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如何来简择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八)

净界法师

    前面我们讲到六尘、五根跟六识都简别了,最后简别七大,它也不是一个末法障深慧浅众生,所应该去修学的。

  辰四、简七大

  地大非通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末法众生一个善根非常浅薄的初心菩萨,我们选择以地性来当所观境,就像持地菩萨他以地性为所观境。这当中会有二个问题?第一个、坚碍非通达,因为地大的体性是坚固的,也就说它是一种障碍的,它并不像虚空一样是通达的体性,当然真如本性它不能有障碍,是通达的,真如是一种时空无尽,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但是地大它本身是有它的时空、有障碍的。我们很难从一个有障碍的因缘当中,趋向于无障碍的真如,这是第一个过失。

  第二、有为非圣性,我们看持地菩萨在观察地大的时候,他刚开始是填平道路,这有填平道路的行为,是一种有为的生灭之法,它不是成就圣道不生灭的真实本因,有为法它是成就福德资粮,你从有为当中你很难去悟入无为的真理。所以云何获圆通?

  二个理由,第一个、它是坚碍非通达;第二、它是有为诸法,它不是圣道的真因,这二个理由。当然身为持地菩萨,他有广大的功德,他把地大当作是他果地的妙用,那就另当别论,一个初心菩萨是不适合的。所以云何获圆通?云何以此坚碍非通达、而有为非圣性这样的法来当作初心的圆通本根呢?这是不可能的。

  水大非真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假设我们今天是以水性,月光童子的水性来当所观境,这当中有一个问题,就是想念非真实。事实上,我们看月光童子在观察水大的时候,他那个水大是第六意识的想念所变现出来的,是禅定的心中的一种想象,一种假想所成就的,它不是真实有一个水在那个地方。依止想象产生一种水大的相状有什么缺点呢?

  如如非觉观,如如指的是我们今天要正念真如,所证的如如理,以及能证的如如智。不管是如如理、如如智,都不是一般分别觉观所能相应的。如果我们因地的时候透过一种生灭想象的造作,那么果地怎么去证入如如理,怎么去生起如如智呢?以生灭为因缘,怎么成就不生灭如如的功德,这是不合理的。

  火大非初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乌刍瑟摩尊者以火大为所观境,这当中有二个问题存在:第一、厌有非真离,乌刍瑟摩尊者他在观火大的时候,他的心态是厌离三界的欲望之火,而追求离欲的寂静。但是这种厌离的心态,除非你能够达到身心俱断,乃至于断性亦无的境界,否则你还是有能所的对立,就不是一种真实的离欲。

  第二、非初心方便,火大是因为乌刍瑟摩尊者他的欲望之火炽盛,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情况,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多淫之人,所以不能当做一般性初心的下手方便。云何获圆通?这样的法门不是普遍性的适合每一个人。

  风大有对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琉璃光法王子以风大为所观境,以风大为所观它有什么缺点呢?动寂非无对,因为他在观察身心世界风大的变化,时间久了,他会产生一种它是躁动的相或者寂静相的一种相对的法。既然相对,它就是一种生灭之法,跟无上的觉性它是不相应的。所以云何获圆通?

  你经常观察风大,你的心态就很容易产生一种对立的思考,躁动跟寂静会对立思考,这样子跟我们以不生灭为本修因是不相符合的。

  空大非觉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虚空藏菩萨以虚空为所观境,以虚空为所观境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昏钝先非觉,因为虚空的性质是一种昏昧暗钝之相,它不是一种灵明觉知之性,它毕竟是一个无情。我们讲我们刚开始是以晦昧为空,一念的无明妄动,才把我们一念的清净心转成顽虚空,所以它是昏钝之相。昏钝的虚空它是无觉,它没有灵明觉知之性,自然不相应无上菩提。所以云何获圆通?也不是初心的下手方便。

  识大虚妄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弥勒菩萨他以这一念现前心识为所观境,观察我们这一念心是遍计本空、依他如幻。这地方有二个过失:第一、观识非常住,因为它所观的心识是念念生灭,非常住之法,观心无常。我们心静下来观察第六意识,我们就会发觉第六意识是变化的,你看你昨天的想法跟今天的想法是不同的,不断的变化。这是一个问题,所观的心识是变化的,其次,存心乃虚妄,你能观的心也是一种存心的作意,你要去思惟无常的道理、无我的道理,要去思惟才能生起这样的观照。所以它本身也是一种生灭之心、生灭之法,是虚妄的,云何获圆通?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唯识学对治烦恼是很有力量的!

