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学常见辞汇

  【无惭】 没有惭愧羞耻的心。

  【无愧】 与无惭同。

  【无尽】 没有穷尽。

  【无尽灯】 譬喻一人将法展转开导百千万人,甚至于无穷尽的人,如将一灯点燃起百千万盏的灯,灯灯无尽,光光不绝。

  【无尽慧】 无穷尽的智慧。

  【无尽藏】 谓含藏无穷尽的功德。

  【无尽法界】 重重无尽的法界缘起。

  【无尽缘起】 又名法界缘起,谓一切事物,互相为缘,互相起法,为四种缘起之一。

  【无诤】 安住于空的道理而与物无诤。

  【无诤三昧】 安住于空的道理而与物无诤的禅定。

  【无遮】 无遮止限制的意思。

  【无遮会】 无遮法会。这种法会普同供养,如现在人打千僧斋,结万人缘,谁都可以参加而无遮止限制。

  【无缘】 没有缘份。

  【无缘法界】 无差别而平等的意思。

  【无缘慈悲】 三种慈悲之一,即心无分别,普救一切,不但对一切人类拔苦与乐,甚至扩展至一切有情动物,皆起怜愍爱护的心。

  【无缘大慈】 佛具大慈心,虽与众生无缘,但是也发大慈心而救渡之。

  【无余】 无有残余。

  【无余依】 无余依涅槃的简称。见二涅槃条。

  【无余修】 四修之一。见四修条。

  【无余涅槃】 二涅槃之一。见二涅槃条。

  【无学】 在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果阿罗汉为无学。有学是还要上进修学的意思,无学就是学道圆满不更修学的意思。

  【无学果】 证得无学果位的人,即阿罗汉。

  【无碍】 没有障碍。

  【无碍智】 自在无碍的智慧,即佛的智慧。

  【无碍解】 又名无碍辩。见四无碍解条。

  【无碍光如来】 又名无碍光佛,即阿弥陀佛十二别名之一。

  【无比法】 无与伦比的法。

  【无色有】 无色界的果报实有,为三有之一。

  【无色界】 三界之一。见三界条。

  【无表色】 受戒时,以强盛三业,制造一种色体,此体亦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名为色,外相不显,故名无表,因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故以之为生戒体。此无表色,虽不似他色之有质碍,然而由四大的色法生故,所以摄在色法之中,是乃小乘有宗的教义。

  【无自性】 无有一定的自性。一切法因缘和合而生,都无一定的自性。

  【无门宗】 佛心宗。无门即是佛心的别名,佛心宗即是禅宗。

  【无没识】 阿赖耶识的别名,因阿赖耶识是无始以来,一切有情生命所寄托,在一期无常中,最先来,最后去,并不随生死而消失,故又名为无没识。

  【无垢衣】 无烦恼垢染的衣,即袈裟。

  【无垢地】 离垢地的别名,是菩萨十地中之第二地名。

  【无垢识】 阿赖耶识在佛位上,变成清净无垢,为诸无漏法所依止,故名无垢识,又名庵摩罗识。

  【无法相】 谓一切法都是缘生的,无真实之体,亦无真实之相。

  【无财鬼】 见鬼条。

  【无酒神】 八部众之一,即阿修罗。

  【无师智】 无师自通的智慧。

  【无异想】 对一切众生无远近亲疏的思想,是如来十八不共法之一。

  【无烦天】 色界十八天中之第十四重天名。

  【无所得】 没有什么法可以得到的意思,这是无相的道理。

  【无所有】 又叫做无所得,空的别名。

  【无义语】 没有意义的言语。

  【无热天】 色界五净天之第二天名。

  【无忧王】 见阿育王条。

  【无想界】 无想天。

  【无想定】 外道为了获得无想天的果报而修一种泯灭一切心想的禅定。

  【无想果】 又名无想报。见无想报条。

  【无想报】 又名无想果,即外道修无想定者,命终生无想天,受五百大劫心心所灭,而身亦如枯木死灰,他们误认是真涅槃境界,岂知过了五百大劫之后,又复动念,再入轮回。

  【无想天】 无想的众生所居住之天,在色界之第四禅天。

  【无想天难】 八难之一。见八难条。

  【无央数劫】 无量数劫。

  【无去无来】 如来的法身不去也不来,湛然常住。

  【无佛世界】 没有佛在世界上居住的时期,如释迦佛涅槃之后,弥勒佛尚未示现的这一段时期。此时期由地藏王菩萨负责教化众生的工作。

  【无问自说】 十二部经之一。

  【无师之智】 无师而独自觉悟的佛智。

  【无寻无伺】 色界二禅以上,无寻的心所,亦无伺的心所。

  【无称光佛】 无量寿佛的别名,为十二光佛之一。

  【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是不滞住善恶、是非、空有、断常、迷悟等等对待的两边,连中道亦不住。而生其心者,即是生其空寂灵知妙明真如的心。

