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发愿是成佛的关键一步!青年出家学僧日记系列

那说明,还是没有放下!

                            北京龙泉寺行者著     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从事经营工作乃至上层建筑工作的人一生没有和真正的僧侣交流过,结识过,确实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不久前,两个朋友来山上看我,在寺里寺外转了转,欣赏了古树,古建筑,在流通处,其中一个搞了多年杂志的朋友看着满满几书柜的佛学经典书籍,问,到底是什么需要写出这么多书来。     搞杂志的当然读过更见过各种书籍。     但,这样的书籍却是第一次见,一瞬间我有些困惑,但立刻就理解,岂止是我的这个朋友,很多知识分子和从事经营工作的人的教育背景中没有这一环节。     不是信仰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不可能被忽略掉的。     当然,我也是个半瓶子醋,也是不知所以,但对事理上仿佛是知道一点,告诉我的朋友,这么多书就讲一个道理。写出这么多来,就好比是爬喜马拉雅山,从南坡爬或者从北坡爬,道路不同,但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     朋友挺信服的,频频点头,误以为我真懂一点。     其实,我哪里懂啊,多年前,一个禅宗大师跟我讲,你要是出家,三十年,大概能摸到一点皮毛。     从现在开始算,等我知道一点皮毛的时候,我都七十岁了。     要真能做个老僧,也是件喜人的事情啊。     因为,我确信,有修为的人和世间的普通人是不一样的。谁都可以观察的出来,僧侣们的平静、从容、慈悲绝对不是个普通人所具备的,就是演员演也演不出来。     那是从内心里发出来能够感染和照射他人心灵的力量。     龙泉寺的很多僧人都具备这样的特征。     每天跟他们在一起,仅仅是从文化和经营上就一直有收获。当然,无论是文化或者经营最终还是要归到心灵的问题上来。     我有幸在山上和我仰慕的僧侣进行过一些交流。令思想、心灵、情绪上都有些有趣和丰富的收获。     在门外等人的时候,一名经常为居士讲课并时常出现在学诚大和尚身边的年轻僧侣也在等人,由以前的一些梦境谈起,谈到了一些疑问。     年轻僧侣一一耐心为我解答。     很受益。     接着,谈到自在的问题。     僧侣说,你系缚的很厉害。     我说,是。     这就是我的心结,看似我是放下了,公司不要了,一家人全都上山过与世无争的日子了,偶尔有朋友来看看我,闲居山间,和僧侣们学了点修学术语,也学了点举止做派,不知道的还都以为我还不得有多深多大的修行,其实,自己心里知道,内心里的焦虑感从未放下过,内心深处的压力也从未放过我。     应该就是僧侣跟我说的系缚。被他一眼看穿。     我仔细想过这个问题,但不得其解,名利心吧,看似好像放下了,情色欲望吧,看似也好像放下了,世间的面子看似也好像放下了。     既然都放下了,那就应该没有系缚了呀。     那说明,还是没有放下。     这个问题想的比较幼稚,问的也比较幼稚,让我想起了多年前亲近的那个禅师,也是天天追着问了很多问题,现在想,有的问题真是蠢。人家从不着急,一一耐心解答,甚至于有一次一个朋友的朋友要见见禅师,因为这个朋友的朋友可能会给我带来些生意上的利益,所以我热心地给约好了,朋友来晚了,禅师又有事要出去。     就这么等啊等。我急的不行。禅师也不着急,陪着我。     仔细回忆一下,傻事没少干,傻问题真没少问。     眼下和我交谈的这名僧侣也是一副从容淡定的样子,让你心里踏实,安静许多。谈到系缚的问题后,又谈到自在的问题,很想知道自在的状态。     我问,那您自在了吗?     僧侣答,没有。     一听自己就有点灰心,没自在都已经如此境界,自在了还了得。已然不是我能想象和揣测的了的。不过,和僧侣们的交流有灰心,但更多的是受用。几乎每周思想上比上周都有明显的开通,过去看不懂的书能入心看了,体会不深的话有更深的体会了。等等。     上山前,一本叫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书,是一本极其重要的修学经论,因为是由藏语翻译成汉语,再加上行文习惯和文化距离,一直读着都觉晦涩艰难,忽然有一天就读着很顺了。很奇怪,不过,又不奇怪,总跟高人在一起,肯定是有影响的。     记忆力也在提高,过去要猛读一百遍的才能记住的句子,现在读十遍即可牢记下来。     很有意思。     每天早上七点半,竟然都可以听到另一名僧侣的开示、讲经。     每周的某个晚上能听到另一名僧侣的开示讲经。我第一次见到这些僧侣时,从他们诵经及开口说话,行为举止,当即就被其气质深深折服。     听他们讲经,当机立断,流利坦率,直指人心,但不损恼人,常常令我听到茅塞顿开。其趣味和感受不是语言容易表达的。一般我能找到的词就是“茅塞顿开”、“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心悦诚服”。     “荡气回肠”就不恰当了,但能描述一种感受。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受。     总之,很有意思。很有意思。     这些感受有什么用呢?     也许对解我的系缚有用,也许没用,还让我增加一个因自己的喜好而再增加一个系缚。不过,就不想那么多了,慢慢跟着学吧。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感受和在僧侣身边熏染出的能力如果用在写作上,用在经营上,用在艺术创作上,绝对是有大用处的。当然,您会判断这篇文章是行文者习惯的夸大和哗众取宠,有这个可能。但,换个角度去想,毕竟这里陈述和表达的是一个传承了两千五百年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的思想、信仰,历代高僧大德与大知识分子的公案都可以佐证凡人完全可以从中获得我们需要的能力和见解,对我们有用处是不用质疑的。     没有表达好,是我的语言能力的问题。     当然,在山上所获得的这些能力,得下山才能用的上,可是用上了可能就是名利心,是系缚,也可能我根本就没放下过。嘴上说放下了,心里都还挂着呢。     谁知道。

