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佛法修学当量力而行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佛法修学当量力而行



  佛法修学当量力而行

  蒋鑫

  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我们要更加有智慧与积极的面对生活与工作,不能让没有信佛学佛的人看起我们来像是个另类。

  若进行如法怡到好处的修学,那么就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调整适合自身的修学方法,一个不能促进自己学习的方法,反而会让自己误入其途。

  佛法的修学当量力而行,别人的修学方法看似非常的精进与殊胜,但若放在自己身上不一定能适合自己,这时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下面我就自己多年学佛的浅见,主要针对初学来说一说关于学佛当中量力而行的几个方法。

  受戒

  要想成为一个正式的佛弟子,首先就是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么接下来,做为一个在家的居士可以选择不同程度的受持戒律,例如五戒、八关斋戒、在家菩萨戒。五戒可以选受一戒、二戒乃至五戒。八关斋戒即一日一夜受持八条戒律。在家菩萨戒汉传常见为两种戒本,一种为根据瑜伽师地论集结出的戒本,另一为根据梵网经而集结出的戒本。说到受戒,绝非任凭一时的冲动而盲目的受持,受戒功德殊胜无比,但受前必须要冷静思考,我若受戒能否受持不犯?若犯戒律一样会堕落的,并非一经受戒便万事大吉。受戒绝不能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定要根据自身情况加以选择,否则便失去受戒的意义所在。例如有些人由于工作或者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关系,不可能受持五戒,那么就可以有选择性的任受若干条。不然受戒之后又会犯戒,这样如此一来,会让自己生起诸多烦恼。等以后因缘具足,可重新加受若干条戒律。

  日课

  制订日课要根据自己的生活作息时间来做相应的规划,不可一昧效仿他人。因为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日课在修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制订合理的日课,可使道业日增。在佛法修学的不同阶段,可以调整相应的日课,例如初学,没有很大的耐心,若把日课制订的过为繁杂,这样也会退初心。若是老参,就需要相应的适量增加课诵内容与深度。再者就是根据工作或学习的时间安排,学佛是用智慧来观照生活,不要因为学佛而耽误了正常生活,这样佛法就变为消极离世 的宗教了。日课要注重质量与坚持,适合自己的日课不能保证质量,每一节课诵下来都有不同的体悟。

  持午

  持午为八关斋戒的重要内容之一。持午在医学角度与养生角度来说,对人体都是非常好的。因为一般来说,晚上人体不需要太多的能量来消耗,除非一些晚间工作量大的工作以外。持午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来量力而行,持午一事,固然殊胜,但不要过于强求,否则因此而受病,这样就得不偿失了。例如,有的人身体虚弱,若每日两餐不能保证身体正常所需的营养,这样长期一来会导致贫血、营养不良、胃病等。若真发心持午,可选择在每月的几天当中来受持,即六斋日或十斋日,这样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过渡,待适应之后可以长年持午。佛教有句话叫做“借暇修真”,意思是说借助我们这个暇满人 身来修习佛法,因为人身修习佛法是最殊胜的,而要保护好身体,饮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持午当量力而行。

  布施

  布施为六波罗蜜之一,是大乘菩萨行者重要修习内容。针对布施的修习,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盲目跟从,因为每人的经济收入不同,若因为牵强布施影响正确的经济生活,这样无论从功德与修学方面来讲,都是收获甚微的。

  修布施者,不一定非要拿出多么贵重的物品与金钱,关键在于发心。佛法最主要就是讲究发心。一个人的布施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不是全部。对于一个富豪来说,拿出一万元钱可能就是九牛一毛,但对于一个低保护来说,可能已接近他财产的全部,同样的金钱,但意义可能完全不同。

  菩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修行佛道的过程是漫长的,愿诸位行者在学修过程中,道业日增,法喜充满。

佛法博大精深,经卷浩如烟海,初学佛者该如何走进佛法智慧的海洋呢?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若有一个很好的开始,那么对今后的道路的影响是深远的。

  初入佛教大门的一些同修,一开始可能觉得无从下手甚至不知道对学习佛法该用如何的方法与抱持什么样的态度。下面我们就简单谈一谈,学佛者应有的态度。

  一、覆器

  我们称学佛者为载法之器。那么一个器皿如何能盛载物质呢,只有把它的口朝上才能接得住,装得进来物质,若把它扣着放,怕是怎么也倒不进去东西。这可比喻旨在,学佛者若决定发心学习佛法,一定要敞开心扉来接受佛法,这样佛法才能走进你的生活仍至生命。若抱着试试看,或者观望与旁观者的心态来学佛,相信受用不是很大,充其量也只能算结个善缘,不能得真实受用。这即为心态的正确调整。

  二、垢器

  一个器皿若想盛载一种物质,那么首先必须是干净的,无污染的,否则后盛进来的物质装进来,定会与原来的产生反应,会改变现有物质的原味。

  学佛者要持有的态度也要想一个净器一样,在听闻与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一定要抛开一切自己原来的知见来学习佛法。若在闻法与学法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一些不正确原来抱有的知见掺杂进来,那么听闻到的佛法就会失去了原汁原味。

  假如在听闻佛法的过程中,我们把原有的错误的知见彻底放下来,你会发现,这时你才会在佛法中得到真实益,会有一种说不出的体悟。

  三、漏器

  一个器皿若下面有漏洞,那么你向里面装水,它一会就会漏掉了,这个器皿永远都不会装满。

  这就是说,我们学习佛法之后要善思惟之,不要学过之后就忘记了,不要做漏法之器。

  以上三点即为初入佛门者学习佛法应持有的态度。望大众受用。

云何修行

  圆瑛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圆觉经》

  此就机请修。大悲世尊,解见前章。前章佛答文殊,已显顿悟法门,悟必依智,故以文殊表智。此章悟后请修,修假立行,故以普贤表行。此经以二菩萨居前者,正以智行相资,得入圆觉故。

  普贤因闻佛答文殊: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此;不假修行,亦无方便,非上上根人,莫能领荷。现在未来,此等根器众生不多,若不假修行,必难悟人,若不假方便,不能造修。故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凡修大乘者,闻此因地法行,云何依解修行?先问修行,后问方便渐次。闻此圆觉清净境界者:即文殊所问,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佛答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此乃顿悟顿了之境界,纤尘不立,无事修证矣。

  然宗门悟修,亦不一概。有顿悟渐修,如日出冰消。顿悟,如朝曦忽出,大光普照;渐修如暖气所熏,坚冰渐化,此为解悟。有顿修渐悟,如学射中鹄。顿修如射箭,一发即发;渐悟如中鹄,久习方中。有渐修顿悟,如起程人都。渐修,如每日行路;顿悟,如一旦人都。有渐修渐悟,如登高远眺。渐修,如步步登高;渐悟.如所鉴渐远。此三为证语。更有顿悟顿修,此是上上根器,如以刀斩绳。此通三义:一、先悟后修:先悟则豁然贯通,顿了一切;后修则不著不证,任运合道,此为解悟。二、先修后悟;先修则如人服药;后悟如病除愈,此为证悟。三、悟修同时;如发电话,随发随到,此通解证。若云本具一切佛法为悟(如饮大海水),一念万行为修(自得百川味),亦通解证。此‘圆觉经’,如上悟修诸义皆具,细研自知。《文殊章》圆照清净觉相,是顿修,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是顿悟。余章随文研究,不难明了。

  摘自《华林通讯》2010年第2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