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第四段,诸菩萨万行(hèng)。菩萨,在这个地方有初学的同修,不常听经的,我们要简单地加以解释。

这个字的意思,古时候的翻译翻作“大道心众生”,这是古译。新译,这个“新”就是玄奘大师以后,玄奘大师他所翻译的“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菩萨与佛究竟有什么差别呢?老同修都晓得,菩萨是在因地,如来是在果地。证了果就成佛了,没有证果以前都叫菩萨,所以菩萨是我们一切众生里面觉悟了,悟而不迷,就叫做菩萨。


那么也许我们听了这样的解释,自己也认为:我是菩萨。为什么呢?我不迷啊。我眼也看得清楚,耳也听得清楚,样样都清楚,我不迷惑。实在说,你说你不迷,真是迷惑颠倒。迷悟有许许多多的标准,最高的标准是宇宙人生的真妄。


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六根的根性是真的,不生不灭;八识是虚妄啊,八识是生灭啊。那么这样的话说出来好像很容易啊,我们听起来好像也没什么困难,真正的境界,我们依然不能领悟啊。


我们现在听这个大乘经典、了义的经典,就像什么呢?那个两、三岁的小朋友,你给他说一些大道理啊,他也在听,他句句都听得清楚,甚至于听了他也发问。他懂不懂呢?他不懂。你教他唱个歌,《三民主义》。“什么叫‘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就是‘三民主义’。”“哦,哦,哦,我懂了!‘三民主义’就是‘三民主义’。”小朋友的境界啊,怎晓得那个大道理啊?开始说得不错啊,他很会说,也很会唱啊,(就是)意思不懂,境界入不进去啊!


我们现在学这个了义经啊,情形就像这个样子。所以千千万万不能把祂误会,我们要追根究底,要把那个真妄的根源给找出来,体相搞清楚,真正地理解祂的运用,我们自己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千万不能够含糊笼统,不能够记住几个法相名词,那是错误的,那大大地错误了。所以,小小的觉悟者,像这个阿罗汉、辟支佛,这是觉悟的少分,他能够了生死、出三界,他还不能做菩萨,为什么呢?他所觉的有限啊,他那个心量还不够大啊,为求自利、不愿利生啊,所以他不能叫菩萨。


那么菩萨的标准有没有一个简单的界限呢?跟诸位说,有的。你看金刚经里面讲的,如果你还有四相存在,你就不叫菩萨。金刚经的经文很清楚:“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就不是菩萨了。那么小乘人、小乘的圣者,“我相”没有了,小乘人有“众生相”、有“寿者相”,所以他不能成为菩萨。


凡夫四相都具足啊,千万不可以误会:我们受了菩萨戒了,我就是菩萨了。为什么?我受了菩萨戒,你看看我还有证书,菩萨给证书的。你当了菩萨了啦。四相都具足,你拿了一张证书,谁给你的啊?谁给你证明: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证明!四相破了,那你是个真正的菩萨,释迦牟尼佛承认的,那是真菩萨。四相都具足,不叫菩萨啊。那么由此可知,菩萨确确实实是有相当的深度,不是一般人都能够称的啊。


这个地方讲的“诸菩萨”,是指大乘初信位到等觉位五十一个阶级,所以称“诸”,这个“诸”就是指五十一位菩萨。那么这五十一位菩萨,我们在《弥陀经》疏钞里面刚刚讲到“六界佛”。六界,前面三个讲了,后面三个我们下个星期四再讲。在六界里面呢,初发心的菩萨是名字级菩萨啊,那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受了菩萨戒的,挂上一个菩萨的名字,有名无实啊。可是挂上这个菩萨的名,就要认真地修菩萨道啊。


在行、解二门里面真正得利了,这个地位就升了一级:观行级的菩萨。那么这一级也并不是自己随便把自己就升上来了,不是!是要有断证的功夫,什么样的功夫呢?要能以观照破见思烦恼。见思断尽了,这是观行级的菩萨,在圆教里面相当于第七信啊。


入了住之后啊,才是分证级菩萨,那是真正的菩萨,这个金刚经里面所承认的。可见的,大乘圆教在十信之前在金刚经里面都不承认啊,因为十信以前四相都还有啊,四相没完全破掉啊。


那么由此可知,菩萨五十一个等级,是不是真的有这个等级呢?这只是个假设,绝不是像学校念书,一年级、二年级界限划得那么清楚。不是的!此地所讲的啊,是把我们见思、尘沙、无名烦恼,浅深的成分,就是迷惑浅深的成分,把它分作五十一段,破了一段进一级,这么个意思,作为我们自己修证的一个标准。但见了性之后,这种分法若有若无。给众生解说,方便说“五十一”啊,实际上,实际上没有分别,为什么呢?一有分别心就落在意识里头了,那是凡夫,决定不是菩萨!


所以佛菩萨所有的言说都是为一切众生方便演说而已,真实法里面,那像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啊,哪有五十一个阶级啊?“本来无一物”,哪里有见思无名啊?没有这些东西啊!“本来无一物”也没有十法界啊,也没有一真法界啊;“一真”是跟十法界相对而说的啊。没有十法界,哪有一真?那么这些言语、这些暗示里面我们要能去体会啊。说,说不出来,但是会学的,要在言语当中去体会,所以是以心印心啊,这才能真正地见道,才能悟道,才能够证道,千万不可以死在字里行间,不可以死在名相之下。


