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外人就反驳了,他说:
「无明之所蔽 爱结之所缚
而于本作者 不即亦不异」
他说,明明佛说过,十二因缘有无明嘛!无明爱取,爱就是无明,这是佛在经上说。无明叫发业无明,无明生行。爱是润生无明,因为爱之一念才落入生死。有两种:凡夫因为爱心,就是所谓爱见大悲,落入生死。菩萨留惑润生,就留爱之一念,因为爱众生,救众生苦,才入生死。
《大般涅槃经》说十二因缘有四种观智,有下智、中智、上智、上上智。下智指声闻人,以下智观十二因缘,不见佛性,得声闻道。中智是缘觉人,以中智观十二因缘,不见佛性,得辟支佛道。菩萨以上智观,见佛性不了了,得十住地,登地。佛以上上智观,见佛性了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是破小乘,声闻、缘觉。声闻缘觉人说,十二因缘里头,「无明之所蔽」,发业,「爱结之所缚」,润生。
「而于本作者」,本作者就是众生,就是那个作业之人。「不即亦不异」,如果即的话,堕入常边。前面讲过,业要是到了果报,那还是业啊!怎么变成果报呢?业要是不是果报,它和果报没有关系嘛!所以即也不对,异也不对。
外人前面讲过,「如芽等相续」,相续就是「不失法如券」,好比借据一样,可以使欠债、还钱相续起来。可是它是无记的,你借钱的时候,不能借个借据,还钱的时候,也不能还个借据。它仅仅有相续的作用,没有因果体性,所以不即。也不异,借的虽然是钱,因为借据的关系凭据要还债,所以借钱和还债没有差异。这是外人说的。
你们要用心,你们懂不懂?比方你向人借钱,打个收条给他,懂吧?你的收条,他拿着这个凭据,从借钱到还债,它相续,连续关系。可是你借钱不能借个收条,它不当钱用,还债的时候,不能还个收条。可是它有信用,它有相续作用。
懂不懂?谁不懂?你要再听不懂,我送你三个字:糊涂蛋!
「无明之所蔽,爱结之所缚。而于本作者,不即亦不异。」所以这外人说,十二因缘讲「无明之所蔽」,发业。无明有两种,发业无明、润生无明。前面的无明是发业,后面爱取有,那个爱是润生。它这个润生无明有相续作用,没有因果体性,所以「而于本作者,不即亦不异。」这是外人说的。
这品里头破小乘、外道、大乘执着人。连大乘都破,执着的就破。什么是大乘执着?有一辈人执着了,所以被破。学大乘执着了,所以被破。
下面接着一偈,龙树菩萨用无生法破他:
「业不从缘生 不从非缘生
是故则无有 能起于业者
无业无作者 何有业生果
若其无有果 何有受果者」
「业不从缘生」,缘生无自性,无自性不生,所以不从缘生。「不从非缘生」,非缘也是无自性,所以也不生。「是故则无有,能起于业者。」业不生,没有起业的。有生才有起,没有生怎么起呢?
下面接着讲:「无业无作者,何有业生果?」有作者、有业,才有果报啊!既然没有业,没有作者,怎么会有果报呢?「若其无有果」,如果没有果报的话,「何有受果者」,那有受果者?受果者是人啊!人受生死是受果报,一切法性空,所以没有。
这一品不只破外道,连小乘、大乘都破,所以不容易了解。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下课!
大家看《中论》,︿观业品﹀第十七,最后一部分。
「如世尊神通 所作变化人
如是变化人 复变作化人
如初变化人 是名为作者
变化人所作 是则名为业」
因为这两颂连在一起,所以我们一次把它读完。
我们看得出来,当时有一番激烈的辩论,外人反复辩论,论主层层破斥。因为外人讲,说业从种子生,有业就有果。论主说,你落入常断二边。如果说业住至果报,业到果报出生,那就说明,有业的时候,没有果报。既然是有业没有果报,业住至果报的时候,那还是有业没有果报啊!
