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四谛 十二因缘—劝修

好,我们看下一个,观受是苦。爱取的烦恼,它一定是两个之间的作用,一个能爱取,一个所爱取。色身是所爱取,那么是谁来爱取色身呢,谁来领受呢?就是我们的感受,因为我们放纵自己的六根,这种感官的感受,才会无止尽的去攀缘色身。所以我们对治了所攀缘的这个色身以后,还要去对治这个能爱取的这个受,观察这个感受,其实都是痛苦的。

  好,我们把它念一遍:

  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苦果实堪悲,酸辛难比,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

  好,这个偈颂,蕅益大师也是分成三段,第一个先讲讲这个感受,我们这个六根里面,那个感受是怎么来的,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这个所依,唯识学叫做神识,我们这个六个,眼识、耳识、鼻识乃至于这个意识。

  这个六识它在产生了别活动的时候,要有一个根来做依止,所以这个所依就是六根的感受,就是见闻嗅尝觉知,这个所依的这个根是怎么来的呢,是妄想驱驰,当初一念的向外攀缘的一念的妄动的妄想然后再结合,这个吸揽就是吸取六尘,一念的妄想再吸取这个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结合,就创造了六根的感受。

  这个地方说明一个事实,我们本来没有感受的,所以我们站在没有感受的角度来调伏感受,我们本来是清净的。但是我们现在是这样,我们习惯用感受来获取快乐,我们一定要经过感受来追求快乐,把感受当一个桥梁,这是非常不好。

  其实快乐不一定要透过感受,你慢慢修行你要想,因为你内心有法喜,你拜一部八十八佛,你很快乐,你打坐念佛念个十五分钟,心里专心听你的佛号,你很快乐,你根本整个过程都没有动,都摄六根,你那念佛当中六根都收摄,哪有利用感受呢。

  所以你要慢慢了解,快乐不一定要透过感受,而透过感受是不好的,透过感受给你的快乐,你都要付出代价的,你一定会起烦恼,它不是一个很好的管道,我们其实就是要快乐,是吧,但是我们不要透过感受,来自于内心的忆佛念佛,心与佛合,心与道合,这种快乐是没有过失的快乐,是绵延不断的快乐。

  不要说出世间的圣道,诸位,外道的禅定,那种三昧乐,他就没有经过感受了。他那个三昧乐现前的时候,他身心世界,离喜妙乐地,充满身心,他根本不是透过六根,因为禅定的人六根早就收起来了,他的六根全部枯萎了,暂时不活动了,他哪有六根呢,他有六根活动,他根本不可能得禅定。

  所以我们今天要调伏六根的感受,首先你要知道,你其实可以不要它获取快乐,最低级的快乐才是透过感官的功能,这最低级而且最有过失的。问题最严重的就是透过感受,因为感受带动了攀缘心,带动了烦恼,带动了罪业,无量无边的过失,都从感受开始活动。

  所以你看所有的修行人,只要要了生死的,出世间的,一定要先都摄六根,先把感受收起来。当然我们以前习惯透过感官的这个道路来获取快乐,所以有些人会有点不舍,你不要怕,你照样有快乐,不要透过六根的管道,你会有比六根给你的快乐更多的快乐。

  你相信佛陀的话往前走,你会得到更殊胜的快乐。所以在这个地方就是说,圣人的心是快乐的,但是他根本没有凡夫的感受,他没有透过快乐,没有透过感受来获取快乐。

  所以这个事情你要先知道,感官是一个最低级的快乐,先把六根收起来。好,我们有这个心理建设以后,其实我们是不需要六根的,这个时候,你就有资格来对治它了,这个感受它受了什么影响呢,当然受了业力的牵引,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

  其实因果,当然因果它是没有主导性,它也没有设定目标说,给谁快乐,给谁痛苦,它完全是循业发现。所以我们一个人,会堕落到业力的这个蜘蛛网,你就是用感受,你跟着感觉走,你就一定会跟着你的业力跑,你该遇到谁,该跟谁结婚,会有什么事你就一定跑不掉,因为感受,它就是跟着业力走的。

