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研究《大乘百法明门论》的目的

心所有法——不定有四之寻、伺(一)

净界法师

    第十七卷

  请大家继续看三、寻;四、伺。

  这是讲到不定心所,它的体性是不决定的,不决定是善,也不决定是恶,所以叫做不定。前面睡眠跟恶作,已经解释过了,再看第三跟第四。

  三、寻求者,令心匆务急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

  四、伺察者,令心匆务急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

  这两个心所的性质一样,只是就着粗转和细转来作分别。寻求,罗什大师旧翻译为觉,伺察旧的翻译为观,所以寻伺又名为觉观。

  令心匆务急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事实上寻求是两个心所和合产生的,我们分成二段来说明:

  第一段令心匆务急遽,这是思心所的状态。思心所是令心造作,可能是善心造作、也可能是恶心造作。前面讲到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作意令心王最初生起跟境界接触、之后领纳境界、然后去分别境界,最后在境界造业,思是造业的最主要因素,会带动善、恶的心所生起,所谓匆务急遽,就是忙碌的样子,不是寂静的状态,开始造业了,这是思心所的状态。其次于意言境,粗转为性,这是慧。这个心所是在什么境界活动呢?不是在外境。我们一般的境界,多数都是从前五识所领纳的境界,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乃至于身体所接触的种种感觉,落到第六意识,由第六意识来分别。但这地方是指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第六意识它不假借前五识,而是单独在内心当中,依止名言,所取之境─称为意言境。

  所谓意言境我们再解释一下。意是指心识─意者,心也,言是名言,内心活动就要有名言,就像我们走路要有道路一样。古德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是我们内心的道路,如果言语停止了,内心就不能活动,我们从内心去思惟佛法的名言、或是世间杂染的名言,从这当中就会出现很多的境界。譬如我们思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在这十个字里头思惟,这时候心中就会出现空性的境界、真理。当我们在这意言境里面粗转──很粗浅不是很深入,就是大略地把它观察一次,这叫做寻求,也就是一种观察思惟。不过这种观察思惟,不像平常在尘劳的境界,用眼睛观察、用耳朵来听……不是,而是前五识都停下来,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在心中名言里,分别观察,这样叫做寻求,假设是属于微细的思惟观察,那就安立做伺察。

  其实,这两个有前后生起的次第,对于心中的名言境界,不论是打妄想,或是修止观,总之刚开始先是寻求,慢慢观察久了之后,越看越微细,就进入了伺察,所缘境都是同一个。在《唯识》的经论里面,举一个譬喻说:鸟儿在虚空中飞来飞去,虚空是鸟所飞行的境界,而虚空就是意言境,刚开始起飞要振动翅膀,等到在空中飞行,就不用这么辛苦了,翅膀的振动就比较微细了,就像滑翔一样,翅膀只要微微振动就可以。那么刚开始起飞、振动翅膀的相貌,安立做寻求,是粗的,等到飞上天空,一切运转正常了,这时候翅膀的振动比较微细,安立做伺察。总说:就是依粗、细之分别,而安立寻求跟伺察。这是讲到它们的体性。

  再看作用:

    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

  这两个心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作用,是以身心安住与不安住来作区别。

  其实寻求和伺察,这二个跟思心所有关,思心所是跑到善的境界造作、还是跑到恶的境界造作,思心所不能决定,由谁来决定呢?是作意决定的。假设寻伺是跟不如理作意相应,然后不如理的触、受、想、思,这时候你的身心表现出来的相貌,就是不安住。假设寻伺是跟如理作意相应,在佛法僧三宝的境界中寻求跟伺察,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安住、寂静的相貌。

  《瑜伽师地论》上说,不安住的寻伺有五种情况:

  一、欲的寻伺:好比打坐时,有时会起欲的寻伺,本来念佛念得好好的,突然间念头跑掉了,跑到五欲的境界思惟观察,这时候身心就不安住了。贪烦恼一生起来,内心就燥动了。

  二、恚的寻伺:本来打坐得好好的,身心安住,但是想到不如意的人事,瞋心发动出来,这就是恚寻伺,在瞋恚的境界里思惟观察。

  三、亲属寻伺:本来发了菩提心、忏除罪障、积聚资粮,不管出家或是在家,都愿意好好修学圣道,但是想到上有高堂、兄弟姊妹都还在,应该跟他们一起团聚啊,不应该来这地方修学。这亲属寻伺,也是不如理作意。

  四、国土寻伺:好比分别道场的好坏──唉呀!我不该来这个道场,这里伙食办得不好、也没有佛法可以学习、环境又不好等等,分别国土的差别。本来你应该修四念处的,现在却分别国土的好坏,不如理作意。

  五、不死寻伺:心想:我还年轻、能力也具足,现在不应该修学圣道,应该去世间好好发展一番,等年纪大了再来修学圣道。认为死亡离他还很久,称之不死寻伺。

  以上五种寻伺,是一般初学者容易发生,与不如理作意相应的寻伺,能使令身心不安住。

  《瑜伽师地论》非常重视寻、伺这两个心所,特地安立了一大科来解释寻跟伺。本地分共有十七地,其中有三地用来解释寻、伺。有寻有伺地、有寻无伺地、无寻无伺地。因为无明的生起,或是智慧的生起,都是依寻、伺而起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心所有法——不定有四之寻、伺(二)

净界法师

    以上说明不如理作意的寻伺,下面解释如理作意的寻伺:

  一、思惟业果寻伺:这是思惟观察业果的法则。

  二、思惟空性寻伺:这是思惟空性的寻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业果的寻伺是以我来发动的,空性的思惟是把那个我给消灭了──无我、无我所,内心跟平等法性相应。

  我们看神秀偈云: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六祖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这二首偈,就可以感受到两个人的寻伺活动范围,浅深不同。

  神秀师是说:有一个我能够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从现在开始,我要断除恶法、修习一切善法,莫使尘埃从身口意而出,总是还有一个我存在。刚出家的人也许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出家久一点,对众生、佛法有一点使命感,需要承当一些责任、跟人群的接触也比较多,这时候就会发觉,如果单单断恶、修善是不够的。因为人与人之间接触,会有一种对立的感觉,我们很容易站在自我的角度来看事情,这时候就会出现很多障碍,如果能够进一步学习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以无我、无我所的心境,来对应世间各种因缘,那这种心境是调柔的,而且是善恶、因果清楚分明,却不带上个人的色彩,心境就不一样了。

  并用思及慧之各一分为体。

  是说:寻、伺两个心所,都是由思及慧各一分作为体性。

  思正慧助,不深推度——名之为寻。

  慧正思助,能深推度——名之为伺。

  寻它的多分是思,慧是少分,因为刚与意言境接触,这时多分还是属于思。就是心中假借如理作意,在佛法的名言里面造作,一种造作的意志(心愿)。但是这时真正抉择观察的成分少,尚不深入─不深推度,所以安立为寻。慢慢的在名言里面,观察久了,此时思慢慢就淡了,代之而起,慧的成分就多了─能深推度所以安立为伺。二者差别,就是如此,但都以思和慧各一分作为体性。

  实际上,在修止的时候,是不能有寻伺的,因为修止对于根本所缘,必须是无分别住。好比一句弥陀念诵听,此时对佛号只有一种皈依的心,对佛号是不能分别的,一分别就不能达到一心不乱了。但是修观的时候,也就是寻伺。如果在佛法的名言中,老是无分别住,怎么能够生起智慧呢?如果只是让内心寂静住,无量无边的颠倒,也只能一时压住而已,虽然修观比较耗神,但是该修的还是要修,因为没有正忆念是不能对治颠倒的。

  总之,寻伺若与不如理作意相应,是一切罪业的根源,寻伺若与如理作意相应,即能成就甚深的智慧。经上说:万法唯识,生命的本质是由各人业力来决定的,而业力也是我们内心所变现的,因此可以说:生命的本质,就是你内心的念头!只要每天看自己的起心动念,就知道下一辈子会到哪里去,根本不用找人算命,以五十一个心所来对照,就清楚了。

