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卍新纂续藏经 No. 1205 报恩论

  往生正因定论
  
  净土法门。以一佛名。贯摄众善。使称念者。时时处处。如忆慈母。如对严师。如质帝天。如临君上。则恶念起时。自能降化。善念起时。自能扩充。此正弥陀善巧方便。令众生心。不离佛法。以行世法。自然不坏世法。而证佛法。是以弥陀本愿度生之力。虽历兆载永劫之久。能感众生发愿往生。众生发愿往生之力。虽隔十万亿刹之遥。能感弥陀本愿来度。缘法法之本一。故愿愿之皆如。惟然。则何论伏惑断惑。何论一心散心。但肯发愿持名。孰不现生取办。法门之巧。功用之大。全在乎此。断可识矣。小本弥陀经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者。正恐世人杂修善根福德。而不专念求生。则违弥陀本愿。故云不可。以见持名之为正因也。下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临终见佛即得往生者。复恐世人不信散心得生之理。又违弥陀本愿。故令克期自证。以见字字句句念念之间。本无二心。本来不乱。证与未证。皆不过如。此临终往生。亦不过如此。非谓苟未证到。便不得往生也。盖弥陀众生同此心。但在众生为理即佛。在弥陀为究竟佛。所异者修证阶渐耳。而心性实无可修证。则惟即一念之专杂忆忘。以为修证。即修证亦难分阶渐。则惟即世法之善恶等差。以为阶渐。若必高谈无善。克求一心。转推转远。缘离善恶外。别无无善。离散心外。别无一心。理境愈元。收机愈狭。又安见名字功德之不可思议哉。此说非创。具在无量寿经。如佛前发愿章。第一愿云。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此愿为众愿之纲。以见人性至善。本无容恶之地。故其国无三恶道)第二愿。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第十五愿。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此二愿。互相补备发明。以见至善之性。本来不灭。所以生彼国者。寿命无量。纵使发愿度生。回入恶世。本性圆明。自不更作恶业)第十六愿。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此愿见生彼国者。永不退转。故能纯善无恶)第十八愿。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愿见欲生彼国者。必迁善改过。故曰至心信乐。凡罪皆许忏悔。故曰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若不迁改。即非至心。若闻佛名。恃以无恐。或借法作诸邪业。即是诽谤。此二种虽毕生念佛。亦不得生)第十九愿。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第二十愿。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第三十五愿。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此三愿菩提心。与修众德。详略互见。即下文三辈往生之差等。以见欲生彼国。必兼众善。净土极诣。不同二乘)第三十七愿。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此愿言菩萨行者。具足万善。永断恶缘。故得现生天人致敬。寿终往生。不言可知)按四十八愿中。其四十愿。详陈彼国种种功德庄严。令得生者。悉获种种快乐自在。及他方诸佛菩萨。闻名称赞修行之类。惟此八愿。为接引人天众生往生正因。自始至终。不过曰善。曰恶。曰至心。曰发愿。曰系念。曰十念。曰诸功德。曰众德本。曰菩萨行。详略互见。初无散心一心之分。此一证也。三辈往生章。上辈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中辈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以此回向愿生彼国。下辈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按一向专念。与发菩提心。三辈皆同。惟一则曰修诸功德。一则曰多少修善。一则曰假使不能。而品位遂判。此二证也。劝进往生章。首言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着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中言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其有至愿。生安乐国者。可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末言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精明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按此章重在拔爱欲本。断生死根。然其法不过为善择善作善积善。而以念力愿力贯摄之。此三证也。五善五恶章。略准五戒十善。五番唱言。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又吴译本云。诸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者。虽不能大精进。禅定持经戒。大要当作善。一者不得杀生。二者不得盗窃。三者不得淫泆。四者不得调欺。五者不得饮酒。六者不得两舌。七者不得恶口。八者不得妄言。九者不得嫉妒。十者不得贪饕。不得悭惜。不得嗔怒。不得愚痴。不得随心嗜欲。不得中悔。不得狐疑。当作孝顺。当作至诚忠信。当信受佛经。当信作善后世得福。奉持如是之法。不亏失者。在心所愿。可得往生阿弥陀佛国。按五戒十善。本人天因。今以念佛回向。遂为净因。其云一心制意者。仍不过一向专念之谓。初无深元。此四证也。