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圆瑛大师文集—一般性弘法

  放生会演说


  圆瑛此次北来讲经,辱承诸位欢迎,并聘为本会名誉会长,不胜感谢之至!本会创立,专以提倡戒杀放生为务,圆瑛无任赞同!年来南北各善团,时有聘为名誉各职,概辞不就,惟戒杀放生功德,乃为予之素愿。前在沪上发起创办护生会,提倡保护动物,亦与此旨吻合。今既承大会诸公不弃,聘为名誉会长,自当随喜,乐为接受,力尽棉薄,以期风动天下,早消劫运也。

  至论护生一事,佛儒二教,若合符节。我佛以大慈大悲而为救世之本,大慈者,与一切众生之乐;大悲者,拔一切众生之苦: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形骸虽异,知觉本同,莫不贪生爱命,岂肯心甘为食者乎?吾人当学佛之大慈大悲,实行戒杀放生,方是学佛之行。是以学佛者,不仅持律戒杀,九当竭力放生,方合我佛慈悲宗旨。

  儒教周易有言,干曰大生,坤曰广生,天地之大德曰生,故孔子赞易以生生。吾人应体天地好生之德,提倡戒杀放生。且孟子云:‘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细究其义,前二句即劝人戒杀放生,后二句即劝人持斋茹素。既见其生,非特不忍自杀而见其死,并不忍其为他人所杀死,故必舍己资财,赎其身命而放之。闻屠门被杀哀号之声,非特不忍食此众生之肉,更不忍食一切众生之肉,必终身茹素也。孟子又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凡读孟子者,亦皆所深知。倘见众生蒙难而不救,且更啖其肉者,则全无恻隐之心矣。故吾人应当爱物存仁,提倡护生,实与佛儒之宗旨相合,望各力行宣传,则幸甚矣。

  圆瑛在孩童时,见煮鳖鱼,而鳖鱼奋命,将锅盖顶起欲逃之惨状。又见鸡被杀前,两眼皆突出,含冤怒视,似怀报复,遂感动于心,以后即不敢食肉。出家以来,每年力行放生。本会乃以莲池放生会为名,当以佛教慈悲,儒宗恻隐,而作护生运动,实为天下无上吉祥善事。诸位既发心入会为会员,必须一律实行茹素,不可再行食肉,以作社会模范。既能自行化他,则推行会务,更觉容易。若一面放生,一面食肉,则与佛教慈悲救世未免大相矛盾。至茹素一节,实为最易,并无所难。在会中有未能完全实行者,即由于尚未具足慈悲心之故也。果人人具足慈悲之心,断无食肉之理,希望在会诸君,勉力行之。即遇寿辰、结婚、生子,是自己求生,庆生吉祥之事,均宜戒杀放生茹素,以善因而求善果也。

  有人谓天生万物以养人,畜牲本供人所食,如畜牲不杀而食之,则遍地成为畜牲世界。殊不知天生之稻梁粟黍稷瓜果蔬菜等,其品类已异常丰富,均足以养人,何必定以杀生而食;且世上之物,不一定以杀即可减少,不杀即应增多。如广东人嗜食鼠,而鼠不见减少,而京津人不食鼠,而鼠不见增多。盖有杀即有生,无杀即无生,世俗只云杀食,可以减生,而不明杀食反更滋生。此因智慧不足,而生此谬解,遂酿成滔滔不堪收拾之恶业,言之实可痛心。尚望在会诸君力为正之,俾得回心向善,而学我佛慈悲妙行,则杀因既止,杀劫潜消,而世界之战争,自可从兹止息矣。

  佛教与做人


  诸位!圆瑛此次到天津北京,讲经六个多月,方回未久,今天到此讲演,讲题是赵朴初居士所拟的‘佛教与做人’。这个题目很有趣味,诸位莫道做人与佛教没有相关,也不可说做人有什么为难。世界上很多的人若要问他做人的道理,大多数都是不注意的,若没有加以研究的,都以为做人是很容易的。那里知道不但成佛难,就是做人也不易啊。何以见得做人是不容易呢?大凡我们托生于天地之间,要具道德学问阅历三种资格,方成完全人格。若不具此三种,就不可说是会做人。

