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乘起信论讲义 慧律法师

寅二 显所依因缘体(这个因缘的体性是依什么) 二

卯一 略明缘起甚深 二 广显缘起差别

卯一 略明缘起甚深

【依无明熏习(因为无明熏习很厉害,根本无明熏习,是不是?)。所起识者(所起识者:所起的这个分别相)。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从初正信就是开始发起信心,正信就是不动摇的时候,就是等于是十住位,从初住到十住位,都是在培养正信,从初住位到十住位,都一起在培养这个信心,所以,要谈到正信,这还不是很容易的。所谓正信是什么意思?就是信佛以后依法不依人而永远不受到动摇,而不是像风中毛的众生,毛,风吹东边,它就飘到西边来,从西边飘过来,它就跑到东边去,随风飘动,这没有正信。简单讲正信就是于正知正见的理,他依法觉察到真理的存在性,然后,不受到人为因素的动摇,这叫做正信,因为人为的因素里面他是生灭的,他有染净的分别心,可是,佛所讲的法,他没有对立,

所以,依法正知正见,永远不受到生灭的因缘相里面动摇,这就是真正的正信,不动摇了,开始用这种心,怎么样?)。发心观察。(然后,到最后)若证法身(法身就是无相。如果,你证悟到佛的无相的法身,有的人修行很快,他修行,一下子单刀直入就进入无相,修行的时间长短要看这个人的执着跟不执着,你看得开吗?如果,你看不开,那注定你要六道轮回,你要修很长、很长…,因为,你有相修行,在累积的因缘法里面你始终不可能获得到法身,简单讲,你于因缘法很清楚,放下因缘的对立的分别执着性,用一个很清净心,就像镜子一样照射,但是,永远不被染污,那你马上进入无相的法身,马上证果,马上就得大自在、得解脱,你什么时候肯用无相,什么时候解脱,所以,修行人要使出杀手锏出来,杀手锏就是无相法,单刀直入就进入佛的空性状态,那什么事情就清凉有劲。若证法身:你就证悟到法身清清净净的,可是,我们众生就是这样,众生要叫他不着相,那这个简直难如登天。

如果,你今天你对师父很有信心,嗯!讲得非常好!明天你出去外面,第一天,人家跟你讲:唉!师父多坏、多坏……,你可能:你不要讲师父的坏话,明天再来,第二次第二个人,再批评,真的吗?无风不起浪,开始有一点动摇,然后,第三天,第三次再批评,这铁定是很坏的,不然,这么多人讲他坏,所以说,哪有那么简单,修到坚固不坏的信心,没有那么容易的,你以为你不受到影响,我告诉你,随随便便两、三句话你就倒了,哪里不受影响,你哪里是依法不依人,你都是依人不依法,没有那么简单的,所以说,哪一个人是无相法,无相法是空性,谁去讲什么你都不会动摇,这个就是真正的了不起的大修行人。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才知道一点点)。乃至(就是超越。乃至)菩萨究竟地(一定要到菩萨最后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一定要到成佛的阶段)。】

首句牒上(依照上面)。所说依根本无明熏习力。所起之业识。良由(因为)此识甚深(因为这个意识甚深,无明甚深)。最极微细。(无明)非凡夫所知境界。亦非二乘。人空智慧所觉(人空就是破我执叫做人空,把一个五蕴身看得很开,你看!已经破掉我执的人,还没有办法觉察到佛的境界,还没有办法觉察到微细的无明境界,所以,我们今天讲经说法,结个善缘就是我们有《起信论》的根器结善缘,那还是要求生极乐世界,连破我执的人都还不能明了无明,哪一个破我执,破我执的举手?对不对?连我执都没有办法,破我执就证阿罗汉果了,不可能就要念佛嘛!念念相续嘛!就是要念佛嘛!对不对?)。以二乘但破见思。不了无明(你想,那个二乘人都没有办法了解无明了,更何况我们这个凡夫呢?)。此无明所起识。故不能知。菩萨十信之初发心。

即观本识(观照这个本识,不生不灭的本识)。自性缘起。因缘之体。得成正信(了解因缘起本来是性空,按照这个空性不离缘起,缘起不坏性空)。三贤位中。意言比观(比观就是比例而观,比如说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慢慢、慢慢……,一步、一步来观照)。故云观察。若登地(就是初地菩萨破无明见法身)。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得少分知(才了解一点点。开玩笑!初地菩萨的功夫到何等的境界,那也不得了了,是不是?见法身就是见到空相,是诸法空相,见到不生不灭的空相)。

乃至第十菩萨究竟地。以其但觉住相(住相就是生、住、异、灭的住,生、住、异、灭,法执坚住叫做住相)。(无明)不觉生相(无明就是说我们不觉悟到这个生相的无明,所以说,但觉住相无明,还不觉悟生相无明)。犹不能尽知。唯佛如来。四相梦觉(只有佛了解这个生、住、异、灭,很清楚)。五住惑尽(五住的烦恼尽了)。方得穷源了当。诚哉顿悟之难也(我们了解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到那个不生不灭如来智慧的德相,这是何等的困难,何等的困难。所以,告诉诸位:不要说证到佛果,当今世间要找到一个开悟的人,都已经难如登天,非常之不容易,如凤毛麟角,凤毛麟角)。

【何以故。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怎么样?从本已来就是自性清净,而变成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个自性清净心)。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有了这个染污的心)。虽有染(污)心。(但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

此征释甚深所以(现在问以及解释,为什么这个义释那么深,这是原因,所以就是原因,这个是问答,然后,这个甚深的原因是什么)。问。何故此识唯佛穷了(为什么这个无明只有佛才了解、穷尽、了达呢!)。答。是心本来。自性清净。此缘起体。即因也(这个缘起的体性就是我们的因)。最初一念不觉。妄起而有无明。此缘起由(“由”就是因,这缘起之因)。

即缘也(这个就是缘起的因,那么就是缘)。为无明故(因为有无明,就是一念不觉)。有其染心(就是染污的心)。此缘起相。不染而染也(本不染,不染就是本性,本性本来不染,摄影师,一念妄动而染)。虽有染心。而心体常恒不变。此在迷位。染而不染也。是故者。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故。此义甚深(这个道理是很深的)。非三贤(三贤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所了。十圣(就是初地到十地叫做十圣)可知。

唯佛一人。乃能尽知(只有佛一个人完全知道,就是完全了解无明,所以,你骂人家:你这无明的众生。那你也差不多,五十步笑百步:差不多,只有佛够资格骂人家:你这无明的众生。佛比较不会骂人,佛骂人比较不会有艺术,佛骂人都骂:你这个痴人,不太好听,要是我们孔子就很会骂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哇!这骂得太漂亮了,朽木不可雕,腐材不可雕,木材本来就烂了,你怎么雕,雕到死,也雕不起来,雕不起来就丢掉,所以,我这个最厉害,我这个人就是用放弃的,这个人如果没有办法教,丢掉,很简单,也不用雕他,放着,让蚂蚁吃,才不管他,管他去死,对不对?我也不是佛,也没有那种耐性,孔子就很了不起,世界上最会骂人的就是孔子,骂得让你:哇!又赞叹他,哇!孔子您怎么那么行,朽木不可雕,哇!这个骂得太漂亮了,佛比较不会骂人,佛骂:你这个痴人,听起来还是不太好听,(法师笑)骂人愚痴,不太好听,如果,我们佛陀像孔老夫子学一招骂人,那也是不得了的佛陀,连骂人也是很敬佩的)。

《胜鬘经》云。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不容易了解)。彼心为烦恼所染(我们这个清净心被烦恼所染污)。亦难了知(同学们!只有一种情形可以了知,就是常常回光返照,常常回光返照,同学们!回光返照就是下手的根本,如果一个人你不常常回光返照的话,你会被烦恼牵着走,那么一天、一天所结的烦恼业愈来愈深,就像滚雪球一样,愈滚愈大、愈滚愈大,如果,你今天有回光返照的心,你今天消一点掉,消一点……,放下一点习气,放下一点烦恼,今天放一点,明天放一点,放久了,他就会放了,他就会没有了,将来,你想要放,就没有东西可以放了,

所以,大彻大悟的人,你叫他烦恼,那很难,他不晓得要烦恼什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连生命,他都没有关系了,你要叫他烦恼什么,能缘的八识见分,他知道这是虚妄的,所缘的相分他也知道这个山河大地都是虚妄的,他都不怕死了,你叫他烦恼什么,对不对?所以,圣者你要叫他烦恼,一念要他烦恼都很难,他不晓得要烦恼什么,他眼睛看的、耳朵听的,统统没事,天地万物的变化,他知道这是生灭法的东西,他什么事情都没事,他要烦恼什么,坐在那里就没事。

老和尚!麻烦您烦恼一下。精神病!我又不晓得要烦恼什么。老和尚说:百年后要往生就像睡觉一样那么自然,你看你行吗?你睡得着吗?百年以后你要死的时候,眼睛睁得很大。广钦老和尚说:百年以后我们要往生就像睡觉一样那么自然,你行吗?这还是很大的功夫,很深厚的功夫,什么都放得下,他眼睛怎会不闭起来,就那么自然,百年后要往生就是像睡觉一样:啊!我要走了,就这么简单,对不对?平常那种心境的功夫,那个舍、放下、金钱、名利,是是非非到老和尚的心中,他连动都不动,连看都不看,连谈都不谈,他那种功夫,他不会拿别人的错误来烦恼自己,你放心,谁对不起他,他觉得这难能可贵,为什么?因为一切相都是觉悟相,你不记得吗?智慧是发挥在一切相里面,所以,《维摩诘经》里面:没有所谓的净法,也没有所谓的染法,无垢亦无净:不垢不净,对不对?你不垢不净的话,当然就是大自在解脱的人)。乃至结云。唯佛能知。同此义也。

卯二 广显缘起差别 五(因缘生、因缘灭当然就有差别相)

辰一 明染心缘起根源

二 判染心差别分位

三 显无明治断阶级

四 释相应不相应义

五 辨智碍烦恼碍义

辰一 (我们第一个来说)明染心缘起根源

【(我们为什么会有染心,你为什么会有染污心,它的根源就是忽然起念,突然间起念,我们的无明随时都是突然间起念,如果,你不起念,那就没有作用,所以,这人世间人要了生死是没有那个机会,他要不烦恼也不可能,因为,他每天都在搞这个东西,搞这个佛法里面所看起来都是多余的困扰,语言相、名字相,这个外境……,这个根本都是假的东西,对不对?都没有关系的东西,我们烦恼的,都不是该烦恼的,都是烦恼这种错误的东西,有病,每一个人都有病,真的,只是重跟轻而已,你有病,真的,你有病,我也有病,我只是比较轻一点而已,你比较重一点。为什么会有染污心缘起呢?)所谓心性。

常无念故(同学们!无念就是根本,你要修行吗?很简单,你回光返照,放下、放下,用无念,无念就是不要执着、不要分别叫做无念,是没有妄念,不是没有正念,你不要搞错,是没有凡夫的意识分别心,不是没有正念,是常无念:无分别念,无执着的念,而非无正念,无正念那就完蛋了,那心的体性,你怎么办?你将来怎么起智慧的作用。常无念故)。名为不变。以不达一法界故(一法界就是绝对的法界,空相:毕竟空的法界)。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心不相应就是心里没有办法了解这个一真法界,怎么样?忽然起念,)。

名为无明(忽然起念,名为无明。我们的起念有没有原因,没有的,因为,你没有回光返照,简单讲,没有回光返照的人,离佛道就十万八千里了,你有回光返照的人,你的心中就拥有一个善知识,你有回光返照的人,你的心中就拥有一个善知识,一个善知识,对不对?因为,你依法回光返照,如果,你不回光返照,即使师父在你身旁,我笑一笑,你了跟我笑一笑,你笑什么,我笑我知道,你也笑,不知道,对不对?

