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本性法师 精品文集

【安心之道01】 学忍辱心2009-05-22 21:56:14


当年,源律和尚向慧海和尚请教:
源问:怎么用功?
慧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源说:这谁不会。
慧答:他们吃饭时不肯吃,想这想那,挑这挑那。
     他们睡觉时不肯睡,思这思那,梦这梦那。
    曾经,禅门二祖慧可大师,到少林寺面见初祖达磨:
    可道:请为我安心。
    磨答:取你心来,我为你安。
    可道:觅心不可得。
    磨答:已为你安好心。
    从上二公案,可见,众生心是不安的心。
    佛经说:不安的心,能踏杀一切善法。
    为此,作为求法人,首要的是,需求安心,那么,如何安心。                                 

                                       (1)学忍辱心
“忍”字“心”上一把“刀”,难忍能忍,难忍要忍。
    富楼那要到最艰难的地方弘法。
    佛问他:假如那里人,不肯接受你的说教,反而破口大骂怎么办?
富楼那答:只是骂我,还不曾用棍棒打我,没什么。
佛又问:如用拳头、瓦石、棍棒打你呢?
富楼那答:只用拳头、瓦石、棍棒,还没有用刀杖刺伤我,没什么。
佛又问:假如用刀杖刺伤你呢?
富楼那答:还没有把我打死,没什么。
佛紧逼问:假如打死你呢?
富楼那答:那太好了,助我灭色身,进了涅槃。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当他进城乞食时,一个外道贿赂某些坏人辱骂他。他们跟在佛陀后面,沿着城市街道叫喊:你是强盗、傻子、蠢人、骆驼、公牛、毛驴、你没有从苦得解脱的希望。
佛陀的侍者阿难听到这些话,很难过,
    阿难:佛呀,他们这么骂我们,我们到其它地方去怎样?
    佛:我们到哪去,阿难?
    阿难:到其它城市。
    佛:假如其它城市的人也骂我们呢?
    阿难:我们再离开。
    佛陀听阿难这么说,语重心长地开示道:阿难,何处有骚动,我们就应当在何处留下,直到骚动平息为止。唯有骚动平息,我们方能到他处去。要如战场上的大象,能忍受弓箭之射击。 
有举子要去就职作官,行前请教他的老师。
举子问:如何才能为官长久。
师反问:痰吐到你脸上,怎行办?
举子答:自己擦了。
师指点:这还不够,不要擦,让他自己干了,这样,才能为官长久。  
寒山曾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
拾得回答: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去看他。  
其他宗教也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要拿你的内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
有人骂佛,佛从不回应。骂停。佛问骂的人:你送礼给人,人不收,礼物归谁。
答:返回自己。
佛说:你骂我的话,我不收,返回你自己吧!
佛陀说,向天吐痰,要落在自己身上的。
如何忍呢?
    明旸大和尚在其《佛法概论》中提供了五种方法,它们是生忍、力忍、缘忍、观忍、慈忍。
    第一、生忍:辱境当前,无法回避,无法抵抗,强忍下去,此言生忍。
    第二、力忍:辱境到来,不与它计较,用了最大力量,退一步,让三分,仗佛慈力,把它压下,安定下来,故称力忍。
   第三、缘忍:辱境现前,以智慧来回光返照,修因缘观。为什么无故受辱、挨打、挨骂?这里定有种种业因。作受报想,作还债想,逆来顺受,故称缘忍。 
   第四、观忍:辱境发生,用空的慧来照察,了知身心世界,一切诸法本来无我可得。我既然是没有的,哪里还有什么我被侮辱以及所辱的境界呢?既然能空的我相与所空的辱境二者都是空的,那么中间的辱相,自然也是不可得。故称观忍。
    第五、慈忍:辱境到来时,不但不生瞋恨心,反而发大慈悲心,作怜愍念,想此人,无理取闹,妄生枝节,实在愚痴可怜,因此兴起无缘大慈,发出同体大悲,方便教化,令他觉醒过来,知过必改,重新做人,断恶修善,故称慈忍。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禅思录02】 寺院门票与佛国门票

