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南怀瑾:“八解脱”:如何才是真解脱

南怀瑾:“八解脱”:如何才是真解脱


“解脱者,谓八解脱,一(内)有色观诸色解脱”,在教理上,原始翻译叫做八背舍。不用佛学名词的解释,以世俗的话来讲,就是在现实世界的欲界生命,色身的内在(五脏六腑),观一切物质,如修不净观、白骨观,达到空净而得解脱,也可以说进入初禅了。

  “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这是说色身的内在、色法的障碍清净了。“色”指四大,在定境中四大空净了;“想”是没有妄想了,也空掉了;再观外面的物质世界,也相等的清净,得到解脱,也可以说进到二禅了。

  “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身心内外都明净、都空灵了,即身从三禅达到四禅的境界了。学佛不是吹牛,不是只讲理论。不过你们出去讲经讲教理,可不能这样讲,最好还是那些佛学名词来注解;我这里教育方法不同,是要培养你们真修实证。你们如果也照我这样讲,人家问你身心变化的真实问题,你答不出来,身体也不能作证,就有问题了。这三个解脱偏重色身解脱。

  “四空无边处解脱”,过了四禅定,证到了空无边处。

  “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这是偏重于心念的解脱,超越了八解脱之后,就进入灭尽定。

  “云何有色观诸色,谓生欲界已,离欲界欲,未离色界欲,彼于如是所解脱中,已得解脱,即于欲界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维,而生胜解。由二因缘,名为有色,谓生欲界故,得色界定故,又于有光明而作胜解故。”这是八解脱的第一条,这一段一气呵成,其中包括很多道理,下面再加解释,学佛做工夫的要注意。

  “有色观诸色”,旧译为“内有色观外色”。我们现在在欲界中,并没有离欲界欲;这里说“离欲界欲”,是说生在欲界里,得了初禅定或二禅定,就是已经渐离欲界的欲了。《金刚经》说“须菩提乐阿兰若行者”,是离欲阿罗汉,故为佛十大弟子之一。

  虽已离开欲界的欲了,不过还没有离开色界的欲。譬如爱清静,爱山林,爱书法、诗词文章。唐宋以来很多的高僧大德,什么都不爱好,只爱好山林之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好不好呢?好,但是,这些都属于色界欲,是色界的爱。学佛要观察清楚,更要把自己观察清楚,不要去观察别人,观察别人损德。观察自己,反省自己,检讨自己,改正自己,才是功德。我这个话是包括一切人等,不是针对哪一个人,如果说老师在讲某一个人,那就错了,那是世俗的想法。

  所以离了欲界之欲,欲界欲解脱了,但未离色界之欲。“即于欲界诸色,以有光明相”,打起坐来有时候瞎撞而撞到光明,但是这光明是作意所生,阿赖耶识种子带到第六意识作意来的。况且,这光明是欲界的光明,色界的光明你看都没有看过,所以你定中的境界没有离开欲界的习气。乃至你所见的佛,所见的菩萨,都还是你欲界里的意识境界。是不是这样啊?连假想都想得到,如果假想都不敢想,你还想修行成佛吗?譬如密宗有看光的修法,小乘禅观有光明想的修法,这些光明想,都是利用欲界的光明来修的。

  譬如修净土《十六观经》的日轮观,这个日轮就是欲界的色,对不对?这个光明相,是欲界的境界,利用欲界的光色的色相而修的。如艺术家、画家,画的真善美,还是离不开七彩之光明,这都是欲界中的光色。至于色界里的色,你就不晓得了。现在太空中的光色,还是在欲界中,还不是色界中之色,至于现在太空里头的黑洞,它里头是什么光色?现在科学还不知道,黑洞里头也可能有众生。譬如旷野里头,夜间活动的众生,比我们人类还多很多倍。黑也是光,这类爱黑夜的众生,不知是否怕白天的光明,也许只有我们人类爱白天的光明。

  所以作光明想是欲界光明色的修行,可以作意思维,观光明,如观日轮,观起来定住,内外只有一片光。但是要明白,此时不要认为到家了,如果由光明定境界而生智慧解脱的,就是正果,这是修道,这是佛法;如果只住光明定境界而自认证果的,那是见地尚未透彻,因为这个光明境界还是阿赖耶识之所生,所以不算究竟。道理了解了没有?(同学答:了解。)