你在我身旁也没有用,我在你左右有什么用,你不回光返照,我在你左右,一天到晚陪伴着你,我们两个同进同出也没有用,一点用处都没有,我的智慧是放在我的里面,你也感染不到,我讲得两大的智慧语言,你不回光返照,那一点用处也没有,这又不像打针,我抽血起来,抽血起来打到你身上去,说你比较有抗体,对不对?智慧它是无形的东西,就算把我的血液抽出来打进去,你也是一个愚痴的人,

所以,有抽,打进去,跟没有抽,打进去,都一样,所以,不抽还是比较好一点,浪费我的血液,对不对?我上次要去捐血,去秤一秤,啊!47公斤,回去、回去,不给我捐血,我连捐血都不够资格,本来我是很有慈悲心的人,结果,不给我捐血,逢甲大学捐血,有发一个便当,因为,那时候没有钱,想去卖血,捐血有一个便当的那个彩卷,你拿了这一张就可以到餐厅里面吃一餐,丰盛的晚餐,结果,没钱,没钱就去捐血,47,不行,回去!连便当都不得吃)。】

初三句。承释上文不变义(心性不变,常无念故)。所谓心性。湛若太虚(我们的本性,“湛”就是澄清的,澄清到就像太虚一样)。本来不动。离心缘相(意思是意识形态所有发生的状况统统叫做心缘相,心攀缘外境,包括内心自起烦恼,没有外境,统统算是心缘相,自己想像的,或者是不能抗拒的妄想,统统叫做心缘相)。故曰常无念。即由无动。名为不变。此显上缘起之体。问。既是不变。因何而有无明(为什么而有无明?)。

答。以不达一法界。真如理故(我们如果了达一切都是绝待的:无相的法界,那么这是真正的道理)。心不与真如相应。即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真如法一就是因为空性,会归到空性无相就统一,同学们!你如果要完成我们心态上永远的和平、安住,那么就是无相,无相就是真如,真如,法就可以统一,就可以统一,

所以,真正一个学佛的人,他不会搞到精神分裂症,他都可以完成统一,他怎么会分裂呢!他的心性都是充满丰智慧、安详、喜悦,他怎么会学佛学到最后:唉呀!慧律法师!我女儿拜佛拜到精神分裂,整天都在看您的相片。有问题,真的有问题,哪有一个拜佛的人拜到后来精神会分裂的,笑死人了,你看我拜佛拜了将近二十年,你看我有精神分裂症吗?我有精神喜悦症,快乐无边症,不可说、不可说解脱症,怎么会有什么分裂症,学佛的,无限的宽敞、宽恕、喜悦、解脱、自在,哪有什么精神分裂症,那就是学错了,学到着魔当然会精神分裂症,真如那个法是统一的)。与真如相背。忽然念起者(我们跟真如相背,忽然起念,)。

明不相应所以。真如本来离念。此则无端起念。即独头生相(独头生相,要注意听!独头生相的意思又叫做独头无明,独头生相无明,整句话应该是这样讲,叫做独头生相无明,这个独头生相无明就是不共无明,什么叫做不共无明?因为,这个无明就是痴的别名,也就是说无法照了诸法的事理:是暗钝的心,也就是说我们一般讲贪、嗔、痴、慢、疑、恶见,对不对?

贪、嗔、痴、慢、疑,那么现在这个痴就是无明,也就是说不跟这个贪、嗔、痴、慢一起起来,它单独起来的,单独起来的叫做独头无明,叫做不共无明,因为,它太微细了,太微细了,又名叫做独头生相无明,又名不共无明,不共无明又称为独头无明,反过来说跟这个贪心,嗔心、慢心、疑心、恶见一起来的,叫做相应无明,

这个是对境界比较粗糙的,这个境界很微细,这个叫做独头生相无明,叫做不共无明,因为太微细了)。根本不觉。名为无明。无明为染法之源。最极微细。无别有法。能始乎此(能够比这个更早,能始乎此,没有另外一个法比无明更早就是能始乎此,乎“此”就是无明,没有一个法比最微细的无明更早开始,)。亦名无始无明。此显上缘起之由。一明染心缘起根源竟。

辰二 判染心差别分位

(判这个染污心,我们所讲的有六种差别,执相应染以及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现色不相应染,然后,能见心不相应染,根本业不相应染,这六种慢慢来讨论。)【染心者。有六种。云何为六。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脱(就是声闻跟缘觉,破我执:解脱)。及信相应地(信相应地就是信根成就无有退失,那么就是十住位)。远离故(信相应就是跟信心相应,跟信心相应就是不动摇,不会变化、不受影响,依真理修行,远离故,远离就是远离执相应染,远离故,这个远离是远离这个执的相应染)。】

下显上缘起之相。六种染心。即意识及五种意(意识以及五种意)。前依因缘生起次第。故从细至粗。(现在要了解)今辨治断次第。(从粗的要先断,粗相就先断)故从粗向细(粗就是易断,细就难断)。广明还净因缘也(恢复到本觉,本来自性清净心的因缘)。初执相应染者。是六粗中。执取相及计名字相。亦是上(面的)意识(也是上面的意识)。见爱烦恼所增长义。由其执著心外有法。与境(界)相应。染污自性。故云执相应染。凡夫同具。依二乘圣人。至无学位。见思断尽。而得解脱。

信相应者。十解已去(十解就是十住,十住位。从十住位以后)。信根成就。无有退失。名信相应(以及信心不动摇、不退转)。此地菩萨。虽发心志断无明。其力未充(力量还不够)。入生空观。(但是,怎么样?)粗垢先落(粗垢就是见思)。见爱烦恼不起现行。故云远离(就是远离)。非约种子也。以留惑故(留惑要润生,留惑就是慈悲心要度众生,留这个惑,这个不是就种子来讲,因为留惑)。

《摄论》云。若不断上心(上心就是上二界,就是思惑,欲界或色界一起讨论。若不断上心,)。则不异凡夫(意思就是不断思惑的话,那么就跟凡夫没有什么两样)。若不留种子(不留种子就不来六道轮回度众生,一下子就进入实报庄严土,或者是方便有余土)。则不异二乘(就逃避,所以,要留这个大悲心,来普度众生,所以,不把种子断尽,留住,故意跟烦恼的众生一样,其实他已经解脱了,他有能力了,比如说,他是博士,读到博士,他不离开这个学校,留下来教导学生。

留惑润生,博士本来可以在外面好好地发挥,可是,他不要,他不要断掉这个因缘,他留在这个学校里面当助教、当老师、当教授,继续造福这个学生,留惑润生就是发大悲心。若不留种子,则不异二乘)。此约终教说(这是华严贤首五教仪里面讲的,小始终顿圆的终教,这是深入来说)。若约始教(比较粗浅的始教,始教就是对空有所了解,大乘的空相:空性有所了解)。初地已上。方说留惑(才有功夫。方说留惑:才够资格说留惑)。(那么如果其他的论来说)如余论说(余论,余论有的讲得都不太相同,有一点差别。)。

【二者。不断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如果加两个字:相续不断,那就更清楚了,意思就是这个相续不断是我们不容易断掉的,这个必需要等到初地菩萨以上,才有办法断,也就是说不断相应染,如果加上:相续不断相应染,那就更清楚了)。依信相应地(信相应地就是十住位)。修学方便(方便观是对如实观讲的,方便观是有相,如实观是无相,意思就是说依十住位相应地,还继续修行,在有相里面修行,还不是转成纯无相,要到无相叫作如实观:空性,修行方便,方便是对这个如实观讲的,方便观是对如实观讲的,方便就是有相)。渐渐能舍(慢慢、慢慢能够舍掉)。得净心地(净心地就是初地,一直到初地)。究竟离故(才可以远离)。】

不断相应者。即五意中相续识(相续就是不断,不断就是相续)。六粗中相续相。依法执。相续不断得名(因为,法执没有办法断)。从十解已去(就是从十住位以后)。三贤位中。修唯识寻思方便观(寻就是粗观照,思就是微细的观照,但有方便但还在有相的角度里面修行)。(所以)渐渐能舍(如果是见法身,那就是如实观了,可是,他现在还不到初地菩萨,所以,叫做方便观,渐渐能舍)。天台(宗)以此名界内外尘沙(一个是名界内的尘沙,一个是名界外的,界内的尘沙是比较粗糙,界外的尘沙是比较微细)。

净心地。即初地。法执分别不得现行(就是起不了作用,意思就是一直到初地菩萨,分别就是后天的,而不是俱生的,后天的对境界的法执,才不起作用,所以说,即初地法执分别不得现前,一直要到净心地,初地的时候,后天的法执,分别的法执,才不起作用,不得现前就是不起作用,意思就是一直到初地菩萨,法执:后天的分别法执,才不起作用)。至此我法分别。

粗垢俱净(那不是俱生的,不是俱生的法执,我、法分别就是后天性的我执的分别,以及后天性的法执的分别,如果加上俱生的我执,那就没有办法了,俱生的我执跟俱生的法执,所以,至此我法分别,那是对俱生的,如果,对我法俱,那就难了,一定要到金刚地,我执,俱生的我执要到七地菩萨全断,俱生的法执一定要到金刚地才全部断。哇!那这个太不容易了,俱生的这个难断,非常非常难断,至此我法分别,粗垢俱净。粗垢是后天性的,不是微细的俱生的种子)。故曰净心地。究竟离故。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三者。分别智相应染(什么叫做分别智相应染,意思就是我们这颗分别心,相应染就是心王、心所不离叫做相应,与心王、心所相应,因为这分别智,有分别染、净,染污心跟净心,所以,叫做分别智相应染,对染叫做染,对净叫做净,所以,因为分别染、净,所以,又不离心王、心所,所以叫做分别智相应染)。依具戒地(具戒地就是二地,二地就是因为三聚清净之戒,具戒就是三业清净,要到二地菩萨才能讲持戒清净,凡夫没有一个持戒是清净的,凡夫起心动念都是犯,具戒地就是到二地菩萨)渐离(渐离就是地地分除:从二地……)。乃至无相方便地(无相就是七地。

