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研究《大乘百法明门论》的目的

心所有法——随烦恼有二十之不正知

净界法师

    十九、不正知者,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多所毁犯为业。

  当然,我们对于所缘境,只是专一安住还不够,必须还要相续。在相续当中,还有一个功德我们要注意,就是对于所观境要能够正知,而这个不正知就是一种错谬的理解─谬解──到底我们是不是安住在所缘境,不知道,或者在念佛当中有什么境界出现,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境界是真实的、虚妄的?是善的、恶的?应该增长、应该对治?完全不知道,这就是不正知。

  能障正知,多所毁犯为业,因为不能够如实了知所观境的真实相,对于已经成就的戒定慧功德,就会有破坏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二方面来看:一个是破坏戒功德,一个是破坏止观、定慧功德。

  比方说外道修习禅定,虽然正念力很强,但是正知力薄弱,得到禅定之后,在禅定当中看到有人一生修善,因为临终起了恶念,堕落到畜生道去。他就起了不正知说:啊呀,原来造善并不能成就可乐果报!因为他对宇宙人生有错误的想法,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观念,就以现在所看到的景象来做判断──反正世间没有因果在,持戒、断恶、修善没什么意义。所以出定以后,就开始造恶业,多所毁犯。为什么会多所毁犯呢?就是对于所观境,不能如实了知境界的真相,不知道一个人之所以会堕落,是他过去生曾经造恶业,不是今生造善的关系。这就是毁犯戒行的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毁犯止观功德,就是我们常讲的错认消息。我过去在佛学院,听一位老法师讲禅宗的一个真实公案。过去丛林,在禅堂有一位老参,打坐时都很相应,但是有一天,突然出现了一只大蜘蛛。这只蜘蛛从他的前面走过来又走过去、走过来又走过去,一开始也不去管牠,还是守住自己的话头─念佛是谁。慢慢、慢慢地这只大蜘蛛愈来愈过份了,竟然爬到他身上来,从脚上爬到头上、从头上爬到脚上,这时候他的身体就受干扰了。

  之后,实在忍无可忍,就跟隔壁一位同参说:这只蜘蛛实在太过份了,下次要准备一把刀在旁边,牠再跑来,我一刀就把牠给杀了。旁边这个道人有经验,跟他说:你不要这样啊!不要拿刀杀牠,你拿一枝笔在旁边,下一次你再看到,在牠身上画个圈,牠就消失了。哦,这样子!好,那就试试看吧!下次啊,这只蜘蛛又在他身上跑过来、跑过去,他就用毛笔在牠身上打一个圈。从静坐出来之后,发现这个圈圈,正好画在自己的肚子上!哪有什么蜘蛛呢?明明圈圈是画在蜘蛛身上,结果画在自己的肚上,表示这只蜘蛛是他自己心识变现出来的、是一种幻相。但是他在打坐中看到的,就像亲眼看到一样真实。

  一般人修止观,如果过去曾经串习过外道法,之后放弃了外道法,在打坐当中,会比别人看到更多的景象。如果你修行很单纯,没接触过外道的思想,打坐的情况就会比较单纯,风平浪静,什么景象都没有,就是所缘境历历现前。如果你过去曾修过外道法,经常看到什么,这样的等流习性来到佛门,你在打坐的时候,幻相就特别多。如果你不正知、不正确了知的话,那你所栽培的止观功德,就容易被破坏掉。这个正知,也是需要透过经论学习来的。

  《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要经常忆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什么才是真实的、不虚妄呢?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在一切相当中,看到非相──一切法的空性,就是在一切生灭相当中,看到毕竟空的空性,这个才是见到如来。当然,这里的见到如来,并不是见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应化身,而是见到法身如来,就是佛陀的法身。

  这里说多所毁犯为业,一个不正知的人,在所观境当中,就会产生很多错谬的理解──错认消息!轻则破坏止观功德,重则甚至会破坏清净的戒行,因此才说多所毁犯为业。

  再看失念的体性,它是以念跟痴各一分为体。

  一、念,是五别境欲、胜解、念、定、慧中,明记不忘的念。当然这时候的念,不是去念佛号、或者念三宝的境界,而是念五欲的种种境界。

  二、痴,是说不知道五欲的过患,所以心总是跑到五欲境界去。五欲的念,是一种熟境界,对三宝的念,是生疏的境界,所以佛号念一段时间,心就跑出去、念一段时间又跑出去,其实这很正常,因为我们过去在五欲境界,也是心于所缘,数数忆念,一次又一次去忆念、熏习。当然,这是不好的念力,会使令我们堕三恶道,现在想要改变它,就需要一点耐性,不要怕失败,心跑出去马上拉回来、跑出去又拉回来,一方面不再串习五欲,断相续性,慢慢地就会有变化──生会转熟,熟会转生。

