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如瑞法师:佛法的受用就在当下

如瑞法师:佛法的受用就在当下


道心道心,道是不能离心的,也就是说心应该缘于道的。

  我们知道,心在初训练的时候,一定要让它有所缘。如果这颗心不好好地去用,缘于与道不相干的事物上,会浪费我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的。

  就拿手机来讲,如果通过它是说一些没有用的话,便和修道是相背离了。而且会让你的心不断地攀缘,不断地感到不满足,就像打出去一个信息,你会想着让对方回你一个等等。所以整天会因为缘于这个无情的东西,在虚妄的当中浪费掉我们的时间。因此,不是工作确确实实地需要,手机是可以不要的。

  昨天见一位同学把一个很好的手机舍出来,我很赞叹随喜。她也是考虑了很久,终于想明白了。我想是不是我说了一句话而让她有所触动:越是贪著的越应该舍,越是舍不下的越应该舍。不是说人人都去舍手机,而是人人都需要舍弃那颗攀缘于虚妄的心。

  众生是见相就著的,因为我们见到张三李四,确实还是张三李四,但是当下的智慧生起时,就要知幻即离。如果见相便能够来观察到它的虚幻性而离开,佛法的受用在当下可以得到。这也就是我们的道心生起来的一个表现。

我们常常都会说到道德,什么叫道德呢?简单的说,修行为道,持戒养德。我们出家人的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作为一个出家人,如果不能善用其心地来修道养德,就等于没有一个修道载体。

  因为现在修内观禅的人很多,所以也会碰到有人问到一些关于禅定的问题,比如说初禅的境界怎么样啊?乃至于四禅又是如何等等。

  我就想,我们有没有讨论过,当你想得到初禅的时候,应该知道初禅是属于色界天的定,要修色界的定,就必须得放下对欲界的贪著。通俗的说,也就是要去除内心的五盖和对五欲贪著。五欲指色、声、香、味、触,五盖指贪、嗔、睡、掉悔、疑。这就是达到初禅的一个标准。而要达到这个标准,也是离不开前方便的。前方便是什么呢?

  我们天天在喊闻思修,要思维什么?整个的三藏十二部都是教给我们思维苦空无常的道理。如果你真正能生起来苦空无常想,还有什么可贪的五欲放不下?还有什么五盖不能去除?自然就会照着佛的教去做了。从事到理,然后事理的融合,乃至于上升到华严事事无碍的境界。都是完全有可能达到的。

  我们想得到初禅,要去除五欲,离开五盖很简单,那就要看看我们的心有没有生起来无常想,每天的身口意,有没有离恶,在我们的内心里有没有生起来一种智慧,来抵挡住外面的种种诱惑。

  如果我们真能善用其心的来修道养德,自然一切的善妙功德能获得。

  居士:师父,您好!我想请问您一下:人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人来到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谢谢!

  如瑞法师:这个问题不单单是今天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时候,他的弟子就问了他这个问题。孔子怎么回答的?

  “不知生,焉知死也!”

  意思是说,我都不知道你生从哪来,怎么知道你死往哪去呢?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关于对生命真相的探讨,不单单是我们现在的人希望了解,从古到今,只要有了人类,有生、有死,就一直在探讨。

  我们如果了解了佛法,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了。了解佛法,前提你一定要相信因果,所以要皈依三宝。想要做一个佛弟子,首先第一个条件:你接受不接受因果的观念?如果不接受的话,那不能做佛弟子的。

  就儒家来说,像三纲五常,孝、悌、忠、信,仁、义、礼、智、信等等,讲的是做人的法。在佛法当中有做人的法,也有做天人的法,做菩萨的法等等。包括了不同层次的法。你的目标,志向是什么,佛法都相应地教给你一个法。好,你要做人,就教给你怎么样好好的做人。

  同样是做人,佛教里的做人和儒家的做人前半部分是一样的,都教你要做一个好人。但是后半部分就有差别了。

  儒家告诉我们:按照三纲、五常,《四书》、《五经》这些,好好的来做就行了。但有些人就说:我就不想做好人!你做好人你做去!我不做!