七地因为是修无相观照以及加行方便,所以,叫做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再讲一遍:三者,分别智相应染,要到哪一种功夫的人,才能够去除掉这个分别智相应染,要相当的长远,要花很长的时间,依照二地聚净戒,二地,从二地菩萨以后慢慢、慢慢地断掉,慢慢、慢慢地断掉,乃至一直到七地菩萨,才能究竟离开分别智的相应染,这个多么不容易,意思是二地除一点,三地除一点点,四地除一点点,五地除一点点,六地除一点点,一直到七地才能全部除掉分别智相应染,这个不容易的,二地到七地,地地除,地地除一点点)】

分别智相应者。即五意中智识。六粗中智相。以能分别世出世。诸法染净(叫做智)。故云智也。乃微细法执(这是最微细的法执,乃是微细的法执,当然,还有更微细的,有俱生的)。七地以还(以还就是以下)。(七地以下都)有出(观跟)入观(之)异(别。有出入观,有出观跟入观,就是有出定跟入定,入定跟出定的差别,观照就是定慧均等,观照:有定、有慧,你有出定,有入定就有出定的差别,有出、有入)。出观缘事(出观缘事就是缘有相观,你出观还是缘这个有相)。

任运心时。此识亦得现行(意思就是你任运这个观照的时候,此识就是分别智相应染,还是在一种执着里面,微细的法执里面,此识亦得现行,还会现出一种执着相)。于境有微细分别(你看,对这个境界还是有微细的分别,粗的分别已经没有了,但是,微细的分别还是不离)。依二地以去(从二地以后)。地地分除(就是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六地、七地、八地)。故曰渐离。以二地三聚净戒。故得具戒名(具戒就是持戒清净,那没有这么容易的,三聚净戒难得闻,是不是?经于无量俱胝劫,读诵受持亦如是。

如说修行者更难,这是诵戒的时候,我们每次诵戒都要诵,第一句话就是这样子,三聚净戒难得闻,不容易的,三聚净戒就是菩萨戒,所以,故得具戒名)。至七地方得永尽(到七地菩萨才可以除掉分别智相应染)。无相方便者。以七地于无相观。(以七地于无相观的)有加行方便(加行方便就是要进入纯无相观、纯无漏观,那么,还是有一点功夫,加行就是加一分的精进力叫做加行)。

八地(菩萨)真无功用道。纯入无漏观。《别记》云。不论种子(不论最微细的种子,最微细的种子一定要到金刚心才断)。故与余经所说有殊(所以,跟其他的经典有一点差别。种种有一点差别,所以,每一部经典,第一部经讲的就是有一点差别。)。(分别智相应染还不能论到)种子(论到种子的话)至金刚心。方乃顿断(才有办法断,)。

【四者。现色不相应染。依色自在地(色自在地就是八地菩萨,色自在地就是境界他可以随心的,随自己的心境所显现出来,比如我要显现出这个清净的国土,他就可以显现出来,我们没有办法,我们要显现清净的国土,怎么显现出来,没有办法。所以,诸佛菩萨都安住在自己清净的国土里面,因为他的心清净,心清净他住的地方,就是清净的国土。现色不相应者。这个不相应就是不与心王、心所……,也就是清净心里面显现出来的叫做清净的世界,我们因为无明还没有断除,所以,现色不相应染,不是心王、心所可以觉察得到的,也不与心王、心所……,意思就是:现色就是他没有理由,就是不觉相,无明相:惑,迷惑他就现这个色,就像我们山河大地一样,我们这个山河大地一样,我们可以控制第六意识,我们可以控制第七意识,我们可以观察到微细的分别,也许这样子,但是,你对这个山河大地,你就莫可奈何,山河大地就是你的无明里面显现出来的,你看山河大地它还是在那边,你转变它吗?对不对?你没办法!

像我们这个山河大地所显现出来的,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是,现在外面的境界,怎么样?不相应,那不是你心王、心所可以改变它的,也不是跟你的心王、心所扯得上关系的,完全没有关系,它就是显现在你面前的境界,那就无量亿劫来我们无明的惑,惑就显现出你需要的世界,你需要的世界,你就继续住,住在你所显现出来的无明,显现出来的世界里面,它就是这么一回事情,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自己的心的无明创造自己的世界,然后,住在自己的无明世界里面,然后,又不懂无明,然后,继续去分别、去执着,然后,继续去六道轮回,其实都是你的意识自己在转来转去、转来转去,一直转来转去,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所以,六道轮回其实也不是划一个格子到天、到人,其实都是你起心动念的问题,如果你了解到起心动念的问题,你就不难知道,我们的六道轮回是千真万确的存在,为什么?你现在不能控制自己,使它一种平衡空性的道理,一天到晚受不了,一天到晚起烦恼,一天到晚贪、嗔、痴,哭泣吧怎么样,牢骚、抱怨,你怎么会不六道轮回,对不对?

一天到晚一张中巴唠唠叨叨讲个不停,牢骚、抱怨,从来不释怀,对不对?当然,你的是轮回相。有人比这样:师父!您看看我像不像观世音菩萨相。我说:不是。那这像什么相?像轮回相。乱乱比,你以为比这样就解脱,这谁不会比,你叫小孩子来他也会这样,对不对?还微笑,像观世音菩萨,还微笑,上面绑着白色的布,然后,披下来,手弄这样子,还叫人家:喂!画一张,画一幅像放在流通处里面,还放流通处,笑死人,放在流通处要卖多少钱,

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个成佛,做佛菩萨这没有那么容易的,这开玩笑,这是无量阿僧祇动断烦恼,发多少的愿力,不疲不厌,牺牲自己的生命,头目脑髓,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里面讲的,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无一处不是我舍生命的地方,你想想看!这句是何等的感动的语言,何等的感动的语言,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个地方不是他舍生命的地方,我们今天哪里替三宝做一点点事情,就觉得牢骚、抱怨,这个都是凡夫。

师父!您讲经会不会累?不会累,做菩萨还跟人家讲累,不累,不可以讲累,也不够资格讲累,对不对?累什么!就是要发大愿力、大慈悲心,没有任何的条件,牺牲、奉献,而且不能有动念说:我在牺牲、我在奉献,也不能有这种念头,应该讲,我应该做的,因为,我的生命,自己选择的宗教这条路,我应该做的,无怨无悔,那么一个人有到那种心境,他就会活得很快乐,所以,我每天都会很快乐,这是我自己所选择的路线,所选择的路线,现色不相应染,依色自在地)。能离故。】

现色不相应者。即五意中现识(为什么叫做现识?注意!佛法里面讲万法唯心造,包括境界都是意识现出来的叫做现识,现出境界的意识叫做现识。)。三细中能现相。此依根本无明。动令境现。如明镜现诸色像。依第八地。色性随心自在。而无障碍。能离故。色不自在地。此识不亡(如果色还不到,这个色就是境界,如果,你这个境界还不能自在,你还受到这个境界的转变,那么这个现识还没有办法消除,不亡就是没有办法除掉,你想要到第八地菩萨,第八地菩萨)。

【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能见心就是所谓的八识的见分,我们由清净的智慧,透过无明转变成能见的八识,这个能见心不相应染,也就是是非心王、心所所相应的,所能够知道的,也就是不与心王、心所相应,这种心是微细到……,除非第九地菩萨)。依心自在地(心自在地就是第九地菩萨,一定要到第九地菩萨)。(他才有办法)能离故(能离开这个能见心不相应染)。】

能见心者。即五意中转识。三细中能见相。依于动心。转成能见。心自在地。即第九地。菩萨于自他心。均得自在(不但对自己的心很清楚,而且还能够透视对方,所以,菩萨于自他心,均得自在)。约他(就他来说,也就是就对利益众生来讲)。善知众生心行差别(能够去度他)。约自(就自体来讲)。得无碍智。有碍能缘(心)。永不得起(有碍能缘,怎么样?永不得起,就是有障碍的这颗能缘之心就不起来,简单讲有碍能缘:有碍的能缘之心,就是八识见分的妄见,就永远不得起来,八识见分的所谓的妄见,真心跟妄心里面最粗的妄见就不起来,起不来了就怎么样?)。

故能离也(没有妄见的话,山河大地、一切世界就变了,像我们这个妄见就没有办法除掉,我们只能在第六意识的妄心里面稍微修饰一下,放下一下分别、放下一下执着,那对外境显现出来的,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只能控制到第六意识,然后,第七意识的一半,第六意识就是这个分别心,我们可以稍微控制一下,然后,这个所谓俱生的,我们一点办法……,先天性来的,你哪里有办法,不可能!

所以说,你要让这个妄见永不得起,没有办法!我们只能说在第六意识里面下一番功夫,分别心太重,我就稍微不要分别一下,我执很重,那我回光返照,放下总可以吧!放下,这个可以做得到,可是,那个微细的第七意识,微细的第八意识,那没有办法,那要到金刚定以后才有办法)。

【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什么叫根本业不相应染?就是最微细的,简单讲就是业相,生相无明根本业不相应染,不相应染:不与心王、心所相应,就是你心王、心所也没有办法觉察得到,他就是无明,根本业不相应染就是说他就是生相无明,因为你不觉悟,没有觉悟到最彻底微细的那个心的动念,所以,你就会产生妄见跟妄相出来,

所以,这个根本业不相应染)。依菩萨尽地(依菩萨尽地就是十地菩萨)。得入如来地(要到菩萨尽地,你要讲地尽也可以,依菩萨地尽也可以,得入如来地)。能离故(才能够离开这个业相,业相就是生相无明:最初的一念,这非常非常难,要到成佛了)。】

根本业者。即五意中业识。三细中业相。以无明力。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十地菩萨。金刚喻定现在前时(这个喻定是一种比喻,比喻:金刚喻定,这是指金刚一般坚利之定,意思是他的定像金刚一样的定,又称为金刚三昧,或者是金刚灭定、金刚心,或者是顶三昧,这个定就是其体坚固,他的用很锐利可以摧毁一切的烦恼,所以,能够破碎诸物的金刚,用金刚来比喻,这乃是三乘的学人以及末后心,意思就是说小乘的声闻乘要修成四果阿罗汉,或者是大乘菩萨,最后的菩萨阶位要完成佛果,断最后烦恼的定叫做金刚喻定,也就是要取得极果前面的定叫做金刚喻定,也就是在声闻来讲,他最高可以悟到阿罗汉果,那么悟到阿罗汉果以前那一定叫做金刚喻定,或者是菩萨要取得佛果前一定叫做金刚喻定,就这个道理。

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方便满足(方便满足就是所有的方便都达到了已经究竟,不缺少方便,那么就是究竟,方便满足:所有的满足方便,那么就是究竟位,方便满足再来就是究竟位)。无间道远离微细念故。得入如来果地。故云能离也(可见要成佛,这是有多困难的一件事情,有多不容易的一件的事情)。二判染心差别分位竟。

