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明如居士:见人得失如己得失_太上感应篇浅释

明如居士:见人得失如己得失_太上感应篇浅释

见人得失如己得失_太上感应篇浅释



明如居士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的意思是,见到他人得到名声、地位、财富、眷属等安乐,就像自己得到一样;见到他人失去这些,就像自己失去一样。“见人之得,如己之得”在佛法中也称为随喜,也即随顺他人的安乐以及安乐因而生起喜悦。“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实际上是悲心,也即随顺他人的痛苦与痛苦因内心生起悲悯,希望帮助他远离痛苦及痛苦因。

一个愚昧的凡夫在见到他人失去安乐及安乐因时,内心会有一种莫名的快感,而见到他人得到安乐及安乐因时,内心会觉得刺痛,好像自己失去了什么似的,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不善业,依靠这种不善的心态,即便没有去用言语与行为做什么真实的害人之事,也会遭遇诸多难忍的不幸与痛苦。

《迁善录》上记载了这样一则公案。宋朝大夫蒋瑗有十个儿子,个个都有毛病:一个驼背、一个跛脚、一个手脚不能伸直、一个两只脚都失去作用、一个疯癫、一个愚痴、一个耳聋、一个瞎眼、一个哑巴、一个死在监狱中。他的好友子皋看到之后就问蒋瑗:“您到底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遇到这么大的灾祸呢?”蒋瑗说:“我平生也没有干什么大坏事,只不过内心经常会嫉妒别人,而喜欢对我巴结的人。听到别人做了善事,内心就怀疑不信,听到别人做了恶事就深信不疑。看见别人得到好处,好象自己失去了什么似的;遇见别人有了损失,好象自己得到了好处一般。”子皋感慨说:“您内心这么邪恶,按理说应该满门全灭,恶报可能还不止这些啊!”蒋瑗听了他的话,突然感到很畏惧。子皋又说:“如果您能够改过向善,应该可以转祸为福,从现在开始,改正自己的心态,仍然不晚啊!”蒋瑗从那时候起,就痛改前非,努力改正心态,广修善行。过了几年以后,他九个儿子的毛病都逐渐痊愈了。

有人问:“为什么蒋瑗以希望别人不好的心会遭致如此恶报呢?”因为世间万象都是空寂的法身对人心念的回应。唐朝傅大士说:“有物先天地,无形长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意思是说,有一个东西在天地万物形成之前就有了,它无形无相,是万象的“主人”,而且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傅大士所说的这个“先天地”的东西就是真如法身,它会如实地回应我们的念头,将我们所输送出来的念头以实物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修心铭》中说:“夫法身湛然,遍一切处;报化一体,感应随机。”法身湛然空寂,周遍一切方所,它会感受我们的心念并作出回应,将心念中的心相化现为实物。所以,一个人的心念如何付出,就会如何得到。愿人得安乐,自己就会得安乐;愿人受苦,自己就会得苦。蒋瑗过去的心态恶劣,愿人失败与痛苦,不愿人成功与快乐,他的念头不断向真如法身输入了这样的“指令”,最终这些“指令”都应验在了他自己身上。

凡夫为何见到他人的安乐及安乐因会不高兴呢?究其根源,就是“我爱执”在作怪。凡夫由于爱执自我,无论在自己所享受的安乐以及所具备的安乐因方面,都希望超胜他人。所以,当别人遭到失败不如自己时,这个“我爱执”的压力就得到减轻,因而觉得轻松、高兴;而当别人超过自己时,自己心中的这个“我爱执”就遭受了打击,压力增大,因而不悦。例如,渴望名声者,在他人的名声超越自己时就会不悦;希望自己的子女出类拔萃的人,在他人的子女超过自己的子女时,就会不悦。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以“我爱执”而引发的嫉妒心,是一种非常邪恶的心,这种心是与天下人的安乐与安乐因为敌的。他人安乐了,自己就不快乐了;他人痛苦了,自己就高兴了。在人的所有心态中,还有比这更邪恶的心态吗?我们要知道,凡是心灵,最本质的期望就是远离痛苦得到安乐了,有情众生即便在睡梦之中,也是渴望离苦得乐的;而嫉妒心却冒天下之大不韪,竟然希望所有其他人的这种愿望不能满足,只是自己一人的离苦得乐愿望得到满足,这真是愚痴至极的一种心态!以这种心态,只能扼杀自相续中的一切美好,让各种痛苦降临在自己的生活中,使自己的诸多愿望化为泡影。有些人一生中做什么事情都成功不了,究其原因,就是内心深处有不希望他人获得成功与安乐的沉重习气。

