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卍新纂续藏经 No. 1169 净土生无生论会集

  ○六境观相吞门二。初偈颂。二论文○今初。
  十六等诸境。事理两种观。彼此互相吞。如因陀罗网。
  十六诸境者。十六妙观也。初日轮悬鼓观。乃至第六总观。为依报观。第七华座观。至十三杂观。为正报观。十四至十六。为九品往生观。此十六诸境。妙宗以事理二观。释彼经文。事观则但观十六事境。观成则随位往生。理观则了知十六。唯是一心。故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等也。观成亦随位往生。若欲详细。当观妙宗。兹不具录。如因陀罗网者。因陀罗。帝释天之名也。具云释迦提婆因陀罗。此云能天主。此天有网。故曰因陀罗网。
  ○二论文二。初正辩相吞。二结示净宗。初又三。初标有本。二明由致。三示行相○今初。
  论曰。境观相吞者。正由事事无碍也。事事所以无碍者。所谓有本者如是也。
  有本者。即下文由致。乃明其本也。今先明事事无碍观。藕益大师释观想偈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等六句。以明互遍互具妙观。深显事事无碍法界也。且初能礼。即我之三业。谓身业翘勤。口业专至。意业恭敬。此三并是因缘生法。凡属缘生。悉皆无性。谓非自。他。共。离。故其性空寂由空寂故。方成能感。即寂而感。即感仍寂。故难思议。其所礼者。即佛菩萨等三身。此三并是因缘生法。无性。故空寂。空寂。故方成能应。即寂而应。即应仍寂。故难思议。如两镜相照。由明净故。方能互现。互为能照。互为所照。感应之道交。亦复如是。两镜中影。虽各各重重无尽。而无出入。亦无往来。法性本然。讵可思议达此不思讥法性已。方知我之一室道场。本与法界虚空界等。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无不炳现此一室中。犹如帝珠。普现一切。又知十方三世诸佛菩萨。道场海会。无不皆然。亦如帝珠。普现一切。故我此身虽在于此。决定普于一切诸佛菩萨之前而现其影。此则不唯一身礼一佛。亦复一身遍礼一切佛。亦复一切身互礼一切佛。称性互遍。称性互具。此无尽身云。人人本具。不俟安排而后然。我之身云既然。佛菩萨身云亦尔。正报既尔。依报亦然。故为事事无碍法界也。标有本竟。
  ○二明由致。
  盖由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既皆全体而作。有何一法不即法界。故曰一尘法界不小。刹海法界不大。多亦法界少亦法界。
  由。谓因由。致。谓理致。事事所以无碍者。盖由其法界圆融不思议不理致也。圆融不思议体者。即一真法界也。事事无碍者。盖由性具即性体性量故也。作我一念心者。举法界全体。作我一念能修之心法。非法界少分。此心既法界全体。便即竖穷横遍也。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者。亦举法界全体。作所观之生法佛法依法正法。亦非法界少分。乃至一尘一芥。法法皆然。既皆全体而作。有何一法不即竖穷横遍。故曰一尘法界不小。刹海法界不大。法界无大小故。多亦法界。少亦法界。法界无多少故。法法既皆竖穷横遍。而无妨碍。故为事事无碍法界也。明由致竟。
  ○三示行相。
  是以西方十六诸境。吾心事理二观。一一无非法界全体。如帝释宫中。因陀罗网。虽彼此各是一珠。而影入众珠。虽影入众珠。而东西照用有别。境观亦然以境为事。则观为理。理能包事。是为以观吞境。以观为事。则境为理。理能包事。是为以境吞观。若观若境。或一为事。余为理。或一为理。余为事。彼此互各相吞。故如因陀罗网。
  文分三节。初明圆融理。二引圆融喻。三合圆融观。是以西方十六诸境。吾心事理二观。一一无非法界全体者。正明法界圆融理也。是以者。承上文义也。十六诸境。无非法界全体者。所观之境。皆是性体性量也。事理二观。无非法界全体者。能观之心。亦是性体性量也。性体清净。故能互含。性量周遍。故能互遍。以互遍互含。故能互吞。互为能吞。互为所吞。重重无尽。即成事事无碍之理。以此而为所观。故前文互遍互具妙观云。如两镜相照。由明净故。方能互现。互为能照。互为所照。法性本然。讵可思议。达此不思议法性已。方知我之道场。本与法界虚空界等。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无不炳现此道场中。