    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从事经营工作乃至上层建筑工作的人一生没有和真正的僧侣交流过,结识过,确实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不久前,两个朋友来山上看我,在寺里寺外转了转,欣赏了古树,古建筑,在流通处,其中一个搞了多年杂志的朋友看着满满几书柜的佛学经典书籍,问,到底是什么需要写出这么多书来。     搞杂志的当然读过更见过各种书籍。     但,这样的书籍却是第一次见,一瞬间我有些困惑,但立刻就理解,岂止是我的这个朋友,很多知识分子和从事经营工作的人的教育背景中没有这一环节。     不是信仰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不可能被忽略掉的。     当然,我也是个半瓶子醋,也是不知所以,但对事理上仿佛是知道一点,告诉我的朋友,这么多书就讲一个道理。写出这么多来,就好比是爬喜马拉雅山,从南坡爬或者从北坡爬,道路不同,但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     朋友挺信服的,频频点头,误以为我真懂一点。     其实,我哪里懂啊,多年前,一个禅宗大师跟我讲,你要是出家,三十年,大概能摸到一点皮毛。     从现在开始算,等我知道一点皮毛的时候,我都七十岁了。     要真能做个老僧,也是件喜人的事情啊。     因为,我确信,有修为的人和世间的普通人是不一样的。谁都可以观察的出来,僧侣们的平静、从容、慈悲绝对不是个普通人所具备的,就是演员演也演不出来。     那是从内心里发出来能够感染和照射他人心灵的力量。     龙泉寺的很多僧人都具备这样的特征。     每天跟他们在一起,仅仅是从文化和经营上就一直有收获。当然,无论是文化或者经营最终还是要归到心灵的问题上来。     我有幸在山上和我仰慕的僧侣进行过一些交流。令思想、心灵、情绪上都有些有趣和丰富的收获。     在门外等人的时候,一名经常为居士讲课并时常出现在学诚大和尚身边的年轻僧侣也在等人,由以前的一些梦境谈起,谈到了一些疑问。     年轻僧侣一一耐心为我解答。     很受益。     接着,谈到自在的问题。     僧侣说,你系缚的很厉害。     我说,是。     这就是我的心结,看似我是放下了,公司不要了,一家人全都上山过与世无争的日子了,偶尔有朋友来看看我,闲居山间,和僧侣们学了点修学术语,也学了点举止做派,不知道的还都以为我还不得有多深多大的修行,其实,自己心里知道,内心里的焦虑感从未放下过,内心深处的压力也从未放过我。     应该就是僧侣跟我说的系缚。被他一眼看穿。     我仔细想过这个问题,但不得其解,名利心吧,看似好像放下了,情色欲望吧,看似也好像放下了,世间的面子看似也好像放下了。     既然都放下了,那就应该没有系缚了呀。     那说明,还是没有放下。     这个问题想的比较幼稚,问的也比较幼稚,让我想起了多年前亲近的那个禅师,也是天天追着问了很多问题,现在想,有的问题真是蠢。人家从不着急,一一耐心解答,甚至于有一次一个朋友的朋友要见见禅师,因为这个朋友的朋友可能会给我带来些生意上的利益,所以我热心地给约好了,朋友来晚了,禅师又有事要出去。     就这么等啊等。我急的不行。禅师也不着急,陪着我。     仔细回忆一下,傻事没少干,傻问题真没少问。     眼下和我交谈的这名僧侣也是一副从容淡定的样子,让你心里踏实,安静许多。谈到系缚的问题后,又谈到自在的问题,很想知道自在的状态。     我问,那您自在了吗?     僧侣答,没有。     一听自己就有点灰心,没自在都已经如此境界,自在了还了得。已然不是我能想象和揣测的了的。不过,和僧侣们的交流有灰心,但更多的是受用。几乎每周思想上比上周都有明显的开通,过去看不懂的书能入心看了,体会不深的话有更深的体会了。等等。     上山前,一本叫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书,是一本极其重要的修学经论,因为是由藏语翻译成汉语,再加上行文习惯和文化距离,一直读着都觉晦涩艰难,忽然有一天就读着很顺了。很奇怪,不过,又不奇怪,总跟高人在一起,肯定是有影响的。     记忆力也在提高,过去要猛读一百遍的才能记住的句子,现在读十遍即可牢记下来。     很有意思。     每天早上七点半,竟然都可以听到另一名僧侣的开示、讲经。     每周的某个晚上能听到另一名僧侣的开示讲经。我第一次见到这些僧侣时,从他们诵经及开口说话,行为举止,当即就被其气质深深折服。     听他们讲经,当机立断,流利坦率,直指人心,但不损恼人,常常令我听到茅塞顿开。其趣味和感受不是语言容易表达的。一般我能找到的词就是“茅塞顿开”、“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心悦诚服”。     “荡气回肠”就不恰当了,但能描述一种感受。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受。     总之,很有意思。很有意思。     这些感受有什么用呢?     也许对解我的系缚有用,也许没用,还让我增加一个因自己的喜好而再增加一个系缚。不过,就不想那么多了,慢慢跟着学吧。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感受和在僧侣身边熏染出的能力如果用在写作上,用在经营上,用在艺术创作上,绝对是有大用处的。当然,您会判断这篇文章是行文者习惯的夸大和哗众取宠,有这个可能。但,换个角度去想,毕竟这里陈述和表达的是一个传承了两千五百年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的思想、信仰,历代高僧大德与大知识分子的公案都可以佐证凡人完全可以从中获得我们需要的能力和见解,对我们有用处是不用质疑的。     没有表达好,是我的语言能力的问题。     当然,在山上所获得的这些能力,得下山才能用的上,可是用上了可能就是名利心,是系缚,也可能我根本就没放下过。嘴上说放下了,心里都还挂着呢。     谁知道。

TOP

在这种安静中可以获得更高的人生享受!

