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过去现在未来这些菩萨们要修行成佛,都必须要遵守

过去现在未来这些菩萨们要修行成佛,都必须要遵守

「又《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前面我们学习到这个地方。每次讲到净业三福,我们都有很深的感触,因为这三条不但是净宗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可以说是一切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必须要遵守。三福后面,此地没有引到,《观经》上记得很清楚,这三条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过去现在未来这些菩萨们要修行成佛,都必须要遵守这三条,你说多重要!



  这三条第一条就是儒释道三个根,「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后面「修十善业」。儒释道的三个根,少一个都不行,特别是前面根本的根本,就是孝亲尊师。现在佛法衰了,传统文化衰了,也就是儒释道衰了,这三家都衰了。衰在什么地方?衰在没有人才,学习的人没有了。你说学习的人很多!表面上看是很多,几个会有成就?他没有具备修学的条件,条件就是孝亲尊师,这个问题严重。没有真正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学不到东西,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现在到哪里去找诚敬的人?不但诚敬的人没有,诚是诚实,敬是尊敬,诚实、尊敬就是菩提心,没有这种人,道统就传不下去,就绝了。



  现在修学,学的人很多,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没有这样的行持,他所学的是学术,是儒学、佛学、道学,学的是知识,不是智慧。所学就非所用,与他自己的生活、境界、行为毫不相关;换句话说,学得再好,讲得再好,著作等身,这个人依旧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甚至于还不如那些阿公阿婆,他们什么都不懂,但是他们老实、听话、真干。教他念佛法门他就老老实实念,念了几年他真往生了,瑞相稀有,他超越六道轮回了。那是什么原因?过去生中的善根,就像佛在大乘经上讲的,这种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今天遇到这个善缘,无量诸佛加持他,他能信、能愿、肯念佛,这人往生了,不是偶然的。知识分子很难生起信心,尤其在现前这个环境,我们把儒释道的三个根都丢失了,所以现在学习起来特别困难。现在所学的,那是搞学术性,把儒释道三家的典籍当作一种学术来研究,甚至于拿来做批判,现在有这种风气,比较,搞这些。这都属于知识,这是现代教学风气。古时候不是这样的,古时候学佛,释迦牟尼佛是榜样,要学跟他一样,真的拿到佛陀、菩萨、阿罗汉的学位,真成就。学儒,圣人、贤人、君子,这也是三个学位名称;学道,成神仙。真有受用,真实利益,真实智慧,现在没有了。



  这些典籍,我们真的能解它真实义吗?像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很难。所理解的是自己的意思,我认为是这个说法,你认为是那个说法,各有各的说法,不是如来真实义,是我们自己的意思,这就错了。追究其根本原因,我们没有遵守净业三福,把净业三福丢掉了。所以,世出世间圣贤之法,都要用这三条做根,我们决定不能疏忽。前面我们把第一条学习了,第一条确确实实就是儒释道的三个根,尤其「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是根之根,没人教了。中国在从前,这个根是小孩从一出生就扎下去。中国谚语,那个意思非常深刻,「教儿婴孩」,婴孩是刚刚出生,这才能扎得下去根。三岁、四岁他已经学坏了,扎根就难了,不听了。所以现在这个社会,大家都知道,做父母的,子女不听话,孩子不好教;在学校做老师的,学生不好教,特别是小学老师、初中的老师。什么原因?他从小一出生谁教他?电视教他。那个小眼睛睁着就看电视,他全学会了,他虽然不会说话,不会走路,天天在薰习。长大上小学,中国小学我不太清楚,早年我在美国住,美国的小学我知道,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用电脑,用电脑上课。计算机里面就收了很多信息,做父母的:不错,我小孩好用功,半夜在被窝里头还在读书。知道他看些什么?搜集计算机里头负面信息,愈学愈没法子教。所以学校里头,美国常有,学生杀老师、杀同学,滥杀无辜。他从哪里学来的?从电视学来的,从网络上学来的,他不知道那是错误,他在玩游戏。