  “由二因缘,名为有色,谓生欲界故,得色界定故。”在欲界进修,我们了解了,上届,上一层的,即色界的光明。在证到了二、三禅的境界时,色界的光明就渐有所知了,上界的光明一接触时,无比的清净,杂念都起不来了,那舒服极了。舒服也是欲界话,姑且拿这个话,说明这个情况。

  “又于有光明而作胜解故”,在光明境中生起智慧,生起殊胜的见解。

  “问:观诸色者,观何等色,复以何行。”观那种色呢?又以哪一种法门修行呢?这是问题。

  “答:欲界诸色,于诸胜处所制少色,若好若恶,若劣若胜,如是于多,乃至广说。”初步的修习,不要理想太高,一开始就想证到色界那个光明,是不可能的。像色界的光音天,佛法讲人类的祖先来源是光音天的天人下来的,但这不是原始人种的说法。在地球形成以后,光音天的天人来玩,就像我们现在探索其他星球一样。光音天的天人满身是光,在太空自然飞行,就是自由来往。到了这个地球,玩久了吃地味,光明减退而身体变粗重,飞不起来了,只好留在地球上。后来慢慢产生了男女之爱,就等于《圣经》上所讲的吃了苹果一样,一步一步来,但这还不是原人论。

  佛法讲,光音天天人是二禅境界,所谓成住坏空,当劫数来时,光音天也会毁坏,光音天再上层的天人,也一层一层堕下来。如果你认为“姑妄言之姑听之,瓜棚豆架雨如丝”,也可以;如果你是真做工夫的人,在这个里头就会知道,这是科学的,就可以深切地体证进去了。

  所以这里是说,想要回到色界的光明,修法是“于诸胜处所制少色,若好若恶”。譬如佛身的光明,就是光明的道理,所以要你们观佛像眉间白毫相光,或者胸口的卍字,或观日轮、月轮等。“如是于多,乃至广说”,古人祖师很妙,其实很多修法的秘诀都传给你了,你要把一百卷的《瑜伽师地论》滚瓜烂熟地研究透了,你就找出来了。所有方法这里面都有了,可惜你不肯下工夫,叫你打坐用功嘛,你说教理不通不行呀,我要读书;要你好好读书嘛,哎呀,功课太多了,还是去打坐吧。找些理由来逃避,就是那么可怜。所以你真正研究教理,理通了也可以证入,那可不是普通研究教理,而是为了自修。这一百卷《瑜伽师地论》里都有,由凡夫至成佛,把三藏十二部的精要,如何修证的理与事,统统告诉你了。

  “何故修习如是观行,为净修治,能引最胜功德方便。”为什么我们要修光明定,修种种的观行呢?因为要修行,净修,修正自己的心行,对治自己的烦恼妄想,把自己的业力转过来。唯有修定才能转变业力,修定的“观行”,能够修治自己的业力,对治自己的烦恼,“能引最胜功德”,这是个方便,所以非修止观、非修定不可。

  “何等名为最胜功德,谓胜处、遍处,诸圣神通,无诤愿智。”“胜”是胜利,“遍”是无所不到。一切诸佛菩萨所证的神通妙用的境界,都能够证到,不是理论。达到与人无诤论,没有人我是非的烦恼,就如刘鹗的诗,“自从三宿空桑后,不见人间有是非”;《金刚经》上说,须菩提为人中第一,达无诤三昧。“愿”是大愿境界发起了,你们学佛哪一个发起了大愿?大概自己发起的一切大愿,都是在保护自己,爱护自己,为了自己。

  像昨天晚上有一位跟我数十年的学生,他问我:“你为什么要这样忙?这么苦?这是何苦来哉呢?我实在想不通。”我说:“你又学佛,又打坐,又参禅,又是学哲学,又听我的课,现在还问我这种话?”我夜里想象,比比皆是,没有一个真正发愿的,连他都如此地想,别人更不用说了。所以,没有人真正发愿,牺牲自己一点都做不到。不过,也难怪,因为没有修持到这个境界,是做不到无诤的,愿也发不起来,智也发不起来。不要认为发愿容易,不容易呀!光打坐念诵,愿没有发起,没有用的,先要学普贤行愿的正行,“无诤愿智”。

