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乘起信论讲义 慧律法师

后面这个表用点时间,我们慢慢来看。

诸位我们说三细,请翻看:

看三细的论文,中间一细相;二粗相“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一者灰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这个离见就是离主观的意识形态,就没有所谓的境界,其实都是你主观所产生影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好!这个是一念不觉生三细。然后,六粗,一念不觉生三细,然后就“境界为缘长六粗也”。

因为,已经变现出境界出来了,然后,“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世间没有真体,只有名相,所以依于外在的名相,为了名、利一直拼命地追求,其实这都是假的。“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好!念三细六粗。

五意六染:五意,意,意就是所谓的末那识,或者是第六意识的分别识,意本来是意识形态的依靠,其实,第八识、第七识都可以讲意,但是,大部分都是指第七意识。“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

五者、名为相续识,”就是一直延续的执着。“以念相应不断故”所谓相应就是粗糙的形象,可以让你觉察到的。“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所以最后“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我一直告诉诸位,世间没有所谓的委屈,没有所谓的善,也无所谓的恶,也无所谓的是,也无所谓的非,你内心里面只要充满一颗清净的心,放下这些对立的,善恶因果自有报,不需要你来劳心劳力,为什么?三界虚伪嘛!是因果生灭法,放下就超越了因果。

好!再来就是六染:“染心者有六种。云何为六?一者、执相应染”,所谓相应就是与心王、心所相应的意思,就是你这个形象比较粗糙,你可以发现它跟心王、心所相应,可以觉察得到。“依二乘解脱”,二乘是破我执。“及信相应地”,十信位:相应地。“远离故。二者、不断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就是连续,所谓不断就是相续,相续不断。“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三者、分别智相应染,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

先念一遍,师父会一一来解释的。“四者、现色不相应染,依色自在地能离故。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为什么不相应呢?因为不是二乘、权教菩萨所能觉察的,而且,不与心王、心所相应,所以,现色无缘无故就跑出来了,就像我们现在的一切境界,你的境界,你说这是唯心,你怎么样你也不会相信,我们眼睛所现出来的现象界,都是唯心所造的东西,怎样打死,你也不会相信,这个无法觉察到的,很难,我现在动一念嗔恨心,我可以觉察得到,我喜欢吃饺子,我可以觉察得到,我这些境界都是假相,都是唯心所现的,你怎么相信呢!

对不对?现色不相应染,不是你有办法,心王、心所可以观察得到的,没有办法,现色不相应染,不相应,不相应就非凡夫、非二乘、非权教菩萨所能够知道的,因为行相微细故,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依心自在地能离故。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依菩萨尽地,得入如来地”那就是最后十地菩萨,“能离故。”那么有这么样子,大概诸位都晓得,看下表:

下面看《起信论法数配当图》:

这个是多出来的资料,也很重要,师父慢慢、慢慢来解释一下:

诸位从中间看起,“九相”叫做“三细六粗”,三细六粗,“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把它编号编起来,“无明业相”编一,“能见相”编二,“境界相”编三,“智相”编一,“相续相”编二,“执取相”编三,“计名字相”编四,“起业相”编五,“业系苦相”编六。三加六就是九个相,所谓三细六粗,研究过《大乘起信论》的人,对这个名词不能有陌生,三细六粗。为什么要讲细跟粗?等一下就会告诉诸位。“无明业相”写个旁边“细中细”,微细中的最微细的相,

所谓“无始无明”;“生相无明”就是无明业相,细中细。在“能见相”跟“境界相”,画一个合起来的相,一个符号,“细中粗”,细相里面的粗相,因为,无明业相要到十地菩萨才断,那就是等觉;“能见相”:所谓八识的见分,要到第九地菩萨才能断;“境界相”:所谓八识的相分,影象在境界里面,那要到第八识,到第八地菩萨才可以转这个境界为唯心,没有那么容易,无明业相是细中细,“能见相”、“境界相”是细中粗。

看六粗相:

“智相”、“相续相”是粗中细,粗相里面的细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是粗中粗,粗相里面的粗相。

“五意意识”:什么叫做五意意识?就是意识之所依即为意,意识之所依就是意,有的人讲第七意识,有的人讲第八意识,通常是指第七意识,末那识,因为,历代祖师的注解不尽相同。“业识”、“转识”、“现识”为第八识;“智识”,底下写:第七意识;“相续识”跟“意识”为第六识。这样就有一个眉目了,慢慢、慢慢我们再来解释。

好!我们现在看九相的三细六粗,这个三细六粗是出自《大乘起信论》,根本无明起动这个真如,现出了生灭流转的妄法,简单讲,就是迷惑的现象界,它的相状有三细跟六粗,加起来总共有九相之别,细者就是没有心王与心所之分,它的相微细难测,粗者就是心王跟心所有相应,它的作用之相有微细跟粗的,三细就是细相,六粗就是粗相,三细不借重于心王、心所,而六粗都要跟心王、心所连接一起来谈。

三细:无明业相,无明业相简称叫做业相,略称业相,这是指从真起妄初动之相,也就是由根本无明起动真如的最初状态,乃是枝末无明的第一相,此相尚未能够分别出主、客二观的状态,所以,无明业相就不分主、客,主、客两个现象都不存在,意思就是还没有分。再来,能见相,能见相又称见相,又称转相,讲见相也对,称见相也对,称转相也对,名相不一样,

但是,都叫做能见相。能见相又称见相,指见初动之相。为什么讲见相?见到无明在动;粗相,又称转相,依初动业识,转成能见之相,这个是根据前面所述的无明业相,所起的认识对象的心,在能见相旁边写个:主观。好!在境界相旁边写个:客观。境界相,境界相又称现相,又称境相,由前面转相,而妄现的境界之相,盖能见相既起来,同时妄现这个认识的对象,也就是所谓的客观。所谓的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就是三细。

六粗:我们有编号编好了,六粗第一个是智相,智相简单讲就是分别心。为什么是智相?这个智相,你不要把它认为是智慧之相,那完了!不是这样子。智相是按照这个境界相妄起分别染净,在这个净:清净的境界他就执着,有爱,红尘有爱,在这个染境则不爱,那么,这个称为智相,简单讲分别心叫做智相,就那么容易。相续相就是分别不断,依智相的分别,一个根据一个,相续相又根据智相来,智相又根据境界相,境界相又根据能见相,能见相又根据无明业相,无明业相又根据真如,就这么一个一个推论来的,业障愈转愈多就是这样,执着放不下,愈转愈重,就是这么一回事情,相续,为什么是相续?按照这个分别,境界有好的,就执着产生快乐,不好就远离了,不好的话,这境界以为是苦的,觉心起念,发现这个念头相应不断,就是相续相,称为相续相,连续不断的一直连续,一直执着。执取相,执取相就是执着,智相是分别,相续相是连续的分别,连续的分别就是连续的执着,

所以,执取相是按照前面的相续相,缘念苦乐等境,心起执着,称为执取相,这个容易了解,每一个众生他都有执着。计名字相,这个计名字相,我们很明显地按照前面的执取相,分别假名言说之相,称为计名字相。起业相,起业相是依照前面的计名字相,执取生着,造种种的业,开始造业了,好的追求,拼命地追求,称为起业相,所以,我们修行人,要是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何等的功夫,起业是什么业,就是意识形态,能取、所取一直习气不断叫做起业,境界没有所谓的造业,你所有的造业都是你的念头,你的念头都落入你的八识,

你将来受的果报,也是你八识田中所影现出来的,所以,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我们无始劫来,变现的共业跟别业的现相,共业、别业,我们又错觉,又认为这是自己的,又拼命地去追求,不晓得这都是八识田中自我影现、自我现相,然后,自我执着,又落入第八意识,然后,又继续去轮回,谁让你痛苦,谁让你轮回,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正是在下,没有人推你去轮回坑里面,你把自己推向生死的边缘,一直推、一直推,就是这么一直,强迫自己执着,强迫自己痛苦,强迫自己分别,我们的苦,我们自己接受,起业相。业系苦相,业系苦相系于善恶诸业,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称为业系苦相。

五种意识。我们再来解释业识,前面是相,现在这个是识,相是意识所转变出来的叫做相,识是指意识形态的一种执着,所以,我们微细的意识形态的执着是指第八意识,业识、转识、现识;比较粗糙的执着,是指第七意识:智相,更粗糙的,我们平常可以觉察到的,相续识跟意识,所以,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这是相,而这里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意识,这个是识,不一样。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这是识,意识是不必讨论,因为,那个也是第六意识。诸位看业识,意识之所依叫做意,我们第六意识所依靠的叫做意,意通常是指末那识,通常是指末那耶识,

依《大乘起信论》的观点,意有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等五种名,依心而生起意,此心就是众生心,也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一切物的本体,所以,依照阿赖耶识而说有无明,因为有阿赖耶识,所以,我们才讲到无明。好!业识,因为,阿赖耶识的根本无明不觉而生起心动,所以,在业识的旁边,再写四个字:妄心现起,我们虚妄的心现起来,这个叫做业识。转识依心动,而产生能见之相,也就是主观之作用,所以,在转识的旁边写五个字:主观之作用,主观的作用叫做转识,主观的作用是从哪里来,从业识来,因为,依照心动而产生能见之相,所以,也就是主观之作用。

再来,现识,也就是能现起一切这境界,叫做现识。现识也就是客观的对象,所以说,主观的作用叫做转识,客观的对象叫做现识。那么智识呢?简单讲就是分别境界的能力,而认为其对象是心外的实物,我们认为心外有实在的物,其实不了解境实在是唯心所造,所以,我们心境,我们必需与天地万物融合,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必需与天地万物融合,才能过一个和谐的日子,那么怎么样能够与天地万物融合,要无念,为什么要无念?因为,所有境界都是你的心,你起心动念就更增长生死,如果,我无念、我离念,离一切境界的执着,离分别、离执着,那么,我们的生死当下就了,清净法身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你不必对这个境界感觉有是非或者对立的思想,你要知道,这就是你心影现出来的世界,没有所谓的是,也没有所谓的非,何以故?一切都是真心影现出来的,真心因为无明、妄现境界,妄现境界里面,你一直在讨论是非善恶,那增加了生死,你不必气愤众生,你不必感觉委屈,因为,那也是你的心,如果你的心像佛陀悟到一切法大地的平等,你会很同情众生,你不会气恼众生,何以故?他的名字叫做众生故,他叫做众生,他在六道一直团团转,我们要同情他,我们不要恨他,何以故?

因为那是你心中的众生,那么你烦恼拔除了,所以说烦恼无尽誓愿断,断了无尽的烦恼,其实,境还是心。最后一个叫做相续识,所以这个智识是认为心外有实法,一直拼命地分别境界,所以,你在智识旁边写个:分别境界叫做智识;这个相续识,就是不断地分别作用,所谓不断地分别作用,就是念头不断叫做相续识,如果,你写:念头不断,无法断除,念头无法断除,那就更清楚了,叫做不断的分别作用,叫做相续识,因为,认识种种的念头,种种的念头一直存留在心,一直存留在心,而相应不断,由此故产生意识,所以,你如果认识了这个佛法,你日子就会很好过。

比如说,隔壁,我们那个停车场,隔壁有一个停车场,做立体的停车场,建了两年多了,没事,最近也不晓得哪一个众生,两天就写一份投书,每天都打电话去,他又不打给工务局,他打给市长,非拆不行,我晚上睡觉,我就这样想,那个停车场建了两年,也从来没有妨碍到人家,也不是说我家的排气管装到你家的通风口去,也没有。他就一定要把它拆掉,也不留名字,也不留地址,硬要把它拆掉,那个五、六百万的东西,有十人停车位,也可以造福整个高雄,要不然,你拆掉的话,十个停车位,那十辆车子要停在哪里?不晓得哪一根筋不对,他就一天到晚打电话给市长,然后,工务局来,

他说:奇怪!你们是不是有什么深仇大恨,我们拆除大队来到这个我们就不喜欢拆,因为,这个也没有妨碍什么,你们自己私下调整好就好。我说:我们连对象都不晓得是谁报的,你怎么调整。晚上,师父睡觉就想:他为什么要做这种事情,想不通,如果说,我去叫拆除大队的人来拆除这个地方,我有红包可以赚,我可以领到十万、二十万,或者是我可以升官,那我来拆,你拆那个有什么用,你家会比较富有吗?对不对?这个人很奇怪!

以前,我的朋友当建筑工程师,我们是念engineer,工程师,现在我们台湾分析起来,三分之一都有违建,世界有名的违建地区,一定的道理,不然,厨房也不够,打出去多几坪也好,土地太贵了,我那个同学包一个工程,那个工程就都弄好了,建、建……,开始要销售了,销售了,他就告诉客户,说:我们检验检查通过以后,后面会增加四、五坪,都打掉重新建,因为,后面留个空地,然后建厨房或怎样,都已经弄好了,卖,卖得非常好,其中就一个客户,不晓得哪一根筋不对,好像说买得有点贵或怎么样子,叫他,说:你要算便宜一点。他说:大家都是这样卖。不高兴,然后,就一天到晚打电话到拆除大队去,结果,后面本来要扩充,扩充出来的,全部,几百万全部打掉,他就是为了那么几千块、几万块的退费,他宁可把整栋后面的十几户的背后准备要增建的,全部要打掉,

然后,那个工务局来看,这个也不是什么大的违建或怎么样子,就说要原谅他,要务局不想打,因为这个违建不只是这里,对不对?算了!算了!唉!又不行,他说你渎职,你渎职,他就是为了这几千块,就为了一噗通恨,为了一点嫉妒,他就非把你拆掉不行,所以,有一句话我背得很熟,很熟很熟,这句话是我的一生的座右铭,这句话对你很有帮助的,绝对有帮助的:宁可千岁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小人。我们法师,牺牲我们的生命,粉身碎骨救度众生,粉身碎骨,我们把录音带几百万、几千万这样送。师父!我怎么样好吗?好!一定说好。师父!我怎么样好不好?好!统统说你好。世间哪有那么好的人,这不是说我们站在一个学佛的法师,不是这样子,所以,有人毁谤我们三宝或是出家人,我说我们出家人再烂、再坏,那也比世间人好几千万倍,我们都不会做这种事情,众生,你怎么样想都想不透,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躺着好好地休息,他为何要叫人拆这个,你想得出来他为什么吗?拆掉也没有资金,对他也没有什么帮忙,也不是说他可以当市长,也不是可以当什么代表,或者当总统,统统没有,又没有名,又没有利,就是为了什么?