犹如帝珠。普现一切也。如帝释宫下。引喻也。此法界体。湛然清净。无可比况。且以帝珠为喻也。此中喻。具四法界。珠体。喻事法界。彼此各是一珠故。珠光。喻理法界。能含影故。影入众珠。喻理事无碍法界。影影皆竖穷横遍。重重无尽。喻事事无碍法界。梵网合注云。一珠影现一切珠。一切珠中一珠影。一切珠中一切珠。一珠各住一珠位也。东西照用有别者。一珠各住一珠位也。境。观亦然者。合圆融妙观也。以境为事者。以所观之境为事法界。如珠中之影。以观为理者。以能观之智为理法界。如珠光。理能包事者。如光能含影。是为以观吞境。即下文谓。西方依正。已在我观之内也。以观为事者。以能观智为事法界。如珠影。以境为理者。以所观境为理法界。如珠光。理能包事者。如光能含影。是为以境吞观。下文云。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若观若境。或一为事者。谓若能观若所观。一总为事法界。如影。余为理者。余十五境为理法界。如光。亦理能包事。如各各珠光皆含一切影。或一为理者。能观所观。一总为理法界。如光。余十五境为事法界。如影。亦理能包事。如一珠光含一切影。彼此互各相吞者。显重重无尽。互遍互具。事事无碍妙观也。正辩相吞竟。
  ○二结示净宗。
  若然者。当我作观时。则西方依正。已在我观之内。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了此而求生安养。可谓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此结净宗生而无生。无生而生之意也。当我作观时者。正当修观时。以例礼忏供养。看经念佛。回向。发愿。坐禅等时。净业既尔。乃至造恶业。无不皆然也。我此道场如帝珠。西方依正诸境。已在我观之内。西方依正亦如帝珠。我今身心诸业。已在依正之中。法性法尔如是故。修观时始照知故。若了此义。则知生则决定生。生而无生。去则实不去。不去而去也。又复例知。弥陀接则决定接。接而不接。来则实不来。不来而来之意也。故天衣怀禅师示众曰。禅宗则曰无生。净土则曰有生。还是生耶。还是无生耶。则曰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雁过长空。影沉寒水。喻生则决定生。雁绝意。水无心。中间无来往之相。则喻去则实不去也。又雁绝遗踪之意。虽喻无生。而踪自遗。则喻无生而自生也。水无留影之心。喻佛不来接。而影自留。则喻不接而自接也。慈善根力。任运如是。非作意神通也。境观相吞门竟。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七三观法尔门二。初偈颂。二论文○今初。
  能观为三观。所观即三谛。全性以起修。故称为法尔。
  能观为三观者。乃全性体性量性具。三谛性德。起成三观之修德。全三观之修德。还照三谛之性德。故曰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止观大意云。三谛三观三非三。三一一三无所寄。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故称法尔。
  ○二论文分二。初正明三观。二结示净宗。初又二。初别论。二总论。初又二。初双标谛观。二别论谛观○今初。
  论曰。三谛者。真俗中也。三观者。空假中也。
  谛者。谛审也。谓谛审诸法。即空假中。即空。是性量之真谛。即假。是性具之俗谛。即中。是性体之中谛。此三隔历。即次第三谛。三一圆融。即圆融三谛。观者。照了之义。照真。即空观。照俗。即假观。照中。即中观。此三隔历。即次第三观。三一无碍。即圆融三观。双标谛观竟。
  ○二别论谛观。又二。初别论三谛性德。二别论三观修德。初又三。初克论三谛。二会归一心。三结成性德○今初。
  忘情绝解。莫尚乎真。随缘应用。莫尚乎俗。融通空有。莫尚乎中。
  真。即真空。泯一切法之谓也。盖诸法本空。众生不了。执之为实。而生妄见。若以空观荡之。则谓实之情解自忘。故曰忘情绝解。莫尚乎真也。俗即世俗。立一切法之谓也。诸法虽即本空。若以假观照之。则能谛了性具诸法。历历宛然。故曰随缘应用。莫尚乎俗也。中。即中正。统一切法之谓也。诸法本来不即二边。不离二边若以中观观之。则能谛了诸法非真非俗。即真即俗。圆融无碍。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可思议。故曰融通空有。莫尚乎中也。克论三谛竟。