那么这样名相我们要不要学呢?要学。为什么呢?方便众生,接引众生。如果不度众生,将来的话,不要学名相,没用处啊。但是菩萨有大悲心,要接引一切众生,接引一切众生,那就得要学名相。所以学名相,晓得名相是假的,那么这种学,学即是无学、无学即是学啊。学与无学不二、学与不学圆融啊,这叫真正的学佛。所以这个觉悟的有情一定是觉得人我空、法我空。能觉人我空的,权教的菩萨;觉到法我空的,那是实教的菩萨。因此,菩萨这个名称是称谁的呢,是称我们自己。


一提到菩萨,不要去想到泥塑木雕的偶像,那就错了!泥塑木雕的偶像它是代表一种意义存在那里,是叫我们学习,提醒我们,叫我们见到那个像,就要想到它代表的意思。我们有没有照这个意思去做?有没有照这个意思去修?所以,佛菩萨的形象功德就无量无边。譬如说,地藏菩萨是代表孝道的,这一尊像你要供养在家里,就等于说你请了一个老师,常常提醒你要修孝道、要尽孝道,就是这个意思。怕你自己忘掉,一看到菩萨,哦!他是代表孝道的。


观音菩萨是代表慈悲的,一见到观音菩萨,(就想:)我今天从早到晚待人接物有没有慈悲心?要有慈悲心,你就修的是观音法门。这个说法都是从最浅的方面讲。那深一层讲,像楞严经讲的,观世音菩萨是代表耳根圆通,是代表舍识用根、反闻闻自性。那是高级的修行方法,初级叫你学慈悲,高级教你反闻闻自性。


弥勒菩萨是代表欢喜的,你看最近电视里头常常在广播:归国的华侨庆祝十月的庆典,希望同胞们对华侨要以微笑来款待。我们弥勒菩萨就是微笑运动啊。见到人就笑眯眯的,那就是学的弥勒佛,大肚皮是代表忍辱、包容啊。你要懂得这个意思,你才晓得佛菩萨的名号、佛菩萨的形象不是迷信啊,不是泛神教啊。那些解释通通都错了啊,而是一种最高级的教学的艺术。佛菩萨形象是“教具”之意啊,怎么是迷信呢?所成就的实在是成就我们自己。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我们自己能行孝、能尽孝,我们就有了地藏菩萨的这一份啊,我们待人接物能存大慈大悲的心,我们有观音菩萨这一份啊,我们能够忍辱负重、欢喜待人,我们有弥勒菩萨这一份啊。集一切菩萨的大乘,就叫做“佛”。那么这些菩萨正如同在学校读书一样。我们在学校读书,有许许多多的科目;一尊菩萨就代表一个科目,我们所有的科目都学完了,这才得到一个学位啊,那么得到学位就好比成佛了。还有一部分没有学完的,这就毕不了业,成不了佛啊。所以要懂得这个意思。

因此,菩萨有无量无边啊,代表无量无边的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一个法门是一个菩萨的代表,一切的菩萨成就自己。自己在学生的地位,自己就是菩萨;圆满了那就叫成佛。


万行(hèng),此地这个“万”,不是数目字,是形容词;“行”就是“行门”,也就指的行为。行为一桩一桩地来计算,算不尽啊,无量无边,所以用一个“万”字来作代表。我们身体的造作、“身”的行为,身一举一动都是行为;口的言语、“口”的行为;心里面起心动念,“意”的行为。一切的行为,佛经里头把它归纳为三大类,“三业”的行为,就是把一切行为都包括尽了。那么每一类里面都是无量无边,尤其是意地的行为,连睡觉祂的行为都不中断,睡觉他还做梦啊。做梦是意地里头的行为,身与口不动了,休息了,那个“意”还在那里动。
行为有正确、有错误;有善、有恶;有利、有害。有害的行为把它修证过来,使他有利啊;恶的行为修证过来,使它能够成就善的行为。邪的行为修证过来,使他成为正确的行为,这就叫做“修行”。



所以修行不是呆呆板板,不是每个人都一样的。为什么呢?每个人的行为不相同啊。哪里有说用一个方法来修证一切人的行为?没有这个道理啊!所以这个修行的方法就非常非常之多,所以是“八万四千法门”啊!八万四千种不同的修法。


为什么有八万四千呢?我们毛病有八万四千,一个方法对治一个毛病,是“对治”的啊。那么这个“八万四千”是确实的数字,不是笼统说的,所以是八万四千烦恼啊。诸位要想详细地知道,佛学词典里面有,教程法书里面有,你们可以去查一查,细说太烦太烦了。所以天亲菩萨在“百法”里面把八万四千的烦恼归纳为二十六大类,六类的根本烦恼,二十类的随烦恼,那么通常我们一般讲的时候,都是以二十六个提出来解释。这是从纲领上讲啊,每一条里面都是无量无边的,实在讲不只八万四千。八万四千还是从纲目上说的,细说啊,说不尽的。那么诸位要懂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佛法是活活泼泼,佛法不是死的,佛法不是一个呆呆板板的方法,极其灵活,所以才能够对治一切众生的毛病啊。


那么在菩萨法里面有“四摄六度”,这个是总纲领,就是修学里头的总纲啊。“四摄”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爱语”,第三个是“利行”,第四个是“同事”。“四摄”,“摄”是什么呢?“摄受”的意思,拿现在的话来说,菩萨要想推展他的教学,用这四种方法来招生啊,这是招生的四种原则。


“布施”是给人结恩惠啊,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了,对你有感激,你叫他做什么,他愿意听,所以布施就变成了摄受众生的一种手段。那菩萨的布施跟一般的布施不一样,菩萨布施虽然是接引众生的一种手段,出自于至诚心、恭敬心,所以能够感动人心。世间人也有用这个做手段的,但是怎么样呢?往往收的是反效果。那个原因在哪里啊?他的心不是至诚的,不是恭敬的。他用的是欺诈的心、欺骗的心、虚妄的心,所以只要一被人看破了,立刻就给人生反感啊。


