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人要懂得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与情操

人要懂得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与情操



  现代社会的人为名为利,根本不为众生。人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己很难,人总是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缺的,眼睛总是看着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如果你经常看着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你就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错误和缺点。

  师父曾告诉菩提:“学佛就是要解脱人生的痛苦”。现在很多人信佛多年还说:“为什么我还是这么痛苦啊?”

  请问什么是幸福?很多人以为有了名誉,有了钱财,有了快乐,有了爱情就能够幸福,其实他只是懂得享受幸福。为什么很多人有了名誉不是有很多的烦恼呢?

  菩提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有了爱情你很痛苦,有了钱你会很忧虑,因为金钱和名誉都是一种空洞的理念,那是暂时占有你心灵的一种空洞的理念。我们要懂得,名誉要归于众生,快乐要奉献给别人,那才有意义,钱财要舍,才能真正地得,帮助众生才是真正的幸福,只要心中长存幸福感,你就一定不会痛苦。

  学佛人的痛苦,那是一阵子,而不学佛人的痛苦那是一辈子。

 昨天有一位出家人问我在忙什么。我说这段时间,上午忙的给同学上小课座谈;中午该接待接待,主要是学生的这块儿;下午有大课。

  接着那位出家人说:“我看那些古德传记呀、禅宗语录啊等等,那些祖师大德度众生可不像你,一天到晚地说。过去那些大德,一上坐,一首偈,或者一句话,了事儿!”

  我说:“就是,因为我不是这些大德们,只不过是在一起互相给予鼓励,大家互相提携,一起修道罢了。”我接着说:“那你不妨学古德来首偈,看看怎样。”

  那位出家人就说了一首偈:“今朝正月半,有事为君断。切忌两眼睛,被他灯火换。”

  这首偈是北宋年间,清远佛眼禅师的法嗣法忠禅师上堂说的偈。偈的意思,因为禅师是江西那一带的人,那一带正月十五闹花灯,特别地红火。“今朝正月半”:正是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事为君断”,就是有事儿了,那我为你来说说。

  我们常说出家人修行,如果修到“无事僧”,内心里对外面的这些境不再贪著,不被外面的境所转,能够向内里面观,看看那个时候你还有什么事!所以告诫徒众的就是“切忌两眼睛”,一定要注意一双眼睛。

  我们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见到外面的境界,色身香味触法六尘,那中间有识起作用。当眼睛对六尘,被六尘的境界所转,引起分别呀、贪著啊,那你就该忙了。

  “切记两眼睛,被它灯火换”:见了什么境,就执着在什么境上面,忘了自己出家,忘了自己修行,是在做什么。如果正月十五闹花灯,满眼花灯,被花灯所转,那就要检讨自己。

  每个众生,那我们知道佛性是平等,人人皆具,但为什么得不到受用呢?就是眼睛被外面的六尘境界所转,蒙蔽了真心。

  有些学人问法忠禅师:什么是佛?禅师答:莫向外觅。什么是心?莫向外寻。什么是道?莫向外讨。什么是禅?莫向外传。毕竟如何?静处萨婆诃。“萨婆诃”,我们天天在念,它是吉祥、究竟、圆满、寂灭等义。“萨婆诃”就是究竟圆满。

  当我们这颗心不向外寻觅,能学会向内里面来思惟,慢慢我们内在的力量就会增长。内在的力量增长,慢慢就会克服我们身体各个方面的障碍。

  清泰园闭关的那些师父,也没见她们看医生,那天天就是很简单一日两餐。有一些虽然没有了外面的热闹,但是她们很富有,就觉得一天天在走进佛陀。

  那我们在动中修的时候,这更是功夫。静中修固然需要因缘福报,但动中修呢,会修的一切时都在修;不会修呢,可能就被种种的境界所转。

问题一:

  师父您好!请问师父在修行道路中最得力的方法是什么?

  慈光法师答:

  要说最得力的就是一颗担当的心,即发菩提心。愿意行菩萨道。菩萨是忘我利他,这是责任和担当,如果连这点心都发不起来,何谈菩提道上永恒的发心。

  问题二:

  师父您好!我刚刚参加完金台书院此次禅修,非常感恩师父为我们所提供的修学环境,来到归元寺后更为师父的大愿深受感动。

  我本人很想发菩提心,但是在发心过程中反反复复,自身的习气非常重,请师父开示发菩提心怎样坚持下去。

  慈光法师答:

  菩提心即菩萨的心。菩萨心即利他的心。利他的心不是简单的从心里拽出来,而是要践行,不要想只管去做,有些人往往想的比做的多,只有做了才会有做的见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