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研究《大乘百法明门论》的目的

心不相应行法——无想定

净界法师


    再看第五无想定。前面的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通一切凡夫境界,第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那就不是散乱心凡夫所能够达到的境界,而是禅定跟般若波罗蜜相应的一种境界了。


  五、无想定者,外道厌恶想心,作意求灭,功用淳熟,令前六识心及心所一切不行,惟第七识俱生我执与第八识仍在,不离根身,依此身心分位假立。


  无想定,这个境界是怎么安立的呢?乃外道厌恶想心,这不是佛弟子修的,而是外道人士,外道没有佛法知见,只能够依止自己的分别心,去体验生命的真相,是在禅定当中去体验的。这种禅定的境界,心很微细,他发觉五遍行中,这个想有问题──于境取像以为体性,施设种种名言,以为业用。


  我们说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其中作意、触、受都不是外道所能够发现的,因为这三个心所活动非常微细,到了想,开始安立名言,这时候内心的状态比较明显,就被外道发现──喔,原来我们内心会不安,是因为有这个想─于境取像,有各式各样的境相,然后在这些境相安立了很多的名言,你是好人、他是坏人,你是佛弟子、他不是佛弟子,这是佛、这是众生……外道认为是这个想有问题,根本不知道问题是出在遍计执。


  这时候怎么办呢?作意求灭,既然内心的问题是在想,因此就要把它给消灭掉。虽然他想消灭这个想,但是没有智慧修无常、无我,观察它是无常、是无我,只是思惟想的过患──这个想实在有很多过患,如病、如痈、如疮,就像一个人生病一样,生病就不健康了,我内心当中有这个想,就像内心长疮、长病毒一样,我要赶快把这个疮给割掉。一次又一次思惟内心这个想的过患,作意求灭,就让自己进入无想的状态。当然,刚开始修习并不容易,因为这个想已经串习了很久,但是他一次又一次,常常生起这种厌患之心来对治想,慢慢慢慢地,这个想五遍行的心所就不活动了。


  令前六识心及心所一切不行,虽然五遍行遍一切心王,但是他观察不到第七识跟第八识的想,他是观察第六意识,这时候把想心所停下来,五遍行就全部停下来,五遍行一停下来,心王也就停下来了。这时候,整个第六意识的心王跟心所都不活动,内心只有维持在第七识的俱生我执,当然有我执一定有法执,还有第八识存在。第七、第八识摄持他的根身,使令他的生命还能够相续,但是第六意识完全是在一种无想状态,依止这样的身心、这样的一种境界,我们安立作无想定。


  就是说:外道他们也欢喜寂静,也知道内心这样波动,令弟子心不安,而这种不安的因素,来自于想,有很多的妄想。怎么办呢?要把这些妄想停下来,就是经常呵责这些妄想,一次又一次加行,就把想给停下来,想停下来,前六识也完全停下来,内心一片寂静,这时候就安立作无想定,这是无想定的情况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心不相应行法——灭尽定

净界法师


    再看第六、灭尽定。


  六、灭尽定者,三果以上圣人,欲暂止息受想劳虑,依于非想非非想定,游观无漏以为加行,乃得趣入。入此定已,前六识心及心所一切不行,第七识俱生我执及彼心所亦皆不行,惟第七识俱生法执与第八识仍在,不离根身,依此身心分位假立。


  前面的无想定,是外道所修的,这个灭尽定是圣人的境界,凡夫不能入灭尽定,谁能够入灭尽定呢?三果以上的圣人。三果以上的圣人,内心当中有无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这个圣人是指还没有入涅槃,人的果报体还在,可能是出家、也可能是在家,假设他是出家人,也不可能整天都在佛堂,必须去托钵、吃饭,生命的相续就是靠饮食。到城市去托钵,要越山涉水、晒太阳,劳累一天,有时又要为信众说法,回到寮房,想让内心休息一下,欲暂止息受想劳虑,怎么办呢?