  佛法就告诉你,为什么要做好人。因为因果是不虚的。如果你好好的做人,下辈子还能当人。如果你不做人的事,你下辈子不能当人。

  实际我们看到的你、我、他,张三、李四,都是生命中的一种现象。七、八十年、一百年后,身体死亡了,这种现象就结束了。

  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佛教因果的思想告诉你:都是从你前因而来,你又继续创造你的未来。所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做者是。”

  佛,是觉悟的意思。觉悟就是让你明白,没有一个创造人类的救世主。如果有一个救世主创造人类的话,为什么创造好人又创造坏人,专门让坏人来欺负好人?大家想想这个道理。所以佛教说,谁也没有创造谁。佛陀只是说:我觉悟了,我没有创造真理,我只是一个发现了真理的人,我明白了宇宙和人生的真相。

  我们说人生的真相,佛就告诉你,原来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所承受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的,没有谁强加给你。我们这个生命体像一个长河一样,生命的现象在一息不停地向前,这生结束了,下一生又出现,结束以后又再出现、出现…为什么会出现?只要你有思想,就形成思想的意识流,你的语言、你的行为、你的思想在不断的创造自我。你自己承受的这些都是你自己做的,你自己来承受的。所以你要问从哪里来,就是这样的。你不断地在造作,不断地在承受。

  当你真正的没有妄念的时候,不起思想的时候,你说你从哪里来?你自然也不会来受生的。只要你有造作,你就一定得承受你造作所结出的果实。

  所以我们今生就会看到一些现象:有的人我从来没见过,但是第一眼就见他不顺眼;有的人第一眼见他就觉得挺喜欢。有没有这种感觉呀?实际这就是我们过去生中所结的不同缘。

  大家来朝拜五台山文殊菩萨,希望能象文殊菩萨一样具足智慧,让我们懂得因果,让我们来了解宇宙和人生。你明白了因果,具足了智慧,就会人事练达,家庭你知道怎么样去和睦,为人处事你知道怎么样去做。

  文殊菩萨说: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我们这颗心,或者说思想,佛法里说的意识分别的心,是能大、能小、能好、能坏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遇到善缘,给你开导开导,你可能就会说:我发愿要断除一切恶事,尽做善事!这是不是好的思想呀?但要是经常和不善的人在一起,可能你也会产生坏的思想。你的心量可以大:我愿意帮助一切人;也可以小一点:我只管我一个人。所以心能大、能小、能好、能坏,所以只要善用这颗心,就能够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怎么样改变我们自己呢?随便举个例子吧,假如你同一个办公室,有个人老是和你作对,但是就得在一起工作。他一进来,你不敢骂他,心里“讨厌死了!又来了!…”你想想,当你起不好的心念的时候,你每嗔恨他的时候,是对你有利益呢?还是对你有损害呢?当你对别人发怒的时候,首先是你自己受到了损害!所以佛法说,你能不能转一下呀?你就要想:如果我今生没有什么对不起他,可能我过去生对不起他了,他老给我制造不痛快的缘。我没办法阻止他对我的伤害,但我可以管住我自己,我不接纳他对我的伤害。我给他一个祝愿:希望你别那么恶了,三宝加被你变得善良一点吧,我们结一个好的缘!在你这样想的时候,你心里充满原谅、包容、喜悦,这个时候是不是对你有利益了?