  不过,对于调整烦恼──六根本、二十个随烦恼,加起来就有二十六个烦恼,所以要先找到根本法宝──把心带回家。佛法的意思不是要你靠自己力量去抗拒烦恼,不是,必须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先找一个法宝──佛号、或是空性的名言真理,然后在寂静处,不断的把法宝力量加强起来,靠着止就是念,观就是慧──由念住心、由慧观察,念跟慧,主要是这二个心所,把心中的法宝、这个家啊,一天一天坚固地建立起来。然后,离开佛堂跟境界接触,烦恼一活动,就把你的法宝现出来,转念念佛,刚开始难免做得很勉强──不能念要它念,不能转要它转!所以你要转它,一定要思惟烦恼的过患──这是一个贼呀,又来破坏我的功德!你对贼的过患要很清楚。依止对佛法的信心、惭愧心,强迫自己把世间的五欲烦恼,转到佛号的境界上去。

  当然,刚开始谁也不愿意回家,大家在外面跑惯了,那一个人愿意回家呢?但是你不回家,苦头吃多了,迟早还是要回家。所以说刚开始要回三宝的家,都有一点强迫性质,佛陀、三世诸佛,祂们现在很自在,在大般涅槃这个家安住了,但是刚开始也是不愿回家,也跟我们一样挣扎。你要想想看,你现在不回家,外面有老虎会咬你,狮子、毒蛇也会伤害你,下辈子来,还是一样被烦恼所攻击。生死这件事,不是拖延就能够解决问题,应该下定决心,把握现在,强迫你自己,把趋向于五欲的心,带回到三宝的家,一次一次,慢慢慢慢……它就习惯了,就会发觉你的念头,大多能与三宝相应,住在家里的时间多、往外跑的时间少,那就有进步了!

  佛法的对治方法,是要你先建一个家,否则很难跟无始烦恼抗拒。为什么我们刚开始要息诸缘务,在一个寂静处修止、修观,就是这个缘故──把内心的家盖起来,然后在家里安住,慢慢外面烦恼活动就减少了。当然除了你自己努力以外,谁也没办法,你自己不回家,临命终的时候,多可怜,没得依靠,只好随业流转。所以要及时把握生命,努力把生命的家─佛法僧三宝,在心中建立起来,这件事情太重要了!

  以上五十一个心所,我们就讲解到这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什么是色法?

净界法师

己三、色法

  前面的心王跟心所都是有了别性,能够明了、分别外在境界,有明了、分别的功能。以下这十一种色法没有明了性,即便是色界、无色界清净光明的四大,特别的精妙,没有明了性还是属于色法。

  色法在唯识学的定义叫做质碍,质是具有质量、重量,碍是占有空间,你要从它那边走过去,它会障碍你,有一定的质量、空间,叫做色法。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前面心所法有五十一个,色法就比较少,这十一个色法,都是会变坏、有质碍的东西,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批注,总共分成三段:

  第一段总标:心心所,所变相分,皆名为色。

  这是说明色法的由来,这世间怎么会出现色法呢?心心所,所变相分。第一个心是指八识心王,心所就是五十一个相应心所,当心王带动心所活动时,所变现之相分。

  《唯识》的思想是说:识有四个部份,其中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这三个是能变现,属于能的部份,相分是所变现的境界,这个所变现的相分就是属于色法。这里说色法是识所变现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的色身以及一切山河大地─内五根、外五尘啊,它的性质不是从它自身生起的,而是由我们内心生起的。好比这朵莲华,不是从莲华生起的,是从我们的内心变现出来的。既然是内心所变现的,我的内心改变,外在的世界就改变,是讲这个道理。

  心心所,所变相分,皆名为色正说明色法的由来,是心王、心所变现出来的影相。当然,修行人的心王、心所,大都是良善的,所以所受用的色法,看到的都是庄严美妙,苦恼的心王、心所,烦恼重的人哪,看到色法大都是粗重的,就不一样了。这是说明色法的由来。再看下一段,色法的种类。