四证之中。以第二证为纲纽。上顺弥陀愿轮。下开当经教理。特标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正行。修诸功德。万行回向为助行。以正摄助。于念念间。转一切因。一切缘。一切业。一切果。为净因净缘净业净果。转一切法门。一切功德。一切知见。一切境界。为佛法门佛功德佛知见佛境界。而惟是一念。不假方便。即初步。即究竟。此其所以能全收三乘十二分教。当来经灭。岿然独存。众生值者。皆可以具缚凡夫。径登补处也。行者从此信入。决定得生。莫更计较散心一心。自生障碍。且所谓散心得生者。非悠悠泛泛之谓也。必须克定课程。毕生无间。随时随处。觉一念善。便提佛名。着力回向。觉一念恶。便提佛名。着力忏悔。不得体究此觉是谁。流入默照邪禅。不得自疑能觉即佛。无须更提佛名。当面蹉过。亦不得疑此是察识端倪工夫。为儒家所唾弃。总之死尽偷心。和身倒入弥陀愿海。寗可颠倒妄想。决不于愿门中。别求解路。方是此法门专念他佛的的宗旨。行者须知尽我多生以来。所有福德。乃至所积罪业。在弥陀愿海中。皆不及毛端之一滴。则亦何不摄受之有。尽我多生以来所有智慧。乃至所见理谛。在弥陀愿海中。亦不及毛端之一滴。而亦何可思议之有近见修净土者多为一心不乱四字自生疑阻特为拈出此旨俾知得生与否在当人于念虑间默自勘验。不必计较临终之如何。而旁人则勘验其平生行履。亦不得概举临终为定论也。此中大有淆讹。与世法亦大有关系。略判等差如右。俟明眼正之。
  坛中所作正论五篇。传钞不乏人。惟香岩李丈评点一过。今照录之。称誉过情。知必为世所诟病。然而不遑自恤者。不独解人难得。不忍弃也。近世禅宗埽地。无复可言。而净宗亦淆讹不少。魔民乘间。乱本日深。乡曲竖儒。曾不知 国家二百数十年来护持至意。与夫近时近地。若彭若单诸君子。随机化诱深心。方复奋其吏气。封禅院。括寺田。严禁吃斋。驱迫穷黎。入于异教。可骇可痛情状。今略具于醒迷歌中。有心人当自觉之。是论出后。息安许居士。读疏文至挽回路绝呼吁天高二语。北向稽首。痛哭失声。持示李丈。为评点之如此。天下之大。知必有通儒硕彦。乘愿再来。能担当此评语者。余愿生生世世。舍身供养。丁酉冬日附识。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辨正五逆谤法不得往生说
  
  无量寿经。弥陀释迦。前后两言。往生众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而观经言。下品下生者。五逆谤法。具诸不善。应堕恶道。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教令称念阿弥陀佛。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命终见金莲花。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二经相反。讲家多方和会。终有未安。昨念佛顷。豁然心开。悟得两经本文。正自相成。无劳和会。盖观经许得生者。是指临终甫闻净土法门者言之。按本文九品。前五品皆言以此功德回向。求愿往生。后四品皆言临终遇善知识。为讲净土。教令念佛。可知下品下生者。生平未闻。临终甫闻。一闻即念。念毕即终。悔力信力。二俱勇决。更无转念。故得往生。此刹那顷。稍一迟疑。决难儌幸。其所以生平未闻者。按无量寿经言。佛告弥勒。汝及十方诸天人民。永劫以来。辗转五道。乃至今世。生死不绝。与佛相值。又复得闻无量寿佛。快哉甚善。吾助尔喜。又言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可得。又言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据此足证斯经难闻。菩萨尚尔。况下品下生。平日具诸不善者乎。然则其所诽谤之正法。必是其余十二部方等经典。而非净土诸经可知。缘语气承上节下品上生。虽不诽谤方等经典而来。故但言具诸不善。不重出经。若谤净土诸经。则平日疑根已深。临终何能尽拔。虽有善友开慰。亦力薄无济矣。五逆重罪。幸逃法网。临终地狱相现。(亦承上节下品中生而言。故不重出)苦逼求救。必其自陈罪本。善友方能知之。而为说法开慰。若所犯众着。早罹王难。又谁能曲庇令得病终乎。且阿阇世王。固早闻净土法门矣。然逆事未成。痛悔求佛。佛为亲与忏摩。方得脱罪。则下品三辈。所遇善友。亦必身证圣道。方能开示拔济。不同寻常讲师可知。而诸经典中。多言持诵功德。临刑可免者。亦非五逆之比。又可知矣。无量寿经不许往生者。是指平日已闻净土法门者言之。按本文弥陀成佛。在释迦十劫之前。发愿时又经不可思议兆载永劫。方能满愿成佛。则所言诽谤之正法。即指本愿。而非释迦所说一切经典可知。既闻犹谤。自不得生。然犹可忏悔。世亲菩萨初谤大乘。后悔欲自截舌。其兄无著。劝令转谤为赞。乃真忏悔。遂着唯识论等。成菩萨道。是其证也。若五逆明知故犯。则必堕地狱。经历多劫。受苦无量。经有明文。缘所害冤对难逃。而性种不能复发。故不通忏悔也。两经各明一义。正显弥陀大愿。所开净土法门。其力用之大。世谛之圆。众生得闻信受之难。当来独留关系之重。直有超过一切经典不可思议者。即自曹魏时始译至今。阅千六百余年。若缁若素。罕闻受持读诵无量寿经者。难得难信之说。已明验矣。佛岂有虚语哉。诸有智人。如何勿思。
  
  二教通喻
  
  空有相资。无方无尽。本此立教。中道斯显。教由缘起。其缘维何。千万亿年。千万亿众。人心结成。时至理彰。有圣人出。因斯建立。法尔如然。初不作意。自有生民。嗜欲日开。机智日出。变故日更。养欲给求。日新月盛。规制损益。亦日整齐。譬如造屋。梁柱椽楶。长短大小。墙壁窗户。厚薄阔狭。与地相准。斧者削者。锯者凿者。斫者污者。次第奏工。色色粗备。大匠指挥。遂成广厦。非散匠拙。而大匠巧。时之未至。则物不备。物之不备。即时未至。至斯备矣。备斯至矣。法尔如然。缘起故也。惟我孔子。生春秋时。书契以来。群圣制作。爰集大成。故称至圣。释迦降生。先百余岁。过去七佛。化仪遗教。道通为一。故称法王。其先后者。中国西竺。众生缘熟。机感不同。应迹斯异。随宜设教。大旨维均。其均若何。如屋成已。此屋主人。与其眷属。下迨奴婢。于此屋中。举足下足。无非空地。安置家具。无非空地。方位左右。次序上下。维适维宜。无非空地。初不在于梁柱之上。墙壁之间。安身立命。