  (一)若无道德,则对家庭不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养育妻子,对外不能忠信朋友,和睦乡党,不守公德,凡公共场所不肯拥护,公用物件不肯爱惜,不恤同胞,不济苦难,祗图己利,不顾损人,此皆无道德之行为,不合做人之道。余尝谓道德为立身根本,若无道德,何以立身?

  (二)若无学问,不特佛学哲学理趣洪深不能了解,即对各种科学,各宗学说,亦不能披阅,世间常识,亦复茫然,名为白丁,问若哑汉,此皆无学问之表现,亦不合做人之道。余尝谓学问是应世经纶,若无学问,何以应世?

  (三)若无阅历,即无经验。无论政军学商各界,必有阅历,方富经验。倘无经验,为政者,难收治国安民之效;为军者,莫获建功立业之策;教学者,不得因才教育之功;经商者,安望货殖生财之道,乃至百工技艺,农作之人,皆须经验,方能获利,如无阅历亦不合做人之道。余尝谓阅历是成功左券,若无阅历,何以成功?

  以上所讲道德、学问、阅历三者,如宝鼎之三足,阙一不可。虽有道德而无学问,不能利人;若有学问而无道德,不足服人;即使道学兼具,而无阅历,必定不能办事,遇境逢缘,无由应付。譬有良好机器,不谙使用,亦属可惜,故做人必须具足三种资格,方算得会做人。

  现见世界上许多人,昏昏度日,过了一天是一天,并不想著做人道理,也不知做人如何做法,只晓得穿衣吃饭。故古人对此等不具道德学问阅历之人,呼为衣架子、饭袋子,此即寓有讥讽不会做人之意。

  现在对世间法上,讲做人道理,要具三种资格,已是不容易的,今再讲佛教与做人,有密切关系。佛教者,即释迦牟尼佛度生之教法也。我佛是在中国周朝时代,生于中印度迦维卫国,为皇太子,年至十九岁,因见世人有老病死三种痛苦,无法解决,所以发心出家修道,欲度众生。至三十岁成佛,说法四十九年,称为佛教。共有五乘教法,人天乘是世间法,余是出世间法,说人乘即教人做人的道理,现在多人,不曾研究佛学,不知佛教与做人的关系,都认著佛教是出世法,与世人无干,此是错误。

  又有随声附和之流,指佛教为迷信,更属非是。佛是大觉悟的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方能成佛。觉就不迷,迷就不觉,佛既大觉,岂有教人迷耶?佛教正是破迷之教,如五更洪钟,能醒世人迷梦,望诸位一定要信佛教,研究佛教,由信而解,因解起行,有修得证,能得无量利益。古来许多大学问家皆信佛学,得大受用。

  如何是佛教人乘?就是佛说五戒为人道之因,五戒全无,必失人身。五戒者,第一戒杀:不但不可杀人,乃至一切动物,凡有命者,皆不得杀,应生慈悲心,与众生之乐,拔众生之苦,以仁德及物,岂可杀彼身命,养我口腹耶!第二戒盗:不但贵重财物不得强取盗qu,乃至微小之物,亦不可窃取。他人财物,是他人所有权,不与不取,见利思义,岂可明瞒暗骗,偷窃诈取耶?第三戒邪淫:世俗之人,一夫一妻,伦常所许,夫妻之外,不可邪淫。非但不可强jian,乃至和奸,亦所不许,他人妻女,他所守护,岂可不遵礼教,**行事耶?第四戒妄语:不但未曾得道说得道,未曾证果说证果,大妄语是当戒的。乃至见言不见,是言不是,皆属无有信实,岂可虚妄发言,不守口业耶?第五戒饮酒:酒虽不是荤腥,亦无性命。然酒能乱性,多见醉后惹祸招殃。故佛为防非止恶,亦复制止,不许饮酒。即我国圣君夏禹,以仪狄制酒佳味,贬向苏海,亦此意也。

