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序是六颂半,就是五个字一句,四句是一个偈子,刚好六个半偈子。而在魏译本和唐译本是八个偈子,但是这个六颂半从意义上说也还是完整的。这个发起序赞佛的偈子是<楞伽经>独有的,所以发起序也叫别序,别的经没有的,区别于其它经的序。
这个六颂半的偈子赞叹佛的什么呢?看第一个偈子:“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这个偈子是赞叹佛究竟通达了五法。就是说倘若能够离开了像虚空幻花的生灭法,就能够证人真如实相。如来是正知啊,如来是不落有、无两边,契入中道的。但是他悲悯苦难的众生,还随类现身,说法度生,而兴大悲心。
五法就是:相、名、妄想、正智、如如,这五法都是如来藏所表现的现象。所以第一个偈子是赞叹佛究竟通达了楣、名、妄想、正智、如如这五法。
第二个偈子:“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这个偈子是赞叹佛究竟通达三自性。三自性就是法相宗讲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性到后面我再详细说。这句的意思是说,他能够离开心识的缘起的、如幻的一面,证成圆成实性。诸法是依他起,所以像幻一样;遍计所执是非有,就不得谓有;圆成实不是空,则不能称无。所以智不成有无,而兴大悲心。
第三个偈子:“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这是颂扬佛究竟通达八识。诸法如幻生灭,好像梦一样,这是比喻第八识。刹那生灭,故不得为常;现起相续,故不得为断。释迦牟尼佛远离于常,也远离于断,不落常断两边。
第四个颂偈:“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炎;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这句是赞叹佛究竟通达二无我。因为如来证入人空,离开了烦恼障;证得法空,而离开了“尔炎”,尔炎这里的意思是所知障。了知自性本来无相,清净无二,所以说“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第五个偈子,如果加上后面两句,就是一颂半六句话了:“一切无涅架,无有涅粲佛,无有佛涅柴;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这是赞叹佛离垢,远离污染。无明烦恼都是垢啊。这个离垢是既离开了生死,也离开了涅集,不著生死,也不著涅巢。因为诸法自性平等,既无生死,也没有涅椠可得。真如实相当中,既无所觉的境,也没有能觉的人,所以“远离觉所觉”。离开两边,所以叫中道。
离了垢,如来藏就显了。佛是自性清净,我们前面讲了,是法尔的、自然而然的清净,而不是像菩萨那样靠修持离垢的。这里不要误会了,佛的离垢是自然而然的,没有涅柴佛,也没有佛涅架,这一点要弄清楚。
第六个偈子:“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这是赞叹佛的法身。佛的法身有多个方面,这里讲的是“寂静”和“远离生”两个方面。远离生就是远离生死,不起执著。法身是本来寂静的。
这是发起序,用六颂半偈赞颂佛究竟通达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又赞叹佛的离垢,赞叹佛的法身。我们注意到,这些赞叹佛的内容,实际上正是如来藏的内容,所以大慧菩萨赞佛就是赞佛的如来藏,并不是赞的空话。大慧菩萨在提问之前先赞叹佛,因为大慧菩萨代表众生向佛提的问题主要是问如来藏的问题,所以首先赞叹佛的如来藏。
下面我再对偈语里比较深一点的几个概念说一说,一般的名相我就不谈了。第一句“世间离生灭”的“世间”实际上包括十法界,不光是我们人世间,还有天世间,整个的六道都叫世间。这个世间的形成,按唯识的学说来讲,都是众生的共业所成。每一个人自己的情况、自己的身以及外部的环境都是他自己的业力形成的。那么整个的世间呢,就是众生共同的业力形成的。
唯识宗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可以归结为一百个法,这一百个法又可以分为五位,五位当中最主要的就是八识。所以万事万物这个法呀,最后归结到八识上面。八识当中,眼、耳、鼻、舌、身是前五识,我们按序排,第六个是意识,第七是末那识,第八是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我们前面讲了,就是众生受污染的心识状态叫阿赖耶识。如来藏本身没有什么污染不污染的问题,但是众生的阿赖耶识他没有觉悟,他在无明的烦恼当中,这个时候他的阿祯耶识受到污染。所谓受污染就是被无明覆盖了。这个第八阿赖耶识跟前七识的种种关系呀,因为他第八识受污染了,所以他通过前七识看世间演变的法都是生灭法。
