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你要知道来如何判别降服五阴魔境

楞严经的特色就是要使令我们觉悟生命的真实相!

净界法师

    第133卷 讲义305面

  庚二、别示

  本经在整个大乘佛法的修学佛当中的定位,古人讲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本经主要的特色就是要使令我们觉悟生命的真实相。这当中佛陀是把我们的生命分成二部份来观察,第一个是属于真实的部份,第二个是属于虚妄的部份,这二个部份。

  这二个部份我们应该怎么去如实的观察呢?有二种差别:

  第一、从生灭跟不生灭这部份来观察,五阴的身心世界是生灭变化的,是我们没办法作主的,变来变去的。比方说,我们今生的身心世界跟前生的身心世界那是不一样的,我们今生的身心世界跟来生的身心世界也不一样,所以它是一个生灭变化的,而我们真实的心性它是不生灭的,永远是这样子。本经常常说,主人是不动的,客人是变来变去的,所以我们今生的身心世界,不管你过去是由善业所招感的,或者是罪业所招感的五阴身心,总而言之,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须到来,它有一天会被无常所破坏,这是我们第一个觉悟:它是变化的。

  第二、五阴身心它基本上是带有过失的,从佛法的角度,我们众生的五阴是由烦恼所招感的,一念的无明妄动才有的。所以烦恼所招感的是一种痛苦的果报,所以我们的五阴身心本质是苦的。说,诶!我平常有些快乐,这种快乐是夹杂过失的快乐,以佛法的角度,这种快乐不是安稳的快乐,是不安稳的快乐。说是一个美好的食物,里面有毒药,虽然这食物吃起来很甜美,但是长久来说终成大患。

  佛法对于有过失的快乐是持否定的态度,只有我们安住在真如本性,那种快乐才是安稳的长久的快乐。所以我们在修学大乘佛法,你一定要对你的生命要如实的了知二个道理:第一、我们的身心世界是无常败坏的。第二、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带有过失、带有痛苦,这个本质是不能改变的。

  这二种观念就带动整个本经的所有修学,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破妄显真,它的理由就是,因为虚妄的东西是暂时、是痛苦的,所以你肯定要破坏,你要离苦得乐,你要究竟的处理生命的问题,你一定要把虚妄的五阴破坏掉。所以破妄显真就变成整个我们《楞严经》修学的宗旨。但是实际上,破妄显真也等于是整个大乘佛法的修学宗旨,每一部经都是破妄显真,不过本经在破妄显真,它比较偏重在破妄这一部份,修我空观、法空观来破除五阴的假相,安住真如。所以本经从文字上来理解,你说它开显真如这一部份讲的不多,我们只能够说安住真如,破除虚妄。你要看《法华经》、《华严经》那就不同,它是把真如本性的功德妙用完全显现出来,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那真的是在显真,显真如不可思议的妙用。

  但是本经我们来看,都是在教我们怎么样能够摄用归体,或者说把心带回家。本经是要我们从虚妄而回到真实,从真实当中再出发这一部分交给《法华经》、《梵网经》、《华严经》这一部分来说明。所以本经的定位就是破除虚妄扮演重要角色,把你的基础打好,说这个杯子你还没装甘露水,但是起码你先把这杯子洗干净,那你以后所做的六波罗蜜全部是一种成佛的资粮,全部是一种称性的功德。你没有经过《楞严经》的过程,杯子没有洗干净,你依止虚妄的心来布施、持戒、忍辱,所有的心都是虚妄的,杯子没洗干净,装的所有东西通通都是染污。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每一个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楞严经》这一关是必修的,是基础课程,因为你要先破妄你才有资格显真。所以本经在破妄这一部份,佛陀讲得非常详细,第一个你要怎么破妄,要怎么正念真如。第二、你在破妄的过程当中,真妄交攻,妄想会反弹,你要怎么办?你要如何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也就是说,你要怎么去安住,安住了以后,这过程当中遇到障碍又怎么去调伏。本经在整个破妄的过程当中,引导一个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是讲得非常的详细。可以说,为我们未来行菩萨道打下一个坚固的基础,一个不生灭的基础。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阴本是妄想所成——明色阴惟是坚固妄想

净界法师

    庚二、别示

  这一段是佛陀回答,五阴本是妄想所成,前面是总明,这以下是别示。

  (分五:辛一、明色阴惟是坚固妄想。辛二、明受阴惟是虚明妄想。辛三、明想阴惟是融通妄想。辛四、明行阴惟是幽隐妄想。辛五、明识阴惟是颠倒妄想)