大家懂不懂啊?有业没有果报,常边嘛!开始有业,没有果报。业住到果报的时候,还是有业啊!有业就没有果报,这是常边。如果说业因灭了,果报生,那是断边。业因灭了,灭法不生,怎么能生果报?如果说它生了果报,还没灭嘛!如果业因没灭,还是业因,当然不能有果报了。
大家听《中论》要清净心啊!道理很微细。大家听懂了没有?换句话说,业因不灭,还是业因,没有果报。业因灭了,灭法不生,还是没有果报。这是第一番破斥。
外人又辩论了,他说这是相续法。「如芽等相续」,就好象芽一样,植物的芽一样,相续而生,「皆从种子生」。「从种有相续」,由种子生就有相续,「从相续有果」。所以这么说起来,先种而后果,不断也不常。这是外人所辩论的。
相续了不是种子,也不是果报,可是它能相续完成种子和果报。他举个例子,「不失法如券」。「不失法」就是相续法。「如券」,那个「券」好比借钱写张借据,这个借据有一种性质,它仅仅有相续作用,没有因果体性。你借钱,借银钱,不可能借张借据,不当钱,所以它没有因的体性;你还债,还钱,不能把借据还给他,没有果的体性。可是它有相续作用,你借了钱不还债,拿了借据,可以找你。
所以相续法好象「不失法」一样,不能丧失。这番道理,大家听得懂听不懂?听不懂举手我看。哦!有一个举手。比如你借别人的钱,要立一张借据,那个借据不当钱用。借钱的时候,不能借借据,懂不懂?还债的时候,也不能还借据,要还钱。这个借据,仅仅有相续作用。换句话说,没有价值。它的价值就是相续,懂了吧?
这是第二番外人辩论,前面都讲过。
他先举:「如芽等相续,皆从种子生。从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这么说起来,由种子到果,不常也不断。这是外人的话,他举不失法如券的例子。
论主破斥,以无生破。他前面说过:「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业不生,什么原因呢?业生是因缘生,有因有缘才有业。既然是因缘生,没有自性。如果有自性,不必等因缘生。没有自性法,不生。没有自性怎么生呢?没有自性是空嘛!空怎么生?他以生灭破。
「诸业本不生」,因为因缘法。「以无定性故」,因为没有自性。「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你前面讲的业生果,又讲业灭果生。但是生灭都不生,有生才有灭啊!没有生,怎么有灭呢?
最后外人又辩论。他说你说这番道理,不过是性空。要是诸法毕竟空的话,没有业,没有果报,没有作者。可是我们现在眼看着有人造业、受果报嘛!
最后他以事实辩论。这是《中论》的要点,论主以如幻法破他。他说眼看着有人造业受果报,那是如幻如化的。所以《中论》大家掌握住,不外乎性空相假,相假就是如幻,就是般若说的真空妙有。你如果掌握住这个要点,就不迷惑了。
所以论主说:「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这个大家了解,有深有浅。浅的按照字面就看出来了,世尊他的神通可以作变化人,这是浅显的。深的是什么?诸法以无性为性。无性,于人称为佛性;于法,称为法性。它可以圆满成就一切诸法性相,一切诸法都无性所成。
我们举例子说。讲台是木头所成。如果没有木头,讲台在那里?所以讲台无性。无性能随缘,随木头缘,成为讲台。比如你,那一个是你?你是细胞所成,那个细胞是你?如果有一个细胞是你,不必和合一大片细胞成你了。除去细胞,你有没有?无自性。无自性,随细胞的因缘造成了你。所以说无性随缘有,这个有叫妙有;随缘无性空,这个空叫真空。你现的相叫法相,真空叫法性。一切法相都由真空所现,真空是佛法身。这么说起来,真空就是世尊,世出世间以他为尊。这就是深度的世尊神通变化一切法。
大家听懂听不懂?有没有听不懂的?
