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智谕法师:中论讲记

观五阴品第四
 

外人就问了,你说若破于见,则破见者〈见者是人〉,可是经上说有五阴法呀!五阴和合就是人,怎么说没有见者呢?

论主回答说,五阴皆空。

「若离于色因  色则不可得

若当离于色  色因不可得」

他在五阴当中,略说色阴,其余的省略。《中论》讲性空,我们研究起来,他从两方面谈空:一方面从因缘空谈空,一方面从对待空谈空。实在说起来,因缘空和对待空都是一个,都是依他起法,所以空。

因为因果、性相、能所、生灭、有无,都是对待空。这儿他把五阴说成果法,果必待因。因待果而成,没有果就没有因,所以因空;果待因而成,没有因也就没有果,所以果空。

因待果而有因,因是幻有;果待因而成,果也是幻有。幻有非实,还是空;空非定性,就是幻有。幻有又叫假有,幻有假的,所以有而非有;既然现假相,所以又说非有而有。

空呢?因为幻有才空,空就是幻有,所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称为真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称为妙有。真空妙有就是般若。所以《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阴皆空。

因以果成,有果才有因,全因就是果。果以因成,有因才有果,全果就是因,华严宗称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华严宗这句话,是从譬喻上讲的。什么是果海呢?好比海起万重浪,万重浪称为果海。万重浪都是由水而起,水为其因,浪为其果。因水起万重浪叫因赅果海,万重浪皆是水叫果彻因源,华严宗称这种情形为「性起」。

我们平时说「缘起」,缘起究竟处就是「性起」。我们都认为,风吹起浪,没有风就没有浪,那就是缘起。可是说起来,风不起浪,风只能起风啊!怎么起浪呢?浪,它是由水而起,没有水就没有浪。水是其性,浪是其相,这就是法性法相。所以华严宗称为「性起」。天台宗称为「性具」,水里本来具有浪相,法性本来具有法相,叫性具。

可是这有一点点差别,不带妄见。你执着有起有不起,那不是性起,那是你的妄见。执着有具有不具,那不是性具,是你的妄见。《中论》破见不破法,法就是法性。如果你执着有起有不起,有具有不具,那成了定法。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怎么样是性起、性具呢?拿性起讲吧,好比海里的浪,浪有千万重,有起有伏,可是千万重浪都是一水,水性湿不动,所以起而无起;水性虽然不动,水就是浪,所以无起而起。起而无起,无起而起,性起。具而非具,非具而具,称为性具。如果你执着有具有不具,有起有不起,那是边见。

各宗都是一样,探讨到深的地方都是一样。《中论》讲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真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妙有。律宗讲戒体,作而无作,无作而作,称为戒体。净土宗讲念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称为念性,念性就是法性。

所以他这首偈讲「若离于色因,色则不可得。」这个第二个色是果法。简单说,就是离开因,果不可得。因成果,全因成全果,不可能一部分因成果,一部分因不成果,不可能的。果既然是以因成,所以全果就是因。

全果是因,相反地,我们就可以知道,全因就是果。因对果而成,无果而非因,无因而非果,这是《中论》说的对待空。它和因缘空一样,不过因缘空广泛,对待空狭隘。因缘空可论一切法,对待空限于因果、生灭、性相、有无、能所……成对待的才行。不过我们要知道,它是一个道理,都是依他起。

我们知道这个道理了!「若离于色因」,离开因,「色则不可得」,果就不可得,离开色因,果就空。好比离开水,浪就空,是一样的。「若当离于色,色因不可得。」离开果法那个色,因就不可得。好比离开浪,就没有水。这是讲空,我们要认识清,他虽然讲空,同时讲假。

比如说,因水成万重浪,万重浪皆是假。因为万重浪假才成为水,所以浪不自立,因水而立,水不可见,因浪而见。这里头有两个东西,一个空,一个假。如果偏于空,不入大乘;出空入假,才入大乘。

知道空假,离四句即四句,就是中道义。

水全是浪,离水一句;浪全是水,离浪一句;既然离水离浪了,当然也离亦浪亦水;离亦浪就是非水,离亦水就是非浪,所以离于非水非浪。

离水一句,就是浪,一切皆是浪。离浪一句,一切皆是水,这是即四句了。那么说起来,一切亦浪亦水,一切非浪非水。

离四句是实相无相,即四句实相无不相,所以是中道义。

我们以上所说的,是根据实相法印所说。如果根据实相法印所说,还可以这么说:说因一切因;说果一切果;说亦因亦果,一切亦因亦果;说非因非果,一切非因非果。

什么道理呢?好比水起浪,浪是水。所以大海里头,说水一切是水;说浪一切是浪;说亦水亦浪呢,一切亦水亦浪;说非水非浪,一切非水非浪。

我们归结起来,从他第一首偈,要知道他讲空─真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显出来假,那个假就是有,那个有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这叫妙有。

所以经上讲:「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你如果不离相,就堕于有法。这个空,是空中说假,这叫什么空呢?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称为毕竟空,也称为真空。

如果偏一点点,《大智度论》讲,称为邪见空。所以离开色因,色不可得;离开色,色因不可得。

现在大家都懂这首偈了吧?要懂,我们再看下边。

「离色因有色  是色则无因

无因而有法  是事则不然」

我们知道因果相待而成,相待而成,因待果才成功,果待因才成功。不可能有几种情形:如果先有因,不待果怎么有因?如果先有果,不待因怎么有果?不合道理。如果因果都有,既然都有了,不必相待了,也不成立。再说起来,因果是一个也不成立。这毛病出在什么地方呢?堕入有法,不空。空才成相待,因空,待果而有,果空,待因而有。所以离开色因有色,这个色法就没有因了。不待因就没有了,不待因没有色,叫断灭空。

《中论》讲空,空就是假,虽空而非断灭;《中论》也讲假,假就是空,虽假而非定性有。这就是六祖说的「出没两边」,所以知道佛法─活活泼泼。

所以「无因而有法,是事则不然。」他略说色,色受想行识都是一样。

我们根据这个原则讲,可以讲很多。色受想行识皆空,我也可说色受想行识皆假。没有错吧?我还可说眼耳鼻舌身意皆空,眼耳鼻舌身意皆假;色声香味触法皆空,色声香味触法皆假;眼识乃至意识皆空,眼识乃至意识皆假;四谛法皆空,四谛法皆假;十二因缘皆空,十二因缘皆假;六度万行皆空,六度万行皆假;佛的四无所畏皆空,佛的四无所畏皆假;佛的十力皆空,佛的十力皆假;佛的十八不共法皆空,佛的十八不共法皆假。

大家听清了吧?谁说我有说得不对的地方,举手我看。

所以「离色因有色,是色则无因。无因而有法,是事则不然。」

「若离色有因  则是无果因

若言无果因  则无有是处」

「若离色有因,则是无果因。」色,果法。离开果法有因的话,那个因没有果。不待果没有因,我们说过了。先有因不成立,先有果也不成立,它对待生的嘛!

「若言无果因,则无有是处。」那不对的,因为因果对待的。好比说浪对待水才有,水对待浪才有,水不可见,因浪而见,浪无以立,依水而立。失去对待,都没有了。没有水就没有浪,没有浪也没有水。

「若已有色者  则不用色因

若无有色者  亦不用色因」

这是说,不是因中有色,因中有果,果中有因,那落入有法。我们说因待果,果待因,对待空。你要是说,若已有色,就是说因中已经有色了。它有了的话,为什么要待因呢?所以说若已有色,则不用色因。无有色,没有果法,怎么会有因呢?不对待果法,怎么有因?所以也不用色因。一切法皆如此,只怪我们迷惑。因是生义,一切法无生就是空─毕竟空。

比方我们这个人,空的,我们认为是有的,堕于有法,不知道假。你说有我们,父母没生我们以前,我在那里?如果说父母没生我以前,没有我,没有我怎么能生出我来?如果没有也能生,鸡蛋也能生小鸭来,何必鸡蛋呢?石头也能生出小鸭来,都是没有嘛!你说有我可生,已经有我了,怎么生我呢?说父母没生我以前,我在天边,那已经有我了,何必等父母生呢?这叫空,才有假,假才是空,这叫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所以「若已有色者,则不用色因;若无有色者,亦不用色因。」其实他的意思是讲无生法。

「无因而有色  是事终不然

是故有智者  不应分别色」

「无因而有色,是事终不然。」没有因就有果,这个事情不成立的。好比说没有水就有浪,那不可能的事情嘛!