  辛一、明色阴惟是坚固妄想

  前面佛陀在讲到五阴魔境的时候,佛陀是把色阴惟是坚固妄想这个名词讲出来,但是为什么我们的色阴是坚固妄想,它的理由在哪里,佛陀没有详细的说明。这一科佛陀就解释它的理由,为什么我们内在的根身、外在的山河大地都是坚固妄想所变现出来的呢?佛陀把这理由讲出来。

  体因想生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这地方把色阴当中其中一个部份,最重要的我们的身体来作说明。我们的身体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

  首先是因为父母的情爱之想,就是你要投胎必须有父亲母亲彼此之间情爱之想。其次,汝心非想,则不能来。这当中我们自己也要有一个爱憎之想,比方说,我们今天是一个男众,我们对女众有贪爱心,对男众有瞋恚之想,而女众刚好相反。总而言之,我们今天会来投胎,我们自己要动一种很坚定的憎爱之想,这样子就在想当中就去相续我们的命根。我们死了以后,为什么又创造一个色身?因为这当中有三个人的想像力创造出来,第一个、你父亲的想像力;第二个、你母亲的想像力;第三个、你自己的想像力。三种想像结合在一起,就把我们今生的色身创造出来。

  引喻详释

  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

  佛陀譬喻说:

  正如我前面讲的一个譬喻说:我们内心想像酸醋的味道,我们口中就引生口水,我们心想像我们登于高山当中,我们足心就产生酸涩颤抖的相貌。但实际上悬崖并不现前,酸醋的东西也没有真实的现前。我们的色身如果假设跟虚妄的想像没有相通的话,我色身是色身,你的想像就是想像,假设是彼此不相通,那口水又怎么因为你的想像酸醋而产生呢?

  我们的色身基本上是深受我们的想像所牵动,所以这个色身它的本质是想像,跟想像有关系,因为你是从想像而生,所以你就会随想像而变化。

  结示立名

  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我们的色身是我们的一个坚固的妄想。

  坚固就是说,你那个想像是很明确,很坚定。比方说你临命终的时候,你那时候心中对娑婆世界有很坚定的贪爱想像,我们就来娑婆世界投胎了。你临命终的时候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产生很坚定的想像,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那你就到极乐世界去投胎了。从本经来说,强调临命终的一种坚固想像所创造出来了,当然从唯识的一种等流性,你临命终的想像就是你平常累积出来的,所以说,我们的色身是跟我们的想像力有关系的。应该是这样讲,你今生的色身是你前生的想像力创造出来的。说:我来生要去哪里呢?你不要去算命,你看你一生当中,你大部分都是往哪一个方向想。一个人大差不多到了四十岁,最多五十岁,你来生的相貌大概已经画出来了,因为你平常都在那个地方想像,点点滴滴那种坚固妄想已经把来你来生的色身,来生的外在环境这个图画已经画了差不多了,除非你用很大、很大的止观力量彻底的忏悔改变,否则你大概是往那个方向走。

  所以我们说,你前生的想像创造今生的色身,你今生的想像就创造来生的色身,生命就是这么一回事!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阴本是妄想所成——明想阴惟是融通妄想

净界法师

    辛三、明想阴惟是融通妄想

  这是色受想,色阴跟受阴是比较偏重在外在的因缘,而想阴就是通内通外,想阴的力量很大的,它通于外在的物质世界,也通于内在的内心世界,所以叫融通,它可以说是通内通外,它是我们生命内外的桥梁,所以叫融通妄想。

  身念相应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

  我们的生命是因为我们心中的一个思虑(想像),我们心中有很多的想像,有很多的分别才会趋动我们的色身去造作很多事情。比方我现在想要去拜佛,你身体怎么会跑到佛堂去呢?你一定心中先有想像,哦!我要去拜佛,我现在要去忆念佛陀的功德,要去赞叹佛陀的功德。你心中一定要有一个趋向分别,你才能够推动你的身口去工作的,哦,我现在要去斋堂,你心中没有想像,你不可能会行动的,不可能!

