥子劫’。这一段时间到底有多长,恐怕要用多位元的电脑才能算得出来。

  再以‘磐石劫’来说,就是一块十公里立方体那么大的石头,每隔一百年用砂纸磨擦一次,一百年一百年的擦一次,直到把大石头磨灭了,整个擦成粉末了,就是‘磐石劫’。这种时间更长。

  在佛教里面,‘芥子劫’和‘磐石劫’都还算是小劫,至于‘阿僧祇劫’这样的大劫却是无量无尽,不可言说的。

  (三)各种众生的寿命──众生寿命无定,像水面的泡沫,忽然生起,又忽然消灭,各有不同的寿限。人,通常只能活到一百岁左右,而蜉蝣的生命却是早上生晚上死,这种朝生暮死就是蜉蝣的百年光阴。乌龟是世上最长寿的生物之一,可以活二百五十年,而类似感冒的滤过性病毒只能生存三小时,这种二百五十年和三小时虽然相差极大,却也各是一生。大象和海豚可以活九十年,牛马猴狗能活十五年至二十年,老鼠能活三、四年,蚊子苍蝇却只能活五到七天,这也是它们的一生。这许多众生的寿命,无论是朝生夕死也好,是三小时、一百年、二百五十年的寿命也好,用尘世的观念来看,也许很长,但是在无限的时空里面,还是很短暂的。为什么呢?因为依照经上的记载,人上面就是‘天’,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叫做‘四天王天’,‘四天王天’里的人可以活五百年的天寿,换算成人间的岁月,是二万五千年;再上一层的是‘忉利天’,有五万年的寿命;‘夜摩天’有四十万年的寿命;‘兜率天’有一六○万年的寿命,还有更高的‘化乐天’,‘他乐天’里的人有六四○万年的寿命。如果由欲界天再往上说到色界天,那就更不可思议了,色界天里‘他化天’的众生可以活到二五六○万年,是我们一般人很难想像的。再往上还可以追溯到无色界天,无色界天里的众生可以活过八万大劫,八万大劫的时间更是长到人类无法想像的地步了。然而不管多么长的时间,也还是在生死的流转里翻腾,不能超脱时空的囿限。

  在无间地狱里面的饿鬼更是难以翻身,不但身心无间,时间无限,受罚受罪的苦更是难以名状。经上有一个‘饿鬼等痰’的例子形容很好:在地狱里有个受罪的饿鬼,长久没有东西吃,觉得饥苦不堪,日日引颈盼望有什么东西可以裹腹,好不容易发现有一个人要吐痰,看准了这个天大的好机会,饿鬼就巴巴的等这一口痰来吃。他等了又等,看着城市倒坍、城市修复、城市倒坍、城市修复,修好了又倒坍,坏了再修好、修好了又坏……如是城好城坏各七次,无数时间悠悠飞逝之后,他才等到那一口痰。地狱里无日无夜的漫长时间,说来实在可怕。

  至于空间,在佛教里面,大的空间叫佛刹、虚空,小的叫微尘,名称虽然不同,却都是指称三千大千世界,说有多大就有多大,是无边无量无限无涯的。

  宇宙到底有多大呢?以现代科学的立场来说,我们现在站立的地球上面有一个太阳,据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实地球的面积只有太阳的一百三十万分之一,换句话说,太阳是地球的一百三十万倍大,而在夐辽的虚空之中,一个银河系就有大约两千亿个太阳,宇宙里面的银河系又多达几百万个,大家想一想,宇宙是何等浩瀚深奥!

