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元音老人和徐恒志老人指导学人书信集---大音希声》

贾延仁者:


  10月9日函,近方阅到,因我曾到外地朝礼,不在上海。近日方回。“观心”时能感到妄念渐少,正是进步。至于无聊的感觉,孤寂而无依,乃不能时常起观之故,如能随时提起正觉——寂然不动,而了了分明,做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则进趣有路,不至有孤寂、无聊之感!


愚观心有所明了,而再修“心密”者,一则从事修上增加定力;二则“法门无量誓愿学”,有利于饶益有情。上座修六字大明咒(定),下座修观心(慧)正是定慧结合,定慧交资,甚好,久之,便能寂而常照矣。


照片与友人同摄,今寄奉,(身边没有单身照)《般若花》,也邮寄上,望查收。随来50元已收到,谢谢!本想退上,免影响仁者生活,但念仁者一片至诚,故已收下,并已供养贫苦道侣,为仁者培福积德,必生无量欢喜心。顺祝一切吉祥。


                   

恒志拜启


1998年10月29日



答南京齐伟居士

徐老师您好!
   
自从今年3月18日和某居士去老师那里叙述学佛心得,得到老师印可之后,回到日本,我一直遵从上师的教诲,致力于观心和打扫习气。虽然时进时退,但由于根本已明,所以也算有惊无险。
   
最近基本上仍是以观心为主,打坐几乎没有时间,总的情况是能够常观,但不能恒观。遇境会粘,但并不怕粘。因早知始作俑者是谁,但只观察此时那被粘住的是谁,早已笑掉了大牙:真是自作自受。别人岂能知道我的模样,谁能描述出我此时的心境,真是虚虚实实,假我真我一起现前,明眼人也奈我若何。说什么“假我真我”字,早就破绽百出。又说什么“破绽百出”,只要露出一个字,世界早已变翻了脸。佛法说难,让你难于上青天,佛法说易,让你竟难以置信。说难说易,总是一个“难”字了得,故只能让释迦苦口婆心40年,真难为了慈心文佛。我最初学佛时,最讨厌的一句话就是“学佛只是除习气”,但现在,我除了“除习气”之外,还能做什么事呢。我开始留意起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时的心态,在感受到人、事、物的变化而在那一刻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反应时,我就会及时投下一个问号:这正在感受酸甜苦辣的是谁?我是一个极爱面子的人,我知道这种恶习必须要改,于是就在遭遇到面子受损的关头,尽管难堪,但我就是要拼命体会难堪的滋味。难堪虽然是假相一个,但在难堪时自己还是会体会到这难堪的滋味,但即使在难堪时,仍然还是清楚地知道:知道这难堪的并不难堪,而这才是真正的自己。因此,佛法可以说是最好的心理学,自己做自己的医生,自己给自己诊断,开处方,服药,疗养,自己照顾自己一辈子,真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孤家寡人。
   
随时保持一种安祥的心境还是很重要的。由于要随时进行保任,如果神色张惶,或做事节奏飞快,则似乎很难有效地觉出散乱心,不免又被境界粘住。因此,我尝试着走路也好,做事也好,或者说话也好,相对放慢速度,这样似乎可以比较敏感,清楚地进行观照。我观照时使用两种方法:用耳听声,以及用眼观看。两种方法分别对治不同的粘境。闻性,见性,佛性,本性,本来面目,真正的我等,其实都是一回事。知道了之后,只要时时仔细觉照,不难发觉任你如何地在境界里攀援不舍,都只是昙花一现,该偃旗的自然会偃旗,该息鼓的自然会息鼓,而于自性了不相干,更用不着懊悔保任不力。一切只是时节因缘的问题,只要有份耐心,即使不能马上从境界中出来,也能在境界里边烦恼,边快乐:烦恼的是自己还被境界粘著,快乐的是虽然不能马上抽身,但很清楚那个“知道”烦恼的并不烦恼,这个奥秘竟然被我得到,且时时可以体会,可以受用,能不庆快平生吗?
   
关于“见性”之事,我觉得似乎作“现性”来理解更好。理由有二:一个理由是古语中“见”即是“现”之意,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即是“现”的通假字。原意是“现出”的意思。另一个理由是所谓的“见性”并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内心深切的体会,是超越心意识之后,本性的“自然现前”。所以与其说“见性”易使学人产生误会的话,不如说“现性”而可免去一番心意识的妄想与猜测。
   
关于“悟”之事,一向有几种说法。有“解悟”、“理悟”、“顿悟”,有人认为“解悟”只是文字上的理解,这与“理悟”似乎是一回事。“顿悟”则是一瞬间亲证本来。“打成一片”则时时不离本来,享受本地风光矣。我认为“解悟”确属文字理解,与“理悟”略有不同:“理悟”已有身心两方面的体会,即已算是一种“体悟”,“顿悟”则于一瞬间了知本来,所谓“如实知自心”往往当事者会有“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的切身感叹。而且从此之后,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心态:在此之前的人生观、世界观一下子发生巨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崭新的自我观念,可以说“顿悟”是一个人生最重要的里程碑:因为自从那一刻开始,他已切实感觉到自身的巨变,虽然仍会被生活所转,也仍然会有烦恼,但是他已经几乎不需要再通过看经书,找拐杖来帮助自己应付旅途中的艰难困苦。他在深刻冷观内心时候,其实就是在看经书,也就是在念佛,也即是禅定,也即是观照。一切境界都是自性的变幻,也就是三藏十二部经,每一个境界都在试探着你,看你此刻的心态是粘还是不粘。若是粘住了,即是坠入三界,若是不被粘住,则当下出离三界。所以若想三界能做得主,只看眼下是否能做主。真个是:
   
佛法无多子,只看粘不粘,
   
若想出三界,需把心意牵;
   
三界非入出,心意岂劳牵,
   
本自离生灭,何妨作配角。
   
天天观世间,日日忙里闲,
   
回看来时路,已过万重天。
十分感谢
老师给我写的对联:
   
供养枯寂禅心
   
敲醒繁华春梦
   
我视如至宝,会好好照上师的要求去做。某居士也很用功,我们自己发愿努力保任,争取早日荷担起如来家业,将来能在日本广传“六字大明咒”及上师的“观心法门”。不能一直在上师身旁伺候,实在深感惭愧!只愿时时得到上师,元音老人和十方诸佛的加持,使我能早日证入佛地,永在人间广传正法。以上心得,不知是否合乎祖意,望老师能及时鞭策学生,使能快马加鞭,早奔前程。


学生:齐伟


        
2000年8月8日于日本.东京



齐伟仁者慧眼:
  (一)长信收到,千里鸿雁,来自异国,十分欣慰!仁者理事圆融,才华横溢,尤其对佛法修证,可称更上层楼,如说:“遇境会粘,但并不怕粘”;“我除了除习气之外,还能做什么事?”“但我就是要拼命体会难堪的滋味”……,这些都说明若非真实用功,不能有此体会!佛法唯证相应,若继续保任,打扫宿垢,终能打成一片;所谓打成一片,即是昼夜六时,妄想脱落,心无散乱,人生至此,得大解脱,岂不庆快平生!但多生积垢,亦非一时能除,总须“在有障碍中忍得过,能忍得过即无碍矣”,譬如爱面子一事,正是我们考验的好机会,能与之挨磨、周旋,久之自能脱然。
  (二)文字无咎,损益在人,故亦无有定法可说。如“理悟”,可作道理上明白解,亦可作明白“理体”解,“证悟”可作破初关、亲见本来面目解(素法身),亦可作破无明,见法性的“分证”和“满证”解。(圆教破四十二品无明、别教破十二品无明)一般说来,以“悟”、“修”、“证”三个字作分别,最简要,即1.开“悟”自性,2.由悟起“修”,3.由修而“证”,列表如下:


修 证 三 阶 段


悟 (见道)根尘脱落,明悟自性——破初关
修 (修道)绵密保任,长养圣胎——破重关
证 (证道)放任而为,无所不是——破牢关


(三)“见性”意即“现性”,但原来都已用惯,可以不改,只要领会其义即可。何况古人曾说:肉眼亦可以见性。因为开悟以后,全相即性,山河大地全露法王之身,故目见山河大地即是肉眼见性,此意颇深,古人有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天台宗也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可助理解。
  (四)“心态是粘还是不粘……”是出入三界的关键,此语说得何等精辟!圣贤、佛菩萨与我们凡夫的界限,就在粘与不粘,粘则系结、挂碍、不自在、生死;不粘则解脱、自在、出生死;圣人是念而无住,用而不著,凡夫是缠结、挂碍、著相粘境,界限十分清楚。我们必须努力用功,使妄想脱落,打成一片,随缘逍遥,放旷自在。自知烦恼即是菩提,妄想就是妙用,穿衣吃饭,迎宾送客等一切法皆是佛法。
  仁者所说“在观心时,其实正是念佛”,正是。凡内观自心,外参经论,实际上都是念佛法门,以一切不离自性故。又“任你如何在境界里攀援不舍,都是昙花一现”,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实)但不是断灭,所谓“一切法皆是佛法”(无虚),无实无虚,即是吾人的本来面目!


(五)五言偈一首,可谓道尽心要,承担如来家业,实是责无旁贷,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生苦恼,亟待匡济,大心救度,不愧佛子,愿与仁者共勉之。录古德颂一首,以助法喜:
   
转处孤危万事休。随缘得旨复何求。
   
群生造化乘斯力。一道灵光触处周。
   
即事即空无剩法。全心全佛有来繇。
   
填沟塞壑无人会。可笑骑牛更觅牛。
   
此祝安详!年老眼花,不尽欲言。某居士于此致意,希团结奋斗,情愍一切!


          

恒志拜书


2000年8月20日



答南京某居士

某某仁者:


6月9日来信收悉。细阅来信,觉仁者宿根甚深,故能发起大愿,愿以科学弘扬佛法,并度脱一切苦恼众生,不胜赞叹!若非夙慧,要信佛、念佛也很不易,何况发此无上大愿。尚希善自珍摄,奋发向上,自强不息,自度度人,庶不至于虚度一生。


修法时,发生“心烦异常”、“火气小升”或昏沉嗜睡,这些都是用功中的常有现象。正因我们无始以来,第八识中含藏无量善善恶恶种子,在功夫迫逼下,便都翻腾出来,这是好处,而非坏处,譬如治病,不经过一番吐、泻、汗的过程,病邪便不易驱除。故《四十二章经》说:“夫为道者,如一人与万人敌。”故修心人在烦恼、习气翻动时,要坚毅勇猛,常常与自己脾气奋斗,常常与自己逆,一切时返观自己的心念,幻生幻灭,既不执著,随之流浪,也不必著意息灭,因妄念本空,原是无可遣除的,只要回光返照,知道它是本空,妄念便于不知不觉中消失。《金刚经》说:“凡所有相(心理现象、物质现象等)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本性、觉性)。”以上是用功中的第一步,无论修什么法,都要达到、掌握这个总的要求。


经过修法(或静坐观心、或持咒结印……),并常与习气奋斗后,经过一定时间,定慧力便逐步增强,当依此定力和慧力继续澄清妄念,到功行纯熟,便能出现前后际断(前念已灭、后念未起)时的一番光景,紧紧体验此光景究是什么?!切要、切要。这是第二步。


到自见湛寂灵明之本性后,正好从悟起修,于一切人事、烦恼中锻炼打磨,无明愈消,本性愈显。从此广修六度万行,一一消归自性,《金刚经》所谓:“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你对“明心见性,已有决定之信念。”故今谈此简明之法,祈耐心行之。拙著《学佛是怎么一回事》的“观心”一节以及《静坐入门》中“关于观心”一节,均可参阅。心中心法,有精力时可继续修,一切身心变化,不予理睬,每日只要修二小时(以二小时为一座,不必修三小时)。[涉及修法仪轨程序内容,此处略。编者注]
心中心法如不能坚持,暂放一下,也不妨,待体力好一些再来。又修时切勿坐三小时。不修法时,刻刻观心、时时觉照,一样可以息妄想,见自性。无有定法,总在契机。


迷闷、恶梦、遗精与夙业和杂念有关,得定后,这些现象可逐步改善,不必忧虑。今后若有问题,可通信联系,以补未前来能面谈之不足,好吗?李老师[元音老人,编者注]近来会面,因彼此都很忙,外地有多处请他,可能已赴外地。复颂健康快乐。


愚 徐恒志谨启


6月13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某某仁者:


6月21日函悉。众生根机不同,故修法也自有异。读来书,知你般若根性甚厚,能与观心相应这是好事。当知观心即能见性,即能启发般若,而般若为诸佛之母,可见观心之重要。故经云:“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现仁者从实践中,自觉观心之法,甚为相应,则请一门深入,直下观照自己心念,当照见自己心念、意识时,不去理它,既不随逐它,也不息灭它,只要时时回光返照,要知妄心本空,由于觉照在前,便能自然化于无形。一面常常与自己逆,处处与自己过不去,于一切有障碍中忍得过,即此便是进步,久久便能心无挂碍,而渐入于光明自在之境矣。故《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常常用功观照,妄念由少而空,便出现寂而照、照而寂境界,此境界即吾人之本来面目。但不能有心求之,功到自现耳。若无相真心现前,则自然具足万法,与一切法不二,因一切法皆是佛法。且无相是体,无不相是用,从体起用,用还归体,体用不二,理事不二,故念佛、持咒等等,非不可用,但当以观心为主,其他为助。目前以一念万年修去,甚要甚要。其他一律暂放,今后自可由一门而会入普门也。《金刚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观心即持咒,《心经》说:“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但若初步观心,尚无把握时,则可“持咒观咒(即观心)”精勤行之,不久自能即念即观,观念不二,则体用如如矣。拙著《学佛是怎么一回事》有二段观心文字,(第二段在《怎样实践佛法》文中,只要看前面一小段)。另在《静坐入门》中也有一段《关于观心》可参阅。祝康乐。


恒志


6月28日



答鹤壁妙悟居士

妙悟仁者:


函悉。照片亦收到,甚谢!仁者虚心求法,期了大事,十分难得!