亦复不计此为梁柱。彼为墙壁。制度何若。并其从前土木经营。辛苦有此。承谁之力。亦都相忘。惟遗大匠所记簿籍。料配群材。丈尺赢缩。及其间架宽窄之度。钜细分明。后来仿造。随地变通。不离都较。上来取譬。孔教大旨。比例可知。佛教亦然。相资为用。教分五时。善巧方便。发明心性。缘此心性。随时随处。无在不在。难言说故。如屋主人。忽逢人问。向所造屋。土木万千。堆砌而成。汝居其中。不窒碍否。主人则答。屋中空旷。受用自在。向所经营。梁柱椽楶。墙壁窗户。但是外廓。何所窒碍。复问主人。汝云空旷。都无窒碍。故得自在。向之土木。将非幻化。抑太虚中。可构造耶。答云否否。我屋实有。不同化城。太虚空中。无可措足。安能建立。我之自在。实据平地。复问主人。室庐外廓。汝力所成。自是己有。所据平地。非关汝力。孰容汝据。答云此地。是我祖遗。旷大无垠。莫识涯畔。随屋所在。都是世业。复问主人。屋据平地。上下四旁。边廓周正。其中实空。空非太虚。与地相资。此空与地。较屋外者。有分别否。答无分别。又复问云。汝之自在。由地与空。既与屋外。空地无别。则屋虚设。从前经营。得无多事。答云否否。屋外空地。尽眼所见。莽荡无归。为见空故。转不自在。即今屋中。空地相资。习久不觉。承问忆屋。乃始恍然。故知一向受用自在。全赖有屋。屋虽外廓。原与空地相资不离。居之斯安。不为多事。又复问云。如斯受用。承谁之力。答云我念屋中空地。虽我本有。不加尺寸。非屋不显。不得受用。辗转推求。大匠之力。今宝所记经营簿籍。传之子孙。流播世间。普同自在。上来取譬。佛教大旨。比例可知。故知凡教。不外空有。有不自有。空不自空。即有见空。即空见有。互显互隐。中道宛然。并中道忘。斯为极诣。工夫阶渐。仍在二边。由是则知。世人种种演孔刮佛。佛日儒星。彼此相倾。都成戏论。由是则知惟孔与佛。离不成二。合亦非一。并垂万古。不容偏废。由是则知孔佛而外。决无他教。可参为三。缘有与空。人心所同。物理亦尔。离空有外。更无三故。普望一切。异见众生平心静气。谛审思之。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杂说
  
  理学家言。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无所谓轮回。世多信之。以为精理。不知善人恶人。多不免死。善人死后还之太虚。犹之可也。恶人死后。亦还太虚否。还则乐得作恶。不还则在何处。若云其气澌灭多尽。此灭尽处。有空隙否。若有空隙。仍是太虚。若无空隙。仍在一气。何云澌灭。即如彼说。似乎还之太虚。常存不灭为胜。澌灭都尽为劣。既太虚矣。谁受胜者。既澌灭矣。谁受劣者。善恶报应。皆无所施。辗转矛盾。何以立教。
  今人不识自心。所以不信佛。以上六条。门内人自应洞然明白。门外人乍闻念头是用。别有一心是体。必然大骇。今不得不设喻以明之。心譬如镜。念譬如镜之光。念东念西念好念丑。譬如镜光。照东照西照好照丑。假若除却一切口可得说。眼可得见之名物形状。便无从起念。可见此念头上之东西好丑。全是外物影子。落在心光里。并非心体。然心体无从寻觅。无可拈举。不比镜体易于辨别。以才欲寻觅拈举。即是念头。早已落在光上。非心体矣。
  问曰。既云离念之外。别有心体。而又无可寻觅拈举。将何作证。答曰。仍将念头作证。譬如室中。悬一大镜。四面不露边际。门外人不知有镜。而骤见己身。及一切物影子。在对面显现。便决定知其有镜。夫不见镜体。而可就其光之照影。证其有体。则不见心体。亦可就其念之照物。证其有体。
  问曰。镜或铜质。或玻璃质。故能发光。心无形段。光从何来。答云。此问甚善。可以识性。凡物虚极净极则有光。如火。(本当喻以云海镜光。因见者少。姑借火喻。其实火无自体。颇类识神。明眼者辨之)平极净极则有光如水。密极坚极则有光。如五金如玉石。心无形相可言。此虚净平静坚密六者。则其性也。由有此性。不同顽空。是故当知。性从心生。其文左心为母。右生为子。声兼义也。又复当知物各有例。此六者借物例推。实不同物。其虚也。一切莫能窒塞之。其净也。一切莫能污染之。其平也。一切莫能高下之。其静也。一切莫能挠乱之。其坚也。一切莫能破坏之。其密也。一切莫能间入之。故曰性善。柳子厚大鉴禅师塔碑云。其教人也。始以至善。终以至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可谓知言。
  今心为念。亦声兼义。说文云今急时也。世间最急莫过于念。如念阿弥陀佛。后念才起。前念已灭。微细推求。当念阿字时。前念佛字已灭。念弥字时。阿字已灭。念陀字时。弥字已灭。念佛字时。陀字已灭。句句字字。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然则念念是现在。即念念是过去。念念是未来。三际皆不可得。毕竟何物是常住不灭者。若无常住不灭者。则亦无过现未三际矣。四时代谢而不穷。为天常住也。五方易位而不乱。为地常住也。(天无实体。地有变灭。姑借以发喻耳)人肖天地以生。而念念不停若此。独无常住不灭者在乎。此理可深思矣。
  战国时天下之言。非杨即墨。孟子辞而辟之。才一二百言。而其道遂熄。今其书仅存。(杨氏之书。附见列子)无传其业者。佛法入中国。殆二千年。汉魏迄唐。儒家攻之。仅在粗述。(汉魏间辟佛大意。略见牟子)宋儒辈出。以为是固未足以服之也。于是略涉其藩。并其精义。而亦巧辨丑诋之。此风相沿。至今未息。可谓极盛。其间复经三武之暴。(魏太武帝。刘宋武帝。唐武宗)设为厉禁毁灭之。而到今天下佛法如故。自搢绅先生。下至氓庶。无智无愚。断然以为不足信者。千中不及一二。夫杨墨之言盈天下。其祸烈矣。孟子辟之如是之易。使佛果为祸于中国。二千年来贻害无穷。不啻百倍于杨墨。乃以人主之威力。诸儒先析理之精审。持论之严正。曾不能动其毫末。吾不知辟之者之心思才力。犹有所未至耶。抑其道果不可辟耶。两者必居其一矣。使果不可辟。请无以孟子借口。使犹有所未至。则狂夫之言。圣人犹述焉。具如后条。幸平心察之。
  方今法门衰极。仅存粗迹矣。敢即就粗迹略论之。直省州县。僧徒多少。通牵约共四百人。香工等之依以为活者。约百人。是一千三百余州县。统计得六十余万人。此六十余万人。不耕而食。不蚕而衣。诚哉可恨。徐而察之。直自魏晋至今。岁岁如是。终唐之世。且不啻数倍之。假使此千八百余年中。天下郡县。率有六十余万饥民。需终岁之赈。恐虽有圣人。不能以一朝居。自顷南北数省饥荒 国家发帑。官绅劝分。约二百万金。首尾不及两年间。已竭蹶不遑若此。然后知福田利益布施之说。所以破悭囊为久计者。固非自私而自利也。以昌黎原道之义正词严。而必结以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盖知其故云。
