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菩萨乘之大乘菩提心!

菩萨乘之六度——精进度的差别内容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第三个,精进的内容我们把它念一遍:

  修习精进,差别内容,一、擐甲精进。二、摄善法精进。三、饶益有情精进。生善,增长善法,功德不退。破恶,度懈怠。

  好,精进的内容第一个,从破恶的角度叫做擐甲精进,就是一般我们对于断恶,你看这个擐甲,这个说到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那种铁片,一片一片的铁片,把它编织成的衣服,就是你要无所畏惧,凡是断恶的,都要很坚决,不能断要他断,都是这种态度。

  所以断恶这一块,就没有商量余地了,所有菩萨戒里面,只要是牵涉到菩萨内心烦恼的挣扎,佛陀都是下重药,告诉你,你别无选择,你一定要这样做,这是第一种态度,对于断恶那是非常的坚决。

  第二个,修善,修善法这个要有选择性了,我们不可能修学所有的善法,所以这个你要善知取舍。度众生选择更多了,你在修行当中,你现在的心情不对劲,都可以暂时不度众生,都可以。

  所以他这个在修习精进的时候,断恶是要坚持的,修善跟度众生是可以看因缘办事,这个是三种不同的心态,透过这三种精进,断恶、修善、度众生,增长善法的功德,保持我们的善根的功德不退,来度脱让我们时间空过的懈怠的心。

  这个精进就是让我们的心,永远保持在一种最佳的状态,对法门的好乐,那一种坚持。它的方法呢,主要就是你要善调身心知所进退。我们讲一个例子来做说明,佛陀在经论里面讲出一个譬喻。

  讲到一个国王跟大臣的故事,他说有一个国王,这国王是处事非常的严格。有一次他那个大臣在处理事情的时候犯了严重的错误,国王非常生气,要把他处以死刑。这个时候在处死的过程当中,有另外一个大臣就请命,说,国王你不要把他处死,他好歹也有功劳,你是不是给他一个机会呢。

  那国王就想一想也有道理,好吧,给他一个机会。国王就出了一个题目说,他说我有一只羊,你把它领回去养,三个月以后,我要看到这只羊,它的肉是精壮的,但是没有肥滋,它没有肥肉只有瘦肉,而且是一只强壮的羊,只有瘦肉没有肥肉,如果你做到了,我就赦免你的死亡,你做不到,那就把你处死。

  这个大臣心里想,这可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如果用美好的饮食来喂它一定会有肥肉,我如果给它吃得少,它就连瘦肉都没有,那怎么办呢?怎么样保持精壮的肉,而没有肥滋呢,他就忧愁苦恼了。

  这个大臣他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儿就说:父亲你最近怎么闷闷不乐呢?他父亲就如是如是的报告,这女儿说:我有方法,我们把这只羊用绳子把它绑起来,绑在一个树上,每天给它丰盛的饮食吃,在这个羊的前面的地方,绑一只狼,每天让这只羊看到。然后那狼看到羊的时候,就是准备扑过去,这只羊呢,它是每一天吃美好的食物,但前面总有一只狼盯着它看,果然是养成了精壮的肉,而没有肥滋。

  佛陀讲这个故事在比喻什么,修行跟养羊的道理是一个道理,你一方面要有一种功德的想像,来激发自己美好的愿景,但是你也要有点危机意识,偶尔也要带一点恐怖的境界,来吓吓你自己。说你今生不往生你来生你就完了,你要到地狱去受刀山油锅的痛苦,到饿鬼道受饥饿口渴的痛苦,到畜生道整天被人家打杀的痛苦。

  我们不能够完全给自己吃糖果,不能老是用美好的东西来激发自己,所以在修行当中所谓的善调身心,就是威爱兼抱。我们的心是沉闷的时候,多鼓励一下自己,我们的心躁动的时候,你就要打压一下自己,你在攀缘的时候,躁动的时候,打压自己。就像养这个羊的道理,你一方面给它美好的饮食,一方面用狼来恐怖它,让我们的心,永远保持在一种中道的状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菩萨乘之六度——禅定度的体性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完精进度,看下一个,看这个禅定,首先我们来看看禅定的体性,请合掌:

  《广论》云:住所缘境心不散乱,善心一境性。

  好,这个部分呢,我们这个止的体性,请大家打开我们今天所发的附表第三,止观体性。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这三个法门,都是一个散乱心的阶段,但是这个进入止跟观以后,你就是一种非常的明了寂静的一种状态了,这个是在佛堂的一种静中的修学了。

  首先我们看这个止,这个止有两个说明,先看简单的说明,什么叫做止呢,以善缘心,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奢摩他品,奢摩他就是止。

  这段的开示,有两个重点,第一个讲因地,第二个讲果地。先看因地,因地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心一境性,第二个以善缘心。我们先看第一个,心一境性。那么这个止,它必须要是内心安住在一个单一的所缘境上,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本来是攀缘的,像猴子一样抓一个树枝,然后又攀缘另外一个树枝,抓到一个放掉一个。

  在修止的过程当中,你要选择一个所缘境。比方说念佛,你要选择音声为所缘境,要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第一念是佛号,第二念也是佛号,第三念也是佛号。你必须强迫你的心,是单一的相续的,安住在一个单一的所缘境,这个就是修止的因地,第一个。

  第二个,以善缘心,这种专注的状态必须跟无贪、无瞋、无痴的心相应。也就是说如果你今天是在造恶,在做杀盗淫妄的事情,你很专心,那这个不能构成止,因为你这个造恶的过程,是烦恼的心,是躁动的。

  所以它必须是两个条件,第一个是专注的,第二个是善良的,这两种心结合以后,就构成止的因地。它的果地功德是什么呢,诸三摩地,它所成就种种的三昧,念佛三昧、首楞严王三昧、法华三昧。

  这种因为心一境性,以善缘心的三昧,都是属于止的因果。这是个简单的解释,我们把这个解释把它透过《解深密经》讲得详细一点,我们看第二个解释,什么叫止,请合掌,我们把它念一遍:

  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

  好,这个地方,也是分成因跟果,我们先看因地,这个因地的修学有三个重点。先看第一个,独处空闲,一个菩萨如果你要进步,你一天要有一段时间,自己静一静,你不能整天在外面跑,你在外面跑到最后,你就变成好人不是道人,因为你的善根就跑没了。

  除非你是法身菩萨乘愿再来,你不用做功课,你不用充电,否则你最好是要有一点充电。所以他意思就是,独处空闲,就是你一天,你至少要有一个小时,暂时把手机关掉,暂时把房门关掉,好好的把佛教的止观修学一下。

  我们的能量是生灭法,我们没有证得法身之前,我们的功德不是永恒的,是你有修,它才有,然后你慢慢慢慢把它释放没了,你还再去充电。所以你每一天,一定要有一段时间独处空闲,暂时的息诸缘务,好好的面对你内心的自己,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个,作意思惟,修止一定有一个所缘境,因为它是心一境性。如果你这段时间是念佛,那佛号就是你的所缘境,如果你持咒,咒语就是你的所缘境,你必须强迫你的心是在一个所缘境里面专心的安住,这第二个。

  第三个是这种能思惟心,相续作意思惟,你要一次又一次的,所以修止的人,你必须很有耐性,跑掉了,没事再拉回来,跑掉了,再拉回来。你不断的就是念佛,听自己的声音,打妄想以后,发觉以后,赶快把心又重新恢复到佛号,你要不断的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你不断的努力慢慢慢慢,你的心就从一种少分的安住变成多分的安住,套一句专有名词叫做功夫成片。

  我们的心态是可以调整的,你不断的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多安住故,这个时候你的因地就圆满了。看它的果地,果地有两种功德,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我们不断的修习专住,首先产生心轻安,你的心会产生两种功德,第一个,明了。

  所以你打完坐的时候出来,你的心特别的明了。真正得禅定的人,在唯识学上说,他可以看得到墙壁的毛细孔,他那明了性到那个程度,他的六根的那个明了性特别强,刚刚打坐完的人,一点小小的声音,都能够听得清清楚楚。

