⒅作诸众生一切义利:佛国世界到处都是有益众生身心性命的事业。这是“事业圆满”,因为有益众生身心性命的事业都是在真理的要求下由智慧统摄著进行的,它不同于世俗事业的流转性、模糊性、无价值性,所以说是圆满的。
⒆烦恼:烦是干扰之义,恼是淆乱之义,各种邪恶的心理情绪能扰乱众生身心,使其常处在不安宁不安乐的状态,这些邪恶情绪就叫做“烦恼”。根据佛典的分析,烦恼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之别。“根本烦恼”指生命活动中那些基本的邪恶情绪,它们具有猛烈的作用和影响,能决定生命流转沦没的世俗品性,包括贪欲恨恶、愚昧、偏见、怀疑等,与基本的良善品性正好相对;“随烦恼”则指伴随基本的邪恶情绪之活动、辅助基本的邪恶情绪之活动的那些邪恶心理品性,像烦躁、嫉妒等均是。本经中所说的“烦恼”系通指两种烦恼而说,译文以“生命中的邪恶情绪”来翻译它,有时也直接称为“痛苦烦恼”。
⒇减诸烦恼灾横缠垢:这些事业能消除生命活动中痛苦烦恼的系缚和污垢。这是“摄益圆满”,利济众生的救度事业具有彻底解除痛苦烦恼的功能,所以说是“摄益圆满”。
(21)众魔:诱惑生命堕落的各种邪恶力量。按佛典,共有烦恼魔、蕴魔、死魔、天魔四种之别。其中,烦恼魔指生命中的邪恶情绪;蕴魔指追逐世俗生命生存方式的内在冲动;死魔指一切生命现象中引导至消亡的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力量;天魔则指人以外的天界神导,他们常引诱人犯罪,所以也是“魔”。
(22)远离众魔过诸庄严:佛国世界远远摆脱了各种诱惑生命的邪恶势力,它超过任何其他修行人所可能达到的净化世界,这是“无畏圆满”。佛国世界能抵御各种邪恶势力,不畏惧任何的邪恶势力,不遭受邪恶力量的干挠和侵犯,所以说是“无畏圆满” 。
(23)如来庄严之所依处:大意是,佛国世界是佛一切功业智慧的源泉和归宿。庄严,指佛以功业智慧自利利他。这是“住处圆满”,即是说,佛的一切智慧功业以佛国世界作为基础、保障,所以说其功业智慧绝不会消失,它们依据的场所是圆满的。
(24)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意是说,念慧行依序可配合三慧,也就是依闻力可念持所说 ,以思力来抉择理,以修力来趣入证果。游路,即“所走的道路”,这是“路圆满”,意思是说,菩萨修行时所依据的方法、所选择的道路是绝对正确、绝对可以导向真理的,所以说是“路圆满”。
(25)止:修行精神结构的一个方面,即心念相续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状态。
(26)观:修行精神结构的另一个方面,即指观照思维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状态。
(27)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大意是,修行人认真修学心念相续的思维方法和观照思维方法 ,根据这两种修行精神结构的培养,使生命从生灭状态中提升出来,这是“乘圆满”。乘,有载义、筏义、渡义。止观修行能把生命由流转变动的此岸引导到安乐自由的彼岸,所以说是“乘圆满”。
(28)空:亲光解释说:“遍计所执生、法无我,说名为空。”这是明确地把“空”解释成“一切存在现象实体的不存在”,这是著眼于存在论来解释的。
(29)无相:亲光解释说:“相谓十相,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六男、七女、八生、九老、十死,即是涅盘无此相,故名无相。”其中,色声香味触五相指物质世界,男女二相指生命世界,生老死三相指前二者都必须经历的发展三阶段。事实上,佛家所说的“无相”是从认识角度著眼的,一切认知对象都没有实体的存在,一切认知对象都是认知活动本身的显现和产物,因此被看成独立于认识活动之外的对象实体事实上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无相”。