  此六十余万僧徒中。穷极无归者十之七八。怨怼自废者十之二三。或逃罪。或耽闲。错杂此两类中者。十或一二。真知佛理而为之者。千不得一焉。浮慕其名者。百或得一焉。综此数类。大率乡愚无知。气质粗驳。假使吾书院义学中。岁岁聚此一辈乡愚而教督之。历千八百年之久。其不败坏者几希。今彼中略识字者。居然十得九。粗解笔墨者。居然十二三。且皆勉就范围。粗娴礼貌。其借法售奸者。百中或二三。公然为恶。全无顾忌者。千中一二耳。而其间出类拔萃。通知大道。行解相副。卓然为一代宗匠者。历朝史传。先贤文集。及诸家灯史所载。指不胜屈焉。然后知一代时教规制之善。罪福因果报应诸说。裁成变化之巧。实有合于古昔盛王先养后教之遗意。明道先生于某寺观斋僧。叹为三代礼法。尽在于是。盖知其故云。
  印度文字。与泰西各国相类。但有语声。并无义理。经律论三藏。皆是语录。翻译时先通其语。代以华言。然后述为华文。译语与笔述者。各有巧拙不同。故诸经有前后数译本者。详略亦异。然大旨皆同。即金刚六译本可见。诸咒相传。有五不翻。或谓如军中口号。但许密传。故不许翻。或谓一句兼数义。故不能尽翻。诸说皆是臆度。盖印度语言。有中国所无者。如人名地名物名之类。现翻泰西各国之书。只能肖其口音。不能以文字替代。泰西各国之书。载中国人名地名者亦然。即如称中原为采纳。实则彼国向无中原之称。仍是中原二字之转音耳。佛书称中原为支那。正与采纳相类。皆转音也。昔人即不解咒语本无可翻。创为五不翻之说。理学家寻缝觅隙。遂谤为咒必浅陋。借不翻以藏其拙。均是痴人说梦。五不翻中。其一谓惟佛与佛能解。此颇近理。佛菩萨及八部鬼神之见闻境界。与人不同。译师不解。只能仍其本旨。诸咒从无弟子说者。是其明证。四果八部之名目。不与凡夫同类。难以文字替代。故亦仍其本音。犹今西国各书之称中国人名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翻心字者。心之一言。华言所有。故能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九字。华言所无。但知其为无上正等正觉之称。譬如中国常言。至精极妙一语。彼国所无。但知为极好之称。故宁译释其意。而不改其口语。一则以其为一代时教中总要名目。故极意加谨。不敢辄易。一则佛之常言。诸经屡见。故亦仍其本真。示尊敬意。如辽金元三史。多仍国语。其诏旨直录原文不改。即其证也。
  佛制诸经不立文字。盖有深意。照录当时语言。直叙问答气象。一涉文笔。易失真面目也。如诸经中世尊语止复说。必重呼弟子名。不惮再三。弟子答语。亦累呼世尊。不惮再三。且有节节详述世尊向某人边。某人向世尊边。不惮再三者。读之觉世尊慈悲恳切。弟子亲爱尊敬之意。流露言外。其偈颂则是佛教中文字。如中国诗歌箴铭之比。故必申明欲重宣此意而说云云。以见长行是语。而不是文字也。偈语原必有韵译以中国文字。则无可协。故无韵。间有用韵者。如后出偈经之类。译师善巧点窜。既是文辞。但求达意。不妨略改。令人易诵也。华严字母。教中极重。流入中国。遂为韵学鼻祖。是其明证。儒者不解此理。刻意求疵。见偈中有韵者。反谓彼教焉得有有韵文字。断为缁流臆造。且即以证经之类多臆造。何不思之甚也。佛教既不立文字。故三藏皆是语录。本无经传序记等名目。经之梵语。为修多罗。原翻为线。言其贯穿也。流入东土后。以中国文字经为尊称。故亦称经。既是语录。弟子尊其师说。有闻必录。不必皆有深义。如小乘中传述因果报应。或问答名义诸小品。在中国成书。则如杂考杂说之类。医痔经偶说方剂。咒水治病。在中国成书。则如艺术之类。教中亦不以为重。但同是平铺直叙。而无中国文字一切体制。不得不概谓之经。儒者分别观之可也。斗诤坚固。不暇深求。才睹首题。便斥为僭窃吾圣人箸作之尊号。然则杨子之太元经。文中子之元经。既同其名。并拟其体。何说乎。兵家术数家艺术家亦多称经。甚至相马相贝品茶品酒。亦概称经。更何说乎。且惟帝王制法于民。则谓之律。臣下箸。述章程之属。罕有敢用此称者。(惟医门法律。他未之见)今不恶律藏之称律。独恶经藏之称经。平心自思。其故安在。
  古圣人心迹出处之难于窥测。莫如吴泰伯。背弃君亲。偕弟远遁。病不归省。丧不奔赴。且断发文身。裸以为饰。自孔子叹为至德。又申之以民无得而称焉。(可见当时是非未定)至今三吴文物之盛甲天下。咸知推本于让王开基。设非孔子有此语。或有之而不见于论语。仅见于他书。恐至今少可多否。是非未易定也。有宋诸贤。类多探索内典。或积至十余年之久。最后则曰佛教灭绝彝伦。其他何须更问。夫佛之出家。谁不知之。不待读其书。使果灭绝彝伦。则是罪恶彰着显而易见之粗迹也。乃迟之十余年之久而始觉之。有是理乎。亦可知其非出本心矣。佛制在家男女受五戒者。须先咨白父母。次眷属。次君王。皆听许已。乃为说戒。其欲出家者。先以此戒为基。出家时。重白父母眷属君王。皆听许已。乃得剃度。受持沙弥戒。五年习熟。进比邱戒。七年习熟。进菩萨戒。其不得受戒出家而与法会者。曰清信男清信女。凡出家二众。冬夏入兰若讲学。春秋归家养父母。故僧家序齿称夏腊。不称年。在家四众。亦冬夏入兰若听讲。思欲则归。欲饱还来。皆听之。此佛在世时也。迨灭度后遗制。凡受戒每坛三人。过则法师得滥法罪。出家必剃除须发者。犹吾师儒章服。必异于众。又重为之防。不使两混也。合前后观之。其圆通方便若彼。郑重谨严若此。曩有客问余曰使佛教盛行。人类当绝。柰何。余曰赖有卿辈在。否则当时被教各国。人民旱无孑遗。安能流入东夏。其人不悦。余曰子不读论孟乎。樊迟学稼。夫子答以好礼义信。焉用稼。孟子辟许行而言大人劳心。小人劳力。使当时孔孟之教盛行。人人皆欲不稼而好礼义信。不劳力而学为大人。应亦孔孟所深许而不能禁也。子将不虑其复变为茹毛饮血之世乎。其人失笑而退。
  或言自古高僧。类皆绝异于众。可畏不可近。是以先儒见归宗禅师遗像雄伟。叹为状貌如此。必其资性能为贼祸于天下。如操莽之流。余笑曰子误矣。此先儒赞佛语。子以为毁乎。夫操莽皆以文学见重于当时。其初固吾党人也。今云归宗之资性。即操莽之流。可知操莽之资性。亦归宗之流矣。以本归宗之流。济之以文学而卒成操莽。以本操莽之流。纳之于丛林而遂变归宗。佛教之入中国。害乎利乎。问者笑谢去。