  第二个寂静,他心中的那个波浪,慢慢的停下来,平静的水。所以他这个时候,内心是非常的轻安,明了寂静,寂静明了这第一个;第二个,他的心的轻安,会带动身的轻安。这个身的轻安,是这样子,我们身体有地水火风四大,打坐的人因为你心寂静,你会带动一种风大,那个气从丹田里面开始活动,然后周遍身心,那个气脉的跑动,会让你全身非常的舒畅。

  我们一般人没有在打坐的人,即使你没有生病,其实你的身体还是很粗重,是一块很粗重的一个肉,在那个地方走来走去。但是你打坐的人,你的身体会觉得很轻松非常轻松,因为你那个气脉跑得非常顺畅,这叫身轻安。所以它是先有心轻安,才产生身轻安,是名奢摩他。

  我们的念佛人,所谓的一心不乱,它是要点点滴滴栽培的,如果你平常都没有静中修,你念佛不能够说,诶,我在等车的时候念几句佛号,我在办事情的时候,有空档念几句佛号,不可以这样,不可以,这个只能够当点心吃可以,你要有正餐,要有定课喔。

  你的佛号不能都是在散乱心中念,你这个佛号,你贮存的佛号,每一句佛号都是散乱心的,都是在利用空档的时候念的,你到时候,临终的时候,你每一个佛号力量都薄弱。一定有静中修才有动中修,而静中修是正餐。

  我们佛法讲如是因如是果,你贮存进去的每一句佛号,你必须是要有定课的,就是息诸缘务,没什么理由的。我们的心受到外境的干扰,我们心就散乱,没有几个人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不可能。所以你必须一天至少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时间,就静下心来,就专心的听你的佛号的声音,跑掉再拉回来,跑掉再拉回来,你一天要贮存一些高品质的佛号在里面,或多或少。

  在我们的仓库当中,你一天至少要半个小时,贮存那些高质量的佛号。你不可以一天当中,都在散散乱乱的空档,贮存一些低品质的佛号,不可以。祖师劝我们把握平常的时间,那是比没有念佛还好而已,反正你不念佛也打妄想,但是你不能够以这个佛号,当做你的正餐,不可以。

  因为你这存进去的佛号,都是低品质,你因地贮存进去是低品质的佛号,临终表现出来就是低品质的佛号,不可以这样子。所以我们必须为临终的时候,培养那种专注力、相续力、那种高档的一心不乱的佛号,要贮存一些高质量的佛号,这平常都要准备的,这个就是修止的一个特点,提升你佛号的品质,是这个意思。

  好,那么休息十分钟好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菩萨乘之六度——禅定度的加行

净界法师

    第36集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十六面,我们讲到禅定的修学方便,在我们发了菩提心,安住菩萨种性以后,我们开始操作六度的法门。六度的法门,它有两个不同的差别的内容,一种是成就我们的善业力,另外一种,是成就我们的一种正念力,这两个对我们往生净土的人来说,缺一不可。

  我们刚开始行菩萨道的时候,没错,会偏重在善业力,所谓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一块,我们透过净罪集资,让我们临终的时候少一点障碍,在一种很安稳的环境之下,提起佛号,但是你不能永远的停留在善业的修学。

  所以我们透过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修学以后,你慢慢慢慢的就要去贮存一些临终的正念的资粮。你平常的正念不准备,你不可能临终的时候有正念可以用,不可能,绝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所以临终的正念,是你平常做功课的时候,点点滴滴的强迫自己,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那一份的坚持的力量,贮存一种一心不乱的能量出来的。所以我们从一种善业的修习,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一种散乱心的动态的修学,慢慢慢慢你就要有一点时间,走入你的佛堂,修学止观,贮存一些正念的能量,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从散乱心的善业的修学,而提升到一种专注的寂静的正念的修学呢,为什么一定要提升呢?我们来看看,这个佛菩萨是怎么说的,看加行,请合掌,我们把它念一遍:

  《解深密经》云:慈氏,若诸声闻,若诸菩萨,若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应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谓前施、戒、忍等乃至大小乘一切功德,皆须由修习止观力故,而得增长乃至成办,是故菩萨于中,须数数修习。

  为什么要修止观呢?这个地方《解深密经》,佛陀就告诉了慈氏,告诉弥勒菩萨说:你要知道一件事,这个三乘的圣人,包括谁呢,若诸声闻,这二乘人、乃至于若诸菩萨,只要是成就出世间圣道的圣人,乃至于佛陀,佛陀也不例外,他们所成就的世间的功德,出世间的功德。世间的功德包括种种的禅定三昧,出世间的功德当然就是菩提涅槃,那种世间的功德跟出世间的功德,是怎么来的呢,应知皆是奢摩他跟毗钵舍那所成就的果报。

  这个地方的关键在于皆是,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人是在散乱心的阶段,而成就世间的功德,跟出世间的功德,没有一个人,就是皆是,就是没有例外。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说,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这种功德,乃至小乘一切的功德,都是用止观的关系,才能够增长广大乃至于成就圆满。

  所以菩萨,你要提升你的修行层次,应该数数修习止观。这个事情是这样讲,说是心力带动法力,法力加持心力,当然这个心力是主动,法力是被动。同样一句佛号,同样一句大悲咒,为什么观世音菩萨,操作这个大悲咒的时候,他变成千手千眼,为什么我们念大悲咒的时候,它只是一个大悲咒,为什么?因为我们心力羸弱,有太多的妄想。

  所以这个地方,就牵涉到你那个堪能性,这个在唯识学就是说,修止观会加强你的堪能性,什么叫堪能性呢?就是你的造业的能力。比方说马的堪能性比狗还好,狗的堪能性比一只小老鼠还好,小老鼠的堪能性比一只蚂蚁还好。所以你修止观,它会提升你造业的能力,就是临终你也念十句佛号,他也念十句佛号,但是另外一个人,他整天在外面跑来跑去的,你平常有一个小时的定课,你这十句佛号就比他的品质优秀,你就容易把弥陀感应出来。

  其实应该这样讲,理论上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的力量,能量是固定的。为什么有些人,他念佛没有力量呢,因为他分散,心光外泄。在唯识学上说,说你为什么要修专注呢,就像水一样,你不做一个水坝,这个水都流光了。不是说你念佛没有力量,是你平常的心,那个能量分散的太厉害,你平常日常生活都把能量散完了,都分散完了,所以你真的念佛的时候,那个力量都薄弱了,我们应该适当的把水收集起来,不要让它到处跑,否则很可惜的。

  所以我们平常的时候,适当的都摄六根,专一安住在一个所缘境,会把我们那种心光外泄的力量,稍微调整一下,稍微往内收一点。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一天的能量都固定的,但是,你不能让你的心的能量到处散,就像那个水到处泼,泼到最后你真的想用水的时候,一点水都没有。不要小看一天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专注,那个能量点点滴滴,你一年下来三百六十五天,三年下来十年下来,那个力量就可怕。

  所以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佛菩萨的功德,没有一个人是不修止观的,不是说哪一个佛菩萨,整天在外面跑,他就能够成就这么广大的功德,不可能,那个只是叫做道前基础,那叫忏除罪障,积集资粮。那破障的基础,他的正修在止观这一块,如果你的心,整天都是散散乱乱乱的,你这一生就干不出什么大功德事情,不可能,你念佛念两个小时都没有用,因为你的心整个是散乱的,你一点能量都没有。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加强我们心中的堪能性,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能够每天专注的念一句佛号,抵得过人家平常念一百句佛号,因为你的心强,造业力强,同样一句佛号,你能念的心能量强,你就能够把佛菩萨的功德,相对的能够把它运转起来,你感应的力量相对的强。佛菩萨是被动配合的,你释放多少的力量,你对佛号的转动的力量有多大,佛菩萨就给你多大的功德,非常公平。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想要再把一句佛号,操作成能够超越生死,达到一心不乱,那你平常就要有一点打坐的功课。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