  此五戒即我佛教人做人之法,若前生能持一戒,亦可不失人身,但为下等之人,一生困苦,能持二戒尚在中人以下,能持三戒,可为中等之人,能持四戒,则在中人以上,但美中而有不足,全持五戒,则为上等之人。人类之有富贵贫贱寿夭穷通之不等者,皆由前生持戒多少之故也。

  此五戒即儒教中五常:不杀生,仁也;不偷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妄语,信也;不饮酒,智也。能持五戒即具有道德。能知持戒,可以生善灭恶,即是学问。如是阅历世情,以验持戒不持戒之得失,自可深信因果,看杀人之人,结果必遭他人之杀;偷盗之人,必至破案受刑;邪淫之人,必定丧身败名;妄语之人,必不为人信用;饮酒之人,必然醉后为恶受苦。有此阅历,如是持戒之心益坚,道德学问日见增进,佛之教人持戒,即令人具足做人三种资格。身戒易持,口意难守,不说杀盗淫妄饮酒之言,不起杀盗邪淫妄语饮酒之念,自属不易。我们做人,必须时刻留心,常存临深履薄之心,如是做去,方可算得会做人。

  上约佛教人乘做人讲好,再约佛教大乘法说做人的道理,做人第一须除悭贪心:悭者,悭吝,自己财物,不能施舍,乃至拔一毛而利天下,都不肯为。贪者,贪婪,他人财物,最好都为我所有,悭贪是病,故佛教人做人,应行布施,以度悭贪。第二做人须断恶念;恶念不起,身自然不行恶事,口自然不道恶言。故佛教人做人,必须持戒以度诸恶。第三做人须断嗔恨心;惟是逆境之来,必要忍受,要明反忍亡忍观忍慈忍四种工夫,故佛教人做人,当修忍辱以度嗔恨。第四做人须除懈怠心:无论何人,心多懈怠,一生功业无成,故佛教人做人,须要精进以度懈怠。第五做人要止散乱心:如若散乱,没有把握,难免为境所动,为物所转,故佛教人做人应学禅定以度散乱。第六做人要断愚痴心;愚则不能成事,痴则不能明理,触向多乖,心常暗昧,故佛教人做人须求智慧以度愚痴。

  世人若能依佛教以做人,不但可以完全人格,照此六度之法修去,即成佛也是不难。以六度具足万行,前四度以求福,后二度以求慧,福慧满足,自能成佛。

  诸位!今天所讲做人道理,先约世间法讲,次约佛教人乘讲,后约菩萨乘讲,讲到人能成佛为止。我们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当作佛,迷之则为众生,佛性埋没于五蕴山中,如金埋在矿中,悟之修之,则烦恼断尽,佛性现前,可以成佛。如一座矿山,已知有金,肯加开采煆炼之功,则渣滓既尽,真金出矿,可以不受埋没,而为世间之宝;众生成佛,而为佛宝,亦复如是。

  深望诸位将今天所讲的话,仔细加以研究力行,由做人而求成佛,亦分内事也;况且这个时候,浩劫当前,民生痛苦,我们做人的人,当先依佛教做人,再进一步而求成佛,方能永离痛苦。谅大家一定很愿意,很欢喜吧!