  今且约内五根,外六尘,故但略有十一种也。

  虽然色法种类很多,这地方提出了十一种,分成两部分:第一是内五根,内是指我们的色身─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是属于正报的色身。其次外六尘,外是指依报,外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五根和六尘这二个色法,是有点不一样。《成唯识论》上说,色法都是第八识所执持,但是第八识对外在六尘叫执持,对内在的五根叫执受,加上受字,就是领纳以为自体,有领纳的功能。譬如说,你拿一根棒子打一颗石头,你不觉得痛,因为第八识只是执持它(石头)、并没有领纳的功能,如果你用棒子打你的手啊,你会觉得痛,因为第八识对于内五根是执受,有领纳的功能,这地方不同。虽然同样是色法,但是第八识一个是执持、一个是执受,所对的一个是正报、一个是依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色法——五根的相貌

净界法师

    第二段别释,正式说明五根和六尘的相貌,分成两段来解释:


  眼耳鼻舌身五根,皆第八识相分,而各有二。


  这五根的内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所谓根就是前面说过的依托。前五识必须依托这五根,才能生起了别作用,所以将眼、耳、鼻、舌、身,安立作根,虽然它本身没有了别作用,但是能够为识所依托。而这五根分成二种:


  一者胜义五根:即八识上色之功能,以能发识,比知是有,非他人所能见知。


  所谓胜义五根,五识同依附在色法中五根的胜义根上,是第八识的一种色法功能。比如我们讲眼睛,你看到的眼球是浮尘五根,但是浮根尘不能生识,生识的是内根(胜义根),所以眼识真正所依止的不是眼球,而是胜义五根,也就是类似我们现代人讲的神经系统,是一种微细的四大,非肉眼所能见到的。那怎么知道有呢?以能发识,比知是有,因为它能够发起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我们从这个比量得知它的存在。非他人所能见知,它不是一般人所能够见知的、不是肉眼能看见的,但不管再怎么微细,还是属于色法。


  二者浮尘五根:即胜义五根所依托处,乃四大之所合成,众生妄计以为我身,实与外之地水火风,无二无别,均是第八识相分耳。


  浮尘五根就比较粗显,是胜义五根所依托处。前面胜义五根为识所依托,而胜义五根又要依托浮尘五根才能显发出生识。浮尘五根就是很明显的,我们看得到眼睛、眼球,还有耳朵、鼻子、嘴巴、身体等等能够见得到的。我们的胜义五根,就含藏在浮尘五根里面,是四大之所合成,众生妄计以为我身,实与外之地水火风,无二无别,均是第八识相分耳。我们认为这就是我的身体,我就住在身体里面,其实这四大跟外在四大性质一样,所不同的是执持和执受不同而已,都是第八识所变现的。简单说:前五识所依止的是胜义五根,但是胜义五根又依止在浮尘五根里面,所以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不过这地方,浮尘五根跟胜义五根还是有点不同,浮尘五根是属于别业中,有一点共业成分,那胜义五根完全是别业。怎么知道呢?就像我们人的色身,由心识所摄持,生命还在,心识就在──识之所在,命之所在。但是时间到了以后,心识就会离开色身,又到另外一个法界去得果报。医学上有测量过说:一个人刚死那一剎那,重量会降低一点点,有某方面的物质消失了。其实我们死亡的时候,就是心识离开,而心识是没有重量的,这表示什么?你的胜义五根离开了。但是你看这个人眼睛还在、鼻子还在,其实这是浮尘五根,因为共业还在,所以是慢慢消失,而胜义五根完全是你自己自受用,是业力所摄持的。

我们看中国外道─道家,也有它很特殊的法术,过去的奇门盾甲,有一种叫借尸还魂,好比大富长者他的独生子死了,请道家来念咒,找一个贫穷小孩过来,然后把他的神识夺过来,放到他儿子尸体上去,但是这具尸体不能败坏,也不能腐臭。如果作法当中,七七四十九天没有障碍,这个贫穷小孩就死了,然后富家小孩就活过来。但是活过来时,已经不是前面那个心识了。这时候,生命有什么不同呢?你看他的眼睛、鼻子、嘴巴都跟大富长者儿子一样啊,是的,因为你看到的是浮尘五根,所以是一样。但是一个人心识离开以后,胜义五根就消失了,因为那完全是个人的别业,不共于其他人。