「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一切有情、无情皆是佛法身变化,所以这便叫法身轮回六道。在佛讲起来,常六道常法身;在我们讲起来,常法身常六道。虚妄落入生死,都是虚妄的。所以业,虚妄造;报,虚妄受。
有人彻底觉悟─解脱。所以古德讲,学佛,不是学其他的,就在这番道理当中勇猛挣扎。一旦豁然贯通,醒过来了,解决了。醒不过来,像我们一样,还在生死当中。
「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如是变化人,复变作化人。」我们造业,就在变化人当中再造业,虚妄造业嘛!所以他第二偈讲:「如初变化人,是名为作者。」作者,空的,变化的。「变化人所作,是则名为业。」我们造业就是这么造的,不知道自己如幻如化。破这个,先破我执,后破法执。我执是我空,法执是法空。没有我执,没有烦恼障;没有法执,没有所知障。没有烦恼障,了分段生死;没有所知障,了变易生死。这就是了生死。了分段生死,得涅槃;了变易生死,得菩提。
这两颂讲完了,没问题我们看下面一偈。
「诸烦恼及业 作者及果报
皆如幻与梦 如炎亦如向」
「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幻与梦,如炎亦如向。」都是假的。为什么假的?它因缘生的。烦恼、业、果报都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就是空。空是其法性,现的相是其法相。约法性讲叫真空,约法相讲叫妙有。
不相信,我们看看。烦恼是不是因缘生?如果不是因缘生,定性烦恼,你永远烦恼,没这个回事。遇到因缘有烦恼,没有那个因缘,没有烦恼。业也是一样,遇到因缘才造业,没有因缘没有业。比如偷吧!看见钱才偷。没看见钱,偷什么呢?业要是有自性,不偷也有罪,不合道理。作者和果报都是一样。
「皆如幻与梦」。幻是假的。什么假的?一切法皆假,大家相信吧?你面前的桌子,假的。不相信,我们依理推寻。桌子是木头、铁腿组成的,那它是空的。如果桌子不空,没有木头,没有铁腿,还有桌子。假使没有木头,没有铁腿,拿桌子给我看。山是空的,你所见的是假的。山是花草、树木、沙石组成的,你看见的是假相。如果它是真的话,没有花草、树木、沙石,应该还有山。山是不是假的?原子是假的,因为它是空的。我们都知道,原子是电子组成。如果它不空,没有电子,应该还有原子。
所以无一法不空,无一法不假。你是假的,你是细胞组成的。如果你是真的话,没有细胞还有你。能说细胞是你吗?人人都是细胞,人人都是你了。假叫妙有,空叫真空。偏于真空,偏于断边;偏于妙有,偏于常边。也可说偏于空,偏于常边;偏于有,偏于断边。这是解释不同。
你在这个法里头勇猛挣扎,有一天醒了,醒过来─了生死,那叫解脱。所以他是从性空说到相假,都如梦如幻。如梦如幻,华严宗有七个譬喻,今天没有时间和你们讲了。
「如炎亦如向」。炎是什么呢?在晴天的时候,到郊外去,远看,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太阳一晒,好象有水一样,阳炎就是这样。「向」也是假的,不相信我们看一看。〈啪!〉听到了吧?它那儿去了?不拍巴掌就没有了。我两个手拍巴掌,可以发出响声。一个手拍可不可以发出掌声?不可以,所以它因缘生的。
再讲起来,你听见了是不是?也是假的,听见响声,不是你的闻性。如果把响声当你的闻性,就错了。我问你,听是在你的耳朵吗?或是在我手?如果在你耳朵,我不拍巴掌,你也应该听到。如果听在我的手,应该我的手听啊?你怎么听?响如山呼响,是假的。其实声尘就是假相。
六尘皆如此,皆是假的。六根皆如此,皆是假的。六识也是假的。比如见,有我你能看见我,那这个见是在你眼呢?或是在我呢?或在你的识呢?都没有。如果见在你的眼,没有我,你也能看见啊!见在你的眼嘛!如果见在我,应该我看见你,你不能看见我啊!如果见在识,没有我,没有你,怎么有识呢?
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