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研究《大乘百法明门论》的目的

心不相应行法——相应、势速、次第、时

净界法师


    十七、相应者:依于心及心所和合俱起假立。



  所谓相应,是说心王跟心所和合了。好比你这一念心跟信心相应,或者是跟贪烦恼相应,或者是跟无贪、无瞋、无痴相应,二个法在一起生起了。再进一步说,也就是因果现象的一种互相相关性,因能感果,果必应因。


  十八、势速者:依于色心诸法迁流不暂停住假立。


  所谓势速是说诸法迁流、剎那流动,永远不停住,这样的流动状态,安立作势速。其实这就是一种行苦─身心的流动,不是我们能够作主的,你修禅定想让色心停下来,顶多把粗的前六识停下来,第七、第八的行相不能停下来,唯有修无我观,不要执着它的存在,才能转化成解脱。


  十九、次第者:依于诸法,前后引生,庠序不乱假立。


  所谓次第,简单讲就是顺序。一切法的生起,前后引生─前前引生后后。比如我们讲杂染法是怎么引生的呢?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乃至于老病死。我们的生命体,因为最初一念的无明─我执、法执,爱着这个我─我爱、我痴、我见、我慢,由于爱着这个我、想要保护这个我,就开始造业了。如果不是为了保护这个我,怎么会去造业呢?为谁造业呢?不可能为虚空造业吧?一定是认为有一个独立、自主的自体,然后想要保护这个自体,所以才开始造业。当然,也可能是造善业、或是造恶业,总之是造了业力。之后,由这个有漏业力去熏习阿赖耶识,就有了种子,等到因缘成熟,就去得果报了。总之,名色乃至于老病死就是这样,有一个次第──无明生起行,行引生识,识引生名色,乃至于爱、取、有,有就是业力得到滋润了,由于爱取烦恼滋润业力,就得果报,有缘生,生就有老、病、死,所以一有生,就有老、病,一定就会死亡,有它的流转次第。


  当然,清净法的生起也有次第,什么次第呢?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灭则老病死灭。所以你用我空观、法空观把根本无明─我执、法执给破坏掉了,第一个关键─无明破坏,后面的次第就通通破坏了,行也破坏了、识也不再受生了,也就没有老病死了。


  总之,染、净法的生起,各有次第,是不能够混乱的。


  二十、时者:依于色心剎那展转假立,故有日月年运,长短差别。


  时是指时间。这个时间相,是我们色心剎那、剎那变动而有的。我们现在的观念是靠太阳运转──太阳出来了、太阳下山了,就安立为一天。但是《唯识学》安立这个时间,比较微细,不是依止太阳,而是依止色心剎那变化而安立的。好比说:四天王一昼夜是人间五十年,四天王天的天人,他过一天,人道已经过了五十年,他过二天,我们的寿命就尽了。换句话说,天人色心的变化,比我们人间缓慢、比较寂静。所以佛陀讲经,经上说: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这里讲一时,就是因为时间的长短,各各法界不同,每一法界的众生,色心变动的相不同,所以只好安立为一时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心不相应行法——方、数、和合、不和合

净界法师

二十一、方者:依于形质前后左右假立,故有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差别。




  前面的时是指时间,这里的方是指空间。依于形质前后左右假立,故有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差别。好比你在我的前面、我在你的后面,他在你的左边、你又在他的右边,依着一个形质,然后才安立前后左右的位置。


  关于空间,人道是三度空间─X轴、Y轴、z轴,而佛菩萨的空间,就不只是三度空间了。怎么知道呢?我们看《维摩诘经》上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佛陀说法的时候,所现出的相貌跟声相,那是不可思议!怎么说呢?如果是狗,听到的是狗的声音,牠看到的不是人,是看到佛陀现出一个狗王,如果是一条大蟒蛇,是看到佛陀现出大蛇王在说法,皆谓世尊同其语,大家都觉得佛陀是针对我在说法、是跟我同一类的众生,斯则神力不共法,这是佛陀的十八不共法。所以,佛陀的空间是多度空间,能够很善巧的、自在的,进入到每一众生不同的空间。


