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研究《大乘百法明门论》的目的

色法有二种:五根、六尘

净界法师

    其次,色法也有二种:第一个是五根,第二个是六尘。

  五根:眼、耳、鼻、舌、身,这是讲到我们的正报。有些人正报看起来很庄严,过去五戒十善的业力强,有些人看起来比较丑陋,就是五戒十善的业力薄弱,有些人福报大、人也高大、身体也健康,各有不同的正报。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依报的环境。我们看看欧美国家,像瑞士、加拿大,那里的山河大地、生活环境非常庄严,空气污染也没有那么严重,东南亚国家,生活环境水平就比较差,这也是各人的业力问题。

  《瑜伽师地论》上说,一个人造了杀业之后,堕到三恶道去,等三恶道果报受完,得到人的果报,杀业的势力还会在,就像地震震完之后还有余震,什么样的余震呢?就是所招感的环境会有很多毒药,吃东西也有毒药、有各式各样的毒药,使令我们的寿命未尽就死了,这是因为杀业重。像我们台湾就是这种境界,台湾人福报很大,但是环境污染也很厉害,从业力角度来观察:我们台湾人很喜欢修布施,但是也喜欢杀生,就感得这种果报,虽然物质非常的丰富,但是有很多问题──为了维持生命你一定要吃,一吃就会折损你的生命。

当然,正报和依报,都是我们所受用的。我们根据这样的果报体,以人来说,多数会认为,第六意识住在我的正报里,这个正报就是我的依止处,就像一个人住在房子里,去受用这些色声香味触法,一般人是这样的心情。其实,第六意识是无自性的,你看《弘一大师传》,弘一大师未出家之前,是一个风流才子,个性很豪放,但是出家之后,经过戒波罗蜜的熏习,举止变得非常小心谨慎,连走路都还看地上,看看有没有小蚂蚁。所以他出家前、出家后,判若二人。如果第六意识有一个自我,那到底哪一个才是弘一大师呢?出家前跟出家后的思想,转变那么大。所以才说:我们的第六意识受于熏习,你用染法去熏习它,它就会产生变化,你用清净的法去熏它,它也会有变化,它的本质虽然是空,但是它受熏。而且第六意识、这个果报体,它会继续再造业,虽然它是过去串习而成就的一个心识跟色法,但是它会再继续造业,造了业之后,再熏习阿赖耶识,再变现下一期的果报……就这样循环不已。

    在这当中有三种相续的情况:

  第一、生命相续

  有情的生命是相续的,好比这一期当人、下一期生天,天的果报受尽之后,罪业的力量成熟了,又堕到三恶道去……总之,不管到哪里,这个果报不会断灭,它会一期再接一期。

  第二、业果相续

众生的生命,又怎么能够相续呢?背后是谁在支持呢?是业力,因为业力被我们的心识保存下来。

  第三、心识相续

  业力怎么能够相续呢?就是心识的相续。因为我们的阿赖耶识,它一生一生相续不断,把我们业力的功能保存下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既然还有一个我执,那根本不是阿罗汉啊!

净界法师

    在《付法藏因缘传》中,有讲到优婆鞠多尊者他是一位大阿罗汉,他住处的附近有一位比丘,叫善见比丘。这位比丘善修禅定、持戒很清净。他能够从初禅、二禅、三禅修到四禅,但是不欢喜看经典,结果就将四禅误以为是四果。因为四禅舍念清净定的境界,已经没有快乐、痛苦的感受,五受当中的苦、乐、忧、喜都停下来,只剩舍受──不苦亦不乐、无喜亦无忧,这种感觉跟涅槃很接近,只是这时候不是真正跟我空、法空相应,还是有我执存在。这时内心一片平静、很清净,他就以为自己是阿罗汉,无学位了。当然,他是有禅定资粮的人,你想要劝他,不是那么容易。