  所以今天圣贤教育太难太难了!讲,有人听,听了也很欢喜,不能落实,他做不到。要想真的产生效果,必须要划一个小区来做实验,像古老传统那样我们真干,做出个模型,做出个样子来给大家看,大家看了有所感动,慢慢认真来学习。我们错了,希望下一代别错,希望自己将来儿女结婚,怀孕的时候就要开始教。把胎教找回来,把扎根教育找回来,再下一代就可以有救了。如果不从这上下手的话就没救,这一代不如一代。



  净业三福第二条,这个地方也没引进去,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才是佛弟子。前面一条不是的,前面一条是社会普通大众,这是我们一般讲普世教育。那学佛,学佛从这儿开始,就是没有普世教育的根你就不能学佛。所以佛法是建立在第一条的基础上,没有第一条怎么能学佛?第一条做到了再开始学佛。第一条是孝道,第二条是师道,佛法是老师。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孝没有了,师就没有了,像盖楼房一样,孝是第一层楼,师是第二层楼。这是讲受教育,这是佛陀教育。佛陀教育从哪里开始?从受持三皈。受持三皈是什么意思?把佛陀教育的宗旨告诉你。古圣先贤的教育,第一句话一定是这个,为什么要教?教学目的何在?首先说清楚。



  中国这一套东西,就在《三字经》上头一句,《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教育的宗旨就在这一句。教育跟受教育的人都要肯定、承认人性本善,那个善是什么?圣贤,人人皆可以作圣贤。要用佛的意思来说,人人本来是圣贤。那他圣贤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第二句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就是人人皆是圣贤,就跟佛法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教学头一个,教学跟受教的都要承认。本性本善,习性不善,教学的目标就是如何把不善的习性,从不善的习性回归到本善,教育就成功了。教育跟升官发财不相干,跟贫富贵贱也不相干,你学圣人。圣人是什么?好人,好人当中最好的人就是圣人。所以读书明理,他有智慧,他不会做错事情,他不会害众生。所以中国教育是圣贤教育。佛陀教育,从圣贤教育再跨上一步,走向出世间佛菩萨的教育,出世间的圣贤,究竟圆满的圣贤教育。现在人都忘掉了。



  教育也是由这生起的,就是因为有习性,所以「苟不教,性乃迁」,本善就变成不善。怎么个教法?「教之道,贵以专」,就是佛家所主张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佛家从守规矩教起,具足众戒。先「受持三皈」,三皈就是告诉你佛法修学的三大纲领,第一个皈依佛,第二个皈依法,第三个皈依僧,佛经上讲的。可是六祖在《坛经》上不是这么说法,他传三皈依是讲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你去看《坛经》。六祖距离我们大概一千四百年,佛法传到中国,从汉明帝到六祖唐朝这个时代大概是七百年。七百年不算短的时间,承传肯定出了问题。不出问题,能大师怎么会在《坛经》上这样说法?出什么问题?大家着相了。皈依佛,以为佛像就是佛;皈依法,经典是法;皈依僧,这是出家人。这就错了,普遍可能都犯了这个错误,所以他要纠正。他用皈依觉,然后给大家解释,觉者佛也;皈依正,正者法也;皈依净,净者僧也。这就说明,自性三宝是觉正净,住持三宝是佛法僧,我们要皈依自性三宝。