  所以学佛法,就是你把世间的一些东西颠倒一下,翻个个儿,你就是有智慧的人。你翻不转,去恨他!实际首先伤害的是自己。所以慢慢有智慧的话,就能处理好家庭呀、人事呀等等。

  希望大家来到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都能得到智慧,能够明白:

  人生活百年,不解于佛法,

  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知。

  真理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明白真理的话,我们生也糊糊涂涂地生,死还会糊糊涂涂地死。

  你们希望不希望得到快乐呀?(众答:希望!)你们就得好好地拜文殊菩萨。才能够有妙上的智慧,用妙眼来看这个世间。

  你想想,其实只有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地产生快乐。如果希望外界给你的话,它可以给你快乐,也可以给你不快乐,因为一切是无常的。世间上任何都是无常的,都在变的,希望你不要执着,你放下吧!不管你做老板也好,不管你做各种事情也好,缘来了,我们就好好的应。缘去了以后,我们心就静。来者应,去者静,都很好的来做好每个人有智慧的自我。

  阿弥陀佛!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曾经有几位道友,她们都发愿说:今生当中,修行一定要证得道果。说起来容易,真能那么容易吗?但慢慢的我觉得实在也是容易。我们先不说用大乘的顿悟法门,且就所谓的小乘佛教来看,佛在《增一阿含经》里给比丘们说:若能做到三种法,现生证二果,继续用功,乃至于得四果。

  哪三种法呢?

  第一种法,诸根寂静。

  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经中说:比丘若眼见色。不起想著。无有识念。于眼根而得清净。因彼求於解脱。恒护眼根。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不起想著。无有识念。於意根而得清净。因彼求於解脱。恒护意根。”意思是说当六根接触到外境的时候,要不起种种的分别执著,恒护根门。

  这要作到很难。但前提我们可以依戒法来慢慢训练自己:眼不见非法之色,耳不听非法之声,乃至于心不想非法之事。戒定慧三学,我们先依戒法,有意地远离缘非,经过久久的熏习,思惟,要作到诸根寂静,也是很容易的。

  第二法、饮食知节。

  吃,不是为了让自己长得白白胖胖的,而是要把饮食当成药物,来疗治饥饿的旧病,让新病不生。借助于这个色身,来修于道业。也就是食存五观中的第五观: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第三法、不失经行。

  经中说:云何比丘不失经行。于是。比丘前夜。後夜。恒念经行。不失时节。常念系意在道品之中。若在昼日。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阴盖。复于初夜。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阴盖。复于中夜。右胁卧。思惟系意在明。彼复于后夜起。思惟深法。除去阴盖。如是。比丘不失经行。

  这里所说的“经行”,包括行、住、坐、卧四威仪。道品,指三十七道品,归纳起来,就是正念。比丘昼夜六时,行住坐卧,都要让自己住于正念当中,思惟妙法。如果修念佛法门,能住于佛号当中,也是属于正念。

  佛说如果能修习此三法,现身得于二果。从经中可以看出,修行要证果,确实不难,只是看我们肯不肯给自己一个训练而已。

  佛又继续说:比丘们,有三大病——风病、痰病、冷病。风病用酥治,痰病用蜜治,冷病用油治,就能治好。同样,我们的心有三种病——贪欲病,嗔恚病,愚痴病。也有三法对治:贪欲的病生起来,要用不净想对治;嗔恚病,生起来了,用慈心去对治;愚痴病,用思惟因缘法,住于因缘观来对治。这样,三种病都能够治好了。

  既然佛为我们说了这么多的法,为什么要强调依戒起修?

  因为我们凡夫的心时时处处在一种粗狂当中,所以先要依戒让身远离缘非,回归于内心,渐渐去除粗的烦恼,让心变得越来越宁静,越来越微细。乃至于起一个什么样的念头,都能知道。比如说,当一念的贪欲心生起来了,你马上就能觉了:哦,生起来了!赶快用相应的法来对治。如果你每天都能观照好自己的念头,知道现在是起善念了,还是起恶念了,并能用相应的法来思维作观。我想你的修行可能就有一些进步了。

