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卍新纂续藏经 No. 1166 净慈要语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西方安乐土去此十万亿与我介尔心初无彼此异。
  宗意约即远论近亦指迷即悟也去此十万亿者十疑论云此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言之耳以凡夫心量言之去西方佛刹不啻十万亿刹之遥约心具而造言之曾无彼此之异也。
  △次依宗释义二初释初二句明远三初引经。
  论曰佛说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佛说等者世尊于给孤独园无问自说告上足弟子舍利弗指其归趣者也极乐者梵语须摩提此云安养或云清泰言极乐者犹云最胜也。
  △次释数。
  百亿日月百亿须弥百亿大海百亿铁围山名一佛土十千为万十万为亿。
  百亿下明佛土之相十千下正明数量也日月处须弥之腰大海绕须弥之下铁围环大海之外一佛土者俱舍颂云四大洲日月须弥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为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以此百亿等为一佛土也。
  △三结成。
  一佛国土已自广大况亿佛国土乎况十万亿乎是则极乐国土去此甚远。
  一佛下展转况佛土甚多是则下结佛土甚远况者非比况之况乃以少况多之况也。
  △次释后二句不远二初正释三初明不远之由。
  博地凡夫念佛求生弹指即到者正由生吾心所具之佛土也。
  博地凡夫者凡字亦该得广藏教三资粮通教干慧别教十信圆家五品皆名凡位今明博地者大地庸常之夫也弹指者言其生之速也观经疏云如一念顷又云屈伸臂顷弹指之所以即到者有乎二义一者净业内熏二者慈光外摄般舟论乎三力正由下正明不远之由。
  △次明心之相状。
  言介尔心者即凡夫念佛之心也刹那之心至微至劣故称介尔。
  介尔者言其心之微刹那者明其时之速毗昙云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此名一瞬六十瞬为一息仁王云一刹那有九百生灭至微者言其状之甚眇至劣者言其力之不胜介尔者犹言蕞尔也。
  △三明心土相即。
  谓十万亿远之佛土居于凡夫介尔之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故曰初无彼此异。
  谓十下指土即心故曰下结归宗义。
  △次料简二初以小包不远难。
  问曰介尔之心居于方寸云何能包许远佛土。
  此以相难性以妄局真大抵出于寻常之见楞严云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尚何许远佛土之不能尽包乎。
  △次以真妄不二释三初法二初略明。
  答曰介尔之心昧者谓小达人大观真妄无二。
  答中以性融相以真夺妄达人大观者古德云小智自私贱彼贵我达人大观无可不可大者对小而言责其局于介尔之心不能以大观也。
  △次释出。
  盖此妄心全性而起性既无边心亦无际。
  此释成真妄无二盖此妄心全性而起者指要云心者趣举刹那心也圆家明性既非但理乃具三千之性此性圆融遍入同居刹那心中谓之全性而起既全性起故心亦无际也。
  △次譬。
  性如大海心似浮沤全海为沤沤还匝海。
  楞严以沤譬顽空海喻真觉此中以沤譬妄心海喻法界也以喻显法思之可了。
  △三合二初正合。
  盖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合中以不变合乎性海随缘合乎心沤。
  △次结责。
  既曰随缘不变岂可以真妄而局大小哉。
  既曰下牒前岂可下结责。
  △次一门约正报论妙二初标。
  四生佛不二门。
  此门约果论因指凡同圣以佛所证与生性佛无二无殊故云不二。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阿弥与凡夫迷悟虽有殊佛心众生心究竟无有二。
  阿弥者约悟为言凡夫者约迷而说犹言生佛迷悟虽则殊途克论本心初非有二也。
  △次依宗释义二初释初二句约相明不二而二二初正明二初明弥陀悟相。
  论曰阿弥陀佛者果人也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
