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学诚法师文集》

《学诚法师文集》




                                              学诚法师文集






                                               中国佛学院成立五十周年访谈录


       1、广化寺是朴老点名的“样板丛林”,您在推行“修学一体化”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 谈到这个问题,首先粗浅地介绍一下“学与修”的基本概念。“学”,顾名思义,就是学习,在佛教里有专门的名词,也就是闻、思。听闻、思维佛陀的教法,这就是学。更进一步,所学的佛法还要跟自己的身心相续结合起来,对治、净化我们内心的杂染、烦恼,这就是修。闻思修三者的有机结合,就是平常所讲的“修学一体化”,用世间的话讲就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怎样做才能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得到体现?
    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寺院里的常住人员,通常忙于寺院的管理工作或日常寺务工作,疏于学习,同时又缺乏适应他们学习的整体环境,所以大家在承担工作的过程中,缺少佛法的指导,得不到进步。表现出来的现象是,有时候做事越做越烦,或者做得越多越烦恼。另外一种情况,虽然有一些人专门用功修行,譬如念佛等,因为没有经过很好的闻思学习,或者是自己也看过一点书,但不够系统完整,关起门来盲修瞎练,这样也容易误入歧途,既害了自己,又误了别人。针对这些情况,广化寺常住开办了僧众学习班,组织常住僧众在承担寺务之余,对佛法进行系统的学习。   
    佛学院的运作方式类似于世俗的学校,有专门授课的法师和具体安排的课程,主要是学习佛法的理论。在实践方面,虽然学僧们随众参与常住的共修,如上殿、过堂、出坡等,但是这些还不够。因此寺院还安排一些优秀学僧参与常住的管理工作或承担寺务,以及每年广化寺承办的几次法会,在这些过程中让学僧将所学的佛法理论付诸实践,使学修能够较好地结合起来。   
    在“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这种模式的引导下,佛学院的同学在学好佛法知识后,透过实际的承担,有机会将所学付诸实践,体会佛法的内涵。而寺院的僧众,通过参加常住的学习班,也能做到在承担过程中,用自己所学的佛法,来规范自己的身心。这样不仅能把事情做得更好,而且能够在做事过程中调伏自己的烦恼,不断充实生命的内涵。   
    透过这几年的尝试,在我所主持的莆田广化寺及福建佛学院,许多法师和同学都在这方面经过努力得到了长足进步。虽然还在摸索当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但是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方式是值得继续探索的。   

    2、法门寺是西部的重点寺院,在世界上影响很大,您作为法门寺方丈,认为应该怎样因应现在东西部寺院互动发展的趋势?佛教本来是一个非常先进的宗教,佛教的团体本来也是一个非常先进的团体。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佛教的发展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停滞了、落后了,没有充分发挥出佛教应有的服务社会、净化人心的作用。现在国家给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应当担负起佛教重兴的历史责任——东西部寺院的互动发展,应该围绕这样一个中心目标而开展。   
    要想快速、健康地发展,必须善于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东部地区,特别是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佛教信仰的社会基础普遍较好,我们应该将传统寺院的修学模式与现代佛学院教育的特点结合起来,以“建立清净师、法、友和合增上团体”来增强四众弟子的凝聚力。我住持法门寺以来,将过去所累积的一些具体做法进一步付诸实践,不断地加强信仰、道风、人才、教制、组织等五项建设,积极开办教育、培养僧才,举行结夏安居,恢复二时过堂、半月诵戒,进一步完善寺院各项管理制度。当然西部寺院和西部佛教也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和优势,值得东部寺院借鉴。法门寺因供奉被全世界佛教徒奉为至尊的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闻名于世,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法门寺常住僧众从70多人增加到200余人,正朝着恢复昔日“皇家寺院”的风采,以及成为世界佛教“朝圣中心”这一宏伟目标而精进不息。   

    3、您认为全国佛教教育未来发展的总体方向是怎样的?我国佛教从传承上讲,有汉传、藏传、南传三大语系,含括了释迦如来从最初成道至般涅槃,一生所传的圆满教法,这是我国得天独厚的法宝资源与智慧宝藏。从信教群众来看,又分僧俗二众,其中出家五众、居家二众,合称佛陀七众弟子,信徒数以亿计。   
    我国佛教在历史上虽然经历了不同时期的磨难,但是随着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各项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在物质文明、科技文明都高度发达的今天,佛教教育也存在着种种挑战和机遇,这是三大语系佛教共同面临的时代问题,乃至整个世界佛教也是这样。   
    就汉传佛教教育而言,以前我在《建立汉传佛教修学体系》一文中有较详细的论述,今天在此作个简单说明:对于僧团建设,为了恢复僧团律制,维护僧伽和合清净,我们倡导安居、学戒和规范传戒;为了充实汉传佛教的修学内容,我们提倡淡化宗派观念,吸收三大语系佛教的不同优点;为了凝聚四众弟子的善业力量,更好地利益社会、服务人群,我们倡导建立清净的师、法、友和合增上的团体。   
    就藏传、南传佛教教育而言,我想一方面应该继续发挥自己传统的优势,挖掘潜力;一方面也应该汲取汉传,乃至社会世俗教育的长处。以前国内外佛教团体之间的交流很少,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互相交流的重要性,正在形成一股良好的风气,时常在不同佛教团体之间,乃至不同宗教之间,广泛开展各式各样的交流活动,本着“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心愿,携手共建“人间净土”的美好未来。