佛法大事,首在了悟本来,悟后知自性本净,有相皆妄,于事上处处磨练,打扫无始来之深潜种子;业种渐消,理事相融,至此心光渐露,寂而照,照而寂,用功扎实,渐成一片,虽不变而随缘,虽随缘而不变。正如明镜照物,寂然不动而照用无尽,光明遍照,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用功至此,何有生死,不生不灭,湛然常住矣。略述要旨,以备修证。复颂寂照。


                              
愚 恒志 合十


11月1日



妙悟仁者慧眼:


5月9日函收悉。


一、仁者觉察到:“以前种种知见,原来都是执著而已”,不错!对在世言为“人我执”,对出世言则“法我执”,执我、执法总是“妄想颠倒”。佛成道后喟然叹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妄想、执著”四字为众生的大病根。


二、诸佛菩萨无住生心,荡尽妄念,以证体;有体必有相、有用。普贤大士十大愿王,乃大士“无住”后所生的心,此心包括清净心、誓愿心、慈悲心、六度四摄心、上求下化心。若无此等心,岂不成断灭?而所证之体亦将成为顽空、断灭空耶?“无住生心”正是真空妙有,体用如如也。(弥陀四十八愿、药师十二大愿,无不如此。)


三、“慈悲”乃自性本具之“相”和“用”,与情见不同,前者不系缚,不污染;后者缠缚、贪著,不得自在,乃两者的分界线。证此性故,度尽众生而无所度,妙用纵横而无所著。佛性之妙如是如是!


四、不但我每无言说法,山河大地、黄花翠竹尽在昼夜说法,仁者曾闻到乎!?


五、“心密”修持要领,将于今后增订的《般若花》上以书信方式略叙了,以法供养一切同修,今年三季度将可出版,仁者有缘必能得之。草颂定慧圆明。


                                 
恒志 拜启


5月16日



答鹤壁智俊居士

俊才仁者慧鉴:

2月6日手书敬悉。知仁者发心坚定,知见纯正,与夙世栽培有关,十分难得!修“六字大明咒密法”有闪光及震动等感应,这是好的效应,主要是修法引起生理和心


理上的变化,也是业习逐步消落的现象,但须一切不理,不要有追求和任何执著,继续修法,一样可得定开慧,明悟心性。今后如有机会到上海来,可以传授心中心法,以进一步加强定慧力量。定中出现一切境象,当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不取不舍,一有执著,便入魔境矣。


当修法至念寂心空,但是灵明遍照,不同木石,这是什么光景,希常返照而默契之,最要最要。此复顺祝法乐。


                          
愚徐恒志 手启


1992年2月15日


我已迁居至下列地址,通讯处:上海虹口密云路……



俊才居士:


3月12日函早收,因忙,耽搁,未即奉复,请谅。


仁者坚持修“六字大明咒”,甚好,心身上必然有变化,但不必过分着意于一切境界,当不取不舍,听其自然。记忆力一般因与空定相应,容易过后就忘,但于注意事,往往特觉精锐,总应于一切法无住无著,便能心空境寂。用心太专,则引血上升,故会出现胀的现象,可用意注丹田以治之。一般在修持中,最易出现掉举(心身晃动等属之)、昏沉二种现象,故要以定慧等持对治之,(即止观双运)。至于在能所双忘,刹那间前际后际顿断,此时出现之空寂灵明光景,正是自性之显露,但因定慧力弱,故转瞬即逝,随着修持增进,逐步自能常处于寂照境象中,但切勿祈求见光见佛,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


梦中境界虽是独头意识的反映,但也往往与过去所熏习有关,所现寺院、僧人等境,可能是夙世种子现行,但一切勿执著,若生执著便是识神用事,即是生死颠倒。


遥灌之事,只是不得已而行之,今齐居士既曾以简灌代传,为使您不至长途跋涉,希与齐居士商定,请其届时做观想,由愚给您灌顶,注意各点如下:


一、时间:4月30日(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星期四)上午八时整开始至八时半,灌顶结束。


二、程序:(略)


三、灌顶内容:(略)


四、坐着听讲法要(由齐居士讲修持中应说明事项。)


以上遥灌法,是不得已之方便法门,今据仁者要求方便行之,不必外传,祈慧察。此复即祝定慧双修。                                 
        


四皈依即:南无咕噜贝(上师)、南无布达耶(佛)、南无达尔马耶(法)、南无僧伽耶(僧)


愚恒志 手启


1992年3月26日



智俊仁者:


   
4月30日函已收,款100元也已收到,本拟立即退回,我无德无能,不能滥受供养,浪费您们钱财,但旋思仁者一片至诚供养之心,也不能过于严拒,以满足修福培德之心愿,故决定按照我一般往例,将此款作为请赠各种佛书、赠送各处道友、广结法缘之用,深愿仗此功德回向仁者早日得定开慧、圆证菩提,专此奉告,当所乐闻也。所询各点奉答如下:


一、坐中突然一闪,或大脑有“啪”的声音等等,都是用功真切,由心理变化引起生理上变化所致,也是业障逐步消除的景象,宜听其自然,勿染着,勿希求,逐步任运进道。晴空无云之境,只是一瞬即过,不能抓住,这正是定力未充之故。这也是一种功境,但力用为少耳。今后修心中心每座二小时,日久功深,自然进入三昧,与定相应。下座后由寂定本体,起慧照妙用,定慧互资,久则寂光真境,常得现前。


   
二、定是体,慧是用。实际上是定慧不二,体用一如,如明镜无尘是体,能照物是用,二而一也。镜前放花则花现,放灯则灯现,此即随缘起用,真性也如此,能随缘起妙用,而无染无着,解脱自在。


三、凡有分别、有污染,即是识神用事,能定慧等修,证入常住真心,便能转识成智。——虽能随缘应用,但用而不着。功夫全在真修实践,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也。


四、道家用“元神”一词(也有用“谷神”者,为老子所说“谷神不死”,作为道的代名词。老子《道德经》还有“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等对道的形容词,道家以此说明“道”的客观存在。但从佛法的观点看,道家所谓“道”,往往是已能使六、七二识伏而不行,但第八识仍未彻底转化,出现一种非想(六七识伏住)非非想(八识仍在现行)的境界,相当于无色界的最高一层天,虽寿命极长,但仍有堕落的可能。故与佛家所说真性似同而实不同。当然,随机说法,借其说以说明问题,并无不可,但分清真假,掌握真理,至为重要。


五、道家先修命功,气沉丹田,祛病延年,再进一步修“性功”,此叫“性命双修”;佛家则认为“五蕴皆空、六尘非有”,不叫人执著身见、我见,故直下以见性为要事,实际上见性的人,也自能安身立命、流畅气血,盖佛家务本,道家逐末。吕洞宾所说正坐此病,故历史上他曾被黄龙禅师所呵,后便归入禅门。总之,执著身命,便成“我执”,执著“五蕴”为实法,便成“法执”,正是生死根本。故六祖大师说:“但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见性即是开悟,悟后才入正修,不至盲修瞎练。此心中心法之所以可贵之处。草复即颂法喜。


                          
愚徐恒志 手启


1992年5月7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智俊仁者慧眼:


6月10函悉,知令岳父患病去世,生老病死,确是百苦交煎,众生无始劫来,六道流转,非佛法,实无出路。


所说修持过程中出现的大爆炸景象,是由于用功过程中心理上的变化引起生理上的反应,也是业障渐消,和自性现前的朕兆,但既勿追求,也勿惊异。(愚在三十岁左右,观心功夫严密时,也常出现此现象,以后就没有了。)用功既久,定慧力增强,就能于行住坐卧中,常寂常照。当知业障消落和自性现前是一回事,妄歇则真显,(无明分分消,觉性分分显)。常念《金刚经》四句偈,便能自在无碍矣。佛法原在去执,常安于无住心态,便不至入于魔邪。