  这时候,优婆鞠多尊者,入定观察到这位比丘起增上慢心。他就善巧想出一个办法:在禅定当中现神通,使令虚空出现一个凶相,这个凶相通知龙王十二年内不准下雨,这个凶相,人间也看到了。大家就很紧张,十二年不下雨这问题很严重,很多人就祈雨、祷告,婆罗门教就请婆罗门的师父祈雨、佛教徒也请他的师父祈雨,但是不管信仰什么、怎么祈雨,凶相就是不消失。

  最后,大家没办法了,因为那时候优婆鞠多是第一上座,只好请优婆鞠多尊者出来主持祈雨法会。优婆鞠多尊者说:这件事情我不能作!信众就问说:尊者,您是我们佛教的第一上座,你不能作,谁能作呢?他回答说:住茅蓬的善见比丘能作!大家就赶紧请善见比丘出来主持祈雨法会。因为善见比丘跟龙王的交情很好,他去问龙王说:你为什么不下雨呢?龙王说:天空中出现这个相状,我就不能下雨。这时候优婆鞠多尊者,就偷偷的把这个相状给消失掉。诶,龙王就下雨了,大家就很欢喜:啊呀!你看,善见比丘一祈雨就下雨了,真是不得了!优婆鞠多尊者不能作到,你看善见比丘办到了!本来他是住茅蓬的比丘,结果很多人为他盖庙、皈依他,他就有很多的法眷。

  有一次举行一个法会,优婆鞠多尊者和善见比丘都去参加。优婆鞠多尊者虽然法眷很多,但是他故意带了很少的弟子。在会场,善见比丘的眷属,在家、出家的弟子很多,内心就很欢喜:你看,我的眷属比你多!无形中就生起了慢心。我们讲禅定的境界──透过禅定我们可以把三界的贪、瞋烦恼伏住,但是这个慢心是通于三界,很微细、难断、不易破坏,所以有禅定的人,只要还在凡位,一定都有慢心。当他没有所缘境,这个潜藏在心中的慢心还不会活动。问题是,在整个法会进行当中,善见比丘的慢心一直在活动。像我们这样心粗的人,对于慢的微细活动,很不容易发觉到,但是善见比丘是一个证得四禅的人,当法会结束之后,当天晚上他一观察:诶,我是一个阿罗汉,是无我、无我所,怎么会起慢心呢?慢是一种人我相的比较心,既然还有一个我执,那根本不是阿罗汉啊!他内心就很恐慌、非常紧张,误以为自己证得阿罗汉了,这时候赶紧跑去跟优婆鞠多尊者发露忏悔。优婆鞠多尊者便诃斥他,并告诉他修我空、法空的智慧,结果也成就阿罗汉了。其实优婆鞠多尊者是用这样的因缘,使令他生起慢心的活动,让他知道自己还没有证得阿罗汉,只得四禅而已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心所有法——善有十一之行舍

净界法师

    十、行舍者,亦即精进及三善根,能令其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而为体性,对治掉举,寂静而住,以为业用,此与五受中之舍受不同,故名行舍。

  行舍跟前面的轻安一样,都是与定相应,不是散乱心能够出现的。

  亦即精进及三善根,它的出现,也是要依止精进力跟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一起运转,使令我们在所缘境、或者是佛号当中,达到三种境界:

  第一平等:就是心于所缘能够平等而住,也就是内心不昏沉,内心昏沉就是心太沉了。也不掉举,掉举就是太高举、太浮了。能够调到中庸,不太高、也不太低。换句话说,内心是明静而住。

  第二正直:这样的平等状态要相续安住。就是前一念明静而住,下一念也明静而住,中间没有任何的邪曲、任何的妄想出现,这种状态要相续,不是短时间的,要正直。

  第三无功用住:就是前面的─心于所缘明静而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必须是任运现前,不假作意,就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涌出来。

