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观经精华导读】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

十六观之八——佛菩萨像观(三)

净界法师

     修观之法

    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当想象;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关于观想佛陀的方法,我们应当一心系念,去观想彼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这以下提出了三点:

  多陀阿伽度:意谓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陀的法身遍满法界,没有所谓的来去相,这是讲佛的法身。

  阿罗诃:意谓应供,能够堪受九界众生的供养,这是指佛的应化身。

  三藐三佛陀:意谓正遍知,是指佛陀的大智慧光明,无所不知、无所不见,这是讲佛的报身。

  我们在作观的时候,因为法身、报身的境界很高,观想不起来,所以就以佛的应化身为下手处。那么在观想阿弥陀佛的时候,先当想象──我们没有一个人看过阿弥陀佛,那怎么办呢?先找一个相状,或者是木雕的、或者是画像的,当你闭目和开目时,都能见到一尊庄严的佛像在你眼前,祂是放紫金光色的,端坐在莲华台上。慢慢的、慢慢地你的心眼得开,了了分明,心中的想象慢慢的越来越清楚,在心中了了分明的显现出来。

  这地方是先观正报再观依报,所以佛像观好之后,并观极乐世界有七宝地、七宝莲池、宝树楼阁,各式各样的宝幔覆盖在宝树上,宝树上面还有珍珠罗网满虚空中,将阿弥陀佛的国土庄严,都观想得很清楚,就好像看自己的手掌那么清楚。

  我们看本经,佛陀解释极乐世界,是先解释依报再解释正报,是由粗渐次到细这样的次第,但是当正报依报合在一起的时候,是先观正报然后再观依报,因为正报是主导者,你往生极乐世界是为了什么?因为有佛啊!

  比如我们观想美国,美国的道路比较宽这是事实,停车也方便,它的树也特别的漂亮,依报环境真的是很开阔,但更重要是美国人怎么样?他的人心怎么样?正报才是最重要啊。我们今天往生极乐世界,不是为了环境而去的,是想要见佛闻法,所以当你把依正二报合在一起观的时候,那你要以正报为主,先观正报庄严,然后再把依报环境配进去,佛陀是这个意思。

  成三身观

    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

  成多身观

    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

  由于正报的庄严很难观,因为正报比较精致微妙,所以佛陀教我们先找一个相状,先把一尊佛像观起来,然后,旁边有很多宝树、楼阁、池水的庄严。上面观想成就之后,再观想佛的左边有一个很大的莲华座,莲华之庄严和前面第七观一样;再观想右边也有一个很庄严的大莲华座,先观莲华座,然后再观左边莲华座上面,坐一尊观世音菩萨,当然观世音菩萨比阿弥陀佛稍微低一点,也是金色的。然后再观想一尊大势至菩萨,坐在右边的莲华座。是先把佛观出来,再把菩萨配上去。

  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我们前面在观佛菩萨像,是属于静态的,先观一尊、然后再观西方三圣。这时候就由静态变动态了,观想佛菩萨身上都放金光。所放的光明,遍照宝树,每一棵宝树又产生三朵莲华,莲华上面各有一尊佛二尊菩萨,这种景象,遍满彼国。也就是:观想极乐世界有很多宝树,无量无边的西方三圣就在宝树下出现。

  通常我们供养佛像,不是供养一尊,就是供养三尊,没有人供养二尊的。如果你供养二尊佛像,那就不知道哪一尊是本尊。也没有人供养四尊佛,如果是四尊的话,就有一尊在前面──千手观音。就是说你的佛堂跟你的功课一定有关系──你修什么法门,你就供养什么佛像。不过,以前我们佛学院的老师,我的恩师上性下梵长老,他著作了很多净土经论,他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说:修净土的人,不能忘本啊!他看到很多在家居士只有供西方三圣,他觉得这个作法是不对的。他说:净土宗当然是以阿弥陀佛为本尊嘛,是吧!但是你为什么知道净土法门呢?你怎么知道的呢?是释迦牟尼佛介绍的。所以身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一定跟释迦牟尼佛有缘,即便是末法,末法也是法。我们是在释迦牟尼佛的法下,受三皈依、受他的教化,所以一定要供一尊本师在前面,身为一个佛弟子就是不能忘本啊!