  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

  但是这地方有个问题,我们的色身它是一个物质的世界,它不是一个有明了性的心法,为什么色身它会随顺我们心中的想像所驱使呢?色身是一个无情,我们心中的想像是有情,这彼此没有关系的啊!但是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但是我们心中产生想像以后,我们就可以生起种种身口的造作,比方我们去拜佛、去斋堂等等,一切的身口造作都是跟心中的想像相应的。所以说我们想像力,一定有一个想像力是融通妄想,它是通内通外,它能够通于外在的世界,也能够通于你内心的世界,而这样的一种通内通外就是我们的想阴。

  结示立名

  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前面的想阴是讲到内外的融通,这地方是讲寤寐的融通。想有二种意思,一个是内外,一个是寤寐,你白天的醒着的时候这想像的心,就是你晚上睡觉时候你想像的心。所以我们的想,通于觉醒也通于作梦,你白天怎么想,你晚上就作什么梦,这道理是这样子的。

  我们心中有所想像,才能够去摇动我们的身口,做种种妄情的造作,这就是融通第三妄想。

  在古德的注解当中说:我们的色阴跟受阴这二部份,其实都是在承受过去的业力,它只是一种果报。色跟受它没有造业的能力,它就是你前生怎么想,你今生就出现了,那你只好认命!我们对于色身对于感受主要是认命,但是这想阴可不同,它是一个非常强的因地,它是一个很强大的造业力,它对来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它是一个因地。

  在唯识学上有这么一个偈颂说想阴: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你整个身口二业的造作都跟你的思想有关系。

  我们看大乘经典,佛陀对我们的想像力有二种不同的说法,一个是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这是一种负面的说法。说你来生为什么到地狱去呢?因为你作了错误的想像,你整天想一些杀盗淫妄的事情,你肯定到地狱去。那想像就不好啦?不是这个意思。诸佛正遍知海,也是由你众生心想中(从心想生)。你看他为什么到极乐世界?他也是善于利用他的想像力,去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产生强大的信愿而往生净土去。

  所以我们今生的想像力,是一个正面的想像或负面的想像,那会引导我们,动身发语独为最,然后这个业力,引满能招业力牵,会产生招感的力量。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诸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不断的看经典?

  因为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想像,我们要从一个众生的知见入佛知见。佛陀平常都在作什么样的思想,佛陀一天当中,他对生命、对众生他是怎么想像的?其实我们就是在学佛的思想、学佛的思考模式。我们遇到我们有财富,我们应该要学佛陀去布施,养成布施的思考模式,养成持戒的思想,养成忍辱的思想。因为你有这个思想你遇境逢缘,你自然会有这个行为。所以我们读圣贤书有什么好处呢?提升我们的思想,我们过去是这样的思想,诶!慢慢提升,你思想改变了,你行为自然改变。

  这地方说融通妄想,想像通内、通外,通白天、通晚上,当然也通于善、通于恶。想阴是在整个五阴当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造业的主导者。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阴本是妄想所成——明行阴惟是幽隐妄想

净界法师

    辛四、明行阴惟是幽隐妄想

  行阴是不容易了解,它是一个非常幽微、非常深隐,一个不可了知的妄想,一个微细的妄想所构成。

  体迁不觉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

  什么叫做行阴呢?化理不住,行阴是我们身心二法当中一种生灭变化的根本,它是运运密移,它是一种动态的,相貌是念念的迁变,而且是非常的幽微深隐不易了知的。比方说,甲长,你的指甲每天在长,你感觉得出来吗?比方说,你头发每秒在生长,你感觉得出来吗?或者我们的气血慢慢的消退,我们容貌慢慢的变皱。可以说,我们出生开始,我们的头发、我们的指甲、我们的气血、我们的容貌,每一天都在变化,但是我们自己却没办法去觉察它的存在,而那种变化的行阴是来自于因为你心中有一种微细妄想的变化,所以促成我们生命不断的变化。

  你看佛陀的生命他没有变化,佛陀的法身也好,报身也好,佛陀的自受用这一部份……他受用他是顺应众生,示现生老病死,佛陀自受用的身,你看他今天是这样,他明天还是这样,他没有变化,因为他没有那种幽隐的妄想,我们还有微细的妄想。所以我们整个身心世界不断的变化。

  双诘是非

  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

  阿难!行阴假设不是我们的心,那也不对啊!它不是我们的心,为什么它有力量让我们的色身不断的迁变呢?它不是我们身心世界的一部份,他跟我们没有关系啊!那为什么它会使令我们色身不断念念的迁变?

  假设它一定就是我们的心,那么为什么它变化的时候,我们无所觉知呢?

  结示立名

  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事实上,它本身就是我们身心世界的一部份,只是这样的一个身心世界念念迁流变化是非常的幽微,非常的深隐而不可了知,如此罢了!

