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首楞严王三昧的六字真言

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先求认命,再求改造命运

                  
净界法师



那么中间的颠倒想─唯识所住,是怎么回事呢?凡夫是怎么住的?怎么执取的呢?《唯识学》上说─我们凡夫的执取,它不是普遍的,它是局部的执取。什么叫局部的执取?叫随所生所系─它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相貌,它就住在它自己所变现的相貌。比方说蚂蚁,你看蚂蚁它的世界,它就去住在这个糖果、饼干;你给它一个黄金,你说:诶!黄金比饼干值钱,它不管你,它就喜欢饼干;你看这个鸟,鸟它的住就住在那个虫,它整天只看到虫;那么猫它的心就住在这个老鼠。

    忏公师父以前在斋戒学会的时候讲《唯识学》,他讲一个实际的譬喻:他说这个猪啊,公猪看到母猪扭扭捏捏,就觉得这个猪很丰满;他说这个蛇,公蛇看到母蛇,诶…这个蛇长得很苗条。这就是随所生所系!你变成一个什么果报的时候,你说我今生很喜欢什么,其实你来生喜欢的东西不一样,你今生喜欢钱,你变成蚂蚁你还喜欢钱吗?不可能。但是那个攀缘的本质没有变,问题出在这个地方!

    有一个小故事说─说有一个年轻人,他跟一个女众相恋了三年,即将要结婚,后来这个女众在结婚的前一个礼拜,跟另外一个男众结婚了。这个男众打击很大,他觉得受到重大的创伤,就一病不起了。当然这个心病没办法治,他的母亲很着急,找很多医生给他看,也看不好。后来刚好有一个出家人,一个行脚僧从他的门前经过,他母亲就觉得这是一个希望,就把这个师父请进来,希望这个师父跟这个年轻人开示、开示。这个行脚僧,他一入定啊,就知道,哦!是怎么回事,他知道了。他就叫这个年轻人睡一下觉,休息一下…你太累了。那么这个年轻人在睡觉当中,这个出家师父就以他的神通力,让他看到他过去生的因缘。这个年青人在睡梦当中,看到──

    一个茫茫的大海,就在大海的岸边,出现一个女众的死尸;这个女众,可能是一时不小心掉到海里面死掉了,死掉以后,大海就把她冲到岸边来。诶,有一个人走过来了,这个人看到死尸以后,动了悲悯心,摇摇头,哎呀!真是可怜,就走掉了。过没多久,又来了第二个人过来,看到这个死尸,又动了慈悲心,慈悲心是更强烈了,就把衣服脱掉,盖在这死尸上,给她几句祝福就走了。没多久,第三个人又过来,看到死尸,他起了非常强烈的慈悲心,就挖了一个坑洞,把她埋在坑洞里面,入土为安,把它盖好,上面再放个十字架就走了。这个年轻人在梦中,看到这些之后,他就醒过来了,师父就对他说:你看到你前生了?是啊!他说:你是第二个人啊,你衣服给她,所以她陪你三年,你也够了!她嫁给第三个人,第三个人帮她埋葬,她要用一生来陪伴他。因缘不同啦!对不对?

    我们经常会觉得──好像别人对我们不够好,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说,我们过去生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因缘?所以一个人要能够认命,很多事情是很好处理的。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先求认命,再求改造命运;你先相信你今生是业力变现的,你要先相信;一个人不能认命,你就很难修行。其实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是息息相关,你今生你脱离不了过去的;我把过去切割…只有佛陀做得到,你肯定被过去业力所牵引的,那么今生当然也会牵动到来生,所以我们对于今生的因缘,真的是要认命放下,但是你的重点是在未来─开创未来。当我们在做善法的时候--不够用心,随随便便的去做,你来生你就不要去埋怨,为什么你的功德是这么少,别人的功德是这么大,因为别人在因缘当中,所付出的心力是不同的。所以过去可以让我们当检讨,为什么我的生命的因缘是这个样子?他的因缘是这样子?他就是多一份的用心嘛!同样一件事,同样的拜佛、同样的持咒,为什么他来生是这么一个广大功德,而我今生是这么微小呢?就是你是不是把那个心放进去。