  这个地方讲到佛像,我们就要注意了:因为佛像就代表我们的心态,藉相修心嘛。一般来说是供奉三尊,智者大师说:这表示远离二边、顺入中道;远离空、有二边,顺入中道。所以大乘佛法供一尊,代表一心真如,三尊代表空、假、中三观,都有表法的意思。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十六观之八——佛菩萨像观(四)

净界法师

    观成之相

    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

  辨观邪正

    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

  此想成时,这个想是指前面说的:一尊佛二尊菩萨,还有配合依报的庄严,都观想成功了──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透过这个想象,我们这一念心跟阿弥陀佛冥冥之中,就能感应道交,行者便能听闻到极乐世界七宝池的水流法音、以及光明法音,或者是宝树微风吹动也会说法,或者是凫雁鸳鸯,凫雁,凫是水鸭,雁子是候鸟、鸳鸯也是水鸟,这些鸟类也都能够演说妙法。

  极乐世界是有情、无情同宣妙法;有情是指鸟类,有明了性的;无情是指流水、宝树也都可以说法。这个时候,行者出定入定,恒闻妙法。

  我们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报,顶多是消业障,想要往生到净土,那是来生才能生诸佛国,所以依报庄严的感应,是偏重在破恶、消业障。但是一旦进入正报,就不是来生见佛,而是今生见佛──见佛闻法。所以观依报跟正报都可以消业障,但是你观依报没办法见佛,来生才能见佛;你观正报不一样,今生就可以见佛闻法。所以,行者所闻得的佛法──出定之时,恒忆持不忘,即便出了定,都可以想象得到,不像作梦,作梦那心是暗钝的,你从梦中出来就忘得一干二净,但是你入定所听闻的佛法,出定之后仍然忆持不舍,最重要是要和修多罗(翻为:经典)契合。

  如果我们在观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时候,看到佛菩萨现前,我们不知道这到底是魔王显现的、还是佛菩萨显现的,怎么办呢?《楞严经》上说,虽然我们没有能力判断:是魔所现的三十二相?还是佛的三十二相?我们没有能力去判断,我们可以去印证他所说的法对不对,只要这个法违背了圣道的根本思想,所谓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比方说他对你说:世间的五欲快乐是永恒常住的,它就是涅槃,你不用再去找涅槃。这就错啦!佛陀说世间五欲是杂染相、是无常败坏相,所以你所听闻的佛法,必须跟修多罗的经典相符合,假设与经不合,那表示你招感了魔境,堕入一种颠倒妄想。假设合者,那你就是如实见到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了。

  关于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个魔境的判断,我们再说明一下:降魔是每一个修行人必经的过程。如果你一生都没有魔境,表示你没有真正用功,因为当你开始回光返照─真妄交攻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些事情出现,这是修行人必经的过程。那么判定魔境有二个方法:

  第一个以教印心:就是这个人告诉你的讯息、观念,跟佛陀说的修多罗、法义上有没有相合?这是第一个方法。

  第二个以心印心:这是直接用心来印心。因为有时候只有现相没说法。就像《小止观》说的:当我们在修莲华观时,突然有一个东西坐在莲华上面,放大光明,那这个景象,到底是佛给我们的加持、鼓励,还是魔王来干扰的呢?他没有说话,怎么办呢?就以心印心。

  智者大师说:你用你的心去感受这个相状,如果这个相状出现之后,你开始感到躁动不安、不想坐下去了,那这个就有问题。如果这个相状出现之后,你更加的安定、更加的法喜、寂静,随顺于涅槃,那这个相状就是真实的。就是:这个相状是随顺于无明的躁动相、还是随顺于涅槃的寂静相?这个我们可以直接的以心印心,这是另一个判定方法。

  结示观名

    是为像想,名第八观。

  修观现益

    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这是正报的第一观,所谓的第八观─佛菩萨像观。它除了跟依报庄严观有相同的效果,能够灭除我们重大的五逆十恶、谤法的种种生死重罪,更重要的是:它有不共于依报观的功德,能够现生得念佛三昧──今生即能见佛闻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这是正报观不共于依报观的地方!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只要你的心态正确,佛陀就有办法救拔你!

净界法师

    本经的修学宗旨,主要是在强调一个观念: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只要我们能够很正确的去想象佛菩萨,向内─能够开显自性的功德,向外─能够感应十方诸佛的本愿摄受。

  什么叫心想呢?这当中有两个内涵:

  第一个,你心中的相状是什么,依本经的观法,应该是出现莲华的相状、宝树的相状、楼阁的相状,以及种种依正庄严的相状。

  第二个,你是用什么心态来面对,如果你在观想极乐世界,你的心态是一种欣求的好乐心,冥冥之中就能生起一种感应道交的作用,所以关键在于心态。本经后面就会讲到──心态比心相更为重要!心相不是操之在我,有些人的心力比较薄弱,整天忙那么多事情,他把全部时间扣掉工作吃饭、睡觉、休闲之后才来修行,哪有那么多心力去观想这么微细的相状呢?但是没关系,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即便你的心相如此的羸弱不堪,佛陀还是有办法进入到你的心中,只要你的心态正确,佛陀就有办法救拔你!