  心性之学。莫精邃于佛书。宋儒千言万语。或录全文。或括大旨。皆本于此。其大纲领之显著者。如事理对举。(惟杨子有说事者。莫详于书。说理者。莫辨于春秋二语。亦是分说)无为善恶对举。心要内外两忘。心有全体大用。及体用一原。显微无间。(此程子所谓必不得已而说出者)诸说皆唐代诸禅师经疏语录中首发者。盖时至理彰。入而俱化。不自觉知。必谓阴用而阳拒之。亦过也。其毁之者。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之成见。牢不可拔。不知六经语孟言心性处。原不如此也(或难云至理愈阐愈精。六经语孟辞意简质。本无如许高妙之谈。安得以其原本佛书者为是。原本太极图者为非。答曰此理易晓。譬如作时文以心性为题。由浅入深。逐层疏剔。不假安排。道理完密者。自是正宗文字。而经旨亦合。别立柱意。或创新解。或专一经。纵说得盛水不漏。终是强题就我。偏锋文字。与经旨微隔一丝矣)。
  类聚六经语孟。及西汉以前。诸子百家言心性者。为第一编。东京而下。迄于隋初。诸子百家言心性者。为第二编。唐代诸儒。及宋五子前言心性者。为第三编。宋五子以下。迄于 国朝诸大老言心性者。并其为学宗旨。为第四编。诸儒或赞叹佛书。或拈弄机锋。及与高僧往来赠答诗文。皆附编末。第一编。可以观吾儒言心性之本旨。第二第三编。可以观其渐入佛理。第四编。则儒佛之异同原委。灿若列眉。时代前后。彰彰可考。自不容以笔舌空争矣。
  类聚辟佛之说。若史传所论及诏令奏议。私家著述等。唐以前为第一编。其崇佛者为第二编。唐以后迄于 国朝(其人生存者不录)为第三编。其崇佛者为第四编。四编中凡僧俗辨正。及讲学家彼此互诤者。随条附入。如此则一时之风尚。两家得失之浅深。及其用心之公私厚薄。均可于言语气象闲得之。四编之前。恭录 本朝列圣阐扬佛理。护持正法诸诏旨诗文。(从无辟佛者)及当时诸僧奏对机缘。编定入藏。或见于诸大老文集者。为卷首。以见 本朝家法。儒佛并重。圣人作用。道合时中。所以为子孙黎民计者。至深且远。普天率土千万亿年。长承帱覆。于此而犹生疑谤。辜负深恩。井蛙小天。何足以辨哉。
  昌黎与大颠三书。显然缁徒伪托。东坡笃好佛乘。而不信三书。紫阳辟佛之力。远过昌黎。而偏以三书为真。且着为论说以证实之。窃所未喻。周子大贤。曾与东林佛印诸禅师。往还论道。亦诚有之。不必讳。彼徒遂称太极图为东林口诀。诬罔孰甚。夫周子太极图。得於穆修。修得于种放。放得于陈抟。胡五峰言之详审。彼徒既倡为陈抟得于麻衣。麻衣得于寿涯。寿涯得于国一之说。以为东林秘授之证。而朱子又并讳其源流。直云周子之学。莫知其师传之所自。亦所未喻。盖自儒佛两家斗诤不已。彼徒往往援引名公。列入宗派以自固。最为无识可丑。吾儒分别观之。宜取诸家灯史所载诸名公之与高僧往还者。详考事迹。萃为一编。各着所出。其生平奉佛。见于他书。而无论说可入前数编者。依时代先后。并入此编。若韩子之询佛法。大颠叩齿三下。周子之问易理。东林劝倡道学之类。随条辨正之。盖贤者学佛固多。而不肖者亦不少。不必以此为贤者讳。亦不当以此为不肖宽。前如张无尽之倾险。后如李卓吾之狂悖。并称宗教兼通。真是法门之玷。佛法难做人情。此编足为龟鉴焉。
  以佛理入儒书。盖始于魏晋间。今易论语注疏。及皇侃义疏可证。此亦所谓入而俱化。不自觉知。苟足发明。虽圣人复起。亦不责也。(佛书能所二字。犹之儒书动静字。最为简明。以诠易理。自然要言不烦。必谓原本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亦是强辨。若朱子释书。能觉为道心。所觉为人心。亦可谓之原本易文言乎)若李长者华严合论。处处以八卦五行方位牵配。则直有意藉此歆动儒者。不特齐文定旨。堕语渗漏矣。夫儒佛两家。离之固不成二。合之亦正非一。明教嵩禅师。称其可以心通。难以迹较。洵为知言。若从文字上牵引附会。纵能密合。亦是借重他家。无益有损。憨山之注庄子内篇。蕅益之释周易。及四子书。用心良苦。而不知儒者。早有读华严八十卷。不如读艮卦一爻之诮。此风沿流到今。动称三教同源。着为邪说。惑世诬民。酿成乱本。搜剔病根。毕竟是急于求信之一念。走作至此。故不得不痛辨之。颇望后贤。永为炯戒。
  三教之称。盖创自北魏道士寇谦之。故文中子亦有此二字。不知道不成教。所祖之老子。不过九流之一。汉书艺文志。彰彰可考。生平著述。只有道德经五千言。不但与后世道士虚诞之说。全然风马牛。且与庄列。亦大相迳庭。世俗所行常清静经。是唐时学禅者伪托。文理字句。全不类春秋时语。极易辨别。至灵宝等经。皆是寇谦之鲍静林灵素辈。先后伪造。全窃佛书之粗浅者。甚至套袭句调。昔人早痛办之。其源流之杂凑不一。方维甸先生抱朴子序。考论最详。(并附录于后)尤可笑者。佛家诸咒。其字多着口旁。缘华书无其字。只能以数字合音代之。着口旁者。须读作弹舌音之标记。犹儒书之发音加圈耳。并非其字有圈也。乃道士伪造咒字。亦多口旁。试问老子与所称元始天尊者。外国人乎。张天师一派。本非道家。乃周时巫祝之遗法。能交鬼神。秦汉之际失传。后为黄巾贼张角兄弟所得。张道陵即张角之后裔。其交鬼神之道。还是古法。后人不知恪守。见世俗道士伪派盛行。又互相比附。如[竺-二+齕][竺-二+(齒*其)][竺-二+齪][竺-二+(齒*定)]四字。系明嘉靖间妖道所造。今天师府。亦用以为正法。真堪绝倒。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方维甸抱朴子序
  
  道家宗旨。清净冲虚而已。其弊或流为权谋。或流为放诞。无所谓金丹仙药黄白元素。吐纳导引。禁咒符箓之术也。秦汉方士。绝不附会老子。即依托黄帝。亦非道家之说。汉书艺文志。以黄帝诸篇分属道家。神仙盖本七略。七略又本于别录。刘子政固诵习鸿宝。笃信神仙者。而典校秘书。仍别方技于诸子之外。不相肴也。东汉之季。桓帝好神仙。祠老子。张陵之子衡使人为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都习。神仙之附会道家。实昉于此。抱朴子内篇。古之神仙家言也。虽自以内篇属之道家。然所举仙经神符。多至二百八十二种。绝无道家诸子。且谓老子泛论较略。庄子文子关尹喜之徒。祖述黄老。永无至言。去神仙千亿里。寻其旨趣。与道家判然不同。又后世学仙者。奉魏伯阳为正宗。是书偶及伯阳。内篇之名。并无一语称述。惟神仙传中。言参同契。假爻象以说作丹之意而已。是稚川之学。匪特与道家异。并与后世神仙家。无几微之合。余尝谓汉之仙术。元与黄老分途。魏晋之世。元言日盛。经术多岐。道家自诡于儒。神仙遂溷于道。然第假借其名。不易其实也。迨及宋元。乃缘参同炉火而言内丹。炼养阴阳。混合元气。斥服食胎息为小道。金石符咒为旁门。黄白元素为邪术。惟以性命交修。为谷神不死。羽化登真之诀。其说旁涉禅宗。兼附易理。袭微重妙。且欲并儒释而一之。自是而汉晋相传神仙之说。尽变无余。名实交溷矣。然则葛氏之书。墨守师传。不矜妙悟。譬之儒者说经。其神仙家之汉学乎。孙伯渊漕司笃好古义。兼综九流。以明抱朴子。及天一阁钞本。错乱脱误。手自校雠。复属余与顾涧薲各以家藏诸本。参证他书。覆校数过。伯渊叙录篇目。将以刊行。余因举神仙与道家者流。古今分合之故。论次为序。览者或有考焉。