「是故有智者,不应分别色。」有智慧的人,不应分别执着有色,因为色法空;不应分别色是略说,实在说起来很多。不应分别色受想行识,因为五阴皆空;不应分别六根,六根空;不应分别六尘,六尘空;不应分别六识,六识空;不应分别四谛,四谛空;不应分别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空;不应分别六度,六度空;不应分别四无所畏,四无所畏空;不应分别十力,十力空;不应分别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空。

打铃了是吧?该休息了。

所以「是故有智者,不应分别色」。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若果似于因  是事则不然

果若不似因  是事亦不然」

他这里是讲对待空,因果对待。为什么《中论》讲空义呢?我们说过了,他讲法性,所以《中论》称为法性宗。我们说过,他里面提到的有两种空:因缘空和对待空。因缘空广泛,对待空狭隘。他很多处用对待空。

果似于因,是因和果是一。果同于因,因果是一个,这个不然,不可能的。果不似因,因与果异,也不然。因为因果「一」不成对待;因果「差异」,两个东西,也不成对待,不能显空义。空是一切法所根据,不能显空义,就没有一切法。

我们现在逐渐把这个道理讲明白一点。怎么似因不行,不似因也不行呢?一也不行,差异也不行?原来这个法性啊!空是无性,无性就能够随缘,有定性的话不能随缘,随缘就是有;有是因缘有,因缘有就是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是空。

所以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我们说诸法无性随缘,空就是有;诸法随缘无性,有就是空。

这个我们再拿一个例子来讲。虚空无形无相就是空,虚空横遍竖穷就是有。虚空无形无相就是横遍竖穷,空就是有;虚空横遍竖穷就是无形无相,有就是空。

古德从这里分析,他说空是真谛,有是俗谛。比如《心经》说,色就是俗谛,空就是真谛。色即空,俗谛就是真谛;空即色,真谛就是俗谛。所以吉藏大师说过,若知二谛即明中道。换句话说,要是不知二谛,不懂中道。他这个道理,根据那儿来的啊?根据实相法印。

比如说,我面前的讲台,它现的相是假相,不是实相,因为它是木头现的假相。实相就是无相,去掉木头没有讲台相,没有讲台相是讲台的实相。实相随缘,随木头的因缘,就现讲台相。实相无相谓之真,实相能现假相谓之如,这是真如法性。真如随缘生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我们如果知道这个要点,这部《中论》就好懂了。所以《中论》是大乘论,因为大乘讲的实相一法印,小乘用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

讲到这儿,我们应该明了了,果似因不行,不似因也不行。实相无相是果似因,可是实相就是无不相,那就是果不似因。所以定说果似因,不行;定说果不似因,就是实相无不相,那也不行。因为实相无不相就是实相无相,从这两边显出中道义来。

所以吉藏大师发挥,他说实相无相是空,实相无不相是假。用空破一切执着的时候叫夺破,用假破一切执着叫纵破,其中显示中道。

天台的采取,就立空假中。空就是不空,不空就是空。所以说,说空的时候,一切都是空;说假的时候,一切都是假;说中的时候,一切都是中。

我们要知道,这是《中论》的本怀。所以他这首偈说「若果似于因,是事则不然。」空就是假嘛!「果若不似因,是事亦不然。」假就是空嘛!中在其中,中不可说,只可用二谛显。那么什么是中呢?中是离两边不住当中,称为中。就是般若经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

般若讲的法很多,他说无有定法是名无上菩提。果若似因、不似因都不行,它有定法了。这个法没有定的嘛!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是般若说的。你说有定法就有相,它没有相嘛!没有相不是定法。有人说无相是决定的,无相也无相,因为我们说无相也是假名。

大家了解这首偈的时候,会入实相。变个方式讲,果似因就是不似因,果不似因就是似因。

天台宗发挥有他独到之处,他说实相无相的时候,他发挥离四句:离有,离无,离亦有亦无,离非有非无,这叫一法不立。离四句就是即四句。离无就是有;离有就是无;离亦有亦无,就是非有非无;离非有非无,就是亦有亦无。所以他说:说有一切有;说无一切无;说亦有亦无,一切亦有亦无;说非有非无,一切非有非无。一法不舍。

我们用一个例子讲,大家就明白了。虚空无形无相,一法不立;虚空横遍竖穷,一法不舍。一切法皆如此。禅宗说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也是这个道理。你不分别一切法,是白痴;你要是分别一切法,亦是愚痴人。

比如讲堂,讲堂是钢筋、水泥因缘构成,如果讲堂实在有,不空的话,没有钢筋、水泥也有讲堂。既然是钢筋、水泥假现的,讲堂就空。空就是不空,要是空的话,我们讲经为什么在讲堂里,不在太阳下面讲经?空就是钢筋、水泥假现,钢筋水泥假现的有就是空。

这是六祖说「出没两边」。不能于法打转身,就死于文下了。

现在大家了解似空不对、不似空也不对这个道理了吧?有谁那句话听不懂可以举手。

「受阴及想阴  行阴识阴等

其余一切法  皆同于色阴」

他在五阴里头举一项来说,举色法讲,其实受想行识也是这个样。受想行识有两个法可以知道它空。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生,因缘生法无自性就空,这是一个角度。色受想行识都是果法,果对因才有,没有因就没有果,没有果亦没有因,这是对待空。此处他用对待空,一切法皆如此。

我们大家考虑一切法的时候,用空义去考虑。如果不用空义考虑,不得真谛。不得真谛,你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叫狂慧,不了生死,因为你仅仅执着假相嘛!

「受阴及想阴,行阴识阴等,其余一切法,皆同于色阴。」所有的法都同于色阴。都是说它一不行,说它差异也不行。

我们再举个例子。太平洋的水,基隆海边的水和美国海边的水,是不是同是太平洋的水?是一个。可是你说一不对,不能定执。没有定法,你绝对不能说到了基隆海边,就到美国海边了,它有差异性。古德讲叫「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一切法皆如此。

初步学这个法,先入真谛,得其总相;再入俗谛,得其假相。小乘人得其总相,不出来了;菩萨出空入假。

所以下面说:

「若人有问者  离空而欲答

是则不成答  俱同于彼疑」

假使有人问你,你离开空义去回答,就「不成答」了,答错了。「同于彼疑」,他不懂,你也不懂。

离空答怎么不对呢?你不得法性。知道一切法空,一切法空就知道一切法假。知道一切法假、空,自然就会入中。这个样答,知道空义叫法性。如果不知道空义呢?妄见。

我们举个例子。比方山,游山玩水,不是修道人办的事。修道人要认识,游山玩水其相皆假。因为山是土石花草树木构成的,山是空的;如果山不空,没有土石,没有花草树木还有山。那个山不可得,山现的相,高高地一块地,那是土石花草树木现的假相。

你如果说定有山,妄见!山是假相怎么定有呢?你要是说定没有山,也是妄见。定没有山,就是山空。山空因为假相才空,空就是假相;如果它不是假相的话,它就不空了。

一切法没有不是这个样的。比如现在科学家讲原子,我讲原子空。怎么知道它空呢?原子是电子构成的。如果原子不空,没有电子,应该还有原子,所以原子是空的。空就是假,他说空的理由,是因为是电子假现才空。空就是假,假就是空。

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打转身,一打转身就会到中了。所以吉藏大师说,不了解二谛,不能了解中道。六祖说过,本来无一物,你不要定执本来无一物,假使有个本来无一物,那个本来无一物就是有啊!你要怎么会呢?本来无一物也无。本来无一物,毕竟空寂;本来无一物也无,万法繁兴。这样才能够成功啊!

所以若人有问者,离于空而欲答,离开空就离开法性了,以妄见回答都不对。「是则不成答,俱同于彼疑」。

最后一首偈:

「若人有难问  离空说其过

是不成难问  俱同于彼疑」

「难问」佛说无过,你不懂的应该问,如果故意的为难,那不对,犯戒。真不懂,可以问。去难问人家,离开空义去问,就不对了。他不懂你也不懂,因为你以妄见问,以妄见问,落于有法。凡夫人大部分落于有法,二乘人落于空法,都是妄见。

最后这两句偈说:「若人有问者,离空而欲答,是则不成答,俱同于彼疑。若人有难问,离空说其过,是不成难问,俱同于彼疑。」离开空,离开实相法印,就不对了。

这一品我们讲到此地。下面看(观六种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观六种品第五
     

外人就问了,你说若破于见,则破见者〈见者是人〉,可是经上说有五阴法呀!五阴和合就是人,怎么说没有见者呢?

论主回答说,五阴皆空。

「若离于色因  色则不可得

若当离于色  色因不可得」

他在五阴当中,略说色阴,其余的省略。《中论》讲性空,我们研究起来,他从两方面谈空:一方面从因缘空谈空,一方面从对待空谈空。实在说起来,因缘空和对待空都是一个,都是依他起法,所以空。

因为因果、性相、能所、生灭、有无,都是对待空。这儿他把五阴说成果法,果必待因。因待果而成,没有果就没有因,所以因空;果待因而成,没有因也就没有果,所以果空。


因待果而有因,因是幻有;果待因而成,果也是幻有。幻有非实,还是空;空非定性,就是幻有。幻有又叫假有,幻有假的,所以有而非有;既然现假相,所以又说非有而有。

空呢?因为幻有才空,空就是幻有,所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称为真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称为妙有。真空妙有就是般若。所以《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阴皆空。

因以果成,有果才有因,全因就是果。果以因成,有因才有果,全果就是因,华严宗称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华严宗这句话,是从譬喻上讲的。什么是果海呢?好比海起万重浪,万重浪称为果海。万重浪都是由水而起,水为其因,浪为其果。因水起万重浪叫因赅果海,万重浪皆是水叫果彻因源,华严宗称这种情形为「性起」。

我们平时说「缘起」,缘起究竟处就是「性起」。我们都认为,风吹起浪,没有风就没有浪,那就是缘起。可是说起来,风不起浪,风只能起风啊!怎么起浪呢?浪,它是由水而起,没有水就没有浪。水是其性,浪是其相,这就是法性法相。所以华严宗称为「性起」。天台宗称为「性具」,水里本来具有浪相,法性本来具有法相,叫性具。

可是这有一点点差别,不带妄见。你执着有起有不起,那不是性起,那是你的妄见。执着有具有不具,那不是性具,是你的妄见。《中论》破见不破法,法就是法性。如果你执着有起有不起,有具有不具,那成了定法。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怎么样是性起、性具呢?拿性起讲吧,好比海里的浪,浪有千万重,有起有伏,可是千万重浪都是一水,水性湿不动,所以起而无起;水性虽然不动,水就是浪,所以无起而起。起而无起,无起而起,性起。具而非具,非具而具,称为性具。如果你执着有具有不具,有起有不起,那是边见。

各宗都是一样,探讨到深的地方都是一样。《中论》讲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真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妙有。律宗讲戒体,作而无作,无作而作,称为戒体。净土宗讲念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称为念性,念性就是法性。