  所以说:凡夫众生,应该先偏重于心态!要在散乱、污浊的心中,开显自性的功德,不是我们现在的重点,能与佛心感应道交,才是重点!所以本经是先求感应道交,然后再求开显自性,这个时候心态就很重要,而本经前面讲的道前基础,其实就是一种心态准备。

  一开始先有慈善心: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之后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修出离心;最后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其实慈善心、出离心、菩提心,都叫做心态的准备。如果你的心如此的刚强,充满了瞋恨、充满了邪恶,阿弥陀佛也没办法跟你感应啊!因为阿弥陀佛的心是大慈悲心,你的心那么粗重,祂的光明根本进不来,所以关键不是你把莲华想象的多么精致,这不是重点,而是你的心态──心态比心相重要,这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十六观之九——佛身观(一)

净界法师

    辛三、第九佛身观

  前面的佛菩萨观叫做假想观,虽然不是真实的极乐世界佛菩萨像,但是可以当作正观的一个前方便。这一科佛陀亲自描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庄严相,就是如实观了:

  结前启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

  前面的像观成功之后,进一步观无量寿佛的身相光明,这才是真实的观察。真佛身相有三小段,前面两段属于报身佛,已经超出我们凡夫的心量所能够推想得到的;第三段是我们比较可以下手的,叫应化身佛。先看报身佛:

  真佛身相

    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

  夜摩天是欲界的第三重天,因为它的光明特别殊胜,所以用夜摩天来作譬喻,就像是百千万亿夜摩天的那种紫摩金光色。这是先说明佛身之光明,再解释报身佛的高度: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这个更不可思议,不是六十万亿而已,还加上恒河沙。古德说这已经超乎我们凡夫的想象了,我们只能以一种随喜赞叹的心情来读诵。

  佛的眉间有白毫相,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那么大─白毫宛转五须弥。阿弥陀佛的白毫平常是收在眉间,一展开的时候,是向右边旋转,长度可以围绕五个须弥山。佛的眼珠当然是绀青色,如四大海水那么大,而且青白分明。身上的毛孔,每一毛孔放出的光明,如同须弥山那么的广大无边。这都是在形容报身佛庄严的身相。

  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彼佛圆光,圆光就是佛颈顶上经常性的光明,如百亿个三千大千世界大;在佛的圆光当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那由他就是亿,如赞佛偈中说: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每一尊化佛旁边,都有无数的菩萨以为侍者。

  到这个地方,都是在讲报身佛,以下是比较重要,和我们有切身关系的应身佛。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

  无量寿佛,生于净土,有八万四千相;娑婆世界的应身佛─释迦牟尼佛,生于秽土,只有三十二相,主要是因地的修学不同,所发的愿力不同。那么无量寿佛每一相各具八万四千随形好,每一随形好,又有八万四千光明。

  这地方讲到三件事:相、好、光明。其实,相就是好、好就是相,只是相是比较粗显的,好是比较微细、精致的。一般来说,我们观察佛陀的功德,在相、好、光明这三个当中,是以光明为下手处。实际上佛陀的功德是互含互摄,只要成就一个佛的功德,其他的慢慢就具足了,因为佛的功德是法性身,它是互含互摄,所以是整体性的。在相好光明当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的一句话,就是这句话:

  光明摄生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讲到光明有什么功德呢?佛陀放出光明,除了显示庄严之外,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它能够摄取念佛的众生。所谓摄,是指佛陀广大的自在力、方便力,能够以各种方式来摄受你,用音声祂也可以摄受你、心中举祂的相状也可以摄受你。然后取,祂能够把你取到祂的功德当中,产生灭恶生善的效果。所以古德说:只要是念佛的地方,就是佛光照耀的地方,因为佛陀的光明可以他受用,佛陀的光明可以加被摄受我们。

  在莲池大师的传记里面,有讲到一件事:大师以前在家的时候,俗姓沈,念佛念得很好。有一次隔壁的人往生了,依古代的社会习俗,通常都会请道士来做法会,他也随喜去参加。当时他就坐在后排,这个道士可能有一点小小的灵通,等到法会结束,就特地来找莲池大师,跟他问候说:某某人啊!你念佛念得真的好!莲池大师说:你怎么知道呢?我又没有出声。他说:你虽然心中默念,但是我看到你的头顶跟别人不一样,别人的头顶都是暗淡无光,你的头顶放金色光明,光明当中还现出一尊佛像。