  凡教必有化被一方。不变之仪式。其所以能如此者。前篇论之。所谓空有二边。互形互显。人心物理皆同。必不能废。儒佛两家。本斯立教。故能独立。空有之外。无第三件可说。故道不成教。试问道家化被何方。其全藏经文。杂出不一。任意更改。定制安在。世俗不察。以误传误。向见日本人所编内外一览。详考五大洲中各国之教。其中国下。注云儒教佛教。嗟乎。堂堂中国千余年来。莫能决择。转为海外小邦。冷眼窥破。可叹可愧。
  佛教以发菩提心为初步。涅槃为究竟。涅槃者。不生不灭之谓。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也。故又借以为死之称。正所以证明常住真心。死亦不灭也。子张云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几乎。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可见常住真心不灭之说。(儒家谓之道心)孔门亦然。(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德必称位。故皆不斥言死。庶人则言死矣)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佛灭度时。头痛背痛右胁而卧。经有明文。世人徒见幻身之委化。不见神明之常留。千言万语。莫能开悟。所以诸大弟子。往往临终示现瑞相。而中国诸禅师。亦每坐脱立亡。以显此常住不灭之说。实有凭据。利之所在。弊即随生。后人专在此处着眼。甚至垂危之际。旁人强扶之坐。盘屈其膝以显异惑众。不知坐脱立亡。外道邪定者亦能之。是以佛门不贵。石霜禅师早有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之呵。夫此际尚欲作意摆布。更何事非作意摆布哉。去道之远。何啻万里。吾孔子梦奠之谶。记者明言寝疾。曾子易箦之际。亦称反席未安。后儒乃多以端坐而逝为美谈。盖即此可见平日之定力。非杜撰禅和作意摆布之比焉。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因缘者。死生是也。生必有死。常事常理。何为大事。盖生者欲之极。死者恶之极。蠢蠢凡愚。莫不皆然。故孟子云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人皆有之。贤者能弗丧耳。充此欲恶之极。可以无所不至。理喻势禁。二者俱穷。然虽欲之极。而生终不可以苟得。虽恶之极。而死终不可以苟免。亦万亿愚贱之所莫能柰何也。至于莫能奈何。而欲恶之心终不死。然后常住真心本无生灭之理。可以方便开示。有本无生灭之理以顺其欲恶。然后可以闭塞恶门。开通善道。如来所谓张大教网。入生死海。漉人天鱼。置涅槃岸者。手眼全在此际。故曰一大事因缘。又曰观众生机熟。示现受生。世人着眼大事二字。忽略因缘二字。遂以死生事大。无常迅速语意。依稀解会。则是专为一己生死。何所谓众生机熟哉。
  今人多言儒家但有入世法。佛家兼有出世法。古来若僧若俗。通晓佛理者。亦不免作此语。不惟鄙浅。且多误人。兹详辨之。惟入世法。无出世法。无量寿经反覆开示二千余言。不出三纲五常。而总结以度世上天泥洹之道。其证一。遗教经佛临涅槃。略说法要二千余言。首以净戒。终以四谛。而总结之以当勤精进。早求解脱。其证二。金刚经以无我人众生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证三。法华经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其证四。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可知出世法。即在入世法中。换名不换体。缘但就常住法身言之。则本未尝入。何所谓出。兼就一期报身言之。则始终不能离世。又安能出世哉。侍者问鸟窝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拈起布毛吹之。白香山问佛法。师答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人问师前答怎地奇特。后答三岁孩儿都说得。师云三岁孩儿说得。八十老人行不得。可知不能入世者。必不能出世。其所谓出。高则不过二乘。下则竟是邪魔。毕竟不出三界。正我佛所深呵也。
  佛法平等者。乃物物本来平等。今令各还本位。故称佛法平等。譬如色有妍??。不到眼则已。到则普见。声有清浊。不入耳则已。入则普闻。此即眼耳之本来平等处。并非不可拣择。实是不能拣择。乍见闻时。自然妍还他妍。??还他??。清还他清。浊还他浊。此即物物之本来平等处。并非不可安排。实在无从安排。人惟从不能拣择无可安排中。工夫打成一片。亲切证到是个甚么。佛法尽在是矣。不得将儒家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依稀解会。近来一种邪魔。误解此二语。又误解金刚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二语。男女混杂。则曰平等无男女相。善恶不分。则曰平等无善恶相。世法败坏至此。佛法从何建立。安得大权菩萨。现宰官身。起而正之。