二次大战之后,美国人在世界上可以说是大施主,军事、经济援助很多很多的国家。照理说啊,他对于国际上有很多的恩惠啊,但是哪一个国家接受他经济援助的国家不恨美国人呢,恨到了极处了。为什么呢?干涉人家的内政。这个就不是至诚心,不是恭敬心啊,而是一种欺诈、傲慢、玩弄的心理,所以他那个施舍遭到的是恶报啊,不是善报啊。事看着好像是善事啊,心不善啊,那么这是我们必须要懂得的。


布施里面有财(施)、法(施)、无畏(施),所以在四摄法里布施,布施的形象是一样,用意不相同。四摄法里的布施是与众生结恩,目的在此,是劝勉他学佛的第一个阶段,跟这个六度里面布施不相同。六度里面的布施,度自己的贪见烦恼,四摄里面的布施是劝他学佛,不一样啊!不要看到四摄法里也有六度,那不重复了吗?不重复。那么这个我们也不必细讲。


在菩萨的行门里,从大的纲领上来说,“十信位”这是初学,奠定佛学的基础。诸位要晓得,佛学是智慧之学、觉悟之学,奠定我们觉悟、智慧的基础。你看我们在三十七道品里面讲“五根五力”,“五根五力”里面第一个就是信!信、进、念、定、慧。


第二个阶段是“十住”,心定了,有了住处了。住在什么地方呢?住在如来之道中。换句话说,真正得到大乘佛法的受用了,你已经体会到了,心住在大乘法里头不摇动了,不会退转了。
第三层功夫就是“十行”。有行为、有行动。行的什么呢?就是刚才所讲的“四摄六度”。自行化他,教学相长,是在这个阶段。


再进一步,第四个阶段叫“十回向”。“十回向”是修什么呢?把“自行化他”所有的功德通通在心地里面离开,贡献给一切众生。自己所修的功德送给别人,所修的福报也给别人。我的福报叫大家享福,而不是自己来享受啊。十行位的菩萨是在那里认真地造福啊,十住是培福啊,十行是造福啊,那么十回向应该是享福了,他自己不享,他把福报送给别人去享,这个是真正的难得了。


再上去呢,就是十地,十地才算真正的成就。你要是有福自己享,不让别人享,你不能登地啊,你不会成就的。那么在本经里面,菩萨这个位次说得更详细。那就是说,在十回向之后,十地之前有“四加行”。到后来讲到经文里,这个“四加行”要细说。为什么“四加行”?不一定就是说十回向的菩萨要登地的时候,运用这个方法了,实在来讲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位次上都要用这个方法。那么这通常讲的时候是把它省略掉了,因为从三贤到十圣,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关头,在这个里面细说“四加行”是很有道理的。


那么“五十一”加上“四”,这就是五十五个位次了,那么这是楞严经里面常讲的五十五位诸菩萨,如果再加上“三渐次”,后面再加上个金刚位,一共有六十个位次之多,这就是楞严经跟一切经里面所讲的菩萨这个位次啊,说得特别地详细。但是有的经里面说五十一,有的经里面说四十一,诸位要晓得,并不是佛经里面说的前后不相应,不是的,他是开合不同,有的时候哪一部分归纳在一起,有的地方那一部分展开来细说,所以是一样的,四十一就是五十一,五十一就是六十,开合不同。


那华严里面讲,六度就是十度、十度就是六度。展开来:说十度;归纳起来:说六度,是开合不同而已,当中没有矛盾之处,我们要把它记住的,这个是说的“诸菩萨万行”啊,(“行”)读去声,读hèng啊,当作动词讲,(表)行动。今天时间到了,题目还没讲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这部经完整的经题,在前两次里面“密因”、“了义”、“万行”依照这个……

“首楞严”是印度话,在这部经里面是说诸佛如来所证的大定的总名称叫“首楞严”。那么“首楞严”是什么意思呢?佛自己解释过,在中国意思里头说之为“一切事究竟坚固”。那么这句话我们听了,只能得一个模糊的概念。“一切事究竟坚固”,那“一切事”是什么?“究竟坚固”又是指的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明了的。如果不晓得一切事指的是什么,那么这个“楞严大定”祂的含义我们就没有法子明了。


“一切事”跟“一切法”是一样的意思,“一切事究竟坚固”,那么也就是常讲“一切法不生不灭”,凡是有生灭就是不坚固,不生不灭才是究竟真正的坚固。如来所证的这个大定叫“首楞严定”,佛所证的这个境界就是一种不生不灭的究竟坚固的境界;这个意思在本经里面,不但在理论上说得很透彻,在境界里面也有明显的表示,将来读到经里面诸位就能够看得到。


可是佛法最贵的是要能够契入啊,“契入”就是平常讲的要“证得”。为什么呢?“证得”了,我们自己才有受用;不能“证得”了,不但没有这个受用,再说实在的话,对这个“理”,我们讲“开解”,解这个理啊都解得不透彻,所以佛法至始至终都是讲求要“证悟”啊,要有实证的功夫。那么怎样才能够实证呢?实证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用般若的观照啊,所谓“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


首楞严是什么呢?就是《般若经》里面讲的“实相般若”啊。名字是不一样啊,事实是一桩事情。那么再给诸位说,我们念佛法门里面讲的“理一心”就是首楞严大定。所以楞严经不但与禅宗有密切的关系,与净土宗的关系也密切啊。


我们要懂得楞严的道理,运用楞严的方法,我们二六时中念佛就是修楞严大定啊!何况在《圆通章》里面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楞严经》里面的关键人物,这两章是《楞严经》的精华之所在、最重要的部分。那么观音、势至,你想想看,在净土法门,他是什么样的地位?那《楞严经》要不是净土的经,那算是什么经呢?