所以他这首偈讲「若离于色因,色则不可得。」这个第二个色是果法。简单说,就是离开因,果不可得。因成果,全因成全果,不可能一部分因成果,一部分因不成果,不可能的。果既然是以因成,所以全果就是因。

全果是因,相反地,我们就可以知道,全因就是果。因对果而成,无果而非因,无因而非果,这是《中论》说的对待空。它和因缘空一样,不过因缘空广泛,对待空狭隘。因缘空可论一切法,对待空限于因果、生灭、性相、有无、能所……成对待的才行。不过我们要知道,它是一个道理,都是依他起。

我们知道这个道理了!「若离于色因」,离开因,「色则不可得」,果就不可得,离开色因,果就空。好比离开水,浪就空,是一样的。「若当离于色,色因不可得。」离开果法那个色,因就不可得。好比离开浪,就没有水。这是讲空,我们要认识清,他虽然讲空,同时讲假。

比如说,因水成万重浪,万重浪皆是假。因为万重浪假才成为水,所以浪不自立,因水而立,水不可见,因浪而见。这里头有两个东西,一个空,一个假。如果偏于空,不入大乘;出空入假,才入大乘。

知道空假,离四句即四句,就是中道义。

水全是浪,离水一句;浪全是水,离浪一句;既然离水离浪了,当然也离亦浪亦水;离亦浪就是非水,离亦水就是非浪,所以离于非水非浪。

离水一句,就是浪,一切皆是浪。离浪一句,一切皆是水,这是即四句了。那么说起来,一切亦浪亦水,一切非浪非水。

离四句是实相无相,即四句实相无不相,所以是中道义。

我们以上所说的,是根据实相法印所说。如果根据实相法印所说,还可以这么说:说因一切因;说果一切果;说亦因亦果,一切亦因亦果;说非因非果,一切非因非果。

什么道理呢?好比水起浪,浪是水。所以大海里头,说水一切是水;说浪一切是浪;说亦水亦浪呢,一切亦水亦浪;说非水非浪,一切非水非浪。

我们归结起来,从他第一首偈,要知道他讲空─真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显出来假,那个假就是有,那个有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这叫妙有。

所以经上讲:「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你如果不离相,就堕于有法。这个空,是空中说假,这叫什么空呢?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称为毕竟空,也称为真空。

如果偏一点点,《大智度论》讲,称为邪见空。所以离开色因,色不可得;离开色,色因不可得。

现在大家都懂这首偈了吧?要懂,我们再看下边。

「离色因有色  是色则无因

无因而有法  是事则不然」

我们知道因果相待而成,相待而成,因待果才成功,果待因才成功。不可能有几种情形:如果先有因,不待果怎么有因?如果先有果,不待因怎么有果?不合道理。如果因果都有,既然都有了,不必相待了,也不成立。再说起来,因果是一个也不成立。这毛病出在什么地方呢?堕入有法,不空。空才成相待,因空,待果而有,果空,待因而有。所以离开色因有色,这个色法就没有因了。不待因就没有了,不待因没有色,叫断灭空。

《中论》讲空,空就是假,虽空而非断灭;《中论》也讲假,假就是空,虽假而非定性有。这就是六祖说的「出没两边」,所以知道佛法─活活泼泼。

所以「无因而有法,是事则不然。」他略说色,色受想行识都是一样。

我们根据这个原则讲,可以讲很多。色受想行识皆空,我也可说色受想行识皆假。没有错吧?我还可说眼耳鼻舌身意皆空,眼耳鼻舌身意皆假;色声香味触法皆空,色声香味触法皆假;眼识乃至意识皆空,眼识乃至意识皆假;四谛法皆空,四谛法皆假;十二因缘皆空,十二因缘皆假;六度万行皆空,六度万行皆假;佛的四无所畏皆空,佛的四无所畏皆假;佛的十力皆空,佛的十力皆假;佛的十八不共法皆空,佛的十八不共法皆假。

大家听清了吧?谁说我有说得不对的地方,举手我看。

所以「离色因有色,是色则无因。无因而有法,是事则不然。」

「若离色有因  则是无果因

若言无果因  则无有是处」

「若离色有因,则是无果因。」色,果法。离开果法有因的话,那个因没有果。不待果没有因,我们说过了。先有因不成立,先有果也不成立,它对待生的嘛!

「若言无果因,则无有是处。」那不对的,因为因果对待的。好比说浪对待水才有,水对待浪才有,水不可见,因浪而见,浪无以立,依水而立。失去对待,都没有了。没有水就没有浪,没有浪也没有水。

「若已有色者  则不用色因

若无有色者  亦不用色因」

这是说,不是因中有色,因中有果,果中有因,那落入有法。我们说因待果,果待因,对待空。你要是说,若已有色,就是说因中已经有色了。它有了的话,为什么要待因呢?所以说若已有色,则不用色因。无有色,没有果法,怎么会有因呢?不对待果法,怎么有因?所以也不用色因。一切法皆如此,只怪我们迷惑。因是生义,一切法无生就是空─毕竟空。

比方我们这个人,空的,我们认为是有的,堕于有法,不知道假。你说有我们,父母没生我们以前,我在那里?如果说父母没生我以前,没有我,没有我怎么能生出我来?如果没有也能生,鸡蛋也能生小鸭来,何必鸡蛋呢?石头也能生出小鸭来,都是没有嘛!你说有我可生,已经有我了,怎么生我呢?说父母没生我以前,我在天边,那已经有我了,何必等父母生呢?这叫空,才有假,假才是空,这叫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所以「若已有色者,则不用色因;若无有色者,亦不用色因。」其实他的意思是讲无生法。

「无因而有色  是事终不然

是故有智者  不应分别色」

「无因而有色,是事终不然。」没有因就有果,这个事情不成立的。好比说没有水就有浪,那不可能的事情嘛!

「是故有智者,不应分别色。」有智慧的人,不应分别执着有色,因为色法空;不应分别色是略说,实在说起来很多。不应分别色受想行识,因为五阴皆空;不应分别六根,六根空;不应分别六尘,六尘空;不应分别六识,六识空;不应分别四谛,四谛空;不应分别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空;不应分别六度,六度空;不应分别四无所畏,四无所畏空;不应分别十力,十力空;不应分别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空。

打铃了是吧?该休息了。

所以「是故有智者,不应分别色」。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若果似于因  是事则不然

果若不似因  是事亦不然」

他这里是讲对待空,因果对待。为什么《中论》讲空义呢?我们说过了,他讲法性,所以《中论》称为法性宗。我们说过,他里面提到的有两种空:因缘空和对待空。因缘空广泛,对待空狭隘。他很多处用对待空。

果似于因,是因和果是一。果同于因,因果是一个,这个不然,不可能的。果不似因,因与果异,也不然。因为因果「一」不成对待;因果「差异」,两个东西,也不成对待,不能显空义。空是一切法所根据,不能显空义,就没有一切法。

我们现在逐渐把这个道理讲明白一点。怎么似因不行,不似因也不行呢?一也不行,差异也不行?原来这个法性啊!空是无性,无性就能够随缘,有定性的话不能随缘,随缘就是有;有是因缘有,因缘有就是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是空。

所以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我们说诸法无性随缘,空就是有;诸法随缘无性,有就是空。

这个我们再拿一个例子来讲。虚空无形无相就是空,虚空横遍竖穷就是有。虚空无形无相就是横遍竖穷,空就是有;虚空横遍竖穷就是无形无相,有就是空。

古德从这里分析,他说空是真谛,有是俗谛。比如《心经》说,色就是俗谛,空就是真谛。色即空,俗谛就是真谛;空即色,真谛就是俗谛。所以吉藏大师说过,若知二谛即明中道。换句话说,要是不知二谛,不懂中道。他这个道理,根据那儿来的啊?根据实相法印。

比如说,我面前的讲台,它现的相是假相,不是实相,因为它是木头现的假相。实相就是无相,去掉木头没有讲台相,没有讲台相是讲台的实相。实相随缘,随木头的因缘,就现讲台相。实相无相谓之真,实相能现假相谓之如,这是真如法性。真如随缘生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我们如果知道这个要点,这部《中论》就好懂了。所以《中论》是大乘论,因为大乘讲的实相一法印,小乘用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

讲到这儿,我们应该明了了,果似因不行,不似因也不行。实相无相是果似因,可是实相就是无不相,那就是果不似因。所以定说果似因,不行;定说果不似因,就是实相无不相,那也不行。因为实相无不相就是实相无相,从这两边显出中道义来。

所以吉藏大师发挥,他说实相无相是空,实相无不相是假。用空破一切执着的时候叫夺破,用假破一切执着叫纵破,其中显示中道。

天台的采取,就立空假中。空就是不空,不空就是空。所以说,说空的时候,一切都是空;说假的时候,一切都是假;说中的时候,一切都是中。

我们要知道,这是《中论》的本怀。所以他这首偈说「若果似于因,是事则不然。」空就是假嘛!「果若不似因,是事亦不然。」假就是空嘛!中在其中,中不可说,只可用二谛显。那么什么是中呢?中是离两边不住当中,称为中。就是般若经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

般若讲的法很多,他说无有定法是名无上菩提。果若似因、不似因都不行,它有定法了。这个法没有定的嘛!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是般若说的。你说有定法就有相,它没有相嘛!没有相不是定法。有人说无相是决定的,无相也无相,因为我们说无相也是假名。

大家了解这首偈的时候,会入实相。变个方式讲,果似因就是不似因,果不似因就是似因。

天台宗发挥有他独到之处,他说实相无相的时候,他发挥离四句:离有,离无,离亦有亦无,离非有非无,这叫一法不立。离四句就是即四句。离无就是有;离有就是无;离亦有亦无,就是非有非无;离非有非无,就是亦有亦无。所以他说:说有一切有;说无一切无;说亦有亦无,一切亦有亦无;说非有非无,一切非有非无。一法不舍。