    4、您在做好管理、弘法事务的同时,是怎样把握时间来深入佛教教理研究的?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一般人看来这三者似乎不太容易统一,其实这是一体的。作为一个从事佛教寺院管理或弘法工作的出家人来说,他本身必须有深厚的教理基础和佛法修行素养,因为佛教的管理与世间的管理虽然有一些相通之处,但从根本上讲,两者是不相同的。早在两千多年前,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就以特别深远的智慧制定出一套非常优越的僧团运作及管理制度,其根本在“以戒摄僧”,僧团中的成员依法和合,大家都共同遵守戒律。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祖师们又制定了适应中国时空因缘的各种寺院清规。要做好管理,必须要了解这些情况。同样要做好弘法事务,也很有必要对佛教教理不断地深入学习、研究。   
    别人都说我很忙,确有很多事情需要认真去做,有时也想抽出时间专门深入做佛教教理方面的研究,但是难度很大。一般人认为做佛教教理研究,就是找很多佛教经典来阅读、研究。我个人认为佛教的教理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阅读学习大量佛教经论,深入了解佛教的教理;第二阶段,在工作生活的人事境界当中去体会这些佛教教理的真正内涵。因为佛教教理就是佛陀用他深广的智慧观察宇宙、人生的现象,从而为人们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以及解除痛苦、得到快乐的真实经验。也就是说,佛教教理所诠示的内涵,就是我们活生生的具体生活,所以真正的研究还应在生活当中去体悟。   
    对于第一阶段的教理研究我也很重视,一方面要妥善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婉言辞谢各种不必要的应酬,把时间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一方面要忙里偷闲,充分利用零碎片断的时间来学习,在各种场合多听、多看、多观察、多思考,也就是在忙事务的同时,用心去实践佛法,从而越来越感受到佛陀智慧的伟大,以及佛法的真实不虚、不可思议。5、对于佛教界教理研究与学术界佛教研究,您有什么看法?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要想长期健康稳定地发展,必须正确认识教理研究与信仰之间的关系。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强调修行的人士一般多轻视教理研究,认为只是在佛教的名相上绕来绕去,做文字游戏。另一方面,不少研究教理者又轻视信仰,把佛教当成纯知识来研究,强调所谓研究的客观公正性,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源是没有处理好佛教信仰与佛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首先,教理研究是佛教信仰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佛陀把学习佛法归纳为闻思修三个步骤,换言之,学佛以闻思为开端,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研究,明了佛法的精要所在,然后通过实践(修行)去印证研究的成果,最后真正体悟佛法的要旨。   
    其次,教理研究也是佛教信仰的前方便之一。因众生根机不同,决定了学佛的契入点也千差万别,而学习研究佛法是学佛人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再者,我们正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技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现代人在知识上重视理性,在信仰上强调智信。从理性上讲解弘扬佛理,将越来越契合现代人的根机。最后,佛教教理研究要注重发心,这是佛教界与学术界佛学研究的分水岭。因此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应该透过教理研究,通达佛法的真实义,并依之而修证。        
    学术研究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文献资料的整理,另一个是思想研究、义理阐发。现今西方的某些文化思潮对人们的影响很大,佛教必须想方设法,让现代人容易接受、乐于接受,真正成为适应现代人信仰与需求的佛教。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契理契机,重视佛学在当今时代祥和社会、净化人心的功能。现今社会存在许多问题,我们佛教也应该作出积极正面的回应,发出自己 “大慈大悲”的声音。假如学术研究也能照顾到人生的苦乐问题,把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与迷茫放在首位,那么我们的佛学研究也就有了真正的前途。

TOP

续 1




                                   在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上答记者问




       2004年10月,第七届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地区的一诚、本焕、星云、祜巴龙庄勐、惟觉、圣辉、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确吉尼玛、觉光等八位佛弟子当机对机,共同向世界佛教四众弟子和一切关心、护持佛教的善知识发出倡议,建议在中国设立“世界佛教论坛”。
    根据高僧们的倡议,举办“世界佛教论坛”的宗旨是,为一切热爱世界、关爱众生、护持佛教、慈悲为怀的有识有为之士,搭建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平台,定期举行会议和活动。本着智慧、慈悲、宽容、和合、平等、圆融的精神,抉择正信,弘扬正法,交流分享弘法利生的经验;探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宣示佛教的主张,以求得人心安宁,促进社会和睦,维护世界和平,增进人类福祉。
    倡议得到了参会的韩国和日本佛教界人士的响应与支持,表示要同结胜缘,共襄盛举。从2004年10月到2005年11月,经过中国佛教界的共同宣传,在中国大陆举办“世界佛教论坛”的倡议得到40多个国家佛教界的赞同和积极响应。中国政府也明确表示,要积极支持佛教界筹备和举办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