  三身者即法报化三身也觉性是法身觉相是报身觉用是化身四智者一道慧智见道实性实性中得即开佛知见也二道种智知十法界诸道种别解惑之相一一皆知即示佛知见也三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相即悟佛知见也四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种种行貌皆知即入佛知见也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知一切因缘果报定相从如是因缘生如是果报不生果报悉知之二业智力知一切众生过现未来诸业诸受乃至第十漏尽力自知我生已尽不受后有是也四无所畏者一者一切智无畏二者漏尽无畏三者说道无畏四者说苦尽道无畏释云于大众中广说自他智断决定无所失则无恐惧之相也十八不共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意无失乃至知过去无碍知现在无碍知未来无碍也此十八种法乃如来果人所证不共二乘故云不共也阿弥陀即能成就之人此等诸法皆所成就也。
  △次明众生迷相。
  凡夫者因人也具足无量恒沙烦恼造作无量恒沙业系当受无量恒沙生死。
  烦恼虽多不出三惑业繁虽多不出十恶生死虽多不出二死一一皆云无量恒沙者约别相言之也。
  △次约譬结。
  迷悟之相譬彼云泥。
  悟者如云之去来无碍迷者如泥之坠累难通生佛相悬真有若云泥之隔矣。
  △次释次二句约性明二而不二二初通明不二五初相性对显。
  言究竟不二者谓据相而言则不二而二约性而论则二而不二。
  约性而论者虎溪大师云性具之功功在性恶前来恒沙烦恼即性恶也业系生死即修恶也今体此修恶即是性恶性恶融通任运摄得佛界性善故云二而不二也又性即相故不二而二相即性故二而不二也。
  △次展转释成二初约迷悟释成。
  盖诸佛乃悟众生心内诸佛众生乃迷诸佛心内众生。
  盖诸佛等者不二门云但识一念遍见己他生佛他生他佛尚与心同况己心生佛宁乖一念今诸佛者他佛也生心佛者己佛也众生者己生也佛心生者他生也众生迷则俱迷非唯迷己亦迷他诸佛觉则俱觉亦乃觉他仍觉己又我心具佛故云众生心内诸佛佛心具我故云诸佛心内众生。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次约三德释成。
  所以悟者悟众生本具性体性量性具也所以迷者迷诸佛所证性体性量性具也。
  众生在迷但言本具诸佛已悟故云所证证具虽别觉性元同故不二门云于生局处佛能遍融于佛遍处生自局限此之谓也。
  △三直据心性。
  心性之妙岂受其迷迷而不迷斯言有在。
  心性之妙等者指要云良由众生性具善恶不可变异其性圆明名之为佛心性之妙如此又岂受其迷乎如云虽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斯言有所归矣。
  △四会通三身。
  故众生本有性量即诸佛所证法身性体即报身性具即应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法会合可知。
  故众生等者牒前心性之妙是知果佛圆明之体即我凡夫本具性德众生本有性量横亘竖穷属中谛故配法身性体离过绝非属真谛故配报身性具三十世间属俗谛故配应身四智等乃至会合可知者四智属般若亦配报身十力等属解脱亦配应身故妙宗云法身非不具于一切法门及诸色相让于能证及垂应故也。
  △五引古德证。
  故古德云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
  古德云者即杨次公十疑论序中所说也诸佛等者上句以佛为主明诸佛已悟故云心内众生尘尘极乐而仍名众生者不失其本体之名也下句以生为主众生在迷心内诸佛念念证真而众生不知所谓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是也。
  △次释成此宗二初生佛相即。
  故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
  生佛之所以相即者亦性具之功也初句明我心具佛故佛即我心次句明佛具我心故我心即佛故自他不二门云虽分自他同在一念既同一念自他岂殊亦此意也。
  △次出其功能功能者能以性言功以修言性有具佛之妙能修有即佛之照用。
  未举念时早已成就才举心念即便圆成感应道交为有此理故念佛人功不唐捐。
  未举念时等者犹云虽未修观之时而具佛之心未始暂缺故云早已成就才举心念者犹云以我具佛之心而念即心之佛故曰即便圆成感应道交者犹云众生感心中诸佛诸佛应心内众生故云道交故念下结劝。
  △次六门明能生因果二初三门约因论妙次三门约果论妙初三门约因论妙三初一门明全理起事二初标。
  五法界为念门。