  总说:失念,是以邪念和愚痴为体,不正知,是以慧和痴为体,这个慧也是五别境之一,但是属于邪慧─过去曾患习过的邪恶知见。总之,失念跟不正知,都是属于正修过程中的障碍。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心所有法——随烦恼有二十之昏沉、掉举

净界法师

    十六、昏沉者,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

  昏沉能令我们这念心,面对所缘境─无堪任,也就是我们的明了性,如果忆念三宝的话,能够创造功德,但这时候明了性失掉了,创造功德的能力也失掉了,因此而没有堪任性。既然功能失掉了,内心就昏昧了。

  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当昏沉生起时,那就达不到禅定轻安的功德,也就没有观慧─毗钵舍那,对诸法的实相不能如实了知,修止、修观都被障碍了。

  十七、掉举者,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

  前面昏沉的相貌是寂静的,好比一个人睡觉时,心很寂静,但是不明了,内心一片黑暗。而掉举刚好相反,明了性还在、内心很清楚,但是不寂静,不能够在所缘境专一安住,心在五欲六尘中到处攀缘。

  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行舍是禅定功德之一,这时候对于禅定的功德、止的功德,就产生障碍了。

  关于昏沉和掉举的过失,宗大师说昏沉的自体是痴。一个人打坐经常昏沉,如果不去对治,以后脑袋会空空、钝钝的,讲什么都听不懂,经常串习这个痴心所,将来可能会到畜生道去,所以这个昏沉很可怕。我们初学打坐的时候,脚也痛、腰也痛、心也散乱,不容易昏沉,因为脚痛让你睡不着觉。但是坐久了之后,腿也不痛、腰也不痛,就容易昏沉了。

  昏沉的可怕在哪里呢?因为昏沉的出现,它是寂静的,使令我们容易错认消息,以为内心当中很寂静,不会想去对治它,它让你感到身心寂静,而这种寂静却是昏昧的。没有一个修行人愿意昏沉,都是身心太疲惫、又强迫自己打坐,因为精神体力都耗损掉了,心光外泄,没有精神、也没有体力了,你硬坐,明了性就生不起来。刚开始是身心失调,但是习惯了以后,睡得好、吃得饱,精神虽然很好,一坐,照样昏沉,为什么?已经养成习惯了!

  过去,有一位佛学院同学,就是这样,他刚开始是晚上睡觉,到后来是连白天都睡觉。他白天怎么睡?他不能打坐,一打坐,你在旁边从一数到十啊,他一定昏沉。他也很奇怪,不打坐什么事都没有,精神非常充沛、讲话也大声、走路也很快,只要腿一盘就不得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他一定睡着了!他睡觉他自己都不知道,你跟他说你刚刚睡觉,他说我没有啊,我刚刚坐的很好啊!因为昏沉在他心中串习的势力非常强大了,所以很难对治。但是你不对治,你就不断在增长你的愚痴啊!

  我们一定要思惟昏沉的过患,这个烦恼不容易对治,比掉举还严重。掉举心不寂静、会扰动我们,我们会感到厌烦而去排斥它,但是昏沉的相貌是寂静的,很容易跟禅定的寂静混滥,所以一定要对治。我们常讲入宝山空手回,我们每天做定课,一堂功课做下来,得到很多的宝,身心又串习了一次功德、修行的功德又增上了。有些人却一点功德都没有,也是入宝山,但是他昏沉、明了性没有了,跟法就不能相应,这就是入宝山空手回啊!

  而且昏沉的可怕怎么样呢?它下次它还会再来,你放纵一次,它一定又会来找你,你下次打坐,昏沉更厉害,就是这样。这个贼呀,你现在不对治它,你一天一天把它增长广大,以后就更难对治了,现在要用一分的力量对治,以后要用十分的力量。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串习,你一次又一次去串习烦恼,它的势力就渐渐加强,你一次又一次去串习正念,也是渐渐增强──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总之,昏沉的过患是很大的!

  不过,你也要注意一些相关事情,饭不要吃得太饱、不要吃太甜的东西,因为甜的东西容易变成酸性,睡眠也要调得正常,饮食、睡眠都要留意。还有不要去做那些太劳耗神的事,减少精神的损耗。如果你已经昏沉了,打坐的时候不要闭眼睛,当然闭眼是养神啊,你看别人闭眼、你也跟着闭眼,人家有功夫明了性还在,你一闭眼、一片黑暗。修行要衡量自己的能力,你现在还不适合闭眼,打开眼睛让光明进来,就不容易昏沉,如果眼睛打开还会昏沉,那我建议你,不要坐了,起来拜佛。总之,就是一定要下定决心,不要让昏沉相续下去!蕅益大师说:既从心起,还从心灭。烦恼是怎么生起的?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从你内心生起的,所以必须从你内心去对治它、消灭它。这个毛病在修止、修观当中,都要注意的。