    所以说万法唯心─你前生的用心,把今生的果报创造出来了,这一部分认命,反正过去也不能改变了;但是你今生点点滴滴的用心,又开始在累积来生的果报,这个地方你要注意了!这就是唯心识观的整个思想─唯识所现,唯识所住,唯识所变三个内涵。

TOP

我们修三昧的三个次第


净界法师



以下的耳根圆通它偏重在对真实心性的观照,以观照真实来破妄,对于真实的发明就比较详细了。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这个修耳根圆通的值佛禀教:他是遇到了佛陀而禀受教法,当机的菩萨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名号的由来,有两层含义:

    首先,从因地上来说─因为这位菩萨在因地当中,依止耳根的反闻闻自性而证入圆通,从耳门而入,所以叫观世音。

    其次,从果地的妙用来说─这个菩萨在救拔众生的时候,他是靠别人称念他的圣号,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而观世音菩萨就观其音声令其解脱,所以在果地上,菩萨是寻声救苦,从音声当中来救拔众生,所以叫观世音。

    这位菩萨即从座位而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说:我回忆我过去,在做凡夫的时候,在无数恒河沙劫之前,有一尊佛出现于世,这一尊佛是古佛观音——观音如来。我在那个时候受了菩萨戒,发了菩提心,这时候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这个地方讲到我们修三昧的三个次第: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一、蕅益大师说:什么是闻慧呢?听闻法义觉悟自性。我们刚开始听闻到《楞严经》法义之后,知道…原来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我们有一个真实的心性。刚开始是一种信心,所以闻慧本身没有调伏烦恼的力量。哦,原来我心中有一个家,但是你还没有回家,你知道有个家。

    二、思慧─安住真如,调伏妄想,你开始念念起观照了,遇到事情你不再马上住下去了,你遇到事情,先把心带回家──回光返照,问你自己你当下的念头,是从什么地方来?开始做回光返照的功夫,把我们一念心,安住在真理,先把心安顿好,再来处理问题。

    三、修慧─就是旋根脱尘,断惑证真,加上禅定的加行,开始断惑证真、脱离外尘、脱离六根。

    这就是整个修学三昧的次第——闻慧→思慧→修慧三种次第,这是他过去一个简单的因缘。

TOP

问题是——心性是无相的,你怎么观呢?



净界法师




依止闻思修入三摩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呢?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耳根圆通的重点,就在这一句话——初于闻中。


我们整个《楞严经》的修学就是:要把心带回家,把生灭的、妄想的心,一个住在事相的心,回归到一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一个离相的心性。但是问题是——心性是无相的,你怎么观呢?所以肯定要借假修真。这里他所假借的是什么呢?

    闻!

    闻是什么呢?

    比方说——我们现在请维那师,敲一下引罄…

    锵…

    我们听到声音的时候,不要住在声音,你回光返照,你为什么听得到声音?能听是谁?听声音的是谁?把那个谁找出来。说:为什么桌子听不到声音?为什么你就听得到声音呢?闻,因为我们耳根当中有个听闻的功能,你就从那个地方进入。生死凡夫是从闻里面出来,听到声音就向外攀缘——住在外境,然后被外境绑住,不得自在。


这里的初于闻中——就是从耳根当中能闻的功能,然后反闻闻自性,从这个地方去找到我们的家。怎么找呢?入流亡所。


前面是讲那个门,那么这个门进去以后,怎么办呢?入流——就是观照真如,叫入于真如之流,不是入于生死之流,入于法性真如之流。那么入流——指的是它的观照的智慧;亡所——是指它的一个所破的执取。什么叫所呢?就是五阴——对色受想行识五阴的执取的心叫做所。所以他念念正念真如的时候,就把他对五阴的执取消灭了。


耳根圆通就修这一句话──入流亡所。你要把妄想破坏——你一定是先要有智慧——先有入流;就是你用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方法,慢慢的入于真如佛性之流,也就是——你慢慢的安住清净的真如、无相的真如。这样有什么功德呢?消灭了五阴假相的执取,把这个五阴的妄想慢慢的消灭了。

TOP

你为什么把今生看得那么重呢?