  住持三宝有没有用?有用,它来天天提醒我们,我们看到佛像,听到佛的名号,心里就要生起觉而不迷。皈依觉,觉而不迷,觉而不迷才是真正皈依佛,皈依自性佛。正而不邪,那是真正皈依法;净而不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叫皈依僧。外面三宝我们不要去管它,譬如出家人,这个出家人是好出家人,还是不好,不要去管他。看到他的形相,马上提醒自己,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个意思。我们供佛像,通常供三圣,修净土的人供西方三圣,阿弥陀佛是佛,观音、势至是僧宝,菩萨僧,每天你去念经,念《弥陀经》、《无量寿经》,这是法宝,三宝具足。你家里一个小佛堂,你看三宝具足。可是,把觉正净忘掉了,完全搞的是形式。这是什么?这就叫迷信,这把佛陀教育就变成了宗教,变成迷信。我们以为这样做目的何在?是希望升官发财,希望佛保平安,这不就是搞迷信了吗?跟佛教的本意相去远之远矣。六祖能大师讲得好,他这么一说,我们就明白了。



  所以学,头一个你学的是什么?觉正净全是性德,都是自性,就是中国儒家讲的本善。你看《大学》的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觉正净是至善。起心动念止于至善,言语造作止于至善,那是什么?那就是佛菩萨的行持,佛菩萨的境界,这真学佛。真学佛,觉正净就是道,道者须臾不能离,念念不舍,念念相应,这是传道。从哪里开始?从持戒开始,「具足众戒」。你已经修了十善,十善是世间善人,是你应该要做到的,现在拜老师,老师就教你具足众戒。在家学佛从五戒下手,出家学佛从沙弥十戒入门,沙弥有十戒、二十四门威仪,从这儿开始。「不犯威仪」,威仪是什么?规矩,我们中国人讲礼,要守礼,威仪就是礼节,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从这儿开始。小乘,出家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其实戒没那么多,戒只有十几条,多半是讲威仪;女众出家有三百条戒律,也是威仪多。如果扩展开,小乘有三千威仪,大乘菩萨有八万四千细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起心动念都有规矩,保持正念,不能有邪思,这是什么?这是学佛的根本。如果我们把戒律、威仪都丢掉,佛从哪里学?就没有了。因戒得定,学戒的目的在哪里?在得定,守规矩得定。定还是手段,不是目的,因定开慧,开智慧,觉悟了,那是目的。所以这是必须要遵守的,先要把这个基础打好。



  通常在中国古时候,这个第二条的学习是五年,叫五年学戒。就是做第二条这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五年。这个五年住在道场,道场有讲经的,以前道场是学校,有讲堂,这五年他不准听经,不让你听经。道场除了讲堂之外,还有行门,行门,一个总是禅堂,一个是念佛堂,大概行门都归于这两大类。你也不能到禅堂去参禅,你也不能到念佛堂去念佛。这五年干什么?作务,作务就现在讲劳动服务,我们今天讲,义工。你是初学来的,五年你要跟大众服务,为什么?修福!五年之后,新来的人,你这个工作交给他们,你才可以到讲堂去听经,到念佛堂去念佛。很公平,要为大众服务五年,然后就当清众,专心学习。所以它是学校,这个学校不收学费的,可是要做五年义工,人人都要做,平等的。



  这个阶段之后,那就是入第三福,第三福头一个「发菩提心」。你看第一福是善人,世间的善人,世间善;第二福,就是这个三条,这是出世间善,小乘;第三是大乘,正式契入佛的境界。头一个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前面我们学过,有事、有理,随事发心的,就是四弘誓愿,随理发心的高了。发菩提心此地后头有说,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我们下面会讲到。「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世间法我们就相信了,怎么摆在菩萨、摆在大乘?我初学佛的时候,这一句搞了一、二年,始终有怀疑。它如果要放在第一条,我不怀疑。为什么?我们都相信因果报应,难道菩萨还不相信吗?这第三条是菩萨。想了二、三年终于想明白了,这不是普通因果,这是念佛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真的,很多菩萨不知道。净宗法门,难信之法,不是我们难信,我们都很容易相信,菩萨难信。八万四千法门好难,不容易成就,可是他要遇到念佛法门,他一生肯定成就。这个深信因果还不就是我们经上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就是因果,后面往生净土不就是果吗?一往生净土就作阿惟越致菩萨,不退成佛,这是果,这真不是一桩容易事情。所以第三福有深信因果。