                              北京龙泉寺贤兆法师

    一个师兄在剃度前,家里人忽然找来了,是他妹妹的男朋友,也不认识,拿着照片到值班室,说,要找照片里的这个人。

    我一看,猜出来是亲人,但看他的状态,没有恶意。他说是出差路过北京,顺便来看看。

    师兄见了他的这位即将和他妹妹结婚的亲人,感觉有点尴尬,不知道该跟亲人说什么,据说见之前也很紧张。好在,亲人也没有为难,只是问了一些问题,似乎是为了尽到一个亲人的责任,毕竟,有人出家,对世间人来说,还是难以理解。

    这次见面比较平静。

    过了一些日子,又来了三个亲人,一个是母亲,两个哥哥。千里迢迢从南方赶来。

    这位师兄很紧张地叫住我,说,你能不能帮我见见他们。我说,可以啊。

    他说,你要小心,我怕他们会打你。

    我说,怎么可能。

    见面后,母亲很和善,两个哥哥也很和善。母亲由于方言浓重,不太方便沟通和交流。她说话,哥哥给翻译。她问,儿子出家了,老了以后怎么办?

    我说,出家人越老越值钱,是个宝。年轻的时候一般。跟世间人相反,世间人年轻时有力气,过得好,老了就没人搭理了。

    母亲听完似乎就放心了。

    又问,儿子生病了怎么办?

    我说,生病了就治病。

    母亲其实都差不多,只是希望儿女好,而已。其实,不说话,就能看出来,母亲是那种为了儿女操劳一生的人。把孩子拉扯大,成家立业了,然后又给带孙子。跟我母亲也很像,前几年,没出家的时候,每次回老家,我妈都问我,你长年在外边,能不能吃饱饭。

    我说能。我妈就放心了。

    这几年,南方很多省份的乡村经济靠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我的这位师兄的两个哥哥就是如此,长年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家里,由老人带,家里还有一些农活,都是老人在做。

    师兄的父亲刚刚去世。

    他要出家,母亲实在不放心,把两个哥哥从打工的地方叫回来,赶到北京,来看个究竟。

    两个哥哥本份、勤劳、善良,大哥刚到寺里只有半天,居然马上对寺里的环境和人的状态产生了很大的好感,把我叫到一边,问了一些问题,大致都是生活、学习方面的。并且表示,这里的人都很快乐。比社会上的人感觉快乐多了。

    但是觉得一个人如果不成家的生活有疑问,出家后,放弃了事业,人生会怎样。

    通过交谈,我们很快就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是一个更超越的人生选择。如果不出家,他的弟弟将在北京找一份工作,每天早出晚归,交房租,过日子,然后会找一个女朋友,然后两个人一起过日子,可能会按揭买房子,把一生都卖给银行,然后可能会找家里要钱,亲友们为了他们四处告借,当然,也有可能他会小有成就,赚到一些钱,也有可能赚大钱。

    然后老去,隔一年半载地回老家看望亲友,然后死去。

    那么,出家以后呢?

    其实,这个问题,没法推演下去。这位师兄的大哥隐约地感觉到原有的人生轨迹是有问题的。只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通过出家中断这种有问题的轨迹,似乎是正确的。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他有孩子,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要有见识,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甚至他觉得自己的孩子也应该有机会在寺院里接受这样的文化教育。这里是首都,宗教又是文化、艺术、教育中的顶尖位置,很难得。

    只是,太远了,来一趟要花费很多的钱。

    但二哥不这么认为,他反应非常强烈,认为弟弟应该回家过日子,去打工,不应该出家。可能是道场有很强烈的平静气氛,所有接待他们的人也都很平静和快乐,至少也感染了他,明显地感受到他也在控制自己的情绪。

    但话里话外地流露出不满和不理解。

    我们俩在寺里的栗子园外的路上散了散步,谈了谈彼此的人生和生活认识。

    他在南方的一个服装厂打工,可能做到一个基层部门的主管,老板似乎比较器重他,曾经鼓励和许诺过,如果他将来创业,也有可能成为老板。

    我问了问他们厂的年产值,他说,不清楚。

    听他介绍厂里的状况,可能是一个年产值三、五千万的服装工厂,有品牌,也做加工,有分厂或有密切经济关联的合作投资工厂。

    他对自己的人生有很高的期许,希望能发财,能够如他的老板那样,在经济上获得很高的成就。

    他的老板是他的人生高度。他对自己的老板和工厂也非常地认可。工作也比较舒心。为了获得更好的收入,除了正常的工作之外,也还做一些别的工作。

    他讲了很多他的事情,他的生活,以及他对出家的不理解。他说不相信有前世和来生。

    师兄的这两个哥哥都极聪明,也都很能干,通过这次交谈,我更加笃信人的业果和命运,跟所谓的智力没有任何关系,是人的生存环境造成人的认识,人的经历和过去世所造的业构成人的生活和意识状态。

    我想,我要做的就是倾听,听他讲述他的人生态度。

    最后,他问我,你为什么要出家?

