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化家庭-家庭教育

一个佛化家庭



曲槐 



      前些日子,我应友人的邀请去了趟济南。已经是第二次去济南了,所以这次去并不是专程游览名胜,而是特地去看望多年失散的一位朋友。将近十年光景的不见,彼此都苍老了不少。朋友叹息我的后脑勺增添了不少操劳的白发,我也惊奇地发现了朋友的前额脱颡出了智慧的光顶。久别重逢,另是一番感慨,个中滋味难以言表,沉默便是见证。


  我们的分别,大约是在高中毕业后。我先是放下书本出远门去谋生,朋友则是继续复读。毕竟各自的家庭背景不同,再说人家比我学习好上进心强,我可是厌倦了读书的日子。记得当时他送我到车站的时候说:“你可千万要早点回来,我还等着你一起去复读呢!”我也满口答应他,一定会回来的。可我的一去不复返,终是隔绝音训十年。


  说来奇怪,真是有缘人自能相见。之所以他能联络到我,是因为从网上无意中看到了我的文集,就发留言联系到了我,可谓是网络媒介促成彼此相见之因缘。但这次的相见,彼此都甚为惊讶。他大大没有料想到我竟然真的走上了出家之道,这对他来说是个难以接受的事实。同样,我也没有想到他竟然现在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了。可这不争的事实,使我深深地体认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道理。虽然各人的出身、境遇是不同的,但人生的究竟归宿却是一致的。


  第一天,他到我住的旅馆来相见。开口他就问我:“是什么因缘?使你终于走上了出家之道。”


  我说:“我生来就是出家的命,原由有三:其一、生来体弱多病,早年感觉到了生命的无常,不愿过与世相争的日子;其二、从小食素,爱好幽静;其三、从小性情孤僻,不愿与人往来。其主要内因是,过早地感悟到了人生的孤单,所以出家是我的必由之路,别无选择。”


  友人听后,默然不支声。我们就默默地对坐了一个下午,也没说什么。因为想要说的话,都摆在眼前了,也就没必要可说了,倒不如沉默的好,以避免引起各自伤感的回忆。


  我们坐在旅馆的窗前,时不时地向外看看。外边是一番热闹的景象,车水马龙;屋内却是一片鸭雀无声,似乎要跟整个外界隔绝似的,静得直沙沙的。我想,惟独在这样的境界里,才能彼此互即互入,融洽相谈,体会内心深处的一丝灵感与觉知。


  直到黄昏时分,西山落日映得满山红,他才起身道别。我便送他出门,默然而去。


  第二天,他很早就到了我的住处,约我去千佛山观光。中午就顺便到他家去作客,我一般是很少去别人家作客的,可无奈他的再三邀请就去了。


  他家住在市中心,是比较繁华的小区,豪华的住宅,看来他日子过得是不错。一进门,他的妻子与小孩就迎了上来,见面合掌,先是一声“阿弥陀佛”,接着是“师父!请上座,敬香茶。”这种出格举措、祥和气氛使我很吃惊,感觉是个非同一般的家庭。


  就坐后,经过再三的询问,才知道友人的归依佛门是受妻子的影响。友人忙着沏茶,友人的妻子忙着去作饭,而小孩则是奔来奔去地玩,显得十分的活泼,见了外人丝毫没有陌生的感觉,跟自家人似的亲和。


  友人沏好茶后,对他儿子说:“去外边玩吧!别掺乎我们大人的谈话。”


  小孩顽皮地说:“知道了,阿弥陀佛!学佛人要有平等心,不能另眼看人阿!”


  我听后十分满意小孩子的回话,友人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你小孩怎么了,一点教养没有阿!快去,要不我揍你了。”友人攥紧了拳头按在小孩头上吓唬他。那小孩眨眨眼睛,吐了个舌头说:“老爸,佛说大人不能轻易欺负小孩,学佛人要有慈悲心。”这一下子说得我们哄堂大笑,小孩也笑着去厨房跟他母亲闹了。


  不多久,午饭就做好了。在客厅我听见友人的妻子对小孩说:“去叫你爸,饭好了,让先去供佛。”


  小孩应声而道:“阿弥陀佛!知道了。”


  友人听见后,起身去佛堂供佛,小孩依然是跟着他父亲去了佛堂。我看着他们父子俩的背影,不由地发出了赞叹之声。这样的佛化家庭是稀有难得的,其生活是富有韵味与活泼气息的,肯定是一个和睦的家庭,难怪会有这么一个机灵的孩子出生。


  用完午斋,友人的妻子便回卧室禅坐了,我跟友人继续聊天,小孩则偎依在友人的身旁听我们的谈话。他也时不时要打断我们的谈话,问点佛学基础知识,如“什么叫三宝?”“什么叫八正道?”等。并且我还从友人的谈话中得知,年仅四岁的小孩在他奶奶的教导下学会了背诵《心经》、《弥陀经》,还会唱香赞。真是有点不可思议,小小年纪记忆力就这么强,出人意料。


  谈着谈着,眼看时间不早了,我便起身告辞回旅馆,友人也没强留。对小孩说:“你去看你妈,我要送师父回旅馆了。”小孩点点头,就进卧室找他母亲去了。


  可我们还未出门,他就跑到友人身边悄声地说:“妈妈打坐了,我就跟您一道去送师父吧!”友人很幽默地说:“哦,佛涅槃了,那就跟我去吧!”