TOP

  【焰摩天】 夜摩天,在欲界天之第三重。

  【焰慧地】 菩萨十地中之第四地。楞严经说:‘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燃灯】 1.燃点灯烛。2.佛名。见燃灯佛条。

  【燃灯佛】 又名锭光佛。释迦佛在因行中第二阿僧祇劫届满时,刚好此佛出世,他买了五茎莲花去供佛,又以头发铺地给佛走路,佛即为他受未来成佛的记别。智度论说:‘如然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然灯太子,作佛亦名然灯。’

  【琰魔王】 即阎罗王,简称阎王。见阎王条。

  【琰魔界】 琰魔王的世界,在我们所住的南赡部洲东方铁围山下。

  【琰魔使】 琰魔王的鬼卒。穷凶极恶的人,琰魔王就差遣这种鬼卒去引取他来治罪。

  【异生】 凡夫的别名,因凡夫轮回六道,受种种别异的果报而生。

  【异生性】 凡夫之性,系指见惑的烦恼种子而言。俱舍论说:‘云何异生性,谓不获圣法。’

  【异生羝羊心】 十住心之一。凡夫的愚痴,好像羝羊,羝羊即牡羊,终日只知思念食欲和淫欲。

  【异相】 四相之一。见四相条。

  【异熟】 果报的新译,因为因与果必异时而熟,故云异熟。

  【异熟因】 六因之一。见六因条。

  【异熟果】 五果之一。见五果条。

  【异熟障】 谓由于自然果报的障碍而不能修行佛法的地方,如三恶趣及无想天等是。

  【异熟生】 异熟因所生。

  【异熟识】 阿赖耶识的别名。

  【异方便】 特殊的方便。

  【异时而熟】 种因在先,受果在后,先后时间相差,或至无数劫,所以说异时而熟。

  【登住】 登入菩萨十住之位。

  【登地】 登上菩萨十地之位。要达到登地须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登地菩萨】 登入初地(即欢喜地)之位的菩萨。

  【发通】 开发神通。

  【发愿】 立下誓愿。

  【发露】 表白自己所犯的过失。

  【发心】 发愿求取无上菩提的心。

  【发心住】 菩萨十住之第一位。

  【发光地】 菩萨十地之第三地。

  【发菩提心】 发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众生】 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集众缘所生,名为众生,又历众多生死,名为众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众生。

  【众生心】 一切众生所有的心。众生心约有二种,即真心与妄心。见二心条。

  【众生见】 执著众生实有的妄见,是我见的别名。

  【众生界】 十界之中,除去佛界,其他九界都叫做众生界。

  【众生恩】 四恩之一。见四恩条。

  【众生相】 四相之一。见四相条。

  【众生相续】 三相续之一。见三相续条。

  【众生缘慈】 三慈之一。见三慈条。

  【众生世间】 三世间之一。见三世间条。

  【众生无边誓愿度】 四弘誓愿之一。见四弘誓愿条。

  【众合地狱】 八热地狱之第三。

TOP

  【等】 1.平等之义。2.等级之义。3.等类之义。

  【等心】 1.平等心,即视一切众生怨亲平等。2.对诸法平等修行的心。

  【等味】 平等一味。

  【等至】 定的别名。身心平等安祥叫做等,以定力才能达至此种等的境界,所以叫做等至。

  【等持】 定的别名。梵语三摩地,华译为等持,即心安住于一境而平等维持之义。

  【等智】 十智之一。见十智条。

  【等慈】 平等的慈悲。

  【等谛】 俗谛的别名。

  【等观】 平等观念一切事理。

  【等觉】 1.佛的别称。等是平等,觉是觉悟,诸佛的觉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觉。2.大乘五十二阶位中,第五十一位,名为等觉,即十地位满,将证佛果之中间阶段,因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名等觉,又名一生补处,或金刚心菩萨。