    记者:“学诚法师您作为向佛多年的高僧,您觉得和谐社会与佛教的哪些经典是相应的,如何通过自我的修学,消除人类的烦躁,帮社会走向稳定,使社会更加和谐?”
    和尚:“这次大会的主题是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过去我们比较忌讳,至少不敢大胆说要“从心开始”。现在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先生用《从心开始的脚步》来作他的书名,我觉得有不可思议的因缘。我们佛教说,要想让世界和平、和谐,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身与心的关系:身心不二,不能分离,若心离开肉体,这个人就是死人,好坏就在于心。心造作的行为就是业,说话、做事就是思已业,造作的结果就是果报。所以我们佛教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看发心是善的还是恶的。那善恶是如何来判断呢?就是对自己、对别人、对现在、对未来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若是有利的则是善的,反之是有害的,所以身心是不二的,我们身体的一切都是靠心来支配。
    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说人与人是平等的,人与动物也是平等的,为什么?因为六道轮回,今生可能是人,若做很多不好的事,造了很多恶业,后一生可能变成一只猫、狗等。今生若做好事,可能下一生升天,今生如果修行,那么下一生可能成了阿罗汉、菩萨、佛。佛教看生命既是无常的又是无限的,无常是我们不知道哪一天会死亡。无限是说我们死了以后不等于没有,生命如河流一样永不停息。那佛教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也就是说我们要树立一个很好的人生观,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依正不二,依报和正报是不二的,如果造了很多的恶业,那这个世界就肮脏、污染、混浊。佛教里讲五浊恶世就是指众生造的种种恶业,我们现在社会上也有类似的问题,如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片面的物质化、过度的工业化,忽视了心灵领域的问题,道德方面的问题,忽略了内心清净的保护。这样就形成了道德方面的危机,精神方面的空虚,诚信方面的缺失。那么,这些方面,宗教尤其是佛教2500多年以来都有一套很好的方法、很多的药方,来医治人类内心的毛病和问题。所以,过去人说宗教是唯心主义,我想,所谓唯心主义,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是从心上下手,我想我们今天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我做为一个出家人感到非常的高兴。”

    记者:“学诚法师,我相信很多的网民会看我们的频道。我相信大部分人不是佛教徒,可能有些是佛教徒,我想您作为高僧,在当前环境下给我们网民要讲些什么话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和尚:“我觉得对大家来讲,如何正确、客观地来认识佛教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总认为佛教是落后的、愚昧的、迷信的,而事实上恰恰相反,佛教是一个非常先进的宗教,佛教团体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团体。为什么这么说呢?佛教已有2500年的历史,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党,任何一个团体都是反反复复的变化,它的寿命都不能跟佛教相比,所以佛教是最古老的,佛教的寺院是最古老的,它为什么能够这么悠久呢?就是说明它有生命力,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生命力呢?这个问题很值得大家共同去探讨。我觉得需要对佛教有着正确的认识才能够去掉错误的认识。只有多了解,才能够去掉曲解,只有多理解,才能够去掉误解,只有多学习,探讨佛教基本教义,才能够真正建立起对佛教的一个客观的认识,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没有学习、研究,不了解以前就给它贴上标签,给它下一个结论,这本身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知道了才有资格评论它。”      

    记者:“学诚法师讲的这些话,对‘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意义阐述得高屋建瓴,非常非常形象,佛教在中国已溶入许多人的血脉里。