  依于非想非非想定,游观无漏,他就依止四禅八定的第八个定非想非非想定,但是他在这个定当中,更深一层游观无漏以为加行,这个无漏是指智慧,也就是无常、无我的智慧,这是不共于外道的。由于在禅定当中,有光明的智慧在观照,悠游法性三昧,在我空的真如里面游荡,那么他所依止的定是非想非非想定,依止这样的定,在我空的智慧里作加行,因此而契入灭尽定。


  这是什么样的状态?入此定已,前六识心及心所一切不行。因为他的心情是想要暂止息受想劳虑,而劳虑的根源,当然是第六意识,他也是发现不到第七跟第八识,所以就把第六识给停下来、一切的心所都停下来。第七识俱生我执及彼心所亦皆不行,这时候第七识的俱生我执跟心所也停下来,因为我空智慧一现前,俱生我执是不能活动的。

惟第七识俱生法执与第八识仍在,只有微细的第七意识的俱生法执─就是他的内心在寂静─无我无我所的状态当中,认为这样的法是真实的,我是不可得,但这个法是真实的,这是俱生的一种清净微细法执。当然这时候第八识还在,第八识不是你能够断灭的,我们要知道,不管你用禅定、用智慧观它,第八识只能够转变,它的本性就是真如,你想把第八识停下来,不可能。你把第六识停下来有可能,但是你想把第七、第八停下来,不可能,第七意识的俱生法执,跟第八识的明了性都还在。


  不离根身,依此身心分位假立,灭尽定跟无想定的相同点,都是第六意识不活动,不过灭尽定在禅定当中,我空的智慧有现前,无想定没有我空智慧,完全是如石压草,二者有差别。


  但是《大毘婆沙论》上说,一个三果以上的圣人,生命还在的时候,经常可以入灭尽定,但是有二件事要注意:


  一、入定的时候要咒愿,以保护他的色身不被破坏。


  因为有时入定的时间很长,而且第六识跟外境都不接触,任何境界现前,他都没有办法保护色身。经上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位阿罗汉入定前咒愿──当我入定以后,水不能淹、火不能烧、老鼠不能咬我、大水不能漂我、地震也不能破坏我,然后入定了。就在这个山上一棵大树下,一个三果圣人在那边入了灭尽定。有一位樵夫白天上山来砍材,看到这个比丘在那边打坐,晚上回去他还在打坐,今天打坐、明天打坐,三天、四天、五天……还在打坐。樵夫看这位比丘一直坐在那个地方,好几天都不动,过去看他的呼吸(入灭尽定呼吸是停下来的),看他没有呼吸,啊呀,糟糕!这个人可怜啊,死掉了,没有人照顾。这个樵夫很慈悲,就捡了很多的木柴把他烧了。由于火烧得很烈,把阿罗汉的衣服都烧成灰他的色身却完全没事。为什么?因为他有咒愿力!要知道阿罗汉那一念心,他讲话算数,他说火不能烧,火就不能烧。我们跟外境接触,必须靠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而前五识要靠第六识的推动,一个阿罗汉入灭尽定以后,他的第六识停下来,整个生命就很危险,任何动物、一条蛇等靠过来,都能够伤害他的色身,所以他必须先咒愿,来保护他的色身。


  二、其次,他要咒愿出定的时间。


  阿罗汉入灭尽定后,一切法皆不受,你打引磬他也听不到。所谓眼耳身三二地居,一个初禅的人,你打引磬他还听得到,入初禅耳识还在,入二禅打引磬就听不到了,那入灭尽定更是听不到,一个圣人入灭尽定,用任何方式都不能使他出定。那谁能够使他出定呢?他入定之前要先有一个咒愿。


  《大毗婆沙论》上说,有一个比丘肚子饿,吃饭时间到了,要去托钵,走到一半的时候下起雨来,他想:啊呀,下雨了,身体淋湿也是很麻烦,干脆不吃饭,就回到寮房去。但是不吃饭,肚子饿怎么办呢?我们凡夫那就没办法,圣人不是,他能够一切法不受,肚子饿他就入灭尽定。他想:我咒愿雨停的时候,就要出定出来吃饭。结果这场雨下得很久,一下子大雨、一下子小雨,连下好几天都没停,等他出定的时候,身体败坏了,就死了。


  所以,在入定之前要先咒愿,咒愿出定的时间,就是我们讲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要先作意─雨停的时候要出定,等雨一停,作意就活动,警觉运起心种,把第六意识心王叫起来──诶,现在赶快出定!作意一活动,第六意识心王就活动,出定。所以要入灭尽定,一般阿罗汉都有这样的咒愿,来保护他的色身不受伤害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心不相应行法——无想报

