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福业自成。
是善男子。若读若诵。若书若写。若带若藏。诸色供养。劫劫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如恶叉聚。同处熏修。永无分散。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得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无量功德。自心本具。为因业障不能发现。持咒消业。故无量功德不求自得。诸佛功业。唯心所造。不离于心。持咒之者。以咒为心。即以佛心为心。即以佛功德为已功德。是故持咒者。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是人也。又如来修福业时。本有回向一切众生之心。而乃众生心与如来心。不相应故。未能接受耳。阿僧祇。此云无央数。不可说不可说。乃大数之最大数也。言其此人与佛共处之时分。最极长久也。无量功德。言无功不具也。恶叉聚。西方果名。生必有三。喻诸功德。聚集于此人也。与诸佛共处者。持咒之者。与咒共处。即与诸佛共处故。熏修者。以咒心熏馥持者之心也。愈熏而愈微密。故永无分散。以与诸佛共处。永无分散故。乃能令破戒者。戒根清净。乃至不持斋戒。自成斋戒。如是功业。即如来所与也。
五灭现恶业。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消灭。纵经饮酒。食啖五辛。种种不净。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设著不净。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净。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持咒之人。非特持咒之后。成就净戒。即于未受持此咒之前。所犯之戒。仗此咒力。无论重轻。悉得清净。重谓大乘十重。小乘四根本戒也。轻谓大乘四十八轻。小乘二百四十六戒也。然咒虽能灭罪。亦须持者改过自新方可。若以仗咒力灭罪。而任意毁犯。以咒而造罪。则罪益重矣。酒罪虽轻。能引犯重戒。故宜深戒。五辛乃不净之味。亦非道人所宜食。假使饮酒。饮啖五辛。乃至食种种不净。亦可持咒。诸佛诸神。不将为过。何以故。饮酒食辛之人。偶得闻此神咒。深心信仰。不得以饮酒食辛塞其持咒之善路。以有深信心故。诸佛诸神不将为过。若持咒者。藉此饮酒食辛。其过甚矣。前云。持咒之人。当著新净衣。六时行道。七日为期。此云设著不净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净。此亦有缘由。前云著新净衣。以表恭敬。非尚衣服也。设无新净衣服。而有至诚持咒之心。
不得以无新净衣。而阻其持咒之净因。此人衣虽破弊不净。而心清净。已有余裕。故曰悉同清净。若有意著不净衣。则亵慢甚矣。一行一住。亦是不得已如是。亦不得以六时七日。妨一行一住。又不得以一行一住。坏六时七日。一行一住。为他缘所逼。持咒虽已。持心不已。故得同六时七日也。若无他缘所逼者。必以六时七日为准。不得以一行一住。虚然了事也。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者。此亦万不得已而如是。非可作坛。而不作坛。可行道。而不行道也。可作坛。可行道。而不作坛。而不行道。是自弃其功德也。欲作坛。而不能作坛。欲行道。而不能行道。此坛虽不作。道虽不行。而作坛行道之心已具。故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如上种种方便。概为财力不足。事务冗烦。不能如法修行者。而特开之。以免失其持咒之胜益耳。若力充足。闲暇有余者。当如常法而行。幸勿以权为常。捐弃正法。而失其利益也。五逆者。一弑父。二弑母。三弑阿罗汉。四破和合僧。五出佛身血。造此五逆。当堕无间。