(30)无愿:亲光解释说:“愿谓求愿,观三界苦,无所顾愿,故名无愿。”“无愿”是从修行论角度著眼的,由于一切存在现象都没有实体,一切认知对象也都没有实体,所以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修行生活中,在起心动念的每一刹那,都不应有与实体执著相联系的希愿、希求。“无愿”实际上是把“无实体性”的教法道理切实运用到日常修行生活中,驾驭精神活动的走向,以便使生命活动真正介入到向上净化的道业中去。
(31)解脱:解除系缚、解放身心的枷锁,使生命从生死烦恼中脱离出来。
(32)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彻底研究一切存在现象没有实体、认知对象没有实体以及驾驭自己精神活动的流向这三条原理,这就等于找到了通向佛陀宫殿的大门,这是“门圆满”。以上三条学理能使生命实现彻底的进化,能把生命提升到佛国世界的庄严风光裹,能使生命亲睹佛陀的真实面目,所以说它们是通向佛陀宫殿的门径。
(33)大宝花王众:大就是胜之意,宝花王即红莲花,佛陀宫殿的雕饰物。以此比喻佛陀法王所起的诸种胜妙功德。
(34)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花王众所建立大宫殿中:大意是,佛陀那朵朵红莲雕饰而成的宫殿金碧辉煌,堂皇庄严,它们是由佛、菩萨、天龙八部以及其他一切修行人用美德和智慧筑造起来的。这是“依持圆满”,意思是说,佛陀宫殿依据美德和智慧,美德和智慧超越一切凡知俗行,所以它是圆满的。
译文
世尊,他已经获得最高、最圆满的觉悟,他生命的一切活动都是净化了的,既不像一般众生那样如胶似漆地执著著生死状态,也不像要求摆脱一切身心活动的修行人,贪恋著安宁安乐的内心感受,身心也不得自由!佛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出于真理,出于存在的真实本性,他的一切生命活动又都归向真理,归向存在的真实本性。他同性生命,珍视生命,永远用慈悲的心肠感受著世俗生命的种种苦痛。他的智慧同其他契合真理的觉者相似,他的道业也与他们相同。他已破除对自我的实体执著,身心自由、圆满安乐;他已破除一切知识障碍,他把存在的实态看得清清楚楚,他的教法是真理的表述,一切世间的学说和理论都不能将它动摇。他面对的一切境界和对象都不能障碍他、系缚他,或者诱惑他,他在一切境界里徜佯往复,就像信步走在真理的家园 。他借助世间语言成立的佛教教法是奇妙殊胜的,对之不可用日常意识妄加推测,也不可用世间语言轻率论断。他在现实的生命活动里,能正确地推断过去周期的生命状况,对未来将会发生的一切他也能正确地预知。他已彻底打消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隔别,那种时间间隔只是世俗生命活动的形式,真正的生命绝不会在流动的时间中被拘束。他能就著众生的需要,同一时刻到一切生命世界现身。他已获得圆满知识,对一切现象都会有正确的决择,绝不犹疑。他熟知生命的情性差别,对于不同的人的需求,他能适宜的因材施教,方便善巧地把他们引向真理。他对一切教法都研究得清清楚楚,根据不同人的根器和理解力,他能选择适当的教法去开导他们。佛虽然经常现身于一般生命的世界中与世俗生命共在,但他的身体已经没有邪恶情绪及生存行为所带来的染污,因此:不能对他的身体妄加分别执著,怀疑他和一般生命的肉体究竟是同还是不同;他的智慧正是那些后学者应当追求的,佛已成为他们的表率。佛的真正生命摆脱了一切的差别和对待,它超出流转和变化,已达到生命活动的最完美状态。他的生命又是绝对智慧的产物,他拥有自身的同一性,不与其他佛的身体相混杂。他不执著任何极端的观念,也不在各种极端的观念间谋求调和。他亲身融入的存在实态是平等无差别的,他亲自体会的真理也是平等无差别的。一切的实体执著均已被突破,一切的差别和对待也已被打破。他净化了的生命活动充盈天地,他救度众生的功业无边无际。他的智慧和功业弥满全宇宙,从无边无际的过去直到无穷无尽的未来,他帮助众生,救济众生。他把喜乐和欢笑带给众生,他庄严的事业永无终止!