净界法师


    第二十卷


  接着看下一个心不相应行法─无想报。


  无想报,是属于色界第四禅─无想天的果报。前面无想定跟灭尽定,一个是外道人士、一个是三果以上的圣人,都是以人的果报体而入此定的。而无想报不是人的果报,它是修得天的果报,我们看解释:


  七、无想报者:外道修无想定,既得成就,舍此身后,生在第四禅天,五百劫中,前六识心及彼心所长时不行,惟有第七识俱生我执与第八识仍在,揽彼第四禅中,微细色质为身,彼微细色,即是第八识所变相分。依此色心分位假立。


  这段文,我们分成因跟果来解释,先讲因─外道修无想定,既得成就,是说外道不知道空性的真理,只知道修习禅定,修什么定呢?修无想定,就是修习前面的无想定,使令第六意识不思善、也不思恶,内心保持无想,慢慢地这个无想的功德成就了,这是他的因地,也就是他还在人间的时候,已经成就了无想定。等他命终之后,生到第四禅天,第四禅天里面有九层天,其中有一天叫无想天,他的寿命是五百劫,在这五百劫当中,四百九十九劫保持一种无想的状态,完全没有任何的分别,没有六转识。剩下的一劫呢?就是前半劫,他刚生到无想天,还有想、还能够回忆──喔,为什么能够生到无想天?原来我是生长在什么地方、什么因缘成就无想定、什么因缘死了、最后生到此天,前半劫想的心所还有活动,以及最后要死亡的后半劫,想心又开始活动,知道下辈子要投生到哪里,如果下辈子是要堕到三恶道去,他就会很苦恼。


  所以无想天的果报,在五百劫的四百九十九劫当中─前六识心及彼心所长时不行,这时候他的生命体,第六识跟心所完全不活动,只有第七识微细的俱生我执,及第八识的明了性仍在。这是讲内心的状态,只有第七识跟第八识,前六识都不活动。


  那他的色法呢?揽彼第四禅中,微细色质为身,因为他的心法非常的微细,所以色法也特别的精妙而且有光明,能现出光明。这种微细的色法,当然不是清净法身所变现,因为他的我执、法执并没有破坏。这种微细的色法是怎么有的呢?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一种杂染的情识所变现的,依此色心分位假立叫无想报。


  无想报,在四禅八定当中,它的果报是很特别的,在四禅八定中,不管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于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他们的第六意识都还在,虽然第六意识随着禅定的转深—当第六意识跟定心所(欲、胜解、念、定、慧─五别境中的定心所)相应时,如是定次第的转深,第六意识都还在,只是愈来愈微细、愈来愈寂静,唯有无想天的果报,第六意识不活动。换言之,四禅八定当中,只有无想天第六意识不活动,其它的四禅八定,第六意识跟定心所相应都还在,所以特别把它安立作无想报。当然这个无想报是因地修无想定所成就的果报。


  这地方作意、触、受、想、思,对于想─于境取像以为体性,施设种种名言,以为业用,我们很容易对它错认消息。一个人出家之后,如果不依止善知识、也不研究佛法,就自己一个人修,内心一次又一次修习寂静法。然后观察为什么会有生命呢?就是因为有想,而且你又发觉到想的波动,就想让想停下来。停下来之后,内心寂静觉得很舒服。但是这会导致一个问题:就是经常修无想,修久了以后,人会很愚钝,很难领悟真理,讲道理也听不懂,跟你说这是善业、这是恶业,完全不懂如何去分别。

所谓佛者觉也,修学佛法是为了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是要把想灭掉。我们看经典,佛陀呵责想─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那是因为你在五欲当中,施设种种名言,所以佛陀才呵责你──于境取像的这个想。但是佛陀也赞叹在三宝境界活动的想,好比佛陀在《观经》里,赞叹这个想: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假设我们不研究经典,认为佛陀一下子呵责这个想,一下子又赞叹这个想,怎么来取舍呢?