TOP

  提倡素食聚餐会


  人生日用所需,饮食为一大宗,素食荤食,与佛教、与世界国家及世界人类,均有极大之关系。贵会之提倡素食,在表面上看来,不过一种饮食之事,在实际上论起,即是提倡佛教,造福于世界国家人类,至深且钜也。

  何谓提倡佛教?以佛之教法,持戒为先务之急,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戒定慧三学,可以教化众生,断恶修善,了生脱死,转凡成圣,是则名为三无漏学。然戒法虽多,以戒杀为第一,我佛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者与众生之乐,悲者拔众生之苦,以众生与我,形骸虽异,佛性本同,断不可以我强而欺彼弱,将他肉而养自身。若杀之食之,慈悲何在?今提倡素食,即本我佛慈悲宗旨,提倡戒杀之道也。

  何谓造福世界国家?以世界国家和平是福,战争是祸,战争之祸,必有其源,祸源乃由各国人民同业所造成。所谓同业者,即同造杀业之因,冤业聚会,同感杀伐之果。古德有云:‘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以此足证世界大战,皆由杀业所造成。今提倡素食,果能普及世界各国,人人素食,不杀生命,即可止息杀机,各国共享和平之幸福。

  何谓造福世界人类?佛经云:‘汝负我命,汝还我命,我负(欠也)汝命,我还汝命,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不可停寝。’以此看来,杀生食肉,直以自杀,杀气满两间,酿成刀兵之劫,人类必遭杀害之苦。今提倡素食,由同会各会员同抱救人救世之本怀,努力前进,遍设分会于全世界,即可造福于全人类也。今日之纪念会,直接则减杀生命,间接即宏扬佛教,造福于国家与人类,实有足为纪念之价值,望诸君与世界各善心士女群策群力而提倡,则幸甚矣!

  佛教僧众训练班演说


  一、佛法与世道人心之关系


  当今末世,去圣时遥,人心日积日漓,世风愈趋愈降,若不急图挽救,则不知将伊于胡底。窃思欲期救世,必先救正人心,欲正人心,必宜宏扬佛法;人心有种种病,佛法是种种药,药到自可病除,则人心既正,世道日隆,是则佛法与世道人心有重大关系也。

  二、荷担佛法是谁责任


  如上所明,佛法堪能救世,欲使佛法可以久住世间,普及于社会人心者,其责任在谁?古德有云:‘佛法赖僧传故。’若无真正僧宝,则佛法二宝,亦不得以振兴,必退落于世界各宗教之后。我等身为佛子,负有荷担佛法之重任,宜努力迈进以求学。

  昌明佛法,兴隆三宝,是我等僧伽之天职。故圆瑛出家之后,见僧宝赞中云:‘利生为事业,宏法是家务。’即抱定此二句志愿做去。复思既欲宏法利生,必须研究佛法,即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虽不能穷尽教海波澜,法流源底,对于性相二宗,权实诸法,必定有所明白,方能应世。故悉心研究楞严十载,吐血三次,而不肯稍懈,重法轻身,祈祷佛光加被,乃得感应而愈。复习起信、唯识等论,天台、贤首二宗,时生惭愧,不敢自高自足。乃至今日,宏法三十余年,年龄六十五岁,犹在求学中,学解学行。

  今日承本市佛教会函约,圆瑛前来与诸位讲演,汝我同是僧伽,家中人但说家中话,佛教家风,就是‘宏法利生’,此四字目的做到,则佛法责任,荷担得了。现在受训期间,汝等青年优秀学僧,都是佛法寄托之人,其责任何等重大,切勿自轻退屈!

  三、必有实学方成大用


  奉劝诸位,有此良好机会,必须发大心,立大愿。从此荷担佛法重担,学须实学,于受训后,还须加以研究。学无止境,千万不可生自足心。当常看古人撰述,学问何等渊博,知见何等真正,则自足之心,自然不起,精进之念,油然而生。洞明性相二宗,圆融真俗二谛,品学并重,言行相应,此二语切宜注意。既有实学,方成大用,可以随机化导,饶益众生,成就佛门法器,为如来使者,作众生导师,此是圆瑛所希望于诸位也。