辰三 显无明治断阶级

【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从初住到十住位,这个信心不退的这个相应地观察学断。慢慢学、慢慢断)。入净心地(净心地就是初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还是要到如来地才可以究竟离故)。】

初句标。不了一法界义。即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动。是上染心。所依无明住地。从十解以去(从十住位以后)。三贤位中。观察学断。入初地以上。地地破一分无明。证一分真如。乃至如来果地。破和合识内生灭之相(生灭可以破)。显不生灭之性(不生不灭的性不可以破,所以,就是无念,无念就是没有妄念,没有生灭之念,那怎么样?有正念,正念就是不生不灭,本自俱足有念,所有的念都是不生不灭的作用妙用现前)。无明惑尽。断德究竟。

智德圆满(这个德,在佛教讲的这个德,跟我们世俗人讲的德,完全不一样,世俗人的德:忠、孝、仁、爱、信、义……,对不对?和、平,有这个德,这是世间人的德,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是不是这样?四德,四竹(“德”,台语谐音为“竹”)就竹东、竹南、竹西、竹北:四竹,因为,四德我不知道哪四德,所以,暂时用新竹、竹东、竹南、竹北,四德。佛教讲的这个德,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德,他一定要有智慧,得道的人才有德,由行正道而得之矣,引申为利益,有德的人,他就得利益,有德的人,他就得幸福,我们常常讲:功德、福德、道德,那是一般的成语,可是德是已经得到正道的人,已经没有退失,证悟到不生不灭果德的人有办法,这称为德,道是指已经得到德的人,以及他人……,

那么这个佛果功德分为:智德以及断德,最后,我们还有一个恩德,智德就是菩提道已经完成智,这个断德就是完全断掉这个烦恼的两种,智德跟断德,我们一般都是这样的讨论,智就是有智慧,本来就是具足,完成了本来具足的智慧叫做智德,断德是指修行后断掉烦恼,这个叫做断德,恩德呢?是加被众生,恩德就是加被众生,依愿力去救度众生,所以,今天师父又收到一封信:哇!他本来要自杀,他听到师父的录音带以后:他法喜充满,他的生命是师父救的,看师父有什么样要求没有?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有。哇!最近就很多人写信,很多人写信来,几乎每一天,every dqy,又矮又胖又短(谐音),每一天都有人写信来,都有感恩心,所以,恩德:于众生有恩:恩德,有恩德,虽然,有一些人家看法不同,不过,还是很多人写信来感恩,

所以,我还是要讲经说法,虽然,我讲得很差,虽然我的程度很差,但是,因为你们的程度是烂,所以,我赢你们一等,所以,你们要听我的,烂的比差的还糟糕,你们连差的程度都没有,写信来,哇!他感恩,他无限地感恩,非常地感恩,所以说,这个录音带也不晓得救了多少准备自杀的人,挽回了多少幸福的家庭,不幸的家庭的众生,

所以说,对众生有利的,救度众生的这个叫做恩德,这个德平常就要去培养,当然,得道的人,这个德就不得了了,是不是?断德究竟,智德就圆满)。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上科根本业相。亦如来地尽。说虽前后。治断并一时耳(你要治疗他、要对治他,要断掉烦恼都在同一个时间)。前业识灭时。无明即断。此无明尽时。识不和合(识不和合:生灭的分别心不和合)。故同在如来地尽也。三显无明治断阶级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辰四 释相应不相应义

(我们常常讲: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这个相应染,然后,再讲三种不相应染,现色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根本业不相应染,他现在要开始解释相应的定义是什么,不相应的定义是什么,我们一直在讲六染,五意六染,那个六染,三种是相应染,三种是不相应染,我们一直在讨论这个相应,那么对相应的道理,我们还不晓得,所以,我们现在讲相应的定义是什么)【言相应义者(为什么讲相应?)。谓心念法异(心,旁边写:就是心王,念法就是心所,因为念种种的法不一样,心所,我们百法里面就讲了五十一个心所,念法,因为法不一样,所以,念,念法就是心所,心王有八识,念法就是心所,就是心王、心所,异就是有所差别,因为,心王、心所有所差别,心王是八识,心所有五十一个,对不对?有所差别)。

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依染,染就是外在的境界染污,净就是外在的境界清净,染的境界跟清净的境界有所差别,而知相,知相就是能知,缘相就是所缘,能知就是八识心王、心所同样的能知,所缘,八识心王、心所同样的所缘,缘这个所缘的境界,同故,同故就是心王知道是染,心所也知道是染,心王知道是净,心所就跟着知道是净,同就是相应的意思。

再讲一遍,什么叫做相应义?我们为什么讲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为什么讲相应呢?意思是说心王、心所法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心王、心所同时去执着染的境界,心王、心所同时知染的就是染,心王、心所同时知净的就是净,而心王、心所是知相,能知相:能知道这个境界,以及同时去攀缘,缘相就是同时去攀缘处在的境界,同就是相应,与心王、心所相应,能知、所知统统相应)。(然后,什么叫做)不相应义者(不相应就是不相应,不相应是什么?)。谓即心不觉(心不觉就是不能用心王、心所去讨论)。

常无别异(没有办法发现它有什么差别,因为微细得没有办法辨别,比如说,瀑布,像瀑布这样流下来,流下来的时候,我们看那个水好像万马奔腾,好像连续不断,没有什么差别,没有断掉,其实,你用冷静的角度,摄影机去摄影,千万分之一秒,其实水滴有差别的,水滴有分隔的,水滴是有分开的,知道吗?瀑布这样流下来,就好像直线流下来,中间没有断掉一样,其实,是有断的,中间用这个摄影机把它停顿下来,我们会发现一颗一颗的,分析起来还是有一点距离,还是有距离,就像我们这个皮肤,唉呀!我们这个皮肤不错,长得很好看,但是,如果你用显微镜,一百万倍的显微镜来讲,哇!你不敢看,为什么不敢看,哇!那个皮肤很粗糙,, 看得很清楚,对不对?

我们从来没有觉悟到我们的毛细孔是空间很大的,我们外在的世界发现里, 面的世界,里面的世界又另外有世界,世界里面又有世界,世界里面又有世界,哇!这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世界,我们没有办法去觉察到,因此说心不觉,常无别异,永远没有感觉到,没有什么差别)。不同知相缘相故(不同就是在前面所讲的不同于有心王跟心所,能缘跟所缘的这个东西存在,也就是不同,无同、不同知相缘相,知相就是心王,缘相就是心所,缘相就是境界,心王、心所知相境界,心王、心所缘这个境界,不同知相缘相意思就是说,心不相应染无法跟心王、心所扯在一起,因为它太微细,微细到心王、心所无法作用,无法作用,

比如说,现色不相应染,现色:现这个山河大地,你心王、心所现起有什么用,你没有办法觉察到山河大地每一分、每一秒,土壤都在变化,你没有办法觉察到,对不对?你哪里有办法觉察到它在变化,除非它地震,它静止的时候,其实它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

六染中(的)前三染。是相应(前三染,因为从后面断起,所以,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这个是相应)。后三染及无明。是不相应。相应中。言心念法异。有二(种解)释。一约王数释。心即心王(王就是心王,数就是心所。就心王、心所的角度来解释。约王数,数就是心所,五十一个心所,心就是心王)。念法即心数(心数就是心所)。王数不同(心王、心所不同)。故曰异(所以,叫做异)。依染净差别之境。知相缘相皆同(心王知相缘相,心所也是知相缘相,同时,)。知相谓能知。

缘相谓所缘。同者。心王知染。心数同(样)知(道)。心王缘净。心数同缘(净)。同即相应义(同就是相应)。二约心境释(就心境来解释)。以此三种(因为这三种)。(这三种就是)依境而生(这是相应染这三种依境而生,因为藉着境界它才会染污)。下文云。境界灭故。相应(就)心灭。言心念法异者(心王、心所不同)。心即能缘心。念法即所缘境(现在是站在心跟境的角度来解释,前面是站在心王跟心所的角度来解释,现在是心跟境的角度来解释,心就是能缘心,念法就是所缘的镜)。

境为心所念法(境界是心所念法,因为,境界它常常一直产生心所的念法)。心境不同。故曰异。依染净差别境上生解(染生染,净生净)。境染则起染解。境净则起净解。能知心。与所缘境。染净之相同故(染净之相是相同)。

不相应者。亦二释。初约王数释(初就心王、心所来解释)。谓此三种染。即一念心之不觉相。更无王数之别异(更没有心王、心所的差别。心王、心所还有粗糙可说,那么这个不觉相,它就是微细得不得了)。有何同知同缘(有什么同知同缘,没有说心王、心所同知,也没有所谓心王、心所同样去缘那个境界,根本没有让你作用的余地,因为,他就是一念不觉)。上文云。依不觉生三种相。与彼不觉。不相舍离(生三种相:业相、转相、现相,因为不觉生三种相:业相、转相、现相,与彼不觉,不相舍离)。即此不异不觉(不异不觉叫做不离于不觉,没有办法离开这个不觉)。云不离(所以,不离)。

非是相应(不能讲那是相应,为什么讲非是相应?诸位!你们看“心王知染,心所同知,心王缘净,心所同缘”,同就是相应,相应就是这个道理,是不是?非是相应,那现在心王、心所没有办法配合,那当然就不是相应)。云不离也(不离不觉)。下文云。无明灭故。不相应心(才)灭。足征即心之不觉也(就是心的不觉相)。二约心境(来解)释。谓此三种(微细的不相应)染。即心(的)不觉。更无(所谓的)外境。故云即心无异也(就是你的心,完全都是无明在作用)。以无明依本觉而起。

妄以本觉为所明之境(以为本觉还有一个明字加上去,本觉本来无所不觉,我们加一个明字)。而本觉卒不可明(本觉本来就不可明,本觉怎么上面可以加一个觉、加一个明字,本觉就是本觉具足无量的明,所以说,觉不可以加明,如果,本觉硬要明,那么就加一个明字)。

由是带起业相。遂转本有智光。而为转相。而转相妄以业相为所见。而业相卒不可见(业相最后还是不可见。所以,无相才是真正修行人,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一切都是业相所转变出来的,因此,同学们!我一直告诉诸位!这个世间不值得掉眼泪,这个世间不值得伤心,这个世间本来就是无明所产物,残忍、斗争、杀害、没有良心、污蔑、诽谤、攻击、伤害,贪、嗔、痴全部具足,很正常,非常地正常,你不要为他而伤心,不要为他而哭泣,因为哭泣是你的心无知在哭泣,无知的心就会哭泣,你有智慧的人,不会这样子的,哭不出来,有智慧的人,他会哭,会为众生而哭,像佛,佛他会哭泣,末法时期,这些魔穿出家人的衣服破坏佛教,释迦牟尼佛掉眼泪:那我莫可奈何,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身中肉,我没有办法,穿出家人的衣服,破坏出家人的形象,他们破坏正法的宣传,穿出家人的衣服不讲正法,乱乱讲,破佛的知见,唯出家人能破,是不是?