  他们父子的这一唱一和,真是富有戏剧性,令人深思。他们送我到楼下,我见时分不早了,又天色带雾似的灰蒙蒙的暗下来了。我怕有雨,就谢绝了他们的送行,独自回到了旅馆。第三天,我便不告而别,因事紧急连夜回归。便记下了如上之言,以表聊耳!


TOP

佛化家庭几个基本条件



佛法与世法,本来分不开的。人世间事事物物,随拈一法,无不是佛法。我佛所说法门虽有八万四千之多,而归纳起来,不外自利利他而已。学佛者若欲实行利他,必须先自家庭佛化做起。今依次说明佛化家庭的好处,及佛化家庭的殊胜,以及佛化家庭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


佛化家庭的好处:中国人互相标榜的为诗书传家、忠孝传家,或耕读之家、积善之家等等,这是表扬他读书、耕田、忠孝、慈善的意思。而佛化家庭正包括了上述的意义,而且全家老少男女们都信仰佛教,具实行佛的教化。佛以清净、慈悲、庄严为教,若全家都为佛所化,便自然成清净家庭、慈悲家庭和庄严家庭了。


佛化家庭的殊胜:佛法虽深广如大海,但能得其一滴,便终身受用不尽。佛以清净、慈悲、庄严为教,全家若能信受奉行,则个人的身语意业清净庄严,必能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家庭方面和睦慈悲,相习成风,必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即世法所谓模范家庭了。老少又能茹素念佛,戒杀放生,家风善熏,化行俗美,于是一家清净,一乡一邑悉皆清净,何异人间乐土?但欲达此目的,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佛化家庭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


一、母教:家庭以母亲的感化力,最深最大。父亲多在外边工作,不能常在家内教导儿女。所以人的一切习惯,全在孩提时受母亲的感化,成为第二天性。假定母亲信仰佛法,他的儿女自幼耳濡目染,也沾些佛教的气味。我们若欲佛化家庭,也应该重视母教,劝导妇女们多多学佛。


二、胎教:人性的善恶与胎教很有关系,假定母亲是一个佛教徒,受孕以后,茹素念佛,严持三皈五戒,遵行十善业道。胎儿在胎中禀受慈悲祥和的气氛,出胎之后,性情一定良善。


三、启蒙:一般人对于四岁至七岁的儿女,以为年龄尚小,多不注意教育。哪知“教子婴孩”,古有明训。在小孩三岁以后,渐有知识,他的识田如白纸一样,为父母的给他画甚是甚。若把佛法上极浅近的道理和小故事,如助人、放生、不撒谎等类,常常讲给小孩听,再跟着大人们学习拜佛唱念,所谓“少学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不知不觉地一切佛化了。


四、教女:中国人向有重男轻女之风,所以对于子女的教育,也不免歧视,这是大大的错误观念。盖良善的国民,多成于良善的母教。今日的童女,即是他日的贤妻良母。若不注重女子的幼年教育,则他日安能成为良母?既无良母,安有良民?印光大师常说:“治国平天下的大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可谓探源之论。若欲佛化家庭,必须重视女子教育。


五、教材:家人讲解,不必用高深的佛理,专就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道理,演讲得明明白白。再把三皈、五戒、十善业道,不惜回环重复加以说明,务使儿女们人人彻底了解,佛法与自己实有密切关系,遵行则身心快乐,违反则烦恼重重,自然生起信仰来。总之,以理智开导儿女,千万不可以家长身份,强迫教育。所以者何?若不启家人的真信仰,纵暂时形式佛化,日久亦流于虚伪敷衍,不能得到佛法真实利益。


六、行持:佛法真实意义,重在实行。所以佛化家庭的起码行持,必须念佛戒杀。固为佛说念阿弥陀佛一声,可以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若少杀一条生命,即少欠一个命债,少造一次新殃。所以家中设置佛堂,按家庭忙闲状况,随分朝暮课诵。家人最好全体吃素,如不能做到,亦可暂采用三净肉,家中万万不可杀生。


七、禁止恶习和工具:近代家庭以赌博为唯一的消遣,此实为最大的恶习,劳民伤财败品损德,莫此为甚。无论何种赌具,一律禁止,不准入门。


八、提倡佛教的娱乐:人生不可太枯燥,尤其青年,必须予以高尚的娱乐,始可调和其性情。佛教的法器及唱赞,梵呗悠扬,最适宜于精神修养。若请明师教授得法,可以得到无比娱乐。至于现代乐器及运动器具,亦可随力备用。


结论:上来八条虽然简单,但是佛化家庭最基本的条件。若为家长的以身施教,对于佛法具有坚固的信仰,及纯洁的修持,则家人天性相近,自然受其感化。现在世风凉薄,人心卑劣,共业感召,空前浩劫。若不以佛法灌输家庭,潜移默化,由家而国,佛化世界,则将来人类惨祸,实不堪设想。故不揣固陋,略贡要义,尚望各界大德倡导实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