TOP

  佛教学院演讲


  圆瑛今天受
  贵院设斋欢迎,曷胜荣幸!在此欢迎声中,生出许多感想。回忆民国九年来平讲经之时,平中并无佛学院,今度前来讲经,受各学院之欢迎,屈指大小僧尼学院,不下十处,而以  贵院为佛教最高学院,此是北平佛教好现象,亦即将来全国佛教好希望。何以故?各省寺庵闻风兴起,创办学院,培植僧才,将见人才辈出,岂非全国佛教之好希望耶?又佛教宗旨纯粹,学理广博,超出其他宗教之上,佛学能包括一切学说,一切学说不能包括佛学。以佛具一切智,能知世间十法界一切诸法,故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说出五乘学说,性相两宗,堪称巨夜之明灯,迷津之宝筏,已为东西各国学者所公认。佛学为最高之学理,为文化之中心,诚非过喻也。


  独惜佛教初入中国,为先儒所嫉视,目为异端,指为迷信,以致儒林学者不肯研究。不知佛教有益于社会人心,有裨于国家政化,幸得累朝高僧相继出世,或得解悟,或得修证,以道德学问感动世人,故得佛教流传至今,虽不能普及,亦未至于消灭,此固不幸中之幸也。

  古云:‘国家存亡,匹夫有责。’余曰: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又不仅出家僧伽有责,即在家居士,亦复有责。总而言之,佛教四众弟子当同负护教责任。欲护佛教,须从研究佛学为始,现在有此设备完全之学院,为僧伽求学之所,大家自当发大志愿,提起精神,努力学去。

  此学院乃周叔迦居士等所创办,而周居士佛学渊博,具正知见,堪为院中之领导者,非同一班依附佛教,左道旁门。圆瑛曾看过他著作言论,十分钦佩,诸位应当认识。奉劝诸位学员,不可起一种分别,以为他是居士,汝是比丘,生起我慢。当知善财南询,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有许多是在家人,祗要他学识胜我,即是我师。经云:‘依法不依人。’当将此语,奉为明训。

  又奉劝诸大居士,既发菩提心,而行希有事,此乃无上一段大因缘。应以善因而求善果,虽教授比丘,对比丘当作僧宝想,如太子太师,太子太傅,终日教太子,于太子不生轻慢心。圆瑛此种说话,是从一生所阅历过来,是从直心道场之所流出,望
贵院师资,人人采纳之,于现在当来不无少补。


  更奉劝诸位学员,既来求学,当立大志,当具决心,发大志愿,愿大弘佛教,广度众生。一切众生根性不等,于五乘教法,必须遍学精通,于性相二宗,必须穷研彻底,勿徒事多闻,必力求实行,解行相应,方足为度世舟航。如若有解无行,殊难令人信仰,当遵说食之讥,免流狂慧之病。

  佛学深奥,非同他种学说,若无决心,那得穷彻法流源底,必须耐劳忍苦,古人云:‘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转而言之,欲为人上人,当吃苦中苦。但是求学之苦,古是乐之因,一定要一种决心,决定学到毕业,毕业之后,还要加功用行,将所学诸乘诸宗教法,依解起行,自觉觉他,自度度他,为如来使,行菩萨道,把一肩佛法重担,担荷起来。果能人人如是,可令佛日永耀于中天,法云弥布于大地,此是圆瑛所希望于诸位也!

  尼众学院开示


  我佛证一切种智,说无量法门,一一皆从平等慈悲心中流出,普度众生故,我佛有七众弟子,女众则居其四。此即是我佛观察,佛性平等,大道本无男女,故平等而教化之,平等而度脱之;如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耶输陀罗,性比丘尼等,于法华会上,亦得授记作佛。

  诸位!在此学院求学,第一须明大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位位皆有佛性,若肯修行,皆当作佛,不可自卑自屈。第二须发大心,发自度度人之心,不可但求己利,得少为足,当知既欲自度度人,必须精进求学,解行相应,若但求解,而不立行,则自度尚且不足,安能度人?自度者当度自心:心有悭贪,当修布施以度之;心有恶念,当修持戒以度之;心有嗔恨,当修忍辱以度之;心有懈怠,当修精进以度之;心有散乱,当修禅定以度之;心有愚痴,当修智慧以度之。

  尼众当负起化度女众之责任,因与女界易于接近,能以六度度之。女界为万化之源,家庭教育,是其专责,能以佛法教化子女,将来成人,必能信佛学佛,此等皆由尼众之所成就,望共勉之!