  其实,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当中,佛陀呵责你在五欲境界─于境取像以为体性,施设种种名言,这样的想是呵责的。但是你观想阿弥陀佛依正庄严、观想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佛法甚深法义,佛陀是赞叹的,因为光明智慧,也是从想生起。诸佛正遍知海,诸佛的智慧是正、遍、知,正是一切法的根本,就是一切法如,遍是普遍观察诸法的差别相。总之,佛陀的根本智、后得智,也是依止想生起的。假设我们不修学佛法,自己打坐,内心寂静住就好,是的,心寂静了,但是很难把问题给彻底解决,因为根本没看清楚问题的根源。生命的问题在于无明,不是在这个想,我执和法执才是最根本的错误。


  关于遍计执还有真如,后面会讲到。你内心对于外境的自性、执着不破坏掉,想保持寂静住,无法保持太久,如石压草,你压不了这个想,这样的寂静状态很容易失掉。虽然你的妄想没有了,但是你的菩提心、六波罗蜜、无量无边功德也没了,问题在这里。所以对于想,佛陀的意思是要转识成智,应该把五欲中的想,转念念佛、念法、念僧,不是把它消灭,而是换一个所缘境。佛法讲不二法门,这句话讲的妙──不二,是谁造五逆十恶呢?是想,成就诸佛万德庄严也是想,就是一念之间的迷、悟而已,所以这地方我们要注意。我们从这个无想定、无想报,可以看出来,外道确实是错认消息。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心不相应行法——名身、句身、文身

净界法师

八、名身者:名诠诸法自性,如眼耳等种种名字。


  以下名身、句身跟文身,都是语言文字的一种表达。什么叫身呢?就是聚集的意思,把同一类的聚集起来叫身。名诠诸法自性,如眼耳等种种名字,名就是各式各样的名词或名称,人跟人之间要互相沟通,你讲什么话、我听得懂,我讲什么话、你也听得懂,就必须安立各种名字──这是眼睛、这是耳朵、这是胡子、这是杯子……这叫作名。


  九、句身者:句诠诸法差别,如眼无常,耳无常等种种道理。


  所谓句,能诠释诸法之差别。前面的名,只是诠释诸法各别的体性,不能够将诸法做一个比较。简单说:句是把名多加上几个字,就构成一个完整的义理,就叫作句。换言之,句身必须要具完整的道理。什么是完整的道理呢?举一个譬喻:眼睛是无常的,喔,这是一个道理。如果你只是讲眼睛,那这个道理不完整,因为眼睛只是一个名词。我们说眼睛是无常的,表示眼睛是会败坏的,现在存在不是永远存在,总有一天眼睛会败坏,这就是眼睛无常,耳朵也是这样,那耳朵也是无常,还有一切法也是无常。总之,能够完整表达义理的,叫作句。


  十、文身者:文即是字,为名句之所依。此三皆依色声法尘分位假立。若语言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声立。若书册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色立。若心想中所有名句文字,即依法立。此方眼耳意三种根识独利故,偏约三尘立名句文。若他方余根识利,则香饭天衣等,并可依之假立名句文三。是故六尘皆为教经,亦复皆为行经,皆为理经也。


  所谓文也就是字,这是一个单字。前面的名与句,都需要依文字建立起来,好比眼睛、耳朵、眼睛是无常、耳朵是无常……这些名跟句,都是许多字累积而成的,所以这个字是名跟句的基础。


但是不论是名、句、或是文,三者都是依止色尘、声尘跟法尘安立起来的。怎么说呢?举一个例子﹕若语言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声立,好比人跟人之间的沟通,要靠声音来表达。像我们中国佛教真是了不起,中国佛教的梵呗─炉香赞,这种音调的声音,能够激发出你出世的道心,当然,如果是世间靡靡之音,唱了以后也会让你生起很多烦恼。所以声音能够表达很多的义理,对我们的影响也是很大,起善念?或起恶念?是有影响的。


  若书册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色立,又好比我们用眼睛去看书,才知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而这名、句、文字是眼睛所缘的境界,所以书册里面的名、句跟字,是依色尘表达出来的。


  若心想中所有名句文字,即依法立,前面依止声音跟色法都是属于外境,这里法尘是属于观想。好比我们诵《佛说阿弥陀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正报庄严─阿弥陀佛与诸菩萨、阿罗汉聚在一起……总之,极乐世界有依报庄严、正报庄严、各式各样的庄严。而这些庄严,我们是依止文字,随文入观,然后在心中出现,这就是依法尘而安立的。所以有三种情况,能够使令我们从中获得道理,第一个声音、第二个色法、第三个法尘。


