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香港教学生《楞严经》,跟他学的不多,只有五六个人。为什么呢?条件啊太苛刻了,就是一定要背《楞严经》。你《楞严经》不会背呀,你就不能入他的门。入他的门,他要考试,念第几行马上就要背下来。你背不下来的时候,他不收你做学生,所以他的学生,对《楞严经》都背得很熟。不但要背经啊,还要背注解。他选择的是藕益大师的文句,就是《楞严经文句》,连经文连注解都要背。也不容易啊!还有五六个学生,还真能背得下来啊。
这个经题是一部经的总纲;经文呢,这是一个经题的细目啊,所以全经的要义啊就在经题的里面。不但《楞严》如此,一切经啊都不例外。所以日本人呢,他喜欢偷懒,他不念经文,他就念经题。为什么呢?经题就是一部经的代表了嘛。所以你到日本去参观,他们念的什么?“南无妙法莲华经”。我们念经文他念经题,“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他搞这个。
诸位要晓得,那个经文熟透了,受持经题啊就是受持全经。经中之意完全都不晓得,经题起不了作用啊。为什么呢?一切大乘经,它的要义啊都是教我们“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啊。经题、经文皆是文字般若。如果义理要不透彻,怎么能从这个文字般若里头起观照的功夫呢?
所以诸位这一点啊一定要记住:不能起观照的功夫,于“行”就不相应。我们常常讲,“行解相应”啊,不相应啊就得不到利益,就得不到功德,功德、利益呢一定要从相应里面来求。一定要晓得观照的功夫啊!唯有观照的功夫才能够实证啊。你像《心经》里面讲得很清楚:“观自在菩萨”,“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那不是浅啊,“般若波罗蜜多”是智慧到彼岸,到了家的智慧啊,最圆满、最究竟的智慧,叫“般若波罗蜜”啊。“行”是什么?“行”是修行,是起作用啊。最圆满的智慧,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叫做“行深般若波罗蜜”啊。
怎么个“行”法呢?观照。“照见五蕴皆空”啊,观照啊。大乘佛法的功夫都在观照之中,所以诸位要是懂得观照,那你就是头头是道啊;你要不晓得观照啊,处处成障啊,你的障碍就多了。那么我们修行这么多年了,有成就、没有成就,就在“行门”里头有没有观照的功夫啊。
佛法里面常讲啊,“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就是观照。“念”是什么?念是烦恼、是障碍啊。烦恼、业障现前了,不要紧,没有关系。为什么呢?无始劫以来我们都是生死凡夫啊,那个烦恼、习气不是一下子就断掉的呀,它会时时刻刻起现形的;起现形不要紧,要紧的是什么呢?就是般若观照的功夫。为什么呢?观照一起来呀,烦恼立刻就止住、就降服住了,那个就是功夫啊。妄念常常起啊,观照也随之而起。功夫用久了,观照就得力了,妄念就少了;妄念少啊,心自然就清净了,这个时候你也就得大自在了。所以那个“观自在”,自在从哪里来?从观照当中这个功夫上得来的。
八万四千法门,从原理、原则上讲,是“一”不是“二”啊,都不例外啊,所以我们对经一定要熟。大经太长了,我们没有办法背诵,这就是我们自己有业障啊。我们的机缘、时间因缘错过了,假如我们要是在个六、七岁的时候,我们的老人呢,就觉得《楞严经》很好,叫我们背诵,跟诸位说,不要三个月的时间就都会背了,小孩背东西快啊。现在我们到二、三十岁以上了,再要背东西,哎呀!叫苦连天啊。四十岁以上的人啊,就不能背诵了,听听就好了。
所以背书这个时节因缘是在十三、四岁以前,那是黄金时代,那个时候所背的东西,只要下的工夫深,一生都不会忘掉。所以这个古人教学,这个儿童上学的时候,老师教他什么?就是教他背书。也不需要讲解给他听,督促呢,督促他念的遍数。小孩很聪明,一、二百字的文章,一遍啊,聪明、能力高一点的,一遍就会背。