  我们先不讲来生了生脱死,如果你今生不喜欢被业力牵引,要活得自在一点,你感受要收摄一点,因为这个业力它牵动感受。

  第二个,苦果实堪悲,酸辛难比,这个痛苦的感受,你在业力当中活动,业力变现很多的境界让你去受用,你可能会碰到逆境,你辛酸难比,当然你也会碰到顺境,种种的快乐,但是它终究是无常,你总有一天还是会失望。

  所以透过感受来获取快乐,第一个,你不一定快乐;第二个,就算你得到快乐,你也会失望,你终究还是痛苦,而且你这个过程,还沾满了很多烦恼跟业力,所以透过感受是非常不好的。所以我们总结,切莫把五欲的尘劳枉自迷,不要再去用你的感受,在财色名食睡的境界活动了,赶紧把感受收起来吧。

  这个前面这两块,观身不净,观受是苦,一个是对治所贪爱的色身,第二个是能贪爱的感受,这两个是很重要的。我们平常就要不断的,不断的去训练,把六根慢慢慢慢的往内收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缘觉乘之十二因缘——取、有

净界法师

    诸位,你遇到事情你是怎么想的,很重要。要注意喔,这个叫做种性,其实你的性格已经影响种性了,这个思想已经不是果报了,它已经是一个因地了,思想时间长了,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看下一个,取。

  取是驰取追求,由爱而来。即由种种之执取,于是三业繁兴,而集成未来身心之苦,因名为取。

  到思想的时候,人还没有定型,但是他从长时间的思想,数数现行,深深好乐,他自己会产生一个法执跟我执,他会认为这个就是我的性格了,我就是这样子了,你的人生定局了,你的未来也定局了。

  为什么我们修行,一定要不断的忆念真如,一定要安住空性,思惟我们本来清净,要经常把生命归零,就是要把这种你形成的一种定型的性格,把它洗掉,你本来是没有性格的,只是你忘掉而已。诸位你还记得吗,你本来不是这个样子的。

  从大乘的角度,我们要不断的提醒自己,思想是可以改变的,因为你本来清净。你不就是离家出走太久了,跟乞丐在一起搞久了,搞成这副德行,其实你是可以做得更好,你是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你可以成佛的,你可以发菩提心,你要有远大的志向。

  所以这个取,会让一个人定型,这个取就是什么,我们看一下,取就是开始追求了,一定要得到了。它由不断的思想而来的,这种执取呢就会造成一种坚定的、强烈的身口意的繁兴,就会产生你会很习惯的去对某一件事情,产生数数现行,深深好乐,集成一种未来身心的痛苦,名之为取。

  不是每一种业力都会得果报,不是你今生所做的业力,都会影响你临命终,不是的。但是有一种业,是会影响你临命终的,就是你不断的造作,而且你是用欢喜心造作,你每次造这个业的时候,都非常欢喜,谁劝你都不听的,你的心就像石头一样坚固,这个就是已经落入取了。这个只有大乘的空观有办法救你,因为你根本不想改变,你说这我的个性就是这么回事,怎么改呢。

  所以这个取就这个时候,你的生命就已经开始在改变,你的来生的图画已经画出来了。当然可以改变,这个改变的部分,我们待会儿会说明,有二乘的方法跟大乘的方法。经过你的这种爱取,一种思想跟执着的结合,到最后变成一个结果叫做有,什么叫有呢,就是一个强大的业力了。好,我们看看:

  有是存在之意,谓由爱着驰取之不已,发为纵我,役物之行,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报,名有。

  有就是存在,存在什么呢,存在一种强大的生死业力,可能是善业,也可能是罪业。它是怎么来呢,由于爱取的这种数数的造作,就产生一种放纵自我意识,去推动,去追求的一种行为,构成一种潜在的生死业力,他一定会招感来生的果报,名之为有。