  其实,要作到这些并不难,但我们就是不肯做。总是想着要找一个什么法来修。每天拜佛诵经,也只是盲目地求数目的多少。而不知道作这些是为了什么。

  我们磕头拜佛只是一种方法,拜下去的时候,心要清楚明了地缘念身体的每个动作,来对治种种不善的念,继而对治妄念。要让心趋于定的当中,寂静的当中。所以不管用什么样的法,一定要通过思维,知道用这些法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看到个别的人,很用功,但是烦恼很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他把用功和修行分开了。虽然拜了很多佛,念了很多经,也只是停留在种善根,积累资粮方面。最主要的是,通过诵经拜佛这些法来对治我们的烦恼。当你贪嗔痴起来的时候,怎么样来呵止它,怎样用相应的法来对治它。比如说,当你不慎与人发生争执了,你马上就要生起观照:我为什么要和他争执?是我的什么心起来?是嗔恨心还是嫉妒障碍的心?然后马上呵斥自己,要忍辱退让。

  所以一个出家人看他的外相很安详,但他内心里很忙,因为他要让正慧现前,来对治那些邪念的。因此佛法确确实实没有离开过我们,只是我们不知道怎样来使用而已。于是借助于打坐、经行、诵经、拜佛等等来慢慢调伏自己。正如那些祖师大德们所讲:放下心中的五欲,这才算是修行。

  但我们要在生活当中真正能作到看得破放得下,心里不生一念贪著,每天的起心动念都能清楚明了,乃至于证得道果,就看我们怎么样去付之于行动了。阿弥陀佛

 法句经:

  奋勉不放逸,克己自调御,智者自作洲,不为洪水没。

  暗钝愚痴人,耽溺于放逸,智者不放逸,如富人护宝。

  佛在《法句经》里这样教导我们:一个有智慧的人,能每天念于死的人他不会放逸。一个能常念死的人,他的心胸可以变得开朗豁达。就像用动物皮做的皮包,它淋雨以后会变得更加柔软。我们总是想,在我的生活之外,还有一个我所要修的。实际佛法的觉性,是时时刻刻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能够点点滴滴修起来;所以佛法说了那么多,反过头来都是要解决我们生死的问题,不管长说短说、大说小说都是要让我们放下对五欲的贪著。

  曾经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出家人,他希望能得到一顶袈裟,正好有信士供养了他一顶,质地比较粗糙,不太好的袈裟。他路过家时,就让他的姐姐把这顶袈裟又重新捣制,成了一顶比较好的袈裟。他本来是个很用功的人,但是看到姐姐重新改制的这顶袈裟,就生了贪著心了,对这顶袈裟特别的喜欢。在他得到这顶袈裟的当天,因为所吃的东西没有消化就死去了。死了以后,当下就转成一个跳蚤,爬在了他的袈裟上。大众僧要分亡人物的时候,佛就制止大家说你们不要分,你们大家有没有听见有人在喊叫说:"不要动我的袈裟!"当然大家听不到了。佛就讲某某人因为贪著袈裟的缘故,现在变为一个跳蚤已经爬在这个袈裟上了。大家不要动了,各自回去,到七天以后再来分这顶袈裟。我们知道跳蚤的生命也只有七天。本来,按他平常的修行,完全可以走向解脱,但是因为贪著袈裟的缘故,他只获得了升天的果报。佛就告诉大家,如果那天大家去动了那顶袈裟,修行者去护他的袈裟,一念的嗔心起来,必定要堕落地狱的。由于他平常所积聚的善业,他得以升天。

  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念无常。一顶非常喜爱的袈裟,上午得到,晚上他就往生了。所以佛才说:"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如果能天天都念着无常,他还能贪著那件东西吗?一切有形的,我们都带不去的。

  以前上课时问小朋友们:世间上什么寿命最长?说乌龟等等。只要有形的,他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只有真正智慧的寿命,他才是无限的。我们在生死里轮回,这一期业报,是生命体上的一个现象。我们不能对它产生任何的贪著,也不能贪著它身外的一切东西。既然是身外的,那就一定带不走的。所以能陪伴我们的只有很好地修道,智慧可以陪伴我们、解脱可以陪伴我们。