  法界者约理为言为念者约事为言全理起事故云法界为念犹云以法界性为我之能念也。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初二句明全性起修次二句明全修在性法界等者妙宗云又应了知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乃至云既一一法全法界作故趣举一即是圆融法界全分是也。
  △次依宗释义二初通明理事三初明事中诸念。
  论曰行者称佛名时作佛观时作主伴依正观时修三种净业时一心不乱时散心称名时以至见思浩浩恒沙烦恼。
  行者下泛明诸念称佛名时者如观经下品下生中明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乃至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是也作佛观时者如观经云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等是也作主伴依正余观时者前且总明所谓观虽十六言佛便周是也作主伴下别明主即弥陀伴即观音势至依即初观落日已去乃至变水成冰琉璃成地树列七种池流八德光明化鸟水声说法空中天乐华座庄严等是也正即阿[鞥-合+(白-日+田)]跋致及三辈往生诸上善人等是也三种净业时者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仍复告云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云云)一心不乱时者小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专称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等是也见思浩浩者见思法华玄义云又云见修又云四住又云染污无知又云取相惑又云枝末无明又云通惑又云界内惑言浩浩者见有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无言见绝言见一百八见等约五利五钝言之历三界四谛增减不同则成八十八使思者亦云思惟亦云迷事思亦名正三毒三界分为九地每一地有九品则成八十一品故云浩浩也恒沙烦恼者亦云尘沙出假菩萨见俗谛理开法眼成道种智之所断也四念处云十住断界外上品尘沙十行断中品尘沙十向断下品尘沙(云云)。
  △次明事全是理。
  凡此有心皆由真如不变随缘而作全体即是法界。
  凡此有心者牒前诸念即理既全理为事故全事即理故云全体即是法界也。
  △三证全理论事。
  故法智大师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
  故法智下引文证成不出生佛作正既全法界而作有何一物而不具诸法耶。
  △次释成此宗四初举劣况胜。
  若然者余心尚是况念佛心乎。
  若然者牒前即理之事余心者指前见思浩浩之心尚是法界何况称名作观之心能念者乃具佛之心所念者乃即心之佛非法界而何。
  △次指事即理。
  是故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
  是故等者又牒前念佛之心指归行者当念即是故妙宗云须知本觉乃是诸佛法界之身以诸如来无别所证全证众生本性故也。
  △三出其功能。
  以此妙心念彼阿弥则彼三身何身不念求彼四土何土不生。
  以此妙心者指前圆融宝觉之心此心本来具足身土诸法故称为妙念彼阿弥等者彼佛乃实报身应同居土亦名尊特亦名胜应而云则彼三身何身不念者良以报应属修法身是性法身一性举体起修故得全性成修全修在性三身融妙指一即三今以具佛之心而念即心之佛尚何三身之不念乎求彼四土何土不生者净土由心心垢土垢心净土净以我具土之心求生即心之土尚何四土之不生乎。
  △四约位释妨。
  但随功行浅深品位高下耳。
  但随下释妨恐疑者谓今明西方净土者佛惟胜应土属同居何得辄云三身四土耶故释云今以法界为念则何理不臧品位有高下者特随功行何如耳。
  △次一门明事事无碍二初标。
  六境观相吞门。
  观为能照境属所观若所若能俱全法界彼此互夺故曰相吞教家所谓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正此意也。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十六等诸境事理两种观彼此互相吞如因陀罗网。