  而掉举是不寂静,形相是很粗重的,一般来说,我们很容易观察得到。前面的昏沉是痴,掉举是跟贪有关系,你会向外面攀缘,就是对外境有染着,所以才会去攀缘它。这是我们修习正念、正知的两个障碍,就是昏沉和掉举。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心所有法——随烦恼有二十之散乱

净界法师

    二十、散乱者,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

  散乱,是对于所缘境令心流荡,已经不能安住在所缘境了,到处流荡、飘流、攀缘。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一个人散乱久了之后,在打坐当中经常打妄想,偶尔也会想出一个道理来,就会生起邪知邪见。当然这个道理是不合乎诸法真实相,所以说是恶慧所依为业。

  关于散乱跟掉举,在《成唯识论》上说,掉举是一境多解,一个境界有多种理解,本来修止是不能分别的,修观才要分别,修止是无分别住,对于所缘境─佛号、或是数息,只有皈依的心,一次又一次去忆念,如果对一个境界产生很多的分别、理解,这个叫做掉举。而散乱是一心多缘,就是一个心去攀缘很多境界。由上可知:掉举是在一个境界产生很多分别,散乱是到很多境界去分别,二者有差别。

  此八遍于不善及有覆无记之二种染心故,名为大随烦恼。

  前面这八个随烦恼,活动范围在于不善跟有覆无记两种染心,因为活动范围比较广大,所以安立为大随烦恼。

  讲到这里,关于根本烦恼、随烦恼的相貌,已经全部解释完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不研究《百法明门论》,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净界法师

    我们会来到三宝,就是仰赖念信心,相信三宝能够使令我们离苦得乐,三宝有离苦得乐的功能,而且在三宝当中,能够赚很多功德法财,这时候有些朋友会带我们去赚更多的钱,有些朋友是把我们的钱全给花光、偷光,由于两个朋友对我们都很好,所以分辨不出,到底谁是好朋友、谁是坏朋友?怎么办呢?就要找一个善知识来引导。善知识告诉你说:我现在把好朋友画给你看,所谓好朋友是长得怎么样,你看到这个就是好朋友,坏朋友长得怎么样,他也画给你看。我们学习过了,以后就可以判断什么是好朋友、什么是坏朋友,下次好朋友来,啊呀,你下次要继续来!看到坏朋友,我不再跟你来往了!这样我们所赚的法财就不会失掉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我们内心活动有善心所,也有恶心所,善心所会增长我们的功德,使令我们今生、来生成就可乐果报,让我们的生命不断增上,投生到更尊贵的法界去,而恶心所会使令我们今生、来生堕落到卑贱、不可乐的果报去。如果我们不研究《百法明门论》,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完全不知道!

  佛陀有大智慧,把我们心中每个心念活动的相貌,都安立一个名称,好比我们对于五欲境界的染着,这种体性安立做贪,对于不如意的境界生起瞋恚,安立做瞋,对于别人种种荣耀的事情,不耐他荣,安立做嫉妒,这样对内心的相貌,就很清楚了。也可以当作一面镜子,反照内心──喔,这是不好的心所,要断除,这是好的心所,要让它增长。所以这些善、恶心所,我们都应该把它背起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心所有法——不定有四之睡眠

净界法师

    再看第六、不定,这是心所法的最后一部分。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不定是善,不定是烦恼,不定遍一切心,不定遍一切地,故名不定。

  看蕅益大师的批注,先解释什么叫不定:

  第一、不定是善性,不定是烦恼:是说以下这四个心所,它的体性,不决定是善,也不决定是恶。比方我们以睡眠来说,假设你睡眠的目的,是为了修行,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那你睡觉的动机是为了修行,就安立做善,如果你休息的目的,是为了放逸,那就是恶。看你用在什么情况,它的体性可善可恶,所以叫做不定─善、恶体性不决定。

  第二、不定遍一切心:是说它不一定跟哪一个心相应,不决定。比如说睡眠,当然第七、第八识没有所谓睡眠,第八识、第七识永远在活动,从无始劫到现在、从现在到无始劫,没有成佛之前,第七、第八都不休息,只有前六识才会休息,所以它不决定遍一切心。

  第三、不定遍一切地:是说它的范围也不决定。比如说睡眠在三界九地中,只有欲界的众生─五趣杂居地需要睡眠,色界以上的众生,色界的四禅、无色界的四空,这些众生都不睡觉的。初禅以上的众生它不用睡觉,所以是不决定遍一切地。