这个道理很少人明了,大家都把这部经认为与禅宗有关系,又看到这个经里面有“五会楞严神咒”,于是又说与密宗有关系。关系嘛当然是有,不能说这话是不对的,但是要说与净土宗没有关系,那就是大大的错了!与净土宗的关系,实在讲的时候,比禅与密的关系还要来得密切。
这个“究竟坚固”实实在在是我们必须要证得的,为什么呢?我们学佛的目的无非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啊;悟与乐就是“究竟坚固”,这个才是真正的悟、真实的乐啊!学佛之人读《金刚经》,看到经上讲的“金刚不坏身”,心里头多么羡慕啊!哪一个人不希望得到金刚不坏身啊?金刚不坏身啊,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啊,不但我们自己身“金刚不坏”,一切的事物都是“金刚不坏”。


这个也就是般若里头常讲的“诸法实相”啊。我们迷而不觉,看不出诸法不生不灭的真实相。唯有破迷、大彻大悟之人,他们心目之中对于一切万法的观察啊,一一法都是“究竟坚固”、皆是“不生不灭”。老同修们晓得这个理。虽然说晓得这个理,只能觉得“仿佛的晓得”,并不彻底明了,彻底明了就有殷切求证之心。因为不彻底明了,所以求证的心并不很切实,这个与“解”关系很大啊!


证入的境界相,华严里面说得清楚啊;虽然说得清楚,自己要没有入处,还是看不懂。打开《华严经》,看不出里面的门道啊。自己有了入处,那华严那个味道就不一样了。


古德解释楞严大定,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叫“圆定”,“圆”是圆满,鉴别一般所说修定是不圆满。实实在在说,首楞严定也叫做“性定”。性定要不要修?不要修啊。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事物皆有法性。性本来就如如不动,要修的什么呢?我们这个动了的妄相不是性啊,而是什么呢?是无明啊。


无明是个动相,佛在大经里面讨论一切众生迷惑的根源,佛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啊;又跟我们讲:“无明不觉生三细”啊。那么由此可知,无明还在三细相之前。跟诸位说,觉与迷拣别,“觉”不动,“迷”是动的。“真的”不动、“妄的”动,凡是动的决定不是真的,这个是最简单的一个拣别法。


那么我们如一切境界里面起心动念,我们心动了,会动的那个心是妄心,不是真心。修首楞严大定的人,首先就要晓得这个道理,要能够辨别哪是真心、哪是妄心。能辨别之后,日常生活当中真心用事啊,那就是楞严大定当家了。那个妄心有没有作用?有作用。这就是说,真性当了家了,八个识是他底下办事的佣人,事事都能够听从主人的,所以那八个识就起了作用了。
第八识叫“大圆镜”,无所不照,一切明了啊。竖从三界、横遍十方,都照在大圆镜里。第七识变成“平等性”了,真实平等从这个地方生的。第六意识变成“妙观察”,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了。只要你一摄到楞严大定了,八个识还是八个识,还是平常一般用事,(只是)名字变了,不叫八识了,叫“四智”。这个就是大定所起的相与作用,所以说“得大自在”啊。这个定叫“圆定”、叫“性定”啊。


一般世出世间的禅定与真如本性不相应,因此他那种定的功夫有出有入的。入定了,有定的境界;出定了,心就散乱了,有出有入啊。世人眼光短浅啊,看到那个修小定的人,腿之一盘、眼睛一闭,坐在那个地方坐了一个星期。“哎呀,某人不得了啊!他一入定入了一个星期。”说报纸、新闻、电视、哦!都广播出去了,“哎呀,某人不得了啊!”幼稚园的定啊,大大地宣扬赞叹。菩萨那个大定啊,没有一个人晓得!


首楞严大定不是盘腿面壁啊,而是什么样子呢?跟我们日常凡夫的生活没有两样,完全一样啊!我们日常的这个三业、四威仪、八识之下,人家是“四智”,我们哪能看得出?大定啊!所以说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楞严定没有出也没有入,无时不在定啊。


释迦牟尼佛当年所示现的,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啊,佛住在楞严大定之中啊。说法是定、旅游也是定啊;无时不是定,无处不是定;喜怒笑骂通通都是大定,举心动念、一切的作为都是从定中起来,所起的相。起的相做什么用处呢?利益一切众生啊。那么今天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又要跟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给我们讲这个圆满究竟的大定,说出这个道理,这个在佛法(里是)最上乘法,所以经题里头比喻作“大佛顶”啊,这大佛顶法,至高无上!


那么初学的同修一入手听这个经啊,确实不太适合。但是,不是不能听,只要你有耐心,你一直听下去,懂,我也这么听下去;不懂,也那么听下去,这个就是有善根、有福德了。善根福德浅的人,听了这个听不懂,下次再不来了。再不来,没有关系,我们星期二讲小部经,很浅的,初学人听了很有兴趣。


那么听不懂为什么也要听呢?常常听就会懂了,这是修学一个好态度。你比如从前小孩上学念书,六、七岁上学念书,念什么?念“四书”、“五经”。他懂不懂呢?他不懂啊。可是有些小孩你教他念啊,他念得很高兴、念得很有兴趣,念得很熟,他并不求解啊。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这个我在过去也给诸位提了,从前的人善根厚、福德厚,人老成啊。父母、老师教你怎么做,噢!就怎么做,不会去问理由的。现在人福薄,没有从前人那么厚道,现在是两三岁小孩他就会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啊?从前跟诸位说啊,十一、二岁小孩都不会问这个话。