  再看蕅祖解释:此方眼耳意三种根识独利故,偏约三尘立名句文。若他方余根识利,则香饭天衣等,并可依之假立名句文三。此方,是指我们娑婆世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当中,眼根、耳根、意根这三根特别利,对于外境的明了、分别功能特别强,所以才依此三尘安立名、句、文。


  但是,他方世界就不一定了,你看《维摩结经佛国品》,佛陀讲到他方国土,有各式各样不同的众生,比如香积佛国,弟子随佛出家,打坐时,内心有障碍,他到佛前,向佛陀顶礼、礼拜、请佛陀开示,佛陀不说法,就给他一碗饭吃,他吃了以后,障碍就消除了,或是在天衣的佛国里,弟子心中有苦恼、心不安,请佛陀为他安心,佛陀也不说法,就给他一件衣服,衣服穿上去,他心就安了。所以在各式各样国土里,佛陀可以把他的真理─圣道法门,放在饭里、衣服里,使令他前五识跟饭菜、衣服接触时,这个道就契入到他的内心去。但是,我们娑婆世界不可以,娑婆世界吃饭、穿衣很难觉悟道理,大多要靠声音,因为娑婆世界众生耳根特别利,所以佛陀才把他的圣道放在音声里,佛陀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透过这个声音,进入到我们内心,转化成心中的道。


  当然,极乐世界的庄严更是不得了,它是五尘说法─胜妙五尘。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上说,一般的国土五尘说法很困难,大都是一尘,好比吃饭是靠舌头在吸收圣道,衣服是身尘,当身体跟衣服一接触──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但是阿弥陀佛创造极乐世界是五尘说法,你到极乐世界去欣赏风景、看看宫殿──啊呀,非常殊胜庄严!戒定慧就增长了,还有你在极乐世界喝一口水,你的戒定慧也增长了。就是你的前五识跟外境一接触,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是这样的境界啊!


  佛经讲﹕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的确如此,因为阿弥陀佛因地参考每一位佛陀度化众生的差别,才创造这个五尘说法,你耳朵好,就有很多的声音让你听──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你不喜欢用耳朵听,对音乐没有兴趣,欢喜欣赏画,习惯用眼睛来欣赏,那也可以啊,看看极乐世界的风景,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有些人对于欣赏风景没兴趣、听音乐也没有兴趣,吃东西有兴趣,可以,你一吃极乐世界的饭菜,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极乐世界能够三根普被,主要的特色就是──五尘都有圣道。所以这地方讲若他方余根识利,则香饭天衣等,并可依之假立名句文三,五尘都能够表达义理。


是故六尘皆为教经,亦复皆为行经,皆为理经也。所谓经,有教、行、理─言教、行法、真理都含摄在六尘当中,透过六尘而显示道理。举一个例子:隋唐时代,有一位法师,不是中国法师是印度法师。这位法师的鼻子特别厉害,光闻味道,就能够知道很多事情真相。他不懂中国文字,但是你拿一本《春秋》给他闻,他闻一闻──啊呀,这本书里有浓厚的血腥之味,另外再拿《易经》给他闻──嗯,这本书里有玄妙的道理。所以说六尘都能够含摄教经、行经、理经。不过,就着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来说,主要是眼、耳、意─用眼睛去看经典、耳朵听闻佛法、第六意识加以分别,我们修学圣道所依止的根,多数是依眼、耳、意三种根识,这是约娑婆世界众生说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心不相应行法——生、住、老、无常

净界法师

十一、生者:依于色心仗缘显现假立。


  所谓生,当色心诸法出现时,就叫做生,《成唯识论》云:本无今有,有位名生。生是怎么有的呢?仗缘,不是自然而有,是仗着种种因缘和合,显现出来的。好比我们在人道,得人的果报体,当一个富贵的人,下辈子堕到畜生道当狗,是一种卑劣的畜生果报体。同一个生命体,今生是人的色心,下辈子是狗的色心,这是什么因缘呢?是业力的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而这个行,就是业力,所以才说色心的出现,是仗缘,仗着你的善业跟恶业的因缘,而生起的。


  十二、住者:依于色心暂时相似相续假立。


  色心诸法出现之后,也不是马上就消失,当业力还在,就有暂时、前后的相似,当然,实际上每一剎那,都会有变化,但是变化不大,有一种住的现象,或者是住世八十年、或者是住世七十年,就是暂时有相似相续的情况,安立作住。