净界法师

    解释存心乃虚妄。

  唯识的观法,在大乘止观里面的角度,有它一个很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一般说,修大乘止观是先修唯心识观,再修真如实观,他是趋向真如观的一个基础。唯心识观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二个观法:一个、遍计本空,一个、依他如幻。

  他在观遍计本空的时候,这一部分跟天台宗的空观是完全相同的,观真如二空真理这一部分,所发明的二空真理,跟天台宗是没有差别的,都是因缘生,所以自性空。

  但是唯识宗的依他如幻这一部分,很多大乘学者是有意见的,因为它依他如幻,他所观的假观只是局限在六凡法界。唯识学不能去观,你看《华严经》里面诸佛的功德,小中变大、大中变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种菩萨事事无碍的法界,唯识学它是没办法去观察的。

  因为唯识学他整个生命的立足点,是安住在阿赖耶识,他是以阿赖耶识来变现根身器界,来当作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如果诸位去研究唯识学,你会发觉唯识学在探讨生命根源的时候,三十颂讲三能变,最初能变是讲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唯识学讲出了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我们生命最初的一个因缘就是阿赖耶识,它能够异熟一切种。若你要问唯识学学者,阿赖耶识之前的是什么?他就不回答你。

  唯识学也不否定阿赖耶识之前还有东西,但他绝口不提,阿赖耶识之前的是什么,他绝口不提!因为它的定位就是从阿赖耶识讲起。从阿赖耶识讲起就有问题了,他只能诠释六凡法界的生死轮回,诸佛无障碍的境界,诸位你去看唯识的经论,很少提到诸佛的功德庄严,他顶多就是转识成智,把阿赖耶识转成无垢识,然后就不谈!无垢识以后的妙用就不谈,依他如幻的假观是有极限,它不遍满。

  为什么不遍满呢?问题点就是因为唯识学整个生命的出发点是有问题的,存心乃虚妄,它是站在阿赖耶识的角度来探讨生命。

  各位要知道,阿赖耶识是个生灭法,我们常说它是生灭跟不生灭和合,但是不生灭的体性我们凡夫看不到,我们看到阿赖耶识不断的受熏,你第六意识不断的打妄想,第八意识就跟着变化。因为你第六意识会去熏习阿赖耶识,你上一个念头的阿赖耶识跟这个念头的阿赖耶识不一样了嘛!

  所以唯识学它的好处,它建立了整个生命的相续,阿赖耶识恒转如暴流,它建立了无量的生命观,这一点是唯识学的贡献。但是如果你想要很快的恢复本来面目,你站在唯识学的角度就很困难。因为你刚开始就站在一个生灭的体性来修学,你要煮成饭,你要拿米来煮,你用沙是煮不成饭的,一开始就是以生灭心,你怎么能成就不生灭果呢?

  所以唯识学它的存心乃虚妄这个思想,它在大乘止观的定位,它只是个对治,它对治烦恼很有力量,这一点不能否认,在破遍计执这一部分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它告诉你说:你看到一切的境,你什么境都不要管,你把你心中的分别心消掉就好。这个方法非常好,遍计本空,它不空外境,它空掉你心中的名言分别就够了。这一部分对我们一个初心的菩萨来说,提供一个很快解决障碍的一个方法。所以即便它不是一个圆满的止观,但是站在对治的角度,唯心识观是不能忽略。蕅益大师讲:破执法门这一部分做出贡献。

  它为什么被简别出去呢?他的理由其实就是这一句话:存心乃虚妄,但不表示唯识学的止观完全没有价值,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我们要清楚,因为我们现在要趋向圆顿止观,这个地方从圆顿止观的不生灭心来说,唯识学的确有它不圆满的地方。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如何来简择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九)