2009-05-22 21:30:06


  教务原因,勤走于省内佛教活动场所。一次,要到某景区内的佛寺,路过景区入门口,被拦了下来,司机下车说明,门口守卫还是不让进入,说非得寺院负责人给他打电话才可,否则,必须买门票。
    这事,令我感慨良深。由此景区门票,想到寺院的门票与佛国的门票。
    景区,建设起来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区更美,让民众由此可以欣赏到景区的美景。可是,价格动不动就是一般工作人员每月1/10工资的门票,犹如挡路虎,断了许多生活水平尚在小康之下的民众欣来前往的路。本来,美景应该有更多人得以亲见,以达其存在的价值,但因高昂门票,美景的价值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令人引为憾事。
    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寺院也卖门票了,他也如挡路虎,挡掉了诸多信仰者的信仰之路。
    中国并不富裕,多数人尚没有办法经常性地买门票而进入寺院去礼佛闻法亲近僧伽。即便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每番入寺,皆需买上门票方可入内,此中滋味,也未必好受,必将影响其对三宝的好感与信心。我们可以说,买票也是为了修寺供僧,但是,这非出自他们自愿呀。佛教说,不与不取,取之为盗也。如果是自愿的捐献,多多益善,本质与此各有不同啊。根据经济学与因果的道理,寺院由信众无偿捐赠修起,因此,必须为信众无偿受用。信众是奉献者,也应是受益者,所谓如是因生如是果也。如买门票才可入寺,寺院的公益性质就发生了改变,被强加进了商业的内容。这样,捐建寺院的奉献者,其身份也发生了改变,他们不再是无偿布施者,而应是有偿投资人,或者说是寺院的股东,寺院的门票收入也应当有捐资者的一份利润在其中。否则,便不公平。而事实上,这是不切实际的。那么,怎样才能公平呢?惟一的办法,就是寺院取消门票,无论门票的价位是多是少。
    为了纠正寺院入门凭票制的弊端,近年,佛教界也在尽一些努力。比如,不少寺院凭皈依证便可免费入内,这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但是,这也非彻底究竟的方法。因为,一来,在有些地方并不有效;二者,谁会天天带着皈依证在身上,难道临时想起拜佛时,还得先回去取皈依证不成;三者,并非信徒都有皈依证。况且,还有许多佛教的好感者正要准备入佛门成为信徒呢,而他们,尚未成为信徒,哪来的皈依证。这些人,正要发起菩提心,也许,一张入门票,就把他们刚刚亮起的菩提心之灯给熄灭了。
许多寺院在景区,要入寺礼佛,得买双重门票,先景区,再寺院。佛教说,人人有佛性,皆可成佛。要成佛,首先得学佛,实践佛道。没有机会接近寺院,难于闻法敬僧,如何学佛。可见,小小一张寺院的入门票,断了不少众生的学佛路,也撕毁了他们进入佛国的入门券。那么,由此导致的罪过,谁去承担呢,是贫困的无钱买票的穷人?是富有但心有不爽而不愿买票的富人?还是寺院的管理者或制定寺院买门票规制的相关者。
     我以为,鉴于各方面的原因,有的寺院售门票,虽情有可原,但于佛法于世法,皆不合理,应渐而消除之。毕竟,佛教就是佛教,不是贩卖佛法僧三宝的集团公司。人心的取得,应靠信众对佛教由衷的崇敬与信仰,财富的添加,应靠信众对佛教由衷的自愿奉献,这才是佛教健康延续与壮大发展的真正之道。
     愿天下寺院,广开大门,直通佛国净土,使苍生,自由出入,永无障碍。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禅思录01】 福州开元寺的三免


    福州开元寺,位于车水马龙的鼓楼城区,面向鼓东路。以其历史悠久、留存重要文物和稍具规模,颇为香客、游客喜爱。为契合传统佛教精神,给信众信仰提供实践的便利,福州开元寺在寺院入门、请香、用餐上,实行三免费原则。