我在童年读书的时候,真的,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个要问个什么道理,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起过。现在小孩不得了了。他从哪里学来的呢?跟诸位说,从电视里学来的啊。有没有好处呢?跟诸位说,没有好处!现在小孩你教他念“四书”、“五经”,他不念。为什么?他要问问:你教我念这个,念这个有什么用处啊?这个有什么意思啊?你要不能把这个意思、道理讲给他听的时候,就是讲给他听,他也听不懂。他不懂,他心里头不服,他就不干了。


表面上看起来,哎呀,现在小孩比从前聪明啊;严格地讲呢,现在小孩没有从前人有福报啊。从前小孩从小就在这个学术上奠定深厚的基础,现在没办法了。即使再小带他去念书了,知道这个好处了,也已经来不及了。现在人对于这个“四书”、“五经”,等他觉悟了这是好东西,大概总是二十五岁、三十以后了;晓得好啊,但是背啊,背不出来了。小的时候有这个能力去背啊,不知道;到了晓得这个好处的时候,时机因缘过去了,一生不能成就啊!


你们这个道理要懂得了以后啊,诸位要去想:大部经论我们听不懂,听不懂啊他有个欢喜的兴趣听就好。长时间的熏习就会开悟,怕的是你不肯干啊!真正用心、肯去听就行。开头听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味道,听不出这个名堂;连续听上三个月以后,渐渐就熟悉了;两三年不间断,利根的人就有入处,就有悟处,自古以来这种例子太多了。


真正要求开悟、要求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就是证得“首楞严大定”,那么除了听还不行,还要讲啊,天天要为人演说啊。你要说:我不会讲啊。没有关系,为人演说,不一定要你讲这一部经,你会一句就讲这一句,会两句就讲两句。不会的不讲;会的、我自己真正懂得的,我讲;有疑问的不讲。所以说多闻阙疑。这样你去讲,绝对正确,没有过失。


所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是求学的态度。万不可以说:强不知以为知。我不晓得的,人家来问我,那我要不知道,这个面子多难为情啊。也得要诌一个出来答复人家,显得我还不错啊。这个就错啦!万万不可以顾及到自己的情面,一旦被人揭穿,没有人瞧得起你。你老老实实,能够守住本分,别人一定会尊重你。


我们并没有成佛啊,不是“一切智”啊。成了佛才是一切智。菩萨都不敢说他一切智,还会被人问倒了的,答不出来了,何况我们初学呢!成了佛才是一切智。所以没有成佛以前,人家把我们问住了,答复不出来,绝对不难为情。为什么呢?我没成佛。你要说我已成了佛了,人家问一个问题啊把你难住了,哎呀,那真难为情。那个说实在话,你并没有成佛啊,冒充成佛啊。成了佛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啊。等觉菩萨还有一分无明没有破,宇宙人生的道理还没有能真正圆满,还有一分欠缺,还有一分答不上来的,因此我们求学、教学不要怕难为情,这样才能够有成就。


第二个意思呢是讲的“妙定”。妙定实在讲就是性定,和着两个意思,所以才叫做大定、定中之王啊,再没有比这个更高了。那么在这个地方特别要提醒诸位同修,圆教的菩萨,也就是经论里面常讲圆顿根性的人,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修的这个定。


跟那个藏教、通教、别教不一样啊。圆教的一下手,说实实在在的,我们看不出他在用功,看不出他在修行,一下成就了之后,真是惊人!没有看到他用功。这在我们历代祖师大德里面示现这种行法的多得很啊,六祖惠能大师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


我们在《坛经》里面没有看到他修行,实际上呢,人家的工夫从来没有间断。我们所讲看得出来修行,是看到他怎么样?他早晚两堂功课不缺,他每一天去静坐,参禅参几个钟点,念多少钟点佛,我们看到这个叫修行啊,完全看的什么呢?很粗浅的外表。真正的那个修行呢,我们不但是说看不出来,因为我们不懂啊,不知道那是修行啊。不懂,换句话说,我们自己也不晓得修行的方法。


那么在这个地方是圆顿的菩萨,我简单地给诸位同学说明白。他们这个修行的方法呢,就在生活当中,在生活里修什么呢?修性定,就是修楞严大定。眼见一切色法,不是不办事啊,照样办事,什么事都办得圆圆满满、周周道道,心里头如如不动、干干净净。古人有比喻啊,好像“明镜见物”啊。镜子,干干净净,你看他照外面呢,照得清清楚楚,镜子的本身不落印象,他就修的这个定!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以他事事无碍。公务员天天上班;做生意的人是天天照顾店里买卖;家庭主妇的时候,家庭里面日常一些琐碎事情,没有一样事情耽误!他在那干什么?他修楞严大定。我们怎么看得出来?我们看到什么人修定呢?盘腿面壁打禅七了,哦,那在修定。
眼根看一切色法,一切色法了了分明,这是慧啊;如如不动,这是定啊;定慧等持,这叫禅定。眼根在色尘里面入禅定,又不碍事。又不碍事,这才叫“一切事究竟坚固”啊,有了障碍就不究竟、就不坚固啦。你看那个入定,盘腿面壁,一入定的时候,定境就现前了;眼睛一张开,腿一放下,定就没有了,他那个定不坚固啊,有成有坏啊。楞严大定修成的时候是究竟坚固,没有出入之相。


这个定的作用在《华严经》里面是讲“用”,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动静一如啊;动是办事啊,动就是静、静就是动啊,不是两桩事情,是一桩事情啊。定慧等持啊。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都是菩萨,都是第一等的啊。为什么呢?你有智慧、有福报,你做生意,商业界的巨头,菩萨的商人啊;你做工,菩萨的工人啊;你耕田,菩萨的农人啊;你从政,菩萨的官吏啊。各行各业都是做模范的、做榜样的,这个是楞严大定。所以楞严大定真正有用处啊,才能够解决我们的一切问题,才能够叫我们自己、叫一切大众都得到大自在,都得到真正的幸福、安乐。