再有一个问题,我看到的世界是我的识变的,你看到的世界是你的识变的,那么我们两个看到的都是一样的,是不是我们的识就共同的呢?将来我讲唯识还要过细说。虽然我们看到的好像是共同的,但是呢,你看到的是你的,我看到的是我的,各人的识还是不一样的。这里讲各人的识不同是讲它的变现不一样;拂去了烦恼,大家的如来藏是相的。只是由这个识所表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唯识学讲这个地方争论比较大,我就不说了。
这个第八阿赖耶识叫做种子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它能藏种子,所藏也是种子,执藏的也是种子。什么叫种子?种子有六义,后面我们抽点时间再来讲这些名相的意思。因为讲《楞伽经>前面我说了,一是讲名相,就变成了名相之学;一是讲法义,讲如来藏的法义,作为修行的理论指导。那么现在我来讲呢,还是要侧重于讲它的法义,作为我们修持的指导,这才有意义。当然对名相,为了方便度生,为了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我们也要兼顾到,不是说名相我们就不讲了。特别是我们在(河北)佛学院嘛,还是要讲一些名相。所以两边都讲,但重点摆在修持上。
我们前六识,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嗅、舌头能尝、身体能触、意识能想,那么是怎么看、怎么听、怎么想的呢?是由于第八阿赖耶识提供原材料、提供信息,也就是提供种子。你要看吗,提供你看的种子;你要听吗,提供你听的种子;你要想吗,提供你想的种子;就是提供原材料给你。
比如提供给你看的种子,通过根、尘、识,种子发生效果,你看到了,这个种子就变成了现行,变成了现实的行为。你看到了山河太地,这就是看的种子变成现行。你看完了以后,你又把你看的东西,回过头来反馈给阿赖耶识,又变成了种子,给你收藏起来了。所以叫做种子生现行,现行又生种子。听和想也是一样的。所以第八识能藏的是种子,所藏的也是种子,种子变现行,现行又变种子。所以现代的心理学讲的什么记忆呀、回忆呀,这些心理现象实际上都是第八识的功能作用。
第八识向前六识提供种子的时候,中间隔了一个第七识——末那识,也叫意根,第六识的根,第六识不是叫意识吗,第六意识为什么能够想啊?除了第八识提供给它种子以外,它还有一个意根——支配它想的一个根源,这个意根就是第七识。特别是我们出家人容易领会这个第七识,譬如你心平气和,心里很安静的时候,你就可以体会到,你在想一个东西的时候,背后还有一个思想,那个思想知道你自己在想什么东西,那个思想就是你的末那识(第七识),大家有没有这个体会。
这个第七识,意根,就厉害了,我们现在心理学讲的什么潜意识、下意识、无意识等都是末那识的功能作用。这个末那识还有一个名字叫染污识。怎么叫染污识呢,就是第八识输送种子出来要通过第七识,譬如第八识把能看的种子输给眼,把能听的种子输给耳,把想的种子输给意识,都要经过末那识。也就是在第八识输送原材料的路上,末那识起了一个关卡的作用,你都要通过我。这一通过他就坏了。
因为阿赖耶识有四分。唯识学讲四分,我这里说多一点。就是每个识都有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这个分很难讲,不容易说清楚。我简单讲一讲:
相分:一件事情是什么情况,它的本质、形式等都是相分,它是认识的对象,是客体。
见分:就是对相分的认识,对这个相分的形式、相状情况能够认识了解,我们叫见分,也就是认识主体的作用。
自证分:你怎么知道见分(主体)对相分(客体)能够理解了呢?证明所见的相分是不错的,这叫自证分。
证自证分:你这个自证分正不正确呢,又有一个东西证明它,叫证自证分。
我打个比方,不一定恰当,只能类比一下,便于大家了解。比如说做个小买卖,开个小百货店,店里有的百货就比方为相分。店里雇的店员伙计来营业,伙计要了解货的来源,了解货的性能,怎么使用,怎买卖呀,这个伙计就可以比方为见分。雇佣伙计的老板就是自证分,因为这个老板既懂得货物的情况,又了解伙计的情况,知道伙计是哪里人,怎么来的,工作做得怎么样等等,都清楚,所以这老板比方为自证分。那么什么是证自证分呢?就是老板娘,老板的老婆,因为她熟悉老板,老板经手的她都明白,可以证明他,所以叫证自证分。这是打个比方,作为类比,了解一下这个意思。
四分很难讲,当时在印度有的主张一分,就是一个相分,没有见分什么的。有的主张两分,一个相分,一个见分,没有自证分这些。到了戒贤的时候,四分说盛行。另外玄奘回来讲唯识,是兼收并蓄,讲四分。所以国内后来讲法相,也讲四分。