TOP

续 2




                                                                                                                 道次第开示点滴



                                            学诚大和尚06年10月3日于福建莆田广化寺

    平常在家时,诸位也常常学习佛法,研讨佛法。但我们的研讨仅仅是理论推演,理论上的讨论,理论上的认识而已。受八关斋戒就不一样,是真正的要把佛法和世法与自己的生命结合在一起。在更多情况下,大部分的佛弟子仅仅做些好事,比如:看到一些穷人和有苦难的人,给他们帮助,这些善事只是累积一些福德而已,真正谈修行,还有很远的距离。
    真正修行是要面对我们内心的问题。一般分三种层次:第一种:不学佛的人,他会认为我们的一切问题都是别人给我们造成的。第二种:我们刚刚学佛时,我们仅仅在理论上有认识,我们也会做好事,或给别人讲些佛法,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会变得比较好,我们愿意付出一点。第三种:我们真正修行的时候,所有的时间都要用来观照自己的心。
    那么如何来观照自己的心呢?就要根据佛法来观照。佛法是什么呢?佛法就是告诉我们成佛的整个理路、方法和途径,这些理路、方法和途径就是修道的次第,就是我们常常谈到的道次第。我们常常听到一个词语“心路历程”,心的道路,就是心路,历程就是次第,一步一步去走。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每个人***,能听到佛法,暇满具足。犹如一部好的汽车。就像宝马、奔驰、奥迪一样高级的小轿车。但是有汽车,里面还要有汽油,若没有汽油,汽车还是跑不动,所以,你必须要常常来三宝地加油,汽车才能开动,才能跑路。那么加油后更重要的问题是,你有了汽车,汽油也很充足,但你准备去开到什么地方呢?你不知道要去哪里,车就会乱开。所以这个目的要很明确。比如,我们车要开到厦门去,经过仙游、泉州等等。它有一个站一个站。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就是我们的路标,我们要根据路标去走。那我们修行的道次第也是一样,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就是我们修行的路标。我们必须根据这个路标去修行,去开车,这样我们的路线才不会有错误。你去一个从来没去过的地方,如果你看不到路标,心里就会害怕,并且常常就会走错路,虽然有路,但路对不对呢?是不是通达到我们要去的地方?是菩提道、还是二乘道,还是六道轮回?都很难讲,六道轮回也是有道的,有些道通到地狱里面去,有些道通到饿鬼里面去,有些道通到畜生里头去,那也是道,但不是菩提道。
    我们在用功修行道次第上不得力,就如同一个很名贵、很高级的汽车开在一个没有路标的路上,是很危险的。因为你不知道下一站是什么,开一开就不想开了,开一开就停在路边,在犹豫、在彷徨。那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自己的信心,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决定。决定是什么意思呢?比如大家在广化寺,你做事情前要做决定,就如开车前要做决定,决定我们的车要开去什么地方。比如,我们要去广州,或者说决定开车要去成都,要去北京,一定要决定车开去哪里。在这一点上是不能犹豫的。否则今天你说要去北京,明天你开到福州了,你又说要去广州,车还要掉头,这个麻烦就很大了。所以修行的前提,是先要做决定,决定修行到底是为什么?为自己今生今世好过,还是来生来世好过?还是多做些好事就可以?还是现在所作所为都是要成佛?这是不一样的。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那么这就两点,一点是我们是否真正下过决心,自己是否决定要修行,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不是真正要成佛。用佛法的语言来说,就是我们是否真正做过抉择,是否今生今世必须要修行,今生今世必须在成佛的路上去努力,有没有做过决定,如果没有,这问题就很大,都是信心不具足,都是常常修法不得力的很大的一个因素。
    只有说我们要修行,才会想去找老师,去找善知识,才会去用功,才会去认识自己的心。所有修行的法门,所有的善知识、佛菩萨都告诉我们要认清自己的本心,它有什么问题呢?有烦恼、业障。这些要靠佛法把烦恼清除掉,要靠佛法把业障铲除掉。我们的心镜常常会受伤、受损,要靠佛法来修补、修复我们破碎的心,来弥补我们自己内心上的种种缺憾、种种缺失。所以,用佛法是来对治我们的心,而不是要对治别人,更不是把佛法讲给别人听,我们讲给别人听,只是为了集聚自己的资粮,让自己内心的功德越来越得到增长。
    我们在法会期间做义工,来护持三宝,来为学员服务,那么你必须把自己所作所为和成佛连在一起,和道次第联系在一起,否则就变成世间善法。世间上面也有很多人孜孜不倦在做好事,但他们不会认为说我做这些好事会成佛,因为他们不信佛。我们在庙里面就不同,你一天一天来集聚资粮,一次一次来做义工,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成佛路上的必经之路,就是在修行,就是在面对自心,广结善缘,不会因为觉得每次法会都一样,每次都是这些法师、都是这些同学,我们不用来了,或者说我已经都知道了,这些观念都是要不得,都是错误的观念。
    今天大家来受八关斋戒,就是自己要很好地来做修行的决定,决定说今天一天当中我要好好修行。天天都要做决定,时时刻刻都不要忘记这些决定,就是我们要修行成佛,不修行怎么会成佛呢?
    我们对修行这条路要毫不动摇,要非常坚定。不管什么人在什么时候说,修行不好呀,学佛不好等等,我们都不能动摇,这样信心才能培养起来。信心、信心就是对自己的修行有信心,对自己成佛有信心。
    这方面,我就看到很多同修,尤其是学得比较久的同学会迷茫、甚至不知所措,感受不到方向感。所以,最近我在北京每个礼拜都给他们做一个开示,并且做成DVD,这些DVD里谈到的都是现在人学习佛法,学习道次第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上不信佛的人他们所要了解的内容,我在讲座里都会分门别类地分析。
    我们真正要用功修行时,必须根据道次第。尤其是你真正要用心时,必须根据一个科目一个科目,一个法类一个法类去对治。比如在道次第中谈到的“无常”、“ 暇满”,这些观念都是很重要的。无常,就是时时刻刻都有死的可能;暇满,就是我们能够遇到佛法都是多生多劫以来的因缘。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暇满非常地珍惜。佛法是百千万劫难遭难遇,我们遇到了,听到了,所以我们要特别珍惜。同时我们要考虑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无常的,不知那一天就要死。死的时候怎么办呢?只有靠佛法的力量才能对治我们死亡时的恐怖、畏惧等内心上的种种问题,只有靠佛法的力量才能引导我们去更好的地方,去善道,不到恶道。死的时候只有佛法,其他都用不上,世间一切都带不走,靠不住。所以,我们一生一世的努力都要在这方面着眼,我们死的时候,只有靠佛法,才能引导自己在下一生越来越好。那么在今生今世就必须要好好修行,修行的目的为了成佛。我们现在没有修行,修行不好,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做决定,所以今天我们来受八关斋戒,就是一个很好的决定。今后,希望大家在必须修行这个概念上的决定不要改变,以此勉励大家。