恨,或者是嫉妒、不满,我没有车库,叫你全部都没有,全部把你拆掉,是不是?我们以前国文老师讲的,常常比一个八字形,无奈的手势,这样子,没办法(法师两手一摊)!无可奈何,众生无可奈何,学佛人,我一直拼命要救度众生,一直让你方便,不想,我从来就不想破坏任何一个人,你要建,你有办法你就建,对不对?你只要不要占到公地就好,对不对?我们怎么会去跟你报这个。唉!没有办法!所以,你要是冷静,去推测众生他在想什么,你会吐血而死,你会不晓得他为什么要这样子,你不觉得这是很痛苦的事吗?谁?他也不认,他也不承认说是我,用假的名字你也不晓得,我说:有用名字?没有啊!打电话的,要问他名字,他马上挂电话,住址不晓得,名字也不晓得,要不然,我跟你求忏悔,那个好好的东西,为什么要把它拆掉?已经两、三年了,又不是今天你来建的,违建的赶快把它拆掉,它已经两、三年放在那边没事情。

所以,同学们!不必去预测众生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你会吐血而死。宁可千岁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小人,你不要去得罪小人,那可麻烦了,也不晓得是谁,无从查起,那就认了,认了,所以,我们要伤害众生,已经先破坏我们安详的内在,如果,我的话,我不但会保护它,就算我今天没有买停车位,我也会保护它,因为,那个好好的东西,你为什么把它拆掉,不是我的、不是我的,我不可以破坏我这个清净心,也不可以伤害众生,对不对?就这个样子。所以,仁厚之心,以养天地之德,就是这样子,佛家里面的思想就是伟大。所以说,同学们!我们要完成生命的觉醒,第一要心境融和,心跟境一定要融和,放下一切。

六染心:看业识的底下,“根本业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分别智不相应染”,“不断相应染”,“执相应染”,我们要从后面看起,这个编号要编回来,“执相应染”编1,“不断相应染”要编2,“分别智相应染”要编3,“现色相应染”编4,“能见不相应”编5,“根本业不相应染”编6。为什么?因为行相愈粗的,我们容易发现,行相愈细的,我们不容易修行,所以,我们要从后面编回来,是因为前面比较粗糙,后面愈来愈微细,“六染”心是说众生的心性本来自性清净,而离诸妄染,但是,因为依于不觉而忽起无明,为烦恼所染污,所以,有六种染心之相:第一、执相应染。为什么讲执相应染?

我执的烦恼跟心王相应,意思就是执着跟心王相应,意思就是执着外境以染境为心。第二、不断相应染。什么叫做不断相应染?在苦乐的境界上,法执的烦恼跟心王相应而起,所以,不断相应染就是法执,法执的烦恼跟心王相应而起,相续不断与染境心。第三叫做分别智相相应染,意思就是能够分别世间、出世间诸法之智慧,与心王相应而污染净心,而污染清净心,所以说,分别智相应染。第四、现色不相应染。什么叫做现色不相应染?不与心王、心所相应。为什么?因为无明薰习而现出这个境界,你没有办法发现的:这是桌子,我们明明看这就是心外的桌子,这是茶杯,这是电灯,这是墙壁,怎么这是讲你的心?

山河大地都是你影现出来的,再怎么样你也没有办法承认、认同,这个山河大地明明在外面,你为什么说是心内的东西,所以,这个现色不相应染,现就是境界,现出这个境界,而你根本没有办法去跟心王、心所连锁在一起地去觉察到,没有办法觉察。第五、能见心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就是说因为我们根本的无明动,

使我们的清净心变成能见相,这个能见相本来就是很微细的,很微细的,存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面,我们生生世世在动作都是粗糙的,存留在我们潜意识里面微细的那一分主观的意识,我们没有办法跟心王、心所相应,意思就是行相微细到没有办法跟心王、心所相应的精神作用,叫做能见心不相应染。第六、根本业不相应染,由根本无明力故,而使心体始动,动而成业,也就是也不与心王、心所相应。

好,再看上表,执相应染“二乘”人、“三贤”所断的,不断相应染是是“初地”菩萨所断的,分别智相应染是“七地、二地”菩萨所断的,现色不相应染是“第八地”菩萨所断的,能见心不相应染是“第九地”菩萨所断的,所要修行的功夫:功课,根本业不相应染是“第十地”菩萨所断的。

诸位再看“四相”:“生相”,叫做生相无明,一念不觉叫做生相,四相,生、住、异、灭里面的生相无明,最微细的,细中细,最微细的。“住相”,法执坚住名为住相,强烈的法执叫做住相。“异相”,行相稍粗名为异相,行相比较粗糙,稍微比较粗糙,可以让我们一般人觉察到的,行相稍粗名为异相。

“灭相”,生、住、异、灭一个周期的尽端叫做灭相,生、住、异、灭,四相的一个周期,最后的一个周期叫做灭相,灭相就是阶段,一个阶段。比如说,你起业你一定要遭受果报,到达这个是一个阶段,灭相,不必再继续讨论相,所以,起业相的后面,它就没有连接业系苦相,为什么?因为,你起业你一定业系苦,这个不必讲,所以,灭相就是一个阶段,为什么是一个阶段?因为生、住、异、灭一个阶段,一个周期。

好!从 “邪定聚”看,“十信以前”叫做“外凡”位,外凡位就是连论到入佛道的因缘都还很远,叫做外凡,离佛道太远了叫做外凡位,那么“不定聚”、“邪定聚”,就是永远不能成佛,邪知邪见叫做邪定聚,永远不能成佛;不定聚就是有机会的话,他可以转入“正定聚”,叫做不定聚,有因缘、有机会,他就会转入正定聚,叫做不定聚,“十信”位叫做“内凡觉”,为什么叫内凡觉?他虽然是凡夫的觉悟,但是,内已经接近了佛道的开始叫做内凡觉,虽然是凡夫,但是已经接近这个内,指接近佛道,

所以,内凡觉是灭相,行相、灭相当然是最粗糙,“三贤”跟“二乘”叫做“相似觉”,“地上”菩萨叫做“随分觉”,“相似觉”只是类似而已,类似觉悟而已:相似觉,地上菩萨的随分觉就是分证即佛的意思,随分觉:随自己的力量,现出这个觉相,“金刚心”就是“究竟觉”,“正定聚”就是必定成佛,

“聚”就是类,把这一类的,有一类的众生是必定成佛道,哪一类的众生,就是金刚心的究竟觉,地上菩萨的随分觉,三贤位的二乘相似觉,正定聚一定成佛道,是不是?

哪一类的众生叫做不定聚?聚就是聚合在一起,这一类的众生,哪一类的众生,还没有回小向大的众生,正在等待因缘的,所以,不定聚就是等待因缘,不一定成佛道,你要有因缘碰到了,他就会转凡成圣,这个叫做不定聚,邪定聚是邪知邪见,永远不能成佛道,十信们以前叫做外凡位。

“附记”,附记就是“位次中三贤位中”,“别开软、顶、忍世第一的四相,是法相俱舍”,所谈的。

“华严终教中不别开。又,内凡觉这”(个)“名称,论文中无之”,《大乘起信论》没有,“乃为说述方便而设”,但是为了讲说方便而讲的内凡。“又,达究竟觉,真知生相”,才真正地了解生相无明,“无明业相,是佛果位”。

这样子给大家有一个交代,这个表格好像有一个解说、解释,就比较不会一团雾水,底下谈到三细六粗,五意六染,诸位就有一种idea。

上面一段就是讲到阿赖耶这个名字)。一就体总标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巳二 粗相

(粗相就是业相、转相、现相,已经现出这个境界了,现在就以境界为开端,境界为缘)

【以有境界缘故(就是境界为缘)。复生六种相(境界为缘长六粗,生出六种粗相,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

此标境界为缘长(就是助,助长这个)六粗也(之相产生。除了第一个是根本无明以外,后面的统统是枝末无明,像业相,那个是根本无明,后面的转相、现相、智相、六粗,这个统统是枝末无明)。以粗相由微而著(着就是显著,由微细的东西,而显著的相)。不离细相(但是,不能离开三细之相)。前细相境界。依能见(到)所现之(的)境界。非境界而动(不是境界而动)能见。此后六粗。(都是)为彼境界所动而有(这是由境界所产生的,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外在的境界)。非此六种。能现彼境也(不是六种可以现彼境,不是,现彼境是三细现的,三细现出来的境界以后,变成六粗里面的开始)。

【云何为六。一者智相(注意!这个智相就是分别心,并不是智慧之相,这个要特别注意。一般人都自己觉得很行,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也就是分别心)。二者相续相(一个接一个)。依于智故(上面的智相)。生其苦乐觉心(生出苦相、乐相的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起这个念头相应不断)。】

首句征起(第一句就是问。征就是问)。智相者。即分别心也。依前现识所现境界。不了唯心虚妄。创起慧心数(“数”就是说创起这个慧心所,分别的心叫做慧,慧心所)。分别逆顺。执有定性。可爱与不可爱。

相续相者。即依智相。所分别逆顺二境。可爱则生乐受。不可爱则生苦受。觉心者。即苦乐二觉之心也。数数起念(“数数”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起念)。与境相应。无有间断(众生就是这样)。此明自相续也。复能起惑润业(造惑必需滋润这个业)。引持生死(“持”就是不断,引导这个生死而不断就是引持,持续生死,不断叫做持,不能断,引导这个生死一直持续下去)。

令他相续。故下文云。住持苦乐等也。此二乃事识中细惑(所谓事识就是面对外境的分别心,所产生的造作叫做事识,它是意识,对事相上意识的造作,但是,它是属于六粗里面的微细,所以是事识中的细惑)。下五意内四五摄(第四就是智识,第五就是相续识,智识、相续识,因为业识、转识、现识,五意里面还有智识、相续识,第四就是智识,第五就是相续识所摄)。属法执。地上菩萨所断。

【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拼命地执着。起着就是执取相)。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分别这个假的、错误的,不是实在的语言名相 ,所以,你想要彼此之间不冲突,那必需不着相,否则的话,落入语言名相,那一定讨论不完的,讨论不完的。秀才遇到兵,你就有理扯不清,你怎么讲也不会通,那也没有办法,怎么讲都不会通,所以,有时候,生命是一种无奈,是一种惩罚,它是一种接受,没有理由地接受它。以前,我一个舅舅,他生了一个儿子,老是跟他起冲突。

有一次在很气愤的时候,就说:唉!生这个孩子都不听话,很气愤。我就告诉他,他也没有叫你把他生出来,是你这样、这样……,不小心就生出来,对不对?是你那样、那样……,就生出来了,所以,这个生命就是一种无奈,没有办法,没有办法的事情,你不能去讨论它,为什么你要生他,对不对?若大家知道生这个会不孝,早就把他掐死,是不是这样?生出来以后,这个将来可以做大法师,赶快抱起来养,对不对?这个是竹联帮的杀手,就赶快……(法师做掐死的动作,嘴巴里发出“呀”的声音),让你死掉,不可能,对不对?嗷嗷待哺的孩子都是平等的,孩子都是可爱的,是不是?孩子都是可爱的,当然是正常的,如果,你生到一个不正常的,哇!麻烦大了。我那个时候,真的,就是家里产生一个低能,智商很低的孩子,低能,还有一种就是残障,我们讲实在话,很严重的残障,不是小小的残障,很严重的就是说完全需要父母的,脑部坏掉或者是双手双腿,或者是整个头不能转动,我们无限的怜悯,无限的同情,真的,我们也不希望他这样子,这样子就就惨了,就麻烦大了,

所以,我那个时候,读大学的时候,因为,看到很多的不幸,所以,我内心里面一直想,如果,我结婚的话,万一生到一个这样子,哇!一个就不得了,完蛋了!怎么办?你要赚钱也不能赚钱,你放不下心,你要照顾他,那是我儿子或是我女儿,对不对?回来要抱一抱,虽然是怎么样……,还是疼爱有加,我是希望为他好,对不对?要教他语言,慢慢地教,哇!哪里有那个耐性呢?所以,结婚也是一种赌注你知不知道,生命实在是一种赌注,赌下去不知是赢还是输,结婚也是这样,赌下去不知是赢还是输,若出家就赢定了,就赢定了,为什么?没有这个困扰。

以前,这个鸠摩罗什,因为,他的智商很高,对不对?智商很高,皇帝派了十个老婆,让他要生一个像鸠摩罗什大量那种境界的一个高僧,所以,鸠摩罗什,十个他就把她接收起来,你知道吗?把她接收起来,有没有生,历史并没有记载,他把她接收起来,真的,接收起来,徒弟都看不到他,后来,他吃针,徒弟都吓一跳。鸠摩罗什有一天:把你们身上的针统统拿出来。针统统拿出来,住在丛林里面,拿了三百多支的针,然后,他的钵就一个、一个……,以前没有裁缝,一支针、一支针,一直收回来,收回来的钵,吃午饭的时候,过堂,过堂就是那一钵供养,供养的时候,他就拿针一直起来吃,因为他证三果阿罗汉,神通自在了,证三果阿罗汉,拿针起来吃。大家都吓一跳,都不敢讲,然后,鸠摩罗什就说:如果,你有我这种功夫,你可以计老婆。

(法师笑)大家都静默,没有办法,这个不是觉悟、不觉悟,这是心境的问题,你有这个境界你就来吧!对不对?你有办法吗?对不对?不过,这个皇帝也是很糟糕,他不晓得这个遗传学,遗传学,不一定你有鸠摩罗什大量那种智慧,生出来的儿子,不一定是像鸠摩罗什这种大智慧的人,不一定,要看他老婆,像他爸爸没有话讲,像他老婆,那完蛋了,会流口水的(意指白痴),那完蛋了,(法师笑)整天抱个流口水的,那完蛋了,这个不一定的。所以,人家问:喂!师父!您的头脑也不错,弄一个精子银行。我说:不要搞这个。搞这个的话,万一生出来是白痴,那麻烦大了。所以,不懂得遗传学,遗传学,一代、一代……,一定有的,我这个若放在银行,一定有的,赶快生一个,生一个,结果生出来是白痴,两眼无神,惨了!待会儿抱来说:这外是你的,死定了。我, 又没叫你生,是你自己去弄的,这种东西是很难讲的,遗传本身他不了解,业力才是真的最, 了不起的一个因果的定律,因果的定律,不一定,只是说可能:父亲、母亲的果报好,比较可能感应种子比较好的儿子,但不一定百分之百,佛教讲的是讲业力,不是讲有形相的身体,真的,所以说,那就不懂,因此谁结婚谁也不敢把握你生的儿子一定是精明能干。

所以,我们以前,大学同学的时候,他就会说:唉呀!这个林益谦真是很短小。我说:你少两个字:精干。哼!这两个字为什么不讲,为什么讲矮小呢!然后,他就说:唉呀!我讲一句他就生气,真的,你看,像小人!我说:你少两个字:得志。(法师笑)讲话都帮我少两个字,真糟糕!小人得志,小人就是个子比较矮)。】

执取相。于前所缘念苦乐等境。不了虚妄。深生取著。故下文云。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前四句牒上相续相(好了!别明意识摄,属于我执,二乘等所断,二乘人等所断,上面的四个皆是惑,底下二个是属于业跟苦,业就是起业相,苦就是业系苦相,上面的四个皆惑,是怎么样?就是一种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末句方是执取相(底下 ,这是执取相)。