四分是从主观上来讲的,从客观上来讲是三类境,把客观的环境分为三类:独影境、性境、带质境。
关于三类境,我也打个比方来说明。比如说,中国的黄山黄河、长江长城,这是有首歌唱的嘛,黄山美得很,有一个说法“黄山归来不看山”,看了黄山以后不要看其它的山了。你没去过黄山,但是你听到人家说黄山如何美如何美,你看了书上好多诗好多词,赞美黄山如何美,于是乎你脑子里就想象出一个黄山的景象,那个想象的境界就叫做独影境。等有一天你亲自到了黄山,你一看哪,啊,了不起,黄山真美,是身临其填了,跟你原来想象的不同,现实的黄山,这叫性境。从黄山回来以后,回味无穷,脑子里还在回忆黄山的情景,但已经离开了黄山的现实了,所以只是想象,但是跟前面独影境不同了,不是空想了,有一半是真实的,一半是想象,这叫带质境,一半是性境的东西,一半是独影境的东西。这是三类境。
法相宗有个说法:四分三类,唯识学半。懂得了四分三类呀,唯识学就懂得了一半了。
好,再回到前面的问题,这个末那识为什么叫染污识,就是第八识的相分,第八识输出来的种子就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相分,这个
第八识的相分通过第七识的时候,这个第七识的见分抓住第八识
的相分不放,认为第八识的相分是它自己的相分,把它作为“自内
我”,第七识以为这是“我的’’,其实这是第八识的相分嘛。形象地来说一下,就是第八识的种子本来清清白白,输送到各个识里头
去,但是经过第七识,第七识抓住种子不放,“我的我的……”,这样
本来种子是没有污染的,被它“我的我的”这样一抓呀,一执著呀,这个种子就不干净了。这不干净的种子输到意识里的时候,意识
也就受了影响,也是“我的我的”,再输送到眼耳鼻舌身的时候,也是“我的我的……”。所以人一生下来就“我的我的……”,你看小孩生下来以后,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玩具……等等。长大以后,青年,壮年,老年,一直到死亡,一辈子,无时无刻不是“我的我的”,我的名誉,我的地位,我的权力,我的知识,我的事业。不客气地讲,对于出家人,我的寺庙,我的同参……世出世法是相通的。二无我,不要“我的我的”。但是实际上没有一定的境界,“我的”是免不了的。
我们这个世界之所以不清净哪,我们这个心之所以不清净哪,
一切的根源就在这里.都是“我的我的”嘛。既然有我的,就有你的,就有他的,就有分别。不过有的“我的”范围大一点,有的“我的”范围小一点,就是“我的”。你看众生的心理,世态的炎凉,都不过是“我的”。所以这个第七末那识污染得厉害,除非要把“我的”破了,没有我的,没有我的就没有你的就没有他的了,就没有了分别了。
所以如果末那识能够没有分别,不抓住阿赖耶识作为自内我的话,那么输出的种子不粘染“我的”,这样子末那识就转变成了平等性智;阿赖耶识就变成了大圆镜智;末那识这个意根,变成了平等性智;那么意识看问题就不是“我的我的”来看了,就是能够平等地来看,平等地看这是最客观最清净的了,所以这个意识就能够了解诸法实相,就能够看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真实面目,这个意识就变成了妙观察智;同样的,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由于没有“我的”了,通过眼耳鼻舌身的活动,办任何事情都办得好,前五识变成了成所作智;这就是把八识给转成四智。这四个智又都是一个智的体现,叫法界体性智。这叫转识成智。
密教讲五方五佛,五佛就表示五智,中央的大日如来就表示法界体性智,东方的阿阙佛表示大圆镜智,南方的宝生佛表示平等性智,西方的阿弥陀佛表示的是妙观察智,北方的不空成就佛就表示成所作智。这是用五方五佛形象地来说五智。
法相宗把万事万物归纳为百法,百法又归为五位,五位又归为八识,八识中所谓的“心王”是阿赖耶识。法相唯识的瑜伽这一系,就是告诉人怎么样来转识成智,把八识转成四智或者五智。转成了四智就是转成了五智了,一样的。这是法相宗的修行。
但是我们的禅宗呢,他直接从阿赖耶识上下功夫,当然在渐修的时候,禅宗对意识、对末那识还是下功夫的,但那也是为了最后在阿赖耶识上下功夫。禅宗是就阿赖耶识来证阿赖耶识,所以他不叫转识成智,而是叫即心成智——兢着阿赖耶识来圆成阿赖耶识,来圆成如来藏,在心的本体上来悟这个心。所以禅宗比较高啊,学禅宗是要有一定根基的,禅门过来的祖师了不起呀。
前面提到过,为什么法相宗把这部<楞伽经>作为经典,为什么禅宗达摩祖师又把它作为印心的经典,就是因为这部经(在法相宗看来)既可以告诉你怎么转识成智,(在禅宗看来)又告诉你怎么明心见性,怎么在如来藏、在阿赖耶识上下功夫,也就是怎么样进入
如来藏来证如来藏,怎么样就阿赖耶识来成就大圆镜智,就这个心来成就四智。
(二)请佛垂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