人事既毕,仍可从三印开始接着坐,不必重头来,因前修所熏习的无漏种子不失。见性之人湛寂圆明,而仍了了不昧,虽能所两忘,而妙用恒沙,岂有不知东南西北,不能料理生活之理,这仍是以推理代实证。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不住不著,用而无滞,古人所谓:“神通与妙用,运水与搬柴”。仁者所说“如痴如呆,倒也照样生活”,岂非体用齐彰,空有不二乎。与志军居士之问答,很可以,总以不著不落,不被境转为是。闻元音老师将于本月底赴温州避暑。


附上近来出版之拙作《般若花》二册,分赠仁者与齐志军伉俪各一册,以供参考。见性非关文字,不过如见月之指而已。即颂精进。


(可先看“关于佛性答问”,对您目前修证有帮助,其余慢慢看之可也。)


愚恒志 手启


1992年6月17日



智俊仁者慧眼:


7月16日手书敬悉。知《般若花》已收到,很好。对书中所说,仁者多有会心之处,难得!学佛原在以心印心,本非言语文字所能阐明。所询“明心后当以何为归”,明心后仍归于自心,自心本不可得,即归于不可得处,此在明彻后,自知归处。未彻底明悟前,仍需借密法以修炼之,以便增强打扫习气之定慧力,习气打扫至如何程度,即悟证自性至如何程度;及其至,则灵明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本自无生,今亦无灭,十方佛土,随愿依托,无生而生,生即无生也。禅、教、净下手方便不同,归元并无二路,明心后则知即禅、即教、即净,而亦非禅、非教、非净,全是一圆融清净宝觉。此就根本处言之也。在实际修证上,由于各人愿力不同,可以自揣根性,随宜学修,一般来说,禅宗全仗自力,密、净二宗,兼仗他力,故历来祖师大德明悟后多转向净土,以迅速圆净功德。“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是愚行持宗旨,并以此自利利人。仁者亦欲“共赴莲台”,何善如之!


   
修心密时多昏沉,印堂穴等处有紧胀感,刺痛感及眼角膜发红等,说明在修持中有昏散交攻及虚火上炎现象,一宜坚持印咒,平心静气地修持,随时注意气沉下腹部,妄念起时不随不舍,只顾到持咒,自然渐归于平静。又须知各人多生所习不同,故反应亦不同,也有用功愈切,习气翻出也愈多,此乃好事,并非坏事,譬如打扫房舍,垃圾搬运正忙也。至于有时不能坐足二小时,此主要是定力不足,影响体力,(如有定力,二小时很快过去)逐步练习之,当能好转。(目前天热,体力也易疲劳)总之,修心最宜不急不缓,无住无著,善巧方便,以调伏之。心中心法,上座时是培养定力,(修止)下座时是练习慧力,(修观)定慧双修,久则功夫成片矣。所云“无力扭转”,被“名相所转”,皆定慧力不足之故,但不必急,水到则渠自成,只要时时凛觉,于一切法不取不舍,习气自能逐步脱卸。


  目前修法阶段,不宜读大部经典,得定开慧,明心见性后,才可取以印证,至此则三藏十二部莫非自心注脚,否则未免被“名相”、义理卜度所转,对修法无益。古来宗下大德在一个阶段,亦往往放弃文字,专重参究,莫非先求打开自家宝藏。至于一般禅宗语录等,目前阶段也以少看为宜,古人所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也。略书所见,藉供参究。复颂暑祺。


                                 
愚恒志 手启


1992年7月22日



智俊仁者慧鉴:


9月23日 手书敬悉。智伟居士求法心切,故已允方便遥灌,使能进修,希诸仁者互相切磋,共进于道。所言“登战”未知是何人,知皆从气功转入心地法门,皆夙慧有以启发之也。


闻仁者近期习气种子翻动厉害,这是大好事,说明第八识中含藏无量习气种子,今被功夫迫急而翻腾出来,正是进步之时,切勿怀疑。谚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此之谓也。当知翻腾习气种子,乃修心人必经之过程,惟有不惊不怖,不取不舍,自能逐步业消智朗,又须常发无上菩提之心,一面修法,一面忏悔,自能逐步定慧双融,寂照现前。


修心中心法,大致已有百座以上,执著既较前减少,意境自与前不同,但定力毕竟不足,故遇事无力,仍难放下,故仍坚持修法,此虽事修,不异理观,非定不足以启慧,非慧不足以空境,老实修持,打好基础,日后有受用时也。拙作《般若花》87页“除习气的过程,”可作参考。上座后不愿结印、不愿持咒,当念全事即理,事理不二,天下岂有不劳而获之便宜事乎。一切法本是一时方便,但不宜放手过早。六祖云:“用自真如性,以般若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坛经》)此即起观之法,关键在常常回光返照此空寂灵明之性体,久则“虚明自照,不劳心力”矣。元音老师仍在上海,健康如常,请诸仁勿念。复叩自在。(徐州学习如有暇欢迎来沪一行。)


又五蕴不外色心二法,此二法乃妄心所显,妄心若息,则诸法皆亡;息下妄心便是“照见五蕴皆空”,则能“度一切苦厄”矣。


愚恒志 手拜


1992年 9月28日



智俊仁者道眼:


11月27日函悉。关于修法翻种子现象,这是必然过程,用功愈切往往习气翻出也愈多。正如打扫屋内尘埃杂物,此时搬运正忙也。至于昏沉也是一种“随烦恼心所”,容易出现,随着定力增强,逐步自可减少;梦中境界乃是“独头意识”。志军居士所说:“坚持下去,便会好转”,乃是正论。所谓“难以与自己逆”者,亦与定力有关,昔庵提遮女曾问文殊菩萨:“明知生是无生之理,何以却被习气之所流转?”文殊菩萨答曰:“其力未充!”故总在于一切境不取不舍,自然化于无形。若树立对立面,着意与之斗争,则能、所角立,心境不融,又难以相应矣。又明心以后,方具有与习气交战之资格,否则如暗室无灯,难以打扫,徒自辛劳耳。总之,加强修法,及练习返照,久之便可定慧等持,入不二法门矣。


真禅法师平时甚忙,愚亦事冗,故相见机会不多,恐法师未必记得起我也。仁者可随缘迳自参礼之。此颂精进。


            
愚恒志 拜启


1992年11月22日



智俊仁者道席:


1月15日函已悉。因春节不在密云路,暂住小儿处十天,故迟复甚歉!仁者所说修心中心法,感到很不适应,身体不舒,头部发胀,此乃习气内蕴,气血受阻所致,照此情况可改修六字大明咒,每次坐一小时,口仍金刚持,手结莲花印,万缘放下,念起不理,埋头前闯。坐前先念四皈依,坐后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然后下座。吾侪凡夫具足贪嗔痴慢种种恶习,根深蒂固,原非朝夕可除。今修无相法门,目的在得定开慧,明心见性。明悟此本不生灭本无去来之自性后,然后安住本位,起应万机,除习气才有办法,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因知自心本空,原是无可遣除的,久之习气自能逐步消于无形。心中心暂可不修,因法无定法,随人而施,譬如对症施药,原不能死执,能息妄显真,转化烦恼,即是妙法;而所谓妙法者,亦用于一时,使由修而悟,由悟而证也。对于妄想习气,要如率兵攻敌,义无返顾,常与自己逆,便是进功,但亦不能如两军对峙,牢固执著,只要不理,自然消落。由于力量不足,故须修法以助定慧之力,目前依法虔修,实不可少。祈慧察。顺祝光明自在。