计名字相。依前颠倒所执相上。更立假名言相。是为分别。《楞伽》云。相名常相随(我们名相不断,名相不断:常相随)。(依止跟着我们)而生诸妄想(我们的妄想简单讲就是一直执着这个外相,我们今天为什么会有妄想,拼命地一直执着这个外相,然后,在这个相上一直假设,一直假设、一直推论,所以,我告诉诸位!不要把你的生命用在猜测里面,不要把你的生命用在假设里面,用在假设里面,一直去推论别人的是跟非、善跟恶,我觉得生命这样实在是很没有意义,这样会一直产生你连锁的错觉跟妄想)。

故云依于妄执等(妄执:妄想跟执着)。此二乃事识中粗惑(此二就是执取相跟计名字相中的粗惑)。下五意后。别明意识摄(另外有一个意识)。属我执。二乘等所断。上四皆惑(也就是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下二业苦(就是起业相、业系苦相,第五跟第六)。

【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跟着这个名相拼命地执着)。造种种业故(众生就是但有名相,就算我们的躯壳,说:那个人很美,那也是一个躯壳,躯壳也是一个名相)。】

谓依前所分别假名言相。循名著相(我们依名执着这个相)。发动身口。造种种业。即苦因也(众生相就是这样,要不然,我们为什么要出家?你说呢!难道我们头脑有问题吗?我们为什么要出家修行?你们认为我们头脑有问题吗?我们晓得再继续造业下去,生死不能了)。

【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当然不自在,当然,我们有这个色身就不自在,头痛、眼睛痛,肚子痛、肺癌,什么甲状腺癌。美国昨天报导的:人家发现这个癌细胞的时候,用钴60一直照射,结果这个射线照射。一个黑人,儿子十几岁,他本来是发现这个细胞,检查:切片检查的时候,发现癌症cancer(cancer [’kænsə]癌,恶性肿瘤;癌症),然后,就去给医院看,这个医院本来没有这么大,就照射钴60,结果那个钴60本身好坏统统杀,好的细胞、不好的细胞统统死,然后,一照下来,开始口腔烂掉,这个嘴巴变成不能动,然后一直继续照射,继续照射,结果,照到后来,他的儿子本来还没有那么快死,结果,照得死掉了,死掉了,因为,发现癌细胞以后,结果,去用钴60照射,提前死亡,后来就打官司,打赢了,赔五十万美金,结果,后来美国发现,因为照射钴60而死亡的,至少在几百个人以上,这只是一个例子,结果一直隐瞒起来,一真没有被发现。所以,我一直劝告诸位,说:我们如果有真正的很难的病症,最好是用中医,最好啦!当然有某些东西是没有办法用中医的,比如说,忠仁、忠义那个连体婴,你怎么吃中药呢?你怎么吃,吃到两个骨头分开吗?你怎样也不可能,西医有西医的伟大,中医有中医的了不起的地方。

业系苦相就是这样子,业系苦相,你一点处在都没有办法,而且你碰到蒙古大夫,那就更惨了,有福报的人,就碰到好的医生,没有福报的人,就碰到蒙古大夫,就这样子,连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善业,恶业统统有一个定数,统统有一个定数。我那个时候,在最极端痛苦的时候,一天呕吐两百下的时候,我到大寮去一个信徒家里要吃饭,这个信徒家里,统统帮我准备好了,结果,到他家一直呕吐,一直呕吐、一直呕吐,一直拼命地呕吐、呕吐……,爬不起来,我开车子去,他准备得很丰盛,丰盛有午餐,噢……,这个在家居士很诚恳,到那边一直呕吐、一直呕吐……,对面刚好有一个医院,到医院的时候。

师父!您吐成这个样子,站不起来,然后,就送到前面的医院去,就打针,我就告诉那个医生,我说:你是不是要为我打罗马敏。你怎么知道?因为,我在南星都是打罗马敏,罗马敏就是止吐的。我说:没办法!那就打吧!打下去,没有办法!一点都没有办法止吐,一直呕吐、一直呕吐,拼命地呕吐,业系苦相一点都不自在,很痛苦,痛苦得不得了,在呕吐,极端呕吐的时候,那个医生说:我没有看过这样的病人,我看过呕吐的人,但是没有看过吐得这么厉害的人,从来没有看过,我那时候一个小时要呕吐……,大呕吐要六次,六次呢!一天要呕吐两百次以上,一个小时,有时候吐十次以上,统统不能停。

吴医师就说:这个如果换别人的话,早就跳楼自杀了,跳楼自杀了。那时候我就有一个观念。我说:吴医师,你讲得也有道理,可是,我为了众生,我一定要保持这个生命,我知道我的业,如果这个苦,我前世不晓得造什么业,这个苦不是只有医生就可以好的,我这个病苦不是看医生就可以好的,这一定有某一种业力在牵引,它一定要让你呕吐、呕吐……,一直要让你苦,苦到有一天你的业报,苦尽了才会碰到医生,才会碰到真正的医生。

我求医到澎湖去,求到台北去,那个都是国医、唐山过台湾的、中、西药统统看,然后照X光,然后,到高雄医学院,肠为什么一直腹泻?一直腹泻、一直呕吐,然后,到台中去,丰原,又去照那个X光,X光照,然后,去中兴检验中心看,百种检验,抽血检查全都莫可奈何,都没有办法,只要医院能做的,统统做过了,差不多统统做过了,就是没有办法,什么药统统吃过了,所以,那种果报,在受的时候,我那时候还好是学佛,学佛就是有这点好处,他认了,认命,他能够接受这个事实,所以,我今天如果看到某些人,稍微有点病苦的,他就在掉眼泪,我很讨厌那种人,很讨厌,动不动就……,稍微难过就掉眼泪、掉眼泪……,很讨厌,为什么?因为我的病苦,我从来没有哭过,你哭什么东西?你在哭怎样?

敢造业,为什么在受苦的时候,你叫什么,呱呱叫,在叫什么,有勇气造业,没有勇气接受这个病苦,你笑死人了你,对不对?所以,我造的业我就必需……,所以说,依业受报,不自在故!注意!那个不自在包括你的心,你的心也是不自在,因为心是能取习气所现出来的影像,你不要以为只有身体果报不自在,错了!包括那个心都不自在,贪、嗔、痴束缚你,你也不自在,一样的,业系苦相,因为,残留前世的业识,所以,我们的心也是不自在,叫你生气,你不得不生气,苦恼无量,日子不好过)。】

谓先造善恶不动等业。为因。依因感果。受苦乐等报。轮回三界。长缚生死(永远绑在这个生死)。无自由分。不自在。即苦相(心烦恼得不得了,身体病苦)。非但下界苦是苦。即上界乐不久长(就是不长久)。亦是坏苦。不苦不乐之舍定(“舍”就是愚痴的意思。“舍定”就是愚痴。不苦不乐之舍定,舍就是愚痴,安住在没有智慧的定里面叫做舍定)。亦即行苦也(“行苦”就是刹那生灭的苦,刹那生灭就是说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都在变化)。二枝末不觉竟。

辰三 结末归本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此显无明为生死染法之因。前三细六粗。总摄一切染法。皆由根本无明。不了真如而起。故云能生。下二句释其所以(觉说就是原因)。言一切染法。虽粗细不同。皆是无明热翳之气熏成。所起不觉之差别相也(所以,同学们!师父讲的法你要好好地观照,不要让我们这个无明不觉相一直得逞,那么就没有什么。闲来无事就是清净人,闲来无事,其实世间本来就是无事的,你硬要把这个世间搞成有事,搞成很复杂,你当然活得很痛苦,我们在听闻佛法也是一样,你听闻佛法以后,你有没有放眼看天下,你放眼看天下,你放眼看天下看出去,这个世间那个人不是都在无明里面打转,你不觉得我们很幸运吗?

所以,师父发一个大慈悲心,我已经是痛苦了,从小我们的家庭很不幸,父母仳离、家庭贫穷、朝不保夕、家徒四壁,我们度过风霜雪雨,这种痛苦的洗礼,我们真正尝试到生命的痛苦,然后,在大学里面,又每天过着那种日子,所以,营养不良,出家以后又持午,因为,自己身体不好,然后,又加上自己的持午,后来,又很固执自己的看法,经过大病种种,一直到我调整到今天,我才慢慢发现一个人能够接受善知识的劝导,是多么的不容易!

师父现在讲课,你们就听而已,可是,你们的感受性并不强,就像我们以前,听到这些高僧大德的开示,虽然知道他在讲什么,毕竟感受力不强,所以,不会调整自己,虽然懂得调整自己,也感觉很慢,好像是说这个佛法运用不上来,运用不上来,所以,这个佛法讲到最后,就是需要时间,多回光返照,多听善知识的开示以后,每天调整这个心法,每天听两句话、三句话,然后,慢慢地一直刻意的,一直强迫自己,然后进入空性的状态,久而久之习惯,能勉强就变成习惯,习惯就变成自然。

所以,师父的人生观,不晓得是诸佛菩萨的安排,还是谁在导演,安排我这个角色实在是痛苦不堪,痛苦不堪,还好给我这个小小的脑袋,还算不错,还可以一直忍耐,一直忍耐到今天,耐到今天,所以说,这条老命既然捡回来的话,生命其他就是多余的,多余的就一直拼命地讲经,拼命地讲经,所以,我在讲经,当我觉得我很累的时候,我就会想:总比以前在呕吐好,总比以前好,你愈讲课,痛苦、很累,还是希望以前的痛苦,一直呕吐,当然是希望现在,现在的苦百千万不及以前痛苦的一分,所以,现在要快乐,我是只大大鸟,飞就飞,大大鸟(法师从“我是只大大鸟……大大鸟”唱到此句),快乐的大鸟,是一只快乐的大鸟,是不是?所以,也感谢诸位!我讲这个经验是让你们启发,给你们听生命的经验就是这样)。二辨不觉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卯三 辨同异二

辰一 标列 二 喻释

辰一 标列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就是我们这个觉性跟无明的不觉,简单讲就是生灭跟不生灭,这是非一非异,所以,有两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

此辨生灭不生灭(生灭就是无常,不生灭就是空性,(生灭就是缘起,不生灭就是性空)。非一异相(也不能说是一相,一就是同,也不能说是异相,也不能说不同)。前云依如来藏(如来藏就是清净心,我们因为有清净心,一念不觉)。故有生灭心。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觉不觉二义。皆生灭门摄(为什么?因为觉义它本身就是空性,那么不觉义是在相用里面作讨论,因为,不觉义的话,它就必需以对立的角度去衬托,但是,相用不能离开体性,所以,觉跟不觉义,都是在生灭门里面所讨论到的,因为,觉对不觉讲的,不觉是对觉悟讲的,都是由生灭门来摄)。今既明生灭心要显生灭即不生灭(现在要说明这个生灭心要,心要就是最重要的,我们一定要觉悟生灭心,就是要显出我们生灭当下……,(这个“即”就是当下)我们要说明生灭心,最主要就是要当下生灭就是不生灭)。故此辨同异也。一标列竟。

辰二 喻释

【言同相者(觉跟不觉同相的意思是什么)。譬如种种瓦器(种种瓦器是站在外在的形相来讲,外面的形相来讲)。皆同微尘性相(都是一样的性质,就拿我们来讲的话,像土:土质,可以做很多的模型出来,所以,就是皆同微尘性相。皆同微尘性相就是种种外在不同形相各种的器具,但是,它的本质来讲,都是由微尘的同样的材料所做成的,所以说,这么讲的话,意思就是说微尘性相就是体了,同一个体性,就像我们来讲同一个材料的本质,做出不同的形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讲同相的意思,譬如说外形种种不同的器具,但是,都是相同的质料去做的,微尘性相这个微尘就是说,它们所做的材料颗粒微尘都是一样的)。

如是无漏无明(意思就是说:这么样子来讲的话,无漏中的无明所现出来的)。种种业幻(我们有业就会幻化出种种的相)。皆同真如性相(都跟真如一样,换句话说,真如在哪里?就在你当下,如果你了业即幻,离幻即觉,了:通达。我们业相所显现出来的,这都是一种假相,那么,了幻即离,你知道这个是幻化的就放下,就没有什么好讨论的,是不是?所以说,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当下就是本来的面目,所以,我们说要找到本心,就是离不开当下这一念)。】

此明即异而同(这是说明,异就是不同的法中而有相同的地方。)。先喻后法(先比喻然后跟法来合,先用比喻的角度来说明,最后再配合法的传递、法的结合)。喻中种种瓦器。若净瓶染缸等。譬染净诸法。言同性相者。器以尘为性(尘就是微尘地,最小的颗粒叫做尘,这些器具都是由极微小的颗粒微尘,来当作是它的本质,所以说,以尘为性)。尘以器为相(这个尘,尘本来是没有相,一堆的土沙在地上,你没有捏在的话,它就是一堆土沙,所以,你一堆土沙、灰尘,水域,然后把它捏、捏……,捏成形状,捏成器具,它就有相状,捏成碗、杯子、炉灶,相就不同,所以说,尘以器为相,意思就是尘本来是无相的。以器显现出来才为相)。

器之性。即尘本性(是一模一样的,这个性如果你用这个本质来讲的话那就更清楚,器具,外型不同的器具的本质,就跟尘的本质性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两样的,器具所造成的也是颗粒微尘所做的,颗粒微尘本来就是颗粒微尘,就不同来讲是相不同,就本质来讲是一样的,意思就是材料是一样的)。器之相。即尘别相(意思就是器具种种差别的外相,也就是尘的别相,尘本来是无相,然后,做出器具所以有种种的差别相)。真如诸法。亦复如是。无漏者。本始二觉也。即觉义(始觉、本觉这我们有讨论了)。无明者。本末不觉也(从本以来或者是最后来讲的话,从本末来讲都是不觉)。即不觉义。

觉有不思议业相(注意!那个业相就是清净的三业之相,清净的三业,我们看到业相都会有一种错觉,以为无明,所染成的叫做业相,不!它在这里不思议业相就是说,佛的身、口、意那是不可思议的,能够加被众生)。(能够)能作一切胜妙境界(因为,他要救度众生有不可思议的神通,这是觉义)。不觉有无明业力(无明的业力这大家都很清楚了)。能生一切生死苦乐。染(业和)净(业)二业。皆非实有(完全都是幻化出来的)。故云种种业幻。所谓生死涅槃。皆如幻梦也(都是幻梦)。同真如性相者。以动真如门。

成此生灭门中。染净诸法。诸法同以真如为体(诸位当下统统都是真如之体。真如之体,你只要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就是本来的面目)。则性同也。真如亦以诸法为相(因为真如本身不可讨论,真如是空性,空性就像虚空幻化种种的相而不拒群相的发挥,真如也是一样,真如是空性,但是,不会排斥种种法的存在性,所以说,真如也是以诸法为相,为什么?因为真如是无相)。则相同也(站在这个角度来讲相是相同的)。

【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真如义故(修多罗就是经典,现在《大乘起信论》要引经据典互用,在《大乘起信论》的论文里面,它引经据典,虽然这本是论,但是,它引经典里面说的,所以说,经典里面说依于这个真如的道理)。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本来就是没有好讨论的,没有什么,不透过任何的妄想、分别、执着,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当下也是真如,是不是?从本以来,大家都是在常住里面)。入于涅槃。菩提之法(我们这个觉性,觉性,你只要真正拥有一颗智慧的心,你就会知道)。非可修相(注意!修相是在因缘法里面强迫自己精进叫做修,但是,我们这个觉悟的悟性,不是因缘法里面精进就可以得到的,要在因缘法里面除掉习气,放下习气,那就是本来的面目,所有的修行就是修三个字:断习气,我们为什么会有生死,我们有习气重嘛!