  到有的时候就没救,尤其是临终的时候这个有,我们解释一下。

  这个业力有两个,业力是怎么来的,是爱取而来。你没有爱取,不能造业。说这个事情,是别人拿刀子架着你,你不做别人就把你杀了,你所做的事情,不是发自于自己的爱取,不是发自于自己的心甘情愿,这个业不能成立了,不增长业,你是被强迫的。所有的业一定要你主动的去追求的,这个业才算。

  这个爱取造的业有两种情况,第一个,约平常,你平常喜欢做什么,你就去做什么,这个叫做发业,发动业力。第二个,约临终,你临终的时候取了一个爱取,叫做润生,一个是发业,发业的爱取,一个叫润生。

  因为临终你不可能造业了,你已经躺在床上你怎么造业,但是它会滋润你的业力去得果报,滋润,它扮演着一种滋润的角色,它触动,本来你造了很多善业的,你临终突然发脾气了,糟糕了,你触动你过去的罪业;你本来造很多罪业的,你临终起了往生的善念,诶,触动了往生的善业,你运气好,当然也不是运气好,你一定有修行,否则你很难反转。

  所以说这个有,它可能是一个平常的业力的累积,也可能是临终的触动,这两个都有。当然从这个地方来看,它偏重在临终这一块,因为他马上要得果报了。所以这个有偏重于就是说,它本来是一种你内心深处的业,但这个业不能叫有,它还没有成熟,但是你临命终的时候,突然起一个念头去碰触到它,你临终的爱取去碰触到你阿赖耶识当中的某一群业力,让这个业力表现出来了,这个叫做有。

  临命终的时候,透过你的念头的刺激,所浮现出来的业力,这个叫做有。他即将得果报了,这个人在临命终即将得果报了,我们看他后来会怎么样,到这个时候,今生结束了,我们看他来生怎么回事,我们再往下看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四谛跟十二因缘,有什么不同呢?

净界法师

    我们来谈谈妄想这一块,妄想就从人天乘进入到这个四谛十二因缘,有三个问题,我们先谈第一个问题。

  学员:请问师父,二乘人修四谛跟十二因缘法,那么四谛跟十二因缘,有什么不同呢?

  师父:四谛跟十二因缘,他们目标相同,过程不同,他们两个都是同证偏空的法性,同入偏空的涅槃,这个目标是相同。但是过程有什么不同呢?声闻人,他偏重在苦谛这一块,缘觉人,偏重在集谛这一块,他偏重在处理烦恼这一块,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可以这样讲,声闻人是比较感性的,他在厌恶生死的时候,他对于人生的痛苦的感受比较深。他是先从三界的果报的一种感受的厌恶,从而启发他无常无我的思惟,而调伏他内心的爱取跟我执的颠倒,他完全是因为苦谛的刺激,他才产生一个这样的观行。所以他这个人是比较感性的,但是这个人有个问题,因为他对痛苦的感受太强,相对来说,你要他发菩提心会比较困难。

  所以我们在经典里面,在形容二乘人,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其实就说尽了一个声闻人的内心的世界,他自己的生活经验,他所学习的佛法都是过度的悲观,他把人生想得一文不值。所以他一旦离开娑婆世界以后,他永远不想再回来,因为他不想再面对他过去痛苦的回忆了。所以声闻人他对苦谛是有强烈感受的,这是第一个他的不同。

  缘觉人他比较理智,缘觉乘的人会离开三界,大部分都是修禅定,这种人都是烦恼淡薄。所以他对痛苦的感受也不深,但是他完全是从智慧的层面里面去解脱的,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或者看到佛法,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他悟到无生的道理,他就走了。

  他对人世间的痛苦的感受,相对比较薄弱,所以这个人要发菩提心,相对容易一点。他如果得到更深的道理,他就会把自己的层次提升,他因为知道,其实只是思惟空观是不圆满的,他会从空观里面从空出假,开始从空性里面观察缘起,而看到佛菩萨的功德,而生起好乐,重新调整心态,启动他第二波的修行,开始追求无上菩提。