    我说,我们此刻散步的这个地方,你是不是感到很安静。

    他说,他也喜欢这种安静。

    我说,我和他的弟弟认为在这种安静中可以获得更高的人生享受,也可以帮助别人也获得更高的人生快乐。

    他说,他认为最高的人生快乐是回家后,看到老婆孩子的笑容,那个时候,无论在外边受多大的累,遭多大的罪,都全都烟消云散。

    这个快乐,我很理解。

    他问,出家人有没有自由。

    我说有,出家本身就是自由的,是自己的选择,跟别人也没多大关系,如果自己想回家了,脱下衣服就可以走,就叫还俗,在戒律上,只需要告诉一个人就可以。

    谈话结束了。我邀请他常来寺里,比如带孩子来,好让孩子从小有机会接受更宽广的文化、知识,他也认可,只是,老家离这里太远了,来一趟,费用太高。而且,这辈子,这样举家出行,可能只有这一次。

    我邀请他多住几天。

    他说,不行,家里还有很多事情,第二天就要返回。

    他还藏着一句话没说,他想把他的弟弟带回去,和他一样,讨老婆,生孩子,享受他们的笑容。

    中午,我们一起在寺院里用斋,母亲和大哥吃的很正常,二哥怎么也吃不下,很勉强地喝了口汤,吃了点水果。

    当天晚上,因为有重要的功课,没能多陪他们。

    我的这位师兄说,他的母亲和大哥都能理解出家的事情,就是二哥不干,还是想让他回家。第二天,他们要走了,二哥还是想带走他的弟弟,就在院子里站着,等。

    他弟弟已经和他有很多的交流了。早已告诉他,出家。

    但是,他不甘心。后来,我的师兄和亲人们又见了一面,道别。

    然后,回寺安心用功。

    事后不久,师兄告诉我,家里人通过这次来寺里的见闻,带走了一些书籍,回去对佛教进行了细心的了解,带来消息,认为,弟弟出家是出小家,做大家的事业。

TOP

要让每一个人都懂得感恩!
                              北京龙泉寺贤兆法师


    执事法师连续给新剃度的沙弥上了两堂课。


    课有录音,以往,直接整理出来就可以成文,但是,这些内容跟以前的就重复了,很早以前的博客有类似的内容,寺院里很多的学习资料也有类似的内容,再整理,怕再增加一摞教材。

    讲法真的是很难的事情,其实,讲这么多,就是为了让我们转一下心,但我们就是不转,死也不转。执事法师刚给上课的时候,我们的眼睛都瞪得老大,慢慢就瞪得没那么大了,开始犯困。

    人之常情。换谁都是这样。仰望和崇敬很多都来自距离。

    所以,我尝试把课上的内容换一个方式讲一下,看看是不是更有意思。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讲这个故事之前,让我们先记住几个重要的词汇,观功念恩,观过念怨,非理作意,生命回顾,目标宗旨。

    好,开始我们的故事。

    有一个家族,曾经很贫穷,但亲人间还是很和睦,为了寻找出路,有一个儿子就外出闯荡,历经艰辛,终于有所成就,为了帮助家族的所有成员,费劲了心机,特别是家族中一个生活最苦的人,因为她是最苦的,于是,整个家族倾尽人力和物力来帮助她,使她从生活境遇和物质上摆脱了困苦。成为富裕的人。

    理论上,这个家族应该开始更幸福的生活了吧,但事实上,家族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全都反目为仇,几近出人命。

    事情的起因是,被帮助的那个最苦的家庭成员为了获得更大的财富和权力背叛了整个家族,并用了很大的精力试图伤害和毁灭曾经帮助她的企业和成员。她使用了种种手段毁掉家族的利益、亲情、人,不惜以死相逼,最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企业和利益。成为了一个更加富有和有成就的人,代价是失去了所有亲人的爱,换来了亲人对她无比的厌恶和憎恨。而且,这个仇恨在不断地扩大。

    曾经,一个非常和睦而幸福大家庭,最终却是这样一个结局。

    先不要谴责她,这只是这个故事的第一个版本,还有另一个版本,与整个家族反目为仇的她有她的说法。

    好,开始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在这个家族里,她尽心尽力,为了企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但是家庭成员却在利益分配和权力分配上一直不能公正地对待她,尤其是她有很强的能力,为家族企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在权力交接的时候,最终却不能成为领导者,而让一个根本就不如她的人成为了领导者。

    而且,家族成员一直在不停地伤害她,欺负她,逼迫她,使得她不得以而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好了,现在是一个故事,两个版本。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世间人很聪明,往往把这种棘手的各执一词的事情当家务事一推了之。

    但,佛法不是这样,佛法可以清晰地为这个事情做一个判断,当然,绝不是评判谁对谁错,谁是谁非,然后去根据结论去惩罚谁,佛法是建立在是非之上的,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不发生这样的悲剧,如果发生这种悲剧之后,如何扼制,让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同情、慈悲、帮助故事中的每一个主人翁。

    还记得前面的那个几个词吗,第一个“观过念怨”。

    受了家族巨大恩惠,从绝境中获得新生的她,在后来的工作中,确实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但是,相对她所受到的恩惠,公正地讲,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人性就是这样,别人恩惠看不到,记不清,别人对不起的地方却牢记在心,不断地计较,不断地放大,串习、到了一定的地步,人的智慧就被淹没了,乃至判断事物真相基本能力都被蒙蔽了,然后产生仇恨,在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仇恨在放大增长,但这个时候基本的伦理意识还有,为了给仇恨和报复亲人一个理由,开始非理作意,夸大和编造事实,此时,人的智商、理智、情感已经完全被仇恨取代,自己也相信了自己编造的遭遇和痛苦,理所当然地做了不该做的事情。

    好了,我们看清楚,一切悲剧的根源来自未经修学的人心里不愿意观察别人的恩德,而是观察别人的过失和对不起自己的地方,这个就是观过念怨。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观功念恩。如果,一个人懂得不断地感激别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就会少计较乃至不计较那些不如意的地方,人的智慧和判断事情的能力就逐渐地显现。人的生活质量就提高。

    当然,对修行人来说,有更重要的意义。

    一个人如果被仇恨控制的话,未来在轮回中会遭受更大的痛苦。

    同样,对被伤害的家族来说,当初帮助家族成员,乃至创建企业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家族成员获得财富摆脱贫困,现在目标宗旨达到了,她已经成为了一个富裕的人。那还有什么可仇恨的呢。

    如果,还是无法释怀的话,就有必要从她的生命回顾中找到放弃仇恨的理由。生命回顾时僧团中很重要的一个功课,僧众彼此都要把自己过往的生命历程讲述给大家。其结果是,因为对他人生命的了解,而理解了他的性格,从而不光接纳他人的优点,也接纳他人的缺点。