烦恼的人,习气嘛!贪心的习气,嗔恨心的习气,愚痴心的习气,这个习气就是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什么道理好说的,它就是一股迷惑的力量,也没有办法去讨论它,简单讲习气就是非理性所可以解决的,需要靠勇气跟精进慢慢去放下,不是人类理性有办法的,我们的理性只是限制在某一咱力量而已,丧失理性的时候,我们所有的无明就现前,所以,我们说理性只能站在理想的角度来讲,人要有理性,每一个人他都会说他很有理性,没有一个人,他会说我很没有理性,他不会这样讲的,我很有理性,对不对?

所以,这个修相,简单讲就是除掉习气叫做修,但是,你除到最后,其实就是本来就没有这些习气,是无量亿劫来习惯于这种思惟方式,习惯于这种生活的方式,习惯于这种顺境方式,习惯于这种乐的方式,离苦得乐的方式,所以,就拼命地追求、拼命地追求,在妄求当中产生一种争执,你在苦中作乐,然后,乐完了又苦,苦中又作乐,然后,在觉悟之下里面认为有可修相,那是因为透过无明,在生灭法里面所以我们产生有可修,其实不是,所以,菩提之法,非可修相。

师父一直重复告诉你们:佛法只有一个字:(法师用抚尺在桌子上猛拍:“咚”)要悟,(法师又用抚尺在桌子上猛拍:“咚”)就是要悟,没有什么好说的,悟,(法师用抚尺在桌子上猛拍:“咚”)悟就是当你知道这个了幻即觉,觉幻即离,就这么一回事情,一理通,万理就彻,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所以,悟道的人,你想要让他起一念烦恼,都很难,你想要让他起一念妄想,都不可能,因为,他拥有一颗清净智慧心里面所显现来的,哪里都是他真的真心,统统都是他的真心,众生刚好颠倒,你要叫他动一念清净心都很难,因为,他习惯这种习气,他认为这样叫做快乐,其实,他没有真正快乐可说,所以,凡夫所谓的乐,只是麻醉一下,苦,没有发现苦的乐,叫做以为快乐,简单讲,互相对立衬托的,我以前很苦,所以,我现在觉得很乐,那还不是很乐,不苦不乐就是真实的,真实的乐。菩提之法,非可修得)。非可作相(也不是你用身、口、意任何去造作的,你所有的造作都是知见立知,放着,慢慢地自然,你只要拥有一颗智慧的心,注意,密在汝身,就是你怎么样修行,

所以,禅宗里面有一句话:若人懂得观照,如果有人懂得观照,观照就是善知识,如果人不懂得观照,师父在身旁也没有什么作用。你如果懂得观照,那么比师父二十四小时在你身旁,那埸伟大!因为,真理要慢慢去观照,从内心里面去透脱出来,这种力量大,你虽然每天都跟师父生活在一起,师父跟你打招呼,你也跟我打招呼,师父笑,你也跟师父笑,我在笑什么,你也不晓得,我笑,我知道,可是你笑,你不知道,对不对?所以说,非可作相完全不能透过身、口、意,因为所有身、口、意都是幻化出来的,

所以,我们就做一种功夫,要放下,让它很自自然然的,自自然然的,如果,我们习气很重,稍微对治一下,对治一下,比如说你很喜欢睡觉,你很喜欢吃什么东西,这个稍微下一点功夫,稍微对治一下,但是,虽然对治,整天在对治,整天都感觉到没有在对治,对不对?所以,先勉强,慢慢、慢慢的自然,这个就是有观照的功夫,所以,观照的功夫虽然没有能所,但是在初学佛法来讲,它还是要有能所,没有办法!所以,非可作相)。毕竟无得(一切都是空性,不可得的东西)。】

此引经证成(证明)。修多罗中。依上本末不觉。即真如义故。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不生不灭。入于涅槃。(就像《维摩诘经》里面讲的)如《净名》云(就是《维摩诘经》)。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也不需要去灭它,没有什么烦恼好灭的,因为烦恼当体即空,所以,悟道就是这么简单)。此望因说也(望因说,望就是对,就是针对因,因就是自性能为一切因,你这个涅槃相就是一切的因,不生不灭就是本来的面目,这是针对因地来讲的角度,因中来讲的角度)。

又依上本始二觉。即真如义故。说诸佛究竟菩提之法。本来原具(本来就具足)。无修无作。即证时(到证悟的时候)。亦毕竟无得(如果你用这四个字来修行,那快乐无边,快乐如神仙,说:饭后一根烟,快乐如神仙,这是世间人讲的,我们不一样,你只要饭后无事,毕竟无得,那就快乐如神仙,毕竟无得,你想想看!你活了几十年,你得到什么,你又曾失去什么,你每天吃亏,也没有损失什么,你每天占人家便宜,你也占不到什么便宜,只是什么?造了一些恶业而已,就是这样子而已,你留下什么,你拥有人家什么,你占有人家什么,你就是今天吃亏,你曾经失去什么,没有啊,对不对?受到一点委屈,要感觉很欢喜,因为修行要真正的逆境才能够显示出来,用一颗感恩的心)。如《楞严》云。狂心苦歇。

歇即菩提(你看那个就那么简单,你要求菩提吗?那个歇就是休息一下,不要强迫自己去分别,不要强迫自己去执着,不要强迫自己引发那种不必要的习气,我恨你、我恨你,然后,歇,歇“我恨”,就那么简单,“恨”放下,转个念头,我感恩,那就没事了,看到很多是是非非的事情,放下,没事,那是他的事,不关我的事情,我有德性,我慢慢硬化你,我没有德性,我有一天会提示你,我没有因缘,那各人生死各人了,歇即是菩提,如果,学佛第一个不能学到不干涉人家的一些私事,那你不能自在的,所以,比丘常带三分呆,修行人就要常带三分呆,带一点点傻傻、傻傻的,这样子,狂心若歇,歇即是菩提,狂心,狂的意思,就是一种冲动,没有必要的习气,冲动心,贪、嗔、痴的烦恼,你只要若歇,歇就是让他休息下来,你不要说:我要追求真理,我要拼命地追,那妄想愈大,怎么样?歇即是菩提,放下就是觉悟,放下,对不对?)。

何藉劬劳(“劬”就是劳苦,很辛苦的)肯綮修证(“肯綮”这个意思就是说劳其筋骨的意思,意思就是筋骨交接处,筋骨交接处,拼命地修行,比喻事情的要领,肯綮修证,简单讲这个肯綮,庆祝的庆这个音,肯綮修行就是说拼命地找出那个症结去修行,以为可修、可证,那就错了,所以说,狂心如果放下,只要是一个肯放得下的人,当下就是我们的悟性,何必拼命地借重这个身体的臭骨头,这个色身,拼命的劳苦,怎么样?肯綮修行就是说抓住以为可修的地方拼命的修证)。

又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看那个无所得,毕竟无得:归无所得,慢慢体会那个空性的道理,那么你就活得很快乐)。此望果说也(这是对果来说的。因地心是不生不灭,《心经》里面修行要入空,你看,我们来讲,《楞严经》来讲,还是一样的毕竟无得,或者是归无所得,还是一样,有相的东西永远不能达到解脱,就是一定要无相)。

又前约不觉即如故(前面就不觉的角度来讲当下就是如)。众生旧来(“旧来”就是久远以来)入涅槃(本来就入于涅槃,众生旧来,旧来就是本来,众生本来就是入在涅槃里面,这没有什么好讨论的,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道理)。后约觉智即真故(如果就觉悟的智慧来讲,当下就是真)。诸佛菩提非新得(没有新的得到)。智(德)断(德,智德是先天性的,断德是后天性的,)二果。俱性净本有故也(智德就是你先天性就有智慧,断德就是站在修行的角度,你慢慢修行,修行到最后,其实也是你本来的面目)。

【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本来就是无色相可见,如果,你有见到色相的话)。唯是随染业幻所作(意思就是说今天你看到的六根、六尘,五欲六尘这些熏无明的,都是我们的业所展现出来的)。非是智色不空之性(智色就是般若之智,是无形无色的,但能现妙有不空之性,所以说,因为色是有具体的观念,所以,智加上一个色,是在显出那个智慧。注意听!智加上一个色就能显出那个智慧的具体感,而智慧本来是没有颜色的,也就是般若的妙智,它不是什么色法,但是,为了让诸位有一个具体说非是智色不空之性,那个智慧的颜色,并不是你所能,怎么样?可以去攀缘的、可以去造作的,智慧,这个不空就是妙有,这个智色,智慧之色,它是妙有之色,妙有之色,清净之色,这是妙有不空之性,所以说,这些无明所染幻出来的并不是我们智慧之色,本性的色就是智色,这些妙有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智慧之相无可见故,加一个“相”字也让大家知道,智慧有具体感,智慧是有具体的感觉,智慧让你有具体感,意思就是说本体的清净心是不可否认的,所以讲智相无可见)。】

此释伏疑(这是解释我们一切的怀疑)。疑云众生本入涅槃。何故不见报(身。实报身:实报庄严土的报身,以及应)化(土的化身)之色相耶。答曰。真如自体。本来绝相(“绝”就是灭,灭一切相才能够进入真如,简单讲今天你在这个外相里面,动一个念头:你放不下,那你与真如绝缘,完全扯不上真如,那要成佛道就更难,那断除烦恼根本就不可能,这个绝相就是要泯相,泯相不是说除掉,不是这个意思,就是即相离相的意思,简单讲这句话来讲,真如的自体本来就是离一切相,如果,你不能离一切相,那就休想要修行,你只能在相上团团转)。故云亦无色相可见(也没有色相可见)。

转(怀)疑云。真体既无色相。何故诸佛证菩提时。现(种种的实)报(庄严土的报身,以及)化(身)等。种种色相耶。答曰。而有见诸佛色相者。但是随众生染业幻心中(因为众生需要相,所以,随着你的染业幻心当中)。变现所作耳(其实法身是无相的)。既由幻心所变。自是幻色。属后异相(生、住、异、灭的异相,同相跟异相里面,这个异就是不同相,所以说,属于后面的异相,你只要有业:种种的相,它就不一样)。随染幻差别之义。非是本觉智色(随这个无明所幻化出来的差别的业相,那当然不是本觉的智相)。不空之性。以本觉智色之相。真空不空(真空不空的意思是一切相当体即空,但是,智性不坏,智慧的本性是不坏,所以是不空,坏了连智慧都没有,那你怎么度众生,佛是一个没智慧的人,悟到家,然后就进入什么都没有,那就顽空了。

真空不空,就是真空里面智慧之体性是不空的)。妙有非有(妙有虽然是讲一个有,但是,它的妙是站在不可思议的角度,三业:神通变化不可测,虽然有,但是,不是真正的有)。故无可见。所以如来不思议业相(因为他清净心所产生的三业清净之相)。乃随根而现(乃是随众生的根器而现的。这个“根”是指众生的根器)。圆顿之机(圆顿就是一刹那之间悟平等的法身叫做圆顿。如果你悟到平等的空性法身的话,就)见报身(就见到佛的报身,所以,你想要见到佛,很容易的,你只要悟到空性,你就见到佛,哪里都是喜悦,无量的喜悦)。有缘众生见应身(有缘的众生就是在二乘人的修行法里面,或者是一个人认真精进里面,他也会见到种种的瑞相,有缘的众生就见到佛的应身)。俱是随众生幻心所作(所以,但求心净,不怕不见佛,就是这个道理,但求心净:你只要好好的在这个清净心里面下手,那你不怕不见佛,佛随时就在你的心中,佛本来就没有时空的距离感,是因为你的心烦恼叫做距离,烦恼叫做距离,对不对?比如说,十万八千,我们说极乐世界:到了我们十万亿佛土,你行十恶,当然十万亿佛土,对不对?你行八邪道的话,八千万的佛土就是行八邪,十万亿的佛土就是行十恶,对不对?你行十不善业,当然就离佛很远,你一个清净心,当然就是在你的面前,所有时空的架构都是来自于心:因心成体,所以,俱是随众生幻心所作)。若是实有。何不人人见佛相好耶(如果是实在有的话,为什么人人不见呢?)。

此中见佛相。亦为幻心所作(也是幻化出来所作,所以,大修行人他绝对不会在意有感应、没有感应,有见到佛、没有见到佛,他一直求这个清净心,净心最重要,清净自己的心性最重要)。未免致疑。更为释之。真如界内。不立纤尘(纤就是细小的。纤尘就是细小的)。本来无相可见。故《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声求(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俱是邪道(不能见如来)。则是幻非真明矣(这个都是站在究竟义的角度,

所以,如果说你去外面听人家讲经说法,他赞叹自己,他见到佛、他见到光,他是怎么样有修行,他可以怎么样出神入化,这个你就要小心了,这个都是着相而求,讲来讲去真正大彻大悟的人,他讲经说法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对不对?依法不依人,哪里一直拼命讲神通的呢?是不是?最伟大的人是平等法,以佛的知见开示一切众生是最伟大的,对不对?讲来讲去他是怎么样能够见光、见花,他能够算命,他一看到人的时候,噢!我等你很久了,你前世是什么兔子,小白兔来的,你前世又是怎么样,小冬瓜来的,就是喜欢讲这一些,这个不好,很不好,在电视剧里面讲:讨厌,很讨厌,这个不是佛法,佛法没有搞这个东西的,佛法哪搞这个东西,佛法是依法不依人的东西,告诉你:空是真理、平等是真理、慈悲喜舍是真理、不着一切相是真理,一个字叫做空,是不是?两个字叫做放下,三个字叫做无所住,四个字叫做毕竟无碍,能与这个法相应的,那你就要跟他磕头,讲得稀奇古怪,晚上看到、梦到……,

什么、什么佛来跟他讲话,自称为是什么佛,为什么晚上来,白天不来呢,老是晚上佛才现前,白天不来,对不对?跟他讲话还是怎么样,这个有问题,所以,一个高僧大德,真正修行到大彻大悟,他什么事都是很平淡的,他没有高也没有低,他也不会赞叹自己,他也不会诽谤别人,他也不会伤害众生,然后,怎么样?就是很平淡地过日子,就像广钦老和尚这样子,那个大彻大悟的人,没什么事,都没事,他也不会泄你的气,对不对?你有过失,他笑一笑而已,因为,你是众生,值得原谅,是不是?他才不管你。你听过《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那本,我有大神通吗?我是佛吗?我是怎么样了不起吗?我能够见到你的老祖宗吗?有这么一回事?他没有,诸修行当中以念佛为最有力,就是那么平淡的事情,我们知道,我们有正知正见,那今生今世就不会走错路)。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言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就是种种瓦器的外相,种种瓦器的外相:外面的形相)。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性”就是本性被染污,怎么样?所以,幻化出种种的差别之相叫做性染幻差别故。所以,我们为什么讲异相,是因为站在相的角度,我们为什么讲同相,是因为站在体的角度,体的角度)。】

此明即同而异(说明同还有一些,当下就有不同的差别相,同是体,异是相用,即同而异就是当体就显现出相用,其实摄用就归体,同是体,站在体的角度,异是站在相用的角度)。先喻后法。喻中种种瓦器。虽同微尘。但随造作缘异。则各各不同。

法中随染幻差别者。无漏法也。诸无漏法。顺平等性。直约其性。则无差别。但随染法差别相。故说无漏法有差别耳(因此,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众生,要爱护,呵护第一个肯学佛的众生,为什么?因为,他有这个因缘,所以,我们要呵护他,要疼爱这些学佛的众生,要慈悲喜舍,照顾这些肯向道的这些众生,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平等的佛性,由这个善知识的呵护,慢慢、慢慢……,他要成道他就有因缘,那么这些众生,外面的众生不学佛,虽然有佛性,可是他显现不出来,那么我们也不要跟结这个恶缘,合掌令欢喜不好了)。如下文中对业识等。差别染法。故说本觉恒沙性德。又对治此诸法差别。故成始觉万德差别。

《别记》云。是故无漏。但随彼染而有差别。不由(“不由”就是不因为,不是因为)自性有差别也(不是因为我们的自体性本身有差别,自体本身没有差别,如果,你无念的话,这个天地万物就没有差别,如果,你能够观照无念,天地万物都没有什么作用,人家怎样对待你,统统平等的,你的内心里面就是喜悦跟感恩,喜悦跟感恩可以接近明心见性,同学们!喜悦跟感恩那就接近明心见性的人,你如果说:师父!我不晓得明心见性是什么境界?您能不能讲一个比较接近一点明心见性的人是什么心境?