我们用一个例子讲,大家就明白了。虚空无形无相,一法不立;虚空横遍竖穷,一法不舍。一切法皆如此。禅宗说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也是这个道理。你不分别一切法,是白痴;你要是分别一切法,亦是愚痴人。

比如讲堂,讲堂是钢筋、水泥因缘构成,如果讲堂实在有,不空的话,没有钢筋、水泥也有讲堂。既然是钢筋、水泥假现的,讲堂就空。空就是不空,要是空的话,我们讲经为什么在讲堂里,不在太阳下面讲经?空就是钢筋、水泥假现,钢筋水泥假现的有就是空。

这是六祖说「出没两边」。不能于法打转身,就死于文下了。

现在大家了解似空不对、不似空也不对这个道理了吧?有谁那句话听不懂可以举手。

「受阴及想阴  行阴识阴等

其余一切法  皆同于色阴」

他在五阴里头举一项来说,举色法讲,其实受想行识也是这个样。受想行识有两个法可以知道它空。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生,因缘生法无自性就空,这是一个角度。色受想行识都是果法,果对因才有,没有因就没有果,没有果亦没有因,这是对待空。此处他用对待空,一切法皆如此。

我们大家考虑一切法的时候,用空义去考虑。如果不用空义考虑,不得真谛。不得真谛,你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叫狂慧,不了生死,因为你仅仅执着假相嘛!

「受阴及想阴,行阴识阴等,其余一切法,皆同于色阴。」所有的法都同于色阴。都是说它一不行,说它差异也不行。

我们再举个例子。太平洋的水,基隆海边的水和美国海边的水,是不是同是太平洋的水?是一个。可是你说一不对,不能定执。没有定法,你绝对不能说到了基隆海边,就到美国海边了,它有差异性。古德讲叫「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一切法皆如此。

初步学这个法,先入真谛,得其总相;再入俗谛,得其假相。小乘人得其总相,不出来了;菩萨出空入假。

所以下面说:

「若人有问者  离空而欲答

是则不成答  俱同于彼疑」

假使有人问你,你离开空义去回答,就「不成答」了,答错了。「同于彼疑」,他不懂,你也不懂。

离空答怎么不对呢?你不得法性。知道一切法空,一切法空就知道一切法假。知道一切法假、空,自然就会入中。这个样答,知道空义叫法性。如果不知道空义呢?妄见。

我们举个例子。比方山,游山玩水,不是修道人办的事。修道人要认识,游山玩水其相皆假。因为山是土石花草树木构成的,山是空的;如果山不空,没有土石,没有花草树木还有山。那个山不可得,山现的相,高高地一块地,那是土石花草树木现的假相。

你如果说定有山,妄见!山是假相怎么定有呢?你要是说定没有山,也是妄见。定没有山,就是山空。山空因为假相才空,空就是假相;如果它不是假相的话,它就不空了。

一切法没有不是这个样的。比如现在科学家讲原子,我讲原子空。怎么知道它空呢?原子是电子构成的。如果原子不空,没有电子,应该还有原子,所以原子是空的。空就是假,他说空的理由,是因为是电子假现才空。空就是假,假就是空。

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打转身,一打转身就会到中了。所以吉藏大师说,不了解二谛,不能了解中道。六祖说过,本来无一物,你不要定执本来无一物,假使有个本来无一物,那个本来无一物就是有啊!你要怎么会呢?本来无一物也无。本来无一物,毕竟空寂;本来无一物也无,万法繁兴。这样才能够成功啊!

所以若人有问者,离于空而欲答,离开空就离开法性了,以妄见回答都不对。「是则不成答,俱同于彼疑」。

最后一首偈:

「若人有难问  离空说其过

是不成难问  俱同于彼疑」

「难问」佛说无过,你不懂的应该问,如果故意的为难,那不对,犯戒。真不懂,可以问。去难问人家,离开空义去问,就不对了。他不懂你也不懂,因为你以妄见问,以妄见问,落于有法。凡夫人大部分落于有法,二乘人落于空法,都是妄见。

最后这两句偈说:「若人有问者,离空而欲答,是则不成答,俱同于彼疑。若人有难问,离空说其过,是不成难问,俱同于彼疑。」离开空,离开实相法印,就不对了。

这一品我们讲到此地。下面看(观六种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观染染者品第六

这里头有两个染,第一个染是染法,第二个染是染者。观染法染者,是观它对待空。因为染称为染事,染这样的事情,一定有染法和染者才成就。

染法是法,染者是人。染法是能染,染者是所染,能所是对待的。能对待所才叫能,所对待能才叫所。如果能没有所,怎么称为能呢?不称为能,所不对待能也不叫所。既然能对待所才叫能,所以能没有自性,因所而立,没有自性就空;所对待能而立,有能才有所,没有能就没有所,所以所空没有自性。这一品是讲这个道理。

大前提我们知道了,有对待才有能染、所染,没有对待就没有能染、所染。既然是能染、所染是因对待而立,没有自己自性,就空。如果你执着有,就糟糕了。执着「有」有三种:一先有能,二先有所,三能和所同时都有。这落入有法。
如果先有能,不对待所染,怎么有能?大前提我们知道,它对待假立嘛!第二种如果先有所,不对待能怎么有所?不成立。如果能和所都有,既然都有了,不成对待。

能所都没有,落于有法就错了!这是根本的概念,我们必须知道。

这个染是假立,对待。能对所才叫能,所对能才叫所,所以它是无自性,是空。说能说所,都是假名、假立。一切法皆如此,所以般若经上说,众生分别一切法,唯是分别假名相。

我们知道这个原则了,可以看他的论文。

以上论主说一切法空,外人就问了。什么叫外人呢?不知谛理叫外人。什么是谛理呢?二谛。我们说过能所对待,对待就空叫真谛;说能说所的时候是假立,叫俗谛。般若经上讲空叫真空,假立的有叫妙有。妙有真空,真空妙有。不懂谛理的称外人,理外之人叫外人。

外人问说,你说一切法空,不对啊!经上说有染、染法、染者。染,根据经上有四种说法,是根据它的粗细来说。就是爱、着、染、淫。最细的是爱,爱即无明;着是执着;染更粗了;至于淫最粗最浊。既然经上说有这四种法,有染法与染者,怎么说一切法空呢?

论主就回答说了,于实相之中,染法、染者皆不可得。怎么于实相中,染法、染者不可得呢?我们知道染法、染者对待而有就空,实相无相。假立染法、染者之名是假,实相无不相。实相无相是真谛,实相无不相是俗谛。

所以在实相当中,染法、染者不可得,真谛是空,不可得;俗谛是假,假的不是实有,当然也不可得。所以论主就说了:

「若离于染法  先自有染者

因是染欲者  应生于染法」

我们假设离开染法,不对待染法先有染者。那么说,应该因染欲者生染法,这个不成立。先有染者没有染法,没有染法怎么叫染者?有染法才有染者嘛!先有染者,不需要染法了,已经有染了。这个破法,古德都叫纵破。

再顺其假名破,我们也可说,先有染者后有染法,染者可以生染法,那么染法是染者所生,既然从染者所生,怎么再染染者?所以先有染者,不对!因为染法、染者对待假立。

「若无有染者  云何当有染

若有若无染  染者亦如是」

「若无有染者」,第一首偈说先有染者,接着说假定没有染者。「云何当有染?若有若无染,染者亦如是。」怎么叫染呢?「染法」染「染者」才叫染。没有染者,染法染于什么东西呢?所以说,假使没有染者,「云何当有染?」它染什么东西呢?这半偈已经把他的意思讲完全了,后半偈总说。

「若有若无染,染者亦如是。」染法、染者都一样。先有染者,不能成立染,已经有染了嘛!先没有染者,没东西可染,也不成立。染法也是这样,先有染法,它染什么东西呢?没有东西可染,怎么称为染呢?先无染法,如果先没有染法,更不构成染的情形。

所以先有染法不对,先有染者也不对。先无染法也不对,先无染者也不对。它对待假立,《中论》所说这一项对待空。

再看下面一首偈,下面一首偈是外人问,那么,先有染者不对,先有染法也不对,一定是染法染者同时俱有,就是能所一时俱有。论主说:

「染者及染法  俱成则不然

染者染法俱  则无有相待」

「染者及染法,俱成则不然。」染法与染者同时都有,不对!因为什么原因呢?染者染法俱,同时都有了,「则无有相待」,不构成对待。不构成对待,不能称为染。这首偈讲的就比较明白了,他说出染者、染法是对待的。

外人又说:「先有染者先有染法不对,先无染者先无染法也不对,二者同时都有也不对,那么一定是染者和染法是一,是一个,或者染法、染者是异,差异,是两个。」

其实我们看出来,他还是落入有法。有一有异,落入有法,犯一个大过错,是什么呢?执定法。其实说起来,定法,他不是执有,就是执无,决定说。《金刚经》说,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不对,论主说,因为染是染法染于染者,二者没有自性。如果说染者有自性,染者已经有自性,不必等着染了。如果我们再说染法有自性,染法有自性,没有染者,它怎么称为染法?它染于什么东西?