    背叛了家族的她,过去在长期的贫困生活中被人伤害、被人抛弃,又没有受过任何爱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有效的道德和良知的教育,在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中,形成了畸形的价值观,在亲情、道德与权力和财富中,选择了后者,抛弃了前者。而已。

    在这个社会里,很常见。如果不能原谅她的话,任仇恨放纵,最后,也会在仇恨中丧失智慧,丧失判断事物的基本能力。使得事情往更恶劣的方向发展。

    她过得幸福吗,肯定不幸福。因为金钱和权力并不是真正获得幸福快乐的工具。

    在这个悲剧故事中,要么是道德谴责,要么是法律,这两种都是事后的惩罚,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所能伸出的最好的援手,是佛法。

    要让每一个人都懂得感恩。

    但是,就这一点点的改变,是多么的艰难啊。在这个故事中,可以折射出我们生命中很多悲剧的影子,无论贫富和地位。根源都是都来自我们内心的愚痴。

    古往今来,人与人就是这样互相伤害,互相纠缠,在轮回中不能解脱。

    在佛门中,把这个事情辨析的非常清晰,认识到都是来自我们的内心的贪婪和仇恨,然后找到对治的方法,一点点从内心中去掉这些东西。

    执事法师讲,修行就是去掉我们的愚痴、仇恨,然后我们本具的智慧就会渐渐呈现出来。

    有大善知识讲,四个真正和合的比丘在一起,产生的力量非常巨大,但是,真正的和合却是非常艰难的事情,需要努力地修。

    出家人放下一切,关在寺院里,每天都在修正自己的内心,天天修,天长日久,心会越来越干净。然后就有力量帮助众生,也帮助自己。

    在家人呢?

    倘使能够先从理上理解到痛苦的根源是什么,然后又能照着方法去做,就会解决到很多生活中的困苦。

    用观功念恩来对治观过念怨。就是这么简单,没有什么玄妙的,我们每天有一个功课,写观功念恩的日记,把周围的人善待自己的地方记下来,天天记,天天串习,时间长了,别人恶的地方就不会太计较,不会耿耿于怀。

    念人的善,不念人的恶,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染污。念别人的恶,不念别人的善,渐渐地,人就会越来越笨,越来越没有智慧,越来越苦。
就是这么简单。

    做起来,却很是不容易。但,做到了,幸福就来了,解脱就有了希望和机会了。

    但愿这个故事讲清楚了一点东西。也期待所有的家庭和个人能够和合,能够明了痛苦的根源。能够有机会听闻风佛法,真正摆脱困苦。

    如果这篇文章有一点点功德,那就回向给所有在痛苦中不能自拔的家庭以及所有的成员。有力量行持起来,令有朝一日,离苦得乐,智慧开显。

TOP

大智慧的僧侣告诉我,这就是烦恼!

                              北京龙泉寺行者著

    大概在我二十出头左右的年龄时,身边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人事斗争让我很惊讶,也很不理解,开始思考,人跟人怎么会闹到你死我活这样的地步。

    我以为我看到的是个别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发现,这是个普遍的社会问题,无论学校、家庭、单位、政治团体等等都面临这样的问题而痛苦不堪,束手无策。甚至,我还发现,二十多岁思考的这个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终极问题。社会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

    二十四岁,我有幸帮别人经营一家小公司,三十一岁自己创建公司,到三十六岁,不再经营,交给我的亲人管理,这期间,我把二十多岁的那个困惑在自己的问题在生活中做了一些实践。

    先是招募凝聚了一些好朋友,在一起经营,收益平均分配,有共同的理想和审美情趣,很快砸锅,朋友之间,全都反目为仇。这个实践,惨败。

    然后靠制度和高薪,依然失败了,制度管点用,但经不起人的贪欲的推敲。

    这之前,我参加过一些培训,甚至包括一个联合国援华的管理项目的培训,听了三天,说老实话,除了增长了一些见识之外,并没有找到解决之道。

    西方的民主思想曾一度让我迷恋,我想在我的公司里进行实践,很快,公司便分裂,损失惨痛,我想,既然追求民主就应该有代价,于是继续坚持,忽然我发现,坚持不下去了,坚持下去,公司就要倒闭关门,除非有一笔无偿使用的巨款,去解决我所面临的问题。

    天上不会掉下这样一笔供我实践的巨款的。

    于是,我启用家族成员,老家所有具有工作能力的人都来到了我的公司,一起工作、学习和生活,但最终的结果,一家人也反目为仇。钱财是有一点,但亲情没有了,光物质也没有多大意思。

    当然,家族企业做到财富亲情都双丰收的应该也有,不过,个中的辛酸艰苦往往不好为外人道,人与人之间因为内心的问题而勾心斗角,相互倾轧是很难灭除的。

    无论赚钱多少,都难以掩盖这些问题令我们的生活质量极其低下,乃至痛不欲生的事实。

    上面这段话,相信有过企业经营经验的人读了一定会有感触,后来,我特别尊重和崇敬社会上的成功的私营企业主,要知道将人与人凝聚在一起共同做一件事情是个多么艰难的事情啊。

    几乎是不可能做到,偶尔做到了,也是暂时的,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别说缺乏制度、保障的私营企业了,就拿国营企业来说吧,人与人在一起工作,有档案,人事关系,完备的法律法规、政治保障、组织关系等等可以将人与人之间牢牢地拴在一起,可是几十年一过,大多都要完蛋散伙。

    深在其中的,回想这几十年人与人之间的痛苦争斗,多没有意思啊。怎么都是过掉一生,这样过掉一生实在是不值得。我观察,这样的心态和环境下生活和工作的人多病而且短寿。

    这样的内心的和生活质量的人组成的组织不太靠谱。

    现代社会叫这个词为“团队”和“团队精神”。

    只有稳定而健康的团队才有可能创造出好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才有可能让团队中的人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保障,才有可能成为健康与和谐社会的一个好的分子,普世价值这样时尚的说法才能得以体现。

    可是如何让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年龄,不同脾气秉性的人好好地在一起工作学习和生活,并享受普世价值这一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呢?

