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空法师:僧璨大师信心铭讲记

僧璨大师信心铭讲记-第七卷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从这个地方看起,前面曾经跟诸位介绍过这个信心铭,言简意赅,也就是说文字很少,只有五百多字,一篇短短的文章,可是里面的义理,是把整个的佛法都包括了。那么由此可知,这篇文章有很深的深度,并不是初学人所学的,因为它里面有相当高的境界,但是我们也应该来读诵、来研究它,因为这篇文章里面,僧璨大师,就是禅宗的三祖,他指导我们修学的原理原则,不但修禅离不开这个原理原则,即使修学任何一个法门,佛法里面常讲,八万四千法门都离不开这个原理原则。所以我们过去曾经讲过坛经,坛经有两万多字,所说的理论境界,并不超越信心铭的范围,那么这是在禅宗重要的典籍,我们研究过几部,以信心铭最为扼要也最有深度,希望同学们要特别注意它。在前面一再讨论到,要我们离开妄想分别,又除一切分别妄想执著,跟金刚经上所说的‘梦幻泡影’没有两样。那么这是事实的真相,也是我们凡夫可以说从无始劫以来,就将梦幻泡影当做真实,在这个里面起种种的分别、执著,所谓的起惑,就是迷在境界里面,对于这个事实的真相,无法领悟,于是就有种种的造作,这一些造作是以迷惑为基础。那么他的造作当然就不是与法性相应的,违背了法性,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造业,既然造作有业,这个业后面一定有果报,所以是善这个善业招感的三善道的果报,恶业就感三恶道的业报。但是诸位必须要知道就是惑业苦,都不是真实的,在清净心中,在法性里面,没有这些事情,就好像这回事真像我们作梦一样。

  永嘉大师在证道歌里头说的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那么用这个比喻来比喻现实的十法界依正庄严;确实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所以诸位真正看破,那么今天的一开端的两句,祖师叫我们放下,所以是一切放下,得失是就在事上说,是非是在理上说,一切的事理都得要放下,我们的清净心才能够现前,清净心是本有的,因此我们学佛,这一次我从纽约回来之后,看看外面的佛教,看看我们自己这边的佛教,于是乎我发现了佛教在现代它有三种不同的型态,在我们这个世间;那么第一种就是‘宗教的佛教’,这是相当普遍,是宗教的佛教,那么诸位必须要晓得宗教是迷信的,宗教的佛教也是迷信的,把佛菩萨当作神明来看待,初一、十五在寺庙里面拜佛烧香求福报,祈求佛菩萨的保祐,这是宗教的佛教,这个不是佛教本来的面目。那么另外一种就是‘学术的佛教’,现在在国内外都很盛行,把佛法的经典当作一门学术来研究,那么绝大多数人把它看成哲学来研究它。这两种可以说都是佛教的变相,其实真正的佛教它不是宗教,也不是学术,正如同欧阳竟无在民国十二年在中山大学所发表的一篇讲演,他说‘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须。’他有这么一个讲题,那么这篇讲演稿我们图书馆有,过去附印在六祖坛经的后面,大家都能看得到,可见得佛教变成了宗教、变成了哲学,这个至少也有一、两百年的历史,变成宗教大概总有两、三百年,变成哲学大概是最近一百年的事情,变成哲学了,我们学佛一定要找到佛教的根本,就是佛教的本来面目,我们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受用,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

  那么我们讲“得失是非”,诸位要晓得宗教里面有,有得失有是非,学术里面也有有得失有是非,可是在佛法里面叫我们把得失是非一切放下,就从这句话来看这个佛教本来面目,也就能够清清楚楚地显现在我们面前了,佛法它目的叫是我们证得一真法界,华严经里面讲的一真法界的意义,要用现代话来说呢,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它的目的是要我们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已。这个真相在般若经里面称之为诸法实相,在华严里面称之为一真法界,在净土里面讲的是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是叫我们认识这个境界,让我们能够证得这个境界。换句话说,我们生活在这个真实的境界里面,这个就是一般所谓的成佛,所谓的证道,那么这个境界的证得完全要靠自己的智慧现前,这种智慧不是世间的聪明才智,世间第一等的聪明人也无法证得,你们想想他们为什么不能证得,那就是他得失是非放不下,所以不能证得。那么佛告诉我们证得这个境界要真正的智慧,真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所生的,清净心的本体就叫根本智,因为它是智慧的根本,无量无边的智慧从这个地方生的,清净心也叫做禅定,我们讲清净心实在讲比较容易理解,而讲禅定不太容易理解,何况禅定有许许多多种,有世间禅定、有出世间禅定、有究竟禅定、有不究竟的禅定,那么在净土经论讲一心,一心说得太好了,一心当然清净。就三心二意,心就不清净了,一心的确是清净。那么从这个原则我们就能明了佛法所修学的就是一心,就是清净心,就是禅定。佛法的经论虽然多,都是讲这个道理,法门虽然多,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那只是方法手段之不同,所修的还是这桩事情,无非是修清净心而已。

  那么我们同修们也有不少人认真的在这里用功,在这里修行,我们修了多少年了,修了几十年了,我们的清净心没有得到,我们的禅定没有成就,原因在那里?原因就在我们放不下了,这是我们的病根。佛叫我们要放下是有道理的,这句话不是随便说的,因为清净心中本来就无一物,得失是非都没有,得失是非是妄想,我们如果看看唯识的经论,唯识经论固然很多,我们涉猎的不多,像八识规矩颂、百法明门,我们也讲过不少遍,以百法而论,这个得失是非在百法里面他是属于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是什么呢?拿今天的术语来说呢?就是抽象的概念,没有事实,完全是虚构的一个概念而已,这在佛法里面统称为妄想,所以是虚妄的分别而已。我们如果明白事实真相了,才晓得佛祖的教诫是绝对真实,真诚而不欺骗我们,我们应当放下,六祖在坛经里面告诉我们本来无一物,我们想想‘本来’这两个字的意思,本来无一物,现在我们起了许许多多的见解念头,虽然起了许多见解念头,还是本来无一物,因为你所有的分别执著统统是妄想,在真如法性里面确实没有,在我们自己真心里面没有,这些东西叫做妄想。迷失了自己,迷失了宇宙,才有这些东西,所以是意见恒生;悟了自己,悟了宇宙,心就能清净了。那么由此可知这个念佛人,不能不求智慧,你要没有智慧,一心不能证得,因为一心是清净心。而求智慧又要够一心,一心能生智慧,那么由此可知定与慧,可以说是互为体用。定是慧之体,慧是定的用,慧又可以作为定之体,而定是慧之用,定与慧只互为体用,由此可知定慧是一不是二。

  修行用功从什么地方著眼呢?就是从看破放下,功夫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去锻炼,所谓的是历事练心,在境界里面去锻炼,练什么呢?练定,练智慧,所谓练定呢?就是在境界里学不动心,无论是顺境或者是逆境,我们记住金刚经上的二句一偈,一句所谓‘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我们练这个功夫,这个就是定,这是修定,外面的境界了了分明,不是我什么都不知道,我样样都知道,样样都晓得就是智慧,智慧增长,样样都知道,是样样都不动心,真正修行用功夫是这个用法。自己这样修学是自度,自修自悟自证,教别人这种的修学是化他,是教人自悟自修自度。

  那么诸位想想,佛法在修学上它的理论方法境界成就,与宗教、与学术确实不相干,唯有真正的佛法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才能解决一切问题。下面这个两句是从比喻当中说的,比喻什么呢?比喻觉而不迷。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复归自然。》

  “眼若不睡。”这就是比喻觉悟,一个人念念觉悟,他不迷惑,“诸梦自除”,这个“梦”就比喻起惑造业,这一些虚妄不实的境界自然就远离了。那么由此可知,我们一天到晚要保持警觉,古德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就是迷,心里才起心才动念就是迷,那么动的什么念,佛法里常常讲正念现前,换一句说是,这个念是应当起的还是不应当起的?应当起的这个念是正念,不碍事的;不应该起的这个念,就是烦恼是碍事的。我们讲的最初最浅的境界来说,就是说到真正做功夫,日常生活当中,居家故日子待人接物,生活所必须的这叫正念,这个不是妄念,不是生活所必须的我们一般所讲奢侈品,那会增长贪心、增长嗔恚、增长愚痴,这个就叫邪念。祖师所以‘不怕念起’,就是指贪、嗔、痴、慢、疑、惑见、这些是邪知邪见,怕的是这个,所以我们初学的人要辨别邪正,是邪正统统都放下,那不是我们现在的功夫,那是明心见性人的功夫,我们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才可以用这功夫,那么这是我们在信心铭、在坛经里面都时时刻刻提出来给诸位一起来讨论,用我们的境界毕竟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准,所以在眼前我们的修呢?断贪心,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顺境修无贪就好了,逆境里面无嗔,不生嗔恚心,不生嫉妒心,这很重要。一切境界一切人事,我们都要懂,不懂是愚痴啊!样样都要明了,明了而不动心,就是定慧等学,开始修行用功夫应该从这个地方著眼,从这个地方下手。

  譬如我们到市场,我们今天生活所必须,我们要去买菜,可以在那边挑选,选我们自己所需要的,如果说是一定要什么,这里头就有执著了。挑选是随缘的挑选,我今天要买青菜,这边有好几个菜摊,那一家的菜最新鲜,我们就选他们家的,这个不为过,这个不是我又起了分别心,没有,如果你今天一定要吃个什么菜,这个市场没有,就跑到那个市场去,那个市场没有,再跑几家市场去,要到别地方买,这个就有执著了。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学,生活当中去历事练心,我们到百货公司去看,看看每一天都有新的产品,你都明了这是开智慧,晓得我们的社会,天天在繁荣,我们的社会天天在进步,一定要知道,在这个里面譬如说我们需要的,我们可以选购,不需要的再去添购新的东西来,并不是很需要的,那就是增长贪心。譬如说电视机,现在有很新的形式样子出来了,新的式样出来,我们这个用了几年了现在还可以用,现在是无需更换什么样的新产品,我们可以参观,我们不必动心,为什么呢?我这还可以用几年,到用到不能再用,必须要换了,我们就选了一个最新的产品,这可以选的,如果今年买了这个样子,觉得不够新了,要淘汰地掉了,再去换一个,这就变成奢侈了,变成天心了。那么我说这一点点,希望诸位从这个地方能够举一反三,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生活得非常,生回活非常美满,在美满幸福的人生当中断贪、嗔、痴、慢,这是佛法,佛法绝不主张修无益的苦行,不主张这个,所以欧阳大师说得很好,他说一切宗教代概都修无益的苦行,没有利益,与真正的定慧,与清净心不相干的,那些苦行释迦牟尼佛不主张。佛法的目的教我们离苦得乐,怎么会教我们离乐去求苦呢?那有这种道理,佛法教我们离苦得乐的,得到这个人生真正的幸福美满,这个是佛法。在这个里面断贪、嗔、痴、慢,将自己的定慧不断的向上提升,定慧一提升你的生活愈幸福愈美满,那么这个原理我们是必须要知道的,所以三归戒里面就是教我们觉而不迷。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心”就是我们现前的一念,“异”是两样,“不异”就是没有两样,这个境界非常之高,“心若不异。”这一句话就是弥陀经里面所讲的一心不乱,是一个意思。所以心清净了,我们看外面的境界就清净了,万法就一如了,“不异”是觉心,“异”是迷惑,这是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的,“不异”是没有分别执著,异心才有分别执著,就不一样了。“万法一如”就是华严经讲的一真法界,净土法门里面所讲的常寂光法界,万法一如。我们现在见不到这个境界,就是我们的心异,在一切境界里面生了无量无边的分别执著,所以没有办法见到宇宙人生的实相。