  我们大家借助现在给老师父助念往生,应该生感恩心,去为别人助念,实际正是要提醒自己。面临着一个将要死亡的人,我们的心情又做如何?“若见他人死,我心急如火。不是急他人,眼看轮到我。”虽然我们常常说这首偈,但是有没有生起来迫切感?实际谁也没办法说,我明天将会怎样。所以佛就说:一个能每天念于死的人,并不是让他放弃现前,而是告诫自己———正因为会死,才更应该珍惜现前,要尽到现前应该尽的责任。

  念死,是让我们学会理智的去面对;念死,是更应该知道珍惜自己的当下。所以去助念,我们大家的心不要急、不要燥。在临终的时候,如果对方真的能放下,他的心无牵挂的时候,他会什么都清楚的。我们也会看到,一个生命真正结束的时候,有的时候它容易,有的时候它也不容易。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看到一个人,他要经历四大分离的痛苦。所以老师父就说:“以前说四大分离只是在书上看到的,现在我体验到了。”而且,你看老师父的信心,这也是常人难以来做比的。在老法师往生的时候,我们也是助念,也就是人家活着时,念临终的一会儿了,而往生以后,我们念了前后九天。那时侯,北京黄念祖老居士还活着,他说:“给别人助念往生,正是给自己积聚往生的资粮。”所以也是难得的机会。

  我们把每件发生在我们生活当中的事都能够生起觉照,让我们事事都在修行。所以,通过我们的助念,让我们更加对生命生起来珍惜心,好好的来利用我们这一生,让我们解脱就在今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法句经: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为智者。拂除尘垢无烦恼,不复重来生与老。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岁数很大,接近死亡的老人。他的一生也没有做过什么善的事情;但他的儿女们非常的孝顺,也皈依了佛陀。于是儿女们就把佛陀请到家里,希望佛陀能对他们的父亲开示。佛陀说:“你已经像干枯的树叶,魔的使者已经来到你的身边;你已经到了死亡的门外,旅途中你没有任何的资粮。”

  这里面的意思,大家都能听明白,虽然我们现在可能还年轻,还没有成一片枯叶;但是你要知道,枯叶它一定是绿色的树叶变成的。当过了冬天,大地复苏,树枝发芽变绿。经过夏天,到秋天,秋风扫落叶,再到冬天这种凋零的景象,我们看看树上还零零落落的有些树叶。我们都说春夏秋冬,佛教里说法都先说冬,冬春夏。任何的事情,佛都希望提到它的时候,能引起我们无常的观念。

  很多大德也警觉我们:学要学得多,实际修只要念起死来,修行就能入门。如果你生不起来,无常大鬼不期而至,就是说不能把自己观想成这么一片枯叶,随时被风吹下来就会丧生,那就没有入门。现在确确实实感到,虽然我们今天还在蒙昧,但死亡的使者即将要敲响我们的门了,如果我们不好好的积聚上路的资粮,我们这一生结束很容易,但下一生的开始又会怎样呢?

  我们这几天的事情也是比较多的,尤其今天,一方面要去纪念一位老和尚往生三周年;另一方面,后面也有一位老师父在以身说法,让我们去给助念。其实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是在给我们上课,无非让我们来了解生命的真相。生和死是生命的两头,我们了解生可能非常的困难,但我们了解死是非常的容易。我们去给那位老和尚纪念往生三周年,也是让我们去了解死,现在给那位老师父助念往生,也是在了解死,一旦了解了死,我想就很容易了解生了,也就能够生起来生死的心。所以说,遇到的每件事,对我们修道来讲,都可以在你接受这件事情当中去悟得苦空无常。