  佛陀的自在力─一为无量,佛陀法门一现前,能够普遍进入到无量无边众生的空间,佛陀的自在力实在是不可思议。我们凡夫当然没有办法,狗看到人,觉得我们很奇怪,牠看我们是人,我们看牠是狗。而佛陀能够进入到各种不同空间、现出各种形貌以及音声。


  二十二、数者,依于诸法多少相仍相待假立,故有一十百千乃至阿僧祇之差别。

数─数量是依止诸法的多或者是少,相仍相待─相仍就是前后的继承累积,一加一等于二,二再加一等于三,一直加上去,前后相加叫相仍。相待,就是互相对待,甲比乙大,但是乙跟丙比起来,又比丙大,比如你考九十分,但是你跟考九十五分的人比,就比较差了,相对于一个八十五分的人,你就比较高了,所以这种高低也是没有绝对的,看你跟谁比,你要往上比的话,你是最差,往下比,全世界你最好,都是相对待而假立出来的结果。


  二十三、和合者:依于诸法不相乖违假立。


  二十四、不和合者:依于诸法互相乖违假立。


  第二十三和合、二十四不和合,实际上这二个名词是一样的。依于诸法不相乖违,诸法不互相障碍,即安立作和合,如果诸法互相乖违那就是不和合。


  和合是讲什么事呢?我们修净土法门,临终那一剎那最重要,这时候一切诸根悉皆败坏、一切眷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一切眷属不复相随,我们在人世间所努力积集的一切财富、眷属,乃至于色身完全都被破坏了。唯有平常在佛堂当中,所栽培的信、愿、持名三种资粮,就在这个时候现前,于是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阿弥陀佛才把我们接走。所以净土法门的特色,你的信、愿、持名,这三种资粮是能感,阿弥陀佛的大悲心是能应。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和合跟不和合。假设你造的恶业太多,而恶业跟这三种资粮并不和合,会破坏你的信愿持名。所以一个人恶业造多,临命终的时候,信心提不起来、愿力提不起来、佛号也提不起来,就是因为恶业跟信愿行不和合,会互相障碍。反过来说,如果布施、持戒,又修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那这些善业跟三资粮就能够和合。虽然你信愿持名稍微差一点,但是你善业强,能够推动你和合。一个善业强的人,临终比较能够保持正念,善业力能够保护你的正念,能够当作你念佛的一个助行。


当然,正念要靠平常修持、串习,但是善业多,能够帮助你和正念的和合。虽然净土法门是带业往生,但是要让临终能够保持正念,这跟你造善业、造恶业,还是有关系的,牵涉到和合跟不和合的问题。所以说,除了信愿持名也要积功累德,积功累德也应该信愿持名,都有需要。


  以上就是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这二十四个法,虽然不跟心、心所相应、不跟色法相应,也不跟无为法相应,但是能够表显我们色心的某种特殊状态,因此而安立这二十四个专有名词。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什么是心理现象跟物质现象的和合?

净界法师

附:课堂提问


  问:什么是心理现象跟物质现象的和合?


  答:这是在解释各式各样的心理状态跟物质状态。既然心理状态是存在的,物质状态也是存在的,但是存在的本身有很多差别,有些人入了无想定、有些人入了灭尽定、有些人是属于散乱、有些人出生、有些人死了,有各式各样的差别。这些差别,都必须要安立一个名字,大家才能够沟通─你讲的我了解,我讲的你也了解,这就是不相应行。它是依于色心的分位差别而假立的,但是也不离开识─万法唯识,表面上是在解释色心,其实还是以心为主。我们前面说过:色随心转,都不离开内心的状态,主要还是内心,我们稍微注意一下,不管是时间、空间,还是指我们内心的状态。譬如以时间来说,佛陀讲法华经六十小劫,大家感觉只是一剎那而己,当内心跟法相应时,时间不决定、空间也不决定,一个人入了禅定以后,那是定果色,不是业果色,是定自在所生色,在禅定当中的时间不一样,空间感也不一样,所以主要还是依内心安立的。

问:请再解释文、名、字?