愚恒志 手启


1993年1月27日



智俊仁者慧目:


   
近修六字大明咒,感到身体舒适,并能坚持一小时以上甚好,佛法是以种种方便得定开慧,原无定法,只要定慧等持,事理并进日久自得消息,至于仍随境转,乃功夫和力量问题,只要“锲而不舍”,则“金石可镂”。


   
对《学佛入门》上心中心要旨的论述,能否复印一份寄下,以观虚实,“悟真子”不知为何人。(如过长不便,则作罢。)


   
诸仁者拟邀请元音老人来鹤(壁)过夏一事,经与老人家商量,据告“因年迈不克远行,有负诸仁愿望,亦无可奈何”。特转告,以释远念。此颂法乐。                                         


                                 
愚恒志 手启


1993年5月9日                                 



智俊仁者道席:


函悉。“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此话可参,亦可考验学人之见地。仁者前因未悟本来,故劳“搬经参书徒劳辛苦”。忽被熟人一问,恍悟主人公何曾离我一步,古人所谓:“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仁者今能一念回光,见自本心,识自本性,了知“万缘放下即是它”,理固不错,事须渐除,此后但能绵密保任,时时觉照,做到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久则打成一片矣。勉之,勉之!



上次寄来《学佛入门》复印本,即是骧陆师公之《学佛最初之决定》,一点不错。早曾函复,今知仁者并未收到。


   
今录大乘经所示数段,助仁者印证:


   
一、《楞严经》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二、《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三、《圆觉经》云:“诸幻灭尽,觉心不动。”、“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即祝轻安。                              


                                 
愚 恒志 和南


1993年6月26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答鹤壁智洪居士


恭敬顶礼师尊:


顶礼佛、顶礼法、顶礼僧。师尊,弟子于正月二十六日 到苇泉山静居寺心密道场打七,原计划三个七,但行前考虑不周,与庙会时间相冲突,不得已于二月初八日提前结七。尽管未能圆满完七,但弟子也感受益颇深,今将打七中的疑难问题列述如下,请师尊慈悲开示,指点迷津。弟子上座结印持咒时,咒语念得分明,但好象咒语出于心后为某物覆盖,听不清爽。如一人在此间屋室谈话,又一人于隔室听而不分明一样,(弟子素时修法也是如此)此物为何又怎么尽快打破扫除,请师尊慈悲开示。弟子于座上时,有一点虚明在头上出现,继而充盈身心。



虚明浅时,身体略感存在,深时就身心俱无,对外界的声响知而不分别。有时妄念涌来也极易觉破转空。虽然虚明在,但不是湛寂分明,象有一团迷雾笼罩着“明”。弟子感到有一个我在观照着虚明。师尊,这个虚明是何,观照又是什么,此种境相出现时,应该继续绵绵持咒不停,还是着力观照,还是其它呢?在现阶段,弟子修法应注意什么?弟子无知,请师尊慈悲开示。祝师吉祥如意。


弟子智洪顶礼


1995年3月9日上



智洪仁者:


兹简复如下:虽未随愿满七,但功不唐捐。此覆盖者,实即无明,修法时,处于真妄交攻之境,故有此种情况出现。继续持咒,依法修持,亦不必存“尽快扫除”之心,功夫若至,自然水到渠成。有虚明出现固好,但切勿计较、分别,一分别即落入识神境界。知而不分别,不粘滞,不随逐,妄想来时一觉即空,都是正修。此迷雾正是无始以来的业识种子,被功夫逼迫而出现,惟有不取不舍,久之自清。能照之智,即是般若,所照的虚明,仍是妄境,这正是以般若熏于无明。


在现阶段,宜继续绵密持咒,一切不管,自能与无分别正智相应,若“着力观照”,往往因观力不足反易堕入识神而不知。如一心持咒、心不分别,久之妄想脱落,自然寂而常“照”,照而“寂”矣。


恒志合十


3月17日



恭敬顶礼师尊:


顶礼佛,顶礼法、顶礼僧。师尊,弟子在修法时,出现此种情况,就是打坐时,某一段时间对身心及外界浑然不知,犹如沉睡一般。手印却没有散,但咒语是否持诵却不知。这种情况为何,应该怎样对待,请师尊慈悲开示。弟子修习心中心法以来,功夫虽有长进,但较迟缓,究其主要原因是弟子情执太重,放不下,严重影响了修行的进程,这也是弟子业障的缘故吧。弟子想离家专修一段时间,以速证菩提,请师尊慈悲相助,使弟子如愿。祝师祥和安乐。


弟子智洪恭敬顶礼



智洪仁者:


兹略复如下:


①修法时所出现的浑然不知现象,犹如沉睡,这是“昏沉”和“无记”状态。修时有时寂然无念,但了了分明,这才是正念现前。古人云:“惺惺(警觉明了之意)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仁者此境,是“寂寂无记”之境。对治之法,宜提高警觉,一心专注持咒,昏沉若去,便湛寂而灵明。


②修法如调琴弦,不宜操之过急。吾侪凡夫,多生习气谁无情执?惟埋头苦干,终会水到渠成。离家专修,虽然可行,但须俟条件成熟。目前切勿心急,有条件时,可精进一番。


恒志手拜



智洪仁者:


来函已悉。兹复如下:
  

一、腰腿部血脉不通,常有痛酸,这是内有风湿,因修法而翻出,到一定时间自可逐步舒适。希 您于上座修法时,常注意渐渐将气息下贯脐下二三寸的小腹处(俗称丹田穴)此处是经络会聚之所,气聚于此,能加速气血流通,而消除酸痛现象。气功家常用此法,修心密者可于气血不通时借用之,这是一时方便也。
  

二、修法时,有似坠云雾的感觉,此乃无明在内翻腾之故。是必经过程,越翻腾越易扫除,我只坚持印咒,埋头前闯,但事耕耘,不问收获,功夫若到,不觉到达彼岸矣。无始来之浮滑习气,由此改造。仁者只要时时照顾咒语,使之历历分明,妄想习气自可分分脱落,但切勿心急,可依法老实修持。
  

三、仁者目前以修法去妄、明悟自心为主,阅经只要略带,也不要有意住著文字、言语,因依文作解,分别取舍,反会塞自悟门。阅读时宜一心恭敬,少加分别,便易与“实相”相应。(若研究,当另作安排,但目前以实修为主)一旦明悟自心,阅经时便了了分明,都成自心注脚。


闻鹤地法缘殊胜,静居寺作为心密道场,正式开放,皆诸仁者护法利生之功德,不胜庆贺!愚年迈,艰于行动,惟遥祝道场兴盛,吉祥耳。复颂秋乐。  


              

徐恒志合十


10月13日



智洪仁者:
  