第一个就是无量的喜悦,因为,他大彻大悟,他什么都不会迷惑,你什么都骗不了他,对不对?第二个就是感恩,为什么?他受佛的善知识的开导,而今天找到本来的面目,所以,如果你要问问看明心见性的人心境是什么,师父讲一个最接近的,那就是无量的喜悦,那就是无量的感恩,内心永远没有分视)。

性染幻差别者。无明法也。以本末无明。违平等性(违背了平等)。是故其性自是差别(所以,他的性当然是差别,有所差别)。故下文云。如是无明。自是差别也。然染净相待(但是,染净是互相对待的,对待的意思就是说染是衬托净,净是衬托染,相待是对绝待来讲,本性的法身,空性是绝待性,染净是相待,你为什么讲净?因为有染,所以讲净,如果,你连染都没有,你讲什么清净,所以说,染净是相待)。皆是真如随缘显现。似有非实。故通名幻。一释上心生灭义竟。

丑二 释上生灭因缘(“依义广释”,第一个释上面所说的心生灭义,我们这一段,讲到这一段都是讲心的生灭。然后,第二大段释上面所说的生灭因缘,那么第三段是解释上面生灭之相,心生灭义、生灭因缘,然后,怎么样?生灭之相,我们来讨论第二大段:生灭因缘。解释生灭因缘,如果换一句白话来讲:生灭因缘就是为什么会有生灭?

简单讲就是这个意思,你讲生灭因缘,这搞不清楚他在讲什么,如果你在旁边写个:这段底下要讨论什么,为什么会有生灭?那就大家就很清楚了,加个为什么,那就更清楚了,底下要讲五意,意识:阿赖阿赖耶识,意识,你有生灭就是因为有意识的状态,执着的状态,生灭因缘里面分二段,) 二 释立义分中因缘二字

寅一 明生灭因缘义

二 显所依因缘(所依的因缘)体(第一个是明生灭因缘义,第二个是显所依的因缘体) 初中二

卯一 总标

二 别释

卯一 总标

【复次生灭因缘者(也就是说为什么会有生灭?为什么会有生灭?那就是因为我们心的问题,心是从哪一个角度来讲它有生灭)。所谓众生依心(指阿赖耶的自体性,依心,这个心就是阿赖耶的,那一颗当下的清净心,阿赖耶是真妄和合,生灭跟不生灭和合,这个心是指什么?是指那颗自体的清净心,在阿赖耶是染净和合的心,众生依心,怎么样?)。

(依)意(“意“就是五意也就是:业相、转相、现相、智相、相续相,也就是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五意。意就是五意。如果比较直接来讲,这个意就是接近,比较来讲就是一种,第七意识的执着,这个来解释是比较清楚,简单讲就是执着的第七意识的,但是,因为每一部所讲的解释都不太相同,心意,然后)。意识转故(简单讲就是依第八意识的心,依第七意识的意,我、法二执,依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转就是因为有这三种力量,一直去生灭,一直转变、一直生灭,简单讲是生灭,为什么会有生灭?是因为有众生的心,还有五意,还有第六意识)。】

此明生灭因缘之义(为什么会有生灭?)。以显阿梨耶。(能)生一切法也。染法因缘有二(为什么会有染法?)。一梨耶心体。不守自性(这个不守自性就是没有原因,没有原因,你为什么会那么冲动呢?就是没有原因,无明就是最大的原因,无明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是无始无明,没有一个开始,无明又是没有办法解释,当你觉悟到无明,无明,你见到无明就不是无明了,所以,离开无相就没有什么好讨论的,所以,叫做无始无明,所以,这个不守自性,也就是无始无明)为因((法师笑)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就是一念不觉)。熏动心体为缘(熏动这个心体为缘。这个熏动就是无缘无故的,你只要对这个境界,你就产生了,那么你就不对境界的话,也会产生所谓微细)。生三细(不对境界那就会产生了心体动)。二梨耶返熏无明为因(返熏无明为因)。

境风吹动识浪为缘(这个就讲得比较粗糙,所以说,三细都是站在第八意识的心体的角度来讲,那么已经变现境界的话,那是站在六粗的角度来讲的,站在已经现出境界的角度来讲的,所以说,境风吹动识浪为缘)。生六粗。所谓众生下。正明依是因缘。故有生灭法。众生。乃诸识相集而生(“诸识”就是八识,八识相集而生就是我们所讲的)。即生灭法也(你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就是因为这颗生灭)。依心。即依因缘也(你为什么会有生灭心?

因为有意识心,你为什么会有意识心?因为分别、执着心,为什么会有分别、执着心?因为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不知道,没有智慧:放不下。这个放不下是每一个人都放不下,只要没有听到佛法都放不下,人平常都可以讲仁义道德,但是,一碰到境界就没有办法。这个诸葛亮孔明,他是一个大智慧的人,世间人来讲,他是能算的,这个诸葛亮死的时候,(当然这段是传说)他留下了八两银子,扛棺材的人刚好有九个,然后,扛、扛……,快到山上的时候,这九个人就讨论了,说:我们要留一个下来煮饭,煮煮菜啊!要不然,大家都跑到山上去,下来,扛棺材很累,下来,大家没饭吃,好吧!就讨论、讨论……,就派一个煮饭,留下来煮饭,你在山下煮饭,我们八个人找到山上去,就把它埋葬,在上坡的时候,八个人就这样讲、讲……,

讨论:唉呀!这个诸葛亮很糟糕,他是很会算的人,为什么他不能算出他死后有九个人帮他找棺材,却留下八两银子,说他会算也不太会算,对不对?九个人扛应该留下九两银子,怎么留下八两银子,这九个人怎么分?其中有几个人就建议,只要我们共同有一颗心,一颗心,我们就可以得到……,每个人就可以平分,其他人就:怎样才叫一条心?我告诉你:我们当把诸葛亮尸体埋了以后,我们八个人联合起来,把山下那个人,把他打死:干掉,你看,一个人就有一两,八两刚好是一个人一两。大家都认同:哇!这太好了,是不是?讨论完毕的时候,这八个人很高兴的扛这个棺材,扛这个棺材上山,唉!山下煮饭那个,他也有招数,这八个人上山,他没有看到我煮饭,我只要动一个手脚,我在饭里面把它下砒霜,嘿、嘿!这八两就统统是我的,八两就统统是我的,他就煮饭煮好了,砒霜就就放在里面了。

这八个人埋葬诸葛亮下山以后,一下山就把那个人打死了,八个人打死一个那还不简单,一下子就打死了,打死以后:噢!这很好,八个人可以分八两银子。大家:先吃饭再分,先吃饭再分。一吃下去,八个统统死掉,所以,九个统统死掉。诸葛亮很会算,他留下八两就是八两,没有人得到,八两就是八两,这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这颗心,起的都不是好心,你所遭受的,随时随地的果报都会现前,就象前几天讲的:卡尔登那个什么理容院,那个人本来是开计程车的,他做组头,

所以,这个赌博不好,就是这样子,那个理容院的好像是老板,老板,跟他签,赌这个大家乐,签了,欠他七十万,欠他七十万的时候,他不还,因为,这七十万使他很痛苦,对不对?后来,他去理容院里面,他告诉那些小姐,我等一下拿汽油要来泼,小姐,大家都嗤之以鼻,以为他在讲笑话,唉!等一下他就真的拿五公升的汽油来你知道吗?就往头部就洒下去,他拿了五公升的从外面进来,大家都吓一跳,就一直把他抱起来,把他抱起来:你开玩笑。他说:我不是开玩笑。就冲进去汽油一弄,不到一分钟,啪!一点就,因为那个理容院都是地毯,都是装潢,一烧,一发不可收拾,汽油一烧起来还得了,你根本来不及,又只有一个逃生口,还好有那个管理员,管理员赶快打开那个安全门,要不然,不晓得要死几十个,赶快打开那个安全门,不晓得逃了几十个出来,要不然,不晓得多少人死在里面。噢!那个管理员开那个门功德可大了,功德可大了,不晓得救了多少人,几十个人跑出来,连他自己总共烧死二十一个,七十万,为了这七十万纠纷,烧死了自己,烧死了无辜。

你看,我们这个内心里面,这一念之嗔恨心有多可怕,毁了自己,也毁了别人,所以,我一直告诉诸位!说:如果有财物的纠纷,尽量把它还完,尽量,你有欠人,你就赶快还人家,如果,有那个能力,如果,你以前有占到人家的便宜,最好还是不要,否则内心里面存在那颗不满的心,对自己不好,对别人也不好,还有一点就是如果你看到这个人很恶劣,最好不要得罪他,宁可千岁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小人,那个一发起疯来,你整个就死掉了,完蛋了。所以,同学们!修学佛法的人,忍辱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免得遭上杀身、不必要的的杀身之祸,七十万,死二十一个,太可怕了。所以,讲到这个地方)。心指梨耶自体心(梨耶,阿梨耶怎么样?本觉真如不守自性为因)。此心具足因缘。为诸法之本。依梨耶本觉真如。不守自性因也(没有什么理由,没有什么原因)。

不觉无明。妄动心体缘也(不守自性为因,妄动心体为缘,一个因,一个缘,加起来)。依此因缘。生业识转识现识。复依业识返熏无明之因(业识又熏回去这个根本无明,然后,底下业识返熏无明之因)。境风吹动识浪之缘(又是一个因缘,前面是不守自性为因,妄动心体为缘,现在什么?业识返熏无明为因,境风吹动识浪为缘,也是一个因缘)。依此因缘。生(境界的)智识相续识(那就是六粗)。合为五意(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合为五意,这五意简单讲就是第七意识,第五意来讲,简单讲就是我、法二执,这五意来讲,你没有我、法二执,你没有微细的法执,你哪里有业识,你没有我执,怎么会有智识跟相续识,

简单讲就是第七意识的我、法二执,我、法:两种分别,两种我执、法执,一个俱生的,一个后天的合为五意)。故曰意。又依意取著转深(意就是一种执着性)。曰意识。即第六识(第六意识有先天性的,有后天性的,俱生的第六意识与后天的第六意识)。此等俱依心转。转即起也(就产生生灭)。

问五意梨耶在内(五意包括阿赖耶识也在内)。意(及)意识(都是)依心(而)转(动的)者。依自(心)起自(心)。岂有是理耶(哪里有依自心转动你的心?)。答。所依心。双约觉不觉二义。具足因缘。如前解。所起业识。单约(“约”:就)梨耶心中。一分不觉妄动。而心如水(心就像水一样)。无明如风。业识如波。波依水动。理所当然。岂离水而有波耶(离水哪里有波?对不对?你在虚空里面找得到波浪吗?所以,自心起自心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水当然起这个波)。

又识藏即如来藏(看你觉不觉悟)。经云如来藏若生若灭。此心字。不可看作全真。亦不可看作非真。以有觉不觉二义故。《楞严经》云。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我们学佛的人,一生一世如果没有听过《楞严经》,不能算是一个真正学佛,了悟真妄二心的人,这部《楞严经》可以说是整个佛经的一个核心,一个修学佛法的人,不懂《楞严经》,我们讲实在话,这个真妄你就会搞不清楚,不能算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你算你念佛,就算你学禅宗,不管你学哪一宗的,你不听《楞严经》,我们说你离佛道还是很远,因为这部《楞严经》是非常非常重要,这是究竟菩提的一部经典,所以,我一直鼓励大家,一定要听《楞严经》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辛苦的一直讲,也就是这个道理)。一总标竟。()

卯二 别释二

辰一 先释意转

二 释意识转 初中三

巳一 略明

二 广辨

三 结归

巳一 略明

【此义云何(这个义是怎么样?)。以依阿黎耶识。说有无明(因为有阿梨耶识,所以,我们说有无明)。不觉而起(不觉就是没有理由,你没有理由,你为什么不觉悟,这没有什么道理可谈,不觉而起就是你没有经过观照)。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

初句总征。下释依心。则五意转(转就是起动,动念的意思,取着,)。阿梨耶(怎么样?)。即上所依自体心。是生灭因。无明。即此心中不觉义。是生灭缘(阿赖耶是自体的心,生灭是因,无明是生灭的缘)。此二句明所依因缘。不觉而起下。即五意转。由依心中不觉缘故。动彼净心。遂成业识。即起动义是业义。所谓转如来藏。而为识藏也(识藏就是透过一层的执着:我、法二执)。

(有人这么样问,他问什么?)问。既依不觉而起业相(既然按照不觉而起业相)。则业相在后。与前文不违。此中上二句云。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则无明在后。岂不自相矛盾耶(一下子是业相在后,一下子是无明在后,是不是自相矛盾?)。答。前后无乖。梨耶具觉不觉二义。若就本说(本就是一念不觉,就一念不觉根本来说)。由无明动真心。