  那么这是需要功夫,需要真正的修练,修是修学,练是锻炼,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不断的修正自己错误的见解,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在这里面历事练心,把这个一切的妄心都要把它修练掉,我们的真心本性就现前了。真心本性本来不异,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是迷,不觉就是异,所以当我们意念才起的时候自己马上觉悟到,我现在又迷了,自己要是知道自己迷了,它就不迷了,就觉悟了,最怕的是不觉悟,一直迷下去,这是最可怕的,一旦觉悟,自己迷了自然就晓得,就不迷了,好像一个人作梦一样,忽然他觉得自己作梦了,他醒了,他要是不醒,他怎么知道自己在作梦呢?那就梦醒了。那么我们的心不异圣解,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见解我们本来是相同的,所以你要学佛法学经典,你到那里去学,你要是到大藏经,经论里面去学,全都把它背熟了,跟你说还是别人的,不是你自己,跟你自己不相干,一定要自己的智慧开了,别人的跟自己的不异,没有两样。

  万法一如,佛我一如,佛的就是我自己的,我自己的就是佛的,又没有两样,这是智慧现前,可是这样的境界一定要到心不异,境界才能现前,所以平时这个读诵,我跟诸位说得很多,读诵的目的就是求心不异法,法不异心,读颂的目的在此地,而不是记问,目的不是在记诵,目的要在记诵那你心里面意境就很浅了,所以读诵它是目的,目标在修戒定慧,三学等运三学齐修,是这个修学法,到完全成熟了所以就开悟了。什么叫做熟呢?跟这个心一就熟了,心还有二,不熟,你们看看坛经里面,法达禅师念法华经三千部,他不能开悟,他为什么不能开悟?因为他二心,就是心异,不一,怎么晓得他二心呢?你们在坛经里面仔细去看,造把门道看出,他很自负,换一句话,不大瞧得起别人,他自己读了十年的法华经,华严经、法华经念得滚瓜烂熟,那么,人家要请他讲华严经,一定讲的头头是道,这必然的道理,太熟了嘛!讲得天花乱坠,诸位要晓得,那是讲的释迦牟尼佛的法华经,不是他自己的,他没开悟的原因就是傲慢。所以到六祖那里去,六祖一看了他的言词态度,马上就看出来了,你很骄傲!什么比你骄傲,你心里面一定有比别人胜过的地方,值得你骄傲,他就说出来了,他读了三千部法华经,我们今天说值得骄傲就糟了,经过六祖一指点,他才恍然大悟,这一点点破什么?把他这个傲慢的心给舍掉,他之所以不能开悟的就是这一点障碍,六祖把他这一点障碍点破了,他就觉悟了。觉悟之后才说老实话了,十年为法华经所转,这一点破了从今之后,转法华了。我们读经,读像这些地方都有很大很大的启示,所以处处显示一心就开悟了,二心异见决定开悟不了,所以这个悟不悟关键在自己,六祖的指点法达能接受,真正能够改过自新,放下他的障碍,他自己肯放下。

  我们的病怎样呢?我们的病就是千经万论,这都是佛祖给我们开示,我们读了、我们听了,我们还是放不下,放不下三心二意,放不下种种的见解,这是我们大病的所在,所以今天这个世间没有真正的僧团,我们图书馆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僧团,为什么呢?不和合。真正的僧团是修六和敬的僧团,我们不和合,怎么不和合呢?一个人一个见解,六和敬里面第一个条件,就‘见和同解’,见解一样,相同,见和同解怎么修法呢?就是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意见舍去掉,见解就相同,大家心都清净了。这是佛法高明之处,佛法不是说你们要跟我的见解相同,把你们的见解舍掉,佛法不是,佛本身就没有见解,所有的见解都是邪见,所有的想法看法都是妄想,这个是佛,这个佛法真正叫我们心悦诚服,为什么呢?他不勉强他也不霸道,他说的是正理,每个人心里头清净,这个见解就相同了。所以大家在一块修行,修什么呢?我们每一个人都修一心不乱,都修心不颠倒,这个境界就相同了。不管你修的是那个法门,你修楞严经,楞严经讲显即菩提,你显了没有?显就是放下了,你心就清净了。六和敬里头最重要就是这一条,然后是‘戒和同修’,这大家在一块共住,生活规范比什么都重要,戒律我们守什么呢?我们守沙弥律仪就够了,在家居士,道场同修守五戒就够了。如果我们更进一步的修持,像印光大师教给我们,从感应篇从阴骘文来修学,这两篇文章与佛法的戒律完全相同,一个真正的僧团出现在世间,那个功德不可思议,这是靠我们大家自己努力。一个真正僧团出现世间,十方诸佛护持,一切龙天善神没有不守护的,这个叫真正的三宝。不是口头上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所尊重,这是真正之三宝,居士们你们在自己家里你们一家人,父子兄弟要能够守住六和敬,你们的家庭就是僧团,必定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所赞叹,一切护法善神之所拥护,为什么呢?因为你们的见解相同,这一个家庭必定兴旺,做到了极处就能够证得万法一如,就是一真法界。那么由此可知,心若不异就是能如,万法一如是所如,在华严经里面普贤行愿是能如,一真法界是所如,一真法界就是万法一如,心若不异就是普贤行愿,那么底下再发挥这道理。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玄”是玄妙,一如之体,所谓玄之又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它是非因缘而有,也非自然而成,所谓的是‘离四句绝百非’,佛在楞严会上以很大的篇幅,在楞严经里面很大的篇幅来说明玄义,像我们在楞严经里面看到的,非自然非因缘,非和合非不和合,都是说一如体玄。这个“忘缘”所谓是忘缘绝待,也是形容一如的玄体,那么诸位对金刚经比较熟悉,我们在金刚经里面可以看到,佛给我们说明的心法与色法,二者具不可得,我们的攀缘心就可以息掉了,如果有所得,以缘虑之心决定不忘,实实在在讲是无所得,心法,佛跟我们说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说明心法是虚妄的,色法是缘生之法,百法里面把一切色法归纳为十一大类,五根六尘这十一大类,五根六尘是因缘所生,缘生性空,没有自性,所以五根六尘也不可得,诸位常常念心经,心经里面说得清清楚楚,这都是说明心法跟色法的真相,目的就是叫我们忘缘,把这个攀缘心舍掉,一如玄体才能够现前、才能够证得,一切大乘经论不管他怎么说,用什么方法来修,目的都是相同的,那么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是指的色法与心法,心法在八识里面我们看八识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心法,十一个色法全都是有为法,有为法的性质是什么呢?有如梦幻泡影,你要在这个色心二法里面去攀缘,你就大错特错了,在念佛人来讲我们的一心不能够证得,参禅的人禅定不能成就,修定修慧,定慧不能现前,原因在那里?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原因,而能够把因缘因消除掉,我们岂不是大功告成了吗?原因都在攀缘,攀缘心不能舍去,这是大病。所以一心不能现前,我们在讲到现前功夫这是最重要的,像楞严经里面我们所谓最初方便就是我们下手之处,在日常生活当中,第一个就把得失的心舍掉,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想得到,得到的不肯舍去,这个就是攀缘心,这是凡夫之人在这个攀缘心里面最严重,先把这最严重的舍掉,在这一切境界里学这个什么?学个没有得失的观念,这个得失是个错误的观念,得失是不相应行法。

  刚才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毫无意义,如果你心里真想得,马上就得到了,那这个有价值,那就是属于真实法,不能讲它是不相应行法,得不到。没有一样得到,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所以只要舍一切的攀缘,分别执著妄想,一如的玄体就现前了,我们的清净心就现前了,一心不乱就现前,佛法修学的目的就达到了,这个两句重要的就是在忘缘,底下一句。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这是从前面玄体现前,也就是清净心现前,这个时候万法等观了,“齐”就是整齐平等的意思,换一句话说你清净心、平等心现前起作用,你所见到的境界就像这两句所讲的,归复到自然,像道家所讲‘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就是归复自然了。因为二祖是唐期人,读中国的历史诸位都晓得,唐朝这个时候道家的思想非常盛行,道家打的是老子招牌,老子姓李,那么唐朝的皇帝也是姓李,总是一家,所以把这个道教抬得很高,那么在社会上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因此在那个时代,我们看隋末唐初,一直到唐朝那一代,你在这个经典的翻译,祖师的著述都能够看到很浓厚的道家思想的色彩,那么他是引用道家来解释佛法来印证佛法,这是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的,所以这个两句有道家浓厚的色彩。

  那么在修学功夫里面来讲,要晓得随缘,随缘而不攀缘,真如是万法,随缘攀缘,那就随缘随著变,随缘而不攀缘,那是随缘不变,不变的是什么呢?不变的是定慧,诸位要懂这个道理,随缘是什么呢?能够随顺世间,像昨天我们在华严经里面所看到的,佛的神通变化,这个变化就是随缘,随时随地在变,所以佛法不是不变的,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就完全变成中国化,变成中国的佛法,跟印度的佛法可以说完全不相同了,这个就是随缘,这就是变了。你譬如在衣著上,印度出家人,三衣一钵,佛法一传到中国来,这个制度就行不通了,中国人还是穿中国自己衣服,而把它的三衣,披在衣服外面,所以到中国变成披衣了,而且只有在典礼集会的时候我们才用,平常都不用,那么到中国来的时候也不托钵了,接受在家二众的供养,不出去托钵了,生活方式一个很大的转变,弘法的方式也变了,印度当时释迦牟尼佛在世,他那种方式等于是游学,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所在,那个地方请,佛带著学生去了,人家临时找个场所在那个地方做一个讲堂,做一个精舍,讲一个阶段了,别的地方有请了,他又到别的地方去,生活的方式,全都是托钵,每一天佛带著他的弟子们,都是到外面沿门托钵,那么到中国来呢?都有固定的道场了,不是像从前那种游化了,一个法师在一个道场,一住就是几十年,甚至于是一生,教化一方。

  那么唐中叶以前,都是法师个别弘化一方,马祖道一和尚之后,又起了一个很大的变化,那就是提倡什么?共修,建丛林,把佛教的教学,弘法把它制度化,加以组织,确定制度,好像是正式的办这个佛教大学一样,我们今天看百丈清规,你看看那个里面编制,组织很有条理,有层次有相当的规模制度了,这个都叫随缘。在我们中国就变过好几次,每一次的变革,都是适应这个时代众生的根性,适应这个时代的背景,便利大众的修学,帮助我们成就,目的在此地,它不变的是什么呢?修清净心,修觉正净,这个是永远不变的,换一句话说,它修学依据的理论,修学的方法原理原则,以及境界决定不变的,方式仪规可以随著时代、随著地域常常加以改变,所以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我们要懂这个道理,随缘,万法就是真如,把这个真如就是万法,不变,万法就是真如。佛法当中又说,法外无心,心外无法,这些话都是说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道理。

  那么今天这个世界整个的世界,诸位如果仔细去观察一下,类似我们中国周朝末年的,春秋战国,今天全世界局面就像那个样子,春秋战国之后中国统一了,这是政治上的统一,将来我们整个的世界,必定是文化的统一,因为现在接触太频繁了,关系太密切了,每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的优点,这些优点必定将来能结合在一起,不变就不能适合这个时代,不能适合这个时代潮流,所以佛法几次的变迁你能够看得出来,那么在今日之下,必须有大幅度的改变,能够适合于这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面我们修清净心,修一心不乱、修觉正净,而能够得到成就,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的,要了解、要努力去做的,真正能够懂得,能够运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一条原理原则,那么这个四句我过去曾经在大专讲座里面介绍过,不变随缘是诸佛如来,不变它是已经成就了,能够随九法界众生之缘,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方式得度,它就是用什么方式,自在无碍。昨天我们在华严经里面也讲的两种解脱,一种是除障的解脱自在,另外一种是作用的自在,这是诸佛如来,随缘不变是菩萨,菩萨在随缘当中,就在作用自在里头去求不变、去修定、去修慧,不变不随缘是小乘,小乘得道证得偏真涅槃,他不变了,但是他不随缘,他不度化众生,不与大众接触,所以当做自了汉去了,随缘随著变,这是最可怕的,那是凡夫啊!就是自己没主宰,随缘随变必定是迷惑造业,感得生生世世的不如意,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TOP