净界法师

    根大殊感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这地方是简别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根大,他提出的主要有二个理由:

  一、诸行是无常,诸行,有为的造作之法都叫作诸行,只要有所造作的都是无常败坏之法。但是这地方的诸行主要是针对我们在修念佛圆通的时候,以一句佛号都摄六根,以一句佛号净念相继。你所都摄的六根见闻嗅尝觉知,是无常败坏的,这个地方是个问题。其次,能都摄的净念,我们讲忆佛念佛,这忆佛念佛你也是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才有所谓的净念相继,所以能都摄的念佛的心,也是生灭的。所都摄的是无常的,能都摄的正念也是生灭的。

  那这个地方就会有问题了,因果今殊感,我们以一个生灭的因地,而追求不生灭的果报,这个因跟果是不相应,所以云何获圆通?

  站在了生死的角度,我们不讲转凡成圣,我是一个凡夫没关系,我带业往生,为菩提道求生净土,站在了生死的角度、求生净土的角度,念佛法门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有佛力本愿来摄受。但是站在一个成就圣道,返妄归真的角度来说,那它的确比不上耳根,因为它没有俱足圆通常三种功德。

  所以这个法门你要看看站在什么角度来分别它的好坏,因为念佛法门比较偏重在事修,因为你所缘境是佛的功德庄严,能念的心是生灭的,所忆念的境也是生灭。但是它所成就的感应道交,它所成就的带业往生,求生净土这一部分却是真实的。它今天被简别只是因为站在返妄归真、站在一个转凡成圣的角度,它比不上耳根,因为它的体性是生灭的。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有不同的看法,在念佛圆通章这一章里面,蕅益大师他有他独特的见解,他不认为念佛法门完全是事修、他不认为。他说:一个人他如果能够学习大乘经典,能够解第一义谛,而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他知道我们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体性是没有差别的,从自他不二的角度,开始生起忆佛念佛。那么这个心态他就不是完全向外攀缘。说我是业障凡夫,你是万德庄严,我完全靠住你,那当然这是对立的、是生灭的。

  那你能够发明心性以后来念佛,那心态是什么?

  蕅益大师讲出一句话说:托彼依正,显我自性。这个心态就不同了,或者说是托彼名号,显我自性。蕅益大师认为有事有理,有不生灭的理观在里面,他是依止不生灭心称性起修,忆佛念佛,最后还是回归到一念心性,无不从此法界流,最后无不还归此法界。

  蕅益大师讲一句话说: 念佛法门它能够念到什么程度呢?一一理性俱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

  这样子讲的话,因果今殊感这一句话对念佛法门的批判就不成功了,因为它本身也有不生灭的理观在里面。当然这种人少,因为圆教的人在念佛的人是少,大部分念佛人还是偏重他力,偏重事修的部分,是这个意思。但是其实它是有理观在里面。

  这地方,文殊菩萨把整个七大修学,因为它是有障碍的,因为它是有对立的,它是生灭的。从这样角度,来引导我们悟入这种不生不灭的心性来说的确是有困难,相对是有困难的,所以对初心菩萨来说应该简别。

  这地方我们要讲清楚,这是针对初心菩萨,而圣人的妙用那就不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如何来简择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十二)

净界法师

    辰三、正明观音所修法门。

  正式的说明观音菩萨所修的法门。这一段是把观世音菩萨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标出来,以下说明他为什么成功,把他因地的修行方法,他所修的法门讲出来。

  总标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

  “我”指的是文殊师利菩萨。我很如实的来启禀释迦如来,诚如观世音菩萨自己所宣说的一样。

  观世音菩萨前面所宣说的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来,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依止耳根,缘心自在,脱离根尘识的干扰,而因入流相,悟入二空的法性,这在所有的方便当中是最为殊胜的。

  为什么依止耳根很容易脱离根尘识的障碍?很容易悟入不生灭的法性呢?三个理由:

  别明

  圆真实

    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一、耳根的闻性是圆满周遍,譬如有一个人,他居住在寂静的房子当中,那时候在十方,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同时击出鼓的声音,这时候在静室当中的人,对于来自十方的鼓声,他是同一个时间,同时可以听到十方来的声音,这就是耳根圆满普遍的真实功德。也就是说,身为耳根,它的闻性是三百六十度的圆满。你比方说,眼根观前不能观后,你看得到前面,看不到后面,所以眼根的功能是不能圆满。

  这地方是说明它空间上是周遍圆满的,你眼睛闭起来你用耳根,十处一时闻,东西南北上下,不管什么声音,在什么方位,你全部听得清清楚楚,这是耳根的殊胜。

  通真实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二、耳根的闻性是通达而无碍的。以下跟其它的五根做比较。目非观障外,目指的是眼根的见,眼根的见是不能去观察障碍以外的事情,比方说一张纸,隔着一张纸以外的东西,眼根就看不到了,所以眼根它很容易形成障碍,障碍特别多,所以它没有通达的功能。其次身以合方知,身根的觉知功能它必须要跟所缘的触尘相合,才能够产生了知的功能。口鼻亦复然,舌根跟鼻根一样,也都是要跟所缘境接触,一旦所缘境消失,它们了知的功能就同时消失,所以它们的了知功能是非常被动的,不能操之在我,所以它们的确是有障碍,有它的一种相对的障碍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选择一个下手易成就高的法门是很重要的!

净界法师

    我们一个大乘的佛弟子,当我们这一念心,慢慢已经能够安住在深信因果断恶修善,也就是我们开始安住在一种善念,然后我们从善念慢慢慢慢能够提升到一种正念。开始在修学正念的时候,所要面对的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要依止什么样的法门来修学正念最能够成就?

  前面我们讲过一个观念: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当这个人已经成就圣道以后,他要从空出假广度众生的时候,六根、六尘、六识都是方便。但是你一个初心的凡夫,障深慧浅,你要开始回到真如本性这个地方,这困难度就很高。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成佛之道有二条路,一个是万行一心,一个是一心万行。当我们要修学万行而会归一心的时候,那这困难度就比较高,那这个门你选择对、跟选择不对,那真的是迟速不同伦,那有时候你修一劫,那真的比不上人家修一天,因为你走的这一条路是不好的路,是坎坷的路。

  所以当我们要万行一心的时候,你一定要简别你回家的路,回家的路你一定要简别;但是你要一心万行,要从家里出来的时候,那你不要简别,那是顺逆皆方便。你看《法华经》、《华严经》,那不可思议,诸佛菩萨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的时候,那六根、六尘、六识,随手拈来都是度化众生的方便,他总是有办法让你能够产生善根,产生欢喜、增善、破恶入理的四悉坛。

  所以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回家的路是比较困难的,这一点你这门就要注意,回家的门要选择。但是从家里面出来,那就是每一个门都是妙法,你可以说一切法门都是妙法,你有资格这样讲;但是我们回家的时候,你不可以说一切法门都是妙门,不能这样讲,这的确有差别。

  所以你看,佛陀要文殊菩萨花这么多时间一一的来简别,这个地方有他的深义。

  什么深义呢?就是回家的路很难走,选择一个下手易成就高的门是很重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如何来简择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十三)

净界法师

  这地方讲到耳根的三种功德:圆通常,看通这一部分: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心念纷无绪,心指的是意根,念指第六意识。意根跟第六意识二个是经常在一起的。这二个的特色是念念生灭,是错综复杂无有头绪,假设我们选择以第六意识的心念来当做回家的路,这会有问题,因为第六意识的念头很多,我们很容易被它干扰,因为它经常变化,它的情绪有时候快乐、有时候痛苦,情绪变化很厉害,那我们会产生一定的障碍,所以这不是一个很好回家的路。那怎么办呢?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耳根就不同,耳根的闻性即便你隔了一道的墙壁,你也可以听到音声,它不会因为音声而有所障碍,所以它的特色是遐迩俱可闻,遐远方,迩近方,远近的音声都可以听得到。这个地方有二层意思:从动态的音声来说是,遐迩俱可闻;其次从静态的音声、没有声音,没有声音也是一种所缘境。比方说莲花灯,诸位你听听莲花灯是什么声音?莲花灯是没有声音。没有声音表示它是遍满整个法界,你看,我们今天把这莲花灯带到美国华盛顿DC,把它放在那个地方,没有声音,它的闻性是遍满整个空间,就没有远近的差别。你看这个莲花灯放在这个地方,你听到无声,跟放在美国华盛顿DC的无声完全一样,所以当我们听无声的时候,那是听得更远更远,那是完全没有空间的障碍,无声没有远近的差别。