  所谓:佛陀的光明,一一光明,摄取念佛众生。你看莲池大师也没有出声,只是心中默念而已。所以我们讲诸佛正遍知海,从众生心想生,你可以用音声的相状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也可以用佛陀的相状、光明相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总之,佛陀的光明是用来干什么呢?是用来照了念佛众生、摄取众生,使令众生能够灭恶生善,这一点很重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十六观之十——观音观(一)

净界法师

    辛四、第十观音观。

  结前启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

  总标身相

    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前面是观佛,这以下观菩萨。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能够如实地观无量寿佛──见无量寿佛的相好也好、光明也好,当祂在你心中清楚分明显现之后,其次应当要观观世音菩萨。怎么观呢?此菩萨的身长有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是紫磨金色,头顶上亦有肉髻。

  关于佛像,台湾现在很多佛像都是用描金、彩绘,都不错,但是我的老师讲过一个观念说,其实佛像最好就是全部安金的,这样才符合经义。经文里面的佛像,没有一个是描金的、彩绘的,全部都是紫金色,所以安金的佛像,是比较合乎大乘经典的经义。

  观世音菩萨身是紫金色的,这跟阿弥陀佛一样,头顶有肉髻,颈上亦有圆光。祂的圆光从每一方看过去,都有百千由旬那么广大;在圆光当中有化佛,就像释迦牟尼佛;每一化佛有五百位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

  举身光中,祂身体所放出的光明中,五道众生,(这个五道,事实上是六道,是把阿修罗并入到其他五道),一切众生相,皆于中现。

  我们观佛跟观菩萨不太一样,这一点要知道。佛的功德已经圆满,既然是功德圆满就不应该有特色,你看过佛有特色吗?没有特色。但是菩萨还在因地,当然有特色,比方说文殊菩萨表示智慧、普贤菩萨表示行力,观世音菩萨表示慈悲。

  我们下一堂课会讲到大势至菩萨,事实上菩萨的光明有两种,观世音菩萨的特色是比较偏重利他,所以你看观世音菩萨的身相,以手为主,千手千眼、广设方便摄受有缘众生,尤其祂身上的光明──现出六道众生,这一点值得我们去思惟,表示一种慈悲的光明。大势至菩萨不一样,是比较偏重在自利,调伏烦恼。

  身为一个佛陀的相状,基本上是圆满的,阿弥陀佛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做什么呢?摄受念佛众生,几乎是圆满的,圆满就没有特色了。但是,观世音菩萨是以慈悲为特色,以利他为特色;大势至菩萨是以行力自调──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以刚强、坚定的行力来表示大势至菩萨。

  我们等到下一堂课会讲到:观音菩萨跟大势至菩萨两个相状,有不同的特色,观世音菩萨的特色在手,大势至菩萨的特色在脚,此菩萨举足一动,大地即震动,表示这位菩萨的威势力大,等到菩萨观时,我们再慢慢把祂的特色观出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十六观之十——观音观(三)

净界法师

    好,继续往下看,祂的手臂还有脚的种种妙用:

  臂现佛事

    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

  我们看看观世音菩萨手臂的功德:祂的手臂犹如红莲华的色彩,有八十亿微妙光明,这个光明在手臂上形成璎珞,每粒璎珞,都能够普现一切菩萨,利他的种种庄严佛事。

  手有悲用

    手掌作五佰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手臂是本体,它依体起用时,就变成手掌。观世音菩萨的手掌有五佰亿杂莲华色,就是青、黄、赤、白各种颜色都有。祂手掌的十个指端当中,每一个指头有八万四千个彩画,犹如印文,指纹非常的微妙庄严。指头上的每一幅彩画,有八万四千种颜色,每一种颜色有八万四千光明,其光柔软、慈悲地普照十方众生,菩萨即以此手接引摄受一切众生。这也就是一般说的:千手千眼、无量无边的手,每一只手都放出光明来接引众生。

  再看祂的脚:

  足有德用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观世音菩萨行走的时候,足下有千辐轮相(这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自然化现五百亿的光明华台,下足的时候,就有金刚摩尼(摩尼就是如意),如意华遍布在足底下,来承接菩萨的宝足。这是表示菩萨的尊贵,当祂每一脚要踩下去的时候,自然有种种华台来承接菩萨的宝足。

  与佛同异

    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观世音菩萨其余的身相,都跟阿弥陀佛没有差别,只是头顶上的肉髻,以及肉髻中央的无见顶相(这是三十二相最尊贵的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那么,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悲,从大悲的精神来看,观世音菩萨在中国的示现,有白衣观音、送子观音、滴水观音……其中滴水观音最多,忏公师父画的西方三圣,拿着甘露瓶的就是滴水观音,还有骑龙观音、乃至于千手观音,但是最能代表观世音菩萨大悲心的,就是千手观音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