僧璨大师信心铭讲记-第八卷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铭文到此地是这个境界愈来愈高,多数都不是我们常识能够想像得到的,那么全属于功夫,属于境界,修学如果想要有成就,必须要循规蹈矩,按步就班的才能够有所收获。那么读禅宗的语录,这篇文章也属于语录之一,要记住它不是我们初学下手之处,可是这些原理我们明白了,在我们自己修学的时候可以不执著既得的境界,能够放下,能够把自己境界逐步向上提升,有这种功德利益在,那么今天一开端这两句铭文: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这两句的意思,我们以金刚经的经文来解释就多少可以体会到一些,我们如果真正地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时候,那就没有一样东西可以能与它相比了。再看六祖在坛经里面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诸位想想在这个境界里面有没有能够比方的,凡是能够比方,能所未泯,换一句话说,能所没有灭,没消灭都存在,才能够作比方,如果能所都灭了都熄了,心到极端清净的时候了,确实没有法子相比,这两句是说的这个意思。佛在经典里面,在讲经说法仪式里面,所谓的有十二种体裁,我们一般称之为十二部经,十二部经里面就有比喻,此地这个“方比”就是比喻。那么在经典里面大家都晓得,像我们这边,有印的比较浅显的本子|百喻经,那么这是对初学人说的。这个境界要以念佛人来讲是理一心不乱以后的境界,那是无可比方的,那么由此可知,事一心之前还要说比喻,理一心以后连比喻都用不上了,下面两句是讲动静,止是寂静。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那么这个也是大乘佛法里面常常说的‘即止是动,即动是止。’所以动静不二,动静一如的境界,如果我们对楞严经要熟悉的话,你看楞严里面‘解六界越三空’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就是这二句的境界,那么这个境界是属于性定,楞严大定是性定,是本定。再给诸位说这是常定,正是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而且这个定还不是修得的,本心里面的定,那里还需要修呢?这不是修得的,是法性本来具有的,那么我们现在失掉了,也许诸位要问,既然是性定怎么会失掉呢?如果说有得有失,决定不是性定,性定没有得失,我们讲失掉是讲迷失了,不是真正的失掉;即使我们觉悟了,这个性定常定的境界,你自己就能够觉察到,自己能够证实,不但诸佛如来是住在动静不二之中,六道里面这一切众生,那一个不是住在动静不二之中呢?于是乎我们自然就承认了,佛在大经里面所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点都没错,难就难在我们自己在这个现在人讲的,生活在相对的境界里面,止不是动,动不是止,把他看做两端,这两端是对立的,于是乎诸法的实相,我们永远不能证得,要硬把这两样东西看成一样,行不行呢?跟诸位说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你还是在分别执著。像前面一句所讲的,你“能所未泯”,所以这个不是勉强要这样看法,勉强是这个想法,那不行的,那依旧没有法子破除无明,这个必须要自己亲证得才是真实的,而亲证得唯有一心,所以这些文句可以说统统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两”就是相对的境界,如果我们超越了相对,相对都是虚妄的,在佛法里面浅而言之叫‘边见’,你看见思烦恼里面边见就是相对的两边。是非、善恶、邪正,都是两边,此地所讲的“止动”也是两边,两边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两边既然是虚妄的,再问问还有个‘一’吗?一也没有,佛对于两边不得已而建立一个‘一’,一心不乱、一真法界,这是不得已而建立的,离开了两边,‘一’也没有了,这些义理我们一定要明了,不明了总是障碍,障碍我们念佛得一心不乱,我们得不到一心,一心不乱里面那个一也没有了,才叫真正的一心不乱,像六祖大师所谓‘本来无一物’,你还有个一心不乱,那就是一个妄想,那就是一个邪见,依然障碍了清净心,那么这个就是开示我们一真或者讲一心,确实他有体也有相,但是决定不能够执著,执著就错了,一心的体相,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讲得很详细,讲得很多,那么往后我们还有许许多多地方我们会提出讨论的,说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实相,无过于华严。可是华严经里面每一句话都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一切都不执著才能够入华严的境界。再看下面: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这两句话诸位必须要记住上面这一句,“究竟穷极”是究竟正,什么境界呢?如来果地上的境界,那么换一句话说,等觉菩萨还有轨则,所以这个是我们千万不可以误会的,我们没有到究竟正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循规蹈矩才能成就,究竟正了,所谓是‘彻法底源’,到那个时候顺逆自在,从心所踰,无非大道,这不是初学人能够做得到的,初学人要是不存轨则,天下大乱。自己不堕在无明里面就堕在邪见里面,这个罪就造大了,那么轨则指的什么?佛给我们制定的,大小乘的律仪是轨则,四果四相是轨则,乃至于大乘法里面像天台、贤首所判,四教、五教,五十一位菩萨的阶级都是轨则,这些轨则,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都必须要遵守的。学佛之所以有障碍,之所以不成就,就是把轨则丢掉了,所以不能成就,我们看看古德像莲池大师、蕅益大师,你念念他们的文章、念念他们的警策,真是苦口婆心,说明佛门怎样败坏,修学怎么样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我们读了之后确实引发了很大的警惕,再要像这样下去,学佛这条道路终极的目标必定是堕阿鼻地狱,这又何苦呢?这一说明是全迷了。

  佛法教给我们是觉而不迷,是教我们从迷途当中觉悟过来,这是如法,而不是教我们愈迷愈深,不是教我们日子愈过愈苦,所以学佛我们要明理,单说这个明理就不容易,不要以为我们好像天天在听,听了有的时候把意思误会了,曲解了,说一听就明白就懂得了,毕竟是少数当中的少数,那么求解,究竟是什么方式最合适,诸位要是展开经本,你就应刀看出来,在整个大藏经里面,我们很少看到佛给大家讲经,没看到,而都是什么呢?他的学生提出问题来了,佛来给他解答了,你看这一切经展开,一问一答,断疑生信,所以佛陀当年在世,他们的法会统统都是研究讨论会,所以有受用,听不明白反覆的来辩论,这种情形,诸位在楞严经上看得最清楚了,都是在反覆辩论,所以才能把这个疑惑断除。信心增长,奉行不踰,这个是真正的修学,那么在近代研究讨论的风气已经很少了,所以变成什么?讲经,讲者只管讲,听者只管听,讲完就算了,听了也没意见,好像都懂了,其实都有问题,那么,我们也想改改方式,这个我在讲席,在过去都曾经提到过,但是没有人响应,试办了几次,办不通,没有人响应,反而不如在大专讲座里面他们还有研究讨论的课程,这个时间,那么今年暑假我们办这个金刚经的研究讨论会,希望我们这边的同学要注意到,特别是我们这个会讯,我们的对象是暑假当中的老同学,是以老同学为主,人数不拘多少,十个八个都可以,暑假我们已经拟定了,每一天四个钟点,同学们互相讨论、研究讨论,另外四钟点,我给大家解答问题,我们没有其他的课程,期限是一个星期,这种方式就跟佛陀当年在世教学义趣就很接近的,所以研究讨论会是帮助我们解决疑难的,破除我们疑惑的,帮助我们修行,帮助我们开悟。学问,学问,学就要问,不问到那里去学,学就要问啊!我们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到处去请教别人,遇到人他都提出问题来请教,这都是我们的榜样,佛门里面称为‘当机者’,‘当机者’就是天天有问题,那真是当机者,这是教学当中主要的对象,程度不够的提不出问题,还有一种就是他完全都明了了,所以没有问题,他全都懂了,这种人没有问题,另一种人统统不懂,他也没有问题,这都不是当机者。那么我们听经听久了,渐渐入门了,问题就愈来愈多,这是必然的现象。如果我们的问题没有了,表示我们没有进步,除非真正是大彻大悟,那没有话说,若非大彻大悟,问题天天增加,到彻底悟了,像永嘉大所说的,大悟不拘小节,这叫顺逆皆自在,那是大彻大悟以后的事,所以这个两句经文,我们要明白它的意思,不能学。底下两句: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契”是契入,心境相应了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得道了、证入了、证果了,证的什么果呢?平等、本具妙心、平等一如,这个时候境界所显现的,一切法无非佛法,一切所做皆属无为妙行,所以经上常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个境界是契入的时候才现前。而我们自己修行,可以拿这一句话来勘验自己的功夫,我们在境界里面是不是渐渐趣向于平等,就是一切的差距是不是逐渐逐渐的缩小了。这一句话还是不容易体会,我们再讲得粗浅一点,就是你的分别心、你的执著心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淡一些?如果一天比一天淡就是有进步,境界就好。如果一天比一天增长,那就是背道而驰了,那就走错路了。大乘佛法,修学的纲领就是六波罗蜜,六大纲领要把它修到究竟圆满叫六波罗蜜,波罗蜜是究竟圆满的意思。布施是舍,是放下,我们那一条最放不下的,先从那里下手,这跟治病一样,先治最重的,这病要命,要命的病要先治,然后再治不太重要,不太要紧的病,这害病,大夫用药时,他懂得这个道理,修行亦复如是,我们讲布施,布施讲放下,我们那一个毛病最重,先从那里放下,我们把财看得很重,先把财舍掉,利看得很重,先把利舍掉,名看得很重,就先把名舍掉,这叫修行,这叫修布施波罗蜜。

  昨天我们在华严里面说得很详细,虽然是略说,诸位真正能够体会就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是真正的修行,你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么换一句话说,你不晓得怎么修法,经论里面所讲那的是大纲,这些纲目如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这叫修行,我们才能够得到受用,终极的目标,就是要达到平等心、清净心现前,这是修行的目标,所谓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三心圆满了就是地上菩萨,这才是登地,此地讲“契心平等”,要是以一般说法呢?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念佛法门里面理一心不乱就到个这境界了。

  “所作俱息。”这个“息”并不是什么都不作了,而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事有作,心清净,所以所作它天天在作,“俱息”是心清净,心里面一念不生,离开了一切分别、执著、妄想,勤修六度,利益众生,所以这个行叫妙行,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人间,寿命八十岁,那么就迹相上来说他所示现的是三十岁成佛,从三十岁一直到他入灭五十年,我们一般说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连头带尾都算五十年,从来没有休息过,天天在作,作而无作,无作而作,称之为“所作俱息”的妙行,愈是到心清净平等了,他所作的事愈多,愈圆满,换一句话说,作得愈好,愈认真,这才叫真正叫无作而作,他不疲劳,他不疲倦,原因是心清净,所以他不累了,作一点点事就累了,心不清净,心里面有分别、执著、妄想,所以他有疲厌,我们读普贤行愿品,你看愿愿的后面无有疲厌,他为什么无有疲厌?他作就等于没作,没作的你不疲厌了,作了还跟没作一样,所以他不疲倦,那么这是诸佛菩萨,历代祖师都可以给我们作见证的,到这个时候是“狐疑净尽,正信调直。”所有的疑虑完全没有了,心到清净了,清净心就是正信现前了,我们自己常常称为正信佛教徒,正信的佛弟子,心里面对于佛法还有疑惑,那怎么能叫正信?此地也说出正信的标准,再要说得严格一点,这一切大乘经里面常常讲的,信自心是佛,不向外求的,这叫正信,不相信自心是佛,起心动念都要向外攀缘,祖师说得好,纵然是弘法利生,一天到晚讲经说法,起大的寺院,接引多少出家人,还叫做邪信,不叫正信。

  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法,像我在洛杉矶所提出来的,我那时深深感觉到当前的佛法一共有三种型态,这三种型态当中有两种不信自心是佛,起心动念要向外面去攀缘的,一个就是宗教的佛法,佛法变成宗教,是迷信,那个不是正信;第二种是学说,也不是正信,为什么呢?因为它用识,不用根性,完全以六识分别执著一切法,真正的佛法它是离心意识的,它所求的就是自己的清净心,自己的本定,这叫做正信。