  再从微尘方面来说:现代物理学上把物质分解成最小最小的单位,叫做原子、电子、中子,而微尘是比中子更细微的。这就像牛毛也是很细的,可是牛毛的尖端用高倍的显微镜放大来看,还可以发现更多更小的成份,这种比一般观念还要细微了几万倍的情形,就是微尘。我们的小拇指表面上干干净净不带一丝一毫的灰尘,实际上却寄生了成千上万的细菌和尘埃;一只小小苍蝇的眼睛由四万个小眼组成,这些空间都是极细极微,是人眼所不能见的。

  经由各式各样科学仪器的探测分析,科学界对于我们生存的时间、空间作了种种广袤深微的解说,这种种科学上的说法,我们现在听了都会觉得宇宙太广太深,但是在佛法里面,这种说法还是很浅很小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佛法里面的时间和空间,都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是无量无边的。我今天在这里跟各位讲话,明天透过广播电视可以远远传到全台湾各地,后天译成文字发表可以刊布于东亚欧美,将来印行出书还可与世界千万大众结法缘、增法喜──佛法,永远是超越时空的!



二.现实生活的时空



  
  在广大的宇宙里面,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与时间和空间紧密相合,离不开时空关系。一个人做人做得好不好,处事顺不顺利,就要看他对于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对于时间的久暂怎么把握,对于空间的分寸如何安排──你不注意时间,行事太快太慢,都会引起别人的憎厌;你不了解空间,占了别人的位置,抢了别人的优势,别人也不高兴。所以,时空对于我们人生真是关系重大。

  在现实生活上,有人感到时间不够用,分秒必争;有人觉得光阴漫长痛苦,度日如年;有人贫无立锥之地,世上无处可容身;有人良田广厦万顷,连月球上的大地都想买,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有名的唐伯虎曾经作了一首打油诗,来形容光阴的短暂易逝: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时间是世界上最公正的东西,贫者不少一分,富者不多一秒,一切权贵威势,都不能夺。

  时间是世界上最能干的法律顾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切是非爱憎功过,俱由时间裁判。

  时间是道德的公证人,‘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人格尊卑,久而自见。

  在现实生活里面,时间的脚步是三重的,人生七十古来稀也好,人生七十才开始也好,众生的生命都在‘过去、现在、未来’三重时间里悠悠度过。‘过去’的时间已经悄悄消逝,永远不回头了;‘现在’的时间像箭一般的飞走,转眼即失去踪影;‘未来’在犹豫中慢慢的接近、接近,忽然之间又擦身而过。这种种易逝成空的情形,许多诗人都感慨过: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轻饶。’


(唐.杜牧)


‘莫怪世人容易老,青山也有白头时。’


(清.骆绮兰)


  这是说:世间最公平的是使少年变成白发的岁月,不管你有钱没钱,体壮体弱,一旦年光老去,发都会变白。青山有寒霜之时,人也有白头之日: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宋.陆游)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


(宋.王九龄)


  这是说:人人会老,年年易老,人生就在岁岁年年的爆竹声中瞬息消逝了;生命在咕咕喔喔的鸡啼声里一日日度过,岁月在的的答答的马蹄声里一程程消失,最终还是会在无穷的时间里老去。佛教说生死流转、诸行无常,像白居易的诗:


愧我长年头似雪,饶君壮岁气如云!


朱颜今日谁欺我,白发他日不饶君。


  我们学佛法的人之所以要苦苦修行,就是为了在无限的时空里证入菩提,在刹那的时光中掌握永恒,在一花一木一水一石中契悟无等的妙道,得见无上的法界!

  在现实生活里,要勘破的不仅是时间,还有空间。有人上山与山争土,有人填海与海争地;土地诉讼案件层出不穷,是活人与活人争地;许多公寓大厦挖取坟墓兴建,是活人与死人争地;不但人与人为了争夺生活空间而兴讼,国与国也为了扩展生存空间而起干戈──大千世界的一切争战几乎都是为了生存空间而战。其实,‘良田万顷,日食究竟几何?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人间各种有形无形的空间,尽皆幻渺;三界忽存忽亡的空间,都是心识。白居易另有一句诗说得好: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


  我常常跟大家说:‘世间树木有千载,人生荣枯无百年’,也是同样的意思,无非是劝大家脱离我执、假相,舍弃生死无常的种种苦恼,进而离苦得乐。

  在现实生活里,有许多难以度过的时空,常常会折磨人,使人痛苦焦虑、彷徨失措。例如:


银行三点半,伤心病榻眠,受屈无处诉,失意痴迷时;
  

绝病宣布日,逃犯容身难,贫无立锥地,妻儿哀哭啼。
  

还有一首打油诗说得更详细,我念给大家听:


人约黄昏后,玉人不来时;升学联考日,榜上无名时。
  

生离与死别,伤心断肠时;初次为人母,阵痛难产时。
  

卧榻辗转侧,不能入眠时;少年好械斗,父母着急时。
  

内急肚腹痛,寻觅厕所时;全力去竞选,开票落选时。
  

机车迎面撞,紧急煞车时;犯罪难逃避,宣布刑期时。
  

沙场百公尺,推进困难时;眷属不和谐,吵闹分家时。


  在现实生活里面,最难度过的时空实在太多了。像上面说的失约、落榜、生产、卧病、如厕、翻车、判刑、夫妻失和以至生离死别这些痛苦煎熬的时空,几乎人人不能免,结果因此引起漫天的纷争:这个位子是我的,这个东西是我的,这块地是我的,你不能动;你没有时间跟我谈话,你迟了二分钟误了班机,你未能及时上船而逃过了一场海难,捡回一条命……现实生活里的人生,真是一种空花水月的人生;现实生活里的时空,也是一片空花水月的时空:


  (一)空花人生──在花开花谢的时光里,人会悠悠忽忽的老去,今年的花与去年的不同,今年的我也已经不是去年的我了。就像下面几句诗说的:


  ‘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早时不算计,过后一场空。’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二)空水人生──这世上只见千古流漾的水光,不见千古不灭的色身,举两句诗来说: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过。’


  (三)空月人生──一团明月照千古,可是在现实人生里,有谁能像月亮一样长存不灭呢?其月亮也有圆缺盈亏的时候。古人曾经一再感叹这种人生的无常易逝: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现实生活里面的时空,是如空花般旋开旋落的,是如水月般如幻如影的,我们今天聚在这里听讲,时间一到,我们就要各自离去,所有的灯会熄灭,所有的声音会消失,大门一关,现在坐了千百人的空间会重归于空虚、寂静。然而我们今天在这里结下的法缘却会随着各位时时相生,随着各位处处并存,世间的一切如昨日黄花,枯萎不再,唯有法缘是永久的,佛理是不灭的!


就像下面这首诗说的:


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花佛事;
    

降伏镜里魔军,求证梦中佛果。


三.圣者解脱的时空



  
  在佛教里面,有许多修行得道的圣者,他们的心性无恚无染,他们的生活离苦离妄,他们的时空是一种大解脱大自在的时空,和一般众生不同。


  例如修行禅定的圣者,经由息心止念而进入甚深微妙的法界里,有时候就能神超形越,‘促一刹那而非短,延无量劫而非长’,不受时空的影响。像近代的虚云老和尚,他在陕西翠微山修行的时候,有一天淘米作饭,在等饭煮熟之前,他就顺便打坐一会,这一坐就在山洞里入定了。等到出定之时,米饭早已霉坏,算算时间,他这一坐竟然坐了半年之久,真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了!


  佛教里的圣者常常摆脱有限的三度时间,而神游于法界的时空里,他们的清净自性充塞宇宙,无时无刻不在;他们的圆满法身遍布虚空,随地随处安住。日中一食而不饥乏,树下一宿等然极乐,他们的时空是一种‘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时空。好像懒融禅师,他舍弃了富贵荣华的生活而出家,一鞋一衲隐居深山修行,不问红尘世事;他的妹妹不忍心见他日子过得太困苦,就带了些衣服食物送到他修行的山洞来。懒融看到妹妹送了东西来,也不睁眼,也不讲话,依旧一动不动的趺坐,他妹妹忍不住气从心上起,把衣物往洞里一放就走了。这一走,白云变为苍狗,沧海变为桑田,漫长十三年过去,他妹妹天天挂念着他,忍不住又上山来探望,见了面,懒融禅师还是像石头一样的坐在那里,十三年前送来的衣物还是一动不动的放在那里,灰尘遍布。