  故名不定,因为它有这三种不决定:体性不决定、所相应的心王不决定、活动范围也不决定,所以叫做不定。

  一、睡眠者、令身不自在,心极暗昧,略缘境界为性,障观为业。

  睡眠对色身来说,让我们不得自在。当我们清醒的时候,身体要活动很自在,手要往左边、往右边很自在,但是睡觉的时候,身体就不自在。而且心极暗昧,这时候内心的明了性就失掉了,对于所缘境不能说完全不能了解,略缘─就是若有若无,不能清楚分明。在睡眠的时候,做梦也会有所缘境,但是这个梦境,好像有、又好像无,叫做略缘,不是很清楚分明。这是讲到内心的状态─心极暗昧,略缘境界为性,安立做睡眠。障观为业,其实睡眠对我们的观慧,也会有障碍,睡太多,打坐的时候,明了性会很粗重,整个脑筋昏昏盹盹的,因为长时间缺氧,第六意识就会昏盹─能障观。

  《瑜伽师地论》上说,引起睡眠有三种因缘:

  第一是因为饮食引起的:人要吃饭、也一定要睡觉,你不睡觉,不可能,除非你不吃饭,你要吃饭、要消化东西,为了消化食物就一定要睡觉,这是生理上的需要。而饮食所引生的睡眠,差不多是四到六个小时。

  第二是因为习惯引生的:好比你习惯饭后一定要睡半小时,你已经一次又一次串习,下次不睡觉,就会觉得全身不舒服,因为生活习惯引生的。

  第三是因为放逸:你对修行没有目标,悠悠泛泛,逮到时间就想去睡觉,因为放逸而随时都想睡觉,这是放逸引生的。如果睡眠调得适当,它是属于善心所,调得不适当,就是恶心所,所以不决定。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心所有法——不定有四之恶作

净界法师

    下一个恶作。恶就是羞耻的意思,对所作的事情感到羞耻。

  二、恶作者。追悔为性,障止为业。

  恶作这是对已经做过的事情,产生追忆、后悔──啊,这件事情不应该去做!一方面回忆已经做过的事,一方面后悔、追忆往事。这样对修禅定就有碍障了─障止为业,心静不下来,不能寂静。

  关于追悔有二种情况:

  一、假设是对过去所作的恶法追悔,好比过去做了杀盗淫妄的恶法,现在皈依三宝、受了戒以后,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内心至诚向佛菩萨发露忏悔、至诚呵责自己,这是属于善业,对你的恶业有折损的力量,这时候恶作─追悔的角色就是善。

  二、假设你对过去所作的善法追悔,好比曾经布施,但是现在后悔了,也会对布施的善业有所折损,这时候对善法的追悔,就安立做恶。

  有时候我们对善法生起悔心,是跟愚痴有关。上次九二一大地震,有一位居士告诉我说:他曾经布施很多钱给埔里某一个道场,但这个道场全毁了,他说他实在很后悔。我说:你不要这样想!其实你布施波罗蜜,在你布施的当下──所观境是清净的道场,能布施的心也是清净的,心境和合,布施波罗蜜种子早已成就了,地震不能破坏你的功德,是你后面的悔心,在破坏你的功德!

  我们要有一个观念:一切功德是从哪里生起的?如果功德是从外面生起的,那当然地震会破坏它。但是从《唯识》的角度来说,不管是功德、罪业,没有任何东西是从外境生起的,没有。就是说:真正的布施,是你当时所缘的,是三宝的境界,而能布施的是一种清净心,清净的布施心跟清净的所缘境和合,这个功德就成就了。假设地震真的能够破坏我们的功德,那佛菩萨的功德早就被破坏掉了!佛菩萨行菩萨道时,也盖了很多寺庙,结果寺庙也都被破坏了,那佛菩萨的功德不就都失掉了?

  其实,我们是假借这样的因缘,来成就内心的功德。所以布施之后,不要后悔。你看有些人出生时很有钱、长大之后很有钱、年老了还是很有钱、死后还是很有钱,他的钱财在一生当中,水不能淹、火不能烧、败家子也不能损、贼也不能骗,特别坚固,就是在行布施的时候──方便时、根本时、成已时都很坚固,没有一点后悔之心,所以得果报也特别坚固。有些人布施之后舍不得──当初不应该布施二十万,应该留十万起来才对。好了,以后得果报,出生时很有钱、长大后很有钱,到了中年破产,得果报就有问题了,就是追悔的缘故。假设我们对善法产生追悔了,要赶快把心态调整一下。

  今天先讲到这里,这五十一个心所,大家可以把它背下来,多去体会,就能判断:什么是心中的贼?什么是心中的朋友?什么对临命终有很大的帮助,能带你到可乐的境界去,什么会害你,你要赶快对治。这五十一个心所,就像一面镜子,能够清楚地让你看到自己的内心状态。佛法讲万法唯识,生命是由我们内心状态来决定的,想要改造生命,一定要先认识自己的心,最好把这五十一个心所背起来,这样才知道如何去修正、提升自己!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