  “无碍解等,虽先于彼欲界诸色,已得离欲,然于彼色,未能证得胜解自在,为证得故,数数于彼思维胜解。”无障碍的智慧,一切见解殊胜,就是“无碍解等”。佛法的求证,不是搞思想的,千万注意。为什么要做工夫修行?在欲界诸色,已经得到离欲了,但是你对欲界中的色法,即物理世界,“未能证得胜解自在”,不能自由自在,不能证得。换句话说,子弹射过来,你想钻进地下去躲子弹,但你钻不进去,不能像穿山甲一样自在进出。为了证得一切,为了证得万法唯心,真正的唯心是能转物的,所以必须要“数数于彼思维胜解”,要智慧地开发,智慧地证明。

  这是八背舍的第一条,“有色观诸色”。有色是利用欲界的一切光、色,来修离欲。离欲以后,证到超过欲界的胜解光明智慧之定,可以证得神而通之,可以证得大愿、大智、无障碍的解脱等殊胜功德。这都是真实的事情,不是理论,更不是理想。

  “云何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谓生欲界已,离色界欲,无色界定不现在前。”这是进一步了,到了第二解脱,虽然生命还活在欲界中,已经超越离开了色界的欲。色界还是有欲,勉强不叫它是欲,叫它是爱。

  我经常说,现在人类所讲男女之爱,勉强来比方,是情、爱、欲三个字。无色界是情,色界是爱,欲界是欲。所以欲界与色界的天人,在佛学上来说,爱欲的事很有趣。佛也讲了欲界天人境界的男女关系,两人眼睛互相看一下,已经达到爱欲的目的了。色界无色界天人,彼此都不必见面,彼此只要想一下,心念已经相通了。一个是情,一个是爱,一个是欲,但都不能说离欲,都还有广义的欲,所以离欲谈何容易啊,它就是电感作用。

  欲界天人的儿女是爸爸生的,差一点的肩上生,或者头顶裂开就跳出一个人来。道家、密宗所讲的修持,能修到身外有身,就是色界生孩子的情况了,是真有此事的。所以顶门打开、梵穴轮打开是真的,那就到了色界的境界了。欲界的男女两人,结婚可以生出人来,但是修持的人,只要工夫做到了,不管男女,自己就能生出另一个生命,新的生命跳出来,女的也变成男的了。所以转女成男是这样转的,不是开刀来转的。这个世界开刀都转得了,而人本身具有这个功能,为什么转不了?转不了是自己工夫不够,对不对?如果无色界的定还达不到,绝对舍念清净是很难达到的。

  “又不思维彼想明相,但于外色而作胜解。若于是色已得离欲,说彼为外。由二因缘,名内无色想,谓已证得无色等至,亦自了知得此定故,不思维内光明相故,余如前说。”

  进一步再说,因为你不思维,没有在禅定思维中。思维不是思想,思维修就是禅定,“彼想明相”,色界的那个光明清净境界,你梦想、推想都想不到的,除非达到那个禅定境界。“但于外色而作胜解”,因为你不能知道上界的色相光明,只以欲界外色来做胜解。“若于是色已得离欲”,这个色也可以包括光色,就是物理世界,不是物质世界。我把科学上这两个名词分开来用,物质世界是讲这个地球的万有;物理世界等于天空所包含的,看不见的。科学尚在求证物理世界的色。“说彼为外”就是向外驰求的。

  由这两个因缘,自己知道得到了这个定,内在光明也不要了,进一步也无光明,进到无色界去了。“余如前说”,详细的不必讲了,前面有寻有伺地统统已经讲过了。

  “云何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谓如有一已得舍念圆满清白,以此为依,修习清净圣行圆满,名净解脱。”这是第三解脱,一切具足的,不是你花时间去受了具足戒就具足了。此处说的是真具足,已经达到四禅境界,工夫到了舍念清净,圆满清净白业,止于无恶。由这个地方起步进修,修习清净之圣行,就是圣人境界的一切行。起心动念,等于我们儒家所讲的“止于至善”,无一不善,如孔子所讲“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胜境界之行圆满,叫做“净解脱”,这是真正的净解脱,也可以说是真正的净土。