  答:文就是字,名是指名词或是名称,可能是二个字、三个字,句就更多字了,也就是句子。我们看定义:文即是字就是指单字,它是名句所依止,所以若名、若句都是以文作基础,建立起来的。就是把很多的文累积起来,就叫作名、就叫作句。总说:文它是单字,名能够诠释诸法的自性,诠释诸法的差别叫句,而名、句都是依止文字而安立的。


  问:佛陀演说的自在力?


  答:《维摩结经》上,宝积长者子赞叹佛的功德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其实佛陀是北印度迦毘罗卫国人,可能有北印度的口音,但是他所说出来的法音,流入到每一众生的心里,众生随类各得解,都刚好是众生相应的法。皆谓世尊同其语,每一个众生都认为,佛陀是专为我说法的,这个就是佛陀的自在力。斯则神力不共法,佛陀有些功德共于二乘、菩萨,但是这个功德是一切菩萨、阿罗汉所没有的。阿罗汉能够一切法不受,但是并不能把一切法变化成让每个人都受益,没办法!阿罗汉也不能够把功德放在佛号里──你忆持我的名号,就能够总持我所有的功德,不可以,他没有这种自在力。阿弥陀佛就可以!阿弥陀佛可以把祂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波罗蜜、无量陀罗尼功德,全都放在这句佛号上,就是你听见阿弥陀佛这四个字,你就能够即凡夫心,投佛觉海。阿罗汉可不可以?不可以。一切菩萨可不可以?也不可以。这是佛不共的力量。


  佛陀那不可思议的自在力,能够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变大,大中变小,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fa 轮。可以把无量无边的功德,摄持在很单一的小法上,也可以把单一的法,现出无量无边的功德来。所谓小中变大,大中变小,可以把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的依正庄严,会归到一句佛号,也能够把一句佛号,开出无量无边的功德。此自在力就是诸佛不共之法。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什么是无为法?

净界法师


    第二十一卷


  己五、无为法。


  本论正宗分,主要是分成二大科:第一大科是解释何等一切法,第二大科是解释云何为无我。


  在第一大科当中,广泛的说明一切法的差别相─何等一切法。本论论主天亲菩萨立一百个法,来解释宇宙万法的生起和变化。这一百个法分成了五类:第一是心法,第二是心所有法,第三是色法,第四是心不相应行法,第五是无为法。前面四个都是属于有为法,最后这一科是介绍无为法。看本文: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首先标出无为法的种类,总共有六种。我们看蕅祖的批注,分成二科来说明:第一科是总标,第二科是别释,各别解释这六种无为的差别,先看总标解释什么叫作无为。


  上之四种色心假实,皆是生灭之法,名有为性。无此有为,假名无为,非更别有一个无为之法,在于有为法外,而与有为相对待也。故云:但是四所显示。然为既无矣,尚不名一,云何有六?正由是四所显故,不妨随于能显说有六别。


  上之四种色心假实,皆是生灭之法,名有为性。这一段先把前面所介绍的四种色心假实诸法──色是指色法,心是指心王与心所法,假法跟实法,《唯识学》的定义是说:假设它是由业力所变现的境界,所谓因缘变,则色法、心法,都是属于实法。假设境界的出现,是由我们第六意识分别心所创造出来的,这个叫假法,二者是有差别的。总之,色心当中有假法、实法,就看它是因缘变,或是分别变来决定。但是不管是因缘变,或是分别变,都是属于造作的生灭之法──有生、有住、有异、有灭,因缘和合即生起,之后产生各种变化,或者增加、或者减少,最后消失掉,这都是有为法,而有为法就是一种生灭之法。


  无此有为,假名无为,非更别有一个无为之法,在于有为法外,而与有为相对待也。故云:但是四所显示。至于无为法的安立,是说当我们把色心生灭的境界──离去因缘的造作,显出寂静的状态,我们安立作无为。换句话说,无为法建立在有为法之上,离开有为法就没有无为法,不是另外有一个无为法存在于有为法之外,而是就着有为法的生灭相停下来,安立作无为。所以说它是四所显示,是前面四个有为法表现出来的一种寂静状态,而立名无为。