  具足这三个条件,就是行舍。它有什么好处呢?对治掉举,寂静而住,以为业用。这时候你掉举的心就消灭了,内心就能寂静、明了、安住。

  一般我们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得到禅定,就是以行舍这个心所来作判断。比方说你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佛号一句接一句,内心没有昏沉、没有掉举,明了而寂静,寂静而明了,明静而住,你的佛号也能够维持很长时间,那么你的佛号到底是成片,还是一心不乱呢?就看你内心是不是有行舍的心所出现。如果你对佛号明静而住,是一种平等的、正直的、无功用住的,那么就是一心不乱,得定了。如果还要假借如理作意,那就只是功夫成片而已。所以一般判断你是不是与定相应,就看你的内心是不是有行舍的心所在活动,这是主要关键。

  此与五受中之舍受不同,故名行舍,为什么舍,前面加一个行字呢?这地方解释,因为它跟五受苦、乐、忧、喜、舍的舍受不同。舍受是受蕴中,不苦不乐的一种感受,行舍它是一种修持的功德,不一样,所以前面加一个行字,来拣别五受中的舍受。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心所有法——善有十一之不害

净界法师

    十一、不害者,于诸有情,不为侵损逼恼,即以无瞋,而为体性,能对治害,悲伤怜愍,以为业用。

  所谓不害是我们对一切众生,不要有任何的侵损、任何的逼恼,身业不去侵损逼恼他,口业讲话要注意,不要讲话伤人,乃至于意业也不去侵损逼恼,这就是以无瞋为体性。能对治害,悲伤怜愍一切众生,以为业用。

  我们再看这一段,蕅祖把无瞋跟不害的体性,做一个拣别:

  无瞋名慈,不害名悲,与乐拔苦,度生胜用,故体虽一,约用分二。

  前面的无瞋是慈,就是与乐,经常想要给众生种种方便、随时想要帮助众生,祈愿众生能得乐。而不害名为悲,就是拔苦,尽量不要给众生制造苦恼,所以走路的时候留意不要踩到蚂蚁,讲话的时候注意自己的口气,不要像刀子一样伤人,内心也是这样想─不给众生添麻烦、添痛苦,这就是悲。

  与乐拔苦,度生胜用,故体虽一,约用分二。与乐和拔苦,是大乘度化众生最重要的根本,你想要利益众生:第一个,为众生拔苦,最起码不要给众生增加痛苦;其次,就是给众生种种方便、种种快乐,这是度化众生最殊胜的作用。因为这二个心所太重要了,各有各的作用,所以在《百法》当中,把这二个分别出来。

  关于这个不害,我们上学期研究小止观时,有谈到:有些人修行从最粗重的散乱心,到欲界定、未到地定、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帆风顺,什么事都没有,身体没有病痛、鬼神也不干扰他,很自然就这样一路修上去。有些人不是这样,身体也病、鬼神也干扰、人我是非一大堆,什么事情都出现。这是不是上帝的安排?不是啊,这跟你的因地有关系!

  上次我们有讲过关于释迦牟尼佛成道的因缘,释迦牟尼佛要成道的时候,他在菩提树下先观察──三世诸佛成道之前都要先降魔,我也应该遵循三世诸佛的轨则,就放光通知魔王,魔宫都震动了。魔王一看,啊呀,不得了!悉达多太子要成佛了,这件事情不可以。魔王就下来,问说你在这边干什么?太子都不动,魔王就很生气的离开,准备要找军队来伤害他。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入定,观察二件事:

  第一件事情,看看谁的福报大。观察他怎么会作魔王:第一个,持守一日一夜八关斋戒,第二个,办了一次无遮供僧大会,第三个,盖了一间寺庙。因为三件善业,爱着五欲,感得魔王的福乐。

  然后,释迦牟尼佛看看自己的因地,那不得了的啊,祂观察三千大千世界,每一片土地,都是祂行六波罗蜜、舍生命的地方!这福报哪能比啊?当然完全看福报,还不能决定,再看看有没有罪业,有些人有福报还有罪业。释迦牟尼佛从今生一直看到过去──啊,我多生多劫,从来没有恼害众生,别人在那地方打坐,我不敢干扰他,你在修行,我不敢破坏你,从来没有去障碍别人修行,没有这样的罪业。所以释迦佛知道,魔王不能干扰他。果然,魔王带着军队来,拿箭去射释迦牟尼佛,结果箭射到佛陀身上,都变成莲花掉落下来。