TOP

  世界宗教会演讲


  今日承蒙
  贵会诸公开会欢迎,实觉感愧交集!感者,乃感诸公待遇之隆,愧者,自愧鄙人资格不足。古德云:‘尊莫尊乎道,贵莫贵乎德。’鄙人非但道德全无,不能受此尊贵之待遇,即学问亦复浅薄,未穷三藏之文,罔具四辩之智,那敢当此欢迎之名义。今日之所以到会者,因久闻贵会苍萃各国学者,实心研究佛学,振聩启聋,扶世导俗,其宏愿卓识,殊堪钦佩!鄙人身列沙门,生当末代,虽抱悲怀,未具智力,不能为我佛昌明教旨,实希望贵会诸公,极力提倡,极力宏扬,揭慧日于中天,扇慈风于大地,使世界人人同知佛教与人生有莫大之关系,与国家有莫大之裨益,自可进世界于大同,度众生于彼岸。何以故?茫茫大陆,济济人群,虽富贵贫贱之不同,贤否智愚之有异,而厌苦求乐之心,未尝不一,但既欲离苦,必须研究苦本,及与苦因。


  苦本者,即吾人之身,乃为众苦之本,生老病死四大苦外,即为名位衣食,财产眷属,曰汩没于风尘,未尝非苦,若无苦本,苦无所依。然既知身为苦本,当究苦因,经云:‘爱欲为因,爱命为果。’若离贪爱,则苦因既无,苦果谁受,非仅将来不求安乐,自得安乐,即现世贪爱轻者,可以省了多少苦恼,讵非佛教与人生有莫大之关系哉?倘得佛教普及,人人离贪爱之心,岂徒国与国息战争之祸,即在位者,亦不生排挤之心,在下者,亦不闻侵夺之事,又讵非佛教与国家有莫大之裨益哉?循此以往,人心和平,则世界之大同,自可不期然而然者矣。

  诸公素抱爱国救民之观念,即此提倡研究佛学,可以造世界大同之幸福,可以为众生入圣之阶梯,我佛临当涅槃,以佛法咐嘱国王大臣长者居士。诸公俱属乘愿再来,伏愿愈坚宏愿,运智运悲,各出广长舌相,尽未来际,说法利生,何难辄娑婆而为极乐耶?鄙人智庸词钝,更希
见教!


  信论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大哉信也!为佛道之源,为众德之母,为诸善之根;宜乎我佛金口,赞扬无尽;直欲众生,普发信心,齐成佛道也。何以发信心即能成佛道?因能信DA法,必能解大理,既解大理,即能修大行,既修大行,自可证大果,而成无上之佛道。信解行证四字,是从凡至圣,坦然必经之大路,十方诸佛成道,无不从最初信心之所成就也,故曰信为佛道之源。

  又为众德之母:一切众生,本来具足恒沙称性功德。奈为无明所覆,妄想所蔽,不得现前。是以如来成道,三叹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祗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如果能信恒沙性德,自心本具,由此信心,发起修行,精进不退,念念无间,因之成定发慧,则信进念定慧,五善根成就矣。五根以信为首,五根增长,能成五力,如一株树,根深力大,自能开七觉之华,结八正之果,乃至成就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莫不从信心之所出生,故曰信为众德之母。

  又为诸善之根:百法明门论,十一善法,首重信心,一信、二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一切善法,无不由信心而得长养。例如世人之信因果,以善因必感善果,以恶因必感恶果,故应舍恶乐善。精进行善,诸善日增日长,故曰信为诸善之根。

  又为往生净土三资粮之本:三资粮者,信愿行也。信乃愿行之本,若无真信,愿则不立,若无志愿,行则不起,愿行乃建立于信心基础之上,修净土法门者,当发何等信?