TOP

续 3




                                             学习佛法   改变生命



                                                学诚大和尚2006年8月6日于北京龙泉寺  

    我们来到寺院,信仰佛教,学习佛法,成为一位三宝弟子,是可喜可贺的事。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在家的时候,我们的生活都是在很多“习惯”中度过的。有很多生活的习惯是因为承袭传统形成的,也就是过去人怎么生活,现在人就怎么生活。因为我们的父母、老师、朋友、社会等等,都是这样习惯性地延续下来,我们也跟着这样做;甚至我们的思考方法,思惟模式,语言表达的方式也是这样的。这种习惯性的力量很大,在不知不觉当中,我们都是在这样一种习惯中度过的。我们上学,希望考得好成绩;毕业以后,希望找到好的工作,赚很多的钱,在社会上有比较高的地位,让自己的生活比较丰富等等,诸如此类的概念,不断地灌输给我们,久而久之人们也就接受了这样的一些观念。而我们自己的心力、思考思维的能力却越来越差,我们的思维也就越来越被外在的境界所左右了。  
    我们每天都在思考思维,其目的是要得到什么?世俗社会引导我们的就是希望得到刚才谈的那些内容。佛法告诉我们思考思维是要得到什么呢?它是要让我们积聚资粮,让我们解脱,让我们成佛。我们解脱什么呢?解脱无明,解脱烦恼,解脱内在的问题,解脱内心的障碍,然后广泛培植福德智慧的资粮,不断种植成佛的因,慢慢就会成佛。这是佛法引导我们思考和思维的结果,跟社会上面的人所谈的思考和思维是两个不同的结果。  
    其次,我们怎么来思考,怎么来思维,才能得到这些佛法的结果?思考、思维、观察等等,这些都是智慧的特点,智慧是以心来进行系统地、深入地思考与思维。我们内心要做到非常系统、深入、清净、正确思维佛法,需要专注的力量、禅定的力量。要获得专注、禅定、一心不乱的功夫,必须要靠戒律。戒的前提,就必须要有信心。所以说,佛法和世间法告诉我们用心的方法和结果,是截然不同的,要做到两者的统一是很难的。我们在学佛法的过程中,只有学会不断地放弃社会上面种种不合理的观念、片面的思想、错误的认识,善于接受佛法清净的、正确的观念,这样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身心,提高自己的素质,然后影响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然的话,我们一定会在世俗社会的生活、工作、思维的习惯体系当中循环,无法出离,烦恼障与所知障也就会越来越重。  
    我们没有能力改变过来,怎么办呢?这需要有一个很好的环境来作保护。比如寺庙,就是一个很好的环境,这里有师法友清净和合增上的团体。到寺庙来,大家比较容易持戒,比较容易专注,比较容易发心,比较容易用功,比较容易开智慧。在家里面,在单位里面,就不容易,所以环境对我们精进用功办道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只有把佛法学的比较好了以后,才能慢慢一点一点去做事,才不会被染污。未学佛的人,一直都在染污中而不自知,他不知道自己在烦恼中,不知道痛苦的原因何在,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这就是未学佛之人的普遍状态。  
    我们认识了佛法,皈依了三宝,成为了佛教大家庭的一员以后,这条路何去何从,下一步怎么走,应该都要很清晰。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自己准备怎么做,怎么思考,因为只有经过你的认真思考抉择以后,才会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才能改变习惯。我们的思想如果没有经过认真地思考,没有做过明确地判断,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有意义,是因为我们的思考有意义。因为我们是通过自己的心思维到这样做有功德,那样做有过失,而去选择做与不做,有过失的要防范,有功德的要去多做。  
    我们的判断是根据什么标准呢?是根据世间法的标准还是根据佛法的标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再者,我们有没有这种能力去抉择,也是需要考虑的。社会上不学佛的人,内心中没有那种力量,不能判断孰是孰非。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培养和不断增长这种判断事物正确与否的能力。这样的话,我们就会越来越清楚,如何来认识自己生命的问题,如何来充分发挥自己生命的潜能,来创造更加幸福、快乐、美满的人生。这些问题,佛法能给我们很好的启迪

TOP

续 4




                                         立志成为法门龙象   发心承担如来家业



                                                              学诚大和尚安居开示  

    平时常常有很多居士从很远的地方坐车来到寺院研讨佛法,讨论完以后再坐车回去,他们本身也有工作,但他们对佛法都有很高的渴求。为什么他会如此的渴求?因为他知道做人确实是很痛苦、很不容易,在家他要交房租,要交电费、暖气费、煤气费,小孩子读书,社会上应酬等等都需要钱,那就要去工作,现在工作也不好找,报酬又很低,只有拼命去工作!拼命工作不等于能够有好日子过,更不要说若是得了病,还要到医院去花钱诊治。所以他就能够真正体验到什么是人生的味道,什么叫做无常,什么叫做痛苦,什么叫做佛法。在寺院里住,一切都是现成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好像所有的都是佛菩萨为我们安排好的,所有的一切都是菩萨免费送给我们的。我们若对佛菩萨没有真实的信心,自己的生命就非常的苍白,就不会有什么动力,因为不知道去做什么事情,方向目标都是非常不明确。  
    所以,我们出家了就要做好出家人应该做的事情,要向那些佛法学得比较好,修行比较用功,出家时间比较长的法师学习、看齐。眼睛要往上看,不要往下看,也不要总是看别人的过失。我们要看别人的长处,看别人的优点,看别人的功德,自己内心里边慢慢就会积聚功德了。反过来,你看别人的过失,就把别人所有的垃圾全部都装到自己心里去,自己就成了垃圾筒,这个是很要不得的。因为心生种种法生,你是怎么认知问题的,这个问题就会变成你的问题。对一个问题的认知本身就有很多的角度,所以我们需要根据佛法去认知,根据业果去认知,你自然而然就会很好理解,不会怨天,不会怨人,也不会去埋怨自己。  
    大家年纪轻轻就出了家,都是佛教未来的希望,都是法门的龙象,佛法的栋梁!我们要有责任心,要有信心,要发大心,以后才能够成为修学并进的法师。一开始你如果没有这个心量,没有这样的信心说我要成为一个高僧大德、要成为DA法师,要成法门龙象,以后怎么能成呢?因为你自己心里毫无准备,没有内在的这种自我要求,当然就是这样每天得过且过,悠悠晃晃过日子,一个月一个月地就这样过去了。为什么我们同时出家的人,过了二年、三年、五年,八年、十年、二十年,有些人就不见踪影了,有些人则得过且过,而又有些人却精进用功,大有成就,这些都是有原因的。我们成就不成就,要根据佛法的标准去判断:是内心当中对佛法的体悟,是内心里的一种成长、一种承担。我们要有承担心,你只有护持常住事业,才能够在这个境界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心灵得到成长。你如果没有承担心就不可能成长,只有真正的承担,才有真正的成长。大家共住在常住,常住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要肯发心去做,当然诸位已经做了不少,但是我们尽量能够越做越多,越做越好,这才说明我们是一个越来越有用的人。常住需要我们去做事情,在家善男信女需要我们去做事情,社会需要我们去做事情,这说明我们对他们有用,能够给别人带来利益,给别人带来快乐,因为你是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所以人家才会来找你。反过来,你没有那种心,人家自然不会去找你,你帮助不了别人,人家也不会去找你。你功夫不到,虽然想去帮助别人,不但不能去帮别人,可能还会害了别人,而且还会害了自己。这些都是佛法的一种内涵,我相信大家以后会体会到。  
    所以,我们出家学佛学戒律,就要立志成为圣贤、成为高僧大德,要根据佛陀的教法如理如法去行持,这样的话,自己的生命才会越来越如意,越来越有价值。你不要去看别人怎样,整个佛教如何,每个人造的业,以后每个人自己去承受。我们现在造什么业,以后就感什么果,我们现在不造业,以后就没有果。所以,我们要不断去造作善业,造作无漏的善业,我们才会得到无漏解脱的圆满果报!  
    希望大家多发心!