  这是在说什么事情?是说:世间种种事情,都有它的因果关系。如果你现在有事没事,就去刺激人家,人家修行好好的,你讲一句话来刺激他,让他退道心、离开了道场,那你以后修行就会有问题。所以我们要留意,在道场里面,身口意不恼害众生──他在打坐,我走路、讲话就小声一点,他在诵经,我也小声一点。不要只看到自己,看看别人在干什么,多去护念别人,内心经常保持这种不害的心情,虽然不能帮助他,起码不要去干扰他。你有这样的因地,以后修行就没有障碍,我们讲如是因,如是果,这个大家要注意!

  讲到这里,十一个善心所都解释完了,这十一个善心所,在我们内心当中经常活动,能够使令我们今生、来生成就可乐的果报,所以没有生起的要赶快让它生起,已经生起的要使令它增长广大,这个心所是愈多愈好,对日后的修行有很大好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失掉一个机会后,经九十一劫的生死流转!

净界法师

    我讲一个小故事,让大家体会一下,我们能得到这个暇满人生,的确要多栽培善根:

    佛陀灭度后七百年左右,在北印度的一个罽宾国,国内有一个很大的湖泊,作为南北交通的要道,就是你从南边要到北边,或者从北边要到南边,都要坐船渡过这个湖泊。很多商人、旅客,都在这个湖泊来来往往。

  但是湖泊里面住了一个龙王,叫阿利那,龙王的个性非常凶暴,福报大但是个性非常暴躁,瞋心很重,他高兴就好,不高兴的时候一发动,船跟人都会丧生到河里去。大家很怕,但是怕也没办法,南北要道一定要经过那个湖泊。所以佛教徒就来到僧团,说:师父啊,我们实在很苦恼,坐船提心吊胆,不知道阿利那什么时候要生气。那么僧团,当时还有阿罗汉住世,就集五百个罗汉去降龙,这五百个罗汉一起入定,运用神通力,龙王也有神通,结果还是不能遣走这只毒龙。

  这时候有一位比丘叫祇夜多尊者,他也是一个大阿罗汉,他带着弟子要去托钵,刚好路过看到这个情况,稍微观察一下,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他就走过去,三弹指说:贤善!出去,不应住此!说啊:龙王,你出去,不要住在这个地方!那只毒龙马上就跑掉了。之后,这五百阿罗汉问说:我们同是阿罗汉,等同入法性,你证空性,我们也证空性,为什么你老人家只三弹指,我们却花很大的力量,也没办法调伏牠。祇夜多尊者回答说:我从凡夫地修行的时候,就是平等持戒──轻重等持,不管是根本戒,或是任何微细威仪,我都守得很好,我的因地圆满,所以我的果地功德也是圆满,特别有威德,就是这个原因。虽然说都是阿罗汉,但是有些阿罗汉威仪也不是很好,所以威德就比较差一点。这时候,大家对祇夜多尊者就很尊重,称为降龙尊者。

  之后,祇夜多尊者又继续带着弟子,往城里面走去,看见树上有一只乌鸦,就对乌鸦笑了一下,简单说法就走了。进到一个城里面去,但是进城没多久又出来,内心有点忧伤的感觉。托完钵、吃完饭,弟子就问师父说:师父啊,你在这个过程中,先看到一只乌鸦,对他微笑,然后进了城,出来之后,面带忧伤,这是怎么回事呢?祇夜多尊者说:这是讲到我过去的往事,在九十一劫之前,毗婆尸佛已经入灭了,当时我是一位大富长者子,因为父母年纪大,才生我这个儿子,那时候毗婆尸婆虽然已经入灭,但是佛法还留存于世间,我经常去寺庙听经闻法,就想要出家。但是我父母亲反对,说:你怎么能够出家呢?我们家这么大的产业要你继承啊,怎么能出家呢?我那时候坚持一定要出家,母亲就跟我协调说:这样子,你一定要出家,也不是不可以,你帮我娶个妻、生个儿子,有人来继承我们的家业,我就放你出家。这个儿子想想有道理,生个儿子来继承家业,他就答应结婚,生了一个儿子。