成业识(由一念不觉的角度来讲,因为,无明是动到真心,所以,变成业识)。此业识依迷而有。则无明故在前(无明就是一念不觉)。若就末(来)说。无明即梨耶心中一分不觉义以在梨耶中。亦得说无明不离梨耶(无明不能离开阿赖耶识)。则梨耶故在前。二义一时。本无前后(因为,它本身存在觉跟不觉义两个角度)。不妨说前说后耳。

能见者(前面的业相讲完了,业识讲完了,再来讲能见识,就是所谓的转:转识,能见就是转)。由梨耶返熏无明(由阿赖耶返过来熏习这个无明)。增其不了(不了就是无明,增加无明,由阿赖耶识返熏无明,又增加它的无明,增其不了,不了:因为不觉悟,不觉悟)。则本有智光。转为能见之妄见。即转识。能现者。即此心体。由妄见故。妄有境界发现(注意!这个境界也是妄识所现,简单讲也是看到自己心中所现出来的境界,也不是真实的境界)。如病眼妄见空华。即现识(因为现出来的境界也是由现识影现出来的意识的境界,所以,境界还是意识状态,简单讲一切境都是你的心,你不要以为有真实的外境)。上属三细。在本识中。依本觉为因。无明为缘也。能取境界者。谓能取现识所现境界。不了虚妄。取以为实。起智分别。可爱与不可爱(就是让执着跟不执着的境界)。

即智识(智识就是分别心,不是智慧的意思,是分别心的意思)。起念相应者。(对)于所取境(界)。起苦乐二种觉心(注意!那个觉心是分别心,不是觉悟的心,起苦乐二种感觉的心:就是分别的心,虽然是觉,但是不是觉悟的觉,是分别心的意思)。念念无间(断)。与境(界)相应。即相续识。此属六粗前二(前二就是智相、相续相,智识、相续识)。依业识为因。境界为缘也。

依此五义。说为五意。意以能生依止为义(能生就是能生分别、能生执着。依止就是为意识所依靠,所以,五意最大的用意也就是以能生能止,比如说第七意识,第七意识能生分别、能生执着,依止就是为第六意识:意识心态所依靠,止就是住,也就是意识所安住的地方,那么就是意,简单讲意识所依靠的地方就是第七意识的意)。彼此辗转。相依相生。第五意。对后意识(第五意:所谓的相续意识,智识:我们所讲的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所以,第五意就是相续识对后面讲的意识)。亦有能生义(所以,第五意识,对后意识,也有能生义,也就是第七意识能产生第六意识)。一略明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巳二 广辨

【(五意是哪五意呢?)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从来就没有去觉悟到我们这颗心,因为,从来就没有观照过)。二者。名为转识(心拼命地动、拼命地分别执着)。依于动心。能见相故(把它认为是有真实的相)。】

初二句标征。下释。一业识。即梨耶心。心不自起(心不会自己产生)。起必由缘(借重于缘)。无明力(无缘无故它不会产生的,一定借重缘,借重什么缘?借重无明的缘)。即所依缘也。不觉心动者。由根本不觉。无明风力。动彼真心。起成业相。

此正明起相(相怎么起来的,就是因为这样来的,所以,在我们的清净心里面加上任何的知见,都会变成无明,也就是说你用一颗很清净心来看这个世界,你再加上任何的见,附带我见、法的见,束缚在某一种范围内,就变成无明,就变成无明,此正明起相)。兼释业义。以起动义是业义故(所以,我说什么是业,就是你一直起心动念,一直放不下,这个叫做业。

啊!师父!我的业很重,就是表示你的动念一直不停止。师父!我的业很重。我就问他:你多重?业多重?他不会回答,我就问他:什么是业?不会,业,你问他什么是业,他不知道,烦恼不断叫做业,放不下的人叫做业,一直夹(业谐音为夹),夹死在那里,一直夹死在那里,执着愈重的人,业愈重、烦恼愈重)。

二转识。言依动能见者(因为有能见,是不是?依动就是变成能见)。即依前(面)业识之动(念)。转彼真智(真智本来是无见、本来是无念)。而成能见之相。但能见之相有二。此约无明风动。转成能见。在本识中(本识中就是三细中的业识叫做本识中,能见是本识中,本识就是三细中的业识)。非事识中(事识是对境界的分别意识叫做对事识)。

(这里所讲的)境界风动之能见也(是就自体心中那个微细之见,自体心中三细里面的能见相,而不是已经化成境界的分别执着的意识,所以说,转成能见在本识中,非:而不是,已经转变成粗糙的境界以后的对境分别的事识中的境界风,动的这个能见,不是我们现在凡夫所见到的能见,而是诸佛菩萨知道那个最微细那一刹那,要转变成能见的那个影像,那种微细的动念,不是我们现在的眼睛对境界的那种能见,不是,这个能见,绝对不是这个意思。举个例子来讲,比如说,你晚上意识不能停止,你就会做梦,梦境你就会自己见到,你在明目境界里面你就会自己看得很清楚,你捡到钱,或者人家拿刀子要杀你,或者你梦到你结婚,或者你梦到你的谁死亡,你在那边哭,哭起来的时候,唉!怎么样?哇!眼睛红红的,原来是一场梦。

因为太感动了,做梦做到哭,印证你在梦中看得非常清清楚楚,意识动就能见,动就能见,也就是说就会创造出种种幻境出来,那么,我们现在真正的境界是能见相,但是,我们用梦境来解释,你只要动就能见,意思就是说我们再推进去,推进去,更微细的那个三细的境界,那就不是用梦境,比梦更微细,就是微细的法执会现这个境界出来,那就不是我们凡夫有办法的,那就要等到快要成佛了,完全懂得心法的人才有办法觉察到)。

【三者。名为现识(现识就是现一切境界,能现境界的意识叫做现识,因为佛家讲万法唯心造,境也是心识所现,佛家讲说的万法是唯心,境界也是心识所现的,所以,现有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这个“对至”两个字要注意听!对至就是妄见即现,妄:虚妄的见到,意思就是说妄动念头,妄:虚妄的动到念头,妄见就会妄现,也就是对至即现,你只要妄见,现:境界马上现出来,所以说,对至即现,因为那个现识,你一定有境界嘛,对不对?境界是怎么样?那就是妄见,妄见就谈到妄现,妄现一定要有妄见的东西,所以,对至即现,对至:现在面前 ,你马上就显现出来)。

无有前后(境界无有前后。比如说你看月亮,你看月亮,我眼睛一睁开,距离近的比较先看到,距离远的看不到,对不对?不可能的事,你眼睛一睁开,月亮跟大楼同时看到,比如说,我的大楼比较近,离我几公里而已,我先看到大楼,月亮离得比较远,慢慢、慢慢的视线……,噢!月亮在那里,精神病!眼睛一睁开,月亮不管几千公里、几万公里统统同时存在,所以说,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从来不间断叫做“任运”。不同于第六意识或者第七意识有间断,这个第七意识虽然有我执的话,没有错,微细,但是对粗糙的境界来讲的话,第七意识有时候也暂时没有,当然,对微细来讲是不可能会断的,比如第六意识,怎么样?它有时候会停止,比如说,一个人被打昏了,被打昏了,他完全无意识状态,粗糙的第七意识的执着没有,他不是因为证果,是因为意识不能产生作用,是不是?

所以说,以一切时任运而起,任运就是从来不间断叫做“任运”,不同于第六意识,它有间断的)。常在前故(一直现在前面,境界就一直现在你的前面,你不管看或不看,它就是存在,你不会说山河大地……,你一睡的时候,山河大地因为你而跑掉,不可能!你睡醒了,山河大地还是存在,不管你执不执着,不管怎么样,它就拼命地……,都是永远现在你的前面,对不对?我晚上,我睡觉,我意识不作用了,睡醒了,山河大地跑到哪里去了,对不对?万法唯心造,不!我们的山河大地是无量的共业所感,你这一分你转不了的,你转不动,没有办法!转动不了的,虚空的无量十方众生所产生的这个业感,哪里是你这一分觉悟的时候就可以转动它,不可能!佛也没有办法,对不对?)。】

初法。三四两句喻(第一句法,第三、第四两句是比喻)。后合。能现一切境界者。依转识结暗为色(转识:因为转动这个意识,然后,结这个暗为色,色是怎么来的,色就是我们的意识妄想跟暗配合,那就变成一个色)。想相为身(我们加进思想就变成这个色身)。故现妄境。离转识无别境界(离这个转识无别境界)。故举能现明所现也(能现明所现,所以,举这个能现境界的转识,怎么样?以说明所现的境界)。因心体与无明合(起来)。

熏习力故。犹如明镜现像者(所以,这个凡夫的熏习很重要,所以,为什么以前的古来高僧大德,他宁可到善知识的道场里面去吃苦耐劳、磨练,像牛一样地做,他也不离开善知识,对不对?因为熏习力太重要,熏习的力量太大)。谓精明识体。圆现一切境界。不假造作。亦无前后。合中偏言五尘者。此约引起分别(的)事识义。故作是说也。若依《瑜伽论》(《瑜伽师地论》)中。则现五根。种子。及器世间等(意识就是第八意识,则现五根,五根就是五根身:就是身体,五根就是指身体,一般来讲是讲五根身,讲五根的庆,就会听起来怪怪的,五根身,这样子才是正确的,五根:眼、耳、鼻、舌、身,这样听起来不对,应该讲五根身,这样就正确,种子就是未现前的叫做种子,未现前就是意识状态,蕴藏在内心的意识状态叫做种子,以及器世间等等,器世间就是山河大地)。

故法说中云一切也。任运而起者。拣异余识(拣就是不同于,因为,其他的意识有异,怎么样?)。有作意间断故(作意就是刻意地去造作,然后,中间有间断,而这个现识不能间断)。常在前者(这个就怎么样?)。明此识乃八识相分。在诸法之先。为诸法所依之本。拣异末那也(不同于末那识,意思就是说现起来,现识一直拼命的……,怎么样?现在前面,不同于末那识,末那识就是说你有执着,有执着,每一部经典讲的都不太相同,稍微有少许的差别,像唯识学所讲的,这个第七意识一定要到金刚地以后,他才有办法断,所以,八识的相分,见、相二分都不能离开第七意识,所以,讲的稍微有一点点不同)。

【四者。名为智识(简单讲就是分别心)。谓分别染净法故(因为,我们分别了染法跟净法)。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头)相应不断故(没有办法断掉,因为,从来不回光返照,我们从来不回光返照,从来不转这个念头,当我们现在卡住在某一种观念的时候,我们应该转转念,转转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我们就可以释然开怀,如果,我们不能设身处地的在对方,一直站在他的角度上考虑的话,我们会被对方的行为语言弄得自己很痛苦,所以,如果你要解脱,应当先交换立场,这是不得已的考虑,那如果,大解脱的人根本不须要设身处地,根本不要交换立场,本来就没有的东西,交换什么立场,因为,我们世间人没有办法交换立场,第一个初步的功夫就做不下去,初步的功夫就是解脱的功夫就做不下去,当你站在他的立场,你怎么做,当我站在你的立场,你怎么做,当你发现我不满你的意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我的立场是什么,所以,我们没有办法达到无相,可是我们能够交换立场,也活得会比较自在一点,否则的话,这个念头的执着会相应不断,没有办法破掉的)。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

能令现在已经(已经就是过去,能令现在的)之事(事情)。忽然而念(引起回忆嘛!)。未来之事。不觉妄虑(而未来之事不觉悟就是没有觉察到,那是虚妄的期待,妄虑就是虚妄的,虑就是期待,一种执着、一种盼望,所以说,能够怎么样?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就是过去了,能令现在所做的变成过去的事情。忽然而念还可以产生记忆,怎么样?而未来之事从来不去觉悟到说,未来是一种虚妄的一种期盼,简单讲你所谓的虚妄,那也是一种妄想,人因为有妄想而伟大,那一样,所有的伟大都是妄想,还是一样的,讲来讲去就是大梦谁先觉,世间就像一场梦,谁看看觉悟,事业做得愈大,梦做得愈多,是不是?愈大嘛!做事业做愈大,官做愈大,梦做愈大,没事的人就没有做梦)。】

智识者。是事识内细分别(内细就是说在这个有粗跟细的角度来讲,它是属于微细的一种分别心)。不了前心所现之境(不了现世,前心就是现世,不了现世它所现出来的境界是)。虚妄无实。创起慧数(慧数就是一种慧心所,慧心所也就是说一种分别心的执着,创起就是创造起内心里面不必要的执着)。分别染净。故云智也。此显(第八意识的)本识(此显本识也,意思就是本识所显示出来的,那种一种微细的,当下的一种,怎么样?一种本识的作用,意思就是智识所现出来的,也是一种分别心,这种分别心微细到没有办法凡夫所觉察到的)。

但现而无分别。分别者事识耳(本识只是现这个境界并没有强烈的分别心,怎么样?如果就意识的分别心来讲,那么意识的分别心应该是对境界来讲,才是叫做分别心,所以,这里讲内细分别,智识的内细分别,也就是说现的境界自自然然就有分别心,那个分别心不是产生强烈的苦痛的对立感叫做智识,简单讲就是第一念,我们所讲的第一念,眼睛一看到,这是茶杯、这是什么境界,就这样子,微细的一种分别)。

相续识。亦是事识(这是针对境界,针对境界)中(来讲的)细分。以念相应不断者。前三细心境未分。故不相应(不相应,不相应就是远离我们觉察我们的觉察)。此因智分别(分别心虽然是微细的分别,但是连续不断,就变成一种执着)。取以为境。念念与法执相应。得长相续。此约自体不断。释相续义也。

住持下七句。约其功能。释相续义。前三句。以此识能起润业烦恼(滋润,润就是滋润,就像水可以滋润树木的成长叫做润业烦恼,我们这个识可以滋润这个业继续去烦恼,可以怎么样?)。引持过去(引持就是引导住持,引导、安住,怎么样?过去)无明所发(没有办法让你跑掉,因果你一定逃不掉的,引导你所造的因跟你的果,怎么样?而住持,住持就是不坏,让它不会断掉,过去无明所发的)。诸行善恶业种(你逃不掉的)。引生令熟(让你的果报慢慢成熟,

所以,同学们!让我们不可抗拒的果报应当认命,但是,对于不必要的,就像师父今天讲的引火自 fen,然后,烧死了二十几个,那一念嗔恨心起来,心造的恶业就下去,如果你说你欠他的七十万,这也不是很多,当然对开计程车来讲的话可能是很多,也许是生命的全部,对不对?能要回来就要,要不回来就没有办法,没有办法,你引火自 fen烧死了二十几条生命,这个让人家很痛心,看那个电视的时候,新闻报导,尸体一个一个抬出来,尸体一个一个抬出来。

所以,那个电视,报导里面后面还加一句,说:声色场所,少去为妙,我觉得这个报导新闻有劝善的功能,它后面还报导了这一句)。堪任成果。业无惑润。业种焦亡。故云住持。乃至不失也。后四句。复能起润生烦恼。使已熟之业。感报相应。故言成熟现未果根。无有差谬违背也。是则三世因果流转。连持不绝。功由于意(功就是能令,能令就是来自于意,功就是能令,这个能令来自于这个意,我们为什么能够三世因果一直流转连持不绝,这个能令就是因为我们的意的造作)。能令下。显此识粗分别相。由种子习气内熏。发起现行。念念不断。不同智识之微细分别也(所以,我们的智识我们说分别心,这个分别心是不透过对粗糙的分别来讲的,是对微细的,内心里面,自己微细来讲的)。二广辨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巳三 结归 二

午一 正结属心 二 问答释疑

午一 正结属心

【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意思就是六尘境界都是你的心,你跟这个境界不能和谐,你的心就不会和谐,意思就是说如果你破坏你一切的境界,就等于破坏你的清净心,本来一个很和谐的团体,你破坏了,那你的心就不好,你没有一颗和谐的心,你也不可能跟人家相处得很好,所以,人应该与天地万物调和,心境应该调和,因为境就是我们的心,所以,境还是很重要,比如说,你的身体,你的身体怎么样?是你心中所影现出来的,你的身体当然要照顾得好好的,你的身体不好拼命的这样子,生病,生病的时候,那个人的脾气就不好,为什么?因为身体不好,身体不好,引来烦恼,何以故?身就是心嘛!身它会影响你的心,为什么?因为这个色境就是我们的心所影现出来的,身体不好,你的心就有问题,你不要说身体不好,你又不好好吃饭、又不好好静养,然后,就说那是业障,精神病,你自己的心不调好怎么是业障呢!