  然后「读诵大乘」,大乘经里头学一样,不是叫你所有大乘经都读,不是的。一样,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才能开悟。读诵大乘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开悟。一个人能一生学一部经,一般普通的人,上上根人不谈,上中下三根,上中根应该在三年到四年他清净心就现前,心清净了,妄念少了,心清净了。这就是得定,我们叫三昧现前。得三昧之后,应该也在三、四年,会开悟。上根的人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中等根性的人,不能大彻大悟,他也有大悟。彻悟是通教理,见性了;大悟我们通常讲解悟,没有证得,但是他能通教义,就是我本宗的东西没障碍了。彻悟是通一切的,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通了,那是彻悟。彻悟一定要有的,是以后的事情。念佛人在这一生彻悟不了不要紧,往生就是彻悟,所以深信因果这句话重要了。如果不是修这个法门,得大悟往往还是出不了轮回,这是真的。



  佛教传到中国来快两千年了,汉朝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正式传到中国,是当时的皇帝派特使从西域请过来的。到中国来是以国师的礼来接待,皇上的老师,这将近两千年了。两千年在中国确实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就远远超过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印度。我们看禅宗《五灯会元》,一千七百则公案,那就是什么?大彻大悟的,一千七百多人。《景德传灯录》,再加上教下大开圆解的,合起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超过三千人。这三千人都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像惠能大师一样。惠能大师突出,是在一句话之下彻悟了,别人没这个本事。可是三年、五年彻悟的有,十年、二十年彻悟的也有,三、四十年彻悟的也有。悟,彻悟,境界是相同的,圆教初住、别教初地,他都超越十法界,往生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大多数都在华藏世界,华藏净土。可是净宗这一门,从慧远大师提倡,慧远大师东晋时代的人,距离我们现在大概一千七百年。这个法门,往生就是成就。净宗在中国,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中下三辈,我想肯定不止十万人。十万人作佛去了,这太殊胜了。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作阿惟越致菩萨,跟一般大彻大悟没有两样,但他是带业往生的。所以用这个法门成就的人太多了。净业三福特别提出深信因果,非常有道理。



特别是现代量子力学家告诉我们,意念能量非常之大,这是最近才发现的。大概才三十年吧,最近三十年才发现,意念的能量能控制物质。「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把这个意念用在念佛上。要想这个能量出现,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一心专注,就会产生这个能量。一心专注还不就是佛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吗?一心不乱难,如果真的是一心不乱,那个能量可不得了。净宗里头一心不乱讲三种,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功夫成片这是最浅的一心不乱,是我们都能做得到的。事一心不容易,事一心不乱,见思烦恼自然没有了,那个境界超过阿罗汉。理一心不乱,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菩萨相同,无明烦恼断了,往生极乐世界生实报土。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功夫成片的生凡圣同居土。功夫成片就是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其他都放下了,这是我们能做得到的。

    经教,世尊专门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讲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可是《无量寿经》他讲了很多次,不止讲一次。这古大德来考证,传到中国来的《无量寿经》的梵文原本,不是一个本子。根据现在五种原译本来看,至少是有三种不同的本子,所以它翻译里面,经文、义趣出入很大;如果是一种原译本,不应该有这个现象。《金刚经》是一种原译本,六家翻译,这六个本子你看大同小异,没有什么太大的出入。《无量寿经》最重要的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本愿,这最重要的,在五种原译本里头,就出现了不同,有两种本子四十八愿,有两种本子二十四愿,还有一种本子三十六愿。古德讲,翻译决定不应该有这种错误,所以判断传来的本子至少是三种不同。因为《无量寿经》一共十二次翻译,七种失传了,如果那七种都在的话,可能还有大的出入。所以祖师们说,世尊在世,《无量寿经》的宣讲在三次以上,这就是特别法门。《无量寿经》这么多的本子,所以在中国修学的中国人感到困难,五种本子全修,嫌太麻烦,太多了。所以,修净土的人统统都学《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变成净宗主修的课本,古来祖师大德注释也是以《阿弥陀经》为主。《无量寿经》在中国只有两个注解,《净影》跟《嘉祥》。而在日本,《无量寿经》的学习风气比中国殊胜,在日本《无量寿》注解有三十多种。我这次找到开林师,希望把日本这些古注统统搜集起来,我们印一套丛书,《无量寿经》的注释,日本注释,有参考的价值。