  十六境者观经疏云初六观观其依果次七观观其正报后三明三辈九品往生是为十六境也事理二观者如占察经云观有二种一者唯识谓一切唯心二者实观谓观真如唯识历事真如观理非此中的意今云事理两观者的指十六境为事观以即空假中为理观所谓以吾具佛之心而观即心之佛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等是也又事观指三种净业钞云今三种福是圆助道与正观合皆如来行是也相吞之义恐人难解故举帝网之譬以明。
  △次依宗释义二初先明偈义二初牒三句以立理本二初出相吞之由。
  论曰境观相吞者正由事事无碍也。
  事事无碍者贤首清凉立四种法界以释华严一曰理二曰事三曰理事无碍四曰事事无碍今论中所引以明境观之所以相吞者盖得乎事事无碍也。
  △次出无碍之本二初略指。
  事事所以无碍者所谓有本者如是也。
  事事下又出无碍之由犹溯流而穷源本者也有本者如是出儒典今取其文不取其义徐子问于孟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今论引以明事事之所以无碍者盖由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之本而然也。
  △次正释。
  盖由法相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既皆全体而作有何一法不即法界故曰一尘法界不小刹海法界不大多亦法界少亦法界。
  盖由等者亦妙宗中文良以观经题名观佛疏名心观为宗故四明融会之曰今此观法非但观佛乃据心观就下显高不名为难是知今经心观为宗意生见佛故得二说义匪殊涂又应了知法界圆融(云云)彼明心佛双融今论明观境一致也故曰一尘等者下亦妙宗文大师释题作诸字互具释钞中问本以一字具教行理三今何得以无量寿三字方具于三耶答以题诸字对三德释斯是妙谈贵在得意欲令行者知三德性遍一切处乃至云多亦三德少亦三德(云云)彼云三德此云法界者变其文耳又彼中释题故云三德此中论具故云法界亦各有其致也。
  △次释初诸句正明相吞三初释一二句境观有本。
  是以西方十六诸境吾心事理二观一一无非法界全体。
  是以者承前有本而来惟其一尘法界不少刹海法界不大故若观若境若理若事若依若正无非法界也。
  △次释第四句譬喻圆融。
  如帝释宫中因陀罗网虽彼此各是一珠而影入众珠虽影入众珠而东西照用有别。
  如帝释下举譬以明光体无殊以譬法界一理照用有别以喻境观相吞虽彼此下明其互摄互合虽影入下明其无坏无杂。
  △三释第三句事理互吞。
  境观亦然以境为事则观为理理能包事是为以观吞境以观为事则境为理现能包事是为以境吞观或一为事余为理或一为理余为事彼此互各相吞故如因陀罗网。
  境为事观为理者理外无事事在理中是为观吞境也观为事境为理者亦然或一为事余为理等者且如十六诸境事理二观随举一境为事余皆为理理能包事彼此互包诚有如帝网珠光之互吞互入也。
  △次释成此宗二初正明。
  若然者当我作观时则西方依正已在我观之内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
  若然者牒前相吞之意当我等者有乎二义一者约性具说二者约修成说约性具说者知我一心具诸佛土方我作观之时而西方依正早已在我观之内矣二约修成说者当我观功既着之时而西方依正已在我观中显现矣然观不离境境外无观故云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上句以观吞境下句明境吞观。
  △次引证。
  了此而求生安养可谓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了此等者犹言了此境观相吞之意而求生乐土者可谓雁过长空(云云)此本天衣怀禅师语师一日问学者云若言舍秽取净厌此欣彼则是取舍之情众生妄想若言无净土则违佛语修净土者当云何修众无语复自答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又云譬如雁过长空(云云)此语若用意求之卒难理会反而思之初非隐奥也犹云寒潭既净雁影自临以譬观功既着妙境自彰自然而然原非勉强非水有留影之心雁有遗踪之意也若雁有遗踪之意则境不即心佛从外有若水有留影之心则行成有作滥乎别修故云无也言生则决定生是则不违佛语言去则实不去众生取舍之情亦忘今但取其后文证成相吞之意不取前义若取生则决定生之言义虽有在于此恐难配合。
  △三一门明三观圆融二初标。
  七三观法尔门。
  法尔者犹云自尔也言此三观性之自尔故心要云然兹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也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故云法尔。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能观为三观所观为三谛全性以起修故称为法尔。