    传统寺院,没有门票一说,它是时代产物。门票的收入,解决了寺院建造修缮资金困难的一些问题,但也阻断了一些有心向佛者的信心与慧命。出售香烛,无可厚非,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赤贫者却步于佛门前,毕竟,天天烧香也需要一笔小费用的。入寺用餐,收点费用,合情合理,不过,信众来寺朝礼,还因此得回家用餐,造成了一些不方便。

    寺院入门、请香、用餐要费用,其重要的弊端还不是以上这些,而是对信众心灵与信仰造成的冲击,使他们对宗教的纯正性、神圣性产生了复杂的心理,甚至是信仰危机。这些说法并非本人的断论,而是信众亲口表达的心理与信仰感受。

    为此,入主福州开元寺以来,我们采取三免费原则。进寺,无需凭票,可自由出入。寺院备有几种香,任取,香客如一定要自愿付费,则随缘多少自己放入功德箱即可。用餐时间,寺院备有的自助便餐,不论认识或不认识的信徒,只要他有需要,就免费向之提供。如便餐不够,就尽可能地临时提供些面食之类。

   “三免”原则的五年实践,并未使寺院像一些人当初提醒我说的那样“财源无着”、“坐吃山空”,而是声誉日隆,香火月旺一月。

    为此,我在想一个问题,寺院的自养,到底要靠商业经营,还是宗教修持?我认为,还是要靠后者。因为,首先,这是宗教,不是商业。而且,信仰是永远的,信仰者也是永远存在的;而商业经营,虽然也是长久的,但寺院的商业经营,未必永远赢利,甚至可能破产,如破产了,难道寺院也随之破产吗?再说,无论赢亏,总算不务正业,占据了修持的时间,影响了修持的环境,甚至直接扰乱了道心。

    因此,我认为,我们不能以世俗的思维来看待宗教的一些特殊性,我们应把修持作为宗教自养的首要出路,其核心是固化寺院信仰的系统,高举信仰的旗帜,创造宗教性财富、精神性财富、文化性财富,从而很自然地从受益者中获取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品。其它的方法,无非是辅助性的,切不可本末倒置。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禅思录02】 寺院门票与佛国门票

2009-05-22 21:30:06



    教务原因,勤走于省内佛教活动场所。一次,要到某景区内的佛寺,路过景区入门口,被拦了下来,司机下车说明,门口守卫还是不让进入,说非得寺院负责人给他打电话才可,否则,必须买门票。
    这事,令我感慨良深。由此景区门票,想到寺院的门票与佛国的门票。
    景区,建设起来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区更美,让民众由此可以欣赏到景区的美景。可是,价格动不动就是一般工作人员每月1/10工资的门票,犹如挡路虎,断了许多生活水平尚在小康之下的民众欣来前往的路。本来,美景应该有更多人得以亲见,以达其存在的价值,但因高昂门票,美景的价值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令人引为憾事。
    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寺院也卖门票了,他也如挡路虎,挡掉了诸多信仰者的信仰之路。
    中国并不富裕,多数人尚没有办法经常性地买门票而进入寺院去礼佛闻法亲近僧伽。即便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每番入寺,皆需买上门票方可入内,此中滋味,也未必好受,必将影响其对三宝的好感与信心。我们可以说,买票也是为了修寺供僧,但是,这非出自他们自愿呀。佛教说,不与不取,取之为盗也。如果是自愿的捐献,多多益善,本质与此各有不同啊。根据经济学与因果的道理,寺院由信众无偿捐赠修起,因此,必须为信众无偿受用。信众是奉献者,也应是受益者,所谓如是因生如是果也。如买门票才可入寺,寺院的公益性质就发生了改变,被强加进了商业的内容。这样,捐建寺院的奉献者,其身份也发生了改变,他们不再是无偿布施者,而应是有偿投资人,或者说是寺院的股东,寺院的门票收入也应当有捐资者的一份利润在其中。否则,便不公平。而事实上,这是不切实际的。那么,怎样才能公平呢?惟一的办法,就是寺院取消门票,无论门票的价位是多是少。
    为了纠正寺院入门凭票制的弊端,近年,佛教界也在尽一些努力。比如,不少寺院凭皈依证便可免费入内,这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但是,这也非彻底究竟的方法。因为,一来,在有些地方并不有效;二者,谁会天天带着皈依证在身上,难道临时想起拜佛时,还得先回去取皈依证不成;三者,并非信徒都有皈依证。况且,还有许多佛教的好感者正要准备入佛门成为信徒呢,而他们,尚未成为信徒,哪来的皈依证。这些人,正要发起菩提心,也许,一张入门票,就把他们刚刚亮起的菩提心之灯给熄灭了。
许多寺院在景区,要入寺礼佛,得买双重门票,先景区,再寺院。佛教说,人人有佛性,皆可成佛。要成佛,首先得学佛,实践佛道。没有机会接近寺院,难于闻法敬僧,如何学佛。可见,小小一张寺院的入门票,断了不少众生的学佛路,也撕毁了他们进入佛国的入门券。那么,由此导致的罪过,谁去承担呢,是贫困的无钱买票的穷人?是富有但心有不爽而不愿买票的富人?还是寺院的管理者或制定寺院买门票规制的相关者。
     我以为,鉴于各方面的原因,有的寺院售门票,虽情有可原,但于佛法于世法,皆不合理,应渐而消除之。毕竟,佛教就是佛教,不是贩卖佛法僧三宝的集团公司。人心的取得,应靠信众对佛教由衷的崇敬与信仰,财富的添加,应靠信众对佛教由衷的自愿奉献,这才是佛教健康延续与壮大发展的真正之道。
     愿天下寺院,广开大门,直通佛国净土,使苍生,自由出入,永无障碍。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禅思录01】 福州开元寺的三免