  十三、老者:亦名为异。依于色心迁变不停,渐就衰异假立。


  所谓老,就是变异,当色法渐渐趋向衰老、内心精神也衰退了,就叫作老。简单说:当我们的色心念念不住,起了迁变流动,慢慢地衰老变异,安立作老。


  十四、无常者:亦名为灭,依于色心暂有还无假立。


  无常是灭的意思,当人的果报体、或者是畜生的果报体、天的果报体,在消失的那一剎那,安立作无常。也就是色心暂有还无,暂时存在,当势力消失、因缘散尽时,就结束了。


  关于无常,我昨天去跟一位亡者助念,看到亡者躺在板子上,全身用一块布包起来,把头、脚都包起来。这个人曾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能够活动、能够吃饭、睡觉,跟我们完全一样,但是现在却躺在那个地方,这就是无常。我心想:总有一天我也会躺在这个地方,当有一天无常到来时──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但是,又有谁能够体验到无常呢?总认为生命今天相续、明天相续、后天也应该相续,永远会相续下去。既然生命是相续的,就应该要创造更多财富、眷属、以及我所爱的,事实上当无常一来,这些都没有用的。当我们躺在板子上,对我们真正有帮助的是什么?就是你善业的力量─认真修行、积功累德。所以趁现在一口气还没断,应该要多积善业──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死亡时,布施的善业、持戒的善业、忍辱的善业、精进、禅定的善业,以及在佛法闻思的智慧善业,唯有这六波罗蜜的善业,才带得走,其他没有一样你带得走。


  有时候我们去帮人家助念,才会想到:原来有一天我也会死亡。这会带给我们什么警惕呢?喔,在生命当中,哪些东西才是真正带得走的。所以无常观很重要,能够提醒我们:生命是暂时的,累积那么多财富、眷属,对来生一点帮助都没有,应该多累积自己的善业才对。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心不相应行法——流转、定异

净界法师

十五、流转者:依于色心因果前后相续假立。


  所谓流就是相续,转是生起──相续的生起。意思是说:依止色心因果前后的相续而假立为流转。


  我们的色法跟心法,能够造业,也能够出现果报,若因、若果都是不断灭,前后相续。如是因果生灭、相续不断,谓之流转。总之,生命依赖业力而得以相续流转,那么生命的相续,由于业力的相续,业力的相续,由于心识的相续─以识为体,而在生死中流转。


  十六、定异者:依于善恶因果种子现行各各不同假立。


  所谓定就是决定,定异决定有差异。依于善恶因果种子现行各各不同假立。是指我们依于善恶的因,感得可乐、不可乐的果报。种子是约因上说,现行是约果上说,不论因跟果,有善有恶,这当中虽然各各不同,但绝对不会混淆──造善业的因,一定成就可乐果报,造恶业的因,一定成就不可乐果报,善恶因果绝对不会有错失、混滥的。


  就像我们过去没有学佛,都在放纵自己的烦恼,杀盗淫妄什么事都可能去做,你说:我在造恶业的时候,身体健康、心情也愉快、钱也多,现在修行吃素,反而身体不好、又怎样不好……你可能会想说:啊呀,造了善业,为什么没有出现可乐果报呢?


  这地方我们要清楚,印光大师说:报通三世,转变由心。有情生命的阿赖耶识,它不是马上得果报,而是异时而熟,你现在造善业,是先保存下来,因为你现在这个生命果报体,是过去生所创造的,所以有一段相续的时间。那么你所造的善业,跟你过去阿赖耶识恶种子一接触,会把你三恶道的业力给破坏掉,先把这个病毒逼出来,这叫重报轻受。

如果我们没研究《唯识学》─阿赖耶识种子的变化,就会怀疑佛法说因果丝毫不爽,我明明造了很多善业,苦恼的果报却都没有消失掉?其实你的善业都还在,只是先把过去的恶业逼出来,就是过去你所造的恶业、那些病毒先逼出来,所以我们对佛法的信心,要建立在三世因果,不是讲一世,佛法不是只讲今生──你今生造善业,今生一定要看到可乐果报,这怎么可能呢?生命也要考虑过去、现在和未来。要相信定异,善业不可能出现不可乐果报,造了善业却出现不可乐果报,是你过去造的恶业,现在被这些善业逼出来,这是好现象,重报轻受。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