  初句明修次句明性三四句明性修冥妙问前云法界为念境观相吞其于观门可谓足矣今复明三观不太重烦耶答前明法界为念则谛智仍所不分次明境观相吞则能所尚恐未泯今明三观法尔则显修性冥妙理智一如意泯前二之迹有以见论主立门之意矣。
  △次依宗释义二初通明谛观二初牒前谛观。
  论曰三谛者真俗中也三观者空假中也。
  论曰下先出谛观之名上句明所观妙境下句明能观妙观谛观名别体德元同。
  △次别明谛观二初明三谛三初明三谛功能。
  忘情绝解莫尚乎真随缘应用莫尚乎俗融通空有莫尚乎中。
  忘情等者情即六凡情执解即二乘智解当其未证真谛之时而凡情圣解不能泯也缘即众生机缘用即菩萨应用当其求证俗谛之时而机缘应用不能立也空即真空冥寂有即万象森罗当其未证中谛之时而空有二边不能融也而言莫尚者诚欲遣情立法统乎中道者舍此三谛之理其他莫能为矣。
  △次明三谛相貌。
  虚灵不昧此吾心自空者也物来斯应此吾心自有者也空有相即此吾心自中者也。
  虚灵不昧者此约性体言之也故云自空物来斯应者此约性具言之也故云自有空有相即者此约性量言之也故云自中于真俗中三谛而一一言自者乃天然性德之理显非修成而后得也。
  △三结谛非是观。
  此性也非修也三谛也非三观也。
  此性下以性拣修一家所立谛观不唯体同亦乃名义相近仍恐迷者昧于修性之旨故明谛已竟乃结云此所观之谛境也非能观之观也。
  △次明三观二初标本。
  修之者称性照了也。
  上句指能修之人下句示所修之法称者如也性者真如性也以如如智照如如境故云称性照了。
  △次释成二初横论二初释二初次第。
  故体达此心空洞无物谓之空照了此性具足万法谓之假融通二边不一不异谓之中。
  空能荡相者也心苟滞于有则用三止之功称性而体达之勿使芥蒂萌于胸中使其复还实际故谓之空也假能立法者也心苟着于空则用三观之功称性而照了之勿使纤毫滞于偏寂使其复还本具故谓之假也中能统法者也心苟执于二边则用寂照不二之功称性而融通之勿使斯须沉于空有使其复还性德故谓之中也此之三观言虽次第修在一时所以到于初住位中三智一心中得矣。
  △次圆融三初重指三谛圆融。
  然则即虚灵而应物也即应物而虚灵也。
  此中但言二句者以中无别体但明空有相即中道自显然则者牒前次第之意以显圆融即虚而应者显非顽空也空即妙有也即应而虚者显非偏假也有即真空也既空有相即显非但中也即二边而中也。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次正释三观相即。
  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
  全谛发观观还照谛空即假中者以其即虚而应也假即空中者以其即应而虚也中即空假者以其非虚非应而虚而应也。
  △三赞美三观微妙。
  是称性而修也绝待而照也不思议之三观也首楞大定之司南也。
  称性而修绝待而照者赞美一心三观之功用也如妙宗云谛既即一而三观岂前后而照故于妙境以立观门即于一心而修三观此观观法能所双绝故云绝待而照也不思议之三观者亦妙宗语四明云若论作是之义者即不思议三观也何者以明心作佛故显非性德自然有佛以明心是佛故显非修德因缘成佛乃至云于一念妙观作是能泯性过即是而作故全性成修则泯一切自然之性即作而是故全修即性则泯一切因缘之性若其然者何思不绝何议不忘故云不思议之三观也首楞大定之司南者阿难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者请此三观也天如释之曰奢摩他此云寂静三摩此云观照禅那此云寂照不二义立三名体惟一法三一?融故谓之妙如是妙修方曰楞严大定此乃一经之要旨趣理之玄门故云首楞大定之司南也。
  △次结。
  此横论也如此。
  △次竖论二初次第。
  若竖论者或以吾心虚灵者为空以所观万物者为假以心境不二者为中。
  以先空次假后中次第而明故云次第此中本言圆融必先言次第者盖非次第无足以彰圆融之妙耳犹止观十乘皆以思议显乎不思议境也。
  △次圆融。
  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万物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
  初句以空夺有妙在即有而空也次句以有夺空妙在即空而有也三句空有互夺妙在对待双忘也。
  △次释成此宗二初明横竖自在。
  是以观极乐依正者以吾心一心之三观照彼一境之三谛无不可者以吾心三观之一心照彼三谛之一境亦无不可者。
  是以下标所观之境以吾下显能观之心一心之三观者约竖论也三观之一心者约横论也秪是一心宛有三用虽有三用元是一心谛观圆融纵横自在故云无不可者。
  △次证三观圆融。