  对于死的这类的话题,在家人都很避讳,不愿意谈,但对我们出家人就要好好的看,好好的谈,真正的通过去为别人的助念,观察别人的死,对我们来讲,是我们修道的助缘。一方面是让我们觉醒,世间上无论贫富;无论官位多么的显赫;不管有多么大的成就;当他断了那口气的时候,冷冰冰的躺在那里,谁也逃脱不了这样的结果。所以,死亡应该是一位伟大的、平等的评论者。当我们了解了它,就不会恐惧它,而更应该激起我们知道生死的事,固然在外缘上你有好的福报,能够遇到很多好的外缘;但是都不如自己起来精进用功修行。

  佛在法句经里面教导我们"如己自造安全洲,迅速奋起常精进。"这个安全洲,就像水里面中间有块陆地一样,不会被水淹没,这个安全洲要我们自己来造;通过我们修行,如果你能够建造的起来,生死的海水就把你淹没不了。否则,你就会被生死的大海所吞没,在里面头出头没的生死流转,如果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在生活的修行当中,拂去烦恼尘与垢。

  我们学习<<俱舍论>>就是让你知道什么是烦恼,同时知道烦恼怎么产生的,让我们能够去掉这些烦恼;而且让我们知道烦恼就像尘和垢一样,它是能够去掉的。烦恼它有来处的,你要知道它的来处,跟踪追击能把它去掉,就像桌子上的尘垢一样,能把它擦得掉。如果真正的能够去烦恼,不复重来生与死的。谈到生和死的种种的事情,那都是很自在的事了,来是为众生,去也是为众生,到生死自如的时候,又是一番境界。世间上五欲的快乐是暂时的,而真正了生死得到自在自如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快乐。

  曾经看到小孩子的天真,青年时候有旺盛的精力,慢慢步入中年,一直到老年。为什么建清泰园?我要建一个人生旅途站,就是让你从一生下来,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去重新走一番,当真正的到七十、八十的时候,你的前方又是什么样的事情在等待着你?所以,有一幅图画,形象出死亡的形象,一具骷髅张开双臂在拥抱你,你想想人生的旅途上,总是要找到一个归宿,找到一个解脱的方法。

  我们为什么要来出家?实在是知道了老病死的不可爱,不光泽,所以,我们发心出家,是为了把自己献身于众生当中,引导众生能够认识生死、了脱生死、真正的觉悟宇宙和人生。我们出家人肩上的重任实在是大。所以,每日摸头自省,常常要给自己一个鼓励,高洁尊严人天师,如来亲子不自弃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这一生,珍惜自己出家的因缘,更珍惜我们有这样的机会,彻底地为众生奉献一番。因为出了家以后,才能够真正知道出家的境界,知道出家来做人天师,广度众生生与死。

  我们同学们还有来的居士们,让我们共同的努力!阿弥陀佛!

正物须正心,修行即在平常中。

  若离世间证菩提,怎见如来金色身。

  这是说明: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吃喝拉撒睡都有佛法,就看我们怎么样用心。

  我刚才来观堂的时候,看到门口放了两箱子法宝。你放法宝的时候,就要把他放正,不管是在纸箱子里也好,或者一本经书也好。

  我们知道,有法之处就有佛。所以,我们初出家的时候,老法师他们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经书不能露置,一定要拿经帕盖上;看完以后合好,拿经帕盖好,这才离开;放法宝都不许低于腰下的。平时看经,假如经书捧得不平,老法师都会呵斥我们:如果佛在你的手上站着,你一个手高,一个手低,就象一个人在那站着,你说,那可以吗?所以,作什么事情,都要把心用上,我们慢慢去体会。

  印光大师说“一切从恭敬中求”。又说“心田各不同,功德有胜劣。”同做一件事情,因为用心的不同,产生的结果不同,功德的大小也不同。你得到了一本法宝,应该真实的从心里生起来“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样的难遭遇想。就象老和尚也给咱们说的: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人若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所以我们得到一本经书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们现代的人,可以说什么都不缺,佛像啊,经书啊等等。看起来好象是福报,但因为不缺了,也就不生珍贵想,内心里没有恭敬,尤其随便扔,这又在损我们的福报,甚至你在灭法。为什么经书不让你悬空放?悬空放,护法都要赶快去接住的。为什么到法灭尽的时候,龙王把那些经书都收到龙宫中去了?我们应该好好思维,从我们的点点滴滴能够来用心修行,从我们的点点滴滴能来修我们的福慧。