净界法师

      
壬一、圆破色阴超劫浊


我们在回家的时候─第一个先把心从外在的六尘带回来!因为我们的心,虽然五阴都是一种执取,但是要从外面先破坏。古德讲一个譬喻说:我们现在穿五件衣服,你当然先脱最外面那一件,你不可能先脱里衣!五阴它是一层一层的,色阴破了→受阴才现前;受阴破了→想阴现前…。所以我们现在把心带回家,是五个次第─先从外在的尘当中带回来。那怎么带回来呢?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所入就是我们对于六尘的执取,叫作所入。

    我们住在耳根来说叫做动相、静相,坚固的把它执取,别人一讲什么话,我们心就住在上面,即便没有人讲话,我们也是住在一个没有声音的相状。那么这种有所住的心既寂,被这个回光返照的智慧给慢慢的破坏了,这时候我们对于外在的动相、静相,清楚分明,但是我们不再受到它的干扰,了然不生,就是不再生起执取了。有声音也好,没有声音也好,我们很清楚的知道;我们善用这个声音来弘扬佛法,我们善用声音来赞美佛陀,但是我们不再被声音所系缚了!

    在[禅宗]有一个公案说:有一天德山禅师去参访龙潭禅师。看这意思…走了很久的路,所以他到龙潭禅师道场的时候天黑了,龙潭禅师慈悲啊,就亲自为他安单,拿一个蜡烛走在前面,德山禅师走在后面,快到寮房的时候,龙潭禅师突然间把蜡烛吹熄!本来是光明的嘛,突然吹熄…一片黑暗,德山禅师当下开悟!因为我们一念心性本身─不是明相、也不是暗相,但是我们随缘遇到光明就看到光明,遇到黑暗看到黑暗,所以他从明、暗的变化当中,回光返照─见到明、暗的是谁?他从他遇到境的刺激─回光返照,看到他离相的心性。

   《楞严经》的意思是说──

    其实:我们生命的每一个事情,都不是你生命的全体,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乃至于你今生,也只是你无量的心性当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它看那么重呢?你今生只是一个心性当中的一个小水泡,一个大海的一个小水泡,如此而已。当然你好好利用这个水泡,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功德,但是你要住在上面,那你就是一个小水泡,如此而已。你要无所住,这个水泡才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把你带到极乐世界去。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佛陀对于五阴的执取,只有两个字,就是──

    要你放下。你不放下--你回不了家,你就永远在那个地方打转!

    你一个广大的大海,你只认那个水泡,那你就很狭隘了!所以我们首先要放下的是什么?外在的六尘,动静二相,明暗二相,放下!但是放下,可没叫你去把它破坏,你还是清楚分明的。不是说放下,我现在眼睛把它闭起来,耳根不要听,不是这样!你照样听,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但是你的心不要住在上面,关键在这个地方。

TOP

如鸟出笼,生死自在啊!

                       净界法师





壬二、圆破受阴超见浊


前面是一个外在的色尘,这以下是内心的作用─感受、想像、造作、了别,这都是内心世界的放下。前面是放下外境,这里是放下内心。


我们看感受: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其实《楞严经》它整个方法都一样,只是过程不同,就好像我们回家坐火车,经过了台中站、桃园站、台北站,但是火车是一样的,方法都是回光返照,没有什么差别。它的整个过程,色阴一破,如是渐增,这个渐增,什么渐增呢?你回光返照的功夫渐增了。


所以:闻所闻尽,第一个闻就是耳根当中能闻的功能;第二个所闻,是所闻的动静二相。前面是把所闻的动静二相消灭,这个地方把能闻的那个受——那个根的受给消灭了;前面叫脱离外尘,这个地方是脱离内根。


感受--我们一个人被感受牵缚,在《楞严经》上说,就好像一个人作恶梦。


你看你作恶梦的时候,双手都在、双脚也在,但是你不能动,手足虽在却不能动;