罪之重者无过于此。故曰无间重罪。比丘于杀盗淫妄四重。若犯一者。清净僧中不共住。永弃佛法。故曰四弃。比丘尼八弃者。前四同比丘。外加触八覆随。触。谓与染心男子身相触也。八。谓与染心男子捉手。捉衣。入屏处共住。共语。共行。相依。相期也。覆。谓覆他重罪也。随。谓随彼被举大僧。供给衣服饮食等也。比丘尼于此八事。犯其一者。皆为佛法所弃。故曰八弃。四弃八弃。皆戒之根本。故曰重业。重业可消。轻业可知矣。业如众沙。咒如猛风。言咒之消业。如汤消雪。并非难事也。以咒力有余故。业之不遗留毫发也。消业有二义。心业可消。身业不可销。凡佛经说消业者。皆消心业。非销身业也。如后文十因六交报。堕三途者心业也。还宿债者身业也。心业关于自己。自心痛改。故可消除也。身业关及他人。故非自能消除也。如佛受金枪马麦等报。可信身业不可悔矣。凡夫只知有身。不知有心。一闻消业。即望身业消除。不知身业不可消除。而谓佛法无灵验。岂知佛法度心不度身耶。以上所消之罪业。皆属今生所作。故科题曰灭现业。
六除夙罪报。
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众生罪障。皆由身口意所造。意三。贪嗔痴。为业之根本。曰重罪。身三口四。为业之枝末。故曰轻罪。梵语忏摩。此云悔过。华梵并举曰忏悔。人之犯过而忏悔者。如身染垢秽。以水洗之则净。若其不洗。则永为垢秽矣。忏悔之法有二。一事忏。二理忏。事忏者。或对众发露。自改前非。更不复作。或对佛礼拜。求乞忏悔。以见瑞像为期。理忏者。独坐观心。心空罪亦空。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忘。心忘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持此心咒。不异观心。真心与罪障相对治。如沸汤对治霜雪。故速能灭除也。障消故。无生之真性现前。如开门见山。故悟无生忍。忍谓忍可之义也。悟无生忍。当在干慧之地。非八地菩萨。以悟与证不同故。
七能满众愿。
复次阿难。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忆念斯咒。或能身上带此悉怛多般怛啰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求长命者。即得长命。欲求果报速圆满者。速得圆满。身命色力。亦复如是。命终之后。随愿往生十方国土。必定不生边地下贱。何况杂形。
女人。谓本具法身。男女。谓权实二智。谓法身未生权实二智。如女子未生男女也。男事于外。故如权智。女主于内。故如实智。绳祖宗。光门第。皆赖于后人。是故无后者。必求其孕。孕者。人之处胎时之谓也。好生恶死。人之常情也。命之短者。故求其长。如是求者。若以至诚之心持诵此咒。皆得果遂。所谓人之智愚贵贱。虽由宿业所感。然必遇助缘方遂其生。善则招善。恶则招恶。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如有善缘。方招善因。缘谓母也。因谓自性也。母以至诚心持佛心咒。则心可谓最善矣。以此最善之缘。必招最善人之来生。故曰便生福德智慧之男女也。世间亦有胎教之说。若胎已成而后教之。若恶性来生。虽教亦不成。不若未胎以前。自善其身心。是为根本教育。
无有不成善人矣。况持佛心咒者乎。求长命得长命者。人之寿命本长。皆为自作不良。而夭伤身命。若至心持咒。远离恶作。清其心。寡其欲。自无夭折之理。凡信因果者。自知今生之种种不如意。皆是宿业之果报。不可逃避。故不求免苦。但求其受苦之时间缩短。以速圆满。早遂安乐。乃至身命色力。亦复求其早得圆满。舍此五浊恶世。得生清净国土。以咒力故。如其所求。命终之后。而又能随其自愿。欲往生何佛国土者。即得随愿往生。所生之地。皆中部之处。富贵之家。决定不生边僻之地。下贱之家。至于地狱饿鬼畜生。杂形异类。自必不生其中矣。
八能护国土。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饥荒疫疠。或复刀兵。贼难斗诤。兼余一切厄难之地。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阇上。令其国土。所有众生。奉迎斯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灾厄。悉皆消灭。阿难。在在处处。国土众生。随有此咒。天龙欢喜。风雨顺时。五谷丰殷。兆庶安乐。亦复能镇一切恶星。随方变怪。灾障不起。人无横夭。杻械枷锁。不著其身。昼夜安眠。常无恶梦。阿难。是娑婆世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二十八大恶星而为上首。复有八大恶星。以为其主。作种种形。出现世时。能生众生种种灾异。有此咒地。悉皆消灭。十二由旬。成结界地。诸恶灾祥。永不能入。