    在我有限的生活经历中和所阅读的书籍中,一直没有找到答案。

    在北京西郊凤凰岭山上,从古老的佛教学习团队中,我看到了一个雏形,至少看到了一个方法,这个方法来自佛教团队中的六和敬。

    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以这六样佛教团队的古训,辅助以现代社会的一些方法手段,人与人之间是可以和善相处,并创造出有利于社会和自己身心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

    数百位僧侣和居士在一起生活和工作、学习,表面上是在山上,可遇到的问题和山下一样,比如环境问题,用水紧张,但僧侣和居士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节约用水;矛盾问题,每人都都能做到谦和礼让,有问题但总是可以化解,有了冲突肯定不至于你死我活,过些日子也就淡化了。

    很多人要求自己每日要做善行,每日都有善行日记,来督促自己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

    我相信,修为高的确实有能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极高的思想境界。

    经济问题,少欲知足,能让大家不在物质上疯狂追逐。自然就轻松简单了,当然,也不是说,山上就都是穷的不行的人,生活富足的人也不少。通过心灵的训练,更能让自己的事业健康,顺利。

    之前,我从未见过有中国人相互之间如此地有礼貌,如此地为他人着想,如此地心地光明,如此互相鼓励和赞扬,如此充满阳光,如此内心清净。

    几百人吃饭,安静有序,只是洗碗一个细节就足以让我搞团队搞了这么多年的这个老油条感慨万千,饭后,并没有制度规定谁来洗碗,饭后总是会有人为大家把碗洗干净。

    几百个碗,只需要三盆水,第一盆洗第一遍,然后进入第二盆,下一道工序洗,然后进入第三盆,再下一道工序,最后一道就把碗擦干净码放整齐。

    我想起了我的公司洗碗,水龙头一开,大家轮着洗,哗哗的,十盆水都不够。

    看了这个洗碗的方法,忍不住就给公司打电话,告诉他们如何洗碗。

    当然,洗碗只是个细节中的细节,真正最有用的是对人的心灵的帮助和教育。我确信,抛开宗教立场,接受做这样的心灵教育的人,在社会上做员工一定能做最好的员工,做老板一定能做最好的老板,做物质的产品一定能做最好的物质产品,做文化精神产品的一定能做更高水平和更健康的文化精神产品。

    山上有个慈善基金会,叫仁爱慈善基金会,从事救灾、助学、扶贫等慈善工作,很难想象中国社会还有这样一些人在没有任何收入、没有任何未来的物质承诺的情况下,会付出如此巨大的身心劳动为他人和社会奉献自己。

    这其中的方法和价值观、理念绝对值得每一个关心社会团队建设的人研究和深入观察、学习。

    我一直以为僧侣们修学大概就应该是关起门来,使劲打座,坐的时间越久就越有功夫,可是我获得的个人体验和教诲并不是打坐,而是反省自己。
一日三省吾身。

    儒家的这个说法,说着很顺,但几个人做到。

    在山上,修学的环境使然,就大致做到了,至少按照僧侣们的教诲,每天晚上睡觉前反省一下,就好象揭开了多年的光鲜地板,表面很干净,一揭开,下面全是污垢,惨不忍睹。

    自己都不忍心看。

    坐在床上,看着自己反省出来的这一大摊贪心、仇恨心、嫉妒心、傲慢心、蠢心等等,开始真的是很绝望,不反省不知道,一反省,自己竟然是这样一个人啊。可后来,一想,自己可不就是这样一个人吗。一句话,一个行为,一个念头都会找出很多理由,来证明自己是对的,但真正的动机却是另有出处。

    大智慧的僧侣告诉我,这就是烦恼。

    是内心深处隐藏的烦恼指使着我们行事。人要学会向内找,而不是向外找。

    猛然就想,十多年前要是懂得这个道理,有这样的反省能力,即便是靠朋友在一起做事情,我也能做的比当时好,即便是靠高薪、家族、民主等等的团队管理方式,只要我具备这个能力,将自己改良到好上加好。改良到有真正的修为,并且有能力真正能够影响和感染他人,此文开始的那些抱怨就没有了。哪一个方法信手拈来,都可以做的好。

    当然,团队的领导者需要这种训练,员工也需要,都有训练且有成效,无往而不利的团队就打造出来了。

    依照我的观察和判断,真有修为是很难的事情,不过,学一点点就有受用。这种训练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建团队本身,也不是为了生产产品,而是为了解决整个人生觉悟的问题,是站在前生后世无限生命的角度上来行持的。

    但对现世当下的社会也是有极其具体、真实的意义和价值的。

    就好比,有一辆超出我们思维能力的车可以载我们去无限的空间找到真理和终极幸福,这辆车也从不介意顺便捎我们去邻村看望一下我们的姥姥。

TOP

真有那个慧根出家,那可是了不得的事情!

                                
                                北京龙泉寺行者著

    山上山下两重天。

    我听一个僧侣讲过他作为僧侣的感受,在山上,很平常。大家尊称其为“某某法师”,有的就直接称“某师”,都很自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到了山下,就不一样了,不管往哪里一站,回头率极高。

    在饭店里,服务员惊呼,哇,来了个和尚,跑到厨房把厨师也叫出来远远地围观。

    在机场,小孩子见了,惊呼,妈妈快看,和尚。

    中国人对和尚,误解之深,不是一般的深,很深很深。

    我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当地政府正在支持恢复修建一个寺院,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毕业后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青年干部和我谈起主持恢复修建寺院的高僧时,忽然问我,这个和尚功夫怎么样?