  元朝的高峰妙禅师也是在山洞里修行的,洞口原有梯子供上下,他爬上洞口后,就把梯子抽掉了,从此绝足不出。当时有些人认为他很可怜,衣服没有换洗,身体不能沐浴,须发无人修剃,没有好食物吃,山洞狭隘得连散步一圈都不容身,既没有人可以倾诉讲话,也没有师友来往。可是高峰妙禅师却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能人之所不能:他的衣服虽然没得换,可是法相庄严;他的身体没有水可以沐浴,可是身心清净无染;他的须发虽然没有剃,可是痛苦烦恼却连根拔除;没有佳肴珍馐,却能每天禅悦为食,佛法和真理的美味无穷;没有朋友,大自然的树木花草却都有无限的生意,所见无非般若,所缘皆是妙谛,他的快乐是无可言说的。


  这些圣者解脱的时空里,有种种逍遥自在,不是我们现代这个物欲流行的社会能企及的。现代人只知道拼命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上的安谧自在,欲望越多,越是贪婪痛苦,结果徒然陷身在骨岳血渊的魔界而无法自拔,真是可怜。宋代诗人陆游曾经做过一首诗说:


身如巢燕年年客,心羡游僧处处家;
  

赖有春风能领略,一生相伴遍天涯。


  现在有许多人觉得工作烦重,生活沉闷,每当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出门旅游一番以求解脱。有的去东南亚或日韩各国散心,有的远赴欧美南非消气,临渴才要掘井,是不能拥有究竟解脱的时空的,远不如修持佛法、了生脱死来得实在。真正在佛法里成道入圣的人,能从一刹那中证入永恒的世界,从一砂一石中见出无边的虚空,无量法界无边刹土都在我的心内圆成,又何必苦苦向外骛求呢?


  禅宗里面的许多禅师都有这种解脱时空的本领,他们一念放下就是一切放下,一切放下就能‘心游邃古,一念万年’,不但不受时空的系缚,而且能穿透时空的迷障,截断众流,与诸佛契合。例如云门宗的祖师‘灵树接首座’的典故,便是一个注解:


  后梁时代,在现今广东省曲江县附近曾有一个灵树道场,由知圣禅师驻锡弘化,僧众几百人,却缺乏一位首座和尚住持。有人劝知圣禅师说:


  “如今寺里僧众颇多,也该遴选一位首座和尚来住持了!”


  知圣瞑目沉思,静静的回答说:“本寺的首座早已降生,正在为人牧羊,不要急切。”


  过了几年,还是不见动静,就有人再度请求设立首座。知圣禅微微颔首:“快了,快了,本寺的首座已经出家为僧了,请大家忍耐!”


  好多年过去,首座的法座依然虚悬如故,有人追问起来,苍老的知圣含笑说:“因缘渐渐俱足了,我们的首座已经在参访行脚,参禅悟道了!”


  知圣禅师说了这话以后,依旧每日澄心净虑如如不动,一幌又是二十二年过去。寺中弟子眼见知圣日渐垂暮,无不忧心,便再度启请设立首座。知圣望空而笑,安慰大家说:


  “好了!好了!等了这么多年,我们的首座终于度越五岭向南方来了,请大家再等待一个短时期就好了!”


  说完,又回到方丈室里静坐去了。大家面面相觑,议论纷纷。这事过去不多久,忽然有一天知圣禅师吩咐整理首座住的寮房,而且亲自察看。不到几天,灵树寺的寺钟大鸣,知客传达住持的指示,要大家披上袈裟,齐集山门外迎接首座。大家随着垂老扶杖的知圣禅师伫立山门,片刻之后便见一僧托钵跛行而来,正是云门文偃。


  知圣笑着问:“法座虚悬了几十年,你为什么迟到今天才来?”


  文偃恭敬合十回答:“一切因缘皆由前定,原不在乎时间的迟速和空间的远近,我不是终于来了吗!”