  虎溪大师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尚何三观之不法尔乎。
  虎溪下引文证初二句约竖论可知次二句以横融竖忘者双遮二边之谓也照者双照二边之谓也即忘而照即照而忘何尝有其先后次第哉以一心融之待对绝矣了无踪三字虽是助语亦绝待之异称也尚何下结归宗偈。
  △次三门约果论妙二初一门明生佛道交二初标。
  八感应任运门。
  感属众生应惟属佛任运者犹云自然也以生佛体同故云感应任运。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
  初句明妙感次句明妙应三句明感应所以四句约喻以明生佛相悬有十万亿刹之遥而云即应者如妙宗云所谓众生净心依于业识熏佛法身故能见胜应妙色相也如磁石吸针者磁石与针气分相同故能任运而吸盖以石喻佛针喻众生也。
  △次依宗释义二初通明生佛二初明天性二初明生佛同源二初正明。
  论曰诸佛众生同一觉源迷悟虽殊理常平等。
  同一觉源者同一本觉之源也迷悟虽殊等者所谓五即得之何足为高理即失之未始暂下犹言生佛迷悟得失虽殊而其觉性之理未尝有乎增损故云理常平等。
  △次引证。
  故曰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
  具如前释。
  △次明心精通淴。
  迹此而言则诸佛众生心精无时而不通淴。
  迹者依也据也犹云据其理常平等言之则生佛心精无时而不淴合如楞严所谓心精通淴当处湛然是也。
  △次明感应二初反明无感不应二初释疑感。
  但诸佛无时不欲度生而众生念念与之迷背。
  但诸下释疑恐疑者谓若其然者则我等恒与佛俱而不蒙度脱者何耶故今释之诸佛度生之心如明镜然有形斯像未尝而不欲度奈众生念念与之迷背故无由契合譬犹背镜而立安能求其像乎。
  △次引譬证。
  故势至菩萨云一人专忆一人专忘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一人专忆者譬佛慈念众生之心无时不在一人专忘者譬众生背觉合尘茫然而不思返所以无由感佛故不肖有偈云佛视众生如一子众生视佛若为亲可怜觌面仍逃遁止宿甘为门外人故虽逢见而不逢见也悲夫。
  △次正明有感即应二初譬母子相忆二初譬。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子若等者若设若也如同也子设忆母亦同母之忆时二忆相冥虽历生亦不相违远下文合法自见若先约譬以明者子譬始觉母譬本觉众生念佛始觉有功分同本觉故云如母忆时始本相冥智如一淴故云历生不相违远。
  △次合。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若众生等者吴兴曰以证验修则念佛之心不可单约事相而解念存三观佛具三身心破三惑无生忍位方可入焉此本大势至菩萨所证圆通之文今论中所引以合前母子相忆之喻文有五句先二句合上文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次三句合上文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已上二科皆明有感即应可谓深切着明矣。
  △次结功由天性。
  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关故得任运拔苦与乐。
  正由下出其不远之由既曰一理平等天性相关则生亦法界佛亦法界举生摄佛举佛该生众生感心中诸佛诸佛应心内众生以同体权拔其九界之苦与其佛界之乐故云任运也。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次释成此宗四初明弥陀妙应已成。
  况无量寿佛因中所发四十八愿誓取极乐摄受有情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满。
  况无量等者无量寿佛因中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所所发四十八愿具如本经(云云)要而言之不出四弘誓愿摄受有情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道果久成即佛道无上誓愿成也夫度生必学法门成佛必断烦恼即摄得余二四弘备矣梵语僧那此云愿肇论云发僧那于始心终大悲于赴难亦此意也况者非比况之况乃以通况别之况犹言生佛天性相关既其如此况彼佛乘昔本愿愿度众生者乎。
  △次劝众生妙感当立二初劝勿疑。
  故凡百众生弗忧佛不来应。