  所以结论,声闻人是感性的人,是比较钝根的人,缘觉乘的人是利根人,他比较理智。当然这两个人,一旦发了菩提心以后,声闻人就比较偏重于悲增上菩萨,如果他转得过来的话,缘觉乘的人,就比较偏重于智增上菩萨。好,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就是四谛跟十二因缘的操作,四谛是偏重苦谛,十二因缘偏重在爱取,他直接调伏爱取,不需要理由,不必因为三界是痛苦,他只知道爱取对他是一种障道,他就把爱取灭了,不必痛苦的理由来刺激他,这种人利根,智慧比较利根。

  好,这个四谛、十二因缘的这个操作有没有问题。这两个对我们净土宗都很重要喔,我们待会儿会说明,这很重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净土宗来修学四谛、十二因缘,在心态上有什么不同?

净界法师

    学员:请问师父,从大乘净土宗的角度来修学四谛、十二因缘,和二乘人的修学,在心态上有什么不同?

  师父:我们净土宗的人可能会重视人天乘的这个忏悔、吃素、不杀生等等,不杀盗淫妄,但对四谛、十二因缘是比较忽略了。但这个这一块,忽略掉以后问题就严重了,就是你破除了外在的障碍,你内心的障碍没有对治。

  从大乘的角度,来看四谛、十二因缘,我们可以把它的系统把它升级,不是完全忽略喔,是升级。因为四谛、十二因缘的操作,是有助于我们调伏爱取。但是它的问题在于它单向思考,人天乘的法也是单向思考,二乘法也是单向思考,它只有调伏没有引导。

  凡是你要进入大乘佛法,诸位,你一定要培养你自己双向思考,就是调伏跟引导。我不知道诸位,你日常生活,你是用什么心态来面对人生,你遇到痛苦的时候,第一个,你对人生的厌离,第二个,你要立定志向,我一定要求生净土,我一定要成佛才能够做出改变。

  如果你只是一路的远离,其实你没有合乎大乘种性。大乘佛法,遇到一个因缘刺激的时候,他一定双向思考,有所调伏,有所引导,他一定要立定志向,我成佛以后,我要对这个事情做出改变。当然不是现在,你要发下一种引导自己往无上菩提的力量,而不是只有厌离娑婆。所以二乘人他们修四谛、十二因缘,这个法是没有错的,错在他们的心态太自私了,这个是心态。

  所以我们慢慢,诸位,我们到下一堂课会知道一佛乘,一佛乘,这个一就是贯穿,会把前面的法贯穿。其实佛陀讲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它是可以贯穿的,从大乘角度是你所有法门,你都要学,只是你用不同的心态,四谛法重苦谛,十二因缘法重爱取,这个对净土宗是很重要。

  你是在思惟苦谛,调伏爱取的过程当中,你是把它激发到往生净土,圆成佛道,有所调伏,有所引导,这个这样就对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心态是大乘,可是他的行为是二乘可以吗?

净界法师

    学员:师父慈悲,我是想问,如果是一个大乘的修行者,他的心态是大乘,可是他的行为是二乘可以吗?就是把心态调整成大乘的,可是行为上没做到。

  师父:他是心态是大乘,他的行为就是大乘。好,请坐,请坐。她的意思其实是这样,我们智增上的菩萨呢,他的行为会很像小乘。所以我们很难从他的行为,去判断他是大乘、小乘,因为你看菩萨戒,初心菩萨,他是要共声闻学。本来我们大乘是要誓断一切恶,对不对?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对不对?

  但是大乘佛法可能在初学阶段,会放弃度众生这一块,但是他放弃只是放弃行为,没有放弃心态,就像你说的,但是他还是大乘。我们这样讲好了,我们要到某一个地方,大乘佛法要到一个某甲的目地,二乘人也要到一个地方,但前半段会走得一样,前半段会走得很像,但是到了后半段,他就各走各的。

  初心菩萨的行为会等同声闻人,是相同,没有错。但是他是大乘,因为他心态有调伏力、有引导力,他那个种子种下不同,他种下的是一种大乘种性的种子,声闻人他的心态狭小,他整天只想到自己,所以他种下的种子是小乘的种子。

