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传喜法师:对祖宗而言,你是不是他需要的香火?

传喜法师:对祖宗而言,你是不是他需要的香火?


在过去,尤其农村,子孙也叫“香火”。为什么?有子孙就意味着身后会有人来祭祀。祭祀时总会点香,会上供品,古代时甚至有歌有乐,并且“五鼎三牲未足酬”,供盘精美,供品丰富,仪式非常隆重。

  只是现在,追终思远的文化日趋没落了,对亡者的怀念随日淡漠,对亡者的超度更麻木不知,像清明节,很多人只当作游山玩水的节日去过了。

  而实际上,由祭祀带出的一系列外在行为与内在情感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而言非常重要,甚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活着的人的生活质量。

  孔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但作为佛教却有一套非常完整的关于死后的学问。人死之后,肉身脱离,灵魂何处去?

  随业受报,重者先迁。如果你能知道今天的行为,明天会得到怎样的果报,那么你就不会在人生的田地里再去种下荆棘与苦果的因。你会慎重地进行选择,会自觉地戒恶修善。

  所以今天的“生”,是左右你未来生命行走方向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你,你的祖先也在期待,希望能通过你这一脉“香火”获一点福德利益。

  而作为子孙的你,在人间是否身口意清净?是否对社会有所作为?是否对他人有所帮助呢?如果有,这就是光宗耀祖;如果有,你祭祀时点上的那一支香,才是真正的福德香。

  不学佛时,我们就像时光中的尘埃,像时光监牢里的困兽;学佛了,时光就是幻觉,你能很镇定地跨越它所设置的栅栏,顺利跳出时间之外。

  不学佛时,清明节还是很容易引发伤感。尤其家中有亲人新逝,想想去年此时还在一起吃饭,今年就在用一碗冷饭祭奠他。音容宛在而无处可寻,“行人欲断魂”,确实是令人悲痛的。

  学佛了,对于这份情感的伤痛才能进行有效地自我安抚。佛法的真理不只是嘴上念一念,念是强化训练,让你能铭刻到心灵深处,最重要的,是能身体力行地实践佛法。

  实践之后才能生成智慧,最终融合成为你生命内在的境界。有了这一智慧境界,你才知道,生老病死只是表面现象,每一个生命的本质都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

  所谓的“爸爸妈妈死了”,其实并没有真的死,消逝的只是他的肉体,他的神识没有死。至于他的神识在哪儿?你学佛了,就能帮助到他;你学佛了,对他而言就是最需要的香火。

  摘自传喜法师2016清明法会开示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