所以它无自性,无自性就空,才构成染者染法。如果它是一,那换句话说,染法就是染者,染者就是染法,一个怎么称为染?一个法不称为染,必须两个法。假使一个法称为染,等于自我染自我,没这个道理,这个道理不正确。

如果差异也不对,染者和染法差异。换句话说,染法不染染者也称为染法,染者不受染法所染也称为染者,那个不对。要是那么说的话,它差异也能构成染,非染法非染者也能称为染了,它差异嘛!这还是着于有法。

所以论主说:

「染者染法一  一法云何合

染者染法异  异法云何合」

「染者染法一,一法云何合?」染法染染者需要和合,不和合没有染。「染者染法异」,差异,「异法云何合?」差异的法,怎么和合?如果差异也可和合,那不能和合的也能和合。不能和合就是差异嘛!这个不对。

「若一有合者  离伴应有合

若异有合者  离伴亦应合」

和合是染,染相待而成,能待所而为能,所待能而为所,相待叫伴。如果说一法可以和合,离开伴,离开相待也应该合,这个我们很清楚。举一个很俗的例子:一男一女可以结婚,一个男也可以结婚,没有听说过,一个女也可以结婚,没有听说过。他没有伴怎么合?

有人就说了,一个男不能结婚,一个女不能结婚,一男一女可以结婚啊!所以异法,差异,应该有和合。他不知道佛法。

因为男是因缘生,女也是因缘生。男女都是因缘生,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空,空怎么能和合?不相信,我们看一看,男是细胞组成,如果有男人的话,没有细胞还有男人。没有细胞,没有男的了。女的也是细胞组成,没有细胞,女的空。

那么说起来,男女结婚,应该说细胞结婚了。这个空的,不能和合。所以如果说差异,离伴也应该和合。这个还是他落于有法,执着定有。

所以,这首偈讲的是什么呢?若一有和合,一它不能够染,染就须和合。若一不能染,若异也不能染,就是这个意思。

染应有伴,法对待人有染,人受法能够染。可是实在说也没有染,因为对待就空,空法无染。可是空法也无不染。无染,实相无相;无不染,实相无不相。

再看下一偈:

「若异而有合  染染者何事

是二相先异  然后说合相」

「若异而有合,染染者何事?」如果差异而能和合,而能有染,那么说起来,染法、染者是什么道理呢?所以「染染者何事」,就是说染法、染者何事?它没有染嘛!

它的道理是什么呢?二者缘起无性,缘起无性就是实相无相;无性缘成,无性缘成就是实相无不相。

要是说二者差异而有和合,差异者非染法、非染者,那非染法、非染者也称为染,不合道理。

前面半偈讲理由。「是二相先异,然后说合相。」这个染法、染者二相先差异,然后说它和合。这不能和合嘛!它的根本道理在那里?如果染法、染者先差异,就非染法、非染者。要是非染法、非染者也能和合,没这个道理。所以他责备他说「然后说合相」。

我们讲到这里要作一个解释,大家才不容易迷惑。万法随缘,随缘则无自性,无自性就空。为什么万法随缘就无自性?它有自性的话,就不能随缘了,能够随缘,一定没有自性,所以无自性才能随缘。

这么说起来,随缘就无自性,无自性就随缘。无自性是无染,随缘就有染。无自性就是随缘,那么无染而染,染而非染。随缘法就无自性,那实在染而非染,非染而染。

因为这个道理,《中论》根本道理,染而无染,华严称海印三昧,也称为一道清净。无染而染,华严称为华严三昧,也称为万法繁兴。一道清净万法繁兴,万法繁兴一道清净。万法繁兴一道清净,一道清净就是实相无相;一道清净万法繁兴,那个万法繁兴就是实相无不相。

这叫法性,性空宗所谈。众生迷惑变成妄见执着,执空、执有都是妄见。所以《中论》破见不破法,不破法性,明法性。

如果你抓不到这个要点,你越听越糊涂。所以我不敢讲快,就是这个原因。你心稍一不清净,就糊涂了。这叫法不迷人人自迷,法性本来如此,你起妄见。

「若染及染者  先各成异相

既已成异相  云何而言合」

「若染及染者」,他应该写若染「法」及染者,「先各成异相」,差异。「既已成异相,云何而言合?」已经差异了,怎么能合?

我们按照事相讲,差异的不能合,譬如说,男人和女人可以结婚,我没有听说男人和女畜生可以结婚,它不能和合嘛!所以他说:若染法及染者,先各成异相,既已成异相,云何而言合?

譬如结婚这个例子说,某先生某小姐结婚志喜,可以啊!可是某先生和某母狗结婚志喜,没这个道理的。所以他讲:若染法及染者,先各成异相,既已成异相,云何而言合?

今天打铃了。

在讲以前,我们先复习复习上面讲的。这一品︿观染染者品﹀第六,染是染法,染者是人。首先我们掌握他的重点,他的重点在讲性空,讲性空的时候就是讲相假。他这一品重点,讲性空的时候,还是在于对待空。

染,有染法染众生心才称为染。这个情形之下,是对待而生的。染法、染者对待才成立,对待染者才名为染法。如果没有染众生心,其法不称为染。再一层,对待染法才有染者之名,没有染法染众生心,众生心不能称为染者。

在这个情形之下,先有染法不成立,先有染者也不成立,染法、染者一时俱有也不成立,必须对待才成立。

世间逻辑讲大前提,大前提他一定要对待。如果说先有染法,不对待染者怎么称为染法?如果先有染者,不对待染法怎么称为染者?如果染法、染者一时俱有了,已经都有了,就没有对待了。没有对待,也没有染者,也没有染法,不能成为染。

这里出来两个概念:对待染者才有染法,不对待染者没有染法,所以染法空;正因为染法空,对待染者才成立染法。对待染法名之为染者,没有染法就没有染者,所以染者空;正因为染者空,对待染法才有染者。这称为对待空。

对待染法有染者,染者是假;对待染者有染法,染法也是假。假是有,空是空。约空边讲,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约假边讲,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这是般若经说的,所以三论宗称为般若宗,就是讲这个道理。染染者品就是讲这个道理。

现在我们看他的论文,我们心中先有个概念,这一品讲对待空。对待空就是显假有,假有不真,不真就空,空性就是假有。

他这个论文,这首偈先讲:「若染及染者,先各成异相;既已成异相,云何而言合?」染是染法,多一个字就清楚了。若染「法」及染者,先各成异相。染法归染法,染者归染者,没有对待,不能称为染。要是那么说,染法和染者既然差异了,那就说明非染、非染者。所以他说:「既已成异相,云何而言合?」

这个合是什么意思呢?染法染染者,染者被染法所染称为合。如果两个先差异了,非染法、非染者,怎么能称为染事呢?所以他说:「既已成异相,云何而言合?」

「异相无有成  是故汝欲合

合相竟无成  而复说异相」

这是责备的语气。此其间有一个觉、一个迷的差别。性空宗所显的是法性,假相所显的是法相。外人执着法性定空、法相实有,称为迷。他的论文所说的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不空就是假相。有呢?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那个有就是假相。般若经叫真空妙有,迷的人不知道,觉的人才知道。外人执着,所以论主责备他。

因为前面说过了,差异不对待,不能成立。外人在上面曾提出异法,论主说,染法染者是异,是异怎么成为染,不对!

外人说:我眼见差异法和合。所以他偈里头讲异法,「异相无有成」。「是故汝欲合」,所以你就说合相了。诡避!诡避真理!现在我又说合相不成功,你又说差异相可以和合。

因为对方落于有法,他不知道一切法成立是由于空,空才容纳一切法的因缘,所以这首偈是龙树菩萨责备他们。

「异相不成故  合相则不成

于何异相中  而欲说合相」

「异相不成故,合相则不成。」执着异相成,执着异相有;合相则不成,外人执着合相也是有,这个都不成。唯有空才能成立。

「于何异相中,而欲说合相。」这个道理我们要知道了,怎么一相也不成,差异相也不成,那不成断灭了?可是这个法不归断灭,般若经讲过,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

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其空不是断灭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其有不是定性有。什么原因呢?空是因缘生才空,因为因缘所生法是假嘛!假非真实就空。怎么说是空呢?其空正因为是因缘生,没有自性才叫空,所以空就是假。所以无性随缘生万法,万法缘生归无性,法是这样的。

在初入此法的时候,就说缘起是有,性空是空。性空就是缘起,缘起就是性空。

这个法是根据实相法印说的。实相无相,好比虚空,虚空无形无相,虚空含赅一切法,所以一切法实相无相,可是实相无相就是实相一切相,一切相就是无量。因为虚空无形无相,就是十方遍满;十方遍满,就是无形无相。

这个法是根据实相说的,实相无相是说法身,实相一切相是说报化身。约法身讲,古德说诸法二而不二;约报化讲,说诸法不二而二。

一切法皆如此,如果如实知者叫见性,不如实知者称为迷闷。迷闷之人称遍计执性,觉悟之人称为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依他起无性就是圆成实,圆成实缘起就是依他起。

一切各宗所说佛法皆是如此。我们举个例子,比如律宗说戒体。戒体有作戒体,遇境则起,境过则灭。还有无作戒体,什么是无作戒体?起而无起,无起而起;灭而无灭,无灭而灭。

所以无作戒体就是作戒体,作戒体就是无作戒体。我们的罪功,作戒体不增长,无作戒体才增长。无作戒体就是作戒体,作戒体就是无作戒体。什么道理呢?无性随缘,无作戒体就是作戒体;随缘无性,作戒体就是无作戒体。各宗所说都是这个道理。

大家清净心听,你稍微打妄想就不懂,你的清净心可生万法。

「如是染染者  非合不合成

诸法亦如是  非合不合成」

「如是染染者」,他这儿缺少一个字,如是染「法」染者。「非合不合成」,不是和合也不是不和合,法非和合不和合。

怎么染法、染者非和合呢?随缘无性,无性怎么合?所以非和合。怎么非不和合呢?无性随缘,随缘就是和合。所以他说:「如是染染者,非合不合成。」

「诸法亦如是,非合不合成。」一切法都非和合,性空故;一切法也不是不和合,缘起故。大家面前的那个桌子─假名。没有桌子,它是木头构成的。如果有桌子,没有木头应该还有桌子;没有木头就没有桌子,桌子空。空怎么和合?所以非和合。正因为它空,木头构成,才是桌子,所以非不和合。