  诸位,现在我们很强调法门的不可思议,对不对,五乘法门。所以大家的观念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建立一佛乘的思想,到了一佛乘的时候,不谈法门,谈心态了。心力引导法力,不是法力引导心力,法力只能够加持心力,它没办法引导心力,不可以。

  这个观念我们还没有上,我们下一堂课慢慢五乘讲完以后,我们现在的概念是这样,我们认为五乘是片段的,人乘是一块,天乘是一块,声闻是一块,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好像这个没有关系,好像一个念珠散满地,没关系,你先有这个观念没关系,但是到最后我会帮你找一条线,找一条线把这五个念珠串起来,它是一条线,到一佛乘的时候,它不是一个法门它只是一种观念。

  我们怎么把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这么一个散乱的法,把它吾道一以贯之,这个就是《法华经》的思想了,这个对大乘佛法很重要,法门没有高低,你需要你就要吃。

  你这个人很少造罪,五戒对你来说,对你来说就不重要了,你这个人,世间感情重,虽然你是行为很好,你感情太重,四谛、十二因缘对你就是良药,因为它专门治感情重的人,这个药对你来说就要吃了。你不是说,诶!这二乘人修的,谁跟你讲二乘人要修的。

  你用不同的心态去修,你在修这个调伏的过程,你同时回向无上菩提,所以它引导我要成佛。所以我们到了最后会把诸位片段的这种佛法的概念,五戒、十善、十二因缘要把它串起来,串起来以后,你接触到五乘的时候,你就知道要怎么去为自己调整。

  我们生长在末法时代,你必须为自己配药,如果你还记得我说的话,我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说,我可以讲一部通途的《佛法概要》,但是我没办法讲一部属于你个人的《佛法概要》,这个我做不到,我不是佛陀。

  所以《佛法概要》即将上完的时候,你要怎么去思考,就是说,你要怎么样布局你自己的一套《佛法概要》,这个法门的加减,你要加重哪一块,可能你自己要有一个布局,我这个五年之内,我先吃哪一块,我先忏悔,我先布局,三年忏悔,最后二年,调伏爱取,怎么样,你自己要有一个规划,那当然就是你要了解自己,你的问题出在哪里。

  这五乘法门,每一个法门对你都意义非凡,没有一个法门跟你没有关系的,绝对不可能,只是你怎么去取舍,怎么去配,调配而已。这就牵涉到你对自己有多了解,末法时代,有法无人,我们遇到很多很多的法都还在,但是,没有一个善知识可以帮你配药,医生不在了。

  所以你自己要怎么去调配,但是我只告诉你,到最后会把它贯穿起来,这五乘法门,没有一个法门跟你没有关系的,都有关系,只是你的轻重缓急而已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我们去哪里问善知识,我这样子修对不对?

净界法师



  好,请说。

  学员:师父,阿弥陀佛,我还是不明白,就是说像我们在家居士,那按照师父的说法,就是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根器,来排一个自己应该适合自己修的法门。那我们在家居士,如果真的是配这个药配错了,我们去哪里问,我们去哪里问善知识,我到底配的药是不是对,我这样子修对不对?

  师父:你起码大方向不能错!我们的根机是这样子,你的药是这样子,至少在你的吸收范围,你不能落差太大,至少你要知道,你是属于理智型的、感性型的,这至少你知道吧。理智型的,你要多鼓励自己,观众生的苦,扩大胸量,你感性的人,你观众生的苦就完了。

  所以悲增上菩萨,佛陀在说,悲增上菩萨不能修太多的慈悲观,因为你这个根机已经往慈悲方向跑了,你又修慈悲观,修到最后你干脆净土不要去了,陪众生流转算了,所以你这个就是对治,要合乎中道。

  就是说,至少你大方向要抓得出来,微细的地方,药跟病落差一点,至少乱不了,是吧,你不能落差太大,所以你不能跟着感觉走。诸位,你要知道,你为什么要理智的面对自己,你喜欢度众生,表示你就有这种根性,你过去有这种等流习性,但是你不能,就像我们以前考试,德智体群要四育发展,要平均发展,你不能够说你体育考一百分,其他都是三十分,这个就不对。