  从释迦牟尼佛代代相传是传统的佛法,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学术,那么我们知道眼前在全世界的佛法有这三种型态,我们自己是走的那一条路,这个里面真正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可是我们讲到“疑”,正信里面也有疑,为什么呢?正信里面的境界我们没有证得,当然有疑惑,可是疑惑不怕,疑惑可以存疑,我们依照佛的理论方法精进的去修学,到时候所谓是‘一旦开悟’的时候,这个疑就断掉了,像禅家所谓是,大疑大悟,小疑小悟,可是这个疑的时候,不许你去胡思乱想,胡思乱想里面是增长邪见,不能开悟的,是障碍你开悟,不能够断疑生信的。那么再给诸位说明,这个教下你有疑问提出来,善知识会给你解答的,宗门里面你有疑问题提出来,他不是把你骂一顿就把你打一顿,不给你说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禅宗是叫你亲证,所以不给你说,你证得了之后,你说出来,他给你作证明,给你作印证,这是禅宗方法。教下虽然给你说出来,说出来你的疑问是不是就没有了呢?不是的,疑问还是存在?为什么?因为你自己没有证得这个境界,所以教下的讲经,不要说是历代祖师,连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佛在比喻上也说‘黄叶止啼’,你想想这个味道,那么由此可知,无论宗门教下都必须要亲证,才叫做悟入,自己不能亲证这个境界,那不叫开悟,不叫做断疑,这个地方两句话,这个“信”字讲实在就是悟,悟了就信,“疑”的时候就是不悟,当然也不信,诸位要知道,信佛的人幸福,生活美满,法喜充满,信佛的人一天到晚起心动念,一切造作皆是六波罗蜜,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他怎么不自在?所以这个“信”字不简单,我们一天到晚还很苦恼,因为不信,所以这“信”里面代表著正解、正行,没有正解与正行就没有正信,所以正信底下有两个字叫“调直”,“调”是调理,“直”是菩提心的根|本直心;直心是道场。古人告诉我们,依食可以忘,性命可以舍,正信不能够一刻没有,经上也说得好,他用比喻说:‘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悬,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这个四句偈,许许多多同修都记得,这是讲地狱里面的苦报,遭受这么大的苦难,他不失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正信,所以诸位要晓得‘邪见生疑,正信断疑。’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留”是留在心里面,世间法要记忆,所以为学日益,一天要比一天记得多,像我们中国古人所说:‘满腹经论’,他的肚子里东西多,可是为道就不相同了,为道要日损,换一句话说,一天要比一天减少,少到所谓是一丝不挂,就是此地所讲的“一切不留”,为什么不能留?诸位要想到金刚经的三心不可得,你就明了了不应该留,想到诸法因缘生,生即无生,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看到好像是有,其实皆无自性,觅之了不可得,必须要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对我们修行人来讲有一个很大的帮助,把这个得失的念头就淡了。

  我们今天讲修道,你念佛,你心里面想著求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心里想著,一心不乱,你为什么不能成就,最大的一个烦恼是得失的心太重了,得失是属于愚痴,是属于贪心,愚痴是什么呢?不明事实的真相,一切法本来就不可得,不可得里面偏偏要求得,怎么能得到呢?好比我们作梦,作梦的时后因为不知道是作梦,把那个梦当作真的,在那个梦里也拚命去追求,要想得到什么,梦醒了,晓得是假的,什么也得不到。那么诸位再想想,正在作梦的时候在追求能得到吗?所以不管你醒不醒,觉与不觉,统统都得不到,你以为醒了得不到,作梦时可得到,那佛也拜你做老师了,为什么?有可得到的?得不到,什么都得不到,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一样都得不到,所以佛给我们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能常常作如是观,不愚痴了,不痴了,换一句话说,你有智慧了,你在境界里头中不迷了,不迷怎么样了?不贪了,不贪就不嗔,贪不到才发脾气,才嗔恨。那么换一句话说,你这个三毒的烦恼就轻了,先是轻,慢慢、慢慢就断了,三毒烦恼断了,三善根现前了,无贪、无嗔、无痴这是三善根,三善根现前你可以学佛了,为什么?你看经上一开头,‘善男子,善女人’,那你就有份了,如果你还有个贪、嗔、痴,那善男子、善女人说的是别人,我没有份,我只在那里旁听而已,佛讲得那个都不是为我说的,佛讲的那是为善男子善女人讲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就是没有贪嗔痴,知道一切法了不可得,在一切法里头没有得失的观念,没有得失心,这个是善人。再要增上,发菩提心,执持名号,求生净土,那叫上善之人。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我们自己要把这几句话记清楚,假如我们贪嗔痴慢都还没有断,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一天拜三千遍阿弥陀佛,你想想看,西方极乐世界能去吗?到那边去了,人家个个都没有贪嗔痴,就是你有贪嗔痴,你和他二人合不来,不能相处,隔隔不入,那么我们要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要培养自己的上善,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你那个念佛才能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够与西方极乐世界天天通消息,所以要记住,把一切的妄想执著统统放下,这就叫“无可记忆。”心就清净了,智慧增长了,烦恼就减少了,如果天天记著这个人对我很好,那个人我讨厌他,你是天天增长烦恼,不长菩提,增长贪嗔痴慢,那个在学佛的途中无济于事的。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这两句话是紧接前面来的,到心清净了,“虚”是无可记忆,就是一念不生,一无所有,像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这个“虚”就是一物都不存,心清净了,清净心起作用了就是观照,就是智慧,“明”是智慧,像六祖见五祖的时后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个“虚明自照”就是常生智慧,他不要用心,不要操心的。我们现在想求智慧,一天到晚急得不得了,怎么样才能开智慧,要劳心劳力,结果所生的都是烦恼,智慧没有。所以诸位要记住,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智慧是从本来无一物里面现前的,所以这个经教不能研究,道理就在此地,研究什么?研究用心了,用心就落在第六意识上去了,落在第六意识上你所那些知见,都叫邪见,清凉大师所讲的:‘增长邪见’,你要用心的话增长邪见,你要不用心的话增长无明,这个时候怎么办?给诸位说这个说用心跟不用心是两个心,你用心了增长邪见,你用的是第六意识的妄心,增长邪见,不用心的话,你不用真心,你增长无明。真心是什么?就是交光法师在楞严经里面说的‘六根根性’,那是真心,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你要用心那就增长邪见,那个心是识,眼识耳识,你要用八识就增长邪见,你要不用真心那就增长无明,是这么个意思。

  所以祖师教我们舍识用根,根的作用是“虚明自照,不劳心力”,“心”就是八识,不需要这个,那么这也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诸位同修,我们自己修行,换一句话说,自己过日子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六根根性不用八识,这个叫修行,做什么都自在,对待别人的时候从清净心里面变现清净的八识来应付别人,所以诸佛菩萨他有没有八识,他八识不是自己用的,八识专门为了教化众生的,因为真如本性不能教化众生,必须要变现成八识才能够与众生交通,所以九法界有情的众生与他们交通是要靠八识,那是工具,是他受用而不是自受用,凡夫怎么样?从自性当中变现出八识,结果把八识自受用了真如本性忘掉了,这就叫凡夫,所以诸佛菩萨给我们有什么两样,实在讲没两样,一个是明了,一个是迷惑,明了就叫佛菩萨,迷惑就叫凡夫,明了的人虚明自照,不劳心力,迷惑颠倒的人虚明实照,劳心劳力,那么这个是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底下这个两句: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这是总结前面的话,接前面的境界,前面的境界不可思议,性跟识实在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心性是一体,性识也是一体,诸位要是把刚才的话听清楚了,你就能觉悟,自受用叫六根根性,他受用叫六识,六识跟六根根性是一不是二,不是真有两个东西,是一样的,我自己受用的时候就叫真心,他受用的时候叫识心,真心跟识心是一个心,那么识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识心,悟了是一,迷了说二,说真、说妄,迷的时候是二,悟了的时候不二,所以称之为“非思量处”,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因此,八识也叫如来藏,二是一,讲到识心是以八识为根本,前七识都是属于枝末,换句话说,八识是体,前七识是作用,作用里面还有作用,那就叫心所法,与他相应的心所,这一些枝枝叶叶在唯识经论里面有很详细的讨论,那么诸位要明白,可以读唯识经论。那么这个地方跟诸位说明就是一不是二,悟了叫如来藏,叫真如本性,迷了叫阿赖耶,叫八识,华严里面讲‘万法唯心’,唯识论里面‘万法唯识’,由此可知,万法本无,一切唯识。古人有一句很感叹的话说:‘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深。’这个话的意思就是学道的人他不晓得真如本性,不认识他本来面目,原因在那里?原因就在他从来都是把识当做了真心,特别是把能够思惟,能够想像的,把他第六意识当作自己的主宰,要想明心见性做不到,要想断烦恼,证菩提也做不到,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出头,那就是持戒念佛,带业往生,只有这一条路,除这条路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的,因为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需要离心意识,这是我们必须要觉悟到的。

  今天这个世界上的大zai 难是愈来愈近了,你们看看报纸、这个新闻广播,美苏飞弹天天在增加,天天在求进步,到处都在布署。我在美国,那边的同修也告诉我,它说这个核子战争说不定什么时候爆发,为什么会爆发呢?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什么?那个守武器的、那个守飞弹的兵有了神经病了,按一下纽,碰一个出去了,马上就打起来了,你这一个飞弹出去,那边就报复,来不及商量,马上战争爆发,几个小时世界就毁灭了。现在有神经病的人不得了,你看看昨天报上登的,我们台湾四分之一,四个人当中就有一个神经有问题,美国更多。这莫名其妙,三次世界大战你问怎么打?不知道,没有理由,莫名其妙打的,这个在佛法讲‘共业所感’,那么还有一个就是他们这个总统的时候,领导的人说忍受不了,脾气一发就打起来了,事情很麻烦。

  今天八万四千法门讲别的方法来不及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加紧拚命地来修净土法门,在此地,我们讲席里头最注重的就是弥陀经、弥陀经疏钞,我们这一遍讲完了,从头再讲,周而复始,永远不中断。那么国外几乎天天有信来,希望我什么?希望我能赶快到美国再去给他们讲经,我过了年再去,讲什么?也讲弥陀经疏钞,讲别的东西来不及了,不能高谈阔论,老实念佛要紧。所以我们底下发起印弥陀经疏钞、疏钞演义,我们要再印,其他的经我们都不印了,我们印弥陀经疏钞演义,将来带到国外去流通,叫他们去多念佛,那么他们所需要的本子,不能像我们这个本子太厚了、太大了,他们一看到就害怕。所以我想我们再印什么呢?把它印成一本,两本印成一本,用圣经纸印,圣经纸很薄,所以两本印成一本,大概厚度只有我们现在的一本,恐怕比一本还薄一点,那么本子可以缩小一半,像我们印的那个的归依证上的那么大,我们归依证是六十四开的,那个字就可以了,那么本子小,寄到外国去方便,所以这个邮费可以省很多,那么我们在这个地方来发起,希望大家发心,我们来印这个弥陀经疏钞袖珍本,袖珍的,我们印个两千本,那么希望将来呢,这个美国我们赠送一千五百本给他们,我们自己留五百本就够了,劝他们多多的念佛,现在台中莲社的那个念佛的录音带已经在美国普遍的在那里转录了,这是我上次去带了一个,所有的几个地方统统都有转录,那么现在急要的就是弥陀经的讲义,就是疏钞演义,这是弥陀经注解里面最好的一种,希望我们大家来发心。