  知圣会心一笑,随即率众弟子将文偃迎上大殿升座,成就了这一段‘灵树接首座’的佳话。民国三十二年,虚云老和尚就是在云门寺中兴云门禅风的。


  各位想一想:这些禅师的生活何等逍遥自在,他们的时空何等超越亘古!相形之下,现代人满腹山珍海味而不餍足,满心功名利禄而不安适,睡弹簧床睡不着,住别墅大厦没有安全感,日争夜逐,勾心斗角,不能享受‘无边风月眼中眼,不尽乾坤灯外灯’的无限时空生活,岂不可惜?


四.如何利用时空



  
  我们佛教里有一句话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意思是说:会运用时空的人,他的时间是心灵精神的时间,是往古来今纵心自由,禅机禅用无限的,宇宙就是时光;他的空间是佛性流布的空间,是上下十方横贯自在,理应理现无限的,法界就是空间。反过来说,不会运用时空的人,他的时间只是钟表刻度的时间,受钟表指针的支配,一小时不会多,一分钟不会少,浑噩而有限;他的空间只是地域里程的空间,受尺寸指标的局限,一公里不会增,一公尺不会减,狭隘而有限。这就好像有一个信徒问赵州禅师:


  “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赵州从稔双眼一瞪:“你是被十二小时支使得团团转的人,我是使用十二小时恰恰当当的人,你问那种时间?”


  聪明的人懂得恰当利用时间空间,活得顺心适意;不聪明的人只会被时间空间支配得团团转,奔波忙碌不已。一智一愚,高下立见。《吕氏春秋》里有一则‘刻舟求剑’的寓言,很能说明这种昧于时空的情形:楚国有一个人乘船渡江,船行到江心的时候,他不小心把佩剑掉到江水里面去了,人家都劝他赶快下水捞取,他一点都不着急,只用小刀在船舷边做了个记号,洋洋得意的告诉大家说:“我的剑从这里掉下水,等船停了再从这里把剑捞起来就行了,急什么?”人家跟他说船是不停的行驶,水不停的流动,掉下去的剑不可能一直留在那里跟着船走,时间一过,空间一变,就拿不回来了。他不相信,等船靠了岸,他就在记号边打捞,大家猜他捞起来没有?


  当然没有了,时空不对呀!


  我们现在到社会上服务,有些人只想拼命赚大钱,日夜不停的投机使诈,费尽心机捞钞票,一个月赚上一万八千的,一年十几万,终其一生也不过捞到区区几百万而已。扣掉买衣、吃饭、交际应酬的花费,剩下来的也没有多少,为了寥寥这么几十万元就舍弃了一生的理想和快乐,究竟有什么意义?他的人生价值究竟在那里?耗费了宝贵的生命和光阴,换取几张腐朽虚无的纸钞,真是何苦呢?为什么不用宝贵的生命光阴去求取真正的幸福之道呢?


  三十四年前我到台湾的时候,不但衣衫鞋袜穿旧破了没得换新,就是想有一支笔几张纸来写文章都不容易,往往挨饿受冻的等了几个月都等不到。看到别人诵经做法、募捐化缘弄到了许多钱,高高兴兴的置大衣置食物,我一点都不羡慕,并不因此觉得贫穷、苦恼。天气冷的时候,我出门晒太阳,没有人说我不可以晒太阳,太阳是我的衣,多么温暖!天热的时候,我到林里吹吹凉风,没有说我不可以乘凉,风是我的裳,多么自在!我看树木花草,树木花草是我的法侣,没有人能禁止我,我的法侣何其多!我走过山河大地,山河大地给我无限的法喜,没有人能掠夺去,我的法喜何其充盈!只要心胸开朗宽阔,天地日月都是我们的,我们就能容纳一切时空;如果怨叹人生穷蹇窘迫,随时随地就贫贱不安,一切时空于我们就都成了无间地狱无边苦海了。


  我现在引用几则寓言和典故,来说明如何善于把握时空以自求多福,说给大家参考:


  有一个年轻人看到一位白发皤皤的老翁,觉得好奇,就问:


  “老先生,您今年高寿几何呀?”