    福州开元寺,位于车水马龙的鼓楼城区,面向鼓东路。以其历史悠久、留存重要文物和稍具规模,颇为香客、游客喜爱。为契合传统佛教精神,给信众信仰提供实践的便利,福州开元寺在寺院入门、请香、用餐上,实行三免费原则。

    传统寺院,没有门票一说,它是时代产物。门票的收入,解决了寺院建造修缮资金困难的一些问题,但也阻断了一些有心向佛者的信心与慧命。出售香烛,无可厚非,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赤贫者却步于佛门前,毕竟,天天烧香也需要一笔小费用的。入寺用餐,收点费用,合情合理,不过,信众来寺朝礼,还因此得回家用餐,造成了一些不方便。

    寺院入门、请香、用餐要费用,其重要的弊端还不是以上这些,而是对信众心灵与信仰造成的冲击,使他们对宗教的纯正性、神圣性产生了复杂的心理,甚至是信仰危机。这些说法并非本人的断论,而是信众亲口表达的心理与信仰感受。

    为此,入主福州开元寺以来,我们采取三免费原则。进寺,无需凭票,可自由出入。寺院备有几种香,任取,香客如一定要自愿付费,则随缘多少自己放入功德箱即可。用餐时间,寺院备有的自助便餐,不论认识或不认识的信徒,只要他有需要,就免费向之提供。如便餐不够,就尽可能地临时提供些面食之类。

   “三免”原则的五年实践,并未使寺院像一些人当初提醒我说的那样“财源无着”、“坐吃山空”,而是声誉日隆,香火月旺一月。

    为此,我在想一个问题,寺院的自养,到底要靠商业经营,还是宗教修持?我认为,还是要靠后者。因为,首先,这是宗教,不是商业。而且,信仰是永远的,信仰者也是永远存在的;而商业经营,虽然也是长久的,但寺院的商业经营,未必永远赢利,甚至可能破产,如破产了,难道寺院也随之破产吗?再说,无论赢亏,总算不务正业,占据了修持的时间,影响了修持的环境,甚至直接扰乱了道心。

    因此,我认为,我们不能以世俗的思维来看待宗教的一些特殊性,我们应把修持作为宗教自养的首要出路,其核心是固化寺院信仰的系统,高举信仰的旗帜,创造宗教性财富、精神性财富、文化性财富,从而很自然地从受益者中获取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品。其它的方法,无非是辅助性的,切不可本末倒置。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