TOP

僧璨大师信心铭讲记-第九卷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从这个地方开始。佛在一切经里面,给我们讲真如,或者说是法界,都是一心之总称,正所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那么这种道理,这个事实的真相,我们在华严经、在弥陀疏钞、在起信论、在圆觉经里面都看到很多很多,虽然我们不能够证入这个境界,至少我们对佛这样的说法,不会感觉到太陌生了,正是所谓长时期的熏习,我们晓得在如来果地的境界是有此一说。那么光是晓得有此一说,对我们自己来讲,实际的功德利益,我们得不到,必须要承认这个功德利益,承认真如法界,一心是我们自己本具的,这个功德利益就大了,所以一定要讲到自己本具才行。若不是自己本具,那是别人所具足的,与我们还是不相干。在一切境界里面分自、分他,那是妄想分别执著,不是真心,换一句话说不是一心不乱。真正证得一心了,你的心里面决定不会有起自他的分别,自他的分别都没有,那里还会有执著,所以祖师说真如法界是无他无自,我们把这句话要用在净土法门里面,就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无他无自,换一句话说,有他有自,我们得不到一心,既使把这个分别心统统都放下了,我们才能够证入诸佛如来的境界。底下这个两句话是我们每一个学佛的同修,大概都是这个情形。

  “要急相应。”我们那个不是急著赶快开悟,赶快得一心,个个都是著急著,不但我们著急要快点成就,诸佛菩萨也恨不得我们立刻就成就,为什么不能成就呢?就是我们的心有二,毛病在这个地方。换句话说,始终不能够一心,所以说“要急相应“。

  “唯言不二。”“不二”就是一。那么换句话说,做不到就与佛法不相应,这一点确实不容易。昨天我们在华严经里面也讲到,一切法里头无分别执著了,是不是就是一心呢?还不一定,为什么呢?无想定,是没有分别执著,无记性也是无分别执著,我们要把无想定当做一心不乱,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这个是有拣别的,真正到一心不乱,思维有无思维,言语无言语,都是不二的,这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

  佛陀在世的时候,维摩长者,这是示现的在家佛,有一天,他召集了许多菩萨,都是大乘菩萨,集会在他那个丈室,维摩丈室,长者就叫这些菩萨们,个个说不二法门,都是考考他们,你们所证得的不二法门,是什么一个境界?说给我听听,一个个的起来说,那么大家都说完了之后,这些菩萨反过来问他老人家,老居士你所证到的不二法门也说给我们听一听,长者默然一句话他都不说,这个时候文殊菩萨就起来赞叹了,维摩老人才是证入不二法门。这桩事情我们要在经论里头多方面去看,为什么呢?一方面看不出来,你会误会了凡是说是不算高明,他不说就是了。你真正没有入这个境界,说是错,不说还是错,果然入了门了,说是对,不说也是对,所以在经论里头要多看。金刚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那个,入舍卫大城托钵,那就是入不二法门,须菩提尊者体会到,所以加以赞叹,称之为稀有稀有。由此可知,入不二法门,不是没有作用,有作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处理一切事情,事事都圆满,面面都周到,因为佛法一再给你说明,智慧第一,德能第一,智慧德能到圆满了,这就成佛了。所以那一个菩萨没有智慧,那一个菩萨没有德能。智是般若,德是清净,能是多才多艺,所以修学,我天天跟诸位提起,修,修觉正净,在那里修呢?就在待人接物,就在日常工作当中去修,我们将我们本份之内的事情,做得圆圆满满,帮助别人做事情,也要做得圆圆满满,尽心尽力,这个叫入不二法门。

  所以诸位要懂得这个意思才能与道相应,如果你要是会不到这个意思,凭自己的想像是去测度,那没有不错的,换一句话说,处处都错了,自家所证得的境界,完全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佛法里面讲的功夫,表现在生活当中,表现在行为里面,一丝毫都瞒不过人,别人所看的,甚至于比自己还要清楚,还要明了,真正修行人,没有别的,就是善于反省,有自知之明,这是菩萨。如果是一个人对别人清楚,对自己糊涂,那是凡夫,对别人清楚,对自己更清楚是菩萨。那么入不二法门之后,他的心量境界就跟凡夫完全不同,下面两句说: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不二”就是一,一就是“同”,二就是异,“不二皆同”,像华严经里面所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他为什么同,因为它契入法界,证得不二,所以晓得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时候心量广大无比,所谓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也像法华经里面所讲的,‘一切诸佛,唯一佛乘,无二无三。’唯一佛乘,这一就是不二,就是一心,就是真如法界,千经万论所讲的就是一个目标。

  那么我们在这个十几年当中,在佛法里面,我们表面上看,虽然没什么成就,实际上我们起了许多的作用,起了许多带头的作用。尔今尔后我们就必须要把佛法带到正轨上去,从我们这边做起,那就是一门深入,所以图书馆这个道场,我们这个信心铭,今天一次,下一次就讲完了,讲圆满了,讲圆满之后我们就讲弥陀经疏钞、圆觉经最重要的前面两章,文殊、普贤这两章我们细讲,后面我们略讲,我们在今年年底一定把它圆满,到明年图书馆一个星期讲三天经,全讲弥陀经疏钞,从此以后不讲其他的经论,我们来做这个带头作用,希望将来每一个寺院,每一个法师专讲一部经,我们来做这个带头作用,一部经周而复始的去讲,讲个几十遍,几百遍,这就是“不二皆同,无不包容。”那就成功了。学东西学多了,学杂了,不能成功,所以我期望诸位同修,你们要发心学一部,将来开道场,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真正的成就。我们今天晓得,我们所犯的大病就是在二,三心二意,所以我跟大家说过,本道场讲经决定是一部,别人请我,或者请我讲什么经,不在我的地方别地方可以,我能够应付他,他叫我讲个金刚经可以,可以我就随随缘,结个法缘给你讲,但是图书馆是本道场讲一部经,同修们如果真正能通达这个意思,能发大心,好好的学一部,将来以后建道场,就专门弘扬一个法门,你们在家同修,家庭就是道场,你在家里面可以讲这部经,家人不信服,你有一些同参道友,一个礼拜定一天找几个人,到你家里来,二三个人都可以,你要是学弥陀经的,你就可以讲弥陀经,一个星期讲一次,一年到头绝不中断,你那个家庭就是道场,你的家庭是有三宝护持,龙天护祐,古大德教我们自求多福,福报从那里求,就是这么求来的,这是诸位必须要晓得的。

  出家的同修可以利用图书馆不讲经这个空档时间,你们来练习讲,学你们本门的,也要周而复始,一生绝不中断,你才会有成就,不在乎听众多少,一二个人听都行,要紧的是不能中断,要紧的是守定一门,今天亲近善知识难,莲池大师就是这样教给我们,在不得已的情形之下,私淑古人,以古人为老师,你看学楞严的,楞严经注解,比较深入浅出的,圆瑛法师注解就可以,以圆瑛法师为老师,那么以他为老师,以他的楞严经讲义全部背过,上台怎么讲,上台完全是背注解,不能有一点自己的意思,有一点自己的意思就不叫跟老师学了,这一点诸位千万要记住,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离开注子,自己的意思呢?开悟了,不开悟,就守住老师的范围,不敢超越范围一步,这是做学生的态度,那么也许你要说了,那我念这个注解谁来听呢?这个念注解就有念的艺术了,把文字变成口语,所以每一句你念起来有抑扬顿挫,有轻重缓急,那就不一样了。你能把这个念出来,你就把经的意思就体会到了,所以这个念讲演稿,现在全世界无论走到那个地方,你看名人讲演,那个不用讲演稿的,你今天讲经把古人注解摆在这儿照念,也念讲演稿,看谁念得好,你念的叫底下听的人,一听结果就意思体会到了,这就高明了,讲经的时候不用注解的本子,如果每一个人都发圆瑛法师的讲义,那你还讲什么?那就不用讲了,发的是经文没有注解,你在讲台上念的注解就行了,就用这个办法。这办法不是我发明的,是天台家的规矩,天台家智者大师以后,他的子孙,徒子徒孙,讲法华经统统是背注解,不能有自己意思。

  几年前海仁法师在香港,他教楞严经就是教学生背注解,讲经完全讲注解,完全是背注解,完全用的是天台家的老规矩,他的学生不多,只有五、六个人,个个把这个著作都背得很熟,这是他的家风,海仁已经往生了,他往生时九十多岁,我过去跟他见过一次面,在香港大家称他为首楞严王,他是一生专门弘扬楞严的。

  学圆觉经,我劝诸位就用圆瑛法师的圆觉经讲义,连经文带讲义,统统要背过,不要怕人耻笑,唉!这个方法太笨了,完全说的是别人的,不错,是说别人的,自己没有开悟,没有开悟,那不说别人的怎么办呢?自己没有,悟了之后才是自己的,那自己展开经文,横说竖说,深说浅说,长说短说,得大自在,没悟之前就得要守定老师的规矩,到几时开悟了,那就无不包容了,所以说一经通一切经通,虽然一切经通,还是守住一部经,大慈大悲为众生做模范,为众生做典型。所以我们现在提倡就一个道场,一个法师,希望他能够弘扬一部经,弘扬一部法门,把大乘佛教再重新地振兴起来。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十方”是讲的十方世界,“智者”是讲的诸菩萨,唯有诸菩萨才有智慧,声闻、缘觉,虽然断见思烦恼,他有福德,他还没有智慧,由此可知断烦恼障,破人我执是福德,破所知障,断了法执是智慧,所以“智者”是对菩萨讲的,一切菩萨“皆入此宗”,这个“此宗”在三祖来说就是禅宗,达摩所传来的禅宗,禅宗所讲的‘真如、法界、一心’,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著眼,才不至于发生误会,因为从这地方著眼你才晓得,原来禅宗的宗旨,通一切宗教,这才叫真宗。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如来真境界,心量等虚空,一切众生入,其实无所入。’佛在圆觉经里面,也有一段话说:‘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人故。’觉人就是智者,当知此宗,一切众生本来具足,还有什么入与不入呢?我们迷失了自宗,说一个不入;悟了,再说一个入,其实入与住,不入都是戏论。永明延寿大师说得很好,他说:‘心,真如门。’跟起信论言所讲的是一个意思,‘初,入力在’,换一句话说,谈不上出入,出入就是迷悟,迷了就比喻出,悟了就比喻入,真正觉悟的时候就迷悟两头坐断,那有出入呢?那么迷悟两头坐断,就在一心,所以这一心非常重要,一心就是真如,就是法界,就是维摩的不二法门,华严的一真法界,我们念念想入,念念著急著入,可是偏偏不肯用一心,偏偏不肯修一心,也许你要问,我很想修一心,不晓得怎么修法,实在说,你要在这个讲堂上提出这句话来,那么我们讲堂上天天所讲的,都是冤枉讲,为什么呢?你没听进去,天天都在劝你,天天都教给你方法,你没懂,一个字也没听进去,所以在境界里头,一天到晚还是妄念纷飞,那有什么办法。

  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你要记住帮不上忙,这个事情要靠自家成就,那么我告诉诸位,一再劝大家先修怨亲平等,从这地方下手,怨亲不平等,你就永远找不到门路可入,换一句话说,你这个心不能一,所以道从那里入门?从冤亲平等入门,这个就是最不平等的地方,差别最大的地方,从这个地方去修平等观,这个是我在修学三十多年当中所体验到的,真正修到心地清净,智慧增长,无量劫以来的习气烦恼,要在这顺逆两种不同的境界里面去磨练,把这个心磨平,磨到心境一如,逆顺不二,你才有门可入,而后展开大乘经典,一乘了义,那就是如数家珍,与自己的境界完全相应,下面两句是讲修学的原则。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宗”就是宗旨,就是前面所讲的,真如法界、不二一心,这些都是宗旨,宗旨里头没有时间的长短,“促”是讲短促,“延”是讲时间的延长,没有长短,所以说“一念万年”,“一念”是时间最短的,“万年”是长的;一年跟万年是一不是二,这个境界是事事无碍的境界,在什么时候见到这个境界呢?在一心不乱的时候,他在理一心就见到了,证实了时间是虚妄不实在的,这叫超越了时间,超越时间你超越空间了,超越空间是远近不二,远近是讲空间,远处是讲时间,超越了时空,这个时候真正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么由此可知,修证需要多长的时间呢?跟诸位说,那有一定?没有一定,,会的人一念就成,不会的人万念还不会了,什么叫会与不会,会的人他晓得修清净心,会的人他晓得从怨亲平等上下手,这就会的,不会的人他不知道修清净心,更不知道在怨亲平等上用功夫,那就不会了。华严里面讲,不会的从凡夫地修成佛要无量劫,会的人一生成就,像善财童子一生成就,那么也许诸位在华严经里面看到善财童子,他先修根本智,后来启发后得智,二智圆满成佛了。