  等儿子慢慢长大,他又跟母亲说:我想要出家啊!母亲没有理由可说,就怂恿他的孙子说:要把你的父亲留住!这个儿子就哭哭啼啼跟父亲说:你不能放下我们不管啊!当然父子就是有一种天生的感情。经过这一耽搁没有出家,我又在三界里面流转生死,受了很多的痛苦。好不容易才得到人身、多生栽培善根,才证得阿罗汉。那树上的乌鸦,就是我那时候的儿子,现在作乌鸦了,九十一劫后我们又见面了。

  那么在城外,我看到一个瘦弱的饿鬼,这饿鬼对我说:尊者啊,我的母亲到城里去找东西很久,都没有出来,我肚子很饿,你帮我找母亲啊!我进城找到她的母亲,告诉她说:你儿子在外面等很久了,你要赶快去!

    饿鬼母亲说:我在城里,好不容易找到一些脓血,但是我刚生产没有体力,一下子就被其他鬼抢走了,好不容易等到最近有一个大富长者,生了一个脓疮要割除,我拿到这一点脓血,躲躲藏藏不敢让人家看到,要出门的时候,守门的大力鬼神又不让我出去,请尊者您帮我带出去!

    之后尊者就问他的母亲说:你做鬼很苦恼?

    是的,很苦恼,没东西吃,经常饥饿,偶尔就吃一点脓血屎尿。

    那么你做鬼多久了呢?

    她说啊:多久我不知道,不过我看这座城盖起来之后、破坏掉了,又盖起来、又破坏掉了,已经七次了,就这么久,很长啊。

    尊者跟弟子开示之后,大家听了,感觉很恐惧,因此而发心精勤修行。

  意思是说:我们不要轻易丧失这暇满人身,你看尊者失掉一个机会后,经九十一劫的生死流转、受尽老病死的种种苦恼。所以《大智度论》告论我们:莫失好时,若失好时者,不可救!不要随便去浪费美好的时光。

  什么叫美好时光呢?第一个善得人身,第二个生于胜处。

  首先,能得到暇满人身,人的果报对修道很重要。其次,生于佛法住世的地方。虽然正法消失了、像法也消失了,但是语言文字这些经典都还在,至少末法还在。生于胜处,这个殊胜的处所就是指三宝住世的地方。只要这二个因缘具足了,就是好时,莫失好时!你随便丧失好时,以后没有人能够救拔你,就得继续流转。因此,我们要赶快把前面的十一个善心所,没有生起的使令它生起,已生起的使令它增长广大,唯有暇满的人身,才能够生起这十一个善心所,其他的果报都不容易生起,所以要好好把握,多多利益他人积功累德!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心所有法——烦恼有六之疑

净界法师

    再看第五个疑就是怀疑。看它的体性:

  五、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及诸善品为业。

  疑,所面对的对象是什么呢?是对谛理─真实不虚的道理。谛就是真实不虚,主要是讲四圣谛。佛陀所说的苦谛,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是招感性,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苦、集、灭、道──苦、集是世间的因果,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对于这种道理,犹豫不决,好比心疑,难道我们修善业,真的能够成就可乐果报吗?造恶业真的会堕到三恶道去吗?修习戒定慧真能够成就圣人吗?世界上真的有阿弥陀佛吗?心存怀疑。不是说完全不相信,但犹豫不决,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在那个地方犹豫不决,不决定。

  这样有什么过患呢?能障不疑及诸善品为业,因为我们的怀疑,使令这一切善法就被障碍了,因为不相信的缘故,就不能在一切善法中精进修学。你不敢肯定,就不敢决定下来,生命就在犹豫不决当中,一天一天浪费掉了。