  ○二会归一心。
  虚灵不昧。此吾心自空者也。物来斯应。此吾心自有者也。空有相即。此吾心自中者也。
  虚灵不昧者。随缘而常自不变也。物来斯应者。不变而常自随缘也。空有相即者。即随缘而不变。即不变而随缘也。会归一心竟。
  ○三结成性德。
  此性也。非修也。三谛也。非三。观也。
  别论三谛性德竟。
  ○二别论三观修德三。初分别行相。二显示圆融。三结成修德○今初。
  修之者。称性照了也。故体达此心。空洞无物。谓之空。照了此性。具足万法。谓之假。融通二边。不一不异。谓之中。
  修之者。标其修德。别其性德也。称性照了者。谓修德之功。称乎性德之理也。体达此心者。谓体空观也。体达此随缘之心。常不被物所变。故曰空洞无物谓之空也。照了此性者。妙假观也。谓照了此不变之性。常随万法之缘。故曰具足万法谓之假也。融通二边者。圆融观也。性是体。心是用。故不一。离体无用。离用无体。故不异。故曰不一不异谓之中也。分别行相竟。
  ○二显示圆融。
  然则即虚灵而应物也。即应物而虚灵也。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
  然则者。承上文而言也。三观唯是一心。故曰相即。即虚灵而应物者。即体是用也。即应物而虚灵者。即用是体也。体用唯是一心。故曰三观相即。显示圆融竟。
  ○三结成修德。
  是称性而修也。绝待而照也。不思议之三观也。首楞严大定之司南也。此别论也如此。
  称性而修者。性修不二也。绝待而照者。能所不二也。不思议三观者。三观不二也。首楞严大定司南者。因果不二也。梵语首楞严。此云究竟坚固。即果觉异名。司南者。定南针也。以一心三观。乃大定之因。故曰司南也。别论竟。
  ○二总论二。初分别行相。二显示圆融○今初。
  若总论者。或以吾心虚灵者为空。以所观万物者为假。以心境不二者为中。
  上文别者。乃别论观心。今文总者。总其心境。唯是一性也。心性无相故为空。变作诸法故为假。即心即境。即境即心。故曰不二为中也。分别行相竟。
  ○二显示圆融。
  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万物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当是何空假而不中)。
  物吾心之物。何假而不空者。谓所观之境。乃心性所变之境。何假何中而不即空。乃即性具性体是性量也。心万物之心。何空而不假者。谓能观之心。乃境性能变之心。何空何中而不即假。乃即性量性体是性具。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空假而不即中者。谓心性境性。唯只一性。故曰何空何假而不即中。乃即性量性具是性体也。正明三观竟。
  ○二结示净宗。
  是以观极乐依正者。以吾一心之三观。观彼一境之三谛。无不可者。以吾三观之一心。照彼三谛之一境。亦无不可者。虎溪大师曰。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尚何三观之不法尔乎。
  以吾一心之三观。观彼一境之三谛者。乃理观也。亦别观也。以吾三观之一心。照彼三谛之一境者。乃事观也。亦总观也。亦即专称名号也。然此净宗。唯在发愿求生。是故总观别观。皆无不可也。虎溪大师。乃元朝虎溪怀则法师。述一心三观颂曰。境为妙假(云云)。境为妙假者即心也。观为空者。即境也。境观双亡者。非心非境也。亡照何尝有先后者。遮照同时也。一心融绝了无踪者。唯一中道妙心。更无空假之踪迹也。既日用中具足三观。尚何不法尔乎。三观法尔门竟。
  ○八感应任运门二。初偈颂。二论文○今初。
  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
  感应之相。略明四句。一者冥感冥应。谓过去善修三业。现在未运身口。藉往善力。为冥感也。虽不现见灵瑞。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而觉而知。是为冥应也。二者冥感显应者。过去殖善。为冥感已成。便得值佛闻法。现前获利。是为显应。如佛初出世。先得度者。现在何尝修行。如来照其宿机。自往度之。即其义也。三者显感显应。现在身口。精勤不懈。而能感降。如须达长跪。佛往祇园。又如道场礼忏。能感灵瑞。即显感显应也。四显感冥应者。如人一世勤苦。现善浓积。而不显应。冥有其利。此显感冥应也。若解四意。一切低头举手。则知福不虚弃。终日无感。终日无悔。若见喜杀长寿。好施贫乏。不生邪见。若详论者。则有三十六句等种种义也。天性者。佛性也。相关者。连系也。有二种相关。谓天性。誓愿也。我于诸佛。但有天性相关。我于弥陀。则有二种。故于弥陀最有缘也。磁石者。吸铁石。山之阳产铁。山阴必有磁石。二物同气故也。