原典
是薄伽梵最清净觉①,不二现行②,趣无相法③,住于佛住④,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无障处,不可转法,所行⑤无碍,其所成立不可思议,游于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⑥,于一切法智无疑滞,于一切行成就大觉,于诸法智无有疑惑,凡所现身不可分别⑦。一切菩萨正所求智,得佛无二住胜彼岸⑧,不相问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证无中边,佛地平等⑨,极于法界⑩,尽虚空性,穷未来际。
注释
①最清净觉:清净,净化之义;觉,觉悟之义,意谓“佛已与真理圆满相应、圆满契合” 。
②不二现行:现行,即发生作用之义。凡夫、一般人贪著于生死,即留恋世俗生命的心理发生著现实作用;声闻独觉、一般修行圣人,贪著于解除了生命活动的生命,即贪恋安宁安乐精神状态的心理发生著现实作用;佛已与真理圆满契合,所以,一方面他不再留恋于流转变动的生存状态,在他的精神结构中不再有世俗的生命活动发生,另一方面他也不留恋修行人所达到的精神境界,他的精神生活不是纯粹静止安宁的,佛参与一切生命活动而又圆融无碍。译文仅取大意。
③无相法:即“涅盘”,指圆满安乐自由的生命境界。无相,没有“对象”,指精神生活突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生命境界认知境界裹不再有对立、对待和对峙。
④住于佛住:亲光释为:“显示世尊观所调化殊胜功德,谓住大悲,昼夜六时观世间故。”即是说,佛以慈悲情怀,观察一切生命的痛苦、愿望和祈向,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教化他们、帮助他们。
⑤所行:指现实生命的一切活动,或指现实生命活动的生存世界。
⑥其身流布一切世界:亲光解释说:“显示世尊现从睹史天宫来下殊胜功德,谓现化身普于一切世界洲渚,同时来下,入母胎故。”这是说,佛在证到与真理相应的真正生命后,已能根据世俗生命的要求,随意变现身体,使真理在生存世界上完美地体现出来。
⑦凡所现身不可分别:亲光解释说:“显示世尊能正摄受无染自身殊胜功德,谓诸佛身非是虚妄分别所起,无烦恼、业、生杂染故,以如来身非是杂染分别起,故不可分别。”这是说,佛的变现身体是真理的显现,他本身没有任何染污,因此不可对之产生执著,问他同一般生命是同还是不同。
⑧无二住胜彼岸:“无二住”是说佛的真正生命摆脱了生死流转的差别之相,它是自身绝对同一的;“胜彼岸”是说,由于佛的真正生命事实上以存在的真实本性为其体质,这样在得到真正生命后,就必然能将生命由生死流转的世俗状态引导到安乐自由的圆满状态,由此岸引导到彼岸。
⑨证无中边,佛地平等:亲光解释说:“显示世尊证真如相殊胜功德,谓真如相无有中边,远离一切有为无为中边相故,远离方处中边相故,如是真如即是佛地平等法住,证此佛地平等住故,遍知一切为无为等,于中不染。”这是说,存在的真实本性是平等无有差别的,它摆脱了对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与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的各种分别执著,也摆脱了一切空间间隔的偏见执著,佛亲身证入存在的此种本性,知道对一切存在现象都不可妄加执著,所以他生命的一切活动都是自然而然、顺其本性的,绝不会有痛苦烦恼能染污他的心性。
⑩法界:指一切存在著的宇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