此科总名。能护国土。兼天地人而言也。国土是州县之总称。州县是国土之分治。市聚村落。又为州县管辖之地也。饥荒者。五谷不熟。衣食无资。即饥馑灾也。疫疠者。冷热不均。四大失调。即疾疫灾也。刀兵者。外邦侵犯。国界不宁。贼难者。世欲乱时。萑苻滋扰。斗诤者。劫火洞然。是非纷起。皆刀兵灾也。兼余一切厄难者。如风雨失时。飞蝗伤禾。旱涝成灾。及水火风灾等难也。
若于此zai 难之地。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即寺庙等。或脱阇上。即经幢咒幢等。于此诸处。各安神咒者。欲令此地所有人民。皆得至心奉迎礼拜。恭敬供养也。复令人民各各身上。佩带此咒。或各各安所居宅中。总要在在处处。皆有此咒。人民时时于此咒相近。则一切灾厄。悉皆消灭矣。一切zai 难。皆众生恶业所致。心向咒故。恶业不生。故zai 难灭也。今人逢遇zai 难。以少数人持此咒。而作恶者。仍然作恶。希图消灾。如以杯水而救车薪。故不灵也。在在处处者。无论何国。凡有众生所在之处。皆宜有此咒。然国土众生。亦当随顺此咒。谓恭敬供养。方感天龙欢喜。若不生敬信。反轻贱而污渎者。且致天龙嗔怒。何欢喜之有乎。以天龙喜故。风雨顺时。谓宜风则风。宜雨则雨也。风雨顺故。五谷丰殷。谓稻麦豆菽黍等。丰盛殷厚。成实之多且繁也。
五谷丰故。衣食有余。兆庶安乐也。十亿为兆。民众为庶。兆庶即百姓万民也。能镇者。谓能镇压恶星。不令变现怪异之象也。异其常象曰变。与众不同曰怪。是以为之恶星。然星本不恶。由国中人民所作恶业。而感现恶相。恶相现。恶因已熟。故人民有不祥之果报也。以咒力故。改人民之恶念。恶业不作故。恶相不现。灾障不起。灾不起故。各终天年。故人无横夭。死于非命曰横。死于幼年曰夭。此皆恶气为灾之故也。障不起故。所为如理。故杻械枷锁。不著其身。人之日有所事。夜有所梦。以常无恶事故。常无恶梦也。昼不见恶事。
则昼无不安。夜不有恶梦。则夜无不眠。故曰昼夜安眠。常无恶梦也。娑婆世界。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故世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灾变者。因恶星变而成灾也。星有吉凶。皆为人心善恶之所变。恶星。即凶星也。此但言消灾。故不言吉星也。二十八大恶星。该四方而言。佛经世典。大同小异。大同者。名数无异。小异者。位置不同。东方七星。世典谓角亢氐房心尾箕。孔雀经云。昴毕觜参井鬼柳。南方七星。世典谓井鬼柳星张翼轸。孔雀经云。星张翼轸角亢氐。西方七星。世典谓奎娄胃昴毕觜参。
孔雀经云。房心尾箕斗牛女。北方七星。世典谓斗中女虚危室壁。孔雀经云。虚危室壁奎娄胃。盖星无定位。四时交错。故说有异也。而为上首者。为八万四千之头首。统属八万四千。故名大恶星。复有八大恶星者。长水谓金。木。水。火。土。罗侯。计都。彗也。为其主者。此八。复为二十八大恶星之根本也。如众生之烦恼。根本有八。谓贪。嗔。痴。慢。疑。身见。邪见。戒禁取。不言边见。见取者。
古云。身摄边见。戒摄取也。如应八大主星加随烦恼二十。则应二十八大上首星。更广言之。则有八万四千烦恼。上应八万四千灾变恶星。古云。上列天象。下应人事是也。人心无定相。或善或恶。种种变态。倏忽万端。故星亦作种种形。星象现时。业果已熟。故能生众生种种灾异。如是人间之祸凶诸不吉祥事。非天之所与。乃人之自作。而自受也。有此咒地。则众生改恶从善。故诸恶星。悉皆消灭也。十二由旬。成结界地者。言此咒之在处。非仅咒之所在地。不起恶星也。而咒之四方。皆以十二由旬为界址。界址之内。诸神呵护。不容恶星侵犯也。以此乃曰诸恶灾祥。永不能入。大论云。由旬有三。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小者四十里。祥者预兆也。灾祥。即不吉祥。灾之预兆也。以上言咒之功能。虽然如是。当知此咒。只能改良人心。免诸zai 难。若倚仗咒力。任意妄为。谓咒能消。则误之甚矣。若此咒。果为作恶之护身符。则说此咒者。亦罪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