一切法皆如此,我们通达这个道理就知道,一切法空是其法性,一切法假是其法相。你不相信你提出一项法来研究研究,它是不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

世间人好提本体,他认识不够。他认为本体最后最小,不是因缘构成的。他没想到本体假使有,一定有十方分,上、下、东、西、南、北、四维。如果没有十方分,没有这个东西,那叫断灭空。

本体最后最小,是人的错误观念。它可分为十方分,怎么会说它是最后最小呢?同时还有一个道理,十方分当中每拿一方分,又可分为十方分。因为这一方分只要有,就有十方分,没有十方分是没有这个东西。根据这个道理,所以佛于空说无量,于无量说空。

他最后一偈就说,如是染染者,非合不合成,诸法亦如是,非合不合成。

大家听懂了吗?有人那一偈听不懂的可以问。既然听懂了,我们就看下面一品了,下面一品(观三相品)第七。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观三相品第七
   
外人就问了。什么叫外人?理外之人,不是外教、外道,不入谛理的,三乘也可说外人。外人问,经上说,有有为法无为法。好象是《大法鼓经》,我记得有说,法有两种,有为与无为。有为法有三相,生、住、灭,有三相的是有为法。无为法对有为法而立,所以没有三相的称为无为法。

这个经上说得很多,广说、略说都有。广说他说生住异灭,略说他仅说生灭。一切生灭法皆是有为法,所以有为法有三相,生、住、灭,没有生、住、灭的是无为法。其实佛说有为法是说其无常、无我,要大家晓得涅槃寂静。对于无常、无我,所以才说一切法空,一切法空就是无为法了。

因为世间人执着缘起为「有」,佛说那是有为,皆是生住灭法,无常的,无我的。其实无为法就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无为法。有为法是随缘,无为法是无性。随缘无性,有为法就是无为法;无性随缘,无为法就是有为法。

无性是正,随缘是遍知,正遍知是佛的般若德。所以佛说,我不与世间诤,不和世间人诤论,世间与我诤,世间人和佛诤论。佛怎么不和世间诤呢?世间人说有,佛也说有,佛说是因缘有。世间人说空,佛也说空,佛说是因缘空。因缘有,法以因缘有,没有自性,有即空,法性是因缘空。因缘空没有自性,空即有。佛以大智慧如此说,不入其理的就和佛诤论了。

我们看︿三相品﹀,首先我们有个概念,三相,生住灭是假,非第一义。

第一首偈他说:

「若生是有为  则应有三相

若生是无为  何名有为相」

论主的意思是说,你说有为法有三相,生住灭,那生是不是有为相?生假使是有为相,生应该也有生、住、灭,那生又有生,相续不断了。大家想,那么不就无穷了吗?所以执着生是有为相,落入无穷过。

「若生是无为,何名有为相?」生既然无为,无为法没有生、住、灭三相,你怎么说生是有为呢?有为就有生住灭。所以我们掌握到,没有有为相是无性,有有为相是随缘。因为生住灭三相,不可能同时俱有,它是矛盾的嘛!在一个概念里头,不能有矛盾的概念。生,生则不住,生是动的,住是静的。生,生就不灭,生怎么会灭呢?再看住,住就不生,住是停止的,就不生,住则不灭。再看灭,灭则不生,灭则不住。那么说起来,三个矛盾的概念怎么能成为一个命题呢?所以有为法有三相,生、住、灭,不可能的,那是假相,假有啊!

比如说生、住、灭无常,无常就没有。如果有无常,那个无常不是常吗?所以他说:「若生是有为,则应有三相。」落入无穷过。「若生是无为,何名有为相?」再看下面一偈。

「三相若聚散  不能有所相

云何于一处  一时有三相」

「三相若聚散,不能有所相。」生、住、灭三相若聚,是一法,一法不成立,不能有所相。若散,个别存在,生归生,住归住,灭归灭,还是不行。因为佛说过嘛!一切法皆是有为相。所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生,如果是有为法,就应该有生、住、灭三相。如果是无为法,就没有所谓生,住、灭也如此。

「云何于一处,一时有三相?」这个矛盾的概念不成立的,不能和合。所以他说:「云何于一处,一时有三相?」

打铃了是吧?

大家要有个概念,不可执为定法。所以《金刚经》说过,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执定法为觉,若执定法为迷。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下课!

在讲以前,先把以上所讲的大略提示提示。论主说一切法空,外人就反驳了,说:佛在经上说有有为法、无为法,你怎么说一切法空呢?譬如《大法鼓经》就说过,法有两种,有为与无为。有为有三相,三相就是生、住、灭,没有三相的就是无为。

其实佛说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虚妄的。对有为法立无为法,有为法既然是虚妄的,无为法也不立,那是佛的本意。外人不知道,执着有为法为实有。如果执着有为法是实有,是遍计执性。知道有为法虚妄如幻,是依他起性。

今天就接着上次讲的。

「若谓生住灭  更有有为相

是即为无穷  无即非有为」

有为法有生、住、灭三相,假使我们说生住灭也是有为法,应该也有三相:生有生住灭,住有生住灭,灭也有生住灭,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生住灭三相是矛盾的,不能并存于一法。生即非住,因为住是静相,生是动相,它不同;生即不灭。住就非生,住也非灭。灭则非生,灭则非住。怎么能同时在一起呢?皆如梦幻泡影就是。

这一偈就说了,如果说生住灭,更有有为相,那就是无穷。生更有生,生更有生……落入无穷过。「无即非有为」,如果说生住灭,没有有为相,那就不是有为。因为有为法有三相嘛!它要是没有生住灭的话,就不是有为了。这是论主提出的结论。

外人又讲理由了,说:你说生住灭更有有为相就无穷,那不对的。因为什么原因呢?虽然是生住灭亦生住灭,它不是无穷。他的理由是:

「生生之所生  生于彼本生

本生之所生  还生于生生」

他这个生,在当时的思想,一个有为法生的话,它自体有七法共生,就是:第一个「法」是有为法,第二个就是「生」,第三个就是「住」,第四个就是「灭」。第五个法灭的时候,同时生出新法来,那个新生的果法,就称为「生生」。第六个有生生就有「住住」,第七个就有「灭灭」。

灭灭以后又有新「法」生,生「生生」的法就是「本生」。

这里头有一个重点:他执持他的有为法实有。生住灭三相,住和灭不过根据生假立,实质上讲呢?就是生和生生。

这么讲大家不容易明白,我们举个例子讲。一粒稻谷是有为法,生。把这一粒稻谷种到地里去,有太阳、空气、水的因缘才可生。生芽,就是住。芽长苗,苗长杆,结新稻谷,结新稻谷就是生生。新结成的稻榖又作本生,又作种子了。种到地里去又生,生又住,住又灭,又成新稻谷,循环无断,这个不落无尽过。

大家听懂了没有?稻谷种到田里,它可以生长,生长新稻谷,新稻谷就是生生。这个生生又可作种子,又可以生,生生不绝,不是无穷。听不懂举手我看!好!这是外人支持他的有为法成立。

这个不成立的啊!譬如我们说稻谷,稻谷是分子组成的,如果没有分子,稻谷就空了。如果稻谷不空,没有分子,应该还有稻谷。稻谷既然是空,空怎么会生?所以禅宗讲:「吃了一辈子饭,没咬破一粒米。」因为米是空的嘛!它是因缘生,无自性,怎么会生呢?所以佛说无生法。

外人执着,错误就错在有生法,他执着定有有为法。经上说,若有定法,即非什么啊?〈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欸!若有定法,就不是无上菩提。这个理由比较微细一点,因为外人他执着法相,因为他执着法相的关系,不见法性,法性身就是如来。所以经上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所以他说「生生之所生」,生生它生于本生,所以「生于彼本生」。「本生之所生,还生于生生」。换句话说,他执着生生生本生,本生生生生,生生不断,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以下我们看论主怎么反驳他:

「若谓是生生  能生于本生

生生从本生  何能生本生」

如果你说生生就是新稻谷,还可以作种子,「能生于本生」,可是这个生生的新稻谷从本生而来的,那么既然从本生而来,它怎么生本生呢?

意思就是说,新稻谷没有啊!它从本生来的。那么如果没有本生,怎么会有生生?没有生生怎么生本生?大家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你稍微旁骛一点,就不懂。

我再重复一遍,如果你说生生能生本生,可是生生从本生而来,怎么能生本生呢?生生从本生而来,先有本生后有生生,是不是啊?生生既然是后有的,怎么能生本生?没有本生不能生生生,他怎么有?那颠倒想嘛!思想颠倒!大家听懂了吗?