  故凡下承上文而来犹言生佛天性相关既如此而弥陀本愿摄受有情又如此故凡百念佛之人当责己念之不专功之不着弗忧佛之不应所谓但办肯心必不相赚也。
  △次劝立宗。
  但当深信忆念发愿愿生西方。
  众生本来具足有西方依正之理而不能自信者犹人之有田而不思耕耨也虽信有净土弥陀而不能时时忆念者犹虽耕耨而不思种植也虽能忆念而不能发愿决定求生者犹虽种植而不思获刈也故劝云但当深信等。
  △三譬生佛感应任运。
  如磁石与针任运吸取。
  磁石等者观音疏中约十法明普一曰慈悲普生法两缘慈体既偏被缘不广不得称普无缘与实相体同其理既圆慈靡不遍如磁石吸铁任运相应今引彼文之喻以明感应任运盖以磁石喻佛妙应以针喻众生妙感故云任运吸取也。
  △四明生佛感应难易三初借譬感应合石。
  然磁能吸铁而不能吸铜针能合磁而不能合玉。
  然者亦承上譬喻而来虽云任运能吸又不可一概而论而云磁但能吸铁而不能吸铜等者此中有铜有紩有磁有玉以合喻乎妙感以吸喻乎妙应盖以磁喻乎弥陀紩喻求生之者铜喻无缘众生玉喻十方诸佛犹云弥陀但能接引求生之人而不能度无缘众生而求生之人但能感乎弥陀而不能感乎诸佛文互见耳。
  △次合法誓愿相关。
  譬犹佛能度有缘而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而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愿相关者乎。
  初二句泛明生佛合前铜玉不相为谋之喻次二句的明弥陀众生合前磁铁气分相同之喻良以弥陀广发六八大愿以度众生众生数数发愿而求往彼故云岂非等也。
  △三结显当具三要。
  是以求生净土者信行愿三缺一不可。
  是以者犹云所以也前劝云但当深信忆念发愿忆念即行也故此中结显亦承前誓愿相关而来所以求生净土者此三缺一不可。
  △次二门明时处不隔二初一门约处论妙二初标。
  九彼此恒一门。
  彼者指西方乐土为言此者约所居堪忍而说虽苦乐彼此相悬同具吾人一念故云恒一也。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若人临终时能不失正念或见光见华已受宝池生。
  不失正念有二意一者平居净念熏修二者临终善友策发性具之法转变由心念佛净心故云正念华光妙色应念而成不涉程途已生莲沼。
  △次依宗释义二初约现事验以立根本。
  论曰往生传云张抗仕石晋为翰林学士课大悲咒十万遍愿生西方一日寝疾唯念佛号忽谓家人曰西方净土秪在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莲华上见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拜嬉戏良久念佛而化翁儿抗之孙也。
  张抗下引人以证成宗义课大悲下明其见土之因一日下正明临终正念西方下正明见土之相所谓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是也莲华池金沙地皆净土境抗公见于堂屋西边者以其平昔有课咒之功垂终有正念之力是以任运而见益显唯心净土之不我诬也。
  △次约心性释以泯能所二初明土居心内。
  所以尔者盖西方极乐世界乃吾心中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中之一土耳。
  所以下出其见土所以尔者犹云如此也所以如此者良以依正同居一心且约依报言之土凡有四所谓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今云娑婆极乐者俱属同居特净秽之殊耳故云乃吾心中之一土也惟其同具一心以我念佛净心熏乎业识故能随念而见初非有彼此能所之异也。
  △次明心无远近。
  约土而言有十万亿彼此之异约心而观原无远近。
  土既唯心心非远近而云有十万亿彼此之异者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言之耳圆家行人理性圆具名字圆闻观行圆修以至果上圆证无非约心而论尚何远近之足云乎。
  △三约果报示以绝去来二初释妨。
  但众生自受生已来为五阴区局真性不契心源。
  但众生下释妨恐疑者谓既曰净土唯心且此即心之土谁人不有何不令我如今即见而待临终方能见耶故释之曰但众生自受生以来为五阴区局真性不契心源之故也受生通乎远近一者无始受生二者即生受生五阴区局真性者楞严注云阴以覆蔽为义区局性真故名区宇真性犹如太空五阴犹如区宇不契心源者如前一真法界所明心源何等广大众生以区小而局限之所以莫能契合也。
  △次正明。
  念佛之人果报成熟将舍现阴趣生阴时净土莲华忽然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来彼此之相。