  第一要信自:信我自己本来是佛,我所具心性,与十方佛无二无别。楞严经云:众生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祗因无始,一念妄动,迷真起妄;依妄惑,造妄业,随妄业,感妄报,轮回生死长劫不休。今者深信念佛乃成佛之法,念到一心不乱,妄穷真露,心佛显现自可见自性弥陀,往生常寂光净土,直趣无上菩提矣。

  第二要信他:信释迦牟尼具足五语,说有西方极乐世界,说有弥陀现在说法,并非寓言,亦非假设,乃是实事。劝人念佛求生净土,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决无欺诳。

  又信阿弥陀佛,因中对世自在王如来,发四十八愿,随顺众生厌苦求乐之心理,庄严极乐世界,接引念佛众生,往生彼国。依愿起修,功德圆满,成就极乐世界,自然不违本愿。若肯发心念佛,必蒙接引往生。

  第三要信法:信此持名念佛一法,乃为无上之法门,至方便,至圆顿,但凭一句洪名,万行具足,可以疾超五浊,横出三界,带业往生,径登不退,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生极乐国,即为最后身,即此一身,寿命无量,可能修成佛道。具此诸信,是为真信。愿行从此而成,三种资粮具足,净土往生可期,则信之为力,岂可得而思议哉?

  以上乃据佛法而论,若约世法,信亦属旧道德,仁义礼智信五常,信居其一,是信之一字,即世间亦不可少。孔子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大车小车,同大事小事,輗軏皆信也,事无论大小,而信不可少,若无信必不行,安望其立功立德立言也?即与人交际,亦必以信为重,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由是而知信亦为人生之要素也明矣。

  卫生了生差别论


  夫修持之法,有从色身心性二者之别,若从色身,炼精运气,乃属有相有为之功,祗能卫其生,而不能达到了生。若从心性回光反照,乃属无漏无为之道,自易达到了生,岂不极胜于卫生?窃考卫生之收效,虽能却病延年,仍未离形骸之桎梏。老子有言: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吾若无身,吾复何患?即使此身,修持功极,而能练气化神,炼神返虚,终非究竟。楞严经中所列十种仙人,寿千万岁,栖止深山,或大海岛,报尽还来,莫免轮回之苦。而了生之功用,但从回光反照下手,便得脱离乎根尘。佛教有言:先依静处端坐不动,不依形色,不依气息,不依念虑。善恶都莫思量,但观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心光内照,眼不缘色,耳不缘声,六根不缘六尘境界;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归一,六用不行,灵光独耀,身心俱捐;自可内脱身心,外遗世界,如鸟出笼,所向无碍,了脱生死,永息轮回。倘若初心下手用功,未能息念,虽起观照之功,犹觉妄念生灭,不必作意按捺,倘欲除妄,则妄上加妄矣。但以慧光照察,此之妄念,生从何来,灭向何去,毕竟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当体空寂,便能内发寂静轻安,而得法乐,寂照二字,即是修心之法。寂者,定也;照者,慧也。寂照双行,定慧均等,寂而常照,则不落昏沉;照而常寂,则不至散乱。若寂而无照,是为无记住,‘如人将睡时,不思善不思恶之境界。’若照而无寂,是为妄想性。古德云:‘寂寂惺惺是,无记寂寂非,惺惺寂寂是,妄想惺惺非。’务必惺寂同时,不昏不散,日久月深,绵绵密密,迨至静极光通,明心见性,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必矣。彼世之徒知卫生而不知了生者,其亦极善思惟之哉?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