    我说,什么功夫?

    他说,轻功啊什么的。

    哦,我明白了,他是以为和尚就是练功夫打架的。

    在文化传播上,中国人经历了一个很奇特的时代,对宗教、文化及意识形态忽然间进入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误区,在风靡一时的武侠小说及影视作品的影响下,至少一代人都会觉得僧人就是练功夫,然后打架,在一个莫名其妙的所谓“江湖”里招惹是非。

    我个人觉得,这些作品都很扯。

    少林寺是禅宗祖庭,我觉得她对人类的心灵的辅导价值和意义要大于她的功夫。

    而且,少林寺中僧人以武术济世救人的行为在整个历史中也是非常罕见的,这肯定不是佛教的全部。但能佐证佛教对社会的积极意义以及圆融变通的能力。

    少林寺的功夫从来就没有问题,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有了问题,当然传媒的混乱也是导致我们出问题的重要原因。

    我一直有理想,想用电视影象的方式做一个叫《高僧传》的记录片,将近代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心灵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高僧大德们的生平整理并记录下来。

    至少从文化上,那该是多有味道的一道心灵大餐啊。

    先这么想着吧,等以后条件成熟了,也许还真的能干成。

    2008年冬天,我在北京凤凰岭上结识的这些僧侣,轻功肯定是不会的,更不会打架,不过,他们慈悲与和善的目光以及他们的学识和修为足以让我们这些在世间染着太久的人心生惭愧。

    但他们的衣着和行持以及生活方式还是会觉得让人觉得他们很神秘,或者很神奇。与他们交往一定会有有别于常人的事情发生吧。

    我倒是遇到过一件神奇的事情,有一天,下课后,一名僧侣叫我,说找我有点事,上课的地方离宿舍有一段路,我们俩就一前一后地顶着月光在山路上走。僧侣把我单独叫到僧人居住的房间外,让我稍等。他进去取东西。

    僧侣没有给我一本就要绝种的武林秘籍,更没有教我一套去争夺天下第一的功法。给了我一本小册子,一个普通的笔记本,就像学校里老师跟学生交代一件功课一样。

    他说,每天坚持背书,然后将背下来的默写在本子上,不会有人监督你,不要有负担和压力,只是要坚持,一段时间之后,自己的记忆力会提高。
然后,他给我看了他按照这个方法默写的经文。

    这个方法让他轻松地背下了很多经文,背下来,对学修当然有极大的好处。用的时候,自然就出来。

    我也照葫芦画瓢,很灵验,从起初的一天能背二十多个字,到五十多个字。记忆力明显提高,从这个体会看,我相信,再坚持一段时间,一天是可以背到二百多字的,如果平时没有更多的工作。或者专注力再提高,做事归做事,背书归背书,还能再背到更多。

    一个人,特别是孩子,如果用全天大部分时间在僧侣的指导下学习和背书,完全是可以创造出一些山下的人所认为的奇迹的。况且,我相信类似的方法一定还有很多很多。

    僧侣们出于修学的目的,都要背诵经典,有的一天能背下来几百字,有的竟然能背下来几千字,乍一听,很不可思议。女儿上山学习后,被要求一天要背下四百字。

    她大倒苦水。说自己根本不可能背下这么多。

    不过,在僧侣和老师的指导下,一尝试,就发现是可以做到的,当然,做到也确实需要在山上的这种封闭的环境,学习的气氛和老师充满耐心和真诚的爱和关怀。

    我一直相信,佛教的教育是极高级的教育,不光是心灵教育,哪怕是简单的为人处世都有很好很直接的教育,对人生的幸福也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有一个朋友也有孩子,也很想让自己的孩子跟刘真然一起学习,不过她有顾虑,他说,他儿子在寺院里学习,出家了怎么办啊。

    我听了有点晕,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情。

    我有一个同事,出于工作的需要,经常要和我一起去寺院里学习一些佛教知识,后来成为居士,他的做知识分子的父母听说了以后,对他说,你现在竟然信佛了,那我们花那么多的钱让你上大学,受教育,不就全都白花了吗?

    这个想法比较混乱,上大学难道不是为了人生的幸福吗?寺院里的教育也是为了让人获得更多的幸福并找到获得幸福的根本方法啊。

    没有任何冲突啊。

    况且,我认为寺院里的教育更高级,方法更多,更具体,更有效。一定要和现在传统意义上的学校相比,我个人判断,无论是从方法上还是终极意义上来看,学校的教育至少在生命教育和智慧开启方面是有欠缺的。

    在中国,我个人还认为,无论信仰怎样,了解佛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基本知识结构,一个传承了两千多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如此巨大而深刻影响的思想,知识分子竟然缺少理解,这很让人费解。

    当然,我这里提到的知识分子是广义的,包括学生,文艺工作者,艺术家,老师等等,佛教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并学习她对个人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不光是佛教,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都应该有深刻的学习和认知。

    这些知识结构欠缺了,做人做事很难有究竟而根本的成就。

    担心儿子从小在寺院里受教育而会出家的家长大可不必担心,我都在寺院里混了这么久了也没出家啊。

    出家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得是真的有志向把自己彻底奉献给他人的人。真正能断绝世间欲乐而把全部身心用于获得根本智慧的人。

    大多数人都是从佛教教育中受益,然后在生活中,家庭中,社会中,工作中,创作中获得更深刻的成就和意义。

    不过,孩子真有那个慧根出家,那可是了不得的事情。对父母而言,是更期待有一个大智慧的孩子还是拥有一个少智慧乃至没智慧的孩子,当然要选择前者。

    还有人会担心佛教与科学冲突。

    我个人确认,不冲突,我在书籍上和生活中遇到的那些真有智慧,真有成就和思想的科学家、艺术家大多在宗教上有很深的研究。

    也有人会说,现在社会上多少假和尚啊,怎么就能确认你说的就对啊。

    这问题确实不好回答,不过,可以换个方法想,假如,我们喝到了掺有三聚氰胺的有毒牛奶,一定会找那些造了假的制造商算帐,肯定不会跑到农场对那些奶牛抱怨说,你们这些骗子。

TOP

戒不是约束我们的,是保护我们的!