  念佛之人果报成熟者观念已成也将舍现阴者现阴即始因父母己三妄伦交结之者但云生阴不云中阴者成论明极善极恶俱不经中阴如?矛离手是也净土下正明已是彼国生阴境界唯心下泯其去来之迹。
  △三引证二初楞严。
  故首楞严经云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未舍暖触者即现阴之末生阴之初也善恶顿现者一生所作善则净境现前如慧远以下诸师是也恶则恶相现前如张善和张钟馗等是也纯想等者吴兴曰若单修善禅则惟生上界若兼诸福慧则随往十方于飞心中旁论福慧故云兼也今谓兼福故能见佛兼慧故能心开净愿故能随往。
  △次妙宗。
  法智大师云须知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已是彼国生阴亦此意也。
  法智等者观经疏云及其瞑目告终上珍台而高踊文成印坏坐金莲而化生法智大师钞云此喻本出大经今借此文以喻往生菩萨此土阴灭彼国阴生须知垂终(云云)今论中所引以证净土唯心观功既着之时非有彼此去来之相也。
  △次一门约时论妙二初标。
  十现未互在门。
  现即现在念佛之心未即未来受生之时以十世古今不离当念故云互在也。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因中已有果如莲华开敷。
  初二句释疑三一句明功不唐捐所以四一句引喻以明初二句释疑者如十疑中所引具缚凡夫恶业厚重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又云众生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又往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既有此教当知女人根缺者必定不得往生又云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断淫欲得生彼否彼论中一一决答今总释之曰行者念佛功不唐捐则上来诸疑一答俱消更无余惑矣所以然者以吾人当来所证之果无非证此念佛之心故取譬如莲华开敷。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次依宗释义二初明由因感果。
  论曰圆顿教人顿悟心性无修而修修彼乐邦性中所具极乐由修显发。
  圆顿下明能修之人即圆家名字观行位中人也无修下明能修之因性中下明所克之果在因既云无修而修则知在果亦是无证而证盖圆家行人不同缘理断九谓之修证也。
  △次明因果相即二初约性具明即三初立本。
  而此心性竖贯三际横褁十虚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
  而此下约性具以为修证之本竖穷横褁明性量也生佛依正因果明性具也既言具量性体在其中矣竖贯三际则过未同源横褁十虚则染净一际是则生佛依正因果等法皆吾一念圆具也。
  △次释成。
  是以念佛之人名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虽名为因全修在性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与所具果法同居一性心性融通无法不摄。
  是以下牒前一念圆具故能修性宴妙因果互融因果既融那分现未修性既妙孰辩己他。
  △三譬显。
  故如莲华开敷华中有果。
  法华取譬权实同体本迹双融此中以譬因果同时现未互在所显虽异能譬不殊。
  △次约性体明即三初正明。
  况此心常住无生灭去来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当来华池受生之时。
  况此下承前譬喻而来非惟心性融通无法不摄亦乃性非生灭体绝去来今者对当而言即今念佛为因当来受生为果而云便是者如十疑论云但使众生净土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亦此意也。
  △次证验。
  故说初发心人极乐宝池已萌莲种若精进不退日益生长华渐开敷随其功德大小炜烨其或懈退悔杂日渐憔悴若能自新华复鲜丽其或未然芽焦种败。
  故说下引文证成若精进下明功德不虚其或下反覆释明昔圆照本禅师参天衣怀禅师念佛有省后迁净慈平居密修净业雷峰才法师神游净土见一华殊丽问之曰待净慈本禅师耳又资福曦公曰吾定中见金莲华人言以待本公又莲华无数云以俟受度者或有萎者云是退堕人即此可为验矣。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