  ○二论文分三。初天性相关。二誓愿相关。三结示净宗○今初。
  论曰。诸佛众生。同一觉源。迷悟虽殊。理常平等。故曰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众生乃诸佛心内众生。迹此而言。则诸佛众生。心精无时而不通吻。但诸佛无时不欲度生。而众生念念与之迷背。故势至菩萨曰。一人专忆。一人专忘。若逢不逢。或见非见。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关。故得任运拔苦与乐。
  文分三节。初正明。二引证。三总结。初中同一觉源者。同一天性也。吻者。吻合。即相关也。第二引证中。有事理二意。今但约事释。一人专忆。喻佛常欲度生。一人专忘。喻众生念念迷背。佛常欲度生故若逢。念念迷背故不逢。逢故见。不逢故不见。此喻理即位也。子若忆母。喻众生常念佛。喻名字观行相似位也。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喻分证位。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此以法合喻也。现前见佛。如远公三睹圣像。当来见佛。或命终时见。或于净土见。去佛不远者。去自果佛不远也。第三总结。一理。即天性也。拔苦与乐者。悲能拔九界苦集二谛之苦。慈能与佛界道灭二谛之乐也。天性相关竟。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二誓愿相关。
  况无量寿佛。因中发四十八愿。誓取极乐。摄受有情。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满。故凡百众生。弗忧佛不来应。但当深信忆念。数数发愿。愿生西方。如磁石与针。任运吸取。然磁能吸铁。而不能吸铜。针能合磁。而不能合玉。譬犹佛能度有缘。而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而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愿相关者乎。
  文分二节。初明誓愿。二明相关。按无量寿经。过去久远。世自在王佛世中。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发无上道意。弃国捐王。而作沙门。号曰法藏。诣世自在王佛所。求佛说法。时世自在王佛。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发无上愿。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国土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白佛言。唯愿听察。如我所愿。当具说之。故发四十八种大愿。誓取极乐。摄受有情说有一愿不满。不取正觉。今道果久成。僧那者。此云宏誓也。此明誓愿。然磁能下。明相关也。然诸佛度生。原无拣择。而因中愿力不同。结缘有异。故有相关不相关者。弥陀因中愿胜。与此土众生缘深。故誓愿相关也。誓愿相关竟。
  ○三结示净宗。
  是故求生净土者。信愿行三。缺一不可。
  弥陀要解云。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是故信愿为前导。持名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感应任运门竟。
  ○九彼此恒一门二。初偈颂。二论文○今初。
  若人临终时。能不失正念。或见光见华。已受宝莲生。
  普贤行愿品云。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此中能不失正念者。正谓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也。此实在操之有素也。