  “何以故,三因缘故,谓已超过诸苦乐故,一切动乱已寂静故,善磨莹故。身作证者,于此住中,一切贤圣多所住故。”

  什么了理由呢?大家把“身作证”圈点起来。你们出家修行干的是什么?就是要“身作证”啊!三个因缘,就是三个原因,第一已经超过诸苦乐,到达了四禅境界舍念清净,这个境界就是净解脱了,无苦亦无乐。以理论来讲,等于庄子所说的,人到了中年,“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喜乐都不动念了;也就是孟子说的“四十而不动心”,那是世间法。以出世间法来说,这个时候无苦亦无乐,既无欢喜亦无悲,但不是冷酷的,也不是寡情的,而是圆满的、清净的、慈祥而喜爱的。

  如果到达无苦亦无乐,而呈现出一脸寡情相,冷冰冰的,那就不对了,那是枯木禅,不得了的,他生来世果报会变成植物。真的是这样,你们看经典时,看不出这个道理的,像有些植物里头也有神的,花神、木神,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无苦亦无乐,是慈祥而且生机活泼泼的,一切动乱已经到达极为寂静的境界,寂灭清净。

  等于拿到一块宝石或黄金,天天擦,擦得发光发亮,一点染污都没有,就是善于“磨莹”,把它磨练,永远发亮发光。“身作证者”,这个肉身就可以即身证果,现生之身就证果。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都住于这个境界中。真正皈依僧,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不是皈依现在这些普通僧。

  “云何空无边处解脱,谓如有一于彼空处已得离欲,即于虚空思维胜解。”这是第四解脱,有的人达到了空的境界,就离欲了,色界、欲界的欲都离了。“于虚空思维胜解”,在空的境界里,常生解脱智慧,样样都懂了,无所不知。

  “如是识无边处解脱,于彼识处已得离欲,即于是识思维胜解”,要晓得,空有空的欲,贪着于空就是空的欲,贪着于识就是识的欲。“于彼识处,已得离欲。”第五解脱是在本识,于识上思维胜解,开拓无比的智慧。

  “无所有处解脱者,谓已得无所有处,于识无边处思维胜解。”第六解脱是在无所有处解脱,这不是断灭见之无所有,是知道一切唯心,一切唯识,在毕竟空,胜义有中,生出大智慧之胜解。

  “有顶解脱,更不于余而作胜解,乃至遍于想可生处,即于是处应作胜解。”第七解脱是得有顶天、有顶地之胜解,是智慧所生的解脱法门。不是在下届下地而生的智慧,而是随时随地都在想可生处,愿力意想所生处,“即于是处应作胜解”。随时随地在理上了解,在修持上就了解,应该是有顶天的修持,如何到达定慧。有顶解脱也就是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前七解脱,于已解脱生胜解故,名为解脱。”前面七种解脱,工夫真做到了,才是解脱。这里大家看经不要马马虎虎地看过去,你工夫做到了解脱的境界,你的见解到了、智慧开了,生出解脱的知见。等于六祖见五祖的时候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就是生胜解脱,这样“名为解脱”。如果工夫到了,而智慧不开,不算解脱。打起坐来有定,放下腿来,定也找不到了,这哪里叫解脱?一切处、一切事、一切时,皆在定,而且智慧随时在解脱,这才叫解脱。

  “第八解脱,弃背想受,故名解脱。”注意!大家现在打坐,有几位有一点入门的,但是考察自己看看,你坐起来,意境上有思想没有?有感受没有?身心上这里气脉通了,那里气脉动了,这都是触受境界,都在五蕴的受蕴上转,哪里有解脱!要弃舍“想受”才行,就是抛弃感觉与知觉,如如不动,证入性空。如百丈禅师所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六根六尘,沾不住了,体露真常,到了这个境界,才叫做解脱。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