  我今天要诸位从怨亲平等上下手,好像是跟善财童子不一样,我告诉诸位,我教你从冤亲平等上下手,就跟文殊菩萨教善财童子没有两样,根本智是从一心里面现出来的,心不一那来的根本智,为什么不一,在境界里头有不平的心,所以你心不一,今天我教你修平等心,换一句话,我是教你修一心,教你修一心就是教你修根本智,有什么两样。根本智的修学,心要清净,心要平等,办事要认真,待人要周到,为什么呢?心境一如,理事不二,心里面那个境界完全流露在你生活当中,生活是外表,就是你的心反应,这个心变现的相状,就在你日常生活之中,你表现在外面的,外相就是你内心之相,你的心像什么样子,看看你的言语动作,待人接物,你的心就是那个样子,真诚、虚伪,怎么能掩饰?完全表现在外面,只有自欺不能欺人。所以由此可知,这个大乘经论不可不读,不能不研究,不能不讨论,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懂方法,不晓得最初下手处,你就要浪费许许多多宝贵的光阴,如果你懂理论,明方法,晓得从那里入门,你就很快成就,真正是当生成就的佛法,实在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底下两句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这两句也是事事无碍,“无在不在”就是无在无不在,指什么呢?指一切法,上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下指自身以及我们修学或者是生活的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无有一法不是无在无不在,这两句话的境界相当高,实在说不容易懂,可是我们过去读过楞严经,楞严经里面给我们发明宇宙人生的实相,它说:‘一切法,当处出生,当虚灭尽。’是不是无在无不在呢?又跟我们说一切法,是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而显现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一法性’这都是说明无在而无不在,这是讲事实的真相,正因为这个事实现象,是无在无不在,所以我们不可以执著,不能执著他有,也不能执著他无,说一切法在、不在都是错的,说有无也是错的,一切法的真实相,是非有非无,,这样的十方境界这了了现前,十法界依正庄严,影现自在。昨天我们在华严里面,把这个事情讲得相当详细,我把这个经文里每一句,每一个字都从我们自家心行上来发挥,心是理体,行是行为是作用,字字句句都从我们自己本身,本身就是心,生活就是行为,本身生活行为上来发挥来说明,这样要再不开悟,那就没有办法了,三祖这个境界与诸佛菩萨,与后来的六祖,是同样一个境界,我们细读坛经就能够帮助我们体悟祖师的大意,这个“十方目前”也是有二重意思,这个文字是双关文字,第一个十方诸佛,有情无情众生,在我们现前,影现自在,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本身在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处处也是影现自在,两重意思真正不可思议,唯有一心能证,能够亲证到这个境界。

  我们读弥陀经,经上分明给我们说,极乐世界的人,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他有人道、有天道、有菩萨、凡圣同居土,都是讲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诸上善人他们就已经有能力,在一餐饭的时间,经上讲的是吃早饭的时候,早饭之前,个人就是用这个衣革盛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我们要问这个,十万亿佛是一家一家去的还是同时去的,如果是一家一家去,一家那怕他时间再少,耽误一分钟,也要十万亿分钟啊!这一个早饭时间怎么来得及,诸位要晓得,这就此地讲的,十万亿诸佛如来的道场同时现身,一时都到了,换一句话说,我们一般讲分身,你能够分十万亿身,同时去拜十万亿佛,所以时间足够了,不是一个一个去了,去这家再到那家,不是的,同时,而且再告诉诸位,十万亿还不是代表一个固定数目,代表的无量无边,不只十万亿,像华严经表法,用十来表法,十个十叫一百,所以亿也是把十扩充到极处了叫他作亿,还是表法的意思,我们不能呆呆板板看经上只说十万亿,没有说更多,那你就错了,无量无边,这种能力是我们本来具足的,本来不具足,你要想修,那怎么能修得成,本来具足这种能力,可惜的是我们自己有了障碍,使自家的本能不能够现前,原因在此地。所以佛教给我们除去障碍,本能恢复,就是这个样子的。没有一丝毫奇怪的地方,“法尔如是”意思是本来如是。向下经文里面讲:

  “极小同大。亡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这个四句我们可以合起来讲,因为它的意思有相连之处,前面讲无在无不在,就是“极小同大,极大同小”的意思,所以佛在楞严经里面讲:‘于一毛端,现宝王刹,作微尘粒,转大法錀。’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这个“极小同大,极大同小”这个道理,楞严经这两句话谁不怀疑,为什么我们怀疑呢?因为跟我们的常识完全相违背,凡夫知见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常识,相违背,佛知佛见与凡夫知见,完全不相同,佛的知见是从一心里面现的,凡夫知见是从乱心里面现的,所以他不一样。一心所见是真境界,所以说是实相,在诸佛眼睛里面,凡所有相皆是实相,而在凡夫境界里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么这个是我们要晓得的,我们就以楞严经这两句话来说,毛端是我们的汗毛,汗毛的尖端这是讲正报里面最小的,宝王刹,宝王是讲如来,刹是讲佛的刹土,佛的刹土多大呢?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在那里呢?就是在这个毛端上,三千大千世界没有缩小,这个毛端没有放大,这就所谓是芥子纳须弥,小能够容大,极小同大。

  下面这一句是讲你怎么要能证得“极小同大”,这个事实的真相,你必须要“亡绝境界”,你就证得了,亡绝境界上清净心现前了,我们现在最糟糕的就是境界亡不掉,忘不掉自己,忘不掉别人,心里头有自有他、有真有妄、有邪有正、有是有非、有利有害,完全是生活在相对的境界里,二的境界里头,这个二是永远忘不掉,这个事情麻烦,所以这个极小同大,事实真相你永远见不到,那就是你没有办法亡绝境界,亡绝境界是什么样子呢?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那是亡绝境界了,但是如果你心里面还有一个本来无一物,那又不行,那你这个境界还没有忘掉,你还有个本来无一物,还没有忘掉。这个实相依然不能现前。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边”是边际,“表”是显明,所以这“表”是维摩经里面还有一个公案,就是维摩长者示现生病,好多菩萨来看望他,实际上他是装病,他不是真的有病,用这个方法故意叫人来家看他,来看他,他就给人说法,来度这些菩萨们,他住的房间不大,丈室,一方丈,丈室,房子不大,他以他不思议的神力,将三万二千个狮子座,那个狮子座我们不要讲太大,像我坐的椅子这么大好了吧!多少张呢?三万二千张,把这狮子座布置在他的方丈,丈室里面,他那个房间又没有扩大,狮子座没有缩小,这是维摩居士当年示现这么一个境界,所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称为大不思议经,维摩经称之为小不思议经就是这个经典里面所说的事事无碍的境界,这是以大入小,三万二千个狮子座大了,丈室小呀,大入小,以小入大,丈室小,三万二千狮子座大,大与小不二,所以它互即互融,非彼非此,像这样不思议解脱境界,你要是讲无量劫也讲不完,这种神通妙用那里来的呢?就是在自己,真心本性当中自然流露出来的。那么我们也有真心,也有本性,我们为什么流露不出来,我们有虽然是有,总是迷了。再说的浅一点,定慧力量不足,所以不能现前。力量不足还有点定慧,而我们现在怎样,定慧全无,你看这迷得多深,迷得多重,再要不觉悟,怎么得了呢?诸佛菩萨大用自在,我们不说神通妙用,这神通妙用我们会起个反感,他有神通,我没有,我们讲大用自在,就教你觉悟到我们自己也有,也有而不能够现前,几时现前,定慧圆融的时候就现前了,什么叫定慧圆融呢?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定慧等持,定慧不二,定是在一切境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慧是一切境界里了了分明,了了分明里面又不起心动念,这叫定慧等持,这就是一心不乱。

  那么这一切大乘经,我们读的不少了,也无需再多求了,要说的都说出来了,今天最重要,是我们自己要立志,在佛法里面讲就是要发愿,世间法讲要立志,、要刻苦、要奋发,要勉励自己,学佛第一个目的要开悟,第二个目的要证果,这样才能够报佛深恩,要开悟就要走开悟的路,换一句话说,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我们要以最诚敬的心来做,做事就是修行,待人接物就是修行,我们以最诚敬的心来做,诚敬的心去做,事情做得就圆满,我擦一张桌子,桌子没有擦干净,我的心不诚不敬。诸位从这地方去体会,我待人,待人替人家想东西,没有想得周到,是我不诚不敬,这个都是大病。特别是团体当中,家庭也一样,总得要面面顾到,你一桩事情才能做得圆满,你是一个家庭,这个家庭上上下下有几个人,你每一个人都替他想到,这是你修至诚,修恭敬。团体里面人更多,有的时候怕一个人想不周到,几个人在之前那是会议,希望大家想,那里有不周到的,别人会提醒。所以在每一个活动之前,都有一个周密的计划,这就是修什么,修诚敬。印光大师给我们说:‘诚敬是入佛的门径、门路,不具足诚敬你就找不到路。’你从那里修,所以是觉正净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修,这个才叫真正修行,这, 才真正叫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不如是修学,这两句话是口头禅,无济于事,自己将来该怎么堕落还是怎么堕落。那么在这些境界里面,修什么,修怨亲平等,修不二法门,就是修的一心不乱。那么今天我们讲到此地。下面这几句大概下一次可以圆满了,圆满之后,我们就接著讲弥陀经疏钞,每一个星期二次,大概有三个月可以讲圆满。

TOP

僧璨大师信心铭讲记-第十卷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从这个地方开始。前面两句,于心经上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一样的道理,心经里面所讲的‘色’,就是此地所说的“有”,那么心经里面所讲的‘空’,就是此地所说的“无”。那么这一个色空有无都不好懂,与我们一般就是概念当中的色空有无不一样,那么我们讲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了,而佛法里面所讲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空是有。此地祖师所讲的“无”,无也不是什么都没有了,我们一般无,无就是无有,所以这个地方讲的“无”,于心经里所讲的‘空’是一个意思,所以是真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空有是一桩事情,不是二桩事情,是事实的真相。什么事实?我们六根所感触一切境界它的真实相,是空有同时的,空有不二这个是事实真相,但是这里真相我们没有法子去体会它,原因是在那里呢?原因是我们迷在这个境界里,不知道事实真相,所以从这个真相里面起了一种幻相,我们把这个幻相当做真相,这才产生所谓迷惑颠倒,产生无量无边的过错,所谓是造业、受报、轮回,种种不正常的现象,那么这些现象给诸位说,还是空有同时的,所以佛在金刚经里面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就是此地的“有”,虚妄呢?就是这里讲的“无”,有即是无,相即是虚妄,无即是有。那么讲无就是从能现相的体上说的,我们所谓的是真如本性,大藏经里面常常讲的,真心理体,他确实是空而无有,但是这种空呢?它不是什么都没有,这种空是真实不是虚妄的。所以我们称做真空,它是永恒的存在,不但永恒的存在,它是永恒的不变,佛家给它取个名字叫真如,真就是真实不虚,如就是永远是这样子,从无改变,它虽然没有相,它能够现相,能够现无量无边的相,从能现相说,不能说它无,它确实有,虽现的那个相不是真实的,性是真实的,空是真实的,性是空寂,那是真实,所以叫真空,现的相,相叫假有,譬如我们现在自己这个身体,这个身体是真如现的相,我们想想这个相是真有还是假有,如果是真有,这个相就永远不变,这是真有。可是我们现在这个相你仔细去想一想,这个相是刹那在变,那就不是真实的。真的是不变的,刹那在变,我们人一年比一年老了,那是你看错了,一天比一天老了,还看错了,是刹那刹那在变老了,那么可见这个相不是真实的,是虚妄的,再仔细的观察这个色相,是因缘集聚而现的,缘聚这有相,缘散相就没有了,所以这个相是缘生则发,那有真实可言,那我们要问既然是缘生则发,缘又从那里来的呢?这些都是佛法里面的大问题,在诸佛菩萨是从愿力而来的,在凡夫是由业力来主宰的,所以业力可畏,既然天天在造业,业力就主宰了这个因缘,做因缘的主宰。