  这样的遐迩俱可闻,是其它的五根所不俱足的,这种通达无碍的功能,所谓的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动静二相它能够了了分明,而不生分别。比方说,我们讲舌根,舌根它在尝味道的时候,你必须有东西让它尝,没有东西的时候,舌根一落入静态就完了!它那能分别的尝消失掉了,舌根一定要合中知,一定要有东西来刺激它,它才能够产生了别的功能。所以它不能说,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没有这回事情,它只有动态才能够了别,不像耳根有声音也可以听,没有声音也可以听,我们可以听得到没有声音。所以耳根的功能完全操之在我,外面怎么变化对耳根完全没有干扰,它是通达而无障碍,它不随外境而有所障碍。

  常,真实。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赞叹耳根的第三种功德:常,恒常相续。

  音听的体性它有动态的,有音声、跟静态的没有音声,所缘境是变化的。但是对能闻的闻性来说是为有无,动态它听到有声音,静态的时候它听到没有声音,闻中听到有声音、没有声音,对闻性来说,完全没有什么变化,它还是存在。

  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如果我们今天说,没有声音就没有闻性的存在,这个是错误的。其实没有声音,只是说这个声音是处在静态的状态,这种听闻的功能不但存在而且更加广大,更加没有边际。我们前面说过,耳根在听没有声音的时候,那更加的广大,更加的没有边际,所以它是恒常住,不随外境而有所变化。

  声无既我灭,声有亦非生。

  身为耳根的闻性,它是没有声音的时候,它也不随音声而消灭,有声音的时候,它也不随音声而生起。所以它是生灭二圆离,耳根的闻性,这种觉了照见的功能,它是远离生灭二种的对立之相,这是闻性常住不灭的功德,是则常真实。

  这是一般性,这以下提出一个特殊的例子。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即使你在睡觉当中,处在梦想的作梦中。作梦的时候,耳根它是怎么回事呢?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什么叫不思呢?指的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在作梦的时候,第六识是分别的功能完全被梦境所缠缚,而忘失梦境以外的所缘境。

  比方说,你是一个人,你作梦的时候,梦到你是一只蚂蚁,整天搬东西,从东边搬到西边,再从西边搬到东边,这时候你的第六意识完全被你的梦境所缠缚了,你根本不会记得你还是一个人。

  所以我们一个人第六意识在梦境当中,是处在一种不思的阶段,没办法去思惟梦境以外的人事。但是耳根不同,它是不为不思无,一个闻性在梦境当中,它并不会因为第六意识的无知而消灭,相反的,它对梦境以外的音声,还是能够了了分明。

  你看我们睡觉的时候,是什么把我们吵醒的?是闹钟嘛!那我们为什么能够听得到闹钟呢?表示耳根的闻性是超越梦境,它能够从梦境里面穿过梦境回到我们梦以外的境界。

  如果我们今天没有一个功能能够超越梦境,我们一个人睡下去就醒不过来,除非你自然醒过来,没有人可以把我们吵醒。只有耳根它能够超越梦境,所以它不为不思无,所以它的功能觉观出思惟,耳根的闻性觉了照性的功能,它是不必假借第六意识的如理思惟,就能够任运生起的。在整个五根乃至于整个身心世界当中,是其它诸根所不能及的。

  这地方是把耳根殊胜的圆通常表达出来。

  蕅益大师说: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有三德,刚好圆通常是有关系的。耳根的圆,是开显我们心性的般若德,般若德是圆融无碍的;耳根的通真常,是开显我们心性的解脱德,因为解脱正是一种无障碍的妙用;常的功德是开显法身德,恒常不变。圆通常刚好是有助于开显我们一念心性的三德密藏,所以从这一条路回家是最方便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