  修行,无非是要开发我们心的内在的的智慧。这就一定得让我们的心纯净。让它纯、纯、纯、纯到我们的真心显现,你看心的力量有多大。

  无始劫来,我们一直流转生死至今。佛告诉了这么好的法,但是我们众生依然痴迷颠倒,不知道好好地利用很好的人身,来开发我们内在的无量的智慧。生活当中,正是开发我们智慧的好时机,如果你抛开了这一切,刚才说了:佛怎么示现金色身?大家去思维。好,阿弥陀佛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法句经:

  即使雨金钱,欲心不满足。

  智者知淫欲,乐少而苦多

  人的贪欲是无止境的,出家人上乞佛法也不应满足。因为佛法我们学得还很不够,要努力地去学、去修,所以出家人的时间也是不够用的。时间不够用,就要争分夺秒。

  世间人的不满足,就像佛在《法句经》里面说的,即使天上雨下金钱,这个钱多得要埋住人的腰,但是作为贪欲的人来讲,他还是不会满足。“智者观贪欲,乐少而苦多”,有智慧的人他来观察,知道世间的快乐都是暂时的,而且还会导致无穷的后果。其实这种快乐,只是外界的境,在刺激自己心的时候,产生的一种感受。但是当那个境没有的时候,那个所谓的快乐也就会随之而消失,所以快乐不是真实的。

  有智慧的人,会常常观察贪欲的过患。因为修行人首在破除贪欲,不能贪人也不能贪物。我们之所以要弃恩入无为,就是要寻找真正的快乐。

  佛法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让我们不要放逸,精进不懈地朝着前进的方向去努力。每天上课学了这么多,但是怎样通过文字般若,进入观照般若,最后了达实相般若,这中间一定需要修行。千经万论都是在讲修行的方法,让众生由此能够了脱生死,彻底断除烦恼,最终成佛。

  老和尚讲《金刚经》,也无非是让我们了解经意之后,不落断常二边,树立起正知见。

  凡夫执常,他看见这个事件、人物,不了达它是仗缘而生的,其本性是空,所以就会去执着一个实有的东西。知道了缘起性空的道理,就不会再去执著,但也不会违背缘起的法则。在日常的行持当中,一定是如法如律,因为如是因必导致如是果。法身是清净的,但是善恶又没有离开法身。我们通过学习就是要破除凡夫的常见,同时,还要了达任何的法,都不会独立的存在。比如说要了生死,就必须勤修戒定慧,这说明成佛也要仰仗各种的缘,才能够证得。

  学习佛法的目的,无非都是要让我们认识自我、看破自我、放下自我,最后超越自我。

  在现实生活当中为人处事,不要老执着一个我;在看问题的时候,也不要先来执着我的见,应该学会放下我见,要以佛见为己见。

  我们天天说要来长養自己的道德,戒律就给我们立出了一个标准,不管是止持还是作持,都是训练我们入道的。抛开了这个根本,不管上士道、中士道,都是没办法进入的。所以不管你将来的目标定得有多高,都要以戒律为根本。而且通过戒律的训练,要时常看看自己进步了没有。

  如果一个持戒的人,不懂得谦让、包容,这样就要对他的德打一个问号。如果僧团中的每个人都能学会谦让包容,就很容易达到身和共住,口和无诤。但我现在所焦虑是,大家有没有从最根本上好好地去做。很高深的佛法我们一下子修不起来,所以就要好好地听佛的话,次第学起。大家越学越懂,越懂就要越行,如果行不起来的时候,就要看看自己的毛病出在哪里。其实行不起来,还是没有真懂。好,阿弥陀佛!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