TOP

续 5




                                           体悟世间无常苦   珍惜出家暇满身




                                                             学诚大和尚安居开示之一  

    在座的大部分都是年轻的同学,大家发心出家有种种的因缘,都是非常的难得。因为我现在有很多的工作,所以不能常住在广化寺同大家一起用功学修佛法。可能有些人感觉到很失望,感觉来这里以后没有想象中那么好,问题也是很多,甚至学不到东西。可能时间越长的话越会有这种感觉,这就在于每个人的福报和发心了,就是说我们愿意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就会跟这样的人在一起。譬如说我们内心里想要一支好的钢笔,一块好的手表,一台好的电脑,就会想方设法去买,去借钱或让别人寄钱过来等等,把电脑、手表买回来后,我们会很认真的收藏保管,生怕它丢掉。而我们在出家学佛的路上,在寺庙里面,对于佛法是我非常需要的,善知识、同行道友是我非常需要的这个概念,却很不容易培养起来。师法友在自己心里面可能还没有一部笔记本电脑重要,没有一部手机重要,久而久之,我们内心里面就没有佛法的影子,没有善知识、同行善友的概念,我们心里面有的只是无明,有的只是无知,有的只是黑暗,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们何必跑到寺院里来受苦,何必要穿这种衣服,又何必名为出家人!  
    所以,我们一开始出家就要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我为什么要来寺院?为什么要读佛学院?我出家的目的何在?然后我要怎样出家?怎样学习?你说我自己学,如果自己学的话,那你在家也可以学,能不能学得下去,这是很难很难的事情。我们学佛法干什么?学佛法有什么好处?学佛法对自己的生命有什么帮助?我们学佛法不是为了要在现世生活当中过好日子,这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三世诸佛都是以苦为师,他真正体验到人生是痛苦的,真正体验到世间是无常的,因为是无常所以看破,世间上面的一切都是痛苦的,痛苦本身是痛苦,快乐很快过去也会变成痛苦。我们对这个世间的真相能真正的认识清楚,内心里面就会觉得世间上的一切都不值得留恋,都是痛苦的,就不会去追逐世间上的五欲六尘,所以,我们常常谈到要弃舍对现世的种种快乐、幸福的追逐。如果我们出家人,还是天天去追逐现世上面的一些利益和快乐,就跟我们学修佛法的目的,跟我们的初发心相违背。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个世间是痛苦的,我们才会想到要去解脱这些痛苦。因为人的生命很有限,很无常,甚至年纪轻轻就死去也是常有的,谁也不知道死亡哪一天会到来,所以要“念死无常”。这个无常观我们时时刻刻都要挂在心里,要时时想着可能我今天会死,晚上会死,过一个小时以后会死,这才叫作“念死无常”,不是说把这个无常读一遍,而是你内心里真正有死亡无常的这种感受,这种恐惧。  
    因为无常随时会来临,我们有没有做好面对无常来临的准备,接下来怎么去准备,就要争取分分秒秒的时间,所以要体会到暇满人身的难得。大家想想看这个暇满人身有什么难得,你能够认识字就是很了不起了,世间上面还有很多人都不认识字,能够听懂法师讲的佛法就是非常了不起,你现在在寺庙里面能够有地方住,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时间学习,这些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每天过堂的时候能够吃到饭菜,早晚我们在大殿里边作功课,有人清扫卫生、点香点灯,把供水、供花、供品都摆得好好的,我们在里面拜佛念诵,还有人为你去巡逻等等,这需要很多人去护持才能够达成。我们生活在世间,生活在寺庙里面,背后有许许多多的人为我们服务,我们每天要吃掉很多的菜,吃掉很多的米,如果没有人供养钱财,市场上面没有这些东西都不行,市场上能长期提供充足的食品,这些要有人去工作,同时社会也要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如果社会不安定,经常闹饥荒,闹zai 难,闹瘟疫,甚至发生战争,发生***,你还能不能住在庙里面安心学习佛法?不要说那么远,若社会现在治安不好,你住在一个小庙里,经常被偷被盗,经常有恐吓电话打到庙里面,你就不敢住了。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在这里安住,其实有很多人为我们付出,很多人对我们有帮助,对我们有恩,如果我们天天住在庙里面无所事事,好像佛法学了没有什么味道,这是对我们自己的生命太不负责任,太不知道暇满人身的意义了。