来函已悉。仁者能逐步平息“野狼之心”很好,只要勇猛坚决,常与自己习气奋斗,于有碍中忍得过,便能不断进功。
  

想受菩萨戒,是发菩提心的具体表现,目前既无因缘,暂勿心急,可先学习,受持五戒,五戒——戒杀、盗、邪淫、妄语、饮酒,是各种戒律之根本,若能清净受持,功德无量。
  

“劫”是指长远的时节。人寿自十岁,百年增一,至八万四千岁,为一增;又百年减一,至人岁十岁,为一减。如此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八十中劫(经历成、住、坏、空四期)为一大劫。又成劫后有坏劫,坏劫末有火风水三灾,故常称劫灾,劫难。详《佛学辞典》。不一一。祝新年吉祥。


                 
恒志合十


1月9日



智洪仁者慧眼:


8月4日函悉,兹复如下:
  

一、淫欲确为生死之根,故《楞严经》中特别指出:“摄心为戒”、“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意思是说,除淫最要是“摄心”,如果“淫心”不除,则生死难了。必然使“淫机”(欲念初萌时叫“淫机”)身、心两方面初动时便都断除,才有出生死的希望。但众生无始以来淫业习气根深蒂固,故佛用方便办法,先戒除“邪淫”,不断正淫,所以“五戒”先戒邪淫,不与夫妻以外的人接触。但对于“正淫”,也应控制、节欲,不能纵欲忘身,逐步由“节”到“断”。节欲方法,首先:


  

①应从“心念”上下手;在《四十二章经》上,说有人患淫不止。要想自己割去生殖器。佛说:“若断其阴(指生殖器),不如断心。…….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便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意思是说,欲是从心意上生出来的,这心意是从“思”和“想”两个“心所”所生的(思和想在佛法心理学上,是两种不同的心态。叫“心所”)(八个识叫“心王”,五十一个心态叫“心所”)。如果这两个心态都息了下去,“色”和“淫行”也就没有了。这是釜底抽薪的根本办法。                    


②常观男女身根恶臭不净,并无可乐,佛叫多欲众生修“不净观”,常常观察,慢慢便生厌离。(故九窍常流不净之物)
  

③常观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都是根尘和合,凡见、闻、觉、知都是虚妄一时现象,并无真实。(淫欲是“触觉”亦是虚妄不实。)
  

④常念佛号、咒或大悲观世音菩萨圣号,可以离欲。《普门品》上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祈您恭敬念之。
  

二、仁者萌做生意之念。只要因缘凑合,条件具备,做正当生意,佛法是允许的(即“八正道”中的“正命”)但不要做菜馆酒店杀害生灵等行业。《法华经》说:“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虽不离世间法,但要时时觉悟)。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离世法而证佛法,两者可并行不悖。若为修福修慧,圆成佛道,而做生意,作为一种方便,功德不可思议。
  

三、仁者欲“离世专修,速证菩提”固是宏愿。但必须等待因缘成熟,不要贸然。如赔偿问题,应通过协商,合情合理地予以解决。又与爱人相处,总以悲愍众生,互相忍让,行布施、爱语、利行(多做有利于她的事)、同事(同甘共苦)的四摄法,学修大乘菩萨行为主,逐步改善人际关系和夫妇关系,促使逢凶化吉,改造命运,转痛苦为安乐,转烦恼成菩提。
  

四、您欲于二十日左右来沪,到上海火车站后,可乘115路电车直达赤峰路、密云路下来,问密云路457号即可,(离开电车站不远)但元音老人现不在上海,在外地避暑,恐难以会见。仁者长途往返,又很是辛劳,故可以互相通信较为方便。希您作参考。时时放下一切,念佛、观空,可得真实受用。
   
五、附上“人生二十最”格言二份,敬赠仁者与智伟居士各一份,作为学习和勉励。顺祝夏健。


恒志合十



智洪仁者慧鉴:
  

5月12函悉。一切众生之苦恼,主要是被妄想、执著所缠绕,所谓因惑造业,因业受苦。现学佛法,即是以清净三业,净化惑业,明悟本具之灵明觉性,然后由体起用,打扫心垢,消一分业习,显一分法性,及至力极功纯,自能消除烦惑,于境界上作得主,随缘自在,了生脱死。鹤地因缘很好,人才济济,希在齐志军居士等带领下,互相探讨,共同切磋,勿辜负此一大事因缘。好吗?
 

 贱照随函附上,聊作纪念而已。今为仁者取名智洪,取智慧广大之意也。并颂法喜。


                   

徐恒志手启


1994年5月16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智洪仁者道席:


10月3日函早收,近日极忙,故迟复,甚歉!关于福慧双修乃成道之要领,有福无慧,每成下世堕落之因;有慧无福,常有种种障道之缘,故必福慧兼修,始易成就。所谓修慧,主要是以般若为导,通心地,明根本,终至寂照同时,自在无碍。

至于修福,凡布施、持戒、孝养父母,读诵大乘,排难解纷,助人为乐,代人之劳,成人之美,不作诸恶,力行众善,皆是修福内容。福慧虽似有别,实则圆融不二。因惟有开智慧、成佛道,乃真正无上福德也。
  

身心皆妄,惟性海湛寂不动,永离生灭去来之相。在修持过程中,自宜保养色身,借俗修真,否则色身不健,亦会影响精进。但应知果能如如不动,真体内充,自有强身保健作用,故宜务本为主,本末兼顾,而不宜本末倒置,为盼!若过于重视保养色身,久则以幻为真,势必不利于般若慧命。
  

心密道场,十分希有。照片收到,气象浑雄,皆诸仁之力。有安徽宁国县某居士,对心密绍隆,颇具愿力,已嘱其方便时随缘乐助,共成盛举。


顺祝自强不息!


                   
恒志


11月11日



智洪仁者:
  

函悉。身口恶业,能污染自性,学道人应予戒除。今能发露,痛切忏悔,甚好,古人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望仁者继续恳切忏悔,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为要。并以布施(包括法布施、力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同甘共苦)的四摄法,摄受众生,使皆大欢喜,安祥度日。
  

出家修行,目前趋势并不相宜,寺庙多赶经忏。出家者主要是出烦恼之家,居士修持更多磨练机会。又出家需经父母、妻子同意,才能彼此无碍,否则会产生更多烦恼,也于孝道有亏。复颂忍辱无我!


               
恒志合十


11月24日



答永城李智田居士

智田医生道席:
  

来函拜悉。仁者念因缘难值,欲广结硕德,以自策进,其志可嘉!惟大德如
黄念祖、贾题韬、游有维等皆已谢世,其他师资,确亦不多。是否祈仁者先明本性,打好基础,似不需多所攀缘,以免影响定慧力。盖种种佛法,无不从得定开慧中,明悟自性,然后打扫积习,悟后起修,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性,并念佛求生,使即生成办大事。感仁者之诚,略抒愚衷,互相策进。
   
“托钵”一文,善巧方便,接引群盲,很好!兹已寄往北京西四阜内大街25号《法音》杂志社某编辑(邮编100034),请注意联系。顺颂法喜充满!
                              
学人
恒志拜启


1999年4月6日



智田仁者慧鉴:


   
手书及《豫东佛教》均收。此次相见,莫非因缘。仁者于一切境不起分别固好,若能通过修持,认知自性岂不更妙!修至一念不生,而灵知不昧,了了分明,正是认知心性的火花。
   
仁者曾学上师瑜伽法,四臂观音法,并无不可,修法总以一门深入为主,不宜诸法齐修,趋于夹杂。故心中心法,暂时不宜并修,待时机成熟,专修此法。又许多密法,都从有相下手,使万念放下,万法归一,然后破一归空,彻见本性。心中心法,以无相、无住为本,直趋菩提本性,宗旨各有不同。
   
《豫东佛教》内容甚好。佛法无有定法,莫非是善巧方便,济度有情。“泯见”……无我见、人见……实为破烦恼要领,由此进入“我空”、破除“我执”,才有超脱三界之分。祝佛日增辉,广利有情!顺祝定慧双修!