下面一偈就容易懂了。同样的道理,颠倒过来。

「若谓是本生  能生于生生

本生从彼生  何能生生生」

如果说本生能生生生,你的论点,生生生本生,本生生生生。可是,本生是从生生来的,生生没有,怎么能生本生?这一偈比较容易懂,如果你明白上一偈,就知道他的意思了。

他这品论得很细,你如果不细细推究,就迷惑了。

外人又提出意见了,他说:「这个生生生时,非前非后,能生本生。它不是未生而生本生,也不是已生以后生本生,生的时候就生本生。」换句话说,新稻谷生长的时候就生本生。

我们看论主怎么破他:

「若生生生时  能生于本生

生生尚未有  何能生本生

若本生生时  能生于生生

本生尚未有  何能生生生」

「若生生生时,能生于本生。」如果照你的说法,「生生」生的时候,能生「本生」。「生生尚未有,何能生本生?」这个时候「生生」还没有啊!什么道理呢?「生生」生的时候,我们知道「本生」生「生生」,应该先有「本生」后有「生生」。它生的时候呢,先有「本生」,还没有「生生」。既然没有「生生」,它怎么能生「本生」?所以他说:「若生生生时,能生于本生。」生生这时还没有,没有的法怎么能生本生呢?所以说:「生生尚未有,何能生本生?」

大家不要迷惑,记住!佛说无生法,因为什么无生呢?一切法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所以无生;一切法空,空所以无生;一切法无所有,无所有所以无生;一切法清净,清净所以无生;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所以无生。生法,仅仅是幻相,假有。假有非实,所以无生。譬如《心经》讲:色即空,空即色。色怎么空呢?色法,色受想行识是假有的,假有就空。空不是断灭空,空就是假有。

这么说起来,「假有」般若称为妙有。什么是妙有呢?色受想行识虽然有,是性空。所以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叫妙有。空是真空,不是断灭,因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称为真空。真空就是妙有,空而不空嘛!不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有而非有嘛!非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妙有,所以真空也空;妙有就是真空,所以妙有也空。有空、空空称为毕竟空,毕竟空在经上有很多名字,又叫毕竟净。

所以我们就知道,外人的思想错误。就是唯识家讲的遍计执,不会法性。如果会法性的话,就知道「有」是依他起,「空」是圆成实。所以:「若本生生时,能生于生生,本生尚未有,何能生生生?」

这两首偈也是一对,明白一个就都明白了。

我们再看下一偈。以上讲的大家都懂吗?有谁不懂?好,我们再讲下面一偈。

这外人又举譬喻,证明有为法实有。他说:「这个生生生本生,本生生生生。」好比灯一样,灯能照暗。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如灯能自照  亦能照于彼

生法亦如是  自生亦生彼」

其实这个譬喻不恰当,灯光和暗,不能并存。有明无暗,有暗无明,它不像颜色一样,黑白分明。大家的眼球,黑眼球、白眼球分明。它不可能的,它相克的,不能相生。我们知道,灯能照,及暗才能照。换句话说,有明有暗才可以照,只有明不能成为照,只有暗亦不能成为照。

所以论主说:

「灯中自无暗  住处亦无暗

破暗乃名照  无暗则无照」

你这个譬喻不对啊!灯里头自己没有暗,灯照到的地方也没有暗,它不及暗嘛!它能破暗才叫照,没有暗怎么叫照呢?

我们的观念错误。因为事实上有明无暗,有暗无明嘛!不可能和颜色一样,一半暗一半明,那不可能的。

照是什么意思呢?照是对待空,所以外人举的例子,就不对。

对待的,好比能所一样。能和所,能对待所才叫能,没有所怎么称为能?所对待能才叫所,没有能怎么称为所?这个情形也是空的。对待能才有所,所空。如果不对待能,没有所。对待所才有能,能空。没有所就没有能。这称为法性。

法性我们再讲一讲。对待能才有所,都是能啊!所以这个法,说能一切能,说所一切所,这就是天台发挥的一点,说空一切空,说假一切假,说中一切中,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是法性。

你如果一执着就有两边,执着有有,偏于常边;执着有空,偏于断边。如果会到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妙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真空。那就是法性了。这个法性是依他起,如果一落入遍计执,就是妄见。

这是很重要的,大家要认清楚。如果你落入妄见,一切错!外人举灯的例子,就落入妄见了。所以论主说,灯中则无暗,住处亦无暗。破暗乃名照,无暗则无照,暗和明是对待空的。

我举个例子。大海起浪,万重浪是有法。可是浪都是水,水性湿,没有起没有落。既然没有起没有落,万重浪起而无起,无起而起。无起随缘就起,随缘无性就无起。

再比如说,虚空无形无相,无形无相就是横遍十方,横遍十方就是无形无相。虚空是一个,十方是无量,怎么十方无量呢?十方拿出一方又有十方,再拿一方又有十方……无量无边。法性是一即无量,无量即一。一称为正,无量称为遍知。佛的正遍知就是一即无量,无量即一;于一知无量,于无量知一。

仔细研究起来,它有两重道理,都是空的。空有两重,《中论》都讲过,一个对待空,一个因缘空。因缘空比较广泛,对待空很少地方用到。所以明和暗是对待空,不是有法。

「云何灯生时  而能破于暗

此灯初生时  不能及于暗」

这是外人又提出意见,他说:我的意思不是那么说,灯未生的时候,它不能照暗,没有明嘛!灯既成以后,有明无暗,也不能照暗。我是说灯生的时候,不是未生也不是已生,这个时候能自照,亦能照人。

这个观念也是错误的。灯生时,怎么能照暗呢?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灯生的时候,一半明一半暗。不可能的。我们已经知道,明和暗相克的,不和颜色一样,黑白分明。再一种情形,灯生的时候,没有明也没有暗。既然没有明也没有暗,怎么能够照呢?所以两种情形,都不可能成照。

所以论主说:「云何灯生时,而能破于暗?此灯初生时,不能及于暗。」就是它没有明没有暗嘛!灯没有明,不能破暗。也没有暗,不能称为被破,不能成照法嘛!

这首偈从两方面讲,一方面灯生的时候,一半明一半暗,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没有明也没有暗,也不能成照,它没有及暗嘛!

「灯若未及暗  而能破暗者

灯在于此间  则破一切暗」

如果灯没及暗的时候,没有到达暗的时候,就能破暗,那这儿有灯,全世界的暗都破了,那不可能的。所以这首偈就明白了,灯破暗必须及暗─到达暗。可是明和暗不能到达,事实上有明无暗,有暗无明。

还有一点点时间,我们再讲一首偈。

「若灯能自照  亦能照于彼

暗亦应自暗  亦能暗于彼」

如果照你的说法,灯能够自照,也能照于他的话,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知道,暗也能自己暗自己,同时能暗别人。

打铃了是吧?

这首偈容易懂,不多费时间。灯能自照照彼,暗当然也能自暗暗彼。外人错误执着,执着定有。若有定法,即非无上菩提。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时间到了。

外人说:有为法能够自生,也能生彼。好比灯一样,自己能照,也能照人。这首偈龙树菩萨先破自生。你说能够自生,也能生彼。当然是先自生,才能够生彼。可是自生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说:

「此生若未生  云何能自生

若生已自生  生已何用生」

这个生是说生法。生法要是没生的话,怎么能够自生?我们知道,生的观念是长,所以叫生长。如果不长,那是自我还等于自我,好比种子还是种子,不能说是生。种子生长芽,才称为生,可是生长芽就不等于自我了。

所以在观念上,我们应该知道,生是因缘生,不能自生。主要的是,自我还等于自我的话,没生。所以他说「此生若未生,云何能自生?」

「若生已自生,生已何用生?」这是有为法,此生就是生法。这是什么呢?已经生了。它既然已经生了,何必再用生?

这是以未生、已生破自生。

下面总破。

「生非生已生  亦非未生生

生时亦不生  去来中已答」

「生非生已生,亦非未生生。」生法不是生了以后再生,也不是未生而生,这半偈重复上面那一首偈。「生时亦不生,去来中已答。」生时是什么呢?未生已生和合相叫生时。︿去来品﹀中说「已去无有去」,已去是过去,已去之中,无有去法;「未去亦无去」,未去是未来,也没有去法;「去时亦无去」,去时是现在,去时也没有去法。

这个法是空的,因为过去没有,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如果过去不空,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应该有过去。现在是空的,是过去、未来形成。未来也是空的,是过去、现在形成。

︿去来品﹀中已经说过,未去、已去也是这种情形,去时也是这种情形,所以他说︿去来品﹀中已答。

已生是过去,过去无生,有为法没有生。「亦非未生生」,也非未来而生。「生时亦不生」,现在也不生。所以一切法无生。

怎么一切法无生呢?一切法因缘生,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就无生。无自性是空,一切法空,所以无生。因缘生是假,一切法假,所以无生。无自性就无所有,无所有所以无生。无自性不可得,不可得所以无生。

外人又辩了,他说:我所说的生啊,也不是说已生生、未生生、生时生,我是说因缘生。

这时候论主就回答说了:

「若谓生时生  是事已不成

云何众缘合  尔时而得生

若法众缘生  即是寂灭性

是故生生时  是二俱寂灭」

「若谓生时生,是事已不成。」你说生时有生,已经矛盾了,这个不成。你自己讲的话,自己矛盾。什么原因呢?他成立的观念是「本生生生生,生生生本生。」假使有个「生时」生的话,不是本生也不是生生,自己矛盾了嘛!这已经不成了。

「云何众缘合,尔时而得生?」众因缘和合生,无自性,无自性是空,它怎么会生呢?所以他讲:「若法众缘生,即是寂灭性。」什么是寂灭性呢?因缘是有,有法不生,称为灭。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空,空也不生,称为寂灭。有空称为灭,空空称为寂灭。

因缘生,众因缘和合假有,般若称为妙有。妙有无自性就空,不是有个空,如果有个空,空是有,不叫空,空也空称为寂灭。

我们平时说,因缘有是有法。诸法因缘生,那是假的啊!无自性,空的。可是翻身讲一句话,打转身,因为假。怎么叫假呢?它无自性。怎么叫空呢?无自性就是那个空,不是另有个空啊!所以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佛说的。

「是故生生时,是二俱寂灭。」第一个生是生法。这句话应该怎么讲?「是故生法和生时」,这两种都是寂灭,都是无自性的。

外人又辩驳了,他说:事实上我看到,未来法到现在,称为生嘛!