  行阴它说什么事情?我们的身心世界为什么要有个行阴这件事情?你看色受想,它就是个很明确的东西出来,你的想法是什么?我的想法要往生极乐世界,我的想法是我来生做个大国王,这个是很明确的。行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到底在讲些什么概念?我们的身心世界,为什么佛陀安立一个行阴?他就讲一件事情说,我们的生命是处在一个动态的环境,我们处的色身、我们的内心是不断的在变,我们没有一刻是停止的。你说诶!我今天跟昨天一样。不可能!它是刹那、刹那在变化的。我们的生命是处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不断的在变。你说是,生住异灭,其实这个住,这一句话是不存在的,我们没有住下,我现在感觉怎么样,你讲一句话的时候,你是在形容你前一个刹那的身心世界,因为它是流动的,而这流动的相貌它正是行阴所收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阴本是妄想所成——明识阴惟是颠倒妄想

净界法师

    辛五、明识阴惟是颠倒妄想

  识阴是什么呢?是前面色受想行的一个依止处、大仓库。所有的色受想行都是由识阴变现出来,所以它是一个我执、法执所相应的一个颠倒妄想。也就是什么意思呢?前面的四个妄想都要加一个颠倒,从凡夫的角度,我们的色阴是一种颠倒的坚固妄想,我们的受阴是一种颠倒的虚明妄想,乃至于行阴是一种颠倒的幽隐妄想。因为我们所有身心世界的造作、变化都离不开第八识这个颠倒,它是以颠倒为本质。

  识阴非真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

  假若这精纯明了湛然而不动摇的第八识,名恒常者,我们假设它是一个恒常相续的,第八识恒常相续的,但是它整个作用在身根当中,不离开见闻嗅尝觉知六根的作用,假设它是一种精纯而真实的心性,它不应该容受虚妄的习气才对啊!

  先按定其实这个第八识它也不是真实的,它也是妄想变现的,它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先把它按定,以下再说明理由。为什么说第八识不是本来面目,它也是一种妄想习气所变现呢?

  随境生灭

  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为什么我们过去曾经在某一年,我们看到一个很珍奇的物质,这个东西很特别,我们当初真的是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经过了一年、二年、三年、几年过去以后,我们对于这件事情不但是忘记了,连忘记的念头也没有,忘得干干净净。后来在某一个特殊因缘当中,我们又再看到了一次这个珍奇的物品。因为你过去有这样的一个种子,你又看到了,内心外缘的碰撞,我们过去生可能曾经亲近过三宝,受过菩萨戒,但今生忘了一干二净,但是你看到佛像的时候突然很感动,这怎么回事呢?你内心的善根被触动了,记忆宛然曾不遗失,你过去的记忆力突然间,啪!表现出来,而且清楚分明的现前,一点都不忘失,就好像你回到过去一样。

  这个精纯明了湛然不动的心中,就表示什么呢?它是念念受熏,它的确会受前七转识的熏习而有所增长,或者有所损减。有何筹算,这地方的种子是无量无边,又怎么能够计算呢?

  在唯识学上说,一个法会受熏,什么叫受熏诸位知道吗?受熏就是变化,它会增加。比方你看到三宝,赞叹三宝,你的善根就增加了,你诃责三宝,你的善根就退失。受熏就是什么?就是它不断的变化。当然变化就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本来面目不能变化的啊!

  引喻申明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阿难当知!这个湛然不动的体性,它不是我们真实的本性,它只就是像一个急速的水流,你远远望去,好像是很平静而没有波浪,其实它是流水流得很快速的关系,而使令流动之相不明显的显现出来,并不是没有水流,它是流得很快,流得很微细,如此而已。

  假若第八识它不是一个妄想的根源,又怎么能够接受熏习呢?又怎么会有变化呢?除非我们的六根能够互相的开合、互相的互用,否则,我们第八识的妄想是不能够销灭的。

  结示立名

  故汝现在见闻知觉,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我们现前六根的作用当中,第八识在我们还没有转识成智,六根互用之前,它是念念受熏的,而这第八识的种子它是贯穿于过去生无始的习气。所以我们湛然明了的内心,它是一种罔象的、虚无的,而且是一种颠倒微细的妄想。

  第八识我们叫根本识,因为你前面的色受想行都是依止它,才能够生存、才能够相续的。在唯识学给第八识二个字,一个叫集,一个叫起。集是它的因相,第八识它能够集合无量无边的种子,你过去生身口意的造作生起什么样的念头,它完全把你收集起来,一个都不放过的,它有集合种子功能,它能够把现在的你跟过去的你,全部贯串在一起。

  所以蕅益大师说:什么叫过去的你?