  ○二论文分三。初举事。二显理。三引证○今初。
  论曰。往生传云。张抗。仕石晋为翰林学士。课大悲咒十万遍。愿生西方。一日寝疾。唯念佛号。忽谓家人曰。西方净土。秪在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莲华上。见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拜嬉戏。良久念佛而化。翁儿。抗之孙也。
  石晋者。后晋也。高祖石敬塘。后唐明宗之婿。借辽兵而灭唐。有天下。改称为晋也。举事竟。
  ○二显理二。初克本体直示唯心。二就行人点示唯心○今初。
  所以尔者。盖西方极乐世界乃吾心中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中之一土耳。约土而言。有十万亿彼此之异。约心而观。原无远近。
  所以尔者。承上文西方秪在堂屋西边而言也。极乐者。乃吾心之净土。心净故所以土净也。娑婆者。乃吾心之秽土。心秽故所以土秽也。约土而事论。而有彼此之幻相。约心而理论。彼亦唯心。此亦唯心。原无远近也。直示唯心竟。
  ○二就行人点示唯心。
  但众生自受生以来。为五阴区局真性。不契心源。念佛之人。果报成熟。将舍现阴。趣生阴时。净土莲华。忽然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来彼此之相。
  自受生以来者。谓从无始以来也。为五阴区局真性。不契心源者。被色受想行识。分隔真如实性也。谓六凡五阴。区局真谛性。不契性量之源。二乘五阴。区局俗谛之性。不契性具之源。菩萨五阴。区局中谛之性。不契性体之源。现阴者。现在五阴也。趣生阴者。趣净土清净五阴也。阴有四种。谓现阴。命终时。名死阴。死阴后生阴前。名中阴。投胎时名生阴。又名四有。大善大恶。不落中阴。今念佛人直趣生阴者。不落中阴也。舍现阴。趣生阴。故曰生则决定生。唯心境界。无有去来。故曰去则实不法也。显理竟。
  ○三引证二。初引经证。二引古证○今初。
  故首楞严经云。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大佛顶经云。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馐。口中水出。乃至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乃至心存佛国。圣境冥现。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云云)。未舍暖触者。即前文云。最后刹那。第八识趣生阴时也。善恶顿现者。乱心位也。纯想即飞者。谓纯是虚想。不能从坠也。若飞心中。谓上升心中也。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者。平日所修福慧。并发求生净愿也。自然心开者。一切境界无有障碍也。无障碍故。所求净土自现。随愿力往生也。下文还有一情九想。二情八想。乃至纯情无想。随情想二分。判其升沉。兹不具录也。引经证竟。
  ○二引古证。
  法智大师云。须知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已是彼国生阴。亦此意也。
  彼此恒一门竟。
  ○第十现未互在门二。初偈颂。二论文○今初。
  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因中已有果。如莲华开敷。
  莲华开敷者。喻因果同时也。华开莲现。故曰因中有果。功德不唐捐也。
  ○二论文二。初约心法圆融明互在。二约心性常住明互在○今初。
  论曰。圆顿教人。顿悟心性。无修而修。修彼乐邦。性中所具极乐。由修显发。而此心性。竖贯三际。横裹十虚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是以念佛之人。名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虽名为因。全修在性。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与所具果法。同居一念。心性圆融。无法不摄。故如莲华开敷。华中有果。