我自己本身就是例子。我念小学、念初中的时候,那个国文我一遍就会背。因此怎么样呢?不念书啦!考试之前十分钟,顶多考五科不得了吧,考五科啊十分钟,看一遍,都会背了。应付考试啊,那是绝没有问题,不念书了。但是怎么样呢?第二天就忘掉了。所以,以前那个老师,就是要看着学生,一遍会背,不行!你给我念一百遍!念两百遍!为什么要念那么多遍数呢?不会忘掉啊。我在学校里念书的时候,我的老师就不这么严格,只是说混过考试就算了,没有这样严厉地督促啊。所以小的时候念那些书通通都忘光了,都还给老师了。
那么在古人教学经验里面告诉我们:天赋高的,一天呢可以背诵六、七百字,不会忘掉,一生都不会忘掉啊;中等的天赋可以背四、五百字;比较上差一点的能够读两、三百字。这是过去教学经验当中的记录啊。那么我们比比古人,我们一天能背多少字呢?我们到底呀是上等根器还是个下等根器?不必问别人,自己试验试验就晓得了。假如说一天背六百字,这个《楞严经》,一百天就够了,三个多月就全都会背了,算不了一回什么事情啊。
所以现在诸位啊,年轻的同修们,你们在做学生的时代,一定要下决心,要背诵!背诵经文,跟诸位说,“三学”同修啊,就是修“戒、定、慧”啊,比念佛、比持咒效果还要大!那么古人为什么提倡这个念佛与持咒啊?好像这个背诵经典的很少啊。诸位要晓得:背诵经典是第一层的功夫;持咒、念佛是第二层的功夫。心清净了,那一句佛号才得利了。
我们现在这个心乱七八糟的,所以佛号啊念了几十年都不得利。为什么呢?念佛的时候会打妄想,念佛的时候啊六根一遇到外面六尘境界的境缘的时候,心马上就随缘去了,所以念佛不能摄心。念咒也是如此,不得力啊。
可是你要背楞严经呐,那就不行了,那个效果就不一样。为什么呢?你心念一往外缘跑掉的时候,你今天这一段文,你就背不熟了,你一定要专心!你要把一部楞严经背得滚瓜烂熟,然后你再念佛啊,那就不一样了,句句佛号得力!为什么呢?有这一部大经啊,那真是把心都收回来了,才会得力啊。
所以在背诵经典的时候,心里面没有妄念,这个就是“戒律清净”啊。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心里面没有妄念,“诸恶莫作”啊;《大佛顶楞严经》是善中之善啊,你背诵这个经文,那是“众善奉行”。熟透了对你的工作也不妨碍,日常工作照做,心里面在默念着经文,所以这个功夫是不间断的。
熟透了,就有开悟的机缘了。这个开悟就是俗话说:触类旁通啊,在一切境缘里面啊就有悟处。常常有悟处、处处有悟处。经文不能熟记啊,悟处的机会就少;记得越多,悟处就越多、机会就越多,所以说是一定要熟啊,不熟起不了作用。唯有熟透了,这个种子的力量才强,在阿赖耶识里头才有力量将烦恼习气把它压下去;不熟,没有这个力量啊。
古人学佛,人人都是从背诵下手。古代的那些出家人,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啊,国王、大臣没有不恭敬的。他敬你什么呢?敬你的学问、道德。世间的这些学者,世间法里面他熟啊。出世间法他也熟啊……
佛的经典在圆瑛法师、倓虛、禅宗的虚云老和尚,哪一个不是在国学上有很深的基础啊!不读书不能成就啊。
千万不要讲:我现在已经出了家,我还念世间书?好!世间书你没有成就,佛书那个边你也摸不到。李老师在台中教学的时候,从《四书》念起,文言文从《古文观止》讲起。《古文观止》三百篇通通从头到尾讲完,不容易啊!他会下的学生,《古文观止》三百篇都读过,《四书》也是从头到尾讲过几遍啊,《五经》是选择一部分出来讲,国学佛学都有底子啊。我们要不在这上真实地用工夫,绝对不会有成就,世间学说没有基础,那个佛法的时候,那没办法的,佛法是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所以我们现在一方面读佛经,一方面还要把《四书》、《五经》来补习啊,要常常读诵啊,弥补我们自己基础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