  达摩答异见王问性。云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赅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此数语宋儒误解。以为与告子以知觉运动为性同病。正孟子所呵。不知见闻等六者。原是知觉运动。其每句安一在字。是何物耶。明道先生云。会得时自活泼泼地。不会得只是弄精魂。斯不误矣。近来宗徒。逢人问着。便擎拳竖掌。说相似禅。余尝问如何是遍现俱赅沙界。便举手指眼前。又问如何是收摄在一微尘。便默坐良久。余曰正好错会。假饶不错。也只是达磨底。大德分上如何。其人罔措。反诘。余曰不辞道破。恐道了又只是我底。与大德分上仍没交涉。固诘不已。曰但道适来错在何处。余曰适来原不错。只消倒过来。其人有省。余后举似许灵虚。灵虚亦首肯。余两人都不会禅。痛宗门之埽地。并此不解。因记其说于此。俟诸方明眼检点。
  达磨在西竺为二十八祖。在东土为初祖。受二十七初祖般若多罗尊者之传。发明心要。先在本国降化六宗。一有相宗。二无相宗。三定慧宗。四戒行宗。五无得宗。六寂静宗。后至中国。见梁武帝。机缘不合。退入嵩山少室。面壁枯坐九年。罕与人接。盖为当时义学家执著文字。讲得口水漉漉地。故以枯坐不语痛埽之。据此可见达磨早证圣道。故能降化六宗。并非到中国后。方学坐禅也。世人误解。谓是九年枯坐面壁功成。以讹传讹。外道邪师。因此伪造达磨胎息歌。(如云一息便指。气气归脐。一提便咽。三家相见云云。此楞严十种仙中之邪法。大悖佛教。达磨安得有此)引诱男女。教他结跏趺坐。海底穴不得着凳。运气咽津。种种邪法。试问此类。多在色身上打点。如何可对妇女面谈。且莫论从此别生过犯。即其误信之根。利者功夫逼紧。现诸怪异。为魔所摄。而根钝者。至于积年呆坐。不食不眠。深山穷谷中。往往有肌体衣服。与土石黏连不分。惟两眼尚自闪烁者。非鬼非人。不死不活。哀哉哀哉。假饶如此成佛。于己何益。于世何补。西来DA法。安能流传到今。普望明眼作家。逢人开导。世道隆污。法门兴替。关系均不小也。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代众回向发愿疏
  
  净业弟子沈善登等同共发心。不为自求世间福报。只以上年杭州般若庵僧妙然。倡愿摩崖大字阿弥陀经。属付弟子善登书写。今于本年二月十五日。在江苏吴县圣恩寺。延请住持僧中安。依法结坛。对佛长跽。虔持秽迹金刚咒。敬谨书写。字字顶礼。并遵造像法式。一一密安梵书??哩字种。冀此经法。普放光明。常住不坏。阅三七日写毕复如前法。写楞严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留藏本寺。荷蒙慈佑。次第告成。因竭愚忱。依教演说净土法门纲宗。无量寿经纲宗。往生正因定论。五逆谤法不得往生说。各一篇。及二教通喻一篇。辨正沿讹等杂说二十五则。综为报恩论。二万余言。清稿先具。余意未尽。如劝俗醒迷等歌。拟撤坛后续成。以显正教。翊皇度。息诤辨。破邪外。仰答慈恩万分之一。自发笔日始。弟子胡雅澄张敬朱谦张德培等。随同念佛。寺僧中安。亦随喜助念。共历五十三昼夜。无间无杂。于今四月初八日佛诞良辰。一切圆满。剖沥微忱。愿垂听许。伏念DA法东流。垂二千载。历代崇奉。无逾本朝列圣宏扬。佐成上理。盖惟圣知圣。导俗无方。以心合心。同民出治。本见仁而见知。为与知而与能。默寓劝惩。曲谈因果。顺幽明之一理。开折摄之二门。斯欲恶之与同。自观听而不惑。近自数十年来。中外多故。民病财殚。治世资生。上下交瘁。至教因兹讹替。魔说日以喧豗。往岁兵灾。较然覆辙。曾疮痍之甫起。昧萌蘖之有由。凡我同伦。鲜克远览。或因噎而废食。甚吹毛以索癍。执一家门户之私言。忘列圣提撕之深意。龙藏未窥只字。狐疑已溢千端。遂令学语浅夫。效尤苦诤。邪见外道。抵隙生心。树党售较。诬民惑世。法门既坏。名教亦亏。弟子等半解一知。口众我寡。挽回路绝。呼吁天高。惟同体之大悲。或积诚而冥感。既幸宿沾法乳。薄植信心。忍坐视其沦胥。负含灵之同具。虽复障深慧浅。业重福轻。自度未能。敢云普济。而力不自量。心不自安。愿以五十三昼夜中书写持诵毫末善根。代为回向。所冀他方此界。男众女流。尽其毕生所积疑谤。或囿于方俗。或溺于见闻。或借此以称能。或无知而误会。如是等众。下逮愚氓。或轻听邪师。曾立恶誓。或被牵魔侣。误入岐途。或中悔而已迟。或护前而不觉。种种缘业。种种罪愆。若重若轻。若故若误。若覆若露。若忆若忘。仗佛威神。普与忏悔。愿从今日。穷尽未来。一切异见众生。早萌信种。一切执迷魔外。悉化正因。同入愿门。同归觉路。同扶圣化。同作良民。弟子等今生多生。宛愆业障。承斯善利。亦悉消除。尽此报身。同生安养。仍回浊世。广度众生。统祈三宝证明。哀悯摄受。谨疏上闻。
  光绪四年四月初八日
  
  写经记
  
  圣清光绪三年丁丑。般若庵僧妙然。募刻此经。明年戊寅二月佛涅槃日。桐乡沈善登。结坛吴县圣恩寺。对佛长跽。顶礼书写。笔墨到处。以秽迹金刚咒摄持之。并仿造像法式。字字安●(??里伊斯四合音)字种。阅三七日写成复写楞严大势至圆通章。表法门所自始。留本寺。别勒石。既毕。略述净土大旨。汛及儒佛异同。为报恩论。以显正教。翊圣化。息诤辨。破邪外。余二万言。海盐胡雅澄。张敬。张德培。海宁朱谦。同会念佛。轮转五十三昼夜不绝声。住持僧中安。随喜助念。至四月佛降生日。一切圆满。其檀施为钱唐许息庵樾身。并与中安。及余姚钱步高为外护。坛内给事。则甘泉强庆恩。临朐谭心成。例得并书。阁笔谨记。
  
  报恩论卷正上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报恩论卷正下
  
  
  醒迷歌(五十章○写经坛中。原作十四章。与劝俗歌同例。杂以里谚。使上中下根。皆易晓了。原不敢渎搢绅先生也。越今二十年。悯时局之阽危。民心之乖离日甚。因取旧稿。稍稍润色之。并省为十章。而增四十章于前。以讽当路诸君子。庶几悔祸。勿复执腐儒门户之见。为外道渊丛之殴。衰病余生。见闻浅陋。倘并世不乏有心人。欲求其语趣。别有经正民兴说。详在卷附。虽必为讲学家所诟病。亦不遑自恤焉)
  
  佛教与儒教。可以心理通。言说皆应迹。万万难强同。门内巧推附。门外丑抵攻。何不将此心。普入众生中。(一)
  迁殷动浮言。先人作灾福。寻师视三军。亦云梦与卜。人心有鬼神。驭世微权托。即此是教原。一大事机熟。(二)
  死生有其说。鬼神有情状。合之以教民。厚本而尊上。一气论屈伸。丧祭等诬妄。死则还太虚。天民真逸荡。(三)
  授田复还田。孅悉到余夫。民无甚贫富。后世能也无。相形岂不羡。畏死忍须臾。来生仗佛力。此情其念诸。(四)