                                  大和尚06年7月22日于北京龙泉寺  

    各位同学,下午,我们一起来探讨佛法。  
    佛法,是整个转凡成圣的过程,它需要漫长的时间,不是说几年,几十年,几百年就能够学好。这需要多少生,多少世,甚至多少劫,才能够学得圆满,究竟成佛。释迦牟尼佛成佛度众生,至今两千五百多年,佛陀在世的时候,为弟子们讲了很多的佛法,其中有声闻众、菩萨众、人与非人等等,度了不计其数的众生,有些是上根利智、大根大器的大菩萨,也有根基比较低劣的,程度比较差的,都能够得到度化。我们常常看到的这些大乘的经典——《法华经》、《楞严经》、《涅槃经》、《华严经》、《般若经》等等,都是佛对这些上根利智的大菩萨讲的法。只有这些大菩萨的水平,才能够接受这样高深的佛法,我们今天看到这些大乘的经典,就很不好理解,是因为我们的根基条件还不够。  
    就大家所学习的《广论》来讲,是当时宗大师为当时的修行人而著作的,当时那些弟子本身的条件也是很高的,主要是针对出家众作修行上的指导与引导,而不是随随意意去造作的。那个时候,藏传的佛教是金刚乘,从莲花生大师,一直到宗大师那个时候,在西藏都是金刚乘。宗大师造的这样一部论,这部论本身是通显密的,根据这部论修可以成佛,再往下,如果修密乘的话,可以根据《mi zong道次第广论》来修。也就是说,当时他能够在一个非常注重金刚乘的佛法环境中,造出一部这样的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是一部显教的论典,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对于我们汉地的佛法修学者来讲,我们今天来学这样一部论,就非常的方便。也就是说,当时他弘扬这部论,就尤如我们现在汉地的有些人学金刚乘一样,要面临很大的困难,因为大家搞不清楚,显教和密教有什么区别,到底什么是显教?什么是密教?分不清楚。  
    当时的藏地,大家至少对密教方面还是很了解的,现在这个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随着社会的变化,不管哪个宗派,它要保持本源清净、传承清净,又能用功修行修得上路,为整个社会民众所接受,就更加困难,更加不容易。在这样一个非常浮躁的社会里,人们就更加难以体会,去了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佛法。至于大家所听的磁带,当时也是对一些特定根基的人讲,对一些比较有学有修的出家法师来讲的。我们现在借助这个磁带再来学习这部论典,本身又有一段的距离,又随着这二十年来的整个环境的剧烈变化,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更多、更复杂,自己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众生的问题更多、更苦。  
    我们如何来认识到自己的条件、基础、程度?我们看到经典当中,佛对菩萨乘、声闻乘的弟子们讲的法,看似很简单,苦集灭道、十二因缘、六度、三皈依、业果等等,当时的弟子们很容易听一下就心领神会,法能入心,能够根据法去修行,纳法成业,我们现在听了为什么不行呢?就是因为佛法的浓度对我们来说太高了,消化不了,这就需要不断去稀释。比如《广论》看起来,有很多文字上面的问题都搞不清楚,要完全把文字看懂,并把其中的理论架构搞清楚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文字看得懂,理论搞得清楚后,怎么同自己的生命、身心、日常生活、身语意三业结合起来,来指导我们整个身心修学,就更加不容易了。这就是说要用佛法来指导我们身心修学,指导我们生命的努力方向,首先对自己要有最基本最正确地认识。我记得我们上次挖水库,也在这里做过一次讲座,提到我们到庙里面来,是针对自己的毛病来找药。  
    我们如何来认识自己,佛法里面讲十法界,六凡四圣,六道轮回,人是六道中的一道——人道,人是什么呢?我们出门看到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青年人、病人、死人等等,其实那个是根据人身来判断的,是根据人的身体来判断的。比如一个人活了七十年、八十年,你可以看到人体的衰老,就是一个老人;看到一个五岁六岁的人,皮肤细嫩,正在长身体,就是一个小孩,这些都是根据身体来判断的。也就是说,你真正看到的只是一个人的身体,我们很容易把人的身体当成“人”,把自己的身体当成“我”,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认识上面的错误、执著。  
    佛法里面对“人”是怎么定义的呢?梵语“补特伽罗”,翻译成普通话,叫做“人”,也译为“数取趣”。“数”就是常常,“取”就是执著烦恼,“趣”就是六趣,因为我们有烦恼的缘故,所以常常在六道当中轮回,这就是佛法对人所作的定义。也就是说,人本身具有烦恼,从而造作种种的业,必定会在生死当中轮回,这是人的特点。我们不想在六道里面轮回,就要解决烦恼与业的问题,解决十二因缘中的爱取有,不然的话,我们肯定出不了这种轮回的规律。  
    我们如何来面对认识人生这样一个问题,转凡成圣,转烦恼成菩提,如何来面对自己,认识自己。佛经里面讲,“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尘。”人身原本就是非常不容易得到的,非常容易失去的。《梵网经》讲“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就是说我们要得到这个人的身体,成为一个人,这种机会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失去人身,又是很容易的,六十年、七十年,我们的人身就失去了,如果不断恶修善,不修行,不用功的话,一生一世造作了很多罪业,就不知道会去哪里了?  
    得到人身很不容易,更何况我们得到的是暇满人身,能够听闻佛法,亲近三宝,并且能够通过我们的身体,修行用功,承载佛法,是更加的稀有难得,更加的可贵。所以我们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觉得我的时间还很多,就会觉得我活得很苦很累,感觉不到活在人世有什么意思,就容易自暴自弃,白白把大好的时间大把大把浪费掉。  