  这句话道理比较深,我们先讲一个譬喻比较容易了解。好比说我们可以把一个人分成二种状态,第一个是他觉醒的时候,有很多的造作,比如工作、上课、拜佛、诵经,乃至于吃饭,都是属于生灭、有为的境界。但是当他累了、睡觉了,这时候身体都不能动,进入一种寂静的状态,虽然是同一个人,却有二种状态,一种是生灭状态,一种是睡觉状态,就着他生灭的状态,我们安立作有为法,就着他睡觉寂静的状态,安立作无为。


  其实,我们的真如佛性也是如此,它随顺造作的因缘,现出各式各样的有为法─有杂染法、有清净法,杂染法跟清净法开展出来,又是各式各样。不过,后面讲到的这六种无为,大致上是由二种因缘而成就的:第一种是依禅定而现出的无为法,这多数都是属于外道。外道修习禅定、随顺禅定的因缘,也能够显出相似的寂静状态,也是可以成就无为。另外一种,不但是有禅定,还要有般若波罗蜜─定、慧等持才能显示无为法,这是佛教的无为,不论是小乘、或是大乘的无为,都必须要有禅定跟智慧。总之,真如由于禅定跟智慧的因缘,也能够显现无为的状态。总之,就是同一个真如,但是因缘不同,而现出有为、无为。换言之,二个都不是有独立体性的。


  然为既无矣,尚不名一,云何有六?正由是四所显故,不妨随于能显说有六别。为就是造作,既然连造作的因缘都没有,是一种寂静的状态,一都不可得,怎么会有六种无为呢?四所显故,它是借前面的心王、心所、色法、不相应行四个有为法而显现出来的。所以不妨随于能变现的这方面来说,而安立无为法的六种差别。因为能变现的心王、心所各式各样,所以就约着能变现的差别性质,而安立六种差别,事实上它的体性还是我空、法空的真如,不是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法叫无为法。


  这是介绍无为的安立,是离开了生灭状态,显现一种寂静的状态,这是总标解释无为的状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无为法——虚空无为

淨界法師

     以下解释无为的差别相貌。在憨山大师的《百法》批注中,他的意思是说:第一个虚空无为是总相,第二、三、四、五、六是别相。


  一、虚空无为者:非色非心,离诸障碍,无可造作,故名无为。


  这里的虚空是一个譬喻,以虚空来作譬喻。这虚空无为具足三个特性:


  一、非色非心:无为它不是色法,所谓色法是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境界。禅宗有一句话说:觅即知君不可见,不离当处常湛然。是说我们想要找出真如这种无为的境界啊,觅即知君不可见,你用眼睛去看、耳朵去听,找不到的,它不是色法、不是见闻觉知所能够攀缘的境界,你的见闻觉知不能够达到第一义谛的境界,不可以,所以说觅即知君不可见。但它也不是断灭的,不离当处常湛然,无论你是凡夫或是圣人,这个无为法都是存在的,湛然就是很光明、很明显的现前。它不是色法,不是见闻觉知所能够明了的境界,但也不是心法,不是八识心王以及它相应的心所,八识心王跟心所都有能、所,无为法的境界没有能、所,二者不同。这是无为法的第一个特色非色、非心─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


  二、离诸障碍:凡夫的色心诸法,有三种障碍: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活动的时候─烦躁扰动会恼害身心,所以说是障碍。其次是业障,如果造的罪业太重,这些恶的业力也会障碍你,你想往生极乐世界不可能,你想往生到天上也不可能,如绳系缚,使令你不得自在。第三报障,果报体也是一种障碍,我们在三界得一个果报,就一定要受老、病、死的折磨,当你生病的时候就痛苦了,就一定要去看医生。在无为的境界里,没有这三种障碍,所说离诸障碍,没有烦恼、业力、果报的障碍。


  三、无可造作:无为法,它是没有造作的相貌,它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


  这三种特性:非色非心,离诸障碍,无可造作,故名无为。先把无为法做一个拢总解释,它的总相是这样的。那么以虚空来作譬喻,因为虚空就是非色非心,离诸障碍,无可造作。像《楞严经》上说,一座很大的山,你把这座山挖了一个大洞,虚空也不会增加﹔你说我挖得愈多、空的地方愈多?不是的,山增高了,虚空也不减少,山减少了,虚空也不增加,虚空有这种无障碍的境界,因此把它比喻作无为法。