  顿悟心性。无修而修。修彼乐邦者。顿悟随缘不变之性。虽然无修。然而不变随缘之用。无所不修。以性中所具法身之极乐。由般若解脱二种修德而显发故也。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者。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居一念也。由同居一念故。是以念佛之人。名为全法身之性德。起成般若解脱二种修德。全二种修德。仍在法身之性德中。约修德而论。虽名为因。约性德而言。因中有果。以因法果法。同居一念故也。理具三千因法。事造三千果法。同居一念。故曰心性圆融。无法不摄。犹如莲华开敷。华。喻因。莲。喻果。华开莲现。喻因果同居一时。故现未互在也。心法圆融明互在竟。
  ○二约心性常住明互在。
  况此心常住。无生灭去来。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当来华池受生之时。故说初发心人。极乐宝池。已萌莲种。若精进不退。日益生长。华渐开敷。随其功德。大小辉煌。其或懈退悔杂。日渐憔悴。若能自新。华复鲜丽。其或不然。芽焦种败。且此莲华。人谁种植。现未互在。斯言有归也。
  越国夫人王氏。宋哲宗从父荆王之妻也。专修净土。昼夜无间。导诸妾婢。并志西归。中有一婢。独懈慢。夫人曰。不可以尔一人。坏我规矩。摈之。婢悚悔。遂发愤精进。久之不倦。一日谓同事曰。吾其行矣。夜闻异香满室。无疾而逝。越宿。同事者告夫人。夜梦化去之婢。令致谢夫人。幸蒙训责。得生西方。感德无量。夫人曰。彼能入我梦。乃可信尔。其夕夫人梦婢致谢如前。夫人曰。西方可至乎。婢曰。可。遂导夫人行。顷之。见一大池。有莲华大小间错。或荣或悴。夫人问其故。婢曰。世间修西方者。才发一念。此中便生一华。勤惰不同。荣悴亦异。精进者荣。怠废者悴。若历久不息。念熟观成。形消神谢。决生其中。中有一人。朝服而坐。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夫人问曰。何人也。婢曰。杨杰也。又一人朝服而坐。夫人又问何人。曰。马玗也。两人俱修净业。事具本传。夫人曰。我当生何处。婢导之行。可数里。望见一华台。金碧晃耀。光明洞然。婢曰。此夫人生处。乃金台上品上生也。既觉。悲喜交至。其年遇生日。晨起秉炉焚香。望观音阁而立。诸眷方趣前为寿。视之。则已化去矣。现未互在门竟。
  
  生无生论会集(终)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No. 1169-B ○旧跋
  
  幽溪大师。中兴天台教观。以性具圆理。阐净土法门。着为生无生论。初开演于新昌石城寺。每一登座。天乐盈空。大众同闻。事非虚诳。诚可谓离五浊之大津梁。登九莲之胜方便。正知于丁巳年春。归依大师。即蒙相授。旋梓流通。后因板寄慧庆。遂复久置高阁。今与十疑。宝王。重梓。合成净土三论。伏愿见闻随喜。尽断狐疑。遂成三昧宝王。顿悟无生法忍。亲觐弥陀。等蒙授记。
  比丘正知识
  
  No. 1169-C 跋语
  
  原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唯识是开闭阃入涅槃。趣无生之关钥也。教乘云。法不孤起。假因缘凑巧而生。古今 佛祖同一鼻孔出气。无非拯拔众生为大事因缘。故种种粗言细语。循循善诱。导归觉岸。获无生忍之意也。 天台幽溪老人造论。发挥净土。布列十门。彰显妙有之宗。演唱无生之曲。言简义周。事确理圆。性相融通。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托底掀翻。究竟极谭。可谓皓月悬于晴空。无暗不烛者也。题名会集者。乃红螺 亮座主。为法情深。婆心切切。咸繇时当末劫法运。垂秋后进。根浅机钝。智力微弱。妙义难达。上不契 佛祖之圣意。下不领会于自心。故此以善巧妙智。采荟经教。撮集祖语。随时应症。染指即效九品金地。如在掌中花池宝所。似现目前。诚能救济贫乏之良方也。苟能公诸同好。若将此书。执持勤拨。展转流通。庶不负亮公大师苦心。不昧热血无干。阐扬法道。永不坠落。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去则不远西方极乐胜庄严者。乃生无生论会集也矣。
  时于道光二十九年季冬红螺山二有丈室莲村氏敬识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