业障有告诉你不吃不睡,然后把身体搞成昏头转向,这个叫做业障,那根本就是你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身体把它弄得……,像有的人,男人未老先衰,是不是?弄得也不吃,也不睡觉,然后,打这个怎么样?不倒单,然后,看起来像我的阿公(爷爷)一样那么老,才还不到四十岁,看起来就老化,发苍苍、视茫茫,而齿牙动摇,真糟糕,为什么要这样子呢?何以故?你的身体就是你的心,我们也不要太享受,但是,恰到好处吃饭的欲望,那也应该存在,对不对?女孩子有的人也不会照顾自己的身体,一看起来,跟我阿嬷差不多,一看起来,唉哟!两眼无神,满脸的面黄肌瘦,为什么要这样子,他不了解心境本来就是要高程得很好,

有的人讲:修行人不要吃得太好,不需要调这个色身,没有关系,怎么样?搞得一塌糊涂,不懂得境就是你的心,你的身体调不好,身安而后道隆,身体调不好,你怎么修行,一天到晚,你跟病魔拼命地战争,今天,我看到那个爱心(节目名称),我看了内心很难过,我很同情,有一个妈妈,她本来不想结婚,后来在很勉强的状况之下结婚了,结婚以后,她生了儿子肌肉萎缩,他就是手没有力量,两只手一定要放这样(法师两手一摊状),这个头脑,脑好好的,也戴个眼镜,这个小孩子一看,小儿麻痹症,很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有的人小儿麻痹症,这个腿还可以走路,一只脚或怎么样还有办法……,他完全没有办法,完全瘫痪,是不是?他妈妈在哭泣,一访问她,她就哭泣,她说:本来我不想结婚,本来不准备结婚,她讲在迷迷糊糊之下就结婚了,结婚以后生这个儿子,弄得很难过很难过,又没有办法,那个儿子长大概小学吧!

如果那种年龄脸看起来是小学,小儿麻痹双腿不能动,双手也不能动,就是这样子(法师两手摊开,抬头看天状),若被我生到,我会昏倒,真的,看你怎么办呢?我们同情,同情也爱莫能助,所以,不晓得那些医生、护士的帮忙,这并不能在一个父母亲里面,只能产生某部分的安慰,父母亲如果生到这样子,你说他的心会不会碎掉,会不会碎掉,真的心会碎掉,真的,那很痛苦,那要跟他一生一世的,所以,等到你有这种果报的时候,我告诉你,你有哪一点不知足的,我一直告诉诸位,我们一直不要牢骚、一直不要抱怨,我们今天有一碗饭吃,已经好得不得了了,可是,人一直不能体会师父这句话,你今天,如果你在发脾气的时候,你冷静,你什么都不要想,你想想看,非洲那些可怜的人,你听我的话,冷静想想看,回想看看,师父今天所跟你讲的,那个严重的小儿麻痹症,那种连走路都没有办法,手都没有办法抬起来,你怎么办?你抱怨什么,

唉!知足了、知足了,虽然我有一点点病苦,我跟他比较,当然我要像这样子,我跟他比较,当然我要像这样子,哪要像他这样子,对不对?我虽然有很大的病苦,经过痛苦的挣扎,可是,看起来还是満安慰的,对不对?像他这样,哇!那完了!连行动都没有办法,连小便都没有办法,看了很难过,业嘛!业障,对不对?所以说,他前世的心,可能有发过什么恶毒毒誓,或者是造什么恶业,这个心就化作境界起来束缚着他,前世一造业,束缚着别人,今生今世发那个恶念,虽然是束缚别人也是束缚自己,今生今世一出生以后,严重的残障,结果束缚自己,因为,前世都是造那个让人家很束缚的事情,今生今世感得业报,行动不自由,前世也许把人家的手砍断或者是腿砍断,

当然佛教讲的,你接不接受这是一回事情,不过,事实就是你不能动,对不对?当然,如果相信因果的话,是这样解释,如果你不相信因果的话,那么你牢骚、抱怨也不能解决事情。没有一个人希望你的儿子这样,你的女儿这样,没有一个人这样,包括师父当然想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够健康,哪一个人希望世界上有这样的情形,苦了父母亲、兄弟姊妹,也苦了自己,无限的怜悯、无限地同情,但是也帮不上忙)。】

是一心随无明缘。动作五意。故有三界诸法。随熏现似。有即非有。曰虚。不有而有。曰伪。全无真实。穷其因缘。唯心作也(我们这个世间没有真实的,这个世间走到哪里统统没有真实,你到法院去看的时候,两个人各讲各的,然后,退堂,下次再查,为什么再查?因为都不讲真话,都不讲真话。你去菜市场的时候,跟他讲这个几百,你出价,出四百块,他说:我的本钱就四百块,对不对?怎么卖你四百块,然后,买的人就跟他讲:我在隔壁,他讲才三百块而已。买的人也不讲真实,卖的人他也不讲真实,这个世间就是你骗我,我骗你,你知道吗?人的一生就做三种工作,自欺、欺人、被人欺,对不对?我们一生一世就做这三种工作,对不对?

你问医院的医生也是一样,医生,我会不会好?好、好、很快、很快,很快就会好,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一打针,头发全掉光了。做这个镭射,钴60射线有没有后遗症?没有什么关系。他又不敢讲真实话,对不对?又怕他烦恼,对不对?说是安慰他,又不敢讲真实话,这个世间就没有一个真实:讲真实的话,所以,就是你欺骗我,我欺骗你,是不是?然后,怎么样?法院里面讲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地调查,何以故?没有真实故,

这个世间本来就是没有真实,没有真实:菜市场没有真实,政治没有真实,医院里面没有真实,对不对?统统没有真实,一天到晚都是这样子,骗来骗去的,是不是?明明那个人已经很老了。唉呀!菩萨你很美。唉呀!很老了,皱纹多得可以夹死整碗公的苍蝇,他也说她很美,虚伪嘛!何必这样子。世间就没有真实!又喜欢,她就这样讲:虽然我知道你骗我,但是,我被你骗得很高兴,女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这个,很糟糕!

所以,女人又对自己没有信心,我是真的很美吗?他就多一句:真的!还要应这一下。为什么?这世间没有真实,世间有真实:你很美?嗯!我很美!直下就承担,这世间没有真实,她重复地问:我真的漂亮吗?讲的人也不晓得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被问的人也不晓得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世间就是骗来骗去、骗来骗去。是啊!至于我,我就不同,人家说:慧律法师!您很英俊。我本来就很英俊,你看!我讲的都真实话,我马上照镜子:这好看,不用在那里搞老半天。真正承担:真实。这个世间全无真实,究其因缘,唯心所作,是不是?妄想心是吧!)。

如《楞严》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此二句顺结。下二句反结。若离心识。则无尘境(离开这个心就没有尘)。足验六尘境界。皆不离心。契经云。三界上下法。我说皆是心。离于诸心法。更无有可得。此之谓也。一正结属心竟。

午二 问答释疑

【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皆从心起,那你修行就要从心下手,你不能在相上下手,要从心下手,既然一切法都从心,那么你的修行不从心,你从哪里呢!你不要搞成佛门外道,修到最后着相而求,对不对?)。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你为什么有是非?我告诉诸位一句真实话:当你是一个没有是非心的人,我告诉你所有的是非到你身上,是非就滚不起来,滚不起来哦!如果,你拥有一颗没有是非的心,所有的是非到你这里滚不起来,转动不起来,转为我没有是非心,就全盘放下,你想想看!当你内心里面有是非心的时候,你想要没有是非都不可能,何以故?万法从心起,你有一颗是非的心,你走到哪里你都会搞是非,真的,当你拥有一颗没有是非的心,所有的是非都莫奈你何,当你拥有一颗是非的心,你想要没有是非都不可能,何以故?一切是非来自于自己的心,一切分别就是分别自心)。

心不见心(妄心见不到真心)。无相可得(我们这颗妄想的心,如果这颗妄想分别的心执着心无法放下,那么,不要使它相续,则永远无法见到真心,你一定要让这个妄心不要连接下去,什么时候听到佛法,什么时候赶快下手)。】

初句征问。现有尘境。唯心之义。云何得成。答以一切法。皆从此心。随熏所起。更无别体。如镜现像。像依镜起。故说唯心也。妄念而生句。释转难。如难云(转难就是另外一个角度去讨论,难就是有人问难。释转难:怕你对我怀疑,所以,释转难,如果有人转过另外一个角度,来怀疑我们,来问难我们,如难云,怎么样?)。此心何以作诸法耶。

释曰。由最初不觉。妄有其念。熏彼净心。而生三细六粗。此约真心随染之用。离彼心念。无外实法(没有外在的实法,意思就是没有真实法,一切都是唯心所造)。

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者。法既唯心。所有分别。即自分别。如《楞严》云。自心取自心。此依唯识以遣于尘也(意思就是尘本身不存在)。心不见心下(妄心是见不到真心的)。以尘既无有(尘本来就是心,尘本来就没有,意思就是境本来就是假的,本来就不实在的)。识不自缘(识就不会去执着它,识是能缘,尘是所缘,那么能缘、所缘就没有了,那就能所就亡了)。如眼有见。不自观眼(比如说眼睛能够看外面,但是,我们不能够看到眼睛)。达此者(如果你了解这个)。对待情忘。能所相泯。故云无相可得。

即永嘉(大师)云。尘遣非对。此依无尘(尘的遣除。并不是因为有境才遣除,对立的遣除,而是境本来就没有,所以,叫做尘遣非对。尘境:尘的境界的遣除,并不是因为相对的遣除,而是尘本来就没有,这是尘遣非对,此依无尘,这个是因为本来就没有尘)。并遣于识也(也没有所谓能攀缘的识,所以,识也要遣除掉)。《中边论》偈云。由依唯识故。境无体义成(境本来就是没有)。以尘无有故(尘本来就没有)。本识则不生(那颗分别心本来就不生)。

此中分别自心者。即依唯识以遣于尘(“依唯识”就是因为唯心所造,所以,外境本来就不实在,所以,根本就可以灭除它,意思就是说我们根本不需要着境,执着于境界里面的发展,我们应该观照内心里面的起心动念的问题)。与论上半偈同。心不见心者。即依无尘并遣于识(无尘,尘由识现,识没有,尘也没有,尘本来就不实在)。与论下半偈同(与论文底下半偈是相同的)。此等约行说故(此等就修行来说)。遣依他性也(遣的意思就是说不着于缘起法叫做遣,缘起法是不实在的,生灭法了,遣依他起:就是在不实丰的缘起法里面你千万要放下)。须知生灭缘起。

皆由无明风动(无明就是没有智慧,都因为你这一念没有智慧你才一直……,风动就一直动念,一直动念:一直分别、一直执着,克服不了,你为什么有生灭的缘起,因为都是由那一念无明的意识分别心,一直拼命地动念)。无明风灭。识浪即止(意识就停止了。识浪就停止了。如果你停止了分别、停止了执着)。唯是真如。平等平等(那不就是根本真如平等,平等平等。所以,同学们!要想办法过快乐的日子,那就要解世间:内心里面那个不必要的妄想)。

【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这个释:文字都很简单。)】

世间即情(世间跟)器(世间)二世间(有情世间跟器世间)。无明者。根本无明。妄心者。业识等。当知现有一切境界。皆依无明所熏起之妄心。而得住持(简单讲境界就是无明的产物)。住持云者(什么叫做住持?住持就是不让它坏掉,不会灭掉)。以无明未尽。妄心不灭。境界不息也。此结相属心(相还是属于心,就是你这个身体还是属于你的心,

所以,你不把身体调好,你的心就有病,你的心就会很难过,病嘛!每天都病,烦恼,拥有一个病的身体,你的烦恼就很大了)。是故者。是妄境依妄心故。则一切法。皆业幻所作。本来不实。如镜中像。无有自体可得也。又法即是心。故无自体可得。如镜中像。体即是镜。离镜无别体故。

唯心虚妄句释疑。疑云。既是无体。何以宛有诸法(宛就是仿佛、好像,宛就是好像有诸法,好像有这个法)。释云。唯是众生妄心。虚妄显现。如劳目睛(就是眼睛疲劳)。则有狂华(也就看到虚空中有花)。于湛精明(在本性。湛精就是本性,在这个本性里面怎么样?)。无因乱起(无因就是没有理由,你今天为什么烦恼,没有理由,因为没有回光返照,等到你找到理由,你就觉悟了,师父!我为什么无明?没有理由。为什么没有理由?因为没有理由。)。

何处有体可得。心生(则种种)法生者。见法不自生(见到这个法实在不自生,因为是心所生,那么你一切现象回归你的自心,那么修行就抓到了根本,你抓到了根本,你就不会情绪高低潮,根本就没有实体可得的境界,你一直讨论别人是非善恶,那还是你的问题,你说别人不好,你说:我今天一天到晚看别人的错误,那就是你的业障现前,你记住我的话,你今天一直看别人的错误,那就是你业障现前,你以清净心看这个世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怎么样?根本就没事,像我的话,我才不会管你是对还是错,我有能力,我硬化你,你接受我的观念,我慢慢的感动你,慢慢地说法,我才不会管你是做怎样,你是在家人或是出家,这不关我的事情,对不对?你造业,那你是地藏王菩萨嘛!你非下地狱不行,这不关我的事情。

师父!您太自私。我不自私,我能如何?难道你要叫我拼命地打你、骂你吗?我拼命地揍你吗?踢你吗?踢你吗?揍你吗?没有用的,我不被你恨一辈子才怪,我要你好,对你大声,你还牢骚、抱怨,对不对?所以说,我们与其打人、骂人,不如感化一个人,感化不了就随缘。)。以心体随熏。动成业相。