  那个老先生含笑回答:“喔!四岁啦,我今年四岁啦!”


  年轻人吓了一跳,左看右看不像:“唉!老先生,不要开玩笑呀,您头发这么白了,胡子这么长了,怎么可能只有四岁?”


  “真的呀!我真的四岁!”老生先和蔼的解释说:“我过去醉生梦死,自私自利,枉自空度了大半生,一直到四年前听闻佛法,才知道要做善事,做好人,知道息去贪嗔痴妄,明心见性修道;我一生只有最近这四年过得有意义、有价值,也只有这四年才活得心安理得。你问我几岁,我真正活得像个人的时间只有四年,我实在只能算四岁啊!”


  行善要趁早,求法要及时,我请问大家:你们在这短暂的人生时空中,是怎么样生活下来的呢?有没有把握时间行善求法?有没有利用空间自利利人?


  佛经里有个譬喻:有一个国王身边经常有左右两大臣,国王喜欢左边的大臣,不喜欢右边的大臣。右边的大臣很奇怪,不明白何以失宠,只好密切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不久终于发现不受宠幸的原因了:原来每次国王一吐痰,那个受宠的大臣就立刻伸脚替国王把痰擦掉,以此赢得了国王的欢心。这个大臣恍然大悟,立刻如法炮制,可是每次都慢了一步,赶不上对方的时间,每次都争取不到替国王擦痰的机会。后来他终于想到一个捷足先登的办法,下定决心非抢到先机不可,就在下一次国王要吐痰的时候,他看准了时间空间,立刻飞起一脚踹上国王的嘴巴替他擦痰……这下可好,不但把国王的门牙都擦掉了,擦得国王满嘴都是血,也终于抢先一步把国王的恩宠完全擦掉了。


  贪爱愚痴的人,永远不懂得利用时空,甚至错过了时空,只有懂得利他利众的人,才能把握无限时空。


  有一个日本大官问泽安禅师如何处理时间:


  “唉,我这个官做得真没有意思,天天都要受恭维,那些恭维话听来听去都一样,实在无聊。我不但不喜欢听,简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真不知这些时间该怎么打发才好?”


  禅师笑笑,只送给他八个字:‘此日不复,寸阴尺宝’。


  意思是说:光阴逝去就不再回来了,一寸光阴一尺璧,要珍惜啊!


  现在大家讲‘节约’,只知道用东西要节约,用钱要节约,不知道时间要节约,感情也要节约,欲望要节约,生命更要节约……一切心念和行事都要适当节制,不可以放纵泛滥,才是懂得利用时空的人。


  日本的宗演禅师很喜欢睡午觉,积癖成习。有时弟子问他何以一睡就睡那么久?宗演禅师板起脸来训诫道:


  “你们懂得什么?我是去梦乡寻访古德先贤,就像孔子梦见周公一样,梦得越久,道念越强,你们那里懂得这种‘与古人友’的方法?”


  有一天,几个弟子因为贪睡午觉受到宗演禅师的申诉:


  “为什么要睡这么久?”


  “我们是学您的榜样,去梦乡寻访先贤和大德的呀!”


  “先贤有什么佛法教导你们?”


  “有啊!我们到了梦乡,见到了许多先贤,就一一请问:‘我们的禅师常常来向您请教吗?’想不到问了许多先贤,都说:从未见你们那个禅师来过。”


  时空,是不能欺诳,也不能假替的。‘一日复一日,一日不再来’,光阴一去不回头,不用心把握,就什么都留不住。像大家常说的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佛教里面,有一则普贤菩萨的‘警众偈’说得最切要透彻: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时空易逝,要想把握时空,爱惜生命,最好是念‘阿弥陀佛’,学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就是空间无边,无量寿就是时间无限。能使时空无限无边,就能超越时间,了生脱死,就能转迷成悟,跳出生死轮回的苦海,超脱森罗万象的迷障,而进入光明自在的涅槃净海、极乐净土之中!


  我祝福各位都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时空里,好好走过人生平安幸福的大道!谢谢大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