这个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大家说他的错误在什么地方?谁知道?他落于有法。他说事实上看到未来法到现在叫生,落于有法。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所以龙树菩萨说:

「若有未生法  说言有生者

此法先已有  更复何用生」

「若有未生法,说言有生者。」要是有个未生法,就说有生者。「此法先已有,更复何用生?」可是要是有未生法才有生者,既然有了未生法,这个法已经有了,何必再生?所以他落于有法。

论主继续破他:

「若言生时生  是能有所生

何得更有生  而能生是生」

「若言生时生,是能有所生。」你的论点,本来是辩驳我而立的。我先说,生法要是有为的话,更有有为相。换句话说,生要是有为,有为有三相,生、住、灭,那这个生应该还有生住灭。生住灭是有为,应该还有三相生住灭。那么说生住灭,生住灭,生住灭……无穷了。所以他说,你要说生时有生法,那它是无穷了。

「是能有所生」,要是照那么说的话,你的立论是:「本生生生生,生生生本生。」自己先驳倒了,假使生时要是有生法,那一定是它可能生「本生」,也能生「生生」。

我们看起来,外人的思想不够细腻,尽是漏洞。

所以他说:「若言生时生,是能有所生。何得更有生,而能生是生?」怎么会更有生,生这个生法呢?那是无穷过。

所以他接着说:

「若谓更有生  生生则无穷

离生生有生  法皆能自生」

这是说外人自相矛盾了。假使说更有生,能生这个生法,能生生法的那个生法,当然也是有为的。既然有为的,它应该还有生住灭三相。那么生住灭,生住灭,生住灭……就无穷了。所以他说「生生则无穷」。

如果生生无穷的话,你自己说的就驳倒了。你说生生生本生,本生生生生,不落无穷。可是「离生生有生」,离开生生有生法了,那当然无穷。「法皆能自生」,法能自生有什么过呢?不必等本生生生生,生生生本生,它能够自生嘛!

大家静静心,你的思路要细腻。我讲得快不快?他后面那首偈「离生生有生」,离开生生有生法,法皆能自生。意思是说,就不是生生生本生,本生生生生。法皆能够自生。

所以他说:

「有法不应生  无亦不应生

有无亦不生  此义先已说」

「有法不应生」,因为已经有了,何必再生?「无亦不应生」,这个法没有的话,不应生。无法,不假因缘不能生。「有无亦不生」,既然有不生,无不生,两个不生加起来,还是不生。不可能加起来等于生,不可能的。

好比说你没有钱,我没有钱,我们两个加起来,还是没有钱啊!不能说你没有钱,我没有钱,我们两个加起来,变成有钱,那不可能的。

或者有人抬杠,说事实上我见到嘛!男人没有小孩子,女人也没有小孩子,男女结婚以后加起来生小孩子。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男女都是因缘生法,空的。男人是不是细胞?女人也是细胞。如果男人不空,没有细胞还有男人。女人不空,没有细胞还有女人。他都是因缘生的,无自性所以空。空怎么生呢?生小孩子如幻如化啊!

我们再讲,这个小孩子,也是因缘法,没有。那个小孩子,有小孩子生小孩子吗?还是无小孩子生小孩子?如果说有小孩子生小孩子,父母没有生他以前,小孩子在那里?你说在天边。既然在天边,有了,何必等到父母生呢?不生也有他嘛!你说没有小孩子可以生小孩子,也不对!没有小孩子的太多了,石头没有、树木没有、花草没有,都能生小孩子,不合道理!

所以生法是幻相,假有,般若称为妙有。所以「有法不应生」,已经有了嘛!「无亦不应生」,要是无可以生的话,鸡蛋里头没有小鸭的成分,也可生小鸭;石头没有小鸭的成分,也可生小鸭;太阳、空气、水没有小鸭的成分,也可生小鸭。所以说无法也不生。有小鸭的成分是什么原因呢?因缘有。因缘有无自性,就是空的。无呢?因缘无,因缘无无自性,无也是空的。

我们大家错误,错误在那里呢?有是定性有,无是定性无,就错了。要会到有是因缘有,无是因缘无。所以他说:「有无亦不生,此义已先说。」这番道理已经说过了,因为在︿观因缘品﹀的时候说过了。︿因缘品﹀怎么说过呢?他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所以一切法无生。

以下就总破了。因为有为法有三相,生、住、灭,不成立,那是幻相。生则不住,生则不灭;住则不生,住则不灭;灭则不生,灭则不住。不成立,它幻相嘛!一切法如幻如化嘛!

佛说有为法有三相生住灭,是说一切法如幻如化的。所以《金刚经》说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众生误执为定有,就错了。

所以说:

「若诸法灭时  是时不应生

法若不灭者  终无有是事」

「若诸法灭时,是时不应生。」灭则不生,这是一定的。我们知道生就不灭,灭就不生。所以他说:「若诸法灭时,是时不应生。」

「法若不灭者,终无有是事。」大家深深体会!法剎那剎那在灭,你不感觉。因为你不感觉,不知道重要性,所以佛说可怜愍众生!

这一秒钟过去了,再永远不会有了,已经灭了,一剎那一剎那始终在灭。各位修行及早啊!我看见很多人,初见的时候年轻,再见老年了。再见呢,衰弱了。多久以后不见了人,死亡了。各位想一想,可怕啊!可是要知道,他老不是一下子老的,一秒钟一秒钟就老。自己不感觉,所以佛说是可怜愍众生!

这一剎那又过去了,宇宙之间再永远不会有。如果聪明人,抓住这一秒钟一剎那,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有这功德留下来了。所以奉劝大家,时时刻刻,心不离佛,佛不离心。

所以「若诸法灭时,是时不应生。法若不灭者,终无有是事」。没有不成过去的。人生有一种错误的观念。我们一生,就只抓现在,得到现在。不知道现在剎那剎那过去了,有谁抓住的?没有一个人抓住的。法一定要灭,道理唯有佛说出来。现在,按理讲,是过去、未来形成。既然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你为什么不叫现在叫过去呢?不称未来呢?拿事讲,转眼之间就成过去。现在观念刚一起,马上就成过去。所以说古人有一句话,感叹说:「往事不堪重回首!」可是很少有人觉悟!所以说:「法若不灭者,终无有是事。」

以上破生,以下破住。生住灭三相都破。

有没有人有疑问啊?大家听的时候,心要清净。不能打妄想,一打妄想就不懂了。

「不住法不住  住法亦不住

住时亦不住  无生云何住」

为什么「不住法不住」呢?不住法没有嘛!没有法怎么住?法不住是没有它,没有它,它怎么住?所以说「不住法不住」。

「住法亦不住」。或者有人说:「你说不住法不住,对的。可是住法它住吧!」它也不住啊!因为什么原因呢?上面讲过嘛!住法是有为的,有为法有三相,生住灭。假使生则不住,灭则不住,它怎么会住呢?

你说生法住法,没有有为。没有有为,那是无为啊!无为是根据有为立的。没有有为,凭空怎么会有无为呢?所以他说住法也不住。

「住时亦不住」。因为住时没有,住时是现在,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就没有现在。有过去就是已住,有未来就是未住。已住没有住法,未住也没有住法。他已经讲过了嘛!已住怎么没有住法?已住就是那个住法也不住。已住法是有为法,生住灭,所以不住。未住法就是不住法。不住法没有,也不住,所以说「住时亦不住」。

「无生云何住?」有生才有住,可是「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一切法无生」。没有生怎么有住呢?

这首偈里两种破法。「不住法不住,住法亦不住,住时亦不住」,我们称它为纵破。「无生云何住?」称它为夺破。这是古人立的纵破、夺破。

「若诸法灭时  是则不应住

法若不灭者  终无有是事」

「若诸法灭时,是则不应住。」灭即非住嘛!住就不是灭,灭就不是住。所以他说:「若诸法灭时,是则不应住。」

「法若不灭者,终无有是事。」法假使不灭,没这回事!不相信,谁能有办法把现在留住,把时间留住?所以「不灭」没这回事的。

「所有一切法  皆是老死相

终不见有法  离老死有住」

这是破住。所有的法都是老死相,什么老死呢?生灭。众生不知,称为可怜愍众生!时间一剎那一剎那过去,时间一过去永不回头。我们过一剎那,误认为他生长一剎那,其实老死一剎那。

一般众生都迷于现在,说我现在还年轻,现在还力壮。其实现在不停的,因为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刚一说现在的时候,就成过去,我们老死就这么老死。众生迷惑,非到老死的时候才知道老死的可怕,他不知道年轻的时候就老死了。

各位请想,不管你年轻、年老,这一秒钟过去以后,再永远没有了,可怕得很。你到了认为老死之年,那是一秒钟一秒钟累积起来的。我们看见花红的时候,其实它就开始褪色了,肉眼不能察觉。人就是这个样,等到花谢的时候,才知道花老死了;不知道花盛开的时候,也是老死相。你们看山是绿的,它一秒钟一秒钟在变色,你不察觉。好象人不检查不知道有病,一检查他才知道病重了。所以佛说众生是可怜愍众生!

大家想一想,可怕啊!现在大家精神旺盛,体格健壮,你想不想到,死神正向你接近了!早看破这一点,早下手用功。佛说一切法,就为治这个病。佛说一切法,不外治老病死。如果众生能够察觉,现在你发现死神正在向你伸手。不可事到临头悔已迟!早下手用功。怎么办呢?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不相信,我问大家,宇宙之间有什么法不经过老死?有谁知道?不知道的众生太多了,所以佛说可怜愍众生嘛!你脸上的皱纹,不是老了以后才有。现在你虽然天天擦粉,可是它天天长,在不知不觉之中,慢慢夺走你的生命。唉!所以佛为了救众生老死这个病,才教众生证涅槃之法,涅槃就没有生死。怎么证法呢?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那个上面讲呢?经、律、论。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