  其实过去的你,也活在你的心中。你看我们要修行的时候,有人就反对啦!我想要去拜佛,有些人就同意,过去的你不同意,但是现在的我是接受佛法的熏习,我们觉悟拜佛是功德相,为什么会有人反对呢?因为我们第八识的功能不是只有现在的你,它把过去的你也集合在一起了。所以你看我们经常会真妄交攻,很矛盾,很想这样做又不要这样做,就是你有过去的你跟现在的你,在那地方互相的抗拒。第八识它能够把现在的你,跟过去的你功能全部集合在一起。第二、它会生起,起,它会把强大的种子把它表现出来产生现行。第八识又叫做根本识,这是我们最微细的部份。

  你看儒家思想讲到我们的本性,什么叫本性呢?本性就是不能改变,不管你怎么教育都不能改变。

  儒家的思想是讲人性本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为什么造恶呢?他受外在环境一时的误导而已。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所以教育就有效果,教育就是把你善良的部份启发出来。儒家的思想为什么要制礼、作乐?它的理论基础就是人性本善,用礼、用音乐把你善良的部分带动出来。

  法家的思想是完全相反,法家的思想是人心是邪恶的,这个邪恶的本质是不能改变。所以制礼、作乐,仁义道德完全没有用,只有一个有好处,严刑峻法才有好处。

  性善、性恶的学说,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是经常存在的,佛法是认为人的性不是善也不是恶,因为你讲善跟恶就落入阿赖耶识去了。本经是认为我们的心性是本来清净,是本来清净跟十方诸佛一样。只是说,佛陀在清净的心中,多了一道的光明,一个修德的智慧,我们缺乏那个太阳而已,但那清净的本质是一样的,性德是一样的。

  庚三、结成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五阴都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都是一个虚妄相,它是五种不同的妄想所构成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阴的边际范围在哪里?

净界法师

    己二、超答诣何为界

  超答是超越的回答。因为这个地方本来是第三个问题,佛陀把它当作第二个来回答,五阴的边际范围在哪里?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我们要知道因界浅深,因界指的是什么呢?因界指的是五阴之法,因为它是整个十八界之因,只是开合不同,开的话是十八界,合起来就是五阴,所以它叫因。

  五阴之法它整个浅深(边际)范围在哪里?色阴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是色阴的边际?

  唯色与空,是色边际。

  色就是有相,空是无相,从有相到无相,这个范围都是色阴的边际。所以你看我们在破色阴的时候是怎么样,从耳根来说,色阴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你要离动相,也要离静相,因为动静二相都是色阴所收摄。

  唯触及离,是受边际。

  触是我们心中所取着的,离我们心中所厌恶的。你喜欢一个东西,你被你的受阴所控制,你讨厌一个东西也是属于受阴所控制,它是取着跟厌离,都是属于受阴所收摄的范围,所以我们要离开受阴,你要做到不取、不舍,不取亦不舍,无喜亦无忧,这时候才能够从受阴里面跳脱出来,回到本来面目。

  唯记与忘,是想边际。

  记就是有念,忘无念,不管是有念无念都是属于想。我们过去曾经说:莫谓无念便是道,无念犹隔一重关,你什么都不想,它就是一种想。你说我现在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想就是在打妄想,它也是一种妄想。大乘佛法是你要观照,不是不想就没事了,不想就是一种妄想,那是一种无记,无记也是一种妄想。

  唯灭与生,是行边际。

  灭就一种很寂静微细的相状,生是一种很粗重散乱的相状,不管是粗重的相状,微细的相状,都是属于行阴所收摄。

  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湛有为的生灭之法,合湛是无为的寂灭之法,也都是属识阴边际。你看阿罗汉你就很清楚,阿罗汉入了偏空涅槃……我们讲到五十阴魔,诸位知道没有离开第八识,因为你离开有为而证入无为,无为就是第八识,大乘佛法是离开有为,离开无为,才能够无住生心,生心无住,即空、即假、即中,才能够彻底脱离第八识。所以阿罗汉在整个修学当中,离开有为的生灭法,安住在无为的不生灭法,这个是第八识。

  这地方是讲到五阴的范围。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