面对他人的安乐及安乐因,嫉妒并仇视,就会在自心竖起一道厚厚的屏障。这道屏障会障蔽内心福德的种子,使之无缘萌发出来,因而所求难以如愿,即便如愿也要花费九牛二虎之力。相反,如果我们将心打开的,让自心与他人的心交融为一体,此时,他人快乐就像自己得到快乐一样,他人悲伤就像自己悲伤一样。如此,内心就通透无碍,一切障碍就会被扫除。在这种情况下,往昔所培植的福善成熟为安乐就没有任何障碍,自心向真如法身输送的愿望也会很容易得到承办。

随喜他人的安乐与安乐因,不仅可以使自己心想事成,而且还可以使自己积累功德与福报。《极乐愿文》中说:“闻听他人行善时,若舍嫉妒不喜心,诚心欢悦作随喜,佛说同获彼福德。”永明寿大师亦言:“随喜赞善,助他胜缘,虽不亲作,得同善根。”《普贤行愿品讲记》中说:“随喜下等者的功德,可获超胜彼之功德,譬如,一人行善未以菩提心摄持,另一人以菩提心摄持,随喜其功德,随喜者可获超胜行善者之功德。随喜平等者功德,可获等量功德。随喜上等者功德,可获相应自己心量之功德,譬如凡夫随喜八地菩萨之功德。”

往昔,胜光王迎请佛陀及僧众应供时,以一切资具受用,连续供斋一百二十天,场面庞大,只有国王能承办如此盛大的供养,常人无此财力。当时有一个贫女,见后心想:“胜光王财富如此圆满,也是前世积福所致。如今又遇到佛陀这样极其殊胜福田,积此大福德,真是希有啊!”贫女如此随念胜光王的功德而生欢喜。世尊知道后,当晚回向时问胜光王:“你所积累的福德,是回向自己,还是回向福德超过你的人呢?”胜光王回答说:“回向善根大的。”结果,世尊先念贫女之名作回向,连续三日皆如此。依常理而论,胜光王出钱供养佛陀及僧众,理应为最大功德主,但他的用心不如贫女随喜心善,所以所得福德也不如贫女。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说:“在修喜无量时,观想任意一位具有种姓、权势、财富、地位等生在善趣当中幸福快乐、长寿无病、眷属众多、受用具足的一个众生作为所缘境,对他既没有竞争的心理也没有嫉妒的情绪,反而在心里想:但愿他具有比这更高一等的人天福报,拥有吉祥富足、无损无恼、智慧广大等等众多圆满的功德,如果其他众生也能处在这样的位置,那我该有多么高兴啊!反反复复观修。首先,对自己比较容易生起喜心的任意对象作为所缘境来修喜心,比如自己的亲朋好友等具有功德、幸福快乐的人;其次,当相续中对他们生起了喜心以后,接着再对所有中等人观修;最后,针对那些损害自己的怨敌、特别嫉妒的对象来观修。彻底根除对他人财富圆满忍无可忍的恶心,对凡是拥有安乐的所有众生,修喜不自禁的欢悦之心,最终于无缘中安住。

“所谓的喜心就是指无有嫉妒的心态,所以我们必须以各种方便来修炼自心,想方设法努力使自相续不生起嫉妒的恶心。尤其是,佛子菩萨们发心利益一切众生,所要做的就是究竟将这所有的众生都安置在永久安乐的圆满正等觉果位,暂时让他们拥有人天增上生的福报,又怎么能对于众生由各自业力而获得的微乎其微的功德受用心不欢喜呢?如果自相续被嫉妒蒙蔽,从此之后对他人的功德就会视而不见,并且自身积累滔天大罪。”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