  所以说这两个是有差别的──胜义五根完全是你的八识所摄持,浮尘五根你自己在摄持、别人也在摄持,就跟别人有关系。所以死了以后,浮尘五根不会马上败坏,因为别人的心识,还在摄持这个浮尘五根,是慢慢消失掉。但是识的了别,真正所依止的是胜义五根。这是讲到内五根。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色法——六尘的相貌(一)

净界法师

   (十八)



  上一堂课讲到色法,分成二段:前一段讲到内五根,这五根是由第八识所执受,一般我们讲正报,就是我们个人的色身,开出来有眼、耳、鼻、舌、身─五根。这里讲到第二段外六尘─外在六尘,这是讲依报的环境。我们看六尘是怎么生起的,这当中有六段──色、声、香、味、触、法尘。先看蕅益大师的直解:


  就此第八识所变依正二报之相,眼识缘之即名为色。


  这是一个略说,好比眼睛看到一座莲华灯,是红色的,那么这座莲华灯是怎么生起的呢?有二个次第:首先第八识变现依正二报,就是过去世的业力,把莲华灯变现出来。其次,你的眼识不能败坏,就是眼根不能败坏──眼识依止眼根去攀缘莲华灯,取到你个人莲华灯的相貌,这叫作色尘,这是略说,再看下一段广说。


  此色即是眼识相分,乃托第八识之相分以为本质,自于识上变相而缘,喻如镜中之影,未尝亲缘本质色也。


而莲华灯的颜色是怎么来的呢?是眼识的相分。我们讲识有见分、相分,这是能、所──能缘的是见分,所缘的是相分,总之识一活动,一定有一个能缘、一个所缘。眼识的相分是怎么来的呢?托第八识的相分以为本质,其实第八识就是业力,就是一般讲的业识──由于过去的业力,把各式各样、青黄赤白颜色变现出来,也就是第八识之种子所生起的实质色法叫做本质相分。然后我们的眼识去接触本质相分,取到各人的相分──自于识上变相而缘,自己在自己的眼识上变相而缘,这叫影像相分,就像镜中的影像,不得本质,所以说未尝亲缘本质色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唯识的识变理论

净界法师

   这一段我们看附表说明,牵涉到共业跟别业的问题,比较深。


  看附表第三识变理论。所谓识变就是一切万法唯独是我们的心识所变现。一切法无我、无我所。怎会有呢?识变,就是由心识所变现。关于心识所变现,我们分成二段来说明:第一段释名述义,第二段种类差别。


  先看第一段识变这个识,是指八识心王在变现万法时,有二个阶段:第一个是由第八识所变现,然后前六识去攀缘,又再变现一次,它是二重变现。


  先解释第八识变现:第八识先把六根、六尘、六识变现出来。关于第八识阿赖耶识前面有讲过,它是什么相貌呢?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无始时来界,从无始以来,我们就有生命,不是现在才有,过去无量无边的生命,每一期生命,都造了很多善业、恶业、无记业。这个业就是界,也就是种子,这无量无边的业种子,都被第八识保存下来。一切法等依,生命的依正二报,也是由第八识摄藏种子、变现果报。因为第八识有这样的功能,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才能够建立因果法则──有六道杂染的因果,也有出世涅槃的因果。如果没有第八识,生命就不能相续,那么今生的业力就不能延续到来生,业力一断绝,生命就断绝,所以一定要有第八识。正因为第八识保存很多业种子,所以临命终起什么念头就很重要,起善念滋润善种子、起恶念滋润恶种子,这时候就变现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可能是人道的六根六尘六识,也可能是畜牲的六根六尘六识,也可能是天人庄严的六根六尘六识,总之生命体的存在,就有十八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