                    
愚学人
徐恒志拜启


1999年8月10日


智田仁者:


2月18日函悉。观音大士对联附奉数则,请选用或参考。某居士虔修道场,皆菩提心愿所成就,难得!但宗教活动场所,需办申请批准手续,当在尊处考虑之内。顺祝有愿必成!


一、妙相圆融,遍尘刹无求不应。
     
悲心恳切,度群生有感皆通。
   
二、三十二应周尘刹。
     
百千万劫化阎浮。
   
三、随类现形,智炬高擎游法界。
     
寻声救苦,悲心广运入娑婆。
   
四、福慧庄严,成无上道。
     
慈悲广大,渡有缘人。


              
愚 徐恒志拜启


2000年2月27日



智田仁者:


函悉,贱体近尚安康,并已迁居:上海.....。以后来信请改写此地址。


元音老人已于阴历正月初一晚八时一刻往生,一切安祥,火化时瑞相甚著,兹附上照片一份,留作纪念。
   
敝处电话已改为..........,故未打通。灵岩寺在江苏苏州市木渎镇,是净土宗。高旻寺在江苏扬州,是禅宗,二寺道风很好,都不做经忏。根据某居士的兴味,自选出路。不过禅宗能明心见性,固然很高,但悟后尚须起修,破无明,见法性,生死尚不了,故以专修弥陀大法,带业往生,较为实惠,解决问题。请与某居士谈之。旅途请看地图,定能找到。顺祝安乐!


          
恒志拜启


2000年10月28日



徐老:您好!
  我的一位同门师兄,他欲前往拜见(您老人家),因在门诊写的,忙于应诊,检查疏漏,错将“他”写成“您”,以致句意不明,乞师宽恕。
   
我的那位师兄某某,现在上海某医院进修,我们曾同跟青原山上体下光老和尚参禅,本份工夫很好,只是心力不足,不敢认同,乞师见到他时给予明示,促其坚定信念,(徐恒志上师批语:当共同商量,坚其信念。)其愿即此。
  
这边的某师兄曾多次促我写信问您,他说观心时,可以心中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并未见有“念头憧憧往来,生灭不停”,而外面的声尘却也知道,只是不著。(徐恒志上师批语:能如此更好,但功夫加深,妄念将随之翻出,要有思想准备。)
他不知是否如法,恳请
师父作答以解其疑团,他又问“真道眼”到底是怎样的东西,如何方可具有“真道眼”,弟子不能为其道,亦乞师指点。
(徐恒志上师批语:心定念空、言语道断、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灵知不昧,即是道眼。)
   
弟子尚有一疑,即通过日用中观心后的悟境与专参话头后的悟境,在力用上前者是否“嫩些”?这里只说初始,不论“日久”。
(徐恒志上师批语:悟境非一次成就,故所谓大悟一十八,小悟无数次。两者根性不同,悟境一样。事修比理解容易得力。)
   
另外,打点闲岔,关于心密付法之事,您有何看法?效法六祖?如同仁共尊您老,是否荷担?恕弟子多嘴。(徐恒志上师批语:付法非小事,大事因缘不宜草草。我无德无能,何能承担)顺致祝常住世间,利乐有情。
(徐恒志上师批语:目昏,草草批复为歉。恒志11月22日)


弟子智田 顶礼


2002年11月17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答崔博居士

崔博仁者慧鉴:


来书奉悉。来书各点择要奉复如下:
   
一、观心,是学佛之重要法门,在拙作《学佛是怎么一回事》中有“观心”一节,文虽不多,但是观心的要领,依之实践,能有具体的下手方法。今再略告观心方法,(具体请多参究《般若花》,与“人事磨练”一节一起看)观心先看自己妄念即回光返照,不取不舍,既不随它流转,也不着意遣除,每日起观数十次,渐渐纯熟,妄念也渐渐息下。如此继续用功,虽然无念或少念,但继续返观,此时即由“观妄”,渐渐转向“观真(观自己真心)”,观到一念不生,“心空及第归”。这时虽一念不起,但见闻觉知,了了分明,并不断灭。此时即是动静不二,定慧双修,如明镜照物,虽镜体寂然,而诸影了了分明,前者即体、即空、即静,后者即用、即慧、即动,故观心的人最后悟心时,体用不二、定慧圆融,动静一如。据仁者所说是体用、动静、定慧都未圆融无碍,未能悟入不二法门,也即没有明自本心,见自本性,故有种种障碍、疑问,如云:“内观与心上不着一物,没有形成统一。”所谓“注意当下”即是叫您默契“无念时的光景”,否则始终是“识神”用事,安能修悟自性?故参禅必须起疑情,而且必须在“话之头”上起疑,以一念转万念,若落入话尾,早已起种种分别,即不能起“参话头”作用。
   
“心中心”法救参禅之困难,以三密相应,无相无住,每座二小时之大法,令学人直下证入三昩——得定开慧,只有得定开慧,才能明心见性;只有明心见性,才能真正悟后起修,扫除烦恼,了生脱死,这是必须之过程。
   
二、观心开悟后,(也即修心中心法开悟后),一切穿衣吃饭、扬眉瞬目,都成自心的妙用,所谓“妙用”就是虽用而不粘不着,无所挂碍,即体即用,否则依稀仿佛,仍是凡夫境界。
  四念处,作为学佛基础,明白宇宙人生真理则可,以此用功要明心见性,“如实知自心”,则不能,因法贵当机也。道属非空非有,无实无虚,虽“无有少法可得”而一切法又皆是佛法,故不能以意识分别,能“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转识成智时,才能逐步相应。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空)又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所以不明不二法门,不能获得佛法受用,希仁者努力行之。
  三、心中心法时间较长,不妨先修“六字大明咒”较为简单,只要能息妄显真,都是妙法。至于“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这是形容自心彻悟境界,其实既是虚空,又如何粉碎,是一种无义味之语,教人不起分别,若追求其境界,便上当了。《金刚经》说:“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至于“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是《大日经》语,下面并无“我观自心,形如日轮”二句;且“形如日轮”是有相法,不能与《大日经》并论。按仁者境界和根性,应以般若观空为下手方便,(即前说之观心),不必再修“形如日轮”等有相法门,祈仁者慧择之。
  就问而答,事忙,所复未知当否?希多翻阅《般若花》有关文字,或有助于仁者之修学。复颂吉祥。向各得法道侣,致意问好!各自珍重。
                              

徐恒志拜啟


1998年7月1日



崔博老居士道席:敬祝六时吉祥!
   
11月10 日手书拜悉。所述望城年轻良医、乃一贯修持之善知识,竞罹癌疾,仁者对此隐有所惑。夫癌症患者似常与执著、不快有关,亦或有夙世业缘所致者。因果通于三世,凡夫固难参知,深信事物有发展规律,“隐惑”可息矣。
   
“无修、无得、无证”,亦即无功用道,八地以上菩萨乃能证此;至于“不除妄想不求真”,盖我执破后,进破法执之境界,属始破“牢关”,但“不除妄想”此语亦是妄想,所谓“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尚隔一重关”!
   