  小学遍国中。大学罗俊选。王子齿庶人。性善无贵贱。此意一以亡。入梦金人现。咄哉本论篇。道得只一半。(五)
  昌黎不知佛。儒术见根本。原道良相心。苍生要安稳。野狐腥秽涎。殷鉴况滋近。不同门户私。争胜弄唇吻。(六)
  陈时观民风。纳贾观好恶。四教亦非他。当代之掌故。荣古而陋今。乃诧用行误。从此[ㄙ/〦/虫][ㄙ/〦/虫]氓。永断入头路。(七)
  虞廷授受语。仲尼祖述焉。明称亦以命。何处益三言。伪书巧回互。突出拈花前。从兹孔教外。别有心法传。(八)
  华严四法界。理事双圆融。体微用则显。不二台观宗。子思述祖德。乃似他家风。三身性道教。枕秘将毋同。(九)
  輶轩不采诗。诗亡春秋作。是是而非非。凡以同恶欲。五孝立大本。天性无不足。中庸拟华严。两经束高阁。(十)
  大学明政本。修治有次第。物来心有知。着力在诚意。推之好恶同。始能畏民志。如何道阙讹。支离乖大义。(十一)
  三吴庶富教。让王开其先。圣人称至德。难弟但中权。同逃不同赞。倘出庄列篇。文身且断发。抹杀三千年。(十二)
  才窥少分禅。举出大头?。十年读其书。弗觉吁可怪。净宗道平常。又怕齿牙挂。知他何心行。应示孔子戒。(十三)
  才将佛字提。元辩渺河汉。离句绝百非。怕落断常见。譬诸吾道传。开口说一贯。手无一文钱。何处用钱串。(十四)
  即论一贯传。归结民生重。参乎说哀矜。赐也叹绥动。撰集多苦心。两语揭真种。可怜七百年。空谈禅儱侗。(十五)
  空谈窥圣人。大似雾中坐。不见微子篇。明白两言我。曰惟斯人徒。曰无可不可。推高而凿深。祸烈祖龙火。(十六)
  空谈道统传。无乃语颠倒。不见尧曰篇。从政有心要。尊美首因民。屏恶先不教。四海倘困穷。何畏俨然貌。(十七)
  祸福由自召。有时颠倒施。不答南宫问。知其所不知。昨夜又明日。正系今日思。诵言而忘味。三生真我欺。(十八)
  三生固茫然。往生有谁见。借问有生来。可识厥初面。匇匇数十年。一瞥隙中电。平心放下看。无量光寿现。(十九)
  孔子去文王。五百有余载。黮黑颀而长。琴罢宛然在。现量难为言。拈向指弦外。且道观佛门。何故便惊怪。(二十)
  声音道最微。恍惚中有像。八变地示出。六变天神降。真言三密宗。先梵一音畅。同是谱宫商。何泥文字相。(二十一)
  五胡云扰时。性命争呼吸。大悲乘愿轮。异地并来集。栖止视远安。去杀赖澄什。洵知出世心。总为度生急。(二十二)
  历代护法君。往往在开国。藉以维人心。正史多讳饰。性道驾空谈。兴衰昧实迹。温公真我师。斯言不可易。(二十三)
  世祖建皇坛。开国法lun转。劝善颁要言。佛语选平浅。语浅入人深。乐与民同善。一举国本安。百世庙谟远。(二十四)
  列圣承家法。儒佛道并隆。元旦祭堂子。典礼天坛崇。护持关至计。出治民心同。以平欲恶憾。以济刑赏穷。(二十五)
  小民信因果。正是向善机。士夫鄙勿道。反更斥其非。魔民乘此隙。引入岐中岐。邪正不复辩。厥咎将安归(二十六)
  川楚用兵前。疑谤法门少。官绅多护持。小民看样好。上下情既通。魔说露形早。朱批谕旨中。成案可稽考。(二十七)
  川楚用兵后。粉饰称太平。讳邪为斋匪。钜变至林清。因咽而废食。疑谤益横生。前车不知鉴。粤寇乱遂成(二十八)
  驱僧括寺田。祖宗有明禁。诏编会典中。永远着为令。如何置罔闻。违制绝穷命。一罪百抄封。此例谁家定。(二十九)
  西人富强本。护教顺民心。民心所信向。不论其浅深。今我患贫弱。病本须推寻。大医王出世。顶门先下针(三十)
  医王莫远求。法会当今集。狂禅及迂儒。劝戒恩周洽朱批手亲编。切用成方恰。庶几勿愆忘。遵守先皇法。(三十一)
  右三十一章为疑谤者说(此与下九章皆新增)。
  儒教莫讲求。佛教更何有。西学人人谈。何者为纲纽。民心日散离。利器付谁手。廿年练水师。可忍一回首。(三十二)
  西方胜天堂。娑婆有地狱。充尽苦乐情。万化入炉橐。无遮折摄门。斗诤恣蛮触。善导因所明。乃让泰西独。(三十三)
  美国阿尔君。提倡佛正教。风动遍四洲。合建新旗号。专电四百所。日发令知报。斯真菩萨心。乘愿再来到。(三十四)
  贤哉各国王。从民所欲恶。初禁旋即开。不忘佛嘱付。戒坛新戒多。官长亲送护。邻善民之望。敢告我当路。(三十五)
  英国李君言。教必明生死。因翻起信论。劝进彼多士。此亦乘愿来。开阐真如理。可知公是非。终古不能毁。(三十六)
  西人开哲学。各教加品题。无缘而平等。惟佛大慈悲。余教莫能外。公论千古垂。弭兵消劫运。先兆其庶几。(三十七)
  众行星绕日。日行绕恒星。恒星亦有绕。终古常不停。常动故常静。即此一念灵。莫谓无净土。觉体包万形。(三十八)
  摩醯首罗天。常为诸天主。请佛转法lun。同脱五衰苦。西教殆相沿。数典而忘祖。从今倘晤明。五洲一佛土。(三十九)
  儒佛两大教。中国人心同。儒教贤智独。佛教愚贱通。失之为颤獭。得之即渊丛。我歌当谁听。付之天下公。(四十)
  右九章兼为外国人说。
  我读全藏文。八千五百卷。无非说众生。佛性本来善。本善而皆修。佛道原不远。奈何末法中。却受魔说转。(四十一)
  魔说卅余种。一样敬三宝。各自有祖师。各自称正道。各自立名目。暗号瞒人巧。不佛亦不仙。多道秘传好。(四十二)
  岂知佛正教。如日当中天。处处多照见。那有秘密传。人人多有分。那用出银钱。何不依佛说。了此魔障缠。(四十三)
  佛说十种仙。三灾终不免。惟有佛净土。天人常充满。纯阳与紫阳。仙籍最名显。尚且乐皈依。况在道根浅。(四十四)
  佛说净土教。包括尽无余。十方大菩萨。普贤与文殊。马鸣龙树等。一切圣贤徒。尚且求往生。况在凡夫愚。(四十五)
  又说弥勒佛。历劫苦修行。不闻无量寿。终不断死生。可知三世佛。多由念佛成。弥勒尚称重。众生岂可轻。(四十六)
  佛说当来世。一切经灭后。大悲愿力持。独留无量寿。称名求往生。有愿必成就。舍此而不求。诸佛不能救。(四十七)
  如是佛正说。供奉在 内廷 万善殿常讽。无量寿佛经维皇诚感格。福国佑生灵。维皇宏护意。我侪当敬听。(四十八)
  宏护恩已深。更使魔归化。发逆甫荡平。减赋诏随下。国恩佛恩深。难报敢言谢。安分念弥陀。肝胆共倾泻。(四十九)
  如何念弥陀。弥陀正相望。释迦久涅槃。弥勒未下降。赖有此法门。现在作倚杖。请看摩崖经。相劝歌更唱。(五十)
  右十章为歧误者说。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