乃至能现一切境界。故云生也。即所谓一念才兴。万法毕具(毕具就是具足)。心灭法灭者(你只要心不起心不动念,所有的统统恢复到原状,心灭就是放下,就是那两个字,心灭不是连赶忙都灭,你放下,用一颗清清净净的智慧心看这个世界,你就不要去动到念头,不要强加分别,不要说人好、坏,你看自己好、坏,就没事了,没事了,心灭法灭)。以心体还源。破和合识相(破和合就是生灭跟不生灭和合,破除掉这个生灭的东西,留下来的就是不生不灭)。灭相续心相。风停浪息(风就是无明。

无明就停了,浪就停,浪就是分别心,就是烦恼就停止了。无明浪:无明就会产生浪,然后,无明就产生风,风如果停的话,你的烦恼就停止,意思就是说你的无明停止了,你一念回光返照,知道一切境界:能见、所见,都是唯心所造,全部放下,损失什么也不要在意,得到什么也不要在意,对不对?)。故云灭也。即所谓一念不生。

万法自寂(讲得太好了,一念不觉,万法自寂,天地万物本来没事,你偏偏在那边搞动乱)。如文中所云。若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矣(你要修行,你就要看一句,“若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就是真正的大修行人,无念就是不要分别、不要执着,不要硬是使自己烦恼情绪弄得高低潮。今天不高兴,明天也不高兴,不需要这样子嘛!你今天拥有很多钱,拥有一大堆的美女,你不要高兴,今天你拥有很好的先生,你也不要高兴,这都不是真实性的,只有学佛这颗清净心是真实的,同学们!如果能够体悟,没事,一切法没事)。一先释意转竟。

辰二 释意识转

【复次言意识者(意识是什么意思?)。即此相续识(连续的一种分别性)。依诸凡夫取著转深(凡夫就是在错觉里面,一直产生执着,然后一直深入不可拔)。计我我所(我就是能执着的一个我,我所就是现在环境的一切我所拥有的,简单讲就是能有一个主观意识的我相,以及我相是作为所产生的环境,都认为是我的,附属于我的)。种种(虚)妄执(着)。随事攀缘(事就是外在的事相。随这个相在攀缘、在执着)。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意识又叫做分离识,分离的意思就是依于六根取这人六尘各别取名,意思是说眼睛执着于色境,耳朵:闻声,鼻:香,舌是味,身体是触尘。

眼、耳、鼻、舌、身,各有色、声、香、味、触的作用,这个叫做分离识,也就是说等于就是五俱起识的意思,五俱起意识,叫做同时意识,也就是说第六意识,会配合着眼根去取着这个色尘,这意识配合着耳根去耳闻这个声音,所以,意识本来是同时一种法,落入意识形态的一种法尘,但是,因为六根的存在性,使这个统一性的内在的法尘的意识形态,变成了不同岗位的执着,这个叫做分离,所以说,依于六根执着于六尘各别取着,各别就是眼:色,耳是声,鼻是香,舌是味,身是触,名别各别,但是,所有的取着都连锁在意识里面,所以,意识又叫做五俱起意识,又叫做分离意识,也叫做同时意识,跟前五识同时起来)。

又复说名分别事识(因为名为意识,因为分别六尘,随事攀缘,所以,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然后,又说明分别事识,用一种分别心,在事相上一种执着,这个分别事识就是对外在的执着于相,外相)。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此识是因为,见爱烦恼,见就是我见,爱就是我爱;见就是见惑,爱就是思惑,贪、嗔、痴、慢、疑,见就是身见、边见、戒禁取见、见取见、邪见,所以,这个第六意识是因为见就是见惑,爱就是思惑,简单讲就是因为见、思二惑的烦恼,一直增长义故,一直增长,所以,其实我们在错觉的世间里面,都是增加生死而已,生死而已)。】

此明意识。言即此相续识者。(相续识是)指前第五意(看《起信论法数配当图》(见本书上面的表)第五意:我们看三细六粗的底下有一个五意意识,五意意识,第一个叫做业识,第二个叫做转识,第三个叫做现识,第四个叫做智识,第五个叫做相续识,它就是指这个地方,第五意就是相续识,相续识)。与此粗细虽殊(说这个意识粗跟细虽然不同,但是)。

更无别体(没有另外的体性)。但前就细分法执。分别相应。说名为意(因为粗细虽然不同,但是没有别体,前面是就细分的法执来分别相应才叫做意,因为是法执里面有粗的法执,有细的法执,粗的法执是后天性的,对境界的分别执着,细的法执是对先天性的俱生的法执,所以说,分别相应,说名为意,看看法执的细或者是粗)。

此约能起见爱粗惑(我见、我爱,见就是见惑,爱就是贪、嗔、痴、慢、疑,简单就是我爱,简称我爱,简单讲见爱粗惑就是见、思二惑,这个粗惑来讲,三界内的统统叫做粗惑,见爱)。

说名意识。即意之识也(意之识就是意识以意为根本,意所产生的分别,简单讲意就是一种微细的思想,识就是一种粗糙的分别)。依诸凡夫者(按照诸位凡夫)。简非圣人(当然就不是圣人,就不是圣人,意思是凡夫)。以圣人断见思。破我执故(我们现在连见思二惑名相都弄不清楚,更不用说破,就是知道也不想去放下,不去破它)。

取著转深者(你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就是种种的执着,一直拼死命地就是不肯放下,听到圣人的道理也不肯放下,执自己的看法以为对,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想要追求快乐,但是,他不晓得执着就像一种痛苦的深渊里面而自取的,可是,他又不肯舍掉自己不好的境界,因为,他没有碰到善知识,就算有碰到善知识,因为习气烦恼重,一下子又转不过来,所以,修行它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碰到境界、逆境,各种的哭泣、伤心,破碎的心,然后,种种的磨炼,切割的伤痕,然后,慢慢……,成熟、成熟……,等到最后的境界就是说一切境界都不执着,流过多少的眼泪,流过多少的伤心的眼泪,他才有这么样子的一天,所以,修行毕竟还是要由事相直接去磨练才有办法,单单在理念上是没有用的,所以,精进是必需的,虽然说,理上是佛,但是我们在事相上是执着的习气太重了,执着的习气太重,你一定要在相上能够放得下,这个叫做真的功夫,单单谈理论的话,这个大家都会,对不对?

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真的金钱现前,你才能论断你是不是真的不执着,是不是?我不计较、我有宽恕的心,那要真正人家对不起你的时候,你才能够显示出你是不是真的不执着,你真的是不是一个宽恕的人,是不是一个慈悲的人,

所以说,佛无相,佛无相,四大菩萨就是他的相,他在智慧的显现里面就像文殊师利菩萨,悲心里面就像观世音,愿力里面就像地藏王,行持里面就像普贤,普贤菩萨,佛的法身是无相的,所以说,所有的相都不离法身,法身就是智慧,无相的智慧叫做法身,无相的智慧就可以遍整个一切的时间、空间的显现出来,显现出来就是当处发生,你当处就是显出智慧,任何一个事相你都可以显现出你的智慧出来,

所以,智慧高超的人,他怎么样跟智慧愚痴的人,他怎么谈都谈不来,不是智慧高超的人,容不下智慧愚痴的人,智慧高超的人他是无相,智慧愚痴的人拼命要要求智慧高超的人要顺从他,智慧高超的人要顺从他就死路一条,可是,他又不能体会境界高的人的心境是什么,所以,两个人就在那里争执,争执,世间人看的时候就认为智慧高的人也是很无聊,为什么跟他争执,所以,智慧高超的人,他到最后是一种无奈,在这个世间普度众生是一种无奈,没有办法伸展他的智慧,伸展他的智慧,

所以,在相上发挥才能显现智慧的东西出来,要不然,你智慧是什么东西,我现在坐在这里,你怎么知道我有没有智慧,我把眼睛闭起来,你怎么知道他的智慧是什么,但是,我把眼睛闭起来,不表示我没有智慧,等一下你碰到事情显现,事情来到手的时候,听了师父讲两、三句话,我马上就可以处理事情,而且单刀直入,一看,智慧就显现出来,所以,智慧,他动的时候,他不会消失,静的时候,他也不会增加,他静的时候清清楚楚,用出来的时候惊天动地,虽然惊天动地,他又是无相,而无相里面,本身他又是解脱,这个就是了不起,

所以说,过神入化,就像神一样走过去,就像看得很清楚,但是要找,又没有,可是没有,他又很清楚,所以说,真正大智慧的人,他不能离开这个相,离相没有智慧可以显现,智慧本身是无形的,寂灭的法身他怎么能够……,所以说,你成佛,你不度众生,成佛一点意义都没有,对不对?你成佛,你不度众生,你一点意义都没有,他一切都归入寂灭,对不对?

所以说,真正的意义是在因地上,不是在果地上,真正的意义是佛他倒驾慈航,所以,我们崇拜他,今天如果说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拿一支扇子在那边凉,在那里扇风,热得要命,你又吃尽苦头,虽然他超越了,可是,他的智慧一直显现在一切生命的事相里面,让我们体会到真理的一种超越性,这就是伟大的人,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所以,了不起的人,他是理事圆融,而不是执理废事,他一定是理事圆融,他站在理上来讲,它是空性、是般若的智慧,在事相里面发挥得淋漓尽致,统统是大智慧般若的显现。这个人很有智慧,你怎么知道我很有智慧,我不讲话,你知道我有智慧吗?不知道。讲起来,哇!滔滔不绝,讲的每一句话都很有道理,这个就是智慧,所以说,人家讲:师父!师父!什么叫做见性?

傻瓜!你没有听到我在讲话吗?讲话也是见性?当然,讲话不是见性在作用,那是什么在作用,而在就在作用,所以说,道在屎尿中,道在行住坐卧中,道在语默动静中,哪一个时空他都是见性的东西,何以故?智慧不拘时空故,任何的智慧都不会拘限在任何的时空里面,有智慧的人,他到哪里他都有智慧。取着转深者)。于前苦乐等境。不了(不了解这个世间)虚妄(世间人不了解这个虚妄,这还有话讲,我们学佛的人学到七、八年了,还是一直放不下,这像什么东西!你明明知道这个世间是虚妄的东西)。

深起执著。非但心外取境。亦复于身计我(还在这个身体执着一个我)。于尘计所(所就是我所拥有的,意思就是说我所拥有的、附带的,附带的一个我执,执着一个色身是我,那么所有的外境:这是我的冰箱,我的车子,这是我的房子,这是我的老婆,这是我的儿子,以为有一个永恒性)。或计即蕴是我(即蕴是我就是执着五蕴认为是我,或者是离开五蕴另外有一个我)。离蕴是我等(以为说执着一个五蕴是我,或者是离开一个五蕴是我,那不对)。种种妄执。此显计我之相(就是显示出执着一个我的相)。出其惑体。随事攀缘二句(因为,此显计我之相,执着一个我,出其惑体,随事攀缘二句,那么就是显不出我们迷惑的体性,

然后,随这个因缘攀缘,一直执着这二句)。明所依缘。但随前尘之事。攀于倒境之缘(所以说,你一定要弄清楚,有的人讲:得道高僧,我看到一个得道的高僧,你是哪个道?是道理的道,还是颠倒的倒,要弄清楚,你真是是得倒的大德,得到颠倒妄想的大德,你搞不清楚,还以为得道的高僧,得到颠倒的迷惑的众生的相攀于倒境之缘)。

循尘分别(借着这个尘继续去分别)。不了正理(他完全不了解正知正见的道理是什么)。名为意识(简单讲意识就是颠倒、就是迷惑、就是分别、就是执着)。起惑造业。全系此识。故论(“故论”:论就是《大乘起信论》。所以,这个《大乘起信论》)不别出(另外地列出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意都不列出来,因为,这个是造业最厉害的,不必再列出前五识,所以说,故论不别出五识。所以,这个《大乘起信论》,不另外写出眼、耳、鼻、舌、身、意,它不必要,它直接讨论第六意识的意识状态就可以)。

亦名分离识者(什么叫分离识?)。依于六根。(个)别取(着)六尘。故云分离(所以叫做分离)。问。意缘法尘。何以通取六尘(意思就是意识是缘着法尘,缘着里面的法尘,“何以通取”:为什么整个执着在六尘的境界里面,为什么通取这个六尘的境界,通取就是全部都落入这个意识,意思就是前五识全部落入意识的这个法尘里面,所以,意缘法尘,这个意识是缘这个法尘,法尘是前五识落谢的影像,为什么使他能够通取这个六尘呢?)。答。同时意识(同时意识就是可以跟五识配合同量作用)。

(所以说,同时意识是)外依五根。与五识同时而起(你眼睛起来,看到这个境界,随起贪爱、见别,那就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六意识分别的作用)。亦得缘外五尘境界(外面的五尘境界,也可以怎么样?攀缘外面的五尘境界)。故唯识(学《八识规矩颂》)云。三性三量通三境(意思就是说第六意识是三性的,它是善性又恶性,又有无记性,第六意识又是现量,又是比量,也通于非量,第六意识又通达性境、带质境、独影境,这个我们在八识规矩颂里面就讲得很清楚了,在这里不必再赘述)。又能分别过(就是过去)未(就是未来)内(就是根身)外(就是山河大地。又会分别过去、未来,这是把时间,内、外:这是指空间,不但,又可以分别时间,又可以分别外在种种的究竟性,任何时空的架构都离不开意识的法尘,离不开意识的分别)。种种事相。故复说名分别事识也。

下明识起所依(意识的所依)。见即见惑。爱即思惑。五住烦恼。见一住。思三住(烦恼。欲界、色界、无色界:思惑,见惑一住就是三界同时断,三界同时断。思惑比较难,分欲界的思惑、色界的思惑、无色界的思惑,这个比较难断,所以,思三住)。无明一住(那就是界外:三界外,见一住,思三住是三界内的,无明一住是三界外的,五住简单讲就是无明以及见、思二惑,根本无明跟枝末无明两种)。显前五意(显示出前面的五意)。总依(就是全部都依,怎么样?)无明住地(都是从无明来的)。

此意识。依见爱四住烦恼(意思就是第六意识依三界内的见惑,以及三界内的思惑,这四住烦恼)。熏于本识。令变生此分别事识(让他产生对境界的一种分别的一种执着)。故云增长也。六粗中。执取计名(执取相以及计名字相)。(以)及起业相。六染中。执相应染。皆此识摄(执相应染:我们《起信论法数配当图》那个表里面就是最后五意意识,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意识,在意识里面有执相应染,所以,看这个表,这样配合着看,就不会颠倒,意思就是意识执着,执相应染就是跟我执很相应的,相应就是与心王、心所不离,心王、心所都认同有一个我,都认同有一个我,有一个环境的我所,所以,执相应染这是二乘人所断以及三贤位所断的,所断的)。一明生灭因缘义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