阿弥陀佛第十八大愿,古德谓为真实中之真实,盖“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大悲愿力,无以复加矣!
   
令友已年过七旬,非致力弥陀不可,旨哉!顺复,事忙不一一。顺叩冬绥。
                             
愚朽
恒志拜启


2000年11月13日



崔老仁者道席 :
   
5月5日手书拜悉。知前函未收,当在中途遗失。读来信,知于六字洪名,万分亲切,十分难得。此法三根普被,即浅即深,下根之人仗一句洪名,信真愿切可以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土;中根人逐步深入,断见思烦恼,便可往生方便有余土;如能由生灭入不生灭,由有相到无相,逐渐做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便可破无明见法性,生实报庄严土,而成法身大士。到此时即念即观,即观即念一句弥陀不离实相,即由持名念佛而入实相念佛,念佛与观心并无二样。仁者既然念佛十分相应,便可由念佛入门,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也。应知一切妄念本来幻化不实,故仁者说:“念头生灭不居,而静言观之,则波偃涛泯。”《金刚经》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圆觉经》所谓“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总之,一切妄念如幻如化,若于妄念起时,能不取(不随之流转)不舍(不着意遣除,“遣除”之念,亦是妄心)。一切不理,只管念佛,则妄念不消而自消,终到“心空如洗”,得大法乐。
   
《恒河大手印》身口意三修之心要,关键在“意修”,意若离思量、分别、对比,则当下清净,而身、语也随之端正矣。意修则离戏论、思量、对比,即是平常心,也即是“道”,故佛法千言万语,不离明自本心,见自本性。
   
仁者说:老是在观照上“通不过”,其实可先以念佛息其妄念;妄念息处,而了了分明,灵光独耀即是观照,也即是“平常心”,请仁者试从这里下手,或可有所把握。如能在本位上透相见性,于生灭心暂歇时,体认此“一念不生,而又灵知不昩”的自心,则当下明悟本来面目,亲见此不生不灭之实相,大事因缘,其在斯乎!敬祈仁者以正知正见,成度生大业,以未已之壮心成无上之菩提,百千万劫永行佛道,十方世界普济群旨,愿共勉之!年高体弱,再加久病,祈善自保养,促使身安则道隆,成就出世大业。复颂法喜充满!
                  
            
愚朽 恒志和南


2002年5月31日



崔博老居士道席 :


接9月8日手书知前患已愈,居友人家后,现已返府,吉人天相,逢凶化吉,信而有证,不胜喜悦! 承邮寄数年前之拙书,应机之谈,用于一时,承蒙雅意,尚予保存,深感惭愧耳。蒙示七绝一首,押“六麻”韵,平仄协调,琅琅上口,甚是难得。知认识自己,已成熟路,此是根本法门,各宗都不离“观心”,因观心才能引出佛性,见到本来面目。但念咒念佛也有扫荡和转化之功,交替用之,毕竟妄息而真显,则受用莫大焉。
   
时届秋凉,请多保养病后贵体,不胜企盼! 顺祝光寿无量!


                   
愚朽
徐恒志拜启


2002年9月21日



崔博老居士慈鉴:
   
来函拜悉。简复如下:
   
1、知您处十余人曾灌顶授法,若满千座,则可坐可不坐,于事上练心时,自觉无力,仍可坐,若已知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自性,则可不坐,以免法执,总之,可坐可不坐。评阅寄上《随笔》下篇后面部份。
   
2、能见能用,著在上面是凡夫,用而不著是圣贤,是般若放光。关键即是在粘着与不粘着上。
   
3、当修法至“一念不生,但灵知不昩”,必须自我承当,即是见性,不必怀疑。
   
4、念佛时须心起、口念、耳听三结合,加上手结定印,三密相应,能使妄念无法插入。
   
5、“寂寂断见闻”是六祖方便说法,实际上是见闻了了,而不着见闻,因见闻若断,便成顽空,不能起用。心断即“心常空空”、“荡然无住”之义。
   
6、不着即不着空有,不着断常,乃显真空,也即一切处无住。事来则应,事去则空,于心无事,于事无心。“即此见闻非见闻”也此意也。骧陆公说:“不是不见,不是不闻,见闻了了,不著见闻”。此时即是“性相不二”。
   
略复如是,复颂冬健,保重!
                             
愚朽
徐恒志合十


2003年1月20日


孟子四十不动心,孔子四十而不惑,皆“一切贤圣”修证各有差别也。但虽同一方向,“有为”、“无为”毕竟不同,未同孔子言,六道轮回,三世因果,极乐世界等事,故方向虽同,修证层次各有不同。略见如是,不多说。


崔博老居士惠鉴:
   
手书敬悉。七绝一首,一唱三叹,所谓“照无边”者,即本来面目也,此面目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凡夫忘却本来,不识“无边”之寂照,为可惜也。庞居士一家共说“无生”之话,今仁者出言如此,实非寻常,非修证有得者不能道,敬为仁者祝贺!
   
空色不二,色空一如,故云“不二天”。总之全诗格律严谨,击节不已。敬以致谢!并颂吉祥,多多保重! 愚已返原住处,顺告。
                              

徐恒志拜上


2004年10月29日



[url=]答广西劳文成居士[/url]


修心问题,文字不易讲清,届时大家面谈。总之,佛法重点在心,修心重点在“观”。返观妄心生灭不可得,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就能悟到不生不灭的无住本性。佛法不在多,一门深入,妄心息处,即见本来自性。


[据西安刘志强居士提供抄录,编者]



[url=]答辽宁宋世春居士[/url]


世春仁者慧鉴:


李老师[元音老人,编者注]弘法、灌顶录音带,已在您处使用,使24名同修得法起修,因缘十分殊胜!希大家互相促进、奋勉,不负一番学佛的大事因缘。祝愿一面修法,一面常与习气奋斗,定可获得法喜和受用!专复顺颂轻安、自在,一切如意!


                             
愚 徐恒志合十


1998年6月21日



世春仁者慧鉴:


来信已悉,知23名用录音灌顶的同修,都情况良好,能制心一处,但录音灌顶,又不可用,来上海这么多人,又有困难。因此仁者心中耿耿于怀。


佛法无非以善巧方便,救度众生,在上述情况下,不得已只得用“遥灌”(遥传灌顶)办法,来补课。时间:[略,编者注]方法:[略,编者注]


以上遥灌办法是不得已的办法,(不是常用)但遥灌后,便与正式灌顶没有两样,不必在心生挂碍,耿耿于怀了。(况已有陈某居士两次灌顶,仁者也曾两次来沪请求修法究竟,如此做法,加上这次遥灌,可以说功德圆满,一切如法。)


关于修复古庙,请师父主持,到时可共同发心,请仁者放心,万事都是因缘合和。顺祝吉祥。


愚徐恒志和南


1998年8月4日



世春仁者慧眼:


来文明事理,融性相,体用一如,色空不二,乃显此平常之心。然此平常却不平常,凡夫昧而不知,二乘未免惊退,必须寂然不动,而灵知不昧,终于动静一如,打成一片,乃能与三世诸佛同一鼻孔出气,斯真庆快平生矣。愿与仁者共勉之。
           
             
恒志


1998年11月14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