一切的学人,藏教的也好、通教的也好、别教的也好,他们要走一段相当长的冤枉路,最后还是要入圆教的行人,他才能成就。虚云老和尚年谱啊印好了,送到我们这边来了,诸位啊听完经之后回家去请一本,回去好好地看一看。虚云老和尚是了不起的一个人,他老人家一生示现当中啊你去看,他示现的前面就走了不少的冤枉路,后来归到圆顿才成就。


可惜有一些修行人呢,总是希望先修苦行,先要受苦。受苦当然也有道理,多吃一点苦头消业障啊;不吃苦头,业障消不了啊,不能培福啊。可是圆顿之人吃苦啊,他没有苦受;他享乐,他没有乐受;他的境界是平等的,不能像诸佛菩萨那样地平等,苦乐这个差距近,不太大。


从这一层就能体会,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根性。如果我们在生活里面,苦乐的差距很大,我们不是圆教种性的。圆教种性的人差距小,事事不打在心里头,享乐也无所谓、受苦也无所谓,不大
放在心里。人家对待他好,他很感激;人家对待他不好,也不放在心里,不计较,这个就是差距近,所以圆教容易。


分别心重,差距很大,这个圆教不得契门而入,入不进去。可是圆教来得快啊,不走冤枉路,藏、通、别走的迂回路走得大,慢慢地来,当然有成就。圆顿是从根本上修,藏、通、别是从枝叶上修。修持戒,枝叶上修啊。那个戒律我们不要说太多了,说到八万细行那太多了,我们就讲现在啊,这个一般传戒里面所讲的比丘戒两百五十条,菩萨戒、、、(菩萨戒的戒相分为在家菩萨戒和出家菩萨戒两种。


1、在家菩萨戒包含六重戒和二十八轻戒。其六重戒为:(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宣说四众罪过;(六)不酤酒。二十八轻戒文繁从略。
2、出家菩萨戒包含十重戒四十八轻戒。十重戒于前述六重戒外再加上:(七)不自赞毁他;(八)不悭惜加毁;(九)不瞋;(十)不谤三宝。四十八轻戒从略。)
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戒是定的根本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不能得定,增长分别心、增长执着心,搞一辈子都得不到定。跟诸位说,一切都不分别,心才能定得下来。分别世间法,心不能得定;分别佛法,还是不能得定啊。你分别心是一样的,换个对象而已嘛。所以说是,执着恶法是病,执着善法还是病啊。

从根本上修,很简单!你要想修这个戒律的话,我们从明了佛法这一天起、明因果这一天起,绝对不存一个念头害人;确确实实这个心里头没有损害一切众生的心,你的戒律就圆满了。所有戒律不过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啊。我心里面说害人,让人起烦恼,恼害人的心,这个念头啊,从根拔掉。


我起心动念都是真真实实地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比丘戒圆满了、菩萨戒圆满了。菩萨戒是利益一切众生,比丘戒是“诸恶莫作”,菩萨戒是“众善奉行”,你这个戒律通通就圆满了。从根本修啊!


一切万法、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里头绝对没有这些东西,存在心里,楞严大定就现前了。这个不是小定,是大定啊,就是六祖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啊。“本来”两个字是什么?指我们心里,清净心里面本来无一物,所以一物也不放在心里,这个是楞严大定。一切世出世间这些万相,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因后果了如指掌,这是慧啊!圆顿学人修戒定慧是这样的一个修法,不是枝枝叶叶、斤斤两两跟你计较的,成就快。


在我们这个道场,我也有一个感触啊。要不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还带着几分圆顿根性的人,不会到我们这个道场来。所以能到这个道场的,都是有因缘。我们所以还没有个门路可入的呢,说实在话呢,烦恼太重了;也就是说,分别、执着啊。晓得“唉!不应该有啊”,心里面本来无一物嘛,偏偏还要装一些东西进去。还舍不得把它丢掉,这就叫烦恼,这就叫习气。


那么有这些东西啊,不怕!为什么呢?你现在知道这些东西是烦恼、是习气,我还丢不掉,这就是大进步。为什么呢?一般人他不知道啊!你现在晓得这个东西,这一个进步不得了啊。晓得我想丢,现在还丢不掉,不要紧!慢慢来嘛。几时能舍,就得了。舍,得了;不舍,就不得了。舍就能得,慢慢地舍吧。这个道理明白了,这叫解悟啊,这是大彻大悟。


悟了以后啊,这叫“起修”。修是什么呢?修就是在一切境界里,修不染着,就是修舍啊,六度里面要修布施啊。布施,我舍一点财、我舍一点物,那个布施是枝叶上的布施,布施得再多都有限。经上常讲啊,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还是有限。为什么呢?枝叶啊,不是在根本上舍。根本上的布施是布施什么呢?把贪、嗔、痴烦恼布施掉了,这叫根本上的施。枝叶上的布施不究竟、不坚固,有障碍啊;根本上的布施,究竟坚固,没有障碍啊,能成就无量功德。


所以这个大乘佛法,尤其是圆顿的大法,在今天这个世界,虽然讲众生造罪的多,正如同《地藏经》里面所说: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普遍地造罪业,造极重的罪业。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呢,阎浮提众生非常地可爱啊!好像那个小孩一样,非常地顽皮、顽劣,但是呢,他很聪明!如果他一走到正道,他马上就成就。就好像学校里那个学生一样,顽劣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就看老师会不会教了。会教,那将来在社会国家是最有贡献的,出人头地的就这几个人。平常的循规蹈矩的学生呢,庸才啊,出不了头地啊。