表示说,我们明明知道说这样做不好、我们也不想起烦恼,但是你就一定要起烦恼,为什么呢?因为你就是住在感受,你不得不被这个感受来牵引。


这时候我们慢慢对感受,慢慢将这个感受也放下,这个是闻所闻尽。


壬三、圆破想阴超烦恼浊


这是放下对心中的想像──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尽闻不住--第一个尽指的是动词穷尽;穷尽这个闻,这个闻是感受。这等于是把前面的文再重复一次…尽闻——穷尽对于感受的执取,把这个执取给消灭了、穷尽了,叫尽闻。不住,就是你内心不生满足之想,你继续的回光返照、继续的走回家,不要住在这里。到最后有什么好处呢?觉所觉空。我们一个人感受消灭以后,就产生一个觉─灵灵觉觉的一个明了的心现前,这个就是你的想像,这时候觉所觉空─能觉的心跟所觉的境,都把它空掉,就是把你心中各式各样的想像,也把它消灭掉,或者说把这个想给放下。当我们把这个想放下以后,古德说是如鸟出笼啊,生死自在啊!


净土宗的祖师说─我们凡夫的想像,不管你怎么想,想好的、想坏的,一定跟贪恋娑婆有关系,一定带有一种贪恋的心。所以我们要建立对净土的想像,第一个先把娑婆世界彻底的放下,然后重新再提起来。

TOP

你只要把贪恋娑婆的想法放下,就可以!


净界法师



壬四、圆破行阴超众生浊


这更微细了--行阴,这个行阴就是内心的一种生灭的造作: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空觉极圆─是承前面想阴的文。空就是空观的智慧;这个觉我们前面说过,觉结就是─想阴。他把跟想阴相应那个觉,空掉了,而且空到一个圆满(极圆就是圆满)。对于心中那个灵灵觉觉的觉心,是彻底放下了。那么觉结一破坏,空结现前,类似那种无相的虚空的相状现前,这个空就是--行阴。这时候空所空灭--第一个空是空观的智慧,把这个所空,对这个空相的执取,也消灭了。那么空相消灭以后,这个时候是什么相貌呢?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有为的生灭之相就没有,这个时候无为的不生灭相现前。但是这个无为的不生灭相还不是真如,它还是识阴。


行阴──是我们整个生灭因缘当中的所有的动力。生命的水流为什么不断在动?就是因为有行阴,这个行阴是一种很微细的执取。要以净土宗来说,带业往生,你把想阴消灭了,你肯定就可以达到临终的正念,不一定要破坏行阴。当然圣道门那这五关都要破,但是你今天以净土宗的角度,你只要把贪恋娑婆的想法放下,就可以。所以净土宗它是带业往生的,它是不断惑的。净土宗要你把外境放下、把感受放下,把心中对娑婆世界的想法放下,然后再提起佛号,基本上你是临终正念分明是可以做到的。


壬五、圆破识阴超命浊


识阴--就是那个寂灭的相状: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那么忽然--这是一个关键。这位菩萨从一路走来──放下了外境、放下了内心的感受、放下内心的想法,也把那个依稀仿佛空的相状也放下了,这时候寂灭现前,内心当中一片的寂灭。这个菩萨还是不能住,因为你还没有彻底回家,所以他继续的回光返照,他还是问这个寂灭相:你从什么地方来?这时候突然间,在打坐的一念寂静心当中,啪!一念无生的智慧现前,最后就把那个寂灭相…那个假相也给破坏了。超越世间的有为诸相,也超越出世间的寂灭的无为诸相。


十方圆明是指他的功德--一念心性就是指的十方圆明,这种大圆镜智,真俗双照,他的心性开始对一切法观察即空、即假、即中。那么在一念的即空、即假、即中的心中,他内心成就两种殊胜的功德:


一者,上契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他能够跟十方诸佛,分享无量无边的常乐我净的功德,本来微妙、本来觉悟的一念心性,跟十方诸佛具足无量的安乐。这个慈力,就是有成就安乐的力量,这是约--自受用。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那么他又有一种大悲心,能够随顺一切众生,能够拔众生苦。也就是说,他能够作普门示现,他能够变成一只蚂蚁来教化蚂蚁,他也可以变成无量无边的相貌,来教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佛菩萨的心,他是超越的:第一个他通于佛陀。第二个通于众生。


通于佛陀是约着他自受用,他能够跟佛陀三乘共坐解脱船,共同安住在一念心性的解脱船当中,但是他又同时能够跟众生产生感应来救拔众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