  【等妙】 等觉与妙觉。大乘阶位五十二级中,第五十一位即等觉,第五十二位即妙觉,亦即佛果。等觉犹如十四的月亮,妙觉则如十五的月亮。

  【等妙觉王】 佛的尊称。等是等觉,是显因圆,妙是妙觉,是显果满,佛因圆果满,故称等妙觉王。

  【等活地狱】 八热地狱之第一。见八热地狱条。

  【等无间缘】 四缘之一。见四缘条。

  【结】 系缚的意思,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系缚众生的身心,使不能解脱,永沦生死。

  【结印】 手结印契。密宗的修法,要手结印,口念咒,意观想,这样才能做到三密相应。

  【结使】 结与使。结与使都是烦恼的别名,烦恼能系缚身心,结成苦果,故称为结,能使众生沉溺于生死苦海,故又名为使。结有九结,使有十使。

  【结夏】 结夏安居。见安居条。

  【结集】 佛灭后,五百大阿罗汉相聚一处,将佛过去所说的法,结合集成为佛教的三藏经典。

  【结贼】 结是烦恼的别名,因为烦恼能为害智慧,故喻之为贼。

  【结解】 结与解。结是烦恼所缚;解是证悟真理而得自在。

  【结漏】 结与漏。结与漏都是烦恼的别名。

  【结缚】 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系缚吾人的心身使不得解脱出离生死。

  【结缘】 广结善缘。

  【结业】 指由烦恼而生的思想与行为。

  【结跏趺坐】 佛陀的坐法,即盘膝而坐。略有二种:若先以右足置于左腿上,再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叫做降魔坐;若先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再以右足置于左腿上者,则叫做吉祥坐。

  【给孤独园】 给孤独长者买只陀太子的园林给佛讲经说法,故其园名为给孤独园。

  【给孤独长者】 中印度憍萨罗国的丞相,性情慈善,喜欢布施孤独的人,所以获得给孤独之名。

TOP

  【菩提】 华译为觉,是指能觉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漏尽人的智慧。

  【菩提心】 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菩提心戒】 以菩提心之自性清净为戒,是三昧耶戒的别名。

  【菩提分】 1.佛陀从四谛的道谛中,开示出三十七种修习基本圣道的法门,叫做三十七道品,也叫做三十七菩提分法。2.即七菩提分,又名七觉分。见七觉分条。

  【菩提树】 原名毕钵罗树,因释尊在此树下成道,故又名菩提树。

  【菩提达磨】 简称达磨,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见达磨条。

  【菩提萨埵】 见菩萨条。

  【菩萨】 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的意思,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众生的大圣人。

  【菩萨戒】 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兹将上述二种戒本所说的重戒和轻戒戒目列表如下:

菩 萨 重 戒 戒 目 表



梵网经戒本


菩萨优婆塞经戒本


条数


戒目


条数


戒目


1


杀戒


1


杀戒


2


盗戒


2


盗戒


3


淫戒


3


大妄语戒


4


妄语戒


4


邪淫戒


5


酤酒戒


5


酤酒戒


6


说四众过戒


6


说四众过戒


7


自赞毁他戒




8


故悭戒




9


故嗔戒




10


谤三宝戒





菩 萨 轻 戒 戒 目 表



梵网经戒本


菩萨优婆塞经戒本


条数


戒目


条数


戒目


1


轻慢师长戒


1


不供养父母师长戒


2


饮酒戒


2


耽乐饮酒戒


3


食肉戒


3


不瞻病苦戒


4


食五辛戒


4


见乞不与戒


5


不举教忏戒


5


不承迎礼拜尊长戒


6


不敬请法戒


6


见他毁戒心生憍慢戒


7


不听经律戒


7


不持六斋戒


8


背正向邪戒


8


不往听法戒


9


不瞻病苦戒


9


受僧用物戒


10


畜诸杀具戒


10


饮有虫水戒


11


通国入军戒


11


险难独行戒


12


伤慈贩卖戒


12


独宿尼寺戒


13


无根谤人戒


13


为财打人戒


14


放火损烧戒


14


以残食施四众戒


15


法化违宗戒


15


畜猫狸戒


16


惜法规利戒


16


畜兽不净施戒


17


依官强乞戒


17


不畜三衣钵杖戒


18


无知为师戒


18


作田不求净水陆种处戒


19


斗谤欺贤戒


19


贩卖斗秤不平戒


20


不能救生戒


20


非处非时行欲戒


21


无慈酬怨戒


21


商贾不输官税戒


22


慢人轻法戒


22


犯国制戒


23


轻新求学戒


23


得新食不先供三宝戒


24


背大向小戒


24


僧不听辄自说法戒


25


为主失仪戒


25


在五众前行戒


26


待宾乖式戒


26


僧食不公分戒


27


受别请戒


27


养蚕戒


28


故别请僧戒


28


行路见病舍去戒


29


恶伎损生戒




30


违禁行非戒




31


见厄不救戒




32


畜作非法戒




33


观听作恶戒




34


坚持守心戒




35


不发大愿戒




36


不自作誓戒




37


故入难处戒




38


众坐乖仪戒




39


应讲不讲戒




40


受戒非仪戒




41


无德诈师戒




42


非处说戒戒




43


故毁禁戒戒




44


不敬经律戒




45


不化众生戒




46


说法乖仪戒




47


非法立制戒




48


自坏内法戒





  【菩萨行】 菩萨自利利他圆满佛果的大行,也就是布施等六度。

  【菩萨乘】 又名大乘,为五乘之一,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他二利以达到佛界的教法。见大乘条。

  【菩萨道】 菩萨所修之道,亦即自利利他。

  【菩萨藏】 大乘经的总称,为二藏之一。法华华严等一切大乘经中,含藏大乘菩萨修因证果的方法,故名菩萨藏。智度论说:佛灭后,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请阿难于铁围山结集三藏,谓之菩萨藏,这也是大乘佛法的结集。

  【菩萨僧】 受持菩萨戒的出家人。

  【菩萨十地】 一、欢喜地,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二空理,成就檀波罗蜜,生大欢喜。二、离垢地,菩萨断思惑,除毁犯之非,使身清净,成就戒波罗蜜,离一切垢。三、发光地,菩萨灭无明闇,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罗蜜,心光开发。四、焰慧地,菩萨于三十七道品,圆满具足,进而修习力无畏,不共佛法,远离懈怠,成就精进波罗蜜,使慧焰炽盛。五、极难胜地,菩萨为利益众生,外习诸技艺,内成就禅波罗蜜,极难制胜。六、现前地,菩萨住解脱法门,修空无相无愿三昧,成就般若波罗蜜,使现前差别尽泯。七、远行地,菩萨断诸业果细现行相,起殊胜行,广化众生,成就方便波罗蜜,备远行资粮。八、不动地,菩萨住无生忍,断诸功用,身心寂灭,犹如虚空,成就愿波罗蜜,于涅槃心,湛然不动。九、善慧地,菩萨灭心相,证智自在,具大神通,善护诸佛法藏,成就力波罗蜜,善运慧解。十、法云地,菩萨广集无量道法,增长无边福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依上中下根,为说三乘,成就智波罗蜜,有如大云,雨DA法雨。

  【菩萨四无畏】 菩萨教化众生之时有四种的无畏,即一、总持不忘,说法无畏;二、尽知法乐,和知道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畏;三、善能问答,说法无畏;四、能断物疑,说法无畏。

  【菩萨净戒】 菩萨所受持的清净戒法。

  【华台】 莲华的台座,亦即佛菩萨的台座。

  【华藏界】 莲华藏世界的简称。见华藏世界条。

  【华藏世界】 莲华藏世界的简称,是释迦如来真身毗卢舍那佛净土之名。佛经说,在风轮之上的香水海中有大莲华,此莲华中含藏著微尘数的世界,所以叫做莲华藏世界。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就在华藏世界的第十三层的中间。

  【华严】 佛万德譬如华,以如华之华德庄严法身,叫做华严。

  【华严宗】 依华严经而立宗,故名华严宗。此宗以中国唐时杜顺和尚为始祖,后来因为贤首国师所发扬,故又名贤首宗。此宗论一切万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切互不相碍互相融入。修法界观,以高度平等的眼光,体察万事万物,这种心情证入一真法界即得佛智。