好学生呢,教得不得法呢,那就是顽皮啊。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学校里头太保、太妹都是聪明人啊,老实人、笨人他不会去当太保、太妹;你叫他去当,他不晓得怎么当法,他不会啊。那都是聪明人,聪明没有用到正当地方。那一回头,那一定有大成就。圆顿根性的就是这一类的人。因此,我们在这个世间看,你看看,天天动歪脑筋的、出歪主意、做坏事的,多啊!他要是把他们一唤醒,立刻就能转罪业的世界变成极乐世界了。这一个转机就在大乘佛法的普遍的弘扬。


怎样劝勉他来接受这个教育,这是今天很重要的一桩事情,这是祸福的一个转机啊。在今天整个世界来说,世界是个大混乱的一个时代,人心没有皈依啊,邪说横行。对治邪知邪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乘圆教,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


从哪里做起呢?从我们本身做起,自己真正能够一切放下了,身心自在了,不必说法了,不要劝人了,你一入了大众,人家一看到你的风采就跟人家不同,不是装的啊!自自然然,别人一定问你:你为什么这么自在啊?他来问你,你就给他说法:我心里没有牵挂了,所以就自在啊。不要给他讲经说法,佛经怎么讲的、我怎么修的,说了那一大堆啊,人家不能接受的。我没有牵挂啊,我当然自在。我没有烦恼嘛,我怎么不快乐呢?那么你也想像我这样自在,你把你的烦恼放下啊,布施掉就行了嘛。这个事情不要求人哪,求自己啊。


世间人这个苦恼,两个字就说尽了:患得、患失,一有了得失心,无尽的烦恼就现前了;没有得,就没有失,心就清净了。没有得失,才能够真正地做到无争无求啊。做到这一个境界,跟诸位说,十方三世诸佛见到你的面也哑口无言,没话可说了,禅家里面讲的:口挂在墙壁上了——没有用处了。因为众生有得失,佛菩萨才有言说。因为众生有求、有争,所以诸佛菩萨才有一切的解说。


所以你说这个大乘圆顿教法极其简单、极其容易,诸位要能这几句话里头会了,那《楞严经》就不要讲了。为什么呢?一部《楞严经》讲的还不是讲这个事情?说到最后还不是一句“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啊?无得就无失啊,所以成佛也就是入了这个境界而已啊。入了这个境界,在这个世间上,以这个境界合一切的境界,这个就叫做“事事无碍”。自己所证得的一真法界,事啊;众生所住的十法界啊,十法界跟一真法界合起来,没有障碍。佛不碍众生,众生不碍佛。
佛的心行不碍于众生,众生的心行不碍于佛陀。事事无碍啊。一有障碍,不能同住了。所以小乘法的这个障碍,出家人和在家人不能同住。为什么呢?着相啊!他在枝叶上修的,大乘佛法在根本上修的,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功夫真的要到家了,跟诸位说,人跟野兽在一块住也没有障碍。我们过去高僧很多啊,住在山上,跟老虎住在一起,彼此没有障碍,而且老虎还很乖,还很听话。一般人看到奇怪啊,我看到不奇怪。老虎也有心啊,人也有心啊;心同此理啊,理得心就开了,没有不能融洽的。
李长者写《华严经合论》,他就住在一个老虎洞里;不但那些毒蝎猛兽不伤害他,还保护他。印光大师在七十岁的时候,蚊虫、跳蚤、臭虫都不咬他。你看看,感应啊!当时有很多人实验啊,这个房间里头有蚊子、有臭虫,而且很多,请老和尚到里面去住。老和尚一搬到里面去住啊,再去找,一个都找不到,搬家了,搬走啦。老和尚大慈大悲啊!他们对他很尊敬,不伤害他。他们找谁的麻烦呢?没有慈悲心的人,找那些人麻烦啊。心不清净的人,去找他;心清净的,他不找。


那么这是我们的大定——首楞严大定说出的一点意思,说明了我们可以修。但是诸位要是真要想从这里下手,确确实实有个三五年工夫啊,就能得到消息。但是问题在哪里呢?三五年要天天在这些研究。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啊,一辈子也不能入门!所以要一个道场一个礼拜讲一次经,有没有用呢?比不讲好一点。没用的。七天的烦恼熏习,听一天经,不行啊!


我记得过去有一年台中办这个大专讲座,三个星期有一百多个大专生,三个星期在一起讲学啊。老师看看这个同学啊,不错,这三个星期以来啊都变了样子了,都上了轨道了。一结了业啊,到电影院去看两个钟点的电影,又复了原了。三个礼拜完了,付之于流水啦。这个就是什么呢?无量劫来都是烦恼的熏习啊!短短的佛法的熏习力量不够,不起作用!我自己在这个二十多年经验里面体会到了。我天天在讲啊,天天在读诵啊,没有一天间断啊。所以深重的烦恼啊,他有这个力量啊,控制得住。


因此我才觉悟到啊,古时候寺院里头,一天二时讲经啊。那个二时要记住,是现在的八小时。佛经里面常讲的那个二时啊,是印度的时。印度是六时啊,昼三时夜三时啊。人家的一时等于我们四小时啊。二时讲经,八个种点讲经啊。有八个钟点讲堂里面的熏习,他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心行”都在道场。天天这样干,干上三年,人家成佛做主了。他不断地在熏习啊,这个力量大啊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我们干一天休息十天,有用吗?没有用处!所以南部的同修啊,南部听经人多啊。我在高雄佛教堂讲经,一个月到那边去讲五天,听讲的人四百人以上。它的讲堂能够坐六百人,楼下坐满是四百人,楼上还要坐些。有人告诉我:“法师,法缘太好了,太胜啦!你要常常来讲啊。”我就告诉他:没用处。他说为什么没用呢?一个月三十天哪,你们听五天的佛法,还有二十五天在那边胡思乱想、起烦恼,不管用啊!所以我到南部来说,对我自己是无所谓啊,我讲没中断啊,我自己的熏习是无所谓,对你们不能起作用。这个不是不慈悲啊。

所以我劝他们:你一定要慈悲慈悲。为什么呢?我不要来讲啦。我要能住在一个地方,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讲,我这个道场有三个人也好、有五个人也罢,他要在这边住上个三年五年,他有成就,这是你们大家的慈悲啊!你们不要今天请我到这里去,明天请我到那里去,你请我去的,真正不慈悲啊!