所以,这个世间如果你透视它,我们就会学着一种喜悦,学着一种坚忍,学着一种认命,我认了,同学们!认了就是你的,记住师父这句话,认了就是你的,这句话太有力量了,你不认,你就不是你的,你直接接受它的存在性,那么你就解脱,要不然,你能怎么样?你对这个世间,你能怎么样?对不对?所以说,业相卒不可见)。由是带起境界相耳(带起这个境界)。如《楞严》云。觉非所明(本觉不是你加一个明的,本觉绝对不是你所可以明的)。因明立所(因为你加一个明,一个能明、一个所明,就变成)。

所既妄立(你所觉悟的,加一个明字所觉悟的,那不是真正的本觉,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就产生你错误的功能,生汝妄能就是错误的功能,就是我们八识的见分产生了错误的功能)。无同异中(在业识根本没有所谓的相同也没有所谓的不同)。炽然成异(就变成种种的不同)。三细但在本心上(讨论)。无有外境相应。故无同知同缘相故(也没有所谓的无同知同缘这个相,没有所谓的心王、心所同知,心王、心所同缘,没有,派不上用场,因为太微细)。

不字无之谓也。此翻前相应义(翻就是不同于,在这里所讲的是不同于前面所讲的相应的道理,现在讲的都是不相应,简单讲相应就是与心王、心所相应,形象比较粗糙,不相应就是不与心王、心所……,只是现出妄见,现出妄的境界,你无奈他何,就是这个道理)。

问。《瑜伽论》(里面)说。阿梨耶识(我们这个阿赖耶识怎么样?)。意触受想思。五数(“五数”就是五种心所)相应(触、作意、受、想、思跟阿赖耶识相应)。缘二种境(有的人讲心王、心所,有的人讲就是见分跟相分,怎么样?)。此中何云。不与心数境界相应(为什么不跟心所境界相应?)。答。此论约烦恼心数转(烦恼就是会让我们产生很大的痛苦)。

(才)说相应。梨耶虽具五数(“五数”就是五种心所。触、作意、受、想、思,但是这触、作意、受、想、思)。(是)无覆无记(无覆就是不像第七意识的见、爱、痴、慢,他没有见、爱、痴、慢,所以,他不会盖覆本性。无记:非善非恶,所以,这触、作意、受、想、思,既不是第七意识的覆,所以,是无覆,也不是善恶性,所以,是记性,所以,这五种心所,是无覆无记性)。

不具烦恼数。得说不相应(所以说不相应。所谓相应是比较粗糙的心所)。又二种境(就是见相二分)。在现识三细心中(在现出境界的三细心中,就是业相、转相、现相,这三细心中)。既非外境。亦得说不相应(既不是外境,也就不相应,因为不是外境,因为只有心在作用,所以,我们的境界还是现识所转变出来的,我们的妄想:八识的妄见,还是八识的见分所影现出来的,那么妄境跟妄现产生都是业识所转变出来的,所以,都不是心外有法,都是唯心的问题,亦得说不相应)。有何相违耶(所以,没有什么相违的)。四说相应不相应义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辰五 辨智碍烦恼碍义

【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在“烦恼碍”旁边写五个字:烦恼即是碍。烦恼就是一种障碍,为什么要写这个?因为这个烦恼碍是对智碍讲的,智本身不是碍,是因为不能妙用现前,无法破生相无明,无法大用现前,所以,智碍,所以,这个烦恼碍,智本身不是碍,智碍就是所知障,所知碍:所知碍,烦恼碍,烦恼本身就是碍,所以说,名为烦恼碍)。

(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慧)故(我们因为有烦恼,所以,障住这个真如的根本智慧,所以,这个是染污心的道理来讲)。无明义者。(无明义)名为智碍(智碍就是所知障,也就是不能妙用现前,妙用现前必需破生相无明才可以大用现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这里要注意听!什么叫做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你们先念能障,这里停一下,会障碍世间自然业智,世间所有的生灭缘起相,它可以自然地利用这个缘起,加被众生、普度众生、利益众生,意思就是大用现前,自然业智就是大用现前,大用现前,

意思就是可以在世间自然业智大用现前的叫做智慧,有智慧的人,因为这种智慧被障碍了,无法行于世间叫做世间自然业智,简单讲如果没有破除无明,我们智慧没有开采出来,没有破除根本生相无明,我们没有办法开采这个智慧出来,我们就没有办法在生灭的世间法里面,自然显现出清净的三业,去加被众生,很难的,所以,这个自然业智,简单讲就是利益众生的智慧,就是权巧的智慧,我们所谓的权巧的智慧,所以说,根本智就是空性的智慧,自然业智就是有俗谛的智慧,意思就是如果你没有空性的智慧你就有烦恼,就是有这个烦恼障。再来,底下,如果你成佛断无明,你就有自然的业智,可以怎么样?可以在生灭的世间法里面无量的妙用现前,普度众生你就有权智,权智,道理就是这样子)。】

此辨二碍义(这辨先让我们了解两种碍的辨义)。碍即障也。余经论约我法二执(来讨论)。以明二障。(第)一(个,第一个怎么样?)二乘通障(二乘是共同的障碍,哪共同的障?)。依我执见思(二惑)。能使流转。障菩槃果(涅槃分究竟涅槃跟不究竟涅槃,二乘当然就是不究竟涅槃)。名烦恼障。二菩萨别障(菩萨别障就是只有菩萨有的,二乘人不够资格,只有菩萨有的,因为菩萨要断法执)。依法执等惑。迷所知境。(所知障)障菩提果(障菩提果:究竟菩提的果)。名所知障。所知非障(所知本身不是障)。

(因为本来所知道的)被障(住。佛性无所不知,无所不知的能力被障碍了,就所知障,所知非障,被障)。障所知智境故(所显现的智慧:智境)。今(起信)论不约(就)我(执)法(执来讨论)。乃(是)约(“约”:就)染心无明。以明二碍(以来说明二种碍)。染心(这个染污心是)依无明而有。其体虽同。而为碍不同。依无明所起(的)染(污)心。

喧动差别(我们起这个染污心,它种种的差别相就显现出来,就是你不得不去分别,不得不去执着)。(那么就会变成)为烦恼碍(所以,简单讲我们会痛苦,为什么会烦恼不断,第一个因为强迫分别,第二个因为强迫自己去执着,你无缘无故强迫自己去分别、强迫自己去执着,你的烦恼就障碍自己)。能障真如寂静平等。无分别之根本智(慧)故(障碍这个真如平等的,分别之根本智慧)。亦名实智。又名如理智。

能起染(污)心之无明。昏迷不觉。为智碍(能够起这个染污心的无明,那么昏迷不觉:一直让我们不觉悟,这个就是智慧的障碍)。能障世间差别。不思议业智故(在这个世间里面我们无法大用现前,我们无法来世间普度众生,无法在种种千差万别的世间里面,显现不思议的智慧,没有办法!)。亦名权智(“以亦”也就是说我们没能权巧方便的智慧,除了成佛)。

又名后得如量智(后得如量智就是说:世间种种的差别,而你处理得恰到好处,就是如量智,如世间种种差别的智慧叫做如量智,你有什么分别、有什么差别,我用什么方法度你,如你的根机,用你了解的法我去度你叫做如量智,能够对一切分别:差别的现象,衡量得恰到好处,我们就不一样了,我们笨笨的,笨死了,对也接受,不对也接受,搞得自己昏头转向,也不晓得对或错,我们哪里有什么如量智,佛菩萨就不一样了,他有如量智,你多少的根器,你适合多少的法,他就讲多少的法给你听,他要度你很容易,你度不了,你宿世没有善根,释迦牟尼佛他也会像我一样,朽木不可雕也,放在森林里面,放着蚂蚁去啃吧!没效了。

朽木不可雕,再怎么雕也雕不起来,放着让他烂,我现在就是这样子,你说一个智慧不够的,笨笨、笨笨的,我才没有办法像释迦牟尼佛这样子,像周利槃陀伽讲念“扫”又忘记“把”,讲念“把”又忘记“扫”,扫把、扫把两个字就记不起来,叫我来教哪有办法,哪有办法,那没有办法,那是佛才有办法,对不对?)。此智依始觉。返染还净。破生相无明。方得起用(你看!所以这个不思议的业智,一定要破生相无明才起作用)。无明不觉。此用不起(你这个生相无明不断除,我们这个不思议的业用就没有办法)。故乃为碍。此从所碍得名。不同前烦恼即碍也。

【此义云何(这道理是怎么样?)。以依染心。能见(因为我们依照染污心,能见相以及)能现(的这个境界)。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这个平等就是空性,就是一真法界,我们违背了空性的本性,违背了一真法界,违背了无相的道理,所以,现出种种的能见、能现的差别相)。以一切法(本来是)常静(的)。无有起相(本来就没有所谓生灭的起相,但是,因为我们怎么样?)。无明不觉。妄(心)与法违(法,与真如之法互相违背。妄与法违:这个妄心与真如之当互相违背)。

故不能得随顺(得入真如法,不能随顺得入真如平等之法)。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知:就是分别心,种种知)故(就是一直分别、一直分别,因为,我们没有办法了解种种的差别,本身就是空性,本身就是平等相,没有这些是是非非,对立的善恶相,可是,我们一直没有办法释怀,我不甘愿,我放不下,那就苦了自己)。】

初句征难(这是问,问)。或疑无明动彼心体(无明动到我们的心体性)。成于染心(变成了染污心)。则无明细(无明比较细)。(无明来讲,因为无明比较先,应该是问的人说:)应障理智(障道理的智,是不是?障了理智,理智就是站在理上来讲)。染心粗。应障量智(量智就是世间如量的智慧,应该是障这个量智)。今所以不然者(现在为什么不然呢?)。此义云何(前面不是这样讲的,为什么刚好颠倒?无明刚好障如量智,障这个如量智,然后,这个染污心刚好障这个烦恼碍,为什么会这样子?)。

先释烦恼碍。以此碍(“以此碍“:因为这个烦恼)乃依六种染心(三种相应染以及三种不相应染)。后三不相应(所产生的,它的根源就是后面三种不相应染产生的)。能见能现。前三相应。妄取境界。能所对待差别。与真如平等理智。本无能所差别(真如的平等这个道理本来是没有差别的)。觌体相违(觌(觌:dí)本来是看得见的意思,本意是看见,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跟这个体性是互相违背的。觌体,觌就是看得见,我们很清楚地看见、了解,与体性、体相是互相违背的,体是平等、是无所差别,而我们现在拼命地差别、分别)。故障理智(对这个真理无知叫做障理智,烦恼则障碍理智)。