    我们学佛法的人和不学的人,是截然不同的。我常常和社会上面各界的人打交道、交朋友,有时候,对于有些人也不是很喜欢和他们讲话,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根据佛法的概念来看,有时候,他们讲的话确实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为了要接引众生,广结人缘,也很愿意听他们讲,因为他们无非都是在现实生活层面的种种名利地位、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上分别计较,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思考、讲说,始终出不了这样的范围。佛法不是这么一回事,佛法的根本立场和原则同这个标准不一样,佛法是要净化我们内心的烦恼,不是去追逐外在物质的拥有量,也就是说,我们人一生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社会上面有些人,有一定的地位、财富,衣食住行样样不缺,但是内心当中的痛苦烦恼,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在增加,内心的痛苦,比一般的贫民百姓还要多很多倍。这就是眼前现实的问题,大家对物质世界不断贪求,而大自然的供应量也是有限的,这样就会造成种种不和谐的状况,久而久之社会问题也就越来越多了。  
    人如何利用暇满人身来修行,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关键之所在。我们得不到人身,就不容易听到佛法,比如在天上,就很难听到佛法,在地狱、饿鬼、畜生道中就更不用说了。因为我们得到了人身,具足了暇满,所以我们能够听到佛法,并且会觉得佛法讲得很有意义,对自己的生命很有启发,这样才能够慢慢去思考人还有些什么问题。不学佛法的人除了生病,需要找医生以外,不会认为自己很有问题,常常还会认为,人发脾气是很正常的,去骂人也是很正常的,人的傲慢也是正常的——所有的烦恼都认为是正常的,这是不学佛法的人的一种常态,他认为只要是人就会具有这些情绪。我们学佛法的人就不同,比如我们龙泉寺的僧俗弟子,自始至终都能和合共处,相互之间,即便有些问题,大家都会去思考与反省。如果在世间上面,那是不可能的,大家住在一个屋子里,很多个人的习惯不同,有些好动,有些好静,有的喜欢看书,有的喜欢打坐,有的喜欢听闻等等,习性差别很大,但是能够利用佛法来调整自己的心态,来认识自己的问题,情况就不一样了,就有受用,就有收获。  
    我们学佛法,主要是要解决自己生命当中最重要的问题,或者说我们生命中,最深层次的问题,就是烦恼的问题,业的问题,苦的问题。佛法需要靠文字去记载,需要靠语言去表达。现在有CD、VCD、录音录像,也能够保存,但这些语言文字,声音图像,仅仅是载道的工具,跟我们人的身体是一样的,我们人的身体也是载道的工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中的内涵,才是真正的佛法。大家知道这个法的定义是什么?“轨持”义,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每个法,让众生看了以后,就知道它是什么。但是这个标准,有两个层面的,在第一层面上,比如我们常常讲“地、水、火、风”四大,它是以“坚、湿、暖、动”为其特性。比如,我们看到一杯水,就知道水能够解渴,火能够取暖,火是热的,等等,即刻会产生这样一个理解。也就是万事万物能够保持自己的特性,让人家一看就知道它是什么等等。但这还是在眼前的,一般的意义、相对的意义上这么理解,在绝对意义、究竟意义上来讲,就不是这样理解了,这就谈到第二个层面。这怎么说呢?比如我们看到一杯水,可以看到它是解渴的水,恶鬼看到它可能就变成一团火,鱼看到,就会觉得它是自己的依怙,是自己的宫殿;对一个书画家来讲,他可以用水来研墨,用来画画;农民用水就可以浇菜;科学家用水可以做试验;化学家就会去分析水是什么结构。也就是说不同的众生,因为各自业感缘起不一样,它们对同一个境界的了解也是不一样的。根据自己的需要,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千差万别的,角度也是很多的,本身也没有一个很固定的角度,这就是佛法当中最高最究竟的道理——空性的道理。但是从我们的角度去认识的话,我们只认为,水脏了,就可以倒掉了,就没有用了,但是农民就认为有用,因为它可以用来浇菜,也可以变成肥料,有它的用途。我们也可以去思考,水为什么变得这么肮脏,我们能够找出很多的原因,从这其中明白很多的道理。  
    反过来说,我们对世间人事物会产生那么多的问题,就是我们对事物认识的角度有问题,就是我们的知见有问题,我们都是从烦恼心出发的,从分别心出发的,因为从分别心出发,所以人不断在取相,取自己认为好的相;因为由烦恼心出发,由贪嗔痴出发,出发点本身是有毒的,所以认识的境界也会成为有毒的,这样的话,对自己,对别人,对众生都会造成一种伤害。  
    今天说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让大家明白我们学佛法,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学习的方式方法,要认识到我们自己的程度,因为我们是患有很重病的人,如果一下子吃人参,吃很补的药,吃下去后不但病不会好,并且可能对生命还有危害,应该先吃些清淡的、简单的、有利于消化与吸收的饮食,病才能慢慢减轻,身体就会慢慢变好。我们学佛法也是一样,需要脚踏实地,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与下手处,根据自己的程度与条件,认清自己的问题,发心常常亲近良师益友,法才能够越学越深,如果自己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脱离现实,佛法肯定学不进去。  
    其次,我们认识到了佛法对自己的生命有帮助,是难遇难求,有着非常殊胜的、不共的价值以后,自己要慢慢去累积,长时间去集聚资粮。资粮比较多,条件比较好,程度比较高后,自然而然对经文上面这些文字、理论、内涵才会有较深的体会,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历练与累积,天天只坐在屋子里讨论与讲说,是讨论不出佛法的。如果讨论得出来,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在皇宫里修行呢?那是修不出来的。他为什么半夜跑出皇宫出家,还要托钵乞食,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人,用现在的话来讲,也就是一个团体,是师法友和合增上的团体。那个时候,僧团里是不料理饮食的,这样庞大的僧团,每天托钵都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任务,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并且那个时候人口本身也是很少,要解决的问题是很多的,不是一点点。就是在那样的一个状态下,佛法能够越学越好,能够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能够度很多的人,托钵乞食的时候,僧团就跟千家万户结下了善缘,也就是说,不能脱离人群,不能脱离群众,不能脱离活生生的人,否则就不叫做佛法了。  
    今天讲到这里,和大家结个善缘,希望大家多发心、多承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