  因此这个本子会集就很重要,后面都会谈到,详细跟大家讨论这个问题。会集,到我们现在学习这个本子,才算是最完备的。这是夏莲居老居士接着前人第三次的会集,前人会集瑕疵的地方,全部都改正过来。经是会集的,注解也是会集,这一点我们不能不佩服黄念祖老居士。如果说他自己来注解,批评的人会很多,不服的人很多。他这个注解是集注,集经论、古大德注解之大成,这大家没话说了,不是我说的。他引用经典八十三种,引用古大德,古来祖师大德的注解一百一十种,总共是一百九十三种。就这么一部书,里面引用了一百九十三种,几乎每段注解都是古人的话,都是经论的话,这大家看到服了,没话说了。不是黄念祖注的,黄念祖老居士集注,高明,真高明,他花了六年的时间。我看他,跟他见面的时候,那时候他注解才搞完成,我在台湾给他翻印,带了几册送给他,非常欢喜。我看到他房间里头,一个小房间不大,只有我们这摄影棚一半大,一张床铺,写字的桌子,旁边就堆着一大堆的书。我当时问他,你这书从哪里来的?找到这么多的资料,我们一般人找不到。这是三宝加持,那不是人力可以办得到的事情。尤其在文化大革命之后,这些东西都被毁掉了,你怎么还能找到这么多?这都是三宝加持后人,后人有福。



夏老会经,黄念老会注解,会集注解,我给这个经做了个科判。当时科判做出来的时候,赵朴老在,我送给赵朴老看,送他一份,他非常欢喜。这个经有会集、有科判、有注解,完整了。我科判里面没有玄义,为什么?玄义完全用念老的。我过去在讲经的时候,曾经用念老这个注解本子,把它摘要编一个讲前的概要。在这个地方,黑体字的,这是我的节录,都印在这个地方给大家做参考。可是我们讲的时候依旧讲念老的解,这个部分给大家做参考。所以「读诵大乘」,要记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目的是在得三昧。我们学《无量寿经》得念佛三昧,至少我们要悟入教义,我们不能通教理,也得要通教义,我们真学到东西了



「以念佛故,善根福德,顿同诸佛」,念佛是心作佛,本来是心是佛,现在又是心作佛,你这一句佛号,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是清净心念的,念这一声佛号时你跟诸佛,或者我们说,一切诸佛威神的加持你完全得到。

一般人没有这个感触,是念佛的时候有杂念、有妄想,夹杂在其中,虽有加持,不纯,不纯。纯的加持你会得法喜,就是有喜乐这个感触,叫法喜充满,愈学愈欢喜,愈学愈快乐,真叫极乐世界。条件——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有这三个条件就能得法喜,真正念佛有受用,念佛真快乐。

孔子不是学佛经,世间法他专心学习,也是用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你看《论语》第一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得世间的法喜。念阿弥陀佛是得世出世间的法喜,这个里头,烦恼、业习、障碍它都进不到你心里头去,因为你心里头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带来是真正的法喜。

所以我们要跟佛合作,那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的把一切缘放下,尽量的放,放得愈多感应就愈明显。所以以念佛故,善根福德,顿同诸佛,这个话不是假的,完全是真实。念佛的时候你的心是佛,你本来是佛,它跟佛相应。「神妙难思,故云微妙」,微妙秒法门。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