  一切相虽然是虚妄的,你还没有能够通达虚妄,试问这虚妄相里头你有没有感受,譬如说作梦,梦大家晓得是虚妄的,是假的,在梦里面梦到一只老虎要吃你,你害怕不害怕呢?你怕不怕死呢?你还是会怕,吓得一身冷汗,醒了之后幸亏作了梦,不是真的,所以你有感受,这个你有感受。这就是你没有了解事实真相,如果了解事实真相了,那个老虎来吃你了,老虎是自己心变的,这个身也是自己心变的,都是虚妄不实在的,吃饭了就送给它吃好了,决定没有一念分别执著,这是觉悟的人,觉悟的菩萨才肯舍身去喂老虎,看了老虎好多天没东西吃了,饿了好可怜,他能够舍身喂虎,就跟梦中境界完全一样,我们一般人看到了那个人傻了,太傻了,其实他才不傻,我们是傻了,这个就是事实的真与妄。

  那么就从心法而说,也是空有不二。心法就是我们的妄念、妄想,这个妄想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妄想是无量无边,一个妄想在阿赖耶识里头就构成一个种子,这个种子遇到缘就起现行,换一句话说它就现相。由此可知业报是无边的,除非你不打妄想,但是不打妄想,你想不打妄想,事实上还是在打妄想,到什么时候才不打妄想呢?跟诸位说,成佛就不打妄想,等觉菩萨还打妄想,他要没有妄想,怎么还有一品生相无明呢,等觉菩萨妄想最少了,妄想最少了,十法界里面地狱众生妄想最多,佛是完全没有妄想就成佛了。那么由此可知所谓修行,修的是什么呢?就是尽量减少我们的妄想,减少是要有层次,你譬如我们已经晓得了,无始劫以来,我们的妄想从无中断,我们在妄想里面先除掉恶的妄想,打妄想,想善的,不想恶的,那么在果报里面你就有善报,就免除了恶报,然后再进一步的时候把染污妄想去掉,有一种清净纯净的这个妄想,逐步逐步将粗重的妄想淘汰掉,整个佛法的修学,所以五十一位菩萨的这个阶级就是有这个层次而说的,但是空有不二的,这个实相就是真实相,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概念,做为我们清除妄想的依据,有这个理论作依据,我们才真正肯发心,这样的修学修学,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个原理原则,底下二句说: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这二句话是祖师苦口婆心叮咛教诫,希望我们守住这原则,依照这个原理原则来修行,祖师这样教给我们,他也有所本,从释迦牟尼佛,代代教诫都不离开这个原则,所以如果不遵守就不能成就,为什么呢?“如是”这个原则,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如果不如是,不如是你可以不必遵守,确实如是,所以守这原则叫顺性,顺于法性你才能够证得法性,你不能顺性,你怎么能够正信,禅家所谓是见性,不能顺性就不能见性,你要想见性,就得要顺性,性是什么?性是空有不二,这个理论有很深的深度,境界很高,我们在金刚经里面、在心经里面、在楞严里面、在圆觉经里面,都有详尽的发挥,我们这些经典是我们中国人所爱好的,我们常常读诵的,虽然读诵,但是没有遵守,所以记住祖师这两句话,要遵守,遵守就是把这个原理原则,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这叫遵守。怎么个守法?就是样样你看得破,放得下就是遵守,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不必在一切境界里面过分的去认真去执著,晓得一切法的真实相,以下说得更清楚。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两句是华严经里面事事无碍的境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心法互融、互现,那么将来在华严经里面有很详细的来讨论。“一”是说什么呢?说心,“一切”是讲的法界,我们再用个比喻来说,我们拿作梦来比喻,“一”是能作梦的心,我们说梦是心变的,“一切”就是梦中的境界,你看看你天天所作的梦都不一样,那就是一切,但是多啊!但是能作梦的那个心没有改变,那就是一,从这个比喻上,我们引申来观察,我们的真如本性是一,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是一切,不仅仅是我们这个地球,不仅仅是我们现在、过去世、未来世、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头一切有情众生、无情众生,拿在今天来讲是动物、植物、矿物,上至诸佛菩萨,下至恶道众生,统统是一个真心变现的,就好像作梦一样,是一个心变现的,你要真正透澈这个真相,你才晓得人与人是什么关系,是一体,这个人得罪了我,我恨他恨透了,恨谁?自己恨自己,那个人我非常喜欢他,自己喜欢自己,都在那儿闹笑话,除了你自己之外,找不到第二个东西,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所以成佛之后,那个慈悲心叫什么?无缘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是什么?没有条件,我今天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是什么,是我太太、是我的儿女,那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有缘,有条件的,成了佛是无条件的,为什么无条件呢,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自己对自己还有什么条件,所以大悲心是同体,我这个手蚊子来叮了一下了,左手,被蚊子叮的右手上去把它赶一赶,这个右手帮助左手,这我们它为什么要帮助它,左手是不是要我很感激你,你帮忙我赶蚊子,要不要呢?不要。为什么?因为同体,所以众生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跟自己同体。所以这个大慈大悲是自自然然的,没有一丝毫勉强,这是一个觉悟的人他晓得,迷惑的人他不知道,迷惑的人他对除自己之外,一切境界他要划界线,他有分别、有执著、有自有他,不知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个真相。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你要能够把自己境界提升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给诸位说这个境,是圆满如来的境界,是诸佛果地上境界,什么时候你能够证得?不能证得圆满,证得一点点,达到这个边缘,我们就净土法门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就是这个境界,所以诸位你们去念佛,你们想求一心,你不得这个境界,就不得一心,那么这个境界从什么地方去修呢?从人情事物上去修,待人接物当中去修,佛法里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你要从慈悲方便里面去修,对待一切人,对待一切事,用唯一的真诚,真诚就是真心,不用妄想,为什么要用唯一真诚呢?晓得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自己这个身,不是说这个身体就是我身,你们晓得成佛要证得法身,什么叫法身?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森罗万象都是自己的身,就是法身,就好像作梦一样,忽然觉得觉悟了自己作梦了,整个梦境都是自己心变现的,整个梦境就是自己的法身,法身是这个意思,,法身在。你自己迷惑颠倒,你自己不肯认,不肯认定自己这个身外之身,不是自己,你怎么能证得法身。我们常常讲佛法,法是什么意思,诸位要懂得,要晓得这一点皮毛。法是一切万物,一切事理一切程序,一个总代名词,这叫法,法身忘掉了,这些东西全部都是自己就叫法身,什么时候你才能够肯定,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动、植、矿统统是自己,你要证得这个,你才晓得,才晓得什么?不生不灭,这个身灭了,法身不灭,法身怎么会灭?法身不灭这个应化身,这个报身也不灭。所以是了生死,生死真正了,没有生死,所以说“但能如是,何虑不毕。”“虑”是什么?虑是妄念,你要能如是,妄念没有了,慈悲心真正生来了,所以诸位要晓得,什么时候才有慈悲心,没有见性没有慈悲心,有没有见性你完全是感情用事,是妄想作主,感情用事。觉悟了是真性作主,智慧用事,这个里面才有慈悲,所以诸位必须要明白这个道理。

  世尊在大乘特别是了义经典里面,时时刻刻教诫我们,念佛人,像这个佛在观经里面跟我们讲的,三福里面就教我们读诵大乘,为人解说,为什么要读诵大乘,读诵大乘是熏习,这个事实的真相,我们迷失太久了,换一句话说,绝不是我们常识概念里面所有的,纵然我们听佛这样说,或者听世间圣贤也有这种议论,像道家老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要有这样的观念,这个世间人听了就只是说,这是圣贤他们境界很高,心量广大,他承不承认,他不承认,不以为这种说法是事实真相,事实他以什么为事实呢?自私自利,损人利已,他以这个为事实,他在这个人生过程当中,以这个为目标,以这些为他所追求的目的,这个是不明了宇宙人生事实真相,佛法的修学是从建立信心开始。我们读了信心铭之后,才晓得信心不容易建立,祖师跟我们讲的信心是大乘信心。

  像昨天晚上我跟诸位提示过,我讲到这个学佛,五种根性,佛门常讲的五性,菩萨种性、二乘种性、人天种性、不定种性,还有一个无性闱提。而我们大多数的这个学佛的人跟诸位讲,实实在在是什么呢?是无性阐提,无性阐提也来听经,也来学佛,难得!怎么叫无性阐提?你看我们天天在读大乘经典,道理不明白,天天烧香拜佛亦就是迷信,于佛教诫,是一桩都不肯照做,这就是无性阐提,除这一种之外,其余的事情他真干。人天种性的,你们去念了凡四训,袁了凡是修得人天乘,修福他做,他真做,他接受功过格真做,那个有信,信什么呢?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相信这个,他相信我多修善业可以改变我自己命运,他相信这个,他认真做,他就能改造他的命运,如果我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呢?念佛念到今天也没有念到个一心不乱,不但一心不乱没有念到,功夫成片都达不到,成天所干的自欺欺人,自己欺骗自己,这不叫无性阐提叫什么!所以那个无性阐提不是说的什么,一听是佛法,他不能接受的,不一定指那些人,你要说那些人的时候,是无性阐提,我不相信,那是什么呢?他的机缘没到,他学佛的因缘还没到,你们不相信,你看看蕅益大师的传记,印光大师的传记,在没有学佛之前,他们是念孔子书,提到佛法他就排斥就诽谤,机缘没成熟,你看看印光法师专集他在年轻的时候就诽谤佛法,决定不相信,到他一旦信了,他的修持比谁都用功,所以在那个时候,你怎么能说他是个一阐提,不可以,我在没有接受佛教之前,对佛教是决定不相信,我还信ji 督教,我还信回教,信yi si  lan教,我就是不信佛教,因为我看到佛教的外表,完全是迷信,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怎么能教人相信呢?所以这些法师想度我度不了,他说不过我,几个问题就把他问倒了,他没办法,那个度我入佛门的,目的不是在谈佛法,我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的,我跟他学哲学,讲到印度哲学,讲到佛经哲学,他告诉我佛经里面的哲学是世界上哲学最高峰,由这一句话的时候我才到寺庙去找佛经来看,研究佛经哲学,从这入门,那么在这以前那我不是一阐提吗?所以一阐提不是这个讲法,不是这个讲法的时候,说是不能接受佛法的,为什么呢?他对这个不晓得,完全没有认识,他当然不能接受,所以这个是因缘没有成熟。

  我们佛法里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无缘是什么?就是缘没有成熟,没有成熟你怎么讲他都不能接受,缘熟了之后再看他是五种根性里头,是他那一种根性,有这个因缘他要来了,他天天都来听经,听了之后耳边风,决定不肯照做,这就是一阐提,这个就是没有信心。佛法懂不懂懂?懂了怎么不信?不肯照做,所以这个无性。

  我从这个地方才体会到,所以外国人他是一阐提吗?不见得,你真正把佛法道理讲给他听了,他听了他欢喜的时候他就来学习,他们学习一般讲都比我们中国人认真,他除非是不学,要学的话他比我们认真,那么换一句话说,除非没有人去弘扬,有人去弘扬一旦被接受了,大概西方人成就的要比我们中国人要多,至少在现前这个阶段我在国外我看看的时候,我有这个信心,他们的成就会比我们高,所以西方今天是急需要弘法的法师,弘法的大德。