  再补充说明:佛陀在《般若心经》中,解释一切法的空相─无为空性,说出了几个相貌: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法毕竟空,没有生灭相─不生不灭,没有生起、也没有消失。不垢不净─造罪业,不会染污它,造善法,也不会让它更清净。不增不减─它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凡夫的境界,真如不会减少,成就佛道,真如一点也不增加。世法的增减、染净、生灭,这些相貌都没有,我们愿意不愿意承认是一回事,它的本来相貌就是这样。所以才说无可造作,故名无为。它无形无相,不会有生起、变化,或者消失的相貌。


  这里用虚空来比喻很恰当,虚空就是这样,不管你在虚空中怎么造作,盖了十栋房子,虚空也不减少,你把房子拆掉了,虚空也不增加,就是这种境界──离诸障碍,无可造作,故名无为。

这一段总相,先把无为作一个拢总说明,以下各别解释无为差别相貌。下面五个别相,分成二类:第一是择灭无为,第二是非择灭无为。这也是无为的二大相貌,一个是因为择灭而显现,一个是非择灭而显现。


  所谓择就是智慧,也就是抉择─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灭是指无为法。为什么用灭呢?就像火燃烧得很炽盛,火有时候变大、有时候变小,把这个火熄灭了,而得寂静的状态,叫作灭。这种寂静─灭的出现,有二种因缘:第一个是因为智慧的拣择─我空法空的智慧,另一种不是智慧所成就的,看以下解释: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无为法——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

淨界法師

二、择灭无为者:正慧简择,永灭烦恼,所显真理,本不生灭,故名无为。


  所谓正就是不颠倒,凡夫的思想是颠倒的─非有计有,五阴身心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却执为有一个我,这叫颠倒,这样的思想与无明相应。而择灭无为是正确、不颠倒、合乎诸法实相的智慧─是依于我空、法空智慧的简择,息灭了三界烦恼,显现本不生灭的真理,故名无为。这是佛陀圣弟子所成就的,无论是二乘行者、或是大乘行者,所证得的无为,皆不共于外道,是依般若波罗蜜,破坏了烦恼而显现的。


  三、非择灭无为者:复有二种:一者、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故名无为。二者、有为缘缺,暂尔不生,虽非永灭,缘缺所显,故名无为。


  非择灭是说无为的现前,不是依止智慧所显的。又分为以下二种:


  第一种情况是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是说我们的自性本自清净,无论造了多重的恶业,它还是清净本然,虽然这种清净还没有开显,不能受用,但是其体本来清净,不必经由无漏之智慧方显,故名无为。


  禅宗有一则公案说:有一位禅师去顶礼一位老和尚,那位老和尚很谦虚说:莫礼老朽,你不要顶礼我这老朽啊,这个色身是会老病死的!对方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回答说:礼非老朽者,我不是顶礼你的臭皮囊,是顶礼臭皮囊当中那个不老、不病、不死的非老朽者,就是指清净的真如佛性,所以说是礼非老朽者──从本性的角度来看,人人都有清净无为的本性。


  第二个有为缘缺,暂尔不生,虽非永灭,缘缺所显,故名无为。这种无为是依止禅定而安立的。有为缘缺,是说一切有为法,皆是仗因托缘而生起的,如果欠缺了因缘,自然就处在无为中。好比外道或是佛弟子,在禅定的境界中,有为法的因缘暂时停下来,因为入了禅定以后,跟外面的境界就没有接触,只有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而已,前五识都不活动了,在这种杂染因缘缺乏情况下,整个烦恼、业力、果报暂时不生起来,虽然不是永灭,但是缘缺所显,也可以安立作无为。


  总之,非择灭无为有二种意义:第一个是从本具的佛性来观察,可以说它是非择灭。虽然我们没有般若波罗蜜,但心中还是有无为法,因为其体本自清净。第二个是因为缘缺不生,好比依止禅定的力量,使令烦恼跟业力不动,这样也可以安立作无为,不像前面择灭无为,必须具备禅定与般若波罗蜜智慧,方能显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