  【华严时】 佛说华严经的时期,即佛初成道三七日间在菩提树下说法的时期。

  【华严三圣】 毗卢舍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华严宗三观】 见三观条。

  【庵摩罗识】 华译为清净识、无垢识、真如识等,为九识中之第九识,亦即佛的清净识。

  【虚无】 虚妄无实。

  【虚空】 虚与空。虚与空都是无的别名。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

  【虚空界】 指眼睛所看到的天空。

  【虚空藏】 菩萨名,因此菩萨含藏一切功德如虚空,故名虚空藏。

  【虚妄】 虚假不实的意思,

  【虚妄分别】 不确实的分别事理。

  【补陀】 即普陀,又名普陀山,在浙江定海县东海中。

  【补陀落迦】 山名,华译为光明山、海岛山、小花树山等,在印度的南海岸,相传为观音菩萨的道场。

  【补处】 补到佛位的意思。

  【补处弥勒】 一生补处的弥勒。弥勒菩萨将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成道,继释迦如来在此世界成佛,而补到佛位。

  【超越证】 二证之一。见二证条。

  【超越断】 与超越证同。

  【跏坐】 把脚放在腿上的坐法。有全跏和半跏两种,全跏是两足放在两腿上,半跏是左足或右足放在另一方的腿上。经上所说的结跏趺坐,是指全跏坐。

  【跏趺】 结跏趺坐。见结跏趺坐条。

  【进具】 谓沙弥的年纪满二十岁时,就可以进一步的受持比丘的具足戒。

  【进如意足】 见四如意足条。

  【都史天】 都史多天的简称。

  【都史多】 兜率天。见兜率天条。

  【都史宫】 都史多天(兜率天)的宫殿,亦即弥勒菩萨所住的地方。

  【都率天】 兜率天。

  【钝使】 性质很迟钝的烦恼。见五钝使条。

TOP

  【钝根】 愚钝的根机,指领悟性不高的人。

  【开士】 1.开悟之士,菩萨的德名。2.以法开导众生之士,为和尚的尊称。


  【开光】 又叫做开眼,即佛像落成后,举行仪式供奉之。

  【开眼】 与开光同。

  【开会】 开是开三乘教的方便门,会是三乘会归一乘。与开显同义。

  【开荤】 又名开素。佛虽然制定酒肉五辛等不可食,但是遇到生病的人或是有利益的事时,却可以饮食。

  【开演】 说法。

  【开悟】 开智明理。

  【开遮】 开是允许的意思,遮是禁止的意思。

  【开显】 开权显实的简称。权者方便,实者真实,开方便以显真实,叫做开显。法华经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开经偈】 念经前所念诵的四句偈,其偈文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开权显实】 见开显条。

  【开示悟入】 开是开佛知见,示是示佛知见,悟是悟佛知见,入是入佛知见,此开示悟入乃是佛出世的本怀。

  【开山祖师】 开山立寺始创基业的人。

  【开三显一】 开三乘方便法门以显真实一乘的教法。

  【开甘露门】 布施饿鬼。

  【开缘说法】 为众人广开佛法因缘而说法要。

  【间色】 中间色。缝制袈娑时要选用三种的坏色,即青之间色,黑之间色,和木兰之间色。

  【间色服】 袈裟的别名。

  【须弥诸山】 指须弥山及其外围的八个山。器世界的最下层为风轮(大气层),其上为水轮(大海洋),再上为金轮(大地)。在金轮上有九个山八个海,互相间隔围绕,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外围的八个山就是持双、持轴、檐木、善见、马耳、象鼻、持边、铁围。

  【喘息】 禅定时,呼出吸进的气很粗。

  【顺化】 又叫做顺世,就是顺世道而死化的意思,通常是指僧人去世。

  【顺世】 与顺化同。

  【顺生受业】 此生造业再生才受报,为三业之一。

  【顺后受业】 此生造业于后数生才受报,为三业之一。

  【顺现受业】 此生造业此生即受报,为三业之一。

  【须摩提】 简称须摩,华译妙意、好意等,为西方极乐世界的别名。

  【须弥山】 华译妙高山,因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相比,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的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碱海,碱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碱海的四方。

  【须陀洹】 旧译为入流,新译为预流,是声闻乘四果中的初果名。入流是初入圣人之流的意思,预流是预入圣者之流的意思。

  【须陀洹向】 四向之一。见四向条。

  【须陀洹果】 声闻乘四果中的初果名。

  【奢摩他】 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黑沙地狱】 十六游增地狱之一。

  【黑绳地狱】 八热地狱之第二。

  【黄檗】 唐断际禅师希运,福建人,于黄檗山出家,后参江西百丈山海禅师而得道,后居洪州大安寺,法席甚盛,师嗜爱旧山,因以黄檗名之,后人便称师为黄檗。

  【黄面老子】 指释迦如来,因释迦如来的身相现金黄 se。

  【提婆达多】 人名,为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佛的徒弟。出家学神通,身具三十相,诵六万法藏,其本地为深位的菩萨,释尊在法华会上,述往世为弃位国王,提婆达多为仙人,使他具足一切佛法,至于成佛。