  因为你要往生净土,你临终的时候是平衡的,你每一个东西都不能太差,你任何一个事情出了差错,你就完了。你业力出了差错,你这个人修得很好,但是你有一个重大业没有忏除,你也不行,你业力没有出差错,你爱取出了差错,你这个人是一个翩翩谦谦君子,一生没有造过伤害别人的事,但是你情感太重,你也完了。

  学员:对,所以我就觉得像末学,上课这一段时间就觉得,听师父的讲课然后回去打坐,也觉得念佛好像有进步,就是有师父的引导。

  师父:表示你有用药下去,其实这个药你只要用得下去,就有效果,一定有效果,如果你觉得吃一个药没有效果,绝对不是佛陀药开错了,你操作有问题,理论上药是可以治病的。

  学员:我的问题,就是说有的时候,我们自己都不太了解自己,所以有的时候就偏了。

  师父:所以你要去了解自己,不要老是了解别人,对不对,你要多花点时间了解自己,是不是?

  学员:可是就是要听了课之后,才会去了解自己,平时就好像……

  师父:还有打坐,其实打坐很重要,你要内观,观察一下你的内心是怎么活动的,你起码要把自己,你是属于感性型、理智型的,这个抓出来,这个很重要,因为这两个用药是完全不一样。理智型的,你要多强调众生的苦。

  因为你现在面临的前面只有佛道跟众生两个,上求下化,药呢,用药只有一个原则而已,取其中道。你英文考八十分,数学考三十分,你要去补英文,补数学?当然现代人是培养专业,那应该补英文。其实从净土宗往生的角度,你要补数学,你补那个不及格的。

  那这说什么意思,就是说你这个人多生多劫来,慈悲已经太重了,已经变成烂慈悲了,带有爱取的慈悲。你就要管管你自己这一块了,告诉自己,慈悲的结果就是后患无穷,你就是要对治自己,叫对治。你这个人本身,已经很理性了,你还告诉你自己这个攀缘是痛苦的,结果你更理智了。

  所以你至少知道,我应该多用佛道来引导自己,还是多用苦谛来调伏自己,这个至少你要知道。这个调伏跟引导这两块,要保持平衡,调伏的包括什么?四谛、十二因缘,其实人天乘也是调伏,它调伏罪业也是调伏、引导的,大乘佛法都是引导的。

  来,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听到四谛、十二因缘的时候,起大欢喜的举手,好,理智型的。你进入大乘佛法听到菩提心,起大欢喜的举手,好,我知道。所以这就对啦,这就对了,你看到一个东西突然间,似曾相识燕归来,就表示你这一块你以前学过,如果你对一个法很陌生,你就要注意,这一块可能是你欠缺的,营养不良,我们要去修正过去留下的东西。

  你临终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不能出大差错,业力不能出错,妄想不能出错,真如也不能出错,你要安住真如,你不安住真如的时候,你心向外攀缘,缘那个相状,你临终是何等境界,你禁得起那个刺激?你内忧外患,外面有人在哭,你内心要离开娑婆世界,你那个感情是错综复杂。

  所以临终的时候,忏悔业力、调伏爱取、安住真如,这三个功课都不能太差。业力不能出差错,妄想不能起颠倒,你可以打妄想,不能打颠倒妄想,这个太厉害。你可以打一般性的妄想,一般性的妄想你念佛就好了,它不是你的对手,但是你那个坚固妄想就要小心了,你那个没有处理掉就是地雷。所以妄想也不能出差错;第三个真如也不能出差错,你忘了安住真如,你就四面楚歌了。

  你要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临命终,你临终的时候要走得潇洒自在,安住空性,安住真如是很重要。这个人世间,本来就不是你的,严格来说你本来就不该来的,严格来说啦。我们就不应该来人世间的,真的是这样子,我们是一时糊涂一念妄动,才把今生给创造出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