                              北京龙泉寺贤兆法师

    不久前,行堂的时候不小心打破了一个法师的碗,赶紧去大寮,征得典座法师,即主管大寮的法师又领了一个,还给那个法师,还是觉得有点不妥当,毕竟打碎了人家的吃饭的家伙什,又当面道了个歉。

    这事就算完了,过了几天,又有一个师兄也打碎了碗,然后很郑重地找我,说,你是不是前几天打碎了法师的碗。我说,是啊。

    他说,不得了啊,碗是法师吃饭的用的,你打碎了,就是打碎了法师的出家道,罪过很大,出家人,在三宝地,可不是闹着玩的,你必须跪在法师面前,然后这样忏悔。。。。。。

    听完了以后,附和了一下这个师兄,但自己留了个心眼,没当真。事后,特意找寺里主管戒律的法师咨询了一下,打碎了法师的碗,在戒律上是如何判的。

    法师问,你是故意的吗?

    我说,不是啊,不小心的。

    法师说,那跟他道个歉就可以了。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自己去佛前忏悔一下就可以,毕竟是三宝物。

    这事就算是过去了。

    但,幸亏自己留了个心眼,否则就跟着也跑偏了,这个世界上,对佛法的误解,很多是来自演绎和想当然,民间的思想、文化、风俗乃至个人的性情、习惯,硬套给佛法,最后让大家觉得佛法是一套有着眼花缭乱的仪轨的迷信。

    其实,哪里有那么多的事,我所学习和看到的佛法,都是针对人的内心的训练。确实有很多仪轨,但,每个仪轨都指向内心。

    出家以前,觉得出家人戒律太多,繁琐无意义,也有很多人都这么讲过,我倒是没细想,幸亏那时候思想简单,否则,这个误解也会影响自己出家,出家时,做豁出去想的,根本就没想起自己受不受的了严格的佛门戒律。

    沙弥律仪,是一个薄本,将很多重点节录下来,用于日常持守,条款很多,每半月要诵,有的章节要背诵。

    待以后受比丘戒了以后要学习和持守比丘戒,有二百多条,涉及生活中的所有细节,沙弥律仪中讲,沙弥持守的戒律是为了比丘戒打基础的。

    这么多戒律该如何持守呢?如果保证不犯呢

    大多数人都有这个困惑。这是个很难讲清楚的事情,我也不知道能不能用文字讲清楚,因为我觉得这个也是靠悟的,靠行持的,不是死守的,佛门里的专业术语叫开、遮、持、犯。

    写到这里,麻烦就来了,很多人就会觉得既然可以“开”,那就不用持戒了,那就自己想偏了,而且,人的习性就是在戒律中找漏洞,比丘戒因为沙弥不能看,等以后受比丘戒时才能学习,但是,从沙弥戒中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佛陀已经将戒律中凡夫所有可能寻找的漏洞都给补上了,好好持守就可以,完全可以死了找漏洞的心。但是,找借口,找理由不去持戒,那佛陀就没办法了。

    当然,出家了,在一个律风很好的道场里,最大的问题是持戒中的智慧。曾经有因缘和主管戒律的法师外出办事,就持戒的问题,问了个够。

    话题涉及很多敏感的问题。有一些领会,但文字确实没法表达,怎么写都有可能被误读。

    但这句话很重要,一定要写下来,法师讲,持戒是靠智慧的。

    我想,这话应该是听了个半懂。

    持戒,首先不能迷信、猜测、想象,像打破碗这样的事情,最好是去问真正懂律的,要么就是自己去查律,寺里正在筹备组织戒学班,可以学律。
以前理解的学律,可能就是背戒条。现在看了,绝不是这样,而是为了开智慧,才去学律。

    由戒而生定,定而生慧。

    今年,寺里可能会传戒,这是北京市在四九年以后的首次传戒,各地的受戒者会陆续集中在这里,受戒。

    受戒的时候有长有短,长的需要好几十天,都是根据律本里来的。

    受戒前,会有戒前学习,由懂律的对戒条进行理解和诠释。自己也要去背,去学。有一个法师曾经就戒的问题给过一个重要教授,最早,他读到戒条之后,吓了一跳,问,为什么人要如此被戒律约束。

    当年带他的法师跟他讲,戒不是约束我们的,是保护我们的。

    这句话也给了我极深刻的教育,也打破了以前的很多迷惑,持戒不是为了自讨苦吃,而是为了长养慈悲和智慧。

    持的时候也需要智慧,才能持好,否则,死持起来,苦不说,而且最后导致持不下去,结论就不一定好,先学,然后一边持,一边长智慧。当然,死持总比不持要好。

    持戒的人的精神面貌和智慧状态跟普通人是完全不一样的。细心观察,可以观察出来。

    也有别的法师就持戒应机给予过各种教授,都很高级,出于文字的缺陷,无法一一表达出来,可以说清楚的是,所有的戒律都是跟智慧有关。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监狱就可以让人开智慧了。

    所以,出家的学习和生活,表面看是一个枯燥的、机械的宗教生活,但,真相不是这样,真相,是智慧而快乐的。

    至少,目前,我是这么理解的。

    能不能体会到,因人而异,所以,结论也不一样。就如同这些日志的标题,一个沙弥的学习间隙记录下的文字而已,可能文字没有大的错误,但并不是真有证悟的体会,闲暇时看一看可以,但不能当真,最多起一个让初学佛者顺藤摸瓜的作用,学佛不是小事,搞的不好就跑偏了,最为安全和妥当的是读经论,以经论为依据,或者去找真正高僧大德或律师请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