TOP

佛学常见辞汇


(十三画~十五画)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十三画


  【乱心】 散乱的心。

  【乱善】 乱心所做的善事。

  【传心】 见以心传心条。

  【传戒】 传授戒法。

  【传灯】 传法于他人,如灯灯相传,心心相印。

  【势速】 谓有为法刻刻生灭,其势甚速。

  【势至】 大势至菩萨的简称,因此菩萨的大智至一切处,故名大势至。

  【势至观】 观无量寿经所说十六观之第十一,即观想大势至菩萨身相的观法。

  【勤】 精进的意思。

  【勤行】 勤行善法,亦即六波罗蜜中的精进波罗蜜。

  【勤息】 梵语沙门,华译勤息,即勤修众善和止息诸恶之义。

  【勤策】 即沙弥,因沙弥怀著要做比丘的希望,于是辛勤策励自己。

  【圆心】 求取涅槃圆果的心。

  【圆行】 圆融的行持,也就是称性而修,于事毫无执著,如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修一法,即是修无量法门,生极乐净土,即是生诸佛净土是。

  【圆光】 佛菩萨头上所发出来的圆形光圈。

  【圆佛】 圆教的法身佛,即毗卢舍那佛。

  【圆戒】 圆顿戒,即天台宗所传的大乘戒。

  【圆妙】 谓空假中三谛圆融而不可思议。

  【圆解】 圆通的见解,即利根行人,知见超脱,称性而谈,于理无所执著。

  【圆具】 具足戒的别名,因受持具足戒的人近于涅槃的圆果。

  【圆空】 执著于空叫做偏空,连空亦空,更无所执著,叫做圆空,亦名第一义空。

  【圆果】 圆满的果德,即涅槃。

  【圆宗】 天台宗的别称,因天台宗以圆顿一实为宗旨。

  【圆音】 圆妙的声音,即佛的声音。

  【圆修】 1.在天台圆教是指同时兼修空假中三观。2.圆满的修习万行。

  【圆觉】 1.圆满的觉性。具足众德叫做圆,照破无明叫做觉。此圆觉,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2.对世间一切事理无不澈底了知其真相。

  【圆悟】 圆满觉悟真理。

  【圆乘】 圆满无缺的教法,即佛乘。

  【圆寂】 梵语涅槃,华译圆寂,即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

  【圆实】 圆顿一实,是天台圆教的教理。一行圆融一切行,一位圆具一切位,而成佛顿速,叫做圆顿;这种道理只有一而无二三,是真实而非虚妄,叫做一实。

  【圆成】 圆满成就。

  【圆成实性】 三性之一。见三性条。

  【圆通】 道理圆融而无碍。

  【圆通大士】 观音的别名。

  【圆通忏法】 观音忏法的别名,因观音的别名就是圆通大士。

  【圆教】 大乘究竟圆满的教法,为天台所立四教之第四,或华严宗所立五教之第五。

  【圆教四门】 天台宗说圆教有四门,即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

  【圆顿】 圆融诸法顿速成佛的意思。诸法本圆融,一法圆满一切法,若一念开悟,便能顿入佛位,顿足佛法,这是天台宗的宗旨。

  【圆顿戒】 指天台宗的戒法,天台宗以圆融诸法顿速成佛为宗旨,故其所依之戒便叫做圆顿戒。

  【圆顿宗】 天台宗。

  【圆顿教】 简称圆教,是大乘穷极的实教,若悟圆教之理,能顿入佛位,顿足佛法,故名圆顿。

  【圆融】 圆通融合的意思,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众生即本觉,娑婆即寂光等都是圆融的道理。

  【圆融三谛】 三谛是空假中,空假中圆融无碍,即空即假即中,叫做圆融三谛。

  【圆明常寂照】 六祖惠能所说。谓心性本来是圆满光明与真常不变的,虽然是寂静不动,却能够遍照一切法界,虽然是遍照一切法界,却仍旧还是寂静无动,此乃是无上涅槃之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