所以说要懂得这个缘、原理啊!我们在一个地方如如不动,能够成就几个人做佛啊。这样将来才能够续佛慧命啊,才能够把佛法普遍地弘扬光大啊。我要到处去讲的说,一个都不能成就。我一死了就完了,对不起佛教啊!对不起众生啊!一个地方如如不动,这能培养人,这才叫真正的慈悲!


本经里面阿难尊者并不懂这个道理,阿难还不晓得佛修的是什么定,不知道啊。佛平常告诉他们所修的呢,奢摩他三摩禅那。这些都是印度话,将来入了经文(再)跟诸位说。翻译的这个名词翻得很多,那么在一般讲呢:


“奢摩他”偏重在“止”,就是断一切的妄念,也就是“诸恶莫作”的意思,是把心呢定下来,止住一切的妄念。


“三摩”偏重在“观”,“观”就是偏重在看破上、在理论上、在智慧上,“奢摩他”的“止”啊,偏重在放下上。


“禅那”呢是止观平等,有止有观。这是普通的一个讲法。


实际上呢,这三个名词里面意思都是止观本应,但是祂有宾主之分,有稍稍偏重一点,所以才叫做禅定。


那么这就是佛平常教给小乘人、教给初学菩萨,教他们这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给诸位说,不能见性;可以修成阿罗汉,可以修成辟支佛,在我们念佛法门里头呢,可以修得“事一心不乱”,就是应用了“奢摩他三摩禅那”呢,可以到这个程度。


如果你要用“首楞严呢”,那就高了。为什么呢?奢摩他三摩禅那啊,都在阿赖耶识之内;因此交光法师啊注解《楞严经》,他反对古人的说法。


古人呢,注解《楞严经》呢,多半是用天台家的教义来做。天台是三止三观哪,以三止三观来配奢摩他三摩禅那。但是,天台的止观是用意识心,不是称性的。因此交光大师一反过去人的见解,他直截了当地指出来,修楞严大定要舍识用根,就是直截了当地我们用六根根性来用处。


现在我们用眼识见色尘,用耳识闻声尘,以这个方法来修呢,是天台家的三止三观的方法。有效,也有成就,但是不能见性。


实在讲,楞严里面教给我们,确确实实是交光大师所讲的。他老人家讲的话没错,很有道理,教我们舍识用根哪。


会了之后,我们用见性见外面的色性,不是色尘啊;我们用闻性闻的声性哪,不是声尘啊。六根根性接触外面是六尘尘性,这才叫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啊。


过去《楞严经》讲过不少遍,凡是听了楞严的同学,好多人都来问我:法师啊,怎么样舍识用根啊?大家很关心,都很想学,是好现象!跟诸位说,问者不会啊,会者不问哪。怎么样舍识用根?你这一句话是从意识里头生起来的,那么这就不会嘛!会了怎么呢?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就会啦,那就是舍识用根。


在日常生活当中,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是舍识用根。一切事相众生要做的时候,你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碍我的清净心嘛。你那样做我不同意,我要这样做,我的心就不清净啦!没有“我”啊!


那有的时候众生把事情做错了怎么办呢?做错的,看到于他不利,再纠正他一下,不是于我不利;于他没有什么不利的,爱怎么做就怎么做。于他有不利的,他没有看到,我看到了,我就要把他纠正过来。是为他,不是(为)我。我心里头没事,看得清楚,听得清楚。念念都能看得到,看到过去,看到现在,看到未来。舍识用根啊!


所以记住啊,“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啦。这两句话你要把它讲清楚,就是一部《楞严经》。一部《楞严经》的道理运用在一切生活中,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所以,十大愿王每一句话那个意思、事理都说不尽啊。不要简简单单看到:哎呀,只有这么十句嘛。好像一看自己就懂了,真的不懂啊。境界之广大要晓得,十大愿王是整个《华严经》的十大纲领。《华严经》诸位晓得,那个义理浩如烟海,十大愿王是纲领。你不懂整个华严的教义,十
大愿王你怎么会懂啊?所以现在有讲十大愿王的,讲什么?讲十个法相名词,增加执着,增加分别。意思不懂,根本做不到!这是讲经之难啊。自己真正懂这个意思了,而且还得做到几分,味道才讲得出来;不然的话,讲不出来。那么经题呢,我们就讲到此地。


“经”这一字不要讲了,平常我们讲经的时候后头来一个字都讲。这一次给诸位讲楞严,我们也讲得很细,希望每一次来听的人都能得利益。连续听,得连续的利益;偶尔来一次,有一次的利益。所以我们深入地讲解,我们采取江味浓居士他的看法,深讲、严讲。


经题就到此地结束了。我想下一次啊,那个教起因缘呢,我们也可以免了,直接就入经文好啦。诸位要想讲玄义呢,我们将来经讲完了,我们把经本子合起来谈玄说妙,那有味道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