  这个怀疑,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中,提出三种相貌,讲的更广泛、清楚:

  第一是疑法:对于所修学的佛法产生怀疑。疑法正是《百法》所说的,是针对四圣谛法─修学四圣谛真的能够成就圣道吗?对法的本质产生怀疑。

  第二是疑师:对于师长的功德产生怀疑。怀疑这个师长真的能够引导我们在佛法中增上吗?怀疑!对于师长的怀疑,假设我们是生长在正法时代,拜一个阿罗汉、菩萨、圣人,内心有无漏的戒定慧当师父,事情就很单纯了,因为圣人的身口意都是清净的,我们容易对师父生起信心,但是我们过去没有这种清净业力,正法时代过去了、像法时代也过去了,到了末法时代,我们才得到人身,还好遇到了佛法,虽然是末法,但至少还有法。生在末法时代,因为过去业力的招感,所拜的师父多数都是凡夫,虽然他这一念心能够摄持正法,但是也摄持了很多的烦恼,有时候是散发出正法、有时候是散发出烦恼,这时候我们怎么办呢?应该怎么去面对呢?

  智者大师说:一个贫穷的人想要得这个珍宝,只要能得到珍宝,你所有的资具都具足了,就能离苦得乐了。但这个珍宝在哪里呢?这个珍宝不是在一个干净的地方,正法时代珍宝是放在干净的地方,但末法时代的珍宝是放在垃圾堆里,为了取得珍宝的缘故,你必须要忍受垃圾的味道。也就是说:当我们亲近师长的时候,这个师长有这方面的功德,但是可能也有某方面的缺陷,怎么办呢?身为一个弟子,尽量不要去看师长过失的那一面,就取他的优点、取他的宝就好,垃圾的那部分我们不要去取,但要忍受,因为你离开了师长,你就得不到他这方面的加持。

  我亲近忏公师父很久之后,才慢慢体会什么叫做老实厚道。我从他老人家身口意观察,哦,原来老实厚道是这样的境界啊!我发觉一个人厚道一点,比较能够跟师长亲近,一个刻薄的人,很难跟师长相处太久,变成很多事都要靠自己摸索,师长很多的经验他都得不到传承、教授。所以忏公师父经常教诫──要老实厚道!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摸索,这样你才能在垃圾里取到宝,所以这个疑师当然会对自己产生障道。

  第三是疑自:这个自是指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好比说还没有修习佛法之前,杀盗淫妄什么罪都做,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因果道理,学习佛法以后,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么临命终时,只是仰赖这一念的信心、愿力和名号的功德,真的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清净国土吗?真的吗?那我过去所造的恶业不会障碍我吗?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其实,怀疑跟你的愚痴有关系,所以我们修净土的人,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谛很重要。你能够了解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在粗浅的心识活动的深处里,那个本质是清净的,烦恼活动都是串习因缘而有的。你能够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就会发现过去的罪业,并不能障碍你。其实罪业会障碍我们,是来自于我们的执着,你坚固执着罪业有真实体性,那它就真的能障碍你,它障碍你,不是它本身会障碍你,是你对它的执着。

  如果我们看到内心的真相,这一切罪法──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我现在一心皈命阿弥陀佛,过去的罪业烦恼,相续心都已经慢慢调伏了,这时候就相信往生是决定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些罪业都没有真实的体性,只要临命终时,这些烦恼罪业不要现前──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佛号现前,那么就能够感应道交。

  空性的智慧,对我们修学佛法非常重要,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烦恼不能障碍你,你能够观察它如梦如幻,不随它转,它就不能障碍你,你要是不能观察毕竟空,那它真的能障碍你。所以佛法的确很妙,障碍是从内心的执着生起,所以说怀疑跟智慧有关系。

  这是讲到怀疑的三种相貌:疑师、疑法、疑自。因为怀疑的缘故,使令我们在善法中修学,不能进步,这是第五个根本烦恼─疑。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