  那么诸位要问我们这个修学究竟要从那里做起呢?莲池大师都从功过格做起,我们想想看,这算是最笨拙的一种修学法,莲池大师从这下手,你看他全集里又自知录,就是功过格,他是每一天都依照这个来反省,来检点自己这一天起心动念所做所为,那个是善、那个是恶,天天把它记下来。台中李老师提倡功过格,他的学生一个人发一本,发过做不做,当然他不能管的,老师也不会说是叫学生的时候把功过格天天拿来检查一下,他没有那么多时间,做是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这信心纵然我们对于一乘了义的佛法生起信心,我们的起步还要从功过格,为什么呢?人乘是菩萨的根基,人都做不好了,还能成菩萨成佛吗?你们诸位想想,好像念书,小学毕业是博士的根基,如果那个博士读小学都念不好,他将来还能想得个博士学位吗?不可能吧!所以要从那里学起,从做人学起,从人乘学起,人乘的根基就是五戒十善,莲池大师提的这个自知录人乘的基础,太上感应篇,云谷大师传给了凡居士的功过格,就是从感应篇来建立的,周安士他编辑的这个集子里的安士全书前面一半,文昌帝君阴骘文,那也是人乘的基础,感应篇跟这个文昌帝君阴骘文,如果我们讲它是人天的基础,那个天只能到欲界天,到欲界有多高呢?只到欲界的忉利天,忉利天以上不行,他那个功夫那个功力只能够达到忉利天,忉利天以上必须要加上四禅八定,四无量心,看他功夫浅深,那是夜摩天以上的境界,没有定功,没有四无量心,单修五戒十善只能到忉利天,如果我们连这一点功夫都没有,那就是大经里面常讲的,‘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我们这一生把人身丢掉了,来生再想得人身不容易,诸位决定不要以为我天天在吃斋,我天天在念佛,我天天在拜佛,做这么多好事,来生一定可以得人身,靠不住,为什么靠不住呢?刚才讲的,我们自己想一想,是不是一阐提根性,一阐提根性,学佛也得不到。我们在古德传记里面看得很多,出家人大法师,堕落在畜生道里面很多,当年寒山拾得在天台山国清寺,国清寺里头有放生园里面,有一些人家拿来放生的,他常常就逗著这些畜生来喂他,他叫名字,叫什么名字,都是国清寺圆寂的那些法师,他叫了一个名字鹅还叫了一声,应了一声,到他面前来了,原来那个放生园里头绝大多数都是国清寺里面的过去的那些僧人,堕落在畜生道。前年高雄草衙那个地方我正在那边讲经,那个寺院里头的住持死了之后,投胎投了一个狗,庙里头养了一条狗,是那个寺院过去的住持,你们就晓得,那个住持还是不错,那个狗天天跟大家上殿,吃素,早晚殿的时候它都参加,到打三归的时候他就走了,住持到打三归的时候他就走了嘛!可见得得人身不容易,不是天天修行,天天早晚课都不缺,他连变成狗,他早晚课还不缺,它还要来参加,这个不能保人身的,保人身不在这种形式,是要在认真的修行。

  所以这个修行,修行修正你的心里行为,你的起心动念,你的一切行为,要依照经论戒律来修正,这个才叫修行,不只凭懂一点道理,在心里上行为上毫无改变,那不叫修行,你就把三藏十二部说得天花乱坠,该怎么堕落还是怎么堕落,特别容易堕落的是出家人,古德说的一点没错,‘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要饭的人家给他一碗饭,那是怜悯心,他接受了不要还债的,没有一个人布施这个叫化子,你将来要还我,没有这个心,不会有这个念头,所以他不要还的。出家人人家来供养的什么,他心里头都有愿,我是来培福的,你是福田,既然福田我来种福,当然将来我要有收成的,不会说那个农夫就种了什么?种那些他不要收成,他不会的,他在种的时候他常常来照顾,到时候他要收来成的,你要晓得这个道理。所以你要不认真的修行怎么行呢?

  三祖信心铭是很高的境界,刚才讲的大乘境界,我们应当发大乘信心,中国佛法是大乘佛法,中国的学佛的同修,无论是在家出家都受大乘菩萨戒,可是做从那里做呢?是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换一句话说大乘、小乘、人天乘,同时来做,同时来做的时候特别要注重在人天乘的学习,今天出家人之所以不能成就,他怎么样去修行都不会成就,他免不了要造业,原因在那里呢?五年学戒,他没有,好像念书一样,他小学没有念,盖房子一样,他没有地基,五年学戒学什么呢?学沙弥律仪,十戒二十四门威仪,是不是条条都做到了?古人的修学是出家五年要把沙弥律仪条条做到,然后才有资格去听经,念佛堂念佛,禅堂就参禅才有资格,我们今天疏忽了,今天的制度是民主制度,所以佛门里头也民主了,民主就不能像过去那种教学的手段,从前这个出家,跟到老师没有自由可言,什么都要听老师的,老师专猘,你想看一部经都要得老师的同意,老师不同意不能看,你想听一个人讲经,老师不同意不能去听,这是过去的教学法,老师对于学生负绝对的责任来成就你,所以你必须完全听他的,就等于好像那个塑像一样,你是一块很好的材料,他是一个雕塑师,都完全听他的,他塑成这个相好庄严,塑成一尊佛像,如果你这样不能动,那样也不能动,他就无从下手了,所以必须什么都听他的,他才能成就你。今天虽然有这个老师,你就没有这个环境,因为思想一切都开放了,老师不能教学生,没法子教,那么换一句话说,成就不能成就都在乎你自己。在从前老师对学生负责任,今天老师想负责任也负不了,在以前这个学生要是不能出来是有了过错,老师是有罪的,今天老师没有罪了,为什么呢?今天老师没有办法教了,不能救了。所以今天在这世间只有讲学而没有教学,讲学的时候是提示给你,完全靠你自己去领悟,你自己去修学。今天的增上缘很薄弱,比起古人的时候,古人有百分之百的增上缘帮助你,今天只有百分之一,所以比古时候这个增上缘差得太多太多,因为今天是这个思想自由开放,这个诸佛菩萨的增上缘给我们说是大大的打折扣,所以对我们修学来讲无比的损失,从前是教诫,今天只能劝告,劝告不听,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诸位必须要了解这一点,晓得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自己应该怎样去发心修学。

  那么说到戒律这是我们修行的根本,过去我们曾经在宝济堂,泰安法师那个地方,讲过在家菩萨戒律,就是璎珞菩萨戒,六重廿八轻,很难得。那么这一次我们也想将梵网经菩萨戒本,我们提出来在一起做一个研究讨论,那么时间想在下一个星期,下一个星期同样一个时间,以后每一个星期天上午我们在此地研究梵网经的菩萨戒本,十重四十八轻,那么这个戒本流通得非常广泛,注解的本子也很多,诸位如果是发心来研究的,最好先请一个有注解的本子,自己来看,讲堂里面来讨论,当然不能那么详细,讲堂讨论的重点,就是将这个戒律的精神,这种戒条,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以这个为重点,以这个为一重点。譬如不杀生这条戒我们怎么来修持,不偷盗我们如何来遵守,这一条范围很广大。

  你譬如昨天就有同修来问我,他是做生意,这学佛与做生意里头有很大的冲突,你譬如做生意的时候必须要打妄语,打妄语犯戒,不但打妄语还有偷盗,你不偷盗不能赚钱,这个偷盗里包括的范围很大很大,这个我们都在戒律里来讨论,一个菩萨如何来应付这个社会,怎么样在这个社会里头去行菩萨道,所以你必须懂得开缘,要懂得开缘,那个开缘的时候,开戒不是犯戒有这,妄语,妄语是在开缘的时候可以欺骗对方,但是欺骗对方是善意不是恶意,目的是善意不是恶意,今天这个社会是一个充满罪恶欺诈的社会,老实人活不下去,是菩萨的心决定是老实,决定是善,一定要有智慧有善巧方便,能够在这个社会里头自利利他,替他修善,替他积德,你譬如说这人很吝啬,贪图而无厌,你劝他做一点好事,他决定不肯做,劝他种福他不肯种的,可是这个人福享尽了,来生就堕落,多可怜。菩萨就可用欺骗的手段把他的钱骗来,骗来干什么?替他做好事回向给他,使他这个福报享尽了来生还有福,这不叫犯戒,这个有大功德。条条戒都有开缘,不晓得那就死在戒条之下,处处都犯戒了,要晓得戒条就可以活用,处处帮助自己利益众生,成就无量功德,所以像这种戒我在此地跟诸位做详细的研究讨论。那么受持功过格是要诸位自己发心努力去做,未后这个四句是本文的总结论。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这个两句希望诸位特别牢牢的记住,可以说祖师这一篇文章的心髓,就是这两句话,什么叫信心,不二与信心,信心就是不二,那么这个两句就是弥陀经里面讲的一心不乱,不二就是一心,所以一心才是信心,二心就没有信心,这个是大乘法里面信心的标准,大乘起信论里头也是讲的这个信心,所以大乘法讲信心都是讲一心,给你讲清净心,给你讲不二法门,华严里面讲一真法界,都是三祖所说的信心,那么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大家都晓得佛法修证的层次,是信、解、行、证,你看清凉判华严这个四科,由此可知我们先学什么,先修信心,我先解不行吗?不可能,没有信心你所求的那个解,就是清凉大师所讲的增长邪见,为什么呢?因为你不能得如来真实义,你看开经偈里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没有解得如来真实义,而你所得到的是胡思乱想,不是真实义,为什么不得真实义?因为你没信心,那就是你心不清净,虽然听法,你不是个法器,为什么说不是法器的?没有具足信心,具足信心是法器,是法器它一闻法它就接受了,这个器是个比喻,好像是个茶碗,他是一个法器,我们拿这个空的碗,我们去接受人家去布施,发水给我们,我们有这个器具到那里他就给我们盛,不是法器就是这个是有损坏有漏洞,他这里盛给我们那统统漏光了,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信心就是一个完美的法器,你能够接受,这个接受就是‘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才能解得真实义,成就自己的法器,所以信心是法器才能得到正解,解了以后才有正行,行以后才能证得,所以信、解、行、证这四个层次不能够颠倒的,是按部就班来修学的。念佛法门讲方便,方便是什么?他是信解行证同时来完成,他并不是说不要了,并不是说信与解不要,你看三资粮里面信愿行,可见得那个信还是第一个,愿里面就有解,它解行是同时的,其他法门是先解后行,净土法门是解行同时,但是依旧是要建立在信心的法器这个基础上,离开信心什么都不能谈的,所以要诸位这个地方给我们说得非常清楚,什么叫信心?信心就是不二,不二就是一心,祖师说到这个地方,可以说把一片婆心完全呈献给我们。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祖师的言语有尽,慈悲无尽,文字有尽,义理无尽,所以讲到这个信心,它的境界不是言语能够说得出来的,言语这一道断绝了,没有办法说得出来,完全要自己去体会,那么这是禅家所谓‘传佛心印,以心印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这个两句把这个义趣统统显示出来了,所以我们不能把祖师的话当言语来听,不能把祖师的文章当文字来看,言语文字是工具,它里面所说的义理才是实体,我们要的,我们要悟,要证得的是里面的真实的东西,我们不要这个工具,言语文字都是工具,所以不要执著在言语文字上,要真正体会到里面所讲的道理,这个道理是真理,既然是真理就超越空间,超越时间,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非过去非未来也非现在,这个就是说的这些理是真理,里面无论讲的理论、讲的道理、讲的方法、讲的境界都是超越三世十方,究竟真实不虚,依照这个理论方法修行,决定可以证得无上菩提,与诸佛与祖师,可谓是把手同行。信心铭在一般讲的机会不多,我们这次有这么一个机会来讲这部东西,希望我们从三祖的教训当中,能够体会到他的苦口婆心,真正发起愿心来建立自己的信心,依照这个信心来修学,对我们有很大很大的利益,就像建房子一样,这是打地基,地基越深厚越牢固,就保证你自己将来的成就无量无边。好!今天我们这个经就到此地圆满。那么下一周我们就开始研讨梵网经菩萨戒本,希望同修们把这个消息传出去,那么喜欢共同研究,我们都欢迎到此地来参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