下释智碍(底下是解释智障)。以世间诸法。本来常住寂静。无有起灭之相。此举无明所违法性。如《法华》云(就像《法华经》里面讲的)。是法住法位(“是”就是一切。一切的法安住在空性的,毕竟空性的位置里面,但是,不坏缘起)。世间相常住(世间相就是永远在……,永远的因缘生、因缘灭,但是,它永远是空性)。无明不觉法性本寂(灭的。我们无明无法了解法性本来是寂灭的)。(对)内(“内”:内心里面)迷真理。(对分别心来讲又)识外见尘(又见到外面的尘境)。妄与法性相违(这个妄心与这个真如的法性:毕竟的空性,互相违背)。故不能得随顺真理(无法随顺这个真如:空性的道理)。起差别智(起这个清净的差别之智慧,起这个差别智,注意哟!差别智是好的,差别智是好的,所知障是不好,有了差别智就是懂得世间的种种差别是空性的,空性就不坏差别,差别本身就是不差别,这个是好的,起这个差别智,起清净心所现的这个差别智慧)。

于世间如量(你如果没有差别智慧,你怎么样去分别众生根器之不同,所以,对世间如量,如是就是随众生的根器的量。随众生根器所现)之境(怎么样对众生的根器,上下的根器,利、钝根的根器,以及随时空的不同,要去度他,所以,于世间如量之境)。种种而知也(少两个字,种种而知,种种如实而知,世间就是种种的差别相,可是,我们如实空性而知道)。此正障量智(这个正是障碍这个量智,如量智,成佛则有量智,成佛则有这个量智,如果,我们没有成佛,我们没有办法有这个如量智,此正障量智,如量智慧,这正好障碍如量的智慧)。二释上生灭因缘竟(所以,这一段的意思只是解释说,我们什么时候应该去讲理智和障碍,什么时候是违背障碍理智,什么时候是障碍如量智,一般对这个不清楚,

所以,这个《大乘起信论》,听可能比较陌生,因为,这个文字比较陌生。如果说一直卡在这个地方,一直解释,有时候也会很浪费时间,所以,自己预习或者复习,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功课,比如说,师父今天讲完了,你们回去冷静一下,因为,你们不可能全部听得懂,然后再复习一下,如果说要慢慢讲、慢慢讲,讲到你们完全清楚,那又不可能,那这个时间要讲多久,才让你完全清楚,对不对?要让你们完全不清楚很快,因为一盖起来就完全不清楚,要让你们完全清楚是很难,一翻开就完全不清楚,要让你们完全不清楚是很容易,盖起来,噢!完全不懂,要清楚就很难,翻开就迷迷糊糊,所以,这个要复习,要预习)。

丑三 释上生灭之相 三

寅一 标列二相(二相就是粗相跟细相,我们的生灭有粗的生灭,有微细的生灭) 二 约人对显(就凡夫、菩萨以及佛,对显就是显出,粗细的生灭相不一样) 三 辨相所依

寅一 标列二相

【复次分别生灭相者(什么叫做生灭相?)。有二种。云何为二(哪两种?)。一者粗。与心相应故(粗相就是凡夫、二乘人可以觉察得到的,三界内的凡夫或者是二乘人可以觉察得到的,粗的生灭,与心相应就是跟心王、心所相应,就是我们可以用心王、心所感受得到的)。二者细(就是微细的生灭)。与心不相应故(纯粹是无明幻化出来的惑业,不与心王、心所相应)。】

生灭相。即上文(所讲的)六(种)染。(这六种染)而分粗细二种。前三染(也就是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这是前三染,惑是由细排到粗,但是,断惑是由粗惑断到细惑,这个一定要弄清楚,我们的微细惑要从微细的地方一直排,排到粗惑,但是,要断惑的过程,一定要先断这个粗惑,然后,再断到细惑)。(前三染)是心相应。王数相随(王就是心王,数就是心所,)。心境对待(有心、有境、有能所,叫做心境对待)。(心王、心所)同知同缘(同样知道这个境界,同样攀缘这个境界)。

其相粗显。经中说为相生灭也(相生灭,这是比较粗显)。后三染(就是现色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根本业不相应染)。(这后三染)是心不相应(心王、心所不与它相应,但是无明幻化出来的,我们没有能力去觉察它,心王、心所不相应,因为,太微细了)。以无心心法(也就是没有这个心王、心所法)。及内外能所(如果,加一个无,才更清楚:以及无内外能所。)。(无)粗显之相(无心心法就是没有心王跟心所,以及无内外能所,无粗显之相)。(又)其体微细(而且它这个体性非常地微细,不相应染的体性很微细)。恒流不绝(就像瀑布一样没有办法断绝)。经中说流注生灭也(就像瀑流一样,中间几乎没有间断,叫做流注生灭。前面是为相生灭,现在是流注生灭,相的生灭是比较粗,流注的生灭是比较细)。初标列二相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寅二 约人对显

(“显”就是显出粗细两种生灭,凡夫以及菩萨跟佛的境界都不一样)【又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这粗也就是六粗里面的后面四粗,六粗里面的后面四粗。我们以前讲的那个表(即《起信论法数配当图》),要对照看,对照着看就会更清楚:六粗就是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这个粗中粗就是执取相跟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是凡夫的境界)。

粗中之细(也就是六粗里面的细相,就是智相跟相续相)。及细中之粗(细中之粗就是三细里面的粗相,也就是转相跟现相,转相跟现相,粗中之细以及细中之粗。)。(就是)菩萨(的)境界。细中之细(也就是所谓的业识,就是根本业不相应染)。(这个)是佛境界。】

此约人分三位(就人分成三位)。前(面)三(个)染粗(糙)。后(面)三(个)染细(的)。执相应染。乃粗中之粗(执相应染是粗中之粗。执相应染就包括执取相还有计名字相,这个起业相跟业系苦相就没有讨论它,因为它一定是跟着后面来的,有起业就一定受苦,所以,在意识里面单论到执取相跟计名字相,这个就是执着的一种相应染,简单讲就是一种我执,所以,从空上地方开始讨论,执相应染乃是粗中之粗)。三贤内凡(位)所觉境界(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

什么叫做内凡?内凡就是修行佛道,但是,还没有证到见,未证到这个证理,没有证到证理称为凡夫,他所发出来的证理是相似之智解称为内凡,也就是发出相似的智慧的了解叫做内凡,如果没有发出相似的智慧之解叫做外凡,相似就是不是证,还不是证,所以,三贤还没有证到真如,所以说称为内凡,因为三贤位只是一个有相的修行,三贤内凡位所觉的境界)。(而)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这两个相应染)乃粗中之细(六粗里面的细相)。现相不相应染。能见不相应染。乃细中之粗(三细里面的粗相)。此四染(这四个染:智相、相续相、现相、转相这四染)。地上菩萨所觉境界(地上菩萨所觉悟的境界)。初七八九地。

各离一相(诸位!看《起信论法数配当图》这个表格:“六染”右面,“不断相应染”底下写个“初地”,就是到初地菩萨才可以离;“分别智相应染”是“七地”、“二地”,也就是二地到七地,“地”“地”慢慢地渐渐地离,渐渐地离;“现色不相应染”要到第八地菩萨才能舍;“能见心不相应染”要到九地菩萨才能舍。

所以说,诸位再看,“初”就是初地,“七八九”就是各一地,各离一相)。根本业不相应染。乃细中之细。至十地金刚后心。方便满足(方便满足“也就是所有的方便都具足,那就是究竟)。果上能离(方便是对究竟讲的)。故云唯佛能知(只有佛能够知道)。二约人对显竟。

寅三 辨相所依 二

卯一 顺论生缘(怎么样生的) 二 逆显灭义(怎么样才能叫做灭)

卯一 顺论生缘

(生,无明怎么生?灭,因跟缘灭了,什么就灭掉)【此二种生灭(就是粗的生灭跟细的生灭叫做此两种生灭,此粗的生灭跟细的生灭)。(这两种生灭是)依于无明熏习而有(因为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依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因是不觉,缘是境界)。】

前二句。通论粗细生灭心(前二句就是“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这是指粗细生灭心)。皆依根本无明(都是依照根本无明)。熏习真如。(然后)动(念就)起三细。(后来再)转起粗心。无明通为其体(无明就是这些三细六粗的依靠,所以说一切的生灭都是依于无明)。故云依于无明。熏习而有。下别就二种分因缘。所谓依无明(为)因。生三细不相应染(这是第一个过程)。(第二过程呢?就转成境界。所以说)依境界缘。生三粗相应染(三粗相应染就是分别智相应染、不断相应染、执相应染)。此影略说耳(“影略”就是简单。这个只是一个简单来说,才这样说的)。若具说者(“具说”:全部说,在细生灭的这个不相应染,不相应染当然是细的生灭)。

(所以说细生灭的)不相应染。依无明不觉为因。梨耶和合为缘。相应染(就比较粗糙)。依业识为因。境界为缘。《楞伽》云。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楞伽经》是一部很深的经典,禅宗都用这本来传,传这个《楞伽经》:八识、二无我、三自性,《楞伽经》里面这样说:佛在《楞伽经》里面,当机者是大慧菩萨,所以,大慧这两个字是对大慧菩萨讲的,大慧是菩萨的名字,大慧,在这里应该停顿一下,“大慧”,佛当然不能称:大慧菩萨,是不是?哪有长辈称他:大慧菩萨,是不是?佛没有这样称呼的。佛是长辈,称他的徒弟当然是大慧就可以,还称菩萨,是不是?大慧,“不思议熏”的旁边写个:A;在“不思议”的地方旁边写个:1;不可思议地熏习,这是指无明,以“及不思议”的“变”,这是指妄心,是现识因,这现识是指三细里面的现色不相应染,现识因,注意听!在这里一个段落,大慧菩萨!

我们应当知道,这个根本无明的不可思议的熏习,以及妄心的不思议的变化,不思议的变就是所谓的业识,这个是现识因,这是产生境界的根本原因,现出,因为现识会现出种种的境界,我们的境界是现识所现出来的,这里一个段落,这表示很微细的,“现识因”的旁边就写个:三细,是三细的心境:现识因。

底下要写个:B,“取种种尘”以“及无始妄想熏”习,再来就对境界了,三细现出境界以后,不思议熏,不思议变,这个都是三细,微细的东西,取种种尘以及无始的妄想熏,“尘”就是境界,然后,因为三细所转变出来的境界,我们拼命地去执着,所以说,取种种尘就是境界,以及无始的妄想的熏习,是分别事识,分别事识简单讲就是对境界分别的意识形态,叫做分别意识,所谓的事就是事相,你的身、口、意的造作,很清楚的造作:分别事识,对相上的一种执着,叫做事识,对相上身、口、意的作用叫做事识,“分别事识的因”,这是分别事识的因,简单讲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是现识因,而取种种尘以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略同此义。彼双约生住(双约就是站在这两个角度来讲,统统是讲到生相无明或者是住相无明,这两个角度来讲)。故说二因(现识因以及分别事识因,是站在生相无明以及住相无明两个角度来讲)。此单约生缘说也(生出一切生灭的开始)。一顺论生缘竟。()

卯二 逆显灭义

(哪一种情形无明就会灭,烦恼就会停止,相续就会停止?所以,底下说)【若因灭则缘灭(只要你的因灭掉了,这个缘自然就没了)。因灭故。(所以,微细的)不相应心灭(微细的不相应的心就灭掉,如果,你加三个字就很清楚:微细的不相应心就灭)。缘灭故。(粗显的)相应心(就)灭(那么就更清楚我们的论文。再念一遍:如果因灭则缘灭,因灭故,所以微细的不相应心就灭掉,缘灭故,这粗显的相应心就灭掉)。问曰。若心灭者。云何相续(心都灭掉了,怎么能够相续继续作用呢?)。

若(继续)相续(作用)者(烦恼继续相续作用)。云何说究竟灭(为什么说到最后有一个究竟灭呢?那不是连心体都灭掉吗?)。(所以,这里给我们)答(复)曰。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是我们妄想心所幻化出来的那个外相灭掉,不是不生不灭的心体灭掉,所以,师父已经讲过了,无念是没有凡夫分别我执的妄念,而不是没有正念,这个要弄清楚,心体不能灭)。】

承上染心。既依因缘而生。亦依因缘而灭。初句通论。若得对治根本无明。染因灭时(这个污染的因灭了)。则所起现识(所现)境界之缘(则所起现识所现境界之缘。加:“所现”,那么就比较更清楚。现识它一定会现出种种的境界,所以说,所起的现识,所现境界之缘)。自然(就)随(着)灭。下别论。不相应心(在“不相应心”旁边写个:A。因为,这一个段落、一个段落看比较清楚,不相应心,怎么样?)。亲依无明(之)因(而)生(完全是依靠无明才产生的,)。(若)因灭。

则三细染心亦灭(若因灭,根本的因就灭掉了,那么三细的染心也会灭掉)。相应心(在“相应心”旁边写个:B。刚刚讨论的是不相应心,微细的;现在是粗显的相应心,相应心则是怎么样?)。亲依境界缘生(拟,简单讲不相应心是依无明,相应心是依境界缘生)。(如果这个)缘灭。则三粗染心亦灭(那么这个三粗的当心也要灭掉)。

此非约刹那生灭义也(这里不是就刹那,刹那就是念头,不是就我们这个念头的生灭来说的,它是对这个境界来说的,这个时间性、长远性,是描述长远性的角度)。

问曰下。交互发难(交互发难就是重复地问难)。若境界缘灭时。相应心体亦灭者。则三细未尽(三细还没有除掉)。心体已亡(心体已经没有了)。云何而得相续(怎么能相续呢?心体跑掉了,不存在了,怎么能够相续下去)。

若谓心体不灭。三细依心而住。故得相续者。则应常相续。云何金刚道后(我们这个生灭)异熟空(掉了。“异熟”就是第八意识的生灭法叫做异熟,也就是说第八意识的生灭的果报,那这个叫做异熟才空掉,一定要到十地菩萨的第八意识的异熟果报空掉,才叫做空,相续就停止了)。三细染心。得究竟灭耶。

下答有法喻合(“合”就是法跟比喻相合,这)三(个角度来说)。法中所言灭者。但境界无明灭时(但只是境界以及无明灭的时候)。粗细染心之相(才)灭。非因缘灭时。六染(所依的)心体俱灭也(六染底下加三个字:所依之,心体俱灭。古人的注解都很简单,因为太简单了,所以,有时候意思会弄错,六染所依之心体俱灭,绝对不是这样子,非因缘灭的时候,六染所依的心体也跟着灭,不是这样子)。若俱灭者。谁证佛果(所以,我们这个佛性是永远不会灭掉的。我们生命是一种悲剧。

为什么说生命是一种悲剧?如果,我们没有学佛,我们完全没有回光返照的能力,生命的的确确是一种悲剧。今天,台南有一个男众结婚了,他怀疑他的太太红杏出墙,红杏出墙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晓得,我只知道“讨客兄”(台语直译,意味有情夫)这个名词可能比较直截了当,她先生只是怀疑,怀疑而已,生了两个儿子,这个先生就拿刀子,拿刀子,一气之下,把他的太太宰掉了,当场就杀死了,结果旁边,那两个小孩子在旁边,这个也是泼妇生的,就是讨客兄,是不是?顺便就把他也杀,那两个孩子是他生的,他气他妈妈,连那两个孩子也遭殃,也杀,那两个小孩子,一个现在在急救,一个已经没有大碍了,他一念起来,就全家死光光,多凄惨,他自己也完蛋了。

所以,我们生命,它是一种悲剧,是一种斗争,是一种无奈,是一种痛苦,是一种无明。昨天报导的更离谱:这还是一个世间人,昨天,报导一个警察,大家都有看过,报告新闻:一个警察,他很爱他的女朋友,交往了一段日子了,那个妈妈跟她女儿说:这个人脾气很不好,动不动就会骂人,而且跟他相处在一起可能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你最好离开这个人。他是当警察的,妈妈反对,后来,他女朋友慢慢发现,嗯!真的,他就是这种个性,脾气又暴躁,又不能冷静,什么事情都是恨:嗔恨,然后,有一天,他这个未来的丈母娘,差一点……,就叫她:喂!你打电话叫他来,叫他来。就叫他去了。这警察就带那个(警察本身就有枪,对不对?)枪,有这个枪,就带着枪过去了,带到她家去的时候,讲、讲……,他说:结婚是我们两个人的事情,然后,他就硬要说:我们要举办结婚典礼。她女朋友跟他讲:我们两个还是不适合,还是不适合,我认为我们还是分开。

结果,他的丈母娘,不算是丈母娘,没缘的丈母娘,在旁边就说,只有讲一句话而已,就死亡,只有讲一句话,就说:你是没人教养吗?跟你讲不要跟我女儿在一起,你还讲不听。只讲这句而已,说:你是没人教养吗?这警察一下子失去理性,起来就,砰!就马上开枪,她母亲,就开枪,打,打成重伤,送医不治就死亡,他的女朋友,砰!倒了,开枪,倒地,隔壁有人来劝,开枪,打,开了好像六发,倒了三个,就一念之间而已,这个是我们没有学佛的,因为,这个生命实在是一种悲剧,无明这种东西,他这个我执是非常执着,如果,像换我们现在的话,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他就一定会了解,这个不需要这样子,比如说,前面一个例子,如果,我老婆红杏出墙,我会跟他叫来直接谈,感谢你看得起我老婆,表示我的眼光不错嘛!

你能看得上,表示我以前要跟她结婚我眼光不错嘛!对不对?那你们两个好好相爱,对不对?讲好了,从今天以后省得这个麻烦,讲清楚以后,大家不来啰嗦,没有关系,去嘛!你不能说你要跟着我,也要跟着他,这像什么,哪有人这样子的,那到底爸爸是谁,你也不晓得,分不清楚,对不对?要分清楚爸爸是谁嘛!要不然,那个孩子是谁的,还要验血,对不对?我是O型的,一验起来W,我这个没有W型的,怎么孩子有W的,搞不清楚父亲是谁,所以,讲清楚,到底你要跟着我,还是跟着他,不需要杀,这个忿怒起来不需要杀,讲清楚,对不对?你要跟着我还是跟着他,讲清楚嘛!

要跟他,我也觉得很好,也不用抚养,比较麻烦,整天吵架,对不对?如果说是女朋友的话,我们就会想:我们不够资格,因为人家不理我们,这是我们的问题不好,这个不需要,还开枪,昨天发生警察,今天又发生杀妻,这两天这样子,两个家庭全部完蛋,就因一句话,一个是一个念头想不开,一个是一句话,所以,你看这个报告新闻,report new every night,你每天晚上看这个新闻报导,这个可以让我们讲经有个讲的题目,引以来做这个借镜,这很可怕的,起一个动念就这样子,整个家庭完蛋了,你好不容易考上警察,然后,经经过警察学校训练,然后,一个月三、四万,像我大姐那个儿子当警察,一个月四万多,警专毕业的,那个不错,警察现在的待遇不错,真的,很不错,因为,警察冒着生命的危险,所以说,一念之间生命……,如果,没有学佛的话,悲剧会一直连锁的,而且学佛,如果学得不深,也会悲剧一直连锁的,而且今生今世悲剧会发生,那么生生世世也不会断绝,没有碰到善知识,就永远在六道轮回里面,所以,同学们!男人要记住!不要动武!

再真的没有办法,就远离就好,那么,女众你们自己好自为之,不要黑杏出墙,尽量不要这样子,这样子不好,搞得惹上杀身之祸,跟谁要讲清楚,对不对?到处献执勤,自己觉得很漂亮,对他撒娇一下,也不晓得是真的还是假的,对他又好,到底你要跟的是谁,一问,全部都要,你要跟着谁?唉!这很麻烦,很麻烦,极乐世界就没有这种婚姻感情的问题,极乐世界都是金光明身。有一个问题还是要回答,一定要回答,已经有好几个人问了,说:慧律法师!我有听您的录音带,说临命终的时候,佛光来接引,佛的光是柔和的,

但是,我看了杂志或者是看了密宗所写的,怎么是写有刺眼的,而且是惊怖呢?这个注意听!两个讲的都是一样,佛讲的临命终的柔和,他不是说暗,你不能把柔和的光跟暗的光扯在一起,因为极乐世界它一定是无量的光明,这个在经典就讲得很清楚,我所谓的柔和不是暗,是非常强的光,而且强,因为,那是佛的慈悲喜舍,法身放出来的光明,我们娑婆世界一下子不能适应,当然会感觉很刺眼,但是,那种刺眼,他不会恐惧,不是魔光那种恐惧、冒冷汗、胆寒,有一种颤抖的感觉,恐惧感,它一定会很强烈,极乐世界的光,以经典里面记载,它是非常非常强,天人的光,我们就受不了了,不要说是极乐世界的光,天人,如果,我们现在一个人突然有这个能力到天界去,我们就受不了,眼睛就睁不开,因为天界就是光明的世界,因为,天界的人都是修十善业,他的心都是善良的,感觉的世界都是光明的,极乐世界更不用讲,那是比天界的光明百千万亿的光明,以我们现在娑婆世界的众生,没有办法,眼睛都睁不开,

所以,他认为这个睁不开叫做刺眼,以为叫做现眼、惊恐,那是因为我们不认识佛,而产生恐惧,不是佛的光恐惧,是因为我们不认识极乐世界,不认识佛的光明,所以,我们自己产生恐惧感,而不是佛给你刺眼,给你恐惧感,所以,我们要到极乐世界,一去的时候,还得用一点时间来适应那个光,因为太强了,我们在这个世界里面没有见过那种光明。魔光,我常常用个比喻,比如说,太阳,那就是比较接近魔的光,因为,太阳光一看你眼睛就睁不开,又很热又很刺眼,对不对?但是,魔的光比这更厉害,它会恐惧,他会让你恐惧,因为魔的光它没有慈悲喜舍的心性,不可能放出那种平等空性的频率,大慈大悲的频率,这不可能的,所以,有的人听经,他也不会听,他把柔光解释作暗光,暗的光,这其实不是师父所讲的本意,极乐世界的光也是无量无边的光明,这个在经典已经讲得很清楚,所以,听经也是需要把这个光搞清楚)。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如风依水而有动相(如风,风就是无明,依水,水就是心体,而有动相,动相就像波浪一样)。若水灭者。则风相断绝(如果,这个水也没有了,就是我们的心体都跑掉了,那么这个风相断绝,风相就是无明,也不可能)。无所依止(意思就是无明必依心体而起,无明可以断,心体是不能断的)。以水不灭(水就是心体。因为,这个心性是不会灭的)。风相相续。唯风灭故(就是无明相续,那只是无明灭掉,风相就是无明,所以,这个无明相续,只有无明灭掉)。动相随灭。非是水灭(这个动相随灭,不是水灭掉,动相就是所谓的波浪,就是我们一切的无明的造作叫做动相,非是水灭:也不是心体的灭掉)。】

风(比)喻无明。水(比)喻心体。动相是波浪。(比)喻粗细(的)染心。首二句(就是如风依水而有动相,如水灭,则风相断绝。所以,首二句)喻无明依心体。方生粗细染心之相(才产生粗细染心之相)。若离心体。不能自现心相。若水灭者三句。反(过来比)喻若心体灭(如果心体灭掉了)。则无明无依。以水不灭二句。正(比)喻因心体不灭。无明有所依止。粗细染心之相。得以相续(才有办法相续)。末三句。(比)喻唯无明灭故。粗细染心之相随(着)灭。非是心体俱灭也(不是心体俱灭)。

【无明亦尔(无明也是这样)。依心体而动(依照这个心体而动)。若心体灭(如果心体灭掉了)。(那么就没有众生)则众生断绝(意思就是绝无是理)。(那么众生就变成)无所依止(这样讲是不对的)。(所以说)以(心)体不灭(就是因为心体不灭)。心得相续(心得以相续)。(只有什么灭?)唯痴灭故(只是愚痴灭掉而已。“痴”就是无明。唯痴灭故,灭是灭昝我们的愚痴心)。

心相随(着)灭。非心智灭(不是我们的心智灭。心就是我们真如透过无明妄现的叫做心相,心相就是我们无明所现出来的种种的相叫做心相随灭,境界也是心相。所以,这个心相就是八识的见分跟八识的相分,简单讲就是业识,我们有了业识,这个心相就会产生,心相随灭,无无明就破除,所以,非心智灭,不是我们的本体灭掉)。】

心体灭(我们的心性灭)众生断绝者。前云众生依心。意意识(心就是第八意识,意就是第七意识,意识就是第六意识,我们众生的心,我们众生是依第八意识、第七意识、第六意识,在《大乘起信论》里面不列出前五识,是因为前五识是包括在意识里面,所以,它不提到前五识,所以,讨论第八、第七、第六识,那就可以了,所以,众生是依照第八、第七、第六)转(就是依心、意、意识转,前面有讲过,我们为什么有生灭?生灭因缘者,依心、意、意识而转,所以,我们有生灭,我们所有的生灭都是一种错觉,错觉,所以,你如果悟到佛法的人,他的内心里面是喜悦,他没有斗争,他没有所谓的得,也没有所谓的失去。

有的人说:唉呀!师父!您是因为今天是个出家人,没有结婚,所以,你说你的女朋友被抢走,或者是老婆被抢走,你当然是有那个理性。不!绝对有!你为什么要打架,等一下惹上杀身之祸,对不对?等一下你跟他谈话,他枪拿起来,送给你,我最怕的就是那一支,送给你,可以用法律解决,就用法律解决,不要用暴力解决,不要互相杀来杀去,这个不好,对我们没什么好处,对不对?简单讲就是一个人她不跟你的话,你老是勉强她,也没有意思,也没有意思,在一起的话同床但是异梦,所做的梦都不一样,理想、角度都不一样,也不会快乐)。众生指诸识言。心灭则无依。

自应断绝(心灭的话,心体灭的话,就无所依靠了,当然,就断绝了)。以体不灭者。以境界缘灭(的)时(候)。相应心相灭(粗显的心,如果,这个境界的缘除掉了、没有了,那么我们的相应心就会灭,所以,相应心是仗着境界而起的)。而心体不灭(心的体性是不能灭的)。三细染心仍得相续(三细:业相、转相、现相。这个染污心还是可以相续的)。唯痴灭故者(只是愚痴灭掉。所以,师父叫我们放下,一切都是现成。若论佛法,一切都是现成的,你不肯放下,你就没有办法享受无限的生命,不可能的。

佛陀因为放下有限,所以,享受了无限的生命,这句话虽然很简单,但是,所有的道理都包括在这里面,放下有限就是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攀缘的六尘,这个叫做有限,这个因为都是虚妄的东西,而享受无限,无限,那就是我们的心体无限、无止尽,所以,真正一个享受的人,懂得享受的人,他不会有贪、嗔、痴的,懂得生命享受的人,不会有这个贪、嗔、痴,所以,佛在《阿含经》里面有讲,佛讲过一句话,我觉得非常了不起,那句话很简单,但是,就是那么了不起,很平淡的描述一个人一生一世所具备的条件,佛陀说:真正的享受是无贪。

哇!这讲得太好了,你看看这句话你说:哇!佛陀就是那么会讲话,真正的享受是无贪,你想想看,这个有多么了不起,很平淡地把一句话讲出来,他就把整个真正的生命都讲得很清楚,而我们是说:真正的享受是占有。不!佛他刚好讲的都是跟我们不一样,所以,当你有一天,如果,你可以时光倒流的话,到佛陀那边去的话,你就会说:佛陀!您怎么那么会讲话,我们慧律法师,怎么一直赞叹您老人家,我要跟您出家。撒娇就起来了,佛陀说:去、去……,上学去。

(法师笑)就会去去去,是不是?真正地享受是无贪,你冷静想想看!有没有道理?非常有道理,凡是贪,就不能真正地享受到那一份生命。所以,心体不灭,因为,心体不灭,所以,三细的染心仍得相续。唯痴灭故)。痴即无明。无明因灭。则境界(的)缘(就)灭。粗细染心之相(也)随灭。非心智灭(不是心智灭)。智即本觉智体(来说的)。以对痴之不觉。故云智也。大科一染净生灭竟。

壬二 染净相资(相资就是互相熏习,真如熏习生灭,生灭熏习真如,就是染净相资,染熏习净,净熏习染叫做相资,资本来是互助的意思) 四

癸一 举数列名 二 熏习义 三 熏习相 四 断常二义

癸一 举数列名

【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大乘起信论》讲的,跟唯识学讲的,不尽相同,但是,我们也可以体会熏习的道理,因为,在唯识学讲的真如是不可以熏习的,真如是不可以,无为法不能熏习的,它不是有所造作,它是不生不灭的东西,不能熏习,可是,在这个地方,它讲真如可以熏习,不过,这个都是一种名相,都不妨碍我们对真理的认识,所以,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

染法净法。起不断绝(不断绝就是染不断,净法不断,什么时候染法不断,什么时候净法不断,到最后染法是会断的,净法才是尽未来际不断的,有一天,我们的无明会灭的,全部会灭掉)。云何为四(为什么,是什么叫做这四种?)。一者净法。名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诸位!因为这个很重要,一切染因,名为无明。)。三者妄心。名为业识。四者妄境界。所谓六尘。】

(看《大乘起信论补充资料》的第一个表:(见右图)

你看中间那个框框:“真如”,在真如的旁边再写二个字:净法,是清净的真如法,所以,真如是净法,它有一个箭号往下画,就是“无明”,无明的旁边有“染因”两个字,这无明就是根本无明,无明因为有染因,一切妄心跟境界就从这里显现出来,所以,第三个步骤就是“妄心”,所以,无明简单讲就是一念不觉,一念不觉就产生了妄心,妄心就是我们所讲的业识。

妄心的上面是“境界”:境界就是六尘。你看!阿赖耶识就包括这四个法,真如、无明、妄心、境界。境界就是六尘,好!我们看《大乘起信论》,慢慢地来看,对照着看)

上云阿梨耶识。能摄一切法(我们上面讲了,真如、无明、妄心、境界,能摄:当然能摄一切法,阿赖耶识能摄一切法,因为它论到体、相、用的问题,体就是真如,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摄义前已广说(摄义前面已经广说)。下显能生之义(显出能生之义)。净法名真如者。即生灭门中之真如。以具(足有)三(种意)义。一约自体(就自体来说)。本来清净(真如本来是清净的)。二约体相(二就体相来说,它能够现出作用的体相)。以能内熏(“内熏”:就往心中熏习)令染成净(在唯识学里面,它不这样讲,真如不能熏习,无为法不能熏习,有增有减才能够叫做熏习,但是,在《大乘起信论》不是这样讲,有一点不同。

以能内熏,令染成净,诸位!现在坐在这个地方就是熏习,你们本身有真如的熏习,自性熏习加上外在的教法:佛法的熏习)。三约用熏(第三就用的熏习来讲。当然就是妙用现前,这个用来讲一定要除掉这个无明才有办法,无明不除的话,大用没有办法现前的,所以,就用熏)。以应机而成净缘(因为,应众生的根器的需要,而显现在他前面去度他,变成清净的缘)。故云净法也。染因名无明者(一切的染因统统叫做无明)。三细六粗染法。皆以无明为因也。妄心。总指业识及分别事识(分别事识,注意!那是附带的,举本就该末,业识是根本,分别事识是枝末。

业识是根本无明所现出来的东西,分别事识是见、思二惑)。今但言业识者。举本该末也(“该”就是包括。举这个根本无明就包括了枝末无明)。妄境界。即事识所缘之六尘也(之六尘:那么就是境界)。其中染法。具说三种(哪三种?好!诸位!看前面论文:“云何为四,一者净法名真如”,从这里开始算,“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无明就是染法,“三者妄心名为业识”,业识就是染法,“四者妄境界所谓六尘”,六尘就是染法,所以说,其中染法,具说有三种,也就是无明、业识跟六尘,那么,就是有三种,这三种)。

由自性差别故(因为自性有差别故,所以,有三种染法的不同)。净法唯一(那就是净法名叫做真如,净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真如)。(这个净法是)以对染虽成熏义。(但)体用无别故(意思更